《于永正与五重教学》心得体会
读于永正老师心得体会600字左右
读于永正老师心得体会600字左右于永正老师在1999年12月14日教育部举办的“于永正教学方法研讨会”上的发言中提出了“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的“五重教学法”。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读于永正老师心得体会,方便大家学习,快来看看吧!读于永正老师心得体会600字1最近,我读了一本书于永正老师的《做学生喜欢的老师》,开卷有益,打开书时,就被吸引了,我边读边思考自己的教学,读到感动之处就写下读书心得。
当我读完时,真是收获颇多。
本书记录了于永正老师自己实实在在的教育经验,为我们这些年轻的老师指明了教育方向,传授了实践方法。
我总结了几点:一、一生做好一件事。
做一件事不难,难就难在一辈子就做一件事。
于永正老师这样说:“我的一生,正在不断努力地完成一个个‘小目标’,尔后完成了我的‘大目标’——成为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
”“上好课,把课上的有意思。
是我毕生的追求。
”一生追求一个目标,做好一件事,能坚持一辈子,真是了不起。
想想自己能否一生就做好这一件事?认认真真、踏踏实实的教书,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想我今后要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在课堂中,我要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需要,根据学生的差异采取适当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今后要更多的关爱、关注学生。
让学生对这门课程对这个老师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亲其师信其道,相信在长久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一定有所发展。
二、课堂需要智慧。
“真的不要太像老师,不要太像上课。
太像那么回事,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看似“随心所欲”,其实“不逾矩”。
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们学的开心,老师教的也轻松,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会快乐的成长并有所收获。
所谓简简单单教语文大概就是如此吧。
我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会更加注重学生的感受,让学生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
三、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
在我很小的时候祖父就告诉我:“娃娃,做人一定要善良”,当老师之后我觉得做老师更要善良,自己快乐也要让孩子快乐。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书心得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书心得《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是著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的论文精选,主要谈小学语文的教育教学。
文章围绕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如教师的上课、备课,教学艺术,教学手段、写作教学等展开,系统阐述了作者多年来从事语文教学的方法和心得。
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书心得,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书心得在我的思想中,我一直认为语文这门学科是小学阶段最容易教的学科,不就是简简单单认字、组词、朗读、习作,其实和摄影挺像的,专业人士叫摄影,普通的就是拍照,而我对语文的认识也仅仅停留在“拍照”的阶段。
在这个特别的假期,静下心来阅读了俞琳名师工作室提供的于永正老师的《我怎样教语文》。
拜读了这本书后,彻底颠覆我对语文的认知,教好语文“没那么简单”。
趁孩子熟睡的时候,我起身坐在客厅里享受这样的时光,“不动笔墨不读书”这点倒和于老师观点一致,因为读书沙龙的书是要循环的,所以我边读也边将自己认同的观点记录在笔记本上,尽管时间飞逝,岁月无痕,但假以时日将所闻、所感、所想用文字记录下来,便能“岁月有痕”。
一位美国学者说:“教1遍不会,教10遍,教10遍不会,教100遍,教100遍不会,别忘了,还有101遍”,的确,教育不就是贵在坚持、重在耐心吗?在我的语文教学中,我少了于老师那种对语文教材的钻研精神,擅于“省时间”的信手拈来我比较认可的他人的“教学设计”,而忽略了我自己的学生的基本学情。
读书少、思考少、研究探讨更是仅限于每次的教研课,故步自封在自己圈定的教学课堂以及对语文教学的认知里。
“四、三、二、一”这是于老师书中谈及的观点,一堂语文课、一篇课文,40%是全班学生时候能把课文读好、读熟,而这最重要的40%我们大部分交给了家长,留给了课后预习,课堂上的检测也只是以偏概全,没有真正的了解到每个孩子的掌握情况。
然后30%的是字词句是否落实,20%是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解决,最后10%才是课文内容是否理解。
整理读于永正五重教学心得体会
读于永正五重教学心得体会读《有效教学》心得工作室布置每位学员都要读崔允漷的《有效教学》一书,并将自己的教学实践相结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
经过2年的学习实践,受益匪浅,现将自己的读书心得汇报如下。
