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观察的三种方法
初中化学新课导入的三种有效方法
致。 我们 可以称 白醋为指示剂。 在化学 实 验 中, 我们常用紫 色石蕊试液 来检验溶液 的酸碱性 , 有时也会使 用无色酚酞试液。 通过设疑 , 在不断地解决问题后 成功
导入 新 课 , 利用学生 的好奇心理 , 激发求
思维 的过程是发 现问题 和解决 问题
的过 程 。因 此 , 教 师 可 以利 用 设 置 疑 问 的
《 二氧化碳 的性 质》 时, 笔者进行了如下实
验导人 :
方 式导入新 课 ,引导学 生积极投 入到讨
论、 思考中。 在新课导入时 , 教 师 根 据 学 生
知欲望 , 这种导入方式 常可取得事半功倍
的效 果 。 设 疑 导 人需 要 注 意 在 合 理 设 置 问 题 的前 提 下 , 教 师必 须 引 导 学 生 去 主 动 思
的月季花 随即变为粉红 色, 学生们都大为
吃惊, 眼 睛 里 充 满疑 惑 )
么会 产 生不 同的 现 象?
兴趣 , 营造 良好 的课堂气氛 。下面笔者谈
谈 自己常 用 的三 种 新 课 导 人 的 方法 。
一
生B : 1 号瓶子里 面有水。
生C : 二 氧 化 碳 不能 燃 烧 。
通过解决这一 问题 , 激发学生探究 问题产
考和解决 问题 , 培养学生 的思考能力。 三、 生活实例导 入 。 培 养学生 的探究 能力 在新课导人教学中 , 教师还可以充分 运用生活实例进行具体教学 , 根据学生的 年龄特点 、 感兴趣 的话题 、 熟悉 的事物等 ,
生 的原 因。 其后 , 教师结合教学 内容 , 根据
、
实验导入 。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生 A:蜡烛的 问题 , 1 号集 气瓶 的蜡
如何培养幼儿观察力的措施
如何培养幼儿观察力的措施在幼儿园阶段,幼儿观察力的培养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教育任务,它有助于孩子形成敏锐的洞察力、细致的思考习惯以及良好的问题解决能力。
以下是专为大班幼儿设计的一套具有创新性和实践性的观察力培养措施,旨在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的点滴渗透,全面提升幼儿的观察力。
1. 设立观察角与自然探索区在幼儿园环境中创设专门的观察角,摆放放大镜、显微镜(儿童安全型)、望远镜等观察工具,并定期更换实物样本,如植物切片、昆虫标本、矿物质等。
鼓励幼儿自主选择感兴趣的物体进行观察,记录其形状、颜色、纹理等特点,激发他们主动探索的兴趣。
2. 主题式生活观察课程结合季节变换和节日庆典设计一系列观察主题,例如“春天的新生”“雨后的世界”等。
带领幼儿走出教室,到户外寻找春天的第一抹绿意、秋天的第一片落叶,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和层次观察自然界的变化,并通过讨论和绘画的形式记录所见所感。
3. 游戏化感官训练设计一系列涉及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的感官游戏。
例如,开展“盲盒猜物”游戏,让幼儿仅凭触摸来识别物体;或者进行“声音寻源”活动,让孩子辨别不同环境下的声音来源。
这些游戏能有效提升幼儿多维度的观察力。
4. 系统性艺术教育利用美术教育促进幼儿观察力的发展。
例如,在绘画课上,不仅要求幼儿画出自己眼中的事物,还应强调细节描绘和色彩捕捉,引导他们注意事物之间的细微差异,培养对美的敏感度。
5. 科学实验与探究引入简单的科学实验,如种植豆苗、水循环模拟、磁铁吸合等,让幼儿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观察现象并尝试解释原因。
在实验过程中,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注重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和记录。
6. 阅读与情景模拟精选富有画面细节和情节转折的绘本故事,鼓励幼儿边阅读边找寻故事中的线索,培养他们从文字和图像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此外,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场景再现等活动形式,引导幼儿在模仿和表演中增强观察和模仿现实的能力。
7. 家庭联动与反馈机制建立家园共育平台,邀请家长参与到观察力培养的活动中来,共同设计家庭观察任务,如观察家里的宠物、照料阳台上的植物等。
培养幼儿观察能力的方法
培养幼儿观察能力的方法幼儿时期是孩子认识世界、建立认知体系的重要阶段,而观察能力作为认知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的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何有效地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是每个家长和教育工作者都非常关心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一些有效的方法,帮助家长和教育者更好地引导幼儿,培养其观察能力。
创设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幼儿时期是孩子接受外界信息、建立认知结构的关键时期,创设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对于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至关重要。
家庭、幼儿园、学校等教育场所都应该提供各种各样的学习资源和活动,包括图书、玩具、实物模型、自然材料等,让幼儿在不同的环境中感受和体验世界,从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注重亲子互动和交流亲子互动是培养幼儿观察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家长可以通过陪伴孩子一起观察周围的事物、讨论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共同参与各种活动等方式,促进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和认知互动。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尊重孩子的想法和观点,引导他们提出问题、探索答案,从而培养其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利用故事和游戏进行启发故事和游戏是幼儿喜爱的学习方式,也是培养他们观察能力的有效手段。
通过讲故事、玩游戏,可以帮助幼儿建立对世界的认知框架,培养其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家长和教育者可以选择一些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故事书籍或游戏,引导幼儿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其观察和分析能力。
鼓励幼儿参与实践活动实践是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培养幼儿观察能力不可或缺的环节。
家长和教育者可以组织各种实践活动,如户外探索、科学实验、手工制作等,让幼儿通过亲身体验来认识世界、理解规律。
在实践活动中,幼儿不仅可以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还可以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培养幼儿对美的感知美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培养幼儿对美的感知有助于提升其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
家长和教育者可以引导幼儿欣赏优美的音乐、绘画、建筑等艺术作品,带领他们感受自然风景、人文景观中蕴含的美好意境。
如何培养孩子的观察力
如何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孩子的观察力是指孩子对于周围环境的觉察和理解能力。
拥有良好的观察力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认识世界、分析问题和解决困难。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社会中,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如何有效地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呢?本文将从不同方面进行探讨。
一、创设学习环境为了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我们首先需要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这个环境应该充满各种信息和刺激,可以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我们可以在家里或者学校的教室中张贴各种有趣的图片、图表和地图,让孩子能够主动观察和思考。
