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九一八事变
人教部编版2017初中历史八年级上 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共21张PPT)

蒋介石积极内战,日本有机可乘。
蓄谋已久
摆脱危机
有机可乘
日本侵略军侵略中国东北, 为什么先制造柳条湖事件?
为给侵略战 争制造借口,欺 骗世界舆论。另 外,柳条湖距离 东北军驻地北大 营和东北重镇沈 阳很近,便于日 军在事件后迅速 对这两个战略要 地进行攻击。
国家
兵力
日本 关东军 1.9万 中国 东北军 20万
伪满洲国(1932年-1945 年),日本占领东三省后, 由于受到了国际舆论的 普遍谴责,关东军不敢 悍然武力占领满洲全境, 因此扶植傀儡伪政权。 因国民政府和中共及国 际社会对伪满政权均不 予承认,故被称作“伪 满洲国”。首都设于新 京(今吉林长春)。
◆ 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
九一八事变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怒潮。东 北民众与未撤走的东北军组织抗日义勇军,抵抗 日寇的侵略。 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人在东北组织游击队, 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1936年初,东北各 陷
东北军十几万人撤至山海关内。短短4个多月, 东北100多万平方千米的锦绣河山,全部沦于敌手。
◆ 伪满洲国的建立
溥仪
•1932年春,日本扶植早已退位的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在长 春建立伪满洲国,企图把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在日寇的 铁蹄下,东北3000万同胞过着屈辱的亡国奴生活
为何叫伪满洲国呢?
杨靖宇
东北抗日队伍抗击日军
马占山
1931年11月,在东 北军将领马占山的 指挥下,守护黑龙 江省会齐齐哈尔, 在嫩江与日军血战 多次击退强敌,但 终因孤军无援、伤 亡过大而撤退。不 久,齐齐哈尔沦陷
二、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 自主学习明确下列问题(读课本88页) 1.华北危机 1933年1月,日军 攻占山海关,向南推 进。1935年下半年, 日本策动所谓“华北 自治运动”,妄图使 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 华北危急! 图。国民政府采取不 抵抗的妥协政策,中 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 的危险。
精品初中历史 第15课 九一八事变 教案

第15课九一八事变教案(1)[课标内容](1)简述九一八事迹的史实,知道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
(2)了解西安事变的概况,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通过分析讨论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和解决过程等问题,学生培养在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
(2)思考讨论“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奉命将东北军撤至关内;1936年,张学良对蒋介石实行兵谏,要求联共抗日。
为什么会发生这一变化,从而学会客观地认识历史人物。
二、过程与方法感知九一八事就业兵团日本侵华的史实和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的原因及其严重后果,理解抗日救亡运动兴起、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以及为什么要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学会运用历史眼光分析历史事实的方法和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和华北事变,认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
(2)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反映了中华民族具有反侵略的光荣传统,当代青少年应以先辈们为榜样,树立为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
[重点和难点]重点:西安事变。
难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与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一、九一八事变1.九一八事变2.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和东北三省的沦陷3.伪满洲国的成立二、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1.抗日救亡运动高涨的原因——民族危机加深(1)一二八事变(2)华北事变2.抗日救亡运动高涨的表现(1)东北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2)一二九运动(3)社会各界支援抗战三、西安事变1.西安事变爆发的原因2.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3.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4.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作业]指导学生解决课后习题。
八年级上册第14课《难忘九一八》

学习难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教学准备:1、讲授新课之前用在网上搜索《九一八》的相关教学材料,找了很多教案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的多媒体课件(PPT),给学生视觉上和听觉上的直观感受。从而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3、教师分析学生可能提出和遇到的问题,查找有关书目,做好准备;学生在分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时可能会不够全面和准确,教师做好引导和补充的准备。
四、教学方法
1、讲述法、描八事变的侵略性。
3、通过指导学生讨论问题,得出正确结论,培养学生养成分析问题、概括问题的能力。
三、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难忘九一八》一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中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中的第14课。
教材分析:本课主要介绍了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局部侵华和及中国爱国军民积极抗日的知识,对于本单元后面的全民族的抗战起到一定的铺垫作用。随着九一八事变的发生,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和概括问题的能力,也具备了相当的世界观,对于九一八事变的性质已能做出定论。
4、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自助互助学习型课堂”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精神,调动他们的主题参与意识。
5、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PPT课件,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从而保证课堂学习气氛活跃,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6、学习本课,以启发、引导为主,注意引导学生的思维由集中到发散,由感性到理性。学生的学法以查找资料、分析讨论等形式为主。
能力培养:通过对九一八事变或西安事变经过的讲述,培养学生讲述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探计东北迅速沦亡的原因,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材料的能力;通过讨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小学广播稿:九一八事件的历史回顾

