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比赛方案(获奖作品)

合集下载

劳动实践课教学设计获奖(3篇)

劳动实践课教学设计获奖(3篇)

第1篇一、教学设计概述课题名称:手工制作——创意灯笼教学对象:小学四年级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灯笼的制作工艺,掌握制作灯笼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1. 重点:灯笼的制作步骤和技巧。

2. 难点:创意灯笼的设计和装饰。

教学准备:1. 材料:彩纸、剪刀、胶水、彩笔、灯笼骨架等。

2. 工具:剪刀、尺子、订书机等。

3. 场地:宽敞的教室或户外场地。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情境导入:教师展示一组精美的灯笼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有什么作用?”2. 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分享自己与灯笼的故事,激发学生对灯笼的兴趣。

(二)新课讲授1. 知识讲解:教师讲解灯笼的制作工艺,包括骨架制作、彩纸剪裁、粘贴等步骤。

2. 示范操作:教师现场示范灯笼的制作过程,边示范边讲解每个步骤的要点。

(三)实践操作1. 分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制作材料,确保每个学生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

2. 指导与反馈: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给予反馈。

3. 创意设计:鼓励学生在灯笼上绘制或贴上自己喜欢的图案,发挥创意。

(四)展示与评价1. 成果展示:各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2. 评价方式:采用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评价学生的作品和表现。

(五)总结与拓展1. 总结:教师总结本次劳动实践课的收获,强调动手实践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2. 拓展: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索其他手工艺品的制作,如剪纸、编织等。

三、教学反思本次劳动实践课的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手工制作灯笼的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习知识、培养技能、提升情感。

以下是教学过程中的反思:1.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到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获奖教案比赛活动方案策划

获奖教案比赛活动方案策划

获奖教案比赛活动方案策划一、活动背景和目标:本次活动是举行一场获奖教案比赛,旨在提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案的设计和有效性,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

活动目标:1. 提高教师教学设计和教案书写的能力;2.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和互相学习;3.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4. 激发教师的创新思维和教学热情。

二、活动时间:本次活动预计在学期结束之前进行,具体时间安排为:报名截止日期为学期开始后两周,初赛时间为学期中两周后,决赛时间为学期末两周前。

三、活动组织:本次活动由学校教务处负责组织和具体管理,并由专家组成的评审团进行评选。

四、活动流程:1. 报名阶段:a. 各年级、科目的教师通过报名表进行报名,截止时间为学期开始后两周;b. 学校教务处收集报名信息并组织初步筛选,确定参与者。

2. 初赛阶段:a. 参赛教师需提交一份自己设计的教案,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b. 初赛教案经过评审团评选,选出各年级、各科目的优秀教案;c. 优秀教案的教师进入决赛。

3. 决赛阶段:a. 决赛教案需在初赛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修改,并参加现场教学展示;b. 教师需根据评审团提前给出的教学主题和内容,进行现场教学展示,以检验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应对能力;c. 评审团根据现场教学展示和教案的完整性、合理性、科学性等综合评价,选出1、2、3等奖,同时还可评出优秀组织奖、最佳创意奖等。

4. 活动总结和展示:a. 在活动结束后,学校教务处组织活动总结会议,对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总结和反馈;b. 将活动中的一些优秀教案和教学经验进行总结和分享,以便教师之间互相学习和借鉴。

五、活动宣传:1. 宣传方式:a. 学校内部:在教务处公示栏上张贴海报和活动宣传广告;b. 学校外部:通过学校网站、学校微信公众号等渠道进行宣传。

2. 进行宣传内容及形式:a. 宣传海报:设计精美的海报,突出活动的目标和意义;b. 活动公告:发布活动的公告,介绍活动的基本信息和参与方法;c. 活动介绍视频:制作一个宣传活动的短视频,利用校园电视台进行播放。

安徽教学设计比赛获奖作品

安徽教学设计比赛获奖作品

安徽教学设计比赛获奖作品介绍安徽教学设计比赛是安徽省教育厅每年举办的重要教学活动之一,旨在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与交流。

