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为什么被杀害_诗人王昌龄简介

合集下载

七绝圣手的唐代诗人王昌龄生平简介

七绝圣手的唐代诗人王昌龄生平简介

七绝圣手的唐代诗人王昌龄生平简介作者介绍:王昌龄(—),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而立,始中进士。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

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

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

集六卷,今编诗四卷。

人物评价:唐诗人岑参:少伯天才流丽,音唱疏远。

唐文学家殷璠:“风骨”的代表。

唐文学家殷璠在《河岳英灵集》:王维、昌龄、储光羲等二十四人,皆河岳英灵也。

《全唐诗》:绪密而思清。

明文学家王士贞:七言绝句,少伯与太白争胜毫厘,俱是神品。

明诗人焦宏《诗评》:龙标、陇西,真七绝当家,足称连壁。

明学者、诗人和诗歌评论家胡应麟:李写景入神,王言情造极。

王宫词乐府,李不能为,李览胜纪行,王不能作。

明诗人家胡应麟《诗薮》:余尝谓古诗、乐府后,惟太白诸绝近之;国风、离骚后,唯少伯诸绝近之。

清诗文学家潘德舆《养一斋诗话》:七绝第一,其王龙标乎?右丞以淡而至浓,龙标以浓而至淡,皆圣手也。

晚唐诗论家司空图:国初,上好文章,雅风特盛,沈宋始兴之后,杰出江宁,宏思于李杜。

宋代诗人刘克庄《后村话语》:唐人《琉璃堂图》以昌龄为诗天子。

明诗论家陆时雍《诗镜总论》:王昌龄多意而多用之,李太白寡意而寡用之。

昌龄得之锤炼,太白出于自然,然而昌龄之意象深矣。

明诗论家吴乔《围炉诗话》:王昌龄五古,或幽秀,或豪迈,或惨恻,或旷达,或刚正,或飘逸,不可物色。

近代诗人学者闻一多:王昌龄为盛唐诗坛“个性最为显著”的两个作家之一(另一个是孟浩然)作者生平:王昌龄家境比较贫寒,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官汜水尉校书郎),后贬龙标尉,世称“王龙标”。

唐诗“七绝圣手”王昌龄是怎么莫名其妙被杀的?

唐诗“七绝圣手”王昌龄是怎么莫名其妙被杀的?

唐诗“七绝圣手”王昌龄是怎么莫名其妙被杀的?纵使死神过早地夺走了他手中的笔,但对于王昌龄来说,有盛开的诗歌陪伴不朽的诗魂,死亡就不是凋谢,而是盛开;不是消失,而是永在;不是结束,而是开始。

(一)命丧垃圾人之手公元757年,“安史之乱”爆发已经有了三个年头。

大唐辽阔的疆域狼烟四起,战火纷飞。

在一个深秋肃杀的早晨,奉命平叛的河南军政长官张镐在他的前营大帐前布设了一个森严的刑场。

亳州刺史闾丘晓被绑跪在刑场上,等候斩首。

他是因救援宋州(今河南商丘)不力,违抗节度使张镐的军令获罪的。

当张镐下令对他行刑时,那个此前看不起书生出身张镐的傲狂之人,像断了脊梁的丧家犬可怜巴巴地乞求张镐饶他一命。

他的理由是家里尚有老母需要赡养。

张镐没有直接驳斥他的请求,而是反问了一句:“你去年杀害大诗人王昌龄时,想没想过,他有没有父母亲?要不要赡养?”听了这句诘问,闾丘晓闭上了嘴巴,沮丧地把头伸向了屠刀。

那时,当地的老百姓对一年前亳州大街上发生的惊人一幕依然记忆犹新。

那是“安史之乱”爆发后的第二年。

也是一个肃杀深秋寒冷的早晨。

一个身背破烂行囊的六十岁老人流落在亳州大街逃难的人群里。

当他走到府衙门前时,看到一队人马正吆五喝六地出门。

在向路边躲闪的一霎间,他似乎认出了那个骑在高头大马上的官员。

几乎同时,那个官员也看见了他,并神情古怪地勒缰下马,朝老人走去。

人们似乎看到俩人像熟人一样寒暄着什么。

但那个官员突然对老人拳打脚踢起来。

在人们还没有看清到底发生了什么时,老人已被打倒在地,七窍流血而死。

打人的正是亳州刺史(州长兼军区司令)闾丘晓。

而被他打死的是盛唐伟大的诗人,被称为“诗家天子”“七言圣手”的王昌龄。

据说,王昌龄之所以三拳两脚就被打死了,是因为行伍出身的闾丘晓使用了从小练就的七伤拳。

一代七绝圣手,就这样被一个垃圾人的七伤拳打死,就像是命运开的一个残酷的玩笑,一个天才的生命就这样莫名其妙地被一个渣男结果了。

闾丘晓为什么要打死自己同朝为官的王昌龄。

王昌龄诗人简介

王昌龄诗人简介

王昌龄诗人简介本文是关于王昌龄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诗人王昌龄是一位非常具有才华的人物,他所作的诗句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诗作远播海外。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诗人王昌龄简介,欢迎大家阅读。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汉族,山西太原。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约生于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年),约卒于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

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

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王昌龄的籍贯,有太原、京兆两说。

《旧唐书》本传云王昌龄为京兆(即唐西京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为他在《别李浦之京》诗中说:“故园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闲居》之作。

