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知觉与模式识别

合集下载

第二章认知心理学知觉

第二章认知心理学知觉
感受野的研究 感受野:在感觉系统中,能够引起某
一神经细胞反应的受刺激区域,称为 该神经细胞的感受野。
特征觉察器:在大脑中存在着专门负 责对外部刺激信息特征加工处理的特 殊细胞。
简单细胞: 脑中那些对投射到眼睛视网膜上各种
简单的光线模式最为敏感地作出反应的 细胞。 复杂细胞: 复杂细胞的功能与简单细胞相同,但是 它们不像简单细胞那样受视网膜上的位 置的严重影响。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复 杂线条觉察器细胞要最好地作出反应, 则只需要线条的方位和亮度合适,而线 条在视网膜上的位置则并不重要。 超复杂细胞
刺激呈现时间
呈现时间分为短、中、长3种。 短的呈现时间达到60%正确辨认率所需 的时间,长的时间为达到90%正确辨认率所 需的时间再加5ms,中等呈现时间为短-长 的呈现时间的中点值。 全部实验应用的呈现时间范围为3585ms。
认知心理学所理解的知觉
知觉是将感觉信息组成有意义的对象, 即在已贮存的知觉知识经验的参与下,理 解当前刺激的意义。
简言之,知觉就是对刺激意义的理解, 这种刺激意义的理解(获得)就是当前刺 激和已贮存的知识经验相互作用的结果。
Warren等(1970)的音素恢复效应
实验
实验时:让不同的被试分别听一个不同的句子, 如:
实验研究
Tulving, Mandler & Baumal(1964) 在 字词识别实验中,通过改变刺激呈现 时间来研究自下而上加工,而通过改 变作为上下文的字词的数目来研究自 上而下加工。
刺激材料 一些句子,如: The huge slum was filled with
dirt and disorder.
自下而上加工
1、从视觉输入开始 以视觉的再现结束。
2、视觉输入传递顺序, 分为高低阶段。

第二章 知觉与模式识别

第二章 知觉与模式识别

固定网像(Stopped Image)实验 固定网像(Stopped Image)实验
固定网像(Stopped Image)或静止网像 固定网像(Stopped Image)或静止网像 人的眼睛经常处于运动之中,眼动包括人 自己觉察不到的每秒30—70次的生理震颤, 自己觉察不到的每秒30—70次的生理震颤, 以及摆动、跳动等。因此,即使人注视一 个客体,该客体的网像也不是完全固定的, 它的位置总要发生一些变化。
二、原型说
原型说认为在记忆中贮存的不是与外部模式有一 对一关系的模板,而是原型(Prototype)。 原型不是某一个特定模式的内部复本。它被看作 一类客体的内部表征,即一个类别或范畴的所有 个体的概括表征。这种原型反映一类客体具有的 基本特征。 在模式识别的过程中,外部刺激只需与原型进行 比较并达到近似的匹配即可。当刺激与某一原形 有着最近似的匹配,即可得到识别。
三、特征说
模式是由若干元素或成分按一定关系构成的。这 些元素或成分可称为特征(Feature),而其关系 有时也称为特征。特征说认为,模式可分解为诸 特征。 特征说认为外部刺激在人的长时记忆中,是以各 种特征来表征的,在模式识别过程中,首先要对 刺激的特征进行分折,也即抽取刺激的有关特征, 然后将这些抽取的特征加以合并,再与长时记亿 中的各种刺激的特征进行比较,一旦获得最佳的 匹配,外部刺激就被识别了。
结构密度级差实验 如果在两维平面上,画出这种表面结构 的密度级差,如使上端的结构单元较小而 密度较大,下端的结构单元较大而密度效 小,则可将画面知觉为向远方延伸,有明 显的距离感或深度感。但是如果画面没有 这种结构密度级差,则看起来仍然是垂直 于视线的平面图形。
(1) 视觉环境中存在的种种特性提供了足够的信息,使 人能够分辨物体的深度。 (2) 这种直接来自环境的信息,是由物体表面的纹理结 构提供的。 (3) 当人们观看周围的物体时,物体表面的纹理密度发 生变化。 (4) 这种纹理密度的级差就是深度知觉的重要线索。 (5) 如果一个均匀的、有纹理的表面与视线垂直,那么 它的纹理密度在视野的不同部位是一样的,或者说,纹理 密度的级差为零。物体表面与视线倾斜,级差将上升。当 物体在不同距离出现时,它的表面的纹理密度也是变化的。 (6)人们根据这种变化就能直接感知物体的深度与距离。 因此,深度知觉既不依赖于感觉的联合,也不依赖于无意 识的推理。

