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种群和群落教案.docx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种群和生物群落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种群和生物群落教案

种群和生物群落【种群知识网络】1.种群各基本特征之间的关系:2.种群密度:指单位空间中某种群的个体数目,它直接反映了种群的繁荣程度。

它随环境条件、物种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常有样方法(植物)和标志重捕法(个体较大的动物),最精确的方法就是逐个计数法。

3.出生率与死亡率。

出生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

死亡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

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这四种因素直接决定了种群密度。

4.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密度。

5.年龄组成: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可用于预测未来种群的发展情况。

其分型及特点如下:6(1)指数式增长——“J ”型曲线;计算公式: Nt=N0· T(T 代表增长周期)(2)逻辑斯蒂增长——“S ”型曲线(3)“(4(5)研究意义:有利于野生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害虫的防治等。

【群落知识网络】1.概念:生物群落是指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多种生物种群的有规律的组合,具有复杂的种间关系。

组成群落的各种生物种群不是任意地拼凑在一起的,而是有规律组合在一起才能形成一个稳定的群落。

图示如右: 2.实质:某时某地所有生物种群的有机集合。

(联系纽 带: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 【考点透视】 一、考纲指要通过对种群基本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合理推导出种群数量变化和两种种群增长方式的特点;理解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了解生物群落的概念、实质及其结构。

二、命题落点1.种群基本特征、意义及相互关系,尤其是出生率、死亡率及年龄组成对种群密度的影响。

垂 直 结构 A B C D E F 水平结构2.种群数量变化特点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3.群落结构的判定4.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区别与联系【典例精析】例1:[06全国Ⅰ-4]锄足蟾、蝌蚪雨蛙蝌蚪和蟾蜍蝌蚪均以浮游生物为食。

在条件相同的四个池塘中,每池放养等量的三种蝌蚪,各池蝌蚪总数相同。

种群和群落_教案

种群和群落_教案

种群和群落【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种群和群落的概念,能区别种群和群落;2.理解群落是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群落垂直分层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大量种群和群落事例,学生分析和判断种群和群落;2.通过在引导学生凭借概念对具体的生物学现象作出判断和推理的过程中,训练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鼓励学生通过分析活动自己找出答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2.通过对种群和群落动态规律的研究,使学生懂得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资源、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1.生物群落的概念及其结构。

【教学过程】一、开门见山。

T:展示一幅一群狮子捕食一头水牛的图片和一头狮子捕食水牛反被牛群杀死的视频,引出个体和群体的概念(通过对个体与群体的比较,让学生自然而然的接受种群的概念。

)那么在自然界中,生物不仅可以以个体的形式单独存在,而且往往以群体的形式出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生活在不同区域的生物群体。

二、新知学T:很多时候,生物还是过着“群居”生活的,个体聚集成一个群体,例如我们现在就是一个由老师和同学组成的班集体。

目前较为珍稀的赤麻鸭,也是喜欢群居的生物,请你看图片思考:图中有几个赤麻鸭?这个群体中每个生物个体有哪些共同点吗?S:外形相似,同种生物,生活在水边。

这张图片中赤麻鸭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一群赤麻鸭生活在水塘边,也就是说它们这个群体占据一定的地域或空间。

我们再来看一种生物——睡莲,我们水塘中的睡莲往往是几支甚至是一片一起生活在水中。

图中有几支睡莲?那么这些睡莲又有什么共同点呢?S:水中生活,同种生物。

这两个群体有什么相似点?S:是同一物种,占据一定空间,群体。

我们把占据一定空间的同一物种的群体称为种群。

而种群的三要素就是:同一种物种,占据一定的空间,群体。

这三要素也是我们判断种群的重要标准。

例如我们把这群赤麻鸭称为赤麻鸭种群,睡莲群体称为睡莲种群。

想一想:五磊山上的所有树木是一个种群吗?一个蜂巢里的所有蜜蜂是一个种群吗?种群概念讨论:(1)杜湖里的一条鲫鱼是鲫鱼种群(×)。

高中生物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4.1 种群的特征2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

高中生物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4.1 种群的特征2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

