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章节要点详解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章节要点详解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章节要点详解中国现代文学是在中国社会内部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条件下,广泛接受外国文学影响而形成的新的文学。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章节要点详解,欢迎阅览。
中国现代文学发端于五四运动时期,但以鸦片战争后的近代文学为其先导。
现代文学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现实土壤上的新的产物,同时又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文学的一个发展。
恩格斯说法按照恩格斯的说法,意识形态领域内发生的种种新变革、新学说,“虽然它的根源深藏在经济的事实中”,却又往往以“先驱者传给它而它便由以出发的特定的思想资料作为前提”。
绪论要点:现代文学产生和发展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新的文学形式形成的三条途径,现代文学的阶段划分。
一.思想革命的产生鸦片战争后,人们认识到了中国科技的落后,于是产生了科学(特别是军事科学)救国的思想;而甲午海战的失败,又使人们认识到,若不改变政治体制,先进的科学也难以救国,于是开始了政体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但很快又出现了袁世凯的篡权和复辟,这再一次使人们认识到,不彻底扫除封建思想,即使政体改变了,也是不巩固的。
于是,他们发动了一场猛烈的批判封建思想的“思想革命”。
二.新的文学形式形成的途径其途径主要有三条:1.外来形式的民族化2.传统形式的现代化3.中西结合的崭新形式的创造三.现代文学的阶段划分1. 发生期(1917—1920)。
文学革命标志着现代文学的诞生。
这时主要是在批判旧文学的同时开始新文学的创造。
2. 发展第一期(1921—1927)。
文学研究会、创造社的成立、《沉沦》、《女神》、《阿Q正传》的出版和发表,是新文学进入发展期的标志。
特点为百花齐放。
3. 发展第二期(1928—1937)。
“四一二”事变后百花齐放的局面结束,新一个时期也就开始了。
特点为左右分裂,大型作品走向成熟。
4. 发展第三期(1937—1949)。
“七七事变”后,分裂局面结束,代之以统一的抗战文艺运动。
第一节: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
第一节:“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伟大的开端。
早在“五四”以前几年,中国知识界中就出现了一个思想启蒙运动。
这个运动是在内忧外患交迫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新的阶级力量有所增强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的。
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但由于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未能改变从鸦片战争以来逐步形成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
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封建军阀,在帝国主义支持下窃取了国家政权,对内实行独裁统治,阴谋恢复帝制;对外迎合帝国主义的侵略需要,不断出卖国家主权,签订丧权辱国条约。
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虽然继续进行着他们长期以来已在进行的革命活动,但在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联合压制下,屡遭挫折。
国内政治局面极为混乱,连“民国”的招牌也有岌岌不可保之势。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欧洲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的民族工业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逐渐活跃,资产阶级力量有显著增长,无产阶级也随着壮大起来,自发性的罢工不断发生。
中国各阶级力量的对比正在起着有利于革命运动的变化。
在这个形势推动下,接受了西方新思潮影响的先进知识分子,眼看到封建军阀日益倒行逆施,帝国主义又乘间加紧对中国的掠夺,内忧外患,交相煎逼,而旧文化和旧思想又严重地阻碍着民族意识的觉醒,因此奔走呼号,致力于新的思想启蒙工作,以唤醒民众,挽救民族危亡的局面。
这个启蒙运动后来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得到传播的条件下,转化成为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五四”新文化运动。
