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古典诗歌鉴赏专题之写景手法

合集下载

古代诗歌常用的写景角度和方法有哪些?

古代诗歌常用的写景角度和方法有哪些?

古代诗歌常用的写景角度和方法有哪些?古代诗歌常用的写景角度和方法
1.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同时描写动态与静态的画面,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2.声色(视听)结合。

古代诗歌写景常涉及声音与颜色,作者往往利用感官(听觉、视觉、嗅觉等)多角度写景,让读者如临其境,从而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3.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景物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读者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相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景物的特点,这样能给读者提供丰富的想象空间。

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4.虚实结合。

实景是作者描写的现实中的客观景物,虚景是作者通过联想、想象或回忆而虚构的景物,虚实结合更能表达一种浓郁的情思。

5.点面结合。

作者在写景状语时,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将主体物与周围的景物等联系起来进行描写,点面结合,使主体物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6.时空角度。

写景总有一个顺序,远近,高低,上下,内外,层次分明。

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视角形象也会呈现千姿百态。

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诗歌鉴赏之写景手法

诗歌鉴赏之写景手法

诗歌鉴赏之写景⼿法诗歌鉴赏之写景⼿法刘增国2019.01.09学习⽬标:1、理解诗歌写景⼿法。

2、运⽤写景⼿法。

学习过程:知识链接诗歌写景的⽅法主要有描写的顺序、多感官描写、⾊彩的运⽤、动静、虚实,对⽐、修辞(⽐喻、⽐拟、夸张等)、⽩描与细描等。

(⼀)描写的顺序。

写景是要有⼀定顺序的,这样写出的景才层次分明、清晰⾃然。

写景的顺序主要有空间和时间两类:空间顺序,如远近、⾥外、⾼低、上下、点⾯等;时间顺序,如⼀年的春夏秋冬、⽩天夜晚等。

(⼆)多感官写景。

所谓多感官写景,指综合运⽤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器官去描写景物,这样写出来的景有声有⾊有味、可触可感,能更好把读者带⼊诗歌所描写的画⾯,体会其中的意境。

(三)⾊彩运⽤。

诗歌虽然不能像绘画那样直观地再现⾊彩,却可以通过对景物⾊彩的描写形成强烈⾊彩感,使诗歌形成⾊调鲜明的意境美,为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服务。

诗歌运⽤⾊彩描写景物,有两种基本⽅法:⾊彩的组合、⾊彩的对⽐。

所谓⾊彩的组合,是指诗歌在写景时将⼏种具有鲜明⾊彩特征的景物组合在⼀起,构成⼀幅⾊彩绚丽的画⾯,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动静。

