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增多的原因什么
直肠癌并嗜酸性粒细胞增多1例
般 不产生 烟 雾 和臭 味 ,也 没 有 出 血 及穿 孔 发 生 ;
由于 是 内生 热效 应 ,术 后也不 会 发生 组织 黏连 、结
痂 、炭化 等并 发症 。本 例患 者属 于隆起 性 宽基 子 宫 颈息 肉 ,用射 频治疗 后 并发 严重 的低 位肠 梗 阻 、迟
通讯 作 者
酸性 粒细 胞增 多患 者 的临患者男 ,8 2岁 ,因 大 便 不 畅伴 黏 液 脓 血 样 便 1 天 于 20 0余 0 9年 7月 2 8日人 院 。入 院前 1 天 0余
患者 自觉 排便 不 畅 、排 便 次数 增 多 ,每次 约 5m , l
( 稿 日期 :2 1 -42 ) 收 0 00 - 9
( 编辑 :林 燕薇 )
病 例 报 告
直 肠 癌 并 嗜 酸 性 粒 细 胞 增 多 1例
河 北 衡 水 市 哈 励 逊 国 际 和 平 医 院 ( 5 0 0 03 0 )
吉金 芳 刘淑 红 王 晶 崔朝 勃 李素 引
肌病 1 7例 临床 分 析 [ ] J .新 医学 ,20 ,3 ( ) 05 6 8 :
44 4 6_48.
W 功 率下 射频 治疗 5刀 ,持 续 3 i , 与正 常要 0mn 这 求 的适 度较 高 功率及 极 短作用 时 间正好 相 反 ,这是
[ ] 郭淑珠 .妇科 多功 能射频 治疗仪 在子 宫 良性病 变治 4 疗 中的应用 [ ] J .山东医药 ,2 0 , 8 ( ) 9 0 8 4 2 :5 . [ ] 顾小燕 .射 频 自凝刀治疗 子宫疗效 观察 [ ] 5 J .中 国误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教学提纲
辅助检查
放射学检查
胃肠道钡餐造影可见胃窦部僵硬、粘膜皱襞增厚、 增宽和粘膜结节样增生;小肠环状皱襞及增厚,但 不伴溃疡和局部异常;胃肠壁增厚,腔狭窄及梗阻 等。
特异性较差,其诊断价值远不如内镜检查
辅助检查
内镜检查和活检病理
受累粘膜充血水肿、糜烂、出血、增厚或有肿块。 活检病理可见受累胃肠道粘膜有局灶或弥漫性嗜酸
临床表现
缺乏特异性 根据病变部位及浸润程度不同而各异
按浸润程度分类
粘膜型
病变主要累及胃肠粘膜。可有过敏性病史和较高的血IgE浓 度,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体重下降和腰背痛, 病变严重时可有胃肠道蛋白丢失、贫血、吸收不良等
肌层型
病变主要累及肌层,表现为幽门或小肠梗阻,有时需要手术 治疗,偶有胃肠道出血和瘘管形成
诊断
Leinbach标准
进食特殊食物后出现胃肠道症状和体征 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多 组织学证明胃肠道有嗜酸粒细胞增多或浸润
治疗
饮食 药物
糖皮质激素:泼尼松每天20~40mg,服药后1~2 周症状控制后可减量维持,逐渐停药。
抗过敏药物
手术治疗
适用于有肠梗阻的患者,但远期效果不佳,术后需 用激素维持治疗
病因1——反应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变态反应性——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药 物过敏,皮肤病等
寄生虫病——钩虫病、蛔虫病、肺吸虫病等。
病因1——反应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结缔组织病——类风湿关节炎、肉芽肿性血管炎、
结节性多动脉炎等。
肿瘤——淋巴瘤、各种实体肿瘤、囊性纤维化等。 内分泌疾病——垂体功能不全、免疫缺陷病、IgA
常见疾病
Churg-Strauss综合征(嗜酸性粒细胞肉芽肿 血管炎)
临床《实验诊断学》大题(总)重点知识总结
实验诊断学1.何为AFP?AFP的临床检测意义。
答:AFP——甲胎蛋白,是在胎儿早期由肝脏合成的一种糖蛋白。
出生后逐渐消失,当肝细胞或生殖腺胚胎组织恶变时,有关基因重新被激活而使AFP重新开始合成,使血中AFP含量增高。
它的检测对诊断肝癌有重要的价值。
临床意义:(1)血清中AFP≥300时,对诊断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有重要的临床价值;(2)生殖腺胚胎癌(睾丸癌、卵巢癌、畸胎瘤)胃癌、胰腺癌时,AFP含量也升高;(3)病毒性肝炎、肝硬化AFP含量也升高;(4)妊娠时特别是7—8个月时,AFP含量达高峰。
2.试述漏出液与渗出液的鉴别要点。
鉴别要点漏出液渗出液原因非炎症所致炎症、肿瘤等外观淡黄、浆液性不定,可为血性、、脓性、乳靡性透明度透明或微混多混浊比重低于1.018 高于1.018凝固不自凝能自凝粘蛋白定性<25g/L >30 g/L葡萄糖定量与血糖接近低于血糖细胞计数<100×106/ L >500×106/ L细胞分类以淋巴细胞为主根据病因,分别以中性或淋巴细胞为主细菌学检查阴性可找到病原菌3.简述乙型肝炎抗原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答:主要是乙肝(1)H BSAg:阳性,见于乙肝潜伏期,发病时达到高峰,常被作为传染性标志之一。
(2)H BSAb:表明机体有一定免疫力。
(3)H BeAg:阳性,表明乙肝处于活动期,有较强的传染性。
(4)H beAb:阳性,表示大部分乙肝病毒被消除,复制减少,传染性减低。
(5)H BcAg:阳性,表示复制活跃,传染性强,预后较差。
(6)H bcIgM:阳性表明新近感染或复发初始。
4.血清前清蛋白检测有哪些临床意义?答:(1)降低:见于:①营养不良,慢性感染,晚期恶性肿瘤②肝胆系统疾病:肝炎、肝硬化、肝癌、胆汁淤积性黄疸对早期肝炎、急性重症肝炎有特殊诊断价值(2)增高:见于Hodgkin病5. 简述中性粒细胞增多的临床意义。
答:(1)生理性增多:见于运动、激动、寒冷等(2)病理性增多:①反应性增多:急性感染和炎症、组织损伤和坏死、急性溶血、急性中毒、急性失血、恶性肿瘤等②异常性增多:粒细胞性白血病、骨髓增值性疾病6. 简述临床常见的蛋白尿类型及其特点答:(1)肾小球性蛋白尿:这是最常见的一种蛋白尿,分为两种:选择性蛋白尿:以清蛋白为主,并有少量小分子蛋白,无大分子量蛋白,半定量多在+ + + ~ + + + + +,典型病种是肾病综合症;非选择性蛋白尿:有大分子量蛋白、小分子蛋白及中分子量的清蛋白,半定量+ ~ + + + + +,可见于各类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也可见于继发性肾小球疾病,非选择性蛋白尿治疗反应常常十分不佳,预后不良。
嗜酸性细胞偏高的相关疾病有哪些
嗜酸性细胞偏高的相关疾病有哪些嗜酸性细胞,是我们人体中一种正常的细胞组织,这种细胞组织非常的脆弱,容易受到很多寄生虫的感染,所以,计算信息包天高或者是偏低,都是因为受到了一些寄生虫的感染,是酸性细胞偏高,会导致哮喘,肺炎等多种疾病,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嗜酸性粒细胞偏高的相关疾病都有哪些?(一)寄生虫感染是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最常见的原因。