而《新唐书文苑传》称其为江宁人,或为误会。

殷璠《河岳英灵集》又称"太原王昌龄"。

唐代许多山西诗人因为洛阳、长安为当时文化中心,多游洛阳、长安,有的甚至多年住于京城,不能因为居住在京城便说他们为京城人。

《河岳英灵集》为唐人殷璠所编著的唐人诗集,载王昌龄为太原人,《唐才子传》也认为王昌龄为太原人。

王昌龄家境比较贫寒,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官汜水尉校书郎),后贬龙标尉,世称“王龙标”。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王昌龄选博学宏词科,超绝群伦,于是改任汜水县尉,再迁为江宁丞。

开元二十八年(740 年)王昌龄北归,游襄阳,访著名诗人孟浩然。

孟浩然患疽病,快痊愈了,两人见面后非常高兴,孟浩然由于吃了些许海鲜而痈疽复发,竟因此而死,在这时期,王昌龄又结识了大诗人李白,有《巴陵送李十二》诗,还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濠州刺史闾丘晓杀害王昌龄的原因大唐王昌龄闾丘

濠州刺史闾丘晓杀害王昌龄的原因大唐王昌龄闾丘

濠州刺史闾丘晓杀害王昌龄的原因大唐王昌龄闾丘提起王昌龄,基本上大家都能随口吟出几句他的诗:“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等等。

王昌龄是被誉为“七绝圣手”,从他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人胸中有一腔热血,对国家有无限忠诚和热爱,但仕途是不大顺利的。

同时,他又同情战争给百姓带来的伤害。

这和他的一生,经历了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和死前两年爆发的安史之乱有关。

很多人都知道王昌龄是唐朝著名诗人,却不知道他也是官吏。

王昌龄(698—757)字少伯,河东晋阳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

开元八年庚申(720年)前后,王昌龄曾居嵩山学道,后游历边塞,边塞佳作多产生于此时;三十一岁进士及第,当过最大的官是“江宁丞”。

在官职来回升贬迁移中,他也拜访并结交了不少当时著名的诗人,比如李白、辛渐、王维、孟浩然等。

王昌龄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强盛的大唐内部到处烽烟四起,天下不太平。

天宝十五载、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年)王昌龄在辗转回老家途中,经濠州,被濠州刺史闾丘晓杀害。

区区一个刺史为什么能随便杀害同为朝廷官员的王昌龄呢?史书上对他的死,就像过去的被贬一样,都是语焉不详。

在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二“王昌龄”名下,有一句发人深思的话:“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

许多史学家认为“忌而杀”三字,道出了王昌龄的死因。

有人揣测是王昌龄触犯了闾丘晓的“禁忌”,但更多人认为是闾丘晓嫉妒王昌龄的诗才。

还有人认为王昌龄被杀是政治迫害。

安史之乱爆发时,大唐子民早就看不到当年那个敢于反抗武则天匡复李唐社稷的英武少年的风采了,李隆基逃出长安,同时任命太子李亨为天下兵马大元帅,让他去给自己断后。

但玄宗没想到的是,这位太子“顺应民意”地登基了,自己被动地当了太上皇。

李亨而想趁着乱世做皇帝的不仅仅只有安禄山、史思明、李亨,还有不少有实力的皇子、地方武装们。

王昌龄之死

王昌龄之死

王昌龄之死王昌龄:秦汉明月冰心玉壶三国·魏·曹丕《与吴质书》:“观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鲜能以名节自主。

”要说唐代诗人中谁的结局最惨,怕非卢照邻莫属,他身患绝症,痛苦不堪,最后是自投颍水而死;但还有一人的结局也很悲催,他不是死于意外,而是被人“妒杀”,这便是大名鼎鼎之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出塞》的作者便是王昌龄,此诗被后人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他用文字劈裂了时间和空间,在慷慨激昂的情绪中掷下对和平的渴望,悲壮浑成,一气呵成,这种豪迈的胸怀,超越了古往今来不知多少边塞诗人。

明明是平淡的语言,可经过王昌龄的排列组合,却拥有了横亘古今的力量,不仅描绘出了边塞的壮阔,还有着一种沧桑的历史感。

全诗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得诗的意境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

王昌龄,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人,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进士出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被刺史闾丘晓所杀,时年59岁。

他的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又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誉,我见也有很多说他是“诗家夫子王江宁”,无所谓啦,天子夫子,都是好名称,总是说在一行当的地位远超其他人,比如那孔夫子。

他是唯一能与李白的七绝一争高下的诗人,不过李白是任何诗体都居顶尖处,而王昌龄仅是在这七绝领域与之齐肩,但好在哪儿?谁也说不清楚,高家庄马家河,各有各的高招,如果依我个人来说,我觉得王昌龄在七绝上是更胜一筹。

王昌龄同李白有过一次交集,那是他们两人在巴陵相遇,也就是今天的湖南岳阳,王昌龄要比李白大很多,李白对这位大哥很是尊重,时值李白正在被流放夜郎的途中,心绪自是不好。

王昌龄简介

王昌龄简介

王昌龄简介华夏经纬网王昌龄(698?-756?),字少伯。

京兆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

盛唐诗人。

开元十五年中进士,补秘书省校书郎,调汜水尉。

后以故遭谪岭南。

开元二十八年为江宁县丞。

天宝七载又贬为龙标尉。

安史之乱爆发,他返回江宁,被毫州刺史闾丘晓杀害。

王昌龄与高适、岑参、常建、王维、李白、孟浩然等皆有交往。

其诗含蓄、深婉、浑厚、明快,有“诗家夫子王江宁”的称号。

其七绝与李白齐名,被世人誉为“七绝圣手”。

《全唐诗》编其诗四卷,诗一百八十余首(《全唐诗外编》又补二首)。

其诗诸体兼备,但数量最多的是五古和七绝,次为五律、七古和五绝,七律很少。

而五古、七绝的成就也更突出。

如他最为人称道的是边塞诗,名作《塞下曲》四首、《塞上曲》、《少年行》二首、《代扶风主人答》等即属于五古,《从军行》七首、《出塞》二首则属于七绝,笔力雄劲,气势飞动。

