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原虫形态学观察.
合集下载
疟原虫的镜下形态及鉴别PPT课件
![疟原虫的镜下形态及鉴别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a58c478f524ccbff021841a.png)
47
卵形疟(P. ovale)鉴定要点
编辑版ppt
1. 红细胞略胀 大或不变大
2. 红细胞边缘 呈车轮状
3. 环状体有时 呈现鱼眼状
4. 薛氏点明显
5. 成熟裂殖体 呈菊花状,类 似三日疟原 虫,但更粗大
6. 原虫呈卵圆 形
48
疟原虫与其它物体的鉴别
白细胞残骸和幼稚红细胞残骸
白细胞破裂后散出的颗粒,易误认为环 状体的核,但看不到胞浆;白细胞残骸和幼 稚红细胞残骸常为蓝色,与疟原虫胞浆相似, 有时与其它红点或与血小板巧合在一起,容 易误认为疟疾原虫。鉴别时如果形同大滋养 体,可根据疟色素来鉴别;如形同环状体, 可根据虫体大小、折光是否均匀、核与胞浆 是否在同一平面,其它视野内有无疟疾原虫 等仔细分析判定。
虫体大小:较大。 胞浆:不规则,浅蓝色,出现
阿米巴伪足,有空泡。 核: 红色,一个。 疟色素:有,细小杆状,黄褐
色,分布不均匀。
编辑版ppt
22
间日疟大滋养体
虫体不规则,较大;阿米 巴样空泡明显;疟色素细 小,黄褐色。
编辑版ppt
23
间日疟大滋养体
编辑版ppt
24
编辑版ppt
25
间日疟成熟裂殖体
深红色,位于中央, 核周可见透明不染色 带。 疟色素:黑褐色,密布于 核的周围。
编辑版ppt
16
薄血膜恶性疟雄(小)配子体形态
形状:腊肠形,两端钝圆。 胞浆:浅蓝色或淡紫红色。 核:一个,较大,疏松,
位于中央,浅红色,核 周可见不染色带。 疟色素:黑褐色,松散分 布于核周围。
编辑版ppt
17
薄血膜恶性疟雌、雄配子体
编辑版ppt
42
卵形疟配子体,红细胞扫把状边缘编 Nhomakorabea版ppt
卵形疟(P. ovale)鉴定要点
编辑版ppt
1. 红细胞略胀 大或不变大
2. 红细胞边缘 呈车轮状
3. 环状体有时 呈现鱼眼状
4. 薛氏点明显
5. 成熟裂殖体 呈菊花状,类 似三日疟原 虫,但更粗大
6. 原虫呈卵圆 形
48
疟原虫与其它物体的鉴别
白细胞残骸和幼稚红细胞残骸
白细胞破裂后散出的颗粒,易误认为环 状体的核,但看不到胞浆;白细胞残骸和幼 稚红细胞残骸常为蓝色,与疟原虫胞浆相似, 有时与其它红点或与血小板巧合在一起,容 易误认为疟疾原虫。鉴别时如果形同大滋养 体,可根据疟色素来鉴别;如形同环状体, 可根据虫体大小、折光是否均匀、核与胞浆 是否在同一平面,其它视野内有无疟疾原虫 等仔细分析判定。
虫体大小:较大。 胞浆:不规则,浅蓝色,出现
阿米巴伪足,有空泡。 核: 红色,一个。 疟色素:有,细小杆状,黄褐
色,分布不均匀。
编辑版ppt
22
间日疟大滋养体
虫体不规则,较大;阿米 巴样空泡明显;疟色素细 小,黄褐色。
编辑版ppt
23
间日疟大滋养体
编辑版ppt
24
编辑版ppt
25
间日疟成熟裂殖体
深红色,位于中央, 核周可见透明不染色 带。 疟色素:黑褐色,密布于 核的周围。
编辑版ppt
16
薄血膜恶性疟雄(小)配子体形态
形状:腊肠形,两端钝圆。 胞浆:浅蓝色或淡紫红色。 核:一个,较大,疏松,
位于中央,浅红色,核 周可见不染色带。 疟色素:黑褐色,松散分 布于核周围。
编辑版ppt
17
薄血膜恶性疟雌、雄配子体
编辑版ppt
42
卵形疟配子体,红细胞扫把状边缘编 Nhomakorabea版ppt
疟原虫的形态鉴别厚薄
![疟原虫的形态鉴别厚薄](https://img.taocdn.com/s3/m/55cb8442af45b307e9719702.png)
偶有二个。 色素: 疟环状体 红血球:大小正常,颜色较深。 大小: 较小,约为红细胞
直径1/5~1/6。 胞浆: 兰色,环状纤细,
有时位于红细胞的 边缘。常见多个同 寄生一红细胞现象。 核: 红色一个,常有二个。 色素: 没有。
可编辑ppt
9
薄血膜疟原虫形态
可编辑ppt
4
人 体 疟原虫的基本结构
2. 核 即细胞核或染色质粒。在正常情况下核呈鲜红
色,呈圆形或不规则,结构致密,在个别发育阶 段较为疏松,例如间日疟原虫雄配子体的核。
3. 疟色素 颜色和颗粒的形状,因疟原虫种类而异。间日