《有效教学》是让学习者“像专家一样思考”。
引导我们如何把问题还原到原点来思考?如何将教学问题置于课程、教育、社会大背景中综合地思考?如何促使教师将中小学的课程标准、教材、教学、学习、评价进行一体化的思考?如何促使学习者形成教育领域的大观念(big idea),而不至于去记去背书中提供的那些条条框框的东西?本书按照“什么是教学——怎样教得有效——怎样教得更好、更有意思”的框架,逐步提示有效教学的若干问题。
【焦点1:数学有效教学的理念】落实“有效教学”,要求老师在理念上有所改变,在实践中有所探索。
我们的第一个焦点问题就是:“数学有效教学的理念”,就是怎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数学教学上的有效性,首先得从数学的作用谈起。
常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的作用就是通过学习数学,使学生的思维结构得到优化、思维的品质得到改进,使学生终身受益。
所以,数学教学,只有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训练,才算有效。
其实,眼前的数学成绩的提高,高考成绩的优秀,也是这种能力只有数学的思维的提升才能实现的,必要的训练还是不可少的。
只是我们要考虑如何让训练更加有效。
看来我们讲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一方面还是要关注学生眼下成绩的提高,另一方面要关注数学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的影响。
其实两者并不矛盾的,如何做到和谐发展,我想这需要我们老师更多的智慧。
【焦点2:如何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我们都知道:“有效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所以我们的第二个焦点问题就是“如何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我们要怎样做才能使课堂40分钟更加有效?对于数学课堂教学的设计,我有两点想法:一是许多老师只备教学内容,仅关注到这节课要讲什么容,而不备“问题设计”。
这样的后果是:上课提问比较随意,有时问出去的问题连幼稚园的孩子都能回答,有时问题抛出去后,却发现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回答。
(完整word版)读于永正老师的小学语文“五重”教学法有感
读《于永正老师与五重教学法》的体会—-陈玉林“教育的的第一个名字叫“影响”,教育的第二个名字叫激励,这是多么智慧且诗意的语言,我被它深深吸引……上学期,我利用业余时间读了《于永正与五重教学法》一书,这对于一个正处于教学困惑的我来说,就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于永正老师他敢为人先,与语文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他的“五重教学法",抓住良语文教法的关键,将传统与现代巧妙融合,为小学素质教育工作树良一面旗帜,也让我看到一个更广阔的语文天地。
“五重教学法”指的是: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
文中的每一句话,都是于老师的心灵独白,那一句句朴实的话语,看似平淡,实则蕴含着于老师多年的教学经验,书中所讲述的一些现象与问题,与我们的实际教学生活是那样的贴近,所以读来感受颇多.尤其是里面的一节节于老师的课堂实录,读来引人入胜,不知不觉就被带入他的课堂中,每堂课不管是课上的学生还是听课者,都是觉得课堂是有情有趣又有得,耐人寻味.因为于老师把重情趣放在首位,重情趣━━“以人为本”思想的集中体现。
1、为什么要重情趣?于永正认为,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人文精神实在太少,其中尤其缺的是情趣。
因为知识是教不完、学不尽的。
再说,今天该传授的知识假如缺漏了,明天还可以补,但是如果学生对学习失去了信心,没有兴趣,那么,明天就什么也没有了。
所以,教育发展到今天,我们又认识到,还有比知识、比能力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正如于老师所说的:“我们的教育应该少些包办,多些自主;少些限制,多些引导;少些理性,多些情趣。
一句话,就是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要把学生培养成‘人'.”他的这一思想随着新课改的步步深入而不断得到升华.于老师认为,教学过程不只是认识过程、实践过程,更是人的发展过程、生命过程。
正因为如此,于永正老师始终把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摆在重要的位置,把“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喜欢阅读"、“乐于表达”等语文课标理念真正列为自己语文教学的刚性任务,使学习语文、运用语文与享受语文密切联系起来。
盘点《于永正与五重教学》
盘点《于永正与五重教学》——我读《于永正与五重教学》八里小学董玲玲这学期我又拜读了《于永正与五重教学》这本书,选择读这本书源自我的一次读书用书经历。
在2013那年9月《山东教育》上第31页,有这样一篇文章《〈简简单单教写作,扎扎实实求发展〉听于永正老师习作课有感》讲的是于永正老师怎样教小学三年级的孩子们写作文。
读后我便吸取了于老师的一些做法应用到了一年级的写话教学中去了,收效甚奇。
学生早早的把他们的写话联系交上来时不时地提醒我给他们评评,他们能得多少分。
这种积极性让我始料不及的同时,也对于永正老师的教学倍加关注。
这学期便选读了《于永正与五重教学》这本书,一路读来如沐春风,酣畅淋漓。
感觉字字珠玑,就象遇到了一股新鲜的空气,让人精神焕发,活力倍增。
许多教学上的结被解开了,心里也敞亮了许多。
盘点我的收获真是不少。
于老师几十年如一日,一路盘点,成就了他大师的风采,有一句我印象最深:“中国如此之大,中小学教师一千万计。
