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思想理论演变
中国近代史专题复习之中国近代的思想变迁
考情分析专题概述鸦片战争以来,面对西方侵略者坚船利炮的挑战和国家的衰败,中国的有识之士不断探索强国御侮之道。
林则徐、魏源等清朝爱国官员开始开眼看世界,关注时局,探索新知,萌发了“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新思想。
从此,向西方学习成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浪高过一浪。
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到维新变法、辛亥革命,追求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再到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接受马列主义;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提倡思想改造,不断探求强国之路。
“西学东渐”下的近代思想始终结合救亡图存和近代化两大时代主题。
近代中国经历了学习西方的探索过程,也展现了思想解放潮流的渐进过程。
考向预测1、主干知识:中国近代三大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及资产阶级三大阶层(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向西方寻求救国之道的思想演变阶段历程,中西方制度,文化碰撞中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思想解放与中国近代化的相互关系均是高考命题关注的重点。
2、基本概念:能否正确理解洋务派、顽固派、“中体西用”、“维新派”、“革命派”、“保皇派”、“激进派”、“西学东渐”等概念或专有名词事关本专题得分效率,应下功夫理解。
3、史观:本专题涉及的内容既体现了中国在政治思想领域的近代化历程,也体现了中西方文明冲突融合对中华文明进步发展的影响,也给命题留下广阔的空间。
4、现实问题的历史思考:本专题暗含“思想解放和与时俱进”的社会热点,复习时要注意相关知识的训练。
核心知识一中国近代三大阶级向西方寻求救国之道的思想演变历程知识结构重点强调一、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特征1、探索具有广泛性:近代前期的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中的许多政治派别都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探索活动。
2、具有普遍向西方寻求真理的特点(义和团例外):这是因为外国的侵略不仅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也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从闭关锁国和妄自尊大的陈腐观念中解脱出来,看到了西方的先进与中国落后的现实。
与时俱进——近现代中国思想嬗变、理论成果与文化成就+课件--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1)思想: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民主共和”和“实
北洋军 业救国”成为两大思潮,袁世凯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促使资产
阀统治 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发起新文化运动;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
前期 国广泛传播,为中国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
(1912~ (2)文化: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清华学堂更名为“清华
传入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是从十月革命后开始的,北京与上海成为宣传马克思主 义的中心。
系统介绍
1919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的介绍了马 克思主义学说;
建立社团
发展
1920年3月,李大钊发起中国最早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1920年5月,陈独秀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甲午中 日战争 后至辛 亥革命 (1895~ 1912年)
(1)维新变法思想: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以救亡图存为宗旨宣 传维新变法思想,主张君主立宪制,掀起近代中国又一次思想解放的 潮流。 (2)民主共和思想: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辛亥革命使民 主共和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 (3)实业救国思潮:甲午中日战争后,张謇等人提出实业救国思想, 辛亥革命后,实业救国成为主流思潮
拓展1:中国近代西学东渐的特点
拓展2: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和成因
(1).特点 (1)中西融合: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借 助儒家思想宣传西方资产阶级学说。 (2)救亡图存:体现了中国社会面临崩溃和民族危机深重的现实,蕴涵了 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但也反映出其软弱性、妥协性的 特点。 (3)由理论到实践:把维新思想转变为维新变法运动,最终推动了戊戌变 法运动的实现。
中国近代思想发展总结
中国近代思想发展总结中国近代思想发展经历了从封建时代到现代化的转变过程,这是一个极为复杂而又矛盾的历史阶段。
在这一时期,中国思想界经历了儒家、道家、佛家等传统思想观念与西方现代化思潮的交融与碰撞,思想观念的变革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
本文将对中国近代思想发展的主要特点和重要思想家进行总结。
中国近代思想发展的主要特点之一是思想观念的多元化。
在这一时期,传统思想与现代理念交相辉映,各种学派和思潮并存。
尽管儒家传统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但道家、佛家等传统思想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
同时,西方的现代化思潮也迅速传入中国,包括民主、自由、平等等价值观念,对中国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种多元化的思想格局为中国的社会变革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中国近代思想发展的另一个特点是思想解放与反传统观念的兴起。
在这一时期,中国传统观念逐渐受到挑战,更多的人开始质疑和反思传统价值观念的合理性。
中国知识分子积极推崇科学、理性和进步的观念,追求个人的自由、平等和人权。
他们对封建社会的束缚表示不满,并努力寻求现代化的途径和方法。
这种思想解放和反传统观念的兴起为中国的社会变革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
中国近代思想发展的第三个特点是思想与政治运动的联系紧密。
在这一时期,中国发生了一系列的思想与政治运动,如戊戌变法、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等。
这些运动都与思想观念的变革密不可分,思想家们的思想理念为这些运动提供了理论支持和精神动力。
由于政治运动的激烈和压力,中国近代思想发展常常与政治关系紧密,思想家们的思想观念往往被政治实践所改造和利用。
在中国近代思想发展的历程中,有许多重要的思想家和学派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例如,在新文化运动中,鲁迅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口号,批判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愚昧,引发了很大的共鸣。
梁启超则主张西方现代化思潮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提出了“中国人必须要先有中国心,然后才有国际心”的观点。
