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例文 美学

合集下载

喜剧美学文献综述

喜剧美学文献综述

喜剧美学文献综述喜剧作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在人类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能够带给观众欢乐和娱乐,还能够通过幽默和讽刺的手法,对社会现象和人性进行深刻的反思。

在喜剧的世界中,有许多经典的作品和理论,这些作品和理论构成了喜剧美学的宝库,对于我们理解喜剧的本质和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喜剧美学的文献中,有许多关于喜剧的定义和分类的讨论。

罗伯特·韦尔斯在他的著作《喜剧的哲学》中指出,喜剧的本质在于通过幽默的手法,揭示人类的荒谬和可笑之处。

他将喜剧分为两种类型:情景喜剧和人物喜剧。

情景喜剧通过荒唐的情节和搞笑的场景来取得笑点,而人物喜剧则更加侧重于人物的性格和行为的滑稽可笑。

另一位喜剧理论家亚里士多德则在其作品《诗学》中对喜剧作了深入的研究。

他认为喜剧是以善意为基础的,喜剧的目的在于通过嘲笑人性的缺点和愚蠢之处,让人们获得欢乐和智慧。

亚里士多德将喜剧分为“低喜剧”和“高喜剧”,其中低喜剧以荒诞和滑稽为主,而高喜剧则更加关注人性的深层次问题。

在喜剧美学的文献中,还有一些关于喜剧的历史和发展的研究。

弗洛伊德在他的著作《幽默》中探讨了幽默与无意识的关系,他认为幽默是一种表达内心欲望和冲突的方式。

通过幽默的表达,人们能够释放压抑的情感,达到情感解脱和内心平衡的状态。

此外,许多文献还探讨了喜剧与社会和文化的关系。

托马斯·维特格斯坦在他的著作《喜剧的力量》中,分析了喜剧对社会的积极作用。

他认为喜剧能够打破传统的权威和规范,让人们思考和质疑社会现象和价值观。

喜剧通过幽默和讽刺,让人们从笑声中得到思考和启示,提供了一种对抗社会压力和人生困境的方式。

综上所述,喜剧美学的文献提供了许多有关喜剧的定义、分类、历史、发展以及与社会文化的关系的研究。

这些研究对于我们理解喜剧的本质和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喜剧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形式,它还是一种深刻的思考和反思的方式,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和理解人类社会和人性的方方面面。

波德莱尔散文诗、诗歌美学特征【文献综述】

波德莱尔散文诗、诗歌美学特征【文献综述】

波德莱尔散文诗、诗歌美学特征【文献综述】毕业论文文献综述题目:波德莱尔散文诗、诗歌美学特征专业:汉语言文学一、前言部分(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概念,扼要说明有关主题争论焦点)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1821年4月9日-1867年8月31日),是法国十九世纪最著名的现代派诗人,象征派诗歌先驱。

波德莱尔不但是法国象征派诗歌的先驱,而且是现代主义的创始人之一。

现代主义认为,美学上的善恶美丑,与一般世俗的美丑善恶概念不同。

现代主义所谓美与善,是指诗人用最适合于表现他内心隐秘和真实的感情的艺术手法,独特地完美地显示自己的精神境界。

波德莱尔的《恶之花》出色地完成了这样的美学使命。

历来对于波德莱尔有各种不同的评论。

保守的评论家认为波德莱尔是颓废诗人,而他的代表作《恶之花》是毒草。

但他们不能不承认《恶之花》的艺术特色,福楼拜在给他的信中说:“您找到了使浪漫年轻的方法。

你迥异于任何人(这是所有优点中的第一位)。

风格独特取决于创作。

你的句子塞满了思想,以致都要爆开来。

”①兰波进一步指出:“波德莱尔是第一个通灵人②,诗王。

”③奠定波德莱尔在法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的作品,是诗集《恶之花》。

这部诗集1857年初版问世时,只收100首诗。

1861年再版时,增为129首。

以后多次重版,陆续有所增益。

其中诗集一度被认为是淫秽的读物,被当时政府禁了其中的6首诗,并进行罚款。

此事对波德莱尔冲击颇大。

从题材上看,《恶之花》歌唱醇酒、美人,强调官能陶醉,似乎诗人愤世嫉俗,对现实生活采取厌倦和逃避的态度。

实质上作者对现实生活不满,对客观世界采取了绝望的反抗态度。

他揭露生活的阴暗面,歌唱丑恶事物,甚至不厌其烦地描写一具《腐尸》蛆虫成堆,恶臭触鼻,来表现其独特的爱情观。

所以他的诗是对资产阶级传统美学观点的冲击,而并非他人所谓“毒草”。

说他的诗歌是毒草的人,我认为他们并没有用心去感受波德莱尔诗歌中的各种美,而只是停留于诗歌的表面文字。

美术学文献综述范文

美术学文献综述范文

美术学文献综述范文美术学文献综述范文应由本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书写,以下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

题目:中国现代美术学研究进展作者:XXX时间:XXXX年XX月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中国现代美术学的研究进展。

首先,本文概述了中国现代美术学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历程。

其次,本文重点介绍了中国现代美术学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最后,本文总结了中国现代美术学研究的不足之处和改进建议。

关键词:中国现代美术学;研究进展;未来发展趋势一、引言中国现代美术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从20世纪初的“西学东渐”到现在的多元化发展,中国现代美术学在不断探索和创新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不断变化,中国现代美术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和拓展。

因此,本文旨在全面梳理中国现代美术学的研究进展,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中国现代美术学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历程中国现代美术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西学东渐”时期。

当时,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传统绘画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意识到传统绘画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开始探索新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

在这个背景下,中国现代美术学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

在20世纪中期,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现代美术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国现代美术学开始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相结合,注重表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斗争。

同时,中国现代美术学也开始借鉴西方现代艺术的表现手法和形式,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艺术风格。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国现代美术学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在这个背景下,中国现代美术学开始注重跨文化交流和多元化发展,积极探索新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

