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映潮《岳阳楼记》说课参考

余映潮《岳阳楼记》说课参考
余映潮《岳阳楼记》说课参考

余映潮《岳阳楼记》说课参考资料

【课文品读】

《岳阳楼记》语言表达的“对举”之美

《岳阳楼记》语言极工。用“对举”一词来分析其语言表达的特色,是可以像线索一样牵动全文内容的。

所谓“对举”,就是相对举出、相对列出。《岳阳楼记》中,这种语言现象布满全篇。细细揣摩,可发现如下形式特点:

第一类:自对

即作者运用了大量类似于“句中自对”的短语,如“政通”对“人和”、“唐贤”对“今人”。还有“朝晖夕阴、迁客骚人、樯倾楫摧、虎啸猿啼、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春和景明、岸芷汀兰、心旷神怡”等。从语法的角度看,每个短语都由并列的两个部分构成,不仅看起来词形美观,读起来音节响亮,更为重要的是因为“自对”的原因而显得语意密集、含义深广,一个短语有着多个短语的表现力量,体现出精致简洁、描摹生动、反复强化的美感。

第二类:对偶、对仗

文中写景抒情,运用的对偶句达十几处之多,如“衔远山,吞长江”“北通巫峡,南极潇湘”“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沙鸥翔集,锦鳞游泳”“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进亦忧,退亦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它们词工句丽,音韵铿锵,笔力雄健,文采生动。用于写景,骶大笔勾勒景物,又准确生动地表现出景物的特征,同时绘景抒情,景情交融,融情人景。用于抒情议论,则境界高远,气势雄豪,既能在文中表达出自己的肺腑之言,又能将笔力渗透于文外,形成精警之语,表达出崇高的思想之美和深厚的哲理之美,乃至成为千古名言。

第三类:对称、对比

如文中的两个重要段落: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这是两个写景抒情段、排比段、骈偶段,对称与对比的特点表现得格外鲜明:都是先写景,后写情,情景交融;前段极力渲染“悲”的情感,后段尽力渲染“喜”的气氛;前段写“因己而悲”,后段写“因物而喜”;前段写“浊浪排空”,后段写“波澜不惊”;前段写“日星隐曜”,后段写“皓月千里”;前段写“虎啸猿啼”,后段写“渔歌互答”等。它们不仅在整体上形成景物鲜明的一暗一明、一阴一晴和情感一悲一喜的对比,连句段的细部都可以大致形成相互的映衬。

这两段文字,描绘了两电映照的图画,气韵生动,意境它们貌似一副长长的对联,既

又对比,含义丰富,情感如江流奔腾直下,读来动人心魄。

《岳阳楼记》大量运用“对举”的手法写词、造句、构段,是不是会因此而显得单调呢

对此,孙绍振先生在《岳阳楼记中的三个“异”》中做了非常优美的解析:

他是在古文的自由句式中适当用骈文句法来调节。例如在开头:他在“衔远山,吞长江”之后,并没有再继续对仗下去。而改为散文句法:“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又如在“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以后就没有再对下去,而是换了一种句式:“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范仲淹以对仗和不对仗的句法自由交替,显得情绪活跃,使情采和文采交融,显得自如潇洒。“春和景明”一段,十四个句组,只有六个句组是对仗的沙鸥翔集,锦鳞游泳;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其余八个句组是自由的散文句法。全部句子,都是每句四字和六字参差错落的,而在骈文中四六是有规律德交替的,而在这里则是自由交错的,可以说把骈文在节奏上呆板和散文节奏上的自由结合了起来。

【语言卡片】景物描写之美l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情感抒发之美I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L 哲理点示之美J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映潮说课】《岳阳楼记》品读教学创意

设想:

两个课时完成此课的教学。第一课时为“平实教学”,重在落实;第二课时为“生动教学”,重在欣赏。课文欣赏的话题集中在梁衡先生关于散文创作的“三境”理论上:即“景物之美、情感之美、哲理之美”上面。

课文的导入语选自汪曾祺先生的《湘行二记》:《岳阳楼记》通篇写得很好,而尤其为人传诵者,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名言。这两句话哺育了很多后代人,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品德的形成,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课文的结束语选自梁衡的《岳阳楼记是怎样写成的》:《岳阳楼记》“如珠落玉盘,风舒岫云,标新立异,墨透纸背,洋洋洒洒,震大千而醒人智,承千古而启后人。他将山水、政治、情感、理想、人格全都熔于一炉,用纯青的火候为我们铸炼了一面照史、照人的铜镜”“范仲淹为我们写了一篇千古第一美文,留下一笔重要的艺术财富和政治财富,他也就以不朽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载入史册”。

预习要求:

自读课文,自读课文注释;想一想每一段在课文中的作用。

第一课时:主要教学目标:读懂课文内容。

活动之一

1展示与作家作品有关的背景材料。2学生听读课文一遍。学生跟读课文一遍。3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滕téng 谪zhé守日星隐曜yào 薄bó暮冥冥míng 忧谗chán畏讥

岸芷汀tīng兰宠chǒng辱偕xié忘

4落实有关字词。如: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词义对比等5学生读课文注释。

活动之二学生多遍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得准确,读得顺畅。

活动之三课文译读,解决如下难句难段内容的理解:

1、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然而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湘,被贬的政客和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不同吧

2、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产生被贬离京、怀念家乡、担心诽谤、害怕讥讽的情怀,会觉得满眼萧条景象,感慨到极点而悲伤了啊。

3、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爽快,光荣和屈辱都被遗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是喜洋洋的欢乐啊。