疟原虫的色素颗粒呈短棒状,黄褐色;恶性疟原 虫的色素颗粒呈细砂状,黑褐色。
恶性疟环状体(R)
可编辑ppt
10
薄血膜中小滋养体形态特征
间日疟原虫小滋养体
约为红细胞直径的1/3; 环较粗大;核1个;2个 核和一个红细胞寄生2个 环状体,不如恶性疟原 虫多见
恶性疟原虫小滋养体
约为红细胞的 1/6;环 纤细;核1~2个;
一个红细胞寄生2个环状 体的常见
可编辑ppt
11
可编辑ppt
5
人 体 疟原虫的基本结构
3. 被寄生的红细胞 被间日疟原虫寄生的红细胞胀大、颜色变淡。
疟原虫发育至阿米巴样体,红细胞出现薛氏点 (Schuffner's dots)。 被恶性疟原虫寄生的红细 胞大小正常或稍微缩小,红细胞上有时见到茂氏 点(Maurer's dots)。
可编辑ppt
显微镜下疟原虫形态鉴别特征
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任文锋
可编辑ppt
1
薄血膜中常见的血液成分
中
酸性球
性
白
直径1/5~1/6。 胞浆: 兰色,环状纤细,
有时位于红细胞的 边缘。常见多个同 寄生一红细胞现象。 核: 红色一个,常有二个。 色素: 没有。
可编辑ppt
9
薄血膜疟原虫形态
可编辑ppt
4
人 体 疟原虫的基本结构
2. 核 即细胞核或染色质粒。在正常情况下核呈鲜红
色,呈圆形或不规则,结构致密,在个别发育阶 段较为疏松,例如间日疟原虫雄配子体的核。
3. 疟色素 颜色和颗粒的形状,因疟原虫种类而异。间日
疟原虫的色素颗粒呈短棒状,黄褐色;恶性疟原 虫的色素颗粒呈细砂状,黑褐色。
恶性疟环状体(R)
可编辑ppt
10
薄血膜中小滋养体形态特征
间日疟原虫小滋养体
约为红细胞直径的1/3; 环较粗大;核1个;2个 核和一个红细胞寄生2个 环状体,不如恶性疟原 虫多见
恶性疟原虫小滋养体
约为红细胞的 1/6;环 纤细;核1~2个;
一个红细胞寄生2个环状 体的常见
可编辑ppt
11
可编辑ppt
5
人 体 疟原虫的基本结构
3. 被寄生的红细胞 被间日疟原虫寄生的红细胞胀大、颜色变淡。
疟原虫发育至阿米巴样体,红细胞出现薛氏点 (Schuffner's dots)。 被恶性疟原虫寄生的红细 胞大小正常或稍微缩小,红细胞上有时见到茂氏 点(Maurer's dots)。
可编辑ppt
显微镜下疟原虫形态鉴别特征
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任文锋
可编辑ppt
1
薄血膜中常见的血液成分
中
酸性球
性
白
疟原虫
![疟原虫](https://img.taocdn.com/s3/m/8c5ea95ca98271fe910ef98c.png)
恶性疟-雄配子体
形状: 胞质: 胞核: 腊肠形,两端钝圆。 浅蓝色或淡紫红色。 一个,较大,疏松,位 于中央,浅红色,核周 可见不染色带。 虐色素:黑褐色,疏松地分布于 周围。
雌配子体
雄配子体
(一)形态学检查 1.薄血片检查 2.厚血片检查 (二)免疫学检查
IFA、IHA、ELISA、McAb
(三)DNA probe、PCR方法
血片制作
(一)采血时间
(二)涂片操作 (三)染色
(一)采血时间
1、间日疟在寒热发作时,外周血液中主要可见环状 体期;发作后数小时,环状体发育到滋养体期,疟 色素形成,形态较易辩认,为诊断的有利时机; 36-48小时,可检出裂殖体;发作一、二次后,配 子体出现较多。 2、较理想的取血时间是在发作后至20小时内取血, 初发患者退热后常查不到原虫。
红细胞:胀大褪色,出现薛氏小点(大小
相等、分布均匀、数目较多、红色)。
间日疟大滋养体
大小:较大。 胞质:不规则,浅蓝色,出现阿米巴伪 足,有空泡。
胞核: 紫红色,一个。
虐色素:有,细小杆状,黄褐色, 分布不均匀。
红细胞:胀大,褪色,可有薛氏
小点。
间日疟未成熟裂殖体
胞质: 胞核: 较不规则,浅蓝色。 紫红色,分裂为二个以 上。 虐色素:黄褐色,分布不均匀。
间日疟雄配子体
形状: 胞质: 胞核: 圆形,虫体较小。 浅蓝色。 一个,较大,疏松,位于 中央,浅红色,周围有明 显不着色带。 虐色素:黄褐色,散在分布。
雌配子体
雄配子体
恶性疟雌配子体
形状: 胞质: 新月形,两端稍尖。 深蓝色。
胞核:
一个,较小,致密,深红
色,位于中央,核周可见
透明不染色带。
疟原虫的镜下形态及鉴别PPT课件
