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心电图诊断标准79533

合集下载

24h动态心电图诊断标准

24h动态心电图诊断标准

24h动态心电图诊断标准24h动态心电图是一种常见的心电图检查方法,通过连续记录患者心脏电活动24小时,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心脏的功能状态。

而动态心电图的诊断标准则是对这些记录到的心电图数据进行分析和判断,以确定患者的心脏健康状况。

下面将介绍24h动态心电图的诊断标准及其相关内容。

首先,对于24h动态心电图的诊断标准,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心率、心律、ST 段、T波、QRS波群等指标。

在分析这些指标时,需要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等因素,以确定是否存在异常情况。

一般来说,正常的心率范围在60-100次/分钟,心律应该是规则的,ST段、T波和QRS波群的形态也应该符合正常范围。

如果出现异常,就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判断。

其次,对于心率的诊断标准,需要考虑心率的变异性、夜间心率下降、运动时心率的变化等情况。

心率的变异性是指心率在不同时间段内的波动情况,夜间心率下降是指夜间心率相对于日间的下降情况,而运动时心率的变化则是指在运动状态下心率的变化情况。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出患者的心脏功能状态,对于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再次,对于ST段和T波的诊断标准,需要考虑ST段的抬高或压低、T波的倒置或增高等情况。

ST段和T波的异常往往与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等疾病有关,因此对于这些指标的分析和判断至关重要。

在进行分析时,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以确定是否存在心脏疾病。

最后,对于QRS波群的诊断标准,需要考虑QRS波群的时限、形态、电轴等情况。

QRS波群的异常往往与心室肥大、传导阻滞等疾病有关,因此对于这些指标的分析和判断也是十分重要的。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综合分析,可以更准确地判断患者的心脏健康状况,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综上所述,24h动态心电图的诊断标准涉及到多个方面的指标和参数,需要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准确评估,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的心脏功能状态,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心电图考核标准

心电图考核标准

心电图考核标准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是一种用于检测心脏电活动的非侵入性检查方法,可以提供有关心脏健康状况的重要信息。

心电图考核标准是指对心电图结果进行评估的一套准则,用于判断心脏是否存在异常情况。

下面将介绍心电图考核标准的相关内容。

心电图考核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心率:心电图可以准确地测量心率,并评估其是否在正常范围内。

正常成年人安静状态下的正常心率为每分钟60-100次。

过慢的心率(<60次/分钟)可能表明心脏传导系统存在问题,过快的心率(>100次/分钟)可能表明心脏受到了外界刺激或存在心律失常。

2. 心脏节律:心电图可以检测心脏节律是否规律,并判断是否存在心律失常。

正常心电图显示出规律的P波、QRS波和T 波,它们之间的间隔时间是一致的。

如果心电图显示出不规则的波形,可能存在心脏节律异常,如快速心律失常、房颤等。

3. 心脏传导:心电图可以评估心脏的传导系统是否正常工作。

正常情况下,心脏的电信号应按照一定的路径传导,如从窦房结发出的信号依次传导至房室结、希氏束、束支和室肌。

如果心电图显示出传导阻滞,可能表明存在传导系统问题,如一度、二度、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等。

4. 心脏肥厚:心电图可以评估心脏是否存在肥厚的情况。

心脏肥厚可以是心脏肌肉增厚的反应,也可以是因为心脏负荷增加引起的。

心电图中的QRS波群时间、电压变化等指标可以提示心肌肥厚的情况。

5. 心肌缺血:心电图可以评估心肌是否存在缺血情况。

缺血时,心肌的供氧不足,电信号传导会发生异常变化。

心电图中的ST段偏移、T波倒置等指标可以提示心肌缺血的情况。

综上所述,心电图考核标准是对心电图结果进行评估的准则,用于判断心脏是否存在异常情况。

通过对心率、心脏节律、心脏传导、心脏肥厚和心肌缺血等指标的分析,可以帮助医生初步判断心脏健康状况,为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动态心电图诊断标准

