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从“五美”看孔子美学思想的特点
第二章 孔子以前的美学思想
一、关于美的思想
(一)对“五味”、“五色”、“五声”之 美的认识
一)美与善的异同。 宋华父督见孔父之妻于路,目逆而送之, 曰:“美而艳 ”。——《左转·恒公元年》
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征为五声,淫生六疾。 ——《左转·昭公元年》 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性,生则六气,用其五行。 气为五味,发为五色,章为五声。淫则昏乱,民失其性,是故为礼以奉之。 为六畜、五牲、三牺,以奉五味;为九文、六彩、五章,以奉五色; 为九歌、八风、七音、六律,以奉五声……——《左转·昭公二十五年》
伯阳父:“夫天地之 气,不失其序,若过其 序,民乱之也。”
(《国语·周语上》)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主旨:天人合一
对应表格
五行 五味 五色 五声 金 辛 白 商 木 酸 青 角 水 咸 黑 羽 火 苦 赤 徵 土 甘 黄 宫
以“和”为美思想的提出
“ “和”:主观感受的“和”——美感 —— 客观对象的“和”——审美对象 对“和”的要求: 1)适度; 2)过犹之不及也; 3)“和”之重大社会功能。
对美与善关系的认识
1)感官享乐与伦理道德要求发生矛盾; 美丑≠善恶;享乐→亡国。 2)子产:“为礼以奉之”。 礼:既规定美,也赋予美以社会的伦理道德内容。
小结
总起来看,孔子以前的思想家在解决美与善的关系 问题上所发表的言论虽然有差别,但都把善置于美 之上,认为美不能脱离善,违背善。强调美所具有 的社会伦理道德的意义和价值,这是在孔子之前已 鲜明地显示出来的中国古代美学的一大特点。 1)美善统一:具有崇高的道德精神; 2)美等于善:漠视美补等于善的独立价值。
课后习题
1、何为“天六地五”? 2、五行、五味、五色、五声的对应关系如何? 3、如何理解孔子之前以“和”为美思想的提出?
浅析孔子思想中的美学思想是如何体现的
浅析孔子思想中的美学思想是如何体现的摘要:孔子的以“美”和“善”为核心的美学思想给中国的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美学思想也贯穿于他的政治、经济、教育思想中,以及道德标准中。
我们从孔子的美学思想中看到了在其影响下发展的艺术之精细、细腻、精致与完美。
关键词:美学;孔子;美;善;文质彬彬;尽善尽美;中声以为节在与大家谈论孔子美学思想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美学:美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aesthesis。
最初的意义是“对感观的感受”。
德国哲学家亚历山大·戈特利布·鲍姆加登《美学(Aesthetica)》一书的出版标志了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产生。
它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以艺术作为主要对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美感经验,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汉族,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人。
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他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人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孔子一生的主要思想我们可以归为四个部分:政治方面其核心是“礼”与“仁”; 经济思想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和"富民"思想。
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的教育思想,和核心为“美”和“善”的统一的美学思想。
这也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孔子提倡“诗教”,即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把文学艺术当作改变社会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
孔子认为:一个完人,应该在诗、礼、乐方面修身成性。
他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的文艺理论影响巨大。
下面,我将结合孔子的主要名言来谈一下他的美学思想:(一)文质彬彬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孔子的美学思想要点总结
孔子的美学思想要点总结孔子的美学思想是古代中国思想家孔子对美学问题作出的有关美学的主张和观点。
在孔子的美学思想中,包含了一些重要的要点,下面将对其进行总结。
首先,孔子认为美是一种内心的感受和体验。
他认为,美不仅存在于外在的事物和形象中,更重要的是在于人的内心感受。
孔子注重人的个体感受和情感的发挥,强调美的体验是一种内在的体验,而非仅仅在于外在的形象。
其次,孔子提出了“道德之美”的观点。
在孔子看来,美不仅仅是一种感官的享受,更重要的是美与道德的紧密关联。
孔子倡导人们用道德来衡量事物的美丑,认为只有具备了道德的内涵和价值的事物,才能被归为美。
第三,孔子的美学思想中体现了他对“和谐”的追求。
孔子认为,美是一种和谐的表现,并强调不同事物之间的协调和统一。
他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社会秩序的和谐以及自然界之间的和谐,认为和谐是美的基础。
第四,孔子强调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通过培养人们的心灵和情感,可以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和美的感受。
孔子提倡人们通过修身养性来培养美的情操和修养,使之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一种美的态度和修养。
第五,孔子关注了艺术的作用和价值。
他认为艺术是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方式,具有启发人们思想和情感的功能。
孔子提倡人们尊重艺术,借助于艺术来传达美的感受和体验,使之成为一种对美的追求。
此外,孔子还强调了自然美的价值。
他认为,自然界中存在着无穷的美,人们应该保护和尊重自然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真正体验到自然之美。