《新青年》(第一卷原名《青年杂志》)便是适应这一启蒙运动要求而诞生的一个重要刊物,一九一五年九月创刊于上海。
当时袁世凯正扮演帝制丑剧,提倡尊孔读经,利用孔子学说作为麻醉人民、拥护帝制的工具。
《新青年》一开始就高举反对封建文化的旗帜。
创刊号上发表的《敬告青年》一文,向青年提出“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六点希望。
第二章 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与文学革命
蔡 元 培
一、两个“五四”: 两个“五四” 狭义和广义之分
3 狭义的“五四” 与广义 的“五四”之间的关系: 两种看法: ①毛泽东《青年运动的方 向》(1939): 前者是一场政治运动,后 者则是一场文化运动,政 治运动正是文化运动的结 果,开辟了知识分子和工 农结合的道路。
一、两个“五四”: 两个“五四” 狭义和广义之分
五四文学革命: 四 五四文学革命: 理论建设的若干问题
② “人的文学”的内涵:“用人道主义为本, 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学,便谓 之人的文学。” 人道主义:是一种“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 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 义”, “我说的人道主义,是从个人做起。要 讲人道,爱人类,便须先使自己有人的资格, 占得人的位置。” 人的文学应以个人为本位,以个人价值为首要 价值,是张扬个人权力与个性的文学。
思想的制度性保护: 二 思想的制度性保护: 新青年》 《新青年》与北京大学
→龚自珍 “亦狂亦侠亦温文” 朱蕴山:“僵死到头终不变,盖棺论定老书生” 《敬告青年》:“人权”、“自由”和“科学” (P42) 《文学革命论》(1917)P46 夏志清:“列举了这三大主义以后,陈独秀就 把整个中国文学传统,作一个简短的、流水账 式的交代,说中国文学一向是操纵在迂腐而晦 涩的贵族文学家、古典文学家和山林文学家的 手里。不消说,这种看法是太过于武断了。”
五四运动: 第二章 五四运动: 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与文学革命
一、两个“五四”: 两个“五四” 狭义和广义之分
1 狭义的“五四”:“五四”学生运动 时代背景: ①远因:欧洲战场上劳工与中国留学生的接 触。 ② 近因:a 日本《二十一条》的签订 b. 作为一战战胜国的中国主权被出卖和转让 狭义的“五四”就是一场爱国主义和民族主 义运动 。
中国现当代文学 教学日历
课堂讲授:6学时,学生自学:2学时,共计8学时
13、14、15
第八章 90年代的诗歌、散文和戏剧
一 90年代的诗歌
二 90年代的散文
三 90年代的戏剧
课堂讲授:3学时,学生自学:5学时,共计8学时
三 文学革命的内容
四 五四初期的文学社团
课堂讲授:4学时
共计4学时
2、3
第三章 鲁迅
一 生平思想与创作概况
二 鲁迅的小说
三 鲁迅的杂文
课堂讲授:5学时
共计5学时
3、4
第四章 郭沫若
一 郭沫若的生平创作与思想发展
二 《女神》
课堂讲授:2学时
共计2学时
4
第五章 五四时期的文学创作
一 郁达夫的小说创作
二 徐志摩的诗歌创作
一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二 赵树理
课堂讲授:2学时
共计2学时
16
第十八章 沦陷区作家及创作
一 张爱玲
二 钱钟书
三 师陀
课堂讲授:4学时,
共计4学时
讲授课程:中国当代文学史
主讲教师:王学谦、白杨、王文玲、张丛皞、张涛、李明晖
教学周:15
学时:58课时
教学周次
题目名称
教学内容
学时
1、2、3
第一章 十七年时期的文学
三 先锋小说的主题
课堂讲授:3学时,学生自学:3学时,共计6学时
10、11
第六章 新写实小说
一 新写实小说的兴起
二 刘恒 刘震云的小说
三 方方 池莉的小说
课堂讲授:3学时,学生自学:3学时,共计6学时
11、12、13
第七章 90年代文学
第二单元9课新文化运动
(德先生)
(赛先生)
民主
科学
“民主‛ 民主政治、民主思想与意识
是指近代西方的科学知识,科学 ‚科学‛ 精神、 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
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
陈独秀
胡适
鲁迅
李大钊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 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
提倡民主 反对独裁专制 提倡科学 反对迷信盲从
提倡新道德 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学 反对旧文学
“德先生‛ ‚赛先生‛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提倡新道德 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学 反对旧文学 思想革命
“打倒孔家店‛(儒) 鲁迅与《狂人日记》 胡适与白话文 “文化平民化‛
+
文学革命
“四提倡,四反对‛
新文化运动发展
新文化运动的新发展
1917年俄国 十月革命 材料
思维 拓展
俄国革命 ‚是立于社会主 义上 之革命‛,是 ‚世界人类全体 的新曙光‛ --李大钊 新文化运动后期有什么新的发展?
