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温监测-ppt危重病医学PPT课件
合集下载
急危重病人的生命体征监测PPT课件
生极为重要。
血容量轻度不足 适当补液
心功能不全
强心
容量血管收缩 舒张血管
容量相对不足 补液实验
2024/6/15
20
21
异常呼吸的评估
频率异常 深浅度异常 节律异常 声音异常 形态异常 呼吸困难
异常呼吸的评估
频 率
深度
节 律
呼吸与呼吸 暂停交替
2024/6/15
>24次/分 <10次/分
PH : 7.35~7.45
PaO2: 80-100 mmHg PaCO2:35~45mmHg BE: ±3 mmol/L 乳酸:0.5-2.2 mmol/L 碳酸氢根:22-27mmol/L
2024/6/15
33
通过SpO2监测,间接了解病人PO2高低,以 便了解组织的氧供情况。
浅慢→深快 →浅慢→呼 吸暂停
23
呼吸频率
2024/6/15
24
呼吸幅度
❖病人的通气量 ❖人工气道建立得是否妥当 ❖自主呼吸与呼吸机协调的情况 ❖有无病理性呼吸动作
2024/6/15
25
呼吸音
通过肺部听诊,可以了解人工气道的位置及肺部
是否有异常情况等
判断人工气道位置 人工气道建立后,应立即 采用听诊的方式明确人工气道是否在气管内。 如果人工气道误插入食管内,表现为肺部听诊 时呼吸音不清或减弱,同时由于气体进入消化 道,导致腹部膨隆。通过了解两侧肺呼吸音是 否对称,来判断人工气道是否进入单侧肺。即 使是在应用呼吸机治疗的过程中,也应经常进 行肺部听诊,以了解或判断人工气道的位置。
2024/6/15
7
体温过低
1、定义:体温低于正常范围。35℃以下。
2、原因:
血容量轻度不足 适当补液
心功能不全
强心
容量血管收缩 舒张血管
容量相对不足 补液实验
2024/6/15
20
21
异常呼吸的评估
频率异常 深浅度异常 节律异常 声音异常 形态异常 呼吸困难
异常呼吸的评估
频 率
深度
节 律
呼吸与呼吸 暂停交替
2024/6/15
>24次/分 <10次/分
PH : 7.35~7.45
PaO2: 80-100 mmHg PaCO2:35~45mmHg BE: ±3 mmol/L 乳酸:0.5-2.2 mmol/L 碳酸氢根:22-27mmol/L
2024/6/15
33
通过SpO2监测,间接了解病人PO2高低,以 便了解组织的氧供情况。
浅慢→深快 →浅慢→呼 吸暂停
23
呼吸频率
2024/6/15
24
呼吸幅度
❖病人的通气量 ❖人工气道建立得是否妥当 ❖自主呼吸与呼吸机协调的情况 ❖有无病理性呼吸动作
2024/6/15
25
呼吸音
通过肺部听诊,可以了解人工气道的位置及肺部
是否有异常情况等
判断人工气道位置 人工气道建立后,应立即 采用听诊的方式明确人工气道是否在气管内。 如果人工气道误插入食管内,表现为肺部听诊 时呼吸音不清或减弱,同时由于气体进入消化 道,导致腹部膨隆。通过了解两侧肺呼吸音是 否对称,来判断人工气道是否进入单侧肺。即 使是在应用呼吸机治疗的过程中,也应经常进 行肺部听诊,以了解或判断人工气道的位置。
2024/6/15
7
体温过低
1、定义:体温低于正常范围。35℃以下。
2、原因:
体温监测ppt课件免费
低体温
体温过低时,人体的生理功能会受到影响,可能导致意识障碍、心肺功能异常 、凝血障碍等。及时发现并处理低体温是至关重要的。
体温监测在医疗中的应用
诊断疾病
预防并发症
通过监测体温的变化,医生可以初步 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感染、炎症或其他 疾病,为进一步诊断提供依据。
对于一些危重疾病,如脓毒症、严重 烧伤等,密切监测体温有助于预防并 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年龄因素
新生儿和老年人由于生理 特点,体温调节中枢尚未 完全发育或功能衰退,体 温易受外界环境影响
性别因素
女性基础体温一般比男性 略高,但差异不大
04
体温异常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常见原因及处理方法
原因一
感染:感染是体温异常最常见的 原因,如感冒、肺炎等。处理方 法包括使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
,以及对症治疗。
电子体温计的使用方法
总结词
快速、方便、准确度较高
详细描述
根据不同型号的电子体温计,按下测量键后将感应端放在测量部位,如额头、手腕等,等待几秒钟后 读取度数。使用前应检查电池电量和感应端是否清洁。
03
体温的正常范围
正常体温的范围
正常体温:36℃-37℃
一天内的体温波动:不超过1℃
