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语文教案17古诗两首_语文s版

合集下载

语文S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语文S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语文(S)教学设计
教课板材:语文(S)二年级下册文:4 古诗两首
块:教学设计—教案
设计思路:
课文中的两首古诗,把美丽的自然景色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

教学中要注意把朗读作为教学的重点,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感受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6 个生字“咏、妆、惜、荷、蜻、蜓”,会写6 个汉字“惜、柳、丝、
照、泉、柔”,会写“泉眼”一词。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想象诗中描写的美丽景色,增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品味诗歌意境,想象古诗描绘的美丽景色,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1. 生词卡片。

2.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二年级下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二年级语文古诗两首1500字

二年级下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二年级语文古诗两首1500字

二年级下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二年级语文古诗两首1500字【课程目标】1. 通过学习古诗《静夜思》和《登鹳雀楼》,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2. 学习古诗的意境和表达技巧,提高学生的语感和文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模仿古诗写作,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写作技巧。

【教学重点】1. 理解古诗《静夜思》和《登鹳雀楼》的意境和主题。

2. 学习古诗的韵律、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

【教学准备】古诗课件、《静夜思》和《登鹳雀楼》的印刷版、白纸、彩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音乐欣赏:播放古典音乐,营造诗意的氛围。

2. 热身活动:唱一首有关自然的歌曲,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象的关注和感受。

3. 引入主题:向学生展示《静夜思》和《登鹳雀楼》的诗句,引导学生猜测古诗的内容和意义。

二、学习古诗《静夜思》(10分钟)1. 观察古诗内容:学生自由阅读《静夜思》,关注古人在半夜思念故乡的情感表达。

2. 背诵古诗: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背诵《静夜思》,注重发音规范和语调抑扬顿挫。

3. 理解古诗:通过问题引导,分析古诗的意境和感知:为什么作者在半夜会突然想起故乡?你能想象作者当时的心情吗?三、学习古诗《登鹳雀楼》(10分钟)1. 观察古诗内容:学生阅读《登鹳雀楼》,关注古人对壮丽风景的描绘和赞美。

2. 背诵古诗: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背诵《登鹳雀楼》,注重发音规范、韵律感和朗诵表达。

3. 理解古诗:通过问题引导,分析古诗的意象和描写技巧:作者在雀楼上所见的景象是怎样的?你能感受到作者的豪情壮志吗?四、对比两首古诗(10分钟)1. 学生共读两首古诗,比较两首古诗在意境和主题上的差异,引导学生发现它们表达的情感和情感表达的方式不同。

2. 引导学生讨论:一般情况下,我们在什么时候更容易思念故乡?在什么时候更容易有豪情壮志的情感?五、创作补充诗句(10分钟)1. 营造诗意氛围:播放古典音乐,让学生感受音乐的美和情感。

二年级下册语第17课古诗两首教学设计.doc

二年级下册语第17课古诗两首教学设计.doc

二年级下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二年级下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4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

理解诗句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其中一首诗描述的景象。

3、抓住关键词,理解诗歌意境,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重点难点:抓住关键词,理解诗歌意境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揭题,激发兴趣教师语言:同学们,我们知道唐代有两位著名诗人,一位享有诗仙的美称,是----李白,另一位则被称为诗圣,他是谁啊?----杜甫。

李白、杜甫的诗歌艺术达到了唐代诗歌的顶峰,后人赞叹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今天,老师带来了他俩的写景诗各一首,想学吗?有信心学好吗?二、初读诗歌,读通读顺1、一读,读通读顺要求:读四遍,前两遍读准四个生字及一个多音字行,认清疑的字形;后两遍读对停顿。

检查自读情况。

⑴指名读诗,正音⑵指名读诗,指导正确停顿2、再读,读懂词意⑴自由读诗,根据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出示注释:《望庐山瀑布》①庐山:在今江西九江市南,我国名山之一。

