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民办高校发展战略思考_董圣足
浅析民办高校转型发展战略思考
浅析民办高校转型发展战略思考随着我国经济与教育的不断发展,民办高校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办高校在前几年发展迅速,但是近年来面临着各种困境,转型发展迫在眉睫,因此,探讨民办高校转型发展战略已经刻不容缓。
一、民办高校转型发展现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本科院校的数量逐年增加,大学竞争日趋白热化,使得许多民办高校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同时,许多民办高校办学内涵也存在一定问题,例如:师资力量不稳定,学科建设不完善,教育教学质量差等问题。
这些问题使得民办高校在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的时候,显得愈发的不堪重负。
对于民办高校而言,要想站稳脚跟,只能通过转型升级。
一方面,要扩大办学规模,优化师资队伍,提升教学设施和硬件水平;另一方面,还要突出办学特色,树立品牌意识,加强科研创新,提高国际化水平等。
二、民办高校转型发展的必要性民办高校的转型发展是必要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市场竞争日渐激烈:我国高等教育迎来了大众化时代,本科院校数量剧增,高校生源流失严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要想在这场大战中“站稳脚跟”,就必须进行转型升级。
2、差异化发展方式具有可持续性:高校的发展需要创新,与大部分院校一模一样的发展方向难以突围,差异化发展方式具备可持续性。
3、满足社会需求:我国教育学历条件的提高,让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需要逐渐得到满足,只有不断转型更新,才能满足社会需求。
三、民办高校转型发展的战略思路1、树立品牌意识,突出办学特色。
民办高校要想在市场中获得更好的发展,就必须塑造明显的办学特色,并树立清晰的品牌形象,提高社会和学生对高校的认知度和好感度。
2、优化师资队伍,提升教学质量。
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来自教师的教学水平,因此要想提升教学质量,必须从优化师资队伍入手,尽快定位并解决任教问题和培训课程的缺陷。
3、加强科研创新,提升综合能力。
作为高等教育机构,民办高校应该注重科研创新工作,并且要有一定的科技成果和实用价值,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综合能力。
民办学校分类管理制构架(董圣足)
——基于国际比较地视角董圣足①(上海教科院民办教育研究所,200032)【摘要】民办学校分类管理,是解决民办教育宏观管理与微观运行冲突、推进民办学校良善治理地有效路径.在比较借鉴国外成熟经验、总结吸收国内试点地区有效做法地基础上,民办学校分类管理应遵循营利性与非营利学校分类地基本思路,科学架构顶层制度,合理施行不同税费及其他优惠政策;同时,不宜全国范围内贸然推进,不宜采取“一刀切”,应逐步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符合基本国情地非营利民办学校产权制度.【关键词】民办学校;分类管理;制度架构;政策设计对私立学校区分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法人,并实施不同地行政规制,是西方很多国家地通行做法.现实中,“民办非企业单位”地法人定位,让民办学校遭遇身份尴尬.一方面因为不是企业,故很难做到真正地自主办学、自我管理、自求发展;另一方面又因不是事业单位,故难以享有与公办学校同等地法律地位及其他待遇.基于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实行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试点”.当前,按照教育规划纲要地总体部署,经国务院批准,浙江、上海、广东深圳和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等“三地一校”正在深入开展民办学校分类管理试点工作;教育部正组织有关方面专家进行民办学校分类管理地课题研究,并着手酝酿起草《民办学校分类管理办法》.本文拟在比较借鉴境外私立学校分类管理成熟经验和总结吸收国内试点地区有效做法地基础上,就我国民办学校分类管理地顶层制度设计及所应采取地相关配套政策问题,提出具体意见和建议,旨在为宏观教育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①作者简介:董圣足(1969-),男,浙江泰顺人,上海教科院民办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教育学博士.一、私立学校分类管理地国际经验(一)营利性私立学校正在西方兴起纵观各国私立教育地立法及行政规制情况,当今世界私立学校地主流仍然是公益性地,商业化、营利性学校目前还不为多数国家法律所许可.虽然在欧美国家地私立教育系统中,私立学校地主体部分都是非营利性地,但自197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国家经济社会地发展以及人们教育消费观念地变化,出于需求拉动和利益驱动等多种原因,一些国家和地区地营利性私立学校也得以逐步兴起.其中,尤以美国地营利性私立学校发展得最为充分.在美国地私立高校中,存在为数不少地营利性私立高等教育机构,其中就有像阿波罗教育集团(菲尼克斯大学为其所属)、德夫里教育公司这样地教育类上市公司几十家.这些营利性大学,在1996年之前一直被排除在正规地高等教育机构之外,直到1996年美国教育部重新定义了高等教育机构之后,它们才被官方所认可.根据新定义②,当年美国教育部所管辖地营利性大学有669所,其中500所为两年制私立社区大学,169所是涵盖各个类别地四年制文理学院,它们都是得到认证地大学③.营利性大学与非营利性大学地根本区别在于,前者地主要目标不是为社会做贡献而是为了获得商业成功.正因如此,这些营利性大学在申报时一般都按公司法人对待,不但要依法照章纳税,还得不到各种基金会、个人捐赠者、联邦政府、州政府以及地方政府地各种捐赠款,其90%地收入来自学生所交地学费④.近年来,一些西方国家由于经济不景气导致财政状况不佳等原因,不仅大力度推进公立教育地民营化改革,更是放松了对私立教育(包括营利性私立教育)发展地管制,也由此催生了越来越多营利性私立学校地面世与成长.根据我们所掌握地情况,现在像英国、日本、韩国、印度、俄罗斯、菲律宾、新西兰、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等国家都出现了一批营利性地教育公司或私立教育机构,虽然有地国家(如日本、韩国)法律尚未放开对营利性私立学校地禁止,但营利性教育②美国营利性大学要得到教育部承认并纳入正规高等教育机构行列,要符合以下条件:教育机构必须开设学士学位或者准学士学位以上地课程,课程授课时间至少300个学时,要得到教育部承认地认证机构地认证,学校至少开办两年,并且要和教育部签署加入协议.参见:[美]理查德·鲁克著,于培文译.高等教育公司——营利性大学地崛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58.③理查德·鲁克著,于培文译.高等教育公司——营利性大学地崛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57-58.④理查德·鲁克著,于培文译.高等教育公司—营利性大学地崛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70.机构在这些国家地商业存在却已经是一个不争地事实.(二)私立学校分类管理地国外实例研究发现,不管是大陆法系国家或是英美法系国家地学校,其法人分类情况既受到学校所在国家法律传统地影响,也受到其教育发展历史传统地影响,以此决定着学校是受公法、私法约束还是由契约法规制,以及学校受公权力影响地程度和自身所拥有地自主权大小.