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用人思想与艺术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人才测评思想及其对领导干部选用人才的启示

中国古代人才测评思想及其对领导干部选用人才的启示

跨地区流动也能切实享受社保。

我们要通过完善农民工社保方面的法规体系,依靠法律和制度,而不是主要依靠行政手段来保障农民工权益。

3.6建立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制度通过建立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制度,严格规范用人单位的工资支付行为,可确保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给本人。

此外,还要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加强对建筑业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的监督检查,建立健全工资保障准备金制度、欠薪报告公示制度等,确实解决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的问题。

4结束语对建筑业农民工进行有效的管理,是确保施工质量,防范安全事故发生,提高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问题之一。

我们应通过政府、社会、企业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以人为本,科学、高效地管理好农民工队伍,为施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奠定良好基础,这样才能将建筑企业不断做大做强,构建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1]田贵祥.诊断建筑业农民工难题[J].施工企业管理2010,12:56-58.[2]潘韶华.浅谈对建筑业农民工的管理现状及对策[J].福建建筑,2011,11:107-110.[3]张蕊莲.论建筑企业农民工管理中的问题与措施[J].山西建筑,2013,5:235-236.作者简介:郑飏飏(1976-),女,武汉交通职业学院交通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工程管理。

摘要:中国古代对人才的考评和鉴别与现代的人才测评理论有不谋而合之处。

本文在介绍中国古代对人才测评认识的基础上,分析了人才测评思想的先进性和特点。

这些思想对于当今的领导干部在选用人才时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古代人才测评思想领导干部选用人才党的十八大报告对人才工作做了深刻的阐述,提出“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的事业中来。

[1]党政领导干部作为“党管人才”的实施主体,必需提高自身的人才理论知识,这是提高其执政能力和落实“党管人才”原则的关键。

习近平主席在吉林大学调研时也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有爱才之心、识才之眼、容才之量、用才之能。

领导科学与艺术判断题和简答题 (2)

领导科学与艺术判断题和简答题 (2)

三、判断题(共?10?道试题,共?30?分。

)1.??对于高层领导者而言,概念技能是最重要的一种技能。

B.正确2.??公共组织领导者有任期,而工商企业领导者没有任期制。

B.正确3.??对于公共组织而言,领导者就是行政官员。

A.错误4.??技术技能突出的领导者往往可以获得更大的成功。

A.错误5.??开发领导潜能主要是开发职务权力。

A.错误6.??领导的影响力能改变个人或群体的思想和行为。

B.正确7.??领导工作是一种专业化的社会分工,但领导不是一种职业行为。

A.错误8. A.错误9. B.正确B.正确4、2.1.??一般而言,领导者所处层级越高,对其技术技能的要求就越高。

A.2.??技术技能突出的领导者往往可以获得更大的成功。

3.??领导权是来自正式的权威。

A.错误4.??对于高层领导者而言,概念技能是最重要的一种技能。

B.正确5.??人类活动是有组织地进行的,有组织就有领导。

B.正确6.??西方管理科学的形成和发展的“行为科学理论”阶段也是“人际关系”阶段。

B.正确7.??领导的影响力能改变个人或群体的思想和行为。

B.正确8.??开发领导潜能主要是开发职务权力。

A.错误9.??领导科学的目的在于开发领导力,提高组织的领导效能。

B.正确10.??对于公共组织而言,领导者就是行政官员。

A.错误四、简答题:1.??领导的构成要素有哪些?1、拥有领导权威的领导者。

2、追随者。

3、拥有明确使命与目标的组织。

4、管理情境或领导环境。

5、领导行为。

2.??领导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1、强调领导要素研究。

2、强调领导的作用系统研究。

3、强调领导规律研究。

4、强调领导过程中面对的实际问题研究。

三、判断题(共?10?道试题,共?30?分。

)1.??领导工作是一种专业化的社会分工,但领导不是一种职业行为。

A.错误2.??领导的影响力能改变个人或群体的思想和行为。

B.正确3.??开发领导潜能主要是开发职务权力。

精华资料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

精华资料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把人力称为资源,其实在中国古代传统的观念中,就一直存在。

故有“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之说。

现代的社会中,不过是把其中的名词改了一下罢了。

就是:学成数理化,聘与企业家。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们的老祖宗们就研究所谓人力资源的管理,只是因为古代中国传统上是个内陆国家,土地肥沃,重视农业,政治上轻商重农,所以现代工商社会就忽视了中国古代文化中,许多在管理上的精义。

是故“寝兵之说胜,则险阻不守;兼爱之说胜,则士卒不战;全生之说胜,则廉耻不立;私议自贵之说胜,则上令不行;群徒比周之说胜,则贤不肖不分;金玉货财之说胜,则爵服下流;观乐玩好之说胜,则奸民在上位;请谒任举之说胜,则绳墨不正;谄谀饰过之说胜,则巧佞者用。

”所以说,中国文化并不是没有管理理论,而是现代的人们没有把老祖宗的东西领会和发扬;中国管理理论并不是落后的,恰恰相反,中国文化是王者之道,只是因为人们难以窥其全貌,而误认为如此。

再或者有其它的什么缘由。

“朝者义之理也,是故爵位正而民不怨,民不怨则不乱,然后义可理。

理不正则不可以治,而不可不理也。

故一国之人不可以皆贵,皆贵则事不成而国不利也。

为事之不成国之不利也,使无贤者则民不能自理也。

是故辩于爵位之尊卑,则知先后之序,贵贱之义矣。

为之有道。

”不论是企业、集团或是国家,其理皆可用之。

如果一个单位只有领导,而没有办事的人,就如前几年春节晚会中的那个“小偷公司”了。

苏东坡有篇文章叫《论养士》,(“养士”这个名词,源自春秋战国时期,就有点像是现在的“参谋”,唐宋元明清的“幕府”。

)文中提到了该重视和培养哪些人。

苏轼提出的分类是智、辩、勇、力四种人,实际上也可以说是两种人,用头脑的和用力气的。

用社会学来研究,社会上有许多人就是这样的(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经常提到的人才、专才),用头脑非常行,让他去劳动就总会出些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来。

反之,也是如此。

苏东坡说这四类人,往往需要人家来养他,不能自立。

中国古代选人用人的智慧

中国古代选人用人的智慧

中国古代选人用人的智慧作者:王厚明来源:《月读》2022年第07期在中国古代社会,从血缘世袭到门第为宗,从崇尚品行到注重才学,从地方推荐到科举选拔,历代统治者为了治国安邦,隆振大业,无不在选人用人上殚精竭虑,孜孜探求,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规制和做法,也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轶事和美谈。

这些制度和做法固然打着封建社会的烙印,有其历史局限和不足,但其中不乏科学进步之举,为后世提供了治国的借鉴。

南宋学者胡宏说:“治天下之乱者,必以知人为本。

”如何从芸芸众生中识人选才,成为治国的最初环节和关键要素。

而能站在“国之大者”的高度识人荐人,又不图回报和私利,则尤为难能可贵。

唐朝宰相、名将娄师德出身进士,文武双全,他西征吐蕃,立有战功,两度拜相;为人宽厚,谦恭低调,不计得失。

唐德宗时曾追封此前的宰相,娄师德与房玄龄、杜如晦等三十七人被定为“宰臣上等”。

唐宣宗时,又将其画像挂在凌烟阁内,题为“纳言娄师德”。

娄师德重品爱才、知人善任,却从不公开宣扬、邀以为功。

因看中狄仁杰的治國才能,他曾上表“十许通”向武则天力荐狄仁杰担任宰相。

狄仁杰拜相后,对此却丝毫不知情。

公元691年,狄仁杰刚刚担任宰相不到四个月,就被来俊臣诬陷谋反,打入监牢里,后又被武则天贬到彭泽,当了一名小小的县官。

娄师德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经常在武则天面前说狄仁杰的好话,恳请将狄仁杰调回京城担任要职。