1、新文化运动是近代中国的一次思想大解
放运动,其“新”表现在 A.宣传“尊孔读经” B.宣传维新变 法 C.宣传推翻清王朝 D.宣传民主、科学
2、新文化运动提出的口号有
①‚自强‛ 学‛ A.①② C.③④
②‚民主‛ B.②③ D.②④
③‚求富‛
④‚科
3、下列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中全面宣传
——《家》巴金
陈独秀在《青年杂志》的创刊号上
发表了《敬告青年》一文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 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 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 政治上、道德上、艺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德先生 – Democracy [dɪ'mɑkrəsɪ] -- 民主 赛先生-- Science['saiəns] -- 科学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是由胡适、陈独秀、鲁迅、钱玄同、李大钊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呢?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新文化运动主要内容作为一场轰轰烈烈的思想革命,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即围绕着“四提倡,四反对”而进行的具体实践活动。
前期其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
后期则由先进的知识分子极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题。
初期的新文化运动,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1、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愚昧和迷信。
这也是新文化运动的口号,由陈独秀首先提出.他所说的“民主”,这要是指法兰西式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他所说的“科学”是指自然科学和看待客观事物的科学观点。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旧道德主要是指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其核心内容是三纲五常。
新道德就是指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等。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新文化运动又是一场文学革命,《新青年》提出了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的口号。
《新青年》先后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化革命论》——文学革命由此开始。
有具体一例可观:就文学方面,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也提出著名的八不主义:一曰:不作言之无物的文字;二曰:不作无病呻吟的文字;三曰:不用典;四曰:不做无病之呻吟;五曰:不用套语烂调;六曰:不作不合文法的文字;七曰:不模仿古人;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他认为,新文学的语言是白话的,文体是自由的,这样就可以注入新内容、新思想。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背景(1)政治方面:①帝国主义加紧侵略;②军阀统治,日趋黑暗,必须继续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
(2)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登上政治舞台,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这是根本原因。
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五四文学革命
2 0世纪 初 期 , 国面 临 两 大 问题 : 是 社 中 一 会 制度落 后 , 是科 学 技 术 落后 。这 两 大 问题 二
收 稿 日期 : 0 9—0 20 5—1 0
来等 人 组 织 了 强 调 “ 新 ” “ 心 ”的 “ 悟 革 、革 觉 社 ” 都洋 溢着人 的现代 化 气息 。陈独 秀 的《 , 敬
动。五 四文 学革命 则是五 四新 文化运 动 的主要 内容 , 基本 精 神是 思 想 自由、 性 解放 , 就 其 个 也
是人 的解 放。
关 键词 : 四; 文化运 动 ; 学革命 五 新 文 中图分 类号 : 0 1 6 2 文 献标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0 9— 8 0 2 1 )2—0 3 0 10 8 6 ( 0 0 0 10— 7 互 为 因果 , 约 着 中 国社 会 的 进 步与 发 展 。 因 制 此 , 四新 文 化运 动 的启蒙 思 想 家提 出了两 个 五 战斗 口号 : 个 是 民 主 , 一 即德 谟 克 拉 西 “ 先 德
在《 四运 动的精 神 》 文 中沿 用 。 当年 6月 , 五 一
这个 名词 已被普遍 使用 。这是 一场 爱 国的政治
运动 。而五 四新文 化运 动 . 则有 学者 以 1 1 9 5年
《 青年 杂 志 》 《 学》 志 的 创 刊 为上 限 , 和 科 杂 以
12 9 3年科学 与玄 学的论 争 平 息为 下 限 , 西方 人 称 之 为“ 国的 文 艺 复兴 ( h h eeR n i 中 T eC i s eas n — sne ” a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c ) 。这是 一 场对 民族 文 化 进 行 批 判 和 创
五 四运 动 和五 四新 文 化 运动 , 是 两个 既 这 有联 系又有 区分 的概 念 。经考 证 , 五 四运动 ” “ 这个名 词首见 于 1 1 9 9年 5月 1 8日北 京 学生 的 总罢课 宣言 。8天 之后 , 新 潮 社 骨 干 罗 家 伦 被
第02讲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
第02讲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一、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1,文学革命的前奏:中国文学现代性的早期进程(1)严复、林纾、裘廷梁的贡献。
