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 研究报告设计

合集下载

传播学研究方法研究报告

传播学研究方法研究报告

传播学研究方法研究报告一、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播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信息传播行为的学科,日益受到广泛关注。

在我国,传播学的研究逐渐深入,然而在研究方法上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为提高传播学研究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实用性,本研究围绕传播学研究方法展开探讨。

本研究旨在梳理现有传播学研究方法,分析其优缺点,为我国传播学研究者提供方法论的借鉴和启示。

本研究问题的提出源于对当前传播学研究中存在的方法论问题的关注。

传播学研究的对象复杂多样,涉及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等多个层面,因此研究方法的选择尤为重要。

然而,现有研究在方法运用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导致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受到影响。

本研究目的在于:一是系统梳理传播学研究中常用的研究方法;二是分析各种研究方法的适用范围、优缺点;三是提出针对性的研究建议,以期为传播学研究者提供参考。

基于此,本研究假设:传播学研究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对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影响。

本研究范围限定为传播学领域,重点分析量化研究、质化研究、混合研究等方法在传播学研究中的应用。

鉴于研究时间和精力有限,本报告对传播学研究方法的探讨难以面面俱到,但力求在现有研究基础上,为传播学研究者提供有价值的研究启示。

本报告将从传播学研究方法的概述、各类方法的优缺点分析、研究建议等方面展开论述,旨在为我国传播学研究提供方法论的支持,以促进传播学科的发展。

二、文献综述传播学研究方法的发展历经多个阶段,研究者们从不同视角出发,构建了丰富的研究理论框架。

早期传播学研究主要借鉴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体系,形成了以量化研究为主导的研究范式。

代表性成果如拉扎斯菲尔德的“两级传播论”,通过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等方法探讨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影响。

随着研究深入,质化研究方法逐渐受到重视。

研究者们运用访谈、观察、案例分析等方法,深入探讨传播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如霍尔茨的“文化研究”理论,关注传播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传播行为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差异性。

传播学研究方法

传播学研究方法

传播学研究方法
传播学是一门涉及广泛的学科,其研究对象包括传播过程、传播媒介、传播效
果等多个方面。

而要深入研究传播学,就需要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

本文将从定性研究方法和定量研究方法两个方面介绍传播学研究方法。

定性研究方法是传播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它主要通过访谈、观察、案例
分析等手段,以深入了解受访者的观点、态度和行为。

在传播学中,定性研究方法常常用于分析受众对于特定媒体内容的态度和看法,以及对于特定传播现象的解释。

通过定性研究方法,研究者可以深入了解受众的心理和行为,为传播策略的制定提供重要参考。

另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是定量研究方法。

定量研究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实验研
究等手段,以获取大量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

在传播学中,定量研究方法常常用于分析受众的传播行为、媒体使用习惯、传播效果等方面。

通过定量研究方法,研究者可以获得客观的数据支持,验证传播理论,并进行跨文化比较和趋势分析。

除了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外,传播学研究还可以采用混合研究方法。

混合研究
方法将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以获取更全面的研究结果。

在传播学中,混合研究方法可以通过定性研究深入了解受众的态度和行为,再通过定量研究验证研究假设,从而获得更可靠的结论。

总之,传播学研究方法的选择应根据研究目的和问题的特点来确定。

研究者需
要灵活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以获取全面、深入的研究结果。

同时,研究者还应该注重研究方法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和有效性。

希望本文对传播学研究方法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新闻传播学量化研究方法3

新闻传播学量化研究方法3
13
如何计算调查最终的回答率?
尽管上述计算方法常见于调查报告中,却都不够准确 根据APPOR的RR3计算公式, RR3=I/(I+P+R+NC+eU) 其中I是成功数,P是访问中断数,R是拒绝数,NC是未能接触数
eU是身份不明者中合格者之估计数
回答率=
400 400+50+100+50 400+50+100+50+ 400+50+100+50+200 ×(150+50)
7
举例阐释上述概念之央视春晚收视率调查
自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播出后的20时30分起,截至24时零分,通过电话 共成功访问了分布在全国各地406个区县的2034个家庭,其中1872个家庭收 看了春节联欢晚会;经数据加权后推算出,2009年除夕夜,在全国收看电视 的家庭中,有95.6%的家庭收看了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在收看过晚会节 目的家庭中,81.1%的受访者认为今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办得“好”。
然后按照这类同学的特征抽取十几个样本分别做深入访谈或者集中做焦点小组非随机抽样之推荐抽样referralsampling又名滚雪球抽样最开始只有很少数的样本对他们实施调查之后请被访者推荐几个符合要求的样本依此类推最后获得较大的样本量一般用于调查比较隐私的话题或者比较难接近的群体比如研究在深韩国人的媒介使用的小组最初只认识少数韩国留学生通过他们推荐慢慢辐射到更多的样本quotasampling是最有技术含量的非随机抽样如果实施得当所得到的样本被随机抽样样本的质量更高根据总体的关键特征如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家庭收入居住地等等来确立各类被访者的配额然后按图索骥找到符合要求的人进行访问哪怕就是自己身边的人只要符合条件就可以作为样本你绝对想不到的