此外,提供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也是培养孩子观察力的有效方式。
例如,给孩子一张地图,让他们观察并找出特定地点的位置;或者请孩子观察一段视频,在结束后回答一些问题。
这些任务既可以锻炼孩子的观察力,又可以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
二、锻炼感官能力观察力的培养需要依赖孩子的感官能力,因此,我们应该注重锻炼孩子的五种感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
可以让孩子观察鲜艳的颜色、多样的形状和不同的大小,帮助他们增强视觉观察力。
同时,鼓励孩子多听音乐、听故事、听大自然的声音,提高听觉观察力。
利用平时的生活,引导孩子去嗅闻各种气味,发展嗅觉观察力。
另外,让孩子尝试不同的食物,品味各种口味,培养味觉观察力。
最后,给孩子提供触摸不同材质的物品,培养触觉观察力。
通过这些感官锻炼,孩子的观察力将得到全面发展,对周围环境的觉察也会更加敏锐。
三、培养细致入微的习惯观察力的培养需要习惯的养成。
我们可以从日常生活的一些小细节入手,帮助孩子培养观察的习惯。
首先,我们可以鼓励孩子注意周围的细节,并询问他们对于这些细节的观察。
例如,在公园散步时,指导孩子观察树木的变化,或者询问他们看到的不同鸟类的特点。
这样的练习可以帮助孩子更加注意和关注周围的事物。
其次,我们可以要求孩子进行一些细致入微的观察任务。
比如,在一段时间内,每天要求孩子发现和记录五个不同的植物、昆虫或者其他事物。
让孩子学会如何主动细心观察
让孩子学会如何主动细心观察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观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
通过观察,孩子可以更好地了解世界,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具备良好的观察能力,有些孩子可能缺乏主动性,缺乏耐心,或者缺乏正确的方法去观察事物。
因此,家长和老师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引导孩子学会如何主动细心观察。
为什么要让孩子学会观察观察是认识世界的第一步,也是培养孩子综合能力的基础。
通过观察,孩子可以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和规律,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观察还可以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对周围的事物保持敏感和关注,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如何引导孩子学会观察榜样示范:家长和老师可以成为孩子学习观察的榜样。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与孩子一起观察周围的事物,分享自己的观察感受和发现。
通过身教引导,让孩子懂得观察是一种乐趣和学习方式。
提供丰富的观察对象:为了激发孩子的兴趣,家长和老师可以提供丰富多样的观察对象,如大自然中的植物、动物、天空等,或者日常生活中的人物、建筑、器物等。
让孩子在观察中感受到快乐和成就感。
启发思考:在引导孩子观察事物时,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他们思考。
例如,“你觉得这朵花为什么是红色的?”、“你看到了什么有趣的地方?”等问题可以帮助孩子深入思考,并培养他们对事物背后原因的好奇心。
培养耐心和细心:观察需要耐心和细心,家长和老师可以通过一些小游戏或活动来培养孩子的耐心和细心。
例如,在花园里找到所有颜色不同的花朵、在图书馆找到指定书籍等活动都可以锻炼孩子的观察力。
鼓励记录:让孩子将自己的观察结果记录下来,可以通过绘画、写字、拍照等方式进行记录。
记录不仅可以加深对事物的印象,还可以训练孩子整理信息和表达能力。
观察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促进认知发展:通过观察事物,孩子可以积累大量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与已有知识进行联系和比较,从而促进认知发展。
培养判断能力:通过不断观察和思考,孩子可以逐渐形成自己独立的判断能力,学会分辨是非、善恶。
如何开发幼儿的观察力
如何开发幼儿的观察力观察力是一个人获取信息、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幼儿时期是培养观察力的关键时期。
通过观察,幼儿可以更好地理解周围环境,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判断力。
那么,如何有效地开发幼儿的观察力呢?本文将从几个方面为您详细介绍。
提供丰富多样的观察对象幼儿时期是认知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渴望探索未知。
因此,家长和老师可以通过提供丰富多样的观察对象来激发幼儿的观察兴趣。
可以带幼儿去公园、动物园、博物馆等地方,让他们观察大自然、动物、植物等各种事物,拓宽他们的视野。
创设有利于观察的环境创设一个有利于观察的环境也是培养幼儿观察力的有效途径。
在家庭或学校中,可以设置一个观察角落,放置各种有趣的物品供幼儿观察。
同时,保持环境整洁、安静,避免干扰因素,让幼儿能够集中注意力进行观察。
引导幼儿进行系统观察引导幼儿进行系统观察是培养其观察力的重要方法之一。
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引导思考的方式,帮助幼儿建立系统观察的习惯。
比如,在观察一只昆虫时,可以引导幼儿思考它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等问题,让他们逐步形成全面系统的观察能力。
鼓励幼儿进行细致观察细致观察是培养观察力不可或缺的一环。
家长和老师可以鼓励幼儿仔细观察事物的细节,比如颜色、形状、大小等方面。
可以通过放大镜、显微镜等工具来帮助幼儿进行更加细致入微的观察,培养他们的耐心和专注力。
利用游戏活动培养观察力游戏是幼儿学习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也是培养他们观察力的好途径。
可以设计各种有趣的游戏活动来锻炼幼儿的观察能力,比如找茬游戏、隐藏物品游戏等。
这些游戏既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又能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倡导亲子互动,共同探索世界亲子互动是培养幼儿观察力不可或缺的一环。
家长可以陪伴幼儿一起探索世界,共同观察周围环境中的种种奇迹。
在亲子互动中,家长可以引导孩子提出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促进他们对事物更深层次的认识。
结语总之,开发幼儿的观察力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家长和老师共同努力。
培养幼儿的观察与思考技巧
培养幼儿的观察与思考技巧幼儿期是孩子认知能力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为了帮助幼儿培养观察与思考技巧,教育者应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方法和具体技巧。
通过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思考力,我们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探索、分析和理解世界。
本文将介绍一些可以用来培养幼儿观察与思考技巧的方法。
一、提供丰富的观察材料幼儿对环境的观察主要依赖于他们的感官,因此我们可以为他们提供各种丰富的观察材料,如图片、实物模型、视频等。
通过观察这些材料,幼儿可以学习到更多的事物和现象,并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
二、引导幼儿进行系统观察让幼儿学会进行系统观察非常重要。
在观察过程中,教育者可以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导幼儿观察各种细节,帮助他们建立起系统观察的能力。
例如,在观察一朵花时,可以问幼儿:“你觉得这朵花的颜色是什么?”、“花瓣的形状是怎样的?”等问题,让幼儿更加仔细地观察并思考。
三、培养幼儿的比较能力比较是培养幼儿思考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
我们可以向幼儿提供多个事物,并要求他们对这些事物进行比较和区分。
例如,在教授颜色知识时,可以将红色、蓝色和黄色的颜料放在一起,然后让幼儿观察并比较这些颜色的差异和共同点。