殷璠对他评价颇高,说是“元嘉已还,四百年内,曹、刘、陆、谢风骨顿尽”,而“昌龄克嗣厥迹”,还举出“去时三十万,独自还长安。

不信沙场苦,君看刀箭瘢”(《代扶风主人答》)等“惊耳骇目”的句子,认为确是“中兴高作”。

宫怨、闺情诗也颇佳,如《西宫春怨》、《长信秋词》、《采莲曲》、《闺怨》等。

寄赠、送别之作《芙蓉楼送辛渐》、《送姚司法归吴》等也都是深情要眇的佳作。

从军行(其四)《从军行》原是中国古代的歌曲类别,属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

《乐符解题》中说:“从军行皆军旅辛苦之辞。

”王昌龄的《从军行》沿用乐府旧题来表现唐代的边塞生活,是由七首七言绝句联缀而成的组诗,每首诗分别选取征戌生活的某一场景,来表现征戌者内心的思想感情。

这里选取的是其中的第四首,写西北边塞战士艰苦奋战的高昂斗志。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出塞(其一)《出塞》为乐府《横吹曲》旧题,多写军旅征戌。

原作二首,此其一。

诗人借用乐府旧题,写下这首铿锵有力的诗篇,也正是抒发出征塞外、为国守边的豪情壮志和内心感慨。

边塞诗人王昌龄生平简介

边塞诗人王昌龄生平简介

边塞诗人王昌龄生平简介王昌龄是我国唐朝时期最为著名的一位诗人,那么王昌龄的生平如何?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王昌龄的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王昌龄的生平简介王昌龄字少伯,是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被誉为“七绝圣手”。

王昌龄是唐朝享有盛誉的诗人,与大诗人李白、孟浩然、高适、王维等人都有交情。

王昌龄的诗歌题材大多是七言绝句,选材大多是以爱国立功、思念家乡等边塞诗,所以是反映他所处时代的战争方面的现实生活。

王昌龄大概出生于698年,家境贫寒,直到30岁,王昌龄才成为进士,担任秘书省校书郎,后来被贬到岭南一段时间后再次被调回长安。

王昌龄在游襄阳的时候,曾与孟浩然见面,后来又结识了李白,当时两人都是在贬途中。

王昌龄曾担任江宁丞所以人称王江宁,在前往江宁的途中与诗人岑参相识,经过洛阳时,又与綦毋潜、李颀等诗人一起游玩。

王昌龄在当时也算一个著名的人物,但是他的生平资料却很少,大多都是诗人间彼此留诗互赠才得以流传事迹。

王昌龄一生都是在被贬中度过的,他再贬做龙标尉的时候,人们称他为王龙标。

王昌龄被贬的理由已经在资料里找不到了,所以我们无法知道这位著名的诗人究竟发生了什么,安史之乱时,王昌龄被闾丘晓所杀,据说是闾丘晓嫉妒王昌龄的才华。

王昌龄的边塞诗王昌龄是盛唐时期成就很高的一位诗人,而王昌龄既会写七言律诗,也会写七言绝句。

而王昌龄最擅长的文体,就是七言绝句,被后人称为“七绝圣手”。

在王昌龄所写的七言绝句当中,以边塞诗的数量最多。

那么,在王昌龄所写下的边塞诗当中,以《从军行》以及《塞下曲》这两首边塞诗最为出名。

《从军行》这首王昌龄的边塞诗所表达的意思是:在青海的上空,有很多的乌云将绵延不断地雪山给遮住了,而作者只能眺望着处在远方的玉门关。

在塞外征战的将士们,经过了很多场战争,身上所穿戴的盔甲都已经被磨穿了,发誓不将楼兰攻破,就不回家。

《塞下曲》这首王昌龄的边塞诗所表达出来的意思是:牵马去到河边饮水,然后渡过冰冷河水,水与秋风都十分的寒冷。

闾丘晓为什么要杀王昌龄?张镐为其报仇

闾丘晓为什么要杀王昌龄?张镐为其报仇

闾丘晓为什么要杀王昌龄?张镐为其报仇
本文导读:
王昌龄自幼家境贫寒,一生经历坎坷。

他于公元727年进士及第后,任校书郎(整理图书典籍的官)7年,此后又任河南汜水县县尉。

739年被贬谪岒南(今广东),740年还京后,又赴江宁(今南京)任江宁丞。

747年再度被贬官龙标(今湖南黔阳)任县尉。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59岁的王昌龄辗转回老家途中,经亳州,被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

闾丘晓为什么要杀害王昌龄?他一介刺史,不过是州县级长官,又凭什么杀掉同是朝廷命官的王昌龄?史书记载甚少,留下千古之谜。

但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二“王昌龄”名下,有一句发人深思的话:“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

许多史学家认为“忌而杀”三字,道出了王昌龄的死因。

有人揣测是王昌龄触犯了闾丘晓的“禁忌”。

更多的观点和说法是闾丘晓嫉妒王昌龄的诗才与名气,于是闾丘晓便对王昌龄动下了杀心,最后使得王昌龄落得个魂断亳州的悲惨结局。

但令人愤慨的是,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竟死于妒才者之手,实在令人痛惜!然而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草菅人命的闾丘晓岂能例外?王昌龄冤死后不久,时任宰相兼河南节度使
的张镐,就为他报了仇。