体温的生理变化: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全,体温易受外界环境影响;老 年人代谢率较低,体温相对较低
。
措施三
定期体检:及早发现潜 在的疾病,预防体温异
常的发生。
措施四
学习自我监测体温:发 现体温异常时及时就医
,早期治疗。
05
体温监测的注意事项
正确使用体温计的注意事项
选择合适的体温计
根据测量需求选择水银体 温计、电子体温计或耳温 枪等合适的体温计。
体温过低时,人体的生理功能会受到影响,可能导致意识障碍、心肺功能异常 、凝血障碍等。及时发现并处理低体温是至关重要的。
体温监测在医疗中的应用
诊断疾病
预防并发症
通过监测体温的变化,医生可以初步 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感染、炎症或其他 疾病,为进一步诊断提供依据。
对于一些危重疾病,如脓毒症、严重 烧伤等,密切监测体温有助于预防并 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年龄因素
新生儿和老年人由于生理 特点,体温调节中枢尚未 完全发育或功能衰退,体 温易受外界环境影响
性别因素
女性基础体温一般比男性 略高,但差异不大
04
体温异常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常见原因及处理方法
原因一
感染:感染是体温异常最常见的 原因,如感冒、肺炎等。处理方 法包括使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
,以及对症治疗。
电子体温计的使用方法
总结词
快速、方便、准确度较高
详细描述
根据不同型号的电子体温计,按下测量键后将感应端放在测量部位,如额头、手腕等,等待几秒钟后 读取度数。使用前应检查电池电量和感应端是否清洁。
03
体温的正常范围
正常体温的范围
正常体温:36℃-37℃
一天内的体温波动:不超过1℃
体温的生理变化: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全,体温易受外界环境影响;老 年人代谢率较低,体温相对较低
。
措施三
定期体检:及早发现潜 在的疾病,预防体温异
常的发生。
措施四
学习自我监测体温:发 现体温异常时及时就医
,早期治疗。
05
体温监测的注意事项
正确使用体温计的注意事项
选择合适的体温计
根据测量需求选择水银体 温计、电子体温计或耳温 枪等合适的体温计。
《体温监测》课件
抢救赢得时间。
手术病人的体温监测
在手术过程中,由于麻醉、失血 等原因,患者的体温可能会出现
波动。
监测体温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低 温和高温等异常情况,保障手术
安全顺利进行。
术后体温监测有助于评估患者的 恢复情况,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
生。
新生儿与危重病人的体温监测
新生儿和危重病人由于身体机能较弱 ,体温调节能力差,容易出现体温异 常。
THANKS
感谢观看
直肠温度监测
总结词
准确度高,适用于不能测量口腔、腋 下温度的病人。
详细描述
直肠温度监测时,将体温计涂上润滑 剂,轻轻插入肛门3-4厘米,测量时 间为3-5分钟。直肠温度相对稳定, 受外界影响较小,但操作不便,需注 意卫生和安全。
腋下温度监测
总结词
操作简便、安全,适用范围广。
详细描述
腋下温度监测时,将体温计放在腋窝深处,紧贴皮肤,测量时间为5-10分钟。腋下温度受环境影响较大,如夹紧 手臂、运动等都会影响测量结果。
05
体温监测的注意事项与建议
体温监测的准确性问题
01
02
03
测量方法
选择合适的体温测量方法 ,如腋下、口腔、肛门等 ,确保测量准确。
测量时机
避免在剧烈运动、洗澡、 喝热水等情况下测量体温 ,这些情况可能导致体温 升高。
仪器校准
定期对体温计进行校准, 确保其准确性。
体温监测的干扰因素
环境温度
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可能 影响体温的准确性,应在 适宜的环境温度下进行测 量。
穿着
穿着过多或过少也可能影 响体温的准确性,应适当 增减衣物再进行测量。 Nhomakorabea情绪
情绪波动也可能影响体温 的准确性,应在平静状态 下进行测量。
手术病人的体温监测
在手术过程中,由于麻醉、失血 等原因,患者的体温可能会出现
波动。
监测体温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低 温和高温等异常情况,保障手术
安全顺利进行。
术后体温监测有助于评估患者的 恢复情况,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
生。
新生儿与危重病人的体温监测