四、启发幼儿提出问题通过引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兴趣,我们可以帮助他们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
当幼儿遇到问题时,教育者可以鼓励他们提出疑问并寻找答案。
例如,当幼儿问到“为什么天会下雨?”时,我们可以引导他们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寻找答案并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
五、进行思维导图训练思维导图是一种可以帮助幼儿理清思路和展示思考过程的工具。
通过引导幼儿制作思维导图,我们可以帮助他们整理思绪,并将观察到的信息有机地组织起来。
这有助于幼儿培养出较为系统和全面的思考能力。
六、创设情境激发思考创设情境是培养幼儿思考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在幼儿活动中创设情境,可以激发幼儿思考的兴趣和动力。
例如,在游戏中,可以设置一些情境,让幼儿在角色扮演中观察并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他们的观察与思考技巧。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二:如何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
如何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是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必须重视的一个方面。
当今社会虽然信息发达,但孩子看到的、听到的不一定就是真实的或者完整的。
我们要教会孩子如何通过观察事物、细节来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在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中如何帮助孩子提高观察能力,本篇文章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营造良好的观察环境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为了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我们应该从家庭和学校两个方面营造一个良好的观察环境。
在家庭中,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些积木、拼图、画笔、颜料等玩具和材料来刺激他们的观察和创造力。
孩子可以通过观察不同的颜色及图案,学习形状和阴影,从而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美感。
同时,也可以给孩子看一些生动的图画书、故事书等文学作品,让孩子从中了解到新的事物和新的思想。
在学校中,教师可以安排学校周边游学等活动来扩大孩子的视野。
同时,也应该鼓励孩子多看周围的人和事物,观察周围的环境和生态,从而培养其观察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是相辅相成的。
动手能力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通过手工制作、绘画、雕塑等活动,孩子可以通过制作和观察物品的过程来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
孩子在制作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思考和观察,从而发现,在观察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眼力和认知能力。
孩子的动手能力对于其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有着极大的作用。
三、观察某种事物,发现其中的规律和本质孩子的观察能力还需要通过从一定范围内的信息中发现规律和本质的过程来提高。
我们应该努力引导孩子去体会事物本质、表面现象和规律之间的关系。
比如说,可以给孩子看一张世界地图,让他们自己从地图中去寻找各大州和城市的位置,从而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和观察精神。
孩子也可以通过读一些好书来学习新思想和新知识,从而在知识范围内寻找规律和本质。
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需要家长和教师的共同努力。
家长可以为孩子提供各种观察环境和材料,引导孩子去寻找规律和本质,同时鼓励孩子去接触和探索新事物。
教师则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生动的教学方式,多安排实物展示和参观活动,为孩子提供更多机会来学习观察。
观察类科学教育活动的方法
观察类科学教育活动的方法观察是一种重要的方法,用于评估和了解类科学教育活动的效果。
观察可以帮助我们收集信息、记录事件、发现模式和趋势,从而更好地了解教学活动中的实际情况。
以下是一些关于如何进行观察类科学教育活动的方法。
1.提前准备:在观察类科学教育活动之前,需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
首先,应该明确观察的目的和研究问题,这有助于确定观察的重点和方向。
其次,需要准备好相应的观察工具,例如,记录表格、摄像机、录音设备等。
最后,需要通过学校或教师的同意来安排观察活动。
2.观察环境:观察人员首先应该观察教室的环境,包括学生座位的布局、视觉工具的使用以及其他可能影响教学活动的因素。
观察人员还应该观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及教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3.观察学生参与度:观察人员应该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包括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程度、问题回答的积极性以及参与小组讨论的程度等。
观察人员还应该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学习态度、学习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4.观察教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观察人员应该观察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使用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例如讲授、示范、讨论、实验等。
观察人员还应该观察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和支持程度,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情况。
5.记录观察结果:观察人员应该将观察到的情况记录下来,可以使用图表、文字描述、摄影等方式进行记录。
记录的内容应该包括观察到的事实、观察人员的感受和观察中的研究问题等。
观察人员应该尽量客观、准确地记录观察结果。
6.分析观察结果:观察活动结束后,观察人员需要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和解读。
观察人员可以通过对记录的数据和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寻找观察结果中的模式和趋势。
观察人员还可以将观察结果与预定的目标和研究问题进行比较,以评估教学活动的效果和问题所在。
总之,观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用于评估和了解类科学教育活动的实际情况。
观察人员应该提前准备,观察环境、学生参与度和教师教学策略等方面,记录观察结果并进行分析。
观察物体(三)教学措施
观察物体(三)教学措施
观察物体是自然科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学生通过观察物体可
以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
在进行观察物体的教
学时,可以采取多种措施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
首先,可以通过展示实物或图片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教
师可以准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物体或图片,如水杯、水果、动物标
本等,让学生仔细观察它们的形状、颜色、大小、材质等特征,引
导他们用眼睛去观察,用手去触摸,用耳朵去听等,从而激发学生
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其次,可以进行实地观察和实验。
