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课件

合集下载

区域经济学课件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经济学课件区域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 1.经济发展是大概念,经济增长寓于经济发展之中。 2.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的。 3.经济增长是基础,经济发展是结果。 区别: 1.内涵不同:经济增长的内涵较窄,偏重于数量概念;经济发展则是质量与数量的统一。 2.表示方法不同:经济增长多指产出,常以GNP、GDP、IP及其人均值的增长率表示;而经济
5.GDP没有反映一个国家的医疗、教育福利和居民的健康状况及平均寿命。一个发达、成熟、和谐 的社会,受教育是公民的基本权利,每个公民在生病时能得到适当的治疗是文明社会的最低要 求。由于北欧各国普遍实行全民义务教育和全民医疗保险,因而许多人认为北欧的实际生活水 平高于美国。
一个社会的净经济福利是由许多复杂的因素构成的,制度、文化和心里因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人们对生活水平的预期及其实现程度,人们在生活和就业方面的压力及安全感,社会是否给人 们提供了相对公平的机会,离婚率、犯罪率、司法公正程度,人们在受教育、职业等方面选择 的自由度以及民主和政治方面的透明度和官僚的腐败程度都影响着社会的净经济福利。
名义GDP 实际GDP
2.GDP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中间产品不计入GDP,否则会造成重复计算。 3.GDP是一定时期内(多为一年)所生产的而不是所售卖掉的最终产品价值。 4.GDP是计算期内(多为一年)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因而是流量而不是存量。它仅指该时期内
新生产出来的东西。二手车,二手房等都不算今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旧货市场的交易佣金。
2.GDP忽略了“地下经济”,五花八门的非法经济活动创造的商品和劳务价值没有计算在GDP中。在美 国,这种地下经济创造的价值每年估计有15000多亿美元,相当于GDP的15%,美国政府为此每 年损失的税收收入为3100多亿美元。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法律制度和税收制度不健全的国家,这 种地下经济活动所创造的价值远远超过发达国家。

《区域经济学》课件

《区域经济学》课件
区域经济政策的评估
通过经济增长、就业、收入分配等方面的指标,对区域经济政策的实 施效果进行评估和调整。
区域经济政策的调整
根据评估结果和经济发展形势,对区域经济政策进行调整和完善,以 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区域协调发展的概念
指不同地区之间在经济、社会 、文化等方面相互促进、共同 发展,实现地区间的均衡发展 。
1
区域经济结构是指一个区域内各种经济活动的相 互关系和内在联系,包括产业结构、就业结构、 城乡结构、地区结构等。
2
区域经济结构的形成受到自然资源、地理位置、 经济发展阶段和社会经济制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
3
区域经济结构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的 发展水平和可持续性。
产业布局的基本理论
产业布局是指产业在地域上的分布和组合,是经济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
人口因素
区域内的人口数量、素质和结构等会 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如劳动力供给 和市场需求。
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 因素,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 、促进产业升级和创新。
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出口导向型模式
以出口导向型产业为主要发展方向,通 过扩大出口来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模式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总结词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详细描述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特定地区的经济发展、产业布局、资源配置、城市化、区域政策等, 以及地区间的经济关系和互动。
区域经济学的重要性
总结词
区域经济学的重要性
详细描述
区域经济学对于理解地区经济发展、制定有效的区域政策和促进地区间经济协调发展具 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帮助政府和企业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经济决策,推动地区经济的

区域经济学(课件)

区域经济学(课件)

内涵
指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 进城乡之间资源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 动和优化配置,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全 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目标
包括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城 乡收入差距、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
推进城市化与城乡统筹发展的策略措施
推进城市化进程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通过优化城市布局、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等措施,加快城市化进 程。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推动优质公共资源 在区域间均衡配置。
04 城市化与城乡统筹发展
城市化进程及影响因素
城市化进程
包括人口向城市集中、城市数量增加、城市规模扩大、城市现代化水平提高等方 面。
影响因素
包括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人口迁移、政策制度等多方面因素。
城乡统筹发展内涵与目标
通过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 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促进 农村经济发展。
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通过加大财政投入、优化资源配置、完善 制度保障等措施,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 均等化。
通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推进生态文 明建设等措施,促进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 发展。
它反映了区域经济活动中各要素之间 的空间关系和相互作用,是区域经济 发展的重要基础。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类型
均质型空间结构
区域内经济活动分布相对均匀,没有 明显的中心和外围之分。
极核型空间结构
区域内经济活动围绕一个或多个中心 集聚,形成明显的中心-外围结构。
点轴型空间结构
区域内经济活动沿着交通线、动力线 等线状基础设施呈带状分布,形成多 个经济增长点和发展轴。