同时,中国现代美术学也开始注重学术研究和社会责任,为推动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中国现代美术学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目前,中国现代美术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美术教育文献综述范文

美术教育文献综述范文

美术教育文献综述范文美术教育文献综述是对相关研究和文献的系统回顾,旨在梳理已有的研究成果、理论观点以及研究方法,为读者提供对特定主题或领域的深入理解。

以下是一个关于美术教育文献综述的范文:标题:美术教育文献综述:理论、实践与未来发展引言美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情感、创造力和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对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文明进步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对美术教育领域相关文献的综述,系统总结美术教育的理论框架、实践经验以及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美术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提供参考。

一、美术教育的理论基础美术教育哲学观点不同的哲学观点对美术教育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例如,美学的认知理论、实用主义的教育理念、存在主义的个体关注等都在美术教育理论中找到了具体应用。

发展主义视角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美术教育理论强调个体差异,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推崇以任务为导向的学习方式。

多元文化主义的影响多元文化主义理论对美术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强调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倡导在教育中融入不同文化元素,促进学生对全球文化的理解。

二、美术教育的实践经验艺术创作的教学方法文献中对于艺术创作教学方法的讨论涵盖了项目制学习、合作式学习、个别化教学等多个层面,强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技术与创意的平衡在数字时代,技术与创意的平衡成为美术教育的热点问题。

研究者们讨论了数字媒体在美术教育中的应用,同时也强调传统手工艺的重要性。

社区参与与社会责任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美术教育在社区中的作用,提倡通过社区参与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养。

三、美术教育的未来发展科技与创新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研究者们开始思考如何将新兴科技融入美术教育,以拓展学生的创造空间,同时也需要平衡传统手工技能的传承。

全球化视野美术教育需要更加关注全球化时代的挑战和机遇,促进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美术教育专业人才。

跨学科融合将美术教育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如与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的跨学科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综合和全面的学习经验。

张大千美术学院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张大千美术学院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张大千美术学院毕业论文文献综述题目:古典油画的形式美探索张大千美术学院2007级4班指导老师:赵宁四年之前,我来到内江师范学院,成为一名大学生。

现在我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

在这四年之中,我看到了很多,也学到了很多。

我所就读的是美术学专业,在临近毕业之时,美术系的赵宁老师给我的毕业论文题目是《古典油画形式美的探悉》刚拿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我非常的盲目。

那个时候,我还在内江市西林中学实习。

深深的思索一番,突然发现我对这个题目是那样的陌生。

我也突然发现,我的大学时代没有尽到最大的努力去学习知识,充实自己。

我把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了实践操作中,理论的东西没有过多的在意。

可是,我要顺利的毕业,就必须要认真的,竭尽所能的将这个论文做完。

这是赵宁老师对我的期望,我不能辜负老师对我的这份真诚的期望。

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一边完成我的实习课目,一边查阅所有的资料。

在查阅资料的时候,我逐渐地、比较全面地认识了一次“么是古典油画”。

古典油画是指意大利文艺复兴以来古典主义精神为内涵,追求理想与和谐的表现风格,力求创造一种完美、整体的典范。

欧洲传统的古典油画多以古希腊、古罗马的神话故事、圣经故事、历史故事为绘画题材,表现某种哲学理念和社会问题;或以古希腊、古罗马的雕塑和文艺复兴时期大师们的绘画为典范,塑造一种类型化的艺术形象。

在绘画技巧上,强调精神的素描技术,柔和为妙的明暗色调,使作品呈现雕塑般的简约与概括,构图形式力求宏伟庄重。

所以,古典油画首先是一种绘画,然后又是特定时期的产物。

知道了这两点,我就不会走入对古典油画的认识误区。

然后,我了解到了古典油画一般采用哪些表现形式。

古典油画表现形式主要有:第一,线条都不显著。

线条不表示具体的物象,仅作为两物象的界线。

第二,极注重透视法。

在平面上表现立体物。

第三,很重解剖学。

第四,很重背景。

画面完全填充,不留空白。

第五,题材以人物为主。

例如《最后的审判》、《死之胜利》。

然后就是关于古典油画形式美的概述以及各类资料。

论文自是一家与别是一家的美学内涵文献综述定稿

论文自是一家与别是一家的美学内涵文献综述定稿

论《自是一家》与《别是一家》的美学内涵摘要:词是宋代的一朵奇葩,最具代表性的是苏轼的创作创新理论“自是一家”以及李清照对词规范的“别是一家"的本色论,两位大家都从不同方面对词作出了贡献,通过对两位大家词学观的比较,他们都从不同角度对词作了前所未有的改造更新和伟大的贡献业绩,给词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推进词的发展,为词能不断传承与延续作了不懈的努力。

关键词:苏轼、李清照、“自是一家”、“别是一家”、词学观引言:对苏轼的“自是一家”可用《碧鸡漫志》卷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使知自振。

”来概括说明,其对词的改革创新可用刘熙载《艺概卷四》:“无事不可入,无意不可言。

”进行说明,他是宋代词坛上独树一帜的大词家,他的词体创作表现出独具魅力、鲜明亮丽的个性色彩,以兼济旷达的情怀,另辟蹊径,在他于熙宁七年创作的《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中抒发得淋漓尽致,从心所不逾的创新精神,突破了词自晚唐五代以来内容狭窄、音律束缚、风格单一的固定局面,情景理的巧妙结合,自成一格,提高词的表现乐功能及文学地位,丰富词的表现风格及表现内容,对词进行全面的改革创造,突破词为“艳科”“本色”的传统格局条框,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过渡为独立的抒情文体,从本质上改变词史的发展方向几进程.王灼《碧鸡漫志》卷三:“若本朝妇人,当推﹙李清照﹚文采第一。