综上所述,孔子的美学思想具有三个重要的要点。
首先,美是一种内心的感受和体验;其次,美与道德有紧密的联系;第三,和谐是美的基础。
此外,孔子还强调了审美教育和艺术的作用以及自然美的重要性。
这些要点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孔子的美学思想,对中国古代和现代的美学理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美学思想要点
孔子的美学思想要点第一篇:孔子的美学思想要点美学思想的定义美学思想是一种抽象的带有很强主观性的对美的思想认识,是人对事物的美的认识能力和审美评价能力的凝聚,融入了个人的思想感情和审美偏好。
一般充分体现了时代的审美理想和社会的审美气质。
孔子的美学思想孔子的美学思想核心为“美”和“善”的统一,也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孔子提倡“诗教”,即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把文学艺术当作改变社会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
并且孔子认为,一个完人,应该在诗、礼、乐修身成性。
孔子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的文艺理论影响巨大。
第二篇:孔子美学思想研究论文孔子的美学思想概而言之就是礼乐美学。
从美学角度研究礼乐,它的核心是美与善的关系。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孔子美学思想研究论文,欢迎阅读!摘要: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誉满全球,其美学思想更是其思想的精髓之一。
一定意义上讲,孔子是中国最伟大美学家之一,他在美学上的贡献体现在诗教、乐教或艺术教育等论述之中。
在孔子之前,虽然有关于美的论述,但大多是只言片语的言论,没有形成系统的美学思想。
而孔子之美学思想则较为系统完善,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孔子的主要贡献在于从他的“仁学”思想体系出发,对先前的美学思想做了高度的概括,并向前发展了它,以前所未有的形态,确立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构架。
关键词:论美;感美;审美;用美;美学思想一、孔子论美(一)孔子认为美要符合“仁”。
所谓“里仁为美”(《论语99里仁》)就是讲的这种美。
里仁,代表村里的生活非常文雅温馨,孔子认为这就是“美”。
李泽厚先生认为孔子的美学以“仁学”为基础。
孔子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99八佾》)也就是说,如果人的内心的里面没有“仁”的精神作主宰,只去讲究外在的礼节,此时,再去追求什么音乐之美,便没有意义了。
所以孔子强调,“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99阳货》)即“美”并不是只看外表的玉帛或形式的华丽,也不是只从表面听些钟鼓声,就以为美,这些都不是真正的美,而是内心里先被“仁”感动。
美学《论儒家美学的思想与特征》
论儒家美学的思想与特征摘要:孔子是儒家的美学的创始人,在他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试看孟子的描述:“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滕文公下》)。
于是孔子就要寻找新的途径来规范人的内心,具体来说就是“承礼启仁”,也就是一种特殊的人文关系。
儒家学说在美学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对于美学的思想特征的分析有助于更好的把握中国美学的特征。
关键词:和统一美善儒家美学的中心是反复论述美与善的一致性,要求美善统一,高度重视美与艺术陶冶、协和、提高人们伦理道德情感的心理功能,强调艺术对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积极作用,充分地、明确地、自觉地从人的内在要求出发。
孔子对于自然界的东西,如山、水、树木、秧苗,并无直接的兴趣,因此从来不把自然界的东西当做没的对象,不会为了欣赏而欣赏。
他欣赏自然界时,总是把它所表现的特质,在人的身上找到相对应的情感,然后以以自然界为比喻和象征,说明人的主体形态。
譬如他说过:“智者乐水,仁者乐山”(《雍也》)。
水活泼流动,表示人在变化万千的现实处境中可以随遇而安,不受制约。
山则显示人内心沉静稳定,不仅临危不乱,而且安之若素。
再者,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孔子的兴趣不在于河水流速,而在于感叹人与时间与生命奔逝不返,暗示我们应该要及时努力进德修业。
由此就可看出,山水这些自然界的事物,其本身不足以成为审美观赏的对象,却只是被孔子拿来作为比喻,暗示人的应行之道。
在《论语》中也有许多就人的形体和器物称为美的思想。
譬如,子夏曾引《诗经》“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八佾》)来向孔子请教。
“美目”之为美,因其合宜,如黑白分明,比例匀称。
再者,“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雍也》)。
宋朝是个美男子,说他美,并无关于人格,只是说他身材合宜、面貌姣好、看来俊俏而已。
孔子又说过:“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娇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泰伯》)。
子贡又曾形容孔子学问之伟大,说:“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子张》)。
(完整word)浅析孔子美学思想
浅析孔子美学思想摘要孔子虽然没有专门谈论美学的专著,涉及到艺术的论述也比较分散,但是他的美学思想却极其丰富。
其美学思想集中表现在“中和之美"、“美与善的统一”、“仁学之美”等方面。
应深入研究孔子的美学思想对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完善人格和提高人文修养有着启发借鉴的作用。
孔子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鲁国,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在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发展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