动态心电图诊断标准

动态心电图诊断标准动态心电图(Holter)是一种连续记录心电活动的检查方法,能够对心脏的电活动进行全天候的监测,对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心脏疾病的诊断和疗效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动态心电图的诊断标准是临床医生进行分析和判断的依据,因此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文将对动态心电图的诊断标准进行详细介绍,以便临床医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一、心律失常的诊断标准。

1. 室性早搏(PVC),在24小时内出现≥100次,或连续出现≥3次。

2. 房性早搏(PAC),在24小时内出现≥30次,或连续出现≥3次。

3. 心房颤动(AF),持续时间≥30秒,或频繁发作。

4. 心室颤动(VF),出现一次即可诊断。

5. 室上性心动过速(SVT),心率>100次/分,持续时间≥30秒。

二、心肌缺血的诊断标准。

1. ST段改变,水平或向下型压低≥0.1mV,持续时间≥0.08秒。

2. T波改变,对称性倒置,持续时间≥0.16秒。

3. 心肌梗死,出现异常Q波。

三、其他心电图异常的诊断标准。

1. 心室肥大,QRS波宽度≥0.12秒。

2. 心室传导阻滞,QRS波宽度≥0.12秒,伴有束支传导阻滞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3. QT间期延长,男性≥0.45秒,女性≥0.46秒。

4. 心脏起搏器功能,检测心脏起搏器的工作状态和性能。

动态心电图的诊断标准是临床医生判断心脏疾病的重要依据,但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和其他辅助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因此,在进行动态心电图诊断时,临床医生需要全面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和体征,结合动态心电图的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总之,动态心电图的诊断标准对于心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临床医生在进行动态心电图诊断时,需要严格按照标准进行分析和判断,结合患者的临床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希望本文对动态心电图的诊断标准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动态心电图诊断标准

动态心电图诊断标准

动态心电图诊断标准动态心电图(Holter)是一种连续记录心电图的检查方法,能够全面记录患者心脏在24小时内的心电活动情况,是心脏疾病诊断和评估的重要手段。

动态心电图诊断标准是根据动态心电图的波形特点和心电图监测数据,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对心脏功能和病理状态进行评估和诊断的标准。

本文将从动态心电图的常见波形变化和相关参数入手,介绍动态心电图的诊断标准,以便临床医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动态心电图。

一、ST段改变。

ST段是心电图中一个重要的波段,其改变常常反映了心肌缺血和心肌损伤的情况。

在动态心电图中,ST段改变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ST段抬高和ST段压低两种情况。

ST段抬高的诊断标准为,在导联上ST段抬高≥0.1mV,持续时间≥0.08s。

ST段压低的诊断标准为,在导联上ST段压低≥0.05mV,持续时间≥0.08s。

当出现以上情况时,应结合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心肌缺血和心肌损伤的评估和诊断。

二、心律失常。

动态心电图能够全面记录患者的心律情况,对各种心律失常进行监测和诊断。

常见的心律失常包括室性早搏、房性早搏、房室传导阻滞、心房颤动等。

对于心律失常的诊断,主要根据动态心电图中心律失常的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和形态特点进行评估和诊断。

三、心动过缓和心动过速。

动态心电图还能够监测患者的心率情况,对心动过缓和心动过速进行评估和诊断。

心动过缓的诊断标准为,静息心率<60次/分,或者夜间心率<40次/分。

心动过速的诊断标准为,静息心率>100次/分,或者夜间心率>120次/分。

根据心率的情况,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心动过缓和心动过速的评估和诊断。

四、心电轴偏移。

心电轴偏移是指心脏电轴在胸部心电图上的方向发生改变,常常反映心脏的解剖和电生理情况。

动态心电图能够全面记录心电轴的变化,对心电轴偏移进行评估和诊断。

心电轴左偏的诊断标准为,Ⅰ、aVL导联QRS波群电轴左偏>+30°。

动态心电图诊断标准

动态心电图诊断标准

动态心电图诊断标准动态心电图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心电图检查方法,它可以在24小时内记录患者的心电活动,帮助医生对心脏疾病进行更加准确的诊断。