新生儿和危重病人由于身体机能较弱 ,体温调节能力差,容易出现体温异 常。
THANKS
感谢观看
直肠温度监测
总结词
准确度高,适用于不能测量口腔、腋 下温度的病人。
详细描述
直肠温度监测时,将体温计涂上润滑 剂,轻轻插入肛门3-4厘米,测量时 间为3-5分钟。直肠温度相对稳定, 受外界影响较小,但操作不便,需注 意卫生和安全。
腋下温度监测
总结词
操作简便、安全,适用范围广。
详细描述
腋下温度监测时,将体温计放在腋窝深处,紧贴皮肤,测量时间为5-10分钟。腋下温度受环境影响较大,如夹紧 手臂、运动等都会影响测量结果。
05
体温监测的注意事项与建议
体温监测的准确性问题
01
02
03
测量方法
选择合适的体温测量方法 ,如腋下、口腔、肛门等 ,确保测量准确。
测量时机
避免在剧烈运动、洗澡、 喝热水等情况下测量体温 ,这些情况可能导致体温 升高。
仪器校准
定期对体温计进行校准, 确保其准确性。
体温监测的干扰因素
环境温度
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可能 影响体温的准确性,应在 适宜的环境温度下进行测 量。
穿着
穿着过多或过少也可能影 响体温的准确性,应适当 增减衣物再进行测量。 Nhomakorabea情绪
情绪波动也可能影响体温 的准确性,应在平静状态 下进行测量。
ICU生命体征监测PPT课件
第8页/共48页
• 2.呼吸形态:胸式【女性】、腹式【男性,儿童】 第9页/共48页
• 异常呼吸 • 一.频率异常。 • 大于24次每分,称呼吸增快。大于36次每分,应考虑呼吸衰竭。 • 体温每升高一般1摄氏度,呼吸增加3~4次每分。 • 呼吸少于10次每分称呼吸减慢。
第10页/共48页
• 二.深浅度异常 • 【1】深度呼吸 又称库斯莫尔呼吸,是一种深而规则大的呼吸,可伴有鼾音,多见于代酸。
第32页/共48页
• 血压的正常值: • 脉压的正常值:30~ 40毫米汞柱。【主要反映心博量或主动脉,
大动脉的顺应性。脉压差变小是休克早期的敏感指标,心排血 量减少时,脉压先于收缩压下降。小于30毫米汞柱是判断休克 的一个标准。】 • 平均动脉压正常值: 70~105毫米汞柱 • 舒张压+1/3(收缩压—舒张压)
第4页/共48页
第四节:常用重症监护技术
发热分度及热型:按发热高低,口腔温度可分为 1.低热:37.4~38 ℃。 2.中度发热:38.1~39℃
高热:39.1~41℃ 超高热:41 ℃以上
第5页/共48页
第四节:常用重症监护技术
热型
将在不同时间测得的发热病人的体温数值分别记录在体温单上,并将各体温数 值点连接起来的体温曲线。
制:心肌收缩力强弱不等,有些心排出量小的波动可发生心音,但不能引起周围血管的波动,造成脉率少 于心率。常见于房颤。
第31页/共48页
• 血压的监护 • 血压:是血管内流动着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 收缩压(SBP),舒张压(DBP), • 平均动脉压(MAP):一个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的平均值70~105毫米汞柱。 • 脉压:收缩压—舒张压。
第37页/共48页
• 2.呼吸形态:胸式【女性】、腹式【男性,儿童】 第9页/共48页
• 异常呼吸 • 一.频率异常。 • 大于24次每分,称呼吸增快。大于36次每分,应考虑呼吸衰竭。 • 体温每升高一般1摄氏度,呼吸增加3~4次每分。 • 呼吸少于10次每分称呼吸减慢。
第10页/共48页
• 二.深浅度异常 • 【1】深度呼吸 又称库斯莫尔呼吸,是一种深而规则大的呼吸,可伴有鼾音,多见于代酸。
第32页/共48页
• 血压的正常值: • 脉压的正常值:30~ 40毫米汞柱。【主要反映心博量或主动脉,
大动脉的顺应性。脉压差变小是休克早期的敏感指标,心排血 量减少时,脉压先于收缩压下降。小于30毫米汞柱是判断休克 的一个标准。】 • 平均动脉压正常值: 70~105毫米汞柱 • 舒张压+1/3(收缩压—舒张压)
第4页/共48页
第四节:常用重症监护技术
发热分度及热型:按发热高低,口腔温度可分为 1.低热:37.4~38 ℃。 2.中度发热:38.1~39℃
高热:39.1~41℃ 超高热:41 ℃以上
第5页/共48页
第四节:常用重症监护技术
热型
将在不同时间测得的发热病人的体温数值分别记录在体温单上,并将各体温数 值点连接起来的体温曲线。
制:心肌收缩力强弱不等,有些心排出量小的波动可发生心音,但不能引起周围血管的波动,造成脉率少 于心率。常见于房颤。
第31页/共48页
• 血压的监护 • 血压:是血管内流动着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 收缩压(SBP),舒张压(DBP), • 平均动脉压(MAP):一个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的平均值70~105毫米汞柱。 • 脉压:收缩压—舒张压。
