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非语言交际差异及其文化根源
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原因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由于各自民族的文化历史背景、审美心理的不同而产生的,是在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沉淀中约定俗成的,是一种永久性的文化现象。
我们应了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社会风俗习惯。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居住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越来越多。
了解不同文化差异,提高文化适应性,对于现代人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习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利于我们实现从感性到理性质的飞跃,排除东方思维负迁移的影响,进而使我们的跨文化交际更有效,更顺畅。
一、中西文化差异表现(一)思维模式的异同。
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考,在对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
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者理性思维;中国人属于抽象思维或者感性思维。
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二)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
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往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
而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最终推动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
(三)民主观念的异同。
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
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
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公权力。
(四)科学观的异同。
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相信今人,迷信权威,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
而西方人重视实践和理论,富于探险精神,倡导理性思维。
通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对科学成果进行普及和推广,极大的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也最终建立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五)中西方的道德观是迥然不同的。
中西方交际中文化差异不同之分析
中西方交际中文化差异不同之分析摘要:我们知道,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文化,当然他们在交际方面也有许多的不同。
从文化交际角度看,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一﹑对事物认识的差异;二﹑日常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如果我们不了解他们之间的不同,在交际中可能要出现错误。
因此,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我们不但要掌握不同的语言,更要掌握不同的文化习惯,了解不同的文化差异,并设法在外国文化和本国文化中找到一个切合点:注重交际文化和背景文化,并尽力使这个切合点成为两种文化的交融点,这对成功进行国际交往会产生很大影响。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文化差异; 中西文化;文化背景一、引言名族文化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的不同造成了其不同的文化现状。
跨文化交际包含着许多方面,不仅是文化,而且还存在于社会环境中。
不同的种族有不同的文化背景。
不同形式的相同语言和文化背景有时传递的信息则是相背的。
如果我们不了解它们之间的不同,在交际中可能要出现错误。
因此,研究文化差异,研究正确的跨文化交际行为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
我们很有必要找出其深层次的原因,并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避免文化冲突。
从文化交际角度看,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二、对事物认识的差异(一)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西方人认为人是所有有价值事物当中最为重要的;而在东方人则认为社会是最重要的,所以个人利益应该服从集体利益;在这一点上,中西方之间的观念就有一定的差异。
例如,在中国现实生活认为人们应该以集体为优先,不能有英雄主义。
然而西方人则更注重个人自由,崇尚英雄主义。
因此在与国外朋友交际时,我们不可以对于外国友人的英雄主义行为进行责问。
多多了解这些差异并尊重差异才会使你成为一个具有国际交流素质的人才。
(二)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差异由于各民族的演变历史和发展的环境不同,造成其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认识。
同一客观事物,在不同的文化里包含不同的价值,具有不同的内涵。
[1]西方国家有爱狗的传统,而中国人却崇敬龙。
中西方非语言交际差异及其文化根源
中西方非语言交际差异及其文化根源摘要人类交际有两种渠道:语言的和非语言的。
非语言交际指的是语言行为以外的所有交际行为。
非语言交际在交际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概括了中西方非语言交际的差异及其文化根源。
关键词非语言交际;文化根源I. 非语言交际概述I.1 非语言交际的定义关于非语言交际,西方学者提出的定义很多。
有的定义很简单,如“非语言交际是不用言词的交际”(Malandro et al, 1989: 5)。
有的定义则比较具体,如“非语言交际是不用言词表达的、为社会所共知的人的属性或行动,这些属性和行动由发出者有目的地发出或被看成是有目的的发出,由接受者有意识地接受并有可能进行反馈”(Burgoon and Saine, 1978, 见 Malandro, 1989: 7)。
或“非语言交际指的是在一定交际环境中语言因素以外的,对输出者或接受者含有信息价值的那些因素。
这些因素即可人为地生成,也可由环境造就”(Samovar et al, 1981: 156)。
I.2 非语言交际的作用非语言交际行为在一般情况下对语言交际起到的是强调和补充的作用。
