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太阳最近的树》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完美版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完美版](https://img.taocdn.com/s3/m/82193142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81.png)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完美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能够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
(3)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积极进取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3)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型的理解与运用。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的作者和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型。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2)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 实践活动:(1)学生进行口语表达练习,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
(2)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巩固所学内容。
2. 完成课后练习题,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结合课文内容,进行一次家庭作业写作。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回答问题的积极程度。
高考阅读 离太阳最近的树(带答案)
![高考阅读 离太阳最近的树(带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4e9bb6d852458fb770b5665.png)
离太阳最近的树毕淑敏30年前,我在西藏阿里当兵。
这世界的第三级,平均海拔5000米,冰峰林立,雪原寂寥。
不知是神灵的佑护还是大自然的疏忽,在荒漠的皱褶里,有时会不可思议地生存着一片红柳丛。
它们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枝干,凤羽般纷披的碎叶,偶尔会开出谷穗样细密的花,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
这高原的精灵,是离太阳最近的绿树,百年才能长成小小的一蓬。
到藏区巡回医疗,我骑马穿行于略带苍蓝色调的红柳丛中,曾以为它必与雪域永在。
一天,司务长布置任务:全体打柴去!我以为自己听错了,高原之上,哪里有柴?!原来是驱车上百公里,把红柳挖出来,当柴火烧。
我大惊,说,红柳挖了,高原上仅有的树不就绝了吗?司务长回答,你要吃饭,对不对?饭要烧熟,对不对?烧熟就要用柴火,对不对?柴火就是红柳,对不对?我说,红柳不是柴火。
它是活的,它有生命。
做饭可以用汽油,可以用焦炭,为什么要用高原上唯一的绿色!司务长说,拉一车汽油上山,路上就要耗掉两车汽油。
焦炭运上来,一斤的价钱等于六斤白面。
红柳是不要钱的,你算算这个账吧!挖红柳的队伍,带着铁锨、镐头和斧,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红柳通常都是长在沙丘上。
一座结实的沙丘顶上,昂然立着一株红柳。
它的根像一柄巨大章鱼的无数脚爪,缠附至沙丘逶迤的边缘。
我很奇怪,红柳为什么不找个背风的地方猫着呢?生存中也好少些艰辛。
老兵说,你本末倒置了。
不是红柳在沙丘上,是因为有了这棵红柳,固住了流沙。
随着红柳的渐渐长大,流沙被固住的越来越多,最后便聚成了一座沙山。
红柳的根有多广,那沙山就有多大。
啊,红柳如同冰山。
露在沙上的部分只有十分之一,伟大的力量埋在地下。
红柳的枝叶算不得好柴薪。
它们在灶膛里像内电一样,转眼就释放完了。
炊事员说它们一点后劲也没有。
真正顽强的是红柳强大的根系。
它们如盘卷的金属,坚挺而硬韧,与沙砾粘结得如同钢筋混凝土。
一旦燃烧起来,持续而稳定地吐出熊熊的热量,好像把千万年来从太阳那里索得的光芒,压缩后爆裂出来。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完美版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完美版](https://img.taocdn.com/s3/m/03f24724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f2f6a07.png)
一、教案基本信息《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完美版学科领域:小学语文年级:五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向往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学会生字词,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1. 体会课文中对树的描绘,理解树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2.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方法: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手段: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图片导入:展示一些美丽的树木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树木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树木有哪些吗?它们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作用?二、课文学习(15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教师讲解生字词,帮助学生阅读课文。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了解课文主题。