第37页/共48页
第11章 体温监测 PPT
给NaHCO3 2-4mmol/kg纠正酸中毒、常规胰岛素10U于 Gs50ml静推环节高血钾,处理心律失常(禁用钙通道 阻滞剂,加重高血钾)
第11章 体温监测
33
丹曲林是治疗MH的特效药,可有效控制钙离 子依赖性的肌肉收缩和高代谢状态。
用法:1-2 mg/kg, 每5min重复一次,直至 PaCO2被控制,肌肉强烈收缩消失,高温下降 为止。平均剂量及最大剂量分别达到2.510mg/kg。术后ICU监护至少48小时。
第11章 体温监测
30
氟烷-咖啡碱痉挛试验被认为是MH诊断检查的 金标准。
试验方法:活检的肌肉(通常是股外侧肌肉2g) 分别浸泡在1-3%的氟烷和咖啡碱溶液中,发 生肌肉收缩的速度和张力异常增高。
第11章 体温监测
31
MH.临床特征
无法解释的心动过速,自主呼吸下呼吸急促、呼末CO2 增高、PaO2下降。CO2是手术室最特异敏感指标。
第11章 体温监测
37
2. 手术因素: 手术时间过长,或胸腹手术暴露太久,
散热增加; 输液温度低,库血; 大量冷液体冲洗体腔等。
第11章 体温监测
38
3. 麻醉因素: 全麻抑制体温调节中枢, 椎管麻醉抑制交感使外周血管扩张散热, 肌松药抑制肌肉活动产热。
第11章 体温监测
39
4. 病人状况:危重病人失去控制散热和产热能 力;酒精中毒,脑外伤、脑肿瘤、严重感染 、内分泌疾病等。小儿体温中枢不健全。老 年代谢低,产热减少,御寒能力差等。
第11章 体温监测
41
(三)体温降低的预防及处理-1
1. 适宜的环境温度:手术室温度24-26℃,相对 湿度40-50%。低温复温方法,电热毯、加温输 液37℃,机械通气加温加湿。
第11章 体温监测
33
丹曲林是治疗MH的特效药,可有效控制钙离 子依赖性的肌肉收缩和高代谢状态。
用法:1-2 mg/kg, 每5min重复一次,直至 PaCO2被控制,肌肉强烈收缩消失,高温下降 为止。平均剂量及最大剂量分别达到2.510mg/kg。术后ICU监护至少48小时。
第11章 体温监测
30
氟烷-咖啡碱痉挛试验被认为是MH诊断检查的 金标准。
试验方法:活检的肌肉(通常是股外侧肌肉2g) 分别浸泡在1-3%的氟烷和咖啡碱溶液中,发 生肌肉收缩的速度和张力异常增高。
第11章 体温监测
31
MH.临床特征
无法解释的心动过速,自主呼吸下呼吸急促、呼末CO2 增高、PaO2下降。CO2是手术室最特异敏感指标。
第11章 体温监测
37
2. 手术因素: 手术时间过长,或胸腹手术暴露太久,
散热增加; 输液温度低,库血; 大量冷液体冲洗体腔等。
第11章 体温监测
38
3. 麻醉因素: 全麻抑制体温调节中枢, 椎管麻醉抑制交感使外周血管扩张散热, 肌松药抑制肌肉活动产热。
第11章 体温监测
39
4. 病人状况:危重病人失去控制散热和产热能 力;酒精中毒,脑外伤、脑肿瘤、严重感染 、内分泌疾病等。小儿体温中枢不健全。老 年代谢低,产热减少,御寒能力差等。
第11章 体温监测
41
(三)体温降低的预防及处理-1
1. 适宜的环境温度:手术室温度24-26℃,相对 湿度40-50%。低温复温方法,电热毯、加温输 液37℃,机械通气加温加湿。
体温监测PPT课件
8
(四)体温升高的处理
1、病因治疗 发热处理的关键 治疗原发病; 清除感染灶; 合理选择抗生素
2、对症治疗 1) 物理降温 冰袋、酒精擦浴 2) 药物降温 阿司匹林 人工冬眠疗法 3)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体温每升高1ºC,多丢失体液3~5ml/kg 大量出汗时,体液丢失可达1000~1500ml
精选ppt课件最新
3、麻醉因素
全麻药抑制体温调节中枢; 全麻、椎管内麻醉抑制交感神经,扩张外周血管; 肌松药抑制肌肉活动产热
4、病人情况
危重病人、小儿、老年人体温调节能力差
精选ppt课件最新
11
(二)、低温对机体的影响
1、心血管系统
低温直接抑制窦房结功能,减慢传导, HR、CO下降。 T<28ºC可发生严重的心律失常、室颤, 电除颤无效 增加外周血管阻力,末梢灌注差
精选ppt课件最新
7
(三)体温升高的热型
(1)不规则热
(2)稽留热 持续39-40ºC,24小时体温波动<1ºC
大叶性肺炎、伤寒
(3)弛张热 高热,24小时体温波动>2ºC
败血症、脓毒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
(4)波状热
(5)间歇热
(6)双相热
(7)再发热
(8)双峰热
精选ppt课件最新
15
8、对麻醉药物代谢的影响
肌松药作用延长; 静脉麻醉药血药浓度增加; 吸入麻醉药MAC下降; 易导致麻醉后苏醒延迟
9、术后寒战(Postanesthetic Shivering) 对机体的影响
