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人类情感发展的社会历史过程

合集下载

社会学概论丨第二章 个人与社会 第二节

社会学概论丨第二章 个人与社会 第二节
上的。它被第一次明确提出并阐述得最为充分的,当属1845年9月 至.1846年初夏由马克思、恩格斯共同撰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 书中,其主要含义是从人类种族发展的意义上讨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 交往现象,强调交往概念与社会关系系统的密不可分。
• 马克思的社会交往概念,包含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内部交往(民族内)
性和相互依存性,诸如人与他人在物质、情感、观念及语言的勾通与文流交往;
• 实践性是动态地或纵向地反映人以自身、他人、自然及社会为改造对象的对
象性活动,诸如生产活动、社会活动、科学实践等。
• 交往的物质性:物质交往是基础性的、本原性的,它决定了其他一切交往活动
及其形式。
• 交往的历史性:物质生产以及物质生产中形成的交往方式不仅构成历史的基
会之间的各种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 广义社会交往: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整个社会的经济、政
治、思想文化、生活领域的交往的总和。
• 狭义社会交往:与物质生产过程相联系的某一特定方面的交往;
• 分类: • 从不同层次: • 宏观层面:民族、国家、整体社会等较大型的社会共同体之间的相
互关系;
• 中观层面:社会群体、组织、局部社会之间的交往关系; • 微观层面:个人之间的人际交往以及初级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中,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
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
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 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
• 大体说来,根据马克思的划分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与现实,这三
种社会形态中的第一个社会形态是人的依赖关系的社会形态,在经 济上表现为自然经济社会;第二个社会形态是在物的依赖关系基础上 的人的独立性的社会形态,在经济上表现为商品经济社会;第三个社

333教育综合考研完整笔记

333教育综合考研完整笔记

333教育综合考研完整笔记教育学第一章教育学概述1、教育学的任务(名解):教育学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学艺术和教育价值,并指导教学实践。

第二章教育质的规定性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作用教育者: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

受教育者: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包括在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教育中的成人学生。

受教育者既是教育的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

教育中介系统: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联系的纽带,是教育活动内容和方式。

3、教育概念教育广义:凡是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无论是系统的还是零碎的,有组织的还是无组织的,都是教育。

它包括在家庭里、学校中和社会上所受到各种有目的的影响。

教育狭义(名解):主要是指学校教育。

在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根据一定社会现实和未来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引导受教育者进行学习,提高思想品德,掌握知识技能,增强身体素质,以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追求和创造人的合理存在,促进社会发展的人。

它不仅包括全日制的学校教育,还包括半日制教育、函授教育、网络教育等。

义务教育(名解):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共性事业。

学校教育(名解):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要求、教育教学理论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受教育者向预期质量规格发展的活动。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1、人的发展(名解):一是把它与物种发展史联系起来,指人类在地球上出现及其进化的过程。

二是把它与个体的发展联系起来,指人类个体的成长变化过程。

2、人的发展规律及其教育意义(一)顺序性(1)正常情况下,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2)如儿童心里发展,他总是从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从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从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从喜怒哀乐一般情绪发展到道德感、理智感等高级情感。

中学教育学知识点

中学教育学知识点

中学教育学知识点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一、教育的概念1.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2.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3.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4.教育概念的扩展——大教育观的形成。

二、教育的历史形态依据教育的正规化程度、实施机构和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存在方式,可以将教育的形态进行不同类型的划分。

依据教育的正规化程度划分的教育形态。

在教育发展史上,教育的形态经历了从非形式化到形式化,再到制度化教育的演变。

依据实施教育的机构划分的教育形态。

按照教育的实施机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等多种教育形态在实体化教育产生以后,就同时并存于不同的社会之中。

三、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根据教育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存在方式划分教育的形态,可以将教育划分为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和现代社会的教育。

(一)原始的教育形态1.教育和生产劳动、社会生活具有融合性;2.教育具有原始性;3.教育具有同一性。

(二)古代社会的黉舍教育形状1.学校的产生第一,生产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上的准备。

第二,统治阶级对人才的需求,为黉舍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

第三,文字的产生和文化的发展,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

2.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第一,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

第二,学校教育为统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森严的等级性。

第三,学校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学科和治世之术,有明显的保守性。

第四,讲授的组织方式主要是个别讲授,讲授方法主要是灌输与死记,同时也注重在实践中学。

第五,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第六,出现专科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萌芽,但尚未形成自己的体系。

