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高中语文作业设计初探 文档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标下高中语文作业设计初探
一、高中语文作业的现状新课程语文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新课标理念下的语文作业设计,是落实“课程标准”的措施之一,也是素质教育的迫切要求。高中语文作业作为高中语文课堂与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促进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语文能力的形成和语文素养的养成的重要作用。高中语文作业作为学生的一种学习过程和生活方式,是学生成长的一种自觉的学习需要、生活需要和人生需要。
作业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基本环节,其作用不言而喻,然而传统教学中的高中语文作业,存在着一些问题。教师方面:在作业设计布置方面,应试色彩浓厚,除了写作作业,一般都着眼在语言积累和语言训练上;往往以单一的练习为主,要求学生按照统一的模式进行,作业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完成,学科本位现象严重,教师评价成了“专利”。学生方面:学生对作业无所谓,抄作业和不做作业现象严重。教师很少考虑课改中提到的“转变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和三维目标,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在作业中荡然无存,久而久之,学生成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学生的情感在此泯灭,为作业的“奴仆”,
无从谈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个性遭到扼杀。语文作业的天空一片阴霾。新课标中指出:当前题海泛滥,孤立繁琐的字、词、句的训练盛行,弊端甚多,必须大力扭转。基于以上思考,笔者对高中语文作业设计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二、教师在学生作业设计过程中存在的误区
教师在学生作业设计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若教师在观念上存在误区,那就会极大地限制学生的知识视野,制约学生的思维发展,影响学生语文整体素养的提高,与新课程改革相背离。那么,目前在高中传统的作业设计形式下教师存在着哪些误区呢?
误区一:语文作业都是课堂之外的学习任务
不少教师精心准备课堂讲解,生怕讲得不全不透,教师传授知识内容占据了整个课堂时间,为了检查学生消化吸收内容情况,课后才布置用于巩固所讲知识的作业就自然而然。对此大家习以为常,并无异议,似乎很少有人认真观察思考过语文课堂有讲无练的方式对帮助大多数学生复习、巩固、延伸知识和技能到底效果如何。笔者通过调查以为,这种把所有练习完全推到课后由学生处理的做法值得商榷。
出现以上现象,究其原因,教师不讲不放心、不踏实是其一,还有就在于舍不得时间,认为占用课堂来练习不合算。从根本上讲,还是教学观念未更新的缘故:不相信学生,低估学生,不相信学生有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未真正理解新课程下且不说完全的课堂讲解这种单向的信息传递形教师角色的定位。.
式单一、气氛沉闷、令人乏味,单就学生接收来看,教师讲的学生未及时应用,不实践就看不出问题,也就很难让学生把握重难点。如果能够在讲后当堂练习,在应用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出了错误在当时就纠正,这有利于加深印象、帮助理解,还不费时。再者,完全由学生课后完成,不便于及时准确反馈教学效果。学生课后解答作业问题,难免有些疑惑,而又无教师相应辅导点拨,实事求是地讲,在多种课业负担下,不少学生只得被动应付,抄袭相关参考资料。这样的作业质量可能误导教师准确判断学生理解掌握课堂内容情况,教师预期目的根本达不到,教学效果也就无从保证。
教师为求心安,语文课后必须布置作业或语文作业都留在课后的做法恐怕在某种程度上说是自欺欺人并不为过。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张富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呼吁过要充分利用语文课堂;成都二十中特级教师黄克明老师也一直积极倡导充分利用语文课堂,多形式多角度调动学生参与语文学习,增加语文课堂教学的附加值,这都极富有启发意义。因而,我们提倡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留出充足的时间,以完成教学任务和学生实际为依据,设计适量有针对性的旨在训练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能力的练习,既精讲又精练,讲练结合,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误区二:语文作业都必须形成书面文字材料
一提起作业,也许不少教师头脑中便想到作业本,因为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语文作业就是写在作业本上的练习题。诚然,
要求学生在听课之后,就运用课堂学到的有关知识、方法来解决一些问题,这有利于培养他们动脑动手的良好学习习惯,还可以检查听课效果及练习书面表达能力,一举三得。但是我们仔细研究这种做法就会发现,它抛弃了我们语文教学“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说”。这明显是重书面表达、轻口语训练的表现,是应试教育支配语文教学的间接反映,它也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现代语文教育的方向,干扰了新课程下对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科学评价,不利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不利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更不利于学生的长足发展。这样的语文教育便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这一点不少教师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我们语文教育的实践目标在于提高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际的能力。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口头表达和口头交际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运用快捷、广泛,时代为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关注学生未来语文应用水平。所以,语文作业这个教学环节必须转到兼顾口语训练这个方向上来,任何偏离这个目标的做法从根本上讲都是功利的,是不可取的。
鉴于此,语文教师应纠正过去错误的倾向,切实关注学生的口语表达。不妨就先从语文作业这个环节抓起,在课堂教学中应尽量结合教材,设计一些适合提高口语水平的练习。如诵读、问答、讨论、论辩、复述、口头作文等等。把这个原则落实到每一堂语文课中,相信也会从另一角度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
误区三:语文作业都必须要能监控
学生听课务必记下所有内容的笔记,学生阅读必须有摘录或读后感,学生自习必须有练习题上交,这也许是不少语文教师的一贯做法,也就是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包括每个细节都要在教师的监控中。这是受美国诺伯特?维纳控制论的影响,过分迷信定向控制、反馈调节理论的反映。其实,语文内容本身的特点决定了诸如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无法量化,学生整体语文素养的改变也不是直呈式的,它受社会环境、家庭因素、人际关系等影响,更多在于点点滴滴潜移默化,尤其是那些改变学生精神气质的部分不是笔记、读后感、练习能反映出来的。课堂内教师的某句话,文中某个观点或某个优美而富哲理的句子打动了他们,启发了他们,彻底改变了他们的认识观念、价值取向,使其顿悟,这个意义远远大于一两道可以检查的习题。所以留一个空间给学生,让其自由领略感悟、涵咏体察应是语文教育的题中之意,这也是新课程标准尤为关注的内容,因而我们教师要学会该放就放,企图监控学生学习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不是科学的态度,更不是明智的做法。
当然,这里要明确一点,基础教育阶段,知识的传授和继承是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保证教学质量,适当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必要的,是无可厚非的。我们所讨论的是作为语文不是每课每一点都要记,每阅读一篇都要写,每节自习都要做题,教师一要有所哪些不能且不必监控,定要分清哪些可以而且必须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