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高中生物《生物群落的演替》的教案

高中生物《生物群落的演替》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群落演替的概念、类型和意义。

2. 使学生掌握生物群落演替的过程和规律。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生物群落演替的概念、类型、过程和意义。

2. 难点:生物群落演替的规律和驱动因素。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生物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理解生物群落演替的过程和意义。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PPT课件,展示生物群落演替的图像和案例。

2. 准备生物群落演替的实际案例,用于课堂分析和讨论。

3. 准备课堂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生物群落演替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片废弃的农田,引导学生思考这片农田上的生物群落是如何发生变化的。

2. 讲解概念:介绍生物群落演替的概念,使学生明确生物群落演替是指在长时间内,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3. 分析类型:讲解生物群落演替的类型,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并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判断演替类型。

4. 探讨意义:探讨生物群落演替的意义,如生态系统恢复、物种多样性维持等。

5. 讲解过程:详细介绍生物群落演替的过程,包括侵入、竞争、稳定等阶段。

6. 分析规律:分析生物群落演替的规律,如能量递减、物种多样性递增等。

7.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生物群落演替案例,如森林火灾后的演替、城市绿化带的演替等。

8.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生物群落演替的实际案例,总结演替过程和规律。

9. 课堂练习:发放练习题,检测学生对生物群落演替知识的掌握程度。

10. 总结反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

11.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生物群落演替的知识。

六、教学延伸1. 探讨人类活动对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如城市化、森林砍伐等。

2. 分析生物群落演替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如碳循环、氮循环等。

选择性必修2《群落的演替》课赛教学设计

选择性必修2《群落的演替》课赛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第2章第3节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学校:泾川一中授课班级:高二(6)班教者:魏xx设计思路本节课我通过喀拉喀托火山爆发的视频来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群落演替这一自然现象。

通过设置两组学生合作学习活动,利用教材中的图片和资料,由学生自主建构起进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概念。

并通过比较二者的异同和特点,提升信息处理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在分析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的过程中,大量了引入实例,来阐明人类与自然对于演替的影响,使学生更加真切的感受到生态环境需要坚持科学治理,改善生态环境、进而提升社会责任感。

教材分析本节是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中第二章《群落及其演替》中的第三节内容,主要包括群落演替的种类,人类活动对演替的影响,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政策。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接触过许多与此相关的自然现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兴趣也比较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采用问题导学和任务驱动,利用多媒体图解视频、课件等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加强学生对宏观内容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在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中完成重点、难点知识的学习,提高思维能力,形成相应的观点。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了第一章《种群及其动态》之后,对于种群的数量和空间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及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等知识有了一定的把握。

在学习了第二章前两节“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的类型”的基础上,展开本节内容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更符合学习逻辑,即从局部到整体,再到变化,并在最后提及人类活动的影响,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教学目标在分析教材内容和学情的基础上,依据课程标准,制定如下教学目标:【生命观念】:通过弃耕农田与裸岩演替的实例分析,运用结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阐明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演替过程,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

【科学思维】:归纳概括两种演替的过程,明确生物与环境的密切关系。

【社会责任】:通过教材实例探讨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分析典型实例,认同退耕还林等措施的意义,进一步形成可持续发展观,提升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印尼火山爆发的文字资料,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通过比较两个演替过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掌握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3.通过教师举例不同类型的顶级群落,明确顶极群落的概念。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群落演替的概念。

难点:群落演替的概念。

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森林群落的图片,提问:这是是什么群落?具有怎样的特点?(森林群落;具有复杂的种间关系,处于一个动态平衡中。

)追问:这样稳定的森林群落是如何产生的?如果现有的森林群落被破坏后,会发生些什么样的变化?引发学生思考,引出课题——《群落的演替》。

(二)新课教学1.演替的概念多媒体展示印尼火山爆发后的群落变化示意图,组织学生分组讨论:(1)火山爆发后,在裸地上先长出的小草和出现的蜘蛛,能不能将他们统称为群落?如果是群落,那稳定性怎么样?(是群落;稳定性非常弱。

)(2)后面形成的小树林算一个群落吗?那么,小树林这个群落和前面有小草、蜘蛛的群落还是同一个群落吗?为什么?(小树林应该是群落;不是,因为物种组成不一样,而且种间关系和空间结构都发生变化。

)教师带领学生一同总结群落演替的概念。

(上述群落演变的过程是一些物种取代另一些物种、一个群落类型取代另一个群落类型的过程,这个过程直到出现一个稳定的群落才会中止。

群落这种依次取代的现象就叫做演替)教师补充讲解:水生群落与陆生群落一样也要经历演替的过程。

2.演替的类型过渡:那是不是所有的演替都是像刚刚各位同学看的从裸岩演替过来的呢?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想想日常生活中,农田被弃耕后演替的过程。

