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哲学》(自然辩证法)讲课要点
第一讲 科学技术哲学
(二)中世纪宗教神学自然观
约公元5—15世纪千年间,欧洲中世纪,阿拉 伯成为东西方交流的桥梁,保留了许多古希 腊科学;中国成为东方科学文化的最杰出代 表。 欧洲,基督教统治,神学意识渗透到社会每 一个角落,不仅人们的自然观意识是神学迷 信的,甚至自然科学也成为神学的俾女。中 世纪,一切研究都带上了强烈的宗教色彩。 如有怀疑,便会被告密,带上异端的罪名, 就可能被宗教异端裁判所判处极刑。
中国
中国科学技术的特点 实用主义 整体直观的把握 李约瑟问题: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一直遥遥领先世界, 为什么到了近代却落后了?” 或者说:“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诞 生?”
儒家思想对科学技术发展的负 面作用
儒教观点中最有害的一条是,宇宙、天地、 社会、世道是停滞不变的。 儒教的第二次错误的认识是倒退论,或曰 今不如昔论。 轻视和贬低工商是儒家思想的又一糟粕。 儒家思想还反对竞争,在儒家经典中很少 提倡竞争,阐述优胜劣败的道理
(三)近代科学技术与自然观
背景:
14、15世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纺织业、金 属冶炼和机械加工等,工场手工业。商品经济、 开拓市场的需要远航探险和地理发现天文 知识和地理知识、数学和力学的发展;伴随着 文艺复兴(厌恶神性、张扬人性)和宗教改革 运动,在科学领域中产生了以天文学开始的科 学革命。
生理赫尔姆霍兹、英律师格罗夫、丹麦 科学家柯尔丁等,不同研究,独立发现。 –揭示了热、机械、电、化学等各种运动 形式的统一性,物理科学的第二次大综合, 摧毁了各种运动形式之间彼此割裂的形 而上学观点,消除了人们对于“世外造物 主的最后记忆”。(物质运动处于普遍 联系中)
化学:原子分子论,周期律,合成有机物
整体上对自然界本质和规律的直观考察,勾勒了自 然界发展变化的总体画面,肯定了自然界的物质性 和统一性,初步论述了自然界事物相互联系、相互 作用的辩证法,提出了矛盾运动是世界万物发展变 化的内在原因。
科技哲学十五讲课件
•Wohler维勒的尿素人工合成
HCNO+NH4OH
CO(NH2)2
(无机物与有机物间没有鸿沟); 说明动植物内在统一;
•细胞发现(Schleiden施莱登、Schwann施旺), •Darwin的进化论,
被Engles忽略的:
H2O+NH4CNO
彻底粉碎神创论和形而上学物种不变论;
•Maxwell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
六大缺口:
•Kant-Laplace星云说 •Lyell(赖尔的渐变论)地质学原理与[Cuvier 突变论]之争; •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Mayer迈尔、Jaule焦耳、Grove格罗夫、
(太阳系起源假说),打击神创论和宇宙不变论;
(居维叶)
Coolding柯尔丁、Helmholtz赫尔姆霍兹等],mgh﹦1/2mv×v;
人类 科学 自然
社会
(主体)
技术
(中介)
界
(客体)
三个基本研究对象:
• • •
自然界存在与演化的一般规律(自然界运动发展 的辩证法) 认识、改造自然的一般规律(科学技术研究的辩 证法) 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科学技术发展的辩证 法)
2.性质 面对如此庞大的研究对象和三个一般规律, 足见不是科学的实证方法能够胜任的,只能借助 理论概括的方法,故课程属于哲学性质,是: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分支; •介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具体科学技术之中间层次; •相对于一般哲学原理的二级哲学。
(可以通过下页图示来理解)
马克思主义哲学 基本原理
世界物质性原理 世界发展性原理
自然辩证法 (自然界) 各门自然科 学和技术学 科(天、地、 生、物、化 等) 自然现象界
历史唯物论 (人类社会)
《自然、科技、社会与辩证法》授课提纲1
《自然、科技、社会与辩证法》授课提纲1绪论辩证法的含义在哲学上,有时是指能正确说明一切真实存在的学问,有时是指关于或然性问题的学问,有时也指逻辑学。
通常意义上对辩证法的理解: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中存在的普遍联系、永恒发展的基本哲学思想。
一、自然、科技、社会与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研究对象自然界存在与演化科学技术发展与研究活动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互动的辩证关系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延伸和拓展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的学科,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果与活动进行哲学概括与总结的产物。
自然辩证法是一门哲学的学科,它处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普遍原理与科学技术各门具体学科之间的位置,并占据一个独立的层次。
面向理工农医管学科门类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课程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主体与客体(包括自然客体与社会客体)的关系本体论—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何为世界本原认识论—主体能否到达客体,思维能否认识存在,世界是否可知方法论—主体如何到达客体,思维如何认识存在价值论—客体对主体是否有用,在多大程度上有用(多利羊价值分析)课程主线中心线索:人与自然的关系研究对象:客体——自然界自然界的辩证法主体——人类科学研究的辩证法中介——科技活动科技发展的辩证法内容体系:大学科说(对科学技术哲学、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反思及各类自然科学的哲学问题)三大块说(自然观,方法论,科技观)四篇结构(自然篇,科学篇,技术篇,科学技术社会篇)基本特点:整体性,交叉性,开放性“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同时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研究内容自然篇讨论自然界存在与演化的辩证法对自然界的物质构成及演化作出合理的说明把握深受人类活动影响而对人类至关重要的那部分自然界的发展趋势对人类自身的前途、命运作出严肃的预测科学篇讨论科学发展与研究的辩证法侧重于狭义的科学观,从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的视角理解科学发展介绍科学理论讨论科学方法技术篇讨论技术发展与研究的辩证法侧重于技术史、技术哲学的视角,讨论技术的历史发展及其规律探索技术的本质及具体的结构总结概括技术研究的一般方法科学技术社会篇讨论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互动的辩证法从科学技术的外在社会特性视角讨论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化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科学技术的社会评价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二、自然、科技、社会与辩证法研究的学科基础1、自然辩证法历史的必然:19世纪自然科学和哲学两个方面重大进展的必然结果2、科学哲学20世纪20-50年代,科学哲学维也纳学派,逻辑经验主义(逻辑实证主义)50年代以出现波普尔为代表的批判理性主义(证伪主义)60年代兴起以库恩为代表的历史主义学派发展的基本轨迹是从逻辑主义到历史主义,逻辑主义着重于科学理论的逻辑分析,追求科学语言的清晰和准确批判理性主义可以视为是从逻辑主义到历史主义的过渡,他们主要是用新的视角和方法对科学进行逻辑的分析,力图对逻辑主义进行“理性重建”历史主义是焦点聚集在对科学的社会-历史考察上,认为只有逻辑的考察不能准确地理解科学3、科学社会学1931年苏联格森《牛顿力学的社会经济根源》1039年英国皇家学会会员、著名物理学家贝尔纳系统地探究了自然科学史、科学的社会作用、社会经济因素对科技发展的作用等问题,发表巨著《科学的社会功能》1938年默顿发表题为《十七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和社会》博士论文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科学知识社会学出现4、科学技术史三、自然、科技、社会与辩证法的学习意义和要求意义1、有助于人们正确理解自然界存在与演化的辩证规律。