具体地说,非语言交际行为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发挥其辅助作用:1)重复(Repetition)。
例如,你告诉某人,办公楼在教学楼的西面,同时用手指向西方给以重复。
2)否定(Contradicting)。
非语言交际所表达的意思可以完全与语言行为相反。
例如,甲对乙说:“你干得不错。
”同时却向丙使眼色表示不满。
3)代替(Substituting)。
有时不用讲话,只用非语言行为就可以传递信息。
例如,父亲批评儿子时,儿子一句话也不说,却满脸不服气,还用眼不时斜瞟父亲,父亲也就知道儿子的态度了。
4)补充(Complementing)。
非语言交际行为可以对语言行为起到修饰和描写的作用。
例如,一个人犯了错误以后,一面检讨,一面以沉痛或后悔的表情表明懊悔的心情和态度。
5)强调(Accenting)。
中西文化的差异表现及其原因
中西文化的差异表现及其原因中西文化的差异表现及其原因中西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之一。
中西文化的差异有哪些呢?下面是的中西文化的差异资料,欢迎阅读。
中西文化差异中西方礼仪文化礼仪、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规则,是一种语言,也是一种工具。
由于形成礼仪的重要根源――宗教――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们遵守着各不相同的礼仪。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是唯一传承千年的文明和民族。
中国的礼仪,始于夏商周,盛于唐宋,经过不断地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体系。
西方社会,是几大古代文明的继承者,曾一直和东方的中国遥相呼应。
经过中世纪的黑暗,最终迎来了文艺复兴,并孕育了资本主义和现代文明,产生了现代科技和文化。
中西方有着截然不同的礼仪文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日益加快,跨国交际日益增多,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更是越发显露,这种差异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在中西礼仪没有得到完美融合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这些礼仪的差异。
一、交际语言的差异日常打招呼,中国人大多使用“吃了吗?” “上哪呢?”等等,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
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话理解成为一种“盘问”,感到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
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
而英国人见面会说:“今天天气不错啊!”称谓方面,在汉语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
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汉语里的范围要广得多。
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女子可称呼“小姐”,结婚了的女性可称“女士”或“夫人”等。
在家庭成员之间,不分长幼尊卑,一般可互称姓名或昵称。
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
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
这在我们中国是不行的,必须要分清楚辈分、老幼等关系,否则就会被认为不懂礼貌。
非语言交际在中西方文化中差异论文
非语言交际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差异非语言交际指一切不使用语言进行的交际活动。
各民族有不同的非语言交际方式。
在不同文化中,同样的非语言形式其意义也可能并不完全相同。
从跨文化交际出发,我们把非语言交际分为: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和环境语。
本文旨在以手势语、眼神交流和着装为例,简单谈谈非语言交际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差异。
关键词:非语言交际;中西文化;手势语;目语;着装【中图分类号】h01introductionnonverbal communication refers to all of the ways of communication except for the language. nonverbal communication,like our verbal language, is also a part of our culture. in this article, we will take the following as example: gesture language, eye contact, dressing. different cultures have different ways of communication. therefore,in different cultures, the same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may not have the same meaning.i. gesture languagehand i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the body. while gesture language, by which people usually express themselves, is the most important nonverbal language. the same gesture in different cultures may have different meanings or even theopposite meanings.in china, the thumb up means “good”, while the little finger means “bad” or “poor”. it embodies the chinese culture of respect for seniority. in usa, the thumb up means asking for a lift, while the thumb down means “bad”. circling the temple by using the finger means using brain in china,while in america it means being crazy.ii. eye contactone could draw up quite a list of “rules” about eye contact in chinese culture and in western culture: to look or not to look; when to look and how long to look; who to look at and who not to look at.when people are talking with each other, they need more eye contact in western countries. for them eye