提问:这种演替和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过程有什么异同之处?(起点不同,一个是从裸岩开始,而一个是从弃耕的草本植物开始的。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第四单元第4课《群落的演替》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第四单元第4课《群落的演替》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1第四单元第4课《群落的演替》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能够说出群落演替的概念。

2.能够说出群落演替的两种类型: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以及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的各个阶段。

3.阐明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区别。

(二)能力目标
1、通过群落演替的过程培养学生要用“动态发展”的观点来分析事物。

2.运用演替理论,为退耕还林工作提出合理建议。

3.能够说出在初生演替过程中地衣先于苔藓出现的机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认同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群落演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2.从以前的围湖造田、毁林开荒到现在的退耕还林、还草、还湖,要让学生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关注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树立生态学的观念。

2学情分析
演替是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学生无法亲历完整的演替系列,又因学生对地衣、苔藓等缺乏足够的感性认识,导致学生对演替的理解往往是静态而模糊的,阐明群落的演替也变得困难重重。

3重点难点
重点:群落演替的概念、类型——原生和次生演替。

难点:群落的演替过程、机制及其最终平衡状态。

4教学过程。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设计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设计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设计第一章:群落演替的概念与分类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群落演替的概念让学生掌握群落演替的两种类型:原生和次生1.2 教学内容群落演替的定义:在长时间内,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原生群落演替:在没有生物定居的地方,如火山岩、沙丘等,新的群落从无到有,逐渐代替原来没有生物的地面次生群落演替:在原有生物群落被破坏后,新的群落逐渐代替原来的群落1.3 教学活动通过图片和实例让学生理解群落演替的概念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区分原生和次生群落演替第二章:群落演替的原因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群落演替的原因让学生掌握群落演替的驱动因素2.2 教学内容群落演替的原因:内在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内在因素:生物群落内部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如竞争、共生等外部环境因素:气候、土壤等非生物因素2.3 教学活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群落演替的驱动因素第三章:群落演替的过程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群落演替的过程让学生掌握群落演替的不同阶段3.2 教学内容群落演替的过程:潜伏期、发展期、稳定期潜伏期:新的群落在没有被其他生物占据的地方定居发展期:新的群落逐渐发展和壮大,与原有群落竞争稳定期:新的群落取代原有群落,生态系统达到相对稳定3.3 教学活动通过图片和实例让学生理解群落演替的过程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群落演替的不同阶段第四章:群落演替的意义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群落演替的意义让学生掌握群落演替对生态系统的作用4.2 教学内容群落演替的意义: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生物多样性的维持群落演替对生态系统的作用:调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4.3 教学活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群落演替对生态系统的作用第五章:群落演替的实例分析5.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群落演替的实例让学生掌握群落演替在自然界中的应用5.2 教学内容实例一:森林火灾后的群落演替实例二:城市化进程中的群落演替5.3 教学活动通过图片和实例让学生理解群落演替的实例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群落演替在自然界中的应用第六章:群落演替的监测与评估6.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群落演替监测与评估的方法让学生掌握群落演替监测与评估的重要性和应用6.2 教学内容群落演替监测与评估的方法:野外调查、样方方法、遥感技术群落演替监测与评估的重要性和应用:了解生态系统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生态恢复6.3 教学活动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群落演替监测与评估的方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群落演替监测与评估的重要性和应用第七章:群落演替与人类活动7.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让学生掌握人类活动与群落演替的关系7.2 教学内容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破坏和重建人类活动与群落演替的关系:农业、城市化、环境保护7.3 教学活动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人类活动与群落演替的关系第八章:群落演替的研究方法8.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群落演替研究的方法让学生掌握群落演替研究的基本技术8.2 教学内容群落演替研究的方法:实验、观察、模拟群落演替研究的基本技术:生态学、分子生物学、遥感技术8.3 教学活动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群落演替研究的方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群落演替研究的基本技术第九章:群落演替的生态学意义9.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群落演替的生态学意义让学生掌握群落演替对生态系统的影响9.2 教学内容群落演替的生态学意义:生态系统稳定性、生物多样性、生态服务功能群落演替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生态位变化9.3 教学活动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群落演替的生态学意义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群落演替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第十章:群落演替的应用与实践10.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群落演替的应用与实践让学生掌握群落演替在生态保护与恢复中的应用10.2 教学内容群落演替的应用与实践: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规划群落演替在生态保护与恢复中的应用:湿地恢复、退耕还林、城市绿化10.3 教学活动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群落演替的应用与实践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群落演替在生态保护与恢复中的应用第十一章:群落演替与全球变化1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全球变化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让学生掌握全球变化背景下群落演替的应对策略11.2 教学内容全球变化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气候变化、生物入侵、土地利用变化全球变化背景下群落演替的应对策略:生态适应、生态系统服务等11.3 教学活动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全球变化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全球变化背景下群落演替的应对策略第十二章:群落演替案例分析1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群落演替案例分析的方法让学生掌握群落演替案例分析的技巧12.2 教学内容群落演替案例分析的方法:文献调研、现场考察、数据收集与分析群落演替案例分析的技巧:比较分析、因果分析、趋势预测12.3 教学活动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群落演替案例分析的方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群落演替案例第十三章:群落演替的数值模拟1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群落演替数值模拟的方法让学生掌握群落演替数值模拟的基本原理13.2 教学内容群落演替数值模拟的方法:动态模型、代理模型、随机模型群落演替数值模拟的基本原理:系统动力学、生态位模型等13.3 教学活动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群落演替数值模拟的方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群落演替数值模拟的基本原理第十四章:群落演替的教育与普及1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群落演替教育的重要性让学生掌握群落演替普及教育的方法14.2 教学内容群落演替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公众环保意识、促进可持续发展群落演替普及教育的方法:科普讲座、实地教学、互动展览等14.3 教学活动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群落演替教育的重要性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群落演替普及教育的方法第十五章:群落演替的未来研究方向1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群落演替研究的最新进展让学生掌握群落演替未来研究的方向15.2 教学内容群落演替研究的最新进展:基因组学、遥感技术、模型模拟群落演替未来研究的方向: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服务、全球变化等15.3 教学活动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群落演替研究的最新进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群落演替未来研究的方向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高中生物群落演替教案设计,包括群落演替的概念、分类、原因、过程、意义、实例分析、监测与评估、人类活动、研究方法、生态学意义、应用与实践、全球变化、案例分析、数值模拟、教育与普及以及未来研究方向。