孔子“年少好礼”,酷爱音乐,当时的鲁国文化比较发达,较完整地保留着周代的乐舞,“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孔子以自己对艺术实践的亲身体验和对诗歌、音乐、舞蹈等的研究,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艺术的理解.孔子的美学思想为后世中国古代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从解读《论语》出发,归纳出了中和之美、美与善的统一、以仁学为核心的美学思想等几方面。
一、中和之美孔子的“中和"美学观是对美的本质问题辩证的阐释,自然界相互联系又矛盾对立,处于矛盾的对立统一之中。
中国传统“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观念认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是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
孔子的中和思想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并进行着有机的调节,积极的变通,是具有高度智慧的思想。
中和思想适当地把握了度的界限,是认识的辩证性、全面性的体现,充满了辩证的思维方法。
世界处在发展变化之中,存在两极又存在中立。
“中和"的实现能使社会生活中各种矛盾的事物和谐统一起来,相互融合在一个集体中. 中和思想体现在美学之中表现为中和之美。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论语·八佾》)《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为政篇》)乐则《韶舞》。
放郑声,远了妄人。
郑声淫,侯人殆。
(《论语·卫灵公篇》)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论语·先进》)《关雎》描写了男女之间朴素的爱情,孔子认为,情感不仅要能表达精神上的纯洁和崇高,更应该遵守道德规范,受到理智的制约。
从“三美看孔子的美学思想
从“三美看孔子的美学思想:孔子对自然美谈论的比较少,从他对自然美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其美学思想中著名的比德观。
他对社会美谈论的是最多的,包含人格美、和谐美等等。
从其艺术美观中,我们可以得出其美学思想是在注重美与善结合的同时,更加注重善的方面。
〔一〕自然美观君子比德观在中国美学史上,自然界很早就进入了审美领域。
孔子对自然美谈得较少。
《论语》中有以下几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
岁寒而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
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那么之。
〔《论语泰伯》〕。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论语为政》〕。
孔子把奔流不息的水比作不以人的客观意志改变的时间的流逝,暗指人生的短暂,把耐寒的松柏比作顽强不屈的人格,把阔大的天比作尧的伟大功绩和良好品行,把灵动的水比作智者的敏捷,把高大稳固的山比作仁者的宽厚、稳健,把处于中心位置的北辰比作德政。
孔子的自然审美观三是天人合一的审美特征。
天人关系从哲学看论及客观之天与主观之天的关系,亦是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的关系,主张天人合一无疑是强调主客观、主客体的统一。
审美主体所进行的对象并非是山、水本身,而是一种人化的山水,是一种作为审美客体来对待的山水,山水只有人化成审美客体,对知者、仁者来说才有审美意义,才能成为审美对象。
在人与自然的具体关系上,孔子受传统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影响,他的自然美观就是建立在这种哲学理论根底上的。
他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亲切的、融洽的,而不是对立的;审美主体与自然是融合的,互相渗透的,而不是彼此疏离的。
他们都对自然本身的固有属性如色彩、形状等不重视,欣赏自然美就是欣赏的人自身修养,体验、把握人的生命律动。
孔子的比德观在本质上即人的自由与解放。
因此,他的自然美,最后的落脚点在人身上。
〔二〕社会美仁学思想从孔子的言行举止中,我们得知他对社会美的论述是最多的。
孔子美学思想简析
孔子美学思想简析作者:郭淑娴来源:《文学教育》 2014年第15期郭淑娴内容摘要:《论语》里引用有17条《诗经》里的诗句,从引诗中可以看出孔子丰富的文艺美学思想。
这些引诗塑造了一个具有理想化人格的君子形象,这一君子安贫乐道,品德高尚,有着良好的修养,他的核心特点即是仁,并且孔子通过引诗表达了把礼乐作为实现仁的主要途径的方法。
关键词:《论语》人格美学君子形象礼乐《论语》中有大量的引诗,从所引诗句中可以看到孔子的美学思想分为两个层次,即以理想化君子想象为代表的人格美学和以仁为基础的礼乐美学思想。
一.理想化君子形象为代表的人格美学孔子的美学是围绕着人为核心的,是一种以人本主义为基础的人格美学,即时刻关注道德品格的修养,追求高度完美的精神境界。
而这一美学思想则主要表现在《论语》引诗里所塑造出来的君子形象。
1.如切如磋《论语·学而》篇中引用了《卫风·淇澳》里的诗句: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1]52孔子对子贡所说的对待贫富的态度在肯定之上进行否定,君子不仅要做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还强调了“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
”子贡所引诗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则形象的表明,品德的修养,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必须要不断地修炼,不能浅尝辄止,君子在修炼自己的美好品德时候,要像打磨象牙和美玉一样,永不懈怠,追求最高的境界。
2.谨言慎行《论语》里引用了“南容三复白圭”的典故:“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1]125《诗经》里的意思是为人君主要谨言慎行,《论语》引用南容多次重复《诗经》里白圭的典故,为了强调君子一定要做到谨言之,慎思之,笃行之。
同样的思想,在《论语》一书中其他地方也有论述,如《论语·学而》篇里提出“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关于圣人孔子的美学思想