"一代女豪李清照的横空出世,引起了词的轰动,这位巾帼词人的出现使南渡词坛大放异彩,其词“别是一家”,李清照《词论》的理论要求作词必须按照协律、铺叙、重典、情致、故实五个标准进行创作,为填词作曲提出了理论依据和标准规范,确立词的独特位置,“别是一家”说建立了词为之词的艺术规范和美学标准,是对词“自是花中第一流”整体美的追求,为词体创作提供了范式,形成了清楚明晰的理论体系和脉络,丰富与发展了词学本色论,在词学思想上首次明确诗词之别,词不仅对音乐性、节奏感有严格的要求,还要“分五音,有分五声,有分六律,有分清浊轻重"①为北宋的词学思想作了理论意味的总结概述。

美育文献综述范文

美育文献综述范文

美育文献综述范文美育是指通过艺术教育和文化活动,培养人们对美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美育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有很多关于美育的文献综述。

以下是一个可能的范文:美育是一种全面的教育理念,旨在通过艺术教育和文化活动,培养人们对美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

美育不仅仅是传授艺术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艺术修养,提高其综合素质和创造力。

美育对个体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关于美育的研究和实践不断深化。

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美育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涉及到美育的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

一些研究聚焦于美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例如对学生创造力、想象力、表达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另一些研究关注美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例如美育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以及美育在促进社会和谐、文化交流、创新等方面的作用。

此外,还有一些文献综述关注美育的实践和发展。

他们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实践中总结经验,探讨美育的发展趋势和问题。

例如,一些研究关注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角色和地位,探讨如何更好地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中,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另一些研究则关注美育在社区和家庭中的实践,探讨如何通过文化活动和艺术教育,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综上所述,美育是一种全面的教育理念,对个体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于美育的文献综述涉及到美育的目标、内容、方法,以及美育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影响等方面。

通过对美育的深入研究和实践,可以更好地推动美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

多学科视野下 美学的研究文献综述-政治学论文-政治论文

多学科视野下 美学的研究文献综述-政治学论文-政治论文

多学科视野下美学的研究文献综述-政治学论文-政治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文学叙事揭示文学的深层结构,涉及到文学创作和接受中的审美意识和审美心理,因此是一种美学的视角;而这种深层结构又在更深的层面上揭开了国家在叙事中的美学伪装,这已经深刻地披露了和文学之间的亲密关系,这种研究的视角更和学界最近探讨的美学课题密切相关。

其意义有如下几点:(1)本文涉及到美学文学三个重要的领域。

这三者中,本文以文学作为分析的文本,以美学作为重要的理论视角,着重点在于揭示新时期文学当中的意蕴,并进一步透视和文学之间的复杂关系。

(2)因此,本文将围绕着题目本身的逻辑,对比以往的研究成果,逐步分析总结美学的学科交叉研究现状,同时阐释美学作为一种新的理论视角对于研究新时期文学的重要意义。

二、研究现状现今学术研究发展的一个重要倾向是它逐渐开始走向多元,出现了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

也就是通过不同的学科之间的相互借鉴和阐释,以新的学术视角,切入某一领域的研究对象,从而获得新的学术成果。

比如艺术心理学,便是通过艺术学和心理学的结合,来全面地剖析作家的创作心理和读者的接受心理。

而学和美学的相遇是早已有之。

如青岛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者孙盛涛在《与美学的变奏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基本问题研究》一书中指出:与美学的关联,是与漫长艺术史和美学思想史相伴而生的重要理论课题。

在学术争鸣中,有关与美学内在关联问题的叙述话语,往往转换为艺术与的关系。

艺术与的紧密连接的历史,几乎与拥有实体的时间一样漫长。

[1]只要简略地回顾一下就知道,从古希腊时期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无不强调文艺对于的重要社会价值;在中国春秋时期,孔子便是第一个成功把艺术和教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思想家。

这种影响源远流长,一直到20世纪初的中国文艺界,以鲁迅等为代表的文艺的现实主义路线和以林语堂等人为代表的为文艺而文艺之间展开了激烈的论争。

有关美术的文献综述

有关美术的文献综述

有关美术的文献综述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下面是搜集整理的关于美术的文献综述,欢迎阅读查看。

美术的文献综述[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3]张法.中国艺术_历程与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5]王瑞成、宋清秀.中国文化简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6]贺西林、赵力.中国美术史简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美术史系、外国美术史教研室.外国美术简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8]孔六庆.中国画艺术专史_花鸟卷[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9]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10]王伯敏.中国绘画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11]张建军.中国画论史[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12]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5.[13]顾丞锋.西方美术理论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4]王朝闻.美学概论[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15]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6]李泽厚.华夏美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17]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18]朱狄.当代西方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19]邓福兴.中国古代美术批评史纲[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20]徐书城.宋代绘画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21]邓乔彬.宋代绘画研究[M].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22]华彬.中国宫廷绘画史[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3.[23]周义敢,周雷.千古奇帝一宋徽宗传[M].黄山:黄山书社出版,1996.[24]颜娟英.美术与考古;台湾学者中国史研究论丛[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25]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26]伍蠡甫、胡经之.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上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27]薛永年.中国美术;五代至宋元[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8]薄松年.中国巨匠美术丛书;赵佶[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29]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二十世纪学术要籍重刊[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30]潘运告.宋人画论[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31]潘运告.宋人画评[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32]潘运告.明代画论[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33]潘运告.清代画论[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34]潘运告.清人论画[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4.[35]孔新苗、张萍.中西美术比较[M].济南:山东画报山版社,2002.[36]李泽奉、刘如仲.古董鉴赏藏书;;古画鉴赏、书法鉴赏、文房四宝鉴赏[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37]杨福音.墨分五彩;;金枝玉叶[M].长沙:西冷印社出版社,2003.[38]徐忠平.漫长的冬季之苦与挽歌;;一个画家的手记[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39]李峰.中国画构图法则[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5.[40]王颂华等.哲学与艺术[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

文献综述资料及范文

文献综述资料及范文

资料一一、什么是文献综述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的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

文献综述往往反映的是当前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反映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等等。