增加氧耗、升高颅内压、加剧疼痛
✓哌替啶是强效的寒战抑制剂
低温使休克病人的死亡率增加。
精选ppt课件最新
精选ppt课件最新
急危重病人的生命体征监测演示文稿
常。如果心电活动发生异常,首先表现为心率 (律)波形紊乱,据此可以判断病人心脏的情况。
2020/12/1
15
心率监测
一般心率加快发生在血压未降低之前,且早于中 心静脉压(CVP)的变化。因此,将心率与血压结 合起来考虑病人的循环状况,比各自单独考虑更有 临床意义。危重病人容易发生心律失常,常规心电 监测是观察病人病情变化的重要指标。但由于一般 心电监护只做胸前导联,因而只能反映心脏部分情 况。因此,应根据病人的情况,适时做全导联的心 电图,以观察心脏的整体情况。特别对危重病人或 原有心脏病疾患的病人更应如此。
是4:1
脉律(pulse rhythm):均匀规则,间隔时间相等 强度(pulse force):每搏强弱相同 动脉壁的情况(condition of arterial wall ):光滑、 柔软,有一定的弹性
2020/12/1
18
异常脉搏的评估
(一) 脉率异常
✓ 速脉(tachycardia):成人:P > 100次/min 见于高热、甲亢、心衰、休克、贫血等
2020/12/1
7
体温监测
体温增高可以使机体代谢率增高,氧耗增加, 呼吸加深加快,易致呼吸疲劳、呼吸衰竭,机械 通气的患者容易造成人机对抗。监测体温改变有 利于综合评定和分析病情,了解病情的危重程度 和加重的原因。
2020/12/1
8
体温监测
体温监测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应用体温计做腋温 的间断测试。腋温监测实施较为方便,但容易受 外界因素的干扰,准确性较差。另外一种方法, 是用温度传感器持续监测体温的变化,主要包括 皮温和内脏温(肛温、食管温)两种。内脏温能 较好地反映体内真实温度,准确性也较皮温要高, 有条件时应尽量采用这种方法,尤其是对危重和
2020/12/1
15
心率监测
一般心率加快发生在血压未降低之前,且早于中 心静脉压(CVP)的变化。因此,将心率与血压结 合起来考虑病人的循环状况,比各自单独考虑更有 临床意义。危重病人容易发生心律失常,常规心电 监测是观察病人病情变化的重要指标。但由于一般 心电监护只做胸前导联,因而只能反映心脏部分情 况。因此,应根据病人的情况,适时做全导联的心 电图,以观察心脏的整体情况。特别对危重病人或 原有心脏病疾患的病人更应如此。
是4:1
脉律(pulse rhythm):均匀规则,间隔时间相等 强度(pulse force):每搏强弱相同 动脉壁的情况(condition of arterial wall ):光滑、 柔软,有一定的弹性
2020/12/1
18
异常脉搏的评估
(一) 脉率异常
✓ 速脉(tachycardia):成人:P > 100次/min 见于高热、甲亢、心衰、休克、贫血等
2020/12/1
7
体温监测
体温增高可以使机体代谢率增高,氧耗增加, 呼吸加深加快,易致呼吸疲劳、呼吸衰竭,机械 通气的患者容易造成人机对抗。监测体温改变有 利于综合评定和分析病情,了解病情的危重程度 和加重的原因。
2020/12/1
8
体温监测
体温监测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应用体温计做腋温 的间断测试。腋温监测实施较为方便,但容易受 外界因素的干扰,准确性较差。另外一种方法, 是用温度传感器持续监测体温的变化,主要包括 皮温和内脏温(肛温、食管温)两种。内脏温能 较好地反映体内真实温度,准确性也较皮温要高, 有条件时应尽量采用这种方法,尤其是对危重和
麻醉中的体温监测PPT课件
2
临床应用范围和注意事项 手术中最常见的是低温,术中中心温度
不应低于36℃ 恶性高热
3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二节 体温监测的临床意义
正常体温及生理波动 体温升高 体温降低
4
一、正常体温及生理波动
正常体温:口温37 ℃,肛温37.5 ℃,腋温 36.7 ℃
生理波动:不超过0.5-1.0 ℃
昼夜变化 年龄 性别 肌肉活动 药物
低温分级: 一般低温:32-28℃ 中度低温:28-20 ℃ 深低温:<20 ℃ 临床上将35-32 ℃的低温称为浅低温,常用于
神经外科麻醉中脑保护、心肺脑复苏以及严重 高热状态
13
常用的降温方法有体表降温和血液降温 在降温过程中必须防止御寒反应、心律失
常、凝血功能改变等
14
15
2019/10/19
组织耗氧增加 肝肾功能降低 血液粘稠度增加 免疫功能下降
11
体温降低的预防及处理
适宜的环境温度:手术室室温24-26℃,相对 湿度40-50%
营养支持 维持循环稳定
12
低温治疗
用人工方法使体温降低达正常温度以下的一种 医疗措施,以求达到降低机体代谢、保持或延 缓机体细胞活力的目的