《认知心理学》教案

《认知心理学》教案
通过以上叙述,我们可以分析A、B、C三种反应的辨别和选择心理操作所要求的时间。这种分析,称之为唐德斯的减数法。减数法顾名思义,其A、B、C三种反应是按减法规律进行的。
减数反应时实验的逻辑是安排两种反应作业,其中一个作业包含另一个作业所没有的一个处理(加工)阶段,并在其他方面均相同,从这两个反应时间之差来判定此加工阶段。
认知心理学家关心的是作为人类行为基础的心理机制,其核心是输入和输出之间发生的内部心理过程。但是人们不能直接观察内部心理过程,只能通过观察输入和输出的东西来加以推测。所以,认知心理学家所用的方法就是从可观察到的现象来推测观察不到的心理过程。有人把这种方法称为会聚性证明法,即把不同性质的数据会聚到一起,而得出结论。
第二节 认知心理学的方法(1课时)
认知心理学在其具体研究中,采用实验、观察(包括自我观察)和计算机化模拟等 方法。以反应时和作业成绩为指标的实验特别受重视,利用被试的出声思考也得到了发展。
一、减法反应时实验 (重点掌握)
唐德斯把反应分为三类,即A、B、C三种反应:
第一类反应称A反应(A-reaction),又称简单反应(simple reaction)(见图3-15)。A反应一般只有一个刺激和一个反应,例如被试者对—个灯亮,作一个按键的反应。唐德斯称这种反应为基线时间(baseline time),一方面它是最简单的反应,另一方面它又是更复杂反应的成分或基本因素。

《认知心理学》教案
学院 :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专业 :心理学
主讲教师:鲁忠义
第一章 绪论(4学时)
第一节 认知心理学的对象(1课时)
一、什么是认知 (重点掌握)
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心理过程指心理活动的动态过程,即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应过程,包括知、情、意等活动过程。

《认知心理学》考试重点笔记整理

《认知心理学》考试重点笔记整理

第一章绪论一、信息加工的一般原理感受器→加工器→记忆系统→加工器→效应器二、对认知心理学的实质的理解:实质:研究认知活动本身的结构和过程,并且把这些心理过程看作信息加工的过程。

认知心理学关心的是人脑的心理功能、而不考虑它的物质基础。

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是:以信息加工的观点揭示认知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即信息是如何获得、贮存、加工和使用的。

三、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法:快速的信息加工观察法:“出声思考”形式的观察法: 较慢的加工计算机模拟:两者皆宜(适用于快速/慢速的信息加工过程)(一)反应时实验:1、减法反应时实验:荷兰的生理学家唐德斯(Donders,1868)实验逻辑:安排两种反应时作业,如果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的心理过程,且除此过程之外二者在其他方面均相同,那么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此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

应用:确定某个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可以从两种反应时的差数来判断某个心理过程的存在。

复杂任务-简单任务=复杂部分的认知过程减法反应时小结:1. 前提:认知过程是系列加工的。

2. 在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比较广泛。

3. 对于一些复杂的认知过程,要明确区分出不同的加工阶段还存在一些困难。

2、相加因素法实验该方法是减法反应时实验的延伸,最初由斯腾伯格(Sternberg,1966-1969)发展出来。

斯腾伯格认为:完成一项作业所需要的时间,是每个加工阶段所需要的时间总和,如果发现可以影响完成作业所需时间的因素,那么单独或成对地应用这些因素进行实验,就可以观察到完成作业时间的变化。

实验逻辑:如果两个不同的实验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可以相加),那么这两个因素各自作用某一个特定的加工阶段。

相反,如果两个不同的实验因素的效应是相互制约的(存在交互作用),那么这两个因素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

应用:通过对影响因素的相互关系的分析,分离出不同的加工阶段。

相加因素法实验小结:1. 如减法反应时的前提,认知过程必须是系列加工的。

认知心理学1-4章

认知心理学1-4章

认知心理学第一章绪论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可称作信息加工心理学,兴起于本世纪50 年代中期第一节认知心理学的对象1.研究范围:感知觉、注意、表象、学习记忆、思维和言语等心理过程或认知过程,以及儿童的认知发展和人工智能2.信息加工观点就是将人脑与计算机进行类比,将人脑看作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

一、信息加工的一般原理:Newell 和Simon 认为无论是有生命的(人)或人工(计算机)信息加工系统都是操纵符号的,符号是模式,符号的功能是代表、标志或指明外部世界的事物,一些符号通过一定联系而形成符号结构,符号和符号结构是外部事物的内部表征,一个符号结构可以标志另一个符号结构,或标志一个程序,信息加工系统得到某个符号就可得到该符号所代表的事物,或进行该符号所标志的操作,信息加工系统也就是物理符号系统或符号系统。

目的在于强调这种符号系统确实存在于现实世界之中,或者在现实世界中是可以实现的。

信息加工系统的一般结构:感受器、效应器、记忆、加工器(包含 3 个因素:一组基本信息过程、短时记忆、解说器)二、认知心理学的实质1.认知心理学的实质:在于它主张研究认知活动本身的结构和过程,并且把这些心理过程看作信息加工过程2.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是揭示认知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即信息是如何获得、贮存、加工和使用的。