他们中该会蕴藏着多少智慧和经验啊,但是,用文字凝固下来的,少之又少。
许多宝贵的经验自生自灭了——可惜。
”这句话可谓触目惊心,想想自己,前几天的灵感闪现,今天在回忆已经无法复原了,这样的情形数不胜数,懒惰的习惯埋葬了我三十几年的青春年华。
于老师自小就是勤奋而努力的学了许多本领,同时为他的教学发展插上了翅膀;于老师的职业源泉来自小时对他的颇有影响的几位老师,我也想做一名对学生有所影响的老师。
于老师对女儿的谆谆教导之心,亦是对我们的,我感同身受,受教受益。
特别是如何组织教学,如何对付特别淘气的孩子,教学的手段怎样变化,等等;“要了解你的学生,认真备课,经常读书,要当好班主任,别忘了多搞活动……”等二十条建议,条条讲的实实在在,细致周到,可见爱子心切。
愚亦受教匪浅。
《于永正与五重教学》中没有深奥的大道理,多是于老师一生的教育经验和教育事例,这些经验就是最草根的道理,虽经时代变迁但与今天的教育思想异曲同工!这就是教育的本源!这就是大家!古人云:道不远人。
2023年最新的《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书心得三篇
2023年最新的《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书心得三篇第一篇: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书心得今年我读了《于某某:我怎样教语文》一书。
这本书是于某某老师从教五十多年来对教育观、语文观、学生观,乃至性格、为人和其他的方方面面较为全面的总结,带我们从各个角度认识语文教学的真谛,了解语文教学的规律,进入简单高效的语文教学之门。
读完此书,我颇有启发和感触。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这本书的第二辑《我教语文,其实很简单》。
于某某老师在文章开头写到:实践使我知道了教语文其实并不那么复杂,就是教学生扎扎实实地识字、写字、读书、作文。
我就是这么教语文的,而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教学生写字,老师要是喜欢写字,对书法略知一二XXXXXXXXXX教学生读书,老师要是喜欢读书,会读书,能读出课文奥妙之所在;教学生作文,老师要是能写点文章,知道一点写作知识,那么,教语文就更不难。
如果说在过去,当看到这样的观点时,我会毫不迟疑地反对。
语文千头万绪,知识繁琐,一篇课文字词句段篇哪一方面不得顾及?上一节语文公开课,教学设计需下很大功夫,哪怕一个字、一个标点都得推敲琢磨,教语文怎么可能很简单?这几年,不断地接受新的课改理念,参与语文课题研讨,尝试语文课堂的改革,也确实在自己的思想上产生了巨大转变,更是认同了这样的观点。
于某某老师认为,教语文概括起来就是四个字:多读多写;教学生多读书,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只要抓住读写两条线不放,即按照教语文的规律去做,谁都可以把语文教好,谁的学生都会有好的语文素养。
读什么?就是读书,大量阅读课外书,从孩子识字起就开始阅读,并在阅读中识字,读经典、诵美文、背诗文、储备语言。
学会多种阅读方式,默读、朗读、精读、泛读、跳读等。
写什么?就是写字、写作文,写一手漂亮的铅笔字、钢笔字、毛笔字,宏扬传统文化。
写作文训练从一年级就可以开始进行了,低年级写话,中高年级写段、写篇。
而且要做到大量读写,读写结合,这就是学习语文的规律。
读《于永正与五重教学》有感(1)
任保平名师工作室第五批跟岗研修学员读书心得读《于永正与五重教学》有感今年8月份,我有幸参加了贵州省小学语文任保平名师工作室第五批学员跟岗学习。
近期,每天在忙完学校工作之余,拜读了《于永正与五重教学》一书,感觉字里行间都散发着一股新鲜的空气,让人精神焕发,活力倍增。
书中分“一路走一路盘点”“我的教育观”“我的语文教育观”“言语交际表达训练”“学者、学生、徒弟眼中的于永正”几部分。
其中我最衷情于他的“一路走一路盘点”以及“我的语文教育观”中的“五重教学”。
“一路走一路盘点”“一路走一路盘点”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啊!于老师就到了!我好欣赏他说的许多话:“我有操笔为文的习惯,心甘情愿地做了它一辈子的奴隶。
写作,使我一生充实,并有了今天。
”“在文字里驰骋,感到身心愉悦、头脑清爽。
”“盘点,即思考;写作,则是思考的物化。
”“我一路走着,一路盘点着。
”“跳出井口,才知道天空原来无边无际;走得远些,才知道世界原来风光无限。
”“如果说,我在教学中取得了一点成功,原因之一是我有一颗童心。
一眨眼,40多年的教学生涯过去了,岁月的刻刀能在我脸上刻上了深深的、密密的皱纹,却刻不到我的心上。
”“学而思,思而学;做而思,思而做;写而思,思而写……总之,活到老,思考到老。
”……“五重教学”于永正老师教了近四十年的书,积淀了五句话: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简称“五重教学”。
一、重情趣1、对学生要有情。
于永正老师尊重每个学生,不仅仅让他们感到我和蔼可亲,更重要的是理解并尽力满足他们的内在需要,无论是学习上的,心理上的,还是生活上的。
在教学中,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
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最需要老师的理解、同情。
于永正老师从不用一把尺子衡量全班学生。
他说:“用一把尺子量全班学生,量出来的只能是失望、灰心,甚至愤怒。
”他尊重学生的个性,新生差异,从不企图把全班学生培养成“一个人”。
在他的语汇里,没有“差生”这个词。
读于永正“五重教学法”有感
读于永正“五重教学法”有感黄河路小学韩佩闲暇之余,又重新捧起于永正老师的《五重教学法》,细细研读,感觉字字珠玑。
名家就是名家,用这样简练通俗的话语帮我解开了许多教学上的结,心里敞亮了许多。
“五重教学法”是1999年12月4日于老师在教育部举办的“于永正教学方法研讨会”上的发言。
于永正于老师教了近四十年的书,积淀了五句话: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简称“五重教学”。
在这“五重教学”中,最触动我心灵的是“重情趣”。