4、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唉!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或许不同于以上这两种表现的,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为外界环境的好坏或喜或忧,也不因为自己心情的好坏或乐或悲。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在朝,则为平民百姓忧虑;处在荒远的江湖中在野,则替君主担忧。这样他们进朝为官也忧虑,退居江湖为民也:陇虑。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一定会说“比天下人忧虑在前,比天下人享乐在后”吧。啊!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和谁志同道合呢

活动之四

第三、四段课中智能练习:

1.“其”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其喜洋洋者矣B.增其旧制c.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D.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2.“则”字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则有去国还乡……B.贝Ⅱ有心旷神怡……C.然则北通巫峡D.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3.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若夫:像那,若是B.得无:没有C.至若:至于,又如D.何极:哪有穷尽

4.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霏霏…‘冥冥…‘郁郁…‘洋洋”的意思分别是:昏暗的样子、雨或雪繁密、形容香气很浓、意气风发的样子。

B.“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的意思是: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讥讽。

c.“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意思是: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光荣和耻辱一起忘了。

D.文中描写“洞庭月夜图”的句子是“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

答案:1.A 2.c 3.B 4.A

第二课时:主要教学目标:课文

美点欣赏。

活动之一

美读课文:听名家朗读录音;同学们学读;

学生朗读课文,教师用优美的对偶旬点评各段在课文中的作用;

指导学生读出第三、四段的层次,读出第三、四段的情感对比;

师生演渎,读出第五段的深沉激昂。背读课文。

活动之二美赏课文:欣赏课文,发现并赏析课文之美。

话题:课文三美。

学生思考,写发言稿,全班交流。

学生发言的内容可能涉及:

课文的景物之美、语言之美、画面之美、情感之美、结构之美、哲理之美等,还会涉及某个字句之美、某个段落之美等,教师要与学生进行简洁生动的对话。活动之三

美讲课文:由教师进行“美赏课文”的小结,用大约8分钟的时间,比较细腻深入地讲析课文之美。主要内容是课文的三美:

散文美的三个层次:描写的美,意境的美,哲理的美。

《岳阳楼记》就是这样:

描写美形象直觉暂时景的陶醉

意境美心象情感持久情的激动

哲理美抽象思想永久理的光芒

《岳阳楼记》是篇三个层次都有的好文章。大量的绘声绘景是描写的美,由景及情写“满目萧然”、写“宠辱偕忘”,这是意境的美,最后情与景的积蓄一起迸发出来,点破一条哲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千古至理名言,一读之后永远不忘。

【助读资料】

1、《岳阳楼记》通篇写得很好,而尤其为人传诵者,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名言。可以这样说:岳阳楼是由于这两句名言而名闻天下的。这大概是滕子京始料所不及,亦为范仲淹始料所不及。这位“胸中自有数万甲兵”的范老夫子的事迹大家也多不甚了了,他流传后世的,除了几首词,最突出的,便是一篇《岳阳楼记》和《记》里的这两句话。这两句话哺育了很多后代人,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品德的形成,产生了极其深远的

影响。——摘自《汪曾祺作品自选集》《湘行二记》

2、这篇文章的核心是阐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道理。但如果作者只说出这一句话,这一个理,就不会有多大的感染效果,那不是文学艺术,是口号,是社论。好就好在它有形、有景、有情、有人、有物的铺垫,而且全都用优美的文字来表述,用了许多修辞手法。在“理境”之美出现之前,已先收“形境…‘意境”之效,“三境”之美俱全。再加上贯穿始终的文字之美,算是“四

美”了,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都分别达到了很难得的高度,借用王勃在《滕王阁序》里的一句话,就是“四美具而二难并”了,是一种高难度的美。————摘自梁衡《岳阳楼记是怎样写成的》,《关文上半月》2008年第10期

2、范仲淹的名言完全来自孟子,为什么却比孟子的更家喻户晓呢这是因为,第一,从理念上说,更为彻底,不是同乐同忧,而是先民而忧后民而乐。第二,孟子以逻辑的演绎见长,所说的完全是道理;而范仲淹以情感和理性的交融见长。第三,“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只有开头一个词在语义上是对立的,而范仲淹的名句在语义上的对立是双重的:第一重是“先天下”和“后天下”,第二重是“忧”和“乐”。第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的“忧”和“乐”从语音上看是重复的,但在语义上却不是完全重复:第一个“忧”和“乐”是名词,第二个“忧”和“乐”则是动词,语音上的全同和语义上的微妙差异形成一种张力;两旬结构相同,又构成一种对偶。语音和语义的相关性和相异性,强化了情理交融、情志互渗,构成了本文的最亮点、最强音,一唱三叹的抒情韵味又由于这种结构而得到强化。

——摘自孙绍振《五种岳阳楼》,《语文建设》2007年第10期

3、滕宗谅没有文集传下来,他为求《岳阳楼记》而写给范仲淹的信保存在方志里面,此信名为《求记书》,其文篇幅几乎是后来求到的《岳阳楼记》的两倍,内容很值得玩味。

《求记书》的最后一段话很关键:“谨以《洞庭秋晚图》一本随书贽献,涉毫之际,或有所助。”这就奇怪了,滕宗谅不但在信中详细介绍了岳阳楼的历史和现状,还附送一幅图供范仲淹参考,这不明摆着不劳您大驾光临了吗由此看来,滕宗谅请范仲淹写《岳阳楼记》,本来就没有要求范仲淹亲自去岳州跑一趟,那么范仲淹没有去岳州而在邓州写下了《岳阳楼记》,是极有可能的了。

——摘自李伟国《范仲淹岳阳楼记事考》,《新华文摘》2007年第19期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