带领学生到校园或者周边的
自然环境中,让他们亲自观察各种自然物体,如树木、花草、昆虫等,或者进行简单的物理实验,如水的沸腾、冰的融化等,让学生
通过亲身实践来感受和理解物体的特性和规律。
此外,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综合观察和描述。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
具体的问题,如“这个物体的形状是什么样的?它的颜色有哪些变化?它的表面是光滑的还是粗糙的?它的重量是多少?”等,让学
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观察到的物体,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最后,可以进行讨论和总结。
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和感受,共同总结规律和结论,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碰撞和知识的深化。
总之,观察物体的教学措施应该多样化,既要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又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拓展和深化,从而达到全面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在教案中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分析能力
在教案中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分析能力教案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同时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培养观察与分析能力的机会。
本文将探讨如何在教案中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分析能力,并提供一些实用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一、观察能力的培养观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之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对于他们发展其他认知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在教案中,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的观察任务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
首先,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生动且具体的观察任务。
例如,在生物课上,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两种不同的植物叶子,要求他们观察并比较两者的形状、颜色、纹理等特征,从而培养学生对植物的观察能力。
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系统的观察。
学生的观察经验可能较为零散,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等方式,让学生将观察结果进行分类整理,形成系统的观察能力。
例如,在地理课上,教师可以设计一个观察任务,要求学生观察自然界中的不同地形,并将其分类整理,如山地、平原、海洋等。
最后,教师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
例如,使用显微镜可以让学生观察微小的细胞结构;利用实验仪器可以让学生观察化学反应过程。
这些先进的观察工具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并深入理解所学知识。
二、分析能力的培养观察和分析能力是紧密相关的,观察为分析提供了基础材料。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需要教师巧妙地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思考。
首先,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具体的分析案例。
将学生引导到实际问题中,让他们通过观察和数据分析来解决问题。
例如,在数学课上,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组数据,要求他们分析其中的规律,并给出相应的解释和推理。
其次,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维逻辑。
在教案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思维导图或逻辑图,引导学生学会将问题进行拆解和分类,从而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
最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多角度的思考。
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分析思维的全面性和灵活性。
例如,在语文课上,教师可以给学生一篇文章,要求他们从作者的角度、读者的角度和自身经历的角度对文章进行分析。
三年级美术教案:培养孩子主动观察的能力
三年级美术教案:培养孩子主动观察的能力随着教育的发展和美术教育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人重视美术教育,认为它在孩子的成长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对于初学者来说,培养正确的观察能力,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如何培养他们的主动观察能力,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话题。
本文将针对此话题,为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议。
一、从日常观察开始想要培养孩子的主动观察能力,要从日常生活中开始。
可以把孩子带到户外,发现周围的生活和风景,让孩子尝试用语言描述周围的景色、气味等特征。
回到教室后,再寻找教室里的事物或者学校里的景色,让孩子完成一些绘画或者简笔画的作品,加强对于形态、色彩、构图等绘画元素的认识。
二、引导孩子用眼去看为了培养孩子的用眼观察能力,可以采用以下几个方面的方法:1.瓶中“花”:在一个空瓶子里放上一些美丽的花,让孩子不知道里面有些什么花,只让他们用眼睛观察,观察之后让他们猜测有多少朵花、有哪些种类的花,再拿出来让他们验证自己的猜想,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用眼观察和推理能力。
2.认识颜色:可以给孩子颜色卡片,让他们从中挑选相应的颜色,并说出颜色在平常生活中的应用场合。
3.抽象识别:给孩子一些抽象的图形,并引导孩子发现图形中的某些特点,例如圆形边缘是不是平滑的,或矩形的各个角度是不是90度。
三、激发孩子的想象力除了能够观察到生活中的事物,激发孩子的想象力也能够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可以给孩子一些画册或者绘画作品,让他们从中发现某个主题,例如飞行器、动物、植物等,要求他们描述画面中的特点和表达画面传达的主题。
四、提倡自由创作学习过程中,提倡自由创作也是培养孩子主动观察能力的一种途径。
可以鼓励孩子尝试新的创作,放手去尝试绘画,给予孩子一定的自由度,并合理地引导他们的创造力,使他们习惯于自由、随意、活泼的创作方式。
培养孩子正确的观察能力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而在美术教育中,培养良好的观察能力是提高美术表现力和创造力的重要保证,它也是一个能够让孩子在探索美和表达自我的过程中得到快乐和满足的方法。
引导学生主动观察:培养观察力及科学素养的有效方法
引导学生主动观察:培养观察力及科学素养的有效方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是培养学生观察力、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的重要环节。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方法和建议,帮助教师有效引导学生主动观察:一、明确观察目的和任务1.设定清晰目标:在开始观察活动之前,教师应向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让他们知道需要关注什么、记录什么。