所谓动静,是指在写景时既描写具有静态特点的景物⼜描写具有动态特点的景物,使动与静和谐统⼀于⼀幅画⾯中。

诗⼈在写景时对动静的处理,⼀般有如下⼏种⽅式:化动为静,以静写动;化静为动,以动写静;动静结合,相映成趣;以动衬静,以静衬动。

1.化动为静,以静写动。

化动为静,以静写动,是⽤写静态景物的⽅法写动态之景,让动态之景变为静态之景。

如⽩朴的《【双调】沉醉东风·渔夫》中的“点秋江⽩鹭沙鸥”⼀句,是化动为静。

“⽩鹭沙鸥”本是动态之景,作者着⼀“点”字,就让飞来飞去的⽩鹭沙鸥成为缀在秋江上⼀个个“点”,这就让整个画⾯变成了静态,表现了环境的静谧安适。

2.化静为动,以动衬静。

化静为动,以动写静:把静⽌的事物当作运动的事物来写,描写出静态事物在运动时的形态和神态。

(完整版)诗歌鉴赏之写景手法

(完整版)诗歌鉴赏之写景手法
时空:季节:春夏秋冬 时间:早晨 中午 傍晚 夜晚
远与近的结合
杜牧《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分析】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 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 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后两句 描绘了秋山近景。“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 夺目,清新刚劲,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
二、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
诗人写景时,除安排顺序外,总要运用一些表现 手法。最常见的是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虚实结 合(或以虚写实)等,这些手法是我们在鉴赏诗歌时 需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的。王昌龄《送魏二》前两句 写实景,是送别时的环境描写,后两句虚景,想象别 后的情景,虚实结合,扩大意境,深化主题。表现手 法的运用,使诗歌更加精彩,赏析时当然不能错过了。
动和静的结合
王维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 诗人王维不愧描写山水的高手,动静结合是其主要写 景手法之一。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 衬静,动静结合,构成动人的意境。第二联写物, “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 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 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第三联 是诗人用“竹喧”烘托山静,是所闻,用“莲动”衬 托水幽,是所见,见闻交错,“喧”“幽”互衬,颇 具艺术感染力。
【典例】
月夕 陆游 开户满庭雪,徐看知月明。 微风入丛竹,复作雪来声。 俗尘不待扫,凛然肝肺清。 村深无漏鼓,鹤唳报三更。
赏析:本诗由视觉到听觉,有静到动,以动衬静,融情 于景。首联从视觉角度写明月满庭院,颔联从听觉角度 写风吹竹子的声音似是下雪的声音,两联共同渲染庭满 落雪、月明风清的宁谧、安闲的氛围,表达了作者的喜 爱之情。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古诗词写景的七种方式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古诗词写景的七种方式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古诗词写景的七种方式高考古典诗词鉴赏:古诗词写景的七种方式高考古典诗词鉴赏古诗词写景的七种方式古典诗文2021-11-13 0527 5d56b7b40102dswg高考古典诗词鉴赏古诗词写景的七种方式中国古典诗歌“贵含蓄,忌直露”,有情不直言情,有恨不直说恨,而是借助于外界事物来表达,诗人惯用的手法便是借景达情,于是就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写景诗。

但写景因抒情的不同而方式各异,常用写景方式有一、正与侧的结合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供应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亮更加突出。

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王昌龄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其次句侧面描写战况,通过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来写战斗的惨烈。

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孤独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四周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芜。

二、动与静的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殊留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

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比如像贾岛《题李凝幽居》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

