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合集下载

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防控措施

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防控措施

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防控措施猪瘟是一种由非洲猪瘟病毒(ASFV)引起的高度致死性疫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引起了农业生产和经济的不利影响。

猪瘟病毒的病原体学特性非常稳定,对于猪类具有很高的致病性和传染性,能够引起严重的经济损失和动物福利问题。

流行病学猪瘟是一种严重的动物传染病,主要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受感染的动物而传播。

目前还不存在针对猪瘟的有效疫苗,传染病控制的主要措施是预防和隔离感染的猪。

猪瘟最初发现于非洲,目前已经扩散到了亚洲、欧洲以及大洋洲。

病毒通过野猪等野生哺乳动物以及获得感染的猪进行传播。

在流行病学中,病毒以野猪-养猪场-野猪的环路进行传播。

猪瘟的传播速度非常快,可以轻易地跨越国家或地区间的边界,因此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高度关注。

临床症状猪瘟主要感染猪,其中幼仔猪和年轻的仔猪感染率较高。

感染后的猪体温会上升,出现全身无力、食欲降低、呼吸急促等症状。

同时,猪的皮肤会变成紫色或深红色,呈现出出血性体征。

在病程晚期,猪会出现呕吐、腹泻、瞳孔扩大等症状,最终导致猪因为病情加重而死亡。

猪瘟对猪的威胁非常大,一旦发生疫情,往往会导致大规模的死亡和养殖业的损失。

剖检变化猪瘟引起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全身性出血,包括心、脾、肝、肺、肾等多个器官。

此外,病毒还会进入和破坏造血细胞,导致贫血和血小板减少。

在病毒感染后的早期,猪的淋巴结会出现肿胀,干燥的肌肉表面也会出现充血和肿胀。

随着病情的加重,猪身体的颜色会由淡红色变为紫色,主要是由于肌肉和皮肤内的血管出现了破裂和出血。

最终,猪的各个器官都会被病毒侵蚀,最终导致猪的死亡。

防控措施猪瘟的防控措施主要包括预防、检测和隔离。

预防的关键在于建立有效的生产和消毒措施,防止感染其它猪场的病毒。

预防措施包括猪场和野生猪栏建造的设施,以及食品加工工厂的相应工序。

此外,在病毒检测方面,建立有效的监测和筛查制度也非常重要。

对于发现感染猪的猪场,需要立即隔离感染的猪,并采取消毒和严格监测措施,以避免病毒扩散。

非洲猪瘟特征与病理分析

非洲猪瘟特征与病理分析
病猪一般常在发热后7天,出现症状后1-2天死亡。死亡率接近100%。
病猪自然恢复的极少。极少数病例转为慢性经过,多为幼龄病猪,呈间歇热型,并残留发育不全、关节障碍、失明、角膜混浊等后遗症。
非洲猪瘟病理变化
病理变化与猪瘟相似,出血性状和淋巴细胞核崩溃等病变,甚至比猪瘟明显。白猪皮肤稀毛处有很多明显发绀区,呈紫红色、胸、腹腔及心内有较多的黄色积液,偶尔混有血液,心包积水,心外膜、心内膜出血。全身淋巴结充血甚厉,有水肿,在胃肝门、肾与肠系膜的淋巴结最严重,如血瘤状,脾外表变小,少数有肿胀、局部充血或梗死、喉头、会厌部有严重出血,肺小叶间质水肿,胆囊壁水肿,浆膜和结膜有出血斑。膀胱黏膜有出血斑。小肠有不同程度的炎症,盲肠和结肠充血、出血或溃疡。
血液的变化很类似猪瘟,以白细胞减少为特征,约半数以上病猪比正常白细胞数减少50%。这种白细胞减少,是由广泛存在于淋巴组织中的淋巴细胞坏死,导致血液中淋巴细胞显著减少。白细胞减少时,正值体温开始上升,发热4天后,约减少40%。此外,还发现未成熟的个性细胞增多,嗜酸、嗜碱性细胞等无变化,红细胞、血红素及血沉等未见异常。
非洲猪瘟特征与病理分析
非洲猪瘟是猪的最可怕的三种(想了解更多养猪技术,请点击右侧的“更多养猪技术”)流行病之一,其它两种为猪水疱病(SVD)和口蹄疫(FMD)。非洲猪瘟最可怕的地方在于其高传染性、传播方式的变化多端、高发病率、高死亡率以及缺乏特效疫苗。
非洲猪瘟症状
潜伏期5-9天,病猪最初4天之内体温上升至40.5℃,呈稽留热,无其他症状,但在发烧期中食欲如常,精神良好。到死亡前48小时,体温下降,停止吃食。身体虚弱,伏卧一角或呆立,不愿行动,脉搏加速,强迫行走时困难,特别是后肢虚弱,甚至麻痹。有些病猪咳嗽,呼吸困难,结膜发炎,有浓性分泌物。有的下痢或呕吐、鼻镜干燥。四肢下端发日死亡。可见,非洲猪疫通常是先出现体温升高,后出现其他症状,而猪瘟则随体温升高,几乎同时出现其他症状,可作为二者鉴别诊断。

非洲猪瘟

非洲猪瘟

非洲猪瘟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East African Swine fever,ASF),是一种急性,发热传染性很高的滤过性病毒所引起的猪病,其特征是发病过程短,但死亡率高达100%,临床表现为发热,皮肤发绀,淋巴结,肾,胃肠粘膜明显出血。

中文名非洲猪瘟主要危害作物猪易感动物猪传播媒介软蜱临床表现发热,皮肤发绀,淋巴结,肾出血潜伏期4-19天目录1 发病情况2 病原3 流行病学▪易感动物▪传播媒介4 发病机理5 症状6 病理变化7 诊断▪临诊诊断▪实验室诊断8 防治一、发病情况2007年1月至今,世界非洲猪瘟发病情况。

本病自1921年在肯尼亚发现以来,一直存在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1957年先后流传至西欧和拉美国家,多数被及时扑灭,但在葡萄牙,西班牙西南部和意大利的撒丁岛仍有流行。

