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构成形式与写意花鸟章法的相互借鉴
章法的基本规律 篆刻的形式美 高中美术
![章法的基本规律 篆刻的形式美 高中美术](https://img.taocdn.com/s3/m/234d60e7de80d4d8d05a4f06.png)
呼应关系 疏密关系 虚实关系 奇正、方圆等
和谐统一
章法的基本规律
课堂实践:
利用手中的笔和纸“画出”印章。 要求:
1、每张作品至少要体现一种以上的章法; 2、“画出”自己或同学或老师的名字章; 3、把手中的印章以小组为单位印在纸上,并折叠成屏风等不同形状, 贴到黑板上。
欣赏:
齐白石
画理书意 佳构天成
章法的基本规律—篆刻的形式美
金石印章的魅力
疏密关系
“疏可跑马,密不透风”
密
密பைடு நூலகம்
密
呼应关系
对角呼应
留红呼应
盘曲呼应
挪让位移
穿插渗透
小练习:以下作品有哪种章法?(可以有一种以上)
请 给 下 列 作 品 分 类 , 辨 别 出 以 哪 种 章 法 为 主 ?
和谐与统一
除了以上所举章法形式,篆刻章法还有奇正、 方圆等形式,但归根到底,章法最终要达到自 然和谐的统一。
合理地处理疏与密、长与短、方与圆、斜与正、 粗与细、完整与残缺等等矛盾,使线条之间、 文字之间、印文与边框之间能够相互协调,互 有情致,浑然一体,达到自然生动的目的。
小结:
对角呼应 留红呼应 盘曲呼应 挪让位移 穿插渗透
中国篆刻的艺术与技巧
![中国篆刻的艺术与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abf6735c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22.png)
中国篆刻的艺术与技巧
中国篆刻的艺术与技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篆刻的章法:篆刻的章法如同绘画的构图,要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呼应、顾盼,同时又要纵横交错,变化多样。
在篆刻中,常用的章法有朱白相间法、移位组合法、挪让组合法、巧拙布局法和伸缩避让法等。
这些方法都是为了使印文布局更加合理、美观。
2. 篆刻的刀法:篆刻的刀法是篆刻艺术的核心技巧之一。
它包括冲刀法、切刀法和削刀法等。
不同的刀法可以产生不同的线条效果和金石气息,使篆刻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3. 篆刻的篆法:篆法是篆刻中的基本技巧之一,它涉及到篆书的书写规范和字形结构。
在篆刻中,篆法的运用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和原则,如“六书”原理等。
同时,篆法也可以进行一定的变化和创新,以适应不同的印文布局和风格需求。
4. 篆刻的款识:款识是篆刻作品中的附属部分,但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包括刻款和拓款两个步骤。
刻款是指在印面上刻写作者姓名、年月等文字信息;拓款则是将这些文字信息用拓印的方式呈现出来。
款识的处理需要考虑到与印文的呼应和整体布局的协调。
此外,学习篆刻还需要掌握一定的工具和材料知识,如印章石的选择、印泥的使用和保养等。
同时,对于篆刻艺术的欣赏也需要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历史文化素养。
总之,中国篆刻的艺术与技巧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门类,需要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才能逐渐掌握其精髓和奥妙。
书印合壁喻画理
![书印合壁喻画理](https://img.taocdn.com/s3/m/067f4443e45c3b3567ec8b1f.png)
达到完美 , 正是 中国画不懈追求 的艺术境界。 宋代 以前 , 画面上少有书法 出现 , 偶有题字也是在不 显眼处
留下 作 者 的姓 名 ; 着 文 人 画 萌 芽 , 随 一些 诗 、 、 兼 修 的 文 人 开 书 画
上, 合理的题 诗、 落款 既能“ 白” 处的诗 题 : 秋劲 拒霜盛 , “
峨冠锦羽鸡 ; 知全五德 , 已 安
逸胜鬼管 。” 图疏密有序 , 全
笔线 条之美 , 纯从 金石 、 书画 、 铜器 、 碑 碣、 造像 而来 , 刚柔得 中 , 法起 承转 笔 合, 在乎有劲。” 很多 画家擅长 书法 , 在 作 画时便不 自觉地 以书入 画 , 于是 “ 工
作 用 。 赵 佶 的《 在 芙蓉 锦 鸡 图》 , 下 几枝 菊 花 斜 插 而 出 , 构 图 中 图 使 具 有错 综 复 杂 之 感 , 同时 渲 染 了金 秋 的 气 氛 , 画锦 鸡 , 临 于疏 所 飞 落 的 芙 蓉 花 枝 上 , 回首 仰 望
可以说 , 书法与印章是构成国画作 品的艺术表现组合 。由于 书画所使用的工具相同 , 因而二 者在结合的时间上要稍早一些 。 所谓“ 书画同源”, 无论绘画或书法都 是用线条造 型的艺 术 , 台 亭 楼阁、 干、 树 树枝 、 、 山 石等 等都 以线条
初被视为一 种信 物 , 而后 因水墨 画中只有 黑白两种颜色 , 略显单
调, 于是就将朱红 印章押到 画面上 , 这时 的印章 已不仅仅是信物
式 的 标记 , 成 为 画面 构 成 中 不 可缺 少 的组 成 部 分 。 而
的一部分 , 所以用来题字 的书法在浓淡 、 大小 、 长短等方面要 与画 面互 为补充 , 协调一致 , 同时也要考虑字体的形式 , 及位置的合理 经营 , 只有字与 画面统 一 、 和谐 才会 给作品产生相得益彰 的衬托
略谈篆刻艺术的写意性和篆刻常用章法要领
![略谈篆刻艺术的写意性和篆刻常用章法要领](https://img.taocdn.com/s3/m/857c07b4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8d.png)
