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下第一章解直角三角形电子教案
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第一章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教学设计4解直角三角形教学设计晒课
![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第一章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教学设计4解直角三角形教学设计晒课](https://img.taocdn.com/s3/m/ef56b45a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ec.png)
例如: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斜边长度为10,一锐角为30°,求另一锐角及两直角边的长度。
2.实践应用题:选取一些与生活实际相关的题目,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直角三角形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下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知识基础,对直角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对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这一章节的学习将面临以下挑战:
1.对锐角三角函数的理解和应用尚需加强,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2.学生在运用勾股定理解决问题时,可能会遇到一些复杂情况,需要培养他们灵活运用定理的能力。
-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及其在直角三角形中的应用;
-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证明和应用;
-解直角三角形的实际案例分享。
2.教师指导: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探讨。
3.小组分享: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四)课堂练习
1.练习题设计: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强调重点和难点,提醒学生注意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应用。
3.形成知识体系: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融入原有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拓展延伸: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的理解和应用,本章节的作业布置如下:
5.能够运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解决平面几何中的相关问题。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解直角三角形》教案 (精品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解直角三角形》教案 (精品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48686fd1eb91a37f0115c53.png)
《解直角三角形》教案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使学生理解直角三角形中五个元素的关系,会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二)能力训练点通过综合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德育渗透点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二、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1.重点:直角三角形的解法.2.难点:三角函数在解直角三角形中的灵活运用.3.疑点:学生可能不理解在已知的两个元素中,为什么至少有一个是边.三、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在三角形中共有几个元素?2.直角三角形ABC中,∠C=90°,a、b、c、∠A、∠B这五个元素间有哪些等量关系呢?(1)边角之间关系(2)三边之间关系a2+b2=c2(勾股定理)(3)锐角之间关系∠A+∠B=90°.以上三点正是解直角三角形的依据,通过复习,使学生便于应用.(二)整体感知教材在继锐角三角函数后安排解直角三角形,目的是运用锐角三角函数知识,对其加以复习巩固.同时,本课又为以后的应用举例打下基础,因此在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之后,就是运用本课——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来解决的.综上所述,解直角三角形一课在本章中是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重要一课.(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我们已掌握Rt△ABC的边角关系、三边关系、角角关系,利用这些关系,在知道其中的两个元素(至少有一个是边)后,就可求出其余的元素.这样的导语既可以使学生大概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同时又陷入思考,为什么两个已知元素中必有一条边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2.教师在学生思考后,继续引导“为什么两个已知元素中至少有一条边?”让全体学生的思维目标一致,在作出准确回答后,教师请学生概括什么是解直角三角形?(由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的两个已知元素,求出所有未知元素的过程,叫做解直角三角形).3.例题例1在△ABC中,∠C为直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且c=287.4,∠B=42°6′,解这个三角形.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很多,灵活多样,学生完全可以自己解决,但例题具有示范作用.因此,此题在处理时,首先,应让学生独立完成,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同时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其次,教师组织学生比较各种方法中哪些较好,选一种板演.解:(1)∠A=90°-∠B=90°-42°6′=47°54′,∴a=c.cosB=28.74×0.7420≈213.3.∴b=c·sinB=287.4×0.6704≈192.7.完成之后引导学生小结“已知一边一角,如何解直角三角形?”答:先求另外一角,然后选取恰当的函数关系式求另两边.计算时,利用所求的量如不比原始数据简便的话,最好用题中原始数据计算,这样误差小些,也比较可靠,防止第一步错导致一错到底.例2在Rt△ABC中,a=104.0,b=20.49,解这个三角形.在学生独立完成之后,选出最好方法,教师板书.查表得A=78°51′;(2)∠B=90°-78°51′=11°9′注意:例1中的b和例2中的c都可以利用勾股定理来计算,这时要查平方表和平方根表,这样做有时会比上面用含四位有效数字的数乘(或除)以另一含四位有效数字的数要方便一些.但先后要查两次表,并作一次加法(或减法).4.巩固练习解直角三角形是解实际应用题的基础,因此必须使学生熟练掌握.为此,教材配备了练习P.35中1、2.练习1针对各种条件,使学生熟练解直角三角形;练习2代入数据,培养学生运算能力.参考答案:1.(1)∠B=90°-∠A,a=c·sinA,b=c·cosA;(3)∠B=90°-∠A,a=b·tgA,说明:解直角三角形计算上比较繁锁,条件好的学校允许用计算器.但无论是否使用计算器,都必须写出解直角三角形的整个过程.要求学生认真对待这些题目,不要马马虎虎,努力防止出错,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四)总结与扩展1.请学生小结:在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还有五个元素,知道两个元素(至少有一个是边),就可以求出另三个元素.2.幻灯片出示图表,请学生完成四、布置作业教材P.46习题6.3A组3.五、课后记解直角三角形是前面一段时间学习四个三角函数的综合应用,因此要求学生对前面知识要十分熟悉,学生表现出对知识连贯性不太好。
九年级数学第一章解直角三角形全章教案
![九年级数学第一章解直角三角形全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cb91cd450e2524de5187eb3.png)
九年级数学第一章解直角三角形全章教案课题:1.1锐角三角函数(1)教学目标:1.探索直角三角形中锐角三角函数值与三边之间的关系。
2.掌握三角函数定义式:sinA=斜边的对边A ∠, cosA=斜边的邻边A ∠,重点和难点重点:三角函数定义的理解。
难点:直角三角形中锐角三角函数值与三边之间的关系及求三角函数值。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如图是两个自动扶梯,甲、乙两人分别从1、2号自动扶梯上楼,谁先到达楼顶?如果AB 和A ′B ′相等而∠α和∠β大小不同,那么它们的高度AC 和A ′C ′相等吗?AB 、AC 、BC 与∠α,A ′B ′、A ′C ′、B ′C ′与∠β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导出新课 二、新课教学 1、合作探究 (1)作2、三角函数的定义在Rt △ABC 中,如果锐角A 确定,那么∠A 的对边与斜边的比、邻边与斜边的比也随之确定.∠A 的对边与邻边的比叫做∠A 的正弦(sine),记作sinA ,即sinA =斜边的对边A ∠∠A 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 的余弦(cosine),记作cosA ,即cosA=斜边的邻边A ∠∠A 的对边与∠A 的邻边的比叫做∠A 的正切(tangent),记作tanA ,即 锐角A 的正弦、余弦和正切统称∠A 的三角函数.注意:sinA ,cosA ,tanA 都是一个完整的符号,单独的 “sin ”没有意义,其中A 前面的“∠”一般省略不写。
师:根据上面的三角函数定义,你知道正弦与余弦三角函数值的取值范围吗? 师:(点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大于直角边.生:独立思考,尝试回答,交流结果. 明确:0<sina <1,0<cosa <1.巩固练习:课本第6页课内练习T1、作业题T1、23、例题教学:课本第5页中例1.例1 如图,在Rt △ABC 中,∠C=90°,AB=5,BC=3, 求∠A, ∠B 的正弦,余弦和正切. 分析:由勾股定理求出AC 的长度,再根据直角三角形中锐角三角函数值与三边之间的关系求出各函数值。
【电子教案】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数学 第一章课时1 解直角三角形在方向角,仰角、俯角中的应用
![【电子教案】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数学 第一章课时1 解直角三角形在方向角,仰角、俯角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fc7c31819b89680202d8254e.png)
第一章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5 三角函数的应用课时1 解直角三角形在方向角,仰角、俯角中的应用1.结合实际问题,弄清方位角的概念,通过解直角三角形,获得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2.能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能够借助于计算器进行有关三角函数的计算,并能对结果的意义进行说明.3.通过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与数学表达能力.体会三角函数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题意,了解有关术语,准确地画出示意图.课前5分钟:学生欣赏电影《泰坦尼克号》3D版预告片视频.如图1-5-6,泰坦尼克号(RMS Titanic)是一艘奥林匹克级游轮,于1912年4月处女航时撞上冰山后沉没.“泰坦尼克号”为Titanic常用的翻译,Titan是希腊神话中的泰坦星,象征着力量和庞大.电影《泰坦尼克号》更是叙述了一段浪漫、凄美的爱情故事.泰坦尼克号的沉没让人感到遗憾,如果舵手能够分清方向、准确计算距离,也许“泰坦尼克号”的结局会是美丽的.同学们,如果你是船长,怎样才能利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来避免这样的灾难呢?本节课我们将一起探讨这个问题.【探究1】如图1-5-7,海中有一个小岛A,该岛四周10海里内有暗礁.今有货轮由西向东航行,图1-5-7开始在A岛南偏西55°方向的B处,往东行驶20海里后,到达该岛的南偏西25°方向的C处.之后,货轮继续往东航行,你认为货轮继续向东航行途中会有触礁的危险吗?你是如何想的?与同伴进行交流.处理方式:首先我们可将小岛A确定,货轮B在小岛A的南偏西55°方向的B处,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B在A的“下偏左”55°位置.C在B的正东方,即C在B的右边.且在A的南偏东25°方向处,即C在A的“下偏左”25°位置.图1-5-8【探究2】如图1-5-8,小明想测量塔CD的高度.他在A处仰望塔顶,测得仰角为30°,再往塔的方向前进50 m至B处,测得仰角为60°,那么该塔有多高?(小明的身高忽略不计,结果精确到1 m)处理方式:(自主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解题过程)例1如图1-5-9,荆河公园管理处计划在公园里建一个以A为喷泉中心,且半径为15 m的圆形喷水池.公园里已建有B,C两个休息亭,BC是一条长50 m的人行道,已测得∠ABC=45°,∠ACB=30°.(1)若要在人行道BC上安装喷泉用水控制阀门E,使它到喷泉中心A的距离最短,请你在BC上画出该点E的位置.(2)通过计算,你认为该圆形喷水池会影响人行道的通行吗?图1-5-9(积极思考,先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展示)变式:如图1-5-10某商场准备改善原来楼梯的安全性能,把倾角由40°减至35°,已知原楼梯长为4 m,调整后的楼梯会加长多少?楼梯多占多长一段地面?(结果精确到0.01 m)图1-5-10 图1-5-11处理方式:学生对于具体的问题通过自主思考、小组交流、学生展讲、教师点拨后基本能形成比较好的解题思路.学生书写过程不规范,教师给出规范的步骤.根据图1-5-11回答下列问题:(1)若AC代表原楼梯长,则楼高、楼梯在地面上的长度分别是什么?40°的角是哪个角?(2)在楼梯改造过程中,楼高是否发生了变化?例2如图1-5-12,水库大坝的截面是梯形ABCD,其中AD∥BC,坝顶AD=6 m,坡长CD=8 m,坡底BC=30 m,∠ADC=135°.图1-5-12(1)求∠ABC的度数;(2)如果坝长100 m,那么修筑这个大坝共需多少土石料(结果精确到0.01m3)?(积极思考,先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展示)我们可以按照下面两图所示的方法构造直角三角形解决问题.图1-5-13 图1-5-14你能独立完成解答过程吗?例3如图1-5-14,一灯柱AB被一钢缆CD固定,CD与地面成40°夹角,且DB=5 m,在点C上方2 m处加固另一条钢缆ED,那么钢缆ED的长度为多少?例4如图1-5-15,某货船以20海里/时的速度将一批重要物资由A处运往正西方向的B处,经16小时的航行到达,到达后必须立即卸货.此时.接到气象部门通知,一台风中心正以40海里/时的速度由A向北偏西60°方向移动,距台风中心200海里的圆形区域(包括边界)均会受到影响.(1)B处是否会受到台风的影响?请说明理由.(2)为避免受到台风的影响,该船应在多少小时内卸完货物?(参考数据:2≈1.4,3≈1.7)图1-5-15结合实际情景抽象出几何图形,利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被情境吸引,迫切想获得新知.通过“触礁”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初步掌握数学建模的方法,然后再放手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九年级数学下册 第一章《解直角三角形》教案 浙教版【精品教案】