关于圣人孔子的美学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更是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如果你想知道这位圣人的美学思想是怎样的,可千万别错过了这篇文章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有关孔子美学的思想介绍,希望对你有所帮助!美学思想孔子的美学思想核心为“美”和“善”的统一,也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孔子提倡“诗教”,即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把文学艺术当作改变社会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
并且孔子认为,一个完人,应该在诗、礼、乐修身成性。
孔子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的文艺理论影响巨大。
孔子在易学中明确提出了“美在其中”、“见仁见智”等著名美学命题。
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童子问易》在易宗基础上提出了美宗——阳刚、阴柔之美;生命之美;自由之美;中和之美。
认为“阴阳之美、生命之美、自由之美、中和之美可谓是美学之宗”。
历史评价宋元评孔宋元时期对孔子的评价总体上是对孔子推崇备至,进一步把孔子神化,用孔子的神圣光环和纲常伦理来维护其封建统治。
宋元时期,中国结束了晚唐以来近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确立了以官僚地主阶级为支柱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宋元时期的哲学运动以更典型的形式表现了中国中世纪哲学思维的特点及其逻辑发展的曲折。
从以前儒教、佛教、道教相互攻伐到相互吸取,由三教鼎立到三教合流,从而产生了宋元时期十分精致的官方哲学:以儒家纲常伦理为核心内容,以精巧的哲学学说为理论基础,吸取佛老思想营养而建立起来的理学唯心主义。
孔子学说是理学的理论基础,因此孔子本人的形象在宋元时期作为至圣先师也被塑造得更加完美与高大,无论是皇家朝廷,还是学林名流,对孔子都极力颂扬,对孔子的学说也极力阐发光大。
明代评孔继宋元之后,明代理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心学极盛。
与之同时,还出现了与之对立的所学。
呈现理学、心学和气学三大思潮鼎立的局面。
三者对孔子及其学说亦各自有其阐发和评述。
清代评价在清朝时代,孔学由盛而衰。
论孔者依时代之不同而歧见纷呈,其要者有:1.治统、道统合一论;2.朱学即孔学论; 以孔学批评理学;3.以孔、孟之学批评君主专制;4.“经学即理学”论;5.“六经皆史”论;6.“中体西用”说;7.“孔子改制”说;8.以夷变夏论; 孔子尊君论; 儒学汗漫说。
孔子的美学思想再认识-东方哲学论文-哲学论文
孔子的美学思想再认识-东方哲学论文-哲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孔子是儒家文化的创始人,他的美学思想具有很深的美学造诣,基本可以概括为美善统一思维中和之美和以仁学为中心的美学思想。
孔子第一次区分了善和美,并且把他们有机结合起来了。
孔子的美学思想对我国两千多年的关于美的探究产生了深渊的影响,所以我们研究孔子的美学思想对继承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铸造民族灵魂,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构建于仁之上的美孔子的真善美的思想是构建在仁的思想之上的,仁学思想也是真善美的完美统一,孔子对美得论述有:《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关雎,乐而不,哀而不伤。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可以看到的是孔子的一个基本的观点就是他的美的观点是建立在夫君等等的伦理纲常之上的,是建立在仁这个道德情感基础之上的。
孔子以善来诠释美的,称赞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他又规定了美是中和之美,是圆润的美,没有矛盾冲突,和谐之美,不是个人情感的宣泄,也不是昂扬澎湃的美,之所以,就是因为这种音乐容易让人失去这种中正和平之美,让人起了邪念,动了贪,是不好的音乐,容易引发人走上不归路。
《关雎》之所以美,在于让人产生内心平和的感觉,乐而不,哀而不伤。
孔子的仁不仅仅是善美的合一,而且还是真的合一。
表现在不仅仅就是爱护自己的兄弟姐妹,父母亲人还关照其他的人。
所以这种构建与仁之上的真善美具有统一性,这种真善美都是统一于中和之情的,都是发于合乎真理的,不是澎湃的,不是一时迸发,是以学院关系为基础的,合乎中理的美,不是纯粹的自我。
人的原始性逐渐被社会化。
这样,人性慢慢具有了理性和感性双重交融,表现出了仁.二、尽善尽美一方面:孔子认为美善是同义的,美善是不分的。
在《论语》中有云: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孔子的美学思想
孔子的美学思想作者:蒋孔阳孔子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呢?他是中国古代的大圣人。
中国的古代圣人很多,但是最有名的是八大圣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这八大圣人。
这八大圣人中孔子是最后的一个,也是地位最低的一个,因为其他的圣人都是帝王,周公虽然没有当过帝王,但是也当过实际上的执政者。
孔子不仅没有当过帝王,连小官也没当上。
说白了,他跑来跑去,周游列国,想要当官,结果什么官都没当上。
因为他当不上官,他只好收几个门徒,靠私家讲书来维持他的生活,这给孔子带来了很多好处。
第一,他走向了民间,懂得了民间的疾苦;其次,他因为私家讲学,打破了过去“学在官府”的局面。
孔子不仅成了中国第一个私家讲学的人,他还开创了中国第一个显学“儒学”,成了中国的“万世师表”。
在从政方面,孔子是失败了,但在著述方面他却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
他以前中国的学术是伟大的,在这基础上他开创了以后的中国的学问。
司马迁在写孔子思想的时候,对孔子赞不绝口,他这样说:“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这就是说,在司马迁看来,中国的帝王很多,有学问的人也很多,但都是活着的时候了不起,死了也就没什么了。
而孔子则以一个普通的老百姓传了十多代,天下有学问的人都尊奉他为师,所以孔子才真正称得上圣人,是至圣。
孔子这种至圣的地位,二千多年以来不仅没有衰落,而且是越来越高,影响越来越大,他真可谓是一个大圣人,他是中华民族的民族魂。
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要珍惜中华民族的荣誉。
孔子伟大的思想,我们要认真地学习、研究与继承,并加以发扬光大。
像孔子这样一个伟大的人物,我们看他的美学思想,先要看他的人生态度。
孔子的人生态度,有一段话可以说明。