(三)现代教育形态1.现代教育的特点第一,现代教育具有鲜明的生产性。

第二,现代教育逐步走上了大众化道路。

第三,现代教育内容日益科学化。

第四,班级授课制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第五,现代教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育系统。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5.2社会历史的发展课件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5.2社会历史的发展课件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 人民出版社 2012 年版,第 255 页
运用所学哲学知识,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答案提示】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 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 适合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是在任何 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这一普遍规律的发现,使人类第一 次解开了社会历史领域之谜,使关于社会历史的理论第一次真正 成为科学。
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
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
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社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体现了两者之间
会 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
历 础状况的___规__律_____。
(二)连一连
答案
(三)想一想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两者的地位和作用是并列的吗?
答案 两者的地位和作用不是并列的。其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的矛盾是更为基本的矛盾,是一切矛盾的物质根源。生产力和生产 关系的矛盾是生产方式发展和变革的根本原因,也是包括经济基础 和上层建筑在内的整个社会形态发展和变革的根本原因。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_生__产__方___式__。生
展 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其基本要素
的 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
规 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
律 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
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什么是爱情史?

什么是爱情史?

什么是爱情史?爱情史是研究人类感情与情感发展的历史过程。

自古以来,爱情一直是人类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际关系的核心之一。

人们对于爱情的追寻、理解和呈现不断演变和变化,形成了独特的爱情史。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爱情的历史发展,引导读者走进爱情的世界。

一、原始社会的爱情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

在此期间,爱情并没有被赋予太多的文化含义,而更多地与繁衍后代和种族延续相关。

然而,人类的情感和感情已经开始萌芽,原始社会的人们通过肢体语言、眼神交流等方式,表达彼此间的感情。

这种原始的爱情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支持和维系社会的力量。

1. 原始社会的爱情注重生存在原始社会,人们的生存和繁衍是最基本的需要。

爱情在此时期主要是为了延续种族,维护生存,而不太注重情感的培养和发展。

这种生物本能驱使着人们寻找合适的伴侣,实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2. 原始社会的爱情塑造人类社会尽管原始社会的爱情关注的是生存和繁衍,但亲情和伴侣之间的情感联系已经开始产生。

这种情感连接对于原始社会人类来说起到了凝聚力的作用,加强了家族和社群的合作,塑造了更加紧密的人际关系。

可以说,爱情是人类社会形成的一个基本要素。

二、现代社会的爱情观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爱情的概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现代社会,人们对爱情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和追求,爱情不再是只有繁衍之功用,而是成为了满足情感需求和追求个人幸福的重要因素。

1. 现代社会的爱情追求多元化现代社会给人们提供了更多选择,一夫一妻制、男女平等、同性恋等各种形式的爱情出现。

人们渴望真爱和个性化的关系,对于自由选择伴侣更加重视。

爱情不再只是为了繁衍后代,更重要的是追求个体的幸福和满足。

2. 现代社会中的爱情需求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爱情的需求更加多元化。

情感的培养、互相支持和理解、精神和性的交流等已经成为爱情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们渴望建立一种平等、尊重和彼此依存的关系,追求情感的满足和相互扶持。

三、爱情发展的未来趋势在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变革中,爱情也必然受到影响和改变。

社会学教程考试重点

社会学教程考试重点

社会学教程考试重点绪论1、社会学的产生标志:孔德,《实证哲学教程》【选择】实证方法认为科学的假说必须由经验事实来检验,理论只有得到经验证据的完备支持才可以接受。

2、斯宾塞的观点:社会的进化过程同生物进化一样,生存竞争、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也在社会中起支配作用。

3、迪尔凯姆的观点:社会学具有独立的研究对象,即社会事实,用社会事实来说明社会问题。

4、社会学学科特点: (1)整体性观点、 (2) 方法和知识的综合性、(3)科学性、 (4)应用性、 (5)建设性和批判性【简答】第一章社会及其构成1、社会实在论认为社会本身是真正的客观存在,它是独立于个人,更是超乎于个人的另一个整体。

这一整体比它的各个组成部分更大一些,社会有自己的结构和运转规则,而这些规则又不一定反映个体意志。

2、社会唯名论认为只有每个个体的存在才是客观真实的,社会不过是用来称谓一群人的名称而已。

它是个人及其行为的一种组合。

3、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成果,它包括人类创造的器物和其他物质产品、技术和知识、规范和习俗、信仰和价值等。

