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七章 第3节《重力》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三节重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三节重力教学设计
2.强调重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3.提醒学生注意:重力只是地球对物体的一种吸引力,还有其他力会影响物体的运动。
4.鼓励学生课后观察生活中的重力现象,学以致用,提高实践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课堂所学,思考以下问题并完成解答: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力的概念及其方向、作用点的理解。
2.重力与物体质量的关系,以及公式的运用。
3.利用重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设想
1.针对重难点的教学策略:
(1)采用生动的案例导入,如苹果落地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重力是什么,从而引出重力的概念。
(2)通过实验和动画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以加深理解。
2.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求实的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使学生认识到重力对人类生活、生产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及环节设计
(一)导入新课
1.提问:什么是重力?重力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
2.引导学生回顾旧知识,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二)新课讲解
1.讲解重力的概念、方向、作用点等基本特征。
4.提问:“重力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结合课本,详细讲解重力的概念、方向、作用点等基本特征。
2.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重力是垂直于地面向下的力,作用点在物体的重心。
3.介绍重力与物体质量的关系,引导学生学习重力公式G=mg。
(4)巩固练习:设计梯度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7章第3节重力课程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7章第3节重力课程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第七章第3节《重力》教学设计
二、教学分析
【教学反馈】
本节重点是重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难点是理解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重力是一种常见的力,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到与重力有关的现象,学生对重力现象比较熟悉,有一定的基础。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引导学生讨论生活中与重力有关的现象,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

探究重力与质量的正比关系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这个实验比较简单,可以让学生自主进行实验。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做好这个探究实验,让学生学会用比值法处理数据,通过实验自己总结出规律。

让学生从探究过程中体会到科学研究活动的乐趣和科学方法的重要。

人教版物理八下第七章力第3节重力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下第七章力第3节重力教案

教案:人教版物理八下第七章力第3节重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物理八下第七章力的第三节,主要讲述重力的概念、重力的作用点、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的大小。

具体内容包括:1. 重力的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2. 重力的作用点: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多数物体的重心在物体上,一些不规则物体或空心物体的重心不在物体上。

3. 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即垂直于水平面。

4. 重力的大小: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物体所在的高度无关。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的作用点、方向和大小。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力的方向。

2. 重力大小的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重力计、物体(如苹果、书包等)。

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拿一个物体(如苹果),感受重力的存在。

2. 讲解重力的定义: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3. 讲解重力的作用点: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多数物体的重心在物体上,一些不规则物体或空心物体的重心不在物体上。

4. 讲解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即垂直于水平面。

5. 讲解重力的大小: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物体所在的高度无关。

6. 例题讲解:用地球仪和重力计演示地球对物体的引力作用。

7.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手中的物体(如书包)进行重力方向的实验。

六、板书设计重力1. 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2. 作用点:重心。

3. 方向:竖直向下。

4. 大小:与质量成正比,与高度无关。

七、作业设计1. 题目: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在地球表面受到的重力是多少?答案:20N。

2. 题目:一个苹果的重心在哪里?答案:苹果的重心在苹果的中心部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重力的存在,然后讲解重力的概念、作用点、方向和大小,通过例题和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3节《重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3节《重力》教学设计
"请同学们认真完成课后习题,特别注意重力与质量的关系以及重心位置的判断方法,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2.结合生活实际,观察并记录一天中你所见到的与重力相关的现象,尝试用所学的重力知识进行解释。
"希望同学们能将所学知识联系到生活实际,观察并思考生活中的重力现象,例如抛物线运动、物体下落等,并尝试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去解释它们。"
4.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发展,了解重力研究在我国科技领域的地位和作用,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5.教育学生遵守物理实验操作规程,养成安全、环保意识,培养良好的实验素养。
本教学设计以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3节《重力》为依据,紧密结合学科知识,注重实用性,旨在帮助学生在掌握重力知识的同时,提高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科学素养。
“现在,请同学们分成小组,讨论一下重力与质量的关系,以及如何判断物体的重心位置。”
2.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实验方法,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非常好,各小组都取得了不错的讨论成果。通过你们的努力,我们得出了重力与质量成正比的结论,也了解了判断物体重心位置的方法。”
2.介绍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推导公式G=mg,并通过实例解释其意义。
“重力与物体质量成正比,我们可以用公式G=mg来表示。这里的G代表重力,m代表物体的质量,g代表重力加速度。这个公式可以帮助我们计算物体受到的重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提出讨论主题,如重力与质量关系、重心位置等,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涉及重力概念、计算、实验等方面,让学生独立完成。
“现在,请同学们完成以下练习题,检验一下自己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7.3重力--集体备课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7.3重力--集体备课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7.3重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第三节重力。