动态心电图的诊断标准对于医生来说非常重要,只有准确的诊断标准,才能确保对患者病情的准确判断。

本文将重点介绍动态心电图的诊断标准,希望能够帮助医生更好地进行临床诊断。

首先,动态心电图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心律失常、缺血性心脏病、心肌梗死等。

对于心律失常的诊断,需要根据动态心电图上的心率、心律、P波、QRS波、T波等指标进行分析,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病史,进行综合判断。

而对于缺血性心脏病和心肌梗死的诊断,则需要关注动态心电图上的ST段改变、T波倒置、Q波出现等特征,以及心肌酶学检查和心肌超声等辅助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其次,动态心电图的诊断标准还需要考虑到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等因素。

不同年龄段的患者在动态心电图上的表现可能会有所不同,比如老年患者更容易出现心律失常,而年轻患者更容易出现缺血性心脏病的表现。

性别因素也需要考虑,女性患者在动态心电图上的表现可能会有所不同于男性。

此外,患者的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也会对动态心电图的表现产生影响,需要在诊断时进行综合考虑。

最后,动态心电图的诊断标准还需要考虑到动态心电图的技术特点和局限性。

动态心电图是在患者正常生活和活动状态下进行监测的,因此在分析时需要考虑到患者的活动状态、情绪状态等因素对心电图的影响。

此外,动态心电图的监测时间有限,可能无法记录到患者发作的所有心电活动,因此在诊断时需要注意到这一局限性。

综上所述,动态心电图的诊断标准是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医生在进行动态心电图分析时需要充分考虑患者的临床情况、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等因素,结合动态心电图的技术特点和局限性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做出准确的诊断。

希望本文所介绍的动态心电图诊断标准能够对临床医生有所帮助,提高对心脏疾病的诊断水平。

心电图参数及正常范围是

心电图参数及正常范围是

心电图参数及正常范围是一、心电图参数及正常范围1. 心率:正常范围为60-100次/分钟。

心率偏低称为心动过缓,偏高称为心动过速。

2. R-R间期:指两个R波之间的时间间隔,正常范围为0.6-1.2秒。

R-R间期偏短可能是由于房室传导阻滞、室性早搏、心房颤动等原因引起,偏长则可能是由于窦性心律不齐等原因引起。

3. P波:代表心房除极过程,正常范围为0.08-0.12秒。

P波的增宽可能是由于房室传导阻滞、房颤等原因引起,P 波的缺失可能是由于房性停博、心房颤动等原因引起。

4.PR间期:指从P波的开始到Q波的开始的时间间隔,正常范围为0.12-0.20秒。

PR间期延长可能是由于房室传导阻滞等原因引起,缩短可能是房室早搏等原因引起。

5. QRS波群:代表心室除极过程,正常范围为0.06-0.10秒。

QRS波群的增宽可能是由于束支传导阻滞、室性心动过速等原因引起。

6.QT间期:指从Q波的开始到T波的结束的时间间隔,正常范围为0.36-0.44秒。

QT间期延长可能是由于心肌缺血、电解质紊乱等原因引起。

7.ST段:指从QRS波群的结束到T波的开始的水平段,正常范围为-0.5-0.5毫伏。

ST段的抬高可能是由于心肌缺血、急性心肌梗死等原因引起。

8. T波:代表心室复极过程,正常范围为0.16-0.36秒。

T波的倒置或宽厚可能是由于心肌缺血、电解质紊乱等原因引起。

二、治疗方法1. 心脏复苏:心脏复苏是指在心脏停跳时,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使心脏重新开始跳动。