4.1种群的特征2
①增长型:特点是幼年个体大量成长为成年产生后代,老年个体死亡的少,出生的比死亡的多,种群的个体数越来越多。

②稳定型:各年龄期的个体数比例适中。

在一定时期内出生的新个体数接近衰老死亡的个体数。

种群中个体数目保持相对稳定。

③衰退型:老年期个体数目较多而幼年期的个体数目偏少。

新出生的个体不能补偿衰老死亡的个体数。

一般说种群密度越来越小。

(4)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有一定的影响。

①概念:种群中雄性和雌性个体所占的比例。

②性别比例的应用: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从而达到杀虫效果。

2.种群的空间特征: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
四、课堂训练。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第4章种群和群落 第1节种群的特征 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第4章种群和群落 第1节种群的特征 教案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帮肋学生养成良好的表达交流习惯。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迁入率和迁出率
1.引导学生思考并说出迁入率和迁出率的概念。
2.设疑:迁入率、迁出率与种群密度的关系?
3.多媒体展示:研究迁入率和迁出率有什么意义?
1.回答并朗读。
2.说出迁入率、迁出率与种群密度的关系。
3.阐述研究迁入率和迁出率的意义。
检测学生对本节内容的掌握情况,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分析回答。
提高资料分析能力
种群的空间特征
1.让学生自由发言,说出种群的空间特征的概念。
2.多媒体展示:水稻的空间分布、
某种杂草的空间分布、瓢虫的空间分布图。
3.引导学生对应归纳说出种群的三种空间特征。
4.引导学生讨论:研究种群特征有何意义?
1.自由发言。
2.看图分析。
3.对应说出种群的三种空间特征。
设置悬念,激发求知欲。
种群密度
1.提问:什么是种群密度?
2.设疑:种群密度与种群大小的关系?
3.引导学生根据种群密度的概念,列出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
4.多媒体展示有关种群密度的计算题,让学生列式计算。
1.思考,回答,齐读。
2.讨论分析,说出种群密度与种群大小的关系。
3.思考并列出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
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多媒体展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回答,梳理各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积极思考,认真回答,梳理各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训练学生梳理知识的能力。
资料分析
1.多媒体展示:小资料-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部分数据。
2.提出问题:资料中红色字体的内容分别对应于种群哪一数量特征?

种群和群落 教案

种群和群落 教案

种群和群落教案教案标题:种群和群落教学目标:1. 了解种群和群落的概念和特征。

2. 掌握种群和群落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3. 能够通过实例分析种群和群落的变化和演替。

教学重点:1. 种群和群落的定义和特征。

2. 种群和群落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3. 种群和群落的变化和演替。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

2. 实例图片和图表。

3. 学生小组讨论活动所需的材料。

教学过程:步骤一:引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种群和群落的概念,并与他们讨论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

2. 引导学生思考种群和群落的关系,并提出相关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步骤二:种群的定义和特征(15分钟)1. 使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向学生介绍种群的定义和特征,包括种群密度、种群分布和种群增长等。

2. 通过实例图片和图表,让学生观察和分析不同种群的特征,并与他们讨论。

步骤三:群落的定义和特征(15分钟)1. 使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向学生介绍群落的定义和特征,包括群落结构、群落组成和群落演替等。

2. 通过实例图片和图表,让学生观察和分析不同群落的特征,并与他们讨论。

步骤四:种群和群落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20分钟)1. 使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向学生介绍种群和群落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包括种群对群落的影响和群落对种群的影响。

2.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不同种群和群落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并汇报他们的观点和结论。

步骤五:种群和群落的变化和演替(20分钟)1. 使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向学生介绍种群和群落的变化和演替,包括种群数量的波动和群落结构的变化。

2. 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分析种群和群落的变化和演替,并讨论这些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步骤六:总结与评价(5分钟)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种群和群落的重要性。

2. 让学生自评本节课的学习效果,并提供必要的反馈和建议。

教学延伸:1. 给学生布置相关阅读任务,进一步加深对种群和群落的理解。

种群与群落教案

种群与群落教案
龙文教育1对1个性化教案
学生
###
学 校
二中
年 级
高二
教师
###
授课日期
2011-12-10
授课时段
3:30---5
课题பைடு நூலகம்
种群与群落
重点
难点
1、种群的特征 2、种群的数量变化
3、群落的结构特征 4、群落的演替