三、课堂讨论(15分钟)1. 教师提出讨论话题:课文中的树离太阳最近,你们认为这是为什么?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四、课堂小结(5分钟)2. 引导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教师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2.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深入学习课文(20分钟)1. 教师提问:课文中的树为什么离太阳最近?2.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树的特点和生长环境。
3. 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科学知识,如树的生长过程、光合作用等。
三、实践活动(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保护树木,让它们更好地生长?3. 学生动手制作关于树木的手工作品,展示对树木的认识和热爱。
四、课堂小结(5分钟)2.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大自然。
【记叙文阅读】毕淑敏《离太阳最近的树》阅读练习及答案
![【记叙文阅读】毕淑敏《离太阳最近的树》阅读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418c93c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38.png)
【记叙文阅读】毕淑敏《离太阳最近的树》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离太阳最近的树》,回答问题。
距太阳最近的树毕淑敏30前,我在西藏阿里当兵。
阿里,平均海拔5000米,冰峰林立,雪原寂寥。
无人知晓就是神灵的护佑还是小自然的疏失,在荒漠的褶皱里,有时可以不可思议地存活着一片红柳丛。
它们有著铁一样锈红的枝干,凤羽般纷披的碎叶,偶尔可以送出谷穗样工整的花,对着高原的酷寒和高热微笑。
这高原的精灵,就是距太阳最近的绿树,百就可以孵出小小的一塔巴。
至藏区巡回医疗,我骑马穿梭于淡淡的苍蓝色阳入的红柳丛中。
曾以为它必与雪域永在。
一天,司务长布置任务――全体打柴去!我以为自己弄错了,高原之上,哪里存有柴?原来是驱车上百公里,把红柳挖出来,当柴火烧。
我大惊,说道,红柳挖出了,高原上仅有的一棵不就绝了吗?司务长回答,你要吃饭,对不对?饭要烧熟,对不对?烧熟要用柴火,对不对?柴火就是红柳,对不对?我说道,红柳不是柴火,它就是活的。
它存有生命。
洗衣服可以用汽油,可以用焦炭,为什么必须用高原上唯一的绿色!司务长说,拉一车汽油上山,路上就要耗掉两车汽油。
焦炭运上来,一斤的价钱等于六斤白面。
红柳是不要钱的,你算算这个账吧!挖出红柳的队伍,带着铁锨、镐头和斧头,浩浩荡荡地启程了。
红柳通常都是长在沙丘上的。
一座结实的沙丘顶上,昂然立着一株红柳,它的根像巨大章鱼的无数脚爪,缠附至沙丘逶迤的边缘。
我很怪异,红柳为什么不打听个背风的地方狗着呢?存活中也好太少些艰苦。
老兵说道,你本末倒置了,不是红柳在沙丘上,而是因为存有了这棵红柳,才固住了流沙。
随着红柳的渐渐长大,被固住的流沙越来越多,最后便T4300了一座沙山。
红柳的根存有多广,那沙山就存有多小。
啊,红柳如同冰山,露在沙上的部分只有十分之一,伟大的力量埋在地下。
红柳的枝叶不算什么不好柴火。
它们在灶膛里像是流星一样,一转眼就释放出来了,炊事员说道它们一点后劲也没。
真正不屈不挠的就是红柳强悍的根系。
《离太阳最近的树》读后感
![《离太阳最近的树》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f587471a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ed.png)
《离太阳最近的树》读后感《离太阳最近的树》读后感(通用8篇)《离太阳最近的树》读后感篇1今天我阅读了《离太阳最近的树》。
这篇短文主要讲了30年前作者在西藏阿里当兵的时候,在荒漠里,不可思议地生存着一片红柳丛,它们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枝干,凤羽般纷披的碎叶,这高原的精灵,是离太阳最近的绿树,百年才能长成小小的一蓬。
红柳长在沙丘上,有着固住流沙的作用,红柳的根有多广,那沙山就有多大。
有一天,司务长叫他们去打柴—砍红柳树,用来烧火做饭,作者不同意,说植物也有生命,不能去伤害它。
司务长最终还是下了去砍红柳树的任务。
他们用了很多种办法,砍、挖、掘,还用炸药店来炸,最后红柳树掘净烧光,连根须都烟消灰灭了。
读了这篇短文我感受到,荒漠里的红柳树,就像我们人的生命一样,非常宝贵,所以保护绿树,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每个人都要重视!《离太阳最近的树》读后感篇2今天我读了八(5)班推荐的美文《离太阳最近的树》。
主要内容是:“我”在30年前,在西藏阿里当兵。
要生火,没办法,只好去砍红柳。
在文中,有一句:不是红柳长在沙丘上,是因为有了这棵红柳,固住了流沙。
随着红柳的渐渐长大,流沙被固住得越来越多,最后便聚成了一座沙山。
红柳的根有多广,那沙山就有多大。
从中可以看出红柳的为民舍己的精神,要不红柳,恐怕西藏只有沙了吧,连一户人家都没有了吧!是呀!连树都有这种为人舍己的精神,那我们人类呢?白求恩医生是海外的共产党的党员,可是他就是有这种为人舍己的精神,为了我们中国人,却把自己的生命抛弃。
有多少大学生为了救人,把自己的生命都丢了。
可是中国还是有一些贪生怕死的人,当然生命只有一次,可是别人陷入危险时,你还无动于衷吗?大家还是一起好好想想吧!结尾点名了,人类的过分开发和利用,是破坏自然的主要原因,只不过说的比较含蓄。
结尾写得也比较悲惨,“原住民”们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为固沙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人们为了一己之利,不仅重新破坏了红柳们的辛苦业绩,更几乎灭绝了它们的子孙,“兔未死狗已烹”,着实让人感到可怜,可悲。