具体内容包括:1. 重力的概念:地球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

2. 重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受力物体是地球附近的物体。

3. 重力的作用点: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多数物体的重心在物体上,一些不规则物体或空心物体的重心不在物体上。

4. 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5.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物体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公式为G=mg。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 让学生掌握重力的作用点,能够找出常见物体的重心。

3. 让学生了解重力的方向,能够描述重力的方向特点。

4. 让学生掌握重力与质量的关系,能够运用公式 G=mg 计算物体的重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力的概念及其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 重力的作用点及重心的概念。

3. 重力的方向特点。

4.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及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重锤、天平、砝码、弹簧测力计。

2. 学具:学生手册、练习册、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提问学生在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是受到重力的作用,引导学生思考重力的存在。

2. 知识讲解:讲解重力的概念、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作用点、方向特点以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3. 例题讲解:运用教具演示地球附近的物体受到重力的作用,如地球仪、重锤等,让学生直观地理解重力的概念和方向特点。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重力的概念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为什么物体掉落到地面上、为什么抛出去的球会落回地面等。

5. 重心概念讲解:通过实验让学生找出物体的重心,如天平实验、砝码实验等,让学生掌握重心的概念和找重心的方法。

6.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应用:让学生运用公式 G=mg 计算不同质量的物体受到的重力大小。

六、板书设计1. 重力概念2. 施力物体:地球3. 受力物体:地球附近的物体4. 作用点:重心5. 方向特点:竖直向下6.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G=mg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不同质量的物体受到的重力大小。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3节重力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3节重力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3节重力一、教学内容1. 重力的概念:介绍重力是什么,它是如何产生的,以及重力的方向。

2. 重力的大小:讲解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测量重力。

3. 重力的作用点:介绍重力的作用点是什么,以及如何确定重力的作用点。

4.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讲解重力与质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计算物体的重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重力的概念,掌握重力的产生原因和重力的方向。

2. 让学生掌握重力的大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学会测量重力。

3. 让学生了解重力的作用点,学会确定重力的作用点。

4. 让学生掌握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学会计算物体的重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力的概念和重力的方向。

2. 重力的大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

3. 重力的作用点。

4.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重力计、质量计、物体。

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拿一个物体,感受一下重力的存在。

2. 讲解重力的概念:介绍重力是什么,它是如何产生的,以及重力的方向。

3. 讲解重力的大小:讲解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测量重力。

4. 讲解重力的作用点:介绍重力的作用点是什么,以及如何确定重力的作用点。

5. 讲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讲解重力与质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计算物体的重力。

6. 例题讲解:给出一些例题,让学生通过计算来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7. 随堂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的内容。

六、板书设计1. 重力的概念。

2. 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3. 重力的大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G=mg。