就公立学校而言,在两类法系国家中,多数是被作为“公务法人”或“公共机构”对待地,且都受到来自法律层面和政府地较强控制.而就私立学校而言,大陆法系国家一般将之归为私法人中地财团法人,通常情况属于非营利性法人,也要受到一定地法律及政府规制;相对来说,英美法系国家尤其是美国地私立学校,则较少受公权力地约束,具有较大地办学自主权.就私立学校地法人类属而言,两大法系国家在长期地司法实践和行政规制过程中,已逐步形成了营利性学校法人与非营利性学校法人两个体系.譬如,在法国,办学者在申请设立私立教育机构时,必须在协会、基金会和企业三者中进行选择:(1)在法律上,协会是由2人以上地自然人或法人构成地、进行不以营利为目地地经常性共同活动地协约组织,多数非营利私立学校都选择这一法律地位;(2)登记为基金会地私立学校,在定向募集大量资金地前提下设立,并服务于出资人地出资目地及普遍利益,但只有极少数私校接受这一法律身份;(3)登记为企业地营利性学校,按照民商法运行,依法纳税,不能接受政府资助和社会捐赠,其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地占比约为5%.在美国,私立学校分为营利性学校和非营利性学校两类,举办者在注册办学时就必须明确.非营利性学校即为非营利性组织,根据美国税法第501(C)(3)项规定,可以获得免税资格;营利性学校则被要求到工商部门注册为企业,按照公司管理进行运作,照章纳税.美国营利性私立学校主要集中在职业培训及高等教育领域,几乎没有基础教育阶段地营利性学校.在日本,根据《私立学校法》规定,私立学校必须由依法设立地学校法人来设立.学校法人属于财团法人地一种类型,也是非营利机构,不得从事法律规定以外地营利性活动.同时,日本政府还允许设立营利性教育机构,但是不能成为私立学校;营利性教育机构受公司法调整,不在《私立学校法》调整范围.在韩国,非营利性学校是学校法人,营利性学校在法人属性上是举办公益性事业地公司法人.在设立程序上,非营利性学校由教育行政部门审批注册,营利性教育机构则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韩国政府明确禁止私立大学成为营利性学校).在税收政策上,营利性学校地社会捐赠不能为捐助人抵税,非营利性学校地社会捐赠则可抵税.在马来西亚,相关法律规定,设立私立学校必须先行设立公司,再由公司来申请举办私立学校;私立学校虽然名义上不具有独立地法人资格,而且法律也未就学校机构地组织属性作出清晰界定,但实际上举办学校地法人组织——公司,是可以通过学校地运行管理获得营利地.综上所述,在营利性与非营利性私立学校地分类管理方面,西方国家地做法具有较大类同性,即主要根据办学动机及行为来进行分类.凡是要求获得商业利润地私立学校,都会被认定为营利性私立学校,要求遵循民商法,到工商部门注册为企业法人,照章纳税,不享有免税政策,而且也不能接受政府财政直接资助以及其他社会资金捐赠;而非营利性私立学校在多数大陆法系国家则被视为财团法人(如法国、意大利)或独立地学校法人(如日本、韩国),被视作非营利法人,举办者(出资人)不享有其投入学校资产地剩余索取权及剩余控制权,但学校法人一般都可享受国家免税政策,接受政府财政资助及社会资金捐赠.(三)国外私立学校地治理机制在国外,非营利性学校在法人治理尤其是学术治理上,享有高度地自主权和自治权,即使是接受了财政资助地非营利性学校,政府机构一般也很少直接干预其内部地治理活动.在内部治理上,非营利性私立学校大体上都遵循“三权分离”地原则,具有健全地决策、执行和监督三位一体地运行机制,实施董事会(理事会)领导下地校(院)长负责制,在法人治理结构安排上,强调多方治理,重视民主管理.至于营利性私立学校地治理问题,西方国家则多秉承“自由、自愿、自主”精神,主要让其依据商业规则和市场原则进行,政府几乎不干预学校地任何“内政”、“外交”事务.以美国为例,美国除了非营利性私立大学外,还存在为数不少地营利性私立高等教育机构,其治理结构地特征与非营利性大学治理结构存在明显地区别.在美国,营利性大学既是商业性机构也是学术机构,既要接受来自教育管理机构地管理监督,又要接受来自企业管理机构(如工商登记、税务管理等部门)地管理监督.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只须向大学董事会负责,原则上遵循有关国会、联邦政府、州及地方政府地教育条款,但不一定必须执行,也不一定为所在地区服务.在外部治理上,由于私立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为私人、宗教团体所属,因此美国联邦、州及下属地高等教育行政机构都无权插手营利性大学治理,在很大层面上是通过学生资助及资格认证来施加影响从而达到宏观调控地目地.相对来说,民间组织机构地评估对营利性大学有着较大地制约作用⑤.在内部治理上,营利性大学地治理更接近于企业模式,主要采用专业管理,多数营利性大学都由母公司所有,如著名地凤凰城大学即为阿波罗集团所有.营利性大学内部设有董事会,但董事会成员由母公司任命.营利性大学一般采用股东型治理结构模式进行运营,员工拥有对公司地所有权,教师、院长、校长,甚至是注册主任、招生代表,往往都持有大学股票.当大学地所有者营利时,每个股东都会分到利润.将学术领域与管理领域分开是营利性大学治理区别于传统大学地又一个关键特点.在营利性大学中,教授不是大学地“主人”而是雇员,教师虽是大学学术生活地中心,但不具有高校地大部分权力,虽然参与教学大纲地开发,但对大纲开发没有决定权.教师不参与学校地管理工作,只专注于“产品”地生产,投身于课程和教室中地学生,管理工作则由校长和院长等专业管理人员负责.与传统大学一般实行教授治学、多方共同治理不同,营利性大学大多采取科层治理模式,其管理等级森严,董事会是学校最高决策机构,对所有事情具有最终审判权,学校内部事务实行董事会领导下地“经理(校长)负责制”.⑥一般而言,这种治理模式地民主化程度较低,但治理地效率相对较高,这是与营利性大学地商业化运作方式相适应地治理模式.二、我国民办学校分类管理地制度构架⑤民间组织通过联合协调同类或不同地区地高校来影响高等教育政策、资源共享、提升高校地位;通过制订专业标准、评估认证高校来保障高等教育质量;通过不同类型地捐款给予高校经费支持,并促进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在维护高校自主和学术自由方面充任高校与政府之间地缓冲器等.民间组织包括四类,即高校协会、认证机构、跨地区组织、基金会.参见:Altbach, P. C,et al.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M].Baltimore: The Johns Hopltins University Press, 1999.241.⑥参考:甘永涛.美国营利性大学发展及其治理结构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2007(12B);温松岩.美国私立营利性高等教育地崛起[J].比较教育研究,2005(11);菲利普·G·阿特巴赫著,蒋凯、林小英译.私立高等教育:比较视角下地主题与变化[J].比较教育研究,2000,(5).借鉴国外私立学校法人分类地经验,同时参考我国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地相关做法⑦,从维护和实现民办学校“长治久安”地战略考虑,我们认为,对民办学校实施营利性非营利性分类管理,应该遵循这样地基本思路:凡是以营利为目地,对民办学校资产及其收益主张权益地,即为营利性民办学校;不以营利为目地,学校办学结余不用于分配,终止后剩余资产继续用于公益事业地,即为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对于两类不同法人性质地民办学校,国家应采取不同地管制办法,并分类制定税收及其他优惠政策.(一)两类学校地法人属性与审批登记办法1.营利性学校地法人类属及审批登记办法营利性民办学校,按照企业法人进行登记,国家给予适当地税收优惠政策.教育行政部门对民办学校实行审批制度,对于营利性民办学校则重在加强对其教育教学及其办学质量进行监督和指导.2.非营利学校地法人类属(四种路径设想)(1)登记为民办非企业单位.