单细胞的原虫感染一般不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高,而多细胞的蠕虫、吸虫感染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其增多的程度与虫体特别是幼虫侵人组织的数量和范围相平行。
在组织内被包裹的或仅限于肠道腔内的感染(蛔虫、绦虫),一般不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但能破坏肠粘膜的寄生虫(钩虫)可使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临床上对原因不明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者必须仔细了解其生活环境和饮食史,检查粪便以发现虫卵和幼虫。
但有的寄生虫如旋毛虫、丝虫并不能从粪便中检出,因而,有寄生虫接触可能者、有哮喘发作、移位性肺炎、肝大等坳虫移行征可疑者,必须进行有关的血液和组织学检查,以明确病因。
(二)变态反应性疾病包括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和药物过敏反应等,均可出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药物过敏反应可仅表现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亦可引起间质性肾炎、血清病、胆汁淤积性黄疽、过敏性血管炎和免疫母细胞性淋巴腺病等。
一旦出现药物热和器官受累时应立即停药。
药物引起的间质性肾炎嗜酸性粒细胞不但在血液内增多,而且在尿液中亦可检出。
(三)感染性疾病某些急性细菌和病毒感染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在恢复期大多恢复正常,唯有猩红热恢复期嗜酸性粒细胞仍常增高。
有的真菌(曲菌、球抱子菌)感染和个别的慢性分枝杆菌病者,可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以上就是嗜酸性细胞偏高,总会给我们带来的一些疾病,当遇到以上的几种疾病的时候,一定要及时的去医院进行检查,判断自己,是不是因为嗜酸性细胞偏高而导致该种状况的,由于嗜酸性细胞偏高,而引起的各种疾病,还具有一定的传染性所以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嗜酸性变名词解释
嗜酸性变名词解释嗜酸性变(eosinophilia)是指外周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s)浓度异常增加的一种病理现象。
嗜酸性粒细胞是一种白细胞,其特点是核形状多为双瓣或多瓣,细胞质内含有嗜酸性颗粒。
嗜酸性颗粒内含有酸性蛋白酶和碱性磷酸酶等酶类,能够参与炎症反应和过敏反应等生理过程。
嗜酸性变通常是由于机体对某种刺激物的过度反应导致的。
它可以是一种生理性反应,也可以是一些疾病的表现之一。
嗜酸性变的生理性反应常见于过敏反应,如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等。
在这些情况下,机体对某种过敏原产生过敏反应,释放出多种炎症介质,如组胺、白三烯等,从而引起嗜酸性粒细胞的聚集和增殖。
嗜酸性变还可以是某些疾病的表现之一,如寄生虫感染、风湿性疾病、嗜酸细胞增多性肉芽肿、白血病等。
在寄生虫感染中,寄生虫和机体的免疫系统发生相互作用,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在风湿性疾病中,免疫系统异常激活,导致嗜酸性粒细胞聚集和增殖。
在嗜酸细胞增多性肉芽肿中,嗜酸性粒细胞大量增加,并形成肉芽肿。
在白血病中,由于造血系统的异常,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除了上述疾病因素外,嗜酸性变有时也可能与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有关,如某些药物的过敏反应。
嗜酸性变的临床表现主要是相关疾病的症状和体征。
如过敏性鼻炎患者常伴有鼻塞、喷嚏等症状,支气管哮喘患者常有喘息、咳嗽等症状。
此外,嗜酸性变也可能导致皮肤瘙痒、消化道不适等症状。
诊断嗜酸性变主要是通过检测外周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
正常情况下,嗜酸性粒细胞占外周血白细胞的比例在1-4%之间。
超过这个比例则可以考虑为嗜酸性变。
进一步通过病史采集、临床表现和其他实验室检查,可以判断嗜酸性变是否与某种具体疾病相关。
对嗜酸性变的治疗主要是针对其背后的疾病进行治疗。
比如对于过敏性鼻炎患者,可以采取避免过敏原、抗组胺药物、皮质类固醇等治疗手段。
对于寄生虫感染导致的嗜酸性变,可以使用抗寄生虫药物进行治疗。
对于白血病等恶性疾病导致的嗜酸性变,可能需要进行化疗、放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治疗手段。
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常见原因
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常见原因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s)是一种白细胞的亚群,主要参与机体的免疫反应和炎症过程。
正常情况下,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然而当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升高时,说明机体可能存在某种异常情况或疾病。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升高的原因:1. 过敏反应:过敏反应是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升高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过敏反应可以是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食物过敏或药物过敏。
当机体对特定的过敏原产生免疫反应时,嗜酸性粒细胞在炎症过程中被激活并释放炎症介质,如组胺和白介素,导致炎症反应和症状的发展。
2. 寄生虫感染:某些寄生虫感染,如蛔虫感染、钩虫感染和丝虫病,也可以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升高。
这是由于寄生虫的存在刺激机体免疫系统,激活嗜酸性粒细胞的释放和聚集。
3. 皮肤疾病:某些皮肤疾病,如蕈状肉芽肿、皮肌炎、晚年性荨麻疹和天疱疮等,也可能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升高。