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

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

▲随机抽样
简单随机抽样法:
是指在特定总体的所有单 位中 直接抽取#组成样本。
简单随机抽样方法: 直接抽样法 抽签法 随机数表法。
分层随机抽样:
先将总体的所有单位依照一 种或 几种特征分为若干个子总体, 然后从每 一类中按简单随机抽样 或系统随机抽 样的办法抽取一个 子样本。
分组随机抽样:
先将总体中所有基本单位分 成 若干相互排斥的组,然后分别 以各 组随机抽样。
个案研究
个案研究是了解某一特定现 象, 在其特定范围内、特定时间 内的综 合情况的研究方法。
定性研究在调查方式上多通过 大 量个案调查获得资料,得出结论, 所 得出的结论多具有概括性或概貌 性, 只能向人们展示被调查事物的 基本性 质。
它一般用于对社会结构和 社会关系的研究、历史问题的 研 究、探索性研究或者是对难 以定 量的问题的研究。
(二)定量研究方法系统
它是在占有大量量化事实的 基础 上,运用概率、统计原理对 社会现象 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 和事物发展过 程中的数量变化等 方面进行研究,通 过逻辑推理和 相关分析,提出理论观 点。
▲音像媒体: 教学电影电视节目 课堂实录录音带 投影片幻灯片 微缩胶卷。
▲计算机媒体: 多媒体素材 多媒 体教学软件 网络 课程 网站等。
(3)制定分类标准
对一般传播媒体内容设计 分类标准时首先是给类别下明 确 的定义。
分类标准从三个方面进行 检 验,即:分类是否涵盖了该 类别 的内容,不同类别之间是 否相互 排斥,界限是否明确, 会不会引 起误会、互不包容和 兼容。
▲推断统计分析:根据样本 所 提供的信息,运用概率的理论 进行 分析、论证,对总体分布特 征进行 估计、推测。
▲相关分析与因果分析

传播学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传播学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传播学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一、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的界定1.最早为传播学确定研究对象的是拉斯韦尔。

他在1948年出版的《思想传播》一书中,发表了传播学的经典论文《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

在这篇文章中,他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传播”概念的范围,提出了传播研究就是研究传播行为过程,进而研究传播行为过程的五个要素:谁传播?传播什么?通过什么渠道传播?向谁传播?传播的效果怎样?他指出:我们在对传播过程进行科学的研究时,一般都集中在研究其中的一个问题,相对应上述五个要素的研究,称为: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对象分析、效果分析。

这也就成为了后人研究传播学的基本对象范围。

2.施拉姆认为传播学研究的基本对象是“人所具有的社会关系及在此关系上共享信息的活动”,而德弗勒将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分为“社会与传播的关系、传播过程的基本性质以及传播效果”三个方面。

李彬在《传播学引论》中还补充了传播学研究的三个层面:自然科学的层面(传播技术)、社会科学的层面(社会信息传播的规律性)和人文科学的层面(社会信息传播的价值性问题)3.胡正荣将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可以分为三个部分(1)人类传播的产生与发展:简言之,就是要研究人类传播的历史。

人类从蛮荒年月进化到高科技时代,其传播活动的产生、演化、进步对我们的社会进程和文明积累是不可或缺的。

研究主要包括传播思想的发展,传播实践的发展,传播技术的发展等(2)人类传播的形态:即人类传播活动的不同类型。

由于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和社会形态不同,产生了不同的传播形态。

在同一社会中,因社会所需功能的不同也存在着众多的传播形态。

因此传播学必须研究这些传播形态的结构功能及运动机理等。

这是对传播学进行的细化研究,到目前为止,已有相当多的学者对各种传播形态进行过研究。

例如:传播四种形态的研究,跨文化传播、发展传播以及新闻、舆论、宣传、广告、公关、营销等方面的营销。

(3)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结构:所有人类传播活动都可以视为一个动态的过程和一个静态的结构。

传播研究方法

传播研究方法

传播研究方法第一节抽样在许多情况下,传播研究需要对某一个大众媒体的所有受众、某一类型的媒体内容,或某个传播现象的整体进行分析,对这个总体里的每个个体都进行研究,是最理想的状态,但是由于个体数量巨大,全面研究又是不可行的,这时,我们就需要运用抽样手段得到能够代表总体的样本。

一、抽样的基本概念1、为什么需要抽样抽样(sampling)就是从一个总体中抽取部分个体(或元素)组成样本的过程。

当研究对象的总体数目巨大时,研究者为了节省研究经费和时间,就需要进行抽样,用关于样本的研究结果来推断总体。

2、抽样的基本概念(1)总体(population)和元素(element)(2)样本(sample)(3)概率抽样(probability sampling)和非概率抽样(nonprobability sampling)(4)随机性(randomness)二、非概率抽样当研究目的是想了解受众对媒体内容的看法和深入阐释、而非根据对部分受众的研究结论来推断某市或全国受众的看法时,研究者事先对总体的了解无须很多,也无须明确规定样本规模,可以采用非概率抽样和定性研究方法,根据自己的主观经验来选择样本。