文献综述是作者对某一方面问题的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并予以评论的科学性论文。

二、写文献综述的好处:1、通过体验搜集文献资料的过程,可进一步熟悉科学文献的查找方法和资料的积累方法;在查找的过程中同时也扩大了知识面;2、查找文献资料、写文献综述是科研选题及进行科研的第一步,因此,学习文献综述的撰写也是为今后科研活动打基础的过程;3、通过文献综述的写作过程,能提高归纳、分析、综合的能力,有利于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4、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可难可易。

对于毕业设计的课题综述,则要结合课题的性质进行书写。

三、写文献综述常见的问题1、根据已有的综述直译转抄在写作综述论文时,可以借鉴他人已发表的综述启发思路,但切不可照抄照搬。

也就是说,必须结合自己的工作体会写出有别于他文的特色,有自己的侧重点。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进行文献更新,补足与自己侧重点有关的和该课题最新发表的文献,然后按照自己的侧重点重新命题,将全文重新整理,综合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

2、洋洋大篇,只是资料的堆积内容既无重点又不深入,层次不清,概念模糊,甚至有误,只是资料的堆积。

3、文献开列过多,引文不当一般要求综述论文著录的文献应是作者亲自阅读过的原文,但也并不是所有读过的文献都统统列出,应选择最主要和最新近的文献:1)综述论文论点和论据来自的文献;2)为分析讨论提供有力依据的文献;3)为理论和机制提供实验依据的文献;4)注意引用知名度高的期刊;5)以新近的文献代替旧的文献。

4、把综述写成讲座讲座和综述的共同点是文章的综合性、新颖性和进展性。

喜剧美学文献综述

喜剧美学文献综述

喜剧美学文献综述一、引言在人类的生活中,喜剧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是一种通过幽默和娱乐来传递信息和观点的艺术形式。

喜剧美学作为研究喜剧的学科,旨在探讨喜剧的本质、特点以及对人类的意义。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综述相关文献,以期对喜剧美学有更深入的理解。

二、喜剧的起源和分类喜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

古希腊喜剧以揭示社会问题和讽刺人类弱点为特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喜剧逐渐分化出多种类型,如情景喜剧、讽刺喜剧和幽默喜剧等。

每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艺术手法,但都以让观众产生快乐和笑声为目标。

三、喜剧的核心元素喜剧的核心元素是幽默和娱乐。

幽默是通过创造笑点和笑料来引发观众的笑声,它可以是言语上的巧妙,也可以是情景上的滑稽。

娱乐则是通过演员的表演和剧情的发展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和兴趣。

同时,喜剧还经常运用夸张、对比和反转等手法,以增强笑点和喜剧效果。

四、喜剧对人类的意义喜剧不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对人类生活和社会问题的反思。

它通过讽刺和揭示人类的弱点和荒谬之处,引发观众的思考和认识。

喜剧还可以缓解压力、减轻痛苦,提升人们的情绪和幸福感。

此外,喜剧还具有社会教育功能,可以传递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引导观众思考社会问题。

五、喜剧美学的研究方法喜剧美学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包括文本分析、历史比较、心理学实验等。

文本分析可以通过对剧本和表演的细致观察,揭示喜剧的创作技巧和表现手法。

历史比较可以通过对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的喜剧作品进行比较,探讨喜剧的发展和变化。

心理学实验可以通过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研究观众对喜剧的反应和感受。

六、喜剧美学的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变化和观众需求的改变,喜剧美学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传统的喜剧形式逐渐与现代技术相结合,涌现出网络喜剧、喜剧电影等新的表现形式。

同时,喜剧也越来越关注社会问题和多元文化,呈现出更广泛的主题和视角。

未来,喜剧美学将继续与时俱进,创造出更多新颖、有趣的喜剧作品。

七、结论喜剧美学作为一门学科,通过研究喜剧的本质和特点,展现了喜剧对人类的意义和社会的影响。

美学散步文献综述

美学散步文献综述

美学散步文献综述如何在日益紧张的异化世界里,保持住人间的诗意和生命的憧憬,是现代人所要关注的一个世界性问题,而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散步》恰好能够给我们以这方面的启迪。

栗永清老师从“美学”和“散步”为切入点,带我们了解了宗白华先生的美学观点,去在“散步”中寻找美,发现美,享受美。

何谓美学?栗老师首先向我们展示了《美学散步》中宗先生提到的观点,“在我看来,美学就是一种欣赏,美学,一方面讲创造,一方面讲欣赏,创造和欣赏是相通的,创造是为了给别人欣赏,起码是为了自己欣赏。

欣赏也是一种创造,没有创造,就无法欣赏。

”而“创造者应当是真理的搜寻者,美乡的醉梦者,精神和肉体的劳动者,欣赏者亦然。

”之后,栗老师带我们回溯了美学学科的形成。

就西方美学史来说,鲍姆加通在1735年写的博士论文《诗的感想——关于诗的哲学默想录》中,首次提出了建立“美学”的设想。

而直到1750年他出版了《美学》一书,才真正使得美学作为一门学科诞生。

此后,黑格尔基于鲍姆加通的美学思考,提出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他在《美学讲演录》一书中探讨了自然美与各种类型艺术的相互关系:主张美是主观与客观、理想与现实的必然辩证统一。

而近代美学的开始,是笼罩在实验心理学的方法与观点下面,成为心理学的局部。

美感过程的描述,艺术创造与艺术欣赏之心理分析,成为美学的中心事务。

而艺术品本身的价值的评判,艺术意义的探讨与阐发,艺术理想的设立,艺术对于人生与文化的地位与影响,仍旧交给哲学家及艺术批评家去发表意见。

在这里,栗老师谈到莫奈,莫奈眼中“伦敦的雾是紫色的。

”这其中大抵包含着艺术家的主观欣赏和艺术对于人的抽象的价值。

文学、绘画、雕刻等艺术都是通过描写人物情态形象,以寄托遥深的意境。

艺术家以象征式的手法描摹人生万物,才能于一朵花中窥见天国,一粒沙中表象世界。

艺术中蕴含着“美”与“真”,而鉴赏者通过周历多层的人生境界,扩大心襟,将人生意味反射在自己的心里,表现于艺术。

也因之,老师说“艺术的价值在于恢复我们与世界的关系。

《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3200字》

《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3200字》

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一、前言我国的美术教育诞生之初强调美术的实用性和技术性。