孙中山则提出了三民主义,强调了民族独立、民主政治和民生幸福的重要性。
中国近代思想的演变及其影响
中国近代思想的演变及其影响中国近代思想的演变是一段充满悲剧和血泪的历史。
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上,中国经历了许多挫折和磨难,思想也经历了极大的变革和转型。
本文将从哲学、文化、科技等多个方面,梳理中国近代思想的演变历程及其对中国今天的影响。
一、道家、儒家思想的演变近代以前,中国的最高哲学理念都被集中在了道家和儒家的思想体系中。
随着西方的先进思想逐渐传入中国,这两种思想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挑战和冲击。
在道家思想面前,西方文明强调的是权利和个人意志的发挥,而道家认为一切皆无常,只有守一,无欲则刚。
这种思想理念在现代社会中被一些人视为封建思想,但也有人认为道家思想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某些情况下也是可取的。
相比之下,儒家思想的演变更为复杂。
在近代以前,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社会的精神指南,但在清末民初时期,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冲击越来越大,对儒家思想的挑战也越来越多。
一些人认为儒家思想具有封建主义、等级制度等弊病,需要进行改革和革新,而另一些人则坚持古代儒家思想延续到现代仍有其价值。
这种争议在20世纪初期达到了顶峰,在思想界和政治界引起了不小的影响。
二、西方科技进步对中国的影响19世纪初期,随着西方科技的迅速发展,中国开始经历了著名的“西化运动”。
一方面,这些新技术和设备的引入,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一定的动力和条件,另一方面也给中国人带来了许多新的思想观念和文化习惯。
在科技方面,西方最大的贡献莫过于轮船、火车和电报等交通工具设施的引进。
这些新的交通手段改变了人们的出行习惯和交通方式,也促进了地域之间的联系和贸易往来。
在思想方面,西方的科学理论和人文主义思想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许多有力的支持。
三、中国近代思想的趋同和差异中国近代思想的演变是一分为二的。
一方面,它受到了来自西方思想文化的强烈冲击和影响,学者们纷纷提倡学习西方文明,寻找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另一方面,中国自身的文化传统也不能被忽视,由此演变出一种含有独特特色的现代化思想,即“孔孟复兴”。
中国思想的演变
中国思想的演变1、中国古代思想演变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秦朝:法家西汉初:道家——“黄老思想”、“无为而治”西汉汉武帝:儒家——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东汉时期,道教兴起;佛教与道教思辨的特点及其对宇宙起源、万物生成作出的解释对儒学产生很大影响。
自汉武帝至清末,中国统治阶级选择的治国模式是儒家思想为核心,外儒内法而剂之以道,即以儒家文饰政治,以法家支持政治,以道家调剂政治。
宋朝:儒学吸纳佛教和道教思想,朱熹把于理与人性有机统一,把儒学推向新高峰,形成理学。
儒、释、道三教合一。
以儒治国,以道治身,以释治心。
2、中国近现代思想演变资产阶级民主思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发展(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3、三大“主流思想”:儒家思想资产阶级民主思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儒家思想在宋朝以后的命运明清:专制统治工具,八股取士。
民主思想兴起:李贽反封建核心反儒学近代:康梁变法借助推动,新文化运动中遭到猛烈批判,民主科学兴起,启蒙思想传入当代:新儒学兴起,古为今用,批判继承。
儒家思想在历史上的作用:积极影响:维护了封建统治,规范了人们思想言行,增强了民族凝聚力负面影响:过分注重伦理道德,忽视对客观自然的关注,造成自然科学的停滞不前。
儒学的现代价值:儒家的大一统意识,民本意识、道德意识与和谐意识等,对维护中华民族统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历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谋求社会的共同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等都不无裨益。
2、近代前期的思想演进遵循着这样的轨迹器物层次(抵抗派和洋务运动)制度层次(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文化层次(新文化运动)。
用陈独秀的话说,就是“学术觉悟、政治觉悟、理论觉悟”;用梁启超的话说,就是“先从器物上感觉出,再从制度上感觉出”。
3、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思想(1)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
三民主义,民主革命思想日益传播。
中国近代文学思想及其演变
“同光体”诗派实际上就是反对诗人与社会 接触,否定了文学作品与现实的关系。
二 鸦片战争时期进步的文学思想
太平天国文学 思想
劳动人们的文 化思想层次
未能形成理论体系, 没有发生较大影响
以龚自珍为代 表的爱国诗人 的文学思想
封建地主阶级的文 化层次
具有中国近代早期反殖和 反封建的社会特点,中国 文学思想进入近代社会在 性质上与封建谁会的文学 思想有了质的变化的标志
三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文学思想及其文学革新运动 (一)“诗界革命” 诗界革命系19世纪末资产 阶级维新派发动的文学改革运 动的重要组成部分。1899年, 梁启超在《夏威夷游记》中正 式提出了“诗界革命”的口号, 指出“支那非有诗界革命,则 诗运殆将绝”。
梁启超
主要内容: (1)竭力创造和提倡新体诗,强调革命精神; (2)要求作诗要有新发现、新创造,即“第一要新意境, 第二要新语句,而又须以古人之风格入之,然后成其为 诗。”; (3)强调诗歌创作中“意境”的主导地位,提出“能以 旧风格含新意境”和“熔铸新理想以入旧风格”的合作要 求。 评价: “诗界革命”体现了维新派诗人的变革社会现实 的爱国主义精神,体现了诗歌为宣传改良主义服务要求, 适应了诗歌自身发展的历史趋势,对南社革命诗歌的产生 和繁荣,对“五四”新诗的出现都起了先导的作用。
中国近代文学思想及其演变
一
封建社会文学思想的延续与变化
(一)宋诗运动的诗论 宋诗运动是鸦片战争前后的一个代表诗 派。这一诗派的发端人物为程恩泽,代 表诗人有何绍基、郑珍、莫友芝,江湜、 金和也曾被认为是宋诗运动的健将。
理论主张是:
(1)标榜宋诗,以苏(轼)黄(庭坚)为宗, 反对宗唐,反对复古。 (2)强调“诗为心声”,要立诚不欺,反对 摹拟复古;“人与文一”,“言必是我言,字 是古人字” (3)提出了学养功力说,主张诗文创作与为 人品行相联系;“人之无成,浮务文藻,镂脂 剪楮,何益之有!”
近代中国新思想的变迁
近代中国新思想的变迁概论近代中国思想因历史的天翻地覆而产生巨大变迁,而其中新思想随着人民和革命者救国意识和自强意识的加深而不断前进完善。
其主要可概括为新舆论思想,新学术思想,新政治思想,新军事思想等。
新舆论思想代表中国传统言论制度的清议概念不能适应现代文明与大众传播所需要的理论建构而被舆论所取代;②每次舆论思想上的波动与转型都与中国时局交替一一对应,保持着较为紧密的联系;③知识精英与权力之间的远近关系决定着近代中国舆论思想变迁的特点;④在西风东渐的过程中,近代中国舆论思想长期受到西方传统时期的舆论思想的深刻影响;⑤舆论属于现代汉语中的“重返的书写形式的外来词”,符合中国从传统封建帝国向现代民主国家转变的时代潮流。
新学术思想首先,经学、史学之更替。
章学诚的"六经皆史"说在学界的沉浮,康有为、章太炎之间的今古文之争及其在后世的演化,钱穆"就于史学立场"结束经学争议的努力,深刻地反映了中国近代经学的分解衰败及其主导地位被史学所取代、"经学史学化"的趋势。
其次,子学之凌驾经学。
胡适"诸子不出于王官论"的严趋势。
再次,"汉宋之争"之折变。
以关于戴震研究的公案为例,在梁启超、胡适那里,"汉学"主要是"科学"的类比物,或者是"学术独立"的精神渊源,钱穆则将"宋学"拓展为一种涵盖了经、史、文学在内的包罗万象的学术类型。
最后,"国史"创制之新局。
钱穆的《国史大纲》代表了着眼于国史长程,反对"文化自谴",弘扬民族精神的坚贞努力。
新政治思想洋务派的中体西用、大力发展军事工业和工商科技思想,是“师夷长技”思想的延续。
而早期维新派又是直接脱胎于洋务派,毫无疑问,他们的思想主张会有很多相通之处,只是早期维新派比洋务派的中体西用又多了主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君民共主制度,希望资产阶级能够参与政权。
中国近代政治思想与革命理论
