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运动能力的生物化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定义:在氧的参与下,糖、脂肪和蛋白质氧 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释放能 量合成ATP的供能代谢系统。 2、供能时间:糖:1.5-2小时、FFA 不限时间
3、实践意义:有氧代谢供能是数分钟以上耐 力性运动项目的基本供能系统, 对速度和力量运动而言,提高有 氧代谢能力,起着改善运动肌代 谢环境和加速疲劳消除的作用。
各种能源物质合成ATP的特点
能源利用
CP+ADP ATP+Cr 最大输出功率(毫 摩尔~P/千克干
可供能时间 6-8秒最大速率 30-60秒达最大供能速 率,可维持2分钟以内 1.5-2hr
肌· 秒)
1.6-3.0 1.0 0.5
Gn Gn
HL CO2+H2O
FFA
CO2+H2O
0.25
不限时间
三大供能系统是人 体处于不同活动水 平上,获氧量不同, 代谢特点不同而进 行的紧密相连、不 可分割的供能系统; 不同性质运动时, 机体供能的系统主 次有别,但没有绝 对的界限。
第三篇 运动训练的生物化学
本篇主要从训练科学化入手,重点阐述运动能 力的生物化学和不同训练手段的生化基础,同 时对营养补充与运动能力以及人体机能的生化 评定进行阐述。
第八章 运动能力的生物化学 第九章 体能训练的生物化学 第十章 运动员身体机能的生物化学评定
运动生化在运动能力影响因素中的地位
运 动 能 力 的 影 响 因 素
超量恢复的概念: 在运动过程中,能源物质被消耗,在恢复期的一个阶段 内,会出现被消耗的物质超过原来数量的恢复阶段,称 为超量恢复。
(二)超量恢复的特点
超量恢复的程度和出现的时间与所从事的运动负荷有密切的关系: 在一定范围内,肌肉活动量越大,消耗过程越剧烈,超量恢复越明显。如果 活动量过大,超过了生理范围,恢复过程就会延长。
重要因素。
2、肌肉利用氧的能力
肌肉微血管密度 肌红蛋白含量 线粒体有氧代谢酶的活性:三羧酸循环,β-氧
化,呼吸链 线粒体的数量和体积 供能物质:糖>脂肪
3、遗传的影响
4、训练的影响
训练可以提高有氧代谢能力(肌肉、神经系统)
5、性别和年龄的影响
男子高于女子 女子14~16岁达最大摄氧量;男子19~30岁保
身体形态
素质
生物化学的观点
1、运动过程中能量的 供给、转移和利用能力。 2、特殊的生物分子, 如自由基、神经递质等 对运动能力影响。
机能
技能
心理能力
第一节
运动能力的代谢基础
第二节 运动性疲劳的生物化学
第三节 运动后恢复的生物化学
运动时肌肉的工作的能量来源于能源物质的 分解代谢,并构成三个彼此关联的供能系统, 不同的运动项目,运动时的代谢特点也不同。
ATPase
ADP+Pi+ E
ATP的再合成包括磷酸肌酸分解、糖酵解及 有氧氧化三条途径,构成运动时骨骼肌内 的三个能量供应系统。
(一)磷酸原(ATP-CP)供能系统 (二)糖酵解(乳酸能)供能系统 (三)有氧代谢供能系统 (四)运动时供能系统的相互关系
1、定义:由ATP、CP分解反应组成的供能系统
运动性疲劳 概念:机体生理过程不能维持其 机能在一特定水平上和/或不能 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
•如何理解这个定义? A、从整体出发界定的(区别于代谢基质耗竭、产物堆 积等) B、落脚点在肌肉运动能力上(基本标志和本质特征)
与运动性疲劳定义相关的概念
力竭:是疲劳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疲劳时 继续运动,直到肌肉或器官不能维持运动(打 死也不动了)。 ==理论研究时的常用模型
有氧代谢
糖酵解 糖酵解 糖酵解 代谢类型 代谢类型 400米跑 100米游 泳 1公里自 行车 糖酵解 有氧代谢 类 型 类 型 800米跑 1500米 跑 200米游 泳 400米游 泳 有氧代谢 类 型 类 型 3000米跑 5000米跑 马拉松跑 1500米游泳 越野滑雪公 路自行车 公路竞走
(一)不同时间全力运动疲劳时的代谢特点
(二)不同代谢类型运动项目疲劳时的代谢特 点
