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界面现象和胶体分散系统

合集下载

兰州大学物理化学课件 第十三章 胶体分散体系

兰州大学物理化学课件 第十三章 胶体分散体系
3.粗分散体系 当分散相粒子大于10-7m,目测是混浊不均匀体 系,放置后会沉淀或分层,如黄河水
一般以比表面积的大小来表示分散体系分散程度 的大小 分散度(比表面积:单位体积的物质具 有的表面积)
S S0 V
显然,分散程度越高,比表面积越大
4 3 分散相呈球体 V r S 4 r 2 3
通过大量观察,得出结论:粒子越小,布朗运动 越激烈。其运动激烈的程度不随时间而改变,但随温 度的升高而增加
1905年和1906年爱因斯坦(Einstein)和斯莫鲁霍 夫斯基(Smoluchowski)分别阐述了Brown运动的本质。
Brown运动是分散介质分子以不同大小和不同方向 的力对胶体粒子不断撞击而产生的,由于受到的力不 平衡,所以连续以不同方向、不同速度作不规则运动。 随着粒子增大,撞击的次数增多,而作用力抵消的可 能性亦大
用这两种方法直接制出的粒子称为原级粒 子。视具体制备条件不同,这些粒子又可以聚 集成较大的次级粒子 通常所制备的溶胶中粒子的大小不是均一的, 是一个多级分散体系
分散法
(1)研磨法: 用机械粉碎的方法(球磨机,胶体磨等)将固体磨细 这种方法适用于脆而 易碎的物质,对于柔韧性 的物质必须先硬化后再粉 碎。例如,将废轮胎粉碎, 先用液氮处理,硬化后再 研磨
布朗运动的存在是胶体能够稳定存在的原因。因 胶粒不会安定的停留在某一位置上,胶粒就不会因 重力而聚沉。但布朗运动也有可能使胶粒相互碰撞 而聚集 二.扩散 胶粒也有热运动,因此也具有扩散和渗透压。 只是溶胶的浓度较稀,这种现象很不显著 由于分子的热运动和胶粒的布朗运动,可 以观察到胶粒从高浓区向低浓区迁移的现象, 这就是胶粒的扩散作用
2.亲液溶胶(分散相与分散介质之间有亲和力的溶胶) 如高分子化合物溶液,分子半径落在胶体粒 子范围内的大分子溶解在合适的溶剂中,形成分 子分散的真溶液。一旦将溶剂蒸发,大分子化合 物凝聚,再加入溶剂,又可形成溶胶,亲液溶胶 是热力学上稳定、可逆的体系

物化 第十二章 胶体化学

物化  第十二章 胶体化学

二、 胶体系统的分类
1、按胶体溶液的稳定性可分为两类 憎液溶胶:难溶物分散在介质中,有很大 的相界面,易聚沉,是热力学上不稳定、 不可逆体系。 亲液溶胶: 大分子分散在合适的溶剂中, 是热力学稳定、可逆体系。
2、按分散相和分散介质的聚集状态可分为
气溶胶、液溶胶和固溶胶三大类
分散介质 分散相 气 液 液 固 气 液 固 气 液 固 名 称 实 例

(液 )气 溶 胶 (固 )气 溶 胶 (气 )液 溶 胶 -泡 沫 (液 )液 溶 胶 -乳 状 液 (固 )液 溶 胶 -悬 浮 液 (气 )固 溶 胶 (液 )固 溶 胶 (固 )固 溶 胶
云、雾、油烟 烟尘、粉尘 肥皂泡沫 牛奶、含水原油 AgI 溶 胶 、 油 墨 泡沫塑料 珍珠、蛋白石 有色玻璃、合金
热力学不稳定性 :胶核粒子有互相聚集而降低 其表面积的趋势
因为粒子小,比表面大,表面自由能高,是热力 学不稳定体系,有自发降低表面自由能的趋势,即小 粒子会自动聚结成大粒子。
四、胶体的特征
动力稳定性强 散射作用明显 扩散速度慢 渗透压低 不能通过半透膜
五、胶体系统的制备与净化
1、胶体系统的制备
沉降平衡时粒子的高度分布公式
通过沉降速率的测定求算粒子半径
利用在超离心力场中的沉降平衡测定胶团或大分子物质的摩尔质量
14-4 胶体系统的电学性质
1、电动现象
电泳、电渗、沉降电势和流动电势统称为
溶胶的电动现象。
电泳是带电的胶粒在电场作用下作定向移动
若在多孔膜(或毛细管)的两端施加一 定电压,液体将通过多孔膜而定向流动,这 种现象称为电渗。
( z 1)cRT
唐南平衡(Donnan)
NazP NaCl