略谈篆刻艺术的写意性和篆刻常用章法要领略谈篆刻艺术的写意性和篆刻常用章法要领的直接表达之外,还要通过线组合成的这些文字的结体、造型等其它因素来加以衬托、加以补充,使之意味生动、情趣盎然。
篆刻结体造型的这些线,是高于生活的图案化、表现化的一种形式,是渗透了作者主观“意”韵的客观反映。
篆刻艺术所追求的目标或是写主观之情感,或是传客观对象之精神,都是通过追求“意象”而达到追求“意境”。
意象也好,意境也好,都是以“意”为主导,而不是以客观的象为主导,意是主观的,意象和意境是经过主观意识加工、提炼、概括以后的客观的象,明显地带上了创作者的意志。
这就是以线结体造型的魅力之所在。
篆刻创作的“意象”造型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含蓄美,是“似与不似”、“得意忘形”。
刘江先生说:“意的表达不可太露,使人感到笔、刀、形有尽而意无穷。
若直陈其事,便不是好的作品。
”姜白石说:“语重含蓄”,东坡云:“言有尽而意无穷者,天下之至言也。
”如有人学齐白石,大刀阔斧,笔锋、刀锋太露,原想表现“气魄”、“雄健”,实则“剑拔弩张”。
有人刻肖形印,形象逼真,毫发皆具,缺乏“掩其部分而微露点滴之美”。
若微露其意,反而使人有“犹抱琵琶半遮面”之美感,增加了观赏者回味与想象的余地。
意象型的造型,往往看上去并不完美,但其艺术张力都是浑厚的,而篆刻艺术精神追求的并非面面俱到、完美无缺,而是给人一种启示、一种联想。
这种“似与不似”的含蓄美是篆刻艺术创作所追寻的一条艺术准则,它给篆刻艺术家们提供可以随“意”雕琢的空间。
表现客观物象,只有注入创作者的情感、意趣,才能获得某种原有事物所不具备的生机和意味,才能真正使印面“活”起来且富有表现力,达到“方寸天地,气象万千”的艺术效果。
二、“朱”、“白”视觉空间的写意性前人在篆刻艺术章法构成过程中有句名言叫“计白当朱”。
“白”者,印章之虚空也;“朱”者,印章之实迹也。
“计白当朱”是篆刻艺术章法构成之法则,与“疏能走马,密不容针”同为篆刻创作构图的基本手法之一。
八年级美术《方寸之间》教案设计
![八年级美术《方寸之间》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52a7c8bb84ae45c3a358c27.png)
②直接描笔在纸上绘制肖形图案、扩印在印石上。
③运用切刀法篆刻肖形印。
2、学生独立进行肖形印治印,教师进行随堂辅导。
3、师:好了,大部分同学已经完成了肖形章的镌刻。下面请每个小组推选一幅钤印好的作品让大家欣赏欣赏。(展析学生作品)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先规定学生根据篆刻章法布局的基本原则,修改教材上篆刻作品的文字布局,这样就免去了临时查找篆字的麻烦,甚至可以只提供一两个篆刻文字统一作为学生课堂练习使用的参考篆字,同样也能达到“活动二”的设置目的。
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意及时给予技术示范和辅导,随时展示制作过程中的学生作业,及时做出评价,对学生作业的不同步骤的表现进行纠正或鼓励。
2、结合活动一,深化巩固篆刻步骤与要领,重点学习冲刀的篆刻技法。(教师现场演示使用冲刀法的技术要领。
3、学生独立动手刻制印章,教师进行随堂辅导。
4、教师展示并评析部分优秀的学生印章作业。
小组讨论后派一位代表回答。
学生开火车抢答。
学生自主动手篆刻。
每组派一个上台表演。
学生进行评价。
修改印稿。
欣赏三方印。
同学们举手答
激发学习兴趣,铺垫感情。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一、导读课本、了解新知。
1、师:请看大屏幕,篆刻的基础知识:包括篆刻的定义、表现形式和所需的工具材料等,其基本技能包括治印和钤印等。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快速阅读课本第10-11页的内容,找到答案后派一位代表回答。(大屏幕出示导读题“想一想、找一找”)
第一课时的教学引入首先可从强化学生的动手体验入手,让学生在动手篆刻过程中体验篆刻的魅力,提高学生继续深入学习的兴趣。
论篆刻艺术形式美规律
![论篆刻艺术形式美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b684f31ef18583d0496459c7.png)
论篆刻艺术形式美规律刘泽荣篆刻艺术同其它艺术一样,其美的形象是美的内容和美的形式的辩证统一。
美的形式是美的内容的结构或组织,包括内形式、外形式和附加形式。
然而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的形式,究竟怎样的形式才是篆刻艺术美的形式呢?篆刻艺术美的形式即是符合形式美规律的形式。
篆刻艺术的形式美规律,就是内容的各种要素组织成为一个美的形式的规律。
篆刻艺术的形式美规律,笔者认为有以下六个方面:整齐与节奏规律,对称与均衡规律,比例与和谐规律,分层与有序规律,完整与生动规律,多样的统一规律。
一、整齐与节奏规律整齐是篆刻艺术作品内容的各种要素,按照其本然的整一状诚的排列或组合。
篆刻艺术作品中文字的排列,章法的构成以及刀法的运用,都包含着与杂乱相对的整齐美。
这种整齐是其内在联系上的整齐。
所谓的“整”是指整体,“齐”是指格调。
即某一篆刻艺术作品整体风格、风貌的整齐。
不同风格的作品有不同的整齐和节奏。
这里讲的节奏是指篆刻艺术创作刀法运用的快、慢、行、止节奏,章法构成的疏密大小节奏和字法书写的长短、宽窄的节奏。
在篆刻创作中,只有必须遵循整齐与节奏规律并加以组织运用,才具有美的形式,从而也才能够成为美的形象。
然而,由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一个事物在基本整齐和节奏的状态中,也有某些不整齐和无节奏的状态出现,而且这种杂乱状态,往往会成为打破僵化的整齐与节奏的一种内在动力,形成新的整齐与节奏状态,这新的整齐与节奏则会更加富有生气。
篆刻艺术创作中,就会经常碰到这样的现象。
如在某方篆刻作品中,文字出现重复,或是数根相同线条处于同一位置时,在线距上进行疏密、长短等技法变化加以调整。
否则,将出现雷同而产生呆滞、僵化的感觉。
这是任何艺术都忌讳的,这种整齐与节奏的相对性,决定了篆刻艺术创作的灵活多变性。