这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涉及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引起皮肤组织的炎症反应和嗜酸性粒细胞的增多。
4. 药物反应:某些药物使用后也可能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升高。
一些常见的药物包括抗癫痫药物、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抗生素和放射治疗药物等。
这些药物可能直接或间接地激活嗜酸性粒细胞的释放和聚集,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升高。
5. 自身免疫疾病: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干燥综合征等,也与嗜酸性粒细胞升高有关。
这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涉及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的异常反应,刺激嗜酸性粒细胞在炎症过程中的聚集和释放。
6. 感染性疾病:某些感染性疾病也可能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升高。
例如,寄生虫感染、真菌感染和病毒感染等都可能引起机体免疫系统的激活和嗜酸性粒细胞的增多。
7. 恶性疾病:在某些恶性疾病,如白血病和霍奇金淋巴瘤等中,由于骨髓异常增殖,嗜酸性粒细胞升高。
这是由于恶性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异常,导致骨髓中嗜酸性粒细胞数量的增加。
除了上述原因外,嗜酸性粒细胞升高也可能与其他因素如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营养不良等有关。
嗜酸粒细胞增多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嗜酸粒细胞增多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为了进一步规范我国血液科医师对嗜酸粒细胞增多症患者的临床诊治,由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白血病淋巴瘤学组牵头,在广泛征求国内专家意见基础上,最终达成了嗜酸粒细胞增多症的诊断程序、实验室检查、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等方面的共识。
一、定义和分类[1,2,3,4,5,6]1.嗜酸粒细胞增多症(Eosinophilia):外周血嗜酸粒细胞绝对计数>0.5×109/L。
2.高嗜酸粒细胞增多症(Hypereosinophilia, HE):外周血2次检查(间隔时间>1个月)嗜酸粒细胞绝对计数>1.5×109/L 和(或)骨髓有核细胞计数嗜酸粒细胞比例≥20%和(或)病理证实组织嗜酸粒细胞广泛浸润和(或)发现嗜酸粒细胞颗粒蛋白显著沉积(在有或没有较明显的组织嗜酸粒细胞浸润情况下)。
3.HE的分类:分为遗传性(家族性)HE(HEFA)、继发性(反应性)HE(HER)、原发性(克隆性)HE(HEN)和意义未定(特发性)HE(HEUS)的四大类。
(1)HEFA:发病机制不明,呈家族聚集,无遗传性免疫缺陷症状或体征,无HER 和HEN证据。
(2)HER:主要可能原因有:①过敏性疾病:如哮喘、异位性皮炎、花粉症等;②皮肤病(非过敏性):Wells综合征等;③药物:包括抗生素和抗痉挛剂;④感染性疾病:寄生虫感染和真菌感染等;⑤胃肠道疾病:嗜酸细胞性胃肠炎、肠道炎症性疾病、慢性胰腺炎、乳糜泄等;⑥脉管炎:Churg-Strauss综合征、结节性多动脉炎等;⑦风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Shulman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⑧呼吸道疾病:Lǒeffler综合征、过敏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等;⑨肿瘤:实体瘤、淋巴瘤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嗜酸粒细胞为非克隆性)、系统性肥大细胞增多症(嗜酸粒细胞为非克隆性)等;⑩其他: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leich病等。
(3)HEN:是指嗜酸粒细胞起源于血液肿瘤克隆。
关于嗜酸性粒细胞叙述正确的是。
关于嗜酸性粒细胞叙述正确的是。
嗜酸性粒细胞(eos)是外周血液和组织中最多见的白细胞类型。
1、正确;嗜酸性粒细胞的增高可见于寄生虫感染,过敏性疾病、皮肤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肺部感染等。
2、错误;寄生虫感染所致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常伴有发热、皮疹、关节痛等症状,大便查虫卵阳性或找到寄生虫即可确诊。
3、错误;eos是在病毒感染中发现的,是机体正常的一种防御反应,能杀灭病毒、肿瘤细胞及某些寄生虫,如猪囊尾蚴等,从而有利于机体的健康,不必因eos升高而恐惧。
4、错误;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感染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且多伴有咳嗽、咽痛、呼吸困难、发热等症状。
5、错误;寄生虫感染时嗜酸性粒细胞增多通常伴有发热、腹泻、关节痛等症状,但也有仅表现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而无其他症状者,需与嗜酸性粒细胞性肉芽肿鉴别。
6、错误;正常人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小于0.05%,当嗜酸性粒细胞比例超过百分之二十则提示有过敏存在。
7、错误;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 0.5%)、淋巴细胞绝对值降低(<10%)、中性粒细胞相对值偏高均为病理改变;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减少、淋巴细胞绝对值增加并出现单核细胞浸润是过敏性疾病特征性的表现。
8、错误:一般认为,儿童期的嗜酸性粒细胞随年龄成比例地逐渐下降至青春期达最低点,以后又缓慢上升,直到20岁左右才稳定。
9、错误:脾切除术后患者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可恢复甚至略微增高。
