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人教版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题分析

合集下载

高一生物种群和群落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生物种群和群落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生物种群和群落试题答案及解析1.下列关于种群的概述,错误的是A.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B.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是一个种群C.一个种群中的全部基因构成该种群的基因库D.种群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答案】B【解析】鱼有多种,所以一个池塘中全部鱼是多个种群。

2.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下列有关调查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均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B.研究种群“S”型增长曲线在渔牧养殖生产上的应用时,人们发现种群数量保持在K/2左右可获得最大的增长速率C.标志重捕法可用于调查蚜虫、跳蝻的种群密度D.样方法调查草地中蒲公英时,不统计样方线上的个体【答案】B【解析】年龄组成可通过影响出生率、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的密度,性别比例可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的密度;根据“S”型增长曲线,种群数量在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蚜虫、跳蝻的活动范围较小,因此可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样方法调查草地中蒲公英时,应统计相邻两样方线上及其夹角上的个体。

3.某学生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根据实验结果绘制出下图所示的曲线。

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实验过程中酵母菌种群的年龄组成先是增长型,后是稳定型,最后变为衰退型B.种群数量在不同时间的增长速率可能相同C.本实验中不存在对照D.每次取样前应将培养瓶振荡摇匀【答案】C【解析】实验过程中酵母菌种群的年龄组成有变化,其中ac段为增长型,cd段为稳定性,de段为衰退型,A正确;ab段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升高,到b点时到达最大值,而bc段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降低.因此,种群数量在不同时间的增长速率可能相同,B正确;本实验设计符合对照原则,C错误;每次取样前应将培养瓶振荡摇匀,使酵母菌分布均匀,减少实验误差,D正确.【考点】种群数量变化4.校园有一片草坪和一片树林,下列关于这两个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A.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B.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没有分层现象C.只有草坪和树林混杂在一起时动物才具有分层现象D.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答案】A【解析】树林生态系统的动物,营树栖攀援生活的种类特别多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草原生态系统的动物,大都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行为特点,这个群落中动物也具有分层现象,如:土壤中的蚯蚓、草上的蜘蛛等。

人教版《种群和群落》期中考试总复习单元检测

人教版《种群和群落》期中考试总复习单元检测

《种群和群落》期中考试总复习单元检测一、选择题:(共3×18=54分)1. 某片竹林中的竹子长势整齐。

没有明显的高株和矮株,因此说明这个群落在垂直结构上是 ( )A .没有分层现象B .有分层现象C .只有竹子一个层次D .植物有分层现象,动物无分层现象 2.在下列的生态因素中哪一种因素与种群密度的相关性最小( )A .寄生B .代谢废物的累积C .捕食D .严寒的冬天3.在下列哪项条件下种群数量会呈指数增长( )A .当只有食物受到限制时B .在物种适宜生存环境中食物开始出现不足,但还不至于影响到该物种在这里生存C .只是没有捕食者D .在实验室内的实验条件下4. 物种入侵已成为破坏我国部分区域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原因,如水花生本是我国从国外引进作为饲养动物的青饲料,现在却成为危害极大的杂草,水花生进入我国后种群增长曲线符合5.自然界中生物种群增长常表现为“”S”型增长曲线。

下列有关种群“S”型增长的正确说法是 ( )A .“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B .种群增长率在各阶段是不相同的C .“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与时间无关D .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制约6. 在一鲑鱼养殖场进行了一次密度实验,下图是初始密度和最后密度之间的关系曲线。

最后密度的取样是在鱼塘中的鲑鱼产新一代鱼之前完成的。

如何解释实验中的现象,即当初始密度高时,最后密度不再依初始密度变化A 鱼塘中有害废物的积累B 死亡率刚好补偿出生率而影响密度C 死亡率过度补偿出生率而影响密度D 出生率不足以补偿死亡率而影响密度7.我国海关对凡入境的货物都进行严格检疫,严禁境外有害生物(包括虫卵和微生物)流入境内,若有害生物一旦流入境内适宜的环境中,正确的是①有害生物的数量在一段时间内呈“J ”型增长 ②其天敌数量较多 ③境内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④很快被淘汰A.①②B.③④C.②④. D ①③8.生态学家对某地区两个生物种群(Ⅰ和Ⅱ)的存活率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图所示。

生物种群和群落试题答案及解析

生物种群和群落试题答案及解析

生物种群和群落试题答案及解析1.芦苇是一种挺水植物,它不但具有较强净化水质的功能,同时能为鱼虾提供产卵地,也是一种保土固堤植物,还可作造纸和人造丝、人造棉原料,也供编织席、帘等用。

下列关于芦苇及芦苇地的叙述错误的是()A.芦苇、浮萍及水草的分布,体现生态系统中群落的垂直结构B.用适宜浓度的赤霉素处理芦苇幼苗,能起到增产的作用C.芦苇地的保土固堤和芦苇用于造纸和人造丝等,均体现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D.芦苇地失火,该地区今后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答案】C【解析】芦苇地的保土固堤应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2.(10分)请回答下列有关生态知识应用方面的问题:(1)鼠害的防治:某生态保护机构通过法统计当地某种鼠的种群密度后发现其种群密度过高,于是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鼠改变性别比例,以降低,进而控制种群密度。

(2)为保护濒危物种,可采取的措施有①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其栖息环境,以增大种群的;②建立人工繁育中心;③在两个种群之间建立绿色通道,便于两地种群之间进行,以保护濒危动物种群的基因库。