二、对称与均衡规律对称是篆刻艺术创作中的一种不可缺乏的手段,它是一种既同形又等量的平衡,是按照相对应原则把相对应的内容要素组成一个整体结构的方式。
所谓既同形又等量,是指一方篆刻作品里相对应的要素既有同一的形状,又有相等的份量,能够使欣赏者对其产生要素不多不少,而且相对应的要素不大不小,不长不短,不畸轻不畸重的良好感觉。
简述篆刻与书法的关系。
![简述篆刻与书法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3bd0bc09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0f.png)
简述篆刻与书法的关系
篆刻与书法都属于中国传统艺术中的文字艺术形式,二者有着密切的关系。
下面是对篆刻和书法关系的简述:
1. 起源与发展:篆刻和书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甲骨文和金文。
篆刻是印章的刻制,而书法是以毛笔书写字体艺术。
两者都源于古代文字的书写和刻写,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式。
2. 共同的艺术技法:篆刻和书法在艺术技法上有许多共同之处。
它们都注重笔画的运用、构图的美感和文字的艺术表现。
都要求艺术家具备熟练的笔墨技巧和对文字结构和形态的理解。
3. 影响与交流:篆刻和书法在艺术发展中相互影响、相互交流。
篆刻作品可以用于印章,书法作品可以通过篆刻作品的题跋和印章的使用来传播。
书法家也常常以篆刻作品作为创作的参考和借鉴。
4. 文化传承:篆刻和书法都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传统。
它们记录了古代文字和文字艺术的发展演变,同时也承载了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智慧。
通过篆刻和书法的传承,人们能够感受到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的力量。
总体而言,篆刻和书法在艺术形式和技法上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共同传承了中国古代文字艺术的精髓和美学价值。
通过篆刻和书法的学习和欣赏,人们能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博大精深。
篆刻皆巧致 书画亦有情
![篆刻皆巧致 书画亦有情](https://img.taocdn.com/s3/m/21876d51e45c3b3566ec8b01.png)
篆刻皆巧致书画亦有情作者:胡西林来源:《中国收藏》2014年第08期明清以来,随着文人印的兴起,书画与印章的结合日益紧密,印借画而抒情,画凭印而显致。
吴昌硕、黄宾虹、潘天寿、傅抱石作为近现代中国书画的大家,他们也是治印名家,他们在治印方面的造诣,也极好地阐释了中国书画的特质。
技高而貌朴今年是吴昌硕诞辰170周年,大家都在纪念他。
一位艺术家去世已经八九十年了,后人不但没有淡忘他,反而越发缅怀,这不是谁都能够做到的,可见艺术能够深入人心,可以历久弥新。
以大众而言,吴昌硕最广为人知的是他的画,但以他本人的标格,绘画则排在他诸项艺事的末位。
他对自己艺术的排序,印第一,书法第二,画第三。
如果将诗也列入其中,则为印、诗、书、画。
但是他的印向来凭藉的是他的书法,而其书法,篆书出入石鼓文,烂熟于心,行草书则广纳王铎、欧阳询、颜真卿、钟繇诸家,化为己用。
这些都体现到了他的印章上,所以他的印章吸足了他的书法的养分。
而呈现在他作品中最突出的特点是气势,无论篆刻、书法还是大写意的花卉,都是气势最胜。
比如他画葫芦,往往图呈半弧形,高处落笔,花叶藤蔓依势而下,如同草书行笔,盘来绕去。
五六只葫芦各择其位,垂枝向下,忽然最下面的藤蔓弯环一翘,笔墨的气势在那瞬间变成了葫芦的勃勃生机。
他作篆书也是这样。
篆书用笔圆浑,讲究内敛,吴昌硕作篆书参以隶书和草书笔法,入方出圆,笔力刚健,更富律动性。
若嫌不足,其势也不外溢,而是溢向一旁的行书款题上。
所以吴昌硕作篆书特别是篆书对联,往往有行书长题,他是让篆书的严谨与行书的活泼互寓动静,互作挑逗,以此来呈现势之不可遏。
印章也一样,印章虽小,谋篇布局即所谓章法最难。
吴昌硕印章的章法,虚实与疏密、参差与呼应常常穿插盘带,凭着那股气势让印面相生相克,情趣盎然。
比如朱文“竹趣园丁”印,极得赵之谦所谓“古印有笔犹有墨”之趣,铁笔凿凿,有如墨书,势不让人;再比如白文“无须老人”印,粗放与妍丽,浑穆与秀逸,在方寸之间交互,尤其边底的处理,正如西泠印社执行社长刘江先生所言:“其边均较中为低,尤嫌不足,又在印底四边刻上无数刀痕,或在印底空处刻凿刀痕,以增其虚。
怀古悟墨 金石写意——浅谈中国画创作融合篆刻艺术的感悟
![怀古悟墨 金石写意——浅谈中国画创作融合篆刻艺术的感悟](https://img.taocdn.com/s3/m/7bb815d1a5e9856a57126078.png)
(作者单位:中煤能源集团)
编辑 李思琪
(上接第 38页)
产生的时间往前推溯数百年。 日本正仓院北仓中,保存了两枚唐时剪箔实物,它们使用金
箔与彩绸衬底。剪箔因材质较贵重,一般只有封建贵族使用,剪 纸则流传于广大民众之间。此剪箔为日本天平宝字元年(757) 献物,傅芸子在《正仓院考古记》中对其花纹、图案、文字、色彩进 行了描述。
且富于意趣,亦感残缺美,正斜、粗细、长短、气韵、线条 细腻、技法的纯熟,“写”的篆刻则重在意蕴的表达,这
排列、冲切并施等,极富节奏与金石古气绝美。
与中国画中的写实与写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且“写
2.金石冲切的刀法特征
意篆刻”也不可弃技法不顾,其也是建立于纯熟的刀工
明代《印章集说》中说:“篆故有体,而丰神流动、庄 技巧之上,犹如中国画中的“戏墨兴笔”,其精神境界与
关键词:中国画 篆刻 融合 创新