【名词解释】4、文化的结构:文化元素、文化丛、文化模式【选择】5、文化元素是指文化中的最小而有意义的单位,即它是独立地能反映某种文化意义的东西。

6、文化丛是指由相关的文化元素相互结合而形成的功能单位。

【名词解释】7、文化模式是相关文化丛经过有秩序、有条理的整合而形成的整体。

8、文化的功能: (1)整合功能、 (2)导向功能、 (3)维持秩序的功能、 (4)传续功能【简答】9、亚文化是指在一定族群范围内处于次要地位的文化。

10、文化相对主义认为,文化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相对的,因此不能站在本民族文化的立场上、用本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念去评论其他民族的文化。

第二章人的社会化1、社会化的含义:是个人学习群体和社会的文化,发展自己的社会性,把自己整合到群体中去的过程。

【名词解释】2、人的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1)学习生活的基本技能、 (2)学习谋生的基本手段、 (3)学习社会行为规范、 (4)明确生活目标、 (5)培养社会角色【简答】3、社会化结构:家庭、同龄群体、学校、工作单位、大众传播媒介。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重点总结-考试必备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重点总结-考试必备

社会概论新修(第三版)郑杭生第一章社会学概论1.社会学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经典人物:⑴奥古斯特·孔德:孔德创造了社会学这个词。

他认为,社会学的目标是去发现社会的“不可更改的规律”,在此基础上可以建立新的秩序。

⑵赫伯特·斯宾塞:他提出了社会像一个有机体——一个自我管理的体系的思想。

斯宾塞提出社会就像物种那样,由简单向复杂进化。

斯宾塞反对政府干预社会事务,因为他认为这种干预会阻碍这些自然发展规律。

⑶埃米尔·迪尔凯姆:迪尔凯姆提出,社会学主要应关注于他所谓的“社会事实”。

他坚持认为要用其他社会事实来解释社会事实,而不是用生理的、心理的特征来解释。

2.社会的含义:从内在本质来看,社会就是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从外在形态来看,社会就是人和自然环境以及人和人之间有机结合而成的共同体。

社会的特点:(1)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2)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3)社会是有文化、有组织系统(4)社会是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5)社会系统具有心里的、精神的联系(6)社会系统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的机体。

社会的功能:(1)整合的功能(2)交流的功能(3)导向的功能(4)继承和发展的功能3.社会学的概念:是用文字来概括地说明一个概念内涵与外延,将概念所指的某类现象与其他现象区分开来,是对某类事物或现象共同本质的概括。

第二章文化4.文化的含义:文化是人类群体或社会的共享成果,这些共有产物不仅仅包括价值观、语言、知识,而且包括物质对象,即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东西。