1、偶遇抽样偶遇抽样(accidental or haphazard sampling),也称为方便抽样(convenience sampling),指研究者抽取自己手头偶然遇到的个体为样本,直至样本规模符合需要。

2、立意抽样立意抽样(purposive sampling,或目的抽样),也称为判断抽样(judgmental sampling),指研究者根据特定目的和主观判断而确定研究样本。

3、配额抽样进行配额抽样(quota sampling)时,研究者首先按某些控制变量对总体进行分类,然后确定每个类别在总体里所占比例,然后再通过偶遇抽样或立意抽样手段,在每个类别里挑选一定数量的个体,使得每一类别的样本个体在样本里所占的比例尽量接近于该类别在总体里所占的比例。

新闻传播学期末调研报告模板

新闻传播学期末调研报告模板

新闻传播学期末调研报告模板一、调研背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传播的方式和效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为了深入了解新闻传播学在当前社会中的应用和发展,我们进行了此次调研。

二、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探究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新闻传播渠道的多样性及其对受众获取信息的影响。

2、不同类型新闻内容在传播中的受众反应和传播效果。

3、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的特点和挑战。

三、调研方法1、文献研究查阅了大量关于新闻传播学的学术文献、行业报告和相关数据,以了解该领域的理论和实践现状。

2、问卷调查设计了一份涵盖不同年龄段、职业和地域的问卷,收集了关于受众新闻获取习惯、偏好以及对新闻传播效果的评价等方面的数据。

3、案例分析选取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新闻传播案例,包括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成功案例和失败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总结经验教训。

4、深度访谈与新闻从业者、学者和普通受众进行了面对面或电话的深度访谈,获取了他们对于新闻传播的看法和建议。

四、调研结果1、新闻传播渠道传统媒体如报纸、电视等的受众规模逐渐缩小,但仍在特定人群和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

互联网和移动终端成为主要的新闻传播渠道,社交媒体平台如微信、微博等在新闻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短视频平台的兴起为新闻传播带来了新的形式和机遇,但也存在信息真实性和深度不足的问题。

2、新闻内容类型时政新闻仍然是受众关注的重点,但娱乐、体育和生活类新闻的关注度也在不断提高。

具有深度分析和独家视角的新闻内容更受青睐,而简单的资讯类新闻容易被忽略。

视觉化的新闻内容,如图片、图表和视频,能够更好地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3、新媒体环境下的特点和挑战信息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但虚假信息和谣言也容易扩散。

受众的参与度提高,用户生成内容成为新闻传播的一部分,但也带来了内容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

算法推荐在提高信息推送精准度的同时,也可能导致信息茧房的形成,限制了受众的视野。

五、调研分析1、传播渠道的变化反映了技术进步和受众需求的转变。

传播学研究方法

传播学研究方法
传播学研究方法
传播学研究方法
一、传播学研究方法的特点 二、传播学研究方法体系
一、传播学研究方法的特点
1、方法论基础的多元化 2、方法的综合性
二、传播学研究方法体系
(一)定性研究方法系统 (二)定量研究方法系统
(一)定性研究方法系统
1、什么是定性研究? 2、人文科学的定性研究方法 3、社会科学的定性研究方法
3、社会科学的定性研究方法
定义 研究取向 研究程序
3、社会科学的定性研究方法
(1)定义:社会科学的定性研究是以长期的、 第一手观察的形式,从近距离观察社会及文化 层面的现象的过程。 (2)几种代表性的研究取向 符号互动论 人种学 民族志学方法
3、社会科学的定性研究方法
(3)研究程序: 资料收集 分析资料 分析程序 分析归纳法 理论建立法 定性研究报告
“语境”
“语境”是指我们在分析文本时所必须考虑的 某种情境和历史过程。正是语境使得文本成其 为文本。
语言话语分析的三个层次
话语的最基本元素是不同形态的发音或陈述。 语言可以在传播者之间建立一种“互动”模型。 在“话语”的层面上,各种语言范畴可以被看 作一个连贯的机构,是一个带着讯息、可被诠 释的文本。
设计调查问卷
问卷的两部分内容: 调查对象的特征指标; 调查对象的意见、态度、行为倾向; 问题的三种类型: 开放式问题 封闭式问题 混合式问题
2、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法是用系统的方法分析传播的讯息内 容,内容分析就是“对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 统和定量的分析与描述的一种方法。”
3、实验法
控制实验法 研究在室内进行,而且在研究进行时对某些实 验因素加以人为的控制。这种方法适用于微观 的、探究因果关系的研究。 自然实验法