小学广播稿:九一八事件的历史回顾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广播员。
今天,我将为大家讲解一段中国历史中的重要事件——九一八事件。
一、事件背景
九一八事件发生在1931年的九月十八日,地点是中国东北的沈阳市。
当时,日本军队以一个借口,炸毁了中国东北铁路,这是一条连接中国东北各城市的重要交通线。
二、事件经过
九一八事件的导火索是日本军队在沈阳市附近的柳条湖铁路上埋设了炸弹,然后宣称是中国人炸毁了铁路。
这个借口成为日本军队发动侵略中国东北的理由。
随后,日本军队开始占领中国东北的城市,并迅速扩大占领区域。
他们建立了伪满洲国,任命伪满洲国皇帝,对中国东北进行残酷统治。
三、事件影响
九一八事件标志着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行动开始。
这次事件不仅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伤害,也成为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重要契机。
九一八事件引起了全国范围的抗日浪潮,中国人民纷纷加入到抗日斗争中。
这次事件也加速了中国全面抗战的爆发,成为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象征。
四、事件启示
九一八事件教育我们要珍惜和平,保卫我们的国家。
我们要研究历史,了解中国的抗战历史,传承先烈的爱国精神。
我们要记住九一八事件,不忘国耻,勿忘国难。
我们要通过研究,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为祖国的繁荣和安全贡献自己的力量。
以上就是对九一八事件的历史回顾。
希望大家能从中学到一些有用的知识,并且明白珍惜和平、保卫祖国的重要性。
谢谢收听!。
人教新课标历史初中年级《日本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教学设计之一

日本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教案示例之一教案示例之一第5课日本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教学目的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日本侵略者制造“九·一八”事变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一·二八”事变和十九路军奋起抵抗。
东北沦陷和伪满洲国建立。
《塘沽协定》。
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的抗日斗争。
二、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通过讲清自“九·一八”事变起,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逐步加深、蒋介石的步步妥协退让和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迅速发展三方面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通过思考题“从上面所讲的内容,归纳一下日本帝国主义是怎样一步步加深侵略中国的?”从而培养综合能力。
教学要点一、“九·一八”事变(1931)和蒋介石不抵抗政策二、“一·二八”事变(1932)1.“一·二八”事变2.十九路军奋起抗战3.蒋介石破坏抗战和《淞沪停战协定》的签订三、伪满洲国傀儡政权(1932)四、《塘沽协定》(1933)五、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六、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教学要求和建议一、本课重点:“九·一八”事变。
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十九路军和上海人民抗战。
本课难点: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二、讲新课前,可以通过提问,扼要小结红军四次反“围剿”的胜利,从而导入新课,指出:正当蒋介石进行大规模内战的时候,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
接着,请学生阅读课前提示(或由教师讲读),以此进入新课。
三、“制造‘九·一八’事变”一目是本课的重点,教师要讲清楚四方面内容:“九·一八”事变的背景和爆发,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和东北的沦陷。
关于“九·一八”事变的背景,课文叙述了两点:(1)自近代以来,日帝就不断侵略中国;(2)为了摆脱经济危机。
教师讲课时还可以补充两点:(1)蒋介石政府的全力“剿共”,给日帝侵华造成了可乘之机。
九一八事变手抄报资料

九一八事变手抄报资料九一八事变,即发生在1931年9月18日的“九一八”事变,是指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东北的行动。
以下是九一八事变的一些关键资料:1. 事变经过:九一八事变起因于1931年9月18日晚上10点,日本关东军在沈阳南满洲铁道的柳条湖附近炸毁了一段铁路,并在随后的几天内占领了沈阳等地。
日本宣称此次行动是为了保护铁路安全,但实际上其目的是占领中国东北,控制其资源和市场,并推进对中国的侵略行动。
2. 影响:九一八事变标志着日本对中国全面侵略的开始。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日本陆续占领了中国的大片土地,并建立了伪满洲国,实施残酷的统治。
事变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并促使中国人民加强抵抗日本侵略的斗争。
3. 相关例子:- 九一八事变后不久,中国国民党政府表示抗议,并派遣杨杰为中国政府的代表,向国际社会说明日本入侵中国东北的情况。
- 九一八事变也引发了中国人民的激烈抗议,许多学生和普通民众参加了示威游行,要求抵制日本货物和抵抗日本侵略。
- 九一八事变后不久,中国人民开始组织抗日游击队,进行游击战争,展开全面的抗日斗争。
扩展分析:九一八事变是日本侵略中国的关键事件之一。
该事件发生后,日本陆续侵占了中国东北的各大城市和重要基地,建立了伪满洲国,推动了其进一步入侵中国其他地区的计划。
九一八事变的背后,是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扩张野心和对资源和市场的掠夺欲望。
日本在中国东北建立了政权,并通过其经济实力将中国东北的资源输送回本土,进一步加强了日本在中国的控制力。
九一八事变不仅对中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
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外交行动,向国际社会呼吁支持中国的抵抗行动,并将九一八事变的侵略行径公之于众。
这引发了人们对日本侵略行为的谴责和抵制。
九一八事变后不久,中国人民开始组织起来,发起了全面的抗战运动。
九一八事变被视为中国民族抵抗的标志,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动员了广大人民参加到抗战斗争中。
九一八事变也促使中国国内各种力量团结起来,共同抗击日本侵略。
关于九一八事变的内容