3.认知的内部心理机制问题被称作心理学中的“心理主义” 第二节认知心理学的方法抽象分析法:不管应用哪一种方法,认知心理学都强调将条件与结果加以对照,即将输入和输出联系起来进行推理,以发现某一心理现象的内部机制一、减法反应时实验1.研究快速的信息加工过程如识别、短时记忆2.由荷兰生理学家Donders 提出,目的是测量包含在复杂反应中的辨别、选择等心理过程所需要的时间。

在这种实验里,通常需要安排两种不同的反应时作业,其中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心理过程,即所要测量的过程,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该过程所需的时间。

2 第二章 知觉与模式识别

2 第二章 知觉与模式识别

总体一致:一致、冲突、无关 局部一致:一致、冲突、无关
当视觉的总体特征与
无关 一致 冲突
听觉刺激一致时,听 觉辨别的速度加快,
反之,速度就慢
总体一致关系
• • • •
实验二:字母识别作业 每次呈现一个刺激 (1)注意整体 (2)注意局部
H H H H H H HHHH H H H H H H H
HHH H H H HHHH H H H H HHH
H H
H H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口口口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口口口口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口口口口口 口 口口口 口 口 口 口口口口口 口 口 口 口口口口
知觉的假设考验说非常强调过去知识经验的影响, 尤其是上下文的作用。
• 实验1:Warren(1970)音素恢复实验:
– The state governors met with their respective legi*latures convening in capital city. • 扩展实验 – It was found that the *eel was on the axle. – It was found that the *eel was on the shoe . – It was found that the *eel was on the orange. – It was found that the *eel was on the table.
1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1 2 1 2 1 2 4 2 1 4 1 2 3 1 3 4 1 2 2 1

知觉

知觉
实验结果:在强噪音背景上,3种句子 的正确知觉都很少,但随着音噪比的增 大即噪音相对减弱,句子知觉得到改善。 正确知觉:正常句子>异常句子>非语法 句
人已有语言知识对知觉的作用
1.正常句子和异常句子在知觉上的差别 说明人可应用句子的意义。 2.异常句子和非语法句子在知觉上的差 别说明人可将语法应用于知觉。
第一节 知觉信息与知觉过程
论据:Rock(1983) Moates(1980)
第一节 知觉信息与知觉过程
2、知觉的刺激物说(Gibson) 自然界的刺激是完整的,可以提供非常丰富的信息, 人完全可以利用这些信息,直接产生与作用于感官的 刺激相对应的知觉经验,根本不需要在过去经验基础 上形成假设并进行考验。 Gibson结构密度级差的实验
知觉
第一节 知觉信息与直觉过程 第二节 模式识别 第三节 结构优势效应
什么是知觉?
知觉:目前认知心理学将知觉看作是感觉信息的组 织和解释,即获得感觉信息和意义的过程。 争论:知觉过程被看作是一系列连续阶段的信息加工 过程,依赖于过去的知识和经验。不过这一看法存在 争论。
第一节 知觉信息与知觉过程
原型是否存在? Posner等(1967)实验
Reed(1972)实验
第二节 模式识别
原型匹配模型
第二节 模式识别
三、特征说
外部刺激在人的长时记忆中,是以其各种特征来表征 的,在模式识别过程中,首先要对刺激的特征进行分 析,也即抽取刺激的有关特征,然后将这些抽取的特 征加以合并,再与长时记忆中的各种刺激的特征进行 比较,一旦获得最佳的匹配,外部刺激就被识别了。 特征:按一定关系构成模式的若干元素或成分。
第三节 结构优势效应
结构优势效应:上下文,或者严格地说,整体的结 构在模式识别中所起的有利的作用。 字词优势效应 客体优势效应

认知心理学-2-知觉

认知心理学-2-知觉
(一)涵义
1、整体 加工:先整体 后部分 2、局部 加工:先部分 后整体
(二)实验研究
Navon(1977)的实验 P29
2013/9/24
55
整体加工与局部加工实验1(Navon,1977)
【Navon的实验】 让被试短暂注视由许多小字母组成的大字母,同 时尽快判断听到的字母是什么。 大字母代表整体特征, 小字母代表局部特征。
2013/9/24
32
2、论据 外部刺激与知觉经验并没有一一对应关系 ;感觉刺激的维量是模糊的,具有双关性 质;感觉输入也是模糊和片段的( Rock,1983)
双关图 知觉恒常性
尽管落在视网膜上的图象发生了变化,知觉到的物体 并没有改变
2013/9/24
33
2013/9/24
34
2013/9/24
2013/9/24
66
一、模式识别
什么是模式?
由若干元素或成分按一定关系形成的某种刺激结 构,也可说模式是刺激的组合。
2013/9/24
67
一、模式识别
什么是模式识别?
确认所知觉到的模式是什么,并将它与其他模式 区分开来。
2013/9/24
68
一、模式识别
模式识别的基本种类: 按感觉通道划分:视觉、听觉、嗅觉、味觉 按模式本身的特点:
将知觉作为一个动态的组织过程
通过研究下述问题对这个过程进行描述:图形与背景
的关系; 整体与局部的关系;13/9/24
图形与背景: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我们总是有选择地把 少数事物当成知觉的对象,而把其它事物当成知觉的背 景。
2013/9/24
9
2013/9/24
经验?刺激?

