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纪地貌学
第四纪地质学及地貌学要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1第四纪的定义背景:岩石地层学、生物地层学和人类考古学。
2第四纪地质学研究内容:①第四纪沉积物的研究;②第四纪的地层研究;③第四纪的生物界和古人类的研究;④第四纪的古气候的研究;⑤第四纪的构造运动及其新形成的构造研究;⑥地貌及地貌形态所反映的内外力相互作用过程的研究;⑦海面变迁的研究。
3地貌学的概念:研究地球表面各种地形形态、成因和发展的科学,叫地貌学。
4地貌学研究内容:地貌学的研究对象是地貌或地形,即各种规模的地表起伏的总和5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的关系:①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均属于地球科学;②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不仅研究的时空范围一致、研究对象和内容类同,而且研究方法亦有许多相似的地方;③在理论和生产实践上它们也有紧密联系;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成为兄弟学科。
6第四纪地质历史的基本特点:①地址历史记录保留得比较完整;②气候变化显著;7冰期:地球上大规模出现冰川的时期;间冰期:两次冰川之间的温暖时期;冰进:伴随着气候的继续变冷,冰川的厚度不断增大,其分布范围也不断向周围扩大,这个过程叫冰进;冰退:这种由于冰川消融所引起的冰川厚度变薄以及冰川边缘和末端向着中心及源头退缩的过程叫做冰退。
8第四纪堆积物的基本特点:①第四纪堆积物普遍覆盖于大陆地表,在大多数场合下,都与下伏前第四纪地层呈不整合或假整合关系;②第四纪堆积物的空间分布,与现代地形联系密切;③在大多数场合下,第四纪堆积物所经受的剥蚀破坏及构造变形比较轻微;④ 第四纪堆积物的厚度就,与第四纪构造运动和地形起伏有联系;⑤绝大部分第四纪堆积物是松散的;⑥第四纪堆积物中所含生物残骸的石化程度较浅;⑦在第四纪沉积物的沉积过程中,特别是在陆相沉积物的沉积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间断;⑧第四纪堆积物的形成过程,当前仍在进行;⑨第四纪堆积物的成因类型复杂。
9第四纪与人类:10地形的形态A地形分级:地球最大规模的地形是地球整体的表面形态,称为行星体地形。
在行星体地形下可以分如下几级地形。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
②
火山锥
火山锥以火山口为中心,四周堆积着由 火山熔岩及火山碎屑物(包括火山灰、火 山砂、火山砾、火山渣和火山弹等)组成 ) 的山体。形态主要有锥状火山、盾状火山 和低平火山等三种。火山锥的形态与喷发 的熔岩性质有关。
2、熔岩地貌
① 熔岩高原及台地 由裂隙式或中心式喷出的玄武岩熔岩,冷凝后可形成 高度较大的玄武岩高原和高度较小的玄武岩台地。冰岛高 原、印度德干高原和美国的哥伦比亚高原;我国的琼雷台 地,它是我国第一大玄武岩台地,面积共7 290平方千米。
③ 断层谷 剖面特征 断层线通常是一构造破碎带,容易被风化侵蚀,在断 层线上发育的谷地称为断层谷。形态上一般为深窄的峡谷。 如果它出现在上、下盘间的断层线上时,谷地的两坡不但 地层位置不对应,而且地形上也不对称,在上升盘一坡高 而陡,下降盘一坡低而缓。
平面特征 在单一断层线上发育的断层谷走向平直,在两组不 同走向的断层线上发育的谷地, 走向随断层而变化,呈 “之”字形走向或不自然的转弯,如雅鲁藏布江在宿瓦卡 附近的大转弯,是受北东向和北西向两组断层线支配的。 当平移断层切过多条老河谷时,它们都会被截断和发 生位移,但都会在断层线上共同发育出一段新的断层谷, 这段谷地沉积物年代较新,谷地两坡的地貌如阶地等也与 老河谷相异。
② 断层线崖
在断层崖形成后,在构造运动长期稳定的场合下, 河流侵蚀作用和其他风化作用及剥蚀作用进行下去,一 条断层崖的上部可以被改造成为一些彼此分离的剥蚀丘 陵或山岳,以至断层崖的形态荡然无存;而其下部则可 以被保存于冲积物和其他松散堆积物的掩埋之下。断层 崖地形于是消失。
当断层运动再度活动,重新使断层的一侧地形相对 升高,一侧相对降低时,则在原剥蚀残留形态的基础上, 重新形成崖的形态特征,称复活的断层崖。 当断层崖两侧由于构造上升运动相对于周围地区升 高时,复盖断层崖的沉积物被河流和其他剥蚀作用所破 坏,被埋藏的断层崖被剥露出来,形成剥露断层崖。剥 露断层崖是一种受断层构造控制的主要由侵蚀作用所形 成的剥蚀(侵蚀)构造地形, 叫做断层线崖。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分析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1、第四纪地质学:研究在第四纪时期发生在地球表层的各种地质事件及其动力机制的一门学科。
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对象:第四纪的沉积物。
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内容:第四纪的气候、生物界、沉积物的研究、构造的研究、地层的对比与划分。
第四纪的特点/第四纪独立研究的理由:(1)人类的出现和人类文明的发展。
(2)气候发生了显著的降温,并出现明显的冷暖波动;(3)地壳运动异常活跃;(4)哺乳动物繁盛时代;(5)陆相沉积物广泛发育。
2、地貌学:研究固体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演化和分布规律的一门学科。
地貌学的研究对象:地表形态。
地貌学的研究内容:研究地貌的形态特征、形成的动力作用、组成物质、形成年代,发生的阶段与规律、应用研究、利用侵蚀和堆积的相关性原理。
3、第四纪底限:2.588Ma B.P.4、新构造:由新构造运动造成的地层、地貌和构造变形或变位叫做新构造。
新构造运动:新近纪以来所发生的构造运动。
新构造运动的标志:地质表现(新地层的变形与变位)、地貌标准、沉积物标志、火山活动、地震、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异常新构造运动的意义:新构造运动是控制地球表层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它不仅可以改变地质历史时期形成和蕴藏的自然资源的产出条件,而且可以改变关系到现代和未来人类生存的环境,还可以造成对人类生命财产产生巨大威胁的地质灾害。
5、地球的三次大冰期:前寒武纪冰期、石炭-二叠纪冰期、更新世冰期6、第四纪沉积物的特点:岩性松散、成因多样、岩性岩相多变、厚度差异大、含有化石及古文化遗存、形成多种地貌形态。
第四纪沉积物代号:1、构造地貌:由内力地质作用(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所造成的地表形态,称构造地貌。
构造地貌识别标志:构造面与地表面基本一致,就称为构造地貌。