《群落的演替》教案

《群落的演替》教案

《群落的演替》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2.能力目标(1)通过群落演替的过程培养学生要用“动态发展”的观点来分析事物。

(2)从生活中大家都熟悉的现象中来分析新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全面独立分析问题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例子后再一起讨论以及进行实地观察,来了解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2)关注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拥护国家“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木还草”的政策方针。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群落的演替过程。

2.教学难点:群落的演替过程。

三、教学方法:讨论法、演示法。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对于森林群落来说,通过群落各种种群间复杂的种间关系,一般情况下,可以维持群落结构的相对稳定,处于一个动态平衡。

但是这样稳定的森林群落是如何产生的呢?如果现有的森林群落被破坏后,会发生些什么样的变化呢?我们先来看一个实例:1883年8月7日,印度尼西亚客拉客托火山爆发,炽热的岩浆滚滚而出,所到之处生物全部死亡,成了一片裸地。

几年之后,地面上稀稀疏疏长出了小草,还出现了一种蜘蛛。

到了1909年,已有202种动物生活在这块新的土地上了。

1919年动物增加到621种,1934年增加到880种。

在此期间植物逐渐繁茂起来,形成了小树林。

[问题探讨]教材P78相关内容。

(二)演替的概念和类型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演替。

光裸的岩地上是怎样长出森林的呢?投影教材P79图片。

学生思考讨论教材中的问题。

教师讲解归纳:1、裸岩阶段2、地衣阶段地衣首先在裸岩上定居。

地衣分泌的有机酸可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的过程。

于是,土壤颗粒和有机物逐渐增多。

3、苔藓阶段:在地衣开拓的基础上,苔藓便能生长起来。

苔藓比地衣长得高,在与地衣争夺阳光竞争中处于优势,于是就逐渐扩展。

【教学设计】《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

相比较,分析共同点和不同点。
2、
分析为什么两者的演替起点不同?
归纳演替的两 种类型。
学生归纳比较的 能力的锻炼。
3、
火山爆发后, 裸岩上发生的演替还
讨论分析,合作
能恢复原来的群落结构吗?农田是人 类对自然群落进行改造的产物,在农 田上群落的演替能否恢复为原有的自
讨论践踏对草 地群落的影响。
学习。从贴近学 生生活经验的事 例展开教学。
《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群落的演替》包括演替的类型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两部分。前者是在群 落层次上分析生命系统的发展变化, 后者是探讨人类在这方面的作用, 体现 STS 教育思 想。关于群落的演替过程,教材通过 “思考与讨论 ”和正文表述,一方面介绍群落演替的 类型和演替过程,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方面)是让学生分析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 用。关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教材列举了许多实例,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并关注 人类活动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本节最后讲述退耕还林、 还草、还湖,退牧还草, 让学生了解和认同国家的有关政策及其重要意义。 二、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阐明群落的演替(初生演替、次生演替、演替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运用图像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我国实行的“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政策和作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群落的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及演替的原因。 难点:群落演替的过程,探究水族箱中群落的演替。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 1 课时
利用学生已有的 知识,层层深入
地分析解决问
题。
思考讨论:
1、为什么在裸岩上首先定居的是地衣?
2、苔藓出现后, 和地衣的种间关系是什么? 他们竞争的是什么?哪个有优势?