(3)生态护坡是由植物和工程组成的综合护坡技术,常用于高速公路两侧的护坡。

生态护坡说明了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进行。

(4)外来物种进入新环境初期,由于气候适宜、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缺乏天敌,常表现出近似“”型曲线增长,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5)研究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甲、乙、丙、丁四种生物的关系,发现其中甲和乙为共生关系,乙、丙和丁之间的营养关系是乙→丙→丁,该系统可能至少有个种群,由这些种群组成生态群落。

几种生物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体现了生态系统有等功能。

【答案】(除标明外,每空1分)(1)标志重捕出生率(2)K值(环境容纳量) 基因交流 (3)速度和方向(2分)(4)J (5) 5(2分)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解析】(1)对于活动量较大的鼠类要通过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鼠可改变其性别比例,降低出生率,从而可以控制其种群密度。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有解析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有解析

《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张建尚 江苏省赣榆高级中学一、选择题1.(改编)为研究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某同学按下表所列条件进行了A 、B 、C 和D共4组实验,用1 000mL 锥形瓶作为培养器皿,棉塞封口,在25℃下静置培养,其他实验条件均相同,定时用血球计数板计数。

根据实验结果绘出的酵母菌种群密度变化曲线图如下。

据此判断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图中曲线①、②和③分别是B 组、A 组和D 组的结果B.B 组和A 组的实验结果不同的原因是B 组培养液较多,氧气少C.D 组和B 组的实验结果不同的原因是D 组葡萄糖浓度较低,营养物供应少D.实验结束后,用试管刷蘸洗涤剂擦洗血球计数板D 葡萄糖是酵母菌生存的能量来源,氧气和能量来源通常是微生物生长的限制因素。

A 和B具有比C 、D 更多的葡萄糖,但B 的空气少,A 项正确;(2)B 组和A 组的葡萄糖质量分数相同,但培养液的体积不同,所以其空气量不同,B 项正确;D 组和B 组的培养液体积相同,但葡萄糖的质量分数不同,C 项正确;使用试管刷会将计数板的计数室磨平,影响计数,D项错误。

2.(改编)农业科技人员在对草原鼠害进行调查时,随即选定某区域,第一次放置了100个鼠笼,捕获了68只鼠。

标记后原地放回,一段时间后在相同位点放置了100个鼠笼,捕获54只鼠,其中标记的鼠有12只,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 A.该区域中鼠的种群密度较大,约为306只,必须积极防治B.由于鼠捕捉释放后再被捕捉的几率变小,所以估算值比实际数量小C.草原上鼠与牛羊等是竞争关系,鼠害严重会影响畜牧业发展D.如果在两次捕鼠期间发生过草原大火,统计结果是不准确的B 根据54:12=N :68可以得出该区域中鼠的种群密度约为306只,A 项正确;由于鼠捕捉释放后再被捕捉的几率变小,估算值比实际数量大,B 项错误;草原上鼠与牛羊都以植物为食,所以是竞争关系,C 项正确;如果在两次捕鼠期间发生过草原大火,鼠的数量会减少,D 项正确。

高二生物种群和群落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二生物种群和群落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二生物种群和群落试题答案及解析1.关于群落演替的说法,正确的是A.群落的演替都是由裸岩、地衣、苔藓一直发展到森林阶段B.群落的次生演替比初生演替速度快,起点与初生演替不同C.人类活动会干扰群落的演替速率,但不会改变演替方向D.自然状态下,群落的演替结果是丰富度保持不变【答案】B【解析】群落的演替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从裸岩、地衣、苔藓到森林阶段属于初生演替,故A错误;次生演替速度快,起点与初生演替不同,故B正确;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故C错误;自然状态下,群落演替的结果是丰富度越来越大,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农田被弃耕后,在自然状态下,群落演替的类型和起点分别是( )A.次生演替、从一年生草本植物开始B.初生演替、从一年生草本植物开始C.次生演替、从多年生草本植物开始D.初生演替、从多年生草本植物开始【答案】A【解析】该演替为典型的次生演替,最先出现的是一年生草本植物,然后才出现多年生草本植物。

3.a具有出生、性别、年龄、死亡等特征,b具有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那么a和b 的特征分别属于()A.物种的个体,一个鲤鱼种群B.物种的个体,一条鲤鱼C.种群,一个鲤鱼种群D.种群,一条鲤鱼【答案】A【解析】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是种群具有的,出生、性别、年龄、死亡则是个体所具有的特征。

4.某养牛场的牛群中各个年龄段个体接近相等,大部分人认为牛群密度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但有人认为牛群还可发展,其根据是()A.死亡率降低B.出生率高C.牛群基数大D.雌牛比例大【答案】D【解析】看一个种群的发展趋势,主要看年龄结构,但当性别比例失调时,也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

5.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

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

人教版 种群和群落单元检测

人教版  种群和群落单元检测

2017届人教版种群和群落单元检测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2分)1.(模拟改编)下列为种群数量特征的两个概念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图1中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是bB.图1中的c为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C.图2中丁与图1中的a表示的含义相同D.图2中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解析分析题图是解题的关键,图1中a只影响出生率,而b既影响出生率也影响死亡率,从而判断出a为性别比例,b为年龄组成,进而可知c为种群密度。

图2为图1的变式,图2中甲使种群密度增加,应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使种群密度减少,应为死亡率和迁出率;丙只影响出生率,为性别比例;丁为年龄组成。

图1中b为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A正确。

图1中c为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正确。

图2中丁为年龄组成,而图1中a为性别比例,C错误。

图2中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D正确。

答案 C2.某同学为了调查某区域内麻雀和黄鹂的种群密度,在该区域内随机设置B.该区域麻雀大约有322只,黄鹂大约有172只C.该区域所有的麻雀和黄鹂分别构成一个种群D.由于标记的个体被再次捕获的概率下降,所以计算的结果应偏小解析标志重捕法中的相关计算:进行调查的某区域内的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的某种生物的数量×第二次捕获的该种生物的数量÷第二次捕获的该种生物的标记个体数量。