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哲学的关系
《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哲学的关系》一、引言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哲学都是哲学领域中重要的学科,它们都对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和途径进行了探讨和阐述。
本文将从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哲学的定义、内涵、相互关系等方面展开探讨,并提出对两者关系的个人见解。
二、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哲学的定义和内涵1.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是哲学的基本组成部分之一,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方面。
它强调了对事物发展的矛盾性和统一性的认识,强调了客观存在的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
自然辩证法关注的是自然界的发展和变化规律,是一种关于自然界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哲学。
2.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哲学是研究科学技术的本质、规律和发展趋势的哲学学科。
它强调了对科学和技术活动的哲学思考,关注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规律和社会影响,涉及到对人类活动中科学技术领域的哲学问题的探讨和研究。
三、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哲学的关系1.内在联系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哲学都是探讨事物发展和变化规律的哲学学科,二者在内涵上有着一定的相似性。
它们都强调了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都致力于揭示客观存在的事物发展规律。
2.相互促进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哲学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
自然辩证法对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进行了系统的深刻的阐述,这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哲学思考的理论基础。
相应地,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为自然辩证法的认识实践提供了新的发展和验证。
3. 对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意义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哲学都关注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和途径,二者都是为了促进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从而更好地改造和利用自然,造福人类社会。
四、个人见解在我看来,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哲学是紧密相关的,二者共同构成了人类对世界认识和改造的理论基础。
自然辩证法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哲学思考的理论基础,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自然辩证法的认识实践。
我们需要在实际科学技术活动中,不断总结经验,积极借鉴自然辩证法的辩证思维方法,不断推动科学技术的健康发展。
自然辩证法重点
自然辩证法》复习重点《自然辩证法》复习重点第一讲:自然辩证法纵横谈一、何谓“自然辩证法”2、辩证法:(1)辩证法的存在方式:通常是作出如下的分类:其一是区分为“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其二是区分为“自然辩证法”、“社会(历史)辩证法”和“认识(思维)辩证法”,其三是区分为“自发辩证法”、“唯心辩证法”和“唯物辩证法”。
(4)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概念:马克思主义认为,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是在肯定矛盾的基础上关于发展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给唯物辩证法下了科学的定义:唯物辩证法不过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3、自然辩证法:主要是由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这部著作所开创的一个广阔的研究领域。
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就自然辩证法这个语词的原意说,它是指自然界发展的辩证法,就它是一门学科说,它的基本内容由三部分组成,(1)研究揭示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规律,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自然界的辩证法,(2)研究揭示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科学技术发生与发展的一般规律,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发展的辩证法,(3)研究认识自然界和改造自然界的一般方法论,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
三、自然辩证法与哲学的关系:2、自然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自然辩证法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分支。
它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展开对自然界、科学技术及科学技术研究的一般规律的探讨。
自然辩证法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又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自然辩证法是介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自然科学、技术之间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学科。
与最高层次的哲学相比较,可把它归属为亚层次。
自然辩证法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学技术的纽带。
3、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辩证法)与科学哲学的关系:所谓“科学哲学”,即关于科学的哲学理论,是哲学对科学这一现象的研究或反思,这里所说的“科学”指的当然是自然科学。