群落的演替 -完整版公开课教学设计

群落的演替 -完整版公开课教学设计

《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群落的演替》包括演替的类型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两部分。

前者是在群落层次上分析生命系统的发展变化,后者是探讨人类在这方面的作用,体现STS教育思想。

关于群落的演替过程,教材通过“思考与讨论”和正文表述,一方面介绍群落演替的类型和演替过程,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方面)是让学生分析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关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教材列举了许多实例,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并关注人类活动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本节最后讲述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让学生了解和认同国家的有关政策及其重要意义。

二、教学三维目标1、知识目标①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②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③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④通过引导学生比较两个演替过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掌握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⑤通过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例子后再一起讨论,来了解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2、能力目标①通过群落演替的过程培养学生要用“动态发展”的观点来分析事物。

②从生活中大家都熟悉的现象中来分析新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全面独立分析问题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并探讨人类在这方面的作用,让学生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体现STS教育思想。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群落的演替过程。

2.教学难点:群落的演替过程;引导学生提炼重点内容进行汇报。

四、学情分析群落的演替过程;引导学生提炼重点内容进行汇报学生在第四章和第五章已经学习了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的基础,对种群已有一定的了解,而且对群落演替的现象并不陌生,只是没有建立起概念与现象之间的联系。

高中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积累的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始终围绕着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联系与相互作用,以动态发展观引导学生对演替的本质进行思考。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范文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范文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范文《群落的演替》教案1一、教学目标1•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群落的演替过程。

三、板书设计:一、演替㈠初生演替㈡次生演替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四、教学过程:K引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乂生”,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2.火山爆发后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

在火山爆发中,有些物种可能会绝灭; 在恢复过程中外来新物种可能会进入。

群落结构因此而发生了变化,一般不能恢复原来的群落结构。

K板书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K问题以“本节聚焦”的问题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

K板书一、演替的类型K学生活动学生带着“思考与讨论1”,阅读P79〜P80,并完成“思考与讨论”。

K提示1.因为苔蘇和草本植物无法直接从裸岩中获取养分,而地衣可以通过分泌有机酸而从裸岩中获取养分。

2.通过地衣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并积累起了有机物,这为苔蘇的生长提供了条件。

而苔蘇生长后,山于其植株高于地衣能获得更多的阳光,处于优势地位,其结果是逐渐取代了地衣。

3.能找到这些植物。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

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了优势,取代了灌木的优势, 但在森林中各种类型的植物都是存在的。

K板书㈠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彻底消灭了的地方的演替。

㈡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K讲述我国东北科尔沁草原地区的农田,在弃耕后开始出现恢复演替,这是一种次生演替。

耕作前的原始植被为贝加尔针茅草原,开星后种了儿年玉米,后因产量下降而奔耕。

弄耕后的1〜2年内以黃蒿、狗尾草、猪毛菜、苦卖菜等杂草占优势;2〜3年后,黄蒿占优势;3〜4年后,羊草、野古草、狼尾草等根茎禾草入侵,并逐渐占优势,进入根茎禾草阶段;7〜8年后,土壤变坚实,丛生禾草开始定居,并逐渐代替了根茎禾草,恢复到贝加尔针茅群落。

人教版高二年级生物必修3《群落演替》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年级生物必修3《群落演替》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年级生物必修3《群落演替》教学设计《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一、教材地位“群落的演替”是人教版必修三第4章第4节的内容,从群落水平阐述了生命系统的动态发展过程,对前后的种群和生态系统的学习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本模块中占有重要地位。

“群落的演替”关注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对提高学生的个人素养及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和决策能力等方面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阐明群落的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过程。

(2)、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关注我国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4)、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联系生活中的例子在课堂上一起讨论,以此了解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群落演替的过程培养学生要用“动态发展”的观点来分析事物。