认知心理学~各章概念、名词解释

认知心理学~各章概念、名词解释

自考《认知心理学》复习材料各章概念、名词解释(名词解释回答方法:和简答题一样,如实验应回答实验者,实验设计,实验结论,实验说明问题)第一章绪论1. 认知:是一种心理活动,它包括知识的获得、贮存、转化和使用。

P22. 认知心理学:代表心理学研究的一种特定的理论定向、角度和途径。

这种途径强调心理结构和过程。

P23. 认知路径:强调心理结构和过程。

P24. 内省:指被训练过的观察者仔细的、小心地注意他们自己的感觉,精确的辨别这些感觉,并尽可能客观地报告这些感觉。

p45. 信息加工途径:来自计算机科学和通讯科学。

由两部分组成;p9第一是心理过程能够通过计算机的操作相比较,而得到最好的理解。

第二是心理过程可以解释为,系统从刺激到反应的一系列阶段中,所完成的信息加工。

6. 生态学效度:研究所获得的结果也应该能够适用于现实世界中自然发生的行为。

P117. 认知科学:当今试图回答有关心的问题的一个领域,它考察知识的性质、组成、发展和运用。

P128. 认知神经学:着重考察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如何解释认知过程。

P129. 脑损伤:涉及到组织的破坏,通常由中风、肿瘤或事故引起。

P1310. PET扫描:是指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这种扫描技术能够通过测量血流模式,得到脑活动图。

PET扫描能够用来研究象注意、表象和阅读这样的认知过程。

P1311. MRI:磁共振成像;让无害的强磁场穿过头部,采集来自集结在不同组织的不同部位中的分子的射线,来为脑解剖学提供详细的图像。

P1412. fMR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只需5秒便能做出一个血流改变图像,而MRI需要90秒,相比PET,其产生的图像更加精确,费用低。

P1413. ERP:事件相关电位;此技术能够记录被试在对刺激进行反应时,脑电活动的微小变动(持续时间不到1秒)。

这种技术又称诱发反应电位技术。

P1414. 单细胞记录技术:此技术不能安全用于人类;研究者通过将微电极插在单个神经元旁边或者甚至插进单个神经元,来研究动物和神经系统的特征。

认知心理学课后习题答案 (2)

认知心理学课后习题答案 (2)

第一章绪论1、什么是认知和认知心理学?认知:认知是对知识的获得和应用的过程,也可以叫做信息加工的过程。

认知心理学广义:一切对认知或认识过程的研究,包括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语言等。

狭义:指信息加工观点为特征的心理学,即信息加工心理学。

2、认知心理学产生的内外原因是什么?内部原因:行为主义的失败。

认知心理学重视心理学研究中的综合的观点,强调各种心理过程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认知心理学在具体问题的研究方面,在扩大心理学研究方法方面都有所贡献。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也有贡献。

外部原因:(1)“三论”的影响(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2)计算机科学的影响(3)社会的需要,计算机科学发展的需要(4)社会的实践教育和对智力的开发需要3、认知心理学有什么影响?(一)认知心理学否定了行为主义,重新恢复了意识在心理学中的地位(二)认知心理学将心理过程看做信息加工过程,为研究心理活动的内部机制或内部心理机制确立了一个新的具体研究方向,这个新的研究方向迅速渗透到普通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中,是心理学研究发生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包含如下:(1)心理过程的研究领域扩大(2)从心理物理函数走向内部心理机制(3)从分析性研究转向综合性研究(4)开始重视个别差异和个案研究4、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认知心理学在其具体研究中,采用实验、观察(包括自我观察)和计算机化模拟等方法。

以反应时和作业成绩为指标的实验特别受重视,利用被试的出声思考也得到了发展。

(1)减法反应时实验减数反应时实验的逻辑是安排两种反应作业,其中一个作业包含另一个作业所没有的一个处理(加工)阶段,并在其他方面均相同,从这两个反应时间之差来判定此加工阶段。

