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未来汽车的发展方向
智能化浪潮下,浅谈汽车线控底盘的发展趋势
智能化浪潮下,浅谈汽车线控底盘的发展趋势前奏PRELUDE—变革我国大力倡导节能减排与低碳经济,对汽车领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前汽车时代变革正在发生,促使底盘系统也一起发生变革。
在解决汽车节能减排、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底盘系统成了汽车行业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5G技术普及与加速,汽车企业迎来前所未有的拐点。
全国两会期间,"智能网联"成为汽车行业的热门词汇,不管是无人驾驶还是智能制造,都离不开智能。
中汽协预测2025年智能网联新车销量占比将达到30%,因此通讯速率倍增、大数据、车联网等会带来底盘智能化和网联化。
汽车底盘的智能化布局及其关键技术受到了业界的高度重视。
序曲OVERTURE—根本满足未来汽车的一切想象底盘是根本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带来能源短缺、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和事故频发等社会问题,自动驾驶汽车的发展给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变革与机遇,要实现汽车自动驾驶,汽车对障碍物的检测与避让乃是重中之重,而要求自动驾驶和功能安全等级提高的同时,也要求底盘高度冗余。
尤其线控底盘的制动、转向、悬架所受影响会更为剧烈。
汽车主要依靠道路,道路是汽车生存的介质,如何巧妙地利用道路的阻力,通过转向和制动来推动车轮摆动,或阻止车轮滚动,调整行驶方向和速度,控制的困难在于控制精度和重心的稳定性。
目前,汽车转向系统正处于机压助力转向、电液助力转向两种转向系统向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发展的过渡阶段。
汽车的控制能力还没有达到人力所不能及的这种程度,所以汽车转向是基于人的控制,从机械转向发展到当前的助力转向,然后基于电动助力转向,增加了各种辅助自动驾驶功能。
至于底盘的三个要素,首先要有制动,然后是转向和悬架。
制动是通过控制轮胎空轮动速度与车辆行驶速度的差异来降低行驶速度。
转向是通过控制轮胎滚动方向与车辆行驶方向之间的夹角来改变行驶方向。
减震是通过弹簧和液压阻尼被动吸收道路振动,通过改变阻尼、刚度和高度来实现主动悬架。
新能源汽车智能化发展趋势分析
126AUTO TIMENEW ENERGY AUTOMOBILE | 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智能化发展趋势分析1 引言随着近年智能化技术的广泛应用,我们注意到新能源汽车的可持续化也受其影响蓬勃发展。
另外,随着客户对数字交互技术的接受程度和要求的日益增加,更多的新能源车型趋向智能的开发方式。
据中国车联网白皮书,我们国家智能汽车市场到2020年的总体市场容量为2000亿,而在未来十几年内,这一数值还将以年均约百分之二十五的增长率,上升至2030年的18735亿。
不仅如此,我们认为汽车智能化还是汽车作为一种大众交通工具自动化操控行驶水平的提升。
受车辆智能科技变革的冲击,我们预计未来的生产模式、车辆交通出行方式以及与车辆有关的产品消费结构以及社会行为模式都会出现巨大改变。
在未来,随着新能源、物联网、人工智能、5G 技术等各种新兴科技在中国汽车行业的运用逐步步入集中发展阶段,智能汽车将会成为中国下一个汽车产业革命的热点,汽车智能化革命将成为交通和工业智能化大潮的引领和先导性力量,将在新一轮科技创新与现代产业升级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2 智能化技术应用现状2.1 网联系统的普及我们注意到大量互联网领域的科技大佬们已经占据了智能网联新能源车阵地,而智能技术和车互联的整合提升协同科技赋能也正在促进着新能源车与智能道路、通讯互联网、云端科技等方面的融合,从而开发出了面向用户具体需要的各种车用产品。
在目前的应用领域内,我们也可以经常从日常生活中看到汽车联网通讯科技出现在人我们的生活当中了,在为我们所熟知的ETC 行业中,在交通车辆控制、出行管理,以及公共信息服务等应用领域的建设过程中,都可以看到DSRC 科技【(Dedicated Short Range Communication)专用短距离通信技术是ITS 智慧交通系统应用领域中专业应用机动汽车在高速等交通费用点实行不停靠手动收费EFC(Electronic Fee Collection)的科技】中的身影。
浅谈未来汽车安全性能及其技术的发展趋势
应运而生 。
2 汽 车安全 技术研 究
2 . 1 汽 车 耐撞 性 研 究
在工程实际中, 汽车结构耐撞性主要关心结构在碰撞 中所吸收的总 能量 , 同时 , 还要研 究结构在撞击 下特性细节, 最终 目的并不要求结构在 撞击时毫无损伤。汽车结构耐撞 性为两种 不同情 况: 汽车产品的耐撞性 设计 问题: 已有汽车产品的耐撞性改进问撞 安全 性改进就受到很 多条件 的制约 , 可变 化 的参数较少。
1 . 1 . 2 电 气 电子 设 备
2 . 2 乘员约束 系统研究
车辆发生碰撞事故时 ,车内乘员可能遭受多个方向的二次碰撞 , 这 是致使乘员受伤甚至死亡 的重要原因之一。大量实践表明通过合理匹配 汽车 电气 电子设 备主要包括 电源 , 发动机 的起动 系和 点火系 , 照 明, 约束系统可 以在车辆 发生碰撞时有效降低伤 害。乘员约束系统主要 由安 信号, 电子控制设 备等 。 目前 , 在汽 车上 , 尤其 是在轿 车上较普遍 的使用 全带安全气囊仪表板座椅和膝垫等组成。系统性能安全带一般 由织带卷 了电子打火 , 发动机动 力输出控制 , 发动机 电控 喷射系 统, 自动防抱 死系 收器带扣和长度调整机构组成。 统。安全气囊系统, 自动诊 断装置等 电子设备, 大大提高 了轿车的可靠和 近几年 来欧美 日等国家和地 区在提 高儿童约束 保护研究方 面做 了 安全 性 能 。 大量 的研究开发工作 , 使儿童乘员在车辆碰撞事故发生中能得到有效的 1 . 1 I 3车 身 保护 。在我 国,目前对儿童保护方面的研究还没有正式的技术标准 、 法 车 身用 以安置 驾驶 员, 乘 客和货物 。通 常, 货车车 身由驾驶 室, 车厢 规。近几年来随着乘用车不断进入家庭, 如何为他们提供安全的乘车保 等组成 , 客车 , 轿车则 由车 身结构件, 车身覆盖件 , 车 身外装件和车 身附 护, 是全社会乃至每个家庭关心 的问题。 件等总成零件 组成 。 2 . 3 损伤 生 物 力 学研 究 1 . 1 . 4 发 动机 损伤 生物力学研究人体在受到外 载荷作用下产 生的变形和 动态响 发动机 是汽车的动力装置, 是汽车的心脏。其 作用是使供入其中的 应。由于人体属 于一部多功能机器 , 所 以在人体损伤生物力学的研究 中, 燃料燃烧而发出动力, 通过底盘传动系驱动汽车行使。发动机主要由缸 对各器 官的损伤研 究有着各 自的特点和规律。在确定人体损伤极 限的研 体, 活塞, 连杆, 曲轴 以及配气 , 燃油供给 , 润滑 , 冷却等系统组成。 究中, 尸体试验和动物实验是其 中的重要途径 。例如 , 著名的“ 韦恩头部