篆刻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多元、丰富的艺术 形态和独具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其不仅是篆刻表现 手法的具象直观表达,而且是创作主体精神意趣的抒 发与倾诉,是其情感活动的外化表现。这与中国画创 作在形式法则上有着天然的共通性。因此,探究在中 国画创作中融合篆刻艺术,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结语
自中国唐代,书画艺术家就将诗歌、书法、绘画、篆刻等艺术 完美地融合,成为唐代以来文人书画艺术家在绘画创作中,苦心 追求的一种极具书法篆刻功底支撑的综合艺术视觉。笔者在多 年的中国画研习实践中深刻领悟“怀古悟墨、金石写意”的精神 所在,即绘画以书法线条为骨魂,而金石印律又以书法为功力。 当画家想更加深刻、准确地表现却难以尽情达意时,可用丰富的
怀 □
王
古 哲
勤
︱
︱
印章在当代中国花鸟画中的运用
![印章在当代中国花鸟画中的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06d461de4b73f242326c5f9a.png)
印章在当代中国花鸟画中的运用罗志华(重庆市巫溪县古路初级中学重庆405817)摘要印章,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的积淀,历史的不同时期清晰的显现出印章在不同阶段的发展印记,在历史的岁月中,印章艺术在功能上有了很大的变化,印章由“实用性”到“艺术性”发生了功能上的转变。
印章艺术,见证了中华民族历史的发展与升华,是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
而印章在当代花鸟画中不仅仅起着传统意义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它必然要成为当代花鸟画中画面构成的重要元素。
本文通过分析、对比、举例、归纳概括等论述方法来论述,并得出印章的运用是当代花鸟画构成性的主要特征这一结论,为进行艺术创作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当代花鸟画印章中图分类号:J212文献标识码:A1印章的起源在中国传统的艺术中,最典型的莫过于绘画和书画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书画。
这样一来一些画家经常采用的是题诗的方法。
作品上就有了诗、书、画三种不可分割的内容。
对艺术精益求精的古人来说还是不满足,还要钤上一方或己方印章,才肯罢休。
这样一来整副作品顿时鲜活起来。
诗、书、画、印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也因而被称为“四绝”。
印章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文明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印章艺术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据考古发现,印章最早在我国出现的时间上溯到商周时期。
印章最早的职能是作为商业的凭信和官方具有法律效应的信物凭证,一般多为官方使用印章。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空的变换,印章的应用也悄悄的发生变化,有实用性的信物变为欣赏性的艺术品。
之所有发展的后来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是因为印章与书画攀上了亲。
拒载,史上第一个书画用印是唐太宗的“贞观”二字,他以他的年号为印文,篆刻了一枚联珠印。
唐太宗开了书画用印的先例。
此后相继有不少文人在书画上用印。
在书画上用印的盛行在于宋代。
宋代文人多擅书画,面对他们的琳琅满目的书画作品。
他们感到缺少了一样必不可少的什么东西,那就是印章。
有款然后有印,在画上题款的风气的促动下,用印风气渐渐兴起。
篆之美超越方寸,若女子妆成婀娜多姿默默传情(篆刻图解)
![篆之美超越方寸,若女子妆成婀娜多姿默默传情(篆刻图解)](https://img.taocdn.com/s3/m/c581867b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f800753.png)
篆之美超越方寸,若女子妆成婀娜多姿默默传情(篆刻图解)很荣幸,得识一远方朋友,花数十年研究笔法,从河图洛书研究大衍律动,然后进入书法范畴。
苦于如今书法浮躁风气,只能在自己很小的圈子交流。
而这恰恰也是谷鸣的真实写照。
朋友字布衣,笔者字谷鸣。
暗合朴实精神。
布衣能制砚,而谷鸣会篆刻。
俗话说:君子之交淡如水。
但如果有得意手艺赠与朋友,岂不美哉!我赠君篆刻小章,君制砚台送我。
朋友之交,以艺相赠,夫复何求?抽五一假期的一个下午,把该枚小章篆刻完成,现把整个篆刻过程,记录下来,顺便科普下篆刻知识,期待更多热爱文房的朋友们交流。
首先我们先看两个印章的线条:双刀篆刻单刀篆刻而谷鸣更喜欢单刀篆刻,苍茫、雄浑、朴拙、冷漠、威严。
下面开始讲篆刻的程序:第一步:篆刻前的准备首先应准备最基本的篆刻工具:砂纸,毛刷,篆刀,石材。
第二步:石材的打磨石材根据需要从粗至细打磨抛光。
粗砂定型,从棱至角,打磨至满足需求。
中砂修正。
细砂抛光。
打磨好的石头磨光锃亮,棱角恰满足需求。
第三步:制作印稿在纸上画一个正方形,写上篆刻的字样。
为了方便篆刻,谷鸣的方法是在纸及石头上分别打上十六宫格,然后直接在石头上篆刻。
较之印稿上石,石上写稿等传统工艺,更简单粗暴。
十六宫格设计印稿法。
石面打上十六宫格。
用篆刀把印稿直接刻在石面上。
第四步:开始篆刻。
左手紧握石材,右手持刀。
单刀法劈、切、冲。
必须全神贯注,一刀定模。
否则滑刀,印面损毁,前功尽弃。
装毛笔的奶粉罐笔筒亮了,谷鸣最喜欢的笔筒,较之什么二龙戏珠、梅兰竹菊、闲情雅致之流,实在有性情。
单刀篆刻形成的刀痕:一侧光滑,一侧自然豁口。
第五步:篆刻完成用毛刷刷去石屑,检查刀痕,做简单的修正,一整个下午的时光刻在了刀痕里。
时间凝固于朱红的线条,穿越千年,若妆成的曼妙女子,婀娜多姿,默默传情。
如需定制收藏的朋友,请扫描如下二维码:。
齐白石是如何将篆刻刀法的金石气渗透到绘画的?