5.文化的特征:⑴文化具有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

⑵文化的复合性。

⑶文化的象征性。

⑷文化的传递性。

“文化反哺”⑸文化的变迁性与文化堕距。

6.符号的含义:符号是指一群人所认可的任何能有意义地表达其自身之外的事物的东西。

7.语言:定义语言是指人们所使用的口头和书面的言说方式,它是我们最重要的符号系统。

社会学概论——精选推荐

社会学概论——精选推荐

社会学概论社会学概论第⼀章社会学的创⽴与发展第⼀节社会学的创⽴⼀.社会学创⽴的历史条件(⼀).社会变⾰的需要现实的社会需要是社会学产⽣的直接根源和关键因素.(⼆).⾃然科学发展的推动. (三).社会经验研究的积累. (四).社会研究先驱奠定的社会思想基础.⼆. 社会学创⽴时期的主要代表.(⼀). 奥古斯特·孔德孔德是实证主义的权威代表. 法国 1838年<实证哲学教程>六卷本的第四卷⾸次提出社会学概念,标志着社会学的诞⽣.社会学之⽗”孔德的把握: 1.科学的分类. 数学天⽂学物理学化学⽣物学社会学. 是科学的最⾼层次,是科学之”皇后”2.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是对社会现象所固有的全部基本规律的实证研究.理性和⼈类社会发展过程,是进步. 秩序和进步是孔德实证主义的两个核⼼概念3.研究⽅法. 观察法实验法⽐较法历史法实证⼀词的涵义: A.现实的⽽不是幻想的. B.有⽤的⽽不是⽆⽤的. C.可靠的⽽不是可疑的. D. 确切的⽽不是含糊的. E.肯定的⽽不是否定的.(⼆). 卡尔·马克思1. 马克思是社会学的主要奠基⼈. 是社会学发展的思想宝库.2. 马克思创⽴了社会学的基础理论.3. 马克思的社会学理论注重实际.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第⼀本教科书 <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通俗读物>(三). 赫伯特·斯宾塞是英国著名资产阶级社会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被誉为”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的亚⾥⼠多德”主要代表:社会静⼒学;社会学研究;社会学原理.1. 社会有机体论.2. 社会进化论. 主要围绕以上两个⽅⾯展开.三. 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主要代表.(⼀). 埃⽶尔·涂尔⼲. 法国社会学家. 是欧洲,法国第⼀个在⼤学⾥讲授社会学的⼈. 代表作有三论: 社会分⼯论社会学⽅法的准则⾃杀论.1.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是社会事实.2. 社会团结理论. 团结分为机械团结(相同性与相似性) 和有机团结(社会分⼯和个⼈异质).3. 失范理论. 失范理论是涂尔⼲提出的. 失范是指: 社会对个⼈的欲望和⾏为的调节缺乏统⼀规范和⾜够制约⼒的社会状态.失范的原因: A.个⼈欲望的急剧滋长. B.现代社会⽆法满⾜所有个⼈的欲望. C.社会骤变使个⼈欲望失去约束,出现动乱危机. 主要是”经济危机”4. 社会学研究⽅法准则. A.⾸要和最基本的准则是将社会事实当作物来研究. B.放弃抽象以具体的社会内容为研究对象. C.必须遵循”就社会事实来说明社会事实”的途径. D.注意正常现象与病理现象的区分. E.⽐较⽅法是社会学最根本的⽅法.5. 功能分析和历史分析⽅法.(⼆). 马克斯·韦伯. 德国1. 理解社会学. 认为研究对象就是社会⾏动. 对社会⾏动的研究的根本⽅法是理解.2. 社会⾏动类型. 合理性是韦伯社会学理论的核⼼概念. 四种类型: A.⽬的—⼿段合理性⾏动. B.价值合理性⾏动. C.情感性⾏动. D.传统性⾏动.3. 理想类型.4. 科层制理论.第⼆节社会学主要理论流派⼀. 芝加哥学派. 社会学起源⼆欧洲,世界上第⼀个社会学系是美国成⽴的. 斯莫尔1892在美国芝加哥⼤学创办了社会学系. 芝加哥师⽣为主形成的社会学流派.帕森斯认为任何社会若要⽣存就必须具备维持系统所必须的⼀般条件:1.适应。

《教育学基础》教学大纲(新修)

《教育学基础》教学大纲(新修)

《教育学基础》教学大纲(新修)《教育学基础》教学大纲绪论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以培养人的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问题,揭示教育本质、教育规律和探讨教育价值、教育艺术的学科。

教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教育的规律,探讨教育的价值和教育的艺术,它不同于教育方针、政策,也不同于教育经验汇编。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

外国最早的教育著作是古代罗马帝国教育家昆体良写的《论演说家的培养》。

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写出了《大教学论》。

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

1762年,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出版了《爱弥儿》,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1776—1787年,德国哲学家康德曾先后4次在哥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是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教授之一。

1806年,赫尔巴特出版了《普通教育学》。

这是一本自成体系的教育学著作,它标志着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3.教育学发展的多样化阶段1861年,英国资产阶级思想家、社会学家斯宾塞的《教育论》出版。

他提出教育的任务是为完满生活做准备。

1901年,德国的梅伊曼首先提出“实验教育学”这个术语。

1908年,另一名德国教育家拉伊出版《实验教育学》,完成了对实验教育学的系统论述。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出现了实用主义教育学说,这种教育学说为杜威所创立,其代表著作是1916年出版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1939年,苏联出版了以凯洛夫为总主编的《教育学》。

这是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教育学。

1930年,杨贤江以李浩吾的化名出版了《新教育大纲》。

这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

4.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制定出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