构造面:岩层层面、褶皱面、断层面、侵入岩体表面、侵入岩体与围岩的接触界面等。
2、主要构造地貌类型及其典型代表(1)水平岩层构造地貌:构造高原、构造平原、构造阶地、方山&尖山、丹霞地貌、剥露构造平原。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课程笔记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第四纪地质与地貌学概论一、第四纪地质与地貌学基本概念1. 第四纪的定义第四纪是地质历史上最新的一个时期,开始于大约258万年前,一直持续到现在。
这个时期以全球性的气候波动、冰期和间冰期的交替、哺乳动物的快速演化以及人类的出现和文明的发展为特征。
2. 第四纪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第四纪时期地质现象和过程的学科,包括冰川作用、海平面变化、沉积物特征、地壳运动、火山活动等。
3. 第四纪地貌学第四纪地貌学关注的是第四纪期间地表形态的形成、发展和变化,以及这些形态与地质构造、气候、水文和生物过程的相互关系。
二、第四纪地质与地貌学研究意义1. 环境演变研究第四纪地质与地貌学有助于我们理解地球环境在过去数百万年中的演变过程,这对于预测未来环境变化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2. 资源开发第四纪沉积物中蕴含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如地下水、煤炭、石油、天然气、金属和非金属矿床等。
研究这些资源的分布和形成条件对于资源勘探和开发至关重要。
3. 人类活动第四纪地质与地貌学研究为人类活动提供了背景信息,包括城市规划、灾害防治、农业布局、历史考古等。
三、地貌学的基本知识1. 地貌形态- 侵蚀地貌:由水流、风力、冰川等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如峡谷、峭壁、峰林。
- 堆积地貌:由沉积物堆积形成的地貌,如沙丘、三角洲、冲积扇。
- 构造地貌:由地壳运动形成的地貌,如褶皱山脉、断层崖。
- 火山地貌:由火山活动形成的地貌,如火山锥、火山口。
- 冰川地貌:由冰川作用形成的地貌,如冰川槽谷、冰斗、角峰。
2. 地貌成因与发展- 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等地球内部力量导致的地貌变化。
-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地球外部力量作用下的地貌形成。
- 生物作用:生物活动对地貌形态的影响,如植物根系侵蚀、动物挖掘等。
3. 地貌发育的地带性- 山地地貌:通常分布在板块边缘,如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重点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重点一、名词解释1、地貌:又称地形,地球表面形状,指地壳表面由岩石构成的起伏形态(如平原、高原、山脉、山峰、丘陵、河谷、盆地、悬崖等)。
2、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
3、构造运动:由地球内动力引起岩石圈地质体变形、变位的机械运动。
4、地质构造:指地壳中的岩层在地壳运动的作用下,发生变形与变位而遗留下来的形态。
5、构造地貌: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变形变位,称为地质构造,所形成的地貌,称为构造地貌。
6、单面山:单面山一般形成于岩层倾斜不大(<35°)的单斜地层地区,一般较缓,它与岩层的倾斜方向一致,称为构造坡(顺向坡)。
另一坡较陡,与岩层的构造面不一致,称为剥蚀坡(逆向坡)。
逆向坡上部常呈悬崖峭壁。
7、猪背山:在单斜地层倾角较大的情况下构造坡与剥蚀坡的坡度与坡长相差不大时,出现两坡近似对称的山岭,领顶形状如猪被,这种单面山称为猪背山。
8、风化作用:是指出露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和矿物,由于受到气温、大气、水及生物等因素的影响,使它们在原地发生分解和破坏的过程。
9、崩解:岩石由大块变成碎块,再渐变成细粒,其形状和大小改变了,但化学成分不发生变化。
10、崩塌:把陡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突然发生急剧的向下倾倒、崩落的现象。
11、滑坡: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及水的参与下,沿着一定的滑动面或滑动带(软弱面)作整体下滑的现象。
12、河流:由一定区域内地表水或地下水补给,并经常性或周期性沿狭长凹地流动的天然水体。
.13、壶穴:基岩河床中被水流冲磨的深穴。
14、.岩坎:基岩河床中由较坚硬的岩石形成的横亘于河床底部的突起地形----跌水或瀑布。
15、河漫滩的二元结构:河漫滩的下部是先形成的河床相的粗粒冲积物,主要是粗砂和砾石,上部是河漫相的冲积物,主要为细砂和粘土组成,这样就组成了河漫滩的二元结构。
16、河流阶地:原来的河谷底与河漫滩,因河流下切而高出于一般洪水位之上,并呈阶梯状分布于谷坡上,称为河流阶地。
第四纪地貌学
名词解释河漫滩:洪积扇:冰期:磞塌:陡坡(大于50°)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发生急剧的向下崩落、滚落和翻转运动的过程。
滑坡: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及水的参与下,沿着一定的滑动面或滑动带作整体下滑的现象。
泥石流:半面山:猪背岭:夷平面:是规模较大的残留地貌,它是在地壳处于长期相对稳定和气候比较湿润条件下,风化剥蚀作用的结果,致使岩性、地质构造的地貌差异逐渐缩小,形成向海洋水准面趋近的平缓(或波状)地形。
间冰期: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距今二、三百万年内第四纪的沉积物、生物气候地层、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历史规律的学科。
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态发展规律的学科。
剥蚀面:内、外营力相近条件下剥蚀削平的有限地面。
如山足剥蚀面、冻融剥蚀面坡积裙:是坡积物围绕山坡下部形成的裙边状堆积地形。
简述题1、地貌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气候同一岩性在不同气候条件下形成地貌的时间、尺度不同;同一地质作用在不同气候条件下作用程度不同;不同气候带内有不同地貌组合。
植被植被发育减弱地貌的形成;否则加速地貌的形成。
人工活动:加速地貌的形成。
地质构造顺构造地貌:背斜或地垒形成正地貌;逆构造地貌:背斜成负地貌,向斜成正地形。
2、戴维斯地貌划分及阶段特征:指根据地貌的发展,可以划分出若干个发展阶段,每一阶段,都有它本身的特征,而后一阶段又包含前一阶段的若干特征。