它被于老师列在“五重教学法”的首位,可见于老师对其教学中“情趣”的重视程度,他认为“情”字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对学生有请,二是对语文教学有请,上课有请。
于老师关爱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关爱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因为他们最需要老师的同情、理解。
他从不用一把尺子衡量全班学生,因为用一把尺子量全班学生,量出来的只能是失望灰心,甚至愤怒。
所以,于老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差异,从不企图把全班学生培养成“一个人”。
想一想,在平常的教学中,对于某些差生的表现,我们为什么生气、愤怒,甚至出现了不理智的行为,就是因为忽略了学生个性之间的差异,是用一把尺子量全班的结果。
其实所谓的“差生”,只不过暂时在学习上比别人逊色一些,他们需要我们做教师的更多的付出和关爱。
因此,我们都要像于老师那样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人才观,真正做到尊重每一位学生,关爱每一位学生,让每位学生跟着我们学习都能感到快乐,都能得到应有的进步和发展。
作为语文教师,不爱语文教学就教不好语文,更要紧的是上课要有情,只有关注了教材和学生才能体现一个“情”字,课堂教学是老师、学生和教材三者之间的对话。
课前,于老师总是找准文章的感情基调,一遍又一遍地练读,不把课文读得声情并茂决不罢休。
想想自己每次上课前总是草草把课文读两遍了解大概内容后,就急忙去翻教参、查资料,这怎么能够深入文本和教材对话,进而用自己的激情去感染学生呢?应该学学于老师,使自己的范读绘声绘色,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让学生陶醉其间,流连忘我。
最新整理读《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有感范文.docx
千阳县燕汲小学乔红艳于永正老师是全国着名特级教师,教育部“跨世纪名师工程”向全国推出的首位名师。
于老师自1962年从事小学教育工作以来,主要教的是小学语文。
他对小学语文教学情有独钟,说“痴迷”,也不为过。
于老师的导师张庆先生把他的语文教学概括为“五重”一一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
本学期我在工作之余读了于永正老师的《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这本书,读下来,对于老师的语文教学观点,很有感触。
读于老师的《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这本书,感受最深的是不同于其他教学着作,他的文字真实,于平凡中见真知,正如于老师自己在书的序中写道的:我的文章不是在书斋中写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
我写的,都是我的故事,我的经验、体会和感受。
于老师的这本书每一章都让我学到了很多语文教学的知识技能。
本书分为四辑来写第一辑、语文教育,应该给学生留下什么;第二辑、教语文,其实很简单;第三辑、语文课堂教学的“两点”在哪里;第四辑、关于作文教学。
在本书的开始于老师还写了“人生留痕——写在前面的话”写的是于老师的教书经历和写作经历。
每一辑都结合了于老师自己在实践中的故事、感想,以及他在观、听青年教师课堂过程中的思考。
其中有几点给我有很深的启发:一、语文教育应该给学生留下什么?“语文教育应该给学生留下什么?留下较好的语感,能不假思索的行文,留下认识和情感,留下初步的书写能力,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留下兴趣和习惯。
”在多年的低段教学中我越来越觉得语文课堂要走近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留给学生兴趣与习惯,好的学习习惯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能力。
在今年的现代经典研讨学习活动中广州的一位老师的关于倾听共同体的学习课堂中,可以充分的让我们知道学生习惯和能力的无限。
文中五重教学法讲到:情感。
它包括两个方面意思:一是对学生有情,二是对语文教学有情,上课有情。
我关爱每一位学生,尤其关爱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人”,都是上帝赐予我们的一件艺术品。
于永正老师《五重教学法》心得体会两篇
于永正老师《五重教学法》心得体会两篇读《于永正与五重教学》有感林漫漫去年12月份,我去杭州参加千课万人的学习,有幸见见到了于永正先生,并拜读了《于永正与五重教学》一书,感觉字字珠玑,就象遇到了一股新鲜的空气,让人精神焕发,活力倍增。
许多教学上的结被解开了,心里也敞亮了许多。
于永正先生教了近四十年的书,积淀了五句话: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简称“五重教学”。
一、重情趣——随风潜入夜语文教学应该是情意浓浓、起伏跌宕、书声琅琅、议论纷纷,或默默无语地沉思,或张扬个性地进行口语辩争,或奋笔疾书,或催人泪下,或开怀大笑等等。
以至达到“随风潜入夜”的效果。
欲达到上述最佳效果的直接因素,是于先生期望语文教师要做到:一是对学生有情,二是对语文教学有情,三是对课堂(上课)有情。
课前,老师要和教材对话,要把握好教材、读懂教材,把文章所表达的意思、思想和感情体会出来,并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切实做到不把课文朗读得声情并茂,决不罢休。
以情感人,理在其中。
“少些理性,多些情趣”是于永正先生教育教学的座右铭之一。
先生把“重情趣”摆在“五重教学法”的首位,可见先生对其教学中“情趣”的重视程度,他认为“情”字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对学生有情,二是对语文教学有情,三是对上课有情。