220页
221页
冯炜权,1995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三节 运动后恢复的生物化学
运动后身体的恢复质量是机能水平是否提高和能否 继续训练的关键。因此,训练效果的获得是在恢复 期中,运动后能源物质的恢复是研究恢复的主要内 容。能源物质恢复的一般规律是超量恢复。
磷酸原 代谢类型 代谢类型 举重 投掷 跳高 跳远 撑竿跳 短距离 自行车 高尔夫 100米跑
(二)不同训练方法的能量代谢特点
由于不同运动项目中起主导作用的能量系统不同,在 选择训练方法和掌握运动量时,必须知道训练方法的 供能代谢分布特点,从而较为科学地制定训练计划。
各种训练方法发展各能量系统的比例(%)
训练方法 ATP-CP和糖酵解 糖酵解和有氧代谢 有氧代谢
1、加速疾跑 2、持续慢跑
3、持续快跑 4、穴形疾跑 5、间隙疾跑 6、间歇训练 7、慢跑 8、重复跑
90 2
2 85 20 0-80 10
5 5
8 10 10 0-80 50
5 93
90 5 70 0-80 100 40
不同时间全力运动时无氧代谢和有氧代谢的供能比例(%)
ATP-CP 糖酵解
有氧代谢 总能量
三、运动的代谢特点
不同体育项目运动时,由于运动强度、运动 时间和参与收缩的肌肉类型不同,运动时物 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的特点也不同。
(一)各体育项目的代谢类型 (二)不同训练方法的能量代谢特点
(一)各体育项目的代谢类型
无氧代谢
磷酸原代谢 磷酸原 糖酵解 代谢类型 代谢类型 200米跑50 米自由泳、 短距离滑 冰 篮球 足球 垒球 摔跤 柔道 体操等
最大用力时间
5秒钟 10秒钟
ATP-CP系统
85 50
糖酵解系统
10 35
有氧代谢
5 15
30秒 1分钟 2分钟 4分钟 10分钟 30分钟 60分钟 120分钟
15 8 4 2 1 1 0 0
65 62 46 28 9 4 2 1
20 30 50 70 90 95 98 99
二、影响人体运动能力的因素
二、运动性疲劳发生的部位及变化
中枢疲劳 运 动 性 疲 劳
躯体性疲劳 外周疲劳
心理性疲劳
(一)中枢疲劳的生化特点
中枢疲劳是指缺乏动机、中枢神经系统的传递
或募集发生改变。
生化特点(脑组织中):
1、ATP浓度降低,GABA(γ-氨基丁酸)升高 2、5-HT(5-羟色胺)升高,同时表现为血液中色氨酸 /支链氨基酸比值升高。 3、氨含量升高。 4、血糖浓度下降(长时间)
运动后恢复期物质恢复的异时性
运动后恢复期物质恢复的速度不同,可用半时反应 来表示物质恢复的速度。 半时反应:指恢复运动时所消耗的物质的二分之一 所需的时间。 运动后恢复期物质恢复速度依次为CP、糖原和蛋白 质。
(三)超量恢复原理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
1、确定训练课运动间歇的依据 目前认为可以应用超量恢复原理来安排专项训练的休 息间歇。根据不同能量物质恢复的速率来安排不同专 项练习的间歇休息时间。 参考依据:半时反应时间和完全恢复时间。 1)、磷酸原恢复规律的应用
2、供能时间:与运动强度有关
维持最大强度运动约6-8秒钟 3、实践意义:磷酸原供能能力在短时间最大 强度运动或最大用力的运动中 起主要供能作用,与速度、爆 发力关系密切。
1、定义:糖原或葡萄糖无氧分解生成乳酸, 并合成ATP的供能代谢系统 2、供能时间:维持30秒到2分钟以内最大强 度运动 3、实践意义:糖酵解供能系统是速度、速度 耐力项目中的主要供能系统, 也是一些非周期性、体能要求 高的项目中,如摔跤、柔道、 拳击、武术等,发挥良好竞技 能力的体能保障。
2、肌肉结构和机能的影响
肌肉的形态和肌纤维类型:快肌(Ⅱ型)比例
高或横截面大,无氧能力强。 供能物质含量:主要是CP。 肌肉对H+的耐受能力:无氧代谢供能中糖酵解 占有重要地位。 代谢途径的效率:酶的活性影响ATP的合成。 如CK,PFK(磷酸果糖激酶)
3、遗传的影响
4、训练的影响
持最大摄氧量
6、高原和高原训练的影响
高原地区人群,有氧代谢能力相对较高 高原训练有利于训练提高有氧代谢能力
第二节
运动性疲劳的生物化学