物理化学界面现象教案中的界面胶束与胶体稳定性

物理化学界面现象教案中的界面胶束与胶体稳定性

物理化学界面现象教案中的界面胶束与胶体稳定性在物理化学的领域中,界面现象是一门研究液体、气体及固体相互接触的现象和特性的学科。

界面现象涉及到很多重要的概念和现象,其中界面胶束和胶体稳定性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本文将探讨界面胶束和胶体稳定性在物理化学教学中的相关教案。

一、界面胶束的概念与特性界面胶束,指的是由表面活性剂形成的微小胶状结构,存在于液体-液体或液体-气体的界面上。

界面胶束由两部分组成:亲水的头部和疏水的尾部。

在水体中,由于水分子具有极性,这些亲水头部会向水中靠近,而疏水尾部则会相互靠拢,形成一个稳定的环境。

通过这种形成的胶束结构,界面上的物质可以更好地分散和平衡。

界面胶束具有一些独特的特性。

首先,界面胶束使液体-液体或液体-气体的界面紧凑,减少了界面的表面能。

其次,界面胶束可以增加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改变物质的表面性质和流动性。

最后,界面胶束可以嵌入在液体或气体的界面上,形成一层类似于薄膜的结构,起到保护和稳定界面的作用。

二、胶体稳定性的影响因素胶体稳定性是指胶体溶液中胶体颗粒持续分散不聚集的程度。

在物理化学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实验来探究胶体稳定性的影响因素,从而提高学生对胶体稳定性的理解。

1. 电荷效应胶体颗粒上的电荷对胶体稳定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胶体颗粒表面带有电荷时,这些电荷会产生电二重层,使胶体颗粒之间发生静电斥力,从而阻止它们相互聚集。

这种电荷效应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电泳法来验证。

2. 电解质浓度胶体溶液中的电解质浓度对胶体稳定性有着重要影响。

当电解质浓度增加时,电解质会与胶体颗粒表面的电荷相互作用,中和胶体颗粒表面的电荷,从而降低胶体稳定性。

这种现象被称为病态溶胀,可以通过相关实验来进行说明。

3. pH值溶液的pH值也会对胶体稳定性产生影响。

在一些胶体溶液中,有些颗粒表面的电荷会随着溶液pH值的变化而改变。

这种变化会导致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发生变化,进而影响胶体的稳定性。

9第九章 胶体分散系

9第九章 胶体分散系

医学化学
上页
下页
回主目录
返回
二、高分子化合物溶液的性质

高分子化合物溶液中,溶质和溶剂有较强的亲和力 ,两者之间有没有界面存在,属均相分散系。由于 在高分子溶液中,分散质粒子已进入胶体范围(1100nm),因此,高分子化合物溶液也被列入胶体 体系。它具有胶体体系的某些性质,如扩散速度小 ,分散质粒子不能透过半透膜等,但同时也具有自 己的特征。

医学化学
上页
下页
回主目录
返回
C:溶剂化的稳定作用 溶胶的吸附层和扩散层的离子都是水化的(如为非 水溶剂,则是溶剂化的),在水化膜保护下,胶粒 较难因碰撞聚集变大而聚沉。水化膜越厚,胶粒就 越稳定。 (2)溶胶的聚沉 胶体具有巨大的表面积,体系界面能高,胶粒间的 碰撞有使其自发聚集的趋势。减弱或消除胶粒的电 荷,可以促使胶粒聚集成较大的颗粒,这个过程称 为凝聚,当分散相粒子增大到布朗运动克服不了的 重力的作用时,最后从介质中沉淀析出的现象称聚 沉。
医学化学
上页
下页
回主目录
返回
Fe(OH)3胶粒包括胶核(设为m个Fe(OH)3分子组 成)和吸附层。胶粒和扩散层合称为胶团,胶团 分散在介质中乃是胶体体系。
医学化学
上页
下页
回主目录
返回
2. 溶胶的稳定与沉降
(1)影响溶胶稳定性的因素 • A:溶胶动力稳定因素 • Brown 运动:溶胶的胶粒的直径很小,Brown 运动 剧烈,能克服重力引起的沉降作用。 • B:溶胶的电学稳定作用 同一种溶胶的胶粒带有相同电荷,当彼此接近时, 由于静电作用相互排斥而分开。胶粒荷电量越多, 胶粒之间静电斥力就越大,溶胶就越稳定。胶粒带 电是大多数溶胶能稳定存在的主要原因。

