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哲学》(自然辩证法)讲课要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技术哲学》(自然辩证法)复习要点
第一部分课堂讲课内容要点
第一章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
一、卡尔纳普的证实原则
生平著作
鲁道夫·卡尔纳普(Rudolf Carnap,1891-1970)是美籍德裔著名数理逻辑学家、哲学家。1910-1914年在弗莱堡大学和耶拿大学学习数学。
一战期间在军队服役,战后回到耶拿大学学习物理和哲学。
1926-1931年在维也纳大学任哲学教授。
1935年移居美国,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1961年退休。
主要著作:《世界的逻辑构造》(1928)、《哲学与逻辑句法》(1934)等。
科学划界标准
两类命题
卡尔纳普认为,科学命题有两类:一类是综合命题,另一类是分析命题。
综合命题是对事实有所断定的经验科学命题,能被经验证明真假。例如:“地球围绕太阳转。”
分析命题是对事实无所断定的形式科学的命题,其真假由定义和逻辑形式来决定。例:“单身汉是没有妻子的男人”,“2+3=5”。
划界标准
是否属于分析命题或综合命题是划分科学与非科学的标准。
科学:属于综合命题或分析命题的命题。
非科学:既非综合命题又非分析命题的命题。例如:“宇宙是无限的。”
真理:综合真理和分析真理。综合真理是被经验证实的综合命题,分析真理是符合逻辑句法的分析命题。
二、波普的证伪主义
生平著作
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1902-1994)是英国著名科学哲学家。生于奥地利。1928获维也纳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定居英国,任伦敦大学教授、哲学系主任,加入英国籍。
主要著作:《研究的逻辑》(1933),《科学发现的逻辑》(1956),《猜想与反驳》(1963),《客观知识》(1972),《开放社会及其敌人》(1945)等。
波普认为,科学命题不能被经验证实,只能被经验证伪。能够被经验证伪的命题才是科学命题。这就是他的著名的证伪主义。
划界标准:能否被证伪是科学与非科学划界的标准。
科学命题:能被经验证伪的命题。例:“所有天鹅都是白的。”
非科学命题:不能被证伪的命题。占星家的命题、宗教和哲学上的一些命题都属于这一类命题。
理论是大胆的假设
波普认为,理论仅是一种猜测,它是为解决问题而提出的一种大胆的假设。
因此,理论是真实性和虚假性的统一。
证伪主义的意义
提倡两种重要的科学精神:①不怕犯错误的精神(大胆猜测);②批判和革命的精神(不盲从权威)。波普尔的理论对破处迷信、解放思想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章从科学与宗教的比较看
一、科学与宗教相互区别和对立
科学是无神论思想体系,宗教是有神论思想体系。
科学追求的是现世的生活,宗教追求的是来世的幸福;科学属于唯物主义,宗教属于唯心主义。
科学涉及事实,宗教关乎价值。
科学的终极实在是自然,宗教的终极实在是道德。
科学是对事实的陈述,宗教是对信念的表达。
科学探讨外在、客观的物质世界,宗教关注内在、主观的心灵世界。
科学是理性和物质的活动,宗教是感性和心性的活动。
科学探究物质关系,宗教思索人神关系。
科学满足人们理性的需要,宗教满足人们信仰的需要。
二、科学与宗教相互依存和补充
在世界观和认识论上,宗教和科学都有相同的对象。
人类在认识宇宙和人生上,既需要科学的维度,也离不开宗教之参照,二者相辅相成。
人的活动是局部的,却又受到一种整体的关联。
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却要面对一个无限的宇宙。
人的存在是相对的,却又感触到时空本身的绝对存在。
人的生命是短暂的,却领悟到一种超越生命的永恒意义。
科学认识局部,宗教把握整体
科学关注暂时,宗教追求永恒,二者相互补充。
科学和宗教都是双刃剑,两者需要通过相互取长补短方法来克服各自的弊端。
爱因斯坦说:“科学没有宗教就像瘸子,宗教没有科学就像瞎子。”
三、结语
人们的欲望需要得到满足,但同时也需要加以抑制;人们不仅要立足于现世而生活,也同样需要对来世追求有所追求;人们不仅要获得物质上的享受,也需要追求灵魂的净化。
将物质享受与灵魂净化统一起来,使二者保持平衡,这样才不至于走向任何一个极端,既不去做一个商品拜物教者,又不去当苦行僧,这就是中庸之道。