![疟原虫的镜下形态及鉴别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3aed057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971f95f.png)
疟原虫的镜下形态及鉴别
• 疟原虫镜下形态概述 • 疟原虫镜下形态鉴别 • 疟原虫镜下形态与疾病关系 • 疟原虫镜下形态诊断与治疗 • 疟原虫镜下形态研究进展
01
疟原虫镜下形态概述
形态特征
01
02
03
大小
疟原虫在显微镜下的大小 通常在1-30微米之间,具 体大小取决于其种类和发 育阶段。
形态
疟原虫有多种形态,包括 环状、杆状、逗点状和椭 圆形等。
血清学诊断
检测患者血清中的疟原虫 抗体,以确定是否感染疟 原虫。
分子生物学诊断
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如 PCR(聚合酶链式反应), 检测疟原虫的DNA片段, 以确诊疟疾。
治疗方法
青蒿素类药物治疗
01
青蒿素是治疗疟疾的一线药物,可以有效杀死疟原虫,缓解病
情。
其他抗疟药物治疗
02
如氯喹、奎宁等,也可用于治疗疟疾,但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
结构
疟原虫具有复杂的内部结构,包括细 胞核、细胞质和细胞膜等。这些结构 对于鉴别疟原虫的种类具有重要意义 。
02
疟原虫镜下形态鉴别
恶性疟原虫
总结词
恶性疟原虫在显微镜下呈现多种形态, 包括环状、杆状、双球状和十字状等。
VS
详细描述
恶性疟原虫在红细胞内的发育阶段,常见 的形态有环状、杆状、双球状和十字状等 。这些形态的改变与疟原虫的生长周期和 红细胞内发育阶段有关。在环状和杆状形 态时,疟原虫处于滋养体阶段,是繁殖最 快的时期;双球状和十字状形态则表明疟 原虫正在进行分裂繁殖。
况选择合适的药物。
支持性治疗
03
对于严重疟疾患者,需要进行支持性治疗,如输液、输血等,
以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
• 疟原虫镜下形态概述 • 疟原虫镜下形态鉴别 • 疟原虫镜下形态与疾病关系 • 疟原虫镜下形态诊断与治疗 • 疟原虫镜下形态研究进展
01
疟原虫镜下形态概述
形态特征
01
02
03
大小
疟原虫在显微镜下的大小 通常在1-30微米之间,具 体大小取决于其种类和发 育阶段。
形态
疟原虫有多种形态,包括 环状、杆状、逗点状和椭 圆形等。
血清学诊断
检测患者血清中的疟原虫 抗体,以确定是否感染疟 原虫。
分子生物学诊断
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如 PCR(聚合酶链式反应), 检测疟原虫的DNA片段, 以确诊疟疾。
治疗方法
青蒿素类药物治疗
01
青蒿素是治疗疟疾的一线药物,可以有效杀死疟原虫,缓解病
情。
其他抗疟药物治疗
02
如氯喹、奎宁等,也可用于治疗疟疾,但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
结构
疟原虫具有复杂的内部结构,包括细 胞核、细胞质和细胞膜等。这些结构 对于鉴别疟原虫的种类具有重要意义 。
02
疟原虫镜下形态鉴别
恶性疟原虫
总结词
恶性疟原虫在显微镜下呈现多种形态, 包括环状、杆状、双球状和十字状等。
VS
详细描述
恶性疟原虫在红细胞内的发育阶段,常见 的形态有环状、杆状、双球状和十字状等 。这些形态的改变与疟原虫的生长周期和 红细胞内发育阶段有关。在环状和杆状形 态时,疟原虫处于滋养体阶段,是繁殖最 快的时期;双球状和十字状形态则表明疟 原虫正在进行分裂繁殖。
况选择合适的药物。
支持性治疗
03
对于严重疟疾患者,需要进行支持性治疗,如输液、输血等,
以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
疟原虫镜下形态-2016
![疟原虫镜下形态-2016](https://img.taocdn.com/s3/m/95741506fc4ffe473368ab3c.png)
疟原虫与其它物体的鉴别
白细胞残骸和幼稚红细胞残骸
白细胞破裂后散出的颗粒,易误认为环状体的核。 鉴别:看不到胞浆。
一定要记住疟原虫三要素!