二、病原非洲猪瘟病毒是非洲猪瘟科非洲猪瘟病毒属的唯一成员,病毒有些特性类似虹彩病毒科和逗病毒科。

病毒粒子的直径为175-215纳米,呈20面体对称,有囊膜。

基因组为双股线状DNA,大小170-190kb。

在猪体内,非洲猪瘟病毒可在几种类型的细胞浆中,尤其是网状内皮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中复制。

该病毒可在钝缘蜱中增殖,并使其成为主要的传播媒介。

本病毒能从被感染猪之血液、组织液、内脏,及其他排泄物中证实出来,低温暗室内存在血液中之病毒可生存六年,室温中可活数周,加热被感染病毒的血液55℃30分或60℃10分钟,病毒将被破坏,许多脂溶剂和消毒剂可以将其破坏。

三、流行病学易感动物猪与野猪对本病毒都系自然易感性的,各品种及各不同年龄之猪群同样是易感性,梦特哥马利氏等(Montgomery)于1921年曾设法试验白鼠、天竺鼠、兔、猫、犬、山羊、绵羊、牛、马、鸽等动物,都未被感染成功,但是伟力合(Velho)于1956年报告,他曾盲目通过兔子26代后攻毒猪照样致死。

传播媒介非洲和西班牙半岛有几种软蜱是ASFV的贮藏宿主和媒介。

浅谈猪瘟和非洲猪瘟的临床、病理剖检症状区别

浅谈猪瘟和非洲猪瘟的临床、病理剖检症状区别

2020年第4期 吉林畜牧兽医15·养猪专栏·YangZhu ZhuanLan浅谈猪瘟和非洲猪瘟的临床、病理剖检症状区别周桂华吉林省榆树市动物卫生监督所,吉林榆树 130400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有多个省市发现非洲猪瘟感染病例,在经过捕杀、深埋、消毒处理后,发生非洲猪瘟病例的隔离区解除了动物疫情预警。

猪瘟在国内的养殖场经常出现,本文对猪瘟和非洲猪瘟的区别做以下介绍。

1 猪瘟和非洲猪瘟的临床症状区别1.1 猪瘟的临床症状感染初期精神沉郁、体温升高及白细胞减少,几周后食欲和外表出现明显的改观,体温降至正常或稍高。

后期表现精神沉郁和厌食,站立行走拱背弯腰,四肢无力行动迟缓,有时蜷缩在圈舍角落,而且眼结膜发红,有脓性分泌物,直肠温升高,直至临死前下降。

猪瘟体温升高时症状就随之出现,如果能够及时治疗,选对用药,是可以痊愈的。

强毒引起的急性猪瘟:以出血性败血症为主要特征,体温升高至41.5 ℃左右,属于稽留热型,鼻镜干燥甚至龟裂,并伴有脓性、出血性结膜炎。

在发病之初,可见耳根、腹部、股内侧皮肤出现点状出血,后期严重时融合成大片黑紫色,指压不褪色。

中毒引起的猪瘟:体温升高不明显,食欲不振,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

病猪消瘦,精神委顿,后躯无力,行走蹒跚,最后多衰竭而死。

耳尖、尾尖发绀坏死,怕冷挤堆,喝脏水。

病程常拖延1~2个月,不死也成为僵猪。

低毒引起温和型猪瘟:感染后母猪本身无临床症状,个别发生流产,产下的仔猪不会吃奶、肌肉震颤,腿外翻、关节肿大,蹄尖着地、走动困难。

仔猪出生后即顽固性腹泻,腹股沟淋巴结发黑,一般抗生素治疗无效,即使不脱水死亡也逐渐消瘦而成僵猪,剖检仅见肾脏针尖状出血点,个别喉头、心肌出血。

商品猪少见临床症状,仅表现血性泪斑、尿黄、皮肤苍白等亚健康状态,环境湿热、混合感染、强烈应激后会转归慢性或急性典型猪瘟。

1.2 非洲猪瘟的临床症状感染初期体温升高,并无明显症状,非洲猪瘟临床症状直到体温下降才显示出来。

非洲猪瘟的诊断和防治

非洲猪瘟的诊断和防治

非洲猪瘟的诊断和防治非洲猪瘟是一种极具传染性、致死性极高的猪病,一旦出现会给养猪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以下是非洲猪瘟的诊断和防治方法。

一、非洲猪瘟的临床症状1.高热:非洲猪瘟的患猪体温会急剧升高,甚至可达41℃以上。

2.食欲不振:患猪会出现食欲不振、口渴,甚至拒食现象。

3.呼吸困难:患猪出现呼吸急促、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

4.皮肤出血:患猪体内的血小板数量会急剧下降,出现皮下出血、鼻出血、咳血等症状。

5.全身乏力:患猪会出现全身乏力、行动不便的现象。

1.流行病学调查:由于非洲猪瘟具有极强的传染性,病例多发生在盛行地区,可以通过流行病学的调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2.临床症状:非洲猪瘟的临床症状非常明显,可以通过这些临床表现确定病因。

3.实验检测:常用的非洲猪瘟实验检测方法有ELISA、PCR等,在实验室中对病毒进行检测可以明确病因。

4.病理学检测:可以对死亡猪进行尸检,观察猪体内的器官是否出现出血、浑浊等症状特征,以明确病因。

1.加强猪场管理:猪场要进行必要的消毒、清洁工作,卫生条件要严格把控,生物安全措施要得到加强。

2.加强猪只检疫:新引进的猪只或者有病症的猪只,要进行检疫隔离,确保猪场不受病毒的感染。

3.强化疫苗接种:科学选用效果较好的非洲猪瘟疫苗,对猪群进行强制性接种,防止病毒扩散。

4.保持免疫屏障:养猪户若发现猪有非洲猪瘟的症状,要立即隔离,并进行消毒。

另外,要采取严密的防护措施,保持免疫屏障,防止病毒传播。

综上所述,非洲猪瘟是一种非常危险的猪病,诊断和治疗方法也比较困难。

养猪户应当加强对非洲猪瘟的防范意识,认真遵守相关防治措施,减少病毒的传播和扩散,保证猪场生态环境的安全和稳定。

非洲猪瘟的诊断与防治[猪瘟的诊断与防治]