传播学方法研究PPT文字版

传播学方法研究PPT文字版

传播学方法研究PPT文字版媒介研究里的实验法心理学取向的效果研究微观效果研究实用研究什么是实验法?实验法--在高度控制的条件下、揭示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三个条件:–建立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假设;–自变量和因变量能够与其他变量隔离开,以确保研究者观察到的是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其他无关的关系;–自变量能够被控制实验的基本要素刺激变量(实验刺激,自变量),反应(因变量),外来变量前测,后测实验组,控制组实验法的特点基本逻辑:在控制外来变量的情况下,有意地改变变量一(自变量),如果变量二(因变量)也随之变化,就说明变量一是变量二的原因优点:–因果关系–信度高–节省经费,时间短缺点:–人工环境–研究者难以―控制‖–一次实验仅能回答不超过5个研究假设–非概率抽样–研究伦理实验法中的控制对实验环境的控制:实验室实验还是田野实验?对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控制–明确、清晰、具体的操作性定义对实验主体的控制–随机分组–配对(Matching)分组不如随机分组好对研究者的控制–双盲法实验设计前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完全实验设计–对等群体前测-后测设计(最基本)–所罗门四组设计(最全面)因子设计实验法里的误差测量工具不准确外来变量不受控制分组过程中的随机误差定性田野研究(qualitative field research)2010-5定性田野研究与媒介研究社会科学里的田野研究田野研究与受众研究–柯克·约翰逊,《电视与乡村社会变迁——对印度两村庄的民族志调查》,展明辉、张金玺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田野研究与媒体组织研究–Gaye Tuchman (1978)Making News: A Stud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New Y ork: Free Press. –郭建斌,《独乡电视:现代传媒与少数民族乡村日常生活》,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从传播学视角探析网络红人现象的开题报告

从传播学视角探析网络红人现象的开题报告

从传播学视角探析网络红人现象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与意义近年来,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和网络环境的发展,网络红人成为了一种流行现象,不断吸引着大量的社交媒体用户的关注。

他们以不同的形式和方式活跃在社交媒体上,成为了现代社会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作为时代的产物,网络红人现象的出现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同时也反映了当今世界的价值观和审美取向。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研究网络红人现象不仅可以揭示互联网传播的规律和特点,还可以深入了解网络时代人们的消费习惯和文化需求,帮助企业更好地拓展市场,提升品牌知名度,进而拓展商业价值,从而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内容和思路本文从传播学的视角对网络红人现象进行探析,主要研究以下内容:1.网络红人现象的定义及特征:通过深入调查和研究,界定网络红人的范围和定义,探讨网络红人的特征和市场需求。

2.网络红人现象的传播规律:分析网络红人在社交媒体上的传播规律,研究他们的传播策略和营销手段,探索现象背后的传播规律和现象的本质。

3.网络红人现象的商业价值:分析网络红人现象对商业价值的影响,研究网络红人营销模式和商业价值,探讨企业如何利用网络红人开展营销活动,提升品牌知名度和营销效果。

4.对网络红人现象的理性思考:根据网络红人现象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对网络红人现象进行理性思考,探讨如何规范网络红人的市场行为,以及如何在维护网络红人的品牌形象的同时增加商业价值。

三、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研究、调查问卷和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设计问卷调查和开展个案分析,深入了解网络红人现象的特征和传播规律,以及对商业和文化价值的影响及问题,提炼出结论和启示性意见。

四、预期结果本文预计通过对网络红人现象的现状和特征的探索和研究,对丰富传播学的理论体系有所贡献,对于企业开展网络营销活动,挖掘网络红人的价值有一定的启示性。

同时也对网络红人的现象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进行探讨,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和对策,促进网络红人的健康发展。

传播学研究方法之内容分析法

传播学研究方法之内容分析法
23
步骤二:抽样
抽样的前提是确定研究总体,包括所研究的主题和时间跨度,这往往直接 从研究问题中就能推导出来。
抽样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确定研究样本来自哪些媒介 第二,对研究日期进行抽样 第三,确定研究样本
24
确定研究样本来自哪些媒介
这是进行抽样的第一个步骤,即在关注哪些媒介呈现的信息,在这一过程 中要说清楚:
10
研究对象不受打扰
这和问题调查和定性分析不一样,前两者都是以人为研究对象,而内容分 析法研究的不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人,而是研究的客观的文本,不存在因研 究对象的主观因素而影响研究效果的问题。
11
研究过程可重复
即针对同样的议题,按照同样的类目和抽样方法,可以对不同的媒介进行 研究。如对汶川地震中对党报报道内容的研究,选取的是以人民日报、四川日 报、陕西日报和甘肃日报为研究对象,运动同样的方法,也可以分析其他的党 报报道内容。
□4志愿者救助 □5 军队救灾 □6医务人员救灾
□7公民捐赠、献血等行为 □8港澳台及海外侨胞救助
□9国际救援 □10非政府组织 □11其他民间组织救助(如学校、国企、民企等)
1.64: 灾后影响、反思、重建:
□1 灾难对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的影响 □2地震在世界引起的反响
□3 责任追究、灾难原因分析
8
为了克服以上缺陷,美国学者克里朋多夫给出如下定义: “内容分析是可重复地、有效地从数据推论其情境(context)的一种研究方 法。”
这个定义简洁地包含了一些内容分析法的基本概念:数据、情境、研 究目的(推论)、信度(可重复)和效度。
9
内容分析法的特征
1 研究对象不受打扰 2 研究过程可重复 3 运用的是定量方法 4 非结构化程度高 5 描述媒介内容