【衔接阶段】
检查学生的作业,了解其学习的情况,查漏补缺。
通过交流,了解学生思想及情绪动态,把握相关信息,科学艺术导入本节 课的内容。
※群落的概念,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结构及演替
【知识应用】
【布置作业】详见学案
教导处签字:
日期: 年 月 日
课后
评价
一、学生对于本次课的评价
O 特别满意 O 满意 O 一般 O 差
二、教师评定
1、学生上次作业评价
O好O较好O一般O差
2、学生本次上课情况评价
O 好 O 较好 O 一般 O 差
作业
布置
教师
【教学内容】
※ 个体、种群、物种、群落的概念及特征
※ 种群的特征:密度、出生率与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 种群密度的调查
※ 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 生物群落的概念和群落结构
※ 生物种间的关系
※ 群落的演替
※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例题讲解】
结合学案例题讲解
【方法技巧】
※种群的概念、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
留言
教师签字:
家长
意见
家长签字:
日期: 年 月 日

《种群和群落》单元整体教学

《种群和群落》单元整体教学

《种群和群落》单元整体教学一、教学目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种群和群落的概念、特征、数量特征和演替过程,掌握种群密度和群落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演替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基本知识,了解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能够运用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方法进行种群的数量变化和群落的观察与调查。

二、教学内容1. 种群的概念和特征:种群是指一定地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具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等特征。

2. 群落的概念和特征:群落是指一定地域内所有生物个体的总和,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特征。

3. 种群的数量特征和种群密度: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等,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4. 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水平结构是指群落在水平方向上的不均匀分布现象。

5. 群落的演替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群落的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6. 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包括破坏生态环境、影响物种多样性等,保护生物多样性是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7. 实验和探究:种群的数量变化和群落的观察与调查:通过实验和探究,让学生掌握种群数量变化和群落观察与调查的方法和技术。

8. 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方法的运用:通过本单元的教学,让学生掌握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方法在生态学中的应用,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种群和群落的概念、特征、数量特征和演替过程等基本知识,了解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种群数量变化和群落演替的机制,掌握种群密度和群落的观察与调查方法和技术。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本单元的教学可以采用讲解、演示、实验、探究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基本概念和掌握基本技能。

高中生物种群与群落教案

高中生物种群与群落教案

高中生物种群与群落教案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种群和群落的概念及其特点,能够区分不同种群和群落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教学重点:种群和群落的定义、特点和区别;不同种群和群落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教学难点:种群和群落之间复杂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教学准备:教材、PPT、实验材料、板书。

教学流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用PPT展示一些物种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这些物种之间的关系,并引入种群和群落的概念。

二、讲解种群的定义和特点(15分钟)1. 介绍种群的定义:指生态环境中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

2. 讲解种群的特点:包括生长、繁殖、死亡和迁徙等过程,以及群体数量、密度和分布等属性。

三、讲解群落的定义和特点(15分钟)1. 介绍群落的定义:指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由多个不同种类物种组成的生态群体。

2. 讲解群落的特点:包括物种组成多样,数量相对稳定,种类之间存在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等特点。

四、讨论种群与群落的关系(20分钟)1.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种群和群落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总结不同种群和群落之间的作用。

2. 展示讨论成果:学生代表向全班展示各自小组的讨论成果,让其他同学进行点评和补充。

五、实验操作(20分钟)1. 设置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不同种群和群落之间的相互作用。

2. 实验操作: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导进行实验,记录观察数据和结果。

六、总结与讨论(10分钟)1. 教师进行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种群和群落的概念和特点。

2. 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对种群和群落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讨论。

教学反馈:布置相关作业,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生态系统中种群和群落之间的关系,加深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备注:本教案可根据具体教学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以确保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的达成。

必修3第4章种群和群落

必修3第4章种群和群落

第4章种群和群落教学要求1.种群的概念和基本特征(了解)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了解)3.种群增长的‘T’型曲线和“S”型曲线(理解)4.研究种群数量变动的意义(了解)5.群落的结构特征(了解)6.群落演替的过程和主要类型(理解)7.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了解)考点呈现1.列举种群的特征。