第一章区域资源环境-区域经济学课件

第一章区域资源环境-区域经济学课件

第一章区域资源环境-区域经济学
17
(三)人力资本运营是区域经济的 根本经营模式
• 传统模式:人财物并重。
• 新型模式:是人力资本为中心。
• ——核心是对人力资本进行开发和利用, 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以智力输出为 主的产业群,为现代区域经济提供人才储 备和智力支持。
第一章区域资源环境-区域经济学

第一章区域资源环境-区域经济学
20

信息技术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更重要的是,信息技术对提高生
产力至关重要,美国的生产率在最近五到六年间实现了战后的最高增
长,这是因为美国经济的IT化是一致的,美国已经是一个建立在IT基
础设施之上的经济体。
中国能否在未来20年保持9%的年均增长率?我的答案是可以保
持,虽然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前所述,中国面临着许多挑战,
地转向台湾,现在它的生产基地是中国大陆和越南。
第一章区域资源环境-区域经济学
19

根据我在斯坦福的一个同事的研究,工业革命期间的年平均增长率,英国是1%,
美国和欧洲大陆是2%,韩国达到5%以上,中国在过去25年达到了9%。在英国这样一
个增长速度的国家中,对工人而言,从他开始工作到退休的整个工作周期中,不大可
第一章区域资源环境-区域经济学
12
• (二)人力资源的特点
• 1、人力资源具有生物性——最基本特点 • 2、人力资源具有能动性
• 自我强化 • 选择职业 • 积极劳动
• 3、人力资源具有实效性 • 4、人力资源具有智力性 • 5、人力资源具有再生性 • 6、人力资源具有社会性 • (三)人力资本
• 以人力资源为核心,主要以人的能力的利用、开发为表现 的,包括教育、工作经验以及人口的健康营养状况等因素 在内的资本形式。

区域经济学课件

区域经济学课件

一、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导向 (一)存在问题: • 工业结构中传统工业也仍占绝对优势 ; • 第一、二、三产业结构严重失衡; • 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内各行业之间的发 展比例关系也很不协调。
2012年11月4日星期日
第八章 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分析
27
(二)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方面是: 1.利用新技术改造现有传统产业 2.建设和发展高技术产业 3.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4.抓好区域农村产业结构的总体改造
2012年11月4日星期日
第八章 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分析
8
(5)结构性效益 结构性效益是衡量区域产业结构合理与否 的最终标准,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归宿。 如果一个区域的经济效益好,并且这个较 好的经济效益是由其产业结构带来的,那 么这个产业结构就是合理的;相反,如果 一个区域的经济效益不好,而且这个较差 的经济效益是由其产业结构带来的,那么 这个产业结构就不合理。
“雁行形态说”与“产品循环论”:从不同角度指出了参 加国际分工、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基本途径; “非平衡增长论”与“相关分析法”:进一步解决了如何 带动产业结构走向高级化的机制问题。
2012年11月4日星期日
第八章 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分析
25
第三节 区域产业结构变动导向理论
区域产业结构变动导向,是指从宏观上看,区域产
第八章 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分析
14
6.生产要素密集度结构分析
主要分析:在理论上分析区域产业结构与
区域资源结构的适应程度,分析区域产业 结构的高度化程度。
2012年11月4日星期日
第八章 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分析
15
第二节 二重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一、二重结构的内涵与表现 1.两个方面的含义: 量上讲:一方面存在着少数处于垄断地位的大型企业,一 方面存在着数量和比重很大的中小型企业; 质上讲:一方面是少数占垄断地位的现代化大型企业,一 方面是带有前资本主义特征或自然经济特征的中小型 企业。 二重结构: 在一国一地区的产业结构中,现代化的领域同未 现代化的领域同时并存,在这两个领域之间,存在着 相当大的断层。