在这个比赛中,教师们展示了他们独特的教学设计方法和创新的教学理念。

本文将介绍一部分获奖作品,以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作品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设计》该作品获得了安徽教学设计比赛的创新奖。

该教学设计主要针对初中语文课堂,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通过灵活运用课堂互动、实践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增加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品二:《创新的教学设计在动力学教学中的应用》该作品获得了安徽教学设计比赛的专业奖。

该教学设计主要针对高中物理课堂,通过创新的教学设计方法应用于动力学教学中。

教师通过图像、模型等多媒体手段展示物理学中的动力学概念,利用实验和案例分析引发学生的思考,有效激发了学生对动力学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作品三:《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设计》该作品获得了安徽教学设计比赛的优秀奖。

该教学设计主要针对中小学的综合素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师通过启发性问题提问、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创新点子。

这种教学设计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也提升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结论以上是安徽教学设计比赛中的一些获奖作品。

这些作品在不同学科和年级的教学中,采用了不同的教学设计思路和方法,充分体现了教师们对教育教学的创新意识和专业素养。

这些教学设计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帮助教师们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希望未来的安徽教学设计比赛能够涌现更多优秀的教学设计作品,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设计大赛获奖作品-《生活中的材料》实验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设计大赛获奖作品-《生活中的材料》实验教学设计

《生活中的材料》实验教学设计一、探究问题人造材料的使用范围大大超过天然材料,人们不断地去创新发明新的材料以适应发展的需求,你想自己制作一种新材料吗?二、实验材料酒精灯、石棉网、打火机、烧杯 2 个、纯牛奶、白醋、勺子、纱布、碟子(课前把材料按小组摆放好,酒精灯检查能用,纱布扎在烧杯上)三、实验过程1.将盛着牛奶(约 100 毫升)的烧杯(或小锅)放在酒精灯上加热;2.当牛奶慢慢沸腾时加入几勺醋;3.移去酒精灯,不停地搅拌,直到混合物变粘;4.过一段时间,混合物冷却后,用纱布过滤掉多余的液体。

5.把过滤出来的物质用塑料汤匙弄平,放置几天,就变成了硬硬的“塑料”。

(要放足够的时间)四、实验注意事项1.酒精灯使用安全。

A、不能直接用酒精灯去点燃另外一盏酒精灯,而要使用火柴;B、不能直接用嘴吹灭酒精灯,而要使用灯帽熄火。

2.在加热时勿直接用手拿烧杯,以免烫伤。

3.为了保证实验结果,建议选用蛋白质含量高的纯牛奶。

4.醋选用食用白醋即可。

5.加入醋以后要把酒精灯移开,因为醋在加热的条件下挥发得更快。

五、《生活中的材料》实验教学设计讲稿(一)教材分析《生活中的材料》是科学三年级下册第 2 单元《材料的选择》中的第 7 课。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物体的特征、材料的性能的基础上,通过调查身边材料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人类利用材料的广泛性,能够初步区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并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切入,让学生意识到到人类为了满足自身需求,不断发明新材料。

本课由两个活动组成,活动1“调查身边的材料”,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调查身边的物品,进一步加深和拓展对材料种类的认识,同时能够分辨制成这些物品的材料是天然材料还是人造材料。

先是课前安排学生搜集和整理各种材料的资料让学生说说木头、棉花、岩石等材料可以制造什么物品,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材料是怎样得到的,从而帮学生建立起天然材料的概念。

然后再通过实验、图片、视频介绍塑料、玻璃的加工过程,由此引入人造材料的概念。

(完整版)中小学美术教学设计获奖作品(小学组)《对称美、秩序美》

(完整版)中小学美术教学设计获奖作品(小学组)《对称美、秩序美》

中小学美术教学设计获奖作品(小学组)《对称美、秩序美》一、设计思路:《对称美、秩序美》是九年义务教育苏少版课程标准第五册16课的内容,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范畴。

在整个小学美术教材中处于第二学段的学习活动,本节课是在学生发现、感受对称美、秩序美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表现。

新的美术课程标准提出:“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要激发学生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要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考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发现美的游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对称美、秩序美的规律;利用小组交流探究的自主学习解决设计表现中的难题,为后面的剪纸、皮影戏等内容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感受什么叫对称美、秩序美,并能运用多种表现方式来进行制作。