浅谈新能源汽车未来的发展趋势论文
浅谈新能源汽车未来的发展趋势论文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在全球范围内备受关注,并且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
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新能源汽车作为传统燃油汽车的替代品,具有明显的优势和潜力。
本文将探讨新能源汽车未来的发展趋势,以期为相关研究和决策提供参考。
首先,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趋势将呈现多元化。
随着科技进步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未来新能源汽车将不仅仅局限于电动汽车,还将涵盖更多的新能源技术,如氢燃料电池汽车、太阳能汽车等。
这种多元化的发展路径将有助于提高新能源汽车的适用性和市场竞争力。
其次,新能源汽车将更加智能化和智能化。
随着人工智能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新能源汽车将更加智能化,具有更多的自动驾驶功能、远程监控和智能交互系统。
智能化的新能源汽车不仅可以提升驾驶安全性和行车舒适性,还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的出行体验。
再次,新能源汽车的能源效率将不断提升。
作为能源替代品,新能源汽车的能源效率是其核心竞争力之一。
未来,新能源汽车将通过技术创新和工艺改进,不断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和排放,从而更好地满足社会对清洁能源的需求。
最后,新能源汽车将更加普及和接受。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逐渐完善和政策支持的不断加大,新能源汽车的价格将不断下降,性能将不断提升,用户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和认可度也将逐步提高。
在未来,新能源汽车将成为大众出行的首选,推动整个汽车产业向清洁、高效、智能的方向发展。
综上所述,新能源汽车未来的发展趋势将是多元化、智能化、高效化和普及化。
作为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之一,新能源汽车将在未来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改善环境质量和提升生活品质做出积极贡献。
随着相关技术和政策的不断推进,相信新能源汽车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更加可持续。
中国新能源汽车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中国新能源汽车的现状及发展前景摘要:当今世界正处在能源枯竭、环境恶化的大背景下,新能源的发展是大势所趋。
因此,中国也应顺势而为,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然而中国新能源汽车技术起步较晚,与国外先进技术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本文通过分析中国新能源汽车目前存在的问题,对中国新能源汽车未来的发展提出了若干建议。
一、引言当今能源控制着科技发展的命脉,时代的发展离不开能源,因此,怎样保证能源能够源源不断的供应成为当今时代最重要的命题之一。
现阶段应用最广泛的化石能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因此,在开发清洁能源的同时要注意节能减排。
根据公安交管局的最新统计数据,2021年全国新注册登记机动车3674万辆,截止至2021年底中国汽车保有量为3.02亿辆,比上一年增长10.38%。
若按每辆汽车平均消耗 1.8吨石油/年计算,2021年全国光汽车就消耗石油5.44亿吨。
而2021年中国石油总消耗量约7.04亿吨,那么2021年我国汽车消耗石油的占比就接近 77%。
另一方面,化石能源的使用后的排放也会给气候和环境带来危害,比如温室效应、PM2.5指标上升等。
因此,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共识。
各国都在积极抢占这个新兴市场的制高点,中国也应该抓住此时代发展的契机,积极采取相关的政策措施,以提升新能源汽车的生产制造和创新技术水平,争取在该领域的主导地位。
二、新能源发展现状新能源汽车是我国新兴产业在发展规划中的重点发展领域,虽然其起步相对于欧美发达国家来说稍晚了一些,但是在政府财政补贴政策和一系列激励措施的推动下,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势头强劲。
2021年底国产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300万辆以上,其中比亚迪、五菱宏光、理想、奇瑞、长安等企业都已经进入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前10位,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市场份额。
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在以下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一)新能源汽车创新和核心技术方面在新能源汽车生产制造过程中,加强研发是提高新能源汽车创新性的重要措施。
浅谈未来汽车发展方向设想
浅谈未来汽车发展⽅向设想2019-10-28引⾔:智能汽车是未来汽车发展的必然⽅向,它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加舒适的驾驶环境,别外⼀⽅⾯还可以提⾼我们的⾏车安全。
智能汽车系统开发也是未来计算机硬件产业各计算机软件产业继⼿机市场竞争之后,下⼀个必争之地。
在计算机硬件开发⽅⾯,要考虑汽车的特点开发出更加可靠的硬件,汽车在⾏驶过程中会产⽣不规则的交互振动,这就是计算机硬件⼚商开发硬件的⼀个⽅向。
例如,车载硬盘就不能选择盘⽚式硬盘,汽车⾏驶过程中由于振动很可能造成磁头和盘⽚损坏,降低盘⽚式硬盘的使⽤寿命。
由于,车辆⾏驶移动的特性,我们在设计车载计算机硬件系统的设计形式,⼀定要有很好的抗震性。
其中最容易损坏的是硬盘(特指磁盘⽚式硬件),⽬前抗震最好的硬盘是固态芯⽚式硬盘(其缺点是,⼀定在设计形式⽅案中⼀定要考虑芯⽚的散热通风,否则很容易烧毁)。
另外CPU散热⽚及散热风扇的固定形式也是尤其重要的--如果设计固定形式选择不当,及易造成CPU散热烧毁CPU,致使整个计算机系统瘫痪。