(2)、通过喀拉喀托火山等事例理解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分析自身的生活行为,理解自身行为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2)、关注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树立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三、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内容有两大特点一是:生命系统的“动态发展”特点,二是:知识与生活实践的联系紧密,课下的拓展性强,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就是主要围绕这两大特点展开的。

一、围绕“动态发展”的设计思路,第三节课的内容是群落的结构,和第四节内容进行联系比较后我发现第三节课是从时空角度对群落结构进行横向的知识剖析,第四节课群落的演替是从历史的发展角度进行群落的纵向认知。

群落演替的过程、两种群落演替的比较这部分知识更是体现了在发展学知识看问题,因此,这部分知识一定能不能是在课堂对学案的完成情况进行简单检测,体现过程中的讲解。

二、围绕“与生活联系紧密性”的设计思路,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我国实行退耕还林等政策,都属于学生极易通过课本就能找到与生活的联系的。

群落演替本身就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地球上的生命体系又是开放性的体系,那么生命体系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受内在和外在因素的影响的过程。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范文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范文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理解群落的概念,掌握群落演替的定义、类型及过程。

2.通过观察和分析实例,培养观察、思考、概括的能力。

3.关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提高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群落的概念、群落演替的类型及过程。

2.教学难点:群落演替的原因和机制。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群落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群落的特点。

提问:什么是群落?群落与种群有何区别?2.群落的概念简要介绍群落的概念:在一定时间内,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的集合。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群落的概念。

3.群落演替的定义解释群落演替的定义:在一定时间内,群落中物种组成和结构发生的有规律的变化。

举例说明群落演替的过程。

4.群落演替的类型介绍群落演替的两种类型: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两种演替类型的区别。

5.群落演替的过程以草原到森林的演替为例,详细介绍群落演替的过程。

强调群落演替的原因: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6.群落演替的原因和机制分析群落演替的原因:物种之间的竞争、环境条件的变化等。

介绍群落演替的机制:物种替代、物种入侵、物种适应性变化等。

7.案例分析分析长江流域退耕还林过程中的群落演替现象。

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释群落演替的原因和机制。

8.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明确群落演替的概念、类型和过程。

强调群落演替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提高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意识。

9.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收集有关群落演替的实例,分析其演替过程和原因。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分析和课堂讨论,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群落演替的概念、类型和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概括能力,提高了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意识。

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需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课堂互动性。

重难点补充:1.群落演替的原因和机制设计对话:“同学们,你们能想到为什么群落会发生变化吗?”学生回答后,继续引导:“很好,群落演替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高中生物《生物群落的演替》的教案

高中生物《生物群落的演替》的教案

高中生物《生物群落的演替》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群落的概念及其组成。

2. 使学生掌握生物群落演替的类型、特点和规律。

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生物群落演替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物群落演替的类型、特点和规律。

2. 教学难点:生物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结构的变化及其原因。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生物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生物群落演替现象。

3. 运用图表讲解法,直观展示生物群落演替的过程。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PPT课件,展示生物群落演替的过程及实例。

2. 准备生物群落演替的相关案例,用于课堂分析。

3. 准备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的相关图表,帮助学生理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片森林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生物群落的概念及其组成。

2. 讲授新课:(1) 介绍生物群落的概念及组成。

(2) 讲解生物群落演替的类型: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3) 分析生物群落演替的特点和规律。

(4) 讲解生物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结构的变化及其原因。

3. 案例分析: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生物群落演替现象,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群落演替的过程。

4.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讨生物群落演替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5. 总结反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6. 布置作业:设计一些有关生物群落演替的问题,让学生课后思考和探究。

六、教学延伸:1. 探讨生物群落演替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关系。

2. 分析人类活动对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如城市化、土地利用变化等。

3. 介绍生物群落演替在生态保护与修复中的应用,如退耕还林、湿地保护等。

七、教学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生物群落观察,记录不同演替阶段的生物群落特点。

2. 引导学生进行生物群落演替的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演替过程。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4节群落的演替一、教材分析这节内容是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第四节内容,是学生在前面学习了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分析群落的演替过程,引导学生比较初生演替、次生演替的不同。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以加深对群落的优势种、群落结构和类型等知识的理解,为以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稳定性、多样性作铺垫。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第四章的前三节已经学习了种群和群落的相关基础知识,对种群已有一定的了解,而且对群落演替的现象并不陌生,只是没有建立起概念与现象之间的联系。

高中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积累的知识,在教学中应尽可能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始终围绕着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联系与相互作用,以动态发展观引导学生对演替的本质进行思考。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描述群落演替的概念。

②举例说出群落演替的类型。

③举例说出阐明群落演替的过程。

④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2.能力目标:①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组织能力。