过程与方法目标:采用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合作、交流,自主学习,巧妙利用多媒体直观形象的特点,引导学生自主感悟、深刻领会对称美、秩序美,从而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审美情趣。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以及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生活、发现生活、创造生活的态度,形成一种亲近大自然、热爱生活、创造生活美的一种人文价值。

三、教学重点:让学生感受、认识对称美、秩序美的基本方式,并能通过多种美术语言去表现、创造对称美、秩序美。

四、教学难点:1.如何巧妙使用教学方法和手段,解决对称美、秩序美的排列规律。

2.如何设计制作具有启发性、探索性、审美性的对媒体课件,给予学生感悟、理解掌握对称美、秩序美的方式和规律。

激发学生审美情趣和创造能力。

五、课前准备: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展示台、彩纸等。

学具准备:剪刀、纸、彩笔、颜料、各种小实物等。

江苏省教学设计比赛获奖作品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江苏省教学设计比赛获奖作品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江苏省教学设计比赛获奖作品苏州园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苏州园林的发展历程与特点;2.掌握苏州园林的布局和构造;3.培养学生对古代园林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欣赏能力;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过程1.了解苏州园林的发展历程与特点(15分钟)a.讲解苏州园林的发展历史和特点,介绍苏州园林的世界文化遗产地位;b.分小组让学生查找苏州园林的传统设计原则,并分享给全班。

2.苏州园林构造与布局(40分钟)a.教师出示苏州园林的平面图,向学生介绍园林的构造;b.学生分组讨论园林的布局和建筑特点,并总结出关键要点;c.学生自行动手绘制一个小型园林平面图,注明布局和构造要点。

3.苏州园林文化欣赏(30分钟)a.制作苏州园林实物模型,让学生进行触摸体验,并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b.学生分组准备苏州园林文化展示,包括展板、PPT等;c.学生进行苏州园林文化展示,其他学生进行点评和欣赏。

4.团队合作与创新实践(25分钟)a.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设计一个符合苏州园林特点的景观;b.学生用纸面展示并讲解自己设计的苏州园林景观,其他同学提供意见和建议;c.选出最优秀的设计并给予奖励,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5.总结与反思(10分钟)a.教师引导学生对本次教学进行总结,并提出自己的收获和不足;b.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互相欣赏和学习。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苏州园林的发展历史和特点,使学生对苏州园林有基础的认识,并能自主查找相关资料。

2.合作学习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园林布局和文化展示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3.实践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苏州园林实物模型和绘制园林平面图,通过触摸和绘制加深对苏州园林设计的理解。

4.案例分析法:通过比较苏州园林不同的布局和设计要点,学生更好理解苏州园林的魅力所在,并激发创新思维。

四、教学评估1.学生小组讨论中表现出对苏州园林的基本了解和认识,能够总结出园林设计的关键要点。

中职职业语文教学设计比赛获奖绝品

中职职业语文教学设计比赛获奖绝品

设计亮点一、设计力求让学生主动构建。

《绝品》看似讲述收藏书画之事,其实质是表现人与人之间的信赖,即坦诚、守信。

作者让咱们从“画之绝品”感受“人之绝品”,铸造我们重信义、守诺言的高贵人品。

因此我就文本内容做了节选,删去本来“常先生英勇就义”与“刘先生毅然送画”两场面,意在让学生通过“猜想”、“演绎”,主动走进文本,充当导演,设计故事情节,深切剖析人物形象,构建文本结构。

通过“找茬”、“辩论”环节,运用视频,学生于游戏中寻觅不同,在争辩中形成观点。

通过感知人物,探讨文本内涵,将“人世有真情,人世有大义”的情感思想,于无声中融入学生心里。

二、设计力求与现实生活对接。

按照学科目标,本设计以“古画是真是假”为冲破口,将“绝义”作为教学内容,通过猜想小说结局,并与文本结局进行对比,引导学生领会“英雄”的意义,从而达到升华主题的作用。