在汽车智能软件系统的开发需要考虑以下⽅⾯的需求:1.智能⽂字识别系统的开发主要的设计开发⽬的是识别各种⽂字、图形,⽤于记录汽车⾏驶路线轨迹,辅助汽车智能记忆。
与此同时形成智能地图绘制,将地图信息存储在车载智能计算机系统中,还可以通过⽹络系统传送⽹络终端服务器上,形成最新的GPS地图数据,便于其它汽车智能系统在陌⽣区域地图下载。
避免由于现在GPS更新不及时,导致导⾏驶路线错误,耽误时间和不必要的交通事故。
并且还可以⽹络传输在交通管理中⼼的服务器上智能指挥全部交通⾏驶情况,降低或减少⾼峰期各路段的交通压⼒,指挥汽车选择正确的⾏驶路线。
2.智能控制系统的开发在充电的模块的设计上,我们可以考虑:采⽤太阳能发电和车载发电机发出的多余电量给蓄电池充电,除⾮在⾮常必要时采⽤外接电源充电。
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我们的绝⼤数情况下不可能长时间⾏驶(根据常⼈驾情况⼀般会在⾏驶2-3⼩时都要休息的特点⽽设计),我们可以在车辆在停车时,利⽤太阳能充电;还可以利⽤流体⼒学的基础上,设计⼀套在车辆⾼速时利⽤空⽓动⼒发电系统。
毕业论文浅谈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与前景
浅谈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与前景沈航摘要;汽车是工业文明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一个国家的支柱产业。
一百多年以来,汽车的进化时刻提高着人民的生活水平。
但是随之带来的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已经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危机。
对于不可再生能源的过度消费导致的能源危机,传统燃油汽车尾气的过度排放,使得人们不得不研发新能源汽车。
新能源汽车并非个新概念,国外汽车公司早在上世纪中期就已经研发了新能源汽车,作为汽车大国的中国面临的环境问题更是日益严重,发展新能源汽车已经变得势在必行,本文将就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做出分析。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发展前景1、绪论1.1 引言在石油能源严重紧缺、节能呼声日益高涨的背景下,新能源汽车研究项目被列入国家“十五”期间的“863重大科技课题”,并规划了以汽油车为起点,向新能源动力车目标挺进的战略。
近年来,中国主要城市的持续雾霾使得人们对于环境问题的关注日益增加,在此背景下,国内外的车企们纷纷推出以混合动力、纯电动为主的新能源汽车,政府也出台了新能源汽车补贴、新车挂牌的相关政策,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开通绿色通道。
那么,新能源汽车能否取代传统燃油汽车,成为人们的主要代步工具呢?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能否支持其在中国的长远发展吗?下面,本文将详细分析新能源汽车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
新能源汽车作为我国十二五规划中的七大新兴产业之一,已经成为国家振兴经济和转变产业结构的重要突破口,前景无限,同时也是势在必行。
新能源汽车行业属于高新技术产业,关键技术短期内可以获得突破的领域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1.2新能源汽车的定义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
新能源汽车包括有:混合动力汽车(HEV)、纯电动汽车(BEV)、燃料电池汽车(FCEV)、氢发动机汽车以及燃气汽车、醇醚汽车等等。
汽车概论论文
浅论汽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及未来汽车的发展方向摘要:现代意义上的汽车诞生已经一百多年了,这一百多年以来社会也随着汽车不断地发展也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汽车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让我们可以以车代步,无论出行还是上班都方便无忧,汽车工业的发展还为很多人提供了就业岗位。
汽车数量以井喷之势增长着,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了汽车。
但是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人们逐渐发现了汽车发展带来的很多弊端,比如车祸频发,汽车尾气导致的大气污染,城市拥堵,停车占地混乱等问题。
由此看来汽车对社会发展来说是把双刃剑。
基于如今的汽车发展现状,未来汽车该如何发展就成为了必须思考的问题。
Abstract:Car in the modern sense has been borned a hundred years,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ar,our society also had a tremendous change.The car bring great convenience to people, so that we can drive instead of walking, whether traveling or going to work are easy , the car industry provides many jobs for people.The number of vehicles increase sharply, almost every family has a car. But with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society, people gradually discovered the vehicle development brought a lot of drawbacks, such as the accident accident, air pollution caused by automobile exhaust, urban congestion, parking area dislocation. From this car for social development is double-edged sword. Based on the status of today's vehicle development, we have to think about how to develop the future of car.关键字:汽车,社会发展,影响,未来发展。
浅谈汽车发展文化及未来发展趋势
基础设施不足
电动汽车的普及受到充电设施的限制,充电网络覆盖不足。对策:加强充电设施的建设和规划,提高充电服务的便利性和效率。
智能汽车在未来出行中的重要角色与影响
THANK YOU.