![九年级数学下册 第一章《解直角三角形》教案 浙教版【精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ef90af4856a561252d36ff9.png)
第一章 解直角三角形 教案 教学目标:1、复习巩固所学的锐角三角函数与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等有关知识、方法;2、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计算和解直角三角形。
教学难点:解直角三角形的实际应用教学过程:一、知识梳理 引导学生回忆本章所学知识,用图表的方式加以梳理概括。
着重说明以下几点:1、本章的重点是锐角的三角函数的概念、计算以及解直角三角形的一般方法。
2、注意对锐角三角函数概念的理解,要准确记忆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有关锥度、坡度、方向角、仰角、俯角等概念的理解与应用。
二、例题教学:例1、如图,已知在Rt △ABC 中,∠ACB=Rt ∠,CD ⊥AB ,D 为垂足,CD=5,BD=2,求:(1) tanA; (2)cos ∠ACD;(3)AC 的长。
注意:角之间的转化,如∠ACD=∠B ,∠A=∠BCD 。
例2、在△ABC 中,∠C=90°,AB=,3D 为AC 上一点,且∠DBC=30°,COS ∠ABC=53. 求BC 和AD 的长。
注意:求AD 的长的关键在于求BC ,因此解此类问题应从两Rt △的公共边入手。
B2,求△ABC的面积。
例3 、已知:△ABC中,∠A=30°,∠C-∠B=60°,AC=2注意:画CD⊥AB,将解一般三角形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问题;在本题中,求公共直边CD成为求解的关键。
例4.北部湾海面上,一艘解放军军舰正在基地A的正东方向且距离A地40海里的B 处训练。
突然接到基地命令,要该舰前往C岛,接送一名病危的渔民到基地医院救治。
已知C岛在A的北偏东方向60°,且在B的北偏西45°方向,军舰从B处出发,平均每小时行驶20海里,需要多少时间才能把患病渔民送到基地医院?(精确到0.1小时)例5.如图,城市规划期间,要拆除一电线杆AB,已知距电线杆水平距离14米的D处有一大坝,背水坡的坡度i=2:1,坝高CF为2米,在坝顶C处测得杆顶A的仰角为30°,D、E之间是宽为2米的人行道.请问:在拆除电线杆AB时,为确保行人安全,是否需要将此人行道封上?请说明理由(在地面上,以点B为圆心,以AB长为半径的圆形区域为危险区域)。
九下第1章解直角三角形(复习)教案13
![九下第1章解直角三角形(复习)教案13](https://img.taocdn.com/s3/m/bd5bae147cd184254b353562.png)
九下第1章解直角三角形(复习)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巩固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理解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
对于一般三角形,学会通过作高来构建直角三角形。
能熟练地解直角三角形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之中。
2、过程与方法:通过知识梳理,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更加条理化、系统化,并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熟练掌握解题方法和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实例,进一步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感受锐角三角函数及解直角三角形的广泛应用,树立数学的建模思想,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在一般三角形中构建直角三角形。
难点:将实际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问题】如图,我们学校有一块长方形草坪,长与宽分别是4m和3m,有极少数同学为了避开拐角走“捷径”,在草坪内走了一条“路”。
(1)这条路该怎么画?并说明理由。
(2)连结AB。
假设2步为1m,他们仅仅少走了_____步路却踩伤了小草。
【分析】(1)画矩形对角线AB。
因为“三角形中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或“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2)若不走捷径,从点A走到点B的距离为AC+CB=3+4=7m,需要走7×2=14步。
AB=m,需要走5×2=10步。
若走捷径,从点A走到点B的距离为5则他们少走了14-10=4步。
【归纳】从刚才的问题情境中,已知三角形两边我们可以求第三边,同学们还可以求出角吗?引入复习主题《解直角三角形》。
【设计意图】这节复习课我以这个“践踏草坪”作为引入情境,不仅数学知识的起点低,而且从学生身边最熟悉的事物入手,学生会感兴趣。
同时将“爱护花草”作为德育渗透点,结合解数学题,既顺利又漂亮地引入复习课的主题。
(二)复习回顾 【问题1】已知△ABC 中,a=4,b=3, ∠C =90°,你还能求出哪些量? 【分析】4,353sin 37 90-37=535ABC a b c b B B C c ︒︒︒︒∆========在中,∴∵,∴∠∴∠ 【变式一】已知△ABC 中,a=4, ∠B =30°, ∠C =90°,能求出其余的边和角吗? 【分析】4,3060tan 4tan 30ABC a B A b a B c ︒︒︒∆=======在中,∠∴∠∴∴ 变式二:1、若把上述问题1中条件∠C =90°改为∠C =60°,能否求出边长c ?【分析】1360,3,2235422A AH CB HC b CH b AH BH CB CH c AB ⊥=︒======-=-====过点作于点∵∠∴∴∴变式三:2、若把上述问题1中条件∠C =90°改为∠C =120°,能否求出边长c ? 【分析】13120,360,22311422A AD CB BCD C b ACD DC b AD BD CB CD c AB ⊥=︒==︒=====+=+====过点作交延长线于点∵∠∴∠,∴∴【设计意图】本章教学的重点是熟练地解直角三角形。
人教初中数学九下 《解直角三角形》教案 (公开课获奖)
![人教初中数学九下 《解直角三角形》教案 (公开课获奖)](https://img.taocdn.com/s3/m/49062fd558fb770bf68a553f.png)
解直角三角形教学目标: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和条件重点:解直角三角形难点:解直角三角形的基本类型及解法28.2.1 解直角三角形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和条件(1)解直角三角形在直角三角形中,由元素求出元素的过程,就是解直角三角形.(2)解直角三角形的条件在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的五个元素中,已知其中个元素(至少有一个是),就能求出其余的个未知元素,即“知二求三”.重点一:解直角三角形解直角三角形的基本类型及解法Rt△ABC中,∠C=90°已知条件解法(选择的边角关系)斜边和一直角边c,a 由sin A=,求∠A;∠B=90°-∠A; b=两直角边a,b 由tan A=,求∠A;∠B=90°-∠A; c=斜边和一锐角c,∠A ∠B=90°-∠A;a=c·sin A;b=c·cos A一直角边和一锐角a,∠A ∠B=90°-∠A;b=; c=1.(2013兰州)△ABC中,a、b、c分别是∠A、∠B∠C的对边,如果a2+b2=c2,那么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csin A=a (B)bcos B=c (C)atan A=b (D)ctan B=b2.(2013安顺)在Rt△ABC中,∠C=90°,tan A=,BC=8,则△ABC的面积为.3.在Rt△ABC中,∠C=90°,∠A、∠B、∠C的对边分别为a、b、c,请分别根据下列条件解直角三角形.(1)a=6,b=2;(2)c=4,∠A=60°.重点二:利用特殊角解非直角三角形非直角三角形可通过作三角形的高,构造直角三角形求解.在选择关系式时要尽量利用原始数据,直接求解,防止累积误差.4.如图所示,在△ABC中,∠A=30°,tan B=,AC=2,则AB的长是( )(A)3+(B)2+2(C)5 (D)5. (2013曲靖)如图,在直角梯形ABCD中,AD∥BC,∠B=90°,∠C=45°,AD=1,BC=4,则CD= .6.等腰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1、1、,那么它的底角为.7.如图所示,在△ABC中,∠A=60°,∠B=45°,AB=8,求△ABC的面积(结果可保留根号).A层(基础)1.在下面的条件中,不能解直角三角形的是( )(A)已知两锐角(B)已知两条边(C)已知一边和一锐角(D)已知三条边2. 如图所示,在△ABC中,cos B=,sin C=,AC=5,则△ABC的面积是( )(A)(B)12 (C)14 (D)213. 如图所示,正三角形的内切圆半径为1,那么三角形的边长为( )(A)2 (B)2 (C)(D)34.若等腰三角形ABC的底边BC上的高为4,sin B=,则△ABC的周长为( )(A)24(B)16+4 (C)8+8 (D)16+85.在△ABC中,AB=4,AC=,∠B=60°,则BC的长为( )(A)1 (B)2 (C)3 (D)1或36.如图,已知Rt△ABC中,斜边BC上的高AD=4,cos B=,则AC= .7. 如图所示,在高为2米,∠ABC为30°的楼梯上铺地毯,地毯的长度至少应有米.8. (2013陕西)如图,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且BD平分AC.若BD=8,AC=6,∠BOC=120°,则四边形ABCD的面积为.(结果保留根号)9. 如图所示,在Rt△ABC中,∠BAC=90°,点D在BC边上,且△ABD是等边三角形,若AB=2,求△ABC的周长.(结果保留根号).教学反思:15.2.2 分式的加减教学目标明确分式混合运算的顺序,熟练地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 重点难点1.重点:熟练地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 2.难点:熟练地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 3.认知难点与突破方法教师强调进行分式混合运算时,要注意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情况下,按从左到右的方向,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 有括号要按先小括号,再中括号,最后大括号的顺序.混合运算后的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最后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或整式.分子或分母的系数是负数时,要把“-”号提到分式本身的前面. 教学过程例、习题的意图分析1.教科书例7、例8是分式的混合运算. 分式的混合运算需要注意运算顺序,式与数有相同的混合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最后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最后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或整式.2.教科书练习1:写出教科书问题3和问题4的计算结果.这道题与第一节课相呼应,也解决了本节引言中所列分式的计算,完整地解决了应用问题. 二、课堂引入1.说出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2.教师指出分数的混合运算与分式的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三、例题讲解(教科书)例7 计算[分析] 这道题是分式的混合运算,要注意运算顺序,式与数有相同的混合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最后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运算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教科书)例8 计算:[分析] 这道题是分式的混合运算,要注意运算顺序,式与数有相同的混合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注意有括号先算括号内的,最后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运算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 四、随堂练习 计算:(1) xx x x x 22)242(2+÷-+- (2))11()(b a a b b b a a -÷--- (3))2122()41223(2+--÷-+-a a a a 五、课后练习1.计算: (1))1)(1(yx x y x y +--+ (2)22242)44122(aaa a a a a a a a -÷-⋅+----+ (3)zxyz xy xyz y x ++⋅++)111(2.计算24)2121(aa a ÷--+,并求出当=a -1的值.六、答案:四、(1)2x (2)ba ab- (3)3 五、1.(1)22y x xy- (2)21-a (3)z 12.原式=422--a a ,当=a -1时,原式=-31.13.3.1 等腰三角形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等腰三角形的概念. 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3.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的应用. (二)能力训练要求1.经历作(画)出等腰三角形的过程,•从轴对称的角度去体会等腰三角形的特点. 2.探索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通过学生的操作和思考,使学生掌握等腰三角形的相关概念,并在探究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习惯.重点难点重点:1.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 2.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应用.难点: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的理解及其应用. 教学方法 探究归纳法. 教具准备师: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生:硬纸、剪刀. 教学过程Ⅰ.提出问题,创设情境[师]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轴对称图形,探究了轴对称的性质,•并且能够作出一个简单平面图形关于某一直线的轴对称图形,•还能够通过轴对称变换来设计一些美丽的图案.这节课我们就是从轴对称的角度来认识一些我们熟悉的几何图形.