5
二、体温升高:体温过高称为发热,腋 温>37 ℃或口温>37.5 ℃,一昼夜体温波动
在1 ℃以上为发热
体温升高的分级 以口温为例,分为
低热37.5-38 ℃ 中等热38.1-39 ℃ 高热39.1-41 ℃ 超高热41 ℃以上
6
体温升高的热型 体温升高的原因
感染性疾病、非感染性疾病
16
7
体温升高的处理 病因治疗 对症处理 物理降温 药物降温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临床应用范围和注意事项 手术中最常见的是低温,术中中心温度
不应低于36℃ 恶性高热
3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二节 体温监测的临床意义
正常体温及生理波动 体温升高 体温降低
4
一、正常体温及生理波动
正常体温:口温37 ℃,肛温37.5 ℃,腋温 36.7 ℃
生理波动:不超过0.5-1.0 ℃
昼夜变化 年龄 性别 肌肉活动 药物
低温分级: 一般低温:32-28℃ 中度低温:28-20 ℃ 深低温:<20 ℃ 临床上将35-32 ℃的低温称为浅低温,常用于
神经外科麻醉中脑保护、心肺脑复苏以及严重 高热状态
13
常用的降温方法有体表降温和血液降温 在降温过程中必须防止御寒反应、心律失
常、凝血功能改变等
14
15
2019/10/19
组织耗氧增加 肝肾功能降低 血液粘稠度增加 免疫功能下降
11
体温降低的预防及处理
适宜的环境温度:手术室室温24-26℃,相对 湿度40-50%
营养支持 维持循环稳定
12
低温治疗
用人工方法使体温降低达正常温度以下的一种 医疗措施,以求达到降低机体代谢、保持或延 缓机体细胞活力的目的
5
二、体温升高:体温过高称为发热,腋 温>37 ℃或口温>37.5 ℃,一昼夜体温波动
在1 ℃以上为发热
体温升高的分级 以口温为例,分为
低热37.5-38 ℃ 中等热38.1-39 ℃ 高热39.1-41 ℃ 超高热41 ℃以上
6
体温升高的热型 体温升高的原因
感染性疾病、非感染性疾病
16
7
体温升高的处理 病因治疗 对症处理 物理降温 药物降温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危重症患者的连续体温监测PPT课件
02
03
体温异常升高
可能提示感染、炎症、药 物反应或体温调节中枢异 常等。
体温异常降低
可能与休克、严重感染、 甲状腺功能减退等病状相 关。
体温波动
不规则的体温波动可能与 某些疾病如疟疾、风湿热 等有关。
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预测感染
体温的升高往往早于其他 感染症状的出现,因此连 续监测有助于早期发现感 染迹象。
如真菌感染、寄生虫感染等,也 可引起发热。
药物使用引起体温调节障碍
某些药物如抗生素、 抗癌药物等可能导致 药物热,引发体温调 节异常。
激素类药物使用不当 也可能影响体温调节 中枢,导致体温异常 。
麻醉药物使用后,患 者体温调节功能可能 受到抑制,导致体温 波动。
其他可能原因探讨
01
02
03
04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
数据保存
将整理后的体温数据妥善保存,以 备后续分析和参考。
结果展示及解读
01
结果展示
将整理后的体温数据以图表形式展示,如体温曲线图、体温变化表等,
以便医护人员更直观地了解患者的体温变化情况。
02 03
结果解读
根据展示的体温数据,医护人员可以分析患者的病情变化趋势,如是否 存在发热、低温等异常情况。同时,结合其他临床指标和症状,对患者 的病情进行综合评估。
强化护士责任心
培养护士对患者负责的态度,确保在连续体温监测过程中能够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06
总结与展望
本次项目成果回顾
实现了连续体温监测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通过采用先进的传感器技术和数据处理算法,成功实现了对危重症患者连续、准确的体 温监测。
提高了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
通过自动化、智能化的体温监测,减少了医护人员手动测量体温的时间和精力,提高了 工作效率。
生命体征的监测PPT课件全篇
侧肢体 5 驱尽袖带内空气,平整地缠于上臂中部,松紧以能
放入一指为宜,下缘距肘喔2-3cm(或距腘窝3-5cm
6 放气不可过快,以4mmhg/s为宜,舒张压的变音和 消失音之间有差异时,可记录两个读数,即收缩压/ 变音/消失音数值
7 尽可能使用水银血压计,如果使用无液面式血压计, 应在测血压开始和结束后检查指针是否位于0位,并 且每6个月对无液血压计校准一次