新闻传播学女性主义研究

新闻传播学女性主义研究

新闻传播学女性主义研究一、研究背景及方法本文主要考察了1997—2017年间发表于我国10本重要核心期刊中关于新闻传播学界女性主义研究共380篇期刊论文,采用内容分析法、统计分析法对论文进行量化描述和解释性分析,研究样本的获取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以1997—2017年为时间区间,以“性别”“女性”“女性主义”“女权”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中对以下9本期刊进行搜索,共有学术性论文320篇。

这9本刊物均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7)中新闻传播类的来源期刊,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和权威性。

9本新闻传播学界核心期刊:《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新闻记者》《新闻界》《新闻与传播研究》《编辑之友》《国际新闻界》《新闻大学》《当代传播》《编辑学报》。

第二,以“媒介”“传媒”“媒体”“传播”“新闻”为关键词搜索1997—2017年间的《妇女研究论丛》,剔除新闻资讯,共获得学术论文60篇,该期刊是CSSCI来源期刊中唯一的女性研究刊物。

二、研究论文发表数量及刊物分析通过以上统计方法,在知网中得到在1997—2017年新闻传播学界9本核心期刊中关于女性主义话题的文章一共320篇,《妇女研究论丛》中有关新闻传播的文章一共60篇。

在1999年之前,中国新闻传播学界对女性主义的研究很少,在1999年之后,中国新闻传播学界对女性主义的研究呈波动增长趋势。

2008年后,中国新闻传播学界对女性主义的研究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近年来,这个领域的研究缓慢发展。

经统计,可以从数据中得出《现代传播》《妇女研究论丛》《新闻界》《当代传播》《编辑之友》这5个核心期刊在1997—2017年间对女性主义在新闻传播学的研究较多。

其中,《现代传播》作为中国传媒大学学报在新闻传播学核心期刊中发表关于女性主义研究的论文最多,主要原因是中国传媒大学设立了媒介与女性研究中心,为其研究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研究平台。

三、论文发表研究者情况分析对在这10本核心杂志中发表超过3篇论文的四、论文发表的核心理论及议题在对女性主义传播者的研究中,各学者研究的方向大致分为女性新闻工作者研究和新闻传播学女性人才培养研究两个,对女性传播者主题的关注及研究仍然很少。

传播学策划书3篇

传播学策划书3篇

传播学策划书3篇篇一传播学策划书一、活动背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传播方式也在不断变化。

为了更好地了解人类传播行为和传播效果,提高传播效率和质量,我们计划举办一次传播学研讨会。

二、活动主题“探索传播学的未来”三、活动目的1. 探讨传播学的最新理论和方法。

2. 分享传播学实践经验。

3. 促进传播学领域的学术交流和合作。

四、活动时间[具体时间]五、活动地点[具体地点]六、活动对象传播学领域的专家学者、研究人员、从业人员等。

七、活动内容1. 主题演讲:邀请国内外知名传播学专家学者就当前传播学领域的热点问题进行主题演讲。

2. 分组讨论:将参会人员分为若干个小组,就特定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

3. 海报展示:设置海报展示区,供参会人员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八、活动宣传1. 制作活动海报和宣传册,在各大高校、研究机构、图书馆等场所张贴和发放。

2. 在相关学术期刊、网站上发布活动通知和征稿启事。

3. 利用社交媒体平台进行宣传,扩大活动影响力。

九、活动预算1. 场地租赁费用:[X]元2. 专家学者邀请费用:[X]元3. 会议资料印刷费用:[X]元4. 会场布置和设备租赁费用:[X]元5. 工作人员酬金和餐饮费用:[X]元6. 其他费用:[X]元十、注意事项1. 提前确定好活动的主题、时间、地点、规模等,并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

2.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担任演讲嘉宾,并提前与他们沟通好演讲内容和时间安排。

3. 合理安排活动流程,确保每个环节都能顺利进行。

4. 做好活动的宣传工作,吸引更多的人参加。

篇二传播学策划书一、活动背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传播方式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让信息更加有效地传播,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因此,我们策划了本次传播学活动,旨在探讨传播学的最新发展趋势,以及如何利用这些趋势来更好地传播信息。

二、活动主题"探索传播学的未来:创新与实践"三、活动目的1. 探讨传播学的最新发展趋势,包括社交媒体、短视频、虚拟现实等新兴传播渠道。

传播研究方法课程设计

传播研究方法课程设计

传播研究方法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传播研究的基本概念,掌握传播研究的主要方法;2. 掌握数据收集、整理与分析的基本技巧,能够运用所学方法对传播现象进行研究;3. 了解传播研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理解传播学的发展趋势。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方法进行传播研究,并撰写研究报告;2. 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学会使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3. 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学会与他人共同完成研究任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传播研究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探索传播现象的欲望;2.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意识到传播研究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重要性;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传播伦理,尊重研究对象,保护他人隐私。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传播学科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旨在提高学生传播研究素养,培养具备独立思考、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研究型人才。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以便学生和教师能够清晰地了解课程的预期成果,为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传播研究基本概念:介绍传播、传播研究、研究方法等基本概念,让学生对传播研究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教材章节:第一章 传播与传播研究2. 传播研究方法:讲解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研究方法,以及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