这有助于学生形成有意识的观察习惯,避免盲目和随意的观察。
2.提出具体问题: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观察兴趣。
例如,在观察植物时,可以问学生:“你们注意到这些叶子的形状有什么不同吗?”“你们能描述一下这朵花的颜色吗?”这些问题可以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有针对性地观察。
二、提供丰富的观察材料1.实物展示:利用实物、模型、图片等直观材料,让学生直接接触和观察。
实物展示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更直观地了解观察对象的特点和规律。
2.多媒体辅助:利用多媒体技术如幻灯片、视频等展示观察对象,提供多角度、全方位的观察视角。
多媒体辅助可以丰富教学手段,使观察过程更加生动有趣。
三、指导学生使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1.视觉观察:引导学生用眼睛仔细观察对象的形状、颜色、大小等特征。
可以鼓励学生使用放大镜等工具来观察更细微的细节。
2.触觉体验:在安全的前提下,让学生触摸观察对象,感受其质地、温度等特性。
触觉体验能够加深学生对观察对象的印象和理解。
3.听觉和嗅觉:对于某些观察对象,可以引导学生用耳朵听其声音、用鼻子闻其气味。
例如,在观察自然界中的昆虫时,可以让学生尝试听昆虫的叫声、闻花草的香气。
四、培养观察习惯和技巧1.细致观察:鼓励学生细致观察对象的每一个细节,不要遗漏任何重要信息。
可以通过设定观察时间、使用观察记录表等方式来帮助学生保持专注和细致。
2.比较观察:引导学生对不同对象进行比较观察,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点。
比较观察能够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观察对象的特征和规律。
3.连续观察:对于需要长时间观察的对象或现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连续观察并记录观察结果。
利用实物或展示不同的静物引导学生观察和感受
利用实物或展示不同的静物引导学生观察和感受观察与感受:实物与展示的魅力引言:在教育领域中,教师们不断探索各种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感受能力。
其中,利用实物或展示不同的静物作为教学工具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的观察与感受。
本文将探讨实物与展示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并且提供一些实用的方法来帮助教师更好地利用实物和展示来引导学生的观察和感受。
第一部分:实物的力量实物是指真实存在的物体,其真实感和触觉特性能够直接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让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事物的本质。
以下是几个使用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和感受的方法:1. 比较观察法:通过提供具有相似或不同特征的实物,让学生进行比较观察。
比如,可以让学生观察不同种类的树叶,了解它们在形状、颜色和质地上的差异,从而激发他们对自然界多样性的感受。
2. 倾听观察法:通过提供带有声音的实物,如钟表的滴答声、风铃的叮咚声等,让学生通过倾听观察来感受物体的特点。
这种方式能够培养学生对声音的敏感度和欣赏能力。
3. 嗅觉观察法:通过提供不同的香味实物,如花香、水果香等,让学生通过嗅觉观察来感受并辨别物体的特征。
这种方式能够刺激学生的嗅觉感知能力,培养他们对气味的敏感性。
第二部分:展示的魅力展示是指通过图像、图表、模型等形式把实物或抽象概念呈现出来,以便学生更好地观察和感受。
以下是几个使用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和感受的方法:1. 图像展示法:通过使用图片或照片来展示具体事物或抽象概念,让学生通过观察图像来感受和理解事物的外观特征或内在含义。
比如,通过展示世界各地的名胜古迹的图片,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和地理环境的差异。
2. 模型展示法:通过使用模型或实物的缩小版来展示物体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概念并观察物体的细节。
比如,通过展示太阳系的模型,让学生了解它们的相对位置和运行规律。
3. 实验演示法:通过进行实验演示来展示物体的特性和变化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
例如,在化学实验中引入各种实物和化学反应,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和结果,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神奇和规律性。
临床带教最常用的三种教学方法
临床带教最常用的三种教学方法一、案例讨论法案例讨论法是临床带教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
通过讲解真实的病例,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他们的临床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案例讨论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让学生主动参与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案例讨论法的优点是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临床实践中的问题。
同时,案例讨论法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然而,案例讨论法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案例本身的选择和设计可能存在主观性,影响到教学效果。
二、观摩讲课法观摩讲课法是临床带教中另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
通过观摩教师的临床操作和讲课过程,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临床实践中的技巧和方法,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
观摩讲课法可以分为现场观摩和视频观摩两种形式。
现场观摩是学生亲临临床现场,观察和体验真实的临床操作;视频观摩则是通过观看专业教学视频,学习临床技巧和操作方法。
观摩讲课法的优点是能够直观地展示临床操作和讲课过程,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同时,观摩讲课法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
然而,观摩讲课法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现场观摩可能受到环境和条件的限制,视频观摩可能存在教学内容和质量的不确定性。
三、小组讨论法小组讨论法是临床带教中常用的互动教学方法之一。
通过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互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问题或情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激发他们的思维和创造力。
小组讨论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小组讨论法的优点是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激发他们的思维和创造力。
同时,小组讨论法还能够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小学美术教案引导学生观察和表达艺术作品的方法
小学美术教案引导学生观察和表达艺术作品的方法美术教育在小学阶段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审美能力,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作为一名小学美术教师,我们需要设计有效的教案,引导学生观察和表达艺术作品的方法。
本文将介绍几种适用的教学方法和示范活动。
一、学前准备在开始教学之前,我们需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学前准备。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放映一些艺术作品的图像或者视频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其次,引导学生简单了解艺术作品的背景信息,如作者、创作时间、题材等。