王昌龄是怎么死的

王昌龄是怎么死的

王昌龄是怎么死的盛唐著名的爱国诗人王昌龄,一生浮沉官场,郁郁不得志,终于安史之乱中与世长辞。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王昌龄是怎么死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王昌龄是怎么死的王昌龄出生于公元690年,字少伯,是山西太原人士。

王昌龄时盛唐时期一名极富盛名的边塞诗人,在王昌龄所写的诗篇当中,边塞诗的数量最多,并且王昌龄所写下的七绝边塞诗得到了很多大文豪的认同,被称为“七绝圣手”而清朝的沈德潜更是将王昌龄与诗仙李白并列,认为王昌龄和李白在七绝诗上的造诣无人可比。

但是,年仅六十六岁的王昌龄却早早离世。

根据历史资料记载,王昌龄由于身怀才能,受到了唐朝统治者的重视与信任,从而在官场之上有一席之地。

在公元755年,唐朝爆发了著名的“安史之乱”,被贬的王昌龄只能回老家。

王昌龄在公元756年,在经过亳州时,被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

那么,亳州刺史闾丘晓为什么要杀害王昌龄呢?历史资料当中作出了解释。

那就是亳州刺史闾丘晓一味嫉妒王昌龄的才能,害怕王昌龄在自己管辖的地区展示才华,威胁到自己的官职,从而将王昌龄杀害,从这可知王昌龄怎么死的。

王昌龄被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这一件事情公诸于世之后,引来了无数人的口诛笔伐,纷纷斥责亳州刺史闾丘晓,认为亳州刺史闾丘晓没有人性,为了一个已经去世的人,竟然将才华横溢的“七绝圣手”杀害。

虽然亳州刺史闾丘晓在案情审理之后,被绳之以法。

但是,不论是唐朝时期的人,还是如今的文学爱好者,对于王昌龄的死,都感到无比的惋惜。

王昌龄为什么称作七绝圣手七绝圣手盛唐著名诗人王昌龄,七绝圣手这一称号不是白白得来的,他特擅长七言绝句,从景入手,诗句往往使人联想起战争的残酷,诗句慷慨激昂,意境开阔,实乃珍品,被后人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因此,王昌龄也被世人称作七绝圣手。

相传,因为王昌龄诗名早著,与当时一众名师大家交往密切,如当时名诗人李白、孟浩然、高适、岑参、王之涣、王维等,其中他与孟浩然的交往最让人称奇。

据说有一天,王昌龄游玩襄阳,便去拜见了正在襄阳的著名诗人孟浩然,孟浩然当时正患病在身,但也对七绝圣手是谁感到很有兴趣。

王昌龄生平简介

王昌龄生平简介

王昌龄生平简介本文是关于王昌龄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作为一名诗人,王昌龄是成功的。

作为一名爱国者,他是让人们敬佩的。

所以,无论是其诗歌,还是他的故事,都流传千古。

【诗人简介】王昌龄(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

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作品风格】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所作之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尤其是将七绝推向高峰,故人称“七绝圣手”。

其诗歌体裁很大一部分是易于入乐的七言绝句。

内容基本上选用乐府旧题来抒写战士爱国立功和思念家乡的心情。

他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有着高度的概括和丰富的想象力。

其诗歌语言圆润蕴藉,音调婉转和谐,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他的许多描写边塞生活的七绝被推为边塞名作,《出塞》一诗被推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由于王昌龄的诗歌最专于七绝,并且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后人称其为“七绝圣手”。

清沈德潜说:“五言绝右丞(王维)、供奉(李白);七言绝龙标(王昌龄)、供奉。

妙绝古今,别有天地。

”【人物生平】王昌龄家境比较贫寒,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官汜水尉校书郎),后贬龙标尉,世称“王龙标”。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王昌龄选博学宏词科,超绝群伦,于是改任汜水县尉,再迁为江宁丞。

开元二十八年(740 年)王昌龄北归,游襄阳,访著名诗人孟浩然。

孟浩然患疽病,快痊愈了,两人见面后非常高兴,孟浩然由于吃了些许海鲜而痈疽复发,竟因此而死,在这时期,王昌龄又结识了大诗人李白,有《巴陵送李十二》诗,还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边塞诗人王昌龄,殒命于安史之乱的悲剧?

边塞诗人王昌龄,殒命于安史之乱的悲剧?

边塞诗人王昌龄,殒命于安史之乱的悲剧?“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已负盛名的王昌龄由被贬的岭南改授为江宁丞。

辛渐是王昌龄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

王昌龄只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离别之际写下《芙蓉楼送辛渐》此诗,赠与友人。

全诗用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也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与前面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之间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的形象和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

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天宝元年正月初一,唐玄宗御勤政楼,受朝贺,赦天下,改元天宝。

此时的大唐帝国再一次进入鼎盛之巅,万国来朝的背后是疆域之大,稳固不易的隐患。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正月,是时唐王朝共有州三百三十一,羁縻州八百。

为了抵御周边少数族的侵扰,在沿边各地陆续设置了十节度、经略使,募兵戍边,边防节镇将领的权力增大,形成了内轻外重的局面。

而朝内歌舞升平的唐玄宗已经迈入暮年,暮年的玄宗好大喜功,朝廷上下奢侈成风,亲小人远贤臣的情况越来越甚。

那位历史上留一下一笔的'口有蜜,腹有剑'奸相李林甫把持政府,嫉贤妒能。

内有李林甫等权臣迎合李隆基,外有安禄山等奉承唐玄宗,“亢龙有悔”物极必反,天宝元年的诸多功绩是盛唐这架豪奢的马车的惯性,也逐步吞噬着大唐基业的稳固根基。

谁曾想天宝十四载(755年),那个被唐玄宗信任的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发动“安史之乱”,葬送了大唐的鼎盛而衰,也因安史乱起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的王昌龄被亳州刺史闾丘晓所杀。