来研究:①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②什么样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生]有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有的三角形不是.[师]那什么样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生]满足轴对称的条件的三角形就是轴对称图形,•也就是将三角形沿某一条直线对折后两部分能够完全重合的就是轴对称图形.[师]很好,我们这节课就来认识一种成轴对称图形的三角形──等腰三角形.Ⅱ.导入新课[师]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做一个等腰三角形.ABICABI作一条直线L,在L上取点A,在L外取点B,作出点B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C,连接AB、BC、CA,则可得到一个等腰三角形.[生乙]在甲同学的做法中,A点可以取直线L上的任意一点.[师]对,按这种方法我们可以得到一系列的等腰三角形.现在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硬纸和剪刀,按自己设计的方法,也可以用课本探究中的方法,•剪出一个等腰三角形.……[师]按照我们的做法,可以得到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边叫做腰,另一边叫做底边,两腰所夹的角叫做顶角,底边与腰的夹角叫底角.同学们在自己作出的等腰三角形中,注明它的腰、底边、顶角和底角.[师]有了上述概念,同学们来想一想.(演示课件)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请找出它的对称轴.2.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有什么关系?3.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4.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呢?[生甲]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因为等腰三角形的两腰相等,所以把这两条腰重合对折三角形便知: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师]同学们把自己做的等腰三角形进行折叠,找出它的对称轴,并看它的两个底角有什么关系.[生乙]我把自己做的等腰三角形折叠后,发现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生丙]我把等腰三角形折叠,使两腰重合,这样顶角平分线两旁的部分就可以重合,所以可以验证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是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生丁]我把等腰三角形沿底边上的中线对折,可以看到它两旁的部分互相重合,说明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生戊]老师,我发现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也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师]你们说的是同一条直线吗?大家来动手折叠、观察.[生齐声]它们是同一条直线.[师]很好.现在同学们来归纳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生]我沿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对折,发现它两旁的部分互相重合,由此可知这个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而且还可以知道顶角的平分线既是底边上的中线,也是底边上的高. [师]很好,大家看屏幕. (演示课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通常称作“三线合一”). [师]由上面折叠的过程获得启发,我们可以通过作出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得到两个全等的三角形,从而利用三角形的全等来证明这些性质.同学们现在就动手来写出这些证明过程). (投影仪演示学生证明过程)[生甲]如右图,在△ABC 中,AB=AC ,作底边BC 的中线AD ,因为,,,AB AC BD CD AD AD =⎧⎪=⎨⎪=⎩所以△BAD ≌△CAD (SSS ). 所以∠B=∠C .[生乙]如右图,在△ABC 中,AB=AC ,作顶角∠BAC 的角平分线AD ,因为,,,AB AC BAD CAD AD AD =⎧⎪∠=∠⎨⎪=⎩所以△BAD ≌△CAD .所以BD=CD ,∠BDA=∠CDA=12∠BDC=90°.[师]很好,甲、乙两同学给出了等腰三角形两个性质的证明,过程也写得很条理、很规范.下面我们来看大屏幕.(演示课件)[例1]如图,在△ABC 中,AB=AC ,点D 在AC 上,且BD=BC=AD ,求:△ABC 各角的度数.[师]同学们先思考一下,我们再来分析这个题.[生]根据等边对等角的性质,我们可以得到∠A=∠ABD ,∠ABC=∠C=∠BDC ,•再由∠BDC=∠A+∠ABD ,就可得到∠ABC=∠C=∠BDC=2∠A . 再由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就可求出△ABC 的三个内角.[师]这位同学分析得很好,对我们以前学过的定理也很熟悉.如果我们在解的过程中把∠A 设为x 的话,那么∠ABC 、∠C 都可以用x 来表示,这样过程就更简捷. (课件演示)[例]因为AB=AC ,BD=BC=AD , 所以∠ABC=∠C=∠BDC . ∠A=∠ABD (等边对等角).设∠A=x ,则∠BDC=∠A+∠ABD=2x , 从而∠ABC=∠C=∠BDC=2x .于是在△ABC 中,有∠A+∠ABC+∠C=x+2x+2x=180°, 解得x=36°.D CA BD CABDC A B在△ABC 中,∠A=35°,∠ABC=∠C=72°.[师]下面我们通过练习来巩固这节课所学的知识. Ⅲ.随堂练习(一)课本练习 1、2、3. 练习1. 如图,在下列等腰三角形中,分别求出它们的底角的度数.(2)120︒36︒(1)答案:(1)72° (2)30°2.如图,△AB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B=AC ,∠BAC=90°),AD 是底边BC 上的高,标出∠B 、∠C 、∠BAD 、∠DAC 的度数,图中有哪些相等线段?DC AB答案:∠B=∠C=∠BAD=∠DAC=45°;AB=AC ,BD=DC=AD . 3.如图,在△ABC 中,AB=AD=DC ,∠BAD=26°,求∠B 和 ∠C 的度数.答:∠B=77°,∠C=38.5°.(二)阅读课本,然后小结. Ⅳ.课时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探讨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对性质作了简单的应用.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是它顶角的平分线,并且它的顶角平分线既是底边上的中线,又是底边上的高.我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首先就是要理解并掌握这些性质,并且能够灵活应用它们. Ⅴ.课后作业(一)习题13.3 第1、3、4、8题. (二)1.预习课本.2.预习提纲: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Ⅵ.活动与探究如图,在△ABC 中,过C 作∠BAC 的平分线AD 的垂线,垂足为D ,DE ∥AB 交AC 于E .求证:AE=CE .DC ABEDCAB过程:通过分析、讨论,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结果:证明:延长CD 交AB 的延长线于P ,如图,在△ADP 和△ADC 中,12,,,AD AD ADP ADC ∠=∠⎧⎪=⎨⎪∠=∠⎩∴△ADP ≌△ADC .∴∠P=∠ACD . 又∵DE ∥AP , ∴∠4=∠P . ∴∠4=∠ACD . ∴DE=EC .同理可证:AE=DE .∴AE=CE .板书设计一、设计方案作出一个等腰三角形 二、等腰三角形性质 1.等边对等角 2.三线合一 三、例题分析 四、随堂练习 五、课时小结 六、课后作业 备课资料 参考练习1.如果△ABC 是轴对称图形,则它的对称轴一定是( ) A .某一条边上的高 B .某一条边上的中线 C .平分一角和这个角对边的直线 D .某一个角的平分线2.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外角是100°,它的顶角的度数是( ) A .80° B .20° C .80°和20° D .80°或50° 答案:1.C 2.C3.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比底边多2 cm ,并且它的周长为16 cm .求这个等腰三角形的边长. 解:设三角形的底边长为x cm ,则其腰长为(x+2)cm ,根据题意,得 2(x+2)+x=16.解得x=4.所以,等腰三角形的三边长为4 cm 、6 cm 和6 cm .15.2.2 分式的加减教学目标E DC A B P明确分式混合运算的顺序,熟练地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 重点难点1.重点:熟练地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 2.难点:熟练地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 3.认知难点与突破方法教师强调进行分式混合运算时,要注意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情况下,按从左到右的方向,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 有括号要按先小括号,再中括号,最后大括号的顺序.混合运算后的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最后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或整式.分子或分母的系数是负数时,要把“-”号提到分式本身的前面. 教学过程例、习题的意图分析1.教科书例7、例8是分式的混合运算. 分式的混合运算需要注意运算顺序,式与数有相同的混合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最后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最后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或整式.2.教科书练习1:写出教科书问题3和问题4的计算结果.这道题与第一节课相呼应,也解决了本节引言中所列分式的计算,完整地解决了应用问题. 二、课堂引入1.说出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2.教师指出分数的混合运算与分式的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三、例题讲解(教科书)例7 计算[分析] 这道题是分式的混合运算,要注意运算顺序,式与数有相同的混合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最后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运算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教科书)例8 计算:[分析] 这道题是分式的混合运算,要注意运算顺序,式与数有相同的混合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注意有括号先算括号内的,最后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运算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 四、随堂练习 计算:(1) xx x x x 22)242(2+÷-+- (2))11()(b a a b b b a a -÷--- (3))2122()41223(2+--÷-+-a a a a 五、课后练习 1.计算: (1))1)(1(yx xy x y +--+ (2)22242)44122(aaa a a a a a a a -÷-⋅+----+(3)zxyz xy xyz y x ++⋅++)111( 2.计算24)2121(aa a ÷--+,并求出当=a -1的值.六、答案:四、(1)2x (2)ba ab- (3)3 五、1.(1)22yx xy- (2)21-a (3)z 1 2.原式=422--a a ,当=a -1时,原式=-31.。
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第一章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优秀教学案例内容:4.解直角三角形
![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第一章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优秀教学案例内容:4.解直角三角形](https://img.taocdn.com/s3/m/f2bbef79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11d545b.png)
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定义及应用,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4.教师跟进学生的探究过程,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分享思路,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5.反思与评价: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形成知识体系。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同伴评价等方式,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找出不足,明确改进方向。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进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教师设计具有挑战性的课题,让学生在合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3.采用小组竞赛、互评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4.教师关注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及时发现并表扬学生的闪光点,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四)反思与评价
1.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形成知识体系。
3.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念,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困难,掌握数学知识。
4.教育学生诚实守信,敢于面对错误,勇于改正,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以生活实例导入,如测量旗杆高度、楼房距离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直角三角形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置身于实际问题中,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发学生对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的探究。