通过两类英雄的对比,引导学生思考“现代英雄”的意义,链接资料包,以吴斌、张丽莉、胡佩兰等人的事迹引入,得出感悟: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精神,固然宝贵。

但在和平年代,咱们更渴望“平民英雄”。

只要心存真善美,每一个人都能成为英雄。

1、 以学定教。

谁是英雄——《绝品》教学设计设计设计毛丹曾说:好的文科教育,就是教人正常地融入社会,给人智慧,催人激情……因此,本课设计以教材为平台和依据,注重文本意识向现实生活的回归,向学生个体经验的回归。

中职学生缺少“英雄意识”,中职语文课堂就承担起“情感疗伤”的作用。

通过教师与学生、文本与学生,学生与社会三个层面,呼唤学生心里的“英雄情结”。

这是我的教学之本。

2、教学有法。

谈歌曾经这样来总结他的创作风格:“文学作品的思想偏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但是然地流露出来,而不该当特别的把它指点出来。

”因此我在充分尊重学生个体阅读与学生主体体验的基础上,运用比较鉴赏法(将视频与文本对比)、情节猜读法(用已知情节进行合理想象)、探讨辩论法(众口纷纭肯定谁是英雄),将小说大体元素之场景与情节,慢慢渗入到学生的熟悉当中。

全国英语教师教学设计大赛获奖作品—初中精品教案

全国英语教师教学设计大赛获奖作品—初中精品教案

全国英语教师教学设计大赛获奖作品—初中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选自《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册第三章《A visit to the UN》。

具体内容包括第三单元Section A,着重讨论联合国及其在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中作用。

详细内容包括词汇学习、语法点(一般过去时)、会话练习以及相关阅读理解。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与联合国相关词汇,如:assembly, resolution, peacekeeping等。

2. 培养学生运用一般过去时描述过去事件语法能力。

3. 提高学生听说能力,能够就联合国角色和活动进行简单对话。

4. 增强学生对国际组织及其在全球事务中作用理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在于一般过去时正确运用及其与现在时区别,以及联合国相关词汇准确记忆。

教学重点在于通过对话和阅读练习,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播放对话录音和展示PPT。

2. 教学卡片,用于词汇学习和小组活动。

3. 学生笔记本,用于记录重要知识点和练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联合国图片,引发学生思考其在国际事务中作用,自然引入新课。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联合国标志意义。

录音播放:听一段关于联合国工作对话,让学生预测对话内容。

2. 新知呈现:词汇教学:通过PPT展示和教学卡片,讲解并让学生练习新词汇。

语法讲解:以对话为例,讲解一般过去时用法。

3. 例题讲解:展示例题,解释一般过去时构造和应用。

让学生模仿例题,进行句子构造练习。

4. 随堂练习:分组对话练习:学生模拟联合国会议,进行角色扮演。

个人阅读理解:完成关于联合国阅读理解练习。

5. 巩固拓展:对话复述:学生复述所听对话,巩固词汇和语法。

角色扮演:学生模拟联合国代表,讨论国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将包括:1. 新词汇及其翻译。

2. 一般过去时构造和示例句子。

3. 联合国主要职能和活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编写一段关于联合国某次重要活动报道,至少包含5个新学词汇和一般过去时正确使用。

教学设计大赛优秀教案初中

教学设计大赛优秀教案初中

教学设计大赛优秀教案初中一、教学背景1. 学生分析:初中生英语学习兴趣较高,但口语表达能力相对较弱。

本课旨在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2. 教学内容:人教版初中英语八年级上册Unit 2 How do you get to school? Section B 2a-2c。

3.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表示交通方式的词汇和句型,如by bus, by train, on foot 等;(2)能力目标:学生能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所学词汇和句型进行口语表达;(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环保的意识。

二、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播放一首关于交通方式的英文歌曲,引导学生跟着唱;(2)学生分享歌曲中听到的交通方式,教师板书重点词汇。

2. 新课呈现:(1)教师展示一张学校附近的交通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图中出现的交通方式;(2)学生阅读2a,回答问题;(3)教师引导学生模仿2b中的对话,进行角色扮演。