区域经济学课件

区域经济学课件

飞 成 ) 熟 ) (
罗斯托(Rostow,W.W.) 罗斯托(Rostow,W.W.) 用经济史的标准来划分人 类社会历史的发展阶段。 类社会历史的发展阶段。
4.5.1 经济增长阶段的划分6个阶段
1.传统社会 1.传统社会(Traditional Society)。 在有限的生产函数内发展起来 的社会,以前牛顿时代的科学技 术和世界观为基础。 牛顿是历史的分水岭,牛顿之 后,人们开始广泛的相信规律, 系统地进行生产控制。
阶段 阶段 阶段
区域经济衰退的不同类型
区位性衰退 资源性衰退 结构性衰退 消聚性衰退
经济发展的过程机制
增长极理论
循环累积因果理论
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哈罗德多马模型
第一节 增长极理论
一、概念 1.由来
增长极(growth pole)概念最早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他认为 概念最早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 增长极(growth pole)概念最早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 “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区,它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于一些增 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区, 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 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 不同的最终影响。 不同的最终影响。” 法国地理学家布德维尔把增长极同极化空间、城镇联系起来,使增长 法国地理学家布德维尔把增长极同极化空间、城镇联系起来, 极有了确切的地理位置。增长极的“ 极有了确切的地理位置。增长极的“极”位于城镇或其附近的中心区 域。
注意:这时也往往会产生导致经济衰退的因素。 注意:这时也往往会产生导致经济衰退的因素。如“空间不可转移”和“不 空间不可转移” 易转移”的要素价格上涨,使生产成本和生活费用增高; 易转移”的要素价格上涨,使生产成本和生活费用增高;设备刚性导致越来 越多的产业和产品的比较优势逐步丧失。 越多的产业和产品的比较优势逐步丧失。

区域经济学完整课件

区域经济学完整课件

韦伯认为,劳动费和运费一样也是影响工业布 局的重要因素。对劳动费在生产成本中占很大 比重或与运费相比较劳动费在成本中所占比重 大一些的工业而言,运费最低点不一定是生产 成本最低点,当存在一个劳动费最低点时,它 同样会对工业区位施加影响。为了研究这种影 响,韦伯提出了劳动费指数这个概念: 劳动费 劳动费指数= ———————— 制成品重量


其理论的假设为:(1)假定世界上存在着一个 孤立于世界之外,四周为荒地的孤立国。其中 心有一个大城市,这个城市是唯一的,必须供 应全境一切工业产品,而城市的食品则完全依 赖四周的土地;(2)假设孤立国内各地发展农 业的自然条件完全相同;(3)假设孤立国内各 地交通条件完全一致,唯一的交通工具是马车, 运费同运输距离成正比;(4)农业生产以取得 最大现金收益为目的,农产品价格、劳动者工 资和利息固定不变。

n MinF=f*Min(∑miri +rk) ⅰ=1 式中F为单位产品总运费,f为运费率, m1(i=1,…,n)为单位产品消耗的i原、燃料重量, r1为i原、燃料的运距,rk为产品运距。上式含 有若干假设条件,主要有:①所研究的是一个 匀质国家,各地生产成本一致;②只研究一种 产品的生产布局,不考虑生产的相互作用;③ 原料地与市场已知;④运费与重量和距离成正 比。
从这些假定出发,杜能认为在什么地方种 植何种作物最有利完全取决于利润(P), 而利润是由农业生产成本(E)、农产品 的市场价格(V)与运费(T)这三个因 素决定的。 数学表达式为: P=V(E+T)

设计了孤立国6层农业圈: 第一圈层为自由农业圈,主要生产鲜菜、 牛奶; 第二圈层为林业圈。主要生产木材; 第三圈层为轮作农业圈,主要生产谷物; 第四圈层为谷草农作圈,主要生产谷物、 畜产品,以谷物为重点;

区域经济学[]PPT课件

区域经济学[]PPT课件

2020/1/9
4
(三)区域专业化与产业地域分工的演进
阶段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分工类型 部门间分工 部门内分工
产业链分工
专业化形式 部门专业化 产业专业化
功能专业化
专业化特点
不同部门在空 间上的分离
同一部门不同 产品地空间上
的分离 同一产品价值 链的不同环节 在空间上的分