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诗歌鉴赏描写手法

诗歌鉴赏描写手法

Ⅰ.描写方式:写景状物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内容之一,作者通过描写景物,可以渲染气氛,抒发情感,深化中心,推动情节发展我们欣赏诗歌,除了读懂字面语意,提升思想素质和审美情感,还要关注诗人用语言写景状物的形式与技巧描写手法主要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常见的描写鉴赏角度主要有以下几种:一&8226;侧面描写1.渲染烘托渲染,对环境、景物进行多方面的描绘形容,以突出形象,增强艺术效果“烘云托月”,借助描绘别的事物突出主要对象烘托又叫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表达不同的情感如元代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这首诗突出了梅花耐寒、清高、报春的特征,主要运用了衬托、对比的手法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就是用天台之高映衬天姥之高的,《琵琶行》中写江中之月“唯见江心秋月白”衬托琵琶声的引人入胜,“别时茫茫江浸月”衬托人物凄凉的心情《项脊轩志》中用“万籁有声”来反衬“庭阶寂寂”的还有用事物状态(或说情态)来渲染的情况如钱起《暮春归故山草堂》:“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前两句写作者此番归来是“春风三月落花时”,眼前是黄鸟稀,辛夷尽,杏花飞黄鸟,即黄莺(一说黄雀),叫声婉转悦耳;辛夷,木兰树的花,一称木笔花,比杏花开得早,所以诗说“辛夷花尽杏花飞”一“稀”、一“尽”、一“飞”,三字一气而下,渲染出春光逝去、了无踪影的调零空寂的气氛2.各种修辞手法如辛弃疾的《摸鱼儿》:淳熙已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词的上阕,作者在借景抒情过程中所运用的主要修辞方法是设问和比拟,诗文中运用修辞手法,大体和其他文体中的修辞作用一样要善于发现修辞手法,并说明作用如比喻为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比拟是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反问为了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夸张是为了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对偶是为了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在古代诗歌中,借代、通感等都是常见的修辞手法,应加以注意尤其注意比喻、比拟的区别(比喻注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比拟注重化无情为有情),借代是用事物相关的东西来代替该事物,如部分代替整体(帆可代船,羽林代士兵),对偶与对比的区别(对比主要是意义内容的相反或相对,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对偶主要是结构形式上的对称,要求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还要注意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交叉运用二.正面描写1.动静结合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颔联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动静的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比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挂”字化动为静再比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用花落、月出、鸟鸣突出了春涧的幽静,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也是以声写静,以动衬静“山舞银蛇,原驰蜡像”是以动写静2.虚实结合例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就是用想像中美好的仙境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阕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阕实虚,“行人”想像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景,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李煜《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雕栏玉砌”“故国”是回忆中的景物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春风十里”,实景“尽荠麦青青”,昔盛更显今衰想像是虚写的关键,虚是为实服务的3.色彩的渲染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思归的感伤,如杜甫的另一首《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就是浓彩重墨渲染了一派怡人风光,山青翠,花红艳,鸟翎白,碧波绿,景象清新,赏心悦目,却是为写下文勾起漂泊的伤感作铺垫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是通过红日映花衬水增加了色彩的明亮度,追忆江南美景的;骆宾王的《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鹅洁白的羽毛浮于绿水之上,红掌拨动,绿水泛波,红、白、绿三色对比有寒有暖,鲜明而协调,在蓝天、白云之下,在绿草如茵的碧水、清澈见底的池塘边,“白毛”与“绿水”比美,“红掌”与“清波”争胜,多么绚丽的画面,多么富于童趣和生活气息真可谓状物如在目前4.观察角度的变化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描写要有层次性——由远到近或由下而上等苏轼的《题西林壁》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5.白描绘画中的一种创作手法用最简洁的笔墨,不加烘托和细致的修饰,直接描画鲜明生动的形象的一种描写方法如温庭筠《望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萍洲这首词采用了白描手法,写一位女子从早到晚盼望情人归来的心情6.细节描写抓住生活中细致而又具体的典型情景,加以生动细致描绘和刻画的方法如元稹(唐)《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在荒凉冷寞的古行宫里,宫中的红花无声无息地盛开,此时正是一年最美好的季节环顾左右,当年入宫的红颜少女,如今早已是白发苍颜了,她们闲坐无聊,一个个数说着玄宗昔时的繁华盛世此诗在塑造意境上主要用三种方法:一是细节描写,诗人选取“闲坐说玄宗”的细节组成全篇,写宫女既不愤激,也没有感叹,只是麻木地说说而已,甚至谈起自己的过去,像谈论别人的故事一样,心如死水,无怨无恨看似轻笔带过,实则厚积薄发,蕴含了诗人多少不胜今昔之感慨!又如唐代诗人李端《听筝》:“鸣铮金栗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时时误拂弦”的细节,把“欲得周郎顾”的微妙心理情态表现得入木三分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描写,首先要了解有那些常见的鉴赏角度,主要是多角度描写,各种手法之间可能有交错运用的现象,比如以动衬静、色彩的对比也可以是反衬,虚实也可以是反衬其次要善于根据诗歌中所描写的景物事物特点和人物形象,去探究作者是利用什么手法技巧达到这一表现目的的Ⅱ.答题模式:(1)指出诗歌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2)结合诗句分析描写了什么内容,是怎样描写的(3)说明这种描写手法的作用Ⅲ.实战练习:(晚练完成前4题,其余作为课外补充练习)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御街行&8226;秋日怀旧范仲淹纷纷坠叶飘香砌①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②,谙尽孤眠滋味都来③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注】①香砌:指花坛②欹:倾斜③都来:算来本词下阕以“愁”为核心,请分析词人在下阕中是如何描写内心的无尽愁苦的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同诸隐者夜登四明山施肩吾[注]半夜寻幽上四明,手攀松桂触云行相呼已到无人境,何处玉箫吹一声【注】施肩吾,字希圣北宋道士自号华阳子生卒年不详少年习佛,博学经史,工词章,后转而学道,隐居西山(在今江西南昌)学仙这首诗写出了四明山山高幽静的特点,诗人是怎样描写这一特点的?请简要分析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雨后池上刘攽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4读张舜民(宋)《村居》,完成下面两题村居张舜民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2)分析此诗主要用来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08江西卷)初入淮河四绝句(三)杨万里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只余鸥鹜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全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6.读欧阳修的《别滁》:“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体会其首句运用色彩渲染的描写方法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听蜀僧濬弹琴李白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②,余响入霜钟③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注:①绿绮:古代名琴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③霜钟:《山海经&8226;中山经》载,丰山有九种,霜降而鸣(1)诗的第二联中“一挥手”和“万壑松”分别表现了什么?(2)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8.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移居(其二)陶渊明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①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吾欺注释:①将:岂②纪:经营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4分)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秋思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2008年山东卷)画堂春秦观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撚①花技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①撚(niǎn):持取,捻弄“凭栏手撚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1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点绛唇李清照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分析词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古诗表达技巧之描写(写景)手法1718

古诗表达技巧之描写(写景)手法1718

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 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 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后两句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 象。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 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 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 去蕊花,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这首 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 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 的幸福欢乐。
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蓑笠翁”在 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 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 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 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到“人踪灭” 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衬托出人物 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

2、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指眼 前的、现实的、具体的景、事 与过去的、想象中的、虚构的 景、事互相映衬、交织,表达 某种思想感情。
虚实结合
实写:
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像、实事、实境。
虚写:
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 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 1、幻想的神怪世界和梦境 2、设想的未来之境 3、回忆的过去情景 4、由此及彼的联想
夜雪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诗中调动了哪些感觉?

七.全景与特写景: 粗笔勾勒与工笔细描结合 (点面结合)
“点”,可以突出重点,体现深度; “面”,可以顾及全局,体现广度。
诗人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写主 体物,还写周围的联系物、背景, 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 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 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 里长。

诗歌鉴赏之写景手法.

诗歌鉴赏之写景手法.