谢谢您的观看
环保需求
新能源汽车具有零排放、低能耗的特点,对于降低交通领域的碳排放具有重要意义。应积极推广新能源汽车,促进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
节能减排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将推动可持续交通的实现。通过政策引导、技术创新等措施,提高新能源汽车在交通出行中的比例,实现交通领域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交通
新能源汽车在未来环保出行中的重要角色
05
智能汽车发展展望与挑战
智能汽车发展现状及趋势
技术难题
自动驾驶技术仍面临许多技术难题,如复杂环境下的决策处理、安全保障等。对策:加强技术研发,提高自动驾驶技术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智能汽车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法规限制
自动驾驶技术的合法使用受到许多法规限制,如责任认定、保险制度等。对策:推动法规的完善和更新,为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2023
《浅谈汽车发展文化及未来发展趋势》
CATALOGUE
目录
汽车发展史及文化汽车制造技术与创新汽车产业现状与趋势新能源汽车发展前景与挑战智能汽车发展展望与挑战
01
汽车发展史及文化
1
早期汽车发展史
2
3
19世纪末,汽车作为交通工具开始出现。
20世纪初,汽车逐渐普及,成为一种重要的交通工具。
20世纪中期,汽车成为一种时尚的象征,吸引了众多消费者购买。
02
目前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尚不完善,覆盖面不够广,给车主带来不便。应加强公共场所充电设施建设,提高充电便利性。
浅谈中国汽车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浅谈中国汽车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已经成为很多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
在中国,汽车产业也经历了飞速的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销售市场。
本文将对中国汽车的发展现状进行浅谈,并分析未来的趋势。
中国汽车市场的现状可以总结为两个方面:规模和技术。
首先是规模方面,中国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和持续增长的中产阶层,这为汽车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汽车销量连续多年超过了2000万辆,其中乘用车销售额占据了主导地位。
同时,中国的汽车市场还展现出多样化和多元化的特点,消费者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
其次是技术方面,中国汽车产业在过去几年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
从传统燃油车到新能源车的转型,中国正迅速成为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全球领导者。
政府的政策扶持和市场需求的推动,使得电动车销量飞速增长。
据统计,截至2021年,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动车生产国和销售市场。
同时,汽车智能化技术也得到了极大的推广和发展,无人驾驶、智能互联等技术已经开始应用于部分汽车型号上。
中国汽车企业也在积极争取技术创新和自主品牌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未来中国汽车市场的趋势可以总结为三个方面:电动化、智能化和共享化。
首先是电动化。
根据中国政府提出的“碳中和”目标,电动车将会成为未来主要的发展方向。
政府将进一步鼓励和支持电动车的推广,提高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对新能源汽车企业的政策扶持。
同时,电池技术的进步和成本的降低也将推动电动车的市场普及率。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几年内电动车的销量还会持续增长。
其次是智能化。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化已经成为汽车行业的重要趋势。
例如,无人驾驶技术的应用将会减少交通事故,并提高驾驶效率。
同时,智能互联技术的进步也将使得车辆与车辆、车辆与道路基础设施之间的实时通信成为可能。
智能化技术不仅满足了消费者对于便利性和安全性的需求,也为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摘要: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作为可持续发展代表之一的新能源汽车行业在近几年飞速崛起,并且已然在市场上占据极大的话语权。
当前发展阶段,为了响应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有必要在大众的出行方面进行改革与提升。
这就催动了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
我国人口数量多,资源较为短缺,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的储备量更是不多,因而有必要探析汽车行业发展的新动向,从而助力大众出行的方便。
当前新能源已经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所在,因而有必要在产业融合的背景下来探析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趋势,从而助力新能源汽车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国新政策;新能源汽车;未来趋势中图分类号:F4文献标识码:A引言随着化石能源的使用导致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反常天气的日益增多以及低碳经济的提出,各个国家对于环境的重视程度也日益提高。
而化石能源造成的环境污染及其不可再生性,使得人们开始追求新的能源,对于化石能源的需求逐渐转向清洁能源。
最直观的感受便是新能源汽车的飞速发展。
新能源汽车代表了未来一段时间内汽车的发展方向,在低碳经济视角下,新能源汽车是未来汽车产业的一个雏形,一个方向,一个趋势。
在这种趋势下,我国也逐步重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建设,新能源汽车将为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创造一个绝佳契机,为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起到领头羊的作用。
1 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1.1 市场状况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取得了阶段性成就。
从产量来看,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量从1999年不足500辆增长到2020年的136.6万辆,同比增长7.5%,平均增长率达到了惊人的166.7%。
从销售量来看,我国新能源汽车的销售量从2010年不足1万辆增长到2020年的136.7万辆,约是2010年的136.7倍。