非洲猪瘟的诊断与防治[猪瘟的诊断与防治]

非洲猪瘟的诊断与防治[猪瘟的诊断与防治]非洲猪瘟的诊断与防治[猪瘟的诊断与防治]近年来,我国猪瘟的发生和流行呈现明显上升趋势,感染率、发病率、死亡率均较高,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猪瘟的诊断与防治一直是临床兽医工作者所关注的焦点。

本文主要就猪瘟的诊断与治疗进行了详细地分析。

1.临床症状猪瘟潜伏期一般为5~7天,根据病情和病程,在临床上可将猪瘟分为4种病型,即最急性、急性、慢性和温和型四种类型。

通常体温升高的病猪,血液中白细胞明显减少。

1.1最急性型猪发病后病猪常无明显症状,突然死亡,一般出现在初发病地区和流行初期。

潜伏期短,一般为2~3天,突然发病,表现为高热稽留,体温升高,全身痉挛,四肢抽搐,四肢末梢、耳尖和黏膜发绀,全身多处有出血点或出血斑,很快死亡。

病程一般不超过5天。

1.2急性型病猪精神差,发热,体温在40℃~42℃,呈现稽留热,喜卧、弓背、寒颤及行走摇晃。

食欲减退或废绝,喜欢饮水,有的发生呕吐。

结膜发炎,流脓性分泌物,将上下眼睑粘住,不能张开,鼻流脓性鼻液。

初期便秘,干硬的粪球表面附有大量白色的肠粘液,后期腹泻,粪便恶臭,带有粘液或血液,病猪的鼻端、耳后根、腹部及四肢内侧的皮肤及齿龈、唇内、肛门等处粘膜出现针尖状出血点,指压不退色,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公猪包皮发炎,阴鞘积尿,用手挤压时有恶臭浑浊液体射出。

小猪可出现神经症状,表现磨牙、后退、转圈、强直、侧卧及游泳状,甚至昏迷等。

1.3慢性型多由急性型转变而来,体温时高时低,食欲不振,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逐渐消瘦、贫血、衰弱,被毛粗乱,行走时两后肢摇晃无力,行走不稳。

有些病猪的耳尖、尾端和四肢下部成蓝紫色或坏死、脱落,病程可长达一个月以上,最后衰弱死亡,死亡率极高。

1.4温和型又称非典型猪瘟,主要发生较多的是断奶后的仔猪及架子猪,表现症状轻微,不典型,病情缓和,病理变化不明显,病程较长体温稽留在40℃左右,皮肤无出血小点,但有淤血和坏死,食欲时好时坏,粪便时干时稀,病猪十分瘦弱,致死率较高,也有耐过的,但生长发育严重受阻。

非洲猪瘟的临床症状及防治策略探究

非洲猪瘟的临床症状及防治策略探究

X u m u s h o u y i非洲猪瘟的临床症状及防治策略探究刘新达2018年非洲猪瘟开始进入我国,大部分地区出现了非洲猪瘟疫情,为养猪产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影响。

自从非洲猪瘟进入我国之后,我国大部分省市发生了非洲猪瘟疫情,为养猪产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降低了养猪户的收入水平,同时城县也遭受到了非洲猪瘟的危害,我国对其产生的病原特征和临床症状进行分析,做好防治措施,最大程度的降低非洲猪瘟带来的损失。

一、非洲猪瘟病因病理分析1、非洲猪瘟病原分析现阶段,非洲猪瘟属于病毒科,病毒属,是唯一的DNA虫媒病毒,具有比较复杂的结构,包括外囊膜、双层内囊膜、病毒衣壳、核心基因组和核壳,呈现出同心同圆型,直径在176~220nm 之间的五层结构;非洲猪瘟病原具有基因组庞大的特性,主要是双股线性,拥有171~191kb,其中DNA中的保守区是中央的150kb,高变区在末端,同时具有大量的核苷酸构成,部分是开放阅读框、多个基因群;基因多变一共拥有24中基因型,其中在病毒传播的过程中起到主要作用是基因型I和基因型II,根据相关信息数据调查和研究,我国爆发的非洲猪瘟基因型主要是II;非洲猪瘟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对酸碱具有比较广泛的适应范围,没有血清时适宜Ph4~11.4,同时能够在Ph4~13.3之间能够存活,其中在冷藏肉、腌肉等范围可以存活较长的时间,病毒在冻肉中能够存活十年甚至以上的时间。

病毒被有效杀死,需要在20分钟60度、70分钟56度的处理杀死病毒,同时采用消毒剂能够对病毒消灭,如碘制剂、录制剂、苯基苯酚等多种消毒剂;病毒具有血清型多的特性,在非洲具有8个血清型,同时在欧洲有一种,一共高大9中血清型。

2、非洲猪瘟流行病学分析非洲猪瘟主要是家猪和欧洲、亚洲的野猪感染病毒较高,在具体的性别、日龄和种类没有显著的差异,其中疣猪和薮猪被感染,没有具体的临床症状,主要的传染源是感染病毒的家猪、野猪,其中包括病猪、隐形感染和带毒猪以及钝缘软蜱。

非洲猪瘟病理变化与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病理变化与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病理变化与防控措施
1.非洲猪瘟的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1)最急性ASF病猪:在发病几天内即死亡(少于一周)。

病猪发热,成堆拥挤在一起,除此之外,无其它明显临床症状。

(2)急性病例:表现典型的ASF症状:该病毒感染后最初症状是高烧(>40℃)伴随沉郁和食欲下降,并且耳部、腹部和腿部皮肤发红,四肢末端、腹部、口鼻部、耳朵等处出现红疹、呕吐、发热、虚脱、鼻子或直肠出血、出血性休克(鼻分泌物、腹泻),死前表现呼吸困难(肺水肿造成)。

感染后2~10天死亡,流产也是比较常见的症状。

剖检后的典型症状是内脏器官出血,特别是淋巴结、脾、肾等部位,可见肠阻塞、出血、淋巴结出血、脾出血肿大,腹腔脏器呈黑色,质脆易碎。

肾脏皮质可见出血点,淋巴结、胃、肝、肾脏及下颌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出血,同时伴有肺水肿。