中国近代政治思想与革命理论从晚清到民国时期,中国的政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种政治思想也应运而生。
这些政治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近代的社会文化,同时也为中国的革命理论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就此而言,本篇文章将探讨中国近代政治思想与革命理论的发展历程。
第一部分:晚清政治思想的特点晚清时期,中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危机,因此国家、社会和个人都迫切需要一种全新的理论体系来应对。
为了应对这种形势,晚清社会出现了不少新的思想潮流和政治理念。
其中主要有:1. 经世致用的思想经世致用是一种注重实用主义、倡导改良与进步的思想。
当时的一些思想家认为,经过改良和进步,中国可以摆脱当前的困境。
他们强调许多问题只有通过实践探索而不是空谈才能得到解决。
这个观念后来成为了维新思想的基础。
2. 民族主义晚清时期,中华民族面临着被西方列强侵略、瓦解、解体和摧毁的局面,这就使得许多人开始意识到民族问题的重要性。
民族主义便是在这个时期认识到了自我价值,强调维护国家的利益和尊严。
它启发了后来的革命思潮,提出了振兴中华民族的重要性。
3. 近代化的思想此时期的一些思想家认为,中国必须要借鉴西方先进国家的先进思想、先进技术和先进制度,加速自己的现代化进程,否则将难以适应和赢得国际竞争。
这个思想受到了当时的一些知识分子的追捧。
这种理论要求国家要寻求现代化的途径和方式,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
第二部分:革命思潮的涌现在晚清、民国时期,一些人开展了反抗和反叛行动,他们当中有学者、士兵、商人和普通百姓等各式各样的人,他们奋斗着,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信仰。
其中涌现出了一些重要的革命派别和运动。
1. 同盟会同盟会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影响深远的重要组织,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策源地之一。
这个组织成立于1905年,主张“驱除洋鬼子,恢复中华”,提出了争取民族独立、民主、民权的口号。
2. 民初的左翼思想派别在十月革命后,中国先进革命思想的最高水平发展在左派,发展出了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政治思想。
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的转变——以“格式塔”理论的“冲击-反应”模式为中心
环球智库026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
”经济基础的因素至关重要但并非唯一的,上层建筑,以及基于人们意识而催生的实际行动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苦苦摸索救国道路而不得,逐渐丧失主权,越来越深地沦为半殖民地。
在此过程中,中国的自然经济并非自主自愿地被解体了,中国的经济环境与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随后不断的斗争中,民族资产阶级开始走上时代舞台,在他们的背后,无产阶级的队伍也逐渐壮大。
为中国迎来马克思主义,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基础。
新的思想与中国国情,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领导着党和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艰苦卓绝的斗争,使中国得以扫清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以全新的姿态走向新中国。
而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迅速走上近代化道路,在甲午战争及其后的日俄战争中大获全胜。
不仅摆脱了西方殖民者的觊觎,还跻身列强,成为帝国主义横行时代的侵略者。
军事冒险的成功在巩固了明治维新的成果的同时,也使军国主义狂热根植于维新后的日本社会。
这种军国主义氛围与明治维新遗留的封建残余相结合,使得日本的强大不仅没有成为日本及周边国家和平与发展的保障,反而不断地伤害周边邻国,最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玩火自焚遭到毁灭。
历史给我们留下了启示和教训。
首先,正如邓小平指出“改革也是一场革命”,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革命,但同样不能对封建残余等严重落后于时代,严重阻碍社会发展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妥协。
保留过多封建残余的改革,不是一场革命的改革,最终就会如同明治维新一样自掘坟墓。
我们的改革,是在保持“四个自信”基础上进行的改革,绝不能抛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走到封建主义或资本主义的错误轨道上;其次,改革要与社会现实相适应,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中国革命与改革的众多经验教训里,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要结合中国的实际,实事求是。
无论是对过去苏联的理论与经验教训,还是现在欧美的理论与经验教训,都要结合中国的实际进行吸收。
中国近代以来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中国近代以来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专题知识梳理一、地主阶级爱国知识分子的“师夷长技”思想1. 清朝统治危机四伏(民族危机和封建统治危机);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发动鸦片战争,致使中华民族危机加深;鸦片战争惊醒了中国一些有识之士,使他们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2.代表:(1)林则徐——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①举措:a设立译馆,将“所得夷书,就地翻译”;b编译《四洲志》等资料;c仿制船炮,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
②评价: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编撰《海国图志》,系统介绍了西方历史和地理知识;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这促使人们开阔眼界,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了解世界,对当时知识界解放思想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魏源从反侵略的立场出发,以“师夷”为手段,以“制夷”为目的,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3.核心思想和目的: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师夷长技以制夷”),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4.影响:启迪着人们挣脱闭关锁国的牢笼,面对现实,去重新认识世界,探索救国之路。
二、地主阶级洋务派“自强求富”的思想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内忧外患的局势。
内忧:太平天国起义。
外患:外国经济侵略的加剧和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如沙俄侵占中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2.代表: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洋务派。
3.思想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
4.实质:在不动摇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巩固清王朝统治的目的。
5.实践:掀起洋务运动。
6.结果: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洋务运动没有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