严复思想解放的意义;林纾的翻译及其意义;晚清裘廷梁等人提倡白话文。
(2)梁启超等人的“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2,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1)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1840鸦片战争;1894年甲午战争;1898年戊戌变法;1911年辛亥革命;袁世凯、张勋复辟帝制。
第一次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与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思想“变革”成为可能。
(2)从新文化运动到新文学运动:袁世凯复辟帝制——1915年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1917年《新青年》移师北京——新文化运动本质上是追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它促发1919年的“五四”运动,“五四”运动又反过来极大地促进新文化运动与新文学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其一是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其二是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其三、提倡新文学的文学革命。
(3)新文学运动。
新文学运动与北京大学,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1917年1月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文学进化论观:“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提出文学改良“八事”: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1917年2月,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推倒贵族文学,建立平民文学;推倒古典文学,建立写实文学;推倒山林文学,建立社会文学。
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提出改革韵文、散文,使用标点符号。
1918年4月,胡适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以“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来概括文学革命的宗旨,将文学运动与国语运动结合起来。
1918年12月,周作人《人的文学》,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文学之本。
文学革命展开的主要斗争:首先是钱玄同(王敬轩)与刘半农发表“双簧信”。
其次是批判“黑幕”、蝴蝶鸳鸯派等旧小说。
第二章 新文化运动与国民革命
(3)巴黎和会上的山东问题 中国外交代表团的组成: 中国外交代表团的组成: 外交总长:陆征祥(首席代表) 外交总长:陆征祥(首席代表); 驻美公使:顾维钧; 驻英公使:施肇基; 驻美公使:顾维钧; 驻英公使:施肇基; 驻法公使:胡惟德;驻比利时公使: 驻法公使:胡惟德;驻比利时公使:魏宸 广州军政府王正廷加入代表团(胡惟德退出) 广州军政府王正廷加入代表团(胡惟德退出) 和会只给中国2位代表名额, 和会只给中国 2位代表名额,每次出席会议只能 轮流参加。 轮流参加。 1919年巴黎和会上 中国代表提出收回日本 1919 年巴黎和会上 , 中国代表 提出收回日本 年巴黎和会上, 大战时夺去的德国在山东的各种特权等要求, 大战时夺去的德国在山东的各种特权等要求 , 但日 以武装占领的既成事实和中国曾有“欣然同意” 本 以武装占领的既成事实和中国曾有 “ 欣然同意 ” 的换文为借口, 的换文为借口 , 蛮横坚持由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 权益。 权益。
(2)一战中的山东问题 一战爆发后, 日本乘德国忙于欧战, 一战爆发后 , 日本乘德国忙于欧战 , 从其手中 夺取胶州湾。 1914年 月日本以对德宣战为借口, 夺取胶州湾 。 1914 年 8 月日本以对德宣战为借口 , 出兵山东, 占领胶济铁路和青岛。 出兵山东 , 占领胶济铁路和青岛 。 日本为使其对青 岛的占领合法化和进一步在山东攫取更多的特权, 岛的占领合法化和进一步在山东攫取更多的特权 , 于 1915 年 1 月向袁世凯递交灭亡中国的 “ 二十一 条”。 内容共分5 内容共分 5号, 第 1号是关于山东问题的条文, 要 号是关于山东问题的条文, 中国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利, 中国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利 , 还增加 筑路通商的特权。1915年 25日 二十一条” 筑路通商的特权 。 1915年 5月 25日 “ 二十一条 ”在 北京签字, 至此, 北京签字 , 至此 , 日本军事侵略占领山东的既成事 通过外交途径合法化了, 实 , 通过外交途径合法化了 , 山东正式变为日本的 势力范围。 势力范围。
中国近代文学
“白话文运动”的主要人物裘廷梁提出了“崇白话而废文言”的主张。陈子褒提出报纸应改为白话。主要成就有《官场现形记》、《二十年来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等一批意在匡世的白话谴责小说。
1915年9月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从1918年5月起,《新青年》全部改用白话文。稍后,又有《每周评论》、《晨钟》、《新潮》、《少年中国》等新文化刊物出现。
1917年~1920年文学革命时期的文学思潮,现实主义占主潮地位,浪漫主义也是一股强大的文学思潮,现代主义文学只有部分引进和介绍。
郭沫若在《生命底文学》和通信集《三叶集》中,认为“生命是文学的本质,文学是生命的反映”。
和“文学革命”新思潮相对立的,是封建复古主义思潮。最早代表复古主义思潮出来反对文学革命的是林纾(琴南)。
李大钊要求新文学应建筑在“宏深的思想、学理,坚信的主义,优美的文艺”的“土壤、根基”上,这是一个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从思想和艺术两方面对新文学提出的要求。
鲁迅的《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等小说奠定了新文学的基础。郭沫若的新诗,开一代诗风。