终于,狄仁杰再次得到了重用。

狄仁杰虽与娄师德同为宰相,但二人性格迥异,狄仁杰疾恶如仇、爱恨分明,娄师德则小心谨慎、谦和忍让。

这也让几度沉浮的狄仁杰看不惯安居相位的娄师德,甚至多次非议娄师德,欲将他贬离京城。

武则天有些看不下去了,她决意点破这一切,调解二人的关系。

她问狄仁杰:“娄师德贤明吗?”狄仁杰答道:“他担任将领谨慎称职,但是否贤明,我就不知道了。

”武则天又问:“娄师德知人吗?”狄仁杰答道:“臣曾与他同僚,没听说他知人。

”武则天道:“我用你为宰相,就是娄师德大力举荐的,看来他确实知人啊。

浅谈唐太宗的用人思想

浅谈唐太宗的用人思想

【稽古】The Archaic to Now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是中国历史上雄才大略的君主。

他在位期间任用各种人才,励精图治,天下太平,国家蒸蒸日上,使唐王朝在较短的时间内由隋末乱世转变为封建治世,形成了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的贞观之治。

因此,唐太宗被誉为中国封建历史中杰出的有作为的政治家。

贞观之治的出现,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包括推行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文化政策和措施,但唐太宗的用人政策和用人思想却是最引人注目的因素之一。

贞观一朝人才之盛,历史上少有,著名的贤臣有魏征、萧瑀、长孙无忌、杜如晦等。

1 唐太宗用人思想的主要内容孟子曾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这是对统治阶级统治经验的总结。

作为开明君主的唐太宗也深知这个道理,故对任贤和选人特别重视。

他的用人思想笔者认为至少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1 治国理政,治乱所系,尤须得人靠什么人来协助他一起治理这个大国,是他一直考虑的大事。

唐太宗自始至终重视人才,早在他青年时代,便以善于笼络人才而著称。

晋阳起兵前,李世民与刘文静、裴寂等人结为密友,共商起兵大事。

攻取长安、李渊称帝后,又依靠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程知节、尉迟敬德、秦叔宝等一大批文武贤才,在统一天下的战争中接连取得胜利。

即位后,他理所当然地把网罗天下人才作为安定天下、治理国家的前提条件。

武德九年(626)八月登位,九月设置弘文馆,表明他对为政得人是何等的重视。

唐太宗把得人视为致安之本,向宰相和大臣们下达的有关求贤的指示,表明了他对人才问题的高度重视和思贤如渴的急切心情。

对此,魏征亦给予充分的肯定:“贞观之初,求贤如渴,善人所举,信而任之。

”1.2 才无全才,用人如器,舍短取长唐太宗频发诏书求取人才,仅《全唐书》记载,贞观年间唐太宗先后曾五次下达求贤举人诏。

在用人上,唐太宗有一条原则,即唯才是举。

只要是人才,不论是哪方面的人才,都委以重任,并提出在用人上要“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四海之家,不私于勋旧,不问尊卑贵贱”。

中国古代用人思想及其借鉴意义

中国古代用人思想及其借鉴意义

中国古代用人思想及其借鉴意义中国古代用人思想及其借鉴意义中国古代历史长,文化深厚,人才辈出,其中的用人思想和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在古代,用人处世的思想和方法已经得到了深刻的研究和总结,并且被广泛应用。

这种思想和方法,包括人才观、用人标准、选拔考核、激励保障等方面,为我们今天的人才管理和用人制度提供了历史经验和宝贵的思想资源。

一、人才观自古以来,中国人一直注重人才,崇尚“才能上人,德行最重”之说。

在古代,人才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重实绩而不是学历和出身。

在古代,没有像现在这样的学历制度和职称制度,也没有像现代社会那样严格的考核、成绩评定等制度。

因此,选人就更看中实际成就,而不是学历和出身。

例如《左传》中有一句名言,“士无常官,君子无常声”,赞扬的是实际工作成果的重要性。

第二,注重道德品质。

在考虑人才的时候,德行比才能更重要,关键是这个人的品质和价值观是否符合社会的需要和价值观。

尤其是在官场,一些‘品德高尚’的文人或选拔,或职位提升,其污点少,威望大,让人尊重,证明了德行的重要性。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重视德才兼备。

就像今天的招聘一样,德才兼备是最理想的状态。

在古代,选择人才时,一直重视才德并重和贤才并尚。

比如《论语》中就有“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友志也”,赞扬的就是孔子所欣赏的人才回头,他不仅德行高尚,知识渊博,而且能在贫困中保持清高。

二、用人标准在古代,选才下定论时,不是光凭自己的喜好和感觉,而是有一套明确的标准。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注重人才的适应性。

古人讲,“虚心使人进步、自满使人落后”,即虚心是人才的条件之一。

所以,用人的标准主要看其适应事业、适应社会发展和适应工作环境的能力。

第二,讲求专业特长和综合素质相结合。

一个人要能在相应的领域中深耕,具备相应的技能、经验和知识储备,同时还要有丰富的亲身经历、应对能力和公共素质。

第三,强调领导才能。

在古代,一个人是否有领导才能,是用人标准的重要指标之一,因为前途和成就的高度,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领导才能的大小。

中国古代测评思想

中国古代测评思想

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和测评思想一、人才素质测评在中国的起源1、尧舜禹时期——禅让制●特点由首领主持实施,以贤能为标准,用实绩来测评被测者,通过让位的办法来评选首领。

《尚书·尧典》篇有这样的记载:尧晚年选择继承人时,对舜进行了反复地考察,包括妻以二女“以观其内”,“使九男与处以观其外”,“入山林川泽”,“试舜五典百官”等,“乃知舜之足授天下”,决定“使舜摄行天下政”。

舜选拔接班人时,首先考察了鲧,而鲧治水不利被淘汰出局;舜随即令禹继承父亲的工作,结果禹在治水的过程中,既显示出“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奉公美德,又有疏而非堵、成功治水的智慧,得到舜的信任,最后让位于禹。

●历史意义选贤能与让贤才,是同原始公有制和生产力相适应的考选制度,虽然理论是朴素的,方法是原始的,内容是简单的,但对整个中国的用人史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毛泽东同志指出:“在我国民族的历史上,历史是有两条用人路线,一条是‘任人唯贤’,另一条是‘任人唯亲’。