4. 重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的重力。

答案:G=mg=2kg×9.8N/kg=19.6N。

2. 题目:判断一个物体的重力是否与其质量成正比。

答案:是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实践和例题来帮助学生理解。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3节重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3节重力教学设计
2.实验探究,理解重力本质: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如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重力,观察重力的方向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重力的存在,理解其本质。
3.问题驱动,突破教学难点:针对重力大小和方向等难点,设计一系列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帮助他们逐步突破难点。
4.多元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效果:运用多媒体、实物演示、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果。
4.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重力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果。
5.通过对重力公式的推导和应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自然现象的欲望。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让他们明白重力在生活中可能带来的危害,学会防范。
作业布置要求:
1.学生要认真对待作业,按时完成,确保作业质量。
2.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学习进度,协助孩子完成实践作业,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批改、反馈,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和实验技能,对力的概念有初步的了解,能够进行简单的力学计算。在此基础上,他们对重力的认识处于模糊阶段,对重力的产生、方向和大小等方面的理解有待深化。此外,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难以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引导和启发。因此,针对本章节内容,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二)讲授新知
1.教师介绍重力的定义,讲解重力是如何产生的,以及重力与地球引力的关系。
2.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发现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并掌握重力的表达式和单位。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七章第3节重力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七章第3节重力教案

第七章力第3节重力设计说明人类生活在地球上,重力是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力,对以后压力、浮力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要。

本节包括“重力的大小”“重力的方向”“重心”“重力的由来”四部分内容。

学生必须经历对重力的感知,描述和测量等过程,形成对重力的整体认识。

学生对重力的认识只是略有了解,教学中可以通过多媒体视频,和学生实验等手段唤起学生对重力的感知。

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归纳出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对于重力的方向,可让学生通过观察物体自由下落的方向、悬挂物体(例如让学生进行悬挂钩码的小实验)的线自由下垂的方向来认识。

为纠正“重力的方向跟接触面垂直”的错误认识,可让学生在小实验中将另一悬挂钩码的铁架台先后放在平面上和斜面上,观察两条悬线的方向,看它们是否相同,究竟与哪个面垂直,从而让学生区分竖直方向和垂直方向。

关于重心和重力的由来,让学生了解到教材介绍的程度即可。

在学生了解了重力的三要素之后,可组织学生练习重力示意图的画法。

对于重力的由来,只需让学生了解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即可。

对于万有引力的理解,在教学中可通过月亮与橡皮,人手与地球、拉力与引力等的类比帮助学生理解。

教学目标1.能通过分析生活及实验现象得出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2.经历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了解重力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

会根据G -m图像分析处理实验结果。

能正确书写重力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式G=mg,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3.通过观察确认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并能够应用其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能找到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

会画重力的示意图。

4.了解重力的由来。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和重力方向在生活中的应用。

2.难点:探究重力跟什么因素有关,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教具学生用:质量为50 g的钩码6个,量程为0~5 N的弹簧测力计一个。

教师用:乒乓球一个,大小不同的金属球,细线,重锤,钩码,铁架台等。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7.3重力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7.3重力优秀教学案例
-重力是什么?它是如何产生的?
-重力的计算方法是什么?重力加速度g的含义是什么?
-重力的方向是什么?2.学回答这些问题后,我会对他们的回答进行总结和归纳,确保他们对重力的概念、计算方法和方向有清晰的理解。
(五)作业小结
1.在课堂的最后,我会布置一些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的重力知识。作业包括:
-计算一些物体的重力,并画出重力的方向。
(四)反思与评价
1.让学生通过问答、练习题和小组讨论等方式,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正。
2.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3.鼓励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自我调整能力。
4.引导学生关注学习中的错误和不足,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持续改进的意识。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在讲授完重力的概念、产生原因和计算方法后,我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以下问题:
-重力是如何影响物体的运动的?
-重力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
2.学生通过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从而加深对重力的理解,并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四)总结归纳
1.在学生小组讨论后,我将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归纳。我会提问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与学生的互动,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发表观点,以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重力的计算方法,我设计了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所学的重力知识,加深对重力概念的理解。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重力知识,我还设计了一个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分成小组,探讨重力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通过这个活动,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4.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3节7.3重力(复习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3节7.3重力(复习教案)