正常体温
部位 口温 腋温 肛温
平均温度 正常范围 37度 (36.2-37.2) 36.5度 (36-37) 37.3度 (37.1-37.4)
1 原因:感染性发热,非感染性发热
2 发热程度判断
以口温为标准
低热
37.5-37.9度
中等热 38-39度
高热
39-40.9度
超高热
二,异常脉搏的评估及护理
脉率异常 心动过速:脉率每分钟超过100次 心动过缓:脉率每分钟少于60次
节律异常
间歇脉:二联率,三联律
较正常延长的间歇,称间歇脉。每个正常 搏动后跟一次提早搏动称二联率,每2个后跟 一次提早搏动称三联率。
脉搏短绌
单位时间内脉率少于心率,称为脉搏短绌。 心率不规则,快慢不一,心音强弱不等
血压的形成 足够的血液充盈 心脏射血,外周阻力
正常血压:收缩压90-140mmhg,舒张压60-90mmhg,脉压3040mmhg
生理变化 年龄:随年龄增长,血压增高, 性别:更年期前,低于男性:更年期后,差别不大 昼夜和睡眠:清晨低,傍晚高 环境:寒冷环境,血压升高:高温环境,血压升高 体形:高大,肥胖者血压较高 体位:立位》坐位》卧位 身体不同部位:右上肢》左上肢,下肢》上肢
反射性调节 肺牵张反射(肺扩张,缩小反 射),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肌梭),防御 性反射
放入一指为宜,下缘距肘喔2-3cm(或距腘窝3-5cm
6 放气不可过快,以4mmhg/s为宜,舒张压的变音和 消失音之间有差异时,可记录两个读数,即收缩压/ 变音/消失音数值
7 尽可能使用水银血压计,如果使用无液面式血压计, 应在测血压开始和结束后检查指针是否位于0位,并 且每6个月对无液血压计校准一次
正常体温
部位 口温 腋温 肛温
平均温度 正常范围 37度 (36.2-37.2) 36.5度 (36-37) 37.3度 (37.1-37.4)
1 原因:感染性发热,非感染性发热
2 发热程度判断
以口温为标准
低热
37.5-37.9度
中等热 38-39度
高热
39-40.9度
超高热
二,异常脉搏的评估及护理
脉率异常 心动过速:脉率每分钟超过100次 心动过缓:脉率每分钟少于60次
节律异常
间歇脉:二联率,三联律
较正常延长的间歇,称间歇脉。每个正常 搏动后跟一次提早搏动称二联率,每2个后跟 一次提早搏动称三联率。
脉搏短绌
单位时间内脉率少于心率,称为脉搏短绌。 心率不规则,快慢不一,心音强弱不等
血压的形成 足够的血液充盈 心脏射血,外周阻力
正常血压:收缩压90-140mmhg,舒张压60-90mmhg,脉压3040mmhg
生理变化 年龄:随年龄增长,血压增高, 性别:更年期前,低于男性:更年期后,差别不大 昼夜和睡眠:清晨低,傍晚高 环境:寒冷环境,血压升高:高温环境,血压升高 体形:高大,肥胖者血压较高 体位:立位》坐位》卧位 身体不同部位:右上肢》左上肢,下肢》上肢
反射性调节 肺牵张反射(肺扩张,缩小反 射),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肌梭),防御 性反射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10月2日
8
CCM
二、测量部位
①口温
舌下 热窝
闭口, 勿咬
方法: 时间:3min
注意: 1)婴幼儿、精神异常、昏迷、口腔疾患、口鼻手术、呼 吸困难者不宜测口温
2)如有进食、冷热敷,间隔30’再测 3)咬破体温表:清除玻璃碎屑,口服蛋清、牛奶,摄 入
粗纤维食物
2020年10月2日
9
CCM 二、测量部位
产热
散热
2020年10月2日
3
CCM 复习相关知识
(二)产热与散热
1.产热
营养物质(糖、脂肪、蛋白质) 氧化分解 释放能量
产热
增 a.交感N兴奋→代谢率上升
加 产 热
b.甲状腺激素→代谢率上升 c.骨骼肌运动:
因
寒冷环境中→寒战→产热
素
体温升高
故:热主要是由于人体新陈代谢和骨骼
肌运动产生。
2020年10月2日
第四节 体温的监测
2020年10月2日
1
CCM
学习目标
1 掌握体温正常值
2 掌握发热的热型和处理要点
3 掌握体温过低的护理
4 熟悉测温的部位和方法
5 了解测温计的种类
2020年10月2日
2
CCM 复习相关知识
(一)体温的形成
体温:指身体内部的温度。由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体调节,维 持产热与散热的动态平衡。
20
CCM
异常体温 发热
稽留热
特点:T 持续在39~40℃
持续数天或数周 24h波动范围不 超过1℃
常见病:急性传染病
如:伤寒 肺炎球菌性肺 炎
2020年10月2日
热型
21
CCM
异常体温 发热
弛张热
特点:高温在39 ℃以上
24h波动范围 超过1℃以上
最低T仍高于 正常