嗜酸性粒细胞(eos)在机体防御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它们参与抗原呈递,使抗体产生,参与吞噬功能,参与调解血管壁通透性,参与清除异物,参与免疫监视,参与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过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还能抑制某些肿瘤细胞增殖。
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应注意观察嗜酸性粒细胞的动态变化,如果嗜酸性粒细胞持续处于较低水平就会造成治疗效果欠佳,易诱导严重的感染、出血和过敏反应,故在临床工作中,需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剂量,适时进行药物更换。
以消化道症状为主要表现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14例
子作用下 。 增殖 、 分化为成熟 的嗜酸性粒细胞 , 成为 白 细胞的组成部分 。 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病因复杂 多样 , 有学者将 其大致分为 4类[,1反应性嗜酸性 ¨ () 粒细胞增多 : 见于感染性 、 变态反应性及皮肤性疾病 ; () 2 克隆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 多为恶性疾病 , 如多种 白血病可出现 嗜酸性粒细胞升高 ;3 ()继发性嗜酸性 粒细胞增多 : 伴随某种疾病发生 ;4 特发性高嗜酸性 () 粒细胞增多症 : 断标 准是一种 除外性诊 断 , 诊 必须排 除前 三种 。 嗜酸性 粒细胞大于 1 且 . 5×19 , 0 L 并持续 / 6 月或 出现症状后于 6 个 个月 内死亡 。 常有多器官受 累的症状或体征 。 本组病例 中, 寄生虫感染 占 4 %, 3 为嗜酸性 粒细 胞增多症病因之首。3 例华支睾吸虫感染者为本地鱼 生嗜好者 , 主要表现为上腹不适 , 肝区隐痛 , 中 1 其 例 还 出现黄疸 、皮肤瘙痒 ; 2例钩虫及 1 例蛔虫感染 者 均为本地菜农 。 钩虫感染者 表现为脐周 、 上腹部 弥漫 性疼痛 , 伴有贫血 , 胃镜下 十二指肠球 、 降部黏膜见散 在小出血点 , 并见 略透 明、 粉红色虫体 ; 蛔虫感染者是 因剑突下钻顶样剧烈绞痛就 医。因此 , 消化道症状 对 伴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者 。 应首先结合 当地的流 行病学特点 。 详细 了解患者 的职业 、 饮食嗜好或接触 史。 必要时应反复查找病原体 。 本组诊断嗜酸粒细胞性 胃肠炎 3 。 例 2例主要表 现为恶心呕吐、 腹痛腹泻 。 例为腹胀 、 1 大量腹水 。本 病分 为三 型 : 黏膜型 、 层型 和浆 膜型 。 肌 临床 表现与 病变浸润 的部位及深度 有关 [。其发病 机制可能为 z - 易致敏的食 物、药物等通 过消化道时使黏膜免疫系 统被活化 、 致敏 , T淋巴细胞 释放细胞 因子作 用于造 血干细胞 。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 引起 临床上消化道症 状 并无 特异性 , 诊断上要注意 临床表现 的多样性 , 确 酸性粒 细胞计数有所上升 :恶性腹水 患者 因原发 病 诊需 组织 学证 实 胃肠道 组 织大 量 嗜酸 性粒 细胞 浸 灶不 明 。 且病情急剧 恶化短期 内死亡 , 未能作 系统 观 润。 察及治疗 。 2 例结核性腹膜炎经抗结 核治疗后 。 嗜酸性粒细 3 讨 论 胞很快降到正常 。 说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与结核杆菌 嗜酸性粒细胞产生 于骨髓干细胞 。 在一些细胞因 感 染有关 ,升高 的原 因可能为结 核菌感染后 引起类 白血病反应[。 例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存在外周血 2 作者单位 :300 南 宁市 , 西壮族 自治区人 民医院消化 内科 500 广 嗜酸性粒细胞升高 .柳氮磺胺 吡啶治疗病情 缓解后
生理性变化、药物、感染性疾病、肿瘤、风湿性疾病、嗜酸性粒细胞肺炎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诊断标准和临床表现
生理性变化、变态反应性疾病、药物、感染性疾病、肿瘤、风湿性疾病、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嗜酸性粒细胞肺炎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诊断标准和临床表现任何原因引起外周血嗜酸粒细胞绝对计数 > 0.5×109/L,即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根据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计数,分为以下几种程度:常见原因生理性变化正常人嗜酸性粒细胞白天较低,夜间较高。
上午波动较大,下午比较恒定。
变态反应性疾病可发生轻至中度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常见于支气管哮喘、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血清病、花粉症等。
药物引起一些药物反应可导致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如抗疟疾药、β- 内酰胺类、环丙沙星、糖肽类抗生素、磺胺类药物、抗结核药物、心血管药物、抗惊厥药等。
药物引起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临床上比较少见且大多不严重,但是临床用药中仍需要注意。
感染性疾病1)寄生虫感染:特别是当其侵犯肠道外组织时,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更显著。
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寄生虫感染主要有:血吸虫、肺吸虫、肝吸虫、蛲虫蛔虫、钩虫、疟原虫、弓形虫等。
2)有些真菌也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如曲霉菌。
3)逆转录病毒感染有时可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如人类嗜T 细胞病毒HTLV-II 和HTLV-I 感染、HIV 感染。