contact means politeness, respect and trust. so the time for eye contact is longer and more often for western people to communicate than that for chinese. because western people think the lack of eye contact means the lack of honesty or bashfulness. in china, people avoid staring at others just because of politeness, respect or obedience. therefore, if we chinese give less eye contact than western people, they will think we are look down upon them and feel angry; we chinese,especially young female, may consider they are impolite by staring.iii. dressingin modern society, dressing symbolizes social status,or occupation. the people who are dressed formally show more prestige.in western, the requirement for dressing in invitations is usually printed in the lower right corner. if writing white tie, men should dress in formal dress or tuxedo, with stiff collar shirt and white tie; women should be in long dress with bare shoulders and back. if writing lounge suit, male guests need to wear a suit and tie, and there is no strictly requirements for color. female guests may wear a dress or skirt. if writing dress informal, people often are dressed more casually. while chinese have no such detailed requirements.conclusionin conclusion,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is one of the communication ways, and plays an important part in assisting language communication.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we should know more about the differences and the conflicts of different cultures, treat them correctly, respect other’s cultures and communicate equally. only by this way can we communicate easily and well with others who are from different cultures.参考文献[1]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9[3]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4]王福祥、吴汗樱,《文化与语言》,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5]胡文仲、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6]孟小云译,《体态与交际》,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8[7]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8]毕继万译,《中国和英语国家非语言交际的对比》,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1[9]王菊泉、郑立信,《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10]guo-ming chen & william j. starosta著,林大津、尤泽顺导读,《跨文化交际学基础》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从非语言交际层面试析中西方跨文化交际的差异及对策
学术研讨Academic research■ 赵长欢从非语言交际层面试析中西方跨文化交际的差异及对策摘要:非语言交际指语言交际行为以外的所有交际行为。
本文以中西方跨文化交际为视角,从非语言交际层面探析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表现和原因,并与对外汉语教学相联系,探讨汉语教学中非语言交际的对策。
关键词:非语言交际;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外汉语教学1中西方非语言交际的文化差异表现及原因探析1.1中西方非语言交际的文化差异表现1.1.1体态语体态语指在交际过程中传递信息的动作和表情,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手势,手势是最典型的身体语言,同一手势在不同文化中表示不同意义,以中国为例:在我国和英语国家,把拇指、食指与中指放在一起搓动,都表示“钱”的意思;将食指和拇指拢圆,其他三指伸直,都表示允诺等。
(2)面部表情,据调查显示,拉丁美洲人和南欧人面部表情最为丰富,其次是北美人,亚洲人的面部表情较少。
因此,在我们看来,西方人的面部表情更多、更丰富,而西方人则认为亚洲人喜怒不形于色,很难琢磨。
(3)眼神,和中国人相比,西方人在交际时不仅目光交流时间更长,而且目光接触更为频繁(赖秀陶,2008)。
在亚洲许多国家,人们在交际过程中直视对方通常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而注视对方的双眼与嘴部之间的部位,则显得亲切、大方,在面对上级时,更要目光向下以示尊敬。
而在西方人看来,中国人在交际时与对方的目光接触时间过短,显得目光躲闪,不够真诚;中国人则认为西方人在交际过程中总盯着人看,让人觉得不舒服。
(4)体触行为,体触是指借身体间接触来交流信息的交际行为。
在中国,关系亲密的同性朋友之间体触较多,如女性朋友之间手拉手、挽着胳膊,男性朋友互相搂着肩膀等,但普通异性朋友之间却需要保持距离,只能握手;在西方国家特别是英语国家则正好相反,同性朋友拉手或勾肩搭背会被认为是同性恋行为,反而异性朋友之间出现这些行为是比较正常的。
1.1.2客体语在非语言交际中,服饰是客体语的主要方面。
浅析中西方人际交往语言文化差异原因
三、思维导向差异
中西方人际交往文化的差异也来源于不同的思维方式。由于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观念、认知体系的影响,中西方人际交往过程中的思维方式也不尽相同,具体差异体现在离心思维方式与向心思维方式间的差异,整体思维与个体思维间的差异。
