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研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研究

摘要:本文指出了形成此差距的几项主要原因,总结出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加快农村城镇化,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改革教育体制等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对策。

关键词:城乡收入差距原因对策

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空前,城乡居民的收入迅速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

年的343.4元增加到2001年的686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33.6元发展到2001年的2366元。但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率从1985年起则一直呈迅速上升势头,城乡收入比率由1985年的1.72倍,扩大到1990年的2.02倍,1995年的2.47倍,1999年达到了2.65倍。

从国际上看,人均收入1000美元以下的发展中国家,通常城乡差距是2倍,我国大大高于这一比例,显得城乡差距悬殊过大。2003年初召开的十届人代会上,朱镕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02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703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476元,从这两个数字也可反映城乡居民显性收入差距很大。

城乡差距是我国面临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直接或间接关系到我国政治和社会稳定及经济的发展。农民是我国社会的主体,约占70%,人口达9亿多,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

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缩小城乡差距,不仅是新阶段农业发展的要求,而且对于扩大内需,促进国民经济发展,调动农民积极性都具有重大意义。

二、城乡收入差距产生的原因

1、城乡不同的分配制度促使城乡收入差距的形成

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作为经济主体直接面向市场,在自己筹措生产成本、自主经营的同时还要自负盈亏,导致其收入极不稳定。而城市采取的是“职工劳动贡献—企业效益—职工收入”的分配形式,职工的收入不是根据其劳动贡献而是根据企业效益来分配。这样,在国有企业中,由于企业背后有财政做支撑,其对职工的分配要大于他们对企业的贡献,由此造成的亏空则由财政来处理。农民承担了这部分财政转嫁过来的亏空,形成隐性负债,即农民的部分收入无形中转移到了城市居民手中。

2、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是造成农民增收难的重要原因

在市场机制作用下,生产要素流向能获得最大效益的城市是必然趋势。但在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下,要素流向形成了资本大量流向城市而农村剩余劳动力却被迫滞留在农村的现状。现代城市工业部门规模的扩大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增加,但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限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一方面形成了城市居民普遍就业和工资不断上涨的现实,另一方面却使农村剩余劳动力长期处于潜在的失业状态。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体制不仅是阻碍农民增收的

重要原因,还是导致二元的社会福利制度和公共资源分享制度等隐性差距的根源。

3、二元的财政制度客观上强化了城乡收入差距

在城市优先发展的战略下,政府不断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为城市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在农村,农民承担了本应由政府提供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开支。与城乡居民得到的回报形成鲜明的反差:城市居民不用承担公共开支且享受到交通、医疗、教育等公共物品带来的便利;而在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仍然是个严重的问题。2002年全国农村还有184个乡镇、5万多个行政村和大量的自然村不通公路,即便通公路的行政村也有45万个不通沥青或水泥路,自来水通村率也不足50%。另外,民间对城乡投资也严重不平衡。

4、教育因素对城乡收入差距产生的影响。

我国城乡居民之间还存在巨大的“知识贫富差距”。农民思想观念落后、知识贫乏,这是制约农民收入提高的内因。教育落后导致农民不理解新事物,思想观念无法得到提高,技术和知识水平低。农民中年龄在40岁之上的中年人大多没有文化,20~30岁的青年多数只有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而城市居民大多能达到高中、大学文化水平。

三、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治理对策

过大的收入差距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并对需求和投资产生不利影响。因此,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

务之一。

1、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针对目前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必须切实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适应农业“入世”的新形势,必须按照调高、调优、调出质量和效益的方向,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全面升级。通过区域布局调整,优化资源配置,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加快形成优势产区和产业带;通过产品结构调整,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水平,加快实现我国农产品由产量型向质量型、专用型和高附加值型发展;通过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大幅度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通过调整农村就业结构,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这对于提高农业竞争力。促进农业现代化具有战略意义。

2、加快农村城镇化,减少农村人口总量

目前,由于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低,农业人口比重却很大,农村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而劳动者的收入水平是由他们的边际收益决定的,因此,农民收入只能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上。加快农村城镇化,可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减少农村人口总量,促进经济增长,缩小城乡差距。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必然需要健全的劳动力市场。因此,在加快农村城镇化的过程中,必须建立健全生产要素市场,以利于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各地政府要取消对农民工进城务工的不合理限制和歧视性做法,对蓄意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用工单位要依法处理。政府部门要做好对农民工外出务工的组织、

信息引导和技能培训等服务性工作,简化手续,减免收费。

3、加大财政对农村的支持力度

在再次分配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财政的调控功能,在财政支出方面逐步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将过去的农村支持城市、农业支持工业逐步转变为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公共财政的“阳光”应该逐步照耀到农村。尽管我国还不很富裕,农村要全部享受公共财政一时还做不到,但要逐步加大这方面的财政投入,例如,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等。总之,应把农业的职能交给农业部门办理,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作用。

4、改革教育体制,实现城乡一体的教育体制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之争主要是人才之争,人才之争又主要是教育之争。然而在农村,农民的文化素质远低于城市居民,根本不适应农村城市化和现代化建设。这主要是城乡分割的教育体制造成的,现在的教育体制是建立在城乡分割的户籍体制基础上的,从现实看,城市中小学教育经费由国家承担,农村中小学的教育经费由乡村农民自筹解决。城市的中学对农民子女关了门,这样实际上是阻断了农村广大青年成材之路,造成了城乡青年发展机会起点不平等的格局。近些年,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已经有财力来解决这些问题了,但现行的体制阻碍着这些问题的解决。因此,必须改革现行的教育体制。

参考文献:

[1]肖红叶,王健:我国居民收入分配格局的统计分析[j].统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