如1904年《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规定图画课的教学目的是“练习手眼,并养成其见物留心,记其实象之性情”。

《奏定中等学堂章程》提出图画课的目的是“习画者,当就实物模型画谱,教自在画,俾的练习意匠,兼讲用器画之大要,以备他日绘画地图、机器图,及讲求各项实业之初基”。

在1923年民国时期颁布的《小学形象艺术科要旨》中提出:“启发儿童艺术的本性,增进美的欣赏和识别的程度,陶冶美的发表和创造的能力,并涵养感情,引起乐趣。

”这一要求把美术课程界定为“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学科。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

1956年教育部颁布了《初级中学图画教学大纲(草案)》、《小学图画教学大纲(草案)》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套完整的中小学图画教学大纲。

在大纲中规定了要教会学生掌握绘画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技巧,使他们正确地真实的描绘物体的形象、颜色和空间位置,培养学生初步的审美能力及对美术的兴趣和爱好,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

文革期间受极“左”思潮的影响,学校美术教育受到严重的摧残。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美术教育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

从1979年《全日制时年制学校中小学美术教学大纲(试行草案)》。

提出重视“欣赏”教育,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

新中国成立之后,高中一直没有开设美术课程,1995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艺术欣赏课教学大纲(初审稿)》,普通高中也有了美术课,其中规定了美术欣赏课的教学目的是: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感受、体验、鉴赏艺术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突出艺术学科的特点,寓思想品德教育于美术教育之中,陶冶情操,提高修养。

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爱好,引导学生学习必要的美术知识,掌握必要的美术欣赏方法,开阔视野,启迪智慧,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

目前,美术鉴赏作为教学内容和模块设置在义务教育阶段和普通高中美术课程中都得到重要体现,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更是把美术鉴赏模块放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有关美术的文献综述

有关美术的文献综述

有关美术的文献综述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下面是搜集整理的关于美术的文献综述,欢迎阅读查看。

美术的文献综述[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3]张法.中国艺术_历程与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5]王瑞成、宋清秀.中国文化简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6]贺西林、赵力.中国美术史简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美术史系、外国美术史教研室.外国美术简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8]孔六庆.中国画艺术专史_花鸟卷[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9]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10]王伯敏.中国绘画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11]张建军.中国画论史[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12]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5.[13]顾丞锋.西方美术理论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4]王朝闻.美学概论[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15]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6]李泽厚.华夏美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17]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18]朱狄.当代西方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19]邓福兴.中国古代美术批评史纲[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20]徐书城.宋代绘画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21]邓乔彬.宋代绘画研究[M].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22]华彬.中国宫廷绘画史[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3.[23]周义敢,周雷.千古奇帝一宋徽宗传[M].黄山:黄山书社出版,1996.[24]颜娟英.美术与考古;台湾学者中国史研究论丛[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25]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26]伍蠡甫、胡经之.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上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27]薛永年.中国美术;五代至宋元[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8]薄松年.中国巨匠美术丛书;赵佶[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29]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二十世纪学术要籍重刊[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30]潘运告.宋人画论[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31]潘运告.宋人画评[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32]潘运告.明代画论[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33]潘运告.清代画论[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34]潘运告.清人论画[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4.[35]孔新苗、张萍.中西美术比较[M].济南:山东画报山版社,2002.[36]李泽奉、刘如仲.古董鉴赏藏书;;古画鉴赏、书法鉴赏、文房四宝鉴赏[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37]杨福音.墨分五彩;;金枝玉叶[M].长沙:西冷印社出版社,2003.[38]徐忠平.漫长的冬季之苦与挽歌;;一个画家的手记[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39]李峰.中国画构图法则[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5.[40]王颂华等.哲学与艺术[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

美术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美术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美术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美术学是一门研究艺术和美学的学科,它涵盖了广泛的主题和领域,包括绘画、雕塑、摄影、设计等。

本文旨在对美术学领域的文献进行综述,以探讨美术学研究的前沿和发展。

1. 美术教育研究美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艺术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其研究包括教学方法、教材设计、评估和评价等。

Jones等人(2017)对美术教育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了学生和教师在课程内容和评估方面的不足,并提出了提高美术教育质量的改进措施。

2. 艺术史研究艺术史研究关注艺术作品的历史演变和文化背景,以揭示艺术家的创作动机和作品的意义。

Smith(2015)对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探讨了艺术家们的艺术理念和创作技巧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3. 创意设计研究创意设计强调将艺术和设计融为一体,追求独特和创新的表达方式。

Johnson(2016)探讨了数字技术对创意设计的影响,指出数字工具提供了新的创作方式和表现手段,为艺术家和设计师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4. 艺术心理学研究艺术心理学研究人们对艺术作品的感知和情感反应,以及艺术对人们心理状态和健康的影响。

Zhang和Li(2018)通过实验研究,探讨了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对人们情绪和心理健康的影响,结果表明,艺术作品可以提高人们的情绪和心理福祉。

5. 艺术市场研究艺术市场研究关注艺术品的价值评估和交易行为,为艺术家、收藏家和市场机构提供决策依据。

Brown(2019)对当代艺术市场的研究发现,艺术品的价值受到市场需求、艺术家声誉和社会背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6. 艺术治疗研究艺术治疗是一种将艺术和心理治疗相结合的方法,用于帮助人们处理情绪问题和提升心理健康。

Davis(2017)对艺术治疗在儿童自闭症患者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发现艺术治疗可以促进患者的社交交往和情感表达能力。

7. 艺术文化研究艺术文化研究探讨了艺术作品与社会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艺术对社会变革和文化传承的作用。