一方面,整体思维是中国人际交往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集体主义在中国人头脑中根深蒂固,有其深厚的历史根源。古代中国地处封闭内陆,由于自然屏障阻隔,交通不便,对世界的认识比较片面,甚至夜郎自大,自诩泱泱大国。中国人便习惯于把国家看作整体,崇尚集体主义。然而在西方,基督教认为这个世界之所以是真实有意义的,是因为上帝创造了它;人类之所以是特殊的生物,是因为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并赋予了他们思想,这一观点为西方人际交往文化中个性主义的个体思维奠定了基础。
而中国生活在长江黄河之滨,内陆幅员辽阔,土壤肥沃,气候温和,四季分明,丰富的环境资源和稳定的气候条件为农耕文明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因而华夏民族世世代代居住于此,从事农耕,土地代代相传,农耕的手艺代代相传,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代代相传,并不断得到强化。中国人从事农业生产,必然依赖自然环境,讲究“天人合一”、“没有一个独立存在的人”。中国既然信奉天人合一,相信万事万物便冥冥之中各有造化,所以只能讲究情感而非理性。儒家思想对中国人际关系有着深刻的影响,中国的人际交往文化无不打着传统文化的深刻烙印。孔子说:“仁者,人也”,“礼之用,和为贵”,“人无信不利”,“不知礼,无以立”,他主张的仁爱思想、人和思想、信义思想、礼仪思想等思想是中华文化的最高道德原则和人格理想,[3]仁爱思想要求人们做到庄重、宽厚、实信、节俭、谦逊、和谐;人和思想遵循的是“和为贵”的人际交往原则;信义思想即言行一致的处事原则;礼仪思想则为人们的言行举止立下规范,这便无形之中成为中国人自古以来君子之交的态度和准则。也为中国“人情社会”的逐渐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非言语交际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里 , 两 个 妇 女 见 面 拥 抱 亲 吻 是 很 普 遍 的现 象 。 两 个 男 人 应 否 互 相 拥 抱 ,各 国 习惯 不 同 。 阿拉 伯 人 、俄 国 人 、 法 国人 以及 东欧和地 中海沿岸 的一些 国家里 ,两个男人也热烈拥抱 、亲 吻 双 颊 表 示 欢 迎 。在 波 兰 , 至今 扔 盛 行 吻 手 礼 ,而 巴西 人 则 是 以拥 抱 和 接 吻 作 为见 面 礼 仪 。 在 普 罗 旺 斯 ,两 个 男 人 也 不 会被认为是 同性恋 。而法 国人更喜欢两边 脸颊各亲一次 。不 过 ,在东亚和英语 国家 ,如 果两 个男人拥 抱,则会被误认 为
是剧性恋者。
三 、 目光接触
都说 眼睛 是心 灵的窗 口,所 以,一些 目光 的接触也会反 映 出不 同 的心 理交 流 。 有 时 , 我 们 可 以通 过 眼 神 来 看 出对 方 的真诚 、态度 和感 情。但是 ,在不 同国家 的文化背景下 ,对 目光 接 触 的理 解 也 是 不 一 样 的 。 在 阿 拉 伯 文 化 中 ,两 个 人 一 起 交 流 时 ,应 该非 常热 情地 凝视着对 方,因为在他们看来 ,双 目是个人存在 的钥匙 。但 是,从美 国文化角度来看 ,如果两个 男人之 间凝视着对 方, 这 是 不 太 被 接 受 的 ,这 种 男 人 之 间 的长 时 间 的凝 视 也会 被 误 解 为 同 性 恋 的 关 系 。而 在 英 国人 眼 里 ,绅 士应 直接 凝视 对 方 的 眼 睛 , 这 是 一 种 风 度 。而 瑞 典 人 更 习惯 于在 谈 话 时 多 次 用 目光 打 量 对 方 。法 国人 一 向 以浪 漫 、 热情 著称 ,他 们 喜 欢 一 种鉴赏式 的注视 ,所 以,法 国男士在 公共场合对陌生妇女凝 视 ,是人们公认 的一种 文化准 则。 日本人 比较重视礼仪 ,他 们交谈时会低下 自己的 目光 ,看着对方的颈部 ,他们认 为注 视着对方是无 礼的表现 。中国人在交谈时不看着对方 的眼睛 是不礼貌 的,但是过度 的凝 视反而会使对方显得不 自在甚至 会不安 。
中美非语言交际的文化差异的开题报告
中美非语言交际的文化差异的开题报告
本次开题报告将探讨中美非语言交际的文化差异问题。
语言交际中,非语言元素包括
姿态、音调、表情、手势等,这些元素能够传达各种信息,如情感、意图、身份等。
然而,人们在使用这些非语言元素时,都受到其所处文化的影响。
中美两国的文化有
着显著的差异,这些差异也导致了在非语言交际中的不同表现。
首先,身体动作的差异:在中美两国,人们的身体动作习惯不同。
例如,中国人习惯
使用手势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及想法,而美国人则注重面部表情的变化。
中国人的一些
手势,如蜻蜓点水、摇头晃脑、眉来眼去等都是表现愉快的手势,而美国人则更喜欢
使用拍手、竖起大拇指、握手等动作来表达赞赏。
其次,在音调方面:中美两国的音调也有很大的差异。
中国人通常使用的是降调语调,这种语调给人留下一种稳重、沉静的感觉。
而美国人的语调则相对平稳、起伏不大。
在发表演说或是直播中,美国人通常强调语调的节奏变化,而中国人则更注重语言的
连贯性。
最后,在面部表情方面:中美两国在面部表情方面也存在很大差异。
中国人通常不善
于表达情感,面部表情较为保守,而在美国,人们往往会通过面部表情来体现自己的
情感。
因此,研究中美两国非语言交际的文化差异,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之间
的交流问题,更好地在不同文化的环境中沟通交流,避免出现误解和不必要的冲突。
这一研究也可以为语言教育和国际交流提供借鉴。
中西文化中非言语交际的差距解析
中西文化中非言语交际的差别解析一、体态语(bodylanguage)包括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
面部表情中最主要的是眼神。
身体动作又称身势,其中最主要的是手势。
(一)面部表情(facialexpression)在所有非言语的交际方式中,脸是我们感情最重要的广播员。
人们会用笑容、拉长脸、脸红、皱眉等表情来表达高兴、生气、害羞和思考等感情或内心活动,这能够说是人类文化的共性。
但因为感情的表达是在文化背景中习得的,它们的表现往往会因为文化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我们通常认为西方人肢体动作多,面部表情丰富,喜怒哀乐尽现于脸部,而且面部表情与自己的语言内容以及交谈对象的反应相配合。
而西方人认为亚洲人喜怒不形成于色,难以琢磨,即使家庭遭遇了不幸也要对客人笑脸相迎,这常让外国人困惑不解。
有时,同样的面部表情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所包含的信息也不同。
通常我们认为,人们会因特别高兴的事情而大笑,而菲律宾人的大笑所表达的则是同情的意思;在中国文化中,咂嘴唇表示有滋有味,而英国人却表示没有滋味;我们中国人用笑脸迎接贵客到来,而美国的印第安人却用哭泣来表示对客人的欢迎。
(二)眼神(eyelanguage)英语格言“Nevertrustapersonwhocan’tlookyouintheeyes.”(不要相信不敢直视你的人)告诉我们:眼神是一种重要的非言语交际行为。
不过,同一目光行为在中西两种文化中所表达的意义可能完全不同。
中国人在交谈时,不直视对方,并且有意地回避目光的持续接触,以此表示自己的谦卑或对对方的尊敬。
英美人交谈时,则习惯于直视对方,眼光直接接触,表示感兴趣。
如果不看着对方,这通常被认为是羞怯或者是缺乏热情,或者甚至更糟:是懦弱。
这种眼神文化的差异,使得英美国家的人会因为中国人避免与自己实行目光交流而认为对方瞧不起自己;而中国人则会因英美国家的人总是盯着自己而感到对方无礼。
在俄罗斯,母亲让小孩说真话时常说“看着我的眼睛”。
中西方文化中非言语交际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中非言语交际的差异中西方文化中非言语交际的差异人类的交际体系在结构上可分为言语交际(verbal communication)和非言语交际(non-verbal communication)。