此外,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最新研究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售量占全球销量的41%。
同时,新能源汽车的类型也在不断丰富,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满足多元化的需求。
汽车产业的发展与未来方向
汽车产业的发展与未来方向汽车产业作为工业经济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近年来经过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发展。
尤其是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和车联网技术的不断推进,汽车产业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浅谈汽车产业的发展及未来方向,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些启示和参考。
一、汽车产业的现状及发展1、市场面临的挑战当前全球汽车市场呈现出一些比较显著的特点。
首先,受到疫情的影响,全球经济陷入了衰退,汽车消费需求下降,汽车销量受到了很大的压力。
其次,由于环保意识不断增强,传统燃油汽车的限制越来越大,新能源汽车市场逐渐崛起。
此外,车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也让汽车产业面临一些新的机遇和挑战。
2、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作为未来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已经得到了各国政府和汽车制造商的广泛关注。
在我国,政府对新能源汽车的政策支持和财政补贴力度越来越大。
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已经突破了100万辆,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的50%以上。
未来,新能源汽车进一步普及的前景是非常广阔的。
3、车联网技术车联网技术是指将汽车与互联网相结合,使汽车能够实现互联网的功能。
例如车辆定位、远程控制、车联网信息服务等。
随着车载智能终端、车载通讯装备等的不断提高,车联网技术无疑将会对未来汽车产业带来更为广泛深远的影响。
二、未来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从市场当前状况以及未来趋势把握来看,汽车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无疑是未来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之一。
政府对新能源汽车的支持会越来越大,新型电池技术的成熟以及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都将推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2、自动驾驶汽车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应用,未来汽车产业的方向之一便是发展自动驾驶汽车。
未来,当车辆上的传感器、控制系统等具有足够的智能,便可以实现“无人驾驶”,而这将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和生活方式。
3、智能化技术智能化技术是未来汽车产业的重要方向。
汽车之间、车辆和交通设施之间、车辆和用户之间的信息交互将使汽车更加智能化,更加便捷和舒适。
浅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专利申请及技术发展趋势
浅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专利申请及技术发展趋势1. 引言1.1 背景介绍引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
随着环保意识的加强和科技水平的提高,新能源汽车已成为未来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
新能源汽车主要包括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
这些车型具有零排放、低噪音、低能耗等优点,被认为是未来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
我国政府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
从一开始就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财政补贴、购车优惠、建设充电桩等,以促进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和应用。
这些政策支持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专利申请也成为关注的焦点。
专利在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和产业竞争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专利申请及技术发展趋势备受关注。
本文将深入探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专利申请现状和技术发展趋势,以期为该行业的未来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意义新能源汽车是未来汽车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具有环保、节能、高效的特点,是我国汽车产业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
随着我国政府逐步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新能源汽车相关专利申请数量也在逐年增加。
研究新能源汽车产业专利申请及技术发展趋势的意义在于探索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的路径和方向,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提升我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国际竞争力。
深入研究新能源汽车产业专利申请与技术发展趋势,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推动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繁荣和健康发展。
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专利申请及技术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00字】2. 正文2.1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专利申请现状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和投入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专利申请工作。