2020/1/9
2020/1/9
9
(二)产业空间布局的模式
◘ 3.网络化发展模式 ◘ 在经济技术水平和工业化比较发达的地区,一般都与周
边的其他地区通过完善的通讯和交通网络紧密相连,形 成区域经济网络。 ◘ 4.产业梯度开发模式 ◘ 产业梯度开发模式是指在一个国家的不同区域中,先举 全国之力优先开发那些基础比较好的,开发成本比较低 的区域。待这些区域发展良好之后,再带动和促进其他 区域经济的发展。
2020/1/9
13
(三)产业空间布局效果评价
◘ (4)分散度及其变化
◘ a.含义:分散度从相反的角度描述了经济布局的集中度。它是指 在全国或全区经济总量中居前3位或前5位的地区的比重之和减 去其余各地区比重平均值的差,与其余各地区比重平均值之比。
◘ 根据现有的划分,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 1.区域经济的纵向专业化。区域经济纵向专业化,就是
在各种产业或生产组织的产业链条上,相同或相近的某 种中间产品转移到同一区域进行生产的过程。 ◘ 2.区域经济的横向专业化。区域经济横向专业化,就是 各种产品的生产分别在不同区域集聚进行生产的过程 。 ◘ 3.区域经济的柔性专业化。专业化生产线的设计不仅 能够生产专业化产品,而且在市场对产品需求产生变化 时,能够及时灵活地变更其专业化产品生产。

《区域经济学》课件

《区域经济学》课件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01
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包括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环境压力大、 人才短缺等。
02
对策包括优化产业结构、加强科技创新、推进绿色发展、加强人才培 养等。
03
优化产业结构是指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附加值和技术含量, 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
04
加强科技创新是指通过加强研发和推广新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 质量,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04
区域经济政策与实践
区域经济政策的基本概念
01
区域经济政策定义
区域经济政策是政府为了促进区域经 济发展、改善区域经济结构、缩小区 域发展差距而制定的各项经济政策。
02
区域经济政策的理论 基础
区域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包括区域经 济发展理论、区域差异理论、区域产 业结构理论等,这些理论为制定区域 经济政策提供了指导。
03
区域产业结构与优化
区域产业结构的基本概念
区域产业结构
指一个区域内各种产业部门的构 成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比 例。
区域产业结构分类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区 域产业结构分为不同的类型,如 按三次产业分类、按资源密集度 分类等。
区域产业结构的特

区域产业结构具有地域性、历史 性和动态性的特点,不同地区的 产业结构存在差异,且随着时间 的推移,区域产业结构也会发生 变化。
03
区域经济政策的工具
区域经济政策的工具包括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等, 这些政策工具可以单独或组合使用, 以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
区域经济政策的实践案例
01
欧盟的区域经济政策
欧盟为了促进成员国之间的均衡发展,实施了一系列区域经济政策,如

第二章-区域经济学PPT课件

第二章-区域经济学PPT课件

.
18
三 、人口的集中与城市的形成
1、人口集中的原因 (1)最早,由于手工业发展以及城市建设需要人; (2)自然灾害及战争破产的农民; (3)近代,收入水平差异,向往城市生活; 2、各种经济活动和人口的集中以及各种基础设施的出
现,造就了城市。
.
19
四、城市的有序化进程
(一)企业组织的变化 1、一体化: (1)纵向一体化 (2)横向一体化 2 纵向分解:
图 2-11 经济规模
M
.
起始规模(S)。 这是一个盈亏平衡规模; 最小经济规模(MES),指 盈利水平可达到基准收 益率水平的规模; 最优规模M。 在区间[ S,M ]都是经 济规模。
28
5:影响企业最优规模的因素
(1) 技术经济因素——技术经济规模 企业最优技术经济规模指用当代最先进的设备
.
10
2、影响区位选择的主要机制
(1)利益驱动机制 (利润、效用、福利最大化) (2)市场调控机制 (由企业抉择) (3)宏观调控机制 (国家投资手段、财税、转移支付) (4)目标驱动机制 (建立国家、区域、企业发展目标体系)
.
11
三、公共设施的区位选择
1、费用最小化: 出行设施 2、福利最大化: 保险服务设施
技术联系 技术相互依赖、灌溉系统、通讯系统。
社会性联系 访问形式、亲戚关系、仪式、典礼和宗教活动、社会团体间相 互作用。
服务联系 能量流和网络、信贷和金融网络、教育、培训、医疗、职业、 商业和技术服务形式、交通运输服务系统。
政治、行政、组织结构关系、政府预算流、组织间相互依赖、权力-批准-监 组织联系 督模式、行政区间交易模式、非正式的政治决策链。
会知名度,增加企业的无形资产; ➢ 从融资角度,可给企业带来融资渠道拓宽、融资能力提高;