“天宝十五载、唐肃宗至德元载(七月,肃宗即位灵武,改元至德)丙申(756年),王昌龄五十九岁。

约在此年离开龙标,还乡。

其去龙标,过辰溪,经武陵,扁舟沿江东去,约在今年七、八月后,有《留别司马太守》《留别武陵袁丞》等诗为证。

杰出爱国诗人王昌龄生平介绍

杰出爱国诗人王昌龄生平介绍

杰出爱国诗人王昌龄生平介绍王昌龄生平盛唐著名的爱国诗人王昌龄,一生浮沉官场,郁郁不得志,终于安史之乱中与世长辞。

他一生清廉自守,光明磊落,虽于政治领域没多大建树,却难得有一颗忧国忧民之心。

在他有生之年,创作了大量反映边关将士保家卫国、思念故乡的边塞诗作,其中尤以七绝见长,因而王昌龄在唐代诗坛上享有极其崇高的地位,被誉为“七绝圣手”,他生前所创作的伟大诗篇,也广为流传,为后人所铭记。

王昌龄画像少年时期的王昌龄家境贫寒,是一位苦读考上进士的寒门学子,在潜规则横行的中国封建社会,朝中无人的王昌龄,其仕途之坎坷,可想而知。

直到而立之年,王昌龄才得以跻身官场。

初时只得出任秘书省校书郎,后又中凭借其出众的才学升任博学宏辞,之后又辗转改任汜水县尉,然而很快因事遭到帝王贬斥,于是不得已迁任江宁丞,度过了一段孤独寂寥的岁月。

在这期间,王昌龄从未改变其光明磊落的品格操守与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除了饱览江南的风景名胜之外,还十分热衷于诗词创作。

据史书记载,王昌龄与盛唐时代数之不尽的诗坛名家都私交甚好,其中,与李白、孟浩然、岑参等大诗人的来往尤其频繁。

岑参曾手书《送王大昌龄赴江宁》一诗,赠与王昌龄,以表达二人深厚的友情,一度被传为佳话。

王昌龄的诗文笔细腻生动,意境大气悠远,既有以壮写悲的边塞之作,又有哀婉幽怨的深宫寄语,可以说在盛唐的历史上,他是一位别具的家国情怀的诗人。

王昌龄的爱国诗说起盛唐诗人王昌龄的爱国诗,最脍炙人口的当属那首著名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短短二十八个字,描绘出一幅意境壮阔的边塞风光,亦写尽了边关将士保家卫国,无私无畏的壮志豪情,无愧为盛唐边塞七绝诗中的旷世佳作。

王昌龄诗王昌龄一生清廉自守,常怀忧国忧民之心。

在他有生之年致力于诗词创作,留下数之不尽的传世名篇,被后世誉为“七绝圣手”,在盛唐的诗坛上有着极其崇高的地位。

王昌龄的诗对后世影响非常深远,笔者犹记学生时代的语文课本上收录过不少他的塞外诗篇,其中有一首《从军行》令人印象十分深刻。

诗人王昌龄之死

诗人王昌龄之死

在唐代诗人中,被称为“诗家天子”和“七言圣手”的王昌龄,始终是个迷一样的人物。

他的许多诗句我们都耳熟能详,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出塞》),“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寻渐》)等等,但是,他的一生行状,史书所记却寥寥无几,以致和他相关的许多细节,至今还是一团迷雾。

比如,他的籍贯,后人一直众说纷纭。

《新唐书》说是江宁人,《旧唐书》说是京兆人,《唐才子传》说是太原人。

他流放的地点龙标(李白有诗云“闻道龙标过五溪”),其具体位置,也有不同的说法:一说是湖南黔阳,一说是贵州隆里(锦屏)。

他在名诗《芙蓉楼送辛渐》中所云之“芙蓉楼”,所在地竟也有两处,一在江苏镇江,一在湖南洪江。

他一生两次遭贬,具体原因史书却语焉不详,只有笼统的几个字:“不护细行”。

和他有关的诗坛佳话“旗亭画壁”,也有人说是假的,乃后人向壁虚构。

最后,就连他遇害的地点,也有两种说法:有人说他死于濠州(李云逸《王昌龄诗注》),也有人说他死于亳州(《辞海·文学卷》。

由于史书所记王昌龄史料太少,现存的许多争议可能永远也不会有答案。

不过,对王昌龄之死,却还是有蛛丝马迹可循,通过一番攀爬梳理,我们能得出一个清晰的判断。

两唐书谈及王昌龄之死,都明确地说他为濠州(今安徽省凤阳)刺史闾丘晓所杀,以此来看,王昌龄当死于濠州。

但是,关于闾秋晓这个人,《资治通鉴》却说他是谯郡(今安徽省亳州市)太守,谯郡乃亳州的州治所在,因而后世有人认为王昌龄死于亳州。

亳州与濠州,并非简单的笔画混淆,而是两个不同的行政区域。

在王昌龄的时代,濠州属淮南道,亳州则属河南道。

史料记载的差异,为我们探寻王昌龄之死的真相带来一定困惑。

看来,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考察那个“杀人凶手”闾丘晓的活动范围,即他究竟是在濠州还是在亳州。