②香炉:指庐山的香炉峰。

③紫烟:指日光照射的云雾水气呈现出紫色。

④银河:又称天河。

古人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

⑤九天:九重天,形容极高的天空。

《绝句》①.黄鹂:黄莺。

②.白鹭:鹭鸶,羽毛纯白,能高飞。

③.西岭:即成都西南的岷山,其雪常年不化,故云千秋雪。

这是想象之词。

④.东吴:指长江下游的江苏一带。

成都水路通长江,所以说长江万里船。

⑵交流诗意,朗读古诗⑶教师范读,指导方法教师语言:读诗词文章,要理解作者,要理解作品,要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我在读书时有一个小窍门,就是把自己当成作者,快乐着作者的快乐,悲伤着作者的悲伤,然后通过诵读的声调、节奏等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想象画面,体味意境,品味语言(一)三读,想象画面,体味意境1、此时此刻,你就是李白,你就是杜甫,轻声读诗,发挥想象,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2、交流3、再读古诗,注意重音,把你们的感受读出来。

二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古诗两首(夜书所见) s版全面版

二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古诗两首(夜书所见) s版全面版

知有儿童挑促织,
知:料想 挑:捉 促织:蟋蟀
夜深篱落一灯明。
篱落:篱笆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他看见)
,知


忽然透过窗户,他看到不远处的篱笆间有盏 灯火,仔细一看,原来是几个孩子用细枝从缝穴 中小心翼翼地捉蟋蟀,尽管已经很晚了,却玩得 十分投入。诗人不禁想起自己小时候跟小伙伴们 一起捉蟋蟀、捉蝴蝶、逮小鱼的快乐情景,那时 也是这样的无忧无虑啊!可时光过得飞快,自己 早已告别了那美好的童年,此时此刻一个人远离 家乡,漂泊在外。于是,诗人起身坐到书桌前, 在寒冷的秋夜里提笔写下自己所看到的景象,表 达自己思念家乡的心情。
赏析(二)
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他乡、归无定所 的孤寂落寞之感。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 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 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一江秋水, 满天黑暗,触耳寒声,诗人彻夜难眠必定 是心有郁结,意有不顺。三四两句写儿童 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 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赏析(三)
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 样的感情?
诗人客游在外,看到秋风落 叶,篱落灯明,不禁想故园的感情, 诗中一、二两句写梧叶飘飞,寒声阵阵,秋风瑟 瑟,江船漂泊,有力地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辗 转漂泊的凄凉心境。三、四两句描写儿童挑灯夜 游、捉弄蟋蟀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引发诗人的 联想。他会想起自己童年时代也是如此天真浪漫, 开心有趣;他会想起故土家园的温馨美好;他会 想起亲人朋友的音容笑貌……一种如归故里,如 返童年的亲切感油然而生。
古诗抒发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留恋的思 想感情。通观全诗,整体而论,三、四两句写诗 人客舟所见。儿童夜捉蟋蟀,兴致勃动,忘记了 瑟瑟秋风、阵阵寒意,忽略了落木纷纷、秋江冷 冷,深更半夜了,还津津有味地抓蟋蟀。那份专 注痴迷,那份谨慎小心,那份起落不定的敏感, 全在一举手一投足的举止中展露无遗。这种欢快 有趣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勾起诗人对自己童年生 活的追亿、留恋。一二两句也可以作这样的理解, 萧萧寒声、梧叶摇落的秋景,流露出一种漂泊不 定、愁绪莫名的感觉,更反衬出诗人客居他乡对 童年无忧无虑生活的留恋、思念。

语文S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7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语文S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7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语文(S)教学设计
教课板材:语文(S)二年级下册文:17 古诗两首
块:教学设计—教案
设计思路:
本课的两首古诗是《小儿垂钓》和《夜书所见》。

《小儿垂钓》是七言绝句,作者是唐代诗人胡令能。

题目“小儿垂钓”,即
小孩钓鱼的意思。

诗人描画了一个儿童初学钓鱼的情景,孩子认真专注的神态跃然纸上。

《夜书所见》也是七言绝句,作者是宋代诗人叶绍翁。

全诗描绘了深秋夜晚,儿童提着灯笼捉蟋蟀的情景,富有生活情趣。

教学目标:
1.认识“钓、蓬、稚”等10 个生字,会写“垂、客、借”等6 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首诗的意思。