人家问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孔子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这段话说明孔子一方面是一个自强不息的人(中国的知识分子一般是失意了就比较消极);另外一方面,孔子是一个非常乐观的人。
浅析孔子的美学思想
浅析孔子的美学思想摘要:达到“仁”的境界,是孔子的最高审美理想;“仁”、尽善尽美、“中和之美”构成了孔子的审美准则;而心灵充实之谓美,“人的自然化”之谓美,心灵的“自由”之谓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美当是孔子的审美情趣。
关键词:孔子;审美理想;审美准则;审美情趣孔子的美学思想比较丰富,涉及到审美理想、审美准则、审美情趣等问题,在中国的美学史上具有奠基性的作用,影响至为深远。
1、孔子的审美理想达到“仁”的境界,是孔子的最高审美理想。
首先,拿“仁”这个概念本身来讲,《论语》一书记载孔子讲“仁”达百余次,每次讲法都不尽相同,很值得个中玩味。
它具有非概念所能确定的多义性、活泼性和不可穷尽性,这个概念本身就是审美。
从另一角度来看,它也暗示了孔子的人生最高境界将是审美。
其次,从孔子提出的“仁者爱人”。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到孟子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到张载的“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等等,从以血缘关系为主的亲子关系到“泛爱众”,甚至到泛爱物,这不仅把一种自然生物的亲子关系予以社会化,而且还要求把体现这种社会关系的具体制度(“礼乐”)予以内在的情感化、心理化,并把它当作人的最后实在和最高本体。
这非常难得。
孔子认为在他的学生中,颜回是最好的。
他说:“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仁”是一种完美的人格,也是一种最高的精神境界——天地境界,颜回可以保持这种境界达三个月之久,其余的学生,不过是偶尔能达到这种境界。
孔子自谦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可见达到“仁”这种精神境界的人是很少的。
如果达到这种境界,就会达到“仁者与物浑然一体”,天下无美而无不美。
最后,孔子为了实践自己的审美理想,又提出了“为仁由己”的原则。
孔子讲:“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意思是说,实行“仁”(或做到“仁”),主要在于自己。
表现了孔子对自觉性的高扬,也表现了孔子对主观能动性的强调。
孔子的美学思想-精品
其意义为
(1)为仁的基本性质和内容,就是约束自己的作为,使其符合周礼的规范。
(2)“仁”是孔子的人生境界。是孔子的社会理想,也是孔子美学的核心
2、美与成人
孔子十分看重审美和艺术在人们达到“仁”的精神境界,而进行 的努力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孔子以他的道德价值取向原则,重新选择了美和艺术,“删 诗”“正乐”并将其整合到自己的思想体系之中。使他成为中国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殷因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 虽百世可知也。”
采用了周“仁”来解释礼的策略,创建了一个以“仁”为主的“仁”“礼”结合 的“仁学”思想体系。
“仁者,爱人。”
“泛爱众而亲仁”
孔子仁学的两个范畴“孝”与“悌”
孔子讲仁注重推己及人,“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后来孟子继承发扬孔子“乐道”思想,“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 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荀子也以“乐道”为君子最大特征,“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4、美善统一
孔子仁学思想体现在审美评价方面, 即以仁贯艺,以德贯勇,以礼约人, 进而提出文字统一,美善统一,情理 统一。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 子。””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礼及如
也年饥间“ 或则日华子
乐三五
。,馑,千 知日长侍路
“,年六对“夫”可;加乘子尔;乎坐、
赤以,十曰求子 使由之之路,‘尔。曾
,俟可,:,哂 有也以国率则不,子皙
孔子的美学思想要点
美学思想的定义
美学思想是一种抽象的带有很强主观性的对美的思想认识,是人对事物的美的认识能力和审美评价能力的凝聚,融入了个人的思想感情和审美偏好。
一般充分体现了时代的审美理想和社会的审美气质。
孔子的美学思想
孔子的美学思想核心为“美”和“善”的统一,也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孔子提倡“诗教”,即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把文学艺术当作改变社会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
并且孔子认为,一个完人,应该在诗、礼、乐修身成性。
孔子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的文艺理论影响巨大。
【课外阅读】从“五美”看孔子美学思想的特点
【课外阅读】从“五美”看孔子美学思想的特点孔子美学思想的实质与特点,诸如它的狭隘的阶级性和政治功利性,它的先验论性质和政治道德化倾向一样,集中而鲜明地体现在他关于抽象的内在美的观念中。
在伐国,关于抽象的内在美的观念早在孔子之前就已产生了。
昊季扎至鲁观乐,评论“二南”时说:“美哉,始基之矣犹未也,然勤而不怨矣!”(《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他根据古代流行的“乐象其德”的见解,把“二南”所体现的“王化之基”肯为美,这种美就是一种油象的内在美。
孔子继承了关于这美的观念并作了一定的发展,从而使它成为他的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对于事物的一种审美评价,孔子所说的抽象的内在美由于受着他的奴隶主阶级立场的制约,而有其特殊的质的规定性。
它并非包括所有客观事物,而主要集中在意识形态领域,如政治、思想、道德、修养等等,是对于这些特定事物的审美评价。
其具体表现形态则主要是品德修养的美,为人处世的美等。
这些都不是孤立的存在,它以一种特定的政治思想为基础,并且与从政的实践密不可分。
孔子说:“遵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
”(《论语·尧曰》),他把“遵五美”“屏四恶”作为从政的必要条件,这就从美与政治的关系上向我们揭示了抽象的内在美的本质。