区域经济学课件

区域经济学课件

区域经济学课件第一章区域、区域系统与区域经济学区域:地球表面上被某种特征(特别是具有社会经济学意义的特征)所固定的空间系统。

系统结构: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通过系统内部各种比例关系的研究,可以揭示系统结构的数量特征。

区域系统结构:区域系统内部各子区域、各部门、各要素、各方面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和有机联系。

(空间结构、中心地结构、资源结构、社会结构、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技术结构、固定资产投资结构、消费结构、交通结构、能源结构、消费积累结构、进出口结构、市场结构)恩格尔系数:食品消费占整个生活消费的比例。

区位商:Q=(N/A)/(N/A) 含义:Q越大,该地区的这个部门所占的比例相对较高。

区位商11大于1,表明本区域的部门相对高于背景区域,因而可能是专业化部门或优势部门。

基尼系数:再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等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

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地区域(经济)系统,目的是促进区域的发展,任务是揭示区域经济运动规律,寻求促进区域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途径、第二章区域发展与科学发展区域发展的形式:量的扩张(描述区域经济规模的指标包括产值、产量和增加值;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

质的改善(包括资本的积累、生产条件的改善、投入要素的节约、产出的质量的提高,以及与周边地区关系、与环境关系的改善等)。

结构的优化(技术结构、所有制结构、消费积累结构)。

生产函数:假定在一个区域内,科技进步过程中生产要素的边际替代率不发生变化,则这个αβ 区域的产出增长型生产函数为Y=A*K*Liiiii为第i个区域;k为资金投入量;L为劳动力投入量;K=固定资金+定额流动资金年平均余额。

A越大,i地区的技术管理水平越高。

α+β=1,规模报酬不变;α+β<1,规模报i酬递减;α+β>1,规模报酬递增。

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包括:1: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