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哲学)
(3)系统与环境:自然界是一个动态的 开放系统
• 自然系统三要素:物质、能量、信息 • 孤立系统:无交换 • 封闭系统:只有能量交换 • 开放系统:三要素与外界交换
(4)自然系统的整体性:整体和部分
•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1+1>2 • 量子关联:非定域性
4、自然系统的层次结构
• (1)自然系统的结构性:结构与功能 • 自然系统的结构:自然系统的诸组成要素
之间相互关系的总和,表现为系统的内部 组织形式、联系方式或秩序; • 自然系统的功能:系统与外部环境相互作 用中表现出来的性质、能力和功效; • 空间结构、时间结构
(2)自然系统的层次性
• 宇观世界:行星系、恒星系、星系、星系 团、超星系团等
• 中观世界:生物大分子、细胞、组织、器 官、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 圈等
论引力场方程、宇宙学的人择原理、暴胀 宇宙论、量子力学的相关态表述 • (3)多宇宙论的哲学意义
四、自然界的人化
• 1、人的现实的自然界:“人化自然” • 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从“自在自然”到
“人化自然”(天然自然、人工自然) • 现代科技革命:自然界的全面人化 • 人化自然与生活世界
2、自然对人的异化:生态危机
2、自然演化的自组织机制
• 开放、非平衡态:自组织的必要条件 • 非线性相互作用:自然演化的内在机制 • 涨落:生序原理
3、自然界的无限发展:循环发展律
• (1)自然演化的周期性:进化与退化的交 替
• (2)自然界循环发展的无限性:现代宇宙 学
4、多宇宙论: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
• (1)可居住世界多元性思想的萌芽和发展 • (2)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多宇宙思想:相对
• (3)生态自然观:人的能动性与受动性、 人的内在尺度与自然的外在尺度、人是自 然的消费者又是自然的调控者和协同进化 者
自然辩证法 4第四讲 科学与技术的本质和结构
一、科学和技术的本质
科 学 造 假
一、科学和技术的本质
2005年8月3日在英国《自 然》杂志上报导,韩国首尔大 学教授黄禹锡教授带着世界第 一只克隆狗正式露面。
2005年12月23日韩克隆之父 被认定论文造假, 向国民道歉
---韩国国耻
一、科学和技术的本质
2、技术的本质
(1)技术的内涵: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 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或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 的总和。
积性。
3、科学与技术的区别与联系(1)区别:
项目
科学
技术
1、目的和任务
认识客观世界回答是什么,为 变革客观世界,解决做什么,
什么
怎么做
2、活动过程
从实践到认识,从物质到精神 从认识到实践,从精神到物质
3、形态
表现为概念、原理、学说、理 可操作的知识及知识的物化形
论的知识形态
态,
4、评价标准
一元性:真理性
④探索性和创造性——科学的生命在于创造,不断探索未知和创 造新的知识是科学的根本任务和一大特征。
⑤主体际性(交流性)、通用性和共享性——科学知识要接受不 同认识主体用实验进行重复检验、讨论、交流。科学本身 没有阶级性。
⑥生产力属性——科学从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生产力需 要技术的中间环节。
一、科学和技术的本质 (3)伪科学
①什么是伪科学
打着科学的旗号,把没有科学根据的非科学理论或 方法宣称为科学,甚至比科学还要科学.
日本物理学会2006年3月在爱媛大学、松山大学召开的第 六十一次物理学会年的主题为“伪科学”的研讨会:
“伪科学”不是指位于科学与潜科学之间的微妙活动,而是 指尽管其在科学上的错误(乃至无意义)已经明确无疑,却仍 然在表面上假装科学进行的活动。
自然辩证法讲义
自然辩证法当代科技的发展,提出许多囿于专业无法回答的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科技研究和思维方法的关系,科技发展规律,科技与社会的互动,等等。
“自然辩证法”(又称“科学技术哲学”)以科学技术的历史发展及其社会运行为基础,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借鉴当代人文社科学术新成果,力图做出自己的回答。
因此,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演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自然辩证法从哲学高度,结合人文社科关于科学技术的研究(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来深化对于人和自然、科学技术研究及其发展规律、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的认识。
第一篇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自然哲学)第二篇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科学学与科学方法论)第三篇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技术学与技术方法论)第四篇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社会学)自然篇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辩证自然观、系统自然观(包括演化自然观)、生态自然观(包括工程师的环境伦理责任)导入工程的自然属性:1、工程的物质性:―自然界提供什么,人类就利用什么,自然界有什么,人类就需要什么,人类的需要只是对自然物的反映。
‖2、工程的合乎规律性:工程只有以天然自然的自然属性为基础,遵循自然规律,它才能被创造或建造出来培根:要改造自然,首先必须认识自然。
恩格斯:―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3、工程的回归自然特性:―一切产生出来的东西,都一定要灭亡。
‖―在一个技术社会里,商品废弃早已成为了进步的一个组成部分。
‖——阿诺德·盖伦(德国社会学家)自然环境其实是一个封闭系统,在物质-能量和同化-再生能力方面基本上是固定的。
科学技术概论(自然辩证法) (1)
一、为什么说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利于提高科学技术研究的创造性?自然辩证法又称科学技术哲学,是以科学技术的历史发展及其社会运行为基础,运用马克思主要的基本观点,借鉴当代人文社科新成果,力图对科学技术的一般问题做出回答。
因此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演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自然辩证法所以研究和揭示的是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规律,即自然界的辩证法,人类通过科学技术实践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规律,即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以及作为一种认识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科学技术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即科学技术发展的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自然科学观和自然科学方法论,对于我们认识自然界和自然科学以及认识和处理与自然有关的各种现实问题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对科研具有指导作用;2)当代科研需要辩证法思维;3)著名科学家重视自然辩证法的研究;4)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利于少走弯路,做出创造性研究;5)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利于提高新科技管理能力。