(2)相加因素法实验(3)“开窗”实验(4)出声思考(5)计算机模拟第二章知觉1、现代认知心理学对知觉的基本看法是什么?第一:知觉是寻求对信息的最佳解释过程。

第二:知觉过程具有积极主动性和选择性。

认知心理学 第二章 模式识别

认知心理学 第二章 模式识别

– 特征分析说 —— 模式可分解为诸特征
– 模式识别时,由特征觉察系统对刺激的特征进行分解, 与长时记忆中各种刺激的特征进行比较和匹配
• Lindsay和Norman(1977):构成所有26个英文字母的特征共有 7种,即垂直线、水平线、斜线、直角、锐角、连续曲线和不 连续曲线
第二章 模式识别
25
二、模式识别的理论
– 难题:
• 无法确定一个客观事物模板的数量及其变式 • 大脑中贮存有多少模板?这些模板的检索方式与速度如何?
第二章 模式识别
22
二、模式识别的理论
• 2、原型理论
– 在记忆中贮存的不是与外部模式有一对一关系的模板, 而是原型(Prototype) – 原型是一个类别或范畴的所有个体的概括表征,反映 一类客体具有的基本特征 – 模式识别时,刺激只需与原型近似匹配即可 – Posner等(1967):原型实验 —— 证实原型的存在
– 1990:端点和结合点在图形辨认中的重要性
• 符合格式塔的连续性原则和间隙填充原则
– 局限性:
• 对不规则物体的解释 • 几个物体同时呈现时,边缘信息识别困难
第二章 模式识别
32
二、模式识别的理论
• 6、视觉拓扑学理论
– 陈霖(1982) – 在视觉处理的早期阶段,视觉系统首先检测的是图形
的大范围的拓扑性质,而非局部几何性质;
• 知识表征:已有的知识经验
• 易化作用:加快速度,提高正确率
• 补充作用:填补感觉信息的缺失 • 期待作用:预测环境中将呈现的信息
– 人鼠两歧图
第二章 模式识别
35
三、模式识别的影响因素
第二章 模式识别

• 一、知觉与模式识别 • 二、模式识别的理论 • 三、模式识别的影响因素

认知心理学 知觉

认知心理学 知觉

预加工(Preprocessing)过程
如果事先不知道待识别的模式是什么,那 么依据什么来调整刺激的外形、大小或方 位呢?
二、原型说
(一)基本思想
–原型(prototype):头脑中存储着的代表一组 物体、一个类别或范畴内所有个体关键特征 的表征,它反映的是一类物体所具有的基本 特征。原型不仅是对一类刺激的概括,也是 这类刺激在头脑中的最优代表。
二、两种对立的知觉理论
• 1、假设考验说
通过接收信息,形成和考验假设,在接收或搜寻 信息,再考验假设,直至验证某个假设,从而对 感觉刺激作出正确的解释。 过去的知识经验主要是以假设、期望或图式的形 式在知觉中起作用的。知觉是在这些假设、期望 等的引导和规划下进行的。
花瓶? 侧影?
隐匿图形 你觉得这仅仅是一些斑点吗?
(二) “泛魔堂”模型(“魔城”模型)
通过特征分析识别一个字母R
(三)特征分析的生理学依据
1981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Hubel & Wiesel
(四)特征分析的行为学证据
Neisser(1964)英文字母扫描实验 固定影像与静止影像的实验
(五)特征分析说的评论
优点:避开预加工、减轻记忆负担、带有学习色彩 缺点:缺乏自上而下的过程
模板匹配的基本思想:模式的识别需要刺激与模板相匹配,
而这种匹配要求两者有最大程度的重叠。
(二)模板匹配说的解释力与缺陷
• 1 对刺激的加工是从局部特征还是从总体特 征开始的? • 2刺激和模板要能进行比较,两者的编码是 怎么样的? • 3刺激与记忆中的各种模板的比较是同时进 行的,还是一个个相继进行的?
• •因变量:源自– 靶子词识别率结果:– 随呈现时间增加,靶子词识别率上升。 – 有上下文的始终优于无上下文的,但两者差距随呈现时间延 长而缩小

百科文献:第二章 知觉和模式识别

百科文献:第二章 知觉和模式识别

第二章知觉和模式识别第二章知觉和模式识别导语知觉历来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自认知心理学兴起以后,知觉的研究也一直在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取得引人注目的成果。

这些研究明显地表现出认知心理学的特色,并导致对知觉的实质和过程的理解发生变化。

目前认知心理学将知觉看作是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也即获得感觉信息的意义的过程。

这个过程相应地被看作是一系列连续阶段的信息加工过程,依赖于过去的知识和经验。

但也有一些心理学象不同意这种看法,存在着争论。

就具体的研究课题来看,认知心理学目前对知觉的研究比较集中于模式识别问题,而且多数研究是有关视觉的。

在这些研究中,也提出了各种理论或模型,学术思想极为活泼。

本章将介绍知觉领域中的一些重要的研究和存在的问题。

主题词:知觉,假设检验说,刺激物说,模式,模式识别,模板说,原型说,特征说,结构优势效应,字词优势效应,客体优势效应第一节知觉信息与知觉过程知觉的实质是什么,存在传统的观点与认知心理学观点的对立,知识经验在知觉过程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以及知觉的加工方式是怎样的,本节将通过介绍认知心理学的知觉观以及关于知觉的理论解决这些问题。

一、知觉的实质〔一〕传统的观点按照反映论的观点,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这个定义未能揭示心理过程。

知觉是在刺激直接作用于感官下产生的。

长期以来,在心理学中常将知觉看作刺激在神经系统或脑中留下的烙印,将知觉当作一种只具有直接性质的心理现象。

支持这种看法的论点大体上可概括于下:〔l〕知觉是在刺激作用下即刻产生的,而且似乎是自动的;〔2〕人常常意识不到知觉的各种过程;〔3〕某些空间特性的知觉似乎是先天制约的,不依赖过去的经验或学习;〔4〕某些几何错觉甚至不依赖于人掌握的有关概念。