教案: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3节7.3重力(复习教案)一、教学内容1. 教材章节: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3节7.3重力。

2. 详细内容:(1)重力的概念:地球附近的一切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

(2)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3)重力的作用点: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多数物体的重心在物体上,一些不规则物体或空心物体的重心不在物体上。

(4)重力的计算:物体受到的重力大小跟它的质量成正比,计算公式为G=mg,其中g=9.8N/kg。

(5)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物体受到的重力与其质量成正比,质量越大,受到的重力也越大。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重力的概念、方向、作用点和计算方法。

2. 掌握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3. 能够运用重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2.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3. 运用重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悬挂重物的绳子、重物(如苹果、书包等)。

2. 学具:学生手册、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演示地球附近的物体受到重力的现象,如悬挂重物的绳子。

(2)提问:这些物体受到的力是什么力?它的方向和作用点在哪里?2. 知识讲解:(1)讲解重力的概念:地球附近的一切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

(2)讲解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3)讲解重力的作用点: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多数物体的重心在物体上,一些不规则物体或空心物体的重心不在物体上。

(4)讲解重力的计算:物体受到的重力大小跟它的质量成正比,计算公式为G=mg,其中g=9.8N/kg。

(5)讲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物体受到的重力与其质量成正比,质量越大,受到的重力也越大。

3. 例题讲解:(1)讲解例题: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多少?解答:G=mg=2kg×9.8N/kg=19.6N。

(2)提问:这个物体受到的重力方向和作用点在哪里?4. 随堂练习:(1)练习题:一个质量为3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多少?解答:G=mg=3kg×9.8N/kg=29.4N。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课题第七章第三节《重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课题第七章第三节《重力》教学设计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总结等过程,掌握重力的相关知识。
2.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重力知识,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4.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4.小组合作,交流分享: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重力知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5.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通过动画、视频等形式展示重力的作用效果,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重力概念。
6.适时反馈,调整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进度和难度,确保教学效果。
5.强调重力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如:重力的作用使得物体落地、水流向低处等,让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设计具体内容:
1.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力的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新课内容:讲解重力的概念、方向、作用点等,并通过实验演示重力的测量方法。
3.课堂练习: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重力知识的掌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课题第七章第三节《重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掌握重力的方向、作用点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2.培养学生运用重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计算物体的重力、分析重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等。
3.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掌握测量重力大小的实验方法,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实验现象。
a.质量为5kg的书
b.质量为200kg的人
(3)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一个物体受到的重力,并记录实验过程和数据。

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重力》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重力》教学设计
回答教师问题,提出问题重力大小与质量有什么关系
学生猜测物体质量越大,所受重力越大;物体质量越小,所受重力越小。
通过计算G与m的比值发现规律:G与m的比值基本上是一定的,即G与m成正比。即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比值9.8牛/千克(用g表示)公式G=mg。
让学生用一个手指托住书本,观察手指所在位置,可知重心在书本中央,从而体会重心的概念。
对学生构建连贯的知识体系,让学生对于重力的基本概念有系统的认识。
回归引课时的物理情景,解决设置的问题。
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物理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经历探究重力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会根据图像分析处理实验结果。能正确书写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式,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重心比较抽象,这样处理更加生动形象,便于学生理解。
以牛顿的故事为例,激发学生对于身边事物的探究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精神
拓展学生的眼界,让他们能够发现重力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课堂总结(1-2分钟)
1、地面附近的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所以物体受到重力。重力的施力物是地球。
2、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3、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关系用G=mg表示,g=9.8N/kg。
教学环节和课时分配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思路
新课引入(3-5分钟)
动手做一做:在上课之前,先请同学们分别向空中竖直向上和斜向上抛出自己的橡皮。观察两次实验的共同特点。
提问:在两次抛出橡皮时,橡皮的运动状态是否发生了改变?而橡皮在两次抛出后所具有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动手实验,并观察两次抛出时橡皮所具有的共同特点:橡皮都在向下落。
3.设计实验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和表格。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第3节《重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第3节《重力》教学设计