3.从《小儿垂钓》中感悟小孩钓鱼的专心,感受小孩的可爱。

4.从《夜书所见》中感悟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思念
之情。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认识10 个生字,会写6 个字。

2.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感情诗意,体会情感。

课前准备:
1. 生字卡片。

2.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语文(S)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17 古诗两首。

语文二年级下册教案第17课古诗两首

语文二年级下册教案第17课古诗两首

17课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

能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述的情景。

3、理解诗的内容,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情导入同学们,你们看见过瀑布吗?我们贵州有一个非常出名的瀑布,大家知道是什么瀑布吗?有同学去看过吗?今天,我们来看一看,唐代大诗人李白是怎么样来写瀑布的。

二、学习古诗《望庐山瀑布》1、板书课题,指名拼读生字:庐(lú)、瀑(pù)。

2、简介作者。

这首诗是我国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

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具有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

3、解题(1)“望”是什么意思?(远看)(2)“庐山”是个山名。

同学们没有亲自去过庐山,或听别人说过,或从电影、电视里看过,谁能说说庐山的风景怎样?(指出:瀑布是庐山的美景之一)三、学生初读诗句,说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遥、尺、疑”3个生字的音。

2、通过读、查字典,你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四、再读诗句,想象画面。

1、读第一行诗,说说还有哪些词语不理解。

烟:指云雾。

紫烟:因为有太阳光的照射,云雾显出紫红色的光彩。

生:产生。

生紫烟:发出一种紫色的烟雾来。

这一行中你觉得哪个词用得特别好!它活生生地画出了看炉峰上烟雾慢慢向上升腾的情景。

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2、读第二行诗,理解“遥看”、“川”。

讨论:遥看:从远处看川:水道、河流。

挂:形象地写出了瀑布外形的壮观。

3、读三、四行诗句。

理解:飞流直下:水流的飞泻。

三千尺:不是真的三千尺,而是一种夸张,说明瀑布极长,挂得高,流得急。

瀑布的声势这样大,它的声响会怎么样?(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行诗的意思。

你能把诗人心里想的话说一说吗?(这哪里是瀑布,只怕是银河从高高的天上直落下来)。

你觉得这句诗中哪个词用得最好?(落)这个“落”字好像写出了天上突然发生了变化,天裂了,银河从天上陡然掉到了人间。

人教课标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7《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人教课标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7《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真让人怀疑是天上的银河流到了人间。
由瀑布到银河,这是作者的一种奇特的联想;将瀑布的高大、急的特点展示无余。
(四)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这是学习古诗的第四步:悟诗情。
(五)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师要给学生范读,要读出语气、感情。
(六)学习有关的生字,教师重点指导。
“庐”和“炉”是同音字,要区别字形,会应用。
“日照”与“紫烟”的因果关系?
“飞流”、“直下”对流速水势的观察。
“三千尺”、“落九天”是对瀑布的长、大、高的观察。
除观察仔细、细致外,本诗还有什么特点?
丰富奇特的联想,如“挂前川”,“疑是银河落九天”。
本诗的写作特点:观察细致有序,联想丰富。
学习古诗的方法:除去上述四步,那就是读、查、究、诵、赏。
长长的水流,飞快地从山上直泻而下。
4.疑是银河落九天
“银河”、“九天”各指什么?
银河:晴天夜晚,天空呈现出一条明亮的光带,夹杂着许多闪烁的小星;看起来像一条银白色的大河。
九天:天的最高处。古人认为天有九重,最高的一重称为九天。诗里形容极高的天空。
“疑”是什么意思?作者疑什么?
诗句的意思是什么?
疑:怀疑。
1.日照香炉生紫烟
“日”、“香炉”、“紫烟”各指什么?
“生”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加以理解。
日:太阳。香炉:香炉峰。紫烟:紫色的烟云。生:升腾起(变成了)。
太阳照射在香炉峰,高高的香炉峰上升腾起紫色的烟云。
2.遥看瀑布挂前川
“遥看”一词说明作者站在哪儿观察瀑布?
离瀑布较远。因为瀑布高大,遥看才能观其全貌。
二、检查“预习”,作者简介
(一)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什么是唐诗。
(二)预习中哪些诗句读懂了,哪些还没读懂,并划下来。