3. 操练巩固:(1)学生分成小组,用2c中的句型编写对话,并在全班展示;(2)教师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3)学生进行小组竞赛,看哪个小组口语表达最流畅。

4. 实践应用:(1)教师创设一个情境,如环保出行活动,让学生用所学句型进行口语表达;(2)学生分角色扮演,进行实际操作。

5. 总结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给予表扬和鼓励;(3)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口语表达。

三、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充分的语言实践机会,使他们在真实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

同时,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

然而,在课堂操练环节,教师应更加注重学生的互动与参与,提高课堂活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024版最新教学能力大赛语文获奖作品教案

2024版最新教学能力大赛语文获奖作品教案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 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感。
写作指导
结合课文内容,进行适当的写 作指导,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巩固练习
课堂练习
针对本课的知识点,设计适量的 课堂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
识。
分组讨论
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围绕课文 主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 神和口语表达能力。
拓展阅读
推荐与本课主题相关的拓展阅读材 料,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 究课文内容,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 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中的亮点和不足
• 注重朗读指导:通过范读、领读、自由读等多种方 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了学生的朗 读水平。
教学中的亮点和不足
时间安排不够合理
部分环节时间安排过于紧凑,导致学生思考时间不足,讨论不 够充分。
规范教学过程
教案能够规范教师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确保教学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教案的实施,教师能够更好地掌控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 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编写教案是教师进行教学准备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师专业素 养的体现。通过不断编写和优化教案,教师能够不断提升自 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个性化辅导
针对学生在作业中反映出的问题,进行个性化辅导,帮助学生解 决学习难题。
鼓励与引导
在批改作业时,注重对学生的鼓励和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和动力。
08
教师自我反思与提高
教学中的亮点和不足
创设生动情境
通过多媒体手段,如音乐、图片等, 成功将学生带入课文情境,增强了学 生的情感体验。

音乐课教学设计获奖案例5篇

音乐课教学设计获奖案例5篇

音乐课教学设计获奖案例5篇音乐课教学设计获奖案例1教学目标:l、通过学唱歌曲《牧歌》使学生进一步感受蒙古族歌曲个性和感_彩,培养学生热爱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2、通过介绍蒙古人民的生活方式,使学生了解律动与生活的联系,从而懂得生活是舞蹈创作的重要源泉。

3、了解马头琴的音色。

教学重、难点:学唱歌曲使学生了解和认识蒙古族民歌的特点,扩大学生的视野,从而加深对音乐地域文化的印象。

教学方法:采用直观法和示范法引导学生体会歌曲的艺术风格,用启发和创造式发挥想象力创编歌曲律动。

教学准备:钢琴、影碟。

教学过程:一、三分钟欣赏播放乐曲《万马奔腾》引导学生回答:1、这首乐曲的情绪?感受到什么场面?(情绪热烈,表现草原特有的壮观场面)2、你知道这首曲子中独特的乐器音色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吗?(马头琴)3、这是哪个民族独特的乐器?(蒙古族)4、你对这个民族有多少了解?5、请学生介绍马头琴的传说,教师补充。

二、导入新课马头琴音色柔和浑厚,独具特色。

演奏技术丰富,既可以为民歌、说唱音乐伴奏,也可以独奏,它已成为蒙古族具有代表性的乐器。

蒙古族是一个世代以放牧狩猎为生的游牧民族。

肥沃的草原、兴盛的牧畜业,丰富的矿藏养育了蒙古各族人民他们常常用自己的歌声赞美祖国,同时也赞美了家乡,今天我们将一起领略草原人民带给我们的无限美好情怀。

三、学唱歌曲《牧歌》1、听录音感受歌曲,提示学生注意歌曲的情绪。

听后讨论这首歌曲的情绪、意境、在我们面前展现一幅什么图画?2、教师小节:这首歌曲旋律起伏宽广、曲调优美、节奏自由,这正是蒙古族歌曲的特色。

3、采用听唱法和自学的方法学习曲谱。

4、教师引导学生划节拍掌握两拍半的节奏,纠正错误。

5、引导学生划分乐句,总结蒙古族民歌的特点:通常短小精悍,由上下两个乐句组成。

蒙古族民歌分为长调、短调。

长调比较自由,舒缓;短调比较热情、欢快,结构清晰。

这首歌曲具有长调的特点。

6、有感情演唱。

四、《牧歌》已经被改编为各种舞台表演形式,如:奏无伴奏合唱等欣赏瞿希贤改编的无伴奏合唱《牧歌》播放录音。

江苏省教学设计比赛获奖作品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江苏省教学设计比赛获奖作品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从整体到局部多方面说明事物的方法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体会文章的结构美。