闾丘晓这个人,本是进士出身,但他之所以在历史上留下名来,却完全因为他所干的两件不可饶恕之事:杀害王昌龄和不救睢阳之围。

唐朝诗人王昌龄被刺杀,素不相识的宰相给他报仇,并留下一句名言

唐朝诗人王昌龄被刺杀,素不相识的宰相给他报仇,并留下一句名言

唐朝诗人王昌龄被刺杀,素不相识的宰相给他报仇,并留下一句名言本文字数约为3100字阅读市场约为7min引言如果说李白在唐朝属于时代的骄子,一出现就震惊了诗坛。

他气挟风雷的诗歌创作以及天才般的大手笔,在朝野上上下下皆称为奇才。

李白那么,王昌龄就是唐朝最杰出的诗人,并且在唐代诗坛中的地位也是声名赫赫,诗界中号称诗家天子以及七绝圣手。

王昌龄可为什么就是这样一位了不起的诗人,却在回家归隐的途中被刺杀呢?又是什么魅力能让一位素不相识的宰相给他报仇雪恨,并洋洋洒洒地留下了一句名言呢?在唐代的朝堂上一直规定着一条铁律,那就是不能杀言官。

即使言官将皇帝劈头盖脸骂上一顿,甚至是将皇帝的八辈祖宗都给问候一遍,都不能杀言官。

而且唐朝的文人之间都比较相互照顾。

比如杜甫一生都很贫困窘迫,却总有朋友愿意接济他。

王维投降安禄山时,也有很多人为他求情,保全他的性命。

李白加入永王,永王作乱被平息后,他被丢进大牢,但还是有人将他救了出来。

可到了王昌龄这,为何却在回乡途中被人刺杀,而后无人将其报仇,只有一位素不相识的宰相给他报仇雪恨呢?王昌龄王昌龄作为唐代最杰出的诗人,并且还是一位非常著名的边塞诗人,出生于698死于756。

是一位地地道道地山西太原人。

王昌龄从决定开始走仕途时,一路上都十分坎坷。

但他的才学和品识十分出挑,并且每次参加的科举考试和晋级考试都能顺利过关。

可就是这样一位满腹经纶的人才,却始终没被重用起来。

在他四十一岁时,又因事获罪,被贬入岭南。

直到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王昌龄凭借着自身的选博学宏词科以及超绝群伦,便担任上了汜水县尉。

他这一生当中留存下来的诗歌都有181首,体裁为五古、七绝为主。

代表作品《出塞》、《从军行七首》、《芙蓉楼见辛渐》、《长信宫词》、《闺怨》。

而其中的《出塞》最为著名,后人都将这首诗朗朗上口、熟记于心。

出塞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

王昌龄简况

王昌龄简况

王昌龄简况【诗人简介】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

与、高适、、、岑参等交厚。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人物生平】王昌龄家境比较贫寒,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官汜水尉校书郎),后贬龙标尉,世称“王龙标”。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王昌龄选博学宏词科,超绝群伦,于是改任汜水县尉,再迁为江宁丞。

开元二十八年(740 年)王昌龄北归,游襄阳,访著名诗人。

孟浩然患疽病,快痊愈了,两人见面后非常高兴,孟浩然由于吃了些许海鲜而痈疽复发,竟因此而死,在这时期,王昌龄又结识了大诗人李白,有《巴陵送李十二》诗,还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与孟浩然、李白这样当时第一流的诗人相见,对王昌龄来说,自是一大乐事,可惜与孟浩然一见,竟成永诀,与李白相见,又都在贬途。

当时李白正流放夜郎。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冬,王昌龄离京赴江宁丞任,此时已与名诗人岑参相识,岑参有《送王大昌龄赴江宁》诗,王昌龄也有诗留别。

途经洛阳时,又与綦毋潜、李颀等诗人郊游,也都有留诗。

王昌龄作为一代诗杰,流传下来的资料却很少。

除了上文所说被贬岭南外,还曾遭过贬,具体时间和原因也不太清楚,有人认为在天宝六载秋。

《詹才子传》说他“晚途不谨小节,谤议沸腾,两窜遐荒”。

《河岳英灵集》说他“再历遐荒”,《旧唐书》本传也说他“不护细行,屡见贬斥”,被贬为龙标尉。

但后来连龙标尉这样一小小的职务也没能保住,离任而去,迂回至亳州,竟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唐才子传》载:王昌龄“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

后张镐按军河南,晓衍期,将戮之,辞以亲老,乞恕,镐曰:‘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乎?’晓大渐沮。

王昌龄被贬湘西龙标七年,一朝离开被杀留下千古疑团

王昌龄被贬湘西龙标七年,一朝离开被杀留下千古疑团

王昌龄被贬湘西龙标七年,一朝离开被杀留下千古疑团唐天宝六年(747年),王昌龄被贬龙标尉。

龙标即今天的湘西黔阳,三面环水,是湘楚苗地边陲重镇,素有“滇黔门户”之称。

自汉以来,各朝均在此设立县治,汉立潭城,唐天宝初更为黔江、龙标。

宋熙宁七年复置黔江。

宋元丰三年始置黔阳。

现在的黔阳古城至于王昌龄被贬龙标的原因,史书上众说纷纭。

《詹才子传》说他“晚途不谨小节,谤议沸腾,两窜遐荒”。

《河岳英灵集》说他《新唐书文艺传》里有一句,“不护细行”,就是说他被贬没有特别的原因,而是由于生活小节不检点。

也有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之意“再历遐荒”,《旧唐书》本传也说他“不护细行,屡见贬斥”,被贬为龙标尉。