2.学会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来调查种群的密度。

3.说明种群的四个数量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4.简述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并尝试建构种群的增长模型。

5.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6.用数字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7.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8.识别群落,比较群落和种群的区别和联系,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9.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演替过程及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10.认同国家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政策。

第1节种群的特征第1课时基础知识梳理1.种群的概念: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的形成种群。

2.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特征。

3.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1)样方法:估算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之一是。

做法是: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算值。

(2)标志重捕法:调查对象是。

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中,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占总个体数的比例,估计。

计算方法是N:M=n:m。

其中N为估计该样地上个体总数,为标志数,n为再捕个体数,为再捕标记数。

限时跟踪练习1.下列环境中的生物,属于种群的是()A、一个公园中的草本花卉B、一个牧场里所有产奶的奶牛C、一条河里所有的鱼D、一个蜂巢里所有的蜂2.下列关于种群密度的叙述,错误的是:()A.某一物种种群密度在不同季节中有较大差异;B.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差异很大;C.每平方千米草原内老鼠的数量是种群密度;D.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密度。

高中生物人教版种群与群落的生态学研究教案

高中生物人教版种群与群落的生态学研究教案

高中生物人教版种群与群落的生态学研究教案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种群与群落的生态学研究教案》导学部分:一、导入生态学研究的核心是对生物群体间相互关系的探究,而种群与群落是生态学研究的基本概念。

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中的《种群与群落的生态学研究》一章,深入了解种群与群落的形成、演替以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二、目标1. 了解种群与群落的概念和基本特征;2. 掌握种群与群落形成、演替的原因和过程;3. 了解种群与群落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三、呈现让学生观察一张生物多样性示意图,引导学生思考:生活在同一地区的各种生物之间是否存在某种联系?他们是如何相互影响的?四、探究1. 种群的概念与特征通过讨论植物和动物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种群的概念,并分析种群的特征,如密度、分布、出生率、死亡率、迁移等。

2. 种群形成的原因和过程以动物群落为例,解释人口增长与环境资源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种群形成的原因。

然后通过图表和实例,让学生了解种群形成的过程,包括迁移、新群体的建立和繁殖等。

3. 种群的演替介绍种群的演替概念,通过图表和实例展示种群演替的过程和演替的形式,如以毛竹为代表的植物群落演替等。

引导学生思考演替的原因和演替对环境的影响。

4. 群落的概念和特征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和生态位的概念,让学生理解群落的概念和特征,如物种组成、结构、功能等。

五、总结总结种群与群落的概念和关系,引导学生思考种群与群落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它们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作用。

六、拓展让学生通过互动游戏、小组讨论等形式,进一步探究种群与群落的生态学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七、小结在本节课中,我们深入了解了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中的《种群与群落的生态学研究》一章内容。

通过对种群与群落的概念、形成原因和过程、演替以及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的学习,我们对生态学研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为以后的学习积累了基础。

注:教案中的内容为虚构,仅供参考。

实际教学中,请根据教材内容进行编写。

《种群和群落导学案》

《种群和群落导学案》

《种群和群落》导学案一、导入种群和群落是生态学中非常重要的观点,它们揭示了生物在自然界中的生存状态和互相干系。

在本节课中,我们将进修种群和群落的定义、特征、互相干系以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二、观点诠释1. 种群:指在一守时期内,在一定地理区域内,同一物种个体的总和。

种群具有密度、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等特征。

2. 群落:指在某一地理区域内,不同种群之间互相作用、互相依存的生物群体。

群落具有物种组成、结构、功能等特征。

三、种群和群落的特征1. 种群的特征:(1)种群密度: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的个体数量。

(2)种群分布:个体在空间上的分布方式。

(3)种群增长:种群在一守时间内个体数量的变化。

2. 群落的特征:(1)物种多样性:群落中不同物种的数量和比例。

(2)生态位:不同物种在群落中的生存位置和所占资源的利用方式。

(3)群落结构:不同物种在群落中的组成、分布和互相干系。

四、种群和群落的互相干系1. 种群与群落的干系:(1)种群是群落的组成单位,群落是种群的集合体。

(2)种群通过互相竞争、捕食、共生等互相作用影响群落结构和稳定性。

2. 种群内部的互相干系:(1)同一种群内个体之间存在竞争、合作等互相干系。

(2)种群内个体之间的互相作用影响种群的发展和发展。

五、种群和群落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 维持生态平衡:种群和群落的互相作用维持了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