2学习本文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从反复诵读和重点词句赏析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3运用多种媒体,创设丰富情境,通过调动学生合理互动的想象,引导学生感知园林的画意美4、利用课上所学,迁移对比苏州和我校丰富的园林文化资源和网络资源,在生活中体味苏园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博大内涵。

教学要点、难点:1、作者是如何抓住苏州园林的特征,并突出这个特征的。

2、严谨的结构层次,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

3、合理互动的想象、苏园画意美的感知、相关资料的迁移对比。

4、教具的使用:多媒体powerpoint课件教学步骤和实施一、导入课文:(修路的联想)同学们是否了解近几天苏州城交通不太顺畅、空气轻度污染的原因?明确:处处修路,处处施工,整个苏城像个大工地……(世遗会的思考)1如此大兴土木的原因是什么?明确:城市的急剧膨胀、明年世界遗产大会的召开……2、世遗会为什么被选在苏州召开,作为苏州市民你有何感想?(视频资料的播放)带着问题看《苏园六记》的开头片段)明确: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狮子林和环秀山庄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作为苏州市民不能不骄傲。

视频结尾处说苏州人的园林情结暂且按下不表,今天让我们一起步入有深厚园林情结的叶圣陶老先生的《苏州园林》二、讲析(一)把握全文结构(苏园特征)1、(幻灯显示2课题、作者及英文)叶圣陶,1894年生,我国现代作家、著名语文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他原籍江苏苏州吴县,22岁之前,他一直生活在苏州,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又有深厚的感情和深入的研究。

本文是叶老病愈后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言。

The Classical Gardens of Suzhou(苏州古典园林)2、(解题)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足以说明苏州之美。

苏州的园林艺术历史悠久,现存园林远则上千年,近则四五百年,全城有一百多处园林,可以说是集历代江南园林艺术之大成。

江苏省教学设计比赛获奖作品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江苏省教学设计比赛获奖作品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轩榭、败笔、邱壑、嶙峋、因地制宜、重峦叠嶂等词语,掌握其音、意并用词语造句2:了解我国园林建筑艺术,特别是苏州园林的艺术成就,领会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3:了解说明文常用的一些说明方法,初步学会写说明文能力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弄清作者介绍园林的条理和顺序,培养学生按事物本身规律组织材料,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能力2:把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培养说明文的阅读能力,初步学写说明文3:揣摩语言,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说明中糅合记叙、议论表达方式灵活多变简洁生动的特点情感目标:1: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1: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和本文的说明顺序2:揣摩语句,理解句子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教学难点:1:理清作者思路,了解本文总说和分说的自然结合2:理解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教学方法:1:学生自主、合作式学习: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3:研讨法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设想:1、本文着笔于苏州园林的总特点,有很强的概括性。

理清作者思路,了解文中总说和分说的自然结合,是教学重点和难点2、苏州园林的总特征是图画美,教学时应尽可能将有关文字还原成画面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它拥有一批全国以至全世界知名的古典园林。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叶圣陶先生为我们写的《苏州园林》这篇课文。

二、出示投影,简介作者,叶圣陶(1894~1984),原名叶绍钧,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倪焕之》。

他原籍江苏苏州吴县,所以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又有深刻的研究。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放声朗读课文,读准下列词语轩榭(xuān xiè)池沼(zhǎo) 丘壑(hè) 嶙峋(lín xún)镂(lòu)空蔷薇(qiáng wēi) 重峦叠嶂(zhàng)斟酌(zhēnzhuó)2、读了课文后,苏州园林给留下印象最深是什么?请试用简短的文字概括。