第七章第3节《重力》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重力是如何产生的、重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等内容。

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重心的概念。

3、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重力的存在。

2、通过探究,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自己参与思维活动的兴趣,珍惜自己的思维活动成果。

2、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重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教学难点:重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课型与教学方法:新授课。

方法:先学后教、适当点拨教学资源的利用及教学准备:演示用弹簧测力计、钩码、细线、石块、钩码、弹簧测力计、多媒体课件、导学过程一、实验引入:(2分钟)学生观察实验:用一根线拴住一个小球,做圆周运动。

思考:1、小球为什么不会飞走?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得出原因:有绳子的力在束缚着小球。

2、同样的,月亮在绕地球做类似的运动,为何不会飞走?那肯定在和之间也有一个类似绳子拉力的力在束缚着月亮。

我们称这个叫引力。

3、树上的苹果落向地面、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拿在手里的粉笔撒手后同样落向地面而不飘在空中说明地球上以及附近的物体也受到地球的。

4、在这个基础上,牛顿精心的研究了历史上很多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找到了这样一个真理: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这就是。

5、我们把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符号是。

6、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受力物体是。

7、力的三要素是:、、。

同样重力是力的一种也有三要素。

知识拓展:假如在地球没有受到重力可能出现哪些情景?二、新知探究:学习目标1:理解重力的概念、影响重力的因素,计算重力的公式自学指导1:学生看书找出重力的概念,表示的字母。

(1分钟)重力的概念:用字母表示提出问题:物体的重力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学生大胆进行猜想。

并进行试验,并完成导学练习“活动二”(10分钟)1、在地面上拿起大小不同的两个石块,你有什么感觉?2、探究:重力大小可能与有关?(写出你的猜想)下表是研究重力与关系所做的实验记录:﹙1﹚分组记录实验数据。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3节重力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3节重力优秀教学案例
2.问题导向:通过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探究重力的方向、大小与质量的关系,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了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3.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他们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4.反思与评价: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和评价,使他们能够总结重力的概念和规律,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有利于学生的持续发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2.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让他们在小组讨论和实验中学会合作和分享。
3.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创新意识,让他们意识到物理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对物体产生吸引力的动画,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重力的存在。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讨论和探究重力的相关问题。
2.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3.组织小组展示和分享,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四)反思与评价
1.在课程结束后,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总结重力的概念和规律。
2.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设计一个实验,验证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2.要求学生在作业中总结重力的概念和规律,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3.鼓励学生在作业中提出自己的疑问,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五、案例亮点
1.生活情境导入:以学生熟悉的抛物线运动为例,引发学生对重力的思考,使抽象的重力概念变得具体形象,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7章第3节重力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7章第3节重力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七章第 3 节《重力》教课方案一、教课目的(一)知识与技术1.认识重力及重力产生的原由。

2.认识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垂线的应用。

3.认识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研究重力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会依据图像分析办理实验结果。

能正确书写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式,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2.经历研究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过程,能够运用这个规律解决实质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三)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培育学生乐于研究自然现象,物理规律的兴趣,提高学生研究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在科学研究中培育学生的沟通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课重难点人类生活在地球上,不时辰刻都遇到重力作用,重力是与人类生活亲密有关的一种力。

重力知识对压力、支持力、浮力等知识的学习特别重要。

本节要点是重力的观点、研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力方向老是竖直向下的。

研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波及质量和重力的丈量、实验数据的采集、剖析论证等多个研究环节,是本节课的难点。

三、教课策略重力与平时生活联系密切,学生体验特别丰富,所以在教课过程中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与重力有关的物理现象联系起来,让学生进一步感觉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旁,物理不单风趣,并且特别实用,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念,培育学生的学习兴趣。