《离太阳最近的树》阅读练习及答案
![《离太阳最近的树》阅读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f6aecf8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f5.png)
《离太阳最近的树》阅读练习及答案《离太阳最近的树》阅读原文:30年前,我在西藏阿里当兵。
阿里,平均海拔5000米,冰峰林立,雪原寂寥。
不知是神灵的佑护还是大自然的疏忽,在荒漠的褶皱里,有时会不可思议地生存着一片红柳丛。
它们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枝干,凤羽般纷披的碎叶,偶尔会开出谷穗样细密的花,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
这高原的精灵,是离太阳最近的绿树,百年才能长成小小的一蓬。
到藏区巡回医疗,我骑马穿行于略带苍蓝色调的红柳丛中。
曾以为它必与雪域永在。
一天,司务长布置任务——全体打柴去!我以为自己听错了,高原之上,哪里有柴?原来是驱车上百公里,把红柳挖出来,当柴火烧。
我大惊,说,红柳挖了,高原上仅有的树不就绝了吗?司务长回答,你要吃饭,对不对?饭要烧熟,对不对?烧熟要用柴火,对不对?柴火就是红柳,对不对?我说,红柳不是柴火,它是活的。
它有生命。
做饭可以用汽油,可以用焦炭,为什么要用高原上唯一的绿色!司务长说,拉一车汽油上山,路上就要耗掉两车汽油。
焦炭运上来,一斤的价钱等于六斤白面。
红柳是不要钱的,你算算这个账吧!挖红柳的队伍,带着铁锨、镐头和斧头,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红柳通常都是长在沙丘上的。
一座结实的沙丘顶上,昂然立着一株红柳,它的根像巨大章鱼的无数脚爪,缠附至沙丘逶迤的边缘。
我很奇怪,红柳为什么不找个背风的地方猫着呢?生存中也好少些艰辛。
老兵说,你本末倒置了,不是红柳在沙丘上,而是因为有了这棵红柳,才固住了流沙。
随着红柳的渐渐长大,被固住的流沙越来越多,最后便聚成了一座沙山。
红柳的根有多广,那沙山就有多大。
啊,红柳如同冰山,露在沙上的部分只有十分之一,伟大的力量埋在地下。
红柳的枝叶算不得好柴火。
它们在灶膛里像闪电一样,转眼就释放了,炊事员说它们一点后劲也没有。
真正顽强的是红柳强大的根系。
它们如盘卷的金属,坚挺而富有韧性,与沙砾粘得如同钢筋混凝土。
一旦燃烧起来,持续而稳定地吐出熊熊烈焰,好像把千万年来从太阳那里索得的光芒,压缩后爆裂出来。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7b2de8f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1296059.png)
一、教案基本信息《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
(2)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准确地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主题,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会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和解读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2)分析课文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运用的象征手法。
(2)如何从课文中提炼出环保意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其背景。
(2)板书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课文主题。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互相交流。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难点内容进行讲解。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所运用的象征手法。
5. 课堂拓展(1)学生进行课堂练习,运用所学知识。
(2)教师点评并进行指导。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
2. 运用课文中的生字词,写一段话。
3. 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环保的理解。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分析课堂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质量。
七、评价建议1. 学生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参与度、合作意识等。
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促进彼此之间的学习与进步。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da15a8d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27.png)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能够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特点。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文学作品。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和人生的感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的基本内容及其主旨。
2. 文章的写作手法和特点。
3. 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难点1. 文章中象征手法的运用及其寓意。
2. 学生对作者情感态度的理解和把握。