根据一项调查显示,在人们的交际行为中,"言语交际所传达的信息仅占35%,而65%的信息则是通过非言语交际来传递的"。
在跨文化交际中,只有把握了各种非言语形式的不同含义,把它们放置在恰当的文化背景下,才能达到我们交际的目的。
本文拟对非言语交际在不同文化中表现的差异进行研究,探讨非言语交际的重要性及如何在我们的日常学习中培养这种能力。
一、非言语交际的内涵对于非言语交际的含义,许多学者都进行了研究。
美国著名学者萨默瓦(samovar)认为"非言语行为指的是在一定交际环境中语言因素以外的,对接收者或输出者含有信息价值的那些因素。
这些因素既可以人为的生成,也可以由环境造就"。
在本文中,非言语交际指的是一个人不张口说话,不动笔书写的一切行为,它主要伴随在口头交际中,通过交际者的面部表情、身体姿势等来更真实地表达感情和态度。
二、中西方文化中非言语交际的差异人们在语言交流过程中,会时不时的伴随有各种各样的"小动作",这些小动作其实也是对交际的一种补充。
它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1,体态语。
非言语交际中最常见的就是体态语的运用。
体态语是指人们利用姿态、动作,包括身体动作和面部表情,来传达信息的非言语行为。
下面就手势、面部表情、目光语等等来分析一下这种差异性。
一、手势上的差异性。
不同的文化下,人们利用手势所表现出来的意义也是不同的。
一方面,相同的手势在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同的含义。
美国人用拇指和食指围成一个圈,其余三个手指向上伸直,表示"OK",即同意、赞成;英国人用此表示顺利、不错和许可;在日本,这一手势表示钱,阿拉伯人用其表示深恶痛绝并同时使劲咬牙。
中西方日常交流的差异
中西方日常交流的差异中西方日常交流的差异交流是人类社会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它不仅仅是信息传递的方式,更是理解彼此、建立感情、发展关系的基础。
然而,由于文化背景、价值观念、社会习俗等方面的差异,中西方在日常交流中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着重探讨中西方在日常交流中的差异,并分析这些差异背后的深层原因。
首先,一个显而易见的差异是中西方对待时间的态度。
西方文化更加重视时间的效率和准确性,因此西方人通常会以准时和迅速回应为标准。
相比之下,中国文化中注重的是人情味和灵活性,因此中国人更愿意在时间上给予别人一定的弹性。
例如,在西方文化中,一分钟的迟到甚至可能被视为不尊重对方的表现,而在中国文化中,30分钟的迟到仍然被认为是可以接受的。
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西方文化中注重个人权利和自由,而中国文化更注重集体的互助和关心。
其次,中西方在表达意见和感受方面也存在一些差异。
西方文化中,个人表达意见被认为是一种自由和权利,因此西方人往往更加直接和坦率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相比之下,中国文化中更注重面子和和谐,因此中国人往往会更加谨慎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尤其是在与长辈、上级或不太熟悉的人交流时。
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中国文化中讲究的是礼貌和尊重他人的感受,而西方文化中更注重个人的自由和自主。
除此之外,中西方在沟通方式和非言语交流方面也存在差异。
西方文化中,人们更加倾向于直接、坦率地表达自己的想法,重视文字和语言的表达能力。
相比之下,中国文化中更注重非言语交流,即通过面部表情、姿势、眼神等方式来进行交流和理解。
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中国文化中非言语交流被认为是更加真实和准确的,同时也能更好地传递情感和意义。
最后,中西方在付出和回报的观念上也有一些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更注重实际的付出和回报,重视公平和正义。
因此,西方人通常会自愿地提供帮助和服务,但同时也期待得到相应的回报。
相比之下,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更注重个人义务和责任感,愿意主动帮助他人,而回报对他们来说并不是必需的。
论中西方语言的差异及其产生原因
论中西方语言的差异及其产生原因【摘要】语言是人们日常交流的主要工具,利用语言之间的交流可以领悟彼此之间在情感、意境和思想等多个方面的感悟。
在历史发展变革历程中,中西方形成各自的语言特色,而各种因素导致了中西方语言之间的诸多差异,这些都吸引了许多中西方语言学者浓厚的研究兴趣。
本文论述了中西方语言之间的差异,并对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中西方语言差异原因一、中西方语言的差异1、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
汉语和英语最明显,也是最根本的区别就是汉语是一种“意合”(paratactic)语言,结构松散,不重语法形式,句子意思往往需要由意境或上下文去领会;英语是一种“形合”(hypotactic)语言,结构谨严,重视语法,句子内部有很强的逻辑关系。
关于“意合”和“形合”,方梦之是这样定义的:“意合”指“句子内部的连接或句子间的连接采用语义手段(semantic connection)”,“形合”指“句子内部的连接或句子间的连接采用句法手段(syntactic devices)或词汇手段(lexical devices)”。
汉语重“意合”,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汉语中通过字词的增加、减少或改变来引起意义上的变化,如:男医生,女医生,大雨,小雨。
其次,在句子结构上,句子连贯靠语义贯通,利用词语和句子表示先后顺序和因果逻辑关系,很少用连接词,多用小句。
句子简洁明快,干净利落,句子结构呈流散铺排式,例如:油漆未干,请勿触摸。
另外,汉语的“意合”表现为中国语法是软的,有弹性的,相关的事可以硬凑在一起,而且凑得恰到好处,天衣无缝,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英语重“形合”,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英语词汇中通过词的形式的变化,如派生词、名词的复数形式、动词的各种时态形式和人称代词的格的形式,来表示意义的变化,如:comfortable, uncomfortable。
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原因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一、xx 差异表现1、思维模式的异同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考,在对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
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者理性思维;中国人属于抽象思维或者感性思维。
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2、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往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