2.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种群和群落参与了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

3. 生态系统稳定性:种群和群落的多样性和互相依存性保证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六、教室练习1. 请诠释种群密度和种群分布的观点。

2. 举例说明种群内个体之间的互相作用。

3. 分析群落结构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七、拓展延伸1. 请结合实际生态环境,调查并分析一种动植物种群的密度和分布情况。

2. 选择一篇关于物种多样性的文章,分析其中提到的群落结构和生态位的观点。

3. 设计一个实验,探究种群密度对群落稳定性的影响。

高二生物第四章种群和群落教案 人教版

高二生物第四章种群和群落教案 人教版

高二生物第四章种群和群落教案人教版第1节种群的特征一、教学目标1.列举种群的特征。

2.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种群的特征。

2.教学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

三、课时安排2四、教学过程〖章引入〗学生阅读P59,特别强调种群的概念〖板书〗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够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节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可采用课本介绍的两种取样方法取样,用样方法进行估算。

也可以将模拟草地平均分成假设干等份,求得其中一份的数量后,再估算整体的数量。

〖问题〗以“本节聚焦〞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带问题学本节。

〖板书〗第一节种群的特征一、调查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的方法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体积〕中的个体数量。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探究〗学生阅读思考讨论,师提示。

〖讲述1〗样方法〔quadrat method〕样方法的方法繁多,依生物种类、具体环境不同而有所不同。

样方的面积有大有小,样方形状也有方形、长方形、圆形、条带状等多种,但是各种方法的原理却是相同的。

首先,在要调查的生物群落中,确定一个或数个X围相对较大区域作为样地;再在样地中随机选取假设干个样方;然后计数各样方中的全部个体数量;最后,计算全部样方个体数量的平均数,通过数理统计,对种群总体数量进行估计。

例如,假设随机抽取样方n个,每个样方的生物个体数为X1,X2,X3,…X n,那么样方的平均数X=∑X n/n。

〖探讨的讨论〗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1.提示:“问题探讨〞中调查对象是完全随机分布的,且调查区域是规那么的,调查对象与其他物体的区分是显而易见的,因此,采用样方法得到的估算值与真实情况比较容易接近〔误差小〕。

高中生物_种群和群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生物_种群和群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二轮复习课《种群和群落》教学设计高三备课组卜德英在“种群和群落”一章教学中,本人根据新课标要求对其在知识内容、学习目标和教育教学策略等方面,进行了如下教学构思。

1 单元知识内容及其学习目标本章知识内容包括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变化、群落结构和群落演替四个部分。

本章教学上的重点是种群数量的变化和群落的演替,种群的特征和群落的结构这两节内容分别是为这两个重点打基础。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要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和群落演替的影响,同时培养学生认清国家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的意义。

由此根据具体内容标准转化为具体学习要求如下:2 单元教学策略及教学2.1 种群特征教学策略及教学这一节课堂引入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一段关于一块草地上各种杂草的分布录像;最后选择几种突出的杂草,通过对各种草的模拟形状统计在一个样地模型上,从而引出课本刚开始的问题探讨。

提出让学生自行统计样地上各种杂草的数量,通过学生不同的计数方法所形成的结果引出种群第一个特征种群密度的概念。

在种群密度调查方法上教材详细解释了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这部分讲解时可以通过比较法完成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在应用对象上的不同,从而对其调查过程中注意事项进行突破。

老师在分析这部分内容时,始终要使学生明白抽样调查结果是一估计值,所以取样必须具有随机性。

让学生明白随机性是保证取样调查后统计样地种群密度数值在正常偏差范围内的条件。

教师在突破种群密度相关知识点以后,可以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过程来完成其他三个种群特征。

当然事先可以给学生呈现这样的探究的思路:当学生完成以上内容后,必然会提出迁入和迁出率与种群密度什么关系?这时教师确到好处的作出点拔:“迁入率和迁出率对一些种群(活动能力强)的密度也起决定性作用,如一座现代化的城市人口数量变化”。