白细胞残骸和幼稚红细胞残骸常为蓝色,与疟原虫胞浆相 似,有时与其它红点或与血小板巧合在一起,容易误认为 疟原虫。 鉴别:如果形同大滋养体,可根据疟色素来鉴别;如形同 环状体,可根据虫体大小、折光是否均匀、核与胞浆是否 在同一平面,其它视野内有无疟原虫等仔细分析判定。
三日疟(P.malariae)鉴定要点
1.环状体可呈方 形 2.带状形大滋养 体是其特点 3.成熟裂殖体呈 菊花状,内 含6~12个裂 殖子 4.红细胞不胀大 ,略缩小
卵形疟(P. ovale)鉴定要点
1. 红细胞略胀大 或不变大
2. 红细胞边缘呈 车轮状 3. 环状体有时呈 现鱼眼状 4. 薛氏点明显 5. 成熟裂殖体呈 菊花状,类似三 日疟原虫,但更 粗大 6. 原虫呈卵圆形
薄血膜Pf大滋养体
感染的红细胞: 大小正常, 颜色较深,可出现较粗、 大小不一、分布不匀、数 目较少红色茂氏小点 虫体大小: 较小 胞浆: 蓝色,圆形,坚实,体 积小 核: 一个,红色 疟色素: 较细的黑褐色颗粒, 常集成块 注意:外周血一般不易见到!
薄血膜Pf成熟裂殖体
感染的红细胞:大小正常,颜 色较深,可见茂氏小点 虫体大小:较小 胞浆和核:裂殖子8-32个,通 常为8-18个, 排列不规则, 核红色,胞浆蓝色 疟色素:黑褐色,集中于中央 或一侧 注意:外周血一般不易见到!
薄血膜Pf雌(大)配子体
形状:新月形,两端稍尖 胞浆:深蓝色 核:一个,较小,致密,深红 色,位于中央,核周可见透 明不染色带 疟色素:黑褐色,密布于核的 周围 注意:一般在环状体出现后710天才出现,如果就诊的及 时,血片中一般见不到!
疟原虫形态特征(含图)PPT课件
![疟原虫形态特征(含图)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2a87caf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28.png)
进行鉴别。
分子生物学鉴别
利用基因测序、PCR等 技术进行鉴别,具有较 高的准确性和灵敏度。
免疫学鉴别
利用抗体检测、抗原检 测等方法进行鉴别,适 用于感染早期的诊断。
常见寄生虫的形态特征比较
疟原虫
具有红细胞内期和红细胞外期 ,形态多样,大小不一,以环 状体、滋养体和裂殖体为主。
血吸虫
具有成虫、虫卵和毛蚴等阶段 ,成虫寄生于人或哺乳动物的 肠系膜静脉中,虫卵随粪便排 出。
当受感染的蚊子叮咬人时,疟 原虫进入蚊子体内并开始孢子 生殖阶段,形成孢子囊和配子
体。
疟原虫对人类的影响
疟疾是全球最严重的热带疾病 之一,每年有数亿人感染,导 致数百万人死亡。
疟疾的症状包括发热、头痛、 寒战、出汗等,严重时可导致 昏迷和死亡。
疟疾对孕妇和儿童危害更大, 可导致流产、早产、生长发育 迟缓等。
并记录下来。
描述运动方式
观察疟原虫的运动方式,如是否有 鞭毛、伪足等运动器官,并描述其 运动特点。
与教科书对比
将观察结果与教科书上的疟原虫形 态特征进行对比,确保观察结果的 准确性。
04
疟原虫与其他寄生虫的鉴别
鉴别方法与标准
形态学鉴别
生物学鉴别
通过观察寄生虫的形态、 大小、颜色等特征进行
鉴别。
根据寄生虫的生活史、 宿主范围、传播途径等
形态特征。
鉴别诊断
对于不典型的寄生虫样本,需要 进行多种鉴别方法的综合判断,
避免误诊。
05
疟疾的诊断与防治
疟疾的诊断方法
临床表现观察
显微镜检查
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如周期性寒战、发 热、出汗等,初步判断是否可能患有疟疾 。