他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三大类。

《思想道德与法治(2021版)》第二章知识点及练习题含答案

《思想道德与法治(2021版)》第二章知识点及练习题含答案

《思想道德与法治(2021版)》第二章知识点及练习题第二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重要知识点1.理想的内涵特征2.信念的内涵与特征3.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4.为什么要信仰马克思主义5.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6.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7.增强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8.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练习题一、单选题1.()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目标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A.理想B.志向C.信念D.信仰2.理想的(),不仅体现为它受时代条件的制约,而且体现为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A.超越性B.实践性C.时代性D.多样性3.()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A.改革开放B.依法治国C.中国共产党的领导D.人民当家作主4.()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指引中国人民创造自己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A.和平发展道路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C.社会主义道路D.共产主义道路5.()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

A.科学社会主义B.马克思主义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D.共产主义6.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确立了()的远大理想,始终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朝着这个伟大理想前行。

A.社会主义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C.共产主义D.马克思主义7.()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参天大树之根本,是党和人民不断奋进的万里长河之泉源。

A.社会主义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C.共产主义D.马克思主义8.()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于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A.马克思主义理论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C.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D.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9.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实质上是()关系在理想层面的反映。

A.公民与国家B.公民与社会C.个人与社会D.个人与集体10.加强思想修养、提高精神境界,必须牢牢把握理想信念这个()。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教材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教材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目录前言............................................................................................... 导论. (3)第一节社会科学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3)一、人类对社会认识的历史进程 (3)二、社会科学的特点和作用 (4)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和特点 (4)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5)一、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历史研究中的革命变革 (5)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内容和功能定位 (5)三、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原则 (5)第三节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6)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指导地位 (6)三、层次性原则.......................................................................................四、开放性原则....................................................................................... 第三章社会矛盾研究方法 (14)第一节社会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分析方法 (14)一、矛盾与问题 (14)二、社会矛盾的普遍性 (14)三、社会的基本矛盾 (14)四、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充满矛盾 (14)第二节社会矛盾的特殊性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 (15)一、注重研究不同领域矛盾的特殊性 (15)二、注重研究不同过程和阶段矛盾的特殊性 (15)三、注重研究矛盾地位和作用的特殊性 (16)四、注重研究矛盾性质和矛盾斗争形式的特殊性 (16)第三节利益分析和阶级阶层分析方法 (16)一、利益矛盾与利益分析方法 (16)二、阶级矛盾与阶级分析方法 (16)三、阶层矛盾与阶层分析方法 (17)第四章社会过程研究方法 (18)第一节人类社会是一个过程 (18)第六章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 (31)第一节真理与价值 (31)一、社会现象的两重性:事实性与价值性 (31)二、揭示客观真理是社会认知的任务 (33)三、确定合理的价值向度是社会评价的任务 (34)四、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是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内在要求 (35)第二节社会认知的方法与途径 (35)一、社会认知的特点 (35)二、经验观察与事实描述 (37)三、社会认知的概括、综合 (38)第三节社会评价及其标准 (39)一、社会进步的评价 (39)二、社会生产力是社会评价的根本标准 (40)三、人民利益是社会评价的最高标准 (41)第七章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世界视野 (42)第一节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 (42)一、哲学视野中的“世界历史” (42)二、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 (43)三、“世界历史”的两重性 (45)神话是原始社会人们认识社会的基本形式,是远古人们认识自然、社会和自身的精神产品,是人类对社会认识的初级阶段。

马克思主义哲学每章主要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每章主要知识点

第一章哲学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哲学是理论形态的世界观1、什么是世界观:(概念)世界观是人们关于世界的根本看法。

2、什么是哲学?(概念)哲学是通过一系列概念、范畴、命题和理论论证而形成的关于世界总体的思想体系,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哲学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认识、评价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3、宗教的本质特征,哲学与宗教的区别与联系。

宗教也是一种世界观,其本质特征是对神的信仰。

与建立在信仰基础上的宗教不同,哲学通过理论的逻辑力量来表现它对人与世界关系的理解。

4、艺术的本质特征,哲学与艺术的区别与联系。

艺术是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来反映人与世界之间的丰富关系的。

艺术作品也蕴含着对世界的根本理解。

与哲学是把握世界的理论方式不同,艺术是人类把握世界的审美方式,以艺术形象表达对人与世界关系的理解和感受。

哲学通过逻辑论证以理服人,艺术则通过艺术形象以情感人。

5、科学的本质特征,哲学与科学的区别与联系。

科学是人类运用理论思维实证地把握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

在相当长的过程内,科学以为分化的形态包含在哲学母体之中,哲学和科学的成长过程,就是科学从哲学母体中分离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事物运动的具体规律不断地成为各门科学的研究对象,哲学则通过对各门学科的概括和总结,从总体上把握世界。