![齐白石是如何将篆刻刀法的金石气渗透到绘画的?](https://img.taocdn.com/s3/m/88e4c647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94.png)
齐白石是如何将篆刻刀法的金石气渗透到绘画的?齐白石的篆刻艺术与写意花鸟画形式美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篆刻艺术的金石气对其写意花鸟画的形式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其一,篆刻在其写意花鸟画的章法中是不可或缺的形式美元素之一,画、印相结合使中国写意画的经典形式更趋完美;其二,齐白石篆刻的刀法、章法与其花鸟画笔法、图式构成之间具有一种内在的趋同化与规律性。
本文通过研究齐白石写意花鸟画中对篆刻审美元素的汲取,阐释了写意花鸟画对篆刻艺术的借鉴与相互渗透,并结合具体作品进行论述。
齐白石篆刻艺术的审美趣味,运用到花鸟画之中并使之成为有机的整体,从而使画面线条的质量感增强,文化内涵丰富,使作品的表现力和形式美感呈现出自家风范。
月雅艺术图书,交易担保,放心买,大匠之门:齐白石的世界小程序郎绍君关于齐白石研究的最全面的著述定价230,优惠价184齐白石的绘画、篆刻、书法,在结构、间架、笔法、刀法上都偏于平直,视觉上的平直感构成白石风格的一大特色。
因为将书法、篆刻的审美与功力运用到绘画上,使绘画具金石气,但与吴昌硕又有不同,以花鸟画为例,在笔法上,齐相对外张,而吴相对内敛;用笔上,齐刚健挺拔,而吴圆浑雄肆。
与二人各自的篆刻风格相类同。
齐白石的花鸟画与其篆刻在不同的时期均有内在的联系,阐述如下。
“抽象性因素存在于一切绘画形式中,这是因为,任何绘画都不是对客观自然物象的真实再现,都有抽象因素存在,只不过是抽象因素的多寡而已”;从外在形式美感上的相近或相同和内在精神上的统一上进行论述,得出篆刻的刀法与写意花鸟画的笔法在相得益彰中提升了绘画艺术形式美的品味与境界。
石质印材的运用,拓展了篆刻的刀法,形成了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含义的技法系统,对齐白石而言,无疑继承了前贤总结的冲刀、切刀等等运刀之法,在具体的实践中不是墨守成规,而是取舍分明。
融汇各种刀法,发展为独立完备的单刀系统,强化走刀的抒情作用,运刀过程中,因了刻刀角度、用力轻重、行刀急缓不同,刻出的线条变化丰富,有很强的对比效应,从而强化了冲刀形成线质审美功效,嘎嘎独造,与前贤拉开了很大的距离,也与时人迥异。
书法与篆刻印章之间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
![书法与篆刻印章之间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3ccd8aae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e9.png)
书法与篆刻印章之间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凡是从事书法和绘画(中国画)工作的人都有几方印章,名章、闲章,有篆书体也有隶书体,这些印章皆是盖在作品之用,并且印章的大小也不一,作用就是盖在不同尺寸的作品上。
印章,作为一种物质文化,它是中国历史上从先秦沿袭、衍化至今的,是一类微型的传统文化实体,它极富民族特色,与中国书法艺术不可分割。
从印章的沿袭发展看,它的功能和性质而言,广泛地体现和流行于日常的社会实用领域;而其最高层次,则已升华到精神文化领域,成为一种高级的门类艺术——篆刻。
“篆刻”与“印章”之关系“印章”与“篆刻”是不同的概念,性质不同,篆刻是一门艺术,印章是篆刻的一种,是实用艺术。
严格讲,篆刻必须附于印章这个物质文化载体上。
印章,作为高级的微型艺术之一的篆刻,被人们赞誉为“缩龙成寸散《易》之体”、“印里乾坤”方好印之中,有灵性,有哲理,有诗魂,有特殊的民族艺术形式之美,令人品味不尽。
但是,作为实用型的印章,不一定都能达到篆刻艺术的高度。
清代篆刻家沈野在《印谈》里这样加以描颂:不著声色,寂然渊然,不可涯涘,此印章之有禅理者也;形若飞动,色若照耀,忽龙忽蛇,望之可掬,即之无物,此印章之有鬼神者也;尝之无味,至味出焉,听之无音,元音存焉,此印章之有诗者也。
这段文字是对篆刻艺术的“真赏”。
由此可见,篆刻的物质空间虽然局限在印面的方寸之内,但精神空间却颇难穷尽,它和禅理诗学相通,其中潜藏着几乎无限的释放能量。
“篆刻”与“书法”之关系篆刻与中国书法是两类艺术形式,但篆刻与书法关系异常密切,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关系,和“书”与“文字”二者的“为缘”,“书”与“印”二者也存在着先天的、血缘的美学关系。
但与中国的书法相比,它是华夏民族又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首先,篆刻离不开书法。
从事篆刻艺术的创作,主要应掌握三法,即篆法、章法,刀法。
其中篆法(即书法)居于第一位,这是因为“篆”是“刻”的基础,如没有“篆”,就无以“刻”。
章法篇一:简论篆刻章法和形式构成的关系
![章法篇一:简论篆刻章法和形式构成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065fb40c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be.png)
章法篇一:简论篆刻章法和形式构成的关系
王建国别署(龙英和)简论篆刻章法:章,一般有三种解释:一是指段落,二是指规则,三是指修整。
法,一般指法度,法律。
以此来说,章法二字字面意思应该是具有法度规则的段落篇章。
如果以此来定义章法,章法这个概念就显得有局限性,规律性,似乎对艺术的自由性有所禁锢,这将失去艺术的本质。
然而,当我们深入进去时就会发现:这里的法度、规则的标准是以自然性为原则的,即:师法自然,也就是说章法的产生是对自然法则的解释。