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十七课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二年级下册数教学设计

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十七课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二年级下册数教学设计

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十七课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二年级下册数教学设计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十七课《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课前透视】无论从诗句内容还是在学诗体验上,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古诗积累。

另外结合教材图文并茂、诗句韵味优美适于诵读的特点,教学中教师应该大胆放手,营造学诗意境,采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鼓励学生诵读,加深对诗句内容和情感的理解感悟。

【教学目标】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收集曾经读背过的李白和杜甫的诗句。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切入举偶〗1、谈话:同学们你们会背古诗吗谁能把自己知道的古诗背给大家听!由背诗活动,营造学诗的氛围,实现自然过渡,相机板书课题。

2、观察:教师出示准备的课件或是两诗的插图,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问:在图中你看到了什么试着把自己观察到的景物说一说。

在学生观察说话的基础上,引出课题。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本文两首诗的特点,教学中应抓住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优势,引导学生从观察入手,把观察与说话结合起来,感悟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初步体会诗中蕴含的感情。

〖对话平台〗一、初读1、出示古诗《望庐山瀑布》:引导学生初读诗句,也可以让课前会读的学生领读,教师相机指导。

2、指读: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阅读、识字经验,抓住重点字进行正音和识记,如:“紫”应读“平舌音”、“川”应读“翘舌音”;“瀑”由“三点水”加熟字“暴”组成、“炉”字可以用造句子“冬天我们要生火炉取暖。

”的方法记忆等,教育要充分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生字。

3、利用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识记字的情况。

4、同伴练读诗句,争取背诵。

充分尊重学生的读书、识字经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夯实基础,为研读诗句,体会感情打下良好的铺垫。

二、写字1、出示“我会写”中的字:“炉、烟、流、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字形、结构,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找出自己认为需要注意的地方,提醒大家。

语文二年级下册《17.古诗两首》教案

语文二年级下册《17.古诗两首》教案

17.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重点难点1、重点:认字、写字。

朗读背诵古诗。

2、难点:体会古诗蕴含的情感;“柳”识记与书写。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1、在假期里,爸爸妈妈带你们去过哪些名胜古迹?风景如何?2、今天跟老师去领略一下庐山瀑布的美,好吗?二、初读古诗1、自由朗读本课的古诗。

要求:把字音读准,庐、紫、川。

2、指名学生分行读诗句,注意正音。

3、学习生字“庐、瀑、炉、疑”,重点正音“瀑”。

(学生很容易读成“破”)说说在读这4个字时,你发现了什么?如:“庐、炉”读音相同、偏旁不同,“庐、瀑、炉”的韵母相同,“疑”是整体认读音节,给生字扩词。

4、齐读古诗。

三、朗读感悟1、生自读,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什么地方有疑问?小组内互相交流。

2、全班交流:(随学生回答相机点拨和引导)如:日照香炉生紫烟:理解“香炉”。

可以让学生说说见过香炉没有,在这里指什么?“紫烟”在这里其实是什么?为什么云雾会是紫色的?抓住“生”字进行朗读指导。

遥看瀑布挂前川:理解“遥”“挂”,为什么瀑布会挂在山川的前面?抓住“遥”字让学生明白这句话写的是远景,抓住“挂”字进行朗读指导。

飞流直下三千尺:理解“飞”,说明什么?“三千尺”又说明什么?(课件演示:瀑布的壮观)如果是你,看到这样的景色,你会说什么?(学生想象说话)朗读指导。

疑是银河落九天:理解“疑”,“落九天”说明什么?朗读指导。

3、简介作者:你还知道什么?简介诗人“李白”。

四、美读成诵1、自由读,读出自己的感悟。

2、教师配乐范读。

3、个人展示读。

4、挑战读:学生站起来说自己要挑战谁?跟他赛读。

5、跟同桌互读。

6、齐背古诗。

五、书写生字书写生字“炉、银、烟、流”,重点指导“流”字。

板书设计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语文S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古诗二首(小儿垂钓、夜书所见)》教案