这些论点不可防止地给知觉过程的理解带来消极被动的色彩。

虽然上述这些论点涉及知觉的一些真实的方面。

但是,认为知觉只具有直接性质的看法有着严重的缺点,它贬低乃至取消了知觉的组织问题,似乎知觉的一切都是刺激所赋予的,并与人的已有知识和经验的作用无关。

第二章 知觉

第二章 知觉

(三)知觉的理解性
含义:指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工处理, 并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说明的组织加工的过程。
◆下面请大家看一幅图,请问你们从图中看出了什么?
(四)知觉的恒常性
含义:指人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 保持对客观事物相对稳定特性的组织加工的过程。
1、大小恒常性
它是指人对物体的知觉大小不完全随映象的变化 而趋于物体实际大小的特性。 2、明度和颜色恒常性 它是指人对客观物体固有的明度和颜色的知觉不 完全随感觉映象的变化而倾向于保持不变的知觉 特性。
3、运动幻觉
(1)诱导运动 诱导运动是实际不动的静止之物因周围物体的运动 而看上去在运动的知觉现象,是一种错觉性的运动幻 觉。 (2)自主运动 如果个体在暗室中注视一个静止的光点,过一段时 间便会感到它在不停地动来动去,此即自主运动。 这也是一种运动幻觉。
(四)错觉: 指人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
数一数,上面有多少人图像?
下 面 两 排 中 的 哪 一 个 与 第 一 个 图 最 相 似 ?
左 面 两 排 中 的 哪 一 个 与 右 边 一 图 最 相 似 ?
三、知觉的基本特征
(一)知觉的整体性 《晋书· 王献之传》有这样一句话:“此郎亦 管中窥豹,时见一斑”,管中窥豹比喻只看到 事物的一部分,却可推知事物的整体。这就是 知觉整体性的功能。 含义:指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 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统一整体的 组织加工过程。 在刺激不完备的情况下,知觉仍可保持完备性。 客观上缺的,主观上补起来。
第二章 知觉
第一节 知觉的概述 第二节 知觉信息加工
第三节 模式识别
本章要求:(1)了解知觉、模式等概念; (2)掌握知觉的特征、知觉信息加工和模式识 别理论; (3)知觉及其理论的应用。

北大心理学自考认知心理学_名词解释

北大心理学自考认知心理学_名词解释

第一章1、生态学效度:研究所获得的结果也应该能够适用于现实世界中自然发生的行为。

P112、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分支,这种计算机科学关心如何通过创建计算机程序,来让计算机显示出典型地只和人类相联系的智能行为。

纯粹的人工知能是一种探索尽可能高效地完成任务的途径。

P15第二章3、知觉:是使用我们先前的知识,收集并解释我们的感觉所登记的刺激的过程。

P234、模式识别:是指对感觉刺激复杂排列的识别。

P235、模板匹配理论:是把一个刺激同一套模板,即我们存储在记忆中的一些特定的模式相比较。

在把刺激同许多不同的模板相比较之后,我们注意到匹配得最好的模板,这种理论强调,刺激必须与模板精确地匹配。

P246、原型模型:同模板匹配理论相比,原型模型则要灵活得多。

按照原型模型,我们记忆中存储着抽象的、理想化的模式或原型。

当我们看到一个刺激时,我们把它同一个原型进行比较。

与模板匹配理论所要求的精确匹配不同,按照原型模型,刺激与原型之间的匹配不需要十分精确。

P257、区别性特征模型:我们对刺激的辨别是在少量特征的基础上进行的。

这些将一个刺激同另一个刺激区别开来的特征叫做区别性特征。

在解释人们如何识别字母时,该模型认为在人的记忆中存储着每个字母的特征成分。

区别性特征模型假定,字母的区别性特征是不变的,不管一个字母是手写体、印刷体还是打字体。

P268、整体优先效应:当要求识别整体时,局部特征的性质,即局部特征是否与整体特征相匹配,并不影响整体的知觉。

然而,当要求识别局部时,整体特征的性质,即整体特征是否与局部特征相匹配,影响局部的知觉。

这些结果提示知觉过程中存在整体优先。

因此,其结果模式称整体优先效应。

P289、几何离子:在一个叫做成分识别的理论中,考察了三维形状的分类,这种成分识别理论的基本假设是,一个特定观察角度的物体,可以用一些简单三维形状的排列来表征。

将这些简单的三维形状称作几何离子。

P3110、自下而上的加工模式:我们所讨论的模式识别所强调的是自下而上加工,也叫数据驱动或刺激驱动加工,它强调了刺激本身在模式识别中的重要性。

知觉(模式识别)

知觉(模式识别)