根据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新能源汽车领域专利申请数量稳步增长,其中以电动汽车技术为主要申请领域,涵盖了电池技术、电动驱动系统、充电技术等多个方面。
浅谈未来汽车的关键技术
排放 是 解决能 源 和环境 问题所 必需 能燃料 电池 ; 密度氢存 储 技术 ; 高 甲
的 。 目前 , 全球 汽车 市场上 , 在 已经 醇直 喷燃 料 电池 ;高 强度 的超轻 材 出现 了几种 3升 汽车 ,随着 汽车节 料 ; 清洁 能源 和低污染 汽 车 。
能 技术 的 日益 成熟 发 展 , 汽 车 2升 将 列 入汽 车制造 商 的研 究计划 。 提高汽 车 的燃油 经济性 降低 排 放污染 要减 少 汽油发动 机 汽车 的排放 污染 ,需 继续 改进发 动机 的设计 和
提 高报废 车再循 环 率
目前 , 废 车 辆 的处 理 通 常 是 声 。 报 拆 除有 用部 件 和 金 属 零 件 后 将 之
信 息 技 术 在 汽 车 上 应 用 将 为 减 小 汽车 的 噪声 污染 。 要 从 2 世 纪 的汽 车 带来 革命 性 的变化 , 需 1
碾碎 成 为垃 圾 , 这样 不 仅 污 染 了环 汽 车 和道 路 基础 设施 两 方 面 着手 , 建 设 中的智 能 交通 系统 (T ) 利 IS 将 减 境而 且 造成 了大 量 浪 费 。 因此 , 提 具 体 的措 施 和技 术 有 : 小 发动 机 用信息 技 术把人 、 、 联接 成一 个 车 路
环 境保 护 和 节能 技术
强度大、 成本低的合 动机 燃料控 制 系统 ;低 温条件 下 有 2 1世 纪 汽 车技 术晟 重 要 的课 要开发质量轻 、 金 和聚合 物及其 铸造 技术 。 因此 , 在 效 的催化剂 ;用 于减 少柴油 发动 机 题 之 一 是 减 少 汽 车 对 环 境 的 影 响
汽车文化论文
关于《汽车文化》论文题目:谈汽车文化的发展趋势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姓名:黄盛伟班级:建工11级A1113班学号:1107010311指导老师:陈晖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尽我所知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 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也不包含为获得陕西师范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题目:汽车文化概论中文摘要:简述汽车的发展史,以及现在汽车的发展趋势,即汽车发展未来,也浅谈汽车文化内涵和外延。
序言:汽车的发明改变世界,改变我们的生活,也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它让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目前,汽车已经分布全世界的各个角落,慢慢的汽车的文化、发展历史已经形成了一种文化。
而且现在汽车已经进入了艺术领域,每年的的汽车展览,吸引了许多人们的眼光,大量的靓丽的汽车让人发现,原来汽车也可以制造的如此豪华、奢侈。
生活就是这样,对任何生活方式的评价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好与坏。
这是一种观念,一种态度,更是一种文化。
正文:一:汽车文化内涵汽车在改变我们的生活,它在带给我们极大便利的同时,的确也带来了一些烦恼。
但是,生活就是这样,对任何生活方式的评价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好与坏。
这是一种观念,一种态度,更是一种文化。
当一种消费品已经达到一定数量时,它自然就会在人们生活中发挥其“使用价值”以外的作用。
从而也就形成了其自身的一种文化目前人们对车的兴趣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的谈资,更看重它能够给生活带来哪样的变化。
而这种变化也正是人们对汽车需求的原动力,是汽车产业发展的原动力。
这个时候,对汽车文化的介绍,对汽车生活的渲染就更重要1886年,德国工程师卡尔本茨和高特利布戴姆勒发明的汽车并没有车标,三年后法国人路易斯雷纳潘哈德开创了使用汽车商标的先河,提高了汽车品牌的知名度,促进了汽车工业的发展。
浅谈我国汽车行业的发展
2 行业发展前景
2 . 1市场需求仍是汽车产销量的增长的重要因素
中国经济 的高速增长 , 使人 民生活水平 已开始 进入小康 阶 段。 当家用 电器充分普及后, 居 民的消费重点将转向大额的住 房 虽在短 期内受到 了金融危 机的影响 , 但随着 国家 的一系列经济
卜2 月份汽 车产 量销售分别达到 了3 3 1 . 1 7 万辆和3 3 8 . 9 1 万辆,同 和汽车 。  ̄ 2 o o o 年 以来 , 我国的G D P 年增长率均保持在8 % 以上, 而2 0 0 8 年, 我 国因受国际金 融危机 、 特大 自然灾害及 国I I I 排放 刺激政策 出台, 在我 国的宏观经济中, 长期 的、 持 续的趋 势是不 标准实 施等一系列 因素影响, 导致汽 车产量销售呈现 出了 “ 前 会改变 ; 而另一方面, 随着我 国未来城市化 水平 以及 居民收入 高后低 ” 的走 势。 在2 0 0 8 年, 我 国的汽车累计生产销量达9 3 4 . 5 1 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交通基础设 施的完善 , 大家的出行都将 拥有
对 于未来的发展规划 已经 渐渐 明了了, 整 体的布局 也逐渐的合 迷 的走 向, 但我 国仍然是 全球最大 的汽 车市场 。 我国逐渐呈现 理, 加之 国内消费者对于自主 品牌的认可度在逐年 的提高, 因此 城 市化 进程 , 而 城市化的背后就是汽 车 的社会化 。 而我 国的汽
但给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带来巨大的机遇, 同样也带来了 严峻的挑战。
关 键词 : 汽车 ; 发展 状 况; 发 展 前景; 新 能源
1 国内汽车行业的总体发展状况
1 . 1汽车需求增长较快带动汽车产业创新业绩
网上看 到,中国汽 车 工业 协会 最 新公布 的数 据显 示 , 在 2 0 1 3 年1 — 2 月, 我国国内汽车 的的表现 总体要 高于 同期 。 其中, 期 比较提高了1 4 . 1 % ¥ 1 1 4 . 7 % , 整个行业呈现 出较快的增长趋势 。
《浅谈当前我国汽车销售模式及未来发展趋势》毕业论文
学号10263003√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毕业实习报告(请在相应的文章类型中打“√”)2013年5月8日浅谈当前我国汽车销售模式及未来发展趋势浅谈当前我国汽车销售模式及未来发展趋势广西职业技术学院XXX摘要中国汽车工业在改革开放几十年来的发展,中国的汽车市场的火爆,吸引了国内外的各个方面的资本。
然而中国汽车经营模式发展到现在,除主要引入发达国家的汽车营销模式外,随着中国汽车市场和中国的特殊市场环境下也形成其他的一些汽车营销模式。
那么中国汽车市场的经营现状如何。
中国入世后,中国各个经济领域都不可避免的要接受国际市场大熔炉的洗礼。
那在没有了国家贸易壁垒保护下中国汽车市场,在还没有自己特色经营理念背景,没有形成自己完善的汽车经营体系下,中国的汽车经营模式是否能经受得住考验,在国际竞争下站得住脚呢?中国的汽车经营销售模式又该何去何从呢?本文根据中国汽车经营销售模式的现状,分析中国汽车销售模式存在的问题,简单谈下中国的汽车销售模式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销售模式汽车市场竞争企业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汽车市场也在这几年发展得很迅速。
在巨大利益的驱使下,汽车市场非常火爆。
但是目前我国的汽车市场存在问题很多,市场机制管理不完善,国内所有的汽车经营模式都是照搬发达国家的,没有自己特色的汽车经营销售模式。