3. 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其作品特点。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离太阳最近的树?为什么离太阳最近的树具有特殊意义?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文章背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特点。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深入解读:(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课文,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
(2)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探讨其寓意。
5. 拓展延伸:(1)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的认识。
(2)启发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6.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3. 结合生活实际,制定一份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计划。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的理解程度,包括对文章主旨、写作手法和特点的掌握。
2.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参与程度,包括对课文内容的分析、解读和批判性思考。
3. 学生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的培养,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感悟。
2024版《离太阳最近的树》优秀教案
![2024版《离太阳最近的树》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845969a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f0.png)
针对课文中的难句进行深入分析,如使用修辞手法或复杂句型的 句子,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表达方式。
句子仿写与运用
仿照课文中的优美句子进行写作练习,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04
主题思想探讨与拓展
主题思想归纳总结
环保意识的呼唤
通过描绘红柳的悲惨命运, 唤起人们对环境保护的关 注和行动。
人与自然的关系
跨学科环保知识学习
结合地理、生物、化学等学科,让学生了解环保的科学知识和实践 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
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
培养学生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和热爱之情,激发他们保护自然的责 任感。
对生命的尊重与关怀
引导学生尊重每一个生命,关怀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培养悲悯情 怀。
对环保事业的认同与支持
让学生认识到环保事业的重要性,积极支持并参与环保活动。
教学难点
深入体会红柳的顽强生命力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所蕴含的生态意义。 针对这一难点,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多读、多思、多议等方式进行突破,同时借 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文章。
02
课前准备与导入
学生预习指导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 《离太阳最近的树》, 了解文章大意和作者 写作背景。
等,了解它们的含义和用法。
短语搭配
02
学习课文中的常用短语和固定搭配,如“离太阳最近的树”、
“生机勃勃的绿洲”等,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词汇短语运用
03
将所学词汇和短语运用到写作和口语表达中,丰富自己的语言
库。
句子结构分析
长句分析
分析课文中的长句结构,了解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 理解句子的意思。
经典段落欣赏分析
描绘红柳的段落
最新最全《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精华版)
![最新最全《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精华版)](https://img.taocdn.com/s3/m/ce2b5686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b0d127a.png)
最新最全《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精华版)《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精华版)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22课《离太阳最近的树》。
课文描绘了一棵长在高山之巅、离太阳最近的树,通过讲述树的生长过程,展示了树顽强生命力和与太阳的特殊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会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向往和探索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难点:学会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课文课件等。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1.1 教师播放高山风光PPT,引导学生欣赏大自然美景。