4)结核,特别是淋巴结干酪样结核也可使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肿瘤1)各种恶性肿瘤患者约0.5% 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如支气管肺癌、宫颈癌、胃癌、直肠癌等;2)某些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等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3)霍奇金病也可有外周血嗜酸细胞增多,其他淋巴瘤则少见;4)嗜酸性粒细胞肉芽肿、类癌亦可使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风湿性疾病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常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皮肌炎、血管炎、结节性多动脉炎、干燥综合征等疾病,可反映疾病的活动度。
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正常情况下,体内的糖皮质激素能抑制嗜酸性粒细胞,当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时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Eosinophilia)是指外周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一种病理状态。
嗜酸性粒细胞是一类白细胞,其细胞质含有颜色鲜明的大颗粒,这些颗粒富含阳性染色物质,使得它们在染色后显得呈酸性(eosinophilic)。
嗜酸性粒细胞在正常情况下所占的白细胞比例很小,通常不超过5%。
当外周血液中的嗜酸性粒细胞数量超过相应的正常范围时,就被认为是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在成年人中,一般将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大于0.5×109/L定义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嗜酸性粒细胞的产生和释放主要受到一些特定的细胞因子的调节,例如白细胞介素-3(IL-3)、白细胞介素-5(IL-5)和肥大细胞生长因子(MGF)。
这些细胞因子的过度分泌可能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嗜酸性粒细胞对抗寄生虫感染具有重要的作用。
当机体感染寄生虫时,嗜酸性粒细胞会迁移到感染部位,并释放出一些生物活性物质,如肥大细胞碱性蛋白(MBP),通过激活嗜酸性粒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来消灭寄生虫。
然而,在一些情况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并不是由寄生虫感染引起的,它可能与其他病理状态相关。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可以是原发性的,也可以是继发性的。
原发性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是指没有明显的病因可发现的情况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一般来说,原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属于良性疾病,常常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只是在一般血液检查中发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超过正常范围。
继发性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指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是其他疾病的结果,如过敏反应、寄生虫感染、感染性疾病、风湿性疾病等。
如果发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要进一步进行相关检查以确定病因。
这些检查包括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
根据不同的病因,相应的治疗方法也会有所不同。
对于原发性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一般不需要特殊的治疗措施,只需要定期随访即可。
对于继发性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需要根据病因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总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常见的血液病理状态,可以是原发性的,也可以是继发性的。
中性细胞比率高的原因是什么
中性细胞比率高的原因是什么血常规化验单的检查报告结果项目比较多,通常医生主要看三个数据:白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
这三项是特别重要的几项参考标准。
经常看化验的人可能也都注意到了,血常规化验单后面都有一个指标值,是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通过化验单我们可以很直观的看到,哪些检查结果不是正常的比例范围,是高了还是低了,这都是不正常的表现。
如果化验单显示中性细胞比率高,那又是怎么回事呢,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专家表示,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的原因一般是细菌感染,我们来了解一下。
众所周知,白细胞是人体的防预“卫士”,专门帮助我们来抵御细菌等外来入侵,保证身体健康不被破坏。
不过,其实在这些卫兵里,有一队“精兵强将”更需要关注,那就是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进行战斗时总是冲在最前面,在人体免疫系统里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医生来说,看血液化验单不仅仅看白细胞有没有低于正常值,还要关注中性粒细胞的数量。
中性粒细胞监测是尿常规检查中必检项目,中性粒细胞影响着我们的免疫系统功能,其是否正常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一、中性粒细胞的正常值是多少中性粒细胞的正常参考值:参考值:0.40~0.75(40%~75%);(1.80~6.30)×109/L。
★二、中性粒细胞的监测意义1、增多急性和化脓性感染(疖痈、脓肿、肺炎、阑尾炎、丹毒、败血症、内脏穿孔、猩红热等),各种中毒(酸中毒、尿毒症、铅中毒、汞中毒等),组织损伤、恶性肿瘤、急性大出血、急性溶血等。