由于标记的个体被再次捕获的概率下降,分母减小,所以计算的结果应偏大。

答案 D3.(改编题)图1和图2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净补充量(为出生率、死亡率之差)和种群密度的关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1中曲线a代表死亡率,曲线b代表出生率B.海洋鱼类捕捞应使鱼类的数量保持在图1的E点C.图2中在F点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D.图2中G点代表种群的环境容纳量解析分析题图1可知,a是出生率,b是死亡率,A错误;E点净补充量为0,此时种群数量最大,不是海洋鱼类捕捞应保持的最适宜数量,海洋鱼类捕捞应保持的最适宜数量应该是补充量最大的点,B错误;分析图2可知,F点害虫的增长速率最大,应该在小于F点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C错误;分析题图可知,G点净补充量为0,该点是代表环境容纳量,即K值,D正确。

高中生物阶段质量检测(三)种群和群落(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阶段质量检测(三)种群和群落(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种群和群落( 时间: 60 分钟;满分: 100 分 )一、选择题 ( 每题 2.5 分,共 50 分 )1.如图表示种群的各特点之间的关系图,以下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甲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为死亡率和迁出率B.丙为性别比率,主要经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C.丁为年纪构成,稳固型的出生率最大D.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目特点,不可以反应种群数目大小分析:选 B甲表示出生率,乙表示死亡率;丙表示性别比率,主要经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丁为年纪构成,增添型的出生率最大;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目特征,能够反应种群数目大小。

2.在裸岩演替为丛林的过程中,不行能发生()A.生态系统的营养构造由简单变复杂B.生态系统中有机物总量由少变多C.生态系统的自我调理能力由强变弱D.群落中动物物种丰富度由低变高分析:选 C 一般状况,生态系统的营养构造由简单变复杂;生态系统中有机物总量由少变多;生态系统的自我调理能力由弱变强;群落中动物物种丰富度由低变高。

3.以下表示物种Ⅰ和物种Ⅱ是捕食者与被捕食者关系的是()分析:选A A 曲线图表示“先增添者先减少,后增添者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关系,此中物种Ⅰ后增添者后减少表示捕食者,物种Ⅱ先增添者先减少表示被捕食者;B 曲线图中两种生物的数目变化一致,表示“同生共死”的互利共生关系;C 曲线图中一种生物数目增加,另一种生物大批减少,表示“鱼死网破”的竞争关系; D 曲线图中一种生物增加 ( 减少 ) ,另一种也跟着增加 ( 减少 ) ,表示捕食关系,但物种Ⅰ是被捕食者,物种Ⅱ是捕食者。

4.在“研究培育液中酵母菌种群数目动向变化”实验中,察看到血细胞计数板( 图1,规格为 1 mm×1 mm×0.1 mm)计数室的某一个方格中酵母菌如图 2 分布。

以下有关表达正确的是 ( )A.该方格中酵母菌的数目应计为9 个B.实验中被龙胆紫溶液染成紫色的酵母菌为死细胞C.该血细胞计数板上有 2 个计数室,玻片厚度为0.1 mmD.制片刻,先用吸管滴加样液,再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分析:选 B计数方格中酵母菌数目时,只计数内部和相邻两边及其夹角处的酵母菌,据图 2 可知,该方格中酵母菌的数目应计为7 个;活细胞的细胞膜等生物膜拥有选择透过性,龙胆紫不可以进入细胞,当细胞死亡后,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丧失,龙胆紫才能进入细胞;血细胞计数板盖玻片下液体的厚度为0.1 mm ;制片刻,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再用吸管滴加样液。

人教版 种群和群落 单元测试

人教版  种群和群落   单元测试

2018届人教版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1.(2017浙江稽阳联考,6)森林的边缘到中心地带分布着不同的生物,这体现了森林群落的( )A.垂直结构B.水平结构C.时间结构D.营养结构2.有关群落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A.竹林中凤尾竹高低错落有致,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B.群落的组成和外貌随时间发生规律性变化称为群落的时间结构C.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而出现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D.不同地段的群落植被在水平方向上表现出斑块性和镶嵌性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3.(2015课标Ⅰ,4,6分)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4.(2014海南单科,19,2分)某池塘中,某种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B.该种鱼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营养级可能不同C.底栖动物与浮游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D.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5.(2017广西桂林中学第一次月考,6)在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枯草浸出液,烧杯中的枯草杆菌以其中的有机物为食。

过几天后放入大草履虫,再过一段时间后,放入双小核草履虫,它们均以枯草杆菌为食。

三种生物在浸出液中数量的增减情况如图所示,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A.枯草杆菌和草履虫之间构成捕食关系,两种草履虫之间构成竞争关系B.a、b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枯草杆菌和双小核草履虫的数量变化情况C.烧杯内混合培养的每一种生物,均存在种内斗争D.经过足够长的时间后,a、b两条曲线最终趋向动态平衡6.(2016湖南衡阳一模,6)将一荒地改建成(复合种植的)果园后,该地的昆虫种类和数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人教版种群和群落调节单元检测

人教版种群和群落调节单元检测

2017届人教版种群和群落调节单元检测、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A •①②③④依次为年龄组成、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数量、性别比例B .种群密度完全能反映③的变化趋势C.研究城市人口的变迁,迁入率和迁出率是不可忽视的D .种群数量还受自然气候等因素的影响解析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方向,出生率和死亡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种群密度只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变化,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而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故①②③④ 依次为年龄组成、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数量、性别比例;除出生率和死亡率外,迁入率和迁出率也是影响城市人口变化的重要因素,种群数量受自然气候等因素的影响非常大。