特别是“五美”与“四恶”对举,一反一正,鲜明对立,从这里入手或许能够比较清楚地看出孔子美学思想本质的不同侧面。
“五美”是指“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同上)从内容看,最重要的是“欲而不贪”。
孔子对它的解释是“欲仁得仁,又焉贪?”这是说君子从政要努力追求仁义,即要爱人重义,不贪图财利。
君子有“九思”,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见得思义”。
(《季氏》)“见得思义”是完善道德的开始,而“克己复礼”,讲求仁义,乐道好施,不为财利所动,是君子道德的最高表现。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小人所以缺乏这种抽象的内在美,原因也在于此。
这就是说,这种美只能为君子独占而与小人根本无关。
孔子美学
论孔子的美学思想摘要孔子的美学思想是中国古代美学史上具有开端意义的美学思想,对于后世影响深远。
孔子美学思想的基本美学原则是礼乐相亲、善美相成。
其中核心的美学范畴是“仁”以及“仁”的形式“礼”。
本论文着重探讨孔子美学范畴的几个方面:“仁”“礼”和孔颜乐处的人生境界,孔子的生命美学意识,“兴观群怨”观五个大的方面。
同时考察孔子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关键词:“仁”;“礼”;生命美学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成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核心思想。
其思想的核心部分已经成为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的一部分,深深的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孔子代表的儒家美学思想对中国古代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文化有深远的影响,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源头之一,在中国美学的发展历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孔子的美学思想最早追溯到先秦时代的经典著作,如《左传》二十九年载季札观周乐:盛赞《颂》乐“直而不倨,曲而不屈,迩而不逼,远而不携,迁而不淫,复而不厌,哀而不愁,用而不荒,用而不匮,广而不宣,施而不费,取而不贪,处而不底,行而不流。
”要求各种情感恰到好处的和谐观,对后来的儒家中和美学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而儒家所强调的中和之美的思想,要求“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温柔敦厚的诗教思想成为中国封建正统思想的根基。
不仅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成为中国人行为处事的准则同时也在文学、美学、历史学等诸多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美学思想属于先秦美学的范畴,这一时期美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艺术审美和哲学没有完全脱离,属于文、史、哲相互融合的阶段。
因此人们对于美学和艺术的考虑还是建立在历史、哲学的基础之上,没有用单纯的文学角度来考察,美学思想和美学体系的建立有着更为广阔的思想和文化背景。
同时,这一时期的美学思想以及美学体系对于后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哲学美学观念和基本的审美理想及思维方式的确立上。
张岱年认为:“中国哲学的创始者孔子、及继起者墨子,都是谈论人生问题,而未尝成立宇宙论系统。
论孔子的人格美育思想
论孔子的人格美育思想孔子一生所处的春秋末期正是殷周奴隶制礼乐崩溃,封建制生产关系渐渐萌芽的社会大乱时代。
孔子认为社会大乱的根源在于道德失范。
因而,为实现其以“礼”治天下的政治理想,他把教化全社会、培养完善的人格美作为自己终生“克己复礼”神圣使命,并提出了一套较完整的人格美育思想体系。
一、孔子人格美育思想的内容孔子作为儒家美育思想的奠基人,终生以“克己复礼”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并提出了一套较完整的人格美育思想体系,即美善统一,把“仁者爱人”作为人格美育的最高标准,体现在三个方面:诗,是认知美育的基本内容;礼,是行为美育的基本准则;乐,是情感美育的重要手段。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意思是:诗篇使我振奋,礼使我在社会上站得住,音乐使我的所学得以完成。
陈亢曾向孔子之子伯鱼问道:“子亦有异闻乎?”伯鱼答道:“未也。
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诗乎?’对曰:‘未也。
’‘不学诗,无以言。
’鲤退而学诗。
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礼乎?’对曰:‘未也。
’‘不学礼,无以立。
’鲤退而学礼。
闻斯二者。
”(季氏)孔子两次单独教育伯鱼,是从诗开始,进而是礼。
《论语》中未曾提及第三次,假设伯鱼有第三次遇见孔子独立的情景,孔子可能会说,“学乐乎?不学乐,无以成。
”由此看出,诗(认知美育)礼(行为美育)乐(情感美育)是个相辅相成、循序渐进的过程。
只有三者达成统一,人才算是完人,这也是孔子人格美育的最高境界。
(一)诗,是认知美育的基本内容《诗》的教育意义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认知美育上。
如孔子所言:“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可以兴,从教学目的来说,是培养学生的联想力,亦是促进其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手段;可以观,是孔子借助《诗》培养学生的观察以至分析能力;可以群,是通过交友,培养人与人之间的群体意识;可以怨,怨是不平之鸣,包括怨怼、讥讽、批评,归结于训诫。
孔子 五种美德
孔子五种美德
孔子所倡导的“五美”指的是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惠而不费”指的是给百姓以恩惠,但并不浪费。
这意味着在治理国家时,要给百姓带来福利和好处,但也要注意节约和合理利用资源,避免浪费。
“劳而不怨”指的是让百姓劳作,但并不让他们怨恨。
这意味着在治理国家时,要让百姓有劳动的机会和场所,但也要关心他们的劳动条件和待遇,避免让他们感到不公平和不满。
“欲而不贪”指的是追求自己的欲望,但并不贪婪。
这意味着在个人生活中,要有自己的追求和目标,但也要注意适度控制自己的欲望,不要贪得无厌。
“泰而不骄”指的是庄重而不傲慢。