自然辩证法目的在于促进科学技术的自我意识和哲学反思。
通过这种反思,科学技术对自身的发展方向会更明晰。
社会公众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和社会定位的理解也会更加明确。
具体来说,自然辩证法在科技工作者思想建设中有如下六个方面的作用:1.自然辩证法为科学研究提供正确的哲学指导思想,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利于拓展科技工作者的知识面,更好的参与现代化建设,有利于增强科学研究的预见性、科学性、系统性和创造性,克服科学研究中的盲目性、机械性、摇摆性和曲折性。
自然辩证法作为一种哲学,它并不能代替具体科学,但可以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对科学知识和技术知识进行本体论抽象形成自然观,对科学和技术研究活动进行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抽象形成科学技术方法论,对科学技术与其它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进行价值论抽象形成科学技术观,这些对科学技术研究特别是超前研究提供了哲学基础和方法论。
《自然辩证法》第二篇 科学技术方法论
7
自然辩证法 第二篇 科学技术方法论
中介系统
工具系统:
• 物质化的工具、仪器(身体的延伸)
精神性中介
• 已有的理论规则 • 科技方法
– 包括科研的一般程序,推理规则、语言符号的运用等。
8
自然辩证法 第二篇 科学技术方法论
与境(context)。
抽象地看,有了科学认识主体、客体和对象,就可以 展开科学认识活动。实际上,科学认识过程仍然受到 许多非逻辑的、文化的、社会的环境的影响,以及科 学认识主体本身的背景制约。我们把所有这种背景性 和环境性的影响称为与境影响。与境是科学认识活动 作为系统的环境。更大场景的社会经济、政治和组织 影响通过比较直接的科学认知与境作用于科学认识系 统。科学认识活动就是在这种与境中通过科学认识主 体、客体和中介之间展开的一种认识上的矛盾运动。
第二篇 科学技术方法论
导言 & 第一章
需要把握的总体线索:
1、科学认识是一个综合运用各种研究方法的过程, 不存在唯一的、万能的研究方法。
2、科学认识是客观求实的过程。
3、科学研究是一个批判创新的创造过程,这一创造 性过程具有不同的阶段,不同阶段需要运用不同的 研究方法。
4、运用科学方法目的在于高效、可靠地获得科学知 识并增进人类知识总量,科学知识的增长机制问题 是科学方法论研究的重要问题。
数% 14.0 18.1 17.8 20.2 8.2 15.5
资料来源:梁立明.科学出版社.1995
34
自然辩证法 第二篇 科学技术方法论
我们选择<中国社会科学>,其合作比例:
年份 1981 1991
合作比例 22% 14%
自然辩证法讲义
自然辩证法讲义邓周平序言本课程讲义的核心是科学技术哲学,包括它的方法论、思想内容、科学技术与文化、宗教、社会各个方面的联系等,尤其是科学的运行制度。
本讲义的教学目标是:第一,对科学技术的哲学思想,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视角,有比较准确的把握;第二,对科学与技术思想史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第三,对科学和技术与社会其他部分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清晰而正确的认识;第四,对科学与技术本身的社会运行制度有一个较为清晰而正确的认识;第五,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到哲学、文化、艺术等方面的思想,对于从事科学与技术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并且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故而,本课程最根本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心智能力,包括人文与科学两个方面的智慧水平,以便为他们走向社会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关于本课程的学习方法,希望学生以一个比较宽广的中西方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视野来看待和理解科学技术是如何内生于人类文明和文化的土壤之中。
学习本课程的最好方法是从人类文明和文化的角度去理解当代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历程。
本讲义分三个部分:本体论、认识方法论和科学技术的社会关系。
本体论主要探讨物质论、实在论及本体论在科学理论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论在今天遭遇哪些困难?在西方科学理论中,本体论处于何种地位。
认识论主要探讨在科学中的认识方法。
休谟的归纳问题,康德对休谟归纳问题的处理,波普尔的处理方式,科学假设、科学推理、直觉、科学理论与科学中的价值冲突等等。
科学的社会功能主要探讨科学技术对社会的作用、科学技术的伦理问题、科学与人文的关系和科学内部共同体的相关问题——主要谈科学的运行机制方面的问题。
内容简介绪论:第一节、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基本性质第二节,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第一章:物质与实在第一节、物质第二节、实在与世界第二章物质世界的演化第一节、星系演化第二节,自然界演化的不可逆性、自组织与复杂性第三章,人与自然的关系第一节,人类中心主义的谬误第二节,生态自然观第三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第四章.科学认识与科学理论第一节.科学问题与科学事实第二节.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第五章系统认识方法第一节系统方法第二节系统认识论第六章科学理论的评价与检验第一节科学理论的逻辑评价第二节科学理论的实践检验第七章科学发展的模式第一节累积式发展观第二节否证式发展观第三节社会历史发展观第八章科学技术的社会组织第一节科学的社会组织制度第二节科学的社会机制第三节技术的社会组织形态第四节技术运行的社会机制第九章科学伦理与技术伦理第一节科学规范与科学伦理第二节技术规范与技术伦理第十章科学与人文宗教的关系第一节科学与人文的关系第二节科学与宗教的关系第十一章科学技术和中国现代化第一节科学技术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关键第二节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中国发展道路第三节中国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选择第十二章船舶科学理论与船舶技术思想第一节船舶科学理论史第二节世界船舶技术思想第三节中国船舶技术理论与实践绪论自然辩证法主要是由恩格斯创立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然辩证法教程
自然辩证法教程(fa 3)一、自然辩证法概述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
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社会关系。
二、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自然界是指宇宙中一切存在的事物和现象的总体。
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宇宙中各种物质运动形式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宇宙中的客观存在。
三、科学技术的本质和作用科学技术是人们对自然界的认知和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
其本质是人类对自然规律的探索和利用,以提高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能力。