包括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和电除颤等。

2. 药物治疗:心电图异常还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来缓解。

例如心律平、贝塔受体阻滞剂等药物可以用来控制心律失常,一氧化氮等药物可以用来扩张血管,降低血压等。

3. 心脏起搏器:心脏起搏器是植入在病人体内的一个小装置,通过电极与心脏连接,可在需要时向心脏输送电信号,以提高心脏的收缩力和心率。

常见的有单腔起搏器和双腔起搏器。

三、注意事项1.了解病史:了解患者的病史、家族史以及药物过敏等情况,有助于更好地诊断和治疗。

动态心电图诊断标准

动态心电图诊断标准

动态心电图诊断标准
一、心律失常的诊断。

动态心电图可以监测心脏的节律变化,对于心律失常的诊断具
有重要价值。

根据动态心电图诊断标准,心律失常可以分为室上性
和室性心律失常,根据心律失常的频率、持续时间和相关症状进行
分级,从而指导临床医生进行治疗决策。

二、缺血性心脏病的评估。

动态心电图可以监测心脏的供血情况,对于缺血性心脏病的评
估至关重要。

动态心电图诊断标准指出,ST段的改变是评估心肌缺
血的重要指标,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可以对缺血性心脏
病进行综合评估,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三、心肌病的监测。

动态心电图可以监测心脏的电活动,对于心肌病的监测具有独
特优势。

动态心电图诊断标准强调了心室肥厚、非对称性心肌肥大、心肌纤维化等特征性改变的诊断标准,可以及早发现心肌病的变化,
指导临床医生进行干预治疗。

四、其他心脏疾病的诊断。

除了上述内容,动态心电图诊断标准还包括了其他心脏疾病的诊断原则,如心房颤动、心脏传导阻滞、心脏起搏器功能评估等。

这些内容对于临床医生进行心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总之,动态心电图诊断标准是临床医生进行动态心电图分析和判读的重要依据,准确的诊断标准可以指导临床医生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高心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因此,对于临床医生来说,熟练掌握动态心电图诊断标准,对于提高临床工作效率和诊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动态心电图的诊断标准

动态心电图的诊断标准

动态心电图的诊断标准动态心电图,又称为24小时动态心电图或Holter心电图,是一种连续记录心电图信号的检查方法。

它可以在患者正常活动的情况下,对心脏的电活动进行全天候的监测,从而更准确地了解心脏的功能状态。

动态心电图的诊断标准是临床医生进行心脏疾病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下面将详细介绍动态心电图的诊断标准。

首先,动态心电图的诊断标准包括对心律失常的诊断。

通过分析动态心电图,医生可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心律失常,如房颤、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等。

根据国际上公认的心律失常诊断标准,动态心电图可以提供更加客观、全面的心律失常信息,有助于医生进行准确诊断和治疗。

其次,动态心电图的诊断标准还包括对心肌缺血的评估。

心肌缺血是冠心病的主要表现之一,也是心脏疾病的重要诊断内容。

通过动态心电图的分析,可以观察到患者在日常活动中是否存在心肌缺血的表现,如ST段改变、心肌缺血的持续时间和范围等,这些信息对于冠心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动态心电图的诊断标准还包括对心脏传导系统的评估。

心脏传导系统的异常可能导致心律失常和心脏功能障碍,而动态心电图可以提供关于心脏传导系统功能状态的详细信息,如P波、QRS波、QT间期等参数的变化,有助于医生进行心脏传导系统的评估和诊断。

此外,动态心电图的诊断标准还包括对心脏功能的评估。

通过分析动态心电图,医生可以了解患者在日常活动中心脏功能的变化情况,如心率的变化、心律的不稳定性等,这些信息对于心脏功能的评估和诊断非常重要。

总的来说,动态心电图的诊断标准涵盖了对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心脏传导系统和心脏功能的全面评估。

通过动态心电图的分析,医生可以更加全面、客观地了解患者的心脏状况,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因此,动态心电图的准确解读和诊断标准的正确应用对于心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正常人动态心电图