高职教学能力大赛获奖作品教案

高职教学能力大赛获奖作品教案

高职教学能力大赛获奖作品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掌握《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的特点和方法;掌握课程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掌握教学设计的思路和步骤。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掌握《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思路;通过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会计专业的兴趣和热爱,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会计核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会计凭证、账簿和报表的编制方法;会计电算化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二)教学难点: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将会计专业知识与实际工作需求相结合。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一)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工作中的会计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二)分组讨论法: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三)多媒体演示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资源,展示会计凭证、账簿和报表的编制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教学步骤与内容(一)导入新课:通过回顾《基础会计》课程的相关知识,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二)讲授新知:讲解会计核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会计科目、会计账户、记账方法等。

同时,介绍会计凭证、账簿和报表的编制方法。

(三)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工作中的会计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案例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应用所学的会计知识。

(五)总结归纳: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调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六)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一份简单的会计报表,以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全国英语教师教学设计大赛获奖作品—初中优质教案2

全国英语教师教学设计大赛获奖作品—初中优质教案2

全国英语教师教学设计大赛获奖作品—初中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册第三章“Now you see it, now you don’t”,具体内容包括:Section A1a2d,通过该部分学习,让学生掌握一般过去时用法,以及描述物体位置变化表达方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一般过去时基本结构,并能运用该时态描述物体位置变化。

2.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等方式,运用所学英语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3. 增强学生团队协作意识,提高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一般过去时运用及位置描述表达方式。

2.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有效沟通。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教学挂图等。

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册、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个关于“神奇消失”魔术视频,激发学生兴趣,引导他们关注物体位置变化。

2. 呈现:呈现本节课主题,讲解一般过去时用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等方式,学会描述物体位置变化。

3. 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详细讲解一般过去时结构,以及位置描述表达方式。

4. 实践: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用一般过去时描述物体位置变化,提高他们实际运用能力。

5. 巩固:进行随堂练习,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并及时进行反馈。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主题:Now you see it, now you don’t!2. 内容:一般过去时结构:主语+动词过去式+其他描述物体位置变化表达方式:It was in/on/under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用一般过去时描述下列物体位置变化:a. The book was on the table, but now it’s on the chair.b. The keys were in the drawer, but now they are on the desk.(2)编写一段对话,描述你和你朋友在公园里玩捉迷藏游戏,运用一般过去时描述你们位置变化。

教研设计比赛活动方案(3篇)

教研设计比赛活动方案(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专业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

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激发教师的教学创新意识,我校决定举办教研设计比赛活动。

本次比赛旨在为教师提供一个展示教学设计才华的平台,同时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与共同进步。

二、活动目标1. 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 激发教师的教学创新意识,推动教学方法的改革。

3.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

4. 展示我校教师的教学风采,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三、活动主题“创新设计,高效教学——打造优质课堂”四、活动时间2022年10月15日——2022年11月30日五、活动对象我校全体教师六、活动内容1. 教学设计大赛(1)参赛要求参赛教师需提交一份完整的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环节。

教学设计需体现以下特点:① 教学目标明确,符合课程标准要求;② 教学内容充实,符合学生认知规律;③ 教学方法多样,注重学生主体地位;④ 教学评价科学,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2)评选标准① 教学目标明确,符合课程标准要求;② 教学内容充实,符合学生认知规律;③ 教学方法多样,注重学生主体地位;④ 教学评价科学,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⑤ 教学设计创新,具有推广价值。

2. 教学案例分享会(1)参赛要求参赛教师需提交一份教学案例,包括教学背景、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环节。

教学案例需体现以下特点:① 教学问题明确,具有普遍性;② 教学方法创新,效果显著;③ 教学反思深入,有助于提升教学水平。

(2)评选标准① 教学问题明确,具有普遍性;② 教学方法创新,效果显著;③ 教学反思深入,有助于提升教学水平;④ 教学案例具有推广价值。

七、活动流程1. 宣传阶段(10月15日——10月31日)(1)发布活动通知,明确活动主题、时间、内容、对象等;(2)组织教师学习相关文件,了解比赛规则和要求;(3)开展动员大会,鼓励教师积极参与。