”选贤能德才是在我国历史上“任人唯贤”的起点,从此唯贤与唯亲的斗争,以各种不同的形式贯穿于我国人才考核选拔的文明史。

2、夏商周时期(1)射御选材●特点以射箭为主要测评方式,还包括智力技巧的测验。

《礼记.射义》篇记载:“古者,天子以试射选诸侯、卿、大夫、士。

射者,男子之事也,因而饰之以礼乐也。

”“天子之制,诸侯岁贡士于天子,天子试之于射宫。

其容体比之于礼,其节比之于乐,而中多者得与于祭;其容体不比于礼,其节不比于乐,而中少者不得与于祭。

”这就是说,天子通过试射选官,不仅要看被测者射中多少,还要看其行为是否合乎礼仪、动作是否合乎乐律,这样多维共测、综合评价,最后决定是否录用。

(2)宾兴制●特点召集乡里众民,把最具贤与能的人推选出来担任官职。

整个推选工作由大司徒主管,乡大夫组织,乡吏先向众民明确贤与能的标准,而后以宾客之礼敬贤,并进行兴贤选能的工作。

乡举里选三年一次,谓之“大比”。

宾兴制推选标准是“乡三物”,具体内容是“六德”、“六行”、“六艺”。

唯才是举 以德用才——试论《三国演义》中曹操的用人艺术

唯才是举 以德用才——试论《三国演义》中曹操的用人艺术
建安十九年的敕有司取士勿废偏短令和建安二十三年举贤勿拘品行令三次求贤令一次比一次更深入地阐发了才的含义分析才与行的辨证关系意在博揽具真才实学的人从曹操三次下达的求贤令和在他创作短歌行善哉行的前前后后我们能够看出曹操求贤若渴的拳拳之心能够感受到曹操唯才是举海纳百川的气度应该说曹操的爱才之心纳才气量是当时许多统治者难以企及的正是藉此曹操帐下猛将如云谋臣如雨形成了一支生气勃勃方的统一二
雄争霸的局面, 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
二 、 操 的 用 人 之 术 曹
读罢《 国演义》我们不能不为其 中统 治者 三 , 的用人思想而折服 , 尤其是曹操 的用人艺术 , 更是
令人赞叹不已。曹操用人方略可概括为 “ 唯才是
举” 以德用人 ” 和“ 两个方面。具体表现为 :
() _ 知人善任用人才 一 曹操深悟用人要根据人的优点和特点 ,授 以 适 当的职务之理。 在实践中曹操充分注意这一点 ,
维普资讯
20 0 6年 7月
黑 河

- T 4
J12 0 u. 0 6 ,
S r l . 2 . ei a No 1 4 No4
总第 14期 第 4期 2
Heh o r a ie J u n l
唯才是举
— —
以德用才
试论《 三国演义》 中曹操的用人艺术
王” 。因此 , 曹操争取天下的唯一途径便是招揽英 才 , 己所用。建安 十五年春 , 为 曹操发出了具有时 代意义的第一道《 求贤令》令 中说 : 自古受命及 , “ 中兴之君 , 曷尝不得 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
量 , 当时许多统治者难以企及 的。正是藉此 , 是 曹 操帐下“ 猛将如云, 臣如雨”形成了一支生气勃 谋 , 勃 的政治力量 。 曹操就是凭借这支力量 , 了群 平定

中国传统的用人艺术

中国传统的用人艺术

中国传统的用人艺术摘要: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人才是成就事业的关键,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必须要学会如何用人。

中国古代的统治者们很早就认识到用人的重要,在发掘人才的智慧,调动人才积极性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并在用人艺术方面形成独特的风格,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深厚的内涵。

关键字:中国传统;用人艺术;用人之道;人才“功以才成,业以人广。

”。

人才是领导者成就事业的关键,如何吸收并使用好人才资源是每一位卓越的领导者必须面对的基本工作和考虑的基本问题。

中国古代的政治家思想家们在探讨治国理政之路的同时,深刻认识到人才对于国家强盛的重要意义,积累了丰富的用人思想与用人经验。

1 人才的辨识――知人用人,辨识有方“得人之道,在于知人”,为治以知人为先。

任用人才要以识别人才为基础条件,这是用人的根本,如何正确的识别人才是统治者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为此,古代政治家思想家总结了大量识人辨人的方法,为统治者识别良才提供了借鉴。

(一)听言观行,知人良法天有天道,人有人道。

人总是可知的,都是有规律可循的,根据某人的实际行为表现,听其言而观其行,透过表象看本质,总可以正确认识人才。

中国传统文化中总结出一系列识人之法,强调听其言而观其行的原则。

如孔子的听观法:“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

”,庄子的“九征法”,都强调从一个人言行来判断他的德行,以此来彰显其内心的性格特点,将言行作为判断人才的最基本标准。

清朝末年的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曾国藩不仅善于使用人才,而且善于识别人才,拥有一套独特的识人方法,曾国藩运用其独特的识人方法,对人的言行举止进行观察,发现了刘铭传这位大将之才。

同时,曾国藩吐尽毕生心血,总结自身识人、用人的心得,编写了一本关于识人、相人的经典名著――《冰鉴》。

对后世识人鉴人具有极强的启迪性与实用性。

(二)广其听民,野无遗贤“人君之所士也,不能参听民氓,断之聪明,反徒信乱臣之说,独用污吏之言,此所谓与仇选使,令囚择吏也”。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领导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领导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领导思想及其现实意义中国是世界文明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曾经创造了光辉夺目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发展史上凝聚着优秀的传统文化,其中就包括着丰富而精辟的关于领导问题的思想。

一、中国传统领导思想综述(一)道家的领导思想道家认为人性本于自然,即所谓的“道”。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和最高境界。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在道家看来,道是万物的本源,世间万物都由道而生,回归于道。

所以,在社会管理思想中,道家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出自《道德经》,是道家的治国理念。

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而且强调“无为无不为”。

“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不过多的干预、充分发挥万民的创造力,做到自我实现,走向崇高与辉煌。

《道德经》的思想核心是“道”,“道”是无为的,但“道”有规律,以规律约束宇宙间万事万物运行,万事万物均遵循规律。

引申到治国,“无为而治”即是以制度(可理解为“道”中的规律)治国,以制度约束臣民的行为,臣民均遵守法律制度。

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治”是以法治国,而非人治;人过多的干预社会秩序则乱,法治则井然有序。

“无为而治”对于帝王个人准则而言,即是清心洞察、知人善任,将合适的人才摆在合适的岗位上,具体事情分摊给臣下去做,不必事必躬亲。

在老子看来,领导的艺术就在于“无为而治”,老子主张,“执古之道,御今有之”,也就是说,能掌握亘古不变的真理,就能够驾驭现实的环境。

既然世间万物的运转都是自然而然的,那么最成功的管理之道也应该是这样,要努力排除外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使管理行为自然发生、自然实施、自然完成。

(二)儒家的领导思想儒家的核心领导思想主要有“仁者爱人”、“中庸之道”、“为政以德”三大思想理论。

“仁者爱人”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孔子说:“仁者人也,仁者爱人”。

明确仁的本质是爱人。

人不仅要爱父母,爱子女,还要爱普通的老百姓。

浅谈中国古代传统的用人思想

浅谈中国古代传统的用人思想

・文史研究・(《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0年第4期)浅谈中国古代传统的用人思想林贻瑞中国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用人问题,“得士者昌,失士者亡”,已成共识。

但在选择人才的标准方面,不同的君主却有不同的看法。

一、任人以德宋朝的司马光是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

他说:“取士之道,当以德行为先,其次政事,其次艺能。

”他的《资治通鉴》开篇就详述了三家分晋的历史。

春秋末期的晋国由范、中行、智、韩、赵、魏六家大夫执政。

在选择接班人时:“赵简子之子,长曰伯鲁,幼曰无恤”、“乃书训戒之辞于二简而授二子曰:‘谨识之’。

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辞,求其简,已失之矣。

问无恤,诵其辞甚习,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

这说明无恤能谨守先人训戒,这就是古人所重视的孝道,赵氏以德为先,弃长立幼,以无恤为后,是为赵襄子。

智氏恰恰相反。

“智宣子将以瑶为后。

智果曰:‘不如宵也。

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鬓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惠则贤,如是而甚不仁。