• (天津卷)
骤雨 【宋】华岳 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 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1)第三、四句中“卷”“吼”两个词有什 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简析。(2分) •
• 【参考答案】(1)卷从视觉角度, 写出了骤雨来时的迅猛态势;吼从 听觉角度,写出骤雨声势之大。
【答案】颔联运用了映衬(衬托,对比 ,烘托,色彩渲染,名词列锦,白描等 的表现手法);
列锦类:颔联采用意象叠加的方式巧妙 了将乡间独特物象樱桃,豆,草,鹅排 列在一起,勾勒出一副生动的乡村春意 盎然的图景,烘托静谧的气氛,表达了 诗人的闲适而悠游的情怀。
习题回顾
•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村行
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回答问题。
[正宫]塞鸿秋 浔阳即景
周德清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 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 线。
这首元曲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其中“长江万里白如练”和“塞鸿一字来 如线”在运用这种表现手法的角度上有什 么不同?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六、远与近的结合
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
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
变化万千。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
七、白描手法 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 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 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 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 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 受。

《诗歌鉴赏专题》——诗歌写景的七种角度

《诗歌鉴赏专题》——诗歌写景的七种角度

古典诗歌写景的七种角度一、正与侧的结合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王昌龄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通过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来写战争的惨烈。

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二、动与静的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

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比如像贾岛《题李凝幽居》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

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往往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人王维不愧描写山水的高手,动静结合是其主要写景手法之一。

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构成动人的意境。

第二联写物,“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

诗歌鉴赏写景角度

诗歌鉴赏写景角度

诗歌鉴赏写景角度
写景是古典诗歌中的一种常见手法,通常用来描绘自然风景或者人物场景。

写景诗以
景物为载体,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展现出诗人对自然的感悟和情感表达。

从写景的角度来
鉴赏诗歌,可以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意境和情感,进而感受到诗歌所表达的美和内涵。

从自然景物的角度来鉴赏诗歌,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然美的敏感感受。

在许多古典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通过对山水、花草、天空等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
展现出对自然的赞美和敬畏之情。

比如苏轼的《赤壁怀古》中写道:“披云峰下转烟波,
簇画楼台高凤池。

万里阴山一半雪,三更归火一条龙。

”诗中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展现出
了苏轼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对历史风云的追忆之情,使人感受到了诗人内心深处对自然景
物的敬畏和感怀。

从人物场景的角度来鉴赏诗歌,可以解读出诗人对人情世故的思考和对人生境遇的感悟。

在古典诗歌中,人物场景常常被诗人用来表达对人生、对情感、对道德的思考。

比如
杜甫的《登高》中写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通过对人物场景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人生沉浮的感慨和对理想的追求,使人感受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坚韧和执
着。

诗歌鉴赏 古诗文写景方法

诗歌鉴赏 古诗文写景方法

(五)观察的角度立足点:远看与近观结合 仰视与俯视结合 空间的上下结合 高低结合
• • • • 杜牧《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 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第二 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 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后两句描绘了 秋山近景。“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勃 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形象鲜明,给人一 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
(二)从运用修辞的角度考虑:比喻 对比 夸张 比拟 借代 双关 反问 设问 互文等
•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三)从运用的表现手法的角度考虑:衬托 对比 渲染 烘托 引用典故 象征 铺陈 白描
• • • • • • • 如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温庭筠的《商山早行》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第二联两句诗,就是六个名词(即六种景物)的组合, 没有任何修饰语。它集中地表现了早行的辛苦。在鸡鸣 声起,残目未落之时,冒着寒霜上路,可见早行辛苦。
(八)从分析景物的色彩搭配的角度来考虑: 突出景物的色彩,注重色彩的多样与谐调
• 杜甫《绝句》 •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 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 “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 首句还有声音的描写,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
• 诗人在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写 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 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古诗词写景的七种方式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古诗词写景的七种方式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古诗词写景的七种方式在古代诗歌中,写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法,不仅能让读者产生视觉感受,更能让读者进一步反思人生哲理。

本篇文档将介绍七种古诗词写景的方式,帮助高考生深入学习古典诗词。

第一种写景方式:直接描写这是最常见的古诗词写景方式,也是最容易理解的一种方式。

表现为作者直接描写自然或人物具体形象,让读者感受到自然的美丽和人物的独特魅力。

以下是古诗词中的直接描写方式例子:暮色苍茫看势滞, - 《将进酒》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 《登高》杜甫第二种写景方式:抓住特定景物这种方式的特点是将一个具体的景物作为主要切入点,通过深入描写这个景物的特点来阐述自然美的感受。

通过突出某一个特定的景物,来呈现整个自然景象。

以下是古诗词中的抓住特定景物方式例子: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 《木兰诗》匿名木兰当户织, 描述的是一种寂静、空灵的氛围:在静静的夜晚,唯一听见的是温柔、忧伤而又无奈的女子叹息声。