而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最终推动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3、民主观念的异同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
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
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公权力。
4、科学观的异同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相信今人,迷信权威,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
而西方人重视实践和理论,富于探险精神,倡导理性思维。
通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对科学成果进行普及和推广,极大的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也最终建立了完整的科学体系;5、中西方的xx 是迥然不同的西方强调个体本位,而中国人提倡群体本位。
中西方道德观的不同,使中西方的伦理体系和道德规范具有了不同的特点:西方重契约,中国重人伦;西方重理智,中国重人情;西方伦理重于竞争,中国则偏重于中庸、和谐;西方的伦理道德是以人性恶为出发点,强调个体的道德教育,中国儒家是从人性善的观点出发,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
6、法制观念的异同中国人主张用礼、道德来约束,通过先贤的教诲和学习提高自己的修养,讲究克己复礼,导致了人格的缺陷,丧失了独立的人格;而西方人认为人的原欲是不应该被压制的,对于社会和个人的规范,主张用“法制”,通过制度,如三权分立的组织、政治机构来约束制约,道德则处于从属的地位。
非语言交际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9 ・ 7
的标 记 。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人们对沉默的态度 、 对沉
默 的理解 都存 在着很 大 的差 异 。 西方 人对 沉 默持 消 极 态度 ,而东 方 人对 于沉 默给 予 了更 多 的积极 意
西方人 的表情比东方人变化多,表情丰富, 常 常有些夸张的表情。 在东方文化 中, 抑制 自己感情
一Leabharlann 很大, 本文结合非语言交际的分类 , 即体态语 、 副语 言、 客体语 和环境语 , 探讨 中西方文化 中非语 言交 际 的差异 。
一
只手放 在 自己 的喉头 , 心 向下 , 手 表示 吃到 这 了 , ( ) 二 面部表 情 (c l epe in f i xrso ) aa s
食 物 已经 到了 嗓子 了 , 吃就 要 吐 出来 了 。 再
、
体态i(o y a g a e  ̄ B d l u g ) n
包括手势、 面部表情、 目光语 、 头部动作以及其 他可以传递信息的肢体动作 , 这些常被认为是辨别
说话 人 内心世 界 的主要根 据 。
白居易的名句 “ 回眸一笑百媚生 , 六宫粉黛无 颜 色 ”写 出了最微 妙 的面 部表 情 的效果 。 部表 情 , 面
对 于交际 的重要 性 是众 所公 认 的 , 表情 中的多 种 但
文化 内涵却难以估量。 感情的表达是在文化背景中 习得 的, 它们的表现因文化的不同而不同。 如汉民 族在贵客来到时 , 笑脸相迎才合情理 , 而美 国的印 第安部族却以开怀大哭迎接客人的到来。 咂嘴唇在 中国文化 中表示有滋有味 , 在英国文化 中表示没有 滋味, 在许多地 中海 国家则是过分夸大痛苦和悲哀
浅论中西方语言文化差异
浅论中西方语言文化差异中西方语言文化差异是因为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发展背景、历史和社会环境的不同而产生的。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语言结构、沟通方式、价值观和礼仪等方面探讨中西方语言文化差异。
一、语言结构方面的差异1.词法结构:西方语言通常采用屈折语言,即词的形态会发生变化,如英语的复数形式;而中文属于属于瑞雪语,词形多不变化。
2.语法结构:中文语法注重修饰关系和成分顺序,英文则注重时态、语态和主谓宾等语法结构的表达。
二、沟通方式方面的差异1.隐晦与直接:中文通常表达时较为委婉和间接,而英文则更注重直接和明确的表达,这体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沟通方式。
2.礼貌称呼:中文文化注重尊重和礼貌,因此在称呼上使用较多的尊称,如“先生”、“女士”,而英语文化在社交场合使用较少的尊称。
三、价值观方面的差异1.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西方文化倾向于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的独立性和自由。
而亚洲文化则倾向于集体主义,强调团队、亲属和社会的利益。
2.时间观念:西方文化注重时间效率和准时性,而东方文化则较为灵活和注重人际关系。
四、礼仪方面的差异1.礼节:中文礼仪注重面子和尊重,需要注意如何适当地表现尊敬和婉拒;而西方礼仪注重个人空间和自我表达,强调独立和直接的交流。
2.身体语言:中文文化注重非语言交流,如点头、微笑等;而西方文化注重语言交流,身体语言较少使用。
综上所述,中西方语言文化差异体现在语言结构、沟通方式、价值观和礼仪等多个方面。
这些差异源于两种语言和文化的不同发展历程、社会环境和价值观念,对于理解和交流不同文化之间的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了解和尊重对方的语言和文化差异,有助于建立良好的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中西方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差异分析.docx
中西方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差异分析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2-0178-02 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基本理念认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交往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主要是通过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进行传情达意,然而人们在交流的过程中,首先想到的往往是语言交际,殊不知语言交际只是人们交际的手段之一,而忽视了用非语言交际来进行表达。
一切不是用语言进行的交际行为统称为非语言交际,包括眼神、手势、微笑、面部表情、服装打扮、身体接触等等。
开题报告/html/lunwenzhidao/kaitibaogao/ 非语言交际和语言交际有很大的不同,它没有固定的规则来约束,也没有一套确定的符号系统,它可以连续不断地使用,也可以配合语言行为进行更完整的交流会话。
在非语言交际领域和语言交际领域中,文化因素都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
非语言交际中,同一个体态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表达的意思会有着完全不同的含义。
非语言交际手段十分丰富,但是,在多数情况下都是与语言交际结合使用的,起着重复、加强、补充的作用,在我们走进一个饭店的时候,就会看到服务员一边说:欢迎光临,一边对我们微笑鞠躬。
这其中的动作都是对所说的话的一种补充,从而更生动形象地辅助语言交际顺利的进行,使语言双方在交际过程中更直观具体。