正常人动态心电图

正常人动态心电图正常人动态心电图(DCG)表现目前尚无统一标准,变异大,应综合分析1、心率:成人24h平均心率60(59)--87bpm最高心率:活动时可达180 bpm,随年龄增加而降低最低心率:睡眠中多>40bpm, 运动员更低,约38bpm ,甚至26bpm2、窦性心动过缓的诊断标准:(1)一过性窦缓:某一时间内HR<60bpm(2)持续性窦缓:24h总心搏数<80000次3、窦性心动过速的诊断标准:(1)一过性窦速:某一时间内HR>100bpm(2)持续性窦速:24h总心搏数>144000次4、心律失常各种均可出现,各年龄段均可见。

(1)窦不齐(2)窦性停搏:多为1.5—2.0s,多睡眠中。

>2.0秒常是异常。

运动员>2.0秒占37.1%(3)室上性心律失常:50-75%正常人可有,随年龄增长,老年人可达90%。

#以房早最多,一般房早<100/24h或1/1000心搏。

#短阵、偶发的室上速,房颤、房扑少见(4)室性心律失常:150%的正常人可见,随年龄增多,通常<100次24h,<1/1000心搏,或?5/h,#超过只能说明有心电活动异常,是否属病理情况,要结合临床资料来定#室早的数量不能单独作为功能性或器质性病变的依据(5)传导阻滞:主要是房室传导阻滞(AVB),占2-8%多为I度,II度一型,且短暂,多在睡眠中;儿童多,老人少,运动员更多,II度二型及III度AVB极少见,如出现,通常认为异常5、ST-T变化:上斜型压低常发生在活动后,发生率可高达30%,水平型、下斜型压低少见,约2%的人,幅度可达1-2mmST抬高发生率可达25%,呈凹面向上T波可低平、双向动态心电图诊断心肌缺血时目前通常采用3个1标准,即(1)ST段缺血型压低>0.1mv(2)持续时间>1min(3)二次发作间隔>1min6、心率变异性心率变异性反映植物神经的调节功能,指标很多,目前比较公认的长程指标主要为SDNN,通常> 100ms为正常2正常人群心律失常的变异正常人群中心律失常的变异范围较大,以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判断为宜有人报告,正常人群可出现各种心律失常:如:正常年轻人中,窦不齐占50%,窦缓、窦速(40-160次/min)、散发的室早、室上早约占60%-98%左右;I?、II?一型房室传导阻滞占6%;窦性停搏达5.7%。

正常动态心电图(AECG)常用值

正常动态心电图(AECG)常用值

正常动态心电图(AECG)常用值采集记录AECG的心电活动的节律、频率、心律失常、ST段及T波改变的检测分析及诊断评价基本上是参照和依据常规心电图的检测分析及诊断评价标准进行的,但又有其自身的特点。

正常AECG由于受检者的年龄、性别、职业、体位及情绪、活动、饮食、睡眠等都可能对心脏的电活动产生影响,很难确定AECG的正常值。

只能以国内外一些以某一特定年龄组健康人群的AECG研究提供的资料作为动态心电图的正常参考值。

一、心律与心率1、正常人均为窦性心律正常范围55~95bpm。

2、24h总心搏数随年龄不同其波动范围较大。

中青年人为85000~130000次;老年人为80000~85000次;儿童为120000~140000次。

3、平均心率平均心率>50bpm。

成年人24h平均心率59~80bpm,女性略高于男性5~10bpm。

4、最快心率(HR Max) HR Max多发生在白天,一般中青年可达180bpm,很少超过190bpm;老年人不超过130bpm;新生儿可达250bpm;10~13岁可达200bpm。

5、最慢心率(HR Min) HR Min多发生在夜间睡眠时,尤以凌晨3h~5h之间,正常成年人为一般不低于40bpm;新生儿94~13±bpm;13~16岁为40~70bpm;老年人同青年人。