语文S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古诗二首(小儿垂钓、夜书所见)》教案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1【内容简析】这两首古诗都富有童趣。

《小儿垂钓》写了一个蓬着头发的小孩儿,在河边专心地学垂钓的样子,当过路人向他问路时,他怕惊跑了鱼,只是招手示意。

《夜书所见》通过诗人在夜里读书的所见,刻画了农村孩子的天真、纯朴、自由的情状,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设计理念】通过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融读诗、想象、品味为一体,使学生知其景、入其境、悟其情。

【教学目标】1认识9个生字,正确书写“垂、借、挑”等6个字。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引导学生了解诗意,体会诗的意境,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重点难点】重点: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难点: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教学《小儿垂钓》)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1谈话引入。

师:我们已经学过很多古诗,使我们初步懂得了一点儿有关古诗的知识,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两首古诗。

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二、学习《小儿垂钓》,了解诗人1理解诗题:“垂钓”是什么意思?你从诗题想到什么?2介绍诗人:胡令能,唐代诗人,早年曾是一个手工匠。

年轻时背着工具箱从事磨镜、修钉门锁等手工,人称“胡钉铰”。

诗却写得很好。

他写的诗通俗易懂,充满生活气息,被称为“胡钉铰诗”,后隐居莆田。

他留下的诗传至今天仅剩四首。

三、自读古诗,了解大意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己不会读的字,然后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

(如问同学、问老师或查字典。

)2老师示范读,学生跟着读,注意停顿和重音。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3学生自由练习朗读,并在小组内讨论:自己读懂了什么?4通过小组学习或查找工具书,师生共同交流理解重点词语。

·蓬头:形容头发蓬乱。

·稚子:儿童,幼小的孩子。

·垂纶:纶,指丝线;垂纶,就是钓鱼。

·侧坐:身体歪斜着坐。

·莓苔:莓,指某些果实很小,聚生在球形花托上的植物;苔,苔藓,生长在阴湿地方,呈墨绿色。

二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7.古诗两首》教案

二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7.古诗两首》教案
(7)体会诗情
此时杜甫重返草堂故居,已是“安史之乱”得以平定的第二年,诗人心情愉悦,才会有闲情逸致抬头远眺西岭雪景,俯首感受鸟语花香的明媚春色。所以诗三/四句就写了诗人远望近观的情形,同学们能不能按这样的句式来说说:
诗人从窗口向远处望,只见(),低头看近处,只见()。看到这番情景,诗人心中()。
(8)背诵
师:那“遥”又是什么意思呢?想想它可以组什么词?
师:是啊,形容距离很远。在这里是“远远地看去”的意思。谁现在能再说说这句诗的意思了?(远远的看去瀑布像挂在前面的大河。)
③“日照香炉生紫烟”
师:好,还剩一句。“日照香炉生紫烟”谁读懂了?在这里啊,“香炉”是指的一个山峰,叫香炉峰。你能再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
“早春的景色真美啊,柳枝(),两只黄鹂鸟()。一行白鹭正()飞向()的天空。”
(4)齐读一、二句。
(5)学习第三句
杜甫被眼前的美景打动了,他不仅站起身来,推开窗子往远处看,又被什么吸引住了?这里的“千秋”是指什么?(时间长久)诗人是从哪儿看到覆盖积雪的西岭山的?(诗人从窗口向远望),画(囗),你理解“窗含西岭千秋雪”中“含”的意思吗?这儿用了“含”字还好像把窗框写活了,写出画面的动态之美,更有了动感,诗中静动结合,充满生机。这个“含”字用得真妙,让我们一齐读第三句诗,突出“含”字。
1、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诗仙”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唐代“诗圣”杜甫的诗。
2、介绍杜甫。
3、认识“绝句”。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介绍背景。
二、学生自读,学习生字,写字。
1、自由读,圈出生字;同桌读一读生字。指名读诗
2、出示5个生字,认一认,记一记。
3、趁机指导写“含、岭、、泊、吴”4个字。
学科