先生关爱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关爱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因为他们最需要老师的同情、理解。
他从不用一把尺子衡量全班学生,因为用一把尺子量全班学生,量出来的只能是失望灰心,甚至愤怒。
所以,于永正先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差异,从不企图把全班学生培养成“一个人”。
想一想,在平常的教学中,对于某些差生的表现,我们为什么生气、愤怒,甚至出现了不理智的行为,就是因为忽略了学生个性之间的差异,是用一把尺子量全班的结果。
作为语文教师,不爱语文教学就教不好语文,更要紧的是上课要有情,只有关注了教材和学生才能体现一个“情”字,课堂教学,是老师、学生和教材三者之间的对话。
读《于永正与五重教学》心得体会
读《于永正与五重教学》心得体会贵州省普安县青山小学 xxx于永正老师说:“读书是与作者对话,与书中的人物对话。
”我觉得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能博采众长,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最近我读了于老师的《于永正与五重教学》这本书,得到了一份营养丰富的精神食粮。
他把自己几十年的教育经验拿来给大家一同分享,他心甘情愿地为教育付出,不求回报,值得我们大家尊敬。
我一章一章用心地阅读,我深深的感受到书中“字字皆有情,章章皆有意”。
他说,教育的第一个名字叫“影响”,人的成长离不开教育。
教育需要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教师文化高,修养高,怎么教都教得好。
是啊,老师的确是一本书,一本天天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天天在读的书。
这本书里的内容应该是丰富的,健康的。
这本书既有知识性又有“人文性”。
这本书的“人文性”对学生的影响,不知要比语文课本中的“人文性”大多少倍。
同时,他还告诉我们:教育的第二个名字叫激励。
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很好地诠释了“激励”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但大家要懂得激励是有学问的,要有针对性语言要有实指性,要着眼于育人,要真诚、动情,于老师的“唤醒、激励、鼓舞”是教育的伟大法宝。
当然,在这伟大的法宝后面,必须站着了解,理解、真诚和热情。
一句话,必须有“爱”来支撑。
教育很艰巨,但只要从“心”开始,伸手就能成功。
教育很复杂,但只要“学高”“身正”谁都会成功。
回想一下,在我十多年的教书生涯中,的的确确体会到“激励”给我的教学带来了很大帮助,我准备了很多种类的印章,针对学困生,他的作业只要有一点点进步,我会给他盖“有进步”的印章,针对书写干净、整洁的同学,我会给他们盖“书写工整”的印章,针对表现好,认真听讲的同学,我会给他们盖“你真棒”的印章等等,每次看到同学们收获印章时的那种满足,自豪,我也乐在其中,班上同学还总是好奇我口袋里神奇的奖品:小红旗、小红花、铅笔、尺子、本子、书、橡皮擦等等,应有尽有。
读《于永正与五重教学》有感
读《于永正与五重教学》有感最近一段时间,我读了《于永正与五重教学》这本书。
读后知道了于老师的“五重教育”是指:重情趣,重感悟,重迁移,重积累,重习惯,同时,也被于老师书中平实的语言、鲜活的实例深深吸引了。
书中一个个的实例让我看到一幅幅耐人寻味的教育画面,看到一位教育行者前进的足迹。
读着此书,我的心灵就会一次次被震撼,那一个个切实的教育教学问题,一个个鲜活的教育教学实例,不仅深深地打动了我。
而且自己收获也颇多,自己的心灵也重新得到了一次洗礼。
从而让我明确了作为一名小学教师的目标。
读了这本《于永正与五重教学》的书后,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于老师提出的“五重教育”中的“重积累”我们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积累的好习惯。
因为积累是提高语文能力的关键和根本,要想学好语文,学会积累是学好语文的关键,也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
现在的孩子对大自然、社会接触得太少,活动也太少。
生活也单调,感受也不多,再加上他们书读得少,因此他们积累的知识就很少。
也难怪我们平时叫孩子们写起作文来往往找不到写的,五六年级的孩子写的作文就如二三年级写的一样,他们没事可写,没词可用。
而于老师就做得很好,他经常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带到博物馆去,带到军营去,带到工厂去,经常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
在这些活动中,他给每个学生一个金色的童年,给每个学生留下美好的记忆,这样丰富了孩子们的语言、丰富孩子们的的经验、丰富孩子们积累和善于用脑子所产出的智慧。
那么,我们如何培养孩子们养成良好积累的习惯呢?我个人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在课外阅读中积累语言如果我们让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那么天长日久,他们积累的知识就会越来越多,待到自己写作文时便能随心所欲地写出来。
而现在的学生课外阅读很少,不愿意去读书,许多学者总结自己成长经历时,常常归功于青少年时期博览群书。
因为,只有“博览”,才能给大脑皮层形成多侧面的语言刺激,而且,在阅读过程中,能再次强化大脑皮层已有的语言信息,使大脑中已经形成的联系系统更为完整、严密。
读《于永正与五重教学》心得体会
读《于永正与五重教学》心得体会2016年12月1日读完《于永正与五重教学》一书,从中收获了许多教育教学的方法。
使自己对语文教学又有了新的认识,我们究竟该教些什么,该怎样教。
教师应具备些什么样的素养等等问题确实应该思考。