第三种写景方式:借景抒情古典诗词有时借助环境、某个景观来表达情感,这种方式被称为借景抒情。

通过将已知景物与抒情的心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达到顶峰的诗意效果。

以下是古诗词中的借景抒情方式例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静夜思》李白这里的月亮完美地借景表达了作者的离愁,让读者深深体会到岁月变迁的无常与不可控。

第四种写景方式:意象联想这种方式比较难解释,在语言表达上通常伴随着大量的空灵、抽象和哲思。

这种写景方式主要是通过抽象的词汇和意象来暗示和引导读者产生感受。

以下是古诗词中的意象联想方式例子:花底滑钱庄,绿水东流。

桃花不言下自成蹊。

- 《夜泊牛渚怀古》杨万里这里以花、水、桃花为起点,以抽象化的逻辑来表现自然的诗意。

第五种写景方式:以人为龙头,写自然和社会的交往这种写景方式借助人文元素,将自然和社会幻化成互相交错的场景。

通过人物对自然环境的感悟,反映社会的价值观和人性尊严。

诗歌鉴赏之写景手法PPT课件

诗歌鉴赏之写景手法PPT课件
9
(3)感觉器官角度赏析
诗歌中作者写景,往往从自身的听觉、视 觉、嗅觉等角度去写,这就要求我们在赏析 时,把诗人所见所闻所感的内容品析到位。 比如白居易《夜雪》这首诗,描写对象是雪, 诗中句句写雪,可作者依次从自己的感觉、 视觉和听觉写来,突出了雪之大。作者的感 觉是又一个鉴赏角度。
夜雪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14
动和静的结合
王维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 诗人王维不愧描写山水的高手,动静结合是其主要写 景手法之一。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 衬静,动静结合,构成动人的意境。第二联写物, “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 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 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第三联 是诗人用“竹喧”烘托山静,是所闻,用“莲动”衬 托水幽,是所见,见闻交错,“喧”“幽”互衬,颇 具艺术感染力。
蕖细细香”由高到低,井然有序。可见空间顺序是写
景诗句鉴赏的一个角度。
时空:季节:春夏秋冬
时间:早晨 中午 傍晚 夜晚
6
远与近的结合
杜牧《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分析】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 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 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后两句 描绘了秋山近景。“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 夺目,清新刚劲,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
7
(2)色彩角度 诗歌中所写景物色彩不同, 把不同色彩的景物组合到一个画面中,就收到诗 中有画的效果,鉴赏时可以从景物色彩角度分析 写景特色。王维《田园乐》中“桃红复含宿雨, 柳绿更带朝烟”两句诗,红绿相映,色彩分明, 让人联想到一夜春雨过后鲜艳的桃花盛开,碧绿 的柳丝笼罩在若有若无的水烟之中的迷人景象。 “红”“绿”两种色彩在鉴赏时起到了极其重要 的作用,赏析诗歌抓表示颜色的词语,分析绘形 绘色的画面美,写景的特色就突出了。

《诗歌鉴赏专题》——诗歌写景的七种角度

《诗歌鉴赏专题》——诗歌写景的七种角度

古典诗歌写景的七种角度一、正与侧的结合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王昌龄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通过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来写战争的惨烈。

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二、动与静的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

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比如像贾岛《题李凝幽居》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

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往往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人王维不愧描写山水的高手,动静结合是其主要写景手法之一。

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构成动人的意境。

第二联写物,“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

诗歌鉴赏之写景手法

诗歌鉴赏之写景手法

远与近的结合
杜牧《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分析】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 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 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后两句 描绘了秋山近景。“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
送魏二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虚与实的结合
分析柳永《雨霖铃》的写景角度。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 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 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 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 与何人说! 分析:此词上片细腻刻画了情人离别的场景,抒发离情别绪;下 片着重摹写想象中别后的凄楚情状。全词遣词造句不着痕迹,绘 景直白自然,场面栩栩如生,起承转合优雅从容,情景交融,蕴 藉深沉,将情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 堪称抒写别情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婉约词的代表作。
二、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
诗人写景时,除安排顺序外,总要运用一些表现 手法。最常见的是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虚实结 合(或以虚写实)等,这些手法是我们在鉴赏诗歌时 需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的。王昌龄《送魏二》前两句 写实景,是送别时的环境描写,后两句虚景,想象别 后的情景,虚实结合,扩大意境,深化主题。表现手 法的运用,使诗歌更加精彩,赏析时当然不能错过了。
2.表达了诗人身处苦寒边地的忧愁与无奈。(“空”表 现出无奈,没有这一点的扣1分)(3分) 妻子白白寄 来了春装,因边地五月仍然不见春意,“春衣”无法 穿在身上,侧面写出了边塞的苦寒。(3分)