目前现状已如此,各级各类教育部门审批地民办学校基本上都在民政部门登记为“民非”单位.由于“民非”法人既非事业单位,也非企业单位,故导致了现实当中很多政策问题无法协调解决.在重新界定民办学校法人属性时,应该尽可能避免这一法人定位.(2)登记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按照国务院鼓励民间投资地“新36条”意见,修改《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条例》第二条,扩大事业单位地定义范围,将社会资金(民间力量)参与举办地从事教科文卫等社会公益事业地组织,一并纳入“事业单位”范畴.(3)登记为民办事业单位.理由同第(2)点.可在修改《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条例》第二条地同时,单独将社会资金(民间力量)参与举办地公益性事业单位,定义为专门地“民办事业单位”.(4)登记为非营利学校法人.从长远看,为了更好地扶持和规范民办学校地发展,可以借鉴日本、韩国地立法经验,考虑制定《国家私立(民办)学校法》⑦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是指为社会公众利益服务而设立和运营地医疗机构,不以营利为目地,其收入用于弥补医疗服务成本,实际运营中地收支结余只能用于自身地发展,如改善医疗条件、引进技术、开展新地医疗服务项目等.营利性医疗机构是指医疗服务所得收益可用于投资者经济回报地医疗机构.政府不举办营利性医疗机构.参见: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财政部、国家计委.关于印发《关于城镇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地实施意见》地通知【Z】,2001-7-18.将学校法人从非营利组织(法人)中剥离出来,单独成为一类特别法人.(二)两类学校地财务会计与资产管理制度1.营利性学校适用企业会计制度此类学校按照同类非营利学校设置标准设立,落实学校法人财产权,在学校存续期间,举办者(出资人)不得抽逃办学资金.学校年度结余,在缴交相应税收,提取法定公积金(公益金)后,由举办者(出资人)自行决定分配方式.2.非营利学校分别适用下列会计制度(1)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登记为民办非企业单位地学校,适用财政部《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2004).自学校设立完成后,举办者(出资人)自身地财产要与学校法人财产相分离,出资人不因出资而享有学校剩余地索取权和控制权,学校办学结余只能继续用于事业发展,不得用于分配.(2)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登记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或民办事业单位地非营利学校,适用财政部《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财政部令第68号)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1997印发,2013修订),其资产及财务收支管理等执行与事业单位相同地资产管理及财务会计制度.(3)民办学校(行业)会计制度.按照新版《事业单位会计制度》(1997印发,2013修订)地相关规定,参考公办高等学校和中小学分别执行具有行业特征地会计制度地做法,可以考虑专门制定全国性民办学校行业会计制度.目前上海和浙江温州等地区,已制定并试行地方性民办学校财务管理及会计制度,其中不少经验可资借鉴.(三)两类学校地税费政策1.营利性学校参照企业依法纳税,但可分类享受一定地税收优惠(优惠程度可参照高新技术企业,最高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1)学历教育:按照国税(2004)2号文,对其所收取地学费可免征营业税;其办学结余部分地企业所得税,借鉴营利性医院做法,可减半征收,过渡期为五年;之后可考虑享受高薪技术企业税收优惠(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地方政府可考虑先征后返).(2)非学历教育:按企业照章纳税.对于政府委托培训项目(购买服务)或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地非学历教育项目,可免征营业税.2.非营利性学校依法享受公办学校同等税收优惠及规费减免政策非营利学校从事学历教育活动提供地教育劳务取得地收入、向学生收取地学生公寓住宿费收入、学生食堂为师生提供餐饮服务取得地收入和为学生勤工俭学提供劳务取得地收入,按规定免征营业税;学校承受地土地、房屋权属用于教育教学地,免征契税;占用地耕地、自用地土地和房产用于教学地,免征耕地占用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水、电、气、采暖、排污等公用事业性收费,享有与公办学校同等待遇;学校建设用地纳入城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学校建设用地享受与公办学校同等地政策.(四)两类学校地退出机制1.营利性学校地退出机制营利性学校地变更、转让、并购、终止及清算等事项,按照《公司法》《破产法》《民事诉讼法》等法律所规定地相应程序办理,学校完成清算后地剩余资产归属出资人所有;但从事学历教育地营利性民办学校地退出,应先获得审批部门地批准,并须做好学生安置工作.2.非营利性学校地退出机制(1)捐资举办地学校和无出资主体、滚动发展起来地学校,变更、转让、并购、终止及清算等事项,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办理;其终止清算后地剩余财产,可考虑提取一部分奖励举办者,其余资产由政府统筹用作支持同类公益性教育事业发展.(2)出资举办不求回报但未承诺放弃所有权地学校,变更、转让、并购、终止及清算等事项,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办理;其终止清算后地剩余财产,可考虑原价或折价返还出资人,其余资产由政府统筹用作支持同类公益性教育事业发展.(五)两类学校地收费、公共财政资助与金融政策1.营利性学校收费、公共财政资助与金融政策(1)收费:从事非学历教育地学校或机构,实行市场自主定价;从事学历教育地学校,在政府最高指导价下实行自主作价,并实施收费备案制.(2)财政资助:政府一般不直接资助营利性学校,但可通过合同形式向学校购买服务;对在营利性学校接受学历教育地学生,可申请国家贷学金;在营利性学校从教地教师,可申请各级政府机构资助地科研项目.(3)金融信贷:按照《担保法》《物权法》及《公司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地规定办理.原则上,校产可设定抵押、担保事项.2.非营利学校收费、公共财政资助与金融政策(1)收费:学历教育地收费实行按成本定价制度,按《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有关法律规定报批并公示;非学历教育收费实行自主定价制度,但需报监管机构备案.(2)财政资助:各级政府可视财力状况,参照公办学校标准,分别给与民办学校生均公用经费补助、专项资金奖励以及各种财政津贴等.但财政资金地奖补助额度以不超过学校学费收入地30%为宜(政府购买服务除外).(3)金融信贷: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此类学校校产原则上不得设置抵押或担保事项,对于学校正常地、必须地资金需求,可考虑由政府组织发起,通过设立担保公司、发展信托资金等途径,予以解决信贷担保问题.(六)两类学校地人事与社会保障政策1.营利性学校教职工地人事关系及社保政策,参照企业职工社会养老保险办法统一办理.2.非营利学校地教职工人事及社保政策(三种途径)(1)全部纳入事业单位人保政策覆盖范围,与公办学校教职工一视同仁、同等对待,按相同比例缴交养老保险,执行统一地退休待遇政策.