2、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麻疹、流感等传染病、化疗、放疗。
某些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脾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三、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的原因中性粒细胞是什么?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icgranulocyte)在瑞氏(Wright)染色血涂片中,胞质呈无色或极浅的淡红色,有许多弥散分布的细小的(0、2~0、4微米)浅红或浅紫色的特有颗粒。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原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原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是一种与炎症或过敏反应相关的病理状态。
正常情况下,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很少,但在某些疾病条件下,嗜酸性粒细胞数量会显著增加。
嗜酸性粒细胞是一类特殊的白细胞,其胞质内含有大量酸性颗粒,这些颗粒含有酸性染料,例如嗜酸性染料。
在炎症或过敏反应中,嗜酸性颗粒会释放出一些活性物质,例如组胺、血小板激活因子等,这些物质对炎症或过敏反应的发生与进展起着重要作用。
原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Primary Eosinophilia)是一种少见的骨髓疾病,其特征是外周血和骨髓中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明显增多。
这种疾病通常被认为是一种免疫系统异常的结果,但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原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但更常见于中老年患者。
其症状主要取决于病变器官的受累程度,常见症状包括疲劳、发热、体重减轻、皮肤瘙痒等。
原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诊断主要是基于血液和骨髓检查。
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增加,通常超过绝对值的1.5×10^9/L,而骨髓活检显示嗜酸性粒细胞的明显增加。
此外,还需要进行其他相关检查以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例如寄生虫感染、过敏性疾病、恶性肿瘤等。
在治疗上,原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通常需要联合多种治疗手段。
首先,应针对病因进行治疗,例如抗寄生虫药物治疗和抗过敏治疗。
同时,还应采取药物治疗控制粒细胞增多,常用的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
对于症状明显或合并危及生命的病例,可能需要进行骨髓移植治疗。
与原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相比,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在临床上较为常见。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以是暂时性的,如过敏反应、寄生虫感染等,也可以是慢性的,如哮喘、慢性鼻窦炎等。
当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超过正常范围时,可能提示存在某种疾病或病理状态。
因此,对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患者的进一步评估是必要的。
在诊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时,需要结合临床表现、血液检查和其他相关检查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因。
嗜酸性粒细胞偏高是怎么回事
嗜酸性粒细胞偏高是怎么回事
一、嗜酸性粒细胞偏高是怎么回事 1. 嗜酸性粒细胞偏高是怎么回事2. 嗜酸性粒细胞诊断标准3. 嗜酸性粒细胞的作用二、嗜酸性粒细胞偏低的原因三、嗜酸性粒细胞偏低吃什么
嗜酸性粒细胞偏高是怎么回事
1、嗜酸性粒细胞偏高是怎么回事过敏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荨麻疹、食物过敏、血管神经性水肿、血清病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达10%以上。
寄生虫病:血吸虫病、蛔虫病、钩虫病等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常达10%或更多。
某些寄生虫感染患者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倒置白细胞总数高达数万,90%以上为嗜酸性粒细胞,为嗜酸性粒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
皮肤病:如湿疹、剥脱性皮炎、天疱疮、银屑病等可见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轻中度增高。
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等。
某些恶性肿瘤:某些上皮系肿瘤如肺癌等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高。
某些传染病:急性传染病时,嗜酸性粒细胞大多减少。
其他:风湿性疾病、脑腺垂体功能减低症等。
2、嗜酸性粒细胞诊断标准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1.5×109/L,并持续6个月以上,或出现临床症状后,于6个月内死亡。
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可表现为发热、皮疹、乏力、咳嗽、气短、肌肉酸痛,或腹泻等。
体格检查可发现皮疹、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肺内啰音、腹部压痛或神经系统异常等。
未发现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原因。
有器官受累的症状或体征,如肺内阴影、心脏超声异常等。
3、嗜酸性粒细胞的作用嗜酸性粒细胞具。
血常规提示嗜酸性粒细胞高,需要怎么办?什么时候提示严重?