哲学即必须立足于具体科学,又必须保持对具体科学的超越性,揭示科学活动中所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问题,总结和概括科学成果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

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把科学成果转化为哲学理论,而且要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变革哲学自身。

6、什么是人生观?人生观的内容及意义。

人生观是关于人生问题的根本观点,源于人的特殊存在方式,以及由此构成的特殊的矛盾。

内容:主要包括对人的本质、人的生存方式的认识,对人生的目的、人生价值的理解具体表现为对生死、祸福、荣辱等问题的看法。

意义:人生观在人的精神世界中处于重要地位,肩负着构建人的精神家园的使命。

人类社会发展

人类社会发展
1、唯物史观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 来探究历史创造者问题。 2、唯物史观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入 手来考察说明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 3、唯物史观从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 上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作用及其性质。
(四)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 决定作用
唯物史观在历史主体问题上的观点是: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 者。”这种观点叫做群众史观,群众史观 的理论根据是唯物史观。
第三节
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人的学说的历史发展:
1、孟子的性善论:“人性之善也,犹 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 下。”“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也。”
2、荀子的性恶论:人天性都有好利, 疾恶,好声色等情欲,所以“从人之性, 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 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 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 治。”
1、马克思主义产生前的历史观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唯心史观从社会 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否认人民群 众对于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宣扬少数英雄 人物创造历史。是精神动力驱动着英雄人物 创造历史,那么这种精神动力来自何方呢?
英雄人物“一 言可以兴邦, 一言可以丧 邦。” ——胡适
两种不同的英雄史观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民群众缺乏意识, 英雄人物才有意识,所以英雄人物可以 支配自己并支配群众,进而支配历史。 意识是一个瞬息万变,深不可测的世界, 所以历史无规律可循,这是唯意志论。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历史取决于某种客 观精神的安排,一切都是事先注定的, 英雄人物是客观精神的代理人。这是历 史宿命论。
历史人物的性质
对社会发展起显著进 步作用的历史人物。 如:孙中山等。 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 用的历史人物。如: 希特勒等。

你认为人类的情感是如何形成的?

你认为人类的情感是如何形成的?

你认为人类的情感是如何形成的?
人类的情感是如何形成的这个问题涉及到心理学、生物学和社会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让我们一步一步来思考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可以从生物学角度来看。

人类的情感形成与大脑的神经系统密切相关。

大脑中的杏仁核和扁桃体等部位被认为是情感的主要调节中心,它们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并与其他大脑区域相互作用,从而产生情感体验。

此外,神经递质如多巴胺、血清素等也在情感的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次,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类的情感形成受到个体的经历、环境和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个体的成长经历、家庭环境、教育背景等都会对情感的形成产生影响。

同时,社会文化对情感的表达和认知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塑造人们对情感的理解和表达方式。

最后,从社会学角度来看,人类的情感形成也受到社会关系和社会互动的影响。

人们在与他人的交往中,通过情感的表达和共鸣来建立情感联系,这种互动对情感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人类的情感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情感的形成不仅涉及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制,还受到个体的经历、环境和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因此,人类的情感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现象,需要综合多方面的知识来进行理解和解释。

心理学教案:人类思维、情感与行为的发展

心理学教案:人类思维、情感与行为的发展

心理学教案:人类思维、情感与行为的发展一、教学目标本教案旨在通过介绍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发展,使学生了解人类内在机制和表现行为的原因,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培养学生批判和深入思考的能力,并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人类思维的发展人类思维是指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是思考、推理和判断的过程。

人类思维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感觉期感觉期指的是从出生到两岁之间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主要通过感觉和运动来获取信息,观察和探索周围的环境。

(2)前运算期前运算期指的是从两岁到七岁之间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使用心理操作来处理信息,表现出符号运算的能力。

(3)具体运算期具体运算期指的是从七岁到十一岁之间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理解数量和大小的概念,并有能力进行简单的数学计算。

(4)形式运算期形式运算期指的是十一岁之后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具备逻辑思考和抽象思维的能力。

2.人类情感的发展人类情感是指人的感受和情绪体验,包括情感的本质、表达和调节。

人类情感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出生后的情感出生后的婴儿仍处于自我中心的状态,但能够通过哭声、表情和身体动作表达不同的需求和情感状态。