本节内容最后老师不能忘记回归课本,通过学生对书本种群空间特征分布的观察,引出种群空间特征的三种形式: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集群分布,同时为群落分布打下伏笔。

种群与群落集体备课教案

种群与群落集体备课教案

种群与群落集体备课教案目标: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变化;群落的概念和结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种群的特征一、概念:(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概念的三个要点:①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一个区域)②同种生物(指在一定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且在自然状态下能相互酱和繁殖并产下可育后代)③个体总和(一群个体)但一个种群中有不同年龄不同外表的全体组成。

注意:[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就是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过程][同种群的个体间可相互交配、繁殖,所以是繁殖的基本单位][种群虽然是同种个体组成,但决不是个体简单相加,因为种群内个体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通过种内关系而形成的有机整体。

]不能把类和物种混淆。

例1:下列能构成一个种群的是(C )A一个养蜂场的所有工蜂B一个养蜂场的所有蜜蜂C一个蜂巢的所有蜜蜂D一个蜂巢的所有工蜂二、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核心问题是种群的数量变化。

但数量变量又和种群特征分不开)1、种群密度(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种群最基本的特征2、描述:个体数量/单位空间------- 一般陆地是单位面积,水域是单位体积。

单位空间大小不是不变的,应根据研究对象而确定。

(如一块草地中每平方米面积内的蒲公英数量,每平方千米农田的蝗虫数量。

)3、种群密度可变性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差异很大(我国某地野驴:2头/100Km2,而灰仓鼠则为:数十万只/100Km2)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受季节、水、食物、天敌等改变。

如某农田中东亚飞蝗的密度在夏、冬明显不同。

例2:下列可称为种群密度的是(A )A、全世界的人口数量B 一个鱼塘中全部鱼的数量C、一片森林中全部生物数量D单位面积内数量稳定的种群的数量4、种群密度调查方法(取样调查法)植物(样方法)样方:样方大小适宜;样方随机选取(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计数:样方内、样方相邻两边及顶角(一般样方顶边左边及左角处)计入,同种个体无论大小均计入。

高中生物 第4章 种群和群落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新人教版高中必修3生物教案

高中生物 第4章 种群和群落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新人教版高中必修3生物教案

第4章种群和群落第1节种群的特征[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列举种群的特征。

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2.过程与方法说出种群的基本特征有哪些;画出各特征间的相互联系并说出其原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表达出教材探究实验的方法原理及须知[教学重点]种群的特征。

[教学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

[新知预知]一、种群的概念在一定___________和_________内的______生物个体的总和,叫种群.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的__________,具有一定的_________和___________,而且在________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够产生出_______________的一群生物个体。

二、种群的特征正因为种群是同种个体通过特定的关系构成的群体,所以种群与个体相比具有数量特征。

而种群的种群数量特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

1.种群密度〔最基本的数量特征〕〔1〕概念:种群密度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点:同一环境条件下,不同物种不一样;同一物种不同环境条件下也不一样。

〔2〕“用___________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是在原形示X和具体指导下,让学生完成尝试、模仿性的操作。

双子叶草本植物叶脉一般为_____________单子叶草本植物常常丛生或蔓生叶脉一般为_______________〔3〕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1〕“估算〞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在科学研究的许多领域中都要运用;〔2〕“估算〞存在着______,运用科学方法进行估算可以缩小误差,最大限度地保证得到的结果符合客观事实。

〔4〕在着手调查之前,要明确调查的目的,确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带着问题进行调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 1 节种群的特征一、教学目标1.列举种群的特征。

2.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种群的特征。

2.教学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

三、安排2四、教学程〖章引入〗学生P59,特种群的概念〖板〗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下能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同一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引入〗以“ 探”引入,生思考回答提示。

提示:可采用课本介绍的两种取样方法取样,用样方法进行估算。

也可以将模拟草地平均分成若干等份,求得其中一份的数量后,再估算整体的数量。

〖问题〗以“本节聚焦”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带问题学本节。

〖板〗第一种群的特征一、调查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的方法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位面(或体)中的个体数量。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探究〗学生思考,提示。