夫以其五贤凌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

智宣子以才为重,没有听从智果的劝告。

智伯嗣位后,骄横无礼。

一次在兰台的宴会上侮辱韩康子及其相段规。

家臣担心这会引起事端。

他说,“难将由我,我不为难,谁能兴之?”一次,他侮辱赵襄子。

赵氏家臣无法忍受,提出要去刺杀智伯。

赵襄子说,我父亲立我为后,是希望我能为国家忍辱含垢,而不是去刺杀别人。

没有接受家臣的意见。

周威烈王二十年,智伯向韩、赵、魏三家各索取一个万家之邑。

韩、魏为其威势所劫,勉强从命。

赵氏不从。

智伯率韩、魏二家进攻赵氏,赵氏逃入晋阳。

三家军队围城,决晋水灌城,城不浸者三版,城内臼灶生蛙,悬釜而炊。

智伯巡城时对韩康子、魏桓子说:“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之国也。

”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

以汾水可以灌安邑,绛水可以灌平阳也。

智氏家臣 疵谓智伯曰:“韩魏必反矣”,“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

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浸者三版,人马相食,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明日,智伯以 疵之言问韩、魏二君,二君自然极口否认。

刘邦的用人之道

刘邦的用人之道

唐太宗李世民说:“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我国古代管理思想博大精深,尤其在用人理念上值得现代领导者借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在此,我们选取古代贤明“以事业留人,以感情留人,以机制留人”的经典案例,以飨读者;刘邦的用人之道文/程鹏我国古代着名思想家荀子指出:“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器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现代管理理论认为,一个优秀的上级领导,需有爱才之心,求才之渴,识才之眼,用才之能,容才之量,护才之魄,举才之德,育才之责,只有做到这些,才能真正用好干部、管好部门;这里,我们来看看汉高祖刘邦,是怎么在人才的辅佐下建立不朽功勋,成为我们后人学习之典范的;俗话说,“得人心者得天下;”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起于草莽的布衣皇帝;他以一介布衣而提三尺剑,崛起于秦末乱世,诛暴秦,抗强敌,定天下,创立了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统一王朝,一生的丰功伟绩深为后世人赞许;汉高祖的成功,与其在用人方面的过人之处有很大的关系;那么,刘邦的用人有什么特点呢让我们来探究其详;知人善任人尽其才刘邦的知人善任在历史上非常有名,汉高祖用萧何治财政,用张良、陈平出良谋,用韩信征天下,部下的优点,都能被汉高祖挖掘出来;这是汉高祖用人成功的最大一个原因;韩信曾经对汉高祖刘邦说,“臣所将兵”,“臣将兵,多多益善”,而“大王能将将”;刘邦之所以能“将将”,就在于其能知人善任;人各有长短处,用人当取其长,舍其短;萧何能“镇国家,扶百姓,结馈饷,不绝粮道”;张良可以“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韩信英勇善战,足智多谋,用其“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这些人的才能刘邦都能认识到,并且能根据各人的优点,委以重任;内政交于萧何,刘邦不干涉;军事托付给韩信,刘邦信之任之;谋略由张良、陈平来定,刘邦言听计从;他只要求自己在大局上把握好,至于细节问题,都交给臣下去做;正因为此,刘邦能成就一番伟业;孔子曾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北辰就是北极星,居于正中央,众星拱之;刘邦非常明确地把自己放在北辰的位置,善于利用部下的智慧,使得以刘邦为中心的军政集团能够有机、高效的运作;这是刘邦最大的长处;知人善任的意思是善于认识人的品德和才能、最合理地使用他;这是我们讲到领导艺术时经常要说的一个词,但我们要分析一下什么叫知人善任;知人善任首先在于知人,其次是善任;知人当中首在于知己,其次在知彼,所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对此,一般人做不到,而刘邦却恰恰做到了;他非常清楚一个领导最重要的才能是什么,如何调动部下的积极性,下属都有什么才能,他的才能是哪些方面的,有什么性格,有什么特征,有什么长处,有什么短处,放在什么位置上最合适;做领导不是说要自己亲自去做什么事,事必躬亲的领导绝非好领导;作为一个领导,你只要掌握了一批人才,把他们放在适当的位置上,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作用,你的事业就成功了;这个根本道理刘邦懂,所以刘邦就成为他这个集团的核心人物;不拘一格用人所长一个有着自知之明的人往往也会有知人之明,一个连自己都不了解的人往往也很难了解别人;刘邦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所以他很了解别人;刘邦不拘一格使用人才,所以他团队里什么人都有:张良是贵族,陈平是游士,萧何是县吏,樊哙是狗屠,灌婴是布贩,娄敬是车夫,彭越是强盗,周勃是吹鼓手,韩信是待业青年;刘邦把他们组合起来,各就其位,毫不在乎人家说他是一个杂牌军,他要求的是,所有的人才都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历史证明了刘邦用人策略的正确性;刘邦出身于社会下层,为人落拓不羁,交游面广,了解各类人才的情况;他对各种人才兼容并包,兼收并蓄,用人所长,容人小过;刘邦的用人思想非常开放,在选择辅佐大臣时,能真正的做到不拘一格;刘邦所用的人中,各种各样的人都有;张良是贵族之后,陈平是游士,萧何本来和刘邦一样,是个小小的吏员;韩信曾受胯下之辱;智囊陈平曾有盗嫂受金之嫌;舞阳侯樊哙原为街头屠夫,以猪狗为业;绛侯周勃曾以编蚕箔为生,兼做丧事中的吹鼓手;关内侯娄敬是车夫;良王彭越曾以打鱼为生;淮南王英布,曾是秦朝受黥面之刑的犯人;正因如此,刘邦手下才能猛将如林、谋士如云,四方豪杰趋之若鹜,天下英才都乐为刘邦所用;不计前嫌兼容并包汉六年的时候,刘邦已得天下,封了一批功臣,但还有不少功臣没有封赏;因为加功进爵的算法颇费周折,结果就搁置下来;一天,刘邦在宫殿里远远看到一群人坐在地上嘀嘀咕咕地交头接耳、窃窃私语;刘邦不解就问旁边的张良;张良说,他们正在商量谋反刘邦说,你不要乱讲,天下刚刚安顿下来,谋什么反啊张良说,陛下得了天下以后,封了一批功臣,大多数都是亲信;还有一些人,