(2)幼儿期的情感幼儿期的孩子开始有了自我意识,能够看到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差异,有了基本的道德和价值观念。

(3)青少年期的情感青少年期的情感在情感的处理和表达方面更加复杂,能够更精细地辨别情感和情绪,并更好地了解他人的情感和态度。

(4)成年人的情感成年人的情感更加全面和稳定,能够同时考虑个人的需要和他人的需要,能够更好地处理复杂和矛盾的情感问题。

3.人类行为的发展人类行为是指人们的动作和反应,包括基本的反应和高级的控制。

人类行为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运动期运动期指的是从出生到两岁之间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能够控制肢体活动,开始学习步行和跑步等技能。

(2)玩游戏期玩游戏期指的是从两岁到七岁之间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学习如何与他人相处和玩游戏,掌握合作和规则等社交技能。

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第一版序言中说:“我的观点是: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社会经济形态”即经济社会形态。

马克思这句话是说,人类社会的发展或者说社会形态的演变也像自然界一样,是客观的、物质的、辩证的过程,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

同时又应看到,人类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

正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活动,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历史,形成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

社会历史规律不是别的,就是人的活动的规律。

那么,究竟如何说明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自觉活动之间的关系呢?亦即如何把承认人的自觉活动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承认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二二者统一起来呢?列宁指出,马克思、恩格斯所用的方法“就是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划分出经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即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

又说:“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水平,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

”为什么呢?第一,因为每一代人在社会上开始生活时,所遇到的都是现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任何人都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每一代人开始其社会生活时,总是遇到并接受前人传给他们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每一代人遇到什么样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而且这种既得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还预先规定了这一代人的生活方式和活动方式。

第二,人们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并不是说他们不可以按照自已的目的和需要去改变原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但是,人们按照自己的目的和需要所从事的社会活动将引起什么样的社会结果,自己是意识不到的。

这是因为,这种社会结果是由各个个人和各种社会力量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合力”造成的。

每一个个人和每一种社会力量在形成这种“合力”时都起了作用,但历史的发展却又不以任何个人和任何一种社会力量为转移。

社会科学家文章

社会科学家文章

社会科学家文章引言:人类是情感的动物,我们的情感在我们的行为、决策和社交关系中起着重要作用。

社会科学家致力于揭示情感的奥秘,探索情感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的。

本文将从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角度,探讨人类情感的本质以及其对我们个体和社会的重要性。

一、情感的定义和分类情感是人类对外界刺激做出的主观和生理反应。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情感可以分为基本情感,如喜、怒、哀、乐等,以及复杂情感,如爱、恐惧、羞耻等。

社会学家认为情感是社会化过程中的产物,受到文化和社会规范的影响。

二、情感的起源与进化情感起源于我们的进化历程,它们帮助我们应对环境中的挑战和机会。

情感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早期人类的生存需求,如对食物的渴望、对危险的恐惧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情感也逐渐演化为更为复杂的形式,如对道德的关注、对他人的情感共鸣等。

三、情感对个体的影响情感对个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积极的情感如喜悦和爱可以提高个体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增强其身心健康。

消极的情感如恐惧和抑郁则可能导致心理问题和身体健康的恶化。

此外,情感还可以影响我们的决策和行为,塑造我们的身份和社会角色。

四、情感对社会的影响情感不仅仅是个体内部的体验,它们也对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情感是人际关系的基础,它们帮助我们建立亲密关系、培养友谊和维护社会凝聚力。

情感还在社会运动、政治行为和文化传承中发挥重要作用,塑造着社会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结论:情感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影响着我们的思维、行为和社会关系。