〖讲述 1〗样方法( quadrat method )样方法的方法繁多,依生物种类、具体环境不同而有所不同。

样方的面积有大有小,样方形状也有方形、长方形、圆形、条带状等多种,但是各种方法的原理却是相同的。

首先,在要调查的生物群落中,确定一个或数个范围相对较大区域作为样地;再在样地中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然后计数各样方中的全部个体数量;最后,计算全部样方个体数量的平均数,通过数理统计,对种群总体数量进行估计。

例如,假随机抽取方 n 个,每个方的生物个体数X 1,X 2,X 3,⋯X n,方的平均数 X=∑X n/n。

〖探的〗生思考回答提示。

1.提示:“ 问题探讨” 中调查对象是完全随机分布的,且调查区域是规则的,调查对象与其他物体的区分是显而易见的,因此,采用样方法得到的估算值与真实情况比较容易接近(误差小)。

而在实地调查中,调查对象的分布往往不是随机的,调查区域也往往不是规则的,还有许多其他因素会干扰和影响调查的准确性,因此,采用同样的方法其结果误差会比较大一些。

但是,只要掌握了科学的调查统计方法,其误差会控制在允许的范围之内。

2.提示:为了确保所选择的样方具有代表性,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使通过样方统计的结果(估算值)能更接近真实的情况。

3.提示:样方的数量太少,其统计结果的误差可能就较大;一般而言,样方越多,其统计结果越接近真实情况。

但是,样方数量太多,整体取样花费的时间、精力就越多。

从统计学上看,一定数量的样方即可以保证统计结果的真实性。

4.提示:种群密度的调查结果应当允许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不同小组对同一种群的种群密度调查结果可能是不一样的。

),例如 5%以内。

如果超出了此范围,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造成不一样的原因应当首先归结为采取不同的样方法所致。

所以,要针对实际情况,讨论取样方法是否存在问题。

〖讲述 2〗标志重捕法(mark-recapture method)标志重捕法:是在一个有比较明确界限的区域内,捕捉一定量生物个体进行标记,然后放回,经过一个适当时期(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重新充分混和分布后),再进行重捕。

根据重捕样本中标记者的比例,估计该区域的种群总数。

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哺乳类、鸟类、鱼类、昆虫和腹足类等动物种群数量的绝对估计。

假定在调查区域中,捕获M个个体进行标记,然后放回原来的自然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重捕的个体数为 n,其中已标记的个体数为 m,根据总数 N 中标记比例与重捕取样中标记比例相等的原则,即N∶ M=n∶m,可得调查区域种群数量N=M× n/m。

〖板书〗二、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死亡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例。

三、迁入率和迁出率对一个种群来说,单位时间内迁入和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分别称为 immigration rate or emigration rate.四、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几种年龄型种群的特点类型种群构成特点发展趋势图示增长型幼年个体很多 ,老年个体很少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稳定型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衰退型老年个体很多 ,幼年个体很少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思考与讨论〗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 1. 提示:图中 A 种群属于增长型, C种群属于衰退型, B 种群属于稳定型。

这是由于种群中年轻个体越多,一般来说出生率会越高,死亡率会越低。

2.提示: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也不一定总是保持稳定。

这是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完全决定于年龄组成,还会受到食物、天敌、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此外,种群数量还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

年龄组成为衰退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一般来说会越来越小,但是也不排除由于食物充足、缺少天敌、迁入率提高等原因而使种群数量增长的情况。

〖板书〗 sex ratio 是指种群众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板书〗五、种群的空间特征〖小结〗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种群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种群数量种群具有个体所不具备的总体特征,这些指标多为统计指标,大体分为三类:(1)种群密度,它是种群的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直接影响2)初级种群参数,包括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出预测变化方向影响数量变动年龄组成种群密度性别比例决定大小和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生和迁入是使种群增加的因素,死亡和迁出是使种群减少的因素;(3)次级种群参数,包括性比、年龄结构和种群增长率等。

种群的数量是不断变化的,造成其变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从个体数量上的变动来看,则表现为由出生、死亡、迁入和迁出四个基本参数所决定。