如:坳谷包含冲沟。
这些只代表其阶段性,不反映时间关系。
用地文期来表示地貌发展的阶段性地文期——指以侵蚀和堆积为主的相互交替阶段。
美国地貌学W.M.Dvis 提出侵蚀旋回学说,即指假定有一地块,原始面非常平缓,在某一地质时期突然抬升,抬升后遭受河流的侵蚀和流水剥蚀,根据剥蚀程度,分为:a.幼年期:.幼年期地貌特点短暂而起伏迅速增加。
峡谷V字型,高差大。
b.壮年期“起伏最强烈,地形变化最大”。
河谷侵蚀,斜坡大量发育,峡谷变宽谷。
c.老年期“起伏微弱而无限延长(指时间) 山坡消失,在分水岭之间残存有小小的残丘。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
①
原生褶曲构造地貌
它指未经外力破坏或受破坏轻微的背斜和
向斜所成的地貌,如背斜(构造)为山(地貌),向 斜为谷地的地貌。这种地质构造形态与地形起 伏相吻合的地貌又称为顺地貌。事实上,顺地 貌一般很少见到,大多数是已破坏了的蚀后构 造地貌。
②
次生褶曲地貌
背斜和向斜经过长期侵蚀,都会受到严重破坏,原来 受它支配的地貌也会发生重大变化,结果是背斜快速下 蚀成为谷地,向斜下蚀较慢反而高起成为山地,这种地 质构造形态与地形起伏相反的地貌,又称为逆地貌或地 貌倒置。
③、崖壁和峡谷地貌
④、丹霞地貌
丹霞山位于广东省韶关市东北郊,面积290平方千米。其山石 由红色砂砾岩构成,地形以赤壁丹崖为特色,看去似赤城层层, 云霞片片,古人取"色如渥丹,灿若明霞"之意,称之为丹霞山。
2、 褶皱构造地貌
地壳运动时水平岩层受到挤压而产生的一系列波状弯 曲,称为褶皱,其中每个。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章节笔记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章节笔记第一章:导论一、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概述1. 第四纪的概念第四纪是地质历史上最新的一个纪,根据国际地层委员会的定义,始于约258万年前,即上新世/更新世界限(Pliocene/Pleistocene boundary),一直延续至今。
这一时期以频繁的气候波动、大陆冰川的周期性进退、海平面的升降以及生物特别是人类的出现和发展为特征。
2.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的研究对象第四纪地质学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第四纪地层的划分、对比和成因分析;- 第四纪环境演变,包括气候变迁、海平面变化、生物地理分布等;- 第四纪沉积物的特征及其形成环境;- 第四纪地质事件,如火山活动、地震、滑坡等。
地貌学的研究内容包括:- 地表形态的分类和描述;- 地貌的形成机制和演化过程;- 地貌与气候、地质构造、生物活动等外部因素的相互作用;- 人类活动对地貌的影响。
3.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的研究意义- 提供地球表层演化历史的重要信息,帮助理解地球系统的动态变化;- 为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在地质灾害防治、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为预测未来环境变化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理论基础。
二、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1. 研究内容(1)第四纪地层的划分与对比- 地层划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地层对比的标志和手段;- 地层序列的建立和区域对比。
(2)第四纪气候变迁- 第四纪气候变迁的周期性和不稳定性;- 气候变迁的驱动机制和全球气候模型;- 气候变迁的地质证据和生物证据。
(3)第四纪生物群及其演化- 第四纪生物群的组成和特征;- 生物群演化与气候变迁的关系;- 人类起源和演化的地质背景。
(4)第四纪地质作用与地貌类型- 第四纪地质作用的类型和特点;- 地貌类型的分类和成因分析;- 地质作用与地貌演化的相互关系。
(5)各类地貌的发育过程与影响因素- 河流地貌、冰川地貌、风沙地貌、岩溶地貌、黄土地貌和海岸地貌的发育特征;- 地貌形成的外部因素和内部过程;- 地貌演化的动力机制。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课程笔记 (2)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概述一、第四纪地质学概述1. 定义与时间范围- 第四纪地质学:研究地球表层在第四纪时期(约258万年前至今)的地质现象、过程及其规律的学科。
- 第四纪:是地球历史上最新的一个地质时代,分为早更新世、中更新世、晚更新世和全新世。
2. 研究内容- 第四纪地质年代划分:基于地质事件、生物地层、同位素地层等方法,对第四纪进行详细划分。
- 第四纪地层对比:研究不同地区第四纪地层的相互关系,进行地层对比。
- 第四纪气候变化:探讨第四纪期间气候的周期性变化、重大气候事件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 第四纪生物群演变:研究第四纪生物群落的演替、灭绝与新生。
- 第四纪沉积学与沉积环境:分析第四纪沉积物的类型、特征、分布及其形成环境。
- 第四纪地貌:研究第四纪期间地貌的形成、演化及其与地质构造、气候、生物等因素的关系。
- 人类活动对第四纪地质环境的影响:探讨人类活动如何改变地质环境,以及这些变化的地质记录。
3. 研究方法- 地质调查与观测:包括野外考察、剖面测量、岩心取样等。
- 地球化学分析:利用元素、同位素等地球化学指标,研究地质过程。
- 古生物学研究:通过化石分析,重建古环境和生物演化历史。
- 同位素地质学:利用放射性同位素和稳定同位素,测定地质年龄和追踪物质循环。
- 遥感与GIS技术:通过卫星遥感图像和地理信息系统,分析地表形态和地质现象。
二、地貌学概述1. 定义- 地貌学:研究地球表面形态、成因、分布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
2. 研究内容- 地貌类型及特征:分类描述各种地貌形态,如山地、平原、丘陵等。
- 地貌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探讨地貌形成的内外动力作用,如构造运动、水流、风力等。
- 地貌发育与演化:分析地貌随时间的演化过程及其控制因素。