②培养学生课前预习、全面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3.情感目标:①关注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认同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②确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群落的演替过程(通过引导学生自学教材、填写学案、阅读图片材料,学生小组合作归纳)难点:群落的演替过程;锻炼学生提炼重点内容进行汇报(后者主要通过学生课前自主收集并整理相关资料、教师和学生一起制作多媒体课件突破)五、教学方法参与式教学法、演示法、读书指导法、谈话法。

六、教具:多媒体课件学案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课前准备:第一小组收集影响群落演替的内外因素有哪些。

第二小组在校园内观察被人踩踏成的小路周围杂草的分布特点及分析原因。

第三小组收集我国外来入侵物种入侵情况。

第四小组收集我国有关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情况。

与教师一起制作多媒体课件。

九、设计思路:十、教学过程(一)问题探讨——案例引入教师组织引导:出示火山爆发的图片资料并组织学生观察阅读课文P78的“问题探讨”后,设疑:1、生物是如何一步步地定居在新土地上的?2、这一地区有可能恢复原来群落的结构吗?引出课题“第4节群落的演替”(板书)学生活动:观看图片,阅读“问题探讨”,思考教学意图:创设学习的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案-群落的演替

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案-群落的演替

第四章第4節群落的演替一、教材分析本課是必修三第四章《種群和群落》的第四節《群落的演替》,本課內容較簡單,包括演替的類型和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的影響兩部分。

前者是在群落層次上分析生命系統的發展變化,後者是探討人類在這方面的作用,體現STS教育思想。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也接觸過許多與此相關的自然現象,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興趣也比較高。

鑒於上述情況,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聯繫學生的生活經驗,採用問題導學法,利用圖解、課件和模型製作等加強教學的直觀性,加強學生對微觀內容的感性認識,使學生在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中完成重點、難點知識的學習,提高思維能力,形成相應的觀點。

二、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①闡明群落的演替過程。

②說明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的影響。

③關注我國實行退耕還林、還草、還湖,退牧還草的政策。

2.能力目標:①通過群落演替的過程培養學生要用“動態發展”的觀點來分析事物。

②從生活中大家都熟悉的現象中來分析新的問題,從而培養學生仔細觀察、全面獨立分析問題的習慣。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從以前的圍湖造田、毀林開荒到現在的退耕還林、還草、還湖,要讓學生意識到環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三、教學重點難點群落的演替過程。

四、學情分析學生前面學習了有關群落的結構特徵,在此基礎上再學習群落的演替相對來說較為簡單。

對於群落的演替過程較難理解,需要教師指導並詳細講解。

五、教學方法1.學案導學:見後面的學案。

2.新授課教學基本環節:預習檢查、總結疑惑→情境導入、展示目標→合作探究、精講點撥→反思總結、當堂檢測→發導學案、佈置預習3.多媒體教學六、課前準備1.學生的學習準備:預習群落的演替,完成學案。

2.教師的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製作,課前預習學案,課內探究學案,課後延伸拓展學案。

七、課時安排:1課時八、教學過程(一)預習檢查、總結疑惑檢查落實了學生的預習情況並瞭解了學生的疑惑,使教學具有了針對性。

(二)情景導入、展示目標。

教師:群落是一個動態系統,它時時刻刻都在發生著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

《第4章 第4节 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第4章 第4节  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群落演替的观点和过程,能够区分群落的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2. 了解群落演替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干系,理解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 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诠释现实生活中群落演替的实例,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群落演替的过程和影响因素。

2. 教学难点:理解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以及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诠释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括图片、图表和案例等素材。

2. 准备教学用具:黑板、白板笔、实物模型或图片等。

3. 安排实验室或户外观察活动,以便学生观察群落演替的实际过程。

4. 安置预习任务,让学生提前了解群落演替的基本观点和分类。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分为四个环节,分别是预习指导、新课导入、新课教学和教室小结。

1. 预习指导:在课前,教师会安置学生预习群落演替的观点、类型以及主要过程,让学生对群落演替有初步的了解。

同时,教师也会给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提高预习的效果。

2. 新课导入:教师起首会通过一些实例,如森林演替、草原演替等,让学生了解群落演替的具体表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接着,教师会提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即群落演替的原因和规律,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学习。

3. 新课教学:(1)群落演替的观点和类型:教师会通过讲解和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群落演替的观点和类型,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等。

同时,教师也会引导学生思考群落演替与物种多样性的干系。

(2)群落演替的过程:教师会通过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展示群落演替的主要过程,如灌木演替、乔木演替等。

同时,教师也会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环境条件下群落演替的特点和规律。

(3)探究实验: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群落演替的规律,教师还会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方案,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从而加深对群落演替规律的认识。