3.熟练运用勾股定理和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求解直角三角形中的未知边长或角度。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1.4《解直角三角形》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1.4《解直角三角形》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c756054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ef.png)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1.4《解直角三角形》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解直角三角形》是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1章“锐角三角函数”的后续内容,学生在学习了锐角三角函数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解法。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定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为后续学习圆的方程、三角函数等知识奠定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锐角三角函数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解直角三角形这一部分内容较为抽象,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此外,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可能存在对锐角三角函数的运用不够熟练,对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的理解不够深入等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理解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定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推理等过程,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定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教学难点:对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的理解,以及在不同情况下选择合适的解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直角三角形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直角三角形的图形、性质和解法。
2.练习题:准备不同难度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3.教学道具:准备一些直角三角形的模型,方便学生观察和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实例,如测量身高、计算跳远距离等,引导学生回顾锐角三角函数的知识,激发学生对解直角三角形的兴趣。
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解直角三角形》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解直角三角形》精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40a2d9c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a2.png)
28.2.1 解直角三角形1.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意义和条件;(重点)2.根据元素间的关系,选择适当的关系式,求出所有未知元素.(难点)一、情境导入世界遗产意大利比萨斜塔在1350年落成时就已倾斜.设塔顶中心点为B, 塔身中心线与垂直中心线夹角为∠A ,过点B 向垂直中心线引垂线,垂足为点C .在Rt △ABC 中,∠C =90°,BC =5.2m ,AB =54.5m ,求∠A 的度数.在上述的Rt △ABC 中,你还能求其他未知的边和角吗?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解直角三角形【类型一】 利用解直角三角形求边或角已知在Rt △ABC 中,∠C =90°,∠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按下列条件解直角三角形.(1)若a =36,∠B =30°,求∠A 的度数和边b 、c 的长;(2)若a =62,b =66,求∠A 、∠B 的度数和边c 的长.解析:(1)已知直角边和一个锐角,解直角三角形;(2)已知两条直角边,解直角三角形.解:(1)在Rt △ABC 中,∵∠B =30°,a =36,∴∠A =90°-∠B =60°,∵cos B =a c ,即c =a cos B =3632=243,∴b =sin B ·c =12×243=123; (2)在Rt △ABC 中,∵a =62,b =66,∴tan A =a b =33,∴∠A =30°,∴∠B =60°,∴c =2a=12 2.方法总结:解直角三角形时应求出所有未知元素,解题时尽可能地选择包含所求元素与两个已知元素的关系式求解.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 第4题【类型二】 构造直角三角形解决长度问题一副直角三角板如图放置,点C 在FD 的延长线上,AB ∥CF ,∠F =∠ACB =90°,∠E =30°,∠A =45°,AC =122,试求CD 的长.解析:过点B 作BM ⊥FD 于点M ,求出BM 与CM 的长度,然后在△EFD 中可求出∠EDF =60°,利用解直角三角形解答即可.解:过点B 作BM ⊥FD 于点M ,在△ACB 中,∠ACB =90°,∠A =45°,AC =122,∴BC =AC =12 2.∵AB ∥CF ,∴BM =sin45°BC =122×22=12,CM =BM =12.在△EFD中,∠F =90°,∠E =30°,∴∠EDF =60°,∴MD =BM tan60°=43,∴CD =CM -MD =12-4 3.方法总结: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根据题意构造直角三角形,然后利用所学的三角函数的关系进行解答.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 第4题【类型三】 运用解直角三角形解决面积问题如图,在△ABC 中,已知∠C =90°,sin A =37,D 为边AC 上一点,∠BDC =45°,DC =6.求△ABC 的面积.解析:首先利用正弦的定义设BC =3k ,AB =7k ,利用BC =CD =3k =6,求得k 值,从而求得AB 的长,然后利用勾股定理求得AC 的长,再进一步求解.解:∵∠C =90°,∴在Rt △ABC 中,sin A =BC AB =37,设BC =3k ,则AB =7k (k >0),在Rt △BCD 中,∵∠BCD =90°,∴∠BDC =45°,∴∠CBD =∠BDC =45°,∴BC =CD =3k =6,∴k =2,∴AB =14.在Rt △ABC 中,AC =AB 2-BC 2=142-62=410,∴S △ABC =12AC ·BC =12×410×6=1210.所以△ABC 的面积是1210.方法总结:若已知条件中有线段的比或可利用的三角函数,可设出一个辅助未知数,列方程解答.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7题探究点二:解直角三角形的综合【类型一】 解直角三角形与等腰三角形的综合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为2,周长为2+2,求底角的度数.解析:先求腰长,作底边上的高,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求得底角的余弦,即可求得底角的度数.解:如图,在△ABC 中,AB =AC ,BC =2,∵周长为2+2,∴AB =AC =1.过A 作AD ⊥BC 于点D ,则BD =22,在Rt △ABD 中,cos ∠ABD =BD AB =22,∴∠ABD =45°,即等腰三角形的底角为45°.方法总结:求角的度数时,可考虑利用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2题【类型二】 解直角三角形与圆的综合已知:如图,Rt △AOB 中,∠O =90°,以OA 为半径作⊙O ,BC 切⊙O 于点C ,连接AC 交OB 于点P .(1)求证:BP =BC ;(2)若sin ∠P AO =13,且PC =7,求⊙O 的半径.解析:(1)连接OC ,由切线的性质,可得∠OCB =90°,由OA =OC ,得∠OCA =∠OAC ,再由∠AOB =90°,可得出所要求证的结论;(2)延长AO 交⊙O 于点E ,连接CE ,在Rt △AOP 和Rt △ACE 中,根据三角函数和勾股定理,列方程解答.解:(1)连接OC ,∵BC 是⊙O 的切线,∴∠OCB =90°,∴∠OCA +∠BCA =90°.∵OA =OC ,∴∠OCA =∠OAC ,∴∠OAC +∠BCA =90°,∵∠BOA =90°,∴∠OAC +∠APO=90°,∵∠APO=∠BPC,∴∠BPC=∠BCA,∴BC=BP;(2)延长AO交⊙O于点E,连接CE,在Rt△AOP中,∵sin∠P AO=13,设OP=x,AP=3x,∴AO=22x.∵AO=OE,∴OE=22x,∴AE=42x.∵sin∠P AO=13,∴在Rt△ACE中CEAE=13,∴ACAE=223,∴3x+742x=223,解得x=3,∴AO=22x=62,即⊙O的半径为6 2.方法总结:本题考查了切线的性质、三角函数、勾股定理等知识,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根据三角函数的定义结合勾股定理列出方程.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9题三、板书设计1.解直角三角形的基本类型及其解法;2.解直角三角形的综合.本节课的设计,力求体现新课程理念.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宽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更轻松,力求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探索能力、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励志寄语:人生,想要闯出一片广阔的天地,就要你们努力去为自己的目标奋斗、勤奋刻苦、充满自信的过好每一天,雏鹰总会凌空翱翔。
数学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解直角三角形(一)教学设计
![数学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解直角三角形(一)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76696af680203d8ce2f24a2.png)
1.4解直角三角形(一)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时的内容是解直角三角形,为了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所以在本课时的开头引入了一个实际问题,从而自然过度到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两个元素求其他元素的情境中. 通过例题的讲解后引出什么是解直角三角形,从而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意义。
通过讨论直角三角形的边与角之间的关系,到解直角三角形过程中,使学生能掌握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 以及在解直角三角形时,选择合适的工具解,即优选关系式.从而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已经学完了任意直角三角形的角角关系(两角互余)、边边关系(勾股定理),以及特殊的直角三角形的一些特殊性质.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理解解直角三角形中五个元素的关系,什么是解直角三角形。
(2)会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
2.过程与方法通过综合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三、重点与难点1、重点:直角三角形的解法。
2、难点:从已知条件出发,正确选用适当的边角关系或三角函数解题。
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在直角三角形中,共有三条边、三个角(六个元素),你能根据所学的知识谈谈它们之间的关系吗?教师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然后小组内讨论,回答。
设计意图:回顾复习直角三角形中边与边、角与角、边与角之间的关系(二)、回顾汇总问:边与边、角与角、边与角之间的关系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在直角三角形中:1.三边之间关系:a2+b2=c2(勾股定理)2.锐角之间关系:∠A+∠B=90°3.边角之间关系:正弦函数:sinA=余弦函数:cosA=正切函数:tanA=教师提出问题,引导提示学生思考总结(引问:边与边、角与角、边与角之间的关系)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复习,为解直角三角形打下基础,学生尝试总结回答,教师讲评汇总。
九年级数学下册 1.4《解直角三角形》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2)
![九年级数学下册 1.4《解直角三角形》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2)](https://img.taocdn.com/s3/m/7b39c1fdce2f0066f5332265.png)
课题
1.4《解直角三角形》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直角三角形中 五个元素的关 系,会运关系解直角三角形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实践,培养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
利用边角关系解直角三角形
难点
三角函数在解直角三角形中的灵活运用.
三、随堂练习
1.在Rt△ABC中∠C=90°,∠A、∠B、∠C的所对的边分别是a、b、c,根据下列条件求出直角 三角形的其他元素..
(1)a=19,b=
(2)a= ,b=
2.在Rt△ABC中,∠C=90°,∠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根据下列 条件求出这个三角形的其他元素.
(1)已知a=4,c=8;
教学用具
课件、多媒体
教学环节
说明
二次备课
复习
复习锐角 三角函数值以及勾股定理的应用。
新课导入
一、知识回顾
1.在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共有几个元素?
2.如图,在Rt△ABC中∠C=90°,a、b、c、∠A、∠B这五个元素间有哪些等量关系呢?
提示:自学教材第16页内容.牢记三种关系
直角三角形中元素间的三种关系:
(1)两锐角关系:∠A+∠B= 90º
(2) 三边 关系:a2+b2=c2(勾股定理)
(3)边与角的关系:
课程讲授
二、情景导航
教师量结果求出大树的原高度吗?