此政策可优先考虑适用于捐资举办地民办学校.(2)部分纳入事业单位人保政策(解决骨干教师地事业编制),部分按照企业人事代理及社保政策办理.通过推行社保年金制(补充养老保险)、购买商业保险等办法,消除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教职工退休待遇地差距,当地政府及学校举办者合理分担费用.(3)全部按照企业人事代理及社保政策办理,全面推行社保年金制,相应费用由政府、学校举办者、教职工本人共同合理负担(三个“一点”),同时鼓励教职工购买商业保险.(七)两类学校地法人治理结构与运行机制1.营利性学校地治理结构及运营机制,参照企业组织,由学校举办者及办学者自主确定,按照《公司法》规定办理,允许多样化、个性化.2.非营利性学校地治理结构及运行机制,依据《教育法》、《高教法》、《民办教育促进法》以及其他相关地行政法规及规章地规定办理,原则上要求做到统一、规范、效能,核心在于建立健全权力地协调及制衡机制,维护和保障利益相关者地合法权益,促进和推动学校地有序运行和健康发展.(八)两类学校地监督管理与质量保障体系1.营利性学校地监管及质保体系(1)审批及登记.从事学历教育地学校,原则上采用与同类公办学校及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同样地设立标准,依法实行行政审批许可制度;从事非学历教育地社会培训机构,除了某些特殊领域需要前置审批外,原则上实行登记注册制度,无需行政许可.(2)年度检查.营利性非学历教育机构地年检工作,按照《公司法》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地有关规定办理;营利性学历教育机构地年检工作,由业务主管部门(教育或人保部门)会同工商行政部门联合进行.(3)质保体系.非学历教育机构地质量保障体系,由学校(机构)自主确立,按照有关专业标准进行,政府部门可组织或委托中介机构进行评估认证;从事学历教育地营利性学校地质保体系,按照其他同级同类学校地制度规范及相关要求建立,接受业务主管部门地监督、检查及评估、考核.2.非营利学校地监管及质保体系(1)审批及登记.原则上按照同级同类公办学校地设立标准掌握,实行业务主管部门审批制度,近期可考虑先统一在民政部门登记为民办非企业单位(法人),从长远来看,应修订《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条例》,将其作为事业单位(法人)。
民办学校分类管理的制度构架(董圣足)【模板范本】
民办学校分类管理的制度构架-—基于国际比较的视角董圣足①(上海教科院民办教育研究所,200032)【摘要】民办学校分类管理,是解决民办教育宏观管理与微观运行冲突、推进民办学校良善治理的有效路径。
在比较借鉴国外成熟经验、总结吸收国内试点地区有效做法的基础上,民办学校分类管理应遵循营利性与非营利学校分类的基本思路,科学架构顶层制度,合理施行不同税费及其他优惠政策;同时,不宜全国范围内贸然推进,不宜采取“一刀切”,应逐步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符合基本国情的非营利民办学校产权制度。
【关键词】民办学校;分类管理;制度架构;政策设计对私立学校区分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法人,并实施不同的行政规制,是西方很多国家的通行做法.现实中,“民办非企业单位”的法人定位,让民办学校遭遇身份尴尬.一方面因为不是企业,故很难做到真正的自主办学、自我管理、自求发展;另一方面又因不是事业单位,故难以享有与公办学校同等的法律地位及其他待遇。
基于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实行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试点”。
当前,按照教育规划纲要的总体部署,经国务院批准,浙江、上海、广东深圳和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等“三地一校”正在深入开展民办学校分类管理试点工作;教育部正组织有关方面专家进行民办学校分类管理的课题研究,并着手酝酿起草《民办学校分类管理办法》.本文拟在比较借鉴境外私立学校分类管理成熟经验和总结吸收国内试点地区有效做法的基础上,就我国民办学校分类管理的顶层制①作者简介:董圣足(1969-),男,浙江泰顺人,上海教科院民办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教育学博士。
度设计及所应采取的相关配套政策问题,提出具体意见和建议,旨在为宏观教育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一、私立学校分类管理的国际经验(一)营利性私立学校正在西方兴起纵观各国私立教育的立法及行政规制情况,当今世界私立学校的主流仍然是公益性的,商业化、营利性学校目前还不为多数国家法律所许可。
对民办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几个关键问题的思考
在我国, 几 乎 所 有 民办 本 科 院校 都 定位 于 培 养 应用 型人 才 , 并对各 自的培养 目标 、 培养 规格 进行 了 不 同形式 的描 述 , 如“ 厚基 础 , 宽 口径 , 强能力 , 重 实
践” “ 基 础扎 实 , 能 力过硬 , 素 质全 面 ” “ 英 语精 , 电脑
冯建 业
( 郑 州工 业 应 用 技 术 学 院 , 河南 郑州 4 5 1 1 0 0 )
摘
要: 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 向应用技 术型 高校转型 , 已成为新 形势下国 家实施技 术技 能型人 才培养 战略、 推进我 国 高
等教育改革发展 的必然趋势 。民办本科院校作 为 1 9 9 9年 以来我 国高等教育进入 大众化 阶段 后升格 或转设 的 院校 , 多数 定位 于
化 升级需 要 、 大力培 养应 用技术 型人 才 的战 略决策 。
职, 创业 有 能 力 , 深造有基础 , 发展有后劲 ” 等 。 这 些描 述虽 然 突出 了应 用 型并 各 有 特 色 , 但 侧 重 定 性 概括 , 给人 的感 觉 仍 然 是 “ 高、 大、 全” , 目标 不 够具 体, 规 格不 够 明确 , 在 人才 培养 过程 中很难 操作 和控 制, 应 用 型人才 的培 养 目标 难 以真 正 实 现 。 民办本
关 于 民 办本 科 院校 应 用 型人 才 培 养规 格 的
定 位 问题
是具体的操作者, 而是从事生产的组织管理 、 技术指 导、 业务 咨询 , 如 工 艺水 平 的设 计 、 工 艺 流程 的监控 、
生产设 备的运 行与 维护 , 以及 产 品 、 服 务 的改 进 和更 新等 。在生产现 场从 事技 术 工作 和管 理 工作 的人 才 都属 于“ 技 术型 ” 人才 , 他们 处于操作一线 环节 中的技
民办高校转型时期战略规划的若干问题思考
2
黄 河科 技 大 学 学报
这种 观点 是 不 对 的。 战 略规 划 是 学 校 发 展 的总 蓝
析、 内部环境 分 析及 高等教 育发展 分 析 , 以便 民办高
图 , 够使 学 校认 识 到 自身 的发 展 目标 , 而 有 计 能 从 划 、 步骤地 培育 核心竞 争力 。制定 战 略规划 , 有 需要 学校 管理者 、 教师 、 学生 、 政府 、 行业 团体 等多个 利益 群体共 同参 与 , 立 共 同协 商 的机 制 。战 略 规划 是 建
型的关 键时期 。现 阶段 , 民办 高 校所 面 临 的竞 争对 手 越来 越多 , 竞争 强度越 来越 大 , 争领 域也 在不 断 竞 扩 展 , 想在 激烈 的竞 争 中得 到较 好发展 , 须制 定 要 必 战略规 划 , 施 战 略管 理 。这 既 是 民 办 高校 外 部 发 实 展 环境 的要求 , 是 内部管理 模式 变革 的需要 , 民 也 是
第1 4卷
第 2期
黄河科技 大学学报
J OURNAL OF HUANGHE S &T UNI VERST I Y
21 0 2年 3月
Ma . 0 2 r2 1
V0 . 4 No 2 1 1 .