物理化学 第八章界面现象及胶体

物理化学 第八章界面现象及胶体

(1)过饱和蒸气 P473
压力超过通常液体的饱和 p 蒸气压的蒸气为过饱和蒸气. 过饱和蒸气的压力尚未达 到该液体微小液滴的饱和蒸 P’ p0 气压(见图示). 减轻过饱和程度的方法 是引入凝结中心, 使液滴核 心易于生成(如人工降雨).
O
液相区
B A
气相区
T0
T
• 过饱和蒸气的产生
(2)过热液体 温度高于沸点的液体为过热液体. 过热液体是因为液体内微小气泡难以生成 而不能在正常沸点沸腾所造成的(见图示).
/(10-3
N· - 1) m 2900 2150 1880 485 227 110 1200 450 0.308 18.6
润湿与铺展
8.2 亚稳定状态和新相的生成 P332
物质相变时, 由于最初生成的新相体积 极小而具有很大的比表面和表面吉布斯函 数, 因而新相难以形成而引起各种过饱和 现象, 此时系统处于亚稳状态.
• 单分子层吸附: 固体表面上每个吸附位只能吸附一个分子,
气体分子只有碰撞到固体的空白表面上才能被吸附; • 固体表面是均匀的:表面上各个晶格位臵的吸附能力相同; • 被吸附的气体分子间无相互作用力: 吸附或脱附的难易与 邻近有无吸附分子无关;
• 吸附平衡是动态平衡: 达吸附平衡时, 吸附和脱附过程同
Tf Tf
T
• 过冷液体的产生
在过冷液体中投入小晶体作为新相 的种子, 能使液体迅速凝固成晶体.
(4)过饱和溶液
浓度超过饱和浓度的溶液为过饱和溶液. 过饱和溶液产生的原因是微小晶粒具有 比普通晶体更大的溶解度.
微小晶体的饱和蒸 气压大于普通晶体, 而 蒸气压与溶解度有密切 的关系.
p
c3 c2 c1

B

界面化学与胶体科学

界面化学与胶体科学

界面化学与胶体科学界面化学与胶体科学是一门研究物质在界面上行为的学科,它广泛应用于化学、材料科学、生物技术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界面化学与胶体科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和应用前景。

一、界面化学的基本概念界面化学是研究物质在两相界面上相互作用和传递的学科。

在界面上,不同相的物质会发生各种各样的相互作用,如分子间的吸附、扩散、电荷转移等,这些过程决定了物质在界面上的性质。

界面化学研究的对象包括气液、液液、固液等各种界面。

二、胶体科学的基本概念胶体科学研究的是胶体系统,即由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的具有连续介质性质的复相系统。

胶体系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存在着分子大小在1纳米到1微米范围内的颗粒。

胶体科学主要研究胶体颗粒的形成、性质和应用。

三、界面化学与胶体科学的关系界面化学和胶体科学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关联的。

在胶体系统中,胶体颗粒会与界面相互作用,界面化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解释胶体系统中的界面现象;而界面化学的研究成果也为胶体科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验手段。

可以说,界面化学为胶体科学提供了基本的原理和方法。

四、界面化学与胶体科学的研究内容界面化学与胶体科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界面活性剂:界面活性剂是一类能够在两相界面上降低表面张力的物质,常见的有表面活性剂、胶体活性剂等。

界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和特性对其在胶体系统中的应用起着重要的影响。

2. 胶体颗粒的合成和表征:胶体颗粒的形成方法多种多样,包括化学合成、物理法合成等。

同时,通过各种手段对胶体颗粒进行表征,如粒径分布、形态特征等,可以了解其性质和应用潜力。

3. 界面现象的研究:界面现象是界面化学与胶体科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界面上的吸附、扩散、分离等过程都是界面现象,研究这些现象可以揭示胶体系统的宏观性质。

4. 胶体的应用:胶体科学的研究成果在材料科学、化学、生物技术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例如,通过调控胶体颗粒的形态和结构,可以制备新型的材料,如纳米颗粒、胶体晶体等。