三、例题讲解
例1:在Rt△ABC中,∠C=90°,∠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且a=,
1.4 解直角三角形(教案)-北师大版数九年级下册
![1.4 解直角三角形(教案)-北师大版数九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ad095bd8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627255f.png)
第4节解直角三角形1.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使学生理解直角三角形中五个元素的关系.2.经历解直角三角形的过程,掌握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1.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思考如何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进而把数学问题具体化.2.通过利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体会数学与实践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激励学生敢于面对数学学习中的困难.2.通过获取成功的体验和克服困难的经历,增进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重点】理解并掌握直角三角形边角之间的关系,运用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勾股定理及锐角三角函数求直角三角形中的未知元素.【难点】从已知条件出发,正确选用适当的边角关系或三角函数解题.【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复习三角函数和勾股定理的相关知识.导入一:课件出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问题,知道直角三角形的边可以求出角,知道角也可以求出相应的边.如图所示,在Rt△ABC中共有几个元素?我们如何利用已知元素求出其他的元素呢?【师生活动】复习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两锐角互余和勾股定理)和三角函数的概念.【学生活动】通过独立思考和与同伴交流,分析出Rt△ABC中的6个元素,并尝试利用已知元素求未知元素.[设计意图]在学生分析直角三角形6个元素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会想到直角三角形的相关性质,在复习旧知的同时,又为学习新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导入二:课件出示:如图所示,AC是电线杆AB的一根拉线,测得拉线AC=12m,AB=6m,你能求出拉线底端到电线杆底端的长度BC吗?能求出拉线AC与地面BC所成角的度数和拉线AC与电线杆AB所成角的度数吗?学生分析:可以利用勾股定理求拉线AC的长度,易知拉线与地面所成角为∠BCA,拉线与电线杆所成角为∠BAC,利用三角函数知识和计算器即可求出∠BCA和∠BAC的度数.【引入】这节课我们就综合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的知识探究直角三角形中的边和角的求解方法.[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实际情境的引入,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一目了然,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就可以抓住重点和难点.[过渡语]我们已经了解了直角三角形中6个元素分别是三条边和三个角,那么至少要知道几个元素,才可以求出其他元素呢?下面我们进行分类探究.【做一做】在Rt△ABC中,如果已知其中两边的长,你能求出这个三角形的其他元素吗?课件出示:(教材例1)在Rt△ABC中,∠C=90°,∠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且a=,b=,求这个三角形的其他元素.思路一教师引导学生分析:1.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两边可以利用定理求出第三条边.2.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两边可以利用求∠A(或∠B)的度数.3.再利用求∠B(或∠A)的度数.【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理清解题思路.【学生活动】得出结论:1.勾股定理2.三角函数2.两锐角互余解:在Rt△ABC中,a2+b2=c2,a=,b=,∴c===2.在Rt△ABC中,sin B===,∴∠B=30°,∴∠A=60°.思路二分组探究,思考下面的问题:1.由两个已知条件a=,b=能不能求出其中的一个锐角?2.如何再求出另外一个锐角的度数?3.如何再求出第三条边的长【师生活动】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及时发现问题,予以纠正.完成后各小组展示解题的方法和步骤,师生共同验证.解:在Rt△ABC中,a=,b=,∴tan A===,∴∠A=60°,∴∠B=30°.在Rt△ABC中,sin B=sin30°=,即=,∴c=2.【教师小结】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由直角三角形中已知的元素,求出所有的未知元素的过程,叫做解直角三角形.[设计意图]通过对直角三角形6个元素的分析及对猜测的探究活动,自然而然地引出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并让学生及时总结解题方法,加深对概念的理解.[知识拓展]已知直角三角形两条边求其他元素的方法:方法1:已知两条边的长度,可以先利用勾股定理求出第三边,然后利用锐角三角函数求出其中一个锐角,再根据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求出另外一个锐角.方法2:已知两条边的长度,可以先利用锐角三角函数求出其中一个锐角,然后根据直角三角形中两锐角互余求出另外一个锐角,再利用锐角三角函数求出第三条边.解:在Rt△ABC中,AC=12,AB=6,由勾股定理得BC=6.在Rt△ABC中,tan∠BCA===,∴∠BCA=60°,∴∠BAC=30°.∴拉线底端到电线杆底端的长度BC是6m,∠BCA和∠BAC的度数分别是60°和30°.[设计意图]通过对导入题的解答,加深学生对解直角三角形概念的理解,提高解题的综合能力.三角形的其他元素(边长精确到1).〔解析〕在直角三角形中可以利用两锐角互余求另外一个锐角的度数,然后利用与锐角∠B 和边b有关的三角函数先求出其中一条边a或c,再利用三角函数或勾股定理求出第三条边c或a.解:在Rt△ABC中,∠C=90°,∠B=25°,∴∠A=65°.∵sin B=,b=30,∴c==≈71.∵tan B=,b=30,∴a==≈64.【教师设疑】此题还有其他解法吗?【学生活动】学生相互交流他们的解法.[设计意图]通过对学习活动的探究,学生逐步掌握了解直角三角形所要具备的条件,并在探究的过程中及时总结归纳出解直角三角形的思路和方法,为后面的练习和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知识拓展]已知直角三角形一条边和一个锐角求其他元素的方法:已知一个锐角的度数,先根据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求出另外一个锐角的度数;又知道一条边的长度,根据三角函数的定义可以求出另外两条边的长度;也可以先利用三角函数的定义求出其中一条边的长度,再利用三角函数或勾股定理求出第三条边的长度.在Rt△ABC中,如果已知两个锐角,可以解直角三角形吗?【学生活动】学生先独立判断,再分组讨论.学生小结:只知道角度是无法求出直角三角形的边长的.问题2只给出一条边长这一个条件,可以解直角三角形吗?学生小结:只给出一条边长,不能解直角三角形.【教师点评】解直角三角形必须满足的一个条件是已知“一条边”.【师生总结】解直角三角形需要满足的条件:在直角三角形的6个元素中,直角是已知元素,如果再知道一条边和第三个元素,那么这个三角形的所有元素就都可以确定下来.【教师提示】第三个元素既可以是角也可以是边.[知识拓展]解直角三角形的思路和方法:在Rt△ABC中,∠C=90°,∠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则有:(1)三边之间的关系:a2+b2=c2(勾股定理).(2)锐角之间的关系:∠A+∠B=90°.(3)边角之间的关系:sin A=,cos A=,tan A=,sin B=,cos B=,tan B=.(4)面积的不同表示法:S△ABC=ab=ch(h为斜边上的高).1.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由直角三角形中已知的元素,求出所有未知元素的过程,叫做解直角三角形.2.解直角三角形的类型:(1)已知直角三角形两条边求其他元素.(2)已知直角三角形一条边和一个锐角求其他元素.3.解直角三角形需要满足的条件:除直角外,再知道一条边和第三个元素,就可以解直角三角形.1.如图所示的是教学用直角三角板,边AC=30cm,∠C=90°,tan∠BAC=,则边BC的长为()A.5cmB.10cmC.20cmD.30cm解析:在直角三角形ABC中,根据三角函数定义可知tan∠BAC=,∵AC=30cm,tan∠BAC=,∴BC=AC·tan∠BAC=30×=10(cm).故选B.2.如图所示,在Rt△ABO中,斜边AB=1.若OC∥BA,∠AOC=36°,则()A.点B到AO的距离为sin54°B.点B到AO的距离为tan36°C.点A到OC的距离为sin36°·sin54°D.点A到OC的距离为cos36°·sin54°解析:根据图形得出点B到AO的距离是指BO的长,根据锐角三角函数定义得出BO=AB sin36°,即可判断A,B错误;过A作AD⊥OC于D,则AD的长是点A到OC的距离,根据锐角三角函数定义得出AD=AO sin36°,AO=AB·sin54°,所以AD=sin36°·sin54°,即可判断C正确,D错误.故选C.3.如图所示,已知在Rt△ABC中,斜边BC上的高AD=4,cos B=,则AC=.解析:∵在Rt△ABC中,cos B==,∴sin B==,tan B==.∵在Rt△ABD中,AD=4,∴AB===.∵tan B==,∴AC=AB tan B=×=5.故填5.4.如图所示,在△ABC中,AB=AC=5,sin∠ABC=0.8,则BC=.解析:如图所示,过点A作AD⊥BC于D,∵AB=AC,∴BD=CD,在Rt△ABD中,∵sin∠ABC==0.8,∴AD=5×0.8=4,则BD==3,∴BC=2BD=6.故填6.5.如图所示,在Rt△ABC中,∠C=90°,AB=10,cos A=,求BC的长和tan B的值.解:在Rt△ABC中,∠C=90°,AB=10,cos A===,∴AC=4,根据勾股定理,得BC==6,∴tan B===.4解直角三角形解直角三角形:一、教材作业【必做题】教材第17页习题1.5第1,2题.【选做题】教材第18页习题1.5第3,4题.二、课后作业【基础巩固】1.在直角三角形ABC中,已知∠C=90°,∠A=50°,BC=5,则AC等于()A.3sin50°B.3sin40°C.3tan50°D.3tan40°2.如图所示,已知在Rt△ABC中,∠C=90°,AC=4,tan A=,则AB的长是()A.2B.8C.2D.43.(2015·桂林中考)如图所示,在Rt△ABC中,∠ACB=90°,AC=8,BC=6,CD⊥AB,垂足为D,则tan∠BCD的值是.4.要用8m长的梯子爬到4m高的墙上,则梯子与地面的夹角为度.【能力提升】5.如图所示的是一张简易活动餐桌,测得OA=OB=30cm,OC=OD=50cm,B点和O点是固定的.为了调节餐桌高矮,A点有3处固定点,分别使∠OAB为30°,45°,60°,则这张餐桌调节到最低时桌面离地面的高度是(不考虑桌面厚度)()A.40cmB.40cmC.30cmD.30cm6.如图所示,在△ABC中,cos B=,sin C=,AC=5,则△ABC的面积是.7.(2015·湖北中考)如图所示,AD是△ABC的中线,tan B=,cos C=,AC=,求:(1)BC的长;(2)sin∠ADC的值.8.张大爷家有一块三角形土地如图所示,测得∠A=30°,∠B=45°,BC=20m.请你帮助张大爷计算这块土地有多少平方米.9.如图所示,沿AC方向开山修一条公路,为了加快施工速度,要在小山的另一边寻找点E同时施工.从AC上的一点B取∠ABD=127°,沿BD的方向前进,取∠BDE=37°,测得BD=520m,并且AC,BD和DE在同一平面内.(1)施工点E离D多远正好能使A,C,E成一条直线(结果保留整数)?(2)在(1)的条件下,若BC=80m,求公路段CE的长(结果保留整数).(参考数据:sin37°≈0.60,cos 37°≈0.80,tan37°≈0.75)【拓展探究】10.(2014·宁波中考)如图所示,从A地到B地的公路需经过C地,图中AC=10km,∠CAB=25°,∠CBA=37°,因城市规划的需要,将在A,B两地之间修建一条笔直的公路.(1)求改直的公路AB的长;(2)公路改直后比原来缩短了多少千米?(参考数据:sin25°≈0.42,cos25°≈0.91,sin37°≈0.60,tan37°≈0.75)【答案与解析】1.D(解析:∵在直角三角形ABC中,∠C=90°,∠A=50°,∴∠B=90°-∠A=90°-50°=40°.∵tanB=,∴AC=BC·tan B=3tan40°.故选D.)2.C(解析:在Rt△ABC中,∵∠C=90°,∴tan A=.∵AC=4,tan A=,∴BC=AC·tan A=2,∴AB===2.故选C.)3.(解析:在Rt△ABC与Rt△BCD中,∠A+∠B=90°,∠BCD+∠B=90°,∴∠A=∠BCD,∴tan∠BCD=tanA===.故填.)4.60(解析:要用8m长的梯子爬到4m高的墙上,梯子、地面和墙正好构成直角三角形,∴梯子与地面的夹角的正弦值为=.∵sin60°=,∴梯子与地面的夹角为60°.故填60.)5.B(解析:过点D作DE⊥AB于点E,易知∠OAB=30°时,桌面离地面最低,∴DE的长即为最低长度.∵OA=OB=30cm,OC=OD=50cm,∴AD=OA+OD=80cm.