从自然的角度解读章法即是:一,自然的秩序性,二,自然的对立性,三,自然的平衡性。
篆刻的章法即是对自然形式的一种解释,自然形式是篆刻章法艺术的依据。
形式构成一词是西方美学概念,是点线在平面的分割,重叠、渐变、对比等产生的视觉美学形态。
由此看,传统的章法形式是根据自然法则由内而外、由上而下通过对自然关系的理解自然而然形成的,是一种自然生长的关系,得到的是自然、客观的艺术形式。
而构成形式往往则是一种由外而内的主观意识,是先入为主的设计空间,是带有主观性艺术形式。
因此,传统的章法观和西学的平面构成形式有质的不同,即:一种是以自然观为基础,一种是以主观设计为基础。
传统的章法形式如同树的生长,由小到大,由枝到叶,根据土壤、阳光、
环境等一点一点生长出来,这个生长过程是根据这些自然环境自然发生的,而形式构成则不同,它是根据需要修剪出来的枝叶,是以主观前提为基础的。
因此,传统的章法和西学的形式构成有质的不同,我们不应以过多的西方审美概念去解构传统的艺术形式,那样则会南辕北辙,离传统也越来越远,应当警醒!。
篆刻的工稳与写意
![篆刻的工稳与写意](https://img.taocdn.com/s3/m/9bc3ce43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d3.png)
46篆刻知识篆刻的工稳与写意可分为古玺、汉印、流派印等。
一直以来,工稳和写意印风存在彼此对立的现象。
现根据我多年来的实践经验和探索,谈谈自己的一点想法。
无论是工稳还是写意,只有当两种印风达到一定的高度或极致时,我们才能找到其共性相通之处。
刻工稳印的作者,常说写意作品粗制滥造、随性无序;刻写意印的作者,认为初学篆刻可从工稳入手,但写意印是篆刻的高级阶段,只有写意印才能代表篆刻发展的新高度。
这两种观点,都有其支持的拥趸,看似不可调和,实则相得益彰。
说起两种风格的代表人物,吴昌硕、齐白石代表写意印,王福庵、陈巨来代表工稳印。
他们都是各自领域开宗立派的大家,但在留下的篆刻理论中,并未对对立风格妄加评论,这与他们人格中的中庸内敛有关,而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得其堂奥后对其他篆刻风格的钦佩和包容。
工稳印与写意印的高低争论,是对其所处位置水平的自我肯定的需要。
好的工稳印与好的写意印都会注意细节的处理,包括章法、刀法和笔法。
这里既包括用字的统一性,用字的古朴,用字的结构印化、夸张;也包括运刀的冲切结合,以及流露出的速度与力量;更包括某个点画细微之处,对点线面的处理,这种构《何要浮名》齐白石 湘潭市博物馆藏《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曹文武当前,国家提出文化自信的理念深入人心,书法、绘画得以更加有利的发展和推广。
篆刻作为书画的姊妹艺术,已发展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
如今专门从事篆刻创作和教育的人群日益增加,篆刻作品在书法展览中占据的比例越来越大,呈现蓬勃之势。
若将从事篆刻的人群按照风格划分,宏观上可分为工稳和写意两类,时间上则成、组合,都会影响作者对篆刻作品整体的把握。
工稳和写意之间并不是矛盾冲突的。
我们欣赏篆刻本身,既要欣赏“阳春白雪”,也要欣赏“下里巴人”。
试想一下,如果所有的印章只有一种形式存在,怎会有今天的繁荣?任何事物的对立统一,才是合理的存在方式。
任何一种强调工稳印或写意印孰高孰低的观点,都是片面的。
写意印中必须有细致的美的表现,工稳印中也有写意的金石气息,只有相互结合,才能展示出篆刻艺术的独有之美。
齐白石篆刻、写意花鸟画分期及两者创作风格的相互渗透
![齐白石篆刻、写意花鸟画分期及两者创作风格的相互渗透](https://img.taocdn.com/s3/m/741fff7f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21.png)
齐白石篆刻、写意花鸟画分期及两者创作风格的相互渗透张永红【摘要】齐白石的篆刻艺术与写意花鸟画创作风格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篆刻艺术的金石气对其写意花鸟画的形式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其一,篆刻在其写意花鸟画的章法中是不可或缺的形式美元素之一,画、印相结合使中国写意画的经典形式更趋完美;其二,齐白石篆刻的刀法、章法与其花鸟画笔法、图式构成之间具有一种内在的趋同化与规律性。
纵向考察齐白石的篆刻、花鸟画作品,在艺术风格上,是由平正冲和渐渐走向险绝跌宕,由墨守成法到无法之法。
%There is an intrinsic relation between the art of Qi Baishi's seal cutting and the works of freehand flowers bird.The art of seal cutting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beauty of form of his works of freehand flowers birds.First,the seal cutting is an essential element in the works of freehand flower bird,the combination of the seal cutting and painting makes the classics form of Chinese Painting more perfect;Second,there are intrinsic consistency and regularity between Qi Baishi's seal cutting method,means of his painting and schema constitutes.Studyed Qi Baishi seal cutting and the works of freehand flowers bird,the art style changed from gental to unconstrained,from sticking to conventions to owning his unique characteristic.