- 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研究人类活动对地貌的影响和地貌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地貌分类- 按成因分类:构造地貌(如褶皱山脉、断层崖)、侵蚀地貌(如峡谷、河流阶地)、堆积地貌(如沙丘、三角洲)、气候地貌(如冰川地貌、风化地貌)、生物地貌(如珊瑚礁、泥炭沼泽)等。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是通过对距今二、三百万年以来(第四纪)的沉积、生物、气候、地层、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历史规律进行研究进而恢复第四纪地质历史的一门科学。
特点:1、人类的出现和人类文明的发展;2、气候发生了显著的降温,并出现明显的冷暖波动;3、地壳运动异常活跃;4、哺乳动物繁盛时代;5、陆相沉积物广泛发育。
主要研究内容1、第四纪气候;2、第四纪生物界;3、第四纪沉积物的研究;4、第四纪构造运动;5、第四纪地层的划分和对比地貌学:研究地表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
研究对象:地球地表形态。
研究内容:1、研究地貌形态特征(几何特征和组合规律);2、研究地貌形成的动力作用,发生发展的过程;3、研究地貌的组成物质,特别是堆积物质的组成物质;4、研究地貌的形成年代;5、利用侵蚀和堆积的相关性原理;6、地貌发生的阶段和规律。
新构造运动:新第三纪(N)以来发生的地壳构造运动。
新构造运动的标志:1、地质表现:新地层的变形与变位;2、地貌标志:直接地貌标志、间接地貌标志;3、沉积物标志:分布、成因类型与岩相、厚度;4、火山活动;5、地震;6、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异常。
研究方法:1、定性法:1)地质法2)地貌法3)历史考古法;2、定量法:仪器法。
新构造:由新构造运动造成的地层、地貌和构造变形或变位叫做新构造。
活动构造:现今仍在活动的构造。
活动断层:近代地质时期(第四纪)和历史时期有过活动,现代正活动或将来有可能活动的断层。
第四纪地质学、地貌学和新构造运动之间的联系:1、时间上:第四纪研究260万年以来的现象;地貌的基本形态奠基于新生代;新构造运动开始的时间,新近纪——第四纪。
2、空间上:第四纪堆积物都分布于地表或地下不深处;地貌是地表形态;构造运动控制地表形态和第四纪堆积物分布。
3、成因上: 地貌学的基本原理:是指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4、研究方法: 三者之间相互关联。
第四纪地质与地貌学
第四纪地质与地貌学(2009-07-18 08:25:36)分类:地质学一、名词解释1、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第四纪地质现象以恢复第四纪地质历史的学科。
2、地貌学:研究地球表面各种地形的形态特征、成因和发展的科学。
3、新构造运动:发生于新第三纪-第四纪的构造运动4、岩石风化作用:在地表或近地表改变岩石物理和化学状态而不一定侵蚀或搬运其产物的一些过程5、残积物:岩石风化后在原地残留的物质称为残积物6、风化壳:由残积物所组成的覆于地壳表面的外壳。
厚度一般为数厘米至数十米。
7、地滑作用:斜坡上的岩石或松散沉积物,主要在重力和水的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做整体下滑的现象。
叫做地滑作用8、河流阶地:位于一般洪水位以上,古河谷所构成的沿河平台。
阶地一般多保存在河流的凸岸(凹岸主要是侵蚀作用,凸岸接受沉积作用)9、岩溶:地表水和地下水对可溶性岩石所进行的一种以化学溶蚀为主、机械剥蚀为辅的地质作用及其所产生各种现象的总称。
地下水在形成岩溶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更重要。
10、海岸带:浪基面以上,海洋与陆地两类营力共同作用的地形,因呈条带状分布的地带。
11、海滨带:由现代海岸带、上升海岸带和下降海岸带所组成的一个古代的和现代的波浪作用地带12、冰川:陆地表面大规模缓慢运动的冰体。
13、冰碛物:冰川侵蚀产生的大量松散岩屑和由山坡上崩落下来的碎屑,进入冰体后,随着冰川运动向下游搬运,这些被搬运的碎屑物称为冰碛物。
14、季候泥:在冰川前缘洼地由冰水注入湖泊所形成的纹层状沉积叫季候泥,也叫纹泥。
15、风力地貌:由风的侵蚀和堆积形成的地貌。
风力地貌:风沙地貌,黄土地貌;风积物:砂、粉砂、黄土16、风砂流:由于地表热量分布不均,因而出现气压差和空气由高压区向低压区流动而产生风。
风将地表砂粒吹离地面,随气流运动形成风砂流17、风砂作用:风砂流对地表物质所产生的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
18、构造运动地形:能够反映新构造运动的地形。
由新构造运动产生的地形:可以看出新地质构造形态和构造变形面;受新构造运动控制的地形:看不出明显的新地质构造形态和构造变形面19、地形的倒置:正向地质构造表现为相对低的地形,而负向地质构造却形成相对高地形的现象。
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
地貌及第四纪地质学第一章绪论一、第四纪地质学及地貌学的由来1. 第四纪地质学()定义:研究第四纪时期发生在地球表层的各种地质事件及其动力机制的一门学科。
第四纪特点:(1)人类出现(2)大规模的冰川作用(3)活跃的地壳运动2. 地貌学()地貌学:研究地球表面各种形态及其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二、第四纪地质学及地貌学的研究内容第四纪地质研究内容:地层、古气候、生物、海平面变化、新构造运动等。
(1)认识第四纪沉积物的形成,第四纪地层的划分和对比,拟定第四纪地质年代表。
(2)研究第四纪环境,包括地壳运动的特征、气候的演化及生物界的发展历史,并由此产生一系列分支学科:新构造运动学、古冰川学、第四纪古地理学、古人类学等。
地貌学的研究内容: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特征、塑造地表形态的动力、地貌发育演化规律以及地貌的内部结构及地貌的空间分布规律,并根据地貌发育演化的规律来利用改造自然。
三、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意义第四纪距今只2-3,地球上发生了一系列重要事件:人类出现与发展、冰期出现、全球气候的冷暖交替、频繁强烈的地壳运动、海平面大幅度的升降等等。
上述变化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发展与演化,因此第四纪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
第四纪地质学19世纪从地质学中分离出来,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四、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之间的关系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的联系:1、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均属于地球科学。
它们阐述地球最近代的历史。