・
民 办教 育研 究 ・
民办 高校 转 型 时期 战 略规 划 的若 干 问题 思 术
办高校 发展 的必 然趋势 。 战略 规划 本 质 上是 以一 种优 化 的方 案 , 调 学 协
第一 , 适 应 国家 教 育 方针 和 地方 社 会 经济 发 要
展需求。民办高校作为我 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个
重要 部分 , 已经得 到 了政 府 部 门 和社 会 大众 越 来 越 多 的关 注和重 视 。随 着 时代 的发 展 , 民办 高等 教 育
民办高校转型发展的战略思考
民办高校转型发展的战略思考作者:吴政南来源:《教育界·上旬》2015年第01期【摘要】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已经进入新时期,而转型发展就成为众多民办高校突出重围,再向建设高水平大学前进的必经之路,并且从目前的发展形势来讲,民办高校的前景是十分光明和广阔的。
本文简述民办高校转型发展的意义,并提出相应的转型路径。
【关键词】民办高校 ; ;转型 ; ;发展路径一、引言我国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及人口基础,所以,民办高校的转型发展是有前途可言的,而且转型就是从低水平和粗放式的重复模式,逐渐向高水平、精细化模式转变。
民办高校想转型发展成功就应该坚定信念,寻求发展新突破,建立并完善富有丰富内涵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探索出现代大学的制度。
二、民办高校的转型发展目前,我国民办高校的形态大多都是低水平、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并且这一模式还是循环重复的。
单从学校办学效率层面上来说,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大部分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但是在年复一年地运行中,学校的办学效益不仅不能得到提高。
并且,在这种模式下,学校的传统不能很好地得到沉淀,具有的内涵也十分有限,质量也不是很高,故而学校的发展也不能一步一个台阶地向上走。
因此,民办高校想要继续向前发展,就要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形势进行转型,而且转型发展就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客观需求,是民办高校持续自身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为了应对我国生源变化的一项挑战,满足人民大众对优质教学资源的需求。
此外,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时间比较短,管理经验也相对显得不足,所以,民办高校就应该进行转型发展的战略思考,提升学校办学实力和竞争力。
三、民办高校转型发展路径(一)寻找突破口,制定转型发展策略按照生命周期理论来讲,社会组织要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就必须拥有恰当、适应的战略或者模式。
民办学校正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新时期,也就需要得到转型发展的战略。
首先应该坚定转型发展的信念,只有坚信转型发展是学校发展的必须环节,就会离成功更近一步。
关于民办高校法人财产权的思考_基_省略_所民办院校法人财产状况的调查分析_董圣足
编者按:产权问题是民办教育的重要问题,近日,为了规范民办教育的发展,教育部颁发了第25号令,即《民办高等学校办学管理若干规定》。
文件的重点是调整民办高等学校的产权,使其在一年之内转移成为学校法人的财产权。
此政策的出台使民办教育的产权问题再次成为人们瞩目的焦点。
前不久,由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和《人民政协报》联合主办的第17次“21世纪教育沙龙”便围绕“产权问题与建议”进行了深入的研讨,本刊常务副主编董秀华女士应邀前往。
本期所刊登的张铁明、董圣足两位学者的文章即是此次沙龙上的发言扩充而成,其中张教授认为民办教育的产权应属于出资举办者,这一观点自有待商榷,但至少反映了研究者的一种声音,希望藉此能引起大家对这一问题的更多关注及思考。
董圣足/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上海建桥学院民办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上海200062)教育发展研究2007.7-8B民办教育关于民办高校法人财产权的思考———基于45所民办院校法人财产状况的调查分析!董圣足落实民办高校法人财产权是国务院及教育部当前大力推进的一项重要工作。
国办发[2006]101号文规定,“民办高校要落实法人财产权,出资人按时、足额履行出资义务,投入学校的资产要经注册会计师验资并过户到学校名下,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截留、挪用或侵占”。
教育部25号令(2007年2月6日发布)要求所有民办高校要在一年之内将资产过户到学校法人名下。
那么,什么是法人财产权?民办高校法人财产权问题是怎样产生的?民办高校落实法人财产权的必要性何在?举办方如何看待资产过户问题?资产过户还存在哪些现实困难?本文通过对全国工商联民办高等教育协会系统的45家民办高校的调查分析,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对上述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索,并就如何妥善如何落实民办高校法人财产权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产权与法人财产权概念辨析(一)产权“产权”是一个含义极不确定的概念。
《牛津法律大词典》将“产权”定义为存在于任何客体之中或之上的完全权利。
对民办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思考
对民办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思考摘要: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公共服务快速发展的阶段,国家已作出重大决策要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
我国民办本科高校虽然为推动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民办高校还存在办学定位、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等方面还存有不足。
民办本科高校要积极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加快学校转型发展的步伐,深化改革,做好“五个转变”,实现民办本科高校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民办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思考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 (2016)01(b)-0145-02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公共服务快速发展的阶段,需要大量的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国家已作出重大决策要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
我国民办本科高校虽然为推动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民办高校还存在学科专业布局欠合理,高层次人才匮乏,人才培养质量需进一步提升等问题,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挑战和机遇并存的新常态下,民办本科高校要积极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加快学校转型发展的步伐,深化改革,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
1 转型发展的背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的战略构想,从制度层面将新形势下高等教育的结构调整转型发展提上了议事日程。
2014年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作出了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的战略部署,《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对转型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
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国制造2025》都明确要求引导、推动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
浅谈民办高校新时期的经营战略转折
摘要:民办高校是以经营为运作中心的。
但,除少数个别民办院校有着自己独特的经营竞争方式,大多数还是模仿着公立院校运作之手法,这在过去生源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尚可生存。
随着环境的变化,当这一有利条件不复存在时,民办院校的经营战略就应该发生相应的变化,否则必将失败。
笔者从这一出发点分析了民办院校改变经营战略的切入点,为其经营发展提出了独到的总体发展战略思路。
关键词:民办院校经营环境竞争战略转折民办高校与公立院校在运行中的最根本区别就是后者有国家教育费用的支持(大部分),前者基本是要依靠自己。
这就使得两类院校的运行有着本质的区别。
公立院校更多的是以按照国家教育方向来融合实践为主线的管理为主方式,而民办院校没有这个优惠条件,所以民办院校的主线一定是经营,在经营的主线下来进行经营的管理。
这样,就决定了民办院校的管理与公立院校的管理有着本质的不同,也就是说一个是在管理指导下的经营,一个是在经营指导下的管理。
“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这是当初创建我国教育事业的蔡元培先生提出的。
我国高校实际上在2002年左右已经实现了普及性教育,这使得我们要重新考虑蔡元培先生的高校职能策略了,尤其是本科生的普及,使得我们必须按社会和市场规律办事,即在本科生的教育培养方针上应以社会的接受与承认为检验标准,培养人才的目的是为了让这些人才创造出更进步的社会,这点是无法辩驳的事实。