高考古典诗词景物描写方法鉴赏

高考古典诗词景物描写方法鉴赏

高考古典诗词景物描写方法鉴赏1、反衬早行陈与义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问: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

(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环境寂静。

(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和心中由飘泊而引起的孤独寂寞之感。

(步骤三)约客赵师秀2、细节描写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写出了焦急等待的心情。

早兴白居易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

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

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

睡觉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注】:觉,醒。

问:诗人善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请从这一角度赏析划线句答案:细节(或动作)描写。

“新脱冬衣”以动作暗示季节更替,“体乍轻”写出猛然间的轻松感受。

“乍轻”呼应“新脱”,描写入微,抒发了诗人切身感受到的春天到来时的喜悦之情。

秋思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陶者梅尧臣3、对比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寸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提问:这首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提示:诗歌把长年辛劳而居室简陋的陶者与不劳而获的统治阶级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及对不劳而获的统治阶级的愤慨之情。

早梅齐己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这首诗用了什么手法来写梅花?请具体说明。

答:此诗用了对比修辞手法写梅花。

作者用“万木冻欲折”和“梅花孤根暖独回”“昨夜一枝开”作对比。

这样写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梅花的孤高傲雪的品格。

漫成一首杜甫4 、动静结合.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答案:用“跳鱼”的“拨剌鸣”衬托江面的宁谧安静,以动破静,愈见其静雨后池上刘攽(bān)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古诗词写景的七种方式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古诗词写景的七种方式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古诗词写景的七种方式古诗词写景是古代文学中的重要题材之一,通常需要描绘自然风光、万物起伏和人文景观等。

在高考中,这种题材的考查非常常见,因此对古诗词写景的鉴赏及理解是非常重要的。

在古诗词中,描写景色的方式非常多,但归纳起来可以大致分成七种方式。

一、员林烟树以物言志是中国文学的传统特色之一,员林烟树的描写方式非常具有代表性。

这种方式常通过对物象的形象描写来表达主旨。

该描写方式常常要求读者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历史背景才能理解。

例如,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他写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这个景观可以引起读者对山川、河流自然景观的联想,但是在这首诗中更重要也更有意义的是登高望远、追求不懈的人生态度。

二、直抒胸臆直抒胸臆也是一种常见的古诗词描写手法。

这种方法常常与作者的切身体验和情感经历密切相关。

其表达主要通过对内心情感的表述。

例如,唐代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他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首诗中的景物无非是原野、风景,但重要的是表达了诗人对别离、离愁、思乡等情感的表达。

三、鬼斧神工鬼斧神工是一种夸张的手法,常常用来形容自然景观的美丽和神奇。

这种描写方式要求使用丰富的词汇和形象的叙述手法。

例如,宋代杨万里的《小池》中,他描写自己家中的池塘,用“风吹荷叶会半开,水漫金山铺细碎”以及“落日照大溪,群山叠隐约”等华美形象来描绘池中景象,传神地表达了美丽与恬静的感受。

四、沉浸情境思索沉浸情境思索是一种以境为景的描写方法。

通过对客观景象的详细描写,把诗人自身处于这种具象境界中的感受和情感展现出来。

例如,李白诗中《望庐山瀑布》中他描写自己闲居在庐山观瀑,他写道:“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诗人通过自己沉浸在这个壮观的景象中,所感受到的某种浩瀚的感觉。

最新高考语文复习之诗歌鉴赏专题—写景诗

最新高考语文复习之诗歌鉴赏专题—写景诗

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落塞日下孤秋城来闭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 白浊发酒征一夫杯泪家。万里,燕然末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
注:
◆本词为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塞下:边地。风景异:指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 ◆衡阳雁去:雁去衡阳的倒文。湖南衡阳县南有回雁峰,相传雁至此不再南飞。
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末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 译文: 一入秋季边塞风景全异,雁行阵阵南飞衡阳不肯停息。军号和着四面边声一齐 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一杯浊酒暂且慰我故土之思,功业未建男儿无颜回归故里。悠悠笛声在严霜的夜 空回荡,哪能安然入睡,将军士卒白了头发泪流不尽。
2. 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
色,山水田园诗更是如此。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 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 见长江天际流。”就是一首融情入景,景中含情的好诗。
烟花含愁,孤帆载憾,天际碧水带走诗人的无尽思念。诗人 的惜别之情,从每一个画面中渗透出来。
“借景抒情”与“寓情于景”的区别: “借景抒情” 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
“情”不见“景”; “寓情于景” 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
是见“景”不见“情”,“情”包含在景物或意象之中。但是 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 一切景语皆情语。
二者如果“表现出色”,就称作“情景交融”。