地貌学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研究剥蚀与堆积的关系,而目前地表形态大都形成于第四纪,第四纪地层正是近期地貌演变的天然记录,因此,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在地表形态形成过程的同时,也就形成了第四纪沉积物的形成过程。
2、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不仅研究的时空范围一致、研究对象和内容类同,而且研究方法亦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区域调查、沉积物岩性、岩相分析、动力分析、地球物理方法、同位素测年、遥感遥测等新技术等,都是两者共同的研究方法。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
第四纪是地球发展历史中距现今最近的一个纪,延续的时间比较短暂,距今2.60ma以来的历史。
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在第四纪时期发生在地球表层的各种地质事件及其动力机制的一门学科。
地貌学是研究固体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演化和分布规律的一门学科。
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第四纪沉积物。
第四纪沉积物主要是记录发生在第四纪时期各种地质事件的良好载体,是第四纪研究天然的实验室,含有丰富的地质信息。
地貌学的研究对象是地表形态即地形,地形即地表的高低起伏坡度切割程度等方面的特征。
研究任务:1)通过各种研究手段,提取各种信息,重建第四纪时期的地质演化历史,探究演变规律,预测未来变化。
2)将理论研究应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减灾防灾,改善生活环境。
研究内容:1)第四纪沉积物的岩性成因分布及工作方法。
2)第四纪气候变迁和海平面波动。
3)第四纪生物界的构成和演化以及人类及其文化演化的研究。
4)第四纪地层和年代学。
5)地球表层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演化。
6)第四纪构造运动。
7)应用第四纪地质的研究。
第四纪下限就是指第四纪的起始时间或者新近纪与第四纪的分界。
确定第四纪下限的依据:1)冰川运动2)气候变冷3)动物化石4)人类出现和人类文化气候旋回:与新近纪相比,第四纪气候不仅有明显的降温,而且干湿或冷暖交替,并有一定的周期变化。
(一次冰期与一次间冰期组成一个气候旋回)冰期是第四纪期间一次气候寒冷的时期,全球性降温,冰川扩大。
冰期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冰川扩展2)生物迁移3)全球降温4)降雨的变化5)气候带移动6)海平面下降7)冰阶与间冰阶的旋回间冰期是第四纪气候相对温暖的时期。
第四纪沉积物的基本特征:1)岩性松散2)成因多变3)岩性岩相多变4)厚度差异大5)含有化石及古代遗迹6)形成多种地貌形态第四纪沉积物的成因分类:根据沉积物形成环境:陆相沉积、海相沉积、海陆过度相沉积。
地貌标志:直接地貌标志、间接地貌标志。
地貌形态要素:地形面、地形线、地形点。
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重点内容
0.1 第四纪地质学及地貌学的由来0.1.1 第四纪地质学定义:研究第四纪地壳、气候和生物界演化历史及其分布规律的科学,叫第四纪地质学(Quaternary Geology)。
发展史:古代:寻找建筑材料(砂、泥)和水;18世纪:系统研究第四纪堆积物,尤其是冰川堆积物(俄国学者,斯堪的那维亚半岛的冰盖带着砾石飘移,使得世界各地冰碛分布;19世纪:漂砾是大陆冰盖直接堆积。
1829年,法国地质学家Z.Desnoyers在研究巴黎盆地时,将覆于第三纪地层(粘土、砂岩、灰岩、泥灰岩和石膏等)之上的一套松散堆积物称为第四系(纪)。
稍后雷布尔指出第四纪地层是含大量现代种属的动、植物群化石与孢粉的松散堆积物。
1839年,英国地质学家C.Lyell作了进一步分类,他将当时第三系上部那套70%以上的腕足均为现在属种的地层称为更新统(地层时代叫做更新世) ,将更新统顶部生物残核全由现代属种组成的那套地层称为全新统(相应年代为全新世)。
1907-1911年间,Haug以牛(Bos)、象(Elephas)、真马(Equas)在欧洲的突然出现作为更新世下限。
1837年,Schimper根据气候变化,提出了冰川纪。
1846年,Forbes将更新世与冰川纪相对比,提出更新世是世界冰川反复出现和消失、扩大和退缩时期。
Marlot于1856年正式将第四纪划分成更新世和全新世,并分别与第四纪冰期与冰后期对应。
其下限年代为1.8Ma 前或2.5Ma前。
1932年第二届国际第四纪委员会上将第四纪(系)分为四个时期:早更新世(统)、中更新世(统)、晚更新世(统)和全新世(统)。
1959年我国地层会议上正式确定我国的第四纪(系)也采用四分法。
第四纪特点:(1)人类出现:由猿演化为人是哺乳动物演化中的重大事件,是最近几百万年的事,因此有人把第四纪称为“人类纪”或“灵生纪”(2)大规模的冰川作用:地质历史上曾出现过三次全球性冰川作用(Z,C-P,Q),最近一次是在第四纪,因此第四纪又称“冰川时期”。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解析
人类活动在现代技术社会里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地 貌营力,能产生许多新的人工(为)地貌,如堤坝、人 工湖、护岸工程、城镇建筑群等,也能夷平破坏一些 地貌。
3.物质基础组成 形成地貌的物质基础主要是指组成地
貌的岩石和地质构造。 (1)岩石的地貌效应是由其抵抗风
化和剥蚀程度决定的,岩性坚硬的岩石 (如石英砂岩)一般形成突起的正地貌, 岩性软弱的岩石(如黏土岩)一般形成下 凹负地貌。岩性对地貌的影响,在那些经 历了长时期剥蚀的地区表现最明显。
顺构造地貌指的是正向构造(背斜、 穹隆、地垒)与高地相一致,负向构造 (向斜、构造盆地、地堑)与低地相一致, 此两者称为顺构造地貌。如背斜成山,向 斜成谷。
逆构造地貌(也称地形倒置)则指的 是正向构造与低地相一致,负向构造与高 地相一致。如向斜成山,背斜成谷。
三、地貌成因分类 根据地貌形成的主要地质营力、规模和特
地貌面 根据其产状可以 区分为平面(倾角小于2度) 和斜坡(倾角大于2度)。
地貌线 两地貌面相交形 成的一条线,有时称为棱。地 貌线可以是直线也可以是曲线。
地貌点 三个或三个以上 的地貌面相交形成的点。
(2)组成物质要素 地貌的组成物质要素主要分为两种:
基岩物质,沉积物质。 地貌的形成演化信息隐藏在构成地
第二章 地貌及第四纪概述
第一节 地貌概述
一、地貌形态 1.地貌形态
地球表面任何一种地貌都是由多次重 复,彼此互相交替的各个地貌形态所组成 的,而每个形态又都是由地貌要素构成。