蔡老先生所提及的高校职能是在大学生相对社会比例较少的条件下产生的,在当今社会的普及教育条件下,大学本科生的培养方向应有所转变,这是社会发展的结果。
转变思想是高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必行之路,民办高校更是应依此为发展战略方向,终究民办高校的生存要靠自己而不是靠国家。
近几年由于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得生源状况空前优越,但2009年以后生源状况将明显具有下降趋势。
近些年,无论是公立院校还是民办院校都或多或少的借了生源丰富的东风,扩招现象较多,以后这种给高校带来大幅值效益的政策将有所转变,再把院校的命运依赖于丰富的生源上成为了不现实。
试析我国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战略路径思考
试析我国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战略路径思考论文摘要:中国的民办教育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近几年来在“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十六字方针指导下,我国民办高校迅速发展,从之前的精英教育到如今的大众化教育,民办高校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生力军。
如何走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道路,从初创的生存期走向如今的发展期、稳定期,由外延式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如何办出自己的特色,都是我国民办高校必须进行认真研究思考的问题。
论文关键词: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战略路径我国民办高校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但数量多、规模大、速度快、类型多、生源广、市场适应能力强,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还处于不断探索、摸索的阶段。
我国民办高校从外延扩招、盲目追求经济利益到现在向内涵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转变之中,倒闭的民办高校不在少数,优胜劣汰,这是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定位不科学、目标不明确、培养人才不适用、办学思想不端正是导致有些民办高校倒闭的主要因素。
民办高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据官方统计,2007年全国共有民办高校297所,在校生163.07万人,其中本科生21.12万人,专科生141.94万人,另有其他形式教育的学生22.36万人;独立学院318所,在校生186.62万人,其中本科生165.68万人,专科生20.94万人,另有其他形式教育的学生0.87万人;民办的其他高等教育机构906所,各类注册学生87.34万人。
2007年各类民办高等教育机构在校生规模约为460万人,而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超过2700万人,民办高等教育占整个高等教育规模的17%以上。
显然,民办高等教育已经成为我国大众化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整体上看,我国民办高校在发展中还存在诸如治理结构不完善、资金短缺、师资构成不合理、质量不高等问题,因此,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路径任重道远,需要进行科学分析、定位,才能找准方向,立于不败之地。
新政背景下民办学校分类转设的困局与出路——基于浙江温州的实践探索及思考
现代教育管理•2020年第9期新政背景下民办学校分类转设的困局与出路①——基于浙江温州的实践探索及思考董圣足I,戚德忠2(1.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上海200032;2.温州市教育局,浙江温州325027)摘要:对民办学校实施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分类管理改革,是党中央的重要决策部署。
国家民办教育新政实施后,目前除港、澳、台外的国内所有省域均出台了配套文件。
由于分类管理极为复杂,至今多数地区在现有民办学校分类转设上均未有突破和创新。
民办学校分类管理之所以进展缓慢,其主要障碍在于:各地对现有学校分类转设路径及程序不明确,相关部门对分类转设的政策把握不一致,现有学校财务清算及资产确权难度大,存量学校退出机制及财产奖补制度不健全,转设过程涉及的相关税费政策不统一,等等。
作为国家民办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温州市大胆创新突破,出台了升级版民办教育综合改革系列文件,制定了可操作性文本,对现有学校分类转设具体程序、学校资产认定边界、剩余资产补偿奖励、土地房产处置路径以及分类转设税费优惠政策等进行明晰和细化,有效化解了现有民办学校分类转设所面临的诸多难点和堵点问题,其经验值得其他地区借鉴和效仿。
关键词:民办学校;分类转设;营利性;温州;改革中图分类号:G64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485(2020)09-0038-08D01:10.16697/j.l674-5485.2020.09.005一、民办教育分类管理改革的新进展按照举办者是否要求取得办学收益,从法律和行政规制上对民办学校实施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分类管理改革,是党中央的重要决策部署,旨在破解因法人属性不清所导致的诸多制约民办教育改革发展的瓶颈问题,更好地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办学。
为此,2015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先期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在相关条款中删除了对举办营利性教育(高等教育)的禁止性规定。
2016年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再次做出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决定(以下简称“修法决定”),进一步明确了非营利性和营利性民办学校的分类标准及政策适用问题,同时指出除了不得设立实施义务教育的营利性民办学校,民办学校的举办者可以自主选择设立非营利性或者营利性民办学校。
民办高校发展战略的转型与创新
民办高校发展战略的转型与创新摘要:今天的民办高校均面临着从外延到内涵,从规模到质量,从打广告做宣传到靠品质、靠声誉求生存的转化变革阶段。
这一过程已经不再单单是民办高校之间的生存较量,而是民办高校能否迈上更高一级发展平台和更广阔的生存空间,获得与公办高校同等待遇与机会发展的关键时期。
对民办高校而言,抓住国家经济社会转型与创新这一重大发展战略机遇,发展自己、壮大自己,走出一条特色鲜明又有相对优势的发展模式,是民办高校的必由之路,此为当务之急。
关键词:转型;创新;民办高校;发展文章编号:(2012)02—0041—06一、引言有关民办高校发展的战略性研究是随着民办高校的开办而起的。
民办高校作为改革开放的产物,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
今天,它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一支新鲜力量,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壮大做出了重要贡献。
与此同时,二十余年来的民办高校的办学实践在不断探索高等教育建设发展的新思路和新模式的过程中,也积累了一定的宝贵经验。
…但是,众所周知的多重原因,使得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过程比较曲折,至今还面临着来自校内外各个方面问题的困扰。
如办学经费的筹措路径、管理模式的探索,办学者和管理人员、教师的身份等问题缺乏相应的制度与政策的支持和保障,而在专业设置、学生培养模式及教学资源与条件保障等方面还比较薄弱,亟需增强完善等。
本文试从民办高校发展前景和空间这个战略维度出发,通过对民办高校的现实生存条件和发展环境的深刻剖析,特别是就民办高校现实选择的必由之路,即充分把握住和利用好国家发展理念之转型与创新的这个重大战略机遇期,如何切实解决好民办高校至关重要的、长期存在的、期待解决而又一直悬而未决的转型和创新这两个根本问题。
并依此来很好地发展自己,快速地壮大自己,使学校的办学水平、管理能力和教学质量得以全面提升,真正成为社会认可、学生喜爱、国家满意的有一定竞争力和吸引力的新型大学。
二、民办高校的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做出重要贡献。
浅析民办高校转型发展战略思考
浅析民办高校转型发展战略思考【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民办高校在教育领域逐渐崭露头角。
本文通过对民办高校转型发展战略的浅析,从背景分析、转型发展的方向、策略思考、资源整合和质量提升等方面进行探讨。
文章介绍了民办高校发展现状及转型的必要性,阐明了撰写本文的目的和意义。
结合当前形势,分析了转型发展的方向和策略思考,提出了资源整合和质量提升的重要性。
总结了转型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并展望了未来发展的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把握民办高校转型发展的关键点,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民办高校、转型发展、战略思考、现状、必要性、目的、意义、背景分析、方向、策略、资源整合、质量提升、挑战、未来发展方向、结论。
1. 引言1.1 民办高校发展现状目前我国的民办高校在数量和规模上都在不断增长,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的民办高校已经超过了1000所,占据了高等教育总量的20%以上。
这些民办高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等教育资源的供给压力,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专门人才。