论文网一、非语言交际的特点与作用大量研究表明在实际交际过程中,非语言交际的可信度较大,很多非语言交际完全处于无意识支配之下,比语言行为更具有真实性。
论文网首先,非语言交际没有正式的规则和模式,因此要准确无误地理解和表达非语言交际行为则需要综合把握周围的情况才可确定。
例如,一个人用拳头打另一个人,既可以表示愤怒,也可以表示亲昵的关系,那么究竟是想表达什么意思就要在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来确定。
第二,非语言交际没有一套具有明确意义的符号系统,并且每个动作所表达的意义也不是固定的。
例如,拇指与食指弯曲做“0”状,其余三根伸直,这个动作在英美文化圈内是“很好”、“没问题”的意思,而在我国却是数字“三”的意思。
论中西方语言的差异及其产生原因
论中西方语言的差异及其产生原因【摘要】语言是人们日常交流的主要工具,利用语言之间的交流可以领悟彼此之间在情感、意境和思想等多个方面的感悟。
在历史发展变革历程中,中西方形成各自的语言特色,而各种因素导致了中西方语言之间的诸多差异,这些都吸引了许多中西方语言学者浓厚的研究兴趣。
本文论述了中西方语言之间的差异,并对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中西方语言差异原因一、中西方语言的差异1、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
汉语和英语最明显,也是最根本的区别就是汉语是一种“意合”(paratactic)语言,结构松散,不重语法形式,句子意思往往需要由意境或上下文去领会;英语是一种“形合”(hypotactic)语言,结构谨严,重视语法,句子内部有很强的逻辑关系。
关于“意合”和“形合”,方梦之是这样定义的:“意合”指“句子内部的连接或句子间的连接采用语义手段(semantic connection)”,“形合”指“句子内部的连接或句子间的连接采用句法手段(syntactic devices)或词汇手段(lexical devices)”。
汉语重“意合”,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汉语中通过字词的增加、减少或改变来引起意义上的变化,如:男医生,女医生,大雨,小雨。
其次,在句子结构上,句子连贯靠语义贯通,利用词语和句子表示先后顺序和因果逻辑关系,很少用连接词,多用小句。
句子简洁明快,干净利落,句子结构呈流散铺排式,例如:油漆未干,请勿触摸。
另外,汉语的“意合”表现为中国语法是软的,有弹性的,相关的事可以硬凑在一起,而且凑得恰到好处,天衣无缝,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英语重“形合”,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英语词汇中通过词的形式的变化,如派生词、名词的复数形式、动词的各种时态形式和人称代词的格的形式,来表示意义的变化,如:comfortable, uncomfortable。
中西方语言交际与非语言交际中的误区及对策
中西方语言交际与非语言交际中的误区及对策中西方语言交际与非语言交际中的误区及对策一、跨文化交流障碍的原因在跨文化的交流和沟通中,双方的文化差异和冲突是造成误解的主要原因。
有统计表明,跨国公司失败百分之八十的原因在于文化冲突和差异。
在实践中,文化冲突的差异造成跨文化交流的障碍由很多方面的原因造成。
(一)具体语言的问题交流的障碍最直接的表现之一是语言的障碍。
双方都不懂得对方的语言,自然无从交流。
例如,当你看见北美的餐厅里有"Smoke Free";的标示牌,那并不是说我们可以在餐厅里随便吸烟,更不是餐厅老板将为就餐者提供免费的香烟,而是中国国内常见的标示牌"禁止吸烟";(No Smoking)的意思。
(二)文化的、理念的、价值观的差异当然,语言的障碍也使很多人在跨文化交流的实践中误以为是交流中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障碍。
很多外国人刚来到中国时,虽然也同意中西方文化有所差异,但是绝大多数的人并不认为是件什么大不了的事,他们觉得不就是语言上的问题吗?能找个讲英语的当地翻译就都解决了,而自己只要诚实、善良、友好地对待对方,其他问题应该会迎刃而解的。
但是,慢慢地他们发现,他们自认为友好的方式,很多时候并不被其他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所认同和接受,常常会引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紧张,甚至相互间产生厌恶和憎恨的情绪。
双方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语言和情感的表达方式不同,以及理念、价值观等差异都会造成交流中的误解和对立。
如果我们真想与老外有深入交流,或者成为一名出色的对外汉语教师,那么语言中最难的并不是字面上的翻译,而是两种文化理念之间恰当的语言相互转换。
因此,我们绝不能只是字面的一对一翻译,而是要在尽可能忠实双方愿意的基础上,理解双方要表达的深层的和真正的意思,有时还需要略微"扭曲";一点,才能有效促进中外双方的理解和沟通(三)盲人骑马,不知变通当双方都缺乏处理文化冲突的实际经验时,只是在几本书上读到过一些原理,某些原理也只是一些道听途说,甚至以讹传讹;而自己又从来没有经历过,当在实践中面对实际问题时,就可能会感到很多问题难以解决,很多场景无从处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非语言交际差异及其文化根源摘要人类交际有两种渠道:语言的和非语言的。
非语言交际指的是语言行为以外的所有交际行为。
非语言交际在交际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概括了中西方非语言交际的差异及其文化根源。
关键词非语言交际;文化根源I. 非语言交际概述I.1 非语言交际的定义关于非语言交际,西方学者提出的定义很多。
有的定义很简单,如“非语言交际是不用言词的交际”(Malandro et al, 1989: 5)。
有的定义则比较具体,如“非语言交际是不用言词表达的、为社会所共知的人的属性或行动,这些属性和行动由发出者有目的地发出或被看成是有目的的发出,由接受者有意识地接受并有可能进行反馈”(Burgoon and Saine, 1978, 见 Malandro, 1989: 7)。
或“非语言交际指的是在一定交际环境中语言因素以外的,对输出者或接受者含有信息价值的那些因素。
这些因素即可人为地生成,也可由环境造就”(Samovar et al, 1981: 156)。
I.2 非语言交际的作用非语言交际行为在一般情况下对语言交际起到的是强调和补充的作用。
具体地说,非语言交际行为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发挥其辅助作用:1)重复(Repetition)。
例如,你告诉某人,办公楼在教学楼的西面,同时用手指向西方给以重复。
2)否定(Contradicting)。
非语言交际所表达的意思可以完全与语言行为相反。
例如,甲对乙说:“你干得不错。
”同时却向丙使眼色表示不满。
3)代替(Substituting)。
有时不用讲话,只用非语言行为就可以传递信息。
例如,父亲批评儿子时,儿子一句话也不说,却满脸不服气,还用眼不时斜瞟父亲,父亲也就知道儿子的态度了。
4)补充(Complementing)。
非语言交际行为可以对语言行为起到修饰和描写的作用。
例如,一个人犯了错误以后,一面检讨,一面以沉痛或后悔的表情表明懊悔的心情和态度。
5)强调(Accenting)。
头和手的动作常常可以对所讲的话起强调的作用。
例如,讲话人说:“我们一定要清除不正之风!”同时,他头向前倾,伸出手掌或拳头用力向下压去,以表示态度的坚决。
6)调节(Regulating)。
交谈时,人们常常以手势、眼神、头部动作或停顿暗示自己要讲话、已讲完,或不让人打断。