2. 自主学习(10分钟)2.1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2 学生合作学习,交流生字词学习心得,教师巡回指导。
3. 课堂讲解(15分钟)3.1 教师讲解生字词,重点讲解“沐浴、茁壮、息息相关”等词语。
3.2 学生跟读,巩固生字词。
4. 例题讲解(10分钟)4.1 教师出示课文中的例子,如“这棵树离太阳最近,所以它的叶子特别绿。
”4.2 学生分析例子,理解“离太阳最近的树”的特殊意义。
5. 随堂练习(5分钟)5.1 教师出示练习题,如“根据课文内容,判断下列句子是否正确:(1)这棵树离太阳最近,所以它的影子特别长。
(2)这棵树离太阳最近,所以它的叶子特别绿。
”5.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6. 课堂小结(5分钟)6.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离太阳最近的树生长在高山之巅叶子特别绿与太阳的特殊关系七、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题。
2022届高考阅读与作文:毕淑敏《离太阳最近的树》(附精彩点评与文章珠玑)
![2022届高考阅读与作文:毕淑敏《离太阳最近的树》(附精彩点评与文章珠玑)](https://img.taocdn.com/s3/m/de75f84ff524ccbff0218452.png)
2022届高考阅读与作文:毕淑敏《离太阳最近的树》人类要征服自然,战胜自然,这类口号曾指引着人类大刀阔斧地向大自然猛烈开火,聪明的人类也曾因之头颅高昂。
灵魂作家毕淑敏《离太阳最近的树》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引人深思的故事。
原本可以为人类防风固沙、生命力极强的红柳,被人们残酷地刀砍火烧,“好似一副镂空的恐龙骨架。
”“尸骸散地”。
理由是司务长说的“红柳是不要钱的,你算算这个账吧!”,眼前的经济账可以算清,未来的环境被破坏的账谁能算得清?披文入情离太阳最近的树①30年前,我在西藏阿里当兵。
一.交代写作背景,简洁明了。
②这是世界的第三极,平均海拔5000米,冰峰林立,雪原寥寂。
(语言干净洗练,恶劣的环境尽收笔底。
)不知是神灵的佑护还是大自然的疏忽,在荒漠的褶皱里,有时会不可思议地生存着一片红柳丛。
它们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技干,风羽般纷披的碎叶,偶尔会开出穗样细密的花,对着高原的酷热和缺氧微笑(粗线条勾勒红柳的干、叶、花。
给读者视觉、心理冲击,尤其用拟人手法写红柳的“微笑”,与恶劣环境相映衬,突出其顽强、乐观的精神。
)。
这高原的精灵,是离太阳最近的绿树,百年才能长成小小的一蓬。
在藏区巡回医疗,我骑马穿行于略带苍蓝色调的红柳丛中,竟以为它必与雪域永在。
二.写离太阳最近的红柳生长环境、样貌、生长周期以及作者认为它“永在”。
与下文写挖红柳形成反差,从而引起作者以心灵震撼。
③一天,司务长布置任务——全体打柴去!④我以为自己听错了,高原之上,哪里有柴?!⑤原来是驱车上百公里,把红柳挖出来,当柴火烧。
⑥我大惊,说红柳挖了,高原上仅有的树不就绝了吗?挖红柳,作者大惊,大不解。
⑦司务长回答,你要吃饭,对不对?饭要烧熟,对不对?烧熟要用柴火,对不对?柴火就是红柳,对不对?⑧我说,红柳不是柴火,它是活的,它有生命。
做饭可以用汽油,可以用焦炭,为什么要用高原上唯一的绿色!⑨司务长说,拉一车汽油上山,路上就要耗掉两车汽油。
焦灰炭运上来,一斤的价钱等于六斤白面。
离太阳最近的树阅读题答案
![离太阳最近的树阅读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192c857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eb.png)
离太阳最近的树阅读题答案《离太阳最近的树》原文阅读(1)30年前,我在西藏阿里当兵。
(2)这世界的第三级,平均海拔5000米,冰峰林立,雪原寂寥。
不知是神灵的佑护还是大自然的疏忽,在荒漠的皱褶里,有时会不可思议地生存着一片红柳丛。
它们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枝干,风羽般纷披的碎叶,偶尔会开出谷穗样细密的花,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
这高原的精灵,是离太阳最近的绿树,百年才能长成小小的一蓬。
到藏区巡回医疗,我骑马穿行于略带苍蓝色调的红柳丛中,曾以为它必与雪域永在。
(3)一天,司务长布置任务——全体打柴去!(4)我以为自己听错了,高原之上,哪里有柴?!(5)原来是驱车上百公里,把红柳挖出来,当柴火烧。
(6)我大惊,说,红柳挖了,高原上仅有的树不就绝了吗?(7)司务长回答,你要吃饭,对不对?饭要烧熟,对不对?烧熟要用柴火对不对?柴火就是红柳,对不对?(8)我说,红柳不是柴火。
它是活的,它有生命。
做饭可以用汽油,可以用焦炭,为什么要用高原上唯一的绿色!(9)司务长说,拉一车汽油上山,路上就要耗掉两车汽油。
焦炭运上来,一斤的价钱等于六斤白面,红柳是不要钱的,你算算这个账吧!(10)挖红柳的队伍,带着铁锹、镐头和斧子,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11)红柳通常都是长在沙丘上。
一座结实的沙丘顶上,昂然立着一株红柳。
它的根像一柄巨大章鱼的无数脚爪,缠附至沙丘遥远的边缘。
(12)我很奇怪,红柳为什么不找个背风的地方猫着呢?生存中也好少些艰辛。
老兵说,你本末倒置了,不是红柳在沙丘上,是因为有了这棵红柳,固住了流沙。
随着红柳的渐渐长大,流沙被固住的越来越多,最后便聚成了一座沙山。
红柳的根有多广,那沙山就有多大。
(13)啊,红柳如同冰山。
露在沙上的部分只有十分之一,伟大的力量埋在地下。
(14)红柳的枝叶算不得好柴薪。
它们在灶膛里像闪电一样,转眼就释放完了。
炊事员说它们一点后劲也没有。
真正顽强的是红柳强大的根系。
它们如盘卷的金属,坚挺而硬韧,与沙砾粘结得如同钢筋混凝土。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3fb216d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a35c267.png)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的主要内容,了解树木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能够把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树木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观察、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对树木的认知和爱护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珍惜自然资源,关注生态环境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的主要内容。