这些准备工作可以让学生对艺术作品有初步的了解,为后续的观察和表达打下基础。
二、观察艺术作品观察是学生认识和理解艺术作品的重要环节。
我们可以选择一到两幅适合小学生的艺术作品进行观察。
在观察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从整体到细节、从形式到内容的角度来认识作品。
以下是一种可行的观察方法:1. 观察整体:让学生以整体的角度观察作品,了解画面的主题和构图。
可以引导学生讨论作品中的元素,如颜色、线条、形状等,以及它们与主题之间的关系。
2. 观察细节:在整体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细节部分。
可以让学生描述画面中的物体、人物或景物,以及它们的表达方式和特点。
3. 观察情感:除了形式和内容,艺术作品传递的情感也是需要关注的。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作品和自己的感受,分析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情绪。
通过以上的观察步骤,学生可以对艺术作品有更深入的认识,同时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三、表达艺术作品观察艺术作品后,我们需要引导学生运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他们的想法和感受。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表达方法:1. 绘画表达:让学生选择自己观察到的某个细节或整体来进行绘画创作。
他们可以用颜色和线条来再现作品中的形象和情感。
2. 故事创作:鼓励学生根据作品的情节,编写一个与之相关的故事。
他们可以通过想象和创作来进一步理解作品的内容和意义。
3. 表演表达: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小品表演,根据作品的主题和情感来创作剧本,并通过表演来展示他们对作品的理解。
有效引导学生进行自然观察的教学策略与方法
有效引导学生进行自然观察的教学策略与方法自然观察是培养学生科学观察能力和乐于探索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自然观察,学生能够直接感知和感受生活中的自然现象,提高对自然环境的认知和理解。
有效引导学生进行自然观察是教育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以下是一些教学策略与方法,可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参考和借鉴。
1. 提供观察材料:在学生进行自然观察之前,教师可以提供观察材料,如图片、视频、实物模型等,引导学生对观察对象进行初步认识。
观察材料可以是真实的自然景物,也可以是模拟的情境,使学生能够预先了解观察对象的外部特征、行为习性等基本信息。
2. 设计观察问题:在引导学生进行自然观察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观察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观察对象的相关特点、变化和关系。
观察问题可以有多个层次和角度,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促进他们的深入观察和思考。
3. 提供观察方法:对于不同的观察对象和观察内容,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相应的观察方法,以帮助他们获取更准确和全面的观察数据。
观察方法可以包括直接观察、间接观察、实验观察等。
同时,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运用科学仪器和工具进行观察,如显微镜、望远镜、温度计等。
4. 激发观察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故事、实例、趣味性的讲解等手段,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让他们主动参与到观察活动中。
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互相分享观察结果和经验,促进同学们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观察效果。
5. 引导观察记录:观察结束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记录观察过程和观察结果。
观察记录可以包括文字描述、绘图、拍照等形式,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方式表达观察所得,从而培养他们的观察记录、整理和表达能力。
6. 鼓励思考与分析:观察仅仅是一个开始,关键在于学生能否通过观察得出结论和规律。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观察结果进行思考和分析,通过提问和讨论,帮助学生总结经验、发现规律、做出解释,并将观察结果与已有的知识进行关联,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主题班会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主题班会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观察力是一种重要的认知能力,对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社交媒体和电子设备的普及,学生们的观察力逐渐下降。
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主题班会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在主题班会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有趣、实践性的活动来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下面将介绍一些方法和活动。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游戏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例如,可以让学生观察一张图片或者教室中的一个局部,并尽量详细地描述出来。
这样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培养他们留心细节的能力。
此外,还可以利用对比观察的方式,让学生观察并比较不同物体或场景的差异,从而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观察力。
其次,我们可以组织实地观察活动。
带领学生到校园中的不同地方进行观察。
例如,可以带领学生观察花卉植物的生长情况,或者观察鸟类的栖息地。
在观察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注意一些特征或者规律,并帮助他们进行总结和归纳。
这样的实地观察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还可以增加他们对自然环境的了解。
第三,可以通过艺术欣赏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艺术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和细节,需要观察者去发现和理解。
可以选择一些艺术品,如名画、雕塑或摄影作品,让学生自由观察,并在观察后进行分享和讨论。
通过观察艺术作品,学生可以培养对美的感知和对细节的敏感,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观察力。
最后,可以借助科技手段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例如,可以利用微观摄像头或者显微镜让学生观察细胞的结构,或者观察昆虫的生活习性。
同时,也可以使用一些科学仪器设备,如天文望远镜、物理实验器材等,让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
通过科技手段的应用,学生可以不仅仅观察到肉眼难以察觉的细节,还可以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综上所述,主题班会是培养学生观察力的一个有效途径。
通过观察游戏、实地观察、艺术欣赏和科技手段的运用,可以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并培养他们对事物细节的关注和思考能力。
希望学生们能够通过主题班会的活动,提升自己的观察力,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生如何在观察物体的教案中发挥主动性?