在我们身边不少老教师埋怨自己年龄大了,身体不好,各种理由想要推掉担任主科的教学任务。
再看看像于永正老师一样的老教师们,他们为何又能始终精神饱满,走在教育教学的最前线,掌握着最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就在于学习。
学习的人能够不断地汲取营养,使自己的精神永远不老,自然不会落伍。
不学习的人永远不会成长,教了几十年的书还是原来的一套老方法。
不知道几十年前的学生与现在的学生已经不同了。
学生不再需要陈旧的教学方法,自然也就不会喜欢你的课。
所以做一个反思型的教师显得尤为重要。
在书中一路走一路盘点章节认识到了一位教学名师所具有的个人素养。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容易,做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更加不容易。
当好一名语文教师不仅仅是懂得一点简单的语文知识就可以胜任,必须具备扎实的基本功,不断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在于老师的我庆幸遇到了两位好老师中这样写到:有人说,上学遇到了好老师,工作遇到了好上司,是人生两大幸事。
我很庆幸,在小学遇到了张敬斋老师,在中学遇到了李晓旭老师。
张老师使我有了许多爱好,对许多学科产生了兴趣;李老师则使我有了梦想和追求。
读到这里自己觉得很惭愧,没有什么特长教授给学生。
既然如此再不把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搞好,更加愧对自己的学生。
让我多了一份对学生的责任,我要做一位负责任的小学语文教师。
借用于老师的话就是人的理想虽然不可能都实现,但为之奋斗的人生是充实的。
理想和追求在,动力就在,希望就在,充实就在,收获就在。
什么是天才?天才就是凭兴趣学习的人,就是矢志不渝地为梦想奋斗而终于成功的人。
在过组织教学关一文中,初为老师的于老师也遇到了学生乱糟糟,面对狼烟四起的教室,也竟束手无策。
读《余永正与五重教学法》给我的启示
读《于永正与五重教学》给我的启示我有幸成为名师工作室的成员,并喜获《于永正与五重教学》一书。
说实话,对一个不喜欢读书的我,看着厚厚的书,我头都快晕了。
想着11月中旬要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我当时是逼着看的,但我没想到的事,这本书我越读越喜欢,我只要有空就捧着津津有味地读起来,这本书的内容就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位好老师。
于老师的“五重教学法”即: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情趣,重习惯,我反复品读文中的每一句话,都是于老师心灵的独白,那一句句朴实的话语,看似平淡,实质上蕴含着于老师多年的教学经验。
文中所述的一些现象与问题,与我们的教学生活是那样的接近。
一、“重情趣”。
于老师所说的重情趣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
一是对学生有情,二是对语文教学有情,上课有情。
人类生活需要在爱的孕育中充实,学生渴望在爱的环境中成长。
我们每位老师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崇高的神圣的师爱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感染力,如果教师真正理解学生,赋予其真挚,纯真的爱,就能使学生自尊、自爱,自强、自信。
在于老师的眼中,没有“差生”这个词,他尊重每一位学生,关爱每一位学生。
在他的课堂中,他是引导,是点拨,是鼓舞,是激励,还不时来点幽默,这些都能使学生学习变得轻松,能使师生在愉悦的交流中融为一体。
可是在我们的眼中,班上的差生是如此的让我们头疼。
其实,我们静下心来闷心自问,如果我们能像于老师那样理解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能蹲下身来静听学生的心声,相信我们的学生也会把学习当作是一件快乐的事。
二、“重感悟”,就是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
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读书,自己去领会,一个字:读,一边读,一边想,在读中去学,去悟,反思我们平时的教学,都是老师一味的讲,学生读得太少。
三、“重积累”于老师所说的重积累,不仅是语言的积累,还有生活的积累和感受(包括情感)的积累。
而我们平时的积累,只是积累书本上的知识,而不注重学生的课外阅读。
我们语文老师要有积累意识,语文教学要重积累,就必须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于永正与五重教学读后感
于永正与五重教学读后感-读后感大全这段时间,又重读了《于永正与五重教学》这本书中的第一部分“一路走一路盘点。
”最受感动的是写作成就了于老师的今天,使于老师一生充实。
因为在文字里驰骋,于老师感到身心愉悦,头脑清爽。
盘点,即思考;写作,则是思考的物化。
于老师一路盘点,一路思考,觉得有十点是成就了他的关键点。
人们都说:“读书其实是在读自己。
”在读于老师的书的同时,我也在思考着自己。
(一)乡土,塑造了我的品格“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故乡的一山一水,一星一月,一虫一鸟,一草一木,一寒一暑,一时一俗,一丝一缕,一饮一啜,都融化为童年的血肉,不可分割。
”柯灵老师的《乡土情怀》中对于故乡的诠释是如此贴切。
于老师的家乡山清水秀,人们勤劳智慧,在劳动之余,听京戏是人们最喜欢的娱乐项目,扶犁掌锄的农民都会哼唱京戏。
所以,于老师是听京戏长大的,京戏把于老师领进了中国历史,增加了他的知识,陶冶了他的情操,丰富了他的情感,使他懂得了“真、善、美”,懂得什么叫忠勇,什么叫”用眼睛说话“,什么叫”精气神“,什么叫”以情带声“,甚至京戏告诉他,站在课堂上,手应该怎么放。
这一切都塑造了于老师,丰富了于老师的文化底蕴,增强了于老师的表演功底,因为公开课有时候是需要表演的。