(2)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树木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与运用。
(2)对树木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树木,谈谈对树木的认知和感受。
(2)简要介绍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的作者和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树木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讲解。
4. 实践环节(1)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了解树木的生长环境和特点。
(2)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分析现实生活中树木的作用。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树木的重要性。
(2)布置作业: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树木作用的文章。
四、作业布置1. 抄写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 写一篇关于树木作用的文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价值观。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6a5c61b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dbfcb52.png)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的主要内容,了解树的象征意义。
(2)能够把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3)提高学生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现象的观察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尊重生命的情感。
(2)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的主要内容。
(2)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 教学难点:(1)作者写作手法的深入理解。
(2)对课文中所涉及的生态环境问题的思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图片展示:展示一些关于树木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
(2)提问:你们对身边的树木有什么看法?它们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理解课文内容。
(2)让学生结合课文,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围绕课文中涉及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讨论。
(2)分享讨论成果: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课文所传达的环保意识。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思维活跃度等。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写作手法的掌握情况。
3. 情感态度评价:观察学生在讨论中对生态环境的关注程度,以及对树木的尊重和热爱。
五、教学拓展1. 开展校园树木观察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树木的生长状况和生态环境。
2. 邀请环保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环保知识,提高环保意识。
3. 组织学生参加植树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责任感。
六、教学内容1. 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的深入解读:(1)通过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理解树在文中的重要作用。
毕淑敏《离太阳最近的树》阅读答案
![毕淑敏《离太阳最近的树》阅读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299046484868762cbaed5c9.png)
《离太阳最近的树》是女作家的一篇作品。
下面是我们为大家带来毕淑敏《离太阳最近的树》阅读答案,欢迎大家阅读。
离太阳最近的树毕淑敏30年前,我在西藏阿里当兵。
阿里,平均海拔5000米,冰峰林立,雪原寂寥。
不知是神灵的佑护还是大自然的疏忽,在荒漠的褶皱里,有时会不可思议地生存着一片红柳丛。
它们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枝干,凤羽般纷披的碎叶,偶尔会开出谷穗样细密的花,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
这高原的精灵,是离太阳最近的绿树,百年才能长成小小的一蓬。
到藏区巡回医疗,我骑马穿行于略带苍蓝色调的红柳丛中。
曾以为它必与雪域永在。
一天,司务长布置任务——全体打柴去!我以为自己听错了,高原之上,哪里有柴?原来是驱车上百公里,把红柳挖出来,当柴火烧。