学生在观察物体的教案中发挥主动性观察物体是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观察物体能够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世界,掌握更多的知识,并且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
在学生自学或者教师指导的情况下,如何让学生在观察物体的教案中发挥主动性呢?接下来,本文将会探讨几个方面,帮助学生更好地在观察物体的教学中发挥主动性。
一、提前了解在很多情况下,学生是在课堂上进行观察的。
为了发挥主动性,学生可以在课前提前了解所要观察的物体的基本情况,如观特征、构造等等。
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有目的性地观察,更好地获取相关信息。
同时,师生之间也可以在讨论观察内容的时候更加有针对性。
二、提出问题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主动思考,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提出问题。
这些问题可以是关于物体的基本性质、构造、功能等等方面的,也可以是与观察物体相关的社会背景、历史背景等等。
而且,这些问题也需要考虑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进行自我探究的动力。
三、自主实践和演示在接触到新的物体之后,学生可以通过实践来更好地理解物体。
比如对于一个机械器件,学生可以尝试自己拆装并重新组装;对于一件美术品,可以尝试仿制或者自己绘制。
另外,在一些课后自修中,学生可以针对自己掌握的知识,前去演示观察过程中的一些发现,激发同学间的互动和交流。
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实践来深度理解所学的内容。
四、合作探究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学生也可以通过合作探究来发挥主动性。
在探究的过程中,不仅学生可以通过交流分享自己在观察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和发现,还可以集思广益,共同发掘出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更多认识和理解,同时也能够锻炼学生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在观察物体的教案中,学生发挥主动性能够充分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深度理解所学的内容。
不仅如此,学生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发挥主动性,也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探究精神。
因此,培养学生在观察物体的时候发挥主动性是非常重要的。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有效方法-教育文档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有效方法多年来一直在一线任教,我发现教学三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的老师都知道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作为首要教学任务,可过了三年级后,学生的观察能力好像就停滞不前了,直到六年级也没有多大的进展。
可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是贯穿各个年级的。
只有教师掌握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有效方法,才能在小学阶段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才能让学生真正拥有一双善于观察的慧眼。
一、明确任务,直击目标老师都希望学生能在每一次观察中获得成功,但如果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往往会事与愿违,没办法达到预期效果。
有人做过实验,给儿童展示一幅图画,画上是一株玫瑰花,开有九朵三种颜色的花朵。
另有三只蝴蝶:一只白蝴蝶在一朵粉红色花上,另外一只花蝴蝶和一只黑蝴蝶在几朵大红花朵上挥舞翅膀,似乎在选择落脚的花朵。
主试未提出任何要求。
几分钟后,图画收起,要儿童回答下列问题:1. 画上有几朵玫瑰花?2.玫瑰花有几种颜色?大多数儿童只能说出“我看到了三只蝴蝶”或“我看到的蝴蝶有白、花、黑三种颜色”。
而对于主要问题,几乎没有儿童能正确回答。
[1] 由此可见,如果想要让学生在观察中获得成功,就得让学生在观察前明确观察任务,才能达到观察目的。
因此老师们得在观察前让学生明白每次观察的任务,制订好观察计划。
这样学生才能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观察,少走弯路,即避免盲目观察,浪费时间,从而做到事半功倍。
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时我们可以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引导学生确定观察目的和要求。
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确定:如本次观察要找到什么?寻找存在少量差异的观察对象的异同。
观察事物动态的变化过程,即产生了哪些变化,是怎样变化的,每一个变化过程有什么不一样,它们之间存在着什么联系。
观察的事物是怎样组成的,它们之间各有什么作用?随着时间与地点的推移,观察的事物是否产生了变化,如果有变化,那么它又是怎样变的?是什么原因促使它产生了这样的变化[2]……学生有了明确的观察任务,在观察中得到的收获将会更多,反之则可能一片茫然,不知所措,或者是走马观花,所得无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导学生观察的三种方法