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四、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密不可分,科技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同时社会发展也对科技提出了新的要求。
科技与社会的互动关系表现为:一方面,科技的发展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社会的发展又对科技提出了新的需求和挑战,进一步促进了科技的进步和创新。
五、科学技术的历史演进科学技术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在古代,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主要基于经验和直观观察,科技水平相对较低。
随着人类对自然界的深入探索和知识的积累,科学理论逐渐形成,技术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近现代以来,科技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六、自然观的历史演变自然观是指人们对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看法和观点。
随着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入和科技的进步,自然观也在不断地演变和发展。
古代的自然观主要基于宗教信仰和神话传说,强调自然界的神圣性和神秘性;近代以来,随着科学理性的兴起,人们开始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自然,形成了以实证主义和理性主义为核心的自然观;现代社会中,随着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的兴起,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生态自然观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七、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方法论是指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和技术手段。
自然辩证法讲解
自然辩证法1自然辩证法的性质、内容与方法性质: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不仅具有哲学属性,而且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
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
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内容:自然辩证法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它的产生与发展同哲学、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有着密切的关系。
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的基石,自然辩证法仍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织部分。
2近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点1)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关于自然界万物的本源,泰勒斯认为是“水”阿那克西米尼认为是“气”赫拉克里特认为是“火”亚里士多德:“四元素说”(土、水、气、火)。
而对于自然的定义,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说:自然包含三层意思,一是指生长着的事物的生成;二是指生长着的事物所从出的内在的东西;三是指天然物体原初的运动之根源,它就在物体的自身中。
但这种朴素的自然观有许多局限性:这种自然观虽然正确地把握了自然界总画面的一般性质,但无法具体说明自然界的联系;这种自然观虽然想从自然界本身寻求对自然现象的解释,但是当时还缺乏足以将自然现象联结成因果链条的经验知识;这种自然观对构成自然界总体的部分和细节不清楚,因而对总体联系的认识自然也就带有很大的模糊性。
由于科学技术的限制,古代思想家对世界的认识是笼统的和模糊的,达不到分析和解剖的精确程度用猜测填补知识的空白,用哲学的思辨缔造自圆其说的理论。
2)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摈弃了古代朴素唯物辩证法自然观的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强调经验的和实证的方法,主张用分析还原的方法去研究对象,把对象分析、还原为它的终极组成因素,然后在思想上把这些因素重建为一个整体。
科学技术哲学(自然辩证法)复习要点
《科学技术哲学》(《自然辩证法》)复习要点王家传第一部分课堂讲课及补充内容要点第一章概念论: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一、卡尔纳普的证实原则生平著作鲁道夫·卡尔纳普(Rudolf Carnap,1891-1970)是美籍德裔著名数理逻辑学家、哲学家。
1910-1914年在弗莱堡大学和耶拿大学学习数学。
一战期间在军队服役,战后回到耶拿大学学习物理和哲学。
1926-1931年在维也纳大学任哲学教授。
1935年移居美国,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1961年退休。
主要著作:《世界的逻辑构造》(1928)、《哲学与逻辑句法》(1934)等。
科学划界标准两类命题卡尔纳普认为,科学命题有两类:一类是综合命题,另一类是分析命题。
综合命题是对事实有所断定的经验科学命题,能被经验证明真假。
例如:“地球围绕太阳转。
”分析命题是对事实无所断定的形式科学的命题,其真假由定义和逻辑形式来决定。
例:“单身汉是没有妻子的男人”,“2+3=5”。
划界标准是否属于分析命题或综合命题是划分科学与非科学的标准。
科学:属于综合命题或分析命题的命题。
非科学:既非综合命题又非分析命题的命题。
例如:“宇宙是无限的。
”真理:综合真理和分析真理。
综合真理是被经验证实的综合命题,分析真理是符合逻辑句法的分析命题。
二、波普的证伪主义生平著作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1902-1994)是英国著名科学哲学家。
生于奥地利。
1928获维也纳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定居英国,任伦敦大学教授、哲学系主任,加入英国籍。
主要著作:《研究的逻辑》(1933),《科学发现的逻辑》(1956),《猜想与反驳》(1963),《客观知识》(1972),《开放社会及其敌人》(1945)等。
波普认为,科学命题不能被经验证实,只能被经验证伪。
能够被经验证伪的命题才是科学命题。
这就是他的著名的证伪主义。
划界标准:能否被证伪是科学与非科学划界的标准。
科学命题:能被经验证伪的命题。
自然辩证法知识要点
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之间的关系(1)他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组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
他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与天然自然界、人鱼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了理论依据,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2)塔门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各有侧重点,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生态自然观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和发展。