实验证据:
由点组成字母及其变形(Posner,1967)。 Reed(1972)人脸简图的归类实验。
证据:各种不同形状、型号的飞机,其原型是有2个翅膀 的长筒,机场停着的飞机和画里的飞机,尽管差异很
大,但由于与脑中表征的原型相似,仍然能够被识
别出来。
换了发型的张老师仍然能被识别出。
原型匹配理论的优点:减轻记忆负担,使人的模式识别
刺激的大小。
* Selfridge和Neisser根据特征匹配理论,设计了一套计算 机程序让计算机识别,这些字母区别于人用手写的英文字 母,结果计算机能够很好地完成这个任务。
“魔鬼城堡”模型(Pandemonium Model)( Selfridge ,1959)
“魔宫”里群居着许多“鬼”,他们分属于4个层次,每个层次的“ 鬼”执行着某个特殊的任务,并依次工作,直到最终实现模式识别。 “映象鬼”——对外部刺激信息进行编码,形成刺激模式的表象或映 象。 “特征鬼”——从“映象鬼”得到的表象中搜索一定的特征,每个 “特征鬼”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任务,它们只搜索和选择自己负 责的那个特征,找到后就喊叫或标记出这种刺激特征及其数量。
刺激信息最为吻合,就把该刺激信息确认为是与头脑中
的某个模板相同,模式得到识别。 模式识别是刺激信息与脑中某个或某些模板产生最 佳匹配的过程。
模板匹配理论的缺陷:

强调刺激信息与脑中模板的最佳匹配,如果刺激信息稍有变化,
就无法与模板最佳匹配,无法完成模式识别。

要求在长时记忆中存储无数个模板,会给记忆带来沉重负担, 也会使人在识别事物时缺少灵活性。

成分识别理论的支持证据:
Biederman, Ju & Clapper(1985)向被试快速呈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知 觉
第二章
知觉
• 第一节 知觉信息与知觉过程
• 第二节 模式识别 • 第三节 结构优势效应
2016/9/26
Free template from
2
第一节 知觉信息与知觉过程
• 一、知识经验在知觉中的作用 • 二、两种对立的知觉理论
– 1、知觉的假设考验说 – 2、知觉的刺激物说
19
2、整体加工和局部加工
• 对于一个客体,是先知觉其各部分,进而再 知觉整体,还是先知觉整体,再由此知觉其 各部分? • 格式塔的观点? • 整体多于部分之和,整体决定着其部分的知 觉。整体是在其部分之前被知觉的。
• Navon(1977)开创性地采用等级刺激的范式来 研究人类的等级加工过程。
2016/9/26 Free template from
2016/9/26 Free template from
14
自上而下加工
• 自上而下(Top-Down)加工又称概念驱动 加工(Conceptually-Driven Processing), 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 • 由此可以形成期望或对知觉对象的假设,这 种期望或假设制约着加工的所有阶段或水平, 从调整特征觉察器直到引导对细节的注意等。 常体现于上下文效应中。
2016/9/26 Free template from
22
实验结果
• 听觉辨别反应 时依赖于听觉 刺激与视觉刺 激的整体的一 致关系; • 反应时在3种局 部的一致关系 下并无显著差 异。
2016/9/26
Free template from
• 8字上下文
• 靶词呈现时间0-140ms,梯度20ms。
2016/9/26 Free template from
18
实验结果
• 字词识别既依赖于 自下而上加工,又 依赖于自上而下加 工。
2016/9/26
Free template from
2016/9/26 Free template from
7
Biederman(1972)的视觉研究
• 用速示器迅速地给被试呈现一些场景照片。 被试的任务是指出在某个场景中的一个特定 位臵上的一个熟悉的东西(靶子)。 • 场景:正常vs杂乱。 • 线索的呈现:线索在前vs线索在后。 • 靶子的出现:备择物在先vs备择物在后。 • 实验结果如图2-3。 • 人在知觉自然环境的对象时,是以已有的关 于自然环境的景物知识为依据的,有关景物 的空间关系的知识引导我们的知觉活动。
2016/9/26
Free template from
24
视觉的字母识别作业
• 视觉刺激材料同前; • 每次只呈现一个刺激; • 两组实验:注意整体(要求被试指出所看到 的大字母是H还是S);注意局部(要求被试 指出所看到的小字母是H还是S )。 • 实验过程:先注视光点,然后呈现刺激,持 续40ms,再呈现掩蔽刺激,要求尽快作出判 定,且尽可能保证准确。 • 记录反应时和判定的正误。
• 三、知觉加工
– 1、自下而上加工和自上而下加工 – 2、整体加工和局部加工
2016/9/26
Free template from
3
第一节 知觉信息与知觉过程
• 什么是知觉? • 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即获得感觉信息意 义的过程。 • 被看作是一系列连续阶段的信息加工过程, 依赖于过去的知识经验。 • 感觉VS知觉 • 具体、特殊VS抽象、一般。 • 认知心理学目前对知觉的研究比较集中于模 式识别问题,而且多数研究是有关视觉的。
2016/9/26
Free template from
5
Warren(1970年)的音素恢复实验
• 让被试分别听一个不同的句子,其中有某个 字母缺失。 • It was found that the *eel was on the axle. • It was found that the *eel was on the shoe. • It was found that the *eel was on the orange. • It was found that the *eel was on the table. • *表示该位臵的字母缺失。 • 被试通常将有缺失的字母听成有意义的词。 • (wheel-车轮; heel-足跟; peel-果皮; meal-饭菜)
2016/9/26 Free template from
16
Tulving,Mandler和Baumal (1964)的实验
• 他们在字词识别实验中,通过改变刺激呈现 时间来研究自下而上加工,而通过改变作为 上下文的字词数目来研究自上而下加工。 • 刺激材料(举例): • The huge slum was filled with dirt and disorder.
2016/9/26
Free template from
11
支持论据
• Gibson本人实验及其他人的实验都支持上述 看法。比如:结构密度级差。
• 他认为,感觉刺激所具有的丰富信息在实验 室条件下被排除了许多,但人在日常生活中, 通常有足够时间去观察,而且人可以走动, 改变观察的角度。 • 知觉系统从流动的系列中抽取不变性,他的 理论现在称作知觉的生态学理论。
• 句子的最后一个字为要识别的靶词,在这之 前的字词即为上下文。
2016/9/26 Free template from
17
刺激材料的3种类型
• disorder. filled with dirt and disorder.
• 无上下文