我们反对作为“人民的鸦片”的任何宗教以及一切与政治、经济和民族利益勾结在一起的宗教。但是,我们需要一种满足信仰需要和培养人们善心、净化人们心灵的纯洁宗教,比如以培养高尚人格为目标的儒教。
科学不是万能的,在当今时代,宗教在人们的生活中仍然具有重要的作用。宗教与科学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就是理性与信仰的关系,理性不是万能的,信仰是人生必不可少的。
第三章从科学与易学的比较看
科学是通过探索自然规律的方式来发掘自然界的物质力量,但是,人类不仅需要利用物质力量,也需要思考人生哲理,也需要利用象征意义,象征意义可以满足人们在精神生活中的某些需要。
科学通过实证的方式来解释自然界,但是,并非所有的现象都可以通过实证的方式来解释,想象的解释方式是人类所不可缺少的。
科学不是万能的,在科学无能为力的地方,易学往往具有重要的作用。易学是一种诗意的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易学和科学相互补充,共同为人类服务。
第四章生态整体主义
人类中心主义
人类中心主义从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出发,认为人是生态系统的中心,是宇宙的中心,不承认自然物的内在价值和主体地位,只承认自然事物的满足人类需求的工具价值,强调人类的价值主体地位。
人类中心主义以利己主义为原则,强调探索自然的奥秘和征服自然,缺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在人类中心主义影响下,人们认为自己是自然的立法者而讲自己凌驾于自然之上,把自然界当成人类取之不尽的资源库,把征服自然看作是自己最大的乐趣和成就,以人为尺度来衡量一切。
生态整体主义
生态整体主义把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把是否有利于维持和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和谐、稳定、平衡和持续存在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根本尺度,作为评判人类生活方式、科技进步、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终极标准。
作为一种系统理论,生态整体主义形成于20世纪,主要代表人物是利奥波德和罗尔斯顿等。
美国著名环境保护主义者,环保先驱人物,保护野生生物之父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1948)提出了“和谐、稳定和美丽”三原则。
美国的环境伦理学家霍尔姆斯·罗尔斯顿对生态整体主义进行了系统论证,并补充了“完整”和“动态平衡”两个原则。
深层生态学代表人物挪威著名哲学家阿伦·奈斯补充了“生态的可持续性原则”。
生态整体超越了以人类利益为根本尺度的人类中心主义,超越了以人类个体的尊严、权利、自由和发展为核心思想的人本主义和自由主义。
从生态危机和生态整体观的角度来看,人类几千年来所犯的最致命的错误,就是以自己为中心、以自己的利益为尺度,没有清楚而深刻地认识到与人类的长久存在密切相关的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和整体价值。
生态整体主义要求人们为了生态整体的利益而不只是人类自身的利益自觉主动地限制超越生态系统承载能力的物质欲求、经济增长和生活消费。
第五章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科学观
后现代主义的英语原文是Postmodernism。它的前缀post指“在…之后”。后现在不仅有现代之后的意思,还有反现代、超越现代的含义。
后现代主义反对逻各斯中心主(Logocentrism),反对主客体的二元区分,强调多元性、平等性、不确定性、创造性、独特性和游戏性等。
后现代主义所关心的是非线性的、表现力丰富的、超越理性的思想。受启蒙运动的影响,这些思想曾被边缘化、弱化。
后现代主义有这样一个信仰,即人类所有的知识都是有限的,而且受特定文化的影响。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一定的思维定势,人类天生如此。因此,人们在获得任何真理时,都不能逃避语言的藩篱,不能脱离当时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