答案B2 .下列有关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A .草地中跳蝻的种群密度一般不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B .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最好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C.运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时,个体被捕捉的概率应相等,而与标记状况、年龄和性别无关D .对农作物上的蚜虫、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解析活动范围小的跳蝻、蚜虫和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一般可用样方法进行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A、B、D项错。

运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时,个体被捕捉的概率应相等,而不能受标记状况、年龄和性别的影响,C项正确。

答案C如图表示将绵羊引入某个岛屿后的数量变化情况,对此叙述正确的是A .绵羊种群的数量增长到B .绵羊数量达到2时,绵羊的出生率最大,增长速率最快C.种群数量不可能无限增长,这是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的体现D .绵羊数量达到K时,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解析种群的数量达到K值后,即在一定范围内上下波动,A错误;增长速率的大小决定于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差值,B错误;绵羊数量达到K时,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D错误。

答案C4 .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同学进行了如下操作。

人教版高二生物文科单元检测及详细解析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人教版高二生物文科单元检测及详细解析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高二生物文科单元检测第四章种群和群落一、单项选择题。

请将答案填入表格中。

每题2分,共60分。

1.下列属于一个种群的是()A.不同地域中同种生物个体的总称 B.一个自然村落中的全部褐家鼠C.一块菜地上生长着的大白菜、大蒜、大葱 D.一个群落中的全部昆虫2.在一个阴湿的山洼草丛中,有一堆长满苔藓的腐木,其中聚集着蚂蚁、蚯蚓、鼠类等动物,这些生物共同构成一个 ( )A. 群落B. 种群C.生活环境D.生态系统3.近十年来,我国沿海城市人口密度急剧增加,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年龄组成呈增长趋势 B.性别比例适当C.迁入率大于迁出率 D.出生率大于死亡率4.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正确的做法是()A.大量利用野生动物 B. 坡耕地实行退耕还林C. 不断引进外来物种D. 进行围湖造田5.演替过程中,乔木最终取代灌木而占优势的原因是()A.乔木繁殖能力较强 B.灌木多数是阴生植物,不喜阳光C.灌木生存年限较短D.乔木比灌木高大,能获得更多的光照6.下列不属于种群数量特征的是( )A.均匀分布 B.迁入率和迁出率 C.出生率和死亡率D.种群密度7.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棉铃虫中的雄性个体,则该种群的密度会() A.明显增大 B.明显减小 C.相对稳定 D.先增后减8.下列动物的种群在性别比例上雌性多于雄性的是()A,一个森林中的黑猩猩 B.一条河流中的鲫鱼C.一个养鸡场里的鸡 D.一个湖泊中的野鸭9.下列地方能发生初生演替的是A.火灾过后的草原 B. 过量砍伐的森林 C. 弃耕的农田 D. 沙丘10.在培养蘑菇的培养基上长出了曲霉,则蘑菇和曲霉的关系是A.共生 B. 共栖 C. 竞争 D. 寄生11.从理论上分析,草原灭鼠之后应注意避免剩下的鼠群数量处于“S”型曲线的 ( )A.即将增长的水平B.1/4K的水平 C.1/2K的水平 D.K的水平12.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 ( )A.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B.物种多样性的减小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C.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D.物种多样性的减小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13.废弃农田演替的基本过程是A.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灌木→乔木B.地衣→苔藓→草本植物→灌木→乔木C.一年生草本→灌木→蕨类植物→树林D.苔藓→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灌木→乔木14.下列对种群密度无直接影响的是()A.出生率和死亡率 B.迁入率和迁出率C.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D.生态系统结构的复杂程度15.下列影响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的根本原因是() A.气候条件 B.捕食与被捕食状况C.人类活动 D.各种环境条件16.用标志重捕法来估计某个种群的个体数量,例如在对某种鼠群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志39只,第二次捕获34只,其中有标志鼠15只,则对该种群的数量估计,哪一项是不正确的()A.该种群数量可用N表示 B.该种群数量大约为89只C.该种群数量大约为100只 D. N= 39×34÷1517.能说明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现象的是( )A.鹿群中有的鹿高,有的鹿矮 B. 森林中有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木层C.一片竹林中竹子高矮不一 D. 森林中树木的间隙有较多的灌木和草丛18.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阶段是()A.灌木阶段 B. 草本植物阶段 C. 苔藓阶段 D. 森林阶段19.在一个发育良好的森林里,从树冠到地面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同时,林下透光度不同的地方,植物种类也有所区别,这表明群落有一定的()A.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对群落产生重大影响的优势种C.物种组成和数量比例 D.彼此间有直接或间接的营养关系20.在酵母菌培养液中,如果不更换培养液,其种群数量的增长模式为( ) A.直线上升 B.“S”型曲线 C. “J”型曲线 D.不规则曲线21.有人把水葫芦引入了一个热带国家,现已阻塞了航道,成了河流和湖泊中行船的主要障碍。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4章《种群和群落》 单元测试 [1]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4章《种群和群落》 单元测试 [1]

《种群和群落》 单元测试 1一、选择题1、在桦木林中常出现云杉的幼苗,云杉长大后,高度超过桦木,桦木因不如云杉耐阴,而逐渐死亡,最终为云杉所取代。

这种群落的演替表明( )A 、 从进化上看,云杉比桦木高等B 、从结构上看,桦木比云杉高等C 、 生存斗争无积极意义D 、适者生存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2、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个群体。