采集患者的血液样本,在显微镜下观察红 细胞内是否存在疟原虫。这种方法对于确 诊疟疾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分子生物学鉴别
利用基因测序、PCR等 技术进行鉴别,具有较 高的准确性和灵敏度。
免疫学鉴别
利用抗体检测、抗原检 测等方法进行鉴别,适 用于感染早期的诊断。
常见寄生虫的形态特征比较
疟原虫
具有红细胞内期和红细胞外期 ,形态多样,大小不一,以环 状体、滋养体和裂殖体为主。
血吸虫
具有成虫、虫卵和毛蚴等阶段 ,成虫寄生于人或哺乳动物的 肠系膜静脉中,虫卵随粪便排 出。
当受感染的蚊子叮咬人时,疟 原虫进入蚊子体内并开始孢子 生殖阶段,形成孢子囊和配子
体。
疟原虫对人类的影响
疟疾是全球最严重的热带疾病 之一,每年有数亿人感染,导 致数百万人死亡。
疟疾的症状包括发热、头痛、 寒战、出汗等,严重时可导致 昏迷和死亡。
疟疾对孕妇和儿童危害更大, 可导致流产、早产、生长发育 迟缓等。
并记录下来。
描述运动方式
观察疟原虫的运动方式,如是否有 鞭毛、伪足等运动器官,并描述其 运动特点。
与教科书对比
将观察结果与教科书上的疟原虫形 态特征进行对比,确保观察结果的 准确性。
04
疟原虫与其他寄生虫的鉴别
鉴别方法与标准
形态学鉴别
生物学鉴别
通过观察寄生虫的形态、 大小、颜色等特征进行
鉴别。
根据寄生虫的生活史、 宿主范围、传播途径等
形态特征。
鉴别诊断
对于不典型的寄生虫样本,需要 进行多种鉴别方法的综合判断,
避免误诊。
05
疟疾的诊断与防治
疟疾的诊断方法
临床表现观察
显微镜检查
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如周期性寒战、发 热、出汗等,初步判断是否可能患有疟疾 。
采集患者的血液样本,在显微镜下观察红 细胞内是否存在疟原虫。这种方法对于确 诊疟疾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显微镜下疟原虫形态鉴别特征
![显微镜下疟原虫形态鉴别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76ee6914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b008243.png)
02 显微镜检查方法
薄血膜法
01
02
03
制备薄血膜
取患者耳垂或指尖血制成 薄血பைடு நூலகம்,待其自然干燥后, 用甲醇固定,再用水冲洗。
镜检
在显微镜下观察薄血膜, 可见到红细胞内不同发育 阶段的疟原虫,如环状体、 滋养体、裂殖体等。
优缺点
薄血膜法能清晰显示疟原 虫形态,但操作繁琐,且 易漏检。
厚血膜法
制备厚血膜
生物学特性及生活史
疟原虫的生活史包括红细胞外期和红细胞内期两个阶段,其中红细胞外期主要在肝 脏中进行,红细胞内期则在红细胞中进行。
疟原虫通过蚊虫叮咬传播,进入人体后首先进入肝脏进行繁殖,然后侵入红细胞进 行裂体增殖,最后导致红细胞破裂并释放出裂殖子和代谢产物。
疟原虫具有变形能力,可以在红细胞内形成不同形态的虫体,如环状体、滋养体、 裂殖体等。
将患者血液滴在载玻片上, 用推片制成厚薄均匀的血膜 ,待其自然干燥后,用溶血 剂溶解红细胞。
镜检
在显微镜下观察厚血膜, 可见到被溶解红细胞后释 放出的疟原虫。
优缺点
厚血膜法操作简便,检出 率高,但疟原虫形态不够 清晰。
荧光抗体染色技术
荧光抗体标记
将特异性荧光抗体与疟原虫表面 抗原结合,形成荧光标记的复合
05 显微镜下鉴别诊断技巧与 注意事项
鉴别诊断流程梳理
样本制备