我大惊,说,红柳挖了,高原上仅有的树不就绝了吗?司务长回答,你要吃饭,对不对?饭要烧熟,对不对?烧熟要用柴火,对不对?柴火就是红柳,对不对?我说,红柳不是柴火,它是活的。
它有生命。
做饭可以用汽油,可以用焦炭,为什么要用高原上唯一的绿色!司务长说,拉一车汽油上山,路上就要耗掉两车汽油。
焦炭运上来,一斤的价钱等于六斤白面。
红柳是不要钱的,你算算这个账吧!挖红柳的队伍,带着铁锨、镐头和斧头,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红柳通常都是长在沙丘上的。
一座结实的沙丘顶上,昂然立着一株红柳,它的根像巨大章鱼的无数脚爪,缠附至沙丘逶迤的边缘。
我很奇怪,红柳为什么不找个背风的地方猫着呢?生存中也好少些艰辛。
老兵说,你本末倒置了,不是红柳在沙丘上,而是因为有了这棵红柳,才固住了流沙。
随着红柳的渐渐长大,被固住的流沙越来越多,最后便聚成了一座沙山。
红柳的根有多广,那沙山就有多大。
啊,红柳如同冰山,露在沙上的部分只有十分之一,伟大的力量埋在地下。
红柳的枝叶算不得好柴火。
它们在灶膛里像闪电一样,转眼就释放了,炊事员说它们一点后劲也没有。
真正顽强的是红柳强大的根系。
它们如盘卷的金属,坚挺而富有韧性,与沙砾粘得如同钢筋混凝土。
《离太阳最近的树》读后感
![《离太阳最近的树》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16d06e51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a16876f.png)
《离太阳最近的树》读后感《〈离太阳最近的树〉读后感》读了《离太阳最近的树》这篇文章,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这篇文章讲述的是红柳在高原上顽强生长,最终却因为人类的贪婪而遭受灭顶之灾的故事,让我感触颇深。
在文章中,作者对红柳的描写细致入微,仿佛让我亲眼看到了那些在酷寒和缺氧环境中依然坚韧不拔的生命。
红柳,那是离太阳最近的树,它们在海拔 5000 米的高原上,骄傲地挺立着。
作者说红柳“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枝干,凤羽般纷披的碎叶,偶尔会开出谷穗样细密的花,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
就是这样生动的描述,让我在脑海中清晰地勾勒出了红柳的模样。
想想看,在那荒无人烟的高原上,几乎没有什么生命能够存活。
狂风呼啸,冰雪肆虐,可红柳却能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生根发芽,长成一片茂密的树林。
它们的根系深深地扎进土地,努力地汲取着每一丝水分和养分,那是怎样的一种顽强和坚持啊!作者在描述挖红柳的过程时,那种痛心和无奈让我感同身受。
那些人用最“粗暴”的方式,开着吉普车,拿着铁锹和斧锯,硬生生地把红柳从土地里连根拔起。
他们为了自己的所谓“利益”,完全不顾及红柳对于高原生态的重要性。
当看到红柳被一车车地拉走,只留下一片荒芜的沙地时,我的心仿佛也被狠狠地刺痛了。
这让我想起了我曾经的一次旅行经历。
那是一个偏远的小山村,原本那里山清水秀,绿树成荫。
村子旁边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溪水潺潺流淌,鱼儿在水中欢快地游弋。
溪边是大片大片的稻田,每到秋天,金黄的稻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是大自然画出的一幅美丽画卷。
可是,后来听说那里发现了一种矿产,来了一群开矿的人。
他们在山上大肆挖掘,树木被一棵棵砍倒,山体变得千疮百孔。
原本清澈的小溪变得浑浊不堪,鱼儿不见了踪影。
稻田也因为水源被破坏,变得荒芜。
再后来我有机会故地重游,眼前的景象让我目瞪口呆。
曾经美丽的小山村变得满目疮痍,空气中弥漫着尘土和机器的轰鸣声。
村里的人们失去了往日的笑容,满脸都是无奈和忧愁。
这和文中红柳的遭遇是多么相似啊!人类为了眼前的一点利益,不惜破坏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美好。
6《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6《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b4af80b4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a2.png)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作者冰心的生平事迹及文学地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增强生态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 掌握作者冰心的生平事迹及文学地位。
2. 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教学难点:1.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2.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简介作者冰心:原名谢婉莹,是我国著名女作家、诗人、散文家,有“世纪老人”之称。
2.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自主学习(15分钟)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 学生分享阅读感悟,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合作探讨(20分钟)1.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情感体验(10分钟)1. 让学生谈谈对课文中所描述的“离太阳最近的树”的理解和感悟。
2. 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珍惜生命,增强生态保护意识。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课文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提醒学生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关爱大自然,珍惜生命。