种群的个体通过繁殖各自的基因传递给后代。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有( ) A 、 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B 、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导致生物的进化 C 、 种群通过生物个体的进化而进化 D 、 种群通过地理隔离可能达到生殖隔离3、下表中有一种必要的生长因子和另一种物质是由两种微生物合成的,如果将这两种微生物培养在一起,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A 、竞争B 、捕食C 、共生D 、寄生4、近几十年来,我国东部沿海城市人口密度急剧增长,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 年龄组成呈增长型B 、性别比例适当C 、迁入率大于死亡率D 、出生率大于死亡率5、如下图所示,在下面四个年龄分布类型中,哪一类型种群灭绝的可能性最大( )6、在研究光照强度对某种鸟鸣叫次数的影响中,下列设计不符合研究要求的是( ) A、记录一天内不同时间同一地点该种鸟鸣叫次数 B、记录同一时间不同天气该种鸟鸣叫次数ABCD老年组 生殖年龄组幼年组C、记录繁殖季节该种鸟雌鸟和雄鸟鸣叫次数 D、记录不同季节同一地点该种鸟鸣叫的次数 7、会导致田鼠种群内个体间竞争加剧的是( ) A、发生流行病 B、鹰数量增加 C、繁殖力提高 D、迁出率增加8、某海滩黄泥螺种群现存量为3000吨。

正常状况下,每年该种群最多可增加300吨,为充分利用黄泥螺资源,又不影响可持续发展,理论上每年最多捕捞黄泥螺的是为( ) A 、3000吨B 、1650吨C 、1500吨D 、不超过300吨9、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a 、b )的数量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 a 种群与b 种群为捕食关系,a 种群依赖于b 种群B 、 a 种群与b 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C 、 a 种群为S 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D 、 b 种群为J 型增长,始终受到a 种群的制约10.为除去农作物的某种害虫而引入天敌蜘蛛后,一定时间后对两个种群进行调查,得出如图所示的结果(图中两条曲线分别表示它们的数量变化)。

人教版 种群和群落 单元测试

人教版  种群和群落 单元测试

种群和群落一、选择题1.“食人鱼”是一种有极强生存能力的肉食鱼类,一旦进入自然生态水域,就会造成严重的生态灾难。

假如该物种进入某湖泊,下图中的曲线能准确表达其种群数量变化特点的是()答案 A解析在自然界中,种群不能无限地增长,因为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制约因素(捕食、食物供应、传染病流行等)的作用也在增加。

所以在自然环境中,所有生物的种群增长是一个“S”型曲线。

2.对某地区新引入一种鸟的种群增长速率1~7年的调查研究,得到的数据如下表。

下列对该鸟种群描述正确的是()A.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B.种群数量呈“J”型曲线增长C.种群增长受种群密度的制约D.第3~4年中种内斗争最激烈答案 C解析从表中知,增长速率是先增大后减少,符合“S”型曲线的特征,种群个体的数量在不断增加,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故A、B错误。

生物的生存空间是有限的,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种群密度的增大,种内斗争的加大,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种群增长速率变慢,故C正确。

种内斗争最激烈时候应该是种内数量最大,种群密度最高时,由表可知是第7年,故D错误。

3.如图中曲线Ⅰ表示某种群的出生率,曲线Ⅱ表示其死亡率。

则()A.种群在C 点之前呈“J ”型曲线增长,C 点之后呈“S ”型曲线增长B.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的时期是A 点对应的时期C.C 点时此种群的个体总数达到环境容纳量D.曲线表明种群数量变化受食物的影响答案 C解析 由图可知,随着时间的变化,种群死亡率逐渐升高,出生率逐渐下降;C 点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说明此种群的个体总数达到环境容纳量;种群数量在C 点之前呈现增长趋势,C 点之后呈现下降趋势,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的时期位于A 点之前;从曲线中不能得出种群数量变化受食物影响的结论。

4.下图表示某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甲、乙两种群可能为竞争关系,甲的竞争力小于乙,竞争强度弱→强→弱B.t 2~t 3时间内甲种群出生率小于死亡率,乙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甲种群在t 1~t 2时间内种群数量增加,在t 2~t 3时间内种群数量减少D.t 4时间时,甲的种群密度最小,乙的种群密度最大答案 A解析 注意坐标的纵轴为“种群增长速率”,分析甲、乙两种群的数量变化可以看出,它们的关系属于竞争力悬殊较大的竞争。

2017届 人教版 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

2017届 人教版   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

2017届人教版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使用抽样调查法可获知种群密度和物种丰富度B.调查研究同一地点各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可揭示群落的种间关系C.种群中的个体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D.群落中的各种群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解析种群密度:每一种群单位空间的个体数(或作为其指标的生物量);物种丰富度:指某群落中物种的数量;调查种群密度和物种丰富度可以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调查研究同一地点各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可揭示群落的种间关系;群落的水平结构指群落的水平配置状况或水平格局,是群落中的各种群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而不是种群中的个体。

答案 C2.(2015·浙江)在沙漠的一个灌木群落中,某种基于种子繁殖的灌木,其分布型随着生长进程会发生改变,幼小和小灌木呈集群分布,中灌木呈随机分布,大灌木呈均匀分布。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这种改变使群落的水平结构发生变化B.这种改变是群落演替所引起的结果C.均匀分布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种内竞争D.集群分布主要是由于种子不能远离母株所致解析种群分布型的改变使群落的水平结构发生变化,故A项正确;这种分布型的改变主要是灌木适应环境条件的结果,故B项错误;均匀分布是种内竞争的结果,故C项正确;树木的种子常落在母株附近而形成集群分布,故D项正确。