文献综述的优秀范文(热门9篇)

文献综述的优秀范文(热门9篇)

文献综述的优秀范文第1篇综述型论文的初稿完成后,需要对其进行修改与完善。

对综述的修改与完善重点在于查看文献综述的内容是否完整,是否囊括了选题领域的主要观点,是否包括了梳理、总结和展望等内容;文献综述的结构是否合理,是否存在前后不衔接、结构比例失调等问题;文献综述的语言是否规范,是否存在含糊、笼统和非学术化等言语问题。

文献综述格式及写作技巧(附文献综述范文)文献综述是在对文献进行阅读、选择、比较、分类、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研究者用自己的语言对某一问题的研究状况进行综合叙述的情报研究成果。

文献的搜集、整理、分析都为文献综述的撰写奠定了基础。

p文献综述格式一般包括:文献综述的引言:包括撰写文献综述的原因、意义、文献的范围、正文的标题及基本内容提要;p文献综述的正文:是文献综述的主要内容,包括某一课题研究的历史(寻求研究问题的发展历程)、现状、基本内容(寻求认识的进步),研究方法的分析(寻求研究方法的借鉴),已解决的问题和尚存的问题,重点、详尽地阐述对当前的影响及发展趋势,这样不但可以使研究者确定研究方向,而且便于他人了解该课题研究的起点和切入点,是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创新;p文献综述的结论:文献研究的结论,概括指出自己对该课题的研究意见,存在的不同意见和有待解决的问题等;p文献综述的附录:列出参考文献,说明文献综述所依据的资料,增加综述的可信度,便于读者进一步检索。

p一、文献综述不应是对已有文献的重复、罗列和一般性介绍,而应是对以往研究的优点、不足和贡献的批判性分析与评论。

因此,文献综述应包括综合提炼和分析评论双重含义。

概括起来,我国的课堂教学模式可分三类:p(1) 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中心论”。

这类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根据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我国长期以来学校教学的主流模式。

它的优点是... ...,它的缺陷是... ...p(2) 现代教学模式——“学生中心论”。

这类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从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均以学生为中心,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得到迅速发展。

美术教学评价文献综述

美术教学评价文献综述

新课标下小学美术教学评价问题的研究摘要:近期,笔者阅读了相关针对“美术教学评价”的文献,其中关于“新课标”下的小学美术教学评价文献却是寥寥40篇。

《美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中提出:“美术课程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进教师学习,促进美术课程不断发展的重要环节。

”针对传统的美术教学中存在问题,在新课程标准下美术教学中将存在哪些新的变化,通过了解并开展有效地美术教学评价,对提高美术教师课堂教学尤其重要。

依据目前所参阅的文献,笔者将主要从传统美术教学评价的误区、新课标下美术教学的价值取向变化、美术教学的遵循原则、美术教学的评价策略四个方面进行综述。

关键词:美术教学价值评价教学评价一、传统美术教学评价的误区杨夏婧从评价结果、主体、态度、内容四方面,阐述传统美术评价存在的问题,其表现为:重视终结性的评价,忽视形成性评价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评价主体单一,忽视合作性评价在教学中的运用;评价态度主观,忽视以学生为中心的自我评价;美术教学评价内容过于重视技艺,忽视审美及对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的评价。

①蔡建良、吕建荣等从评价形式上,认为传统美术教学评价存在五大问题:一是评价以技能评价为惟一标准; 二是只重结果, 不重过程; 三是只有教师评价, 没有学生评价; 四是只有作业评价, 没有相关的美术活动评价; 五是评价过于简单、草率、不着边际。

②二、新课标下美术教学评价的价值取向新的《美术课程标准》对美术课程内容作了较大幅度的调整从过去的学科中心转为现在的学习中心,教材不再是系统的学科内容呈现,而是一种学习资源和提示促进学生新的学习方式产生。

(一)国内美术教育价值的取向问题国内主要存在两种不同观点:一种认为应重视美术知识和技术的学习,另一种认为应注重儿童个性和素质的培养。

在我国著名美学家宗白华认为至少主要有三种价值:形式的价值,就主观感受而言,即“美的价值”;二是描像的价值,就客观而言,即“真的价值”,就主①杨夏婧. 人人都是艺术家:小学美术教学评价的价值取向——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分析[J]. 文教资料, 2011,(24) .②蔡建良. 美术教学评价要实现“四大”转变[J]. 教育科研论坛, 2008,(04) .观感受而言为“生命的价值”;三是启示的价值,启示宇宙人生这意义之最深境界,就主观感受而言乃“心灵的价值”,心灵深度的感受。