教材章节:第二章 传播研究方法3. 数据收集与整理:教授数据收集、整理的基本技巧,如设计问卷、访谈提纲,以及如何进行观察记录。

教材章节:第三章 数据收集与整理4. 数据分析:介绍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如描述性统计、推断性统计,以及使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教材章节:第四章 数据分析5. 传播研究应用:分析传播研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广告、公关、媒体等领域。

教材章节:第五章 传播研究应用6. 传播研究案例解析:选取典型传播研究案例,让学生了解研究过程,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教材章节:第六章 传播研究案例7. 传播研究伦理:强调在传播研究过程中遵循伦理原则,保护研究对象,尊重他人隐私。

XX-XX年中国传播学发展报告(二)(1)

XX-XX年中国传播学发展报告(二)(1)

XX-XX年中国传播学发展报告(二)(1)这篇"XX-XX 年中国传播学发展报告(二)"论文是程序自动抓取于互联网上,查看更多请点击:论文频道:lwxz/ 关键词:XX- XX年度中国传播学研究进展年度报告文献综述[摘要]:XX- XX年的中国传播学研究发展并不平衡。

传播理论研究继续寻求新突破,并有所成就,但焦虑情绪也若隐若现,相信压力会化为动力。

媒介经济与管理扩展了自己的“领地”,势头正旺。

广告和公共关系研究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广告研究正在探索自己的理论根基。

新媒体和网络传播研究向我们展示了全新的视野和交叉性,研究前景充满希望和挑战。

出版学与编辑学研究出现了多元发展的新趋势,其学术影响力日益增长。

XX- XX年的中国传播学研究虽然亮点不少,其实问题也存在,并且多是老毛病。

当下最需要大家坚持的是,要紧追国际前沿、扎根中国现实、掌握研究尺度、努力创新理论。

(接上)四、网络传播与新媒体研究XX-XX 年度,中国网络传播与新媒体研究在文献数量上呈现飞速增长态势,在各个重要相关研究领域都取得进展与突破;这使得本领域内的研究综述无论如何概括,都难免挂一漏万,有遗珠之憾。

一)网络传播与新媒体研究备受重视、日益繁荣中国互联网产业、网络传播事业及新兴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促使网民数量和移动通讯媒体使用者在这两年内又有了巨幅增加,至XX 年12月底,我国网民达亿,手机网民亿,这一数据显示网络在中国城乡特别是在农村的加速普及。

新媒体事件日益成为舆论关注焦点,网络传播的影响力增强,网络传播与新媒体研究备受重视,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指南与资助名录显示这一领域的研究受到极大支持。

整体看,本领域学术生产(论文、专著、课题等)的数量突飞猛进,质量有所提升。

比照前次报告,检索中国知网在这两年内收录的期刊、博硕士论文,题名中含“互联网” 的就有4106 篇,其中属“新闻与传媒”类的有398 篇。

与XX-XX年度相比,唯题名中含“博客”的文献略微减少之外,其余主题文献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较为突出的新兴研究点为“微博” (224篇)和“ SNS(社交网站或社交网络)”(106 篇)。

传播学专业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传播学专业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传播学专业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传播学作为一门涉及广泛的学科,研究内容涵盖了传媒、公共关系、广告、新闻学等多个领域。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传播学
专业的毕业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选题旨在探讨传播学专业毕业设
计的开题报告撰写方法和要点,帮助传播学专业的学生更好地完成毕
业设计。

二、研究现状分析
目前,传播学专业的毕业设计在撰写开题报告时存在一些普遍问题,如选题不够具体、研究方法不够科学、文献综述不够充分等。

因此,有必要对传播学专业毕业设计开题报告进行深入研究,总结经验,提出建议。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本文将通过文献综述和案例分析的方式,对传播学专业毕业设计
开题报告的撰写方法和要点进行系统总结和分析。

首先,对传播学领
域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明确研究方向;其次,结合实际案例,探讨
如何确定研究问题、制定研究目标和提出假设;最后,介绍撰写开题
报告的基本结构和注意事项。

四、预期成果
通过本文的研究,预计可以为传播学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些建设性的建议和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毕业设计开题报告,提高论文质量和水平。

五、结论与展望
传播学专业毕业设计开题报告是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合理撰写开题报告对于后续论文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本文的研究成果能够为传播学专业的学生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并为今后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提供借鉴。

以上是本文对于“传播学专业毕业设计开题报告”的初步构想和安排,希。

传播学案例

传播学案例

传播学案例一、佩恩基金研究——20世纪20年代“电影对儿童的影响”大型调查研究1928年,电影调查委员会的理事威廉姆·H·肖特邀请了一批大学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学家,让他们设计一系列研究来评估电影对儿童的影响,一个私人慈善基金会——佩恩基金会答应提供经济援助。