这样,种群在某个特定时间内数量变化可以用下式表示:N t+1 =N t +( B-D) +( I - E)(N t是时间 t 时的种群数量,B、D、 I 、 E 分别是出生、死亡、迁入、迁出的个体数,N t+1是一个时期后、时间t+1 时的种群数量,则有出生率=B/N t;死亡率 =D/N t;迁入率 =I/N t;迁出率 =E/N t。

)〖作业〗练习一二基础题1.约 386 条。

2.调查鼠的密度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蚯蚓的密度可用样方法。

拓展题1.提示:个体往往有性别、大小、年龄等特征,种群不具备这些特征。

将一定地域中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作为一个整体(即种群)来看时,这个整体就会出现个体所不具备的特征,如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等。

可见,由部分组成的整体不是部分的简单加和,而是会出现新的属性。

2.提示:随着营养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还会延长;由于实施计划生育,出生率仍将维持在较低水平,因此,老年人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可能还会升高。

关于现行计划生育政策是否应当调整,学生自由发表意见,不求统一的答案。

第 2 节种群数量的变化一、教学目标1.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2.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3.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4.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2.教学难点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三、课时安排1四、教学过程〖引入〗在第一节中,我们学习了种群数量的影响因素,大家看“问题探讨”,思考讨论准备回答。

n〖提示〗 =2 ,N 代表细菌数量,n 代表“代”。

216=2。

3.细菌数量不会永远按这个公式增长。

可以用实验计数法来验证。

〖问题〗再以“本节聚焦”引起学生的思考和注意力。

〖板书〗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学生活动〗学生阅读并完成P66 图 4-4细菌种群的增长曲线。

〖旁栏思考题1〗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不够精确。

〖问题〗在自然界中,种群的数量变化情况是怎样的呢?〖答并板书〗 1. 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学生活动〗阅读P66 第三段到第五段。

〖板书〗自然界确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J”型。

〖旁栏思考题2〗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①食物和空间田间充裕;②气候适宜;③没有天敌等。

〖板书〗“ 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tN t =N0λ〖问题〗“ J”型增长能一直持续下去吗?〖板书〗 2. 种群增长的“ S”型曲线〖学生活动〗阅读P67 并完成“思考与讨论”。

〖提示〗 1. 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可以采取器械捕杀、药物捕杀等措施。

2. 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思考,可以采取措施降低有害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①如将食物储藏在安全处,断绝或减少它们的食物来源;②室内采取硬化地面等措施,减少它们挖造巢穴的场所;③养殖或释放它们的天敌,等等。

〖旁栏思考题3〗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同一种群的K 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

〖问题〗种群数量达到K 值时,都能在K值维持稳定吗?〖板书〗 3. 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学生活动〗阅读P67~ P69 并完成“探究”。

〖小结〗略。

〖作业〗练习一二。

〖提示〗一、基础题1.(1)在食物充足、空间广阔、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等优越条件下,种群可能会呈“J” 型增长。

例如,澳大利亚昆虫学家曾对果园中蓟马种群进行过长达14 年的研究,发现在环境条件较好的年份,种群数量增长迅速,表现出季节性的“ J ”型增长。

( 2)在有限的环境中,如果种群的初始密度很低,种群数量可能会出现迅速增长。

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种内竞争就会加剧,因此,种群数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就会停止增长,这就是“ S”型增长。

例如,栅列藻、小球藻等低等植物的种群增长,常常具有“ S”型增长的特点。

2.(1)以年份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根据表中数字画曲线。

(2)食物充足,没有天敌,气候适宜等。

(3)作为食物的植物被大量吃掉,导致食物匮乏;自然灾害等。

第 3 节群落的结构一、教学目标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3.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群落的结构特征。

2.教学难点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三、课时安排1四、教学过程〖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

〖提示〗 1. 本讨论题关注池塘中的生物组成及其有序性,讨论池塘中的种群组成(群落结构),具体有多少个种群并不重要。

可以从肉食性鱼、植食性鱼、浮游动物、浮游植物、微生物等方面举例。

2.本讨论题关注池塘中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池塘中的肉食性鱼大量减少,一些小鱼等小型水生动物因天敌减少,数量会大量增加,池塘中浮游动物、浮游植物以及其他一些水生植物数量会大量减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