血常规提示嗜酸性粒细胞高,需要怎么办?什么时候提示严重?导读有时在血常规报告单,会发现其中一项嗜酸性粒细胞升高,有时医生会说不用管,有时会仔细问孩子情况。
如果孩子有些湿疹、哮喘,家长觉得有事,医生会说没事;但有时家长觉得没啥事时,或者孩子伴随其他症状时,医生会进一步做其他检查,让过段时间复查血常规、甚至还会进行CT、胸穿等检查。
那到底什么时候不用处理,什么时候要担心呢?今天咱们说说。
目录1. 嗜酸性粒细胞是什么?有什么用?2. 什么是嗜酸性粒细胞增多?3. 什么原因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4. 查血发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怎么办?5. 有哪些症状提示有问题,需要哪些检查?6. 没症状,但是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要治疗吗?一嗜酸性粒细胞是什么?有什么用?嗜酸性粒细胞是白细胞一种,在骨髓制造,运输到血液和组织中,组织中的数量要远大于血液,主要位于胃肠道黏膜固有层、脾脏、淋巴结等。
嗜酸性粒细胞明确的作用现在还没有搞清楚,但目前认为其在机体免疫中起到不少作用,免疫包括抗感染和过敏,所以该细胞在这两方面起作用。
•在抗感染中,其主要能限制寄生虫的感染,还具有抗菌和抗病毒活性(但大多数细菌和病毒感染和该细胞无关);能释放炎性介质,可促进炎症,也有抑制炎症的效果。
•在过敏中,嗜酸性粒细胞可能限制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组胺,减轻过敏反应,也可能有直接参与、导致过敏反应更强的作用;还可能是因为过敏反应而增高、在组织部位导致炎症反应增加。
•哦,还得加一条,因为免疫系统还有消除机体自身隐患的作用,比如消除体内产生的肿瘤细胞,所以嗜酸性粒细胞在肿瘤检测上也可以发挥作用,至于是啥,还没搞清楚。
•嗜酸性粒细胞的主要作用部位是皮肤、呼吸(肺)、消化系统(食管、胃肠道),心脏和神经系统也会受累[1],所以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导致症状时,多会累及这些部位。
二什么是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正常情况下,在血液里面的嗜酸性粒细胞数量为0 ~ 0.5 ×10^9/L(500/uL),如果大于这个数目,就称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嗜酸性粒细胞比率高有哪些原因
嗜酸性粒细胞比率高有哪些原因
关于《嗜酸性粒细胞比率高有哪些原因》,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假如在查验之中出現嗜酸性粒细胞比例上升的状况,这多由于一些病症的原因导致的,造成这类状况的病症比较多,例如一些皮肤疾病,较为普遍的有湿疹,银屑病这些,此外一些过敏的病症也总会导致那样的状况,例如有支气管哮喘,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此外一些肿瘤病症,血液病症,都可能会造成嗜酸性粒细胞比例上升。
一、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数较高的原因:
1、过敏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荨麻疹、食物过敏、血管神经性水肿、血清病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加达到10%以上。
2、寄生虫感染:吸血虫病、蛔虫病、钩虫病等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加,常达10%或大量。
一些裂头蚴感染病人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加,颠倒白细胞总数达到数十万,90%以上为嗜酸性粒细胞,为嗜酸性粒细胞型类败血症反映。
3、皮肤病:如湿疹、剥脱性皮炎、天疱疮、银屑病等由此可见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中重度提高。
4、血液病:如漫性粒细胞败血症、嗜酸性粒细胞败血症、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嗜酸性粒细胞肉芽肿等,外周血嗜酸性粒
细胞可有不一样水平提高,有的可伴随孩子气嗜酸性粒细胞增加。
5、一些恶变肿瘤:一些上皮细胞系肿瘤如肺癌等可造成嗜酸性粒细胞提高。
6、一些传染性疾病:急性传染病时,嗜酸性粒细胞大多数降低,但猩红热时可造成嗜酸性粒细胞增加。
7、别的:风湿性疾病、脑腺垂体作用降低症、过敏间质性肾炎等也常伴随嗜酸性粒细胞增加。
二、难治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加综合症的诊断标准:
1、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百分比测定的意义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百分比测定的意义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百分比测定的意义 1.生理变化:在劳动、寒冷、饥锇、精神刺激等情况下,可导致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因此正常人嗜酸性粒细胞白天较低,夜间较高。
上午波动较大,下午比较恒定。
2.嗜酸性粒细胞增多(1)过敏性疾患:如支气管、血管神经性水肿哮喘、食物过敏、血清病等。
(2)肠道寄生虫病:可高达90%以上,随驱虫彻底及感染消除而血象逐渐恢复正常。
3)某些传染病:一般急性传染病时,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均减少,唯猩红热时反而增(高。
(4)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此时嗜酸性粒细胞常可高达10%以上,并可见有幼稚型。
(5)罕见的嗜酸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时其白血病性嗜酸粒细胞可达90%以上。
(6)某些恶性肿瘤,特别是淋巴系统恶性疾病。
如堆霍奇金病及某些上皮系肿瘤如肺癌时,均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一般在10%左右。