7.影响:洋务派将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迈出了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民用工业的兴办,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
高考历史: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
高考历史: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主旨解读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从学器物到学制度再到提倡思想文化的渐进过程,也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探索中国的富强之路则贯穿于整个过程之中。
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中,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则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的结合中相继创立了重要思想理论成果。
线索一:开明地主阶级的救亡图存思想。
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等从“天朝上国”的迷梦里惊醒,他们开始“开眼看世界”,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线索二:民族资产阶级的思想变革。
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维新派提出“维新变法”思想,并进行了戊戌变法。
革命派领导了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线索三: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与实践。
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掀起了新文化运动,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解放。
在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得到传播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使无产阶级有了领导革命的指导思想。
线索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即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他们之间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线索1西学东渐——在继承中发展的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发展线索时期发展历程19世纪四五十年代“开眼看世界”(1)背景:鸦片战争前后英国的侵略;中国闭关落后;程朱理学的束缚(2)代表:林则徐、魏源(3)阶级:地主阶级抵抗派(4)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5)影响:引导中国人关注世界形势19世纪60~90年代中体西用(1)背景:清朝面临内忧外患(2)代表:奕 、曾国藩、李鸿章(3)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4)主张:自强、求富(5)作为: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6)影响: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19世纪60~90年代维新思潮(1)背景:洋务运动开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初步发展(2)代表:王韬、康有为、梁启超(3)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4)主张:倡导君主立宪(5)影响:是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潮流20世纪初民主、科学(1)背景:袁世凯尊孔复古(2)代表:陈独秀、李大钊(3)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激进派(4)主张: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5)影响: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1)背景:新文化运动;十月革命胜利(2)代表:李大钊(3)阶级:有初步共产主义觉悟的知识分子(4)主张:学习俄国,改造中国(5)影响: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深化历史理解1.近代向西方学习的特点(1)学习目的:为了实现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中国近现代史基础知识专题(七)·中国近现代思想潮流的演变
中国近现代思想潮流的演变发展在中国近代,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逐渐的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在这一过程中,为了强国御侮,实现国家的富强,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表现在思想领域,就是思想界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热潮,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洋务思想、维新思想和民主共和先后成为主流思想。
特别是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成为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
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得到广泛传播。
中国共产党把它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的了重大的胜利。
一、中国近现代史上思想潮流的演变发展鸦片战争以前,在思想理论界占统治地位的是被封建统治者极力推崇的程朱理学,加上清朝统治者的文化专制政策,当时中国的思想界死气沉沉从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思想界开始出现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从而揭开了近代中国向西方探求救国救民道路的序幕。
导致新思潮萌发的原因主要有:①随着清朝末年民族危机的出现和封建统治危机的日益加深,以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等人为代表的一部分封建士大夫中的有识之士,开始主动面对社会现实,揭露腐败现象,呼吁革除弊端,提倡“经世致用”,引导人们挣脱程朱理学的枷锁,这就为“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的萌发奠定了思想基础;②鸦片战争中英国侵略者的坚船利炮,使一些爱国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他们开始抛弃虚骄自大的陈腐观念,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关心时局,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这样,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了。
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中国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到“中体西用”,到自由平等博爱,再到民主和科学,最后学到了马克思主义,并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结合起来,最终找到了一条真正的救国救民的道路。