在发达国家汽车经营销售模式出现问题后,中国的汽车销售模式也不可避免的要改变过去照搬发展方式,根据中国现在的国情,研究出自己合适的经营销售模式。
陈永革,张琳的《入世后中国汽车营销新体系》文章经过大量的调研和缜密的分析,从营销理念、营销策略、营销模式的角度,比较全面地论述了营销体系的变化,建构了新的汽车营销体系.提出只有以新的理念、新的策略和新的模式构造起科学的、新型的汽车营销体系,才能真正与国际接轨,真正融入国际化汽车营销体系中,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
以及伯特·罗森布罗斯,《营销渠道管理》对现在汽车市场的销售及管理模式都有很全面很细致的研究,那国内外都有学者提出的很多汽车经营销售模式,那其中有哪些是合适中国汽车市场现状的经营销售模式。
浅谈新能源汽车营销现状与前景
浅谈新能源汽车营销现状与前景【摘要】新能源汽车市场潜力巨大,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和政府对新能源汽车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新能源汽车市场将迎来更多发展机遇。
目前,新能源汽车的营销现状主要集中在城市,仍面临着品牌认知度低、价格较高等挑战。
针对这些挑战,新能源汽车企业需要制定差异化营销策略,包括加强品牌宣传、拓展销售渠道等。
未来,随着技术不断升级和成本的降低,新能源汽车的营销前景将更加广阔,预计在未来几年内将逐渐走向消费市场。
而新能源汽车电商销售的发展也将大大提升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渗透率。
新能源汽车的营销前景十分可观,企业应积极应对市场变化,抓住机遇,抢占先机。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营销、现状、前景、市场潜力、策略、电商销售、发展、结论1. 引言1.1 引言新能源汽车作为未来汽车行业的发展方向,受到了越来越多消费者和政府的重视。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升和技术的进步,新能源汽车正逐渐成为人们购车的首选之一。
在这个背景下,新能源汽车市场正逐渐展现出巨大的潜力。
新能源汽车的营销现状仍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需要制定合适的策略来应对。
新能源汽车的营销前景也备受关注,人们对其未来发展持乐观态度。
在新能源汽车电商销售方面,也存在着许多机遇和挑战,需要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完善和创新。
通过深入探讨新能源汽车营销现状与前景,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一新兴市场的发展动态,为相关企业制定合适的营销战略提供参考与借鉴。
部分将探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潜力,及其在当前市场中所处的位置和发展前景。
2. 正文2.1 新能源汽车市场潜力新能源汽车市场潜力在当今社会备受关注,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和对传统燃油车辆排放污染的担忧,新能源汽车市场正逐渐崛起。
未来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潜力巨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政府政策的支持是新能源汽车市场潜力的主要推动力之一。
各国政府通过各种补贴政策、减排政策、绿色出行政策等措施来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提高其市场占有率,减少传统燃油车辆的排放污染,促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未来汽车的发展方向院系:专业:姓名:学号:摘要:通过这学期的学习我收获了很多,本文从以下三方面简要介绍与未来汽车发展方向有关的内容:一、车身造型的未来发展向:气动最优化、个性化、人性化、虚拟化、全球化。
二、全球节能环保汽车技术的发展方向。
三、安全技术发展方向:防抱死制动系统(ABS)、电子制动力分配、牵引力控制系统、电子稳定程序、预紧式安全带、智能安全气囊、乘员头颈保护系统、智能行人保护系统等。
关键词:汽车文化;未来汽车;发展方向一、车身造型的未来发展方向自 1886 年第一辆汽车诞生以来,汽车造型开始了其漫长的进化之路。
依次经过了马车型汽车、箱型汽车、甲壳虫型汽车、船型汽车、鱼型汽车、楔形汽车、子弹头型汽车;进入 21 世纪后,从世界各大汽车博览会推出的多款新概念车看,造型更是千奇百怪、更具个性化和特色。
车身造型的未来发展趋势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1、气动最优化一部汽车车身造型发展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部不断追求具有最佳气动造型的历史人们一直在努力研究能够减小气动阻力且气动稳定性好的车身造型,今后这将仍是未来车造型追求的目标之一,但更主要的工作是在研究气动行驶稳定性上。
未来的气动造型最优应满足以下几点: (1)最佳气动性能的车身外形只能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和部分实验得出; (2)车身所受的气动纵倾力矩和气动横摆力矩理论上为零; (3)车身所受的气动升力理论上略小于零; (4)减少气功阻力虽然不再是主要目标,但气动刚力系数不应大于 .2、个性化车身气动最优化是否会导致未来汽车外形的雷同,从而失去个性化,其实汽车车身造型的发展过程己经揭示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在车身造型的历史发展时期,可能会由于追求气动造型的优化而使得某一种车型成为一个时期内的主导车型,但决不是唯一、就是同一主导车型,也由于气动特性非唯一评定指标而形成不同风格,随着社会发展,社会意识和美学观念,造型过程中会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现代人对汽车式样个性化要求也会越来越高。
不同层次不同行业、不同种群的审美意识也会大不相同。
随着人类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和生活环境的变化以及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作为大众化商品的轿车无疑将出现各式各样更新颖更奇特的新车型。
3、人性化汽车是人的代行工具,与人在日常生活中息息相关,己形成独特的汽车文化。
“一堆冰冷的钢铁”是无法满足现代人精神和文明需要的。
车身造型设计必须以人为本,体现人机协调,使用操作方便、舒适,使汽车适应人的各种生理和心理要求,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保障安全、维护健康。
未来的车身造型设计将在车身外观设计、人机工程以及室内环境等方面更加注意人性化的发展。
4、虚拟化随着虚拟现实技术在车身造型中应用,使得造型设计中可采用计算机模拟色彩、纹理、质感、背景、阴影及运用三维视觉效果生成虚拟汽车车身造型并实施漫游。
通过仿真设备和虚幻环境的动态模型创造出人能够感知的虚拟现实,完全替代传统的实体模型和造型效果图的平面表述方式,甚至能做到未出实车而能体验实车的感觉,使车身造型技术发生了实质性的变革。
5、全球化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面对市场和用户对新技术扣新产品日益提高的要求,制造厂商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使产品更新换代,这就使得各公司不得不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以弥补资金和技术力量之不足,通过整合资源、优势互补以达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样汽车造型设计就逐步摆脱国家和地域的束缚,日渐走向全球化。