(ASF发病猪耳朵发绀)
(后腿发红、发绀)
(3)亚急性病例:临床症状不明显,病毒造成血小板减少症,在感染后20天左右死亡。

发病猪的淋巴结出血症状明显,同时肺脏、肾脏、心脏及胃部也有病变和出血症状。

(ASF发病猪脾出血、肿大)。

非洲猪瘟诊断标准

非洲猪瘟诊断标准

非洲猪瘟诊断标准
非洲猪瘟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流行病学特点:已经规范免疫猪痘、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疫菌,但猪群发病率、病死率仍然较高;饲喂泔水的猪群出现高发病率、高死亡率;调入猪群15天内出现高发病率、高死亡率。

2.临床症状:发病率、死亡率较高,皮肤发红或发累。

高热或结膜炎症状,出现腹泻、运动失调症状等。

3.剖检变化:脾脏异常肿大至两倍甚至以上、易碎,脾脏有出血性梗死,下颌淋巴结出血,腹腔淋巴结出血。

由于非洲猪痘临床症状与古典猪痘、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疫病相似。

确诊必须开展实验室检测进行鉴别诊断,才能确诊。

对疑似非洲猪瘟疫情的,必须送病料经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国家外来动物疫病研究中心)或农业部指定实验室检测,结果为阳性的。

判定为确诊疫情。

制表:审核:批准:。

非洲猪瘟的病理特征及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的病理特征及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的病理特征及防控措施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 简称ASF)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猪类传染病,它是由非洲猪瘟病毒感染引起的,主要传播途径为直接接触感染猪或感染猪肉制品。

该病毒对猪的危害极大,既可导致急性危重病例死亡,也可出现慢性病例。

非洲猪瘟的出现对猪业产生了严重威胁,因此防治工作十分迫切。

本文将介绍非洲猪瘟的病理特征及相应的防控措施。

一、非洲猪瘟的病理特征1. 发病特征非洲猪瘟主要通过食物、水源和空气传播,感染后会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

病猪体温升高,出现厌食、精神萎靡、鼻孔流出暗红的分泌物、呼吸急促等症状。

随着病情的恶化,病猪出现皮肤潮红、出血点和出血斑等症状,严重时会出现呼吸困难、抽搐甚至死亡。

2. 病理变化非洲猪瘟病毒主要在淋巴系统、内脏器官和血液中发生复制,会对猪的多个器官和系统产生严重损害。

病理学观察发现,感染非洲猪瘟的猪会出现严重的淋巴组织肿胀和出血,肺、心脏、肝、脾、肾等内脏器官也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出血或坏死变化。

3. 诊断特征非洲猪瘟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实验室检测结果。

典型的非洲猪瘟病例在病理学检查时,可见到淋巴结肿大、淋巴组织出血、胸腔和腹腔积液等症状。

实验室检测可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等方法检测出非洲猪瘟病毒的存在。

二、非洲猪瘟的防控措施1. 加强动物检疫非洲猪瘟的传播途径多样,因此加强动物检疫对于预防非洲猪瘟至关重要。

在确诊的非洲猪瘟疫区,需严格控制活猪、猪肉制品的运输和交易,严格执行集中屠宰、无害化处理和病媒控制等措施,杜绝非洲猪瘟病毒的传播。

2. 加强疫苗研究目前还没有对非洲猪瘟病毒的有效疫苗,因此加强疫苗的研究对预防和控制非洲猪瘟至关重要。

科研人员需要对非洲猪瘟病毒进行深入研究,开发出高效的疫苗,为非洲猪瘟的防控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

3. 强化养殖管理增强对猪场的管理力度,规范猪场运营,确保猪场的卫生条件符合规范要求。

非洲猪瘟的诊断和防治

非洲猪瘟的诊断和防治

非洲猪瘟的诊断和防治非洲猪瘟是一种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高度传染性疾病,属于严重的畜牧业经济疾病。

该病毒在猪的体内可引起强烈的免疫反应,导致全身炎症反应并破坏猪体内各组织器官,引起猪的高热、厌食、精神萎靡、皮肤潮红、呼吸急促等症状,甚至导致猪的死亡。

该病毒不具有人畜共患性,只能感染猪。

诊断:1、症状诊断:非洲猪瘟病毒感染的猪呈现明显症状,包括严重的烦躁呻吟、高热、厌食、眼眶肿大、嗓音沙哑、头部以及四肢多发性出血点等,表现与一般的病毒感染有较大的区别。

2、病症分析:根据猪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组织学特征,在静脉注射一定量的病毒后,猪体内将出现急性死亡现象,死亡率达到100%。

3、实验室诊断:病毒分离、血清学检测、PCR检测是非洲猪瘟病的实验室检测方法,这些方法对于非洲猪瘟病的基础研究、病毒学探索和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防治:1、加强外部防御:因为非洲猪瘟病毒是高度传染性病毒,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传播,所以在外部防御方面,要加强卫生消毒,保持良好的环境和通风等措施。

2、堵塞病毒传播途径:非洲猪瘟病毒传播的途径很多,如车间工人、采购人员、运送猪的车辆等。

因此,要严格落实车辆消毒、人员消毒等措施,尽量减少病毒传播的途径。

3、开展疫苗防控工作:目前,对于非洲猪瘟病毒的疫苗技术已经相对成熟了。

在疫苗的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应该注意疫苗的质量和使用方法,实时监测猪群的状态和症状,及时采取措施,防止病毒扩散。

