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校园暴力现状及原因 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生校园暴力现状及原因分析

校园暴力是指发生在校园或校园周围的暴力行为以及对学校或师生财物的破坏行为,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发生率不断升高,暴力行为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相关的研究表明,校园暴力的现状不容乐观,不仅表现为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也表现在暴力的程度越来越严重,很多校园暴力已经超出单纯的打架斗殴的可控范围,甚至在个别地方正演变成带有黑社会性质的团伙,制造敲诈、勒索、抢劫、杀人等刑事案件。除此以外,同学起外号、语言讥讽、歧视等非典型的暴力形式也普遍存在。为此,分析中学生暴力行为的现状、探讨其中的原因,进而思考减少中学生暴力行为的策略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中学生校园暴力行为的现状

在世界的各个国家,每天都会发生校园欺凌的事件。比如,2003年美国关于危险行为的监测,其中有33.0%的高中学生在过去1年内打过架,4.2%的学生因为打架受伤而到医院治疗,5.4%的学生在调查前1个月内由于感到学校或途中不安全而不去上课。日本文部科学省2012年11月的调查显示,在4至9月的近半年时间内其国内中小学中已发现的校园暴力事件超过14万件,是2011年全年的两倍多。

从上面所列有限的资料看,校园暴力在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相关的研究还显示近十年来校园暴力事件表现出情节越来越严重、暴力事件制造者和受害者的年龄越来越小的特点。在我国,校园暴力还表现出明显的地域特征,即经济发达地区其校园暴力发生率更高、手段更加残忍、性质也更加恶劣。

2、校园暴力犯罪的特点。

①、团伙性。由于青少年年龄与生理等各方面的原因,决定了他们具有强烈的模仿性。由于受影视、报刊中描写的“帮会”、“行会”的影响,有些学生在校园内拉帮结派,各自为政,形成各自的势力。这样的帮派是中学校园中的一颗毒瘤,让学校难得安宁,并且各团伙之间往往会为了一些各自的利益或者是为了扩大势力,就会出现打群架的现象,具影响了其他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及师生的切身利益,又严重扰乱了学校的正常管理秩序。

②、偶发性。因受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所决定,他们的情绪、情感处于急剧变化的时期,易激动,重友谊,讲义气,好感情用事。这一切都表明了中学生校园暴力具有一定的偶发性。很多校园暴力行为的发生只是为了一些很微不足道的事情,但由于易冲动,往往一急,在气头上极易丧失理智,一念之差,而铸下大错。如据《中国青年报》报道,15岁

的初中生林岚由于把羽毛球打在一女生的头上,随之发生口角,便遭到了该女生及其同学的暴打,以至落水而亡。

③、报复性。由于各方面的因素所造成的个别学生心胸狭窄、个性孤僻,不能宽容他人,还容易产生报复心理的行为的习惯。这一类中学生在心理上严重失调后极易引发校园暴力的行为,我们在报刊上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报道。报复行为的产生往往是由于一方吃了亏,咽不下这口气,总想找个机会报复以求心理上的满足与平衡。

④、侵财性。侵财犯罪在中学生校园中占首位,从侵财的方式上看,大多数都是以“索要”为主,有高年级学生向低年级学生的勒索现象。给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心理方面的影响,许多被勒索的学生日后想起当时的情景仍感到心有余悸。被勒索者如果没钱或钱少就会被毒打,或施以其它的暴力性行为,或进行恐吓等。

⑤、残忍性。现在的暴力行为在校园内不仅是小打小闹,而是逐渐发展成为具有预谋性、智商性,并且采用的手段是越来越残忍。有些为了达到目的甚至是致人于死地而后快。如1996年1月16日,北京市某中学学生遭三名同校高年级学生连续进行两次抢劫后被残忍打死。

2.中学生校园暴力行为的原因

要更好的解决校园暴力事件,必须要了解校园暴力事件发生的原因。

①本能论

本能理论是最早出现的行为动力理论。其基本观点是,人的行为主要是受人体内在的生物模式驱动,不受理性支配。从现有的资料看,多数学者认同产生校园暴力的主要诱因之一是青少年的个体攻击性太强。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一个人遭遇挫折时,会引起情绪上的冲动和愤怒,因而容易产生对一定的对象报复和攻击的行为。青少年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过程中一旦遭遇不顺更容易把这种不良的心理带出来,从而酿成校园暴力。研究表明青少年暴力犯罪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一个人在多次受害后往往具有暴力的倾向,许多施暴者都是从受害经历中学会对他人施暴的。

②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在于,家庭的生活习惯影响孩子的生活习惯,家庭的价值取向影响孩子的价值取向,家庭的情绪影响孩子的情绪。因此,在很大的程度上我们可以说孩子的一切都是家庭所造成。

相关的研究表明,孩子的暴力与家庭有直接的关系。成长在溺爱和暴力专制家庭的孩子,其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可能性要远大于民主式家庭教育方式。如果家长对孩子平时打人、咬人等不良行为习惯不加以制

止,等于是认可孩子的行为方式,一旦其不高兴的时候就会变本加厉地实施攻击行为。

另外,如果家长不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甚至经济动用暴力解决问题。那么在这种条件下成长的孩子就不知道该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甚至会让孩子觉得“暴力能够解决问题”,从而模仿家长行为模式,一旦情绪不好就会采取攻击行为,因此其发生攻击行为的几率很高。研究表明,受过虐待或忽视的儿童在成人期以前比没有受过虐待或忽视的儿童其因为暴力犯罪行为而被抓的可能性高出38%。

③学校因素

当下,当我们要讨论学校的功能的时候,会发现这个问题似乎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得日益难以回答。因为大家都认为学校的作用不应该是“传授知识”这么简单,但对学校究竟应承担怎样的功能似乎又争论不清。

具体到校园暴力,这些事情的发生与学校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是很值得探讨的。长期以来,学校教育一直偏重于知识教育,学业优良是学生成功的标志。这种功利化的教育使得部分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长期活在被人忽视的角落,甚至被贴上“坏学生”或“差学生”的标签而倍受歧视。这些孩子在低年级的时候可能还没什么,但随着他们思想意识的成熟及行为能力的发展,换句话说等他们内心的不平衡感日益明显、并且有能力反抗的时候,就会从行动上不自觉地站到老师和同学的对立面,尤其受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讽刺时,很容易出现攻击行为。

④社会因素

校园暴力的存在,是社会风气和青少年特点相结合后出现的现象。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认为校园暴力只是社会暴力的一个缩影,它来自于社会暴力的存在。尤其对处于社会急剧变动时期的青少年学生而言,他们很容易接触到的来自各社会方面的暴力文化。

一方面社会主流媒体在进行相关的报道时为了吸引观众而过多的渲染暴力情节,这对于成长中的学生而言很易激发他们探究甚至模仿的欲望,从而导致校园暴力行为的发生。

另一方面,各种暴力游戏是青少年学生暴力行为的重要源头。暴力游戏以其逼真的场面给游戏者感官上的刺激,玩的时间长了会使人分不清虚拟网络和现实世界,很容易把人的攻击本能诱发出来,加上青少年学生情绪本身不容易控制自己的情绪,因此一旦他们遭遇挫折时,容易丧失理智,会毫不犹豫地实施攻击行为。

 3.减少校园暴力的思考

从上面的分析看,校园暴力的产生有着极其复杂的原因,但就其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