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题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出共同富裕的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桑托斯的城镇职能体系
(1)、工业在城镇体系的分布 地方城镇最低一级,工业生产满足当地居民 最基本需要。 中等城市,工业适应较成熟的消费需求,为 满足生产、流通等更为复杂的需求。 大城市。其工业能够对自身的大多数经济需 求作出反应,并参与区域之间的经济合作。
(2)、飞地
指与当地经济少有联系的产业门类或区域。 某国的一块土地跑到另一国。 某一单位的土地与其成片的土地相分离,而坐 落于其他单位土地范围内的零星土地。 外向型工业集中的地区,其工业门类由国外需 求决定,与周边经济联系较少,大多是飞地。 欠发达国家在大城市之外从事外向型工业的可 能性大,因为不需要特定的本地市场。
2、新产业区的兴起 后福特时代,集聚经济理论的研究突破了传 统意义上的空间集聚,注重聚集和网络的关 系,通过聚集的网络化,能够创造出新的空 间外部效应—区域化经济。与此相对应的理 论被称为新产业区理论。
新产业区理论认为:成功的区域是创新性较 强的区域,有三个主要特点: 一是同业和相关产业的很多公司在地理上集聚; 二是有支撑的制度结构; 三是企业在地方网络中密集的交易、交流和互 动,这类区域通常包括若干优秀的产业集群。
公式三: 以q为参数,修正后的公式: P=P1/(R*q) 当q=1时,与上述公式相同。经济发达国家,自然增 长。 当q>1时,第一位城市比其他城市规模大得多,是 首位型城市体系。墨西哥,贫富差距显著。 当q<1时,城市人口分布较均匀。幅员辽阔的国家, 中国。
(2)城市指数
四城市指数: S4=P1/(P2+P3+P4) =大约1 十一城市指数; S11=P1/(P2+P3+P4+……+P11)=大约1。
(二)、城市地域空间结构的特点 古典城市地域空间结构理论认为,理想化 的模式是以中心商务区为核心,由内向外 的分为同心圆式的圈层结构。 现代社会的城市结构——分散集团模式, 是多核心多中心城市的结构,城乡交错, 多个中心,既有分散又有集中,构成多层 面向心城镇体系。
第三节 区域城镇体系与农村聚落
3、埃里克森动态模拟理论
认为城乡边缘区的形成也分为三个阶段: (1) 外溢一专业化阶段:40年代以前,城市 功能向周边地区外溢而形成一些专业化的 生长点,如单功能工业区,住宅区。 (2) 分散——多样化阶段:40——60年代 未,城郊运输条件改善,人口,工业,基 础设施向边缘区扩散。 (3) 填充——多核化阶段:以内部填充为主, 农业土地进一步非农化,地域稳定。
第八章 区域空间的地域结构
~了解地域结构的形成与演化一般特征、 机制和趋势; ~掌握各类经济地域单元的特征与相互 关系; ~了解区域城镇体系、农村聚落的结构。
第一节 区域地域结构的形成与演化
一、区域经济的非均衡运动与二元结构的形成 1.区域经济空间运动的非均衡性:是指组成 区域经济空间各子系统的功能、作用不是等 同的和均匀的,这就导致了地域单元之间、 区域经济空间之间互补、重组的协作及聚集 规模势差的动态作用。
3、城市场理论 城镇在区域内经济、文化和政治生活 中的影响,随其职能不同、相互之间 距离的远近而不同,这种影响,就如 同磁力场一样,被称为城市场。
第四节
城镇规模体系
1、城镇规模体系理论 在一个区域内,城镇的位次排列与其数量一 般呈现显著的反向关系,呈金字塔形分布。 这种分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劳动在空间上的重新分工理论
城市化与非农业的分散化和区位重新集中 相伴非农产业分散化的实质是产权重组过 程,城市中的企业和人口边缘区迁移,形 成了一种新的空间分工。
三、区域地域结构的演化的四个阶段
1.低水平平衡阶段:以农为主,生产力低下,封闭、 稳定、原始。如西北、西南的贫困落后地区。 2. 聚集、二元结构形成阶段:工业化在优势地区 聚集,形成城市增长极和农村的腹地,经济不平 衡加剧。如东、中部的广大地区。
(三)高技术产业区域的空间结构 决定高技术产业区位的要素: 一是创新源的易达性; 二是劳动力质量; 三是市场因素; 四是集聚因素; 五是风险和资本的可获得性; 六是发达的通讯网和运输网的易达性;
二、城市地域空间结构
(一)、 城市的区位特点: 城市是自然、社会、物质的有机统一体,是有资源 区和市场区(面状单元)、企业(点状单元)、通 道(线状单元)三种景观单元结合而成的地域空间 结构。 城市的区位特点: 1)城市是一种地域类型,是一定范围的经济开发中 心; 2)城市是一种地域网络,是由区域内不同等级、规 模、性质等城市构成的城市网络体系; 3)城市是由不同功能区构成的地带组合。
2、最佳城镇人口规模
选择最佳人口规模的不同标准: (1)财政开支最小。U形。 (2)现有城镇居民的福利最大。倒U形。 (3)未来城镇居民的福利最大。 (4)生产经营单位的利润最大化。
3、中国的城镇规模体系 (1)城镇类型:城镇规模按户籍注册的非农人口数划 分。