地貌要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几何形 态要素和组成物质要素。
(1)几何形态要素
地貌的几何要素主要分为 三种:地貌面,地貌线,地貌 点。
例如:陆地—平原—流水地貌—冲积平 原—河漫滩、阶地。
《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课程笔记
《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1.1 第四纪地质与地貌学基本概念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第四纪地质现象的科学,包括沉积物、地层、构造运动、气候、生物演化等方面。
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地貌形态、成因、发育及其分布规律的学科。
1.2 第四纪地质与地貌学研究意义第四纪地质与地貌学研究对于了解地球历史、预测未来环境变化、资源调查与开发、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纪是地球历史上最近的一个地质时期,其地质作用和地貌演化对现代地表形态和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研究第四纪地质与地貌,可以揭示地球表层系统的演变过程和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1.3 地貌学的基本知识地貌形态:地貌形态是指地球表面的地形起伏和地表形态。
根据成因和形态特点,地貌形态可分为平原、山地、丘陵、盆地、高原等类型。
地貌成因与发展:地貌成因是指地表形态形成的原因。
地貌发展是指地貌形态随时间的演变过程。
地貌成因与发展主要受地质构造、气候、水文、生物等因素的控制。
地貌发育的地带性:地貌发育的地带性是指地球表面不同纬度、海拔、气候等条件下,地貌形态和地貌过程的分布规律。
地带性地貌主要包括极地地貌、温带地貌、热带地貌等。
1.4 第四纪地质学基本问题第四纪年代及分期:第四纪是地质历史上最近的一个时期,其时间范围约为260万年前至今。
第四纪地质学主要研究第四纪的年代划分、地层对比、构造运动、气候变迁、生物演化等问题。
第四纪沉积物研究:第四纪沉积物是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通过对第四纪沉积物的研究,可以揭示第四纪地质作用和地貌演化过程,为资源调查、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提供科学依据。
第二章第四纪、地貌和地球环境变化概述2.1 第四纪与第四纪分期第四纪是地质历史上最近的一个时期,其时间范围约为260万年前至今。
第四纪分为两个世:更新世和全新世。
更新世是第四纪的第一个世,时间约为260万年前至1.15万年前。
全新世是第四纪的第二个世,时间约为1.15万年前至今。
《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完整笔记
第一章 绪论1.1 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简介地貌学是地球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专注于研究地球表面的形状、结构以及这些特征是如何随着时间变化而形成的。
地貌学不仅探讨自然过程如何塑造地球表面,还研究人类活动对地貌的影响。
第四纪地质学则集中于地球最近的一段历史时期——第四纪,大约从260万年前至今,包括了多次冰期和间冰期的循环,是人类出现并逐渐演化的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对于理解现代环境至关重要,因为它涵盖了大量直接或间接影响当今世界的自然现象。
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紧密相关,因为第四纪期间发生的许多地质事件直接影响了地表形态的发展。
例如,冰川作用是第四纪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它极大地改变了北半球许多地区的地形。
概念定义重要性地貌学研究地球表面形状、结构及其随时间的变化理解自然过程与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第四纪地质时间尺度上最近的一个纪元包括冰期-间冰期循环,对现代环境有重大影响1.2 学科的历史发展地貌学作为一门学科起源于19世纪早期,当时科学家们开始系统地记录和解释他们所观察到的地貌特征。
查尔斯·莱尔(Charles Lyell)在其著作《地质学原理》中提出“均变论”思想,即过去的地质作用可以通过今天仍在进行的过程来解释。
这一理念为地貌学奠定了基础,促进了后续对地球表面动态过程的理解。
进入20世纪后,随着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发展,地貌学研究变得更加精确和高效。
第四纪地质学同样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最初,人们通过化石记录认识到过去存在过比现今更为寒冷的气候条件。
随后,通过对沉积层中保存下来的花粉、微体化石等生物遗迹的研究,科学家们能够重建古气候条件。
到了20世纪中期以后,放射性同位素测年技术的应用使得准确测定第四纪事件的时间成为可能,极大地推动了该领域向前发展。
1.3 学科的重要性及其应用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在实践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城市规划中,了解当地的地质背景可以帮助决策者更好地评估潜在的风险,如滑坡、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发生概率;而在农业领域,则可通过分析土壤性质及水分状况来指导作物种植。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1、第四纪地质学:研究在第四纪时期发生在地球表层的各种地质事件及其动力机制的一门学科。
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对象:第四纪的沉积物。
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内容:第四纪的气候、生物界、沉积物的研究、构造的研究、地层的对比与划分。
第四纪的特点/第四纪独立研究的理由:(1)人类的出现和人类文明的发展。
(2)气候发生了显著的降温,并出现明显的冷暖波动;(3)地壳运动异常活跃;(4)哺乳动物繁盛时代;(5)陆相沉积物广泛发育。
2、地貌学:研究固体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演化和分布规律的一门学科。
地貌学的研究对象:地表形态。
地貌学的研究内容:研究地貌的形态特征、形成的动力作用、组成物质、形成年代,发生的阶段与规律、应用研究、利用侵蚀和堆积的相关性原理。