在Rt△ADE中,∵∠OAB=30°,AD=80cm,∴DE=AD=40cm.故选B.)6.(解析:过点A作AD⊥BC,∵在△ABC中,cos B=,sin C=,AC=5,∴cos B==,∴∠B=45°.∵sinC===,∴AD=3,∴在Rt△ADC中,CD==4,∴在等腰直角三角形ADB中,BD=AD=3,则△ABC的面积是×BC×AD=×(3+4)×3=.故填.)7.解:过点A作AE⊥BC于点E,∵cos C=,∴∠C=45°.在Rt△ACE中,CE=AC·cos C=1,∴AE=CE=1.在Rt△ABE中,tan B=,即=,∴BE=3AE=3,∴BC=BE+CE=4.(2)由(1)知BC=4,∵AD是△ABC的中线,∴CD=BC=2,∴DE=CD-CE=1.∵AE⊥BC,DE=AE,∴∠ADC=45°,∴sin∠ADC=.8.解:如图所示,过点C作CD⊥AB于D.易知CD=BD=BC·sin=AB·CD=×10(+)×10≈273.2(m2).答:这块土地约45°=20×=10,∴AD===10,∴AB=AD+BD=10(+),∴S△ABC有273.2m2.9.解:(1)若使A,C,E成一条直线,则需∠ABD是△BDE的外角,∴∠BED=∠ABD-∠D=127°-37°=90°,∴DE=BD·cos37°≈520×0.80=416(m),∴施工点E离D距离约为416m时,正好能使A,C,E成一条直线.(2)由(1)得在Rt△BED中,∠BED=90°,∵∠D=37°,∴BE=BD·sin37°≈520×0.60=312(m).∵BC=80m,∴CE=BE-BC≈312-80=232(m),∴公路段CE的长约为232m.10.解:(1)如图所示,过点C作CH⊥AB于H.在Rt△ACH中,CH=AC·sin∠CAB=AC·sin25°≈10×0.42=4.2(km),AH=AC·cos∠CAB=AC·cos25°≈10×0.91=9.1(km),在Rt△BCH中,BH=CH÷tan ∠CBA≈4.2÷tan37°≈4.2÷0.75=5.6(km),∴AB=AH+BH≈9.1+5.6=14.7(km).故改直的公路AB的长约为14.7km.(2)在Rt△BCH中,BC=CH÷sin∠CBA≈4.2÷sin37°≈4.2÷0.60=7(km),则AC+BC-AB≈10+7-14.7=2.3(km).答:公路改直后比原来缩短了约2.3km.为使学生迅速掌握本节课的知识,上课开始就对解直角三角形所用到的知识点:直角三角形中三边之间的关系,两锐角之间的关系,边角之间的关系等知识点进行了复习回顾,因为合理选用这些关系是正确、迅速解直角三角形的关键.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很多,灵活多样,学生完全可以自己解决,但例题具有示范作用.因此,在处理例题时,首先,应让学生独立完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本节课力求给学生更多自主探索的时间,让其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学习,使他们学得更主动、更轻松,力求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索能力、创新精神、合作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在学生选择解直角三角形的诸多方法的过程中,鼓励学生通过多种解法去解答.在选用合适的三角函数解决问题时,要引导学生总结出分析问题的方法,巧妙联系已知和未知之间的函数关系,选取合适的三角函数求解.再教时,增加解实际问题中直角三角形的例题的练习,因为学生对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的能力还不太强.随堂练习(教材第17页)(1)c=4,∠A≈27°,∠B≈63°.(2)a=,c=,∠A=30°.(3)a=10,b=10,∠B=30°.习题1.5(教材第17页)1.(1)b=19,∠A=45°,∠B=45°.(2)c=12,∠A=30°,∠B=60°.2.(1)a=10,b=10,∠B=45°.(2)b=12,c=24,∠A=60°.3.解:tan∠ACD==,∴∠ACD≈27.5°,∠ACB=2∠ACD≈2×27.5°=55°.4.解:(1)墙高=6sin75°≈6×0.966≈5.8(m).(2)cosα=,解得α≈66°.∵50°<66°<75°,∴此时人能够安全使用这个梯子.本节课学生学习的重点是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所以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是掌握解直角三角形方法的前提,而熟练运用勾股定理、两锐角互余以及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则是解直角三角形的关键,学生要做好复习和预习工作,把握好各个元素之间的关系.此外,在没有直角三角形的图形中,通过作垂线或其他辅助线构造直角三角形也是学生要重点掌握的能力和技巧.解非直角三角形时,构造直角三角形的方法:(1)利用作高构造直角三角形,如下图所示.(2)利用勾股定理或逆定理构造直角三角形,如下图所示.(3)利用已知角构造直角三角形,如下图所示.。
第1章1.4解直角三角形(教案)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北师大版)
![第1章1.4解直角三角形(教案)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北师大版)](https://img.taocdn.com/s3/m/d7d9d259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91.png)
今天我们在课堂上一起探讨了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有几个地方值得反思和总结。
首先,我在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出与生活相关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他们能够积极参与,提出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这有助于提高他们对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兴趣。但在这一过程中,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对直角三角形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后续教学中加强基础知识的巩固。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几何直观,通过绘制直角三角形图形,加深对几何图形的理解。
4.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小组讨论、互动交流,共同解决问题,提升沟通能力。
5.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学习态度,形成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直角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特别是斜边、邻边和对边的关系。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定义和应用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具体例子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如何运用这些函数解直角三角形。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解直角三角形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如何使用测量工具和三角函数求解未知高度或距离。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பைடு நூலகம்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直角三角形的基本概念、锐角三角函数的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解直角三角形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28.2《解直角三角形(1)》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28.2《解直角三角形(1)》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eba0b8f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ab.png)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28.2《解直角三角形(1)》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28.2《解直角三角形》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锐角三角函数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初中的重要知识,也是高考的重点内容。
解直角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如测量高度、距离等。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了解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利用锐角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锐角三角函数的知识,对解直角三角形有一定的认知基础。
但是,解直角三角形的实际应用能力还需加强。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的内容时,需要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理解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掌握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
2.能够运用锐角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运用锐角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2.利用多媒体演示,帮助学生直观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过程。
3.运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2.直角三角形模型3.实际问题案例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直角三角形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直角三角形的特征。
提问:直角三角形有哪些特殊的性质?让学生回顾已学的锐角三角函数知识。
2.呈现(10分钟)讲解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引导学生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意义。
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解直角三角形的过程。
3.操练(10分钟)给出实际问题案例,让学生动手操作,尝试运用锐角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解直角三角形的步骤和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下册第一章 解直角三角形1.1从梯子的倾斜程度谈起 2课时1.2 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 1课时 1.3三角函数的有关计算1课时 1.4测量物体的高度2课时 1.5船有触礁的危险吗1课时第一教时【教学内容】从梯子的倾斜程度谈起(一)【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直角三角形中边角关系的过程.理解正切的意义和与现实生活的联系.2.能够用tanA 表示直角三角形中两边的比,表示生活中物体的倾斜程度、坡度等,外能够用正切进行简单的计算.【教学重点】1.从现实情境中探索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2.理解正切、倾斜程度、坡度的数学意义,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难点】理解正切的意义,并用它来表示两边的比. 【教学用具】三角板【教学方法】引导—探索法. 【教学过程】一、生活中的数学问题:1、你能比较两个梯子哪个更陡吗?你有哪些办法?2、生活问题数学化:⑴如图:梯子AB 和EF 哪个更陡?你是怎样判断的?⑵以下三组中,梯子AB 和EF 哪个更陡?你是怎样判断的? 二、直角三角形的边与角的关系(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Rt △AB 1C 1和Rt△A B 2C 2有什么关系? ⑵222111B AC CB AC C 和有什么关系? ⑶如果改变B 2在梯子上的位置(如B 3C 3)呢?⑷由此你得出什么结论? 三、例题:例1、如图是甲,乙两个自动扶梯,哪一个自动扶梯比较陡?例2、在△ABC 中,∠C=90°,BC=12cm ,AB=20cm ,求tanA 和tanB 的值. 四、随堂练习:1.在Rt △ABC 中,∠C=90°,AB=3,BC=1,则tanA= _______.