这意味着在与人交往时,要保持庄重和尊重,但不要显得过于傲慢和自大。
“威而不猛”指的是有威严,但并不凶猛。
这意味着在治理国家或与人交往时,要有威严和权威,但也要注意不要过于严厉和暴力。
以上是孔子所倡导的“五美”,体现了他的道德
观和人文精神。
这些美德对于个人的品德修养和国家治理都有重要的意义。
论孔子美学思想的悲壮美
论孔子美学思想的悲壮美孔子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化导师,他的思想深深影响了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和价值观。
而在孔子的众多思想中,他对美学的思考和贡献同样不可忽视。
孔子的美学思想充满了悲壮美,他在对人生、艺术和美的追求中展现了人类伟大和壮丽的一面。
首先,孔子对于人生的理解和追求体现了悲壮美。
孔子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追求道德美、修身养性。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孔子的核心思想之一。
他强调了人的内在修养和外在行为,认为只有通过修身齐家才能展现人的价值和美丽。
孔子的这一思想体现了悲壮美,因为他认为人的一生应该充满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要为社会、家庭和国家的和谐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这种悲壮美对于人生的理解和追求,与现代社会强调个人的享乐和自私相比,显得尤为珍贵。
其次,孔子对于艺术的追求也体现了悲壮美。
孔子认为,艺术是人类情感和思想的表达,是人类精神世界的显现。
他对音乐、礼仪、文学等艺术形式的追求,体现了他对于美的追求和追逐。
孔子提倡的音乐礼仪是一种优雅、庄重且富有内涵的艺术形式,它承载着孔子对于文化的美好向往。
孔子曾经说过:“夫乐者,乐之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
”他认为音乐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一种渗透到人心灵深处的艺术,可以感悟到人情的真实和深刻。
这种对于艺术的渴望和追求,体现了孔子对于美的理解和追求,展示了他对艺术的悲壮美的体验。
此外,孔子对于美的思考还体现在他对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的追求上。
孔子强调人与人之间应该建立和谐、宽容和有爱的关系,他主张人们应该相互尊重、相互关心,以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观念,他认为“仁者爱人”,要通过仁爱之心去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这种关注他人,追求社会和谐的精神,展现了孔子对于美的悲壮理解。
对于孔子而言,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是一种美的表现,它能够让人们享受到生活中的美好,也能够让整个社会呈现出一种悲壮美的宏伟景象。
最后,孔子对于教育的思考和贡献同样展现了悲壮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阅读】从“五美”看孔子美学思想的特点
孔子美学思想的实质与特点,诸如它的狭隘的阶级性和政治功利性,它的先验论性质和政治道德化倾向一样,集中而鲜明地体现在他关于抽象的内在美的观念中。
在伐国,关于抽象的内在美的观念早在孔子之前就已产生了。
昊季扎至鲁观乐,评论“二南”时说:“美哉,始基之矣犹未也,然勤而不怨矣!”(《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他根据古代流行的“乐象其德”的见解,把“二南”所体现的“王化之基”肯为美,这种美就是一种油象的内在美。
孔子继承了关于这美的观念并作了一定的发展,从而使它成为他的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对于事物的一种审美评价,孔子所说的抽象的内在美由于受着他的奴隶主阶级立场的制约,而有其特殊的质的规定性。
它并非包括所有客观事物,而主要集中在意识形态领域,如政治、思想、道德、修养等等,是对于这些特定事物的审美评价。
其具体表现形态则主要是品德修养的美,为人处世的美等。
这些都不是孤立的存在,它以一种特定的政治思想为基础,并且与从政的实践密不可分。
孔子说:“遵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
”(《论语·尧曰》),他把“遵五美”“屏四恶”作为从政的必要条件,这就从美与政治的关系上向我们揭示了抽象的内在美的本质。
特别是“五美”与“四恶”对举,一反一正,鲜明对立,从这里入手或许能够比较清楚地看出孔子美学思想本质的不同侧面。
“五美”是指“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同上)从内容看,最重要的是“欲而不贪”。
孔子对它的解释是“欲仁得仁,又焉贪?”这是说君子从政要努力追求仁义,即要爱人重义,不贪图财利。
君子有“九思”,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见得思义”。
(《季氏》)“见得思义”是完善道德的开始,而“克己复礼”,讲求仁义,乐道好施,不为财利所动,是君子道德的最高表现。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小人所以缺乏这种抽象的内在美,原因也在于此。
这就是说,这种美只能为君子独占而与小人根本无关。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孔子关于抽象的内在美的思想只能是关于君子的美学思想。
孔子美学思想的阶级实质在这里表现得十分鲜明。
“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是“欲而不贪”在从政中的具体表现,是体现仁义的具体措施。
“惠而不费”即“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尧曰》),是说做一个统治者,在不妨碍自身利益的前提下,可以对人民略施恩惠。
“劳而不怨”即“择可劳而劳之”(同上),这是说一个统治者不可无限制地滥用民力,而应当适可而止,给人民以喘息的机会。
孔子从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出发,主张减轻对于人民的剥削,以缓和矛盾。
他认为实行仁政,才会有统治阶级
的长治久安。
孔子把个人的品德修养与从政的实践结合起来,把主动性的内在欲求(即“欲仁得仁”)与客观性的从政效果结合起来。
这样,从个人的品德修养来说,只要做到“欲而不贪”,讲求仁义,那么在政治上就必然是“惠而不费”、“劳而不怨”,实行仁政。
孔子从阶级的功利出发,不单纯强调任何一个方面,而从二者的结合来寻求美,来肯定美。
一个人的品德修养,只有从属于“从周”(即孔子理想的社会制度)的政治目的,并通过实际从政来达到这个目的,才具备这种美的条件。