二、全球节能环保汽车技术的发展方向能源和环境正在成为影响世界汽车产业发展的两大决定性因素。
进入新世纪以来,以混合动力、燃料电池、先进柴油、醇类汽车等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呈现出突飞猛进的发展态势。
各国政府和各主要汽车厂商均不约而同地将新清洁环保汽车技术视为未来全球汽车产业竞争的制高点。
未来节能环保汽车技术应用前景的基本判断是,燃料电池技术是内燃机技术最好的替代物,代表了汽车未来的发展方向。
但如果将发展燃料电池汽车的几个制约因素考虑进来,则会发现燃料电池汽车目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尚不具备商业化的条件。
最乐观的预测,以纯氢为燃料的燃料电池汽车的商业化生产至少还需 15 年以上的时间,即使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商业化,也会是以一种高成本的方式。
在环保意识不断高涨、油价涨多跌少、消费者追求高性价比的大形势下,融合了纯电动汽车和燃油汽车优点的混合动力汽车,较好地满足了汽车低排放、低油耗、高性价比的综合要求,较好地解决了汽车节能与环保问题,因而逐渐成为世界各大汽车生产企业开发的热点。
中国能源比较紧缺,环境保护压力很大,而且大城市交通普遍拥堵,汽车必须频繁制动,混合动力车比较适合中国的国情,在中国市场的前景也被看好。
但考虑到若干制约因素,特别是成本和价格因素,对尚属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来说,混合动力车在中国市场的成长还需要一个时期的培育。
柴油车由于有很好的节油效果,成本和价格也比较适中,在国际上是已经大规模商业化的成熟技术,国内的产业基础也比较好。
因此在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无法大规模商业化之前,柴油车将是实现中国汽车节能非常现实的技术选择。
即使将来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进入商业化阶段,柴油车仍是中国实现汽车节能的重要途径。
总之,在今后的国内外汽车市场上,纯电动汽车由于造价高、能量低、重量大、体积大、续行里程短、还需要建设地面充电检测设施等缺点,其适用范围十分有限;先进柴油汽车将是混合动力和燃料电池汽车取得优势地位之前的过渡时期的佼佼者,近、中期有很大的增长空间,但并不是最理想的长远解决方案;混合动力汽车将在未来 15 年左右的时间内逐步呈现出较强的发展势头,但其增长过程将是缓慢而曲折的;燃料电池汽车代表着未来汽车新能源技术的发展方向,但受多种因素影响,15 年内难以完全商业化。
三.安全技术发展方向汽车安全技术分为主动安全技术和被动安全技术。
1、主动安全技术主动安全技术用于提高汽车回避事故的能力,如防抱死制动系统(ABS)电子制动力分配、(EBD)系统、加速防滑调节(ASR)系统、电子稳定程序(ESP)系统等。
防抱死制动系统(ABS)安装 ABS 就能解决制动时车轮抱死的问题。
ABS 装置能够使车轮始终维持在有微弱滑移的滚动状态下制动,而不会抱死,达到提高制动效能的目的。
德国 Bosch 公司在 1978 年成功地开发出世界上首套 ABS 系统。
据统计,2004 年欧盟生产的新车 ABS 装备率已达 85%,而欧洲汽车生产协会保证 2004 年 7 月起生产的新车 100%装备 ABS 系统。
2004 年中国生产的新车 ABS 系统装备率也达到了66%,可以预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生产的新车 ABS 装备率也将提高到 100%。
电子制动力分配电子制动力分配(electronic braking distribution,简称 EBD)系统 EBD 系统能够根据由于汽车制动时产生轴荷转移的不同,而自动调节前、后轴的制动力分配比例,提高制动效能,并配合 ABS 提高制动稳定性。
EBD 系统用高速计算机在汽车制动的瞬间,分别对 4 只轮胎附着的不同地面进行感应、计算,得出不同的摩擦力数值,使 4 只轮胎的制动装置根据不同的情况用不同的方式和力量制动,并在运动中不断高速调整,从而保证车辆的平稳、安全。
国内一汽大众奥迪 A6、广本奥德赛、海南普利马、神龙毕加索、南京派力奥等车都配有 EBD系统。
牵引力控制系统牵引力控制系统(traction control system,简称 TCS)汽车行驶时,驱动力主要取决于发动机的转矩,但又受到驱动轮附着力的限制,而附着力的大小又取决于路面的附着系数。
对于雨雪、湿滑的路面,发动机过大的输出转矩将会引起驱动轮打滑,从而破坏了车辆的行驶稳定性而引发不安全因素。
同样,汽车起步、加速也容易出现驱动轮打滑的现象,转矩再大也发挥不了作用。
而制动时,总希望汽车驱动轮能同步地切断动力,以便缩短制动距离。
为了实现上述要求,一些中高档轿车,如别克君威、奥迪 A6 等,已配备了牵引力控制系统,又称为加速防滑调节(accelerate slip regulation,简称 ASR)系统。
TCS 是在 ABS 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它遵循车轮的滑转率介于 10%~30%之间时,车轮的附着力最大这一原则进行设计。
TCS 与 ABS 相辅相成,从而使轿车能发挥更优异的性能。
电子稳定程序电子稳定程序(electronic stability program,简称 ESP)ESP 是在 ABS 和 TCS 的基础上,增加汽车转向行驶时横向摆动的角速度传感器,通过 ECU 控制内外侧车轮、前后车轮的驱动力和制动力,确保汽车行驶的横向动力学稳定状态如图所示。
ESP 系统按照每秒 25 次的频率检测驾驶员的行驶意图和车辆的实际行驶情况。
如果发现有紧急情况,它迅速反应,通过液压调节器,调节每个车轮的制动压力,如有可能,还会干预发动机和传动系统。
ESP能降低车辆侧滑的危险,从而降低事故的发生。
2004 年,中国新车的 ESP 系统装备率还只有 3%,而同期,欧盟地区的新车 ESP 装备率已达 35%,美国达到 11%,日本也达到了 7%。
随着人们对车辆安全性的要求日益提高,相信 ESP 将如同 ABS 系统一样,成为车辆的标准装备。
过多转向条件下的 ESP功能2、被动安全技术被动安全技术是减轻事故发生后对人体的伤害,如在车体内部采用侧门防撞杆、安全玻璃、预紧式安全带、智能安全气囊、乘员头颈保护系统等以减少对乘员的伤害。
此外,人们越来越关注车外行人的安全保护,如在相对柔软的车前部以及发动机与护罩间留有足够的变形空间以减轻碰撞伤害程度,甚至采用智能行人保护系统。
预紧式安全带预紧式安全带也称预缩式安全带。
这种安全带的特点是当汽车发生碰撞事故的一瞬间,乘员尚未向前移动时它会首先拉紧织带,立即将乘员紧紧地绑在座椅上,然后锁止织带防止乘员身体前倾,有效保护乘员的安全。
预紧式卷收器的控制装置分为两种,一种是电子控制装置,这种预紧式安全带通常与辅助安全气囊组合使用(见只能安全气囊图);另一种是机械控制装置,由传感器检测到汽车加速度的不正常变化,控制装置激发预拉紧装置工作,这种预紧式安全带可以单独使用。
由于预紧式安全带是靠急速回拉的方式保护乘员,里面装置有气体引发剂和气体发生剂,因此在使用中要注意它与普通安全带的不同之处。
它有一定的使用时间,有效期满必须更换;预紧式安全带只允许安装在为其设计和制造的汽车上,不允许随意改装在其他汽车上;上车要佩戴预紧式安全带,如果未佩戴预紧式安全带,一旦汽车发生碰撞不但不受到安全带的保护,反而会因安全带产生误回拉动作而增加自己受伤的可能性。
智能安全气囊安全气囊的工作原理是:当汽车前部遭受一定力量的撞击后,安全系统就会引发某种类似小剂量炸药爆炸的化学反应,隐藏在方向盘内的安全气囊就在瞬间充气弹出,在车内人员的身体由于惯性作用向前冲撞即将撞上车上设备之前起到铺垫作用,以减轻身体所受到的撞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