答案 B3.下图所示的是某地三种食虫蝙蝠觅食活动的时间分布曲线,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银毛蝙蝠、蓬毛蝙蝠比棕蝙蝠更适于夜间捕食,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B.三者的活动高峰时间相互错开,说明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互利共生关系C.竞争和捕食的存在会限制种群的活动时间和活动范围D.蝙蝠的夜间觅食能有效降低被许多天敌捕食的风险解析三者之间具有竞争关系。

答案 B4.为除去农作物的某种害虫而引入天敌蜘蛛后,一定时间后对两个种群进行调查,得出如图所示的结果(图中两条曲线分别表示它们的数量变化)。

2017届 人教版 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

2017届 人教版  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

2017届人教版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一、选择题1.如图为种群特征的概念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c表示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b表示年龄组成,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一定会越来越大C.若种群的增长呈“S”型曲线,则在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种群的年龄组成一直是增长型D.除了图中所示特征外,种群还具有空间特征解析:图中b是年龄组成,a为性别比例,c是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正确;呈“S”型曲线增长的种群,在数量达到K值前,种群的数量是增加的,即年龄组成为增长型,C正确;种群还具有空间特征,D正确。

答案:B2.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的操作正确的是() A.从试管吸出培养液之前应静置一段时间B.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计数四条边上的菌数C.当一个小方格中酵母菌数目较多时应适当稀释D.将培养液滴到计数室中盖上盖玻片后镜检解析:从试管中吸取培养液之前应将试管振荡,以使酵母菌混合均匀,减小实验误差;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菌数;当一个小方格中酵母菌数目过多时,无法计数,应适当稀释;操作过程中,应先盖盖玻片,然后在盖玻片边缘滴培养液,让培养液自行渗入计数室。

答案:C3.(2015·高考广东卷)如图表示在一个10 mL封闭培养体系中酵母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关于酵母细胞数量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内竞争导致初始阶段增长缓慢B.可用数学模型N t=N0λt表示C.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计数D.K值约为120 000个解析:酵母菌种群在培养初期需经过一段的调整适应,故增长缓慢,在接近K值时,种内斗争加剧,增长速率变小,A错误;在封闭培养体系中培养的酵母菌数量呈“S”型增长,不适用“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B错误;酵母菌的计数方法是抽样检测法,C错误;由图知,K值为12×1 000×10=120 000(个),D正确。

2017届人教版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概论

2017届人教版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概论

2017届人教版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一、选择题1.如图为种群特征的概念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c表示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b表示年龄组成,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一定会越来越大C.若种群的增长呈“S”型曲线,则在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种群的年龄组成一直是增长型D.除了图中所示特征外,种群还具有空间特征解析:图中b是年龄组成,a为性别比例,c是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正确;呈“S”型曲线增长的种群,在数量达到K值前,种群的数量是增加的,即年龄组成为增长型,C正确;种群还具有空间特征,D正确。

答案:B2.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的操作正确的是() A.从试管吸出培养液之前应静置一段时间B.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计数四条边上的菌数C.当一个小方格中酵母菌数目较多时应适当稀释D.将培养液滴到计数室中盖上盖玻片后镜检解析:从试管中吸取培养液之前应将试管振荡,以使酵母菌混合均匀,减小实验误差;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菌数;当一个小方格中酵母菌数目过多时,无法计数,应适当稀释;操作过程中,应先盖盖玻片,然后在盖玻片边缘滴培养液,让培养液自行渗入计数室。

答案:C3.(2015·高考广东卷)如图表示在一个10 mL封闭培养体系中酵母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关于酵母细胞数量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内竞争导致初始阶段增长缓慢B.可用数学模型N t=N0λt表示C.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计数D.K值约为120 000个解析:酵母菌种群在培养初期需经过一段的调整适应,故增长缓慢,在接近K值时,种内斗争加剧,增长速率变小,A错误;在封闭培养体系中培养的酵母菌数量呈“S”型增长,不适用“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B错误;酵母菌的计数方法是抽样检测法,C错误;由图知,K值为12×1 000×10=120 000(个),D正确。

【真题】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题(解析版)

【真题】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题(解析版)

《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题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如图为鱼塘中鱼的数量增长曲线,为了使鱼塘的总产量达到最大值,应该做到适时捕捞。

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A.超过T4时捕捞,使剩余量保持在KB.超过T3时捕捞,使剩余量保持在KC.超过T2时捕捞,使剩余量保持在K/2D.超过T1时捕捞,使剩余量保持在K/42.如图表示某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B.若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N,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N/2C.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t2时D.在t1~t2时,该鱼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3.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弃耕的农田经若干年后能演替成森林。