确保样本薄而均匀,避 免过厚导致重叠影像,
影响观察。
显微镜选择
使用高倍显微镜,确保 足够放大倍数以观察疟
原虫细节。
观察步骤
先观察整体形态,再注 意细胞核、细胞质等关
键部位特征。
鉴别诊断
结合其他相似病原体特 征进行比较,排除干扰
疟原虫的镜下形态
![疟原虫的镜下形态](https://img.taocdn.com/s3/m/b5ad5c81f5335a8103d2206c.png)
疟原虫的镜下形态 及鉴别要点
精选版课件ppt
1
授课内容
1.4种疟原虫厚、薄血膜中各期形态 结构及鉴别要点
2.镜检示教
精选版课件ppt
2
疟原虫生活史简图(间日疟为例)
精选版课件ppt
3
人体疟原虫的基本结构
➢ 疟原虫基本构造为细胞质(胞浆)、核和疟色素 这三要素。
➢ 1.细胞浆 被染成蔚蓝色或深蓝色,随着虫体发育 长大,细胞浆逐渐增多。
精选版课件ppt
62
小结:血片镜检中 鉴定是否为疟原虫的五条原则
1、疟原虫要有核有浆(红核蓝浆)。
2、疟原虫各期(除环状体外)均含有疟色素。
3、疟原虫自然形态要像;疟原虫呈半透明状态, 模糊一团不透明者不是。
4、体积最大的疟原虫也不能超过中性粒细胞大。
5、数量极少,似是而非者判为可疑,应重新选择 时机多次制片、多次检查,结合临床表现并交上 级大夫鉴定或行药物试治。
虫体大小:较大。 胞浆:不规则,浅蓝色,出现
阿米巴伪足,有空泡。 核: 红色,一个。 疟色素:有,细小杆状,黄褐
色,分布不均匀。
精选版课件ppt
20
间日疟大滋养体
虫体不规则,较大;阿米 巴样空泡明显; 疟色素细小,黄褐色。
精选版课件ppt
21
间日疟大滋养体
精选版课件ppt
22
间日疟成熟裂殖体
红细胞:胀大,褪色, 可见薛氏小点。
淋巴细胞
红细胞 5
如何确定血片为阴性
● 检查全部厚血膜未查见疟原虫。 ● 最少检查100个厚血膜油镜视野
未查见疟原虫。 镜检时间应不低于20分钟。
精选版课件ppt
6
疟原虫种、期英文缩写
➢ 间日疟Pv ➢ 恶性疟Pf ➢ 三日疟Pm ➢ 卵形疟Po
精选版课件ppt
1
授课内容
1.4种疟原虫厚、薄血膜中各期形态 结构及鉴别要点
2.镜检示教
精选版课件ppt
2
疟原虫生活史简图(间日疟为例)
精选版课件ppt
3
人体疟原虫的基本结构
➢ 疟原虫基本构造为细胞质(胞浆)、核和疟色素 这三要素。
➢ 1.细胞浆 被染成蔚蓝色或深蓝色,随着虫体发育 长大,细胞浆逐渐增多。
精选版课件ppt
62
小结:血片镜检中 鉴定是否为疟原虫的五条原则
1、疟原虫要有核有浆(红核蓝浆)。
2、疟原虫各期(除环状体外)均含有疟色素。
3、疟原虫自然形态要像;疟原虫呈半透明状态, 模糊一团不透明者不是。
4、体积最大的疟原虫也不能超过中性粒细胞大。
5、数量极少,似是而非者判为可疑,应重新选择 时机多次制片、多次检查,结合临床表现并交上 级大夫鉴定或行药物试治。
虫体大小:较大。 胞浆:不规则,浅蓝色,出现
阿米巴伪足,有空泡。 核: 红色,一个。 疟色素:有,细小杆状,黄褐
色,分布不均匀。
精选版课件ppt
20
间日疟大滋养体
虫体不规则,较大;阿米 巴样空泡明显; 疟色素细小,黄褐色。
精选版课件ppt
21
间日疟大滋养体
精选版课件ppt
22
间日疟成熟裂殖体
红细胞:胀大,褪色, 可见薛氏小点。
淋巴细胞
红细胞 5
如何确定血片为阴性
● 检查全部厚血膜未查见疟原虫。 ● 最少检查100个厚血膜油镜视野
未查见疟原虫。 镜检时间应不低于20分钟。
精选版课件ppt
6
疟原虫种、期英文缩写
➢ 间日疟Pv ➢ 恶性疟Pf ➢ 三日疟Pm ➢ 卵形疟Po
疟原虫形态学观察.