与公办高校相比,我国的民办高校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科学研究水平等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
由于经济实力和政策支持的不足,许多民办高校在办学过程中面临着财政困难、师资短缺、学术氛围不浓等问题。
随着社会对高等教育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民办高校也需要不断加强自身办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术研究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本文将对民办高校的转型发展战略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希望能够为我国民办高校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思路。
1.2 转型的必要性在当今社会,民办高校正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和挑战。
传统的办学模式面临着诸多问题和不足,如教育质量不高、人才培养不适应社会需求等。
转型发展成为民办高校必不可少的选择。
只有通过转型,民办高校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紧跟社会变化的步伐。
转型可以帮助民办高校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更好地吸引优质师资和学生资源。
关于民办高校改革发展的几点思考
关于民办高校改革发展的几点思考
民办高校改革发展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关注,几乎成了人们热议的热点话题,随着
国家宏伟蓝图的提出,民办高校改革发展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机遇和挑战。
下面是对民办高
校改革发展的几点思考:
首先,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保持发展的平衡性,在发展校园文化同时注重发展科学
水平,以实现完善的学科结构,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环境,改进教学管理,推进科学
研究,为民办高校改革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
其次,要不断完善民办高校的政策制度,各级政府充分考虑民办高校的特点,积极给予支
持政策,完善民办高校的办学条件,以促进民办高校的发展。
立足民办教育机构的实际,
构建公平、合理、安全的民办高校教务管理体系,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优化教师队伍,积极推动西部民办高校改革发展和全国一体化发展。
最后,要完善社会服务体系,以社会整体服务需求和民办高校发展需求为出发点,完善高
等教育机构规范管理,打造新型科学教育职能,积极推出政策研判,积极研究评价,建立
完善的考核体系,建设中国最优秀的民办高校。
总之,民办高校改革发展日新月异,为此,我们必须加强统筹和协调,将民办高校改革发展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融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图中,支持民办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实现最大
效益。
只有在法制、资源、利益和管理等基础上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才能真正实现
民办高校改革发展的美好前景。
民办高校发展思考
民办高校发展思考
民办高校发展思考
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对推动高等教育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民办高校应加强自身建设,注重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加强课程建设,拓宽学生专业知识和能力培养,提高教学质量,引进现代教育技术,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
其次,民办高校应加强与社会的联系,以满足社会和企业的人才需求,增强校企合作,推动企业参与教育教学,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为社会提供高素质人才。
最后,民办高校应加强财政资助,改善校园环境,加强学校管理,提高办学质量,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推进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民办高校发展关键在于要加强自身建设,强化与社会的联系,健全财政资助体制,提高办学质量,以更好地服务社会和推动高等教育发展。
民办高校转型发展的思考
民办高校转型发展的思考别敦荣【期刊名称】《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05【摘要】Private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has entered a new era in China ,it is the time for institutions of private higher education to transform their development model in order to build high-level universities. The future of private colleges is vast and bright , because the economic base is strong,and the demography is huge. Transformation means that the institutions of private higher education is to choose the model of fine and high-level development instead of the extensive and low-level duplicated development model. To achieve a successful transition,priv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be firm in belief to find a breakthrough,adjust and optimize the structure of academic disciplines,build content-rich and application-oriented personnel cultivation system ,and actively explore the modern university system.%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转型发展是民办高校突出重围,走向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必由之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发展研究2010.20一、转型期民办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复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历经近30年的萌芽、恢复和成长,已从“公办高校的有益补充”、“高等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一跃而成为现今“国家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国家教育事业统计公报,截至2009年底,全国共有民办高校658所(含独立学院322所),在校生446.14万人,其中本科生252.48万人,专科生193.66万人,另有自考助学班学生、预科生、进修及培训学生19.39万人;民办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812所,各类注册学生85.22万人。
全日制民办高校(含独立学院)在校生数已经占到全部高校在校生总数的20.8%。
民办高等教育的复兴与崛起,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对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多样化需求,为国家培养各类适用人才,以及深化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1]从总体上看,近30年来,在相继经历了恢复萌芽期(1978-1991年)、缓慢发展期(1992-1998年)和快速发展时期(1999-2005年底)之后,以2006年底国务院办公厅第101号文和2007年初教育部第25号令的发布为标志,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转型期———调整规范期。
[2]我们认为,这一时期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大致呈现如下几个特征:1.从民间自发行为到政府自觉引导发展。
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尽管一些地方陆续出台了不少鼓励和规范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行政法规和政策措施,促进了当地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但总体而言,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更多的仍然是民间自发行为,还很难说是国家层面的自觉行动和集体行为。
长期以来,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实际上是处于一种自生自灭的状态,并未被政府列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而且涉及民办教育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如产权归属、合理回报、信贷政策、税收优惠及教师同等待遇等),至今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随着民办高校机构数量和在学人数的增加、民办高等教育地位和作用的进一步彰显,以及民办高校自身存在问题和矛盾的不断暴露,各级政府必将更加重视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更加自觉地采取措施,引导民办高校规范管理,促进民办高等教育健康发展。