3、第四纪底限:2.588Ma B.P.4、新构造:由新构造运动造成的地层、地貌和构造变形或变位叫做新构造。
新构造运动:新近纪以来所发生的构造运动。
新构造运动的标志:地质表现(新地层的变形与变位)、地貌标准、沉积物标志、火山活动、地震、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异常新构造运动的意义:新构造运动是控制地球表层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它不仅可以改变地质历史时期形成和蕴藏的自然资源的产出条件,而且可以改变关系到现代和未来人类生存的环境,还可以造成对人类生命财产产生巨大威胁的地质灾害。
5、地球的三次大冰期:前寒武纪冰期、石炭-二叠纪冰期、更新世冰期6、第四纪沉积物的特点:岩性松散、成因多样、岩性岩相多变、厚度差异大、含有化石及古文化遗存、形成多种地貌形态。
第四纪沉积物代号:1、构造地貌:由内力地质作用(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所造成的地表形态,称构造地貌。
构造地貌识别标志:构造面与地表面基本一致,就称为构造地貌。
构造面:岩层层面、褶皱面、断层面、侵入岩体表面、侵入岩体与围岩的接触界面等。
2、主要构造地貌类型及其典型代表(1)水平岩层构造地貌:构造高原、构造平原、构造阶地、方山&尖山、丹霞地貌、剥露构造平原。
第四纪地貌学
第二章第四纪、地貌和地球环境变化动因概述第四纪:第四纪是指约2.4MaBP以来地球发展的最新阶段。
第四纪的特点:1、在短暂的地质时期内发生过多次急剧的寒暖气候变化和大规模冰川活动2、人类及其物质文明的形成发展3、显著的地壳运动4、广泛堆积陆相沉积物和矿产5、急剧和缓慢发生的各种地质灾害不断改变人类生存环境6、人类活动的范围和强度与日俱增与前第四纪相比,第四纪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①人类的出现和人类文明的发展②气候发生了显著的降温,并出现明显的冷暖波动2、第四纪沉积物的特征:1、岩性松散,第四纪沉积物形成时间短,成岩作用微弱,绝少硬结成岩。
2、成因多样,由于第四纪气候、外动力和地貌多种多样,所以成因不同。
3、岩性岩相变化快,由于形成时动力和地貌环境变化大,所以沉积物的岩性岩相结构变化也大。
4、厚度差异大,剥蚀区厚度小(几十厘米到十几米),堆积区厚度较大(几十米到几百米)。
5、具有不同程度的风化,由于沉积物多出露于地表,受到冷暖气候交替变化影响,时代越老风化越深。
6、含有化石及人类文化遗存,在有的第四纪陆相堆积物中,含有大量的动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等。
第四纪分期:是指约240万年以来地球发展的最新阶段。
其中,全新世又分为全新世早期(Q41)、全新世中期(Q42)和全新世晚期(Q43):全新世早期:11~7.5Ka BP全新世中期:7.5~2.5Ka BP全新世晚期:2.5~现在成因标志:沉积学标志:第四纪沉积物的岩性、结构、构造、产状和沉积体形状等特征属于沉积学标志。
岩性:第四纪碎屑沉积物的岩性研究,除运用沉积岩石学的方法和经验外,针对第四纪沉积物松散、成熟度低、易风化和成岩作用微弱等特点,应该注意下列几点的综合分析。
1、砾石:对大于2mm的砾石(或角砾),应尽量在野外统计研究其砾性、砾径、砾向、砾态、表面特征和风化程度。
2、砂和粘土:小于2mm砂土在野外可根据其外貌和物理性质分为砂、亚砂土、亚粘土和粘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第四纪、地貌和地球环境变化动因概述第四纪:第四纪是指约2.4MaBP以来地球发展的最新阶段。
第四纪的特点:1、在短暂的地质时期内发生过多次急剧的寒暖气候变化和大规模冰川活动2、人类及其物质文明的形成发展3、显著的地壳运动4、广泛堆积陆相沉积物和矿产5、急剧和缓慢发生的各种地质灾害不断改变人类生存环境6、人类活动的范围和强度与日俱增与前第四纪相比,第四纪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①人类的出现和人类文明的发展②气候发生了显著的降温,并出现明显的冷暖波动2、第四纪沉积物的特征:1、岩性松散,第四纪沉积物形成时间短,成岩作用微弱,绝少硬结成岩。
2、成因多样,由于第四纪气候、外动力和地貌多种多样,所以成因不同。
3、岩性岩相变化快,由于形成时动力和地貌环境变化大,所以沉积物的岩性岩相结构变化也大。
4、厚度差异大,剥蚀区厚度小(几十厘米到十几米),堆积区厚度较大(几十米到几百米)。
5、具有不同程度的风化,由于沉积物多出露于地表,受到冷暖气候交替变化影响,时代越老风化越深。
6、含有化石及人类文化遗存,在有的第四纪陆相堆积物中,含有大量的动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等。
第四纪分期:是指约240万年以来地球发展的最新阶段。
其中,全新世又分为全新世早期(Q41)、全新世中期(Q42)和全新世晚期(Q43):全新世早期:11~7.5Ka BP全新世中期:7.5~2.5Ka BP全新世晚期:2.5~现在成因标志:沉积学标志:第四纪沉积物的岩性、结构、构造、产状和沉积体形状等特征属于沉积学标志。
岩性:第四纪碎屑沉积物的岩性研究,除运用沉积岩石学的方法和经验外,针对第四纪沉积物松散、成熟度低、易风化和成岩作用微弱等特点,应该注意下列几点的综合分析。
1、砾石:对大于2mm的砾石(或角砾),应尽量在野外统计研究其砾性、砾径、砾向、砾态、表面特征和风化程度。
2、砂和粘土:小于2mm砂土在野外可根据其外貌和物理性质分为砂、亚砂土、亚粘土和粘土。
应采集部分标本、通过室内粒度分析(粒度特征研究、颗粒表面电子显微镜扫描特征研究)对野外命名补充修正。
沉积构造:沉积物结构有大、中、小不同尺度特征。
大指沉积无变形变位和接触关系。
中尺度指砾石和砂的排列特征。
小尺度指镜下沉积颗粒的排列和砾间关系等。
1、流动营力结构:定向结构(叠瓦式排列)、非定向结构(离散式)、弥散式(无数细小角砾散布在砂土中)、填充式(巨砾间填充无数细砾)。
2、非流动营力结构:定向结构(冰楔式、多边形式),非定向结构(架堆式、层间式)3、沉积构造:层理、楔状体、结核。
地貌标志:1、直接地貌标志:根据堆积地貌的形态可以判断堆积物的成因,如洪积扇、河流阶地分别指示起组成物属于洪流成因和河流成因。
如堆积地貌破坏严重,则要先恢复起形态特征。
2、间接地貌:利用剥蚀地貌推断起相关沉积物的成因和时代。
(相关沉积物:外力作用在剥蚀区塑造剥蚀地貌的同时,将破坏下来的岩屑搬运到相邻地区堆积)。
环境标志:环境标志有物理环境标志(对沉积形成有重要影响的气温、降水、外动力作用类型、强度及其方向、古地磁环境等参数)、化学环境标志(有关水体、大气、土壤和地下水等的化学成分和区域地球化学性质)和生物环境标志(与沉积物形成有关的指示性动植物化石和遗迹)三类。
第四纪沉积成因类型及其分类:一般划分为残积物(el)、崩积物(col)、滑积物(dp)、重力堆积物、坡积物(dl)、洪积物(pl)、冲积物(al)、湖积物(l)、沼泽沉积物、海洋沉积物、地下水沉积物、冰川沉积物(gl)、风成沉积物、生物沉积物、风积物(eol)、人工堆积物等成因类型,火山碎屑沉积物是一种特殊的成因类型。