科学研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课方式之一。

经过研究“重力大小和质量的关系”的过程,指引学生提出问题,培育学生擅长提问、怀疑的优秀习惯,鼓舞学生制定简单的科学研究计划,培育学生办理信息的能力,体验科学研究的乐趣,意会科学研究的思想和精神,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成立基础。

教课过程中经过多媒体技术优化讲堂教课,提高教课效率。

四、教课资源准备多媒体课件、重物、重垂线、弹簧测力计、多个钩码、细线、小重物。

五、教课过程教课环节导入新课(5 分钟)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视频:观看奔跑的黄河、学生实验:让橡皮从倾注而下的瀑布、空投高处由静止落下,再的救灾物质、体育竞赛把它竖直向上、沿水掷铁饼等与重力有关的平方向、向随意方向画面。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7章第3节-重力教案(基础班)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7章第3节-重力教案(基础班)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7章第3节重力一、教学内容1. 重力的概念:介绍重力是什么,它是如何产生的,以及重力的方向。

2. 重力的计算:讲解重力的计算公式,以及如何根据物体的质量计算其受到的重力。

3.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探讨重力与物体质量之间的关系,讲解重力常数的概念。

4. 重力的测量:介绍常用的测量重力的工具,如弹簧测力计,以及如何正确使用这些工具。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是如何产生的。

2. 让学生掌握重力的计算公式,能够根据物体的质量计算其受到的重力。

3. 让学生理解重力与物体质量之间的关系,掌握重力常数的概念。

4. 让学生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等工具测量重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力的方向:学生需要理解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2. 重力的计算公式:学生需要掌握重力的计算公式G=mg,并能正确运用。

3.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学生需要理解重力与物体质量之间的关系,掌握重力常数的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PPT、弹簧测力计。

2. 学具:笔记本、笔、测量工具(如尺子、天平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苹果从树上落下来,引导学生思考重力是什么,它是如何产生的。

2. 讲解重力的概念:解释重力的定义,说明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3. 讲解重力的计算:介绍重力的计算公式G=mg,讲解如何根据物体的质量计算其受到的重力。

4. 讲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探讨重力与物体质量之间的关系,讲解重力常数的概念。

5. 测量重力:示范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重力,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体的重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重力方向:竖直向下计算公式:G=mg重力与质量的关系:G=mg(其中g为重力常数)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

答案:G=mg=2kg×9.8N/kg=19.6N2. 题目:解释为什么苹果从树上落下来。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7章第3节重力教案新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7章第3节重力教案新版

第七章第3节《重力》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重力及重力产生的原因。

2.了解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垂线的应用。

3.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究重力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会根据图像分析处理实验结果。

能正确书写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式,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2.经历探究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过程,能够运用这个规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规律的兴趣,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在科学探究中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人类生活在地球上,时时刻刻都受到重力作用,重力是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种力。

重力知识对压力、支持力、浮力等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要。

本节重点是重力的概念、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涉及质量和重力的测量、实验数据的收集、分析论证等多个探究环节,是本节课的难点。

三、教学策略重力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学生体验非常丰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与重力有关的物理现象联系起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物理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

通过探究“重力大小和质量的关系”的过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善于发问、质疑的良好习惯,鼓励学生制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和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建立基础。

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四、教学资源准备多媒体课件、重物、重垂线、弹簧测力计、多个钩码、细线、小重物。

五、教学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力
二量的关系” 分别测出质量不同的
钩码分别受到的重力,
指导学生讨论,填写表
格据,讨论理解重力
与质量的关系
其比值是9.8
牛/千克;提
高学生动手
能力
环节三重力的方向教学实先做演示实验:
用细线把物体悬挂起
来,让学生观察;指导
一位学生利用重垂线
进行操作,其他同学分
析其工作原理;指导学
生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观察重垂线
实验;让一位学生
利用重垂线进行
操作,其他同学分
析其工作原理。