江苏省中小学美术教学设计竞赛获奖作品《适合纹样》(小学组)

江苏省中小学美术教学设计竞赛获奖作品《适合纹样》(小学组)

20XX年江苏省中小学美术教学设计竞赛获奖作品《适合纹样》(小学组)创造多彩纹样感悟生活之美——《适合纹样》教学案例教材分析:《适合纹样》是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美术教材第八册第七课的教学内容,属于设计·应用类型教学活动。

教学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适合纹样,感悟适合纹样的美丽,并尝试设计适合纹样。

教材的前几课也都是围绕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进行教学,本课教学内容——纹样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贴近学生生活,是继学生感悟生活之后的提升,创作生活中的美丽。

学生分析:小学四年级学生对纹样已经有部分了解,如二方连续、四方连续,并知道纹样有规律的重复排列表现了美术的节奏美、韵律美;同时,学生能够用点线面设计出简单的纹样。

另外,学生的直观思维占主要,教学设计越贴近生活、学生越容易接受。

设计思路:教学设计中,以《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为指导,教师选择直观感知、探究感悟、创造活动等教学方法教学此课。

教学中,以感知纹样的美丽——探究纹样的特征——学习纹样的设计——尝试纹样的创作为教学主线,设计了欣赏导入、观察比较、自主探究、尝试设计、大胆创作这五个环节,环环相扣,自然承接。

将欣赏与体验、体验与尝试结合在一起,有效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认识适合纹样,了解适合纹样的特点。

2.操作目标:学会用多种方法设计适合纹样。

3.情感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对美的感知能力,感受生活中的艺术美。

教学重点:了解适合纹样的特点,并能自己设计适合纹样。

教学难点:运用点线面的组合、色彩的合理搭配,表现出丰富多彩的适合纹样。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准备:教师用具:教学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范例、绘画工具学生用具:绘画工具、作业纸、圆规、小尺、书教学过程:一、通过欣赏,感悟纹样的魅力。

1.教师:老师搜集到了一些图片,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

说一说你的第一感受。

(多媒体播放图1-12)。

(欣赏时,学生忍不住发生阵阵惊叹声“哇”“太漂亮了”,并讲述自己的切身感受:发现生活中的纹样都很漂亮、生活中的色彩很丰富、生活中美很多、美的表现形式有很多,如菜肴拼盘、体操等形式……)图1 图2 图3图4 图5 图6图7 图8 图9图10 图11 图122.揭题:漂亮的纹样装点了我们的生活,带给我们赏心悦目的视觉感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比赛方案(通用版)一、创设情境,导入课程
情境1:教师请同学观看PPT上面呈现的“两歧图形”图1。

两歧图形是指对于这些图形有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解释。

在看成一种图形时就不会看成另一种图形。

它和我们的注意的选择性有关。

将班级学生分组,请各小组同学用三分钟的时间讨论第一张图片上的内容,看看谁能发现图片中的“秘密”。

图1 学

“秘密”个

答案,情
于图容。


提出问题:待学生讨论结束后,随机请各小分组的一位同学代表作答:在图1中看到了什么。

教师针对预设学生作答的反馈:首先两位同学回答的内容都是正确的,其次两位同学回答的都是这幅图片的局部内容,学生2在图1的右侧图像中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那么这反映了什么呢?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不是也存在这种现象?
(此处,教师根据学生的作答情况随机应变,灵活的抛出第二个问题,这个问题与第一个问题紧密连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激发学生深入的思考这种知觉现象,并联系到现实生活。


二、循循善诱,强化认知
情境2:教师请同学观看PPT上面呈现的图2。

图2呈现的是现实生活中非常熟悉的教学情境,一下子将知识的学习拉到当下的课堂中来,引发学生寻找“知识”这位最熟悉场景中的“陌生人”。

图2
提出问题:同学们看图2是不是非常熟悉的场景,就是我们现在现在正在做的事情。

那么,在老师给你们上课的时候,你们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呢?回

瓶,


乐手。


回答:



头像,

是乐手,


子的肖像。



2

趣。


答:
讲课的声音,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