研究进行了3年,从1929年一直到1932年,其结果分为10卷,于30年代初出版。

一种媒体与一部分特殊受众间关系的调查,有12个以上的主要调查同时进行,每一个都是较大规模的调查,而且每一部分都有着截然不同的调查目的。

调查策略:精心设计的控制手段和设备的实验室实验、内容分析、调查、实地实验和布鲁默的个人自传法。

从调查对象看可以分为两个大类:评估影片的内容并确定观众的数量和构成;评估电影主题和信息对观众的影响。

一共对几种主要效果进行了研究,即电影对信息获取、态度改变、感情刺激、健康损害程度、道德水平的侵蚀程度以及对行为的影响:1.观众和影片内容:在1929和1930年间,每个儿童平均每周要看一次电影。

2.信息的获取:即使8岁小孩也能从影片中获得相当数量的信息。

(事实性材料的记忆超乎寻常得高)3.态度的改变:一些电影确实改变了儿童的态度,年纪越小效果越明显;看2部或3部涉及同一问题并且观点相同的电影比只看1部电影效果要明显;由电影引起的态度改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4.情感的刺激:成人已经学会了对电影离奇的内容“打个折扣”,而儿童则会体验真正的感情唤起。

5.对健康的损害:某些种类的影片的确干扰睡眠,这一后果可能会对健康和正常的成长产生负作用。

6.对道德水平的侵蚀:对电影中的一些镜头的描述,尤其是关于犯罪和性的,与所有实验小组的规范标准和道德观都是相反的。

7.行为的影响:电影迷和不常看电影的孩子相比,老师对他们的行为评价更低;电影的内容确实会对儿童的生活和某些活动如游戏、穿着方式、发型和沟通方式产生实质性的影响,电影还会产生大量的白日梦和幻想;电影确实对调查所研究的那部分青少年的犯罪行为起着直接的作用。

传媒伦理研究报告

传媒伦理研究报告

传媒伦理研究报告一、本文概述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媒行业作为社会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其影响力日益扩大。

然而,传媒行业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伦理问题,如信息真实性、隐私权保护、内容审核等。

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传媒行业的健康发展,更对社会道德风尚和公众利益产生深远影响。

因此,对传媒伦理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报告旨在全面梳理传媒伦理的内涵、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当前传媒伦理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探讨传媒伦理建设的路径和策略。

报告首先界定了传媒伦理的基本概念,阐述了传媒伦理在传媒行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接着,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和案例,分析了传媒伦理问题的产生原因和表现形式。

在此基础上,报告提出了加强传媒伦理建设的对策和建议,包括完善法律法规、强化行业自律、提升从业人员素质等方面。

本报告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分析法、案例研究法和专家访谈法。

通过综合运用这些方法,报告力求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为传媒伦理建设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

报告也指出了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展望,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和启示。

二、传媒伦理的理论基础传媒伦理作为伦理学的一个分支,其理论基础深深植根于伦理学、传播学、社会学、法学等多个学科之中。

传媒伦理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伦理学的基本原则,如公正、诚实、尊重和责任,为传媒伦理提供了基本的道德指导。

传媒在传播信息、塑造舆论时,必须遵循这些原则,确保传播内容的真实性和公正性,尊重受众的知情权和隐私权,并对自己的行为承担道德责任。

传播学的理论框架为传媒伦理提供了对传媒行为和传媒影响力的深入理解。

传媒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其传播的内容、方式和效果都会对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因此,传媒伦理需要与传播学相结合,研究传媒行为的社会责任、道德边界和伦理规范。

社会学视角强调传媒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

传媒不仅是社会信息的传递者,也是社会价值的塑造者。

传媒伦理需要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传媒如何反映和塑造社会价值观,以及传媒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公正中的角色和责任。

认知反应模式实验报告

认知反应模式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与目的认知反应模式是传播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由认知心理学家格林瓦尔德(Greenwald)于1968年提出,后经怀特(Wright)和佩蒂(Petty)、卡西奥波(Cacioppo)等学者发展完善。

该理论认为,广告接触会导致受众产生认知反应,进而影响态度的改变。

本实验旨在验证认知反应模式在广告传播中的有效性,并探究不同类型广告对受众认知反应的影响。

二、实验设计1. 实验方法: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实验设计,将被试随机分为三组,分别观看不同类型的广告。

2. 实验材料:选择三种类型的广告,分别为情感型、理性型和幽默型。

每种类型广告包含5个视频,共计15个视频。

3. 实验步骤:(1)将被试随机分为三组,每组观看一种类型的广告;(2)观看广告后,要求被试填写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对广告的认知反应(支持意见SA和反对意见CA)以及对广告态度的改变;(3)实验结束后,收集数据进行分析。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数据收集:共收集有效问卷60份。