引导下,归纳得出
重力的方向。

明白重力的
方向是垂直
向下的,能运
用重垂线解
决生活中的
问题
环节四重心给出重心概念;利用圆
形薄板、直尺等规则物
体给学生演示实验,指
出重心所在;让学生明
白重心的平衡特点。

观察教师试验,讨
论交流。

理解重心的
概念,并能找
出物体的重
心。

教学反思1、本节课重点是指导学生如何主动去观察思考、动手实验,初步掌握研究常见力的方法。

通过实例分析,提高学生引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由于八年级学生刚接触到力,对利用力的知识来研究常见力,所以本节课根据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完成教学。

3.通过实验探究,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提高了综合思维能力。

板书设计一、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也叫物重
二、物体的重力与物体的形状无关
三、物体的重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公式:G=mg 其中g=9.8N/kg
四、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7.1 《力》
【教材分析】
力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理现象,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知识。

学好力的概念是今后学习力学知识的基础。

【学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力已有许多感性认识,如何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知识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先让学生列举一些有关力的实例,然后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再通过实验现象概括出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最后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本节教学设计的思路是“实例(实验)——分析——概括”。

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突出科学探究中的分析与论证这一环节。

二、
三、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实例——分析——概括”。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

2.善于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单位及其作用效果。

2.力的三要素,会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分析归纳法
【教学用具】
气球,弹簧,磁铁,铁钉,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通过吹气球的小游戏,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气球会飞出去?”,同时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进行新课
一、什么是力
通过这几幅图“人推.车人拉.弹簧起重机提.重物压路机压.路面”归纳总结出力的概念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1)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总是同时存在的。

(2)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会产生力的作用。

(让学生举事例说明)
2.在物理学中,力的符号为F.
3.(为了纪念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我们把)力的单位规定为:牛顿,简称牛,符号为N。

4.小常识:手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

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500N。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①速度大小改变②运动方向改变
2.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当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改变时,我们就可以判断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

不同的力作用效果不同,那么它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二、力的三要素
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1.用弹簧演示实验,用力越大,弹簧伸长的越长,再结合生活中的例子。

归纳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有关。

2.用弹簧演示实验,拉弹簧可使弹簧伸长,压弹簧可使弹簧缩短,同时结合生活中的例子。

归纳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

3.推门实验,教师在门前,门边处推门,学生在门后靠近门轴处推门,都用全力,结果教师很容易就把门推开了。

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还与力的作用位置有关,这个力的作用位置在物理上叫做力的作用点。

老师总结: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在物理学中,我们把它们称为力的三要素。

生活中,打台球、高尔夫球时,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很重要。

四、力的示意图
力看不见摸不着,那么怎样去表示力呢?
1、在物理学中,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该越长。

有时还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

例题加练习
2、画力的示意图步骤:
1.确定受力物体;
2.找出作用点;
3.找出受力方向 ;
4.画出带箭头的线段;
5.标出数值和单位;
6.检查同一图若有两个及两个的力时,保证力越大,线段越长;
五、力的相互作用
1、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体验,当你手拍桌子时,手会疼,用船浆用力推岸,船就会离岸而去,在交通事故中,汽车撞断路边的栏杆的同时,车子本身也会“受伤”。

这说明了什么?
手会疼,说明桌子对手施加了作用力;
船会离岸而去,说明河岸对船桨施加了作用力;
车子会“受伤”,说明车子受到了墙对它的作用力。

总结: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同时也施力。

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应用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或应用?
师生共同列举:跑步、划船、游泳等;
⏹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①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②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③力的作用是相互的;④如何使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让学生回想气球游戏,找一位同学用本节课所学知识来解释气球会飞出去的原因。

教师总结。

同时说明火箭发射升空、喷气式飞机飞行也是利用这一原理。

⏹布置作业
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
⏹板书设计
7.1 力
一、力的概念
1.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在物理学中,力的符号为F。

3.单位:牛顿,简称牛(N)
二、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2.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三、力的三要素
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四、力的示意图
五、力的相互作用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