文献综述例文 美学

文献综述例文  美学
(四)叙述视角研究
1943年,马丁·朔菲耶(Louis Martin Chauffier)发表文章《普鲁斯特与四个人物的双重“我”》。他从创作论的角度提出了“自称我”和“作为我”的概念,深化了对于叙述者功能与立场的研究。马丁认为所谓“主人公”并不十分重要,使普鲁斯特的叙述视角开始受到研究者的关注。重要的是叙述者和作者,叙述者替代作者并协助他创作,由于摆脱了主人公的过去对自己的限制,他可以更自由地选择、发明、组织并赋予作品活力。
由于意识形态等原因,对于普鲁斯特的研究在中国搁浅了半个世纪。直到80年代,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思想的禁区不断被打开,中国学者才开始注意到了普鲁斯特在西方小说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特殊位置。
1982年,在《外国文学报道》上陆续出现了介绍普鲁斯特的文字,对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也有了一些新的认识。1986年《外国文学欣赏》第3期上,刊出了刘自强翻译的《追忆流水年华》(节译)(后又在1986年的第4期与1987年的第2期继续刊出,总共约两万字)。同年的《外国文艺》第4期上,发表了郑克鲁翻译的普鲁斯特早期写的两篇短篇小说,一篇叫《薇奥朗特,或名迷恋社交生活》(Violantedela Modernité),另一篇叫《一个少女的自由》(La confessiond’une jeune fille),均选自于他的短篇小说与随笔集《欢乐和时日》(Les plaisirs et les jours)。1988年,《世界文学》在当年的第2期上刊登了徐知免翻译的《追忆似水年华》第一卷《在斯万家那边》的第一部《孔布莱》的第一章。80年代中期,一方面,法国几家有影响的出版社竞相出版新版《追忆似水年华》,如伽利玛出版社于1987年推出了由让—伊夫·塔迪埃(普鲁斯特研究专家让·米伊(Jean Milly)的校勘版。另一方面,在国内,译林出版社也开始积极物色译者,准备推出《追忆似水年华》的全译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部手稿的出版引发新一轮批评。鲁塞(Jean Rousset)在其《形式与含义》中的一章《普鲁斯特,追寻逝去的时光》中指出,在《让·桑德伊》时代,普鲁斯特已找到《驳圣伯夫》中集中体现的美学思想,但当时他未能成功实现生活与作品之间必不可少的分离与演变,同时尚未找到与主人公对其真理的摸索和渐进的发现相一致的作品形式———使《追忆似水年华》成功的形式:“封闭的圆形”( le cercle fermé),也即《在斯万家那边》的第一部分“贡布雷”与《追忆似水年华》的最后一部分“在德·盖尔芒特亲王夫人家的下午聚会”互相对称、互相衔接、互相孕育而生的形式。
(七)文本属远东文化研究
在国外对于普鲁斯特的研究中还值得一提的是弗莱斯( Luc Fraisse)的著作《普鲁斯特与日本风格》,它探讨了《追忆似水年华》中出现的属“远东”文化范围的内容。弗莱斯认为在《追忆似水年华》中,若说同时存在中国、日本双重影响,二者却有一种“等级”差别。弗莱斯的观点虽然常有自相矛盾之处,然而其新颖的研究视角却在普氏研究当中显得独树一帜。
孔帕农(Antoine Compagnon)在《两个世纪间的普鲁斯特》一书中,以溯源批评为“捷径”将历史批评与文本批评相结合。他称普鲁斯特是“19世纪的最后一位和20世纪的第一位作家”。他认为,普鲁斯特的美学理论属于19世纪,他的小说却超越这一美学框架。孔帕农认为,正是作品与其时代的偏差,使作品在阅读中显出多重含义。为此批评家将《追寻》置于19世纪末的一系列文学论争之中,探讨小说家的取舍和其时代归属。
1971年成立的“普鲁斯特研究组”,以集体合作方式从事研究,其任务是对“普鲁斯特遗产”中的草稿和手稿进行清点、编目、誊写(出版)及批评性开发。1973年他们创立属“马塞尔·普鲁斯特手册”系列的年刊《普鲁斯特研究》。这些系统的研究、整理使对于普鲁斯特的批评开始走上正轨、走向系统化。
1972年(普鲁斯特去世50周年),纽约大学和巴黎高等师范学校联合组织了题为《普鲁斯特与新批评》的研讨会。批评家们在与他人的认同和区分中阐明自己的立场和方法。他们十分关注普鲁斯特作品中“(主题与)变奏”的写法:相同的主题对象、场景等在变化中重复出现,以及与此相关的作品的统一性( lpunité)问题。
(五)关于遗稿的整理与形式与含义之争
40年代末莫洛亚(AndréMaurois)撰写《寻找马塞尔·普鲁斯特》(la recherche de Marcel Proust)时,得到小说家遗产继承人许可,翻阅了普鲁斯特留下的大量手稿和草稿。不久法卢瓦(Bernard de Fallois)在同一批资料中发掘出《让·桑德伊》( Jean Santeuil, 1952 )和《驳圣伯夫》(Contre Sainte Beuve, 1954)。1962年,这部分掌握在私人手中的“普鲁斯特遗产”(Le Fonds Proust)由法国国立图书馆手稿陈列部收藏,随后图书馆又先后(1977、1984)获两小批手稿,这些遗产“代表了近乎作家全部的手稿”。这次手稿的大发现对于普鲁斯特研究有着里程碑的意义。随着文稿数量的增多,“大智者思维的沉舟残骸”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由于意识形态等原因,对于普鲁斯特的研究在中国搁浅了半个世纪。直到80年代,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思想的禁区不断被打开,中国学者才开始注意到了普鲁斯特在西方小说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特殊位置。
1982年,在《外国文学报道》上陆续出现了介绍普鲁斯特的文字,对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也有了一些新的认识。1986年《外国文学欣赏》第3期上,刊出了刘自强翻译的《追忆流水年华》(节译)(后又在1986年的第4期与1987年的第2期继续刊出,总共约两万字)。同年的《外国文艺》第4期上,发表了郑克鲁翻译的普鲁斯特早期写的两篇短篇小说,一篇叫《薇奥朗特,或名迷恋社交生活》(Violantedela Modernité),另一篇叫《一个少女的自由》(La confessiond’une jeune fille),均选自于他的短篇小说与随笔集《欢乐和时日》(Les plaisirs et les jours)。1988年,《世界文学》在当年的第2期上刊登了徐知免翻译的《追忆似水年华》第一卷《在斯万家那边》的第一部《孔布莱》的第一章。80年代中期,一方面,法国几家有影响的出版社竞相出版新版《追忆似水年华》,如伽利玛出版社于1987年推出了由让—伊夫·塔迪埃(普鲁斯特研究专家让·米伊(Jean Milly)的校勘版。另一方面,在国内,译林出版社也开始积极物色译者,准备推出《追忆似水年华》的全译本。