【期刊名称】《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32)002【总页数】5页(P120-124)【关键词】齐白石;篆刻艺术;写意花鸟画;分期;风格【作者】张永红【作者单位】宝鸡文理学院美术系,陕西宝鸡72101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292.27诗书画印之间的融会贯通,是一个成功艺术家的重要标志之一。
篆刻艺术的几个规律
![篆刻艺术的几个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e797caa2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c4.png)
篆刻艺术的几个规律篆刻艺术的形式美规律,就是内容的各种要素组织成为一个美的形式的规律。
篆刻艺术的形式美规律,有六个方面:整齐与节奏规律,对称与均衡规律,比例与和谐规律,分层与有序规律,完整与生动规律,多样的统一规律。
一、整齐与节奏规律:整齐是篆刻艺术作品内容的各种要素,按照其本然的整一状诚的排列或组合。
篆刻艺术作品中文字的排列,章法的构成以及刀法的运用,都包含着与杂乱相对的整齐美。
这种整齐是其内在联系上的整齐。
所谓的“整”是指整体,“齐”是指格调。
即某一篆刻艺术作品整体风格、风貌的整齐。
不同风格的作品有不同的整齐和节奏。
这里讲的节奏是指篆刻艺术创作刀法运用的快、慢、行、止节奏,章法构成的疏密大小节奏和字法书写的长短、宽窄的节奏。
在篆刻创作中,只有必须遵循整齐与节奏规律并加以组织运用,才具有美的形式,从而也才能够成为美的形象。
二、对称与均衡规律:对称是篆刻艺术创作中的一种不可缺乏的手段,它是一种既同形又等量的平衡,是按照相对应原则把相对应的内容要素组成一个整体结构的方式。
所谓既同形又等量,是指一方篆刻作品里相对应的要素既有同一的形状,又有相等的份量,能够使欣赏者对其产生要素不多不少,而且相对应的要素不大不小,不长不短,不畸轻,不畸重的良好感觉。
篆刻艺术创作中,作者对文字位置安排,章法的疏密组合,空间的虚实布设,线条的粗细搭配等,都要求“力”的支点(重心)不偏不倚,这种“力”的要求明确,能够给人以庄严、稳重的感觉,给人以静态的、有条理的美感。
均衡是不对称的平衡,它一方面没有破环平衡,另一面由于存在同形不等量和等量不同形的状态,又使平衡时有变化。
因此,它具有灵巧、轻快、生动、活泼的特点,具有静中寓动,生动感人的审美功能。
三、比例与和谐规律:篆刻作品形体有方有圆、有长有短,但一般都是要求上下纵向的长度大于左右的横宽度,和谐是按照事物的本然性将事物内容各要素之间组成一个彼此相辅相成的形式。
和谐是美的一种普通形式,一切事物的形态、色泽、声调、肌理中都存在和谐或不和谐的状态。
齐白石的篆刻与花鸟画图式解读
![齐白石的篆刻与花鸟画图式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d43fd19ca98271fe900ef92f.png)
作者: 张永红
作者机构: 宝鸡文理学院美术系
出版物刊名: 中国书法
页码: 135-138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6X期
摘要:图式作为生命内核的主要部分,有着同色彩、形象等绘画语言同等的认识价值。
中国花鸟画与篆刻异种却同源,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形成自己鲜明的艺术特色,积淀出自己特有的艺术图式。
齐白石的花鸟画与篆刻,各有神韵相得益彰,并且其在图式上具有相互映照、相反相成、虚实相生、边栏收束特征,成为齐白石个人符号化的艺术存在方式,也是齐白石作为近现代中国绘画、篆刻。
书法篆刻与中国画的表现
![书法篆刻与中国画的表现](https://img.taocdn.com/s3/m/3cb42e66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90.png)
书法篆刻与中国画的表现关键词:书法;篆刻;中国画;审美意识;构成表现;表现1、1审美意识的相同性儒家的阳刚之美与道家的阴柔之美在书法、篆刻和中国画的创作表现中都充分地表现出来,这也成了我们创作,欣赏作品的一种惯性依据。
这些思想一直影响着历代人们和我们的审美观念。
除了儒家经典对三者审美意识造成的影响之外,道教和佛教思想也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书法、篆刻和中国画的创作审美意识观。
所以,种种因素决定了书法、篆刻和中国画在审美意识上的共同,共通性。
1、2创作原理的相同性美学是研究人们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所形成的一门科学。
因此,无论从事学习书法、篆刻或是中国画,都应该具有一定的美学思想来武装自己的头脑,这样会更好地指导自己在书法、篆刻和中国画的学习与创作。
三者中“形”、“神”、“意”的关系就是属于美学辨证的法则。
既然说书法、篆刻和中国画三者共出于一源。
那么,三者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从艺术表现上说,书法、篆刻和中国画三者就好似是三个孪生兄弟一样,虽然外貌特征不完全一致,但骨子里流的是同样的血液,总是会有相似,相连的地方。
从艺术效果来说,三者都是追求一种“心象”的意境,这是一种精神上的展示与呈现,心灵上对事物,世人的阐述,表现出对于最高境界的向往和执着的追求。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书法、篆刻和中国画三者一直相互影响、渗透和借鉴,相辅相成。