第十章胶体

第十章胶体

10.2溶胶的动力和光学性质
丁铎尔现象示意图
10.2溶胶的动力和光学性质
自然界中的丁铎尔现象
10.2溶胶的动力和光学性质
10.2溶胶的动力和光学性质
(1)当光束通过粗分散系统,由于粒子大于入 射光的波长,主要发生反射,系统呈现混浊。
(2)当光束通过憎液溶胶时,由于胶粒直径 远小于可见光的波长,主要发生散射,可以看见 乳白色的光柱。
10.1胶体分散系统概述
10.1.3胶团的结构 用氯化铁水解制取的氢氧化铁胶团结构
紧密层
扩散层
x
Fe(OH)3 m nFeO+ (n x)Cl- xCl-
胶核
胶粒
胶团
FeO+为稳定剂。 关于胶核有不同说法,南大教材观点如上图,天 大教材等认为FeO+也属于胶核。
10.1胶体分散系统概述
用吐酒石和硫化氢制取的硫化锑胶团结构
Sb2S3
m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nHS-
(n
x)H
x
xH+
硝酸银与碘化钾反应,碘化钾过量时形成的碘化
银胶团结构
AgI
m
nI-
(n
x)K
x
xK
+
硝酸银与碘化钾反应,硝酸银过量时形成的碘化
银胶团结构
AgI m
nAg+
(n
x)
NO3-
x
xNO3-
离子之间有无圆点,各教材不统一,有圆点清楚一些。
10.1胶体分散系统概述
过量的物质通常称为稳定剂。 从表面能的角度看,胶粒表面能很高,有互相结 合减少表面积的趋势,所以溶胶是热力学不稳定系统。 从电学的角度看,胶粒带同种电荷,互相排斥,有一 定稳定性。

高中化学竞赛【界面现象和胶体分散体系】

高中化学竞赛【界面现象和胶体分散体系】
能显著升高水的表面张力的
物质称为非表面活性物质。
返回 22
三、吉布斯吸附等温方程(简称吉布斯吸附公式)
实验发现:溶液的加入能改变溶剂的表面张力时, 溶质在表面层与在溶液本体的浓度不同。把溶质 在表面层中与在本体溶液中浓度不同的现象称作 “溶液表面吸附”。
溶质在表面层的浓度大于本体浓度,叫做“正吸 附”。
返回 20
能显著降低水的表面张力的物质称为表面活性物 质。 习惯上表面活性物质指能显著降低 的水的表面张力含有8个碳以上碳链 的两亲性有机化合物。
两亲分子:含有亲水基 例如: —COOH基
和憎水基—碳氢链 表示为右图:
21
特劳具(Tranbe)在研究脂 肪酸同系物的表面 活性物质时发现,表面张力 降低效应随碳氢链的增 长而增加,每增加一个— CH2—,表面张力降低效应 平均可增加3.2倍,该规则称 为特劳具规则。 实例如图:
返回 30
一、表面活性物质的基本性质和分类 1、分子在两相界面上定向排列
返回 17
S1/2=2,3-(1,3+1,2) S1/2:称作铺展系数。 S1/2为正值,液体1在液体2上铺展。 S1/2为负值,液体1不能在液体2上铺展。 总之, 较小的液体能在 较大的液体上铺 展,较大的液体不能在 较小的液体上铺展。例 如:油可以在水上铺展,但水不可以在油上铺展
二、溶液的表面张力与浓度的关系:
溶解度与晶体颗粒大小的关系为:
RT ln Cr C0
2M S ~ H2O R'S
6 7
Cr:半径为 R‘微小晶体的溶解度,C0:大块晶 体的溶解度;s-水:固体与 H2O 的界面张力; ρ(s):固体的溶液; M:固体的摩尔质量
II、微小晶体的熔点低于大块晶体的熔点

第十二章 界面现象和胶体分散系统第八节 胶体系统的稳定与聚沉

第十二章 界面现象和胶体分散系统第八节 胶体系统的稳定与聚沉
第八节 胶体系统的稳定与聚沉
一、胶体系统的稳定——DLVO理论
(一)理论要点
(1)胶团间既存在斥力势能,也存在引力势能 引力 范德华力:分子或原子间与距离6次方反比,属近程力。 分散相微粒间引力,仍有范德华引力性质,但因每个核粒皆由多个 分子或原子组成,这种范德华引力是多个分子或原子作用的结果, 作用范围,比分子的大千百倍,为远程范德华力
(2)感胶离子序 同价反离子聚沉能力大小次序为感胶离子序 (lyotropic series)。一价正、负离子对带相反电荷胶体粒子的聚沉能 力大小的顺序
H+>Cs+>Rb+>NH4+>K+>Na+>Li+
2023/2/21
F->C1->Br->NO3->I->SCN->0H-
6
(二)高分子化合物的聚沉作用和保护作用
2023/2/21
4
二、胶体系统的聚沉 胶体系统中的分散相微粒互相聚结,颗
粒变大,进而发生沉降的现象,称为聚沉(coagulation)
(一)电解质的聚沉作用
适量电解质稳定胶体;量过多,尤其高价反离子易使溶胶聚沉。原
因:电解质浓度或价数增加,将更多反离子挤入紧密层,使电势
降低,扩散层变薄,ER降低,Emax变小,当电解质浓度足够大时,
Emax代表溶胶发生聚沉时必须克服的“势垒”,迎面相碰的一对胶 体粒子所具有的平动能足以克服这一势垒,才能进一步靠拢聚沉。
若Emax足够高,胶粒热运动无法克服,溶胶相对稳定;若Emax很小
或者2023不/2/2存1 在,溶胶易聚沉 Nhomakorabea3
(2)溶剂化的稳定作用 溶剂化也是溶胶稳定的重要原因:水为 分散介质,胶团双电层结构离子都是水化的,在粒子周围形成弹性 水化外壳。布朗运动使胶团靠近时,水化外壳受挤压而变形,但每 个胶团都力图恢复其原来的形状而又被弹开,可见,水化外壳的存 在增加了溶胶聚合的机械阻力,利于溶胶的稳定性