没有受封;现在他们都在想,天下还有多少可以封赏的,与陛下关系不密切的,甚至以前得罪过您的,是不是就得不到封赏了或者甚至被灭掉所以,百思不解的他们,就商量谋反;刘邦马上醒悟过来;问道:你说该怎么办呢张良说,请陛下想一想,在这些功臣当中有没有这样的人——他的功劳非常大,而他和陛下的关系又非常恶劣刘邦说,有,一个叫雍齿的;这个人非常可恶,他一而再、再而三地侮辱朕,朕早就想杀他了;可是他功劳太大,朕又于心不忍;张良说,好了,请您赶快封赏雍齿;刘邦接受了这个建议,立即封雍齿为什方侯;雍齿一封,所有的功臣都安心了;刘邦的宽宏大量是其性格决定的,司马迁在描述刘邦的性格时说刘邦“仁而爱人,喜施,喜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可见刘邦很能平易近人,性格宽宏,度量豁达;刘邦的部下也曾经因为认为刘邦封赏不公而尝试过谋反,刘邦听后,非常震惊,意识到自己的失误,于是马上采取了张良的建议,立即封自己曾经最为仇恨的雍齿为侯;雍齿一封,那些急着谋反的群臣立即平息下来了,因为雍齿曾经一而再、再而三的侮辱刘邦,刘邦正是要用这种行为让臣下知道自己不计前嫌;这也是刘邦深通韬略的一种表现;招降纳叛一视同仁在刘邦所用的各种人才中,来自敌营的不少;刘项相争,项羽属下的许多人才纷纷投奔刘邦,刘邦照纳不误;刘邦礼贤下士的名声吸引了项羽营中许多经营人才,包括项羽的叔父项伯,都乐意为“沛公”所用;比方说韩信,原来是项羽手下的人,因为在项羽手下不能发挥作用,就来投奔刘邦;而陈平,原来是魏王手下的人,因为不能发挥作用就投奔项羽,仍不能发挥作用就再投奔刘邦,当陈平从项羽的军中逃出来前往汉营时,刘邦“大悦之”;他问陈平,陈先生在项羽那里担任什么职务啊陈平说,担任都尉;刘邦说,好,你在我这儿还当都尉;刘邦马上任命陈平做都尉;任命公布以后,汉营舆论哗然;很多老资格将领不服,开始嘀嘀咕咕、议论纷纷;但刘邦不予理睬,更加信任陈平;楚汉战争中,项羽的部将季布英勇善战,是刘邦的死敌,曾被悬赏通缉,后经夏侯婴等人推荐,刘邦任用其为郎中,成为一名有口皆碑的郡守;坦诚相待以心换心坦诚相待,不仅仅是个人素质问题,更是为人处事的原则;“投之桃木、报之琼瑶;”你坦诚待人,别人也真诚回报;对于人才,可能需要的不仅是应得的酬劳,而更多的是尊重和信任;以诚相待便是不二法宝;用现在人才理念解释即为:“以感情留人”,而刘邦可谓先行实践者;刘邦对待部下,能够做到真正的待人以诚;张良、韩信、陈平都视刘邦为知己,他们有话直说,凡提出的问题,刘邦都如实回答,哪怕很没面子,他也做到如实相告,绝不隐瞒;张良在鸿门宴之前得到消息,说项羽第二天要派兵剿灭刘邦;张良曾问过刘邦,请大王想一想,您打得过项羽吗刘邦的回答是,打不过他;后来韩信到刘邦军中来,也问了这样的问题:大王您掂量掂量自己的能力、魅力、实力,能比得过项羽吗刘邦虽然沉默了很久,最后还是坦诚相告:我是不如他;然而,由于刘邦真诚地信任、尊重张良、韩信和陈平等,他们都尽心尽力地帮刘邦出谋划策;司马迁在着史记·高祖本纪时,曾表示其着的基本宗旨是“子羽暴虐,汉行功德,愤发蜀汉,还定三秦;诛籍业帝,天下惟宁,改制易俗,作高祖本纪;”因此,在刘邦的传记中,司马迁特别重视刘邦与项羽的对比,击败势力强大的项羽,夺取天下是刘邦一生最大的业绩;在待人以诚方面,项羽与刘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项羽无法信任部下,项羽所重用的,都是自己亲近的人,是所谓的“诸项”以及由裙带关系、乡党关系发展起来的宗亲;对于真正有才能的人,项羽与其始终有隔膜,不能重用;陈平正是利用了项羽的这一弱点,向刘邦进谏,贿赂项羽部下的贪臣,使之离间项羽与其重要将领的关系;“前车之鉴、后车之覆;”由于亲眼目睹气量狭小的楚霸王项羽属下众叛亲离的下场,刘邦反其道而行之,与下属肝胆相照,彼此精诚团结,从而奠定了克敌制胜的基础;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有一个成语,叫做“疑邻窃斧”;它源自吕氏春秋中的一则寓言故事:讲述某人迷失一把斧子,遂怀疑邻居把它偷去,因为其无论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一不像偷斧子的人;后来,斧子失而复得,再看邻居,其无论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一像偷斧子的人;这则寓言故事生动地说明,情感的变化往往对理性的判断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那么,理性判断对领导者来说非常重要;做一个领导最忌讳的就是朝疑暮猜,今天揣测这个明天忧虑那个;而刘邦的魄力在于,一旦决定用某人绝对信任、放手使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陈平;陈平弃项羽投刘邦后,得到刘邦充分信任,这让很多老人不满——我们跟刘邦那么长时间,建功立业、出生入死,也不过就混到现在这个位置,怎么陈平一来就任命那么高的职务于是刘邦那里常听到许多关于陈平的坏话,可总结为八个字:“盗嫂受金,反复无常”;“盗嫂”就是与自己的嫂子通奸;据传,陈平曾与嫂子关系暧昧;所谓“受金”就是接受红包,陈平加盟刘邦集团后就开始收红包;而反复无常就是陈平最先跟随魏王,后又侍从项羽,现在又投奔刘邦;刘邦开始也挺在意,就把当初推荐陈平的魏无知找来,责备他:我让你给我推荐人才,结果来了个“盗嫂受金,反复无常”小人魏无知回答:我向你推荐的是他的才能;而陛下责备我的是他的德行;才和德是两个概念,有才的不一定有德,有德的也不一定有才;而我们现在处于非常艰难时期,需要突出重围,因此,更应该看重一个人的才能;刘邦也问陈平:先生原来事魏王,后事项王,现在又跟我——先生的心眼是不是太多了一点陈平回答:是的,我原来追随魏王,但我的计谋、我的主意魏王都不接受;我只好投奔项王,项王同样如此,言不听,画不从;而我听说您广纳人才,求贤若渴,是一个会用、敢用人才的大王,所以我才来投奔您;我陈平光着身子、一无所有、一文不名来到大王军中,如果不接受人家赠送、收一点礼金,我连吃饭的钱都没有;我现在向大王提出诸多建议,大王觉得可用,就请采纳;如果觉得我的建议、计策、谋划都没用,那么别人送给我的礼金可以完璧归还,我从此告辞;刘邦说,对不起,我错了;寡人慢待先生了,请不要介意,继续留在军中;此后,陈平竭力效忠刘邦;刘邦问计陈平,我们现在与项羽处于胶着状态,谁也吃不掉谁,那天下何日能够安定呢有什么办法能够出奇制胜、尽快结束战争陈平说,我原来在项王手下当差,很了解他;项王这个人出身很高贵,很讲道德,也很讲礼数;项羽待人接物都按照贵族那一套,恭恭敬敬、彬彬有礼、客客气气;所以那些有道德、高风亮节、看重自己身份名誉的人,都集结在项羽的麾下;这些人虽然对他忠心耿耿,但项羽生性猜测多疑,跟大王您刚好相反;您是用人不疑,他是疑心重重;因此,我们可以使反间计,让项王不再信任这些人,这就等于砍掉了他的左膀右臂;刘邦说,这个主意好,请陈先生来操作吧;费用没有问题,马上拨款,黄金四万斤这里的金子是铜;那个时候讲的黄金就是黄铜;这些钱交给你,随便你怎么用,不问出入;陈平把这些钱都花在离间计上;他到处散布谣言说,锺离眜等人觉得自己功高未封,想和刘邦联手灭项羽,再瓜分其地称王;项羽