社会科学家通过研究情感的本质和作用,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互动的机制。

进一步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个体和社会的情感需求,促进人类的幸福和社会进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情感快递 2013辽宁春晚 郭冬临 黄杨 .flv 五、情感在现代社会的终结 1.愉快性情感的终结 2.利他性情感的终结 3.真实性情感的终结 4.高层性情感的终结 5.情感稳定性的终结 情感终结并非是情感不在存在,二是指情感的神圣性和积 极意义在现代或后现代已被销蚀,被转化成另一类型的情 感。事实是情感“转型”确已存在,其表现形式和特征多 种多样。因此,情感终结是指传统情感的终结,是情感历 史发展过程的消极结果。情感话题 2010 06 02.flv
• 四、后工业社会的后情感主义特征 • 1.后情感社会:全社会已经和正在导向“一 种新的束缚形式,在现时代走向精心制作 的情感”。也就是说,人们生活的一切方 面都被文化产业普遍地操纵了,“不仅认 知性内容被操纵了,而且情感也被文化产 业操纵了,并且由此转换成为后情感”。
•的公有制经济造就了集体性的婚姻关系, 所谓“共产共妻”。原始人婚姻生活的内容是单 一的性关系,主要表现为人的一种自然本能和生 理性行为。情感在男女之间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婚姻的排他性不强。 • 从某种意义上说,原始人的情感是平等的,因为 人与人之间没有尊重与蔑视,也没有喜爱和仇视, 平平淡淡,自自然然,所以卢梭说:“处在原始 状态的人性情实际上是最温和的”。 • 原始情感的“斥人”性、无节制以及“公有”性, 使原始社会表现出非情感主义的特征,即人与人 的情感关系淡薄、粗放,甚至是麻木不仁的,生 存需要压倒了情感需要,情感需要被生存需要同 化了。
• 三、工业社会的反情感主义特征 • 进入工业社会以后,对自然的宗教情怀被 以人为中心的启蒙理性所代替,对自然的 审美情趣被征服自然的工具理性所取代。 人对自然的无情控制和摧残,使得自然从 人的关爱视野中被排挤出去了,人摆脱对 自然的依恋以至于对自然的情感变得淡漠, 生态情感的危机凸显。
• 工业社会情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 1.情感世俗化。注重现世、关注自身,倡导 情感生活得个人性、隐私性和自由性,成 为现代人的情感走向。 • 2.情感开放化 • 3.情感商品化(人的情感由钟情于人转向钟 情于物) • 4.情感大众化 • 5.情感理性化(情感的市场化、法制化、伦 理化、文明化)
2.后现代社会的情感特征 (1)情感感性化 (2)情感碎片化 (3)情感快餐化 (4)情感的“零度化” (5)情感的“祛魅化” 后现代社会人类的情感呈现出变幻多端的景观, 它夹杂了各个时代的情感特点,缺乏一个统一的 模式。反映了人类情感发展的越来越多样性和复 杂性的去向。
• • • • • • • •
• 现代工业社会的情感结构具有外软内硬、 外松内紧的特点。软的一面是指现代社会 中情感的自由平等度极大,情感民主思想 深入人心,社会情感结构的等级模糊化。 硬的一面是指情感关系和斤斤计较的市场 经济联系在一起,所谓的“亲兄弟,明算 账”。 • 高度的分工和专业化,使得人与人之间通 过对抗而达到合作,在冲撞中达到相互支 持,情感处于一种动态平衡当中。
• 二、农业社会的情感主义特征 • 农业社会是自给自足的社会,人们的生活空间小,情感圈 子狭窄,但情感交往密度高,情感纽带牢固。 • 农业社会的情感结构呈现出外硬内软的特点。等级森严的 家长制(三纲、硬的一面)和温情脉脉的情义性(血缘关 系、软的一面)相互混杂着。 • 表面上看,国家对情感严加管束,个人的情感缺乏选择自 由;但是另一方面,随着国家对暴力手段的垄断,社会安 全感增强,情感交往反而增多,关系自由度增大。因此, 农业人享受较多的亲情、乡情,他们的交往具有私人性质, 形成真挚而不可取代的个人纽带,情感共享更经常地在安 宁与和平中进行。 • 情感援助:远山的呼唤(4).flv • 远山的呼唤(六) 爱心回应远山的呼唤.flv
第二章
人类情感发展的历史 过程
• 一、原始社会的非情感主义特征 • 卢梭认为,“人的最原始的感情就是对自己生存 的感情,最原始的关怀就是自我保存的关怀。” • 原始社会,人与人之间没有任何在社会差异和社 会地位意义上的交往,所以他们也不知道什么叫 虚荣、尊崇、重视和轻蔑;他们丝毫没有“你的” 和“我的”这种概念,也没有任何真正的公正观 念;他们可能有嫉妒、愤怒等激烈性情感,但却 缺乏自尊、忧伤等优雅性情感。人与人的结合主 要出自于生存的需要,这是由于大自然力量强大, 人与人之间须联合起来对付自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