总之,非洲猪瘟病毒是一种非常严重、高度传染性的病毒,可以给猪类造成巨大的危害。

只有在加强外围防御、堵塞病毒的传播途径,并开展疫苗防控工作的同时,才可能控制病毒的传染,防止病毒的进一步扩散。

临床病理解剖学 非洲猪瘟

临床病理解剖学 非洲猪瘟

Subacute ASF. Intense oedema of the wall of the gall bladder (A) and surrounding the kidney (B). (C) Spleen with partial hyperaemic splenomegaly. Haemorrhagic and oedematous gastrohepatic (D) and renal (E) lymph nodes. (F) Kidneys with intense haemorrhage in the cortex, medulla and pelvis.
病理变化
1、脾脏显著肿大,一般情况下是正常脾的 3-6 倍,颜色变暗,质地变脆; 2、淋巴结 ( 特别是胃肠和肾 ) 增大、水肿以及整个淋巴结出血,形态类似 于血块; 3、肾脏表面瘀点 ( 斑点状出血 ) 4、皮下出血; 5、心包积液和体腔积水、腹水; 6、心脏表面 ( 心外膜 )、膀胱和肾脏 ( 皮质和肾盂 )的出血点; 7、肺可能出现充血和瘀点,气管和支气管有泡沫,严重肺泡和间质性肺水肿; 8、瘀点、瘀斑 ( 较大的出血 ),胃、小肠和大肠中过量的凝血; 9、肝充血和胆囊出血。
临床症状
临床上与猪瘟相似 淋巴器官、网状内皮组织、肾脏、皮下广泛出血,脾脏肿大,母猪流产 注意:猪瘟免疫猪群出现类似急性猪瘟症状时,应怀疑非洲猪瘟。
无症状突然死亡; □ 发病率、病死率高; □高热,体温升高 40.5 至 42℃; □ 耳、四肢、腹背部皮肤有出血点、发绀; □呕吐,腹泻或便秘,粪便带血; □ 虚弱、步态僵直,不愿站立等; □偶见眼、鼻有黏液脓性分泌物。 □ 精神沉郁、食欲下降; □ 呼吸困难,湿咳; □关节疼痛、肿胀; □妊娠母猪流产、死胎、弱仔。

猪瘟的诊断与治疗

猪瘟的诊断与治疗

猪瘟的诊断与治疗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的疾病,主要传播途径为接触被感染的猪或接触污染的物品。

猪瘟的传播速度快,致死率高,给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因此关于猪瘟的诊断和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猪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帮助养殖户更好地应对猪瘟疫情。

一、猪瘟的诊断1. 临床症状猪瘟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高烧、食欲不振、精神萎靡、呼吸急促、结膜出血等。

患病猪出现严重的腹泻和呕吐,体温急剧升高,呼吸困难,严重时甚至出现神经症状。

当养殖户发现猪出现以上症状时,应该及时报告当地畜牧部门,并请兽医进行确诊。

2. 实验室检测为了更准确地诊断猪瘟,可以进行实验室检测,主要包括病毒分离、核酸检测和抗体检测。

通过这些检测可以确定猪是否感染了非洲猪瘟病毒,有助于制定后续的防控措施和治疗方案。

3. 病理学检查在猪瘟疫情暴发后,可以通过病理学检查来对病死猪进行解剖和组织标本检测,以确定病变情况和病毒感染情况。

这对于了解疫情的传播路径和病情严重程度非常重要,有助于后续的疫情防控工作。

二、猪瘟的治疗1. 免疫预防目前猪瘟的治疗主要是以免疫预防为主。

猪瘟病毒对高温和消毒剂较为敏感,因此要做好猪圈的消毒工作,避免交叉感染。

可以通过注射疫苗,提高猪的抗体水平,增强免疫力,降低猪瘟的传播风险。

2. 对症治疗对于已经感染猪瘟的猪,可采取一些对症治疗措施,如使用抗生素治疗继发感染,保持猪舍通风干燥,给予充足的饮水和营养。

同时可以添加一些促进免疫的生物制剂,帮助猪快速康复。

3. 隔离和扑杀在猪瘟暴发的养殖场,要采取严格的隔离措施,将患病猪隔离开来,防止疫情继续传播。

对于确诊为猪瘟的猪要及时扑杀,避免疫情扩散。

三、猪瘟的防控措施1. 严格管控进出场猪瘟的传播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感染病毒,因此要加强对猪的流通管控,减少猪群之间的接触机会,避免病毒的传播。

2. 保持场所清洁定期做好猪舍的清洁消毒工作,保持猪圈的通风干燥,避免细菌病毒在猪圈内滋生和传播。

非洲猪瘟与常见猪病的症状鉴别

非洲猪瘟与常见猪病的症状鉴别

非洲猪瘟(ASF )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SFV )感染引起家猪及野猪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

该病最早于1921年在肯尼亚被确诊,我国于2018年8月确诊存在非洲猪瘟病毒。

非洲猪瘟为世界动物卫生组织法定报告的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非洲猪瘟严重危害生猪养殖业,目前既没有安全有效的预防使用疫苗,也无有效的治疗药物。

疫情发生后,只能通过扑杀发病猪和风险猪群加以控制[1]。

非洲猪瘟临床症状与古典猪瘟、猪丹毒等猪病存在很多相似之处,通过临床症状不能进行确诊,但通过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病史等综合判断可以提高疑似病例或疫情排查的效率,基层兽医人员在进行非洲猪瘟排查工作时存在一定难度,熟悉常见猪病的临床症状、掌握各疾病临床症状的差异,对于开展病例或疫情排查十分重要。

本文针对常见猪病临床症状、鉴别诊断进行简要阐述,希望可以为基层防疫人员开展疫情排查提供参考。

1非洲猪瘟临床症状及流行情况1.1临床症状非洲猪瘟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达100%,患病猪常常无前兆突然死亡;皮肤发红或发紫;出现高热或结膜炎症状;有的患病猪有胃肠炎症状,出现腹泻或呕吐症状;严重的出现神经症状[2]。

病理解剖最典型的病变特征是脾脏异常肿大;还可出现脾脏有出血性梗死,下颌淋巴结出血,腹腔淋巴结出血。

1.2流行情况非洲猪瘟病毒的传染源主要是带病毒的家猪、野猪及钝缘软蝉等。

主要通过接触非洲猪瘟病毒感染猪或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例如餐厨废弃物、饲料、饮水、圈舍、垫草、用具及车辆等,消化道和呼吸道是最主要的感染途径,存在气溶胶传播的风险,但风险很低;可以通过钝缘软蜱等媒介昆虫叮咬传播。