二、心律失常正常人的AECG可见多种心律失常。

(一)窦性心律失常1、窦性心律不齐青年人较为多见,老年人较为少见。

2、窦性心动过缓心搏总数<80000次/24h。

●在运动员和体力劳动者中多见,但窦性频率不低于40bpm;●窦性心动过缓<40bpm,持续1.0min以上可诊断为窦房结功能不良。

3、窦性停搏●在各年龄组正常人的AECG均可见到偶发的窦性停搏,多发生于睡眠中,停搏时间1.5~2.0s;●一般的成年人或老年人出现>2.0s的窦性停搏多为异常,应进一步观察。

●全心停搏 >2.7s窦性、房性、交界性与室性停搏同时并存称为全心停搏。

心电图的标准

心电图的标准

心电图的标准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简称ECG)是一种用来记录心脏电活动的检查方法,通过观察心电图可以了解心脏的生理状态,判断心脏是否有异常。

心电图的标准是指对心电图检查的要求和标准,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心电图的标准。

首先,心电图的标准要求患者在进行心电图检查前需要做好准备工作,包括保持心情平静,避免剧烈运动,不要饮酒或者饮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料,保持充足的睡眠等。

这些准备工作可以有效地减少外界因素对心电图的干扰,保证心电图的准确性。

其次,心电图的标准要求医护人员在进行心电图检查时需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包括正确贴上导联电极,调整好滤波器和增益,确保信号的清晰和稳定。

同时,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导联方式,如常规12导联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负荷心电图等,以获取更全面和准确的心电图信息。

另外,心电图的标准还要求医生在解读心电图时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分析,不能片面地依赖心电图结果。

对于一些特殊情况下的心电图,如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肌炎等,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综合分析和判断,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此外,心电图的标准还包括对心电图结果的保存和管理要求。

医疗机构需要建立完善的心电图数据库,对患者的心电图结果进行长期的保存和管理,并严格保护患者的隐私信息,确保心电图结果的安全性和可追溯性。

总之,心电图的标准是保证心电图检查准确性和可靠性的重要保障,只有严格按照标准要求进行操作和管理,才能更好地发挥心电图在临床诊断中的作用,为患者的健康提供更好的保障。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让大家更加了解心电图的标准,提高对心电图检查的重视程度,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据。

动态心电诊断标准之欧阳学创编

动态心电诊断标准之欧阳学创编

动态心电图报告书写规范一、心律及心率1、基础心律的性质。

2、24小时内心率动态变化(最高与最低心率之差)是否正常。

3、24小时平均心率是否正常。

4、最低心率是否正常。

二、心律起源异常1、有无窦性游走心律及发生规律。

2、房性早搏的发生频度及起源情况。

3、室性早搏的发生频度及起源情况,单发或双发,形态特征、联律是否相等,昼夜发生率有无差异。

4、交界性早搏的发生频度,联律是否相等,是否并行心律。

5、各类心动过速及发生频度,是否多源,每阵持续时间(最短与最长者)是多少6、心房及心室扑动、纤颤的发生频度,是持续性或是短阵性,总计发生了几阵,最短与最长一阵持续多长时间。

7、各节律点有无停搏现象,发生频度及数量,停搏的时间(最短及最长者)及有无并发症状。

三、激动传导异常1、窦房传导阻滞:发生频度,发生时段,昼夜发生率差异。

2、心房传导阻滞:发生频度,发生时段。

3、房室传导阻滞:一度房室传导阻滞:持续或短阵,发生频度,昼夜有无差异,最长的持续时间,是否与迷走神经有关。

4、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发生频度,总计发生几次心室脱漏,昼夜有无差异,是否与迷走神经有关。

5、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同二度。

6、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全天无一次室上性冲动下传。

7、束支传导阻滞:持续性或间歇性,是否频率依赖性,阻滞阈值是多少。

8、左前分支传导阻滞及左后分支传导阻滞的诊断应以常规心电图为准。

9、心室内传导阻滞:以常规心电图图形为准,其余内容与束支阻滞相同。

10、心室肌内传导阻滞:持续性或间歇性或隐匿性,其余内容与束支阻滞相同。

11、预激综合征:持续性或间歇性及所属类型,分类按大类区分。

无突发心动过速史者诊断术语同常规心电图。

预激波的认定应以同步测量法为准。

四、心肌梗死1、陈旧性心肌梗死:图形不典型时(如局灶性、碎裂波、等位性Q波、R递增不良等),应以常规心电图为准,因此类改变在DCG中易受体位、心率、电极噪声影响,可出现在正常人群中,如无常规心电图作对照,则应采用“不排除心肌梗死”术语报告。