4. 教室小结:在课程的最后,教师会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加深学生对群落演替的理解和记忆。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必修三第四章第4 节《群落的演替》一、教材分析“群落的演替”是人教版必修三第4 章第4 节的内容,从群落水平阐述了生命系统的动态发展过程,对前后的种群和生态系统的学习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本模块中占有重要地位。

“群落的演替”关注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对提高学生的个人素养及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和决策能力等方面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够描述群落演替的概念。

2.能够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3.能够判断不同的演替类型。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喀拉喀托火山裸岩演替的数据,能够推断群落演替的特点。

2.通过阅读教材,能够描述群落演替的大致阶段。

3.观察图文资料,对比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出两种不同演替类型的区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2.通过分析自身的生活行为,理解自身行为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关注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树立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生成演替的概念,区分演替的类型。

教学难点: 阐明演替机制与初生演替过程。

四、教学资源教材、PPT、视频、图片五、教学过程视频:生命的起源-喀拉喀托活火山1883 年8 月7 日,印度尼西亚,喀拉喀托火山爆发,炽热的岩浆滚滚而出,所到之处生物全部死亡,形成了一片裸地。

几十年后,又变为了(图片)郁郁葱葱的模样。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近百年间发生了什么?几年之后1909年1919年1934年小草小树林621种动物880种动物问:根据喀拉喀托火山岛的物种变化,能给群落的演替下一个定义吗?概念: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实质:群落中种群(物种)丰富度的增加及优势种的变化讲述:对于群落的演替来讲,有着不同的类型,喀拉喀托火山岛的演替实际上是裸岩上的演替,也是旱生演替。

角色扮演(6 阶段+1 旁白)看完后,裸岩演替的过程:裸岩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乔木阶段合作探究:学生成果检测展示: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图片。

高中生物《生物群落的演替》的教案

高中生物《生物群落的演替》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物群落演替的概念、类型和特点。

2. 使学生掌握生物群落演替的原因和意义。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生物群落演替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生物群落演替的概念、类型、特点及原因。

2. 难点:生物群落演替的意义和实际应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生物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

2. 利用案例分析法,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案例材料,如森林、草原、湿地等生物群落的演替实例。

2. 准备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以便于直观展示生物群落演替过程。

3. 准备课堂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生物群落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物群落演替现象。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生物群落演替的概念、类型和特点。

3.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具体生物群落演替案例,如森林、草原、湿地等,引导学生分析演替过程和原因。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生物群落演替的意义和实际应用,分享讨论成果。

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生物群落演替的关键知识点,强调其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性。

6.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深入研究生物群落演替的相关内容。

六、教学内容1. 生物群落演替的类型: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2. 生物群落演替的特点:有序、缓慢、可逆、受环境影响。

3. 生物群落演替的原因:生态因子变化、物种相互作用、自然干扰。

七、教学内容1. 生物群落演替的意义:维持生态系统稳定、促进物种多样性、生态恢复。

2. 生物群落演替的实际应用:植被恢复、生态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

3. 人类活动对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过度开发、污染、保护措施。

八、教学内容1. 观察生物群落演替的方法:野外调查、实验研究、遥感监测。

群落的演替的精品教学设计优质课件.doc

群落的演替的精品教学设计优质课件.doc

《群落的演替》的教课方案卓晓蕾【教课方案】一、教材剖析“群落的演替”是一般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 3)──稳态与环境》(人教版)第 4 章第 4 节的内容。

是学生在前面学习了种群和群落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剖析群落的演替过程 , 指引学生从多方面比较原生演替、次生演替的不一样。

理解影响群落演替的要素,关注我国的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政策。

经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能够加深对群落的优势种、群落构造和种类等知识的理解,为此后生态系统的构造和稳固性、多样性作铺垫。

二、教课目的1.知识与技术⑴指导认识群落演替的观点和种类⑵能列举出影响群落演替的要素和演替过程⑶能说明群落演替的影响要素2.过程与方法⑴能经过阅读教材,描绘群落演替的大概阶段⑵能剖析卡拉卡托火山的数据,能够推测群落演替的特色⑶察看图文资料,对照剖析议论,概括两种种类演替的异同点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⑴关注我国推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⑵经过自己生活行为的解说,理解改变自己不良生活行为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三、学习者特色剖析本节课的学习者特色剖析主假如依据教师平常对学生的认识而做出的:1.学生是福州格致中学鼓山校区高中二年级的学生;2.学生思想活跃,讲堂上喜爱表现自己,对生物学习有浓重的兴趣;3.学生对种群已有必定的认识,并且对群落演替的现象其实不陌生,不过没有成立起概念与现象之间的联系。