语文S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古诗二首(小儿垂钓、夜书所见)》教案

语文S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古诗二首(小儿垂钓、夜书所见)》教案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1【内容简析】这两首古诗都富有童趣。

《小儿垂钓》写了一个蓬着头发的小孩儿,在河边专心地学垂钓的样子,当过路人向他问路时,他怕惊跑了鱼,只是招手示意。

《夜书所见》通过诗人在夜里读书的所见,刻画了农村孩子的天真、纯朴、自由的情状,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设计理念】通过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融读诗、想象、品味为一体,使学生知其景、入其境、悟其情。

【教学目标】1 认识9个生字,正确书写“垂、借、挑”等6个字。

2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 引导学生了解诗意,体会诗的意境,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重点难点】重点: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难点: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教学《小儿垂钓》)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1 谈话引入。

师:我们已经学过很多古诗,使我们初步懂得了一点儿有关古诗的知识,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两首古诗。

2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二、学习《小儿垂钓》,了解诗人1 理解诗题:“垂钓”是什么意思?你从诗题想到什么?2 介绍诗人:胡令能,唐代诗人,早年曾是一个手工匠。

年轻时背着工具箱从事磨镜、修钉门锁等手工,人称“胡钉铰”。

诗却写得很好。

他写的诗通俗易懂,充满生活气息,被称为“胡钉铰诗”,后隐居莆田。

他留下的诗传至今天仅剩四首。

三、自读古诗,了解大意1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己不会读的字,然后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

(如问同学、问老师或查字典。

)2 老师示范读,学生跟着读,注意停顿和重音。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3 学生自由练习朗读,并在小组内讨论:自己读懂了什么?4 通过小组学习或查找工具书,师生共同交流理解重点词语。

·蓬头:形容头发蓬乱。

·稚子:儿童,幼小的孩子。

·垂纶:纶,指丝线;垂纶,就是钓鱼。

·侧坐:身体歪斜着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两首》教案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

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

一、教学目标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

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

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

《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

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1、认识“垂、客、借、落、挑、应”6个生字并会写。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

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

“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

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

“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

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

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

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2、过程与方法:(1)能正确流利的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2)借助资料了解作者,理解古诗含义,感受作者描借物描写人物心理的写作手法。

(3)领悟诗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①理解诗句内容;②联系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去理解作者描写人物时所表达的自己的思想感情。

二、教材分析这两首古诗都是描写人物的诗句。

《小儿垂钓》是一首描写儿童情趣的七绝诗,首诗描画了一个小孩儿初学钓鱼时的情景。

孩子认真专注、天真烂漫的神态跃然纸上。

诗句通俗易懂,活灵活现地勾画出了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孩儿形象,使人感到逼真、亲切,是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

《夜书所见》写的是诗人在外游历思念故乡的诗句。

诗人先是写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三、教学重点1、识字、写字。

2、有感情的朗读古诗,感受诗句中诗人描写的人物情感。

四、教学难点1、让学生提前搜集一些有关描写人物情感的句子。

2、难点是感悟诗人写作的意境。

五、教学准备1、布置同学搜集一些关于钓鱼和捉促织的知识。

2、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等。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图片导入(演示第2张幻灯片)师:同学们,在夏天的时候你们最喜欢玩什么呀?生:多种回答。