(完整word版)心电图诊断标准

(完整word版)心电图诊断标准

心电图诊断标准房室肥大一,左心房肥大(Left Atrial Hypertrophy)●I、II、aVL、V4~V6导联上,P波增宽,时间>0.11秒;●P波顶部有切迹,呈双峰型,峰距≥0.04秒,称为“二尖瓣”型P波;●PTF-V1≤-0.04毫米.秒。

二,右心房肥大(Right Atrial Hypertrophy)●II、III、aVF导联上,P波高尖,电压>0.25mV,又称为“肺型P波”;●I、aVL导联P波低平或倒置;●V1、V2导联P波,多高尖耸立,少数低平或倒置;●P波时间正常。

注解:“二尖瓣P波”并非只见于二尖瓣狭窄,二尖瓣狭窄的病人也不一定全部显示此种图形特征。

“肺型P波”虽多见于肺部疾患所致右房肥大,但在晚期风湿性二尖瓣狭窄病人也常可见到。

所以作为心房肥大的定位诊断,仍需要结合其它改变及临床资料来肯定诊断。

目前采用一种简便而实用的鉴别方法是测量P/P-R段比值。

此比值在1.0~1.6范围内为正常,如左心房肥大者,因P波时间延长,故此比值大于1.6,右心房肥大者,此比值小于1.0,但尚须结合病史等综合判断。

三,左心室肥大(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RI>1.5mV, RavL>1.2mV,RavF>2.0mV,或RI+SIII>2.5mV,RV5>2.5mV,SV1+RV5≥3.5mV(女),4.0mV(男)●QRS综合波时间延长,可达0.10~0.11秒;●V1、V5、V6导联T波呈低平、双向或倒置,S-T段下移>0.05mV;●心电轴左偏。

注解:原有的一项即V5导联的V AT>0.05秒,现有学者认为这个概念并不正确,实际在左心室肥大的诊断中非常有限,故可删除这项标准。

如临床无引致左心室肥大的疾病存在,心电图仅有QRS综合波V5电压增高,或平均电轴轻度左偏时,只能作出QRS综合波高电压或电轴左偏的诊断,当见于青年人和儿童一般无病理意义。