四、教课策略选择与设计教课内容教课策略实行过程群落演替的概主动参加教课问题商讨创建情境,分析数据,设念问题串得出观点并予以理解。

带着问题阅读课文,认识群落演替群落演替的类主动参加,合作学的大概阶段型习分组议论两种种类的异同点影响群落演替合作学习,体验式分组议论影响群落演替的要素的要素研究叙述实例五、教课环境及资源准备1.教课环境:多媒体教室2.资源准备:教课PPT、地衣、苔藓、狗尾草、等植物六、教课过程教课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课企图观看火山迸发的视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三第四章第 4 节
《群落的演替》
一、教材分析
“群落的演替”是人教版必修三第4 章第4 节的内容,从群落水平阐述了生命系统的动态发展过程,对前后的种群和生态系统的学习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本模块中占有重要地位。

“群落的演替”关注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对提高学生的个人素养及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和决策能力等方面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能够描述群落演替的概念。

2. 能够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3. 能够判断不同的演替类型。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分析喀拉喀托火山裸岩演替的数据,能够推断群落演替的特点。

2. 通过阅读教材,能够描述群落演替的大致阶段。

3. 观察图文资料,对比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出两种不同演替类型的区别。

情感态度与价值

1. 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2. 通过分析自身的生活行为,理解自身行为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 关注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树立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生成演替的概念,区分演替的类型。

教学难点: 阐明演替机制与初生演替过程。

四、教学资源
教材、PPT、视频、图片
五、教学过程
视频:生命的起源-喀拉喀托活火山
1883 年8 月7 日,印度尼西亚,喀拉喀托火山爆发,炽热的岩浆滚滚而出,所到之处生物全部死亡,形成了一片裸地。

几十年后,又变为了(图片)郁郁葱葱的模样。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近百年间
发生了什么?
几年之后
小草 蜘蛛
群落 3
问:根据喀拉喀托火山岛的物种变化,能给群落的演替下一个定义吗? 概念: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实质:群落中种群(物种)丰富度的增加及优势种的变化 讲述:对于群落的演替来讲,有着不同的类型, 喀拉喀托火山岛的演替实际上是裸岩上的演替,也是旱生演替。

角色扮演( 6 阶段 +1 旁白) 看完后,裸岩演替的过程:裸岩阶段 地衣阶段 苔藓阶段 草本植物阶段 灌木阶段 乔木阶段 合作探究:202 种动物
群落 621 种动物 群落 880 种动物 群落
1909 年 1919 年
1934 年 小树林
学生成果检测展示: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图片。

下列演替中,哪些和裸岩上的演替类似?哪些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类似?A.沙丘上的演替B.
火山岩上的演替
C.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D. 过量砍伐的森林发生的演
E. 冰川泥上的演替
F. 弃耕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G.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讲述:在群落的演替过程中,人类活动的影响非常明显。

展示图片(砍伐森林、植树造林和践踏对草地群落的影响三张图片)提供素材,供
学生思考和讨论。

合作探究:
1、解释小路周围杂草的分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描写的是什么阶段?如果小路废弃后,会出现这
样的景象吗?若出现,属于何种演替?
3、你还知道哪些人类活动会影响群落的演替?我们应该怎么做?
4、为了让群落的演替积极的发展,我国政府做了些什么?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弃耕农田的群落演替,为什么没有地衣、苔藓群落阶段?
① 弃耕农田,起始条件是弃耕的土壤,其有机物含量、通气性、保水能力等基本条件仍然存在,基至还保留着某些草本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

②地衣、苔藓、草本植物,可能同时存在,但草本植物对光照的竞争具有明显优势,成长为优势种群。

直ft高考】南方某地的常绿阔叶林等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

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

下表为恢复过程一次更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成。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为次生演替。

常绿阔叶林遭到破
坏后又得以恢复的原因,除了植物的种子或者繁殖体可得到保留外,还可能是原有的土壤条件也得到基本保留。

2.与从光裸岩石上开始的演替相比,哪个演替所需的的时间短,分析其主要原
形成森林需要一定的土壤条件,该地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起始时即具备
该条件,而从裸岩开始的演替要达到该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

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退田还湖存在的问题:水土流失、洪涝灾害频繁发生、土地沙漠化⋯⋯应对措施:从2003 年1 月20 日起开始实施《退耕还林条例》明确提出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等重要政策。

目标:为处理好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4.4 群落的演替
一、概念
代替
一个群落另一个群落
二、类型
初生演替
初始条件
次生演替
三、人类活动的影响
速度和方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