修改与批注2.在△ABC 中,AB=10,AC=8,BC=6,则tanA=_______.3.在△ABC 中,AB=AC=3,BC=4,则tanC=______.4.在Rt △ABC 中,∠C=90°tanA=tanB5.如图,△AB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你能根据图中所给数据求出tanC 吗? 五、课堂作业:1.如图,在Rt △ABC 中,锐角A 的对边和邻边同时扩大100倍,tanA 的值( ) A 扩大100倍 B 缩小100倍 C 不变 D 不能确定2.已知∠A,∠B 为锐角(1)若∠A=∠B,则tanAtanB;(2)若tanA=tanB,则∠A ∠B.3.在Rt △ABC 中,∠C=90°,BC=3,tanA=0.6,则 AC=, AB=.4.若某人沿坡度i =3:4的斜坡前进10米,则他所在的位置比原来的位置升高____米.5.在Rt △ABC 中, ∠C=90°,∠ A 、∠ B 、∠ C 的对边分别 是a 、b 、c,且a=24,c= 25,求tanA 、tanB 的值.6.在Rt △ABC 中,∠C=90°,(1)AC=3,AB=6,求tanA 和tanB(2)BC=3,tanA= ,求AC 和AB.7.在Rt △ABC 中,∠C=90°,AB=15,tanA= ,求AC 和BC.六、课堂小结:用tanA 表示直角三角形中两边的比,表示生活中物体的倾斜程度、坡度等,外能够用正切进行简单的计算.【作业设计】课外作业或课堂作业本要做的作业1.如图,在Rt △ABC 中,锐角A 的对边和邻边同时扩大100倍,tanA 的值( ) A 扩大100倍 B 缩小100倍 C 不变 D 不能确定2.已知∠A,∠B 为锐角(1)若∠A=∠B,则tanAtanB;(2)若tanA=tanB,则∠A ∠B.3.在Rt △ABC 中,∠C=90°,BC=3,tanA=0.6,则 AC=, AB=. 5.在Rt △ABC 中, ∠C=90°,∠ A 、∠ B 、∠ C 的对边分别 是a 、b 、c,且a=24,c= 25,求tanA 、tanB 的值.7.在Rt △ABC 中,∠C=90°,AB=15,tanA= ,求AC 和BC. 【板书设计】【教学后记】课题:§1.1.1 从梯子的倾斜程度谈起情景问题 例题1 课堂练习 概念定义: 正切 例题2 课堂小结 课堂作业 43第二教时【教学内容】从梯子的倾斜程度谈起(二)【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直角三角形中边角关系的过程,理解正弦和余弦的意义. 2.能够运用sinA 、cosA 表示直角三角形两边的比.3.能根据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进行简单的计算.4.理解锐角三角函数的意义.【教学重点】1.理解锐角三角函数正弦、余弦的意义,并能举例说明. 2.能根据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用函数的观点理解正弦、余弦和正切. 【教学用具】三角板【教学方法】探索——交流法.【教学过程】一、正弦、余弦及三角函数的定义 想一想:如图(1)直角三角形AB 1C 1和直角三角形AB 2C 2有什么关系?(2) 211122BA C A BA C A 和有什么关系? 2112BA BC BA BC 和呢? (3)如果改变A 2在梯子A 1B 上的位置呢?你由此可得出什么结论?(4)如果改变梯子A1B的倾斜角的大小呢?你由此又可得出什么结论? 请讨论后回答.二、由图讨论梯子的倾斜程度与sinA 和cosA 的关系: 三、例题:1.如图:在R t △ABC 中,∠C=90°,AB=20,BC=12 ,求sinA , sinB ,cosA ,cosB 的值。
例 如图:在Rt △ABC 中,∠B=90°,AC=200,sinC=0.8. 求 AC 的长. 例 如图,在Rt △ABC 中,∠C=90°,cosA =13,AC =10AB 等于多少?sinB 呢?四、随堂练习:1.在△ABC 中,已知AC=3,BC=4,AB=5,那么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sinA=34 B.cosA=35 C.tanA=34 D.cosB=352.在Rt △ABC 中,∠ C=90°,BC=6,tanA=34,则sinB=_______, sinA =______.3.在Rt△ABC 中,∠C=90°,AB=41,sinA=941,则AC=______,BC=_______.4.在△ABC 中,AB=AC=10,sinC=45,则BC=_____.5. 如图,在Rt△ABC 中,CD 是斜边AB 上的高,则下列线段的比中不等于sinA 的是( )A.CD ACB.DB CBC.CB ABD.CDCB6.如图,分别求∠α,∠β的正弦,余弦,和正切.D BA CC A B BA C【作业设计】:1.在△ABC 中,∠C=90°,BC=5,AB=13,则sinA 的值是( )A135 B 1312 C 125 D 512 2. 已知甲、乙两坡的坡角分别为α、β, 若甲坡比乙坡更徒些, 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tan α<tan β B.sin α<sin β; C.cos α<cos β D.cos α>cos β 3.在Rt △ABC 中,∠C=90°,BC=6,AB=12则 sinA=.cosA = 4. 在Rt △ABC 中,∠C=90°,AC=BC, sinA=.cosA = , tanA=5.在△ABC 中.∠C=90°,若tanA=21,则sinA=. 6.在△ABC 中,AB=5,BC=13,AD 是BC 边上的高,AD=4.求:CD,sinC.7.在△ABC 中,∠C =90°,sinA =54,BC=20,求△ABC 的周长和面积.六、课堂小结:运用sinA 、cosA 表示直角三角形两边的比,根据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进行简单的计算.【板书设计】【教学后记】第三教时【教学内容】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过程,能够进行有关的推理.进一步体会三角函数的意义.2.能够进行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计算.3.能够根据30°、45°、60°的三角函数值说明相应的锐角的大小. 【教学重点】1.探索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 2.能够进行含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计算 【教学难点】进一步体会三角函数的意义. 【教学用具】三角板 【教学方法】自主探索法 【教学过程】一、问题引入[问题]为了测量一棵大树的高度,准备了如下测量工具:①含30°和60°两个锐角的三角尺;②皮尺.请你设计一个测量方案,能测出一棵大树的高度. 二、新课[问题] 1、观察一副三角尺,其中有几个锐角?它们分别等于多少度? [问题] 2、sin30°等于多少呢?你是怎样得到的?与同伴交流. [问题] 3、cos30°等于多少?tan30°呢?[问题] 4、我们求出了30°角的三个三角函数值,还有两个特殊角——45°、60°,它们的三角函数值分别是多少?你是如何得到的?结论:三角函数角度sin α co α tan α30° 45° 60°1.(3)22sin45°+sin60°-2cos45° (4)(1+2)0-|1-sin30°|1+(21)-1; 2. 一个小孩荡秋千,秋千链子的长度为2.5 m ,当秋千向两边摆动时,摆角恰好为60°,且两边的摆动角度相同,求它摆至最高位置时与其摆至最低位置时的高度之差. 三、随堂练习:1.Rt △ABC 中,8,60=︒=∠c A , 则__________,==b a ;2. 已知△ABC 中,∠C =90°,∠B =30°,则cos A 等于__________.3.在Rt △ABC 中,若2,32==b c ,,则____tan =B ,面积S =;4.有一个角是︒30的直角三角形,斜边为cm 1,则斜边上的高为。
5.在Rt ABC ∆中,︒=∠90C ,若A B ∠=∠2,则tanA 等于.6.计算: (1)sin60°-tan45°; (2)cos60°+tan60°; (3) ︒-︒30tan 45sin 22(4)︒30sin 22·︒+︒60cos 30tan tan60° (5)sin60°+︒-60tan 11;;6.某商场有一自动扶梯,其倾斜角为30°.高为7 m ,扶梯的长度是多少? 【作业设计】: 1.在Rt △ABC 中,AC :BC =1:3,AB =6,∠B =,AC =BC =2.等腰三角形底边与底边上的高的比是3:2,则顶角为 ( )A 600B 900C 1200D 1503.某市在“旧城改造”中计划内一块如图所示的三角形空地上种植某种草皮以美化环境,已知这种草皮每平方米a 元,则购买这种草皮至少要( ).A 450a 元 B 225a 元 C 150a 元 D 300a 元4.计算:(1)︒+︒60cos 60sin 22(2)︒︒-︒30cos 30sin 260sin(3)︒-︒45cos 30sin 2(4)030cos 45sin 45cos 2-+︒(5)045cos 360sin 2+(6)130sin 560cos 30- 5.如图为住宅区内的两幢楼,它们的高AB =CD=30 m ,两楼问的距离AC=24 m ,现需了解甲楼对乙楼的采光影响情况.当太阳光与水平线的夹角为30°时,求︒15020米30米甲楼的影子在乙楼上有多高?(精确到0.1 m ,2≈1.41,3≈1.73) ※6.计算13230sin 1+-︒; (2+1)-1+2sin30°-8; 2-3-(0032+π)0-cos60°-211-.六、课堂小结:能够进行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计算及应用. 【板书设计】【教学后记】第四教时【教学内容】三角函数的有关计算【教学目标】1.经历用计算器由已知锐角求三角函数值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三角函数的意义.2.能够用计算器进行有关三角函数值的计算.3.能够运用计算器辅助解决含三角函数值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能够用计算器辅助解决含三角函数值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用计算器辅助解决含三角函数值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用具】一台学生用计算器、多媒体演示 【教学方法】探索——引导. 【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多媒体演示:)如图,当登山缆车的吊箱经过点A 到达点B 时,它走过了200米,已知缆车行驶的路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α=16°,那么缆车垂直上升的距离是多少?对于一般锐角的三角函数值,我们需借助于科学计算器求出这些锐角的三角函数值. 怎样用科学计算器求三角函数值呢? 二、讲授新课课题:§1.2 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复习引入 例题1 课堂练习概念定义 :正切、正弦和余弦 例题2 课堂小结做一做 课堂作业1.用科学计算器求一般锐角的三角函数值. 用科学计算器求三角函数值,要用到sincos 和tan 键.例如sin16°,cos42°,tan85°和sin72°38′25″的按键顺序如下表所示.(多媒体演示) 下面就请同学们利用计算器求出本节刚开始提出的问题. 三、例题讲解:1.下面请同学们用计算器计算下列各式的值(多媒体演示). (1)sin56°;(2)sin15°49′; (3)cos20°;(4)tan29°; (5)tan44°59′59″;(6)sin15°+cos61°+tan76°. (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竞赛,看哪一组既快又准确)两个锐角的正弦的和不等于这两个锐角的和的正弦.对于余弦、正切也一样. 2.用计算器辅助解决含有三角函数值计算的实际问题.一个人由山底爬到山顶,需先爬40°的山坡300m,再爬30°的山坡100m,求山高(结果精确到0. 1m).求图中避雷针的长度(结果精确到0.01m).(tan50°= tan56°= )四、随堂练习:1.2sin60°+3tan30°= __________.2.直角三角形两锐角的正切函数的积为_____ . A .2 B .1 C .42D . 353.(1)比较sin 30°,sin 45°,sin 60°的大小及cos 30°,cos 45°,cos 60°的大小;4 如图,根据图中已知数据,求△ABC 其余各边的长,各角的度数和△ABC 的面积.5 如图,根据图中已知数据,求△ABC 其余各边的长,各角的度数和△ABC 的面积.五、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内容如下(1)运用计算器计算由已知锐角求它的三角函数值.(2)运用计算器辅助解决含三角函数值计算的实际问题. 【作业设计】1.习题1.4的第1、2题2.若三角形三个内角的比是1:2:3,则它们正弦值的比为__________.3.若α是锐角,那么sin α+cos α的值__________.A .大于1B .等于1C .小于1D .不能确定4.如图,物华大厦离小伟家60m,小伟从自家的窗中眺望大厦,并测得大厦顶部仰角是450,而大厦底部的俯角是370,求该大厦的的高度 (结果精确到0.1m).450 300A B C 4cmA B C 450 300 4cm D5.如图,某地夏日一天中午,太阳光线与地面成80°角,房屋朝南的窗户高AB =1.8m ,要在窗户外面上方安装一个水平挡板AC ,使光线恰好不能直射室内,求挡板AC 的宽度.(结果精确到0.01m)【板书设计】【教学后记】第五教时【教学内容】三角函数的有关计算【教学目标】1义.2.能够利用计算器进行有关三角函数值的计算.3.能够运用计算器辅助解决含三角函数值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1.用计算器由已知三角函数值求锐角.2.能够用计算器辅助解决含三角函数值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用计算器辅助解决含三角函数值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用具】计算器 、多媒体演示 【教学方法】探究——引导——发现. 