常见病:败血症
化脓性感染
2020年10月2日
时间:3min 适用:小儿、昏迷心肌
梗塞病人不宜测肛温
2)坐浴,灌肠后间隔30min。
2020年10月2日
11
CCM 二、测量部位
❖ 鼻咽或深部鼻腔 常用;随血温变化迅速;受呼吸气
流温度影响;可损伤鼻粘膜
❖ 食管 探头在食管下1/3时靠近心房,随血温变化迅速,尤
2020年10月2日
18
CCM
异常体温 发热
分度
分为四种:(以口温为标准)
低热 37.5~37.9℃ 中热 38.0~38.9 ℃ 高热 39.0~40.9℃ 超高热 >41 ℃
人体最高耐热为40.6—41.4 ℃,高达43 ℃则 很少存活,直肠温度持续超过41 ℃可引起永 久性脑损伤
2020年10月2日
19
CCM
异常体温 发热
过程
分为三个阶段:
特点
①体温上升期 产热>散热,体
温上升。
表现
皮肤苍白、干 燥,畏寒、 寒战
②高热持续期
产热≈散热,体温维 持在较高水平
热性面容;心率增加;头 痛、惊厥、昏迷、恶心、 便秘、腹胀、口干、尿少
③体温下降期
2020年10月2日
散热>产热,体 温下降。
大量出汗、皮肤潮湿、皮肤温 度降低,防止虚脱
热型
22
CCM
异常体温 发热
间歇热
特点:高热与正常体温
交替有规律地 反复出现 高温在39℃以上 数小时或几天 低温在正常范 围或以下数小 时或几天
常见病:见于疟疾
2020年10月2日
热型
23
CCM
异常体温 发热
不规则热
特点: 发热无规律 持续时间不定
常见病: 流感 肿瘤
2020年10月2日
热型
24
适应于CPB时
❖ 鼓膜 靠近体温调节中枢,反映中心温度最准确
❖ 皮肤 各部位温差大,求平均数;反映外周灌注
2020年10月2日
12
CCM
三 注意事项
(1)集体测温前后清点数目 (2)根据病情选择测温部位 (3)排除影响因素 (4)为婴幼儿、危重病人测温时护士应守护 (5)发现体温与病情不符时应监测或测另一部
2020年10月2日
16
CCM 异常体温
二 、体温过高
体温过高(又称发热):
指机体在致热原的作用下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 点上移,产热增加,散热减少,导致体温超过正 常范围。
2020年10月2日
17
CCM
异常体温 发热
原因
临床上分为两大类
感染性:
非感染性:
细菌感染 病毒感染 真菌感染
肿瘤、血液病、变 态反应疾病、产热 与散热异常及体 温调节中枢障碍
°F=℃×9/5+32
2020年10月2日
℃=(°F-32)×5/9
15
CCM 一、正常体温值及生理变化
(二)生理变化:体温波动0.5~1℃内
1.昼夜:2~6时最低,14~20时最高 2.年龄: 婴幼儿>成年>老年 3.性别:女性>男性。女性排卵后>排卵前 4.运动、进食后体温升高 5、其他:环境、情绪
4
CCM 复习相关知识
(二)产热与散热
2.散热 人体以物理方式散热
1)辐射:在低温环境中的主要散热方式 2)传导: 3)对流: 4)蒸发:在环境温度高于人体皮肤温度时的主要散
热方式。
故:散热器官是皮肤、呼吸、排泄
2020年10月2日
5
CCM
第一节 体温监测的方法
2020年10月2日
6
CCM
一、测量方法
②腋温
屈臂过胸 夹紧
方法: 时间:7-10min
先擦干腋窝,再放体 温计水银端置腋窝
注意:
1)腋窝疾患、出汗较多、肩关节受伤、过度消瘦
不宜测腋温
2)如洗澡、腋部做冷热敷,间隔30’再测
是最常用的测量方法
2020年10月2日
10
CCM
二、测量部位
③肛温
润滑,将肛
表水银端插 入3~4cm,
手 扶。
方法:
位作对照 (6)不慎咬破体温表要妥善处理
2020年10月2日
13
第二节 体温监测的临床意义
2020年10月2日
14
CCM 一、正常体温及生理波动
(一)正常体温
部位
口温 肛温 腋温
平均温度
37.0℃(98.6 °F ) 37.5℃(99.5 °F ) 36.7℃(97.7 °F )
正常范围
(36.3~37.2,97.3~99.0 °F ) (36.5~37.5,97.7~99.9 °F ) (36.0~37.0,96.8~98.6 °F )
CCM
异常体温 发热
高热病人处理
病情观察
① 测量体温: 高热病人每4h测T一次 T恢复正常3d后改为每日4次 物理降温30min后测T1次
② 观察P、R、BP,伴随 症状,发热的原因及治疗 效果
1.体温计的种类
①水银体温计:腋表、口表、肛表 ②电子体温计:电子感温探头 ③可弃式体温计:化学指示点,以最后变蓝色点
电子 体温
计
或弃式 体温计
2020年10月2日
7
CCM 一、测温方法
体表温度:指人体的外周组织的温度
中心温度:指机体内部的温度,较稳 定。
足 手 躯干 头 肝 脑 27 30 32 33 38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