例如:游泳、捉迷藏、踢足球等。

师:你们有没有去钓过鱼呢?生:不同的答案。

(有和没有)师:你们钓鱼都选择什么地方呢?生:钓鱼场、河边等。

师:那你们喜不喜欢人多呀?生:否定回答。

师:为什么呢?生:人太多,有声音,与不容易上钩。

(答案大同小异)师: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儿童钓鱼的古诗,板书:小儿垂钓。

(演示第3张幻灯片)(二)认字、识字、记字。

(演示第4张幻灯片)1、读准读好课文生字(遇到困难可以找朋友帮助解决)。

2、结合课文标注,灵活多样的识记生字。

3、了解自学情况。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卡片。

(识记“垂”等字并能组词)(2)做动作学习生字。

(识记“钓、蓬、侧、招”等字。

)(3)我会认偏旁。

(演示第5张幻灯片)“钓”的偏旁是“钅”“侧”的偏旁是“亻”“蓬”的偏旁是“艹”“招”的偏旁是“扌”4、交流识字方法和经验。

5、分小组巩固与交流,看谁记得生字又快又多。

(三)初读课文(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读课文)1、相关链接:(演示第6张幻灯片)作者胡令能:胡令能,唐代诗人。

家贫,年轻时以修补锅碗盆缸为生,人称“胡钉铰”。

2、朗读古诗,并断句。

(演示第7张幻灯片)在断句前先引导学生带感情的朗读古诗。

(播放古诗音频《小儿垂钓》),然后让展示需要断句的古诗。

让学生根据断好的诗句带感情的朗读,熟记。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3、认知诗文中个别的字词:(演示第8张幻灯片)稚子:年龄小的孩子。

垂纶:钓鱼。

纶:钓鱼用的丝线。

莓:一种小草。

苔:苔藓植物。

借问:向人打听。

应:理睬。

4、交流思考: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绘画面内容。

(讨论互动)(四)精读课文。

1、从第一句中找出描写人物外貌形态的词语:(演示第9、10、11张幻灯片)交流:蓬头。

提问:“蓬头”说的是什么意思?交流:“蓬头”说的是小孩头发不是梳的整整齐齐的,而是有点蓬松凌乱。

师提问:我们在什么情况下才会头发乱糟糟的去做一件事而顾不得梳洗?生:紧急的事、喜欢的事等。

师:那我们的这首诗中描写的这个孩子,是不是可以想象成,早晨起床,没顾上梳洗就急匆匆的赶到河边去钓鱼?生:肯定回答。

师:这表现了这个孩子什么样的性格特点?生交流总结:急切、纯真。

2、诗中描写孩子坐姿的是哪两个词?(演示第12、13张幻灯片)交流:侧做。

这个姿势说明了什么呢?随意、舒服。

说明了孩子在这钓鱼是很悠闲的。

思考:那这个孩子为什么坐在一个长满草得地方,为什么不选择一个更为干净的地方呢?生:不容易被鱼儿发现。

师:从哪几个字可以看出来是为了藏自己?生:草映身。

注:映:遮掩、遮挡。

由此可见这个草长的怎么样?生:高、茂密。

师: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孩子什么样的性格特点?(演示第14张幻灯片)交流:聪明。

为什么说他聪明呢?总结:坐姿随意舒服,把自己隐藏在茂密的草丛中,既可以遮阳又遮挡住了鱼儿的视线。

3、诗的最后两句中,哪个词表现了孩子的机灵?(演示第15张幻灯片)交流:遥招手。

注:孩子在专心致志的钓鱼,还能机警的发现借问的路人并提前阻止了路人的大声询问。

4、他为什么阻止路人的大声问路呢?(演示第16张幻灯片)生齐读:怕得鱼惊不应人。

师:“不应人”可以理解为“不理”的意思,在这是不是说孩子不懂礼貌了呢?生:不是。

师:从哪个词中可以看出来?生:遥招手。

师:对了,因为机灵的孩子早早的看到了路人,提前给路人打招呼招手示意,所以没有回答路人的问题。

5、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演示第17张幻灯片)感受到了小男孩钓鱼时专心致志的神情,一个纯真、聪明、机灵的可爱形象油然而出。

6、全文释义:(演示第18张幻灯片)一个蓬头小孩学着大人钓鱼,侧身坐在乱草青苔上,身影掩映在野草丛中。

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连忙远远的招了招手,害怕惊动了鱼儿不敢答话。

第二课时(一)图片导入(演示第19张幻灯片)师:昨天我们新学了一篇描写人物的诗词,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描写人物的诗词,同学们想不想学习?生:肯定回答。