李店镇中心小学wxa
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知道“内容空洞,言之无物”是小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究其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不善于观察;二是不善于表现。
而观察是写作的源泉,是表现的基础,平时不具备观察能力,没有养成观察的习惯,作文时就难以写不出具体实在的内容。
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我做过如下尝试:
一、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
依我看,学生平时的观察常常是无母的、无意识的行为,其观察结果必然是“视而不见”、“熟视无睹”。
针对这一现象,我经常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有意识地区观察。
具体办法是启发学生抓住自己接触某一事物的最初感受去观察。
比如某一事物,使我们感到新鲜、高兴、气愤、感动、悲观……。
其中必有原因,循着这条线索,认真地去看,仔细地去想,写出自己的所得。
这样带着问题去观察,“有的放矢”比“无动于衷”、无意识地去看,肯定要仔细,印象要深刻。
例如:我在上一次作文课时,要求同学们以《拔河》为题写一篇作文,大家都感到很为难,认为没什么好写的。
我没有急于让同学们写,只是问同学们,喜不喜欢拔河。
这是,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说:“很喜欢!拔河很有意思。
”我接着引导大家说:“你们为什么喜欢拔河,并觉得它很有意思呢?”同学们一时回答不出。
于是,我就把同学们带到操场上,请了几个学生当场表演,其他同学则都仔细认真地观察起来,然后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你看,
赵平多卖力,连累得通红。
秦海的两脚像生了根,一动不动,真厉害!。
肖祥的样子真有意思,身子如同一个犁尾巴;李初更像一个滑雪运动员正在滑雪的样子;甲队要输了,大个子张磊用力太迟与大家不一致,顶不住了!”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越说越有劲。
正当大家兴高采烈的时候,我又问:“同学们,你们看了这次拔河以后,有什么启发呢?”同学们一下子陷入了沉思。
过了一会儿,一个学生兴奋地说:“老师,集体的力量大,只要大家团结一致,齐心合力就一定能够取得胜利!”同学们一个个都赞同他的观点,我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这时,我才对同学们说:“请同学们把你们看到的、想到的都写下来”。
于是,同学们都回到教室里写了起来,不一会儿,大部分学生了内容充实、有意思、有意义的作文。
可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启发同学们抓住自己的最初感受,循着“感受”这一线索去看,是一定能够收到好的效果的。
二、引导学生学会分解观察
小学生作文时,总觉得“无话可说”,表达时爱犯笼统的毛病。
依我看这主要观察不细致造成的,要改变这种状况,可以采用分解观察的方法。
也就是说,不能笼统地看,要把实物分解开来看。
即对于静止的事物,要按照它的构成把它分解成几个部分,一个部分一个部分地看,然后再综合起来。
对于变化的事物,要按其变化的过程,分解成几个阶段,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看,然后再综合起来。
这样才能看细看全,变空洞为具体生动了。
比如:我在教学《一幅壮景》之前,曾出示过自制的《一幅壮景》
的挂图,让同学们把这个画面讲出来。
结果,大多数同学都讲不全面,丢三拉四。
后来,我启发学生用分解观察的方法把挂图分为房前、房左、房右、房后、房中五个部分进行观察,议一议,说一说,再描写。
其结果与开始大不相同,大部分同学都能写得较具体、较准确、较生动了。
观察景物如此,观察人也是一样,也要善于分解。
比如,某人做生意赚了大钱,回到家后十分高兴。
如果笼统地写高兴,就太空洞了。
但是如果运用分解观察的方法观察后就不同了。
他有哪些高兴的动作、高兴的神态、高兴的语言,这样具体的一写,我们的作文就具体生动了。
我认为,善于对事物的发展过程,对构成事物的各个方面,对构成细节的各个因素,加以分解进行观察,化笼统为细致,化模糊为清晰,这是克服观察粗糙,描写空洞的有效方法。
三、引导学生运用对照比较的方法观察
同学们在写作时常爱“粗枝大叶”,忽视细节,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观察时“看不细”或“没看细”。
而事物的意义、人物的性格、事物的特点,又往往表现在细节上。
让学生在观察中注意运用对照比较的观察方法,可以使学生的观察抓住特点和重点。
这样写出的文章,才能中心明确,重点突出,不致于东扯西拉,说不到点子上,蜻蜓点水,给人留不下深刻的印象。
比如:每一个人都有一张脸,一双眼,但却一人一样。
“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说明即使是兄弟姐妹也有明显的区别,其他人
就更不用说了。
利用对照比较观察的方法观察,可以使同学们发现人与人之间的很多区别,像脸有大小、长短、美丑之分,身有高矮、胖瘦、老少之别。
其他各方面都有不同之处。
当然事物与事物之间,同一事物的不同阶段都有差异。
我们掌握了对照比较观察法,观察时就能抓住特点;写作时就能突出重点。
只要同学们坚持下去,我们的观察能力和认识事物的能力就会大大提高。
总之,观察事物,因不同情况可采用不同的观察方法,或者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观察;也可用分解观察法把事物分解成若干方面或若干阶段,逐一观察后,再进行综合;亦可对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阶段用对照比较的方法进行观察,找出其各自的特点。
我想,如果同学们能普遍采用上述观察方法进行持之以恒的观察,“内容空洞,言之无物”的问题也许就可以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