1、19世纪四五十年代思想领域的探索主要活动或主张认识地主阶级抵抗派,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即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武装自己,以抵御外国的侵略,使国家走上富强的道路。
中国近现代思想变迁
• 社会思潮 • 是指某一时期内在某一阶级或阶层中反 映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情况而有较大影 响的思想潮流。 • 本质:社会思潮是社会经济、政治关系 以及人们生存的社会条件,以理论(三 民主义)形式或以思想观点(师夷长技 )和情绪(公车上书)等形式在社会群 体意识中的集中、突出反映。
• 使近代儒家知识分子发生分化与改组。经 世的新方法和新工具——通经致用(今文 )、科学技术、中体西用、维新变法。 为相继兴起的洋务与维新思潮准备了虽不 丰富但却十分必要的思想资料。而树立经 世之志,研讨经世之学,造就经世之才, 往往成为后来的洋务派、维新派乃至相当 一部分革命派人士登上历史舞台的第一个 阶梯。
• 近代中国进步思潮的基本特点
• 具有争取民族独立和生存的爱国主义精神。 • 具有争取社会进步和国家富强的改革开放意 识和逐和一定 程度的“西化”倾向。 • 对传统思想文化进行了程度不同的批判和保 留。 • 理论体系尚显浮浅、粗糙,思想内涵不够精 致、深刻。
1、是一种社会群体——某一阶级、阶层或社会 集团的较为普遍的思想潮流。是有较大影响 的思想倾向。如: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 、资产阶级革命派。 2、社会思潮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根源于社会 环境的变动和迁转,也离不开人们主观意识 的反映与认知。由于主观认知的不同,并且 主观意识受到传统及外来思想观念影响的程 度不同,同时代的社会思潮又具有千差万别 的多样性。如洋务思想、维新思想、革命思 想并存。
• 经世思潮的影响: • 是西学传入中国的中介和桥梁。梁启超:“居今日 而言经世,与唐宋以来之言经世者又稍异。必深通 六经制作之精意,证以周秦诸子及西人公理公法之 说,以为之经,以求治天下之理;必博观历朝掌故 沿革得失,证以泰西希腊罗马诸古史,以为之纬, 以求古人治天下之法;必细察今日天下郡国利病, 知其积弱之由,及其可以图强之道,证以西国近史 宪法章程之书及各国报章,以为之用,以求治今日 之天下所当有事,夫然后可以言经世。”(舒新城 《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第1册,第46-47页,中 华书局1982年版。)
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的变迁
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的变迁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文化经历了一系列的变迁。
这些变迁不仅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也对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和文化面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的变迁。
一、哲学思想的演变中国近代哲学思想的演变可以追溯到19世纪晚期。
此时,中国正处于晚清时期,西方的思想观念逐渐传入中国。
这激发了中国知识分子们进行全面变革的欲望。
其中,代表性的思想家有康有为、梁启超等人。
他们倡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试图将中西文化融合在一起,开创一种崭新的思想文化体系。
20世纪初,伴随着“五四”运动的兴起,中国的哲学思想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此时,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推动了中国的革命进程,为中国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标准。
同时,胡适、郭沫若等人也倡导了一种新的“文化自觉”,提倡自主思考和创造性的思想,这为后来的文化革命提供了深远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思想文化又迎来了一次巨大的变迁。
当时,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积极借鉴并学习西方现代化的经验和先进技术。
此时,自由主义、民主主义和世界观相对主义等思想观念在中国社会扩散开来,成为了中国人的重要思想选择。
二、文学艺术的革新中国近代文学艺术也经历了一次重大的变迁。
19世纪末,李鸿章提出“西学中用,中学西用”的口号,鼓励文学艺术界吸收西方的先进技术和审美观念。
这推动了新文学运动的兴起,文学的内容和形式得以重大变革,成为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
20世纪初,“五四”运动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盛行。
此时,许多中青年知识分子纷纷加入了反封建的行列,提倡自由、民主和民族独立,倡导文化自觉和文艺自由创作的思想。
同时,文艺也开始大量吸收西方的现代主义思潮,试图带来一种新的、现代化的文学艺术,这是中国文学史的一个重要时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文学艺术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审美意识和文化需求也发生了变化。
此时,流行文化、现代艺术等新领域不断涌现,中国文学艺术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现代化的面貌。
近代中国历史上三次思想解放潮流知识梳理
近代中国的三次思想解放潮流1.基本线索:学习西方物质文明──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学习西方民主精神和科学态度──接受马克思主义──“走自己的路”──文革结束后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演变历程:(一)19世纪40~60年代:主要学习西方物质文明。
(1)内容:①魏源、林则徐主张“向西方学习”;②洪秀全、洪仁玕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③洋务派与顽固派论战。
(2)特点:①先进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和农民革命领袖探索救国道路;②向英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③显示出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的起步;④“师夷长技”、深受工业革命的影响;⑤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入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新阶段。
(1)内容:①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顽固派进行论战,实质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思想的正面交锋,使一些知识分子摆脱封建思想束缚,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
②1905-1907年,资产阶级革命派与立宪保皇派之间展开论战,争论的核心问题是要不要以革命暴力推翻清政府。
结果,民主革命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二次思想解放潮流,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高潮的到来。
(2)特点:①中国先进分子在认识西方问题上进入到了一个更深的层次;②由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④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学习西方的经济、政治制度已从书本和口头上变为了资产阶级的实际行动,相继兴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④从学习日本走改良道路转变为学习欧美走革命道路。
(三)新文化运动前期:发展到学习西方民主精神与科学思想。
(1)内容:1915年开始的民主科学与尊孔复古的论战,陈独秀等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以西方民权、平等和进化论思想为指导,大力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精神和科学态度,极大地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形成中国近代第三次思想解放潮流,为中国革命新时期的到来准备了条件。