关于九一八事变的内容九一八事变,是指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的起始事件。
这场事变标志着日本对中国东北地区的侵略行动正式开始,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转折点之一。
事变当天,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地区沈阳附近的柳条湖铁路设了炸弹,然后谎称中国军队炸毁了铁路,借此为由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而实际上,这是日本为了实现对中国东北地区的控制和侵略计划而精心策划的一场假旗行动。
九一八事变的发生,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痛苦。
日本侵略者在东北地区实行了残酷的统治,对中国人民进行了野蛮的屠杀和奴役。
同时,这场事变也引发了中国国内各界人士的强烈愤慨和抵抗意识的觉醒,成为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导火索。
九一八事变的发生,使得中国东北地区沦为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中国政府对东北地区的管辖权也受到了严重侵害。
这不仅对中国的领土完整构成了严重威胁,也对中国的国家安全和民族尊严造成了沉重打击。
九一八事变的发生,不仅使中国人民深受苦难,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谴责。
各国纷纷对日本的侵略行为表示不满和谴责,但是由于当时国际形势的复杂和矛盾,国际社会未能有效制止日本的侵略行为,这也为日本帝国主义后来在中国的侵略行为埋下了隐患。
九一八事变的发生,使得中国人民深刻认识到了民族危机和生存危机的严重性,也加速了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步伐。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九一八事变,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它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和痛苦,也使得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展现了坚强的意志和不屈的斗志。
这段历史,永远铭记在中国人民的心中,也成为了中国人民不屈抗争的历史见证。
纪念九一八事件初中生国旗下发言