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大自然和生命的感悟。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六)教学内容: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教学过程:六、内容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2. 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教师点评并总结。
七、拓展延伸(15分钟)1. 让学生思考:在生活中,我们如何关爱大自然,珍惜生命?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点评并总结。
八、情感体验(10分钟)1. 让学生谈谈对课文中所描述的“离太阳最近的树”的理解和感悟。
离太阳最近的树阅读练习及答案
![离太阳最近的树阅读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744d57a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d9.png)
离太阳最近的树阅读练习及答案《离太阳最近的树》写出了红柳树面对“酷寒和缺氧”时的从容不迫和怡然自得的神态,生动地表现了红柳树顽强的生命力。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离太阳最近的树阅读练习及答案,希望能帮到你。
《离太阳最近的树》阅读材料(1)30年前,我在西藏阿里当兵。
(2)这世界的第三级,平均海拔5000米,冰峰林立,雪原寂寥。
不知是神灵的佑护还是大自然的疏忽,在荒漠的皱褶里,有时会不可思议地生存着一片红柳丛。
它们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枝干,风羽般纷披的碎叶,偶尔会开出谷穗样细密的花,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
这高原的精灵,是离太阳最近的绿树,百年才能长成小小的一蓬。
到藏区巡回医疗,我骑马穿行于略带苍蓝色调的红柳丛中,曾以为它必与雪域永在。
(3)一天,司务长布置任务——全体打柴去!(4)我以为自己听错了,高原之上,哪里有柴?!(5)原来是驱车上百公里,把红柳挖出来,当柴火烧。
(6)我大惊,说,红柳挖了,高原上仅有的树不就绝了吗?(7)司务长回答,你要吃饭,对不对?饭要烧熟,对不对?烧熟要用柴火对不对?柴火就是红柳,对不对?(8)我说,红柳不是柴火。
它是活的,它有生命。
做饭可以用汽油,可以用焦炭,为什么要用高原上唯一的绿色!(9)司务长说,拉一车汽油上山,路上就要耗掉两车汽油。
焦炭运上来,一斤的价钱等于六斤白面,红柳是不要钱的,你算算这个账吧!(10)挖红柳的队伍,带着铁锹、镐头和斧子,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11)红柳通常都是长在沙丘上。
一座结实的沙丘顶上,昂然立着一株红柳。
它的根像一柄巨大章鱼的无数脚爪,缠附至沙丘遥远的边缘。
(12)我很奇怪,红柳为什么不找个背风的地方猫着呢?生存中也好少些艰辛。
老兵说,你本末倒置了,不是红柳在沙丘上,是因为有了这棵红柳,固住了流沙。
随着红柳的渐渐长大,流沙被固住的越来越多,最后便聚成了一座沙山。
红柳的根有多广,那沙山就有多大。
(13)啊,红柳如同冰山。
露在沙上的部分只有十分之一,伟大的力量埋在地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离太阳最近的树 藏区掠影
毕淑敏 ——国家一级作家
毕淑敏 内科主治医师,文学硕士。
➢ 1969年入伍,在西藏阿里高原 部队当兵11年。
➢ 主要作品:
《提醒幸福》《预约死亡》 《红处方》《血玲珑》
酷寒 缺氧
阿里——雪域高原上的沙漠
——“离太阳最近的绿树”
(1)找出描写红柳的句子,划出 重点词语。
(2)根据找到的句子和词语,用 2—3个关键词概括红柳.
他们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枝干,凤 羽般纷披的碎叶,偶尔会开出穗样细 密的花,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
它的根像一柄巨大章鱼的无数脚 爪,缠附至沙丘逶迤的边缘。
红柳的根有多广,那沙山就有多 大。
它们如盘卷的金属,坚挺而硬韧, 与沙砾黏结的如同钢筋混凝土。一旦燃 烧起来,持续而稳定地吐出熊熊的热量, 好像把千万年来,从太阳那里索得的光 芒,压缩后爆裂出来。金红的火焰中, 每一块红柳根,都弥久地维持着盘根错 节的形状,好像一颗傲然不屈的英魂。
讨论: 我们能做些什么?
• 文章结构:
• (1-2 )写红柳的生长环境及外在 的美。
• (3-18)写红柳遭受毁灭的情形, 赞颂了红柳为人类作出的贡献。
• (19-21)写红柳被砍伐后的情 景,抒写了对高原生存环境的 担忧。
• 文章主题:
• 本文通过对红柳的美和力量的 揭示,赞颂了红柳顽强的生命 力、不屈的精神和它为人类作 出的贡献。通过叙述砍伐红柳 的过程以及使用的方法,表达 了对破坏生态环境的痛心及对 人类生存环境的忧患意识。
• 生死相依:在生死问题上互相依 靠.形容同命运,共存亡.
• 触目惊心:看到某种严重的情况 引起内心的震动.
1年 3年
年
30年
写一写:
悲剧,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会发生吗?
结合红柳的悲剧,写一段话,谈谈 感想和看法。
大自然是不能再造的, 可以再造的就一定不是大自然。
——徐刚《伐木者,醒来!》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习题。
白面:0.4元/公斤 包子:2分/个
汽油:0.72元/公斤
根据热量换算,汽油产生的热量是木柴 的5倍。假设一颗红柳连根重50公斤, 能省下多少钱?
一棵红柳长大,需要多长时间? “百年才能长成小小的一蓬”
司务长角度
有限的 经济价值
社会发展角度
无限的 社会效益
大气水污染 土 流 失
土地沙化
泥石流
课后练习题(一 二)
• 遒劲 健硕 酷寒 皱褶 寥寂
• 尸骸 苍穹 沙砾 栖息
不可思议:不可想象,不可理解.
浩浩荡荡:原意是形容水势广大的样子. 后来形容事物的广阔壮大,或前进的人 流声势浩大.
本末倒置:比喻把主要事物和次要事物 或事物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弄颠倒 了.
盘根错节:比喻事情复杂,不易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