b5E2RGbCAP3•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手术后严重组织损伤以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p1EanqFDPw4.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其他应用(1)观察急性传染病的预后:肾上腺皮质有促进体抗感染的能力,因此当急性感染(如伤寒)时,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嗜酸性粒细胞不减少,恢复期嗜酸性粒细胞1 / 4又逐渐增多。
若临床症状严重,而嗜酸性粒细胞不减少,说明肾上腺皮质功能衰竭嗜酸性粒细;如胞持续下降,甚至完全消失,说明病情严惩反之,嗜酸性粒细胞重新出现,甚至暂时增多,则为恢复的表现。
DXDiTa9E3d2)观察手术和烧伤病人的预后:手术后4 小时嗜酸性细胞显著减少,甚至消失,24 (小时,48 小时后逐渐增多,增多速度与病情变化基本一致。
大面积烧伤病人,数小时后嗜酸性粒细胞完全消失,且持续时间较长,若大手术或大面积烧伤后,病人嗜酸性粒细胞不下降或下降很少,均表明预后不良。
RTCrpUDGiT(3)测定肾上腺皮质功能:ACTH可使肾上腺皮质产生肾上腺皮质激素,造成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高
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高繁华美丽的世界,看见人来人往,世界的经济水平已经在呈现一个上升的趋势。
科学家为了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对于各种类型的药物,也不断地进行研制和发展,不断地对健康进行关注。
在进行血规检查的时候,发现嗜酸性粒细胞出现了增高。
那么,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高?嗜酸性粒细胞是白细胞的一种。
白细胞根据形态差异可分为颗粒和无颗粒两大类。
颗粒白细胞(粒细胞)中含有特殊染色颗粒,用瑞氏染料染色可分辨出三种颗粒白细胞即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无颗粒白细胞包括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具有粗大的嗜酸性颗粒,颗粒内含有过氧化物酶和酸性磷酸酶。
临床上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见于多种疾病,统称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其中以寄生虫感染和变态反应性疾病为最常见。
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高的原因:(1)变态反应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荨麻疹、药物过敏、过敏性紫癜等。
(2)寄生虫感染如血吸虫病、蛔虫病、钩虫病等。
(3)某些皮肤病如湿疹、剥脱性皮炎、天疱疮、银屑病等。
(4)某些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嗜酸粒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嗜酸性粒细胞肉芽肿等。
(5)某些恶性肿瘤某些上皮系肿瘤如肺癌等。
(6)某些传染病如猩红热等。
(7)其他风湿性疾病、脑腺垂体功能减低症、肾上腺皮质功能减低症、过敏性间质性肾炎等。
建议化验大便虫卵,如果有,及时吃驱虫药治疗。
身体已经在发出了警告的信号,这就一定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如果不重视起来,随着病情的不断的发展,那最终会对身体健康造成很大的影响。
定期进行相应的身体检查,对于自己来说,社会起到一个很大的帮助性作用,早发现早治疗,能够更好地恢复健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增多的原因什么
导语: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增多的原因什么?在白细胞中嗜酸性粒细胞是常见的一种。
酸性粒细胞百分比也有一定的正常值,若是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增多必然
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增多的原因什么?在白细胞中嗜酸性粒细胞是常见的一种。
酸性粒细胞百分比也有一定的正常值,若是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增多必然会引发多种疾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所造成的危害也是非常大的,那么,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增多的原因是什么呢?以下就是针对这个问题的具体分析。
白细胞根据形态差异可分为颗粒和无颗粒两大类。
颗粒白细胞(粒细胞)中含有特殊染色颗粒,用瑞氏染料染色可分辨出三种颗粒白细胞即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无颗粒白细胞包括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具有粗大的嗜酸性颗粒,颗粒内含有过氧化物酶和酸性磷酸酶。
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增多的原因很多:
1.变态反应性疾病:如哮喘、荨麻疹、血清病、异体蛋白反应、食物过敏和血管神经
性水肿。
2.各种皮肤病:如天疱疮、疱疹性皮炎、牛皮癣、皮肤瘙痒症、剥脱性皮炎和药物性
皮炎等。
3.某些寄生虫感染:尤其多见于深层组织的寄生虫感染,如包虫囊虫、血吸虫、肺吸
虫、丝虫病;肠寄生虫如蛔虫、钩虫等。
4.某些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嗜酸粒细胞性白血病、何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