![疟原虫形态学观察.](https://img.taocdn.com/s3/m/f5f96be6770bf78a652954ff.png)
薄血膜的制作
1.取洁净载玻片一张,另准备边缘平整之推片一张。
2.从已感染鼠疟5~6天的小白鼠尾部采血一滴置于玻片中外1/3 交界处。
3.用推片将其一端接触血滴,使之沿推片展开。 4.将推片与载玻片成30~40度的角度迅速向左侧轻轻推成一血膜, 待自然干燥。 5.用甲醇或纯酒精固定,待干燥。 6.用玻璃铅笔在玻片边缘注明被检查者的姓名或编号放入瓷盘 内。 7.用PH7.0~7.2的磷酸缓冲液作为稀释液,将10~15X稀释的姬 氏染液滴于薄血膜上,染色30~40min。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8.水洗、干燥,油浸镜下检查。
柏氏疟原虫
1.柏氏疟原虫滋养体外形常较规整,疟色素棕褐色、 细小、有时看不清,被寄生的红细胞胀大并褪色。
2.裂殖子一般为6~10个。 3.配子体较少,与滋养体不易分别。 4.常见数个原虫寄生于同一红细胞内。 5.不同发育时期的疟原虫,可以在同一红细胞内看到。
疟原虫形态学观察
寄生虫常用的诊断方法
间日疟、恶性疟各期虫体形态观察
实验操作:鼠疟检查
间日疟原虫
1.环状体:胞质染成兰色,呈环状,核染成红色(有时拉长似两 个)。虫体直径约为红细胞直径1/3左右,此期无疟色素,被寄生 红细胞亦不胀大。 2.滋养体:胞质增多,且不规则,其中出现棕黄色疟色素,核一个, 位置不定。被寄生红细胞胀大,在红细胞内还可以见到细小、均 匀一致的鲜红色薛氏小点。 3.裂殖体:根据其发育过程可以分为未成熟裂殖体和成熟裂殖体。 (1)未成熟裂殖体:核开始分裂为2~4个,虫体渐成圆形,空泡消 失,胞浆尚未分裂,疟色素开始集中。 (2)成熟裂殖体:核分裂为12~24个,胞浆亦分裂为相应数目,通 常16个,称为成熟裂殖体,裂殖子排列不规则。此期红细胞明显 胀大,色很浅,仍有薛氏小点。 4.配子体:胞质圆形,充满红细胞内,核一个,疟色素多而散在。 若见核小而致密、着色深红、偏一侧者可能是雌性配子体;若核 大而疏松着色浅红,位于中央者可能是雄性配子体。
疟原虫形态及镜检技术
![疟原虫形态及镜检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4a5e1a42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0f.png)
(四)水中原虫
水中原虫有时也可看到核、胞浆和空泡,与间日疟大滋养体相似,但无疟色素, 且空泡多如网眼。
第21页,共34页。
六、镜检技术
(一)镜检的重要性
疟原虫镜检是诊断疟疾、确定虫种及发现传染源的重要手段 和方法,虽然现在分子生物学、血清学技术迅猛发展,但是确诊 疟疾的“金标准”仍然是病原学诊断显微镜检查疟原虫。
第19页,共34页。
(二)灰尘和染色液的色素沉着
灰尘和染色液的色素沉着在血膜的表面上时,往往会被误认为 是疟色素,可根据其颗粒的形状、大小、色泽以及有无核和胞浆等 结构来鉴别,也可转动显微镜,看其是否在同一水平面上。
第20页,共34页。
(三)细菌
细菌尤其是球菌在厚血膜中常被染成红色小点,与疟原虫的核相似,最易混淆。球 菌形体较大,边缘光滑,且与红细胞不在同一平面上。
第28页,共34页。
(3)染液稀释后使用时间:吉氏染液的主要成分是美蓝、伊
红和由美蓝氧化产生的天青,这三者能在酒精溶液中溶解,但 再水溶液中伊红遇到美蓝和天青会产生沉淀。因此,稀释液要 现染现配,且在半小时内染色力最强。
(4)染色时间:染色时间应根据染液的质量、新旧、稀 释浓度和气温而适当增减。
第29页,共34页。
厚血膜中间日疟裂殖体、配子体以及恶性疟配子体除虫体略缩小而着 色较深外,形态与薄血膜中相似。
由于恶性疟的滋养体和裂殖体是在内脏毛细血管中发育,故在外周血涂片 中较难见到。
第16页,共34页。
厚血膜中间日疟原虫
第17页,共34页。
厚血膜中恶性疟原虫环状体、配子体
第18页,共34页。
五、疟原虫与其它物体的鉴别
成裂殖体。原虫的不同裂殖体中裂殖子的数目也 不一样,成熟后裂殖子数一般间日疟为12—24 个,恶性疟为18—36个。