明朝人陈继儒曾经这样说:“画者,六书像形之一,故古人金石钟鼎隶篆往往如画,而画家写山水,写兰,写竹写梅,写葡萄多兼书法,正是禅家一合相也。
”(《佩文斋书画谱》卷16)这又一次说明了三者之间密切的关系。
人们常把篆刻刀说成“铁笔”。
由此可见书法与篆刻两者之间的关系有多深。
书法对线条的要求很高:挺拔有力,富有弹性,和谐而不“玉润”等是众多书家和学者所追求的艺术效果,同样在篆刻中也是相应的。
在篆刻中,当笔画刻得太过于工整的时候,那么它就会犯了在书法中被成为“玉润”的毛病,即没变化。
所以,在创作过程中,书法创作必须借鉴篆刻的用刀表现。
印章书法与雕刻的完美结合
![印章书法与雕刻的完美结合](https://img.taocdn.com/s3/m/e96e3f01650e52ea5518984b.png)
印章——书法与雕刻的完美结合秦汉印章:天子独称玺“六王毕,四海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创建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帝国。
为了维护“大一统”的体制,秦代官印与战国官玺明显不同,东汉卫宏《汉旧仪》中说:“自秦以来,天子独称玺,又以玉,群臣莫敢用也。
”玺只有皇帝独享,其它用印通称“印”或“章”。
此后印章成了权力的象征,对于佩戴印章,尤其是官印,有了严格的等级区分,按官职大小、俸禄多少来决定印章的大小、质地、绶带及颜色等。
汉代是印章艺术发展成熟的鼎盛时期。
汉官印分铸印、凿印两种,一般文官多用铸印,只有将军印和给少数民族的官印多为凿刻。
将军章是汉印中一种风格独特的印章,它是在预制的金属印坯上击凿印文,这是由于军事活动频繁,武将调遣大多因军情紧急而必须立即拜封,印章便只能仓促凿成。
明朝的甘旸在《印章集说》中言:“凿印以锤凿成文,亦曰镌,成之甚速……名曰'急就章’军中急于拜封,故多凿之,以利于便”。
将军用“急就章”,官职高的两凿成文,印章比较规整,官职低的一凿成文,简单随意。
随着道教的流行,汉代还有一种刻有“黄神越章”、“天帝神师”、“黄神之印”等道教用词语的印章,为道家和信教者随身携带,作为辟邪降魔、消除灾难之用,被称为“厌胜印”。
晋代葛洪所著《抱朴子·登涉篇》中载:“古之人入山者,皆佩黄神越章之印,其广四寸,其字一百二十,以封泥着所住之四方各百步,则虎狼不敢近其内也。
”魏晋印章大多延续汉印的形式与格调,官印大致和汉官印相同。
但制作上凿印多于铸印,印钮有龟、驼、鼻等形制,工艺不及汉印精美。
魏晋时由于封赠给少数民族的官印较多,为了使民族怀柔归顺,都在印首冠以“魏”、“晋”字样。
在封赠时多较仓促紧迫,故以凿刻为主,因此形成了独特的凿印风格。
曾经遗失百年的乾隆玉玺“三希堂”隋唐官印:佩戴变匣装隋代由于纸张在政府公文等方面的普遍使用,公印不再局限于简牍上所能取得的狭小平面,于是印的边长从2.3厘米左右(秦汉一寸)猛然增大到5.4厘米左右(约合隋二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篆刻构成形式与写意花鸟章法的相互借鉴
【摘要】:篆刻艺术与写意花鸟画形式美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篆刻艺术的金石气对写意花鸟画的形式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历代印人的不断创作实践中,逐步创造,丰富和发展了篆刻艺术中的形式美。
而写意花鸟画作为中国绘画的一种形式,就其构图造型来讲,属于一种即兴性创作的表达,要求成竹在胸、意在笔先,一气呵成。
一幅作品,构图是创作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历代画论都着重提出章法、布局来进行探讨。
篆刻布局与写意花鸟的章法有异曲同工之处,研究二者共同之处可以互相融通、互相借鉴。
因此,历代印人都自觉不自觉的对其形式的构成进行探讨,尽量使之达到完美境界。
写意花鸟画的意境、意蕴,都是画家用心去体验的东西,是灵魂。
这来自于画家人生的体验、阅历和修养。
所以在构图中,形成腹稿,这样下笔便有依据。
写意,就是以形写神,这关键在于作者下笔前,对画面要来一番完整的创作构思。
本文通过研究写意花鸟画中对篆刻审美元素的汲取,阐释了写意花鸟画对篆刻艺术的借鉴与相互渗透,并结合具体作品进行论述。
篆刻艺术的审美趣味,运用到花鸟画之中并使之成为有机的整体,从而使画面线条的质量感增强,文化内涵丰富,分析之后得出的结论是二者表现形式不同而追求的意趣和形式有很多相互借鉴的地方。
【关键词】:写意花鸟印章笔墨借鉴互通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J212;J292.41
【目录】:摘要6-7ABSTRACT7-8第一章绪论8-9第二章篆刻9-132.1篆刻的发展历程9-112.2篆刻的发展现状11-13第三章写意花鸟13-203.1写意花鸟的发展历程13-153.2写意花鸟发展现状15-20第四章分析齐白石篆刻与写意花鸟画在形式法则上的内在联系20-304.1篆刻刀法与写意花鸟画笔法的比较20-214.2篆刻构成形式与其写意花鸟画章法的比较21-274.2.1疏密对比,对立统一23-254.2.2斜正对比,妙趣横生254.2.3粗细对比,相反相成25-264.2.4虚实相生之趣26-274.3篆刻与绘画平面空间分割比较举例27-30第五章结论30-32参考文献32-33致谢33-34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研究成果34-35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35-37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