胶体和界面现象在制药技术中的应用

胶体和界面现象在制药技术中的应用

胶体和界面现象在制药技术中的应用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生命科学的深入研究,药物研发和生产已成为一个重要的领域。

胶体和界面现象是制药技术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们广泛应用于药物研发、生产、质量监测等方面。

本文将从药物包装、药物输送和生物药物等方面讨论胶体和界面现象在制药技术中的应用。

一、药物包装药物包装是制药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环节。

药物包装的质量和安全性直接影响着药效和病人的健康。

胶体和界面现象在药物包装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例如,药物软胶囊包装材料中添加表面活性剂可以增强材料的稳定性和延迟药物释放。

此外,胶体颗粒可以提高药物输送的精度和药效,从而降低药品的剂量,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因此,在药物包装过程中的胶体和界面现象的应用可以大大提高药物的质量和疗效。

二、药物输送药物输送是药物研发和生产的关键环节之一。

药物输送系统的设计主要涉及到药物的包装、贮存、输送和释放等方面。

在此过程中,胶体和界面现象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例如,采用胶体颗粒和介孔材料作为载体,可以解决药物在输送过程中的不稳定性和低溶解度问题。

另一方面,通过设计药物释放剂型和调节环境pH值等方法,可以实现药物在特定组织中定向释放。

此外,界面现象也被应用在制备药物纳米粒子中。

药物纳米粒子具有较小的粒径,可以有效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并提高药效和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

三、生物药物生物药物是近年来药物研发和生产中的一个热点。

生物药物的制备过程中,胶体和界面现象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亲水性胶体颗粒可以作为载体,将生物药物加工成纳微粒制剂,从而增强其在体内的稳定性和生物可用性。

生物药物在制备过程中也要注意界面现象对药物结构和活性的影响。

药物热失活和界面活性剂残留等问题需要得到充分的控制,以保证药物的质量和安全性。

总结本文概述了胶体和界面现象在制药技术中的应用,主要包括药物包装、药物输送和生物药物三个方面。

胶体和界面现象在制药技术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在提高药物品质和疗效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造纸过程的胶体与界面化学

造纸过程的胶体与界面化学

造纸过程的胶体与界面化学造纸术作为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造纸工业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高度复杂且精细的产业。

在这个过程中,胶体与界面化学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造纸过程中胶体与界面化学的原理及应用。

一、胶体化学在造纸过程中的应用胶体化学是研究胶体体系的科学,胶体系由胶体颗粒分散在连续介质中形成。

在造纸过程中,纸张的形成就是纤维、填料和其他添加剂在水中形成胶体态的过程。

因此,胶体化学对于纸张的形成和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首先,纤维在造纸过程中是核心原料,其分散和聚集状态直接影响纸张的匀度和强度。

纤维在水中形成胶体分散体系,需要通过胶体化学原理来调控纤维的分散和聚集,以获得理想的纸张结构。

其次,填料和添加剂也是造纸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成分。

它们可以改善纸张的光学性能、印刷性能和其他特殊性能。

这些添加剂在纸张中的分散和分布同样受到胶体化学原理的调控。

二、界面化学在造纸过程中的应用界面化学是研究不同相之间界面现象的科学,在造纸过程中涉及到液-液界面、固-液界面等多种界面现象。

这些界面现象对于纸张的性能和加工过程具有重要影响。

在造纸过程中,纤维、填料和其他添加剂需要在水中充分分散,然后经过压榨、干燥等工序形成纸张。

在这个过程中,纤维之间的相互作用、纤维与填料和添加剂之间的相互作用都涉及到界面化学问题。

通过调控这些界面相互作用,可以改善纸张的强度、韧性、吸水性等关键性能指标。

此外,在造纸过程中使用的各种化学品(如助留剂、助滤剂、湿强剂等)也涉及到界面化学问题。

这些化学品需要在纸张形成过程中与纤维、填料等组分发生相互作用,以实现特定的功能。

界面化学原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调控这些相互作用,从而提高造纸过程的效率和纸张的性能。