(3)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互相联系,系统自然观通过系统思维方式,为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
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生态自然观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协调性关系,为系统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
科学与技术的主要区别(1)与自然的关系不同。
科学是人对自然的理论关系,属间接生产力,技术是人堆自然的实践关系,属直接生产力。
(2)目的不同。
科学术语认识范畴,主要回答“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技术属于实践范畴,主要解决“做什么”、“如何做”的问题。
(3)可预见性不同。
科学研究过程探索性强,研究目标相对不确定,一般难以预见,而技术研究过程计划性强,目标相对明确,总体来说是可预见的。
(4)评价标准不同。
科学进步的标准在于能否完善科学理论,扩大科学知识的储备,技术提高的标准在于是否能生产处出新的和更好的产品。
科学和技术的联系(1)科学与技术都是以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为宗旨的一种社会活动。
他们都以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为满足人类长远生存和发展需要而创造更为优越的环境为根本目的。
(2)科学和技术都是与社会的物质生产紧密相关。
他们都生产于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都可归于生产力的范畴,社会的物质生产需求是科学与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
(3)科学与技术在历史与现实之中存在着互为条件,互为动力的联系。
科技哲学十五讲课件
Philosophy of S&T 原名《自然辩证法概论》 Dialectics of Nature 导言什么是科学技术哲学第一篇自然观第一章人类主流科学自然观的历史回顾第二章自然界的存在形式第三章自然界演化发展第四章人与自然第二篇科学技术方法论第五章科学认识和科学方法第六章科学问题与科学事实第七章科学抽象和科学思维第八章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第三篇科学技术观第九章科学技术发展的机制第十章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条件第十一章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导言 : 什么是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哲学(自然辩证法)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探索自然界和科学界发展的普遍规律,探讨当代科学、技术、经济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研究领域遍及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等基础研究领域的一门新兴综合交叉学科。
教学要求:了解科学技术哲学的对象、内容和性质;认识科学技术哲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必然性;明确学习科学技术哲学的意义。
2.自然物质系统的普遍性与相对性系统是指由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要素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统一整体。
要素是指组成系统的各个部分联系:是形成系统的必要条件突现:即形成新质是形成系统的充分条件自然界中,从基本粒子到总星系,所包含的各个物质层次都可以视为系统。
故自然物质系统具有普遍性。
世间万物皆系统;世间处处皆系统。
系统的实体要素是实物,系统的联系要素是场。
(2)从有机小分子到有机大分子氨基酸分子通过脱水过程形成肽链,产生蛋白质。
依据相似的基本原理,核苷酸相互结合形成核酸。
(3)从有机大分子到原始生命这一阶段,目前尚缺乏可靠的科学证据,因此生命起源仍然是当代基础自然科学的重大课题。
(4)从原始生命到高级生命这一阶段,完全可以由进化论和遗传学来阐述其构成机理。
(2)技术预测的方法论原则 a、惯性原则 b、类推原则 c、统计原则 3、技术创造方法(1)技术原理构思的一般方法 a、原理推演法 b、实验提升法 c、自然模拟法 d、移植法 e、回采法(2)创造技法简介 a、发散型发明方法①智力激励法②集体启发法③联想发明法 b、收敛型发明方法 c、综摄法(synetcics) 4、工程设计方法(1)工程设计概述(2) 工程设计一般步骤 (3)工程设计的一般方法 a、传统设计方法(常规设计) b、功能设计法 c、工效学设计 d、现代系统设计 5、技术评估(1)技术评估的含义(2)技术评估的标准(3)技术评估的特点 a、整体性 b、中立性 c、批判性一、单选题(20分)1.科学来源于() a.理论; b.实践; c.经验; d.思维 2.技术的实用性是由()a .技术本质决定的;b.生产发展水平决定的;c .技术发展的环境和目标决定的;d.科学的基础性决定的 3.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是() a.发展教育和科技; b.繁荣文学艺术; c.发展体育和卫生;d.文学创作 4.技术成果利用的性质和价值由()a.专家来评价;b.社会来评价;c.发明人来评价;d.专门机构来评价5.在现代技术领域中() a种子型技术越来越多;b.大众型技术越来越多;c.需求型技术不断涌现d.基础型技术发展迅速 6.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目标是( ) a.为农业、畜牧业改良品种; b.为克隆技术的发展创造条件;c .完成对人类所有基因的解密工作;d .寻找出了问题的基因,解决人类遗传疾病治愈难的问题 7.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就要十分重视( )。
自然辩证法讲课提纲
二、逻辑经验主义:科学是一种可证实的知识体系
确实,科学、哲学甚至宗教都是一种知识系统,但是科学这 种知识系统与哲学、宗教等知识系统还是有区别的。自近代以来, 科学家往往强调通过实验检验来断定科学定理的真理性,也就是 说,科学是最讲究“实证”的。这一特点哲学、宗教等知识系统 却并不具备。于是,经验主义特别是二十世纪上半叶的逻辑经验 主义便把“可证实性”作为科学的本质特征。他们认为,科学是 一种可证实的知识体系。
(12)E 是一个更大的知识领域的组成部分,也就是说, 至少有另外一个(相邻的)研究领域,使得(a)这两个领域 的整个看法、形式背景、特殊背景、知识储备、目的和方法 体系有着真正重合的部分;(b)一个领域的论域包括在另外 一个领域的论域之中,或者说一个领域的论域中的每个分子 都是属于另一个论域的体系的组成部分。”(M·邦格,“什么 是伪科学”,载《哲学研究》,1987 年第 4 期)
非科学
界定好科学之后,邦格认为“非科学”就 很好界定了,“任何不能满足上面所说的所有 十二个条件的认知域都将被称为非科学。神学 和文学批评是典型的例子。”这样,邦格就把 科学和非科学的界线清楚地划分出来。
研究域
在认知域概念的基础上,邦格又提出了“研究域”(Research field) 的概念。研究域就是人们那些带有研究性的认知活动,它满足上述 十二条中的第(1)、(2)、(3)、(8)、(11)、(12)这样六个特征, 简称为研究域。它包括人类的如下的认知活动:自然科学,应用科 学,形式科学(数学和逻辑),技术(包括医学),社会科学(政治 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人文科学(哲学、文学、历史学、 语言学)。在研究域概念的基础上,邦格认为就可以把科学和前科学 的界线划分出来,前科学就是指这样一些认知活动,它正处在从研 究域向科学转化的过渡阶段,即它在满足研究域的六条本质特征的 基础上,又满足了科学的其它几条本质特征,但尚未达到满足科学 的十二条本质特征。历史上,天文学、地学等在成为科学之前都经 历过这个阶段。
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哲学
三、技术认识论
• 1 、什么是技术认识? • (1)技术认识是如何可能的?