他从江宁丞,再贬龙标尉,历经坎坷。

天宝七年春天,从江宁乘船沿长江上行,经安徽、湖北,秋天到达湖南巴陵。

在巴陵的朋友李十二、李越宾、刘谞、刘处士等为他的际遇而惋惜,纷纷接待安慰他。

在巴陵于诸友人诗歌唱和后,转洞庭湖,溯沅水而上,往贬所龙标。

王昌龄(698—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李白早在开元末年,就认识了王昌龄,从此两人结为好友。

当李白得知王昌龄被贬的消息后,便写下《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以表达对好友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和无限关切。

杨花落尽子归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唐·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尉》这里的夜郎指的是黔阳附近的新晃县和贵州东北部区域。

巧合的是,几年之后,李白后而真的“随风直到夜郎西”一被唐玄宗流放到夜郎(乌江中上游)。

黔阳古城街景但王昌龄被贬龙标之后,并没有那种怀才不遇、多愁善感的情绪,而是一悠然自得,荣辱不惊的心境面对生活的变故。

纵然人生多坎坷,即使命运总无常,可是他却始终能够用风轻云淡的微笑,从容的面对世间一切烦恼与喧嚣。

到龙标以后不久王昌龄写的这首《龙标野宴》,便是王昌龄当时生活的最真实写照。

王昌龄为何被贬

王昌龄为何被贬

王昌龄为何被贬自古以来,不少的文人都遭遇着被贬的命运,而文人王昌龄被贬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小编为大家揭晓王昌龄为何被贬的谜团,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王昌龄为何被贬呢?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丁丑,在汜水县尉任上,王昌龄四十七岁。

因对张九龄被罢相表示同情,“得罪”李林甫等当朝权贵,遭贬岭南。

王昌龄四十九岁,获朝廷大赦。

由岭南北返长安。

王昌龄五十岁。

冬,王昌龄离京赴江宁丞任。

王昌龄五十二岁。

王昌龄由江宁来到长安。

王昌龄五十四岁。

冬,王昌龄离长安返江宁。

唐玄宗天宝七年(748),王昌龄五十八岁。

春,以“不护细行”之罪,从江宁丞任被谪龙标(今黔城)尉。

王昌龄五十九岁秋到龙标。

王昌龄六十六岁。

王昌龄离开龙标,道经安徽毫州,被刺史闾丘晓所杀。

李白与王昌龄的故事在李白结交的诗人当中,王昌龄也是比较重要的一位。

王昌龄字少伯,生与公元690年,比李白大11岁。

王昌龄一生官低名气大,位卑才气高。

少年时像众多清贫家庭中的子弟一样一边耕读,一边多方奔走以求仕进,王的人生规划在干谒不成、边塞求功未成,三十岁才转向科举以进士登第任秘书省校书郎。

三十四岁以博学宏词登科任河南汜水县尉。

四十一岁贬岭南,四十三岁任江宁臣,五十一岁贬龙标尉到六十岁被杀害宦海中几度浮降。

囿于现实生活的不得志,浪漫情怀隐而不发,诗作多表现的是在险恶的生存环境的挣扎抵抗,束手就擒的认命、几分低头的无奈和世事沧桑,自谓“久于贫贱,是以多知危苦之事。

”在襄阳与孟浩然一见,竟成永诀。

王昌龄闻讯一路上很悲伤,没有想到在巴陵意外的遇见李白,当时李白正在被流放夜郎的.途中。

他们俩一见如故,在江边的小船上,边泛舟边吟酒,畅谈文坛圈里的交往故事。

临别,王昌龄写了一首诗《巴陵送李十二》送李白:“摇曳巴陵洲渚分,清江传语便风闻。

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

”李白对王昌龄的友情也念念不忘。

后来听说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特地写诗寄送,予以安慰。

李白的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唐朝一位伟大的诗人,号称“诗家天子”!为官清廉却屡遭迫害…

唐朝一位伟大的诗人,号称“诗家天子”!为官清廉却屡遭迫害…

唐朝一位伟大的诗人,号称“诗家天子”!为官清廉却屡遭迫害…王昌龄是唐朝的西安人。

在唐代的诗坛上,一直有着他的地位,他的诗在盛唐时期,赢得了诗家天子的称号。

如此也可以说明他的诗写得有多么好了。

他出生在一个平微的家庭。

青少年时期生活得十分清苦,不过在他考中进士之后就做了官。

他做的官是执掌书写,和校对的职务。

这是一个闲职,所以并不能使年轻的王昌玲满意,王昌龄曾经到过西北边塞,也就是在他中进士前后这段时间里,这个时候的年轻气盛,功名心切。

而当时唐朝的统治者,也正在去解决历年你能解决的边塞问题。

许多文人学子,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时代精神,所以并不甘心碌碌无为的生活,也不满足于自己所取得的闲职。

所以纷纷争相立功,希望能够在,疆场上谋求出路。

王昌龄也很自然的成为了其中的一员,他身临其境,他写的许多诗都描述了边塞的风景,这些也正是他西北之行的忠实记录。

他在西北边塞的时候,曾经到过战场,并且亲身体验过行军的生活,这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许多丰富的素材。

当他结束了边塞生活之后,他又在长安做官。

在他做官的这个时期,是他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时期,他结识了当时在长安的许多名人,比如说李白王维等等。