通过唱戏,练就了于老师扎实的基本功,尤其是在朗读方面,”以情带声“是需要学习的,而于老师从小就学会了。
由此,我想到了我的家乡,我的家乡虽然没有灵山秀水,但那里的人们勤劳善良,质朴节俭,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记忆中人们都是几乎同时上地干活,同时下地回家,同时吃晚饭,一切都是那么有规律。
农忙的活也都是一样的,播种、施肥、浇水、收割,晾晒等都是同步的。
即使哪个年轻人不会干农活,只需跟着别人学着做就行,勤问问有经验的老农,就能掌握住种地的方法。
从小耳濡目染故乡人们的勤劳善良,所以我也具有朴实、善良、勤劳的品格,也喜欢过有规律的生活。
这一切都是故乡所恩赐给我的,感谢我的故乡!小时候,听到最多的词就是“扫盲“,因为故乡的人们有一大半都不识字,在我还不懂事的时候,就经常听到有干部在村里开展扫盲活动,人们都搬起板凳去听课。
读《于永正与五重教学》有感
读《于永正与五重教学》有感今年的8月份,我很有幸参加了贵州省任保平名师工作室的跟班学习,拜读了《于永正与五重教学》一书,于老师的“五重教学”主要是指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的教学方法;通过认真的拜读,感觉到让人精神焕发,好像消除了我在教学上的许多纠结,解决了我们教学中的困惑;下面是我的一些体会和感受,与各位同仁分享和共勉。
一、重情趣在我们小学语文教学中,于永正教师则把“重情趣”摆在了“五重教学法”的首位,他认为“情”字包括三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对学生有情,二是对语文教学有情,三是对上课有情。
于老师关爱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关爱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他从不用一把尺子衡量,而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差异,从不企图把全班学生培养成“一个人”。
这就是在我们平常的教学中,对于某些差生的表现,我们为什么生气、愤怒,甚至出现了不理智的行为的答案。
课堂教学,是老师、学生和教材三者之间的对话;于老师强调,作为语文教师只有关注了教材和学生才能体现一个“情趣”字,课堂才会吸引学生。
那么,怎样才能让课堂有“情趣”呢、于老师告诉我们:首先,课前老师要和教材"对话",把教材读懂,掌握好,把文章所表达的意思、感情体会出来,并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每一篇课文都有它的感情基调,课文的感情基调决定了老师上课时的感情基调。
这是课前的功夫。
其次,进入课堂则是三者对话,更多的是在教师组织、引导下,让学生和教材对话。
这时,这关注得最多的不再是教材、教案,而是学生;上课时,竭力使设计成为"艺术",让一些顽皮的孩子、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把他们“拉进”课堂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人,配合老师完成学习任务。
另外,老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程序,使其有新新鲜感,有吸引学生的情趣;一节课哪怕只有一点、两点,哪怕是一个有意思的提问,只要出其不意,都会使学生感到有课堂有趣味。
二、重感悟所谓感悟?于老师认为就是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读书,自己领会;抓住了一个“读”字,什么语文能力、思想教育、情操的陶冶等等,便都在其中了。
读《于永正与五重教学》有感 (2)
读《于永正与五重教学》有感近来,我有幸读到了于永正老师的《于永正与五重教学》一书,知道了什么是五重教学,也深深地被于老师的教学艺术所打动。
我们在教学中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于老师的书就像良师益友,给予我启示。
于老师教了40年的小学语文,沉淀了五句话: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
虽只有短短的15个字,但是这五句话无不体现了于永正老师的教学精髓。
首先,重情趣。
它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对学生有情,二是对语文教学有情,上课有情。
xxx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又说:“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
”于老师认为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和谐,是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收到教育。
要关爱每一个学生,不用一把尺子衡量全班同学。
一个班的学生,由于个体差异,成绩有优有差,我们应该一视同仁,不应以分数论英雄。
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进而喜欢上老师的课。
教学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要让学生感受到文本中蕴含的“情”,而不是生硬地、机械地去学习。
二,重感悟。
把学习的权力交给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读书,自己去领会。
尊重学生的主人公地位,尊重学习语文的规律。
我们在教学中往往会自以为是的认为学生什么都不懂,需要我们一一地为之讲解。
讲到课文时,更是逐字逐句地去解释,生怕讲少了他们听不懂,自己上得累,学生听得也烦。
忘了学习是一个自主的过程,学生会思考,也有自己的观点,古人云:授人鱼不如授人渔。
我一直都在把鱼给学生,而忘了叫他们捕鱼的方法。
学习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
