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的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张幻灯片)辨义

荀子谈“义”,在不同场合包含着不同的内容,主要有三层意思。

(1张幻灯片)首先,“义”包括了仁义礼法等的内容,是个综合性概念,指万物内在的本质、规律或叫义理。(同一类事物深层的本质)人们对义理的把握需要通过“天君”的理性思维,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即“心合于道”。掌握了道的人就具备了最高的思维水平和种种能力。“以道观尽”、“举统类而应之”。教育的最高要求和目的就是认识事物的本质规律。

荀子主张”博学”(广泛、全面地学习),不能“弊于一曲而暗于大理”,只有“兼陈万物而中悬衡焉”,才能从对万事万物的认识、比较、分析中得出有关事物本质规律的正确认识。

(1张幻灯片)其次,在道德伦理的领域内,义是指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理性自觉。这一含义常与仁和对仁的认识相联系。荀子并不否认人对物利的欲望,但要求欲望必须受仁义(道德、理性)的制约。(“以义制利”)

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道德理性,教人明理知义。荀子进一步从“明于天人之分”的哲学高度分析人与自然的区别所在,指出,义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义使人类结成一定的社会组织,进而有了战胜自然的力量。(“人何能以群?曰:分。分何能以行?曰:义。”)所以,“义不可以须臾舍也”。义须教育的培养才能保持并提高。

(1张幻灯片)再次,义指等级名分和道德准则,它与“礼”相连系,故可“礼义”并称。荀子认为人性恶,圣人“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性情而正义”。社会需要规定等级名分,使人们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而使“偏险而不正”的恶性得以控制和引导,使社会由悖乱而归于治。

道德教育的要求就是使人们知晓并遵循社会行为准则。

(1张幻灯片)义是综合性的概念。

理义(对事物规律的认识)、仁义(道德和理性)、礼义(社会规范)相互补充、贯通一致。(说说三者关系)

义是内在的道德信念和外在道德规范的统一。

义的作用在于通过三种义,调节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内节于人,外节于物”(自己该不该做什么、人之间分等级行事)

义在认识和自觉履行礼方面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如果没有仁义的理性自觉,礼便会因为缺乏自觉的道德实践而失去其现实意义。因此,荀子高度重视“义”的作用(“凡为天下之要,义为本”)而且荀子坚持了政教合一的儒家传统,他强调在上的统治者“贵义”(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在上者为人师表教化百姓的重要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