水中原虫有时也可看到核、胞浆和空泡,与间日疟大滋养体相似,但无疟色素, 且空泡多如网眼。
第21页,共34页。
六、镜检技术
(一)镜检的重要性
疟原虫镜检是诊断疟疾、确定虫种及发现传染源的重要手段 和方法,虽然现在分子生物学、血清学技术迅猛发展,但是确诊 疟疾的“金标准”仍然是病原学诊断显微镜检查疟原虫。
第19页,共34页。
(二)灰尘和染色液的色素沉着
灰尘和染色液的色素沉着在血膜的表面上时,往往会被误认为 是疟色素,可根据其颗粒的形状、大小、色泽以及有无核和胞浆等 结构来鉴别,也可转动显微镜,看其是否在同一水平面上。
第20页,共34页。
(三)细菌
细菌尤其是球菌在厚血膜中常被染成红色小点,与疟原虫的核相似,最易混淆。球 菌形体较大,边缘光滑,且与红细胞不在同一平面上。
第28页,共34页。
(3)染液稀释后使用时间:吉氏染液的主要成分是美蓝、伊
红和由美蓝氧化产生的天青,这三者能在酒精溶液中溶解,但 再水溶液中伊红遇到美蓝和天青会产生沉淀。因此,稀释液要 现染现配,且在半小时内染色力最强。
(4)染色时间:染色时间应根据染液的质量、新旧、稀 释浓度和气温而适当增减。
第29页,共34页。
厚血膜中间日疟裂殖体、配子体以及恶性疟配子体除虫体略缩小而着 色较深外,形态与薄血膜中相似。
由于恶性疟的滋养体和裂殖体是在内脏毛细血管中发育,故在外周血涂片 中较难见到。
第16页,共34页。
厚血膜中间日疟原虫
第17页,共34页。
厚血膜中恶性疟原虫环状体、配子体
第18页,共34页。
五、疟原虫与其它物体的鉴别
成裂殖体。原虫的不同裂殖体中裂殖子的数目也 不一样,成熟后裂殖子数一般间日疟为12—24 个,恶性疟为18—36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水洗、干燥,油浸镜下检查。
柏氏疟原虫
1.柏氏疟原虫滋养体外形常较规整,疟色素棕褐色、 细小、有时看不清,被寄生的红细胞胀大并褪色。
2.裂殖子一般为6~10个。 3.配子体较少,与滋养体不易分别。 4.常见数个原虫寄生于同一红细胞内。 5.不同发育时期的疟原虫,可以在同一红细胞内看到。
恶性疟原虫配子体
1.恶性疟原虫之配子体呈新月形(或腊肠形)。 2.核红色,位于兰色胞浆中央,核之表面与周围有许多 疟色素颗粒覆盖。 3.被寄生红细胞之外形,随配子体之变长亦变成新月形, 包绕在配子体之周边。 4.如果观察标本是厚血膜,因红细胞已被溶解,可见许 多染成兰紫色的白细胞,于其间寻找配子体。
疟原虫形态学观察
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虫常用的诊断方法
间日疟、恶性疟各期虫体形态观察
实验操作:鼠疟检查
间日疟原虫
1.环状体:胞质染成兰色,呈环状,核染成红色(有时拉长似两 个)。虫体直径约为红细胞直径1/3左右,此期无疟色素,被寄生 红细胞亦不胀大。 2.滋养体:胞质增多,且不规则,其中出现棕黄色疟色素,核一个, 位置不定。被寄生红细胞胀大,在红细胞内还可以见到细小、均 匀一致的鲜红色薛氏小点。 3.裂殖体:根据其发育过程可以分为未成熟裂殖体和成熟裂殖体。 (1)未成熟裂殖体:核开始分裂为2~4个,虫体渐成圆形,空泡消 失,胞浆尚未分裂,疟色素开始集中。 (2)成熟裂殖体:核分裂为12~24个,胞浆亦分裂为相应数目,通 常16个,称为成熟裂殖体,裂殖子排列不规则。此期红细胞明显 胀大,色很浅,仍有薛氏小点。 4.配子体:胞质圆形,充满红细胞内,核一个,疟色素多而散在。 若见核小而致密、着色深红、偏一侧者可能是雌性配子体;若核 大而疏松着色浅红,位于中央者可能是雄性配子体。
薄血膜的制作
1.取洁净载玻片一张,另准备边缘平整之推片一张。
2.从已感染鼠疟5~6天的小白鼠尾部采血一滴置于玻片中外1/3 交界处。
3.用推片将其一端接触血滴,使之沿推片展开。 4.将推片与载玻片成30~40度的角度迅速向左侧轻轻推成一血膜, 待自然干燥。 5.用甲醇或纯酒精固定,待干燥。 6.用玻璃铅笔在玻片边缘注明被检查者的姓名或编号放入瓷盘 内。 7.用PH7.0~7.2的磷酸缓冲液作为稀释液,将10~15X稀释的姬 氏染液滴于薄血膜上,染色30~40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