在此过程中()A.群落的结构逐渐复杂B.进行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C.群落的优势物种未发生明显变化D.苔藓和草本植物在森林形成后均逐渐消失4.下列4个种群不同年龄的个体数曲线图中,依次表示的是()A.甲、乙表示衰退型,丙表示稳定型,丁表示增长型B.甲表示增长型,乙、丙表示稳定型,丁表示衰退型C.甲、乙表示增长型,丙表示稳定型,丁表示衰退型D.甲表示衰退型,乙、丙表示稳定型,丁表示增长型5.下图中的曲线1~4是在W、X、Y、Z四种条件下细菌种群的增长曲线,这四种条件分别是:W——不断提供食物、水、氧气,除去废物X——随时间延续,食物耗尽,有毒害物质积累Y——随时间延续,食物耗尽,无毒害物质积累Z——随时间延续,食物耗尽,由于产生突变的结果,出现了新菌株,新菌株能利用原有细菌产生的有害物质以下哪一项的生长条件和生长曲线1、2、3、4正确配对()A. W、X、Y、ZB. X、Y、Z、WC. Y、Z、W、XD. Y、X、Z、W6.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提倡少生优生,从生态学角度看,其主要的目的是()A.控制出生率,降低种群密度B.控制年龄组成,稳定种群密度C.控制死亡率,降低种群密度D.控制年龄组成,降低种群密度7.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正确的是()A.培养用具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培养液则不需灭菌B.培养酵母菌时,必须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C.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不必摇匀培养瓶中的培养液D.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稀释再计数8.下列生物属于种群的是()A.一块玉米田里的全部玉米、杂草、昆虫及其他生物B.池塘和水库里的全部鲤鱼C.一块朽木上的全部真菌D.一块棉田中的全部幼蚜、有翅和无翅的成熟蚜9.为了研究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的影响因素,科学家释放了一定量的标记过的斜纹夜蛾,适当时间后用杀虫灯诱杀,统计标记个体的个数占释放总数的比例(回收率),结果如下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届人教版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下列不属于对种群特征描述的是( )A.某市近三年入户的人口约为31万人,约占总人口的5%B.蒲公英杂乱无章地分布在操场上C.某池塘生活了约150种生物D.某市男性公民与女性公民的比例为1∶1.5【解析】选C。

A中描述的是种群的迁入率。

B中描述的是种群的空间特征;C 中描述的是群落的物种丰富度;D中描述的是种群的性别比例。

故C项符合要求。

【易错提醒】种群与个体不同(1)个体只具有性别、年龄、出生、死亡等特征。

(2)种群特征是个体所不具有的,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迁入率、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

2.下列有关动物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性别比例不是所有种群都具有的特征B.根据种群密度可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C.自然增长率主要由性成熟的早晚、每次产仔数和每年生殖次数决定D.动物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解析】选A。

性别比例不是所有种群都具有的特征,雌雄同体或无性别的动物就不具有性别比例,例如草履虫、变形虫等,A正确;种群密度只能反映一定时期的数量变化,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B错误;自然增长率等于出生率减去死亡率,故自然增长率主要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C错误;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D错误。

3.(2016·双鸭山模拟)调查是生物学研究的方法之一,下列调查方法的应用不正确的是( )A.在水草丰富的浅水区确定样方调查芦苇密度B.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动物的活动范围和迁徙路线C.定期从酵母菌培养液中取样并计算,调查其种群增长D.在较大的样本人群中调查某单基因遗传病的发病率【解析】选A。

样方调查种群密度必须随机取样,而不能在水草丰富的浅水区确定样方,A错误;由于动物的生活范围大,所以调查动物的活动范围和迁徙路线一般用标志重捕法,B正确;酵母菌用液体培养基来培养,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种群的增长情况与培养液中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有关,所以要定期从酵母菌培养液中取样计数,调查其种群增长,C正确;单基因遗传病的发病率相对较低,因此调查某单基因遗传病的发病率,需要在较大的样本人群中进行,D 正确。

4.为了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同学据下表完成了有关实验。

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该实验遵循了单因子变量原则,只含有一个实验变量B.计数操作时,不需染色直接镜检C.3个试管内的种群初始阶段不可能都经历了“J”型增长D.该实验需要设置对照实验,也需要重复实验【解析】选C。

该实验中有温度和培养液两个变量,A错误;滴加培养液后应用台盼蓝染色,再进行计数,统计活菌的数量,B错误;3个试管内的种群初始阶段不可能都经历了“J”型增长,C正确;该实验已设置对照实验,D错误。

【延伸探究】本题中可作为相互对照的实验有哪几组?变量是什么?提示:甲和丙,变量为营养物质的有无;甲和乙,变量为温度。

5.(2016·拉萨模拟)图甲、图乙为某种生物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如不考虑其他因素,种群甲和种群乙未来个体数量的发展趋势是( )A.衰退型和增长型B.增长型和衰退型C.稳定型和衰退型D.稳定型和增长型【解析】选B。

图甲中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属于增长型;图乙中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属于衰退型。

6.(2016·玉溪模拟)科研人员对某海洋食用生物进行研究,得出了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如图所示,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B点表示种群的增长量最大B.D点表示种群密度最大C.从O点到D点,种内斗争越来越激烈D.D点时进行捕捞有利于该种群的持续生存【解析】选D。

种群密度为B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且此时两者的差值最大,因此种群的增长量最大,A正确;种群密度为D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此时种群密度达到最大值,B正确;从O点到D点,种群数量逐渐增多,环境资源逐渐减少,因此种内斗争越来越激烈,C正确;根据“S”型曲线,进行捕捞时最好捕捞至K/2时(B点时),因为此时增长速率最大,D错误。

【易错提醒】(1)出生率和死亡率曲线的交点即种群达到最大值(K值)。

(2)据图中曲线判断:两曲线交点之前,种群数量持续增加,交点之后种群数量持续减少,随时间推移,种群年龄组成由增长型→衰退型。

7.(2016·牡丹江模拟)如图表示环颈雉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曲线X的数学模型为N t=N0λt,其中λ代表增长倍数B.BC段种群增长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C.曲线X和Y的差值可表示环境阻力D.若不考虑迁入迁出,曲线Y表示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解析】选B。

曲线X为“J”型曲线,其数学模型为N t=N0λt,其中λ代表增长倍数;BC段种群增长率逐渐下降,但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曲线Y为“S”型曲线,曲线X和Y的差值可表示环境阻力;若不考虑迁入迁出,曲线Y表示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8.如图是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自然界中会存在类似曲线Ⅰ的种群增长形式B.在曲线Ⅱ中的b点,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C.目前我国人口不断老龄化,人口发展处于c~d段D.酿酒过程中,将酵母菌的种群数量控制在K/2可获得最大效益【解题指南】(1)关键信息:图中曲线的趋势所代表的含义。