诗歌鉴赏之写景手法

诗歌鉴赏之写景手法
绝句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021/6/4
5
四、虚与实的结合 “虚”与“实”是两个极大的概念,具体点说 就是无形与有形、抽象与具体,想象回忆与现 实。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
2021/6/4
2021/6/4
11
部分资料从网络收集整 理而来,供大家参考,
感谢您的关注!
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
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
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
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
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
受。
商山早行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6
五、点与面的结合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六、远与近的结合
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
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
变化万千。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
2021/6/4
7
七、白描手法
2021/6/4
8
八、列锦(意象叠加)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 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三句由九个名词【定名结构】分别排列为三组,每组 都是一个特写镜头,所述景物原是大自然中极平常的, 但平凡的事物一经诗人的艺术组合,便浓重地渲染出 一幅凄凉萧瑟的气象,并将读者带入荒僻冷寂的艺术 境界,几乎成了写景的绝唱。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作者运用列锦手法,把杨柳岸、晓风、残月艺术地排 列在一起,表面上完全是写景,而深情寓于其中,用 美好的自然景物,反衬诗人的空)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诗歌鉴赏专题之写景手法(一)知识积累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同抒情一样,描写是诗歌最常用的表达方式,描写又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又叫直接描写,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

例:阅读下面一首汉诗,然后回答问题。

陌上桑(节选)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

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着绡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题:简析诗歌是怎样描写罗敷这一美丽动人的形象的?【分析】诗歌分别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展现罗敷的美丽动人,直接描写罗敷的衣着打扮如何的美,又通过描写行者、少年、耕者见到罗敷后的痴态,间接写她的美,这样正侧结合,写出了罗敷的美丽非凡。

除了例题考正侧结合,一般会单考侧面描写。

这类题目设问方式一般为“诗歌用什么方法描写了人物形象”“试分析××句用的描写方法”。

答题时,针对考查侧面描写的试题,应这样回答:“诗句没有直接写××××,而是写××××来表现人物的××××(或“来表现场景的××××”),写法别致。

”2.渲染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

用于艺术创作,就是正面着意描写。

层层铺叙,使描写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如汉东府民歌:“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中有双鲤鱼,相戏碧波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南。

莲叶深处谁家女,隔水笑抛一枝莲。

”“鱼戏”句的渲染描写,把水上采莲的画面和人们采莲时欢愉的情绪生动活泼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李益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题:“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分析】傍晚时分,诗人临窗独坐冥想。

他听着微风悄悄吹开院门,轻轻吹动竹林丛,好像真是怀想中的友人来到。

这时已入夜,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落在阶下的青苔上,多么清幽静谧的境界,多么深沉的寂寞和思念。

(答案:清冷、幽静;孤单、寂寞)例: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思远人晏几道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

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

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题: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答案:这首诗表达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

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色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考查“渲染”的题目中一般会用“浓墨重彩”“着意描写”来暗示考查方向,也可能会像例题那样直接说明考“渲染”。

而且一般不会要考生辨识出渲染手法,而是结合诗歌的意境来考,只要求考生答出使用渲染手法后营造了诗歌什么样的氛围。

如果问诗中渲染××之情,就要想到“渲染”一般是用景来烘托情感的,找出写景句子,分析它与所写之情的联系,就是解答关键。

3.对比烘托对比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运用对比,或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以深刻印象。

如高适的《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以战士战死沙场与将帅纵情声色进行对比,形象鲜明,揭示深刻。

例: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昭君怨郑域道是春来花未,道是雪来香异。

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

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题:词的下阕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什么思想?【分析】此词的主题写梅花,着力歌颂了梅花不骄贫、不谄富的高尚品德。

上阕一、二句不直说梅花开了,而是别出心裁,用设疑方式让读者去猜测。

三、四句点明梅花开放的地点和环境。

下阕一、二句,用对比的手法描写两种不同的环境。

三、四句是全诗精华,它流露出作者朴素的平等思想,盛赞梅花“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高洁操守。

从整首词而言,用了托物言志手法,就下阕而言则是运用了对比手法。

如果不看清题目要求,很可能回答错。

(参考答案:运用了对比手法。

用“竹篱茅舍”“玉堂琼榭”的不同环境进行对比,明写梅花不择环境“一般开”,暗赞贫贱不移,富贵不淫的高洁品格。

)烘托,本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

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刻画的事物鲜明突出。

可以是人烘托人,如《陌上桑》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目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

更多的是以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寂、悲伤的心情。

①正衬和反衬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事物,称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反衬。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用天台山之高衬托天姥山之高,是正衬;姜夔《扬州慢》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以昔日扬州的风日繁华来衬托今日扬州的荒芜萧条,是反衬。