运动训练是改善机体化学组成和代谢供能能力 的一个重要因素,适度运动负荷的刺激,可打 破机体原来的代谢系统平衡,产生运动性疲劳, 运动性疲劳和合理的恢复手段,可促进运动员 机能水平的提高。
运动性疲劳的概念
疲劳概念提出的发展史
1915年,Mosso提出 疲劳是细胞内化学变化衍生物导致的一种中毒改变 1924年,Hill提出 肌肉疲劳是由于乳酸堆积导致的酸中毒现象 1935年,Simonson提出疲劳的基本过程 1.代谢基质疲劳产物的积累 2.活动所需要的基质耗竭 3.基质的生理化学状态改变 4.调节和协调机能失调
3、肌质网
肌质网终池:储存Ca2+及调节肌细胞浆钙浓度 运动性疲劳时,肌质网摄取钙量减少的原因:
(1) Na、Ca2+-ATP酶(ATP减少、抑制剂) (2)H+影响 (3)自由基
4、代谢因素
(1)能源物质的消耗:CP、糖原 (2)代谢产物堆积:
218页
三、不同时间全力运动和不同代谢类型 运动项目疲劳的代谢特点
(一)超量恢复的概念
(二)超量恢复的特点
(三)超量恢复原理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
(一)超量恢复的概念
超量恢复学说由前苏联学者雅姆波斯卡娅提出,能源物质 消耗和恢复过程的规律如下: 1、在适宜的刺激强度下,运动肌能源物质消耗量随强度增 大而增加。 2、在恢复期的一个阶段 中,会出现被消耗的物质 超过原来数量的恢复阶段, 称为超量恢复。 3、超量恢复的数量与消 耗过程有关,在一定范围 内,消耗越多,超量恢复 效果越明显。
(二)外周疲劳的生化特点
外周疲劳是指神经肌肉接点传递、肌肉点活动
和肌肉收缩活动能力下降。 生化特点: 1、神经肌肉接点 2、肌细胞膜 3、肌质网 4、代谢因素
1、神经肌肉接点
乙酰胆碱(Ach):一种调节运动神经末梢及
骨纤维之间必需的神经递质。 (1)突触前衰竭:神经肌肉接点前膜释放的 Ach不足导致运动终极板的去极化过程不出现, 致使骨骼肌细胞不能产生收缩。(举重,投掷 等项目) (2)Ach在接点后膜堆积,导致后膜持续性去 极化。(胆碱酯酶活性下降)
一、运动时的能量供应过程 二、运动时的能量供应系统 三、运动的代谢特点
ATP是肌肉工作时的唯一直接能源物质,肌 肉工作时ATP首先水解,但其含量少,如要 保持能量的供应,必须通过其它能源物质分 解代谢产生能量再合成ATP。
运动时的能量供应过程
CP
糖酵解 糖、脂肪、蛋 白质有氧代谢 2ADP缩合
ATP
运动训练不可避免地产生运动性疲劳,运动性疲劳 和合理的恢复手段,可促进运动员机能水平提高; 相反过度疲劳不仅影响训练效果,还可能引起各种 机能障碍,以致损害运动员的身体健康。因此,了 解运动性疲劳产生的生化机制,对加速和消除运动 性疲劳有积极的意义。
(一)运动性疲劳的概念 (二)运动性疲劳发生的部位及变化 (三)不同时间全力运动时疲劳的生化特点
2、肌细胞膜
影响肌细胞膜完整性的因素
A、机械牵拉;B、PH值下降;C、自由基增多;D、 ATP缺损;E、热损伤 膜功能改变: (1)Na、K+-ATP酶活性下降 (2)G、FA、HL转运下降 (3)H+和乳酸根、Cl-/HCO3-、Na+/H+离子的交换 (4) Na、Ca2+-ATP酶活性下降 (5)多肽类、儿茶酚胺类激素受体构型改变
(一)影响无氧代谢运动能力的因素 (二)影响有氧代谢运动能力的因素
(一)影响无氧代谢运动能力的因素
1、年龄、性别和肌肉质量的影响 2、肌肉结构和机能的影响 3、遗传的影响 4、训练的影响
1、年龄、性别和肌肉质量的影响
年龄:20-27岁前,无氧代谢能力随年龄的增
加而增加;之后,随年龄的增加而降低。 性别:男子>女子 肌肉质量:(在此理解为体成份较好)
从208页表9-8可以看出: 短时间无氧代谢能力训练效果相对效小; 女子无氧代谢能力训练效果较男子大。
(二)影响有氧代谢运动能力的因素
1、最大转运氧的能力 2、肌肉利用氧的能力 3、遗传的影响 4、训练的影响 5、性别和年龄的影响 6、高原和高原训练的影响
1、最大转运氧的能力
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含量高,有氧能力高。 每分输出量:每分输出量是影响最大摄氧量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