纪念九一八事件初中生国旗下发言尊敬的老师和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不仅是来开展升国旗仪式,还特别来纪念九一八事变,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节点,也是中国人民与日本侵略者激烈抗争的开始,让我们一起怀念历史、警示未来。
九一八事变发生于1928年的9月18日,也就是民国十七年,它意味着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野蛮侵犯了中国的东北地区。
在这一天,七千多名日本军队装作发生铁路事故的借口,炸毁了沈阳铁路,接着侵占了中国的东北三省,继而建立了伪满洲国,这一行径将中国人民的痛苦推上了新的高度。
九一八事变的发生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伤害。
东北是中国的重要工业基地,也是中国的战略边疆,它的沦陷导致了中国资源的丧失和国土的缩减。
同时,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实行了残暴的统治,对中国人民进行了残酷的迫害,摧残了无数的生命。
更重要的是,九一八事变开启了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全面侵略,继而引发了全面抗战。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民以及全国各条战线上的爱国志士自发地开始了艰苦卓越的抗日斗争。
他们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诠释了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前途。
九一八事变之后,北京、上海、南京等地的各个角落都掀起了激烈的爱国抗战热潮。
无论是学生、农民、工人还是知识分子,大家都毫不畏惧地加入到抗日队伍中。
九一八事变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不可忽视的伤痛。
作为中华儿女,我们应当铭记历史,怀念先烈们的牺牲,也要不断学习他们的奋斗精神,用实际行动将九一八事变的教训转化为自己的动力,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在这之前,让我们重温一下东北抗日联军的光辉事迹。
东北抗日联军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在日本侵略者入侵中国东北地区的时候,他们迅速组织起来,和中国东北的人民一起坚决抗战。
在经过漫长而艰苦的斗争之后,他们取得了许多重大胜利,最终帮助中国人民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了中国的东北地区。
这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中国的重要前身。
对于我们这些当代学生来说,九一八事变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历史事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了20XX年的中考做准备,各学科都要打好基础,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了有关初中历史知识点的相关内容,以供大家阅读学习,更多信息请关注学习方法网!
九一八事变:
是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的序幕。
由石原莞尔和板垣征四郎策划,日军关东部队在民国二十年(1931年)9月18日炸毁了南满铁路在沈阳柳条湖附近的路段,原计划挑衅中国军队,但中国军队并没有动作,日本便诬陷中国军队破坏铁路,进军入东三省。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变中国为其殖民地的开始,此后东北三省被蹂躏、奴役达14年之久;也是中国各阶层人民在民族危机的刺激下,掀起空前规模的抗日救国高潮的开始,对中日两国历史均具重大影响。
直至今日,9月18日在中国许多非正式场合都被称为“中国国耻日”。
九一八事变:
1、背景:
(1)日本对中国东北垂涎已久。
九一八事变前,它已通过日俄战争夺取了旅顺、大连和满洲铁路沿线并派兵驻扎,这正是它能够阴谋进行事变的前提。
在1927年夏,日本内阁就在东京召开“东方会议”,制订了《对华政策纲领》,露骨地声称中国东北“在(日本)国防和国民的生存上有着重大的利害关系”。
同年7月,内阁首相田中义一向天皇奏呈《帝国对满蒙之积极根本政策》(即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公然宣称:“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
”从而确立了以“满蒙”为侵略基地的狂妄战略。
(2)世界资本主义危机波及到日本,到1931年,日本陷入极端困难的境地。
日本政府急于发动一场侵略中国东北的战争,以转移国内人民视线,缓和阶级矛盾。
并依靠掠夺中国的财富来医治经济危机带来的创伤。
(3)当时中国国民党政府正竭尽全力“围剿”红军,给日本可乘之机。
2、过程:
1931年9月18日,日本又制造“柳条湖事件”,反诬中国军队破坏,炮轰东北军驻地,攻占沈阳,制造“九一八事变”。
国民党政府对日本的进攻采取不抵抗政策。
张学良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下令将20万东北军撤出东北,不到半年,东北三省全部落入日军之手。
1932年,日本扶植清废帝溥仪做傀儡,建立伪满洲国。
东北三省沦为日本的帝国主义的殖民地。
随后日本又占据了热河,察哈尔等省,威胁平津。
“九一八事变”后各方态度:
1.中国共产党: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立即发布宣言,谴责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揭露蒋介石不抵抗政策,提出“发动群众斗争……直接给日本帝国主义以打击”的号召。
并派出大批优秀干部,到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1936年,中共满洲省委将各路抗日武装组成抗日联军。
抗日联军是东北抗日武装的力量核心。
杨靖宇、周保中、李兆麟是抗日联军的主要领导人。
2.东北人民:
不愿做亡国奴的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纷纷组织抗日义勇军。
义勇军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
3.爱国民族人士和国民党内部爱国力量:
(1)1932年,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在上海成立。
要求国民政府释放政治犯,保障人民抗日的民主权利,对抗日民主运动发展作出了贡献。
(2)1933年春,国民党爱国将领冯玉祥和共产党员吉鸿昌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
与日军激战收复多伦,把日本赶出了察哈尔省。
但是蒋介石以“妨碍统一政令”派兵勾结日伪军夹击同盟军,同盟军宣告失败
(3)1933年11月,国民党第十九路军爱国将领蔡廷锴等联合国民党内部反蒋势力在福建建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宣布反蒋抗日,同红军签订《抗日停战协定》。
蒋介石勾结日军,夹击十九路军,最后失败。
4.蒋介石为代表的南京国民政府:
(1)向国联申诉日本侵略的行径。
(2)继续执行不抵抗政策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命令东北军撤退,导致东北三省沦陷,继续执行“围剿”中国共产党的政策。
并多次破坏爱国人士的反日活动。
(蒋介石为何在九一八事变后实行不抵抗政策: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时,国共两党的矛盾是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蒋介石之所以实行不抵抗政策,主要目的是为了保存自
己的军事实力围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九一八事变发生时,蒋介石错误的认为英国和美国,会出面进行干涉,因此对英美等国家调停九一八事变抱有极大的幻想;国民政府把九一八事变作为一个局部性的冲突,没有引起高度重视。
九一八事变的影响:
1.东三省的迅速沦陷,中国的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中华民族的危机日益加深。
2.加剧了中华民族的危机,从此中日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的主要矛盾,阶级和党派矛盾下降为次要矛盾。
3.激发了学生,工人阶级,爱国政治派别等力量的爱国运动,他们对国民党政府施加压力,强烈要求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抗日。
抗日民族运动就此兴起。
4.打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加剧了英美与日本直接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