语文,首先要悟,悟其语,然后悟其情。
学习语文,离不开一个读字,通过读,在读中感悟,读中升华,从而感受到文章中蕴含的情感。
三,重积累。
语文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
这点在语文上尤其重要,先是字的积累,再到词、句的积累,最后到段、篇的积累。
这些积累从哪里来?从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来,不仅是课上所得,还有课外的。
这就需要我们大量的阅读,并运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于永正与五重教学》有感
兴义市湖南路小学学员 xxx
在今年暑假,有幸加入贵州省小学语文任保平名师工作室,成为第五期学员,现在终于读完《于永正与五重教学》这本书。
受益匪浅,现谈谈我的一些体会。
首先,重情趣。
于永正老师认为上课要有情。
“有情”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关注教材,二是关注学生。
课堂教学,首先是生活,其次才是教学。
我在上三年级语文《孔子拜师》一课时,课前查阅资料,包括孔子和老子的相关信息,本节课要达到的教学目标,重难点是什么,培养学生什么样的情感,如何设计一堂常态课等等,做到心中有数。
另一方面,课前亲手用毛笔写下孔子的几句名言:“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以及“学无止境”四个大字的书法作品。
学生方面,首先布置预习任务,自己查阅资料,了解孔子和老子,做预习卡,自学生字词,熟读课文。
因为我发现本班学生特别喜欢老师的书法,因此有意在此课中渗透书法知识,培养学生写书法的兴趣,以及学生把字写好的信心,体会“学无止境”的真正含义。
让学生从生活中看得见摸的着的写字入手,感悟写字带来的快乐,语文带来的快乐。
注重学生写字情趣的培养。
其次,重感悟。
什么是重感悟?即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己去阅读,自己去领会。
尊重学生的主人公地位,尊重语文学习的规律。
悟则是悟其义,即课文内容要读懂,至少要了解大体意思。
还要悟情感,悟方法,也就是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悟作者用词造句的妙处。
第三,重积累。
说到“重积累”,还要从学习语文的目的谈起。
学习语文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掌握语言这个工具,语文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走进学校以前,是听来的,是在“听说”的实践中“习得”的。
进了学校后是从书本中读来的,在读、写的实践中“学得”的。
语言靠积累,能力靠实践。
积累,不仅是语言的积累,还有生活的积累和感受或情感的积累。
这三者缺少了任何一点,都学不好语文。
语文教学就是要强调记忆、积累,于老师强调:“我们的语文教学绝不能就课论课,搞平面搬移运动,也不能将课文任意肢解搞“散装零售”式的分块教学,更不能关起门来教学,而是要强调整体感悟和科学有效的积累”。
现在的孩子对自然景观、社会实践接触得太少,活动也比较少。
学生作业太多,生活枯燥,感受不多,情感也不丰富,再加上课外书读得少,这势必影响他们的理解,影响他们良好情感的形成。
于老师建议:“经常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带到博物馆去,带到军营去,带到工厂去,经常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
学生的生活丰富了,感受自然就增多了”。
不过,现在太注重安全教育了,活动的报告交上去,再批下来,费时费力,最后估计也没什么意义了,索性上述的活动就不开展了,主要是安全不能保证啊。
古人有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语文老师也要注重知识的积累,有“学无止境”的意识,语文教学重积累,才能得心应手。
第四,重迁移。
迁移就是运用。
语文是人类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掌握了知识就要运用。
前几天开家长会时,给家长建议,对不爱读书的孩子,请家长多买童话和故事情节紧张、有趣的书
读,以便吸引孩子;对粗心的学生,常看他们的作业,常常和他们讨论书中的人物和故事,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人人做读书笔记,作圈点,做摘抄。
因此,语文教学不能把孩子教死,要少做题,多读书。
要让孩子读出感情来,写出自己最真实的体会。
第五,重习惯。
吕叔湘老师说过“在语文教学上,主要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不能过分依赖老师的分析和讲解。
因为运用语言是一种习惯,习惯的养成成要通过反复的练习和实践。
”运用语言的习惯怎样养成?“要通过反复的练习和实践”,而“不能过分依赖老师的分析和讲解”。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
“习”什么意思?就是练习和实践。
“学”就要“习”,只有“习”才能“惯”。
通过阅读此书,只是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学到了一些教学的方法,在实际的教学中需要不断提炼,总结,找到适合教师和学生的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正如任站长讲的“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才就是好模式。
”在目前的课堂模式转型的活动中,我认为也就是要注重学生的“情趣、感悟、积累、迁移和习惯”的培养,与于老师的“五重教学法”是一致的。
看来这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大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