三、总结与展望总的来说,胶体与界面化学在造纸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深入研究胶体与界面化学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调控造纸过程中的各种物理和化学现象,从而提高纸张的性能和降低生产成本。

天津大学物理化学第五版-第十二章-胶体化学

天津大学物理化学第五版-第十二章-胶体化学
溶胶粒子间的作用力: Verwey &Overbeek(1948)
van der Waals 吸引力:EA -1/x2 双电层引起的静电斥力:ER ae-x
总作用势能:E = ER + EA
EA曲线的形状由粒子本
性决定,不受电解质影响;
ER曲线的形状、位置强
烈地受电解质浓度的影响。
ER 势 能
E
n : 分散相的折射率; n0:分散介质的折射率;
:散射角;
l : 观测距离
I= 9 2V 2C 2 4 l 2
n 2 n02 n2 2n02
2
1 cos 2
I0
由 Rayleigh 公式可知:
1) I V 2
可用来鉴别小分子真溶液与胶体溶液;
如已知 n 、n0 ,可测 I 求粒子大小V 。
2. 憎液溶胶的聚沉 溶胶粒子合并、长大,进而发生沉淀的现
象,称为聚沉。
(1) 电解质的聚沉作用 聚沉值使溶胶发生明显的聚沉所需电解质的最小浓度 聚沉能力聚沉值的倒数
EA 曲线的形状由粒子本性决定,不受电解质影响; ER 曲线的形状、位置强烈地受电解质浓度的影响。
电解质浓度与价数增加,使胶体粒子间势垒的高度 与位置发生变化。
分散系统: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之中
分散相:被分散的物质 (dispersed phase) 分散介质:另一种连续分布的物质
medium)
(dispersing
分子分散系统
胶体分散系统
粗分散系统
例如:云,牛奶,珍珠
按分散相粒子的大小分类
类型
粒子大小
特性
举例
低分子溶 液(分子分
散系统)
<1nm

物理化学十一、十二章问答题(界面现象和胶体)

物理化学十一、十二章问答题(界面现象和胶体)

第十一章界面现象1.表面能、表面自由能、比表面自由能、表面张力是否是一个概念?相同否?答:总的说来四者都是描述表面的过剩能量,但概念上有区别,表面能为物质表面较其内部多余的能量;若在T,p恒定时,这部分能量称为表面自由能(表面吉布斯自由能);若在T,p恒定时,单位表面的自由能,便称为比表面自由能,其单位为J·m-2,因J =N·m,故J·m-2也可化为N·m-1,这样表面自由能又转变为另一概念,成为垂直作用于单位长度相表面上沿着相表面的切面方向的力,称为表面张力。

虽然比表面自由能和表面张力的数值相同,也可混用,但概念有差别,前者是标量,后者是矢量。

2.若在容器内只是油与水在一起,虽然用力振荡,但静止后仍自动分层,这是为什么?答:油与水是互不相溶的,当二者剧烈振荡时,可以相互分散成小液滴,这样一来,表面能增大,这时又没有能降低表面能的第三种物质存在,因此这时为不稳定体系,体系有自动降低能量的倾向,分层后,体系能量降低,因此会自动分层。

3.铅酸蓄电池的两个电极,一个是活性铅电极,另一个是活性氧化铅电极,你是怎样理解这理解这“活性”两字?答:这里活性是指铅或氧化铅处于多孔性,即具有大的比表面积,具有较高比表面自由能,处于化学活性状态。

这是在制备电极时经过特殊活化工序而形成的高分散状态,根据热力学理论及表面性质,若铅蓄电池长期使用或者长期放置而未能及时充电,电极的高分散状态会逐渐减低,这种活性也就消失。

4.在化工生产中,固体原料的焙烧,目前很多采用沸腾焙烧,依表面现象来分析有哪些优点?答:沸腾焙烧是将固体原料碎成小颗粒,通入预热的空气或其它气体,使炉内固体颗粒在气体中悬浮,状如沸腾,这样就增大了固气间的接触界面,增强了传质与传热,使体系处于较高的化学活性状态。