第12讲近代中国思想的发展历程.
②毛泽东在井冈山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又及时总结 了井冈山斗争的经验,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 想。 ③“左”倾错误使革命受挫。由于共产国际的“左”
倾策略和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红军第五
次反“围剿”失败,被迫长征。 ④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在长征初期革命形势十分危 急的情况下,召开了遵义会议,在事实上确立了以 毛泽东为核心的新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使党、红军
探索:清末预备立宪和《钦定宪法大纲》的颁布;
中华民国的建立及《临时约法》的颁布。 易错点:对新文化运动的认识不全面 【示例2】 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提出“德先 生”“赛
先生”口号的进步意义体现在
(
)
①反对封建专制 ②促进科学事业的发展 ③促进 中国的富强 ④促进了中国对社会主义思潮的研究
A.①②③
继承和发展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倡导
“中 学为体,西学为用”,采用西方先进的科技,“自 强”“求富”。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成为中国 近
代化的开端;客观上有利于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传
3.维新思想
(1)早期维新思想:代表人物王韬,认为“商富 即 国富”;郑观应主张与列强进行“商战”。中法战 争
后与洋务派分道扬镳,进而提出改良政治、实行君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错因分析 学生易错选C。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 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④说法错误。答案为A。 答案 A 纠错心得 巧解组合型选择题的好方法——排除法
组合型选择题是近两年高考中常见的一种题型。它
考查的容量大、信息范围广,能多角度、多层次考 查学生的学科能力。解答这类题既快又准的方法是 排除法。排除法运用的一般步骤是:
中国近现代思想的演变
中国近现代思想的演变中国近现代思想的演变知识梳理1、地主阶级改革派:师夷长技以制夷,向西方学习。
2、地主阶级的“洋务”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与科学技术,维护封建统治。
3、农民阶级的“平均”思想:“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
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建立绝对平均的小农社会。
具有空想性与落后性。
4、资产阶级阶级维新派的维新思想①内容: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②代表: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
③特点: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
④影响:维新思想成为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也是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具有进步性和爱国性。
5、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三民主义思想①内容: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②代表: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
③影响: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6、资产阶级立宪派“实业救国”的思想:把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与同拯救国家结合起来。
局限:不摆脱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的压迫,民资经济无法争取独立发展道路,因而难以实现。
7、资产阶级“民主科学”的思想:主张用资产阶级新文化改造封建旧文化,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矛头直指孔子代表德儒家思想。
彻底动摇封建正统思想,但对待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错误倾向8、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新三民主义思想①内容: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民主义。
②影响: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国民革命运动兴起。
9、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和发展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A、条件⑴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及其知识分子队伍的形成;⑵外部条件:十月革命的影响;⑶直接原因:先进知识分子的宣传;⑷重要原因:以前各种救国救民方案的失败是中国知识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因。
B、传播过程(略)②毛泽东思想A、背景⑴辛亥革命后,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社会新生的生产力迅速增长,工人阶级的队伍进一步壮大,工人运动不断发展,这就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奠定了阶级基础;⑵新文化运动后期开始,特别是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并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实践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实践基础;⑷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马克思主义通过苏维埃俄国传到了中国,这就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国际条件。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溯源——以近代以来我国现代化思想理论变迁为视角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溯源——以近代以来我国现代化思想理论变迁为视角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溯源——以近代以来我国现代化思想理论变迁为视角摘要:中国自近代以来走上现代化之路,经历了从“西方模式”到“中国特色”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现代化理论体系。
本文以历史的视角,系统回顾了近代以来我国现代化思想理论的变迁和演进过程,并分析了其中的主要特点与价值。
关键词:现代化;理论体系;变迁;特点;价值一、引言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与嬗变,从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中,中国人通过吸收借鉴西方先进文化与现代化经验,不断探索适合自身国情的现代化道路。
经过一系列的理论观念和实践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逐渐形成,并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指导。