三、技术认识论
• 1 、什么是技术认识? • (2)技术认识的理论预设: • A、世界是由各种事物构成的; • B、事物彼此联系构成相对独立的系统; • C、没有无缘无故的生长,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消
亡; • D、决定通常是一元的和概率性的; • E、所有事物、所有过程都符合于客观的稳定模
• 按不同自然系统结合能形式与大小划分
• 以普适常数区分自然系统的物质层次
(4)自然图景
• 无限层次立体网络:无上限、无下限
二、自然界的演化(上)
• 1、从存在到演化: • (1)演化与进化 • (2)时间存在于演化之中:内部时间 • (3)演化:从无(潜态)到有(显态) • (4)演化:复杂性源于简单性 • (5)微观系统和宏观系统:共济进化
3、自然界:以系统方式存在的有机整体
• (1)系统的概念:贝塔朗菲(系统论 创始人)认为系统是“处于一定的相 互关系中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 部分(要素)的总体”。
(2)系统:自然界物质存在的普遍形式
• 每一个物质系统都是由诸多要素构成 的,而每一个物质系统之外,又有别 的物质系统,即存在于一定的环境关 系中,系统是自然界物质存在的普遍 形式。
• 什么是异化? • 什么是人的异化? • 生态危机的表现:人口激增、自然资源短
缺(土壤、森林、物种、矿物)、环境污 染(大气、酸雨、臭氧、水污染、土壤污 染、化学污染、物理污染、放射性污染、 热污染)
《阿凡达》
3、对于生态危机的反思与生态自然观
• (1)生态危机的实质:人与自然关系的危 机
• (2)生态危机的实践根源:工业文明与生 态系统的冲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技术哲学》(自然辩证法)复习要点第一部分课堂讲课内容要点第一章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一、卡尔纳普的证实原则生平著作鲁道夫·卡尔纳普(Rudolf Carnap,1891-1970)是美籍德裔著名数理逻辑学家、哲学家。
1910-1914年在弗莱堡大学和耶拿大学学习数学。
一战期间在军队服役,战后回到耶拿大学学习物理和哲学。
1926-1931年在维也纳大学任哲学教授。
1935年移居美国,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1961年退休。
主要著作:《世界的逻辑构造》(1928)、《哲学与逻辑句法》(1934)等。
科学划界标准两类命题卡尔纳普认为,科学命题有两类:一类是综合命题,另一类是分析命题。
综合命题是对事实有所断定的经验科学命题,能被经验证明真假。
例如:“地球围绕太阳转。
”分析命题是对事实无所断定的形式科学的命题,其真假由定义和逻辑形式来决定。
例:“单身汉是没有妻子的男人”,“2+3=5”。
划界标准是否属于分析命题或综合命题是划分科学与非科学的标准。
科学:属于综合命题或分析命题的命题。
非科学:既非综合命题又非分析命题的命题。
例如:“宇宙是无限的。
”真理:综合真理和分析真理。
综合真理是被经验证实的综合命题,分析真理是符合逻辑句法的分析命题。
二、波普的证伪主义生平著作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1902-1994)是英国著名科学哲学家。
生于奥地利。
1928获维也纳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定居英国,任伦敦大学教授、哲学系主任,加入英国籍。
主要著作:《研究的逻辑》(1933),《科学发现的逻辑》(1956),《猜想与反驳》(1963),《客观知识》(1972),《开放社会及其敌人》(1945)等。
波普认为,科学命题不能被经验证实,只能被经验证伪。
能够被经验证伪的命题才是科学命题。
这就是他的著名的证伪主义。
划界标准:能否被证伪是科学与非科学划界的标准。
科学命题:能被经验证伪的命题。
例:“所有天鹅都是白的。
”非科学命题:不能被证伪的命题。
占星家的命题、宗教和哲学上的一些命题都属于这一类命题。
理论是大胆的假设波普认为,理论仅是一种猜测,它是为解决问题而提出的一种大胆的假设。
因此,理论是真实性和虚假性的统一。
证伪主义的意义提倡两种重要的科学精神:①不怕犯错误的精神(大胆猜测);②批判和革命的精神(不盲从权威)。
波普尔的理论对破处迷信、解放思想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章从科学与宗教的比较看一、科学与宗教相互区别和对立科学是无神论思想体系,宗教是有神论思想体系。
科学追求的是现世的生活,宗教追求的是来世的幸福;科学属于唯物主义,宗教属于唯心主义。
科学涉及事实,宗教关乎价值。
科学的终极实在是自然,宗教的终极实在是道德。
科学是对事实的陈述,宗教是对信念的表达。
科学探讨外在、客观的物质世界,宗教关注内在、主观的心灵世界。
科学是理性和物质的活动,宗教是感性和心性的活动。
科学探究物质关系,宗教思索人神关系。
科学满足人们理性的需要,宗教满足人们信仰的需要。
二、科学与宗教相互依存和补充在世界观和认识论上,宗教和科学都有相同的对象。
人类在认识宇宙和人生上,既需要科学的维度,也离不开宗教之参照,二者相辅相成。
人的活动是局部的,却又受到一种整体的关联。
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却要面对一个无限的宇宙。
人的存在是相对的,却又感触到时空本身的绝对存在。
人的生命是短暂的,却领悟到一种超越生命的永恒意义。
科学认识局部,宗教把握整体科学关注暂时,宗教追求永恒,二者相互补充。
科学和宗教都是双刃剑,两者需要通过相互取长补短方法来克服各自的弊端。
爱因斯坦说:“科学没有宗教就像瘸子,宗教没有科学就像瞎子。
”三、结语人们的欲望需要得到满足,但同时也需要加以抑制;人们不仅要立足于现世而生活,也同样需要对来世追求有所追求;人们不仅要获得物质上的享受,也需要追求灵魂的净化。
将物质享受与灵魂净化统一起来,使二者保持平衡,这样才不至于走向任何一个极端,既不去做一个商品拜物教者,又不去当苦行僧,这就是中庸之道。
我们反对作为“人民的鸦片”的任何宗教以及一切与政治、经济和民族利益勾结在一起的宗教。
但是,我们需要一种满足信仰需要和培养人们善心、净化人们心灵的纯洁宗教,比如以培养高尚人格为目标的儒教。
科学不是万能的,在当今时代,宗教在人们的生活中仍然具有重要的作用。
宗教与科学相互依存、相互补充。
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就是理性与信仰的关系,理性不是万能的,信仰是人生必不可少的。
第三章从科学与易学的比较看科学是通过探索自然规律的方式来发掘自然界的物质力量,但是,人类不仅需要利用物质力量,也需要思考人生哲理,也需要利用象征意义,象征意义可以满足人们在精神生活中的某些需要。
科学通过实证的方式来解释自然界,但是,并非所有的现象都可以通过实证的方式来解释,想象的解释方式是人类所不可缺少的。
科学不是万能的,在科学无能为力的地方,易学往往具有重要的作用。
易学是一种诗意的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易学和科学相互补充,共同为人类服务。