家猪、野猪高度易感,没有品种、日龄和性别差异,发病也没有明显的季节性,根据临床症状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潜伏期平均为15d ,最长可达21d 。

2018年以来,我国累计发生非洲猪瘟疫情已超过160起,因非洲猪瘟疫情被扑杀的生猪数量超过120万头,给养猪业造成巨大损失。

非洲猪瘟的病理特征及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的病理特征及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的病理特征及防控措施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简称ASF)是一种高致病性的猪类传染病,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

它在猪群中的传播速度快,病情严重,是猪类养殖业的一大威胁。

了解非洲猪瘟的病理特征以及有效的防控措施对于预防和控制疫情具有重要意义。

1. 病理特征:非洲猪瘟的病理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高致病性:非洲猪瘟病毒对猪的感染能力强,病毒能迅速侵入宿主的组织,导致严重的病变。

(2)广泛侵袭:非洲猪瘟病毒可以侵袭猪体内的多个器官,包括皮肤、淋巴结、肺、脾、肝、肾等,引起弥漫性出血和器官损伤。

(3)全身炎症反应:非洲猪瘟病毒感染后,宿主会出现全身炎症反应,包括发热、食欲下降、疲劳、呼吸困难等症状。

(4)高病死率:非洲猪瘟病毒感染的猪大多数会死亡,尤其是年龄较小和应激状态较高的猪。

病死猪体表现为发绀、出血点、出血斑、出血渗出等病变。

2. 防控措施:(1)加强养殖管理:提高猪舍的卫生条件,定期清理猪栏和猪舍周围的环境,防止病毒污染的物品进入猪舍。

(2)加强运输管理:严格检查猪群来源,禁止非法运输和交易猪只。

运输时要注意车辆和器材的清洁消毒,防止病毒传播。

(3)加强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预防非洲猪瘟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要选用合格的疫苗,按照规定接种程序和剂量,做好免疫程序的管理和记录。

(4)做好病死猪处理:及时处理病死猪,防止污染环境。

严禁将病死猪和疑似病死猪出售或进行非法处置。

(5)提高兽医检疫能力:加强兽医人员的培训,提高辨识和诊断非洲猪瘟的能力。

加强疫情监测和报告机制,及时发现和报告疫情,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非洲猪瘟是一种危害极大的猪类传染病,对养殖业和经济具有严重威胁,因此必须采取全面的防控措施。

通过加强养殖管理、运输管理、疫苗接种、病死猪处理和提高兽医检疫能力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非洲猪瘟的传播。

加强疫情监测和报告机制,及时发现和报告疫情,也是防控非洲猪瘟的关键。

非洲猪瘟的病理特征及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的病理特征及防控措施

畜 牧 兽 医2020年第1期新农民非洲猪瘟的病理特征及防控措施董玉祥,董玉云(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畜牧发展促进中心,山东 临沭 276700)摘要: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致死性的传染病,给养猪业造成极大损失.其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与猪瘟很相似,表现为发热、 皮肤发绀和淋巴结、 肾、 胃肠黏膜明显出血.在流行时,病死率可高达100%。

本文将针对非洲猪瘟流行特点进行分析,探究其常见的临床症状,且根据非洲猪瘟的流行特点,提出针对性的预防及防治措施.详细探究非洲猪瘟的病理特点,降低非洲猪瘟的发生率,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非洲猪瘟;病理特征;防控措施非洲猪瘟具有发病快、传播速度快和死亡率高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严重威胁到养猪业,且已经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当下,我国国内从去年就开始大面积发生非洲猪瘟疫情,相应的直接影响到猪的存栏量,再加上周边国家的疫情已经引起我们的恐慌,为此急需要制定行之有效的防控方法来有效抵御疫病的入侵。

1 病理特征非洲猪瘟经口腔或呼吸道会进入体内,感染鼻腔或扁桃体等,然后逐步向淋巴结等部位扩散,猪浆膜面会逐渐肿胀充血而出血,血点会出现在内脏表面、胃粘膜、肠道、膀胱等位置。

肺脏会出现肿胀,内部充斥的液体呈明显泡沫状,气管内也会出现泡沫状、带血样的粘液。

脾脏会出现肿胀的情况且出现破碎的可能性较大,在患病初期颜色为深红色,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加重会成为黑色,网状边缘甚至会出现梗死的情况。

颌下淋巴结、腹腔淋巴结会出现肿胀扩大的情况,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加重会造成出血[1]。

2 流行病学探讨2.1 传染源非洲猪瘟是一种DNA病毒,主要传染源为感染的病猪、康复猪、病死猪、隐性感染猪的血液、排泄物、组织等,自然宿主为钝缘软蜱。

2.2 传播途径主要感染途径为呼吸道、消化道,其次还包括昆虫叮咬、感染病毒猪及其产品与受污染的物料等。

2.3 易感动物易感动物主要是家猪、野猪,各年龄段均可感染,在品种与性别方面无明显差异。

非洲猪瘟的病理特征及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的病理特征及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的病理特征及防控措施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 简称ASF)是一种急性、急性慢性传染病,对猪的危害极大,其病原体是非洲猪瘟病毒(ASFV),该病毒对猪属于病毒科疱疹病毒科,猪瘟属于自然疫情,曾在非洲制造大规模的瘟疫。

在非洲以外的国家,曾在一九二0年首次在欧洲找到本病,传入俄罗斯。

上世纪2018年,非洲猪瘟在中国大面积暴发,对中国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了解非洲猪瘟的病理特征并且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一、非洲猪瘟的病理特征1. 病原体非洲猪瘟的病原体是非洲猪瘟病毒(ASFV),ASFV颗粒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约为175-215nm。

ASFV是DNA病毒,具有双膜,通过病原体的DNA测序研究发现,ASFV具有150-190kbp的基因组。

ASFV分为固有毒株和局部毒株,固有毒株对猪的毒性更大,致病力也更强。

2. 临床症状非洲猪瘟的临床症状一般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种临床类型。

急性型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猪的发热、食欲减退、粉红色腹泻、呕吐等。

亚急性型的临床症状为猪的发热、食欲减退、粉红色腹泻、皮下出血。

慢性型的临床症状为猪出现长期的发热、食欲减退、呕吐、体重下降等。

非洲猪瘟的临床症状比较明显,很容易引起人们的重视。

3. 病理变化非洲猪瘟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猪的全身淋巴结肿大、软骨变软、胆囊出血、心包炎、脑膜炎等。