二、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1.西方模式的启蒙近代以来,中国面临外国列强的积极侵略与压迫,人们开始反思中国社会的落后与困境。
启蒙思想的传入使得中国人开始关注西方的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经验,尤其是欧美国家的工业化与民主化进程,被看作中国现代化的典范。
这一时期的现代化思想普遍将现代化视为经济独立性与科技进步的体现,倡导了“护国思想”与“奋斗精神”。
2.新民主主义思想的兴起随着中国爆发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通过武装斗争推翻了旧中国的封建统治,建立了新中国。
在这一过程中,毛泽东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思想,提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制度。
这一时期的现代化理论主要关注国家主权与独立自主,强调工农联盟的地位和人民的主体性。
3.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的确立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逐渐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实行了计划经济和社会主义制度。
在这一时期,中国提出了以“四个现代化”为目标的现代化理论,即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
这一时期的现代化理论强调国家全民的奋斗,突出了人民利益与社会主义价值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毛泽东思想
2.毛泽东思想创立与发展的过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4)新发展(建国以后)
①关注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 新民主主义 向 社会主义 过渡和 建设 社会主义 两大问题。 ②主要著作: 《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3) 《论十大关系》(1956)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 ③理论成果: 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 1)提出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 和发展。 2)在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3)农轻重比例适当,走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 ④历史意义: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达到新的高度。
知识整理
背景
①“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百废待兴 ②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来,“左”倾错误和个人崇拜使国家前 进艰难
标志: 1978年12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报告 邓 小 平 理 论 的 形 成 召开:1978年12月,北京 中共 十一 届三 中全 会 ①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实现了 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 ②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了把工作 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来的决策,实现了政治 路线的拨乱反正 ③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取得了组 织路线拨乱反正
一切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把 马克思主义普遍真 理同中国革命具体 实践相结合,在实 践中检验和发展真 理。是毛泽东思想 的根本点,是党的 思想路线的核心
群众路线
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从群 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的路线。群众路线是 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 的中’共产党人创造 的、具有中’特色的 科学领导方法和工作 方法,是对马克思主 义的重大发展
(7)主观因素:毛泽东长期革命实践和对国情的正确分析。
(二)毛泽东思想
2.毛泽东思想创立与发展的过程
(1)萌芽(中共成立和国民革命时期1921年——1927年)
(2)形成(土地革命时期,即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年——1937年,井冈 山时期)
(3)成熟(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1945年,延安时期)
内容(作用)
革命的基本问题 (同盟军、农村革命)
革命的道路 (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 新民主主义理论 (革命的性质、对象、 任务、动力和前途)
中国社会主义革命 《论人民民主专政》 和建设思想 《论十大关系》 (人民民主专政、工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业化)
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实事求是
主要 内容
意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义的新道路从此正式开始
背景:20世纪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中国改革开放事业 进入一个关键时期。 时间、地点:1992年初,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 邓 小 平 南 方 讲 话
邓 小 平 理 论 的 发 展
内容
①判断实践的标准等问题: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 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三个有利) ②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③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 ④计划、市场和社会主义的关系: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 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两者都是经济手 段的论断 ⑤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1927年发表《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的伟大意义。 ③理论成果:农民问题。 ④历史意义: 阐明了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农民问题的重要地位和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的 极端重要性。 》再次强调进行农村革命
(二)毛泽东思想
2.毛泽东思想创立与发展的过程 (2)形成(土地革命时期,即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年——1937年,井冈 山时期) ①关注的问题: 革命道路 ②主要文章:《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 《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 ③理论成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④历史意义: 打破了俄国革命的模式,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 创举,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二)毛泽东思想