2、英国科曾的周期性增长理论
认为周期性增长因素,使城乡边缘区是“年 轮”状的圈层式推进。城乡边缘区的形成存 在加速期、减速期、稳定期三种状态,这种 周期变化取决于城市经济发展和土地利用制 约因素。
加速期,城市向外扩散,农业用地大规模非 农化; 减速期,城市扩展呈环状推进,城乡交换作 用; 稳定期,边缘区范围稳定,内部填充阶段。
1、城镇体系的定义和特点 指在一定区域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职 能各异、规模不等、相互分工又密切合作的 城镇组成的空间体系。
特点: 一是整体性的特点 二是结构性的特点 三是有序性的特点 四是动态性的特点
2 城镇体系的层次 城镇等级序列: (1)国家级城市体系。大城市可以为全国服务。 (2)地区城镇体系。 (3)地方城镇体系。中心城镇所在区域服务。
超大型城市:200万以上 特大城市:100万以上 大城市:50-100万 中等城市:20-50万 小城市:少于20万 建制镇
(2)中国的城市结构
超、特、大、中、小等5级城市体系: 全国个数分别是11、23、44、195、393个。 金字塔分布比例: 1: 2: 4: 18: 36。 人口规模(万人),
1、山鹿城次的阶段论
(1)一般农业(大田农作物)向商品性农业 (蔬菜、瓜果、花卉、奶牛、禽畜等商品) 转掉的产品的商品化阶段。 (2)青壮年农业劳动力向兼业的农工户、农 商户的转化的劳动的商品化阶段。 (3)农民卖掉成出租土地,不再务农的土地 商品化阶段。可见,城乡边缘区是农村要素 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而形成的。
企业、市场、资源的相互作用,构成工业的 空间结构,这种点对点离散形式的工业区域 结构,定义为韦伯结构。
斯托波和沃克的理论 工业区域是工业本身的产物,工业化过程孕 育工业区域,工业区域是工业发展的内在动 力形成的,不是由原料地和消费地等外力所 引起的。
克鲁格曼、藤田等从产业集群和收益递增、路 径依赖、历史性特征等角度研究集聚经济, 认为消费者对消费品有多样性的偏好,而厂 商生产的中间产品也越来越呈现多样性,在 空间经济呈现垄断竞争以及寡头垄断竞争的 形态时,制造业趋于向某一区域集中,从而 形成城市化区域。
专业化地域:产业集聚和专业化分工的结果。
一 、农业区域空间结构——杜能环的结构 杜能认为,农业布局的区位选择,实际就是 在单位面积土地上获得最大利润问题,利润 是由生产成本E、产品价格V、运费T所决定 的,P=V—(E+T),运用这个公式,他设 计了农业圈模式分为六个圈层:
第一圈为自由农作物,主要生产蔬菜、牛奶等鲜活 产品。 第二圈为林业圈,主要生产木材,作为城市能源。 第三圈为轮作农作物,生产粮食。 第四圈为谷草农作物,生产谷物和畜产品,以谷物 为主。 第五圈为三圃式农作圈,生产谷物和畜产品,以畜 产品为主。 第六圈为畜牧圈,这之外是荒野。


3. 扩散、三元结构形成阶段:城市向周边 扩散,形成城乡边缘区,从而形成核心— —城乡边缘区——外围三元经济结构。如 珠三角、长三角、辽中南地区。 4.区域空间一体化:区域之间的不平衡基 本消失,以区域城市体系为核心和骨架, 实现地域结构的均衡一体化,实现高水平 稳定平衡。
第二节 专业化区域的地域结构
(1)顺序-规模法则
即城镇人口与其序列之间的关系遵循一定的规 律性。
公式一:
P*R=K 其中P=城镇人口数,R=在区域内按照人口规 模排列的位次,K=常数。
公式二: 令K=P1
P=P1/R P1是该区域内按照人口规模排列为第一位或首 位的城镇人口数。第2位城镇的人口是首位 城镇人口的1/2,第10位城镇人口是首位城 镇人口的1/10。
分别为 4000、3000、3000、6000、4500。 倒U形: 1: 0.7: 0.7: 1.4: 1。
经济规模(城区工业总产值、亿元)。
分别是:12900、8500、9000、22000、22000。 不规则: 1: 0.66: 0.72: 1.72: 1.73。
3、城镇空间聚集过程 分散向心发展,二三产业和人口不断聚集, 处于不同地域的经济中心城镇大量出现。 聚集向心发展,出现区域性大城市,规模越 来越大,逐渐与其他城镇在规模层次上分出档 次,成为控制其他城镇的城镇中心。 分散离心发展,以大城市为中心,周边的小城 市,专门为其服务,成为卫星城。 城市群带。以交通线为纽带,大城市及其卫星 城,或者是距离较近的大城市之间,形成土地 的增值,逐渐发展成城市群带或大都市圈。
优秀的产业集群的特征: 1、外部规模经济和分工专业化经济 2、外部范围经济 3、节省交易成本 4、自组织能力导致系统运行秩序的提高 5、创新和学习机制
工业区域的空间组合的五个阶段: 初始生产时期的空间分散阶段; 大规模生产方式; 核心—边缘式分散阶段; 网络化分散阶段; 柔性生产的网络化聚集阶段;
畜牧圈 三圃农作圈 谷草农作圈
城市
自由农作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