在肺脏、肝脏、脾脏、肾脏、骨髓、脑组织等处也都可以发现黄色淋巴结肿胀,而肝脏、脾脏、肺等器官多出现出血点和出血灶。

非洲猪瘟的病理变化会严重损害猪的多个器官,导致猪的健康状况急剧恶化。

二、防控措施1. 加强猪场管理为了预防和控制非洲猪瘟的扩散和传播,要加强猪场的管理。

要加强猪场的环境卫生管理,定期对猪场进行消毒,保持猪场内外的卫生清洁。

要强化猪舍的通风换气,保持猪舍内空气的清新。

还要定期消杀害虫,预防病毒通过害虫传播。

要对猪进行定期的检疫,及时发现病猪并对其进行隔离和治疗。

非洲猪瘟综述

非洲猪瘟综述

健康养殖·防控2021.04 畜牧业环境65摘 要:本文将介绍非洲猪瘟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疾病的防治等方面,为防范非洲猪瘟疫情的再发生和漫延和防控和根治非洲猪瘟提供参考。

关键词:非洲猪瘟;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疾病控制1 前言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SFV)引起的猪高传染性高致死率性疾病。

ASF是最严重的猪病之一,它会严重影响和破坏与动物和动物产品的区域贸易。

ASFV可以通过三种不同的模式进行传输:直接,间接和媒介传播。

直接传播通过与受感染的猪及其产品接触来实现;间接传播是由受污染的蜱虫引起的;媒介传播的传播是通过鸟类进行的。

该病的特征是皮肤和内脏出血,高烧不退,突然死亡。

控制和根除措施以早期发现为基础,加上严格的检疫和生物安全措施。

2 临床症状ASFV通过扁桃体和呼吸道侵入,并在病毒血症发生之前在鼻咽的淋巴组织中复制,该病毒血症在感染后48~72h 内发生。

初级复制发生在最接近病毒进入点的淋巴结的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中。

病毒通过与红细胞膜相关的血液途径或淋巴途径传播。

病毒血症通常在感染后2~8d开始,由于缺乏中和抗体,因此会持续很长时间。

随着ASFV扩散到不同的器官,如淋巴结,骨髓,脾脏,肾脏,肺和肝脏,会发生继发性复制和特征性出血性病变。

感染的猪在患病3~4天后的48h内会出现血小板减少症。

ASFV通过影响血管内皮对止血机制的作用而引起大出血。

大约4~5天后,由于严重的水肿和出血,血管损伤扩展到了基底膜并导致死亡。

3 病理变化非洲猪瘟按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分为过急性,急性,亚急性和慢性型。

过急性可能不存在病理性病变。

急性型的特点是淋巴结,脾脏,肾脏大量出血,偶尔在心脏也有出血。

淋巴结看起来像是红色的深色血肿,有水肿和脆性。

脾脏可能变得弥漫性肿大,梗塞且易碎。

可能会观察到肾脏的小出血点。

还经常观察到心外膜和心内膜中的胸膜、心包膜和腹膜液的瘀点过多。

非洲猪瘟的临床症状及综合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的临床症状及综合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的临床症状及综合防控措施陈咏茂(四川省内江市种猪场,四川内江641000)摘 要:2018年非洲猪瘟迅速传入中国,给我国生猪产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以此导致许多养殖户破产,猪肉价格一路飙升,这也增加了我国居民的肉类消费成本。

虽然非洲猪瘟疫情对养殖场及农户产生了显著的负面影响,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疫情防控意识。

因此,疫情发生后,更应该加强非洲猪瘟防控理念,避免再次发生疫情。

关键词:非洲猪瘟;临床症状;综合防治doi:10.19567/j.cnki.1008-0414.2021.06.077! 引言非洲猪瘟与非洲传统的猪瘟非常相似。

该病最初发现在非洲国家,2018年首次在中国发现。

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和预防性疫苗,该疾病的流行只能通过杀死感染源、控制疾病和切断感染途径来控制。

切断感染途径,能够有效地降低猪感染率,在此过程中要增强猪的免疫力,从而减少由此带来的经济损失。

非洲猪瘟的缓解并不意味着非洲猪瘟或其他疾病不会大量复发。

由于非洲经典猪瘟病毒对外部环境具有一定的抵抗力,并且可以在外部环境中长期生存,该病很难预防。

因此,从业人员应建立科学的防疫意识,有效的、科学合理的开展规范的防疫措施。

" 流行性特点非洲猪瘟病毒是一种能在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之间传播的病毒。

目前,针对性的治疗药物还没有研发出来。

病猪和病猪的体液、粪便和血液中均含有非洲猪瘟病毒。

非洲猪瘟病毒可通过空气、媒介或健康猪与病猪之间的直接接触传播,从而感染其他健康猪。

# 临床症状根据发病时间,患非洲猪瘟的病猪临床表现可分为超急性、急性、亚急性和慢性4种类型。

不同类型的非洲猪瘟病毒有不同的危害程度和表现。

超级性猪瘟病毒,猪无临床症状死亡,偶尔出现食欲减退和痉挛。

急性猪瘟病毒临床症状常伴有呼吸困难、哮喘和出血。

有研究表明,猪一旦出现急性和超急性的临床症状,死亡率为100%。

亚急性表现为多体出血,慢性临床症状不明显,但有腹泻、呕吐等症状。

非洲猪瘟及其生物安全防控

非洲猪瘟及其生物安全防控

非洲猪瘟及其生物安全防控非洲猪瘟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高传染性疾病,因其感染范围广、死亡率高而备受人们关注。

该病主要感染猪类动物,但其它哺乳动物如狗、猫等也可能受到感染。

非洲猪瘟是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关注的病原体之一,因其具有极大的生物安全风险。