II.中西方非语言交际的差异进行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的研究和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对外交往人士和外语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和外语学习中排除非语言交际的文化差异的干扰,因此重点也应当放在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上。
中西方非语言交际差异主要有三种情况:文化不同,非语言交际行为和手段有别;此一彼多或此多彼一;此有彼无或此无彼有。
II.1 文化不同,非语言交际行为和手段有别这种区别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含义相同,行为有别。
例如,表示不知道为难、不赞成或无可奈何时,中国人的习惯是摇手或摆手;英语国家和许多西方人则喜欢耸肩。
为表示尊重或诚意,中国人讲话时一般不直视对方,尤其是下级在听上级讲话时,下级眼睛往往向下看表示尊重;而英语国家的人则认为听人讲话时一定要看着对方的眼睛以表示尊重或诚意。
第二,行为相同,含义有别。
这是非语言交际行为中的“假朋友”,在理解和效仿中最易出的问题。
例如,将手掌平放在脖子的下面在中国文化中表示杀头的意思,但在英语国家的文化中却可以表示吃饱了的意思。
英语国家的“OK”手势已为中国人所熟悉。
但文化不同,OK手势的含义也可能有别:中国人习惯表示的是“零”;法国人表示的是“零”或“无”;日本人表示的是“钱”;某些地中海国家表示的是“孔”或“洞”;在巴西和希腊等国OK手势则是一种令人厌恶的污秽动作。
II.2此一彼多或此多彼一有些动作在中国汉文化中一般只有一种含义,在别种文化中就可能表示多种不同的含义。
例如,在中国人中有人在谈话或作报告时常常有一种下意识的动作:两手相钳,两个拇指相互撮动。
做这一动作的人并不表示任何含义,最多只是一种悠闲自得的表现而已。
然而,在英语国家的人看来,这一动作却含有“洋洋自得”、“闲极无聊”、“紧张不安”、“极其无趣”或“烦躁不安”等多种含义。
相反,勾肩搭背、挽着胳膊在中国人中视不同关系,含义各不相同:男女之间表示恋人;同性之间表示亲密友好;子女对父母或少者对年长者挎着胳膊表示的是长少之间亲密之情或子女对父母或少者对长者的关心、帮助或尊重。
在英语国家,这一动作则一般只存在于夫妻、恋人或青年异性朋友之间,多与性或恋情有关。
所以汉文化的含义要多得多。
II.3此有彼无或此无彼有有许多姿势、动作只存在于某一种或某些文化之中,在其它文化中却不存在。
例如,英语国家的人有不断转动手上戒指的动作,表现出的是情绪紧张或不安。
许多港台人现在也有这一习惯。
中国大陆现在也有不少人戴戒指,但尚无这一动作。
如果有人做这一动作,别人可能以为他在“显富”。
反过来,中国人过去对姿势的要求是“行如风,立如松,坐如钟,卧如弓”,现在要求“坐有坐相,站有站相”,也就是说,坐姿要端正,站姿要正直,走姿要轻松和庄重。
还有晚辈在长辈面前、下级在上级面前的姿势要求。
西方英语国家对姿势就没有这么严格的要求。
英美人所用的一些手势中国人并不用。
例如,美国人站在公路旁边向上伸出拇指,这是向过往的汽车司机表示,希望能搭他们的车。
英美人把中指放在食指上面,表示事情能办成。
这些手势中国都没有。
III.中西方非语言交际差异的文化根源东方非语言交际的特点是“聚合型”、“内敛型”、“集体主义”;西方是“离散型”、“外露型”、“个人主义”。
历史学家认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全部活动的形式。
中国和西方国家各有其不同的社会土壤和文化氛围,各有其独立发展的长期历史和特殊空间,各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非语言交际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特征。
所以我们应该从其民族的传统文化、政治体制等方面探讨其文化根源。
III.1 传统文化差异中国传统文化从观念形态的文化说,在文化类型上可称为大陆民族的文化、农业社会的文化和宗法制度的文化。
所谓大陆民族的文化区别于海洋民族的文化。
海洋民族的文化心理比较外向,文化系统也处于比较动态和开放的状态。
而大陆民族的文化心理却恰恰相反。
中国文化的核心-----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颇深。
儒家思想以“仁”“爱”为出发点,爱护人,尊重人,与西方文化以个人本位的思想不同的,是以家庭本位推及社会本位的思想,社会的人本主义。
在这个内向型文化中,中国人形成了推崇以家庭伦理为中心的文化制度体制。
长期以来,中国形成了一个同族家庭式国家,崇尚“统一”,追求和合,喜群聚,极强的家庭家族观念,形成一种“聚合型”行为模式。
这和西方以个人为核心的传统观念是根本对立。
西方人的大家庭观念很淡薄。
西方文明是一种“航海文明”和“游牧文明”,它不是封闭的,而是外向扩张,横向延展的,走向外部世界是其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西方人奉行的是一种独立、外向的“在路上”的精神,形成了一种“离散型”行为模式。
III.2 政治体制的差异西方的政治体制,不同于中国传统政治中的中央集权专制主义,强调多元政治和民主主义。
欧洲历史发展的特点之一就是它的文化来源的多样性,民族成分的多样性和地域上的分散性。
西方文化的摇篮是古希腊文化。
古希腊文化与中国的东方华夏文化相互辉映,成为人类文明的第一个高峰。
从社会结构来说,古希腊与中国迥然不同,古希腊为分离的城邦制,中国为统一的王权制。
希腊实行民主制,中国实行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
古希腊文化的民主精神对后世欧洲文化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主权在民和直接民主是希腊民主制度的一大特点。
希腊实行法治,中国实行礼治。
这些差别也直接导致了现在中西方非语言交际的差异。
到了封建社会,中国是封建中央专制集权格局和传统主义文化最稳固、延续时间最长的国家。
完备的纲常观念、谨严的等级制度、系统的礼乐教化、向心型的内敛文化模式,熏陶出了中国人谦虚、从众、克制、重礼节、尚伦理、表达含蓄等民族性格特征。
而西欧各国的封建专制政治体制和组织形式发展得并不完备,它带有封建贵族民主制的特色。
由于地理方面发达、异族入侵和民族迁徙频繁,其古老文化比较难保持强有力的历史延续性,因而呈现出富于变动性和扩张性的多元文化混杂的格局。
同时,奴隶社会实行民主制、法治,因而较早地击溃了专制集权而进入了现代社会体制。
长期的殖民运动,使西方人养成了快自由、冒险、独立和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
这一切都是引起中西方非语言交际差异的直接或间接原因或因素。
结语中国和西方国家的非语言交际的差异应引起我们的重视,中国对非语言交际的研究较晚,为了掌握好各国非语言交际,搞好跨文化交流,我们应该加强对非文化交际的研究,其根本方法是文化对比。
通过文化对比,发掘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的根源,总结出规律性的特点。
其目的是排除文化干扰,创造跨文化交际的共同基础,以实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
参考书目黄奕, 马琼. 美国文化探奇. 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1.胡文仲. 跨文化非语言交际.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胡文仲. 跨文化交际概论.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王佐良. 欧洲文化入门.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