(二)心理学研究
1923年,里维埃又撰写了《马塞尔·普鲁斯特与实证精神》,从心理学角度对于普鲁斯特做出了全新的考量。正是在此文中,里维埃指出《追忆似水年华》的独创之处不在于其关于记忆的思考和在时间理论上显示出的某种柏格森的影响,而在于与弗洛伊德的某种接近,他们两人均试图通过情感的征兆来理解情感。将《追忆似水年华》作为心理小说阅读,并与柏格森和弗洛伊德的理论相联系进行研究,成为随后普鲁斯特批评的重要趋势。
以上主要为百年以来国外对于普鲁斯特的研究。而在国内,就《追忆似水年华》这部伟大的作品来说,中国读者在它问世70年后才有机会一睹它的全貌,更不用说对于作家的专门研究了。我国对于普鲁斯特的关注较早而系统研究较晚,与其他许多伟大的外国作家一样,关注普鲁斯特的时间段主要集中在“五四新文学运动”后的一段时间以及改革开放以后。
(八)最新研究
1997年7月在瑟里斯-拉萨尔举行的普鲁斯特国际研讨会上,聚集了一些当今的普鲁斯特专家和新一代读者及批评家,研讨会论文集《马塞尔·普鲁斯特2和3,普鲁斯特研究新方向1和2》(Marcel Proust 2 et 3, nouvelles directions de la recherche proustienne 1 et 2 )也于2000和2001年分两卷出版。布兰在第1卷“前言”中总结了这次研讨会的一些特点:关于所谓的“新方向”,他解释道:“它仅表明新一代研究者的来临,他们没有受到手稿或者‘理想的誊写’、批评版或者理论的纠缠”;另外在研讨会上“对普鲁斯特批评的所有倾向都进行了讨论”。批评的角度仍为文学理论、哲学、美学、精神分析学、文本溯源、互文性、对文本进行质疑(怀疑)、文笔研究等;而对文笔研究的兴趣依然很高:“在语言学或诗学、美学或精神分析学的辅佐下,它构成了小说的一个基础。”
1989年6月,由李恒基、徐继曾翻译的第一卷《在斯万家那边》终于与中国读者见面了。之后,译林出版社陆续推出了七卷本的全套《追忆似水年华》,全书有安德烈·莫罗亚的序(施康强译)和罗大冈的《试论〈追忆似水年华〉》(代序)。还有徐继曾编译的《普鲁斯特年谱》。七卷的书名与译者分别为:第一卷《在斯万家那边》(李恒基徐继曾译)第二卷《在少女的身旁》(桂裕芳袁树仁译1990.6)、第三卷《盖尔芒特家那边》(潘丽珍许渊冲译1990.6)、第四卷《索多姆和戈摩尔》(许钧杨松河译1990.11)、第五卷《女囚》(周克希张小鲁张寅德译1991.10 )、第六卷《女逃亡者》(刘方等译1991.7)和第七卷《重现的时光》(徐和谨周国强译1991.10)。《追忆似水年华》全套出版不久后,江西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又出版了王道乾翻译的《驳圣伯夫》(1992.4)。1992年6月,由柳鸣九先生组织,沈志明选译的《寻找失去的时间》“精华本”分上下卷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
普鲁斯特海外研究情况具体如下:
(一)古典主义与现代主义之争
《新法兰西杂志》负责人里维埃( Jacques Rivière)是最早对于马塞尔·普鲁斯特及《追忆似水年华》进行专门评论的重要批评家。1920年在《马塞尔·普鲁斯特与古典主义传统》一文中,他深度剖析普鲁斯特创作的思想根源,并将《追忆似水年华》与以拉辛为代表的古典主义文学传统相接续。
美国批评家奥尔登(Douglas W. Alden)在《马塞尔·普鲁斯特与其法语批评家》(Marcel Proust and His French Critics,Lymanhouse,1940)一书中,探讨了作家及其代表作《追忆似水年华》的声誉从一战后上升到30年代末衰落的原因。他认为,《追忆似水年华》属现代主义范畴,然而20年代初里维埃等批评家将其归入古典主义,延缓了对作品流派归属问题的正确理解。奥尔登认为,始终存在两种对《追忆似水年华》互相矛盾的解释:古典主义和现代主义解释。前者属维护作者声誉的一方,他们将其视为伦理作家和心理学家,肯定其作品结构严整周密,观察冷静客观;后者则认为其作品拥有波德莱尔开创的现代派文学的一些重要特征:主观性、非理性、否认人格统一、无道德感等。这一批评是对于先前研究的完全颠覆,也开创普学研究新的流派。
(三)文笔研究
两位德语学者库尔提乌斯( Ernst Robert Curtius)和施皮策(Leo Spitzer)研究了小说家的文笔。库尔提乌斯1925年在论著《马塞尔·普鲁斯特》中认为普鲁斯特的文笔表现为“理智主义和印象主义的非常独特的交织,一种极为严格的逻辑分析和对感性与精神现实的最为细腻微妙的再造的混合。”1928年施皮策发表德语论文《马塞尔·普鲁斯特的文笔》(“Le style de Marcel Proust”),高度称赞库尔提乌斯的“精神语言学研究”方法,并分别探讨了小说家的句子节奏、语言和叙述者。
(六)诞辰纪念整合研究
1971年是普鲁斯特诞辰一百周年,是年成为批评家进一步品味普鲁斯特的重要契机。该年度出版了两部关于《追忆似水年华》的接受与批评的史料汇编。其一是贝尔萨尼(Jacques Bersani)编选的《本世纪批评家与普鲁斯特》。该书以时间为线索,汇集了从70年代(编者)的角度看不同时期《追忆似水年华》批评佳作的节选。其二是塔迪埃( Jean Yves Tadié)编选的《阅读普鲁斯特》。这一选本的范围超出了文学批评,纳入公众与作家的反响及传记作品。
就在曾觉之的这篇文章发表七个月后,还是在《大公报》文学副刊,发表了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第一卷开头几段的译文,以《睡眠与记忆》为题。著名文学家卞之琳在当时担纲翻译了首章中的第一部分。这是我国第一次对于《追忆似水年华》的译介。虽然中国读者当时所能阅读到的只是对于巨著的惊鸿一瞥,但是对于我国现代文学的影响无疑会是长远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