每一种成因类型可根据不同情况划分为不同亚类,如湖泊沉积物根据湖水的矿化度可划分为淡水湖沉积物与咸水湖沉积物。
不同的成因类型间还有一些中间类型或过渡类型,如三角洲沉积物是一种冲积+湖泊沉积物或冲积+海洋沉积物,冰水沉积物是一种冰川+河流沉积物等。
地貌形态:指地面上具有一定几何形态的高低起伏。
地貌的基本要素:地形面(地表具有不同坡度的面),地形线(指两种地形面相交而成的线),地形点(2条以上地形线相交的点)。
地貌的分类:基本形态(指那些成因单纯、体积小、单个分布的地貌形态)——扇形地、阶地、斜坡、岭脊、洞、坑等。
组合形态(在空间分布上有一定的规律、在成因上有联系、在形态上无联系的地貌组合在一起)——山岳、盆地、平原、沙漠等。
高于周边形态的称为正形态,反之为负形态。
地貌的相对等级:相对等级:可分为5级Ⅰ.巨型地貌(地球表面可以分为两大地貌单元:大陆、洋盆)大陆:由硅铝层和硅镁层的大陆壳组成,平均海拔875m。
遭后期破坏严重。
目前地貌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洋盆:由单一的硅镁层的大洋壳组成,其上覆盖松散沉积物。
地貌因受水体保护,形态原始。
洋底平均深度-3794m.大陆边缘:是陆壳的延伸部分,具有与大陆相似的结构,包括大陆架、大陆坡。
Ⅱ.大型地貌(在巨型地貌基础上进行划分。
大陆又可分为山地(丘陵)、平原(盆地)。
)山地成因分类:由山岭和山谷组成。
成因上可以分为构造山地、剥蚀山地(冰川山地、岩溶山地等)。
平原成因分类:地势平坦、高差小,或略有起伏的大面积地貌组合。
成因分类包括构造平原、剥蚀平原、堆积平原。
Ⅲ.中型地貌:山地又可进一步划分为河谷、分水岭Ⅳ.小型地貌:河谷分为谷坡(包括阶地)、谷底。
Ⅴ.微型地貌:在小型地貌中更低一级的地形起伏。
地貌是内外地质营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原因——内外地质营力。
➢基础——岩石和地质构造。
地貌旋回说:美国地貌学家W.M.Dvis 提出侵蚀旋回学说,即指假定有一地块,原始面非常平缓,在某一地质时期突然抬升,抬升后遭受河流的侵蚀和流水剥蚀,根据剥蚀程度,分为:a.幼年期(短暂,起伏迅速增加。
峡谷V字型,高差大。
)b.壮年期(“起伏最强烈,地形变化最大”。
河谷侵蚀,斜坡大量发育,峡谷变宽谷。
)c.老年期(起伏微弱而无限延长(指时间),山坡消失,在分水岭之间残存有小小的残丘。
形成老年期的时间需很长。
)幼+壮≤老年期。
老年期发展的终极状态,即成为准平原。
这些只代表其阶段性,不反映时间关系。
第三章风化和重力地貌与堆积物堆积物:地表岩石经受风化作用发生物理破坏和化学成分改变后,残留在原地的堆积物,称为残积物。
具有多层结构的残积物剖面称风化壳。
残积物主要特征:1 .残积物岩性:风化越深,细粒越多。
(1)原岩岩屑:岩块、角砾、粉砂级颗粒(2)风化残余矿物:抗风化能力:氧化物>硅酸盐>碳酸盐和硫酸盐>卤化物。
溶解度:食盐>石膏>方解石>橄榄石>辉石>角闪石>滑石>蛇纹石>绿帘石>正长石>黑云母>白云母和石英(3)地表新生矿物:主要是粘土矿物和胶体矿物。
2 .残积物结构构造:由于风化作用具有从地表往下随深度增加而减弱,使残积物显示分带现象。
(1)全风化带:主要是原岩全风化为高价铁染红的粘土。
(2)半风化基岩带(腐岩),地下水通过裂隙进入岩石一定深度,使岩石沿裂隙风化成泥质产物(3)未风化基岩带:保存原岩岩性、结构,构造等特征。
3、残积物厚度和产状:残积物一般保存在平坦的分水岭上,厚度变化大,产状极其不规则。
崩塌及崩塌堆积物:陡坡上的岩体、土体、块石或碎屑层,在重力作用下,突然发生急剧的快速下移(崩落、翻转和滚落),在坡脚形成倒石堆或岩屑堆,这种现象称为崩塌。
滑坡及滑坡堆积物:斜坡上的大量土体、岩体或其他碎屑堆积物,主要在重力和水的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做整体下滑的现象,称为滑坡。
滑坡要素:1.滑坡体:斜坡上向下滑动的那部分土体或岩体。
其上的树木随土体滑动而歪斜,称为醉树(醉汉林)。
2.滑动面(滑动带):滑坡体沿斜坡主体滑动的面。
一般呈向上凹的圆弧形。
滑动面有时只有一个,有时有几个。
滑动面上有磨光面和擦痕。
有时有滑动面上下明显的扰动和拖曳褶皱现象,构成滑动带。
3.滑坡壁与滑坡阶地:滑坡体与坡上方未滑动岩土体之间的陡崖称为滑坡壁。
滑坡壁是滑动面露出的部分,它的高度代表下滑的距离。
滑坡体下滑时,由于滑坡体各个部分移动的速度差异,产生分支滑动面,使滑坡体分裂成为几个滑坡阶地。
由于滑坡体沿弧形滑动面滑动,因此滑坡阶地原有地面都向内倾斜呈反坡地形。
4.滑坡舌与滑坡鼓丘:滑坡体前缘常呈舌状突出,称为滑坡舌。
在滑坡体移动过程中,滑坡舌前面由于受到阻力挤压而鼓起,称为滑坡鼓丘。
5.滑坡湖与滑坡洼地:滑坡滑动后,在滑坡壁下部和滑坡台阶的后缘,即滑坡台阶的反坡处,常常形成滑坡洼地。
有时因地表水或地下水出露而形成滑坡湖。
6.滑坡裂隙:滑坡形成条件I.岩性条件:滑坡主要发生在含有亲水性粘土矿物,易于吸水加重岩体负荷,可塑性强,使岩体易于变形滑动的区域。
II.地质构造条件:滑面常沿层理、节理面、断裂面等界面发生。
III.地貌条件:具有一面临空,坡度在20-40间的斜坡IV.气候和水分条件:大量地表水和地下水渗入V.地震VI.人工活动:人工开挖。
使岩体失去支撑。
坡积物:是片流和重力共同作用下,在斜坡地带堆积的沉积物,其中有时夹有冲沟和重力的粗粒堆积物。
坡积物岩性:以片流搬运的砂、粉砂和亚粘土为主。
角砾以棱角—次棱角状为主,短距离搬运岩性与斜坡上基岩一致。
坡积物结构构造:由于片流往坡下运动速度逐渐变慢,坡积物呈现水平与垂直方向粒度变化。
1、平面上:近坡部分以粗粒为主,夹细粒碎石、砂土透镜体,宽度和厚度不大。
中部以亚砂土或亚粘土为主,夹少量碎石透镜体,宽度和厚度最大。
近谷底部为亚粘土,厚度不大;有时过渡为坡积——冲积层。
2、垂直坡面上:形成自下而上由碎石——亚砂土——亚粘土构成的韵律层。
表面常发育古土壤。
坡积物层理与坡面倾向、倾角大体一致,岩屑扁平面多顺坡向排列,长轴与坡向近垂直。
第四章流水、湖泊和沼泽地貌与沉积物河流阶地:过去不同时期的河谷底部(河床及河漫滩部分),由于河流下切作用的加强被抬升超出一般洪水面以上,呈阶梯状分布于河谷谷坡上,这种地貌称为河流阶地。
河漫滩:河流洪水期淹没河床以外的谷底部分,称为河漫滩。
冲积物:河流的沉积物统称为冲积物。
冲积物的成因:冲积物碎屑来自上游的集水区、河底及河岸基岩、谷坡上的重力堆积物、坡积物、老冲积物和冰碛物。
冲积物的特点:①砾石成分复杂, 往往具叠瓦状排列。
砂和粉砂的矿物成分中不稳定组分较多。
②分选性较好。
③磨圆度较高。
④层理发育,一般倾向河流下游⑤常呈透镜状或豆荚状,少数呈板片状。
⑥往往具有二元结构,下部为河床沉积,上部为河漫滩沉积河流阶地的分类与特点:1、侵蚀阶地:阶地的阶面和阶坡由基岩组成,阶面上保存有不厚的冲积层或残余冲积砾石。
2、基座阶地:阶面和阶坡上部为冲积物组成,阶坡下半部露出基座。
以上两种阶地是在侵蚀基准面下降时,河流都深切到河床冲积层以下的基岩中并使其露出于水面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