“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阳货》)孔子的回答是否定的。
品德再高而不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也不能认为是美的。
孔子重视政治实践,主张积极用世,而反对独善其身,反对“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微子》),所谓“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同上)作为从政条件的“五美”之所以为美,就在于仁义德行的修养在“从周”的实际活动中,结出政治果实。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是最高的政治道德范畴。
孔子“欲仁得仁”作为“五美”中的重要一条,并把它作为“五美”的基础,可见这种抽象的内在美在孔子的审美思想中占有多么高的位置。
可以看出,孔子赋予了抽象的内在美以很多的政治道德内容,从而把本来已经开始抽象化和政治道德化的美更加抽象化和政治道德化,使它越来越脱离具体可感的形象。
相应地它的政治道德色彩越来越浓,并且逐渐与善超于同一。
在我国思想史上“美与善同意”(《说文》),二者具有相同的价值,正是从孔子开始的。
从最广泛的意义来说,美本是物的美的内容与具体可感的美的形式的统一,没有这种对立的统一棍本无法成其为美,可是,在孔予的审美观念中,抽象的内在美却不以外在的形式美为其必要的因素。
这样,孔子的美学思想便出现了深刻的矛盾。
如何克服这个矛盾?这关系到孔子的美学观乃至世界观,他从中庸观点出发来寻找补救办法。
孔子把美的质的规定性从量上作了一定的限制与调节,即从量上加以严格规定,从而使质有了一定的量的界限。
他用事物的质与量的统一来取代(当然并不是排斥)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他所提出的“五美”都具有这种质与量相统一的特点。
所谓“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其中“惠”、“劳”、“欲”、“泰”、“威”是质,是前提,是决定根本性质的所在;而“不费“、“不怨”、“不贪”、‘不骄”、“不猛”则是量,是界限,是根本性的保证,二者密不可分。
这样看来,孔子的抽象的内在美,既从性质上被严格确定,又在量和程度上做了适当的调节。
所以君子既有所追求,又不贪婪;既威严庄敬又不显得凶猛骄傲;从政治民,既使自己得利,又能对民施以小恩小惠,使阶级矛盾得到缓和,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彼此和平相处。
从性质上看孔子审美观念中的抽象的内在美具有无过无不及,不偏不倚的特点。
这
种“发而皆中节’(《礼记·中庸》)的美,正是“约之以礼”的中庸之美。
抽象的内在美既以仁为核心,又体现着中庸之道,那么“尊五美”去从政,当然就可达到理想社会。
关于达到理想社会的途径,孔子曾设计过这样的政治蓝图:“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雍也》)据朱熹《集注》云,“道”即先王之道,这正是孔子梦寐以求的理想的政治局面。
“鲁有王迹者,仁厚也;齐有霸迹者,武政也。
齐之所以不如鲁也。
”(转引自刘宝楠《论语正义》)从“五美,的政治意义上看,它不正是这里说的作为“王者迹象”的“仁厚”之美吗?那与“五美”对立的“四恶”指的是“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而视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尧曰》)暴虐贼害是暴政的特征,与这里说的霸者迹象的“武政”是比较接近的。
这样看来“尊五美”“屏四恶”的实质就是主张王者之政而反对霸者之政,最后达到先王之道的理想境界,所以,从本质上看,“五美”之所以为美,就在于它通向先王之道,体现着先王之道。
“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大小由之。
”(《学而》)先王之道是中庸与“和”的典范,是中庸之美的典范。
一切事物,无论大小,只要与先王之道相通,就无不中庸,无不是美的。
所以,先王之道是思想道德领域和政治领域中一切事物的典范,是最高的抽象的内在美。
也就是说,凡符合先王之道的就是美的,先王之道是一切抽象的内在美的根源。
“里仁为美”(《里仁》),仁之所以为美,就在于它符合先王之道,“先王之道,仁之隆也。
”(《荀子·儒效》)礼、义、忠、信之所以美,其原因也在于此。
在孔子思想中,先王之道体现着上天的意志,尧、舜、禹以及文、武、周公都是“生而知之”的圣人。
他们的德行和政治主张都来自上天的启示,是上天给人间留下的典范。
“大哉!尧之为君。
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泰伯》)诸先王都以天为法,按天的意志统治下民。
并且先王之道万世不朽,适用于任何时代,“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
”(《子张》)人间的美(抽象的内在美)无论大小都是先王之道的体现,而先王之道上法乎天,具有神圣宗教性质。
这样看来,孔子观念中的抽象的内在美乃是一种超现实的独立于物质运动之外的先验的美。
这种抽象的内在美既可以脱离社会生活实践而独立存在,当然也就不会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在孔子的审美观念中,这种体现着先王之道而其终极根源来自于天的抽象的内在美处于静止的状态,具有永恒的意义。
孔子的这种美学思想与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柏拉图的美学思想十分相近。
柏拉图认为美的理念或“美本身”是永远不变的绝对的美,他说:“这种美是永恒的,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它只是永恒地自存自在,以形式的整一永与它自身同一;一切美的事物都以它为泉源‘有了它’那一切美的事物才成其为美,
但是那些美的事物时而生,时而灭,而它却毫不因之有所增,有所减。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孔子说的作为美的来源的先王之道与柏拉图所谓的美的理念或“美本身”一样都是独立于物质世界之外的精神本体,它们的神圣的光投到哪里,哪里就会有美。
显然,这是一种颠倒了物质与精神关系的唯心主义先验论。
所不同的是,孔子的先王之道比柏拉图的美的理念或“美本身”在内容上似乎更复杂:“美本身”只是人间美的来源,而先王之道则除了美以外,还是人间一切政治、道德、思想、文化的来源。
因此,从来源上不但决定了孔子美学思想的唯心主义先验论的性质,而且决定了抽象的内在美与政治、道德等意识形态的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们来源于同一母体,因而是内在的结合着。
孔子美学思想的政治道德化的倾向,它的切近的功利性质都可以从这里得到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