师:引导学生对昨天新学过的《小儿垂钓》的描写方式进行回忆,再要求学生集体背诵。

引导学生运用昨天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学习认知《夜书所见》的描写从哪些事物上描写的。

(板书:夜书所见)(二)认知生字(演示第20张幻灯片)1、让学生认读古诗中的生字词。

2、可以结组共同学习,也可以前后桌交流生字词的书写方法。

(1)小组互动提问,互读。

(2)前后桌交流自己在认读字词的时候的一些想法。

(3)我会认偏旁。

(演示第21张幻灯片)“深”的偏旁是“氵”“促”的偏旁是“亻”“萧”的偏旁是“艹”“梧”的偏旁是“木”(三)初读课文1、相关链接:(演示第22张幻灯片)叶绍翁,宋代文学家、诗人。

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和自己寂寞的心情,也表达了对自己童年生活的喜爱和向往。

2、引导学生按照第一课时的方法阅读这篇古诗。

并试着断句,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演示第23张幻灯片)在断句前,先试着让学生有感情的诵读古诗。

(播放古诗音频《夜书所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3、让学生自己在读诗句的过程中,看下边的注解。

(演示第24张幻灯片)萧萧:风声。

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弄。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方叫蛐蛐。

篱落:篱笆。

4、引导学生理解古诗题目含义(演示第25、26、27、28张幻灯片)师:这首诗的题名是《夜书所见》,谁能告诉我“夜”、“所见”是什么意思呢?生:讨论交流。

夜:晚上。

所见:看见。

师:那么“书”呢?生:讨论交流。

看书,写书等。

师引导:同学们想,在一个有些寒意的深秋夜晚,诗人看到了秋风吹动梧叶和猜想篱笆外儿童挑逗促织的情形。

然后由景生情,把所看到的这个画面写了下来。

同学们再想一想应该是什么意思呢?生:写。

师:对了,那整个题名应该是什么意思呢?生:那个人把晚上看见的写下来。

师:那么诗人在这样的一个夜晚所描写的到底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播放音频秋风的声音)(四)精读课文1、在第一句和第二句诗中作者听到了什么又看到了什么?(演示第29、30张幻灯片)听到:风声。

看到:梧叶。

解释:梧叶即梧桐树的叶子。

师:那风是什么季节的风呢?生:秋风。

师:怎样的秋风?生:凉凉的秋风。

师:萧萧的梧叶使诗人感到了寒冷。

那么这个秋风吹动了梧叶,还动了什么?生:江上秋风动客情。

师:在这句诗中,为什么江上的秋风使客人动了情?谁又是客人呢?诗人一个人孤身在外,心里难免会感到孤独,在这个月圆的夜晚,又会勾起对家乡的思念。

同学们试着体会诗人孤独的情绪。

客人指的诗人本人。

师:同学们,试想如果我们孤身一人在外,又在沉寂的夜里,听着秋风吹打树叶的声音,我们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演示第31张幻灯片)生:孤独,寂寞。

师:那他会有什么样的想法呢?生:想念故乡。

师:那接下来我们就带着诗人的思乡之情去解读后边两句中诗人所表达的意境。

2、诗的最后两句中所描绘的画面是诗人亲眼所见吗?(演示第32张幻灯片)不是。

是诗人想象的场景。

3、“知有儿童挑促织”中的“知”是什么意思?(演示第33、34、35张幻灯片)交流:料想,猜想。

(1)诗人猜想到孩子们捉蟋蟀的场景生发了什么样的情感?交流:诗人倍感亲切。

(2)在句中,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和自己寂寞的心情,也表达了对自己童年生活的喜爱与向往。

4、“夜深篱落一灯明”中什么是“一灯明”?(演示第36张幻灯片)交流:一盏灯。

师:夜深人静,只有一盏孤灯,更加衬托出了诗人的孤独寂寞之感。

5、全文释义:(演示第37张幻灯片)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的秋风,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七、丰富知识,拓展延伸(演示第38张幻灯片)你还知道哪些有描写儿童可爱形象的诗句?举例谈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