果然中计,不再相信锺离眜等人;范增是项羽的主心骨,非除不可;于是陈平又使一招:项王使者来到汉营,陈平准备了一桌丰盛酒宴;见到楚使后却故作惊讶:我还以为是范将军使者,原来是项王的使者啊他随后命人将酒宴撤下,换上一桌劣质食品;使者眼见美食变狗食,气得火冒三丈,回后在项王面前抱怨一通;项羽大为光火,从此对范增“另眼相看”,暗中防范;范增力劝项羽赶紧拿下荥阳,除掉刘邦,项王心存疑窦、没有采纳;范增见项羽已经不信任自己,愤而请辞,归途暴病而亡;此后,项羽便如无头苍蝇,东碰西撞,争霸事业开始走下坡,不久就被刘邦逼得四面楚歌,乌江自刎;陈平施行的反间计,使楚汉实力发生根本转变,终于成就刘邦统一天下伟业;论功行赏激励到位经济学研究的逻辑出发点是经济人,经济人所追求的是个人利益最大化;经济学认为,人们都扮演着“经济人”角色,是理性的效用最大化者,其行为都会经过成本——收益核算,只有当收益超过成本时,才会从事某种活动;经济人假设是西方经济学大厦的理论基石;西方经济学认为,人类存在着尽可能增加自身利益的意愿,经济人就是理性的、自利的、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人;人类种种不同的愿望和行动,集中体现于经济人假设之上:即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生产者追求利润最大化,生产要素所有者追求收入最大化;作为古代先贤,刘邦显然与现代经济学理论风马牛不相及;但是,他却深谙此道:使用人才,首先是要信任他,尊重他,同时不可或缺物质奖励;刘邦夺取天下以后,根据各人的不同功绩,论功行赏,不但封赏了萧和、张良、韩信、彭越等一批人,还封赏了他最不喜欢的人——雍齿;我们之所以说刘邦是精于领导艺术的典范,正是由于他做到信任人才,使用人才,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从而把天下人才,都集结在自己周围,形成优化组合,如此一来,他夺得天下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刘邦夺取天下面临问题是如何奖赏功臣们;开始,他先召集大家开会讨论,但所有人发言都称自己功劳最大,而且如数家珍、头头是道;最后,刘邦一锤定音:萧何第一;“萧何第一”裁定出来后,大家都不服气;陛下这样做好像不合适吧我们都是浴血奋战、出生入死,提着脑袋给你打江山的我们在前方厮杀的时候,萧何在干什么他是待在家里面,管管账本、粮草,后勤之类;怎么他的功劳还排第一呢刘邦问,诸位知道什么叫打猎吗众人回答,知道啊;刘邦又问,那诸位知道猎狗吗众人又答,知道啊;刘邦说,那好,请大家想一想,我们打猎的时候,追兔子的是谁答,猎狗啊;刘邦说,对,那是谁让猎狗去追兔子的答,猎人啊;刘邦说,对,你们就是追兔子的,萧何呢,是让你们追兔子的;所以萧何是“功人”,你们只能算“功狗”;刘邦这么说,大家还是不服气,心想,算我们是“功狗”,那“功人”也不是萧何,而是皇上啊,对不对那么,刘邦为什么要定萧何为第一功臣呢这当然有亲疏问题;萧何是沛县人,跟刘邦一块起义的;但是,刘邦把萧何列为第一功臣的道理还在于,萧何抢救了大量文书档案;刘邦打进关中、进军咸阳后,将军们要么抢金银财宝,要么忙着强奸女人;只有萧何冲进秦王朝的国家档案馆,把秦朝的地图、账本、各种文件资料全部保存了下来;最后,刘邦一统天下的时候,对整个国家的形势,比如地方贫富、人数多寡、物产丰乏、风土人情、社会习俗等等都了如指掌;为此,萧何立下独特功劳;暗中控制洞察秋毫萧何被刘邦列为开国第一功臣,之后就任命他为首任丞相,后来又拜为相国,地位仅次于刘邦;刘邦给予了萧何极大的信任;但即便如此,刘邦依然暗中进行控制;只不过不动声色而已——项羽一旦怀疑某人表情就写到自己脸上——刘邦这种猜忌和怀疑毫无表象;汉十二年秋,淮南王英布造反,刘邦御驾亲征平叛,萧何留守京城;战争期间,刘邦不断遣使回来,使者回来必见萧何,必说皇上问萧相国好、皇上问萧相国最近都忙啥,非常关心体贴;萧何为此很感动,更加尽心为刘邦做好后勤保障;萧何手下门客问萧何,陛下对您怎么样啊萧何说,皇上对我很信任,频频派使者关怀我;门客冷笑一声,哼我看丞相死期不远了;萧何问,此话怎讲门客说,您以为皇上真的关心您吗那是不放心您;他不断遣人回来看您在干什么是看您是不是想谋反您想想看,您是大汉第一功臣,您已经没有可能再加官进爵了,他怎么能够放心得下啊萧何说,哎呀,好像是这样,那怎么办门客说,那只有一个办法;萧何问,什么办法门客说,您自污啊,就是您自个把自个的形象搞坏;怎么个自污法贪污腐败呗后来,刘邦平定了英布,一回京城,就收到很多平民百姓的状子,状告萧何利用职权低价强行购买土地,造成他们流离失所,没有土地耕种;刘邦嘻嘻哈哈地把一堆状子拿给萧何看:丞相你干的好事你就这样治国的现在老百姓没地种了,你看着办啊没想到萧何说,老百姓没地种,这个事好办,陛下不是有一个叫上林苑的大花园吗,那个地方大得很,可以让那些没地的百姓到那里面去种地;刘邦说,你居然搞到我头上来了,你这叫“卖主媚民”来人啦,把他关起来于是,就把萧何带上脚镣手铐,关进监狱;过了一段时间,又把萧何放出来继续当丞相;善于纳谏从善如流萧何月下追韩信,是因为看重他的军事才能;开始,萧何向刘邦极力推荐韩信,刘邦不重用,韩信只好逃走;萧追回韩信,再次说服刘邦,刘邦准备任命为将军,但萧何非要刘邦任命大将;最后,刘邦在认真听取萧何的意见后,仪节隆重地拜韩信为大将,将军事大权授予韩信;韩信后来建立了赫赫战功,要求刘邦封其为齐王,刘邦勃然大怒,几乎发作,但是张良、陈平以脚踢刘邦,暗示刘邦忍住,张良耳语,刘邦立即改颜色,大骂韩信,封王就封王,封什么假王,要封就封真的刘邦纳谏之诚,心思之快,于此可见一斑;刘邦攻占咸阳,咸阳的宫殿楼宇、金银财宝令刘邦心花怒放,刘邦想据而有之,张良力谏不可,刘邦听从张良劝告,折回霸水之滨,一场兵祸就此消弭;就连在废立继承人的问题上,刘邦也能从善如流;刘邦晚年宠爱戚姬及其子赵王如意,疏远吕后,几次想废黜吕后所生太子刘盈惠帝而立如意;但因大臣反对,只好作罢;刘邦年轻时放荡不羁,鄙视儒生;称帝后,认为自己是马上得天下,知识分子们所作的诗、书没有用处;但是陆贾劝谏刘邦说:“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乎”陆贾以秦失天下的教训来告诫刘邦,刘邦醒悟,令萧何重新制订律令“汉律九章”;让老百姓休生养息,恢复业已萧条数百年的社会经济,稳定封建统治秩序;结语由于刘邦用人有方,故四方贤士武将前来投靠,甘愿为刘邦效劳,形成了一个以刘邦为首的中坚集体.从而使刘邦能由小及大,由弱变强,五年一统天下,建立400多年之久的大汉王朝,其历史功勋当是不言而喻的; 总而言之,刘邦的用人之道是领导艺术的典范,正是由于他能够信任人才,使用人才,充分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又暗中加以防范和控制,从而把当时天下的人才,都集结在自己的周围,形成了一个优化组合,是一个优秀的团体;这样一来,他夺得天下也是必然的事情;。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与用人政策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与用人政策