5. 在滴管内的液体为什么必须给橡胶乳头加压时液体才能滴出,并呈球形?答:因在滴管下端的液面呈凹形,即液面的附加力是向上的,液体不易从滴管滴出,因此若要使液滴从管端滴下,必须在橡胶乳头加以压力,使这压力大于附加压力,此压力通过液柱而传至管下端液面而超过凹形表面的附加压力,使凹形表面变成凸形表面,最终使液滴滴下,刚滴下的一瞬间,液滴不成球形,上端呈尖形,这时液面各部位的曲率半径都不一样,不同部位的曲面上所产生附加压力也不同,这种不平衡的压力便迫使液滴自动调整成球形,降低能量使液滴具有最小的表面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 2 cos / rg
液体的密度(kg m3);
h 液柱上升的高度(m); g 重力加速度(9.80N kg1); r 毛细管的半径; R 曲率半径;
不能润湿毛细管壁的液体的液面呈凹性 90
液面下降的深度为h
h
12
3. 表面曲率对液体蒸汽压的影响
实验现象:
T
t 微小液滴的蒸气压力大于大液滴的蒸气压力,使微小液滴的水蒸 发成蒸气而凝结在大液滴上。
Γ
Γ
Γ Γ
Γ Γ Γ ap 1 ap
29
Γ Γ Γ ap 1 ap
1 Γ 1 Γ 1 Γbp
Γ和b,在一定温度下, 对一定的吸附剂和吸附物为常数 以 1 Γ 对 1 p 作图,应得一直线。 直线斜率 1 Γ b 为截距为 1 Γ
30
6. BET多分子吸附等温式
BET——Brunaurer S , Emmett H , Teller E 1935年提出多分子层吸附理论
46
47
§12.7 溶胶的特性
1. 动力性质
胶体粒子的热运动
48
49
浓 度 梯 度
50
2. 光学性质
51
52
3. 电学性质
电动现象
53
54
55
胶体粒子的结构
56
57
58
59
§12.8 溶胶的聚沉和絮凝
1. 电解质对胶体稳定性的影响
60
61
62
63
2. 溶胶的相互聚沉
p=常数
吸附量= x f T
m
100
B
80

吸 附
60
1
2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A
40
20
-200 -100
0
+100 +200
钯对 CO的吸附等压线
当压力一定时,温度越高吸附量越低,即随着温度的 增加,吸附剂的吸附能力逐渐降低。
23
吸附等温线:等温度下,不同压力下的吸附量。
T=常数
吸附量= x f p
m
150

B C
c
C. 8个碳原子以上的有机酸盐、有机胺盐、磺酸盐、苯 磺酸盐
表面活性剂 一般是对于降低水的表面张力 35
36
2. Gibbs吸附公式 表面活性剂在溶液表面上的吸附是表面活性剂最 基本的性质之一。
为描述这种表面吸附现象,定义吸附量 Γ2
其物理意义为:单位面积的表面相所含溶质的物 质的量与在溶液体相中同物质的量溶剂所含的溶 质的量的差值。也称为表面过剩或表面浓度。
R、T 理想气体常数、温度;
pr ~ r 成反比
液珠越小,饱和蒸汽压大越大。
20℃时水珠半径(r)与 蒸气压力的关系
r /m 1×10-6
1 × 10-7
1 × 10-8
1 × 10-9
Pr/ p0 1.001
1.011
1.114
2.95
14
lnpr / po 2M / RTr 凸面 r 0 ln pr / po 0 pr po 凹面 r 0 ln pr / po 0 pr po
这个功是使表面积增大,称为表面功
F
等温等压可逆过程 d G δW '
δW 2 l d x d A
表面自由能
δW
dA
单位: J .m2
改变单位表面积时体系自由能 的变化值
6
§12.2 纯液体的表面现象
1. 液体对固体的润湿作用
液—固界面现象
润湿现象
①液体能附在固体上,称为“润湿”。
②液—固两相接触后,系统的表面自由能降低,即为“润湿” 。③自由能降低多少即表示润湿程度的大小。
p V p* p

p p*
作图,应得一直线。
直线斜率 c 1 为截距为 1
Vmc
Vmc
BET公式适应范围
p p*
0.05 0.35
33
34
§12.4 溶液的表面吸附
1. 溶液的表面吸附现象
A. 无机酸、碱、盐
A
NaCl Na2SO4 KOH NH4Cl
B. 极性有机物
醇类、有机酸类、醛类、酮类、 醚类、和酯类
31
BET公式
V
( p*
Vmcp
p)[1 c 1 p
p*]
V——1kg固体表面吸附的气体体积
Vm——1kg固体表面成单分子吸附层所需的气体体积
p——气体的平衡压力
p*——在相同温度下该气体的液相饱和蒸汽压力
c——与吸附热和液化热有关的常数
32
V
p p* p
1 Vmc
c 1 Vmc
p p*