另外要注意和不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左心室肥大伴左前分支传导阻滞的鉴别。

24小时动态心电图参数解读

24小时动态心电图参数解读

24小时动态心电图参数解读1、窦性节律:正常人几乎总是窦性心律。

窦性心动过速发生于运动、情绪激动时,窦性心动过缓出现于午休及夜间睡眠时,窦性心律不齐可出现于各个时间。

2、心律:成年人24h全部心搏数多在80000--140000个。

夜间睡眠时,最低心率可慢至40bpm,偶有小于40bpm多因迷走神经增高所致。

青年人剧烈运动心率可达180bpm以上。

老年人运动时心率一般不超过160bpm。

为此,以安静时心率在60--100bpm之间作为动态心电图的标准显然是不合适的。

3、早搏:24小时房性早搏小于100次。

室性早搏数目小于800次。

多为单形室性早搏,少数有偶发多源室性早搏,室性QRS波群时间≤0.14S,无RonT现象。

4、房性心动过速:正常人房性心动过速的发生率约为了10 --20 左右,多由3--7个房性QRS波群构成,心率100--250bmp,24h不超过3阵。

5、心房扑动与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心房颤动的发生率约为0.25 --2 。

为短暂偶发,能自行终止。

见于特发性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

6、房室传导阻滞:正常人偶有一度及二度I型房室传导阻滞,发生于睡眠时,多为一过性。

7、逸搏与逸搏心律:逸搏出现于窦性心动过缓,早搏的代偿间歇后,常见的逸搏有房性及交界性。

逸搏连续出现3次,形成短暂逸搏心律,可与窦性心律形成不完全干扰房室脱节。

8、ST--T变化;剧烈运动ST段轻度上斜型下降≥0.75mv。

不同状态下记录到的T波可直立低平,一般不出现深而倒置的T波。

9、Q--T间期;Q--T间期变动在0.40±0.04S之间。

心率快时Q--T间期缩短,心率慢时Q--T间期相应延长,一般不超过480m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态心电图诊断标准
动态心电图对于心律失常、ST段改变的诊断一般应根据心电图的诊断方法及标准进行。

由于动态心电图具有长时程连续记录、计算机定量检测分析等特点,对于心律失常、心肌缺血、药物疗效评价、心率变异性分析等可参照以下标准做出诊断和评价:
1. 心律失常诊断评价标准
正常人室性早搏≤100次/24小时,或5次/小时,超过此数只能说明有心脏电活动异常,是否属病理性应综合临床资料判断。

室性早搏以Lown法分级,3级及3级以上,即成对室性早搏、多形性室性早搏、短阵室性心动过速(3个以上持续时间<30s)、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3个以上,持续时间≥30s)均有病理意义。

室性心律失常药物疗效评价,可采用ESVEN标准,即患者治疗前后自身对照,达到以下标准才能判定治疗有效;
室性过早搏动减少≥70%;
成对室性早搏减少≥80%;
短阵室性心动速消失≥90%,15次以上室性心动过速及运动时≥5次的室性心动速完全消失。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经动态心电图复查,若室性早搏增加数倍以上或出现新的快速心律失常抑或由非持续性心动过速转变为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出现明显的房室阻滞及QT间期延长等,应注意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窦房结功能不全诊断标准
窦性心动过缓≤40bpm持续1 min;
二度Ⅱ型窦房阻滞;
窦性停搏>3.0s,窦性心动过缓伴短阵心房颤动、心房扑动或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停止时窦性搏动恢复时间>2s。

要注意药物引起的一过性窦房结功能异常。

2. 心肌缺血诊断及评价标准(应密切结合临床资料)。

诊断心肌缺血标准:
ST段呈水平或下垂型压低≥1.0mV(1.0mm),持续≥1.0min,2次发作间隔时间≥1.0min。

对于这个标准,目前尚有不同意见。

心率对ST段变化的影响及校正:
正常心率时,ST段下移点(L点)在J点之后80ms,如心率增快120bpm 以上L点应自动转点J点之后5ms;
可以ST/HR消除心率的影响,ST段为μV(1mm=100μV),HR为bpm,ST /HR≥1.2μV/bpm为异常。

心肌缺血负荷测算:
根据ST段异常改变幅度、阵次、持续时间计算:ST段下降幅度×发作阵次×持续时间
描记ST段趋势曲线的基础上,计算ST段下移的面积(min×min)
根据心肌缺血及缺血负荷检测,可评价冠心病心肌缺血情况及疗效。

3. 心率变异性分析
心率变异性时域分析评价标准:
以24小时动态心电图连续记录作心率变异性时域分析,主要诊断指标有:
24小时RR间期标准差(SDNN)<50ms,三角指数<15,心率变异性明显降低;
SDNN<100ms,三角指数<20,心率变异性轻度降低。

心率变异性频域分析评价标准:
以500次心搏、5min短程记录或24h动态心电图连续记录作心率变异性频域分析,以下指标提示心率变异性降低:
所有频带均有功率下降;
站立时无低频率成分增加,提示交感神经反应性减弱或压力感受器敏感性降低;
频谱总功率下降,低频/高频比值可不变;但低频下降时,此比值可减少,高频下降时,比值可增大;
低频中心频率左移。

心率变异性降低提示心肌梗塞患者发生心脏事件的危险性较大,糖尿病患者合并有糖尿病性自主神经病变且预后不良。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