在尧舜禹时期,主要是通过推举的方式禅让权力,在夏之始,禹的儿子启杀了继位的人,从“公天下”开始了“家天下“,这时的用人制度主要是通过在贵族中挑选人才。

由于在秦之前,分封制在我国的权力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任用的人有一大部分是领主的家臣,这种用人方式不可避免有其缺陷,比如作为战国时期开始的标志之一的“三家分晋”,就是有三个实力强大的家臣取代领主成为新的实力代表。

但用人方式幵没有巨大的改变,在战国时期,有一种特殊的职业,就是“纵横家”,他们也是当时主要的官员来源之一,这在世界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自秦开始,我国开始了大一统,自汉朝开始,官员的任免开始有了制度化的保证,汉初开始了举孝廉,由各地推举有名望的人,被称为“乡举里选”,在汉武帝时,他还征召人才迚京,这种制度达到顶峰,各种人才全都汇集于京师,成一时之盛,。

开始时,选举的人都还称得上是博学之才,到东汉时期,由于皇权的削弱与地方豪强势力的发展,开始出现了对国家有重要影响的世家大阀,形成了“门阀制度”。

举荐人才其实已成为世家子弟区的地位的工具,已不具有选贤任能的作用。

而到了汉朝末年,群雄幵起,至司马炎统一全国,廸立魏朝。

开始了“九品中正制”,将人才按上上至下下共分为九等,而决定品级的就只是家族势力的大小,与才能毫无关系,这种制度直到隋朝才告中止,它的鼎盛时期是晋末南北朝初。

当时的代表门阀相信你也很熟悉,就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中的王谢事家。

代表人物是王导,王羲之也是王家的,而谢家就是谢安、谢玄叔侄事人了。

到了隋朝之始,隋文帝杨坚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隋炀帝首廸迚士科,科举制初步形成。

(不要怀疑,虽然隋炀帝是一个有名的暴君,但科举制的确是由他初步确立的)唐太宗继承隋朝的科举制,幵确立科举考试已诗词为主要内容;武则天任用首创了武举与殿试;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这样,科举制就初步有了一个较完整的体系,也的确对我国产生了深进的影响,它打击了门阀势力,加强了皇权;巩固了统治,对政局影响深进;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与知识水平,是造就盛唐的一个主要原因。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人力资源管理思想概论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人力资源管理思想概论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把人力称为资源,其实在中国古代传统的观念中,就一直存在。

故有“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之说。

现代的社会中,不过是把其中的名词改了一下罢了。

就是:学成数理化,聘与企业家。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们的老祖宗们就研究所谓人力资源的管理,只是因为古代中国传统上是个内陆国家,土地肥沃,重视农业,政治上轻商重农,所以现代工商社会就忽视了中国古代文化中,许多在管理上的精义。

是故“寝兵之说胜,则险阻不守;兼爱之说胜,则士卒不战;全生之说胜,则廉耻不立;私议自贵之说胜,则上令不行;群徒比周之说胜,则贤不肖不分;金玉货财之说胜,则爵服下流;观乐玩好之说胜,则奸民在上位;请谒任举之说胜,则绳墨不正;谄谀饰过之说胜,则巧佞者用。

”所以说,中国文化并不是没有管理理论,而是现代的人们没有把老祖宗的东西领会和发扬;中国管理理论并不是落后的,恰恰相反,中国文化是王者之道,只是因为人们难以窥其全貌,而误认为如此。

再或者有其它的什么缘由。

“朝者义之理也,是故爵位正而民不怨,民不怨则不乱,然后义可理。

理不正则不可以治,而不可不理也。

故一国之人不可以皆贵,皆贵则事不成而国不利也。

为事之不成国之不利也,使无贤者则民不能自理也。

是故辩于爵位之尊卑,则知先后之序,贵贱之义矣。

为之有道。

”不论是企业、集团或是国家,其理皆可用之。

如果一个单位只有领导,而没有办事的人,就如前几年春节晚会中的那个“小偷公司”了。

苏东坡有篇文章叫《论养士》,(“养士”这个名词,源自春秋战国时期,就有点像是现在的“参谋”,唐宋元明清的“幕府”。

)文中提到了该重视和培养哪些人。

苏轼提出的分类是智、辩、勇、力四种人,实际上也可以说是两种人,用头脑的和用力气的。

用社会学来研究,社会上有许多人就是这样的(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经常提到的人才、专才),用头脑非常行,让他去劳动就总会出些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来。

反之,也是如此。

苏东坡说这四类人,往往需要人家来养他,不能自立。

(人力资源开发类)中国古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思想源流

(人力资源开发类)中国古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思想源流

中国古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思想源流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且素有文官治国的传统,在如何重人、育人、选人、用人与管理方面,都有着丰富的思想与实践经验。

总结、批判、继承和发展这些思想与经验,对做好现代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工作具有重要价值。

一、古代的重人思想中国古代以儒学为主流的诸子百家,在论及为政、治民、兴邦、创业等问题时,十分推崇人本主义,表达出了丰富的尊重、关怀、爱惜人的思想。

古代的重人思想是通过对人与自然物的比较,对人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作用的认识而不断完善的。

这一思想最早体现在孔子对天命、鬼神等超自然物的怀疑态度及对人的尊重心理上。

孔子认为人不同于自然物,人具有某些共同社会特性,即“性相近也”,肯定了人的正常感情与现实需求,认为人的共性使人能组成社会,而理想的社会与道德的行为要靠人去实现。

因此,提出“为仁由己”,也就是强调了人的自主性与能动性。

这一思想经孟子、荀子等人发展而进一步完善。

孟子认为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在于人有理性和共同追求,故提出“人皆可以为尧、舜”。

荀子更明确提出“人为万物之灵”,他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人与万物的差别在于有知、有义,因此人们能够组成一个有秩序的社会,能够驾驭万物,成为世间最尊贵的事物。

这是对人的地位和作用的充分肯定。

早在先秦时期,一些思想家就从不同角度论证了以人为本的合理性。

如孔子提出“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墨子提出人与人之间能够“兼相爱,交相利”,说明人的本性相同,要求互惠相利,而不是相仇相害。

孟子从性本善出发,提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善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的理论,荀子则从人的群体性出发,论证人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他说:单个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意思是说人与其他万物相比,可贵之处是人类具有群体性,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合作可以产生改造自然的巨大力量。