在具体的运用中,反衬呈现出各种形式。

常见的有动静相衬,乐哀相衬,明暗相衬等。

例: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坡①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

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

②荦确:山多大石貌。

题: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分析】诗一开始便把东坡置于一片清景之中。

僻冈幽坡,皎洁的月光,敷洒在雨后清新晶莹的万物上,何等澄明的境界!这个境界非“市人”所能享有,唯有“野人”——脱离市俗躬耕于此的诗人,才有余裕独享这胜景。

用景物之“清”来衬托作者心灵之“明”。

(参考答案: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例: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宫词武衍梨花风动玉阑香,春色沉沉锁建章。

唯有落红官不禁,尽教飞舞出宫墙。

[注]建章,宫殿名。

题:这首诗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分析】诗人描写宫苑春色起笔。

满庭春色,闭锁于高墙之内,无由泄漏,宫女的年华,也锁于重门之内,白白消逝。

“锁”是诗眼。

由“锁”引起下面两句,宫女们看到落花“飞舞出宫墙”的情景,她们恨不能立即变成那落花,飞舞而出,可自己身锁重门,插翅也难飞,人不如花啊。

落花在这里起到对比衬托的作用。

(参考答案:运用反衬手法,以落红飞舞出宫墙反衬宫女的身不由己。

)对比和反衬这两种手法容易混淆。

对比的双方事物没有主次之分,如杜甫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对立的双方共同揭露了贫富悬殊,阶级对立严重的社会现象,而构成反衬的双方事物是有主次的,一个事物存在的意义是为了突出另一事物。

对比中,对比的两个方面都要出现,而衬托中,衬体必须出现,而主体可以隐藏,可以明写此而暗指彼。

从高考题所给答案看,对比、反衬往往是相对而言,有时没有绝对界线。

不过,对于二者区别,我们还是要心中有数,考试的时候慎重对待。

②乐与哀诗歌中的景与情一般来说应是一致的,即乐景乐情,哀景哀情,但也有不一致的情况,那就是以乐景写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如唐代谢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明媚的景色,反衬诗人的离愁别恨,“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以倍培其哀乐”,有很好的艺术效果。

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题扬州禅智寺杜牧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题:尾联“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分析】首联写时已初秋,蝉声嘶哑,使人觉得音色凄咽;风中摇曳的松枝桂树也露出萧瑟秋意。

颔联写寺内台阶长满青苔,则行人罕至;寺内白鸟久留不愿离去,暗示寺的空寂人稀。

颈联写寺内树林茂密,阳光不透,夕阳西下,暮霭顿生;透过暮霭深树,看到一抹斜阳的余晖。

从明暗变化写静,反衬的效果是特别幽,格外暗,分外静。

尾联别开生面,拉来热闹的扬州作陪衬,禅智寺在扬州的东北,静坐寺中,秋风带来远处扬州的歌吹之声,“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伤感油然而生。

(参考答案:以乐衬哀,用歌舞喧闹,市井繁华的扬州反衬出禅智寺的静寂,更突出诗人孤独凄清和有所失落的心境。

)“乐景写哀情”表现手法的判断,一是要细心地从写景中窥到端倪,比如杜甫《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自”、“空”已暗示凄凉冷落。

再比如陆游《临安春雨初霁》:“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一夜”暗示国事家愁萦怀,诗人一夜未曾入眠。

二是要准确把握诗人情感。

③动与静艺术创作中离不开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

前者属于烘托手法。

如王维《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一静一动。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以动衬静,写出山间的宁静和安谧。

再如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就是化静为动,写出了春天的蓬勃生机。

王安石曾集诗两句,组成一联,上联是“风定花犹落”,下联是“鸟鸣山更幽”,沈括《梦溪笔谈》上说:“上句乃静中有动,下句动中有静。

”动与静的关系一般用来考虑纯写景诗句的写景技巧,不涉及诗句寄寓的思想感情。

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西溪无相院张先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题: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分析】首联写静景,水天一色,点出“清”;水边门前,不见人影,点出“静”。

颔联上句寓动于静,写微风初起,吹开浮萍,山把身影投映水中,扣合“清”;下句以动衬静,写小船归来,摩擦水草,草声微响,扣合“静”。

颈联写动景,入城的僧人向人多处寻去;走在桥上的人,看着水中倒影,竟有走在镜中之感。

尾联诗人用商量的口吻对大自然这个美的造物者说,一阵秋雨刚过,为这幅山水画已增添了秋色,就不要再用修长萧索的芦苇,遮挡住明月的清辉吧。

(参考答案:上句着眼于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呼应首联“清”字。

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首联的“静”字。

)对景物描写中动静关系的考查,最多最常见的是以动衬静的反衬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