选择性吸附:某一吸附剂只对某些吸附物化学吸附。
18
19
100
B
80

吸 附
60
1
2
A
40
20
-200 -100
0
+100 +200
钯对 CO的吸附等压线
1.物理吸附 2.物理吸附
20
3. 吸附平衡和吸附量
气体分子 (空间)
吸附 气体分子
解吸(被吸附在固体表面上)
吸附量——单位质量的固体所吸附气体的物质的量和体积
吸附的热力学原理:固体表面质点处于力场不平衡状态,表面
具有过剩的能量(表面能)。
16
吸附的热力学原理: 固体表面质点处于力场不平衡状态,表面具有过剩的能量 (表面能)。 不平衡力场因吸附而得到某种程度的补偿,从而降低了 表面能,故固体表面可以自动吸附那些能够降低其表面能 的物质。 气体的吸附可以看作是气体在固体表面上的凝聚过程,为 放热过程。相反的解吸过程是吸热过程。

吸附量
dm3.kg-1 100 Ⅰ
-23℃ 0℃
30℃
Ⅰ:直线 Ⅱ:增加程度减小 Ⅲ:几乎不变,饱和吸附
80℃ 151.5℃
0.2 0.4 0.6 0.8 1.0 p/101.325 kPa
各种温度时,氨吸附在炭粒上的吸附等温线
24
典型的五种吸附等温线
吸附等温线的形状反映了吸附剂与吸附质之间 的相互作用情况
H2O H2O
H2O
CH3CH2 CH2CH2 OSO3
Na H2O + H2O
H2O
H2O
H2O
H2O
41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烷基三甲基氯化铵 CH3

CH3CH2 CH2CH2 N CH3 CH3
溶于水 Cl
H2O
H2O
CH3
H2O
H2O
CH3CH2 CH2CH2 N+ CH3 H2O + H2O Cl H2O
第十二章 界面现象和胶体分散系统
1
界面现象
界面:密切接触的两相之间的过渡区 (约几个分子的厚度)
气—液 气—固 液—液 液—固 固—固 界面称为表面 界面现象所讨论的是在相的界面上发生的一些行为
水滴会自动呈球状 固体表面易自动吸附气体物质 微小的晶体易溶解 微小的液滴易蒸发
2
界面现象产生的原因——表面分子与体系中的分子 (体相分子)所处的环境不同
润湿程度影响因素
液固种类:
温度:
加入润湿剂:
7
如何衡量液体对固体的润湿程度? 液-固界面间的接触角θ
气 气液
液 液固 θ 90
气固
O
液固
气液
θ
气固
O
90
润湿
cos
气固
液固
气液
不润湿
cos /
气固
液固
气液
0
气固
液固
气液
θ< 90° 固体能为液体所润湿,固体称为亲液固体
15
§12.3 气体在固体表面上的吸附
1. 吸附概念 Example: 充满Br2蒸气的玻璃瓶,加入活性碳,红棕色气体
逐渐消失,说明活性碳表面吸附了Br2蒸气。
吸附:以一种物质的原子或分子附着在另一种物质的表面上的
现象,或者说物质在相界面上,浓度自动变化的现象。
吸附剂:具有吸附作用的物质。 吸附物:被吸附的物质。
实验结论: 物质的饱和蒸气压( p* )除与温度(T )有关,还与物质的分 散度(微粒半径 r )有关。
ln pr / po 2M / RTr (Kelvin 公式)
13
lnpr / po 2M / RTr
pr 半径为r的液珠的蒸气压; p0 平液面蒸气压;
M、 液体的摩尔质量、密度;
乳化作用
苯 7g
胶团的形成
表面活性剂能有效降低油水界面的表面自由能
45
§12.6 分散系统的分类
将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分散系统。 被分散的物质叫做分散相。 另一种物质叫做分散介质。
分散相粒子
R 1109 m
溶液
1109 m R 1107 m
R 1107 m
胶体 粗分散系统
ka、kd的值决定于温度、吸附剂、被吸附气体的本性。
27
吸附速率 = 解吸速率
kd ka p1
ka p
kd ka p
bp 1bp
Langmuir吸附等温式
b ka / kb
吸附系数
28
平衡吸附量 Γ Γ 一定量吸附剂所吸附的物质的量
Γ 同量吸附剂所能吸附的最大物质的量(饱和吸附)量
体相分子,四周所受的作用力相同,受力均匀
界面分子,两面所受作用力不同,因此处在界面层的 物质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与任一体相中的都不同。此前 讨论一个相的性质时没有区分过,是把界面相和体相 看作是等同的。
通常体系,表面分子数与体相分子数相比微不足道,可 忽略界面性质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