1.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1)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工人运动的发展。
(2)国际条件: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3)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与五四运动相结合。
(4)实践基础:以毛泽东为代表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革命是其实践基础。
(5)时代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机加剧。 (6)现实需要:近代中国人民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不断受挫,需要新的理论。
①南方谈话回答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 ②是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的又一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的宣言书
意义
召开:1992年,北京 中 共 十 四 大 邓 小 平 理 论 的 发 展 中 共 十 五 大 内容 ①明确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 ②确立了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 导地位 ①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召开为标志,邓小平理论 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②它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出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 求是,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 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揭示了 社会主义的本质。 ③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形成了建设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形 成
(二)毛泽东思想
2.毛泽东思想创立与发展的过程
(3)成熟(延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1945年)
①关注的问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
成 熟
》。
②主要文章: 《中国革命战争中的战略问题》《共产党人发刊词》、 《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 新民主主义论
③理论成果: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④成熟的标志:1945年中共七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⑤历史意义: 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 定了政治基础和思想基础。
三民主义
资产阶级民主思想(西方启蒙思想) 马克思主义
分类: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
一、三民主义与新三民主义 (一)三民主义 1.背景: (1)列强侵略——加深。 (2)清政府统治——腐朽。 (3)反帝反封革命运动——高涨。 (4)1905年8月,孙中山创建同盟会 2.新三民主义背景 1)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捍卫民主共和制的斗争先后失败。 2)孙中山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建议,决定改组国民
缺少具体的可操作性,只是些抽象的概念
民权具有普遍性、具体性和可行性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耕者有其田”,关注国计民生。
材料一:闻得有人说,民生主义是……夺富人之田为己有,这是他 未知其中道理……不必管他……兄弟最信仰的是定地价的办法。比 方地主有地价值一千元,可定价为一千,或多至二千,就算那地将 来因交通发达,价涨至一万,地主得二千,已属有益无损;盈利八 千,当归国家,这于国计民生,皆有大益。少数富人把持垄断的弊 端自然永绝,这是最简便易行之法。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国家前途》 材料二:“工人之失业者,国家当为之谋救济之道,尤当为之制定 劳工法,以改良工人的生活” “农民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
民权 推翻君主专制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①民权由资产 主义 政体,建立国民 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和 阶级掌握→平
民共有 封建军阀之个人及团体, 政府,国民一律 ②普遍平等的 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 平等 民权 利。
民生 主义
平均地权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更关注农民 实行“耕者有其田”。 和工人
一、三民主义与新三民主义 (一)三民主义 1.背景 2.提出 3.内容
从1912年到1924年,孙中山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没有明确反帝主张; 认清帝国主义面目,提出明确反帝主张。
民权主义: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
材料一: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享有人身、言论、著作、 集会、结社、迁移等项自由和请愿、诉讼、选举及被选举等项权利。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二:一是给反对帝国主义的个人及团体以自由权利;二是剥夺 效忠于帝国主义和军阀的团体或个人的自由权利。使政治机构民主 化,主张召开国民会议,实行新的选举制度,使人民能够真正参加 管理政权。 ——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4)新发展(建国以后)
时间、关注的问题、著作、理论成果、意义
(二)毛泽东思想
2.毛泽东思想创立与发展的过程
(1)萌芽(中共成立和国民革命时期1921年——1927年)
①关注的问题: 农民问题。 ②主要著作:
萌 芽
1)1925年发表《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明确指出 农民 是中国无 产阶级最广大和最忠实的同盟军 。
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一、从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对外突出反帝、对内主张民族平等
材料一:“若夫革命主义,为吾辈所倡言……八月以来,义旗飙发, 诸友邦之抱和平之望,持中立之态,而报纸及舆论,尤每表其同情。 邻谊之笃,良足深谢。”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 材料二:“革命以来迭次发生乱事,均因各国援助一派武人,逞其 野心所致。故非排除扰乱中国之外国势力,中国之统一和平乃决不 可能。” ——1924年孙中山《在神户欢迎会上的演说》
意义
召开:1997年9月 ①首次使用了“邓小平理论”这个概念 ②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 行动指南
内容
意义:邓小平理论成为指引中国共产党继续前进的旗帜
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新 发 展
二、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过程
时期
中共成立、 国民大革命 和井冈山时 期 1921-1937 (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