他们几个的关系非常好,经常在一起饮酒作诗。

这可以说是他生活最为惬意的一段时间了。

不过好景不长,后来他又写了许多宫怨诗,大概是因为在长安郁郁不得志,所以才写了。

这引起了当时上层人员的关注,因为他写的大部分诗都是在为,宫廷里的妇女道不平。

他用文学创作的手法,集中的表现了,宫廷内的女人,内心的痛苦,写得生动形象,而含蓄有味。

为不符合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所以他遭到了贬斥。

被贬到了岭南,过了一年,又再次被贬到江宁。

虽然他在江宁做官的时候依旧清廉,但他还是得不到统治者的欢心,在天宝七年的时候,又再次被贬到龙标。

龙彪当时是,荒远的偏僻之地,都没有什么人。

这次被贬官的原因,是因为受到谗言而再次被毁。

正因为如此,他的朋友们都为他这次贬官愤愤不平,李白还曾经写诗,表达了深切的同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昌龄为什么被杀害_诗人王昌龄简介
王昌龄是唐朝著名的边塞世人,尤善七绝诗。

但我们对他的人大抵也仅限于他的诗作。

那王昌龄一生的命运是怎样的呢?以下是为你整理的诗人王昌龄简介,希望能帮到你。

王昌龄为什么被杀害王昌龄字少伯,生于公元698年,关于他的籍贯后人一直众说纷纭,《新唐书》说他是江宁人、《旧唐书》说是京兆人、《唐才子传》说是太原人,看来关于他的记载确实很少。

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以边塞诗闻名于世,诗歌的风格气势雄浑、格调高扬、有丰富的表现力,所作之诗中以边塞诗第一,闺怨诗第二,诗内容简洁、明快、含蓄,情景相合,给人无限的遐想,不愧被称为“七言圣手”。

王昌龄出身贫贱,早年以农耕为生,从小就喜爱文学诗歌,又勤学苦练,表现出非比常人的才华,为了有所作为,23岁的他于公元720年在嵩山开始学习,这段时间他发奋图强,学习到很多的知识,为他以后能写出著名的十篇奠定了基础。

公元723年,在为期三年的学习生涯中,王昌龄收获到了很多,已成为一个有远大理想抱负的学子,想能得到他人的赏识,于是休学辗转于河东并州、潞州。

公元724年,时年27岁的王昌龄又奔赴河陇、玉门关,来到了边塞,就是这个时候那些著名的边塞诗大都作于此时。

公元726年,29岁的王昌龄在外呆的时间够多了,于是他又辗
转来到了京兆,隐居在此,看看接下来的生活该怎样走下去。

上天还是眷顾着他,公元727年,30岁的王昌龄即进士之位,跻身朝堂之中,在仕途上有所发展。

王昌龄被授予秘书省校书郎的职位,后又中凭借其出众的才学升任博学宏辞,之后又辗转改任汜水县尉,在潜规则横行的中国封建社会,朝中无人的王昌龄,其仕途之坎坷,可想而知,然而很快终于触犯了天威,被贬岭南,而后辗转任江宁地方官,一直未能回京。

在他任秘书省校书郎的时期,这份工作并没有带给他辉煌的经历,没能让他走的更高,反而他还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如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久负盛名的诗人,他们之间相互切磋间,令王昌龄在诗书造诣上颇有精进。

王昌龄为官期间曾被贬至龙标,那段时间有幸与李白相识,李白得知后遂作诗一首来慰藉王昌龄,这首诗就是耳熟能详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王昌龄离京赴江宁丞任,此时已与名诗人岑参相识,岑参有《送王大昌龄赴江宁》诗,王昌龄也有诗留别,可见王昌龄交友广泛,与朋友们友谊颇深,能与之交朋友是多么的美好。

数年之后,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逃亡成都,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被贬为龙标尉王昌龄看见天下大乱,觉得忙于逃难的皇帝应该没有过多的精力再来管制这些北边的官员,经过一番详细的思考,他决定离开龙标,找朋友投靠。

王昌龄的这个举动是相当的大胆,丝毫没有把皇家威严放在眼里,私自出逃,已经触犯了法律;而且当时正值兵荒马乱,人人都希望避开,他还选择迎难而上,如果想的是寻找避乱的地方,那身处边远地区的龙标何尝不是一个很好的避难所
呢,何必要离开龙标呢?
有相关历史记载,说王昌龄离开龙标可能跟永王有关。

按道理来说,一个忠臣,在发生这样的事情过后,首先应该想到的是君主的安危,即使他想离开龙标,他的最佳选择应该是北上到四川,进而再前往灵武投奔朝廷,然而他并没有这么做,他最后的选择是来到了濠州,这正与与朝廷对抗的永王军的行程和路线是一致的,还有就是当时永王军中有他的好友李白,而此时永王正在招募四方之士,再加上王李二人深厚的友谊,王昌龄离开龙标,来到此地,恐怕也是可以理解的。

王昌龄私自离开被贬之地已经是罪臣了,而且他又是一个著名的诗人,想要在濠州安顿下来是不容易的。

不久,他私到濠州的事被当地刺史闾丘晓发现,再加上闾丘晓嫉妒王昌龄的才华,害怕王昌龄在自己管辖的地区展示才华,威胁到自己的官职,从而将王昌龄杀害。

王昌龄被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这一件事情公诸于世之后,引来了无数人的口诛笔伐,纷纷斥责亳州刺史闾丘晓,认为他没有人性,他本人也遭到伏法。

但是,不论是唐朝时期的人,还是如今的文学爱好者,对于王昌龄的死,都感到无比的惋惜。

诗人王昌龄简介王昌龄(698; 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

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

开元
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被刺史闾丘晓所杀。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

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

有文集六卷,今编诗四卷。

王昌龄的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