(2)关键知识:“S”型曲线各阶段的内涵。

【解析】选A。

外来物种入侵时,由于在当地没有天敌,在刚开始时其种群增长曲线与Ⅰ相似,A项正确。

在曲线Ⅱ中的b点,种群数量达到最大,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B项错误。

目前我国人口数量仍在不断增长,只是老年人的比例增加,C项错误。

酿酒过程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保持在b点时,产生的酒精较多且较快,可获得最大效益,D项错误。

9.(2016·酒泉模拟)米象是一种以小麦种子为食、活动能力弱的昆虫。

在食物与空间不受限制、没有天敌的环境中,温度和小麦含水量对该种温带米象种群增长率(r m)的影响如图所示。

据此做出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调查小麦中米象的种群密度时需随机取样B.在30℃、小麦含水量14%时米象危害较重C.在25℃、含水量10%时米象种群数量开始下降D.若研究对象为热带米象,曲线峰值将向右移动【解析】选C。

调查米象的种群密度时需随机取样,使结果更接近实际值,A正确;根据曲线图分析知,在30℃、小麦含水量14%时米象种群增长率最大,危害较重,B正确;在25℃、含水量10%时米象种群增长率开始下降,但种群数量仍旧在增加,C错误;若研究对象为热带米象,由于自然选择的结果,其曲线峰值将向右移动,D正确。

10.(2016·长沙模拟)干旱年份往往会大面积爆发蝗虫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损失,有关蝗虫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A.调查蝗虫种群密度常用标志重捕法B.蝗虫种群所具有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集群分布C.在自然条件下蝗虫种群数量的增长呈“J”型曲线D.大量引入天敌会使蝗虫的环境容纳量下降【解析】选D。

蝗虫活动范围比较小,常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A错误;种群的数量特征有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集群分布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B错误;在自然条件下,蝗虫种群数量增长受到空间、食物和天敌等因素影响,种群数量增长呈“S”型曲线,C错误;大量引入天敌会改变蝗虫的生活环境,降低环境容纳量,D正确。

11.(2016·包头模拟)下图显示了蝌蚪的生长速率随种群密度增加的变化情况(在同样的空间里,个数由5增加到160),图中曲线可以说明( )A.食物短缺降低了蝌蚪的存活率B.每只蝌蚪变态所需时间与种群密度呈负相关C.一定范围内,蝌蚪生长速率与种群密度呈正相关D.在高种群密度下,能够变态为青蛙的可能性减小【解析】选D。

图中显示的是蝌蚪的生长速率随种群密度增加的变化情况,得不出蝌蚪存活率的信息;从坐标图中可以看出,蝌蚪变态所需的最小质量并不改变,但种群密度越大,蝌蚪达到变态所需最小质量的时间就越长,即每只蝌蚪变态所需时间与种群密度呈正相关,蝌蚪生长速率与种群密度呈负相关;综合上述分析,种群密度越大,蝌蚪发育成青蛙的可能性就越小。

12如图曲线a、b表示两类动物种群密度与存活率之间的关系。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当种群密度相同时,曲线a代表的生物存活率较低B.曲线a代表的种群个体一般体型较大,营养级较高C.依据曲线b,人工养鱼时种群密度越大越好D.种群密度为d时,曲线b代表的种群个体间斗争较剧烈【解析】选B。

据图分析,曲线a种群密度越大存活率越低。

曲线b种群密度适中时存活率最大。

在一定范围内(较低的种群密度),曲线a代表的生物存活率较高,高于一定范围(即较高种群密度),曲线a代表的生物存活率较低,A错误;曲线a代表的生物种群密度越大,个体存活率越低,说明该动物获得的能量少,营养级较高,体型一般较大,B正确;由曲线b种群密度适中时存活率最大,可推测人工养鱼时种群密度不能太大,C错误;种群密度相同时,存活率较低的种群个体间竞争较剧烈,故d点时曲线a代表的种群个体间竞争较剧烈,D错误。

13(能力挑战题)下图表示在采用不同网目(网眼直径)和不同捕捞强度时对大西洋鳕鱼捕获量的影响。

下列相关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A.调查鳕鱼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标志重捕法B.持久保持捕捞强度2会导致鳕鱼的种群数量不断减少C.保持捕捞强度1同时用大网目捕鱼更有利于保持鱼群的持续发展D.保持捕捞强度2同时用中网目捕鱼使鱼群的年龄组成更接近稳定型【解题指南】(1)关键词:“鳕鱼”“不同网目”“不同捕捞强度”。

(2)关键信息:图中曲线中33%和45%代表的含义。

【解析】选D。

鳕鱼活动范围广,活动能力强,可以使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

在捕捞强度2时,捕获量逐渐下降,说明鳕鱼的种群数量在逐渐减少,同时也说明该鱼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在捕捞强度1时,用大网目捕捞时,捕获量相对较大且稳定,这样有利于鱼群的持续发展。

14.(2016·玉溪模拟)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结构及群落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物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与光照强度有关B.光照强度、地形、湿度等是水平方向上分布着不同生物类群的原因C.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可以改变群落结构但不会导致生物群落发生演替D.自然条件下演替一般是朝物种多样化、群落结构复杂化、生态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解析】选C。

生物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与光照强度有关,A正确;地形起伏、光照强度不同、温度、湿度大小等影响植物群落的水平结构,B正确;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可以改变群落结构,也会导致生物群落发生次生演替,C错误;自然条件下演替一般是朝物种多样化、群落结构复杂化、生态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D正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