2. 数据分析:(1)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被试的基本信息;(2)采用t检验分析不同类型广告对受众认知反应的影响;(3)采用方差分析(ANOVA)分析不同类型广告对受众态度改变的影响。

3. 实验结果:(1)被试的基本信息:男性30人,女性30人,年龄在18-25岁之间;(2)不同类型广告对受众认知反应的影响:情感型广告的平均支持意见(SA)为3.5,反对意见(CA)为1.5;理性型广告的平均SA为2.5,CA为2.0;幽默型广告的平均SA为3.0,CA为1.5。

t检验结果显示,情感型广告与理性型广告在SA 和CA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幽默型广告与情感型、理性型广告在SA和CA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3)不同类型广告对受众态度改变的影响:情感型广告的平均态度改变为2.0,理性型广告为1.5,幽默型广告为1.8。

ANOVA结果显示,三种类型广告在态度改变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制纪录(纪实)片对大学生群体的普法作用分析
研究背景:
我国大多数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定期都会被要求观看法制纪录(纪实)片以提高法制意识,这类观看行为大多具有强制性、教育意味明显;进入大学后,学生被要求观看法制纪录(纪实)片的频率大幅减少,存在部分学生因个人兴趣或专业需要继续观看。

90年代我国涌现出一批取材真实、拍摄尺度大、制作简陋的法制纪录(纪实)片,如《中国西部刑侦大案纪实》、《中华之剑》、《大案侦破警示录》等。

这类纪录(纪实)片大多采用现场跟拍手法或尽可能完整还原案件,血腥暴力画面泛滥,对涉案人员的个人信息和隐私几乎无保护(不进行马赛克处理)。

播出后一方面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震慑警示作用显著;另一方面,大尺度的画面使观众陷入到恐慌不安,影片中曝光的作案手法诱发了一些犯罪。

目前,90年代法制纪录(纪实)片主要作为高等院校政法专业和公安机关内部交流资料;网上的相关资源较少,但部分仍能观看完整版,存在一部分大学生为满足猎奇心理进行观看。

进入2000年后,我国的法制纪录(纪实)片尺度大幅收紧,大多制作精良、重故事描述,如《今日说法》、《天网》栏目,《法医密档》等。

这些纪录(纪实)片多以模拟犯罪现场和旁白解说的形式呈现,突出法医、干警等办案人员的侦查过程而非罪犯的作案手法,对涉案人员进行化名、马赛克处理。

由于影片中多穿插法律解读,观众能较为直观地了解到相关法律知识,但其说教也容易让人产生抵触心理;此外,目前我国每年制作的法制(纪实)纪录片数量庞大,难免存在内容重复、题材受限等问题,对大学生吸引力较弱。

本次调查将选取两部分别代表90年代和新时代的国产法制纪录(纪实)片《中华之剑》和《法医密档》向抽取的大学生播放。

《中华之剑》是由中央电视台公安部、国家禁毒委联合拍摄,帮助民众了解我国缉毒、禁毒工作状况的纪录片。

《法医密档》则以经典案例为载体,从法医视角讲述案件侦破的过程。

研究目的:
本次研究意图主要分为三点:了解法制纪录(纪实)片对大学生群体能产生哪方面的影响;是否有必要以普法为目的定期向大学生播放此类纪录(纪实)片;如果播放,什么表现形式的影片能起到更好的普法作用。

研究方法:
调查对象:暨南大学学生
调查对象的选择:样本总量为200,以政法类、法医等相关专业和其他专业为区分标准,按比例抽取。

调查方法:定量
1、发放问卷一,待调查对象填写后回收。

2、向被抽取的大学生先后播放《中华之剑》第一集和《法医密档》第一集,允许调查对象在观看过程中因情绪不安离场,对离场人员进行标记,告知其在影片结束后返回填写问卷二。

3、发放问卷二,待调查对象填写后回收。

4、分析问卷结果,得出结论。

调查问卷:
问卷一
①群体特征:性别;是/不是公安类、法律、法医等相关专业;曾/未曾看过法制纪录(纪
实)片;对犯罪类影视作品的接受度高/低
②对法制纪录(纪实)片普法作用的看法:认为/不认为有普法作用;普法作用强/弱
问卷二
①观看影片时的心理状态(针对两部影片分别填写):亢奋/恐惧/无聊/专注/好奇/其他
②观看法制纪录(纪实)片的意愿:认为有/没有必要定期向大学生播放;如果学校组织播放,愿意/不愿意观看
③观后对法制纪录(纪实)片普法作用的看法:认为/不认为有普法作用;《中华之剑》/《法医密档》普法作用大;相比其他普法方式,观看影片的作用大/小
④观看法制纪录(纪实)片会产生什么影响?(按强到弱排序)
增强法制意识/诱发犯罪心理/满足猎奇心理/学习刑侦专业知识/提高社会动员能力/其他(填写)
⑤哪些因素能增强法制纪录(纪实)片普法作用?(按强到弱排序)
法律解读/庭审现场/干警、法医视角的侦查过程/罪犯视角的犯案过程及心理/受害人及家属视角的采访/主持人的旁白解说/其他(填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