• 4字上下文
• The huge slum was filled with dirt and disorder.
2016/9/26 Free template from
9
支持论据
• Rock(1983)指出,外部刺激与知觉经验并 没有一对一的关系,同一刺激可引起不同的 知觉(双关图),不同的刺激却又可引起相 同的知觉(常性)。
• Moates等(1980)也重视过去的知识经验在 知觉中的作用。他们认为,知觉是定向、抽 取特征,与记忆中的知识相对照,然后再定 向、再抽取特征并再对照,如此循环,直到 确定刺激的意义。
20
刺激材料
2016/9/26
Free template from
21
N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von(1977) :听觉的字母识别作业
• 实验采用Stroop作业的一种变式-视听干涉。 • 先呈现一个视觉刺激,持续80ms,40ms后,听 觉呈现H或S,持续300ms,要求判定听到的是哪 个字母,按键反应,记录反应时。 • 整个实验中,被试始终注意视觉刺激(视、听刺 激有40ms的重叠)。 • 听觉刺激与视觉刺激整体的字母有3种关系:一 致、无关、冲突; • 听觉刺激与视觉刺激局部的字母有3种关系:一 致、无关、冲突; • 此外,他还作了无视觉刺激的听觉辨别实验。
2016/9/26 Free template from
4
一、知识经验在知觉中的作用
• 知觉是一种主动的和富有选择性的构造过程。
• 在已贮存的知识经验的参与下,知觉将感觉 信息组织成有意义的对象,把握刺激的意义。 • 心理学中早已发现的许多事实都说明了知识 经验在知觉中的作用,如斑点图,言语对知 觉的影响等。
2016/9/26 Free template from
25
实验结果
• 大字母识别快于小 字母。 • 3种关系条件下,大 字母识别反应时无 显著差异;小字母 的识别有差异,其 中冲突条件下最慢。 • 正确率无显著差异。
23
结果说明
• 当视觉的总体特征与听觉刺激一致时,听觉 辨别的速度加快; • 听觉辨别的速度不受局部特征的影响。 • Navon因而认为,在一些情境中进行的视觉加 工有着有限的深度,只有总体特征可被知觉, 而局部特征不被知觉。 • 在上述的实验里,大多数被试甚至未看出大 的视觉刺激是由小的字母构成。
2016/9/26 Free template from
13
三、知觉加工
• 1、自下而上加工和自上而下加工 • 自下而上(Bottom-Up)加工,又称数据驱 动加工(Date-Driven Processing),指由外 部刺激开始的加工,通常是说先对较小的知 觉单元进行分析,然后再转向较大的知觉单 元,经过一系列连续阶段的加工而达到对感 觉刺激的解释。 • 信息流程是从构成知觉基础的较小的知觉单 元到较大的知觉单元,或者说从较低水平的 加工到较高水平的加工。
2016/9/26 Free template from
6
Miller和Isard(1963)的实验
• 在噪音的背景上,让被试听一些句子,要求 被试将听到的句子报告出来。 • 句子分为3类,第一类为正常句子(合乎语法 且有意义);第二类为异常句子(合乎语法, 无意义);第三类为非语法句(不合语法, 无意义)。 • 结果发现,句子的正确知觉是句子的类型和 音噪比的函数。正常句子的知觉在所有的音 噪比水平都优于异常句子,而异常句子又优 于非语法句。说明什么?
2016/9/26 Free template from
8
二、两种对立的知觉理论
• 1、知觉的假设考验说 • 强调过去经验作用的知觉理论:过去的知识 经验总是以假设、期望或图式的形式在知觉 中起作用。 • Bruner和Gregory认为,知觉是一个包含假设 考验的构造过程。人通过接收信息、形成和 考验假设,再接收或搜寻信息,再考验假设, 直至验证某个假设,从而对感觉刺激作出正 确的解释。 • 赋予知觉过程以主动性和智慧性色彩。
• 较高水平的加工制约较低水平的加工。
2016/9/26 Free template fro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