【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用小轿车越来越多,为了交通安全,某市政府要修建高的天桥,为了方便行人推车过天桥,需在天桥两端修建40m 长的斜道.(媒体演示)这条斜道的倾斜角是多少?值,这个锐角的大小也唯一确定吗?为什么?我们就来学习如何用科学计算器由锐角三角函数值求相应锐角的大小.§1.3.1 三角函数的有关计算(一)情景问题: 例题讲解: 随堂练习 讲解计算器操作 课堂小结用计算器辅助解决实际问题. 课堂作业二、讲授新课1.用计算器由锐角三角函数值求相应锐角的大小.已知三角函数求角度,要用到sin 、cos 、tan 键的第二功能“sin -1,cos -1,tan -1”和2ndf 键.按键顺序如下表.(多媒体演示) ( 课本图形)上表的显示结果是以“度”为单位的.再按2ndf DMS 键即可显示以“度、分、秒”为单位的结果.(教学时,给学生以充分交流的时间和空间,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使用的计算器,探索具体操作步骤) 三、例题讲解:我们以后在用计算器求角度时如果无特别说明,结果精确到1″即可. 你还能完成下列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度的题吗?(多媒体演示) 1.根据下列条件求锐角θ的大小:(1)tan θ=2.9888;(2)sin θ=0.3957;(3)cos θ=0.7850;(4)tan θ=0.8972; 2.某段公路每前进100米,路面就升高4米,求这段公路的坡角.(请同学们完成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予以及时指导) 3.运用计算器辅助解决含三角函数值计算的实际问题. 多媒体演示例1如图,工件上有一V 形槽,测得它的上口宽20mm ,深19.2mm ,求V 形角(∠ACB )的大小.(结果精确到1°)例2如图,一名患者体内某重要器官后面有一肿瘤.在接受放射性治疗时,为了最大限度地保证疗效,并且防止伤害器官,射线必须从侧面照射肿瘤.已知肿瘤在皮下6.3cm 的A 处,射线从肿瘤右侧9.8cm 的B 处进入身体,求射线的入射角度.注:这两例都是实际应用问题,确实需要知道角度,而且角度又不易测量,这时我们根据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即可用计算器计算出角度,用以解决实际问题. 3.解直角三角形我们讨论锐角三角形函数,都是将锐角放到直角三角形中讨论,又一次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你知道在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有几个元素组成?根据我们所学知识,你知道这些边、角有什么样的关系吗?请同学们有条理地思考并回答.在Rt △ABC 中,∠C =90°,∠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 (1)边的关系:a 2+b 2=c 2(勾股定理); (2)角的关系:∠A +∠B =90°;(3)边角关系:sin A =c a ,cos A =cb ,tan A =b a ;sin B =c b ,cos B =c a ,tan B =a b.由前面的两个例题以及上节的内容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都可归结为直角三角形中元素之间的关系,使实际问题都得到解决. 四、随堂练习: 五、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用计算器由三角函数值求相应的锐角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三角函数的意义,并且用计算器辅助解决含有三角函数值计算的实际问题. 板书设计【作业设计】5.如图,小山上有一座铁塔AB,在D 处测得点A 的仰角为∠ADC=60°,点B 的仰角为∠BDC=45°;在E 处测得A 的仰角为∠E=30°,并测得DE=90米, 求小山高BC 和铁塔高AB(精确到0.1米).【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第六教时【教学内容】船有触礁的危险吗?【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船是否有触礁危险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三角函数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应用.2.能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能够借助于计算器进行有关三角函数的计算,并能对结果的意义进行说明.【教学重点】1.经历探索船是否有触礁危险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三角函数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2.发展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根据题意,了解有关术语,准确地画出示意图. 【教学用具】小黑板 三角板【教学方法】探索——发现法 【教学过程】一、问题引入:海中有一个小岛A ,该岛四周10海里内有暗礁.今有货轮由西向东航行,开始在A 岛南偏西55°的B 处,往东行驶20海里后,到达该岛的南偏西25°的C 处,之后,货轮继续往东航行,你认为货轮继续向东航行途中会有触礁的危险吗?你是如何想的?与同伴进行交流.三角函数的有关计算(二)提出问题:如何三角函数值,求相应的锐角.例1(V 形槽 随堂练习讲解科学计算器的应用. 例2(放射性治疗肿瘤) 课堂小结 课堂作业 B D C E二、解决问题:1、如图,小明想测量塔CD 的高度.他在A 处仰望塔顶,测得仰角为30°,再往塔的方向前进50m 至B 处.测得仰角为60°.那么该塔有多高?(小明的身高忽略不计,结果精确到1 m)2、某商场准备改善原来楼梯的安全性能,把倾角由40°减至35°,已知原楼梯长为4 m ,调整后的楼梯会加长多少?楼梯多占多长一段地面?(结果精确到0.0l m)【作业设计】 1.如图,一灯柱AB 被一钢缆CD 固定,CD与地面成40°夹角,且DB =5 m ,现再在C 点上方2m 处加固另一条钢缆ED ,那么钢缆ED 的长度为多少?8.如图,某学校为了改变办学条件,计划在甲教学楼的正北方21米处的一块空地上(BD=21米),再建一幢与甲教学等高的乙教学楼(甲教学楼的高AB=20米),设计要求冬至正午时,太阳光线必须照射到乙教学楼距地面5米高的二楼窗口处, 已知该地区冬至正午时太阳偏南,太阳光线与水平线夹角为30°,试判断: 计划所建的乙教学楼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并说明理由.3.如图,某货船以20海里/时的速度将一批重要物资由A 处运往正西方向的B 处,经16小时的航行到达,到达后必须立即卸货.此时.接到气象部门通知,一台风中心正以40海里/时的速度由A 向北偏西60°方向移动,距台风中心200海里的圆形区域(包括边界)均受到影响.(1)问:B 处是否会受到台风的影响?请说明理由.(2)为避免受到台风的影响,该船应在多少小时内卸完货物?(供选用数据:2≈1.4,3 ≈1.7)乙教学楼甲教学楼B 30 D A C 南【板书设计】【教学后记】第七教时【教学内容】测量物体的高度【教学目标】1、巩固用三角函数有关知识解决问题,学会解决坡度问题2、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和方法.3、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渗透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教学重点】解决有关坡度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坡度的有关术语. 【教学用具】小黑板 三角板 【教学方法】探索——发现法 【教学过程】(一)明确目标1.讲评作业:将作业中学生普遍出现问题之处作一讲评. 2.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例 同学们,如果你是修建三峡大坝的工程师,现在有这样一个问题请你解决:如图6-33,水库大坝的横断面是梯形,坝顶宽6m ,坝高23m ,斜坡AB 的坡度i=1∶3,斜坡CD 的坡度i=1∶2.5,求斜坡AB 的坡面角α,坝底宽AD 和斜坡AB 的长(精确到0.1m).同学们因为你称他们为工程师而骄傲,满腔热情,但一见问题又手足失措,因为连题中的术语坡度、坡角等他们都不清楚.这时,教师应根据学生想学的心情,及时点拨.(二)整体感知通过前面例题的教学,学生已基本了解解实际应用题的方法,会将实际问题抽象为几何问三角函数的有关计算提出问题:如何三角函数值,求相应的锐角. 例 触礁问题 随堂练习讲解科学计算器的应用. 例 楼梯问题 课堂小结 课堂作业题加以解决.但此题中提到的坡度与坡角的概念对学生来说比较生疏,同时这两个概念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又有十分重要的应用,因此本节课关键是使学生理解坡度与坡角的意义.(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坡度与坡角结合图6-34,教师讲述坡度概念,并板书:坡面的铅直高度h和水把坡面与水平面的夹角α叫做坡角.引导学生结合图形思考,坡度i与坡角α之间具有什么关系?练习(1)一段坡面的坡角为60°,则坡度i=______;为了加深对坡度与坡角的理解,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教师还可以提问:(1)坡面铅直高度一定,其坡角、坡度和坡面水平宽度有什么关系?举例说明.(2)坡面水平宽度一定,铅直高度与坡度有何关系,举例说明.答:(1)如图,铅直高度AB一定,水平宽度BC增加,α将变小,坡度减小,(2)与(1)相反,水平宽度BC不变,α将随铅直高度增大而增大,tgα2.讲授新课引导学生分析例题,图中ABCD是梯形,若BE⊥AD,CF⊥AD,梯形就被分割成Rt△ABE,矩形BEFC和Rt△CFD,AD=AE+EF+FD,AE、DF可在△ABE和△CDF中通过坡度求出,EF=BC=6m,从而求出AD.以上分析最好在学生充分思考后由学生完成,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及良好的学习习惯.坡度问题计算过程很繁琐,因此教师一定要做好示范,并严格要求学生,选择最简练、准确的方法计算,以培养学生运算能力.解:作BE⊥AD,CF⊥AD,在Rt△ABE和Rt△CDF中,FD=2.5CF=2.5×23=57.5(m).∴AD=AE+EF+FD=69+6+57.5=132.5(m).α≈18°26′米.(1)教材P.44.由于坡度问题计算较为复杂,因此要求全体学生要熟练掌握,可能基础较好的学生会很快做完,教师可再给布置一题.(2)利用土埂修筑一条渠道,在埂中间挖去深为0.6米的一块(图6-35阴影部分是挖去部分),已知渠道内坡度为1∶1.5,渠道底面宽BC为0.5米,求:①横断面(等腰梯形)ABCD的面积;②修一条长为100米的渠道要挖去的土方数.分析:1.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2.要求S等腰梯形ABCD,首先要求出AD,如何利用条件求AD?3.土方数=S·l∴AE=1.5×0.6=0.9(米).∵等腰梯形ABCD,∴FD=AE=0.9(米).∴AD=2×0.9+0.5=2.3(米).总土方数=截面积×渠长=0.8×100=80(米3).答:横断面ABCD面积为0.8平方米,修一条长为100米的渠道要挖出的土方数为80立方米.【作业设计】1.如图,水库大坝的截面是梯形ABCD.坝顶AD=6m,坡长CD=8m.坡底BC=30m,∠ADC=135°.(1)求∠ABC的大小:(2)如果坝长100 m.那么建筑这个大坝共需多少土石料?(结果精确到0.01 m3)2.有一拦水坝是等腰楼形,它的上底是6米,下底是10米,高为23米,求此拦水坝斜坡的坡度和坡角.【板书设计】三角函数的有关计算提出问题:如何三角函数值,求相应的锐角.例坡度问题随堂练习讲解科学计算器的应用.例坡度问题课堂小结课堂作业【教学后记】九年级数学(下)单元评估试卷第一章直角三形的边角关系(总分:100分;时间:分)一、精心选一选,相信自己的判断!(每小题3分,共30分)1、在Rt△ABC中,∠C=90°,AC=3,BC=4,那么cosB的值是()A.4/5B.3/5C.3/4D.4/32、在Rt△ABC中,如果各边长度都扩大为原来的2倍,那么锐角A的正弦值()A.扩大2倍B.缩小2倍C.扩大4倍D.没有变化3、等腰三角形的底角为30°,底边长为23,则腰长为()A.4B.23C.2D.224、如图1,在菱形ABCD中,∠ABC=60°,AC=4,则BD长为()A.83B.43C.23D.85、在△ABC中,∠C=90°,下列式子一定能成立的是()A.sina c B=B.cosa b B=C.tanc a B=D.tana b A=6、△ABC中,∠A,∠B均为锐角,且有2|tan3|2sin30B A-+-=(),则△ABC是()A.直角(不等腰)三角形B.等腰直角三角形C.等腰(不等边)三角形D.等边三角形7、已知tan1α=,那么2sin cos2sin cosαααα-+的值等于()A.13B.12C.1D.168、如图2,沿AC方向开山修路,为了加快施工进度,要在小山的另一边同时施工.从AC 上的一点B,取∠ABD=145°,BD=500米,∠D=55°,要使A,C,E成一直线,那么开挖点E离点D的距离是()A.500sin55°米B.500cos55°米 C.500tan55°米D.500tan35°米9、如图3,在矩形ABCD中,D E⊥AC,垂足为E,设∠ADE=α,且cosα=35,AB=4,则AD 的长为()A.3B.163C.203D.16510、如图4,已知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2,如果将线段BD绕着点B旋转后,点D落在CB 的延长线上的D′处,那么tan∠BAD′等于()A .1B.2D二、耐心填一填:(把答案填放相应的空格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