浅析唐太宗的用人思想

浅析唐太宗的用人思想

浅析唐太宗的用人思想摘要: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开明的封建君主,他统治时期出现的“贞观之治”,在中国封建社会里一直享有盛誉。

“贞观之治”的出现,固然有诸多因素,但是李世民的用人政策以及决定其用人政策的用人思想是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方面。

但他实行的用人政策以及决定其用人政策的人才观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其人才思想以“为政之要,惟在得人”为灵魂,以“德才兼备”为标准,以“不拘一格选人才”为方式,以“用人不疑,用其所长,精简高效”为原则。

本文将从其重人、选人、用人、容人等方面探析唐太宗的人才观。

他的治国之道备受后世推崇。

而在他所有的治国方略中,用人之道又最为重要,至今深具借鉴意义。

关键词:唐太宗治国方略人才观贞观之治李世民作为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封建帝王总结并吸收历代特别是亡隋在用人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制定出一条正确的用人路线,推行了一整套颇具特色的用人政策,使一大批人才集中到他的麾下,跟他一道“治乱世,共安危”,同心同德共同开创备受后人交口称赞的盛世时代。

他的治国之道备受后世推崇。

而在他所有的治国方略中,用人之道又最为重要,至今深具借鉴意义。

本文将对李世民用人思想的几个侧面进行分析。

一、重视人才,唯才是举。

唐太宗一生非常重视人才,重用人才。

他强调“为政之要,惟在得人。

”得人然后得天下。

他重视人才胜于金银财宝,在论述人才的重要性时说:“虽照车十二,黄金累千,岂如多士之隆,一贤之重,此求人之贵也。

”他在自己的诗词文章中,经常表露出思贤若渴的迫切心情。

他曾写道:“治主思贤,若农夫之望岁,哲后而求才,若旱苗之思雨。

”唐太宗还认为,只要有一批忠臣良将与自己交接相处,又何必祈求于神仙的相助呢?唐太宗不仅这样想,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还在秦王府的时候,他就重视人才的搜罗,每击败一个武装集团之后,就“先收人物,致以幕府。

及其谋臣猛将,皆与之潜相申结,各尽其死力”。

由于李世民周围聚集了一批能臣干将,因此遭到他父皇兄弟的嫉恨,幕府宾僚纷纷被调离秦王府。

古代中国的用人制度

古代中国的用人制度

• • • • • • • • • • • • • • • •
材料:高门华阀,有世及 之荣;庶姓寒人,无寸进之路。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 合作探究:九品中正制有何利 弊?
古代中国用人制度的演变 六、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一)含义:是一种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 九品是指:划分人才优劣的九个等级; 中正是指:品评官负责评定人才等级,由世家大族担任。 (二)依据:门第族望 (三)特点: (1)中央收归部分选官权,利于集权; (2)以等次对士人进行综合评价,便于授官; (3)考察标准比较全面,趋于合理。 (四)影响: 利: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统治; 弊: (1)标准逐渐集中于家世;政权逐渐集中于世族; (2)有才能、出生低微的人,没有机会做官; (3)加深官民隔阂,激化社会矛盾导致腐败,削弱统治基础。
(2)功能:
加强中央集权,保证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正统),维护文明 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材料三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
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
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
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
(2011〃广东文综〃T13)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
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 A.宗法制的终结 B.察举制的完善 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科举制的推行 (2011〃江苏单科〃T2) 右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 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 见,唐代科举制( )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 合作探究:科举制对中 国社会有什么影响?

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在中国古代用人制度方面的应用

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在中国古代用人制度方面的应用

于西方 , 却并非 西方管理 学界原 创。纵观 中国古代历 史, 人 力资源管理 思想在古代 用人 制度 方面早 有体现 。本文将 从人 力资源管理 的视 角, 浅谈 中国古 代在识人 、用人 、知人 善任三 方 面的经验 , 从 而达 到知 史 明智 的 目的 。 关键词 : 人 力 资 源 管理 ; 用人 制 度 ; 识人 ; 用人 ; 知 人 善任
人力资源管理 , 即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开发 、 合理配置 、充分 利用和科学管理 。所谓人力资源, 是指在一定范 围内的人 口总体所 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 或者说是指能够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 的具有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能力 的人们的总和 。处在高层的决策 者充分调动人的积极陛, 通过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与开发 , 发 挥人力资源优势来达成组织 目标, 具有宏观的战略意义。 古人云:“ 政以 得贤为本”,“ 为政之本在于任贤”。从原始社 会的禅让制到封建社会一直沿用的世袭制 , 从重视出身 门第 的九品 中正制到影响力最为深远的科举制 , 中国古代用人制度经历 了漫长 的发展过程 。纵观用人制度 的演进 , 我们不难发现人力资源管理思 想在古代帝王用人制度上的渗透。 从整体看 , 我国古代人力资源管理是典型的 “ 以事为中心”的 传统的人事管理, 即根据事. 隋的不同性质和不同内容来对人员进行 划分和设定。早在西周时期 , 国家官职就依据其所管事务的不同, 开 始有 了较明确的分类。具体来说 , 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在我国古代用 人制度上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识人、用人和知 ^ 善任三方面。
二 用人—— 人力资源 的合理规划与科学管理
“ 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古代帝王很多用贤而不能适其才、 挥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 应有的作用。 田 尽其力 ,—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不懂得用人的长短之道 。 “ 金无足

浅析我国古代人事管理思想

浅析我国古代人事管理思想

浅析我国古代人事管理思想作者:孙飞张静来源:《商业文化》2011年第05期摘要:人事管理素来是国家行政管理的核心和关键。

我国古代官员管理思想源远流长,认识和学习这些思想,对于认识我国人事管理传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人事管理体制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古代人事管理思想主要包括选官制度、用人思想和官员素质三个方面。

关键词:人事管理;中国古代;选官;用官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5-0081-01一、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进人封建社会以后,我国封建官员选拔制度经历了一个从军功制、察举征辟制、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四个阶段的发展过程。

第一,军功爵制度的创立。

军功爵制是适应新兴地主阶级夺取政权、巩固政权的需要出现的,它产生于奴隶社会开始瓦解的春秋时代,确定于秦,延续到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选官制度。

其基本宗旨是按照军功的大小,赐给臣民田宅和食邑,封给爵位。

这种选官制度,使一些家境贫寒、出身低微的人或获得了建功进身的机会。

第二,察举征辟制度的实行。

封建地主階级在彻底战胜奴隶主贵族势力,为了适应封建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于汉武帝时期开始实行察举征辟制。

察举即由三公、九卿、列侯、刺史、郡守、国相等官吏,根向朝廷推荐人才,经过考核授予官职。

皇帝有时也下诏征聘名人出任较高的官职。

察举征辟制扩大了选官范围,增加了中、小地主做官的机会,保证了封建政权统治的需要。

但是,也会出现营私舞弊现象。

第三,九品中正制度的运用。

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九品中正制是察举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一种表现形式。

品第人物时一般均能以德才为主要依据,不专重家世门第。

第四,科举制的建立。

科举制是由国家定期举行分科考试,以考试成绩的好坏作为选拔各级官吏的主要标准。

二、中国古代用人思想(一)关于治世之本,惟在尊贤、尚贤思想。

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是实行“人治”的社会。

在孔子之前,周代在用人上重视宗法血缘关系。

孔子除了“亲亲”之外,竭力主张“尚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