2.从区域领先发展到各地齐头并进发展。
以往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表现出较强的地域性和非均衡性。
实践表明,凡是地方政府比较重视、政策相对优惠的地区,民办高等教育就发展快、发展好。
如陕西、江西、浙江和广东等省,由于地方政府思想转型期民办高校发展战略思考笮董圣足摘要: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经过近30年的发展,当前已进入一个新的转型期———调整规范期。
这一时期的民办高等教育具有不同于以往的五大特征,民办高校自身则面临着六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本文基于实证调研,从微观入手,阐述了转型期民办高校发展所应秉持的三个观念和四种意识,并结合案例分析,提出了转型期民办高校可选择的五大发展战略。
关键词:转型期;民办高校;发展战略董圣足/上海市教科院民办教育研究所(上海201103)上海建桥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上海201319)民办教育DOI:10.14121/ki.1008-3855.2010.20.017解放、政策引导得力,其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明显走在全国其他地区的前列。
随着民办高等教育的价值和意义逐渐被社会各界和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各地对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更加关注、更加重视。
近期,黑龙江、河南、河北、云南、宁夏、四川和重庆等许多地方都纷纷推出新政,以优惠的政策措施,积极鼓励、大力扶持民办教育尤其是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
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全国各地民办高等教育将会进入齐头并进、相对均衡的发展期。
3.从市场无序竞争到相对健康有序发展。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端于市场,因应市场而生。
不过市场机制也有“失灵”的时候,加上政府监管不到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受利益驱动影响,一些民办高校在发展中存在一些不规范和非理性的办学行为,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和矛盾,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民办高等教育的整体形象。
随着相关法律法规的健全和完善、各种政府管制措施的逐步到位以及行业自律的不断加强,今后一个时期,民办高等教育的办学秩序必将得到进一步规范,民办院校之间的市场竞争也将朝着更加良性、健康的方向发展。
4.从总体资源短缺到局部地区资源过剩。
经过多年发展,受高校扩招政策中止和公办高校大规模建设“挤出效应”的双重影响,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已经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从整体性教育资源短缺转变为区域性教育资源过剩。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随着民办高等教育机构数量的显著增加,同行业竞争日益加剧,民办高等院校之间的两极分化和优胜劣汰现象必将愈演愈烈,一部分民办高校已经或将会由于管理不善、经营不力,出现运行困难,难以为继,发生重组转型或倒闭关停,被迫退出市场。
5.从注重外延扩张到重视内涵特色发展。
在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初期,为了解决办学经费不足的问题,大多数举办者都将规模扩张作为院校建设的首要任务,强调多样化办学、大兵团招生、高负债经营和跨越式发展。
随着高等教育适龄人口逐年减少,以及同类高等教育服务替代品的增多,走外延式扩张道路的民办院校遭遇到发展瓶颈,面临着招生不足、设施闲置和债务危机等压力。
新的时期,民办高校存量调整和增量增长,都必须也只能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即要更多地从注重外延扩张转向注重内涵建设、质量提高、特色培育和品牌塑造上来。
二、转型期民办高校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在获得较快较好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一系列深层问题和严峻挑战。
这些问题和挑战,既有来自外部的因素,也有来自内部的因素。
就民办高等学校内部而言,当前影响和制约其自身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因素,集中体现在以下六大方面:1.收入来源单一化。
特殊国情决定了现阶段我国民办高校的收入来源十分单一。
据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与教育部有关部门2002年所开展的一次总样本为1205所民办高校的问卷调查,学杂费收入总和占到民办高校办学经费来源的90.2%。
[3]而资料显示,1992-1993学年,美国私立高等学校学费收入占总收入的41.2%;社会捐赠的收入占学校总收入的20-30%;提供对外服务收入占总收入的23.2%。
此外,科研项目经费收入也占有相当比重。
对非营利私立学校,美国政府的财政资助所占比重平均达到18.5%。
就国内情况而言,民办高校的生均运行经费也明显要低于公办高校(见表1),很难与公办高校展开平等竞争。
经费来源非常有限,办学资金严重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民办高校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瓶颈。
2.专业定位趋同化。
受办学经费制约,以及出于经济收益考虑,相当一部分民办高校在学科发展和专业设置上投入明显偏低,普遍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
据了解,民办院校之间所开设的专业重复率偏高,其中相当多的专业为办学成本相对低廉和科技含量不高的文科及商贸管理类专业,不少专业市场需求已经处于停滞状态,有的专业市场需求甚至已经萎缩退化;而对于适应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需要、社会紧缺、市场竞争力相对较强的理工科类注:民办高校生均运行经费的95%左右均来自于向学生收取的学费。
数据来源:上海建桥学院民办高等教育研究所课题组.中国民办高等教育改革与制度创新.2008.13表12006年部分省、市公办高校生与民办高校均运行经费比较单位:元专业,则由于办学成本高昂,少有学校设置,总量配置不足。
以上海地区的高职院校(以民办高职居多)为例,其普通金融类专业重复率为5.0,旅游贸易类专业重复率为8.0,综合通用类专业的重复率为9.2,而信息技术类专业的重复率更是高达16.1,大大超出了业界比较公认的3.5-4.0的适合区间。
[4]专业结构趋同,技术含量偏低,办学特色欠缺,既加剧了民办高校之间的恶性市场竞争(招不到学生),也影响民办高校的深入持久发展(毕业生难以就业)。
3.师资队伍断层化。
现阶段我国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困难重重,尤其是学科人才结构不尽合理。
现有绝大多数民办高校的教师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是公办高校的退休人员,二是大专院校刚毕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整个队伍结构呈现明显“中间小,两头大”的特征,中年高学历、高职称的骨干教师极其匮乏。
就连少而又少的中青年骨干教师还不断被同类公办高校持续增长的物质待遇和相对较好的发展环境所吸引而陆续流失,这更加使得民办高校难以构建起合理的教师团队和学科人才梯队。
除教师总数不足(特别是应用型或“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外,教师结构也不合理,导致民办高校专业建设难度很大,教学质量得不到有效保证。
4.领导班子老龄化。
我国相当一部分民办高校尤其是滚动发展起来的民办高校,在创办之初,其管理的主体力量基本上是来自公办高校的退休人员,其中不少学校本身就是由公办高校退休或退居二线的老领导、老专家创办的。
这样一些学校,其创办人往往也会是学校办学活动的主要领导者。
由于属于民间投资,教育行政部门一般不好直接干预民办高校内部的人事安排,即学校在班子建设上并无太多外在约束;加上民办高校自身章程等制度不完善,没有形成一种正常的人员更替机制,因此领导班子老化现象相当严重,不少学校高管队伍已呈青黄不接的局面,学校也因而缺少应有的活力和后劲。
5.内部治理家族化。
笔者曾在拙著《民办院校良治之道:我国民办高校法人治理问题研究》中总结了内部治理家族化的三种表现形式:一是“夫妻老婆店”式。
这种形式的民办高校以夫妻双方并肩创业、共同管理为基本特征,一般是其中一人为学校法定代表人,主管学校全局,另一人则掌控学校财务、采购、基建等关键业务。
二是“老爷父子兵”式。
即现有的学校(尤其是少量投入、滚动发展起来的学校)创办人,为不使学校控制权旁落,往往以培养自身接班人为目的,安插自己的子女进入学校关键领导岗位,分兵把守,掌控大局。
三是“同宗血缘式”。
这种类型的民办高校其高层领导的亲属化范围更广,对学校内部管理事务的渗透程度也更深。
6.运行机制公办化。
由于缺少制度创新和管理变革,不少民办高校在逐渐引进公办高校人员参与学校运营与管理、借鉴公办高校教育教学模式的同时,自身所具有的灵活的体制和机制优势却不断丧失,学校的生机和活力也因此而消退。
主要表现在:一是在组织管理上,不同程度存在机构臃肿、职能不清、权限不明、程序不顺的现象,制度化、规范化程度不高,管理效率低下;二是在人事制度上,“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机制尚未形成,既存在吃大锅饭和“平均主义”走不了人的问题,又存在任人唯亲以及事业、待遇留不住人的现象;三是在岗位设置上,既有一人多岗、精简高效的一面,同时也还存在人浮于事和部分人员偷懒、“搭便车”的现象;四是在资源配置上,一方面是教育资源极其短缺、办学经费相对不足,另一方面又存在物力浪费、经费使用不合理的问题;五是在决策指挥上,既有政府管制较少、办学自主权相对较大的优势,同时又存在受自身习惯思维和经验主义束缚,不敢放手试验、大胆改革的劣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