为此,本文将介绍非洲猪瘟及其生物安全防控措施。

1.非洲猪瘟的临床表现和传播途径非洲猪瘟病毒侵入猪体,首先侵入呼吸道粘膜,细胞病理损害后,病毒进入淋巴组织,进而侵入全身组织,导致淋巴病、消瘦、贫血等症状。

非洲猪瘟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发热、不正常的呼吸、咳嗽、流涕、消瘦、猪皮变硬、病态黄色等。

病毒最短潜伏期为3至5天,最长为10至14天,潜伏期结束后,猪体出现症状并迅速蔓延。

该病毒还可以通过直接接触、呼吸道分泌物、排泄物(尤其是粪便)等途径传播。

(1)疫苗预防法:目前,研发出多种非洲猪瘟疫苗,可有效预防非洲猪瘟的传播。

但是,由于该病病原体变异频繁,且常常出现新的病毒亚型,因此疫苗的研发与生产仍存在诸多挑战。

(2)隔离控制法:一旦出现猪群中的疑似或确诊非洲猪瘟病例,应立即对疫区实行隔离措施,阻断疫情扩散。

此外,应尽可能减少交通运输,避免将不干净的物品、人员和动物运入疫区。

(3)焚烧消毒法:对于疑似或确诊非洲猪瘟死亡猪只、粪便、遗留物等,应立即加以焚烧消毒。

同时,对猪圈、仓库、运输工具等场所进行消毒处理。

(4)监测检疫法:加强对猪肉、猪产品的检疫与监测,防止携带病毒的商品流通于市场,并严格限制疫区内的猪肉、猪产品的流通。

由此可见,非洲猪瘟对猪产业的危害极大,疫情发生后往往需要大规模屠宰猪只,造成经济损失和社会压力。

因此,需要加强非洲猪瘟的生物安全防控,实现人与畜、畜与畜的健康共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luctuating fever, accompanied by depression and loss of appetite, are also common.
Painful walking; joints are often swollen with accumulated fluid and fibrin.
Cyanosis
Reddening of the skin - tips of ears and both front and hind legs.
Cyanosis
7 dpi (wild boar)
Necrotic areas o the skin surface
Subcutaneus haematomas (ears, chest, abdomen and both front and hind legs)
eyes; the area around the tail may be soiled with bloody faeces.
Similar (although generally less intense) to those observed in the acute form, except vascular changes that are more intense, mainly hemorrhages and edemas.
Petechial haemorrhages on epicardium
20 dpi
13 dpi
Wild boar 9dpi
Hydrotorax
Lung.
7 dpi
Congestion
Petechial haemorrhages
Froth in trachea and bronchus
Severe alveolar and interstitial pulmonary
r 9dpi
Ascites with yellowish fluid
20 dpe
19 dpi
Liver
Congestion
Hepatomegaly
Haemorrhages on the serosa surface of
gall bladder
virulent ASFV
30-70% [7-20 days]
<30% [> 1month]
EXTERNAL CLINICAL SIGNS
Fever (41-42 °C), anorexia, and inactivity hyperpnoea, and cutaneous hyperemia. Animals usually die suddenly without clinical signs. Fever (40-42 °C), anorexia, recumbence, lethargy, weakness and
Stomach
11 dpi
Petechial haemorrhages on serosa and mucosa
Labored respiration and pneumonia. Abortion Slight fever (40-40. 5 °C) followed by mild respiratory distress
and moderate-to-severe joint swelling. Reddened areas of skin that become raised and necrotic
HOW DOES ASF LOOK LIKE?
The present flyer provides essential information about the clinical presentation of the disease to help to identify the most common clinical signs and lesions induced by ASFV Isolates of different virulence.
ASF External clinical signs acute-
subacute ASF
Pigs are visibly weak with fever and huddle to stay warm.
Reddening of the skin
Reddening of the skin - tips of ears and both front and hind legs.
LESIONS
No lesions are evident in organs.
Hemorrhages under the skin; enlarged, edematous, and completely hemorrhagic lymph
nodes similar to blood clots (particularly gastro hepatic, and renal); enlarged, friable, and dark-red to black spleen with rounded edges; petechiae (spot-like hemorrhages) on the capsule of the kidneys. excess of fluids in the heart (hydro pericardium with yellowish fluid) and body cavities (hydrothorax, ascites); petechiae on the heart’s surface (epicardium), urinary bladder, and kidneys (on the cortical and renal pelvis); the lungs may present congestion and petechiae, with froth in the trachea and bronchus, and severe alveolar and interstitial pulmonary oedema; petechiae, ecchymosis (larger hemorrhages), and excess clotted blood in the stomach and small and large intestines; hepatic congestion and hemorrhages in the gall bladder. Ascites and hydro pericardium; edema of the wall of the gallbladder and bile duct as well as in the surrounding area of kidneys (perirenal edema); partial hyperemic splenomegaly with focal infarction; hemorrhagic, edematous and friable lymph nodes, (they often look like dark red hematomas); Renal hemorrhages are more intense (petechiae and ecchymosis) and more extensive (cortex, medulla and pelvis) than in acute forms Pneumonia with caseous necrosis (sometimes with focal mineralization) in lungs; fibrinous pericarditis; edematous lymph nodes, which can be partially haemorrhagic (mainly mediastinal lymph nodes)
and legs; constipation or diarrhea, which may progress from mucoid to
bloody (melena); vomiting; abortion of pregnant sows at all stages of pregnancy; bloody froth from the nose/mouth and a discharge from the
19 dpi
29 dpe
Stomach
Petechial haemorrhages on serosa and mucosa
Small and large intestine
Petechial haemorrhages on serosa and mucosa
13 dpi
20 dpi (Stomach)
Classification of ASFV isolates according to the virulence versus clinical form of ASF:
High virulence isolates → peracute and acute forms of disease. Moderate virulence isolates → acute, subacute and chronic forms of disease. Low virulence isolates (attenuated) → subclinical or chronic form of the disease.
ASF pathological findings acutesubacute ASF
9 dpi (wild boar)
10 dpi (wild boar)
Abdominal cavity.
Ascites with redish flui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