第四章生态整体主义人类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从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出发,认为人是生态系统的中心,是宇宙的中心,不承认自然物的内在价值和主体地位,只承认自然事物的满足人类需求的工具价值,强调人类的价值主体地位。
人类中心主义以利己主义为原则,强调探索自然的奥秘和征服自然,缺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在人类中心主义影响下,人们认为自己是自然的立法者而讲自己凌驾于自然之上,把自然界当成人类取之不尽的资源库,把征服自然看作是自己最大的乐趣和成就,以人为尺度来衡量一切。
生态整体主义生态整体主义把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把是否有利于维持和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和谐、稳定、平衡和持续存在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根本尺度,作为评判人类生活方式、科技进步、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终极标准。
作为一种系统理论,生态整体主义形成于20世纪,主要代表人物是利奥波德和罗尔斯顿等。
美国著名环境保护主义者,环保先驱人物,保护野生生物之父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1948)提出了“和谐、稳定和美丽”三原则。
美国的环境伦理学家霍尔姆斯·罗尔斯顿对生态整体主义进行了系统论证,并补充了“完整”和“动态平衡”两个原则。
深层生态学代表人物挪威著名哲学家阿伦·奈斯补充了“生态的可持续性原则”。
生态整体超越了以人类利益为根本尺度的人类中心主义,超越了以人类个体的尊严、权利、自由和发展为核心思想的人本主义和自由主义。
从生态危机和生态整体观的角度来看,人类几千年来所犯的最致命的错误,就是以自己为中心、以自己的利益为尺度,没有清楚而深刻地认识到与人类的长久存在密切相关的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和整体价值。
生态整体主义要求人们为了生态整体的利益而不只是人类自身的利益自觉主动地限制超越生态系统承载能力的物质欲求、经济增长和生活消费。
第五章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科学观后现代主义的英语原文是Postmodernism。
它的前缀post指“在…之后”。
后现在不仅有现代之后的意思,还有反现代、超越现代的含义。
后现代主义反对逻各斯中心主(Logocentrism),反对主客体的二元区分,强调多元性、平等性、不确定性、创造性、独特性和游戏性等。
后现代主义所关心的是非线性的、表现力丰富的、超越理性的思想。
受启蒙运动的影响,这些思想曾被边缘化、弱化。
后现代主义有这样一个信仰,即人类所有的知识都是有限的,而且受特定文化的影响。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一定的思维定势,人类天生如此。
因此,人们在获得任何真理时,都不能逃避语言的藩篱,不能脱离当时的思想。
后现代科学观反对科学沙文主义,主张在各种学科平等发展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
费耶阿本德认为当今是一个科学沙文主义的时代。
科学沙文主义把科学看成唯一的真理, 它要废黜百家、唯我独尊。
在今天,虽然宗教与国家分离了,宗教不再占据统治地位。
但是,科学又与国家紧密勾结在一起,科学独断主义严重地摧残了人性。
费耶阿本德说: “科学是一个最新的、最富侵略的、最教条的宗教,因而除实行政教分离外, 还必须辅以政府与科学的分离,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道主义。
”费耶阿本德指出,为了克服科学沙文主义,人们要对科学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他认为, 科学只是人用于应付环境的众多工具之一, 它既不是唯一的工具,也不是一贯正确的工具。
人们应该把科学放在适当的位置上, 把它看作既有许多优点又有许多缺点的一种知识形式。
费耶阿本德认为,我们必须重新考虑科学之外的意识形态的作用, 打破科学对话语权的垄断。
教会和国家的分离必须由科学和国家的分离来补充。
费耶阿本德提倡非理性主义科学观。
他认为,非理性与理性是并行的,理性与非理性并无优劣之分,二者在科学中起着同等的作用。
科学并不是单纯的理性事业,它也是一种非理性事业,科学排除不了非理性的因素。
如果把理性主义绝对化,反而会阻碍科学的进步。
张之沧教授指出:“针对科学悲观论把当今世界发生的一切灾难和罪恶都归罪于科学:人本主义责备科学使人失去人性,保守主义谴责科学把人类生存环境变成大废墟,新左派认为科学在用炸弹威胁着人类生命,非理性主义激烈反对科学沙文主义的现实,后现代科学主义则主张克服原有科学的弊端,创立新的后现代科学;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科学的实用性、解释的有效性;把宇宙的活动作为一个整体包容其中;驱逐科学的祛魅作用;规范科学的职责就是推动人类的进步、发展和文明。
”第六章中国科学史上的“李约瑟难题”“李约瑟难题”包括以下两个问题:①“为什么现代科学只在欧洲文明中发展,而未在中国(或印度)文明中成长?”②“为什么在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5世纪期间,中国文明在获取自然知识并将其应用于人的实际需要方面要比西方文明有成效的多?”李约瑟对“李约瑟难题”的解答(1)中国的“官僚封建制度”是主要原因(2)中国和西欧封建制度之比较(3)道家的无为思想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林毅夫对“李约瑟难题”的解答(1)对技术需求不足论的批评(2)技术供给不足论技术需求不足论认为,中国科学不发达的原因主要是人地比率高。
人地比率高,劳动力便宜,对任何节约人力的装置的需求不足。
林毅夫认为技术需求不足论的观点缺乏说服力,因为中国在十三至十四世纪人口下降一半,但技术并没有大发展。
十七世纪也是如此。
(详见下页对照表)林毅夫认为,中国科技不发达的原因主要是技术供给不足。
技术发明模型:“试错与改错”。
“试错与改错”的类型:经验型和实验型。
从古代到现代的技术变迁:经验技术→实验技术。
中国人口多是中国古代经验技术领先的主要原因,人多机会就多。
中国的激励结构使知识分子无心从事以实验技术为主的专业性科学技术事业。
第二部分课外自学内容一、《自然辩证法概论》(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一编:第三章,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生态自然观;第二编:第八章,科学理论的发展;第三编:第十一章,技术价值和技术社会观;第四编:第十五章,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第十六章,科学技术和中国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