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终于承认白话为“国语”,通令国民学校采用。
3、欧美重要的浪漫主义作家及其作品,在此期被大量翻译、介绍进来。
4、以创造社为代表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正适合了五四运动后中国青年的反抗斗争要求,使创造社和浪漫主义思潮得以产生广大影响。
朱自清说新文学第一个十年(1921~1927年)的诗坛分为三派:
自由诗派、格律诗派、象征诗派。
1923~1924年间,一些早期的共产党人在《中国青年》、《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上,进行革命文学倡导。早期共产党人文学主张的偏颇之处:
从文学革命看五四新文化运动
从文学革命看五四新文化运动作者:王思芳来源:《考试周刊》2013年第21期摘要:文章就文学革命与五四新文化运动二者之间到底有何联系这一问题,从文学革命的内容、胡适和陈独秀的主张、文学革命对民主与科学的影响等方面来解读。
作者从文学革命中看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多方面,认为它是一个多面体。
关键词:文学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辛亥革命后共和新政的失败致使一部分新知识分子意识到旧的政治体制与旧的思想意识的一体相关性,意识到后者是前者的深层基础,意识到如果不彻底瓦解后者,那么前者就会死灰复燃,因而他们急需进行一场文学革命,从思想上拔除旧的思想意识。
在这种情况下文学革命应运而生。
文学革命首先由胡适于1917年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文学改良应从“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等八事入手。
提倡白话文,采用自由的文体,注入新的内容和新的精神。
而更进一步提出文学革命的是陈独秀,他在《吾人最后之觉悟》和《文学革命论》等文章中集中提出:“推翻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新鲜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翻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翻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这就要求在形式上和内容上都进行一次革命。
概括讲就是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而五四新文化运动主要内容有宣传民主科学、批判孔教、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和提倡文学革命及进行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宣传。
下面从文学革命看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二者之间到底有何联系。
首先,从内容上看。
文学革命主张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文言文和旧文学都是儒家思想孔教的直接体现。
文学革命实际上就是反对儒家思想,从思想上反对封建的专制统治。
而这恰恰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之一。
新文化和白话是用以区分新文学和旧文学的一种形式,后来许多伟大的人物特别是鲁迅以白话文的形式写了大量的文章如:《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等批判并揭露封建社会黑暗吃人的本质,把反封建的内容和白话文的形式有机结合起来。
中国现代文学史(最新版)
第一章文化革命与“五四”新文学(1917-1927)第一节概述1.“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背景【答】“五四”文学革命的直接背景和动力是“五四”新文化运动。
2.《新青年》杂志在文学革命中的重要作用【答】“五四”时期以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兴起了“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
《新青年》大力介绍自由平等学说、个性解放思想、社会进化论,给人们提供了思想武器。
3.胡适、陈独秀、刘半农、周作人等人在文学革命讨论中的代表性文章和重要观点【答】l917年1月,《新青年》刊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从“八事”人手,即: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
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句。
他主张书面语要与口头语接近,要求以白话文学为“正宗”。
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旗帜鲜明地提出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即建设国民的、写实的、社会的文学,反对贵族的、古典的、山林的文学。
他把文学革命当做“开发文明”、改变“国民性”并借以“革新政治”的“利器”,同时也肯定文学自身独立存在的价值。
刘半农则发表《我之文学改良观》,提出改革韵文、散文.使用标点符号等许多建设性意见。
他还和钱玄同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双簧信”,即由钱玄同化名王敬轩给《新青年》写信。
模仿旧文人口吻,将他们反对新文学与白话文的种种观点、言论加以汇集,然后由刘半农写复信,逐一辩驳,此举引起广泛的社会注意。
周作人1918年发表了《人的文学》一文。
提出新文学应当是“人的文学”,反对封建的“非人的文学”。
他所谓的“人的文学”,是以合乎人性的人的灵肉一致的生活为是的文学。
周作人的“人的文学”主张,对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的理论建设和文学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这一时期文学创作的重要特色。
4.文学革命最初的创作实际和代表性作家作品【答】文学革命发动后,很快便形成规模和声势,产生了广泛的社会效应,取得了重大的实绩:一是白话文的全面推广。
《中国现代文学史》完整笔记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史》完整笔记整理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1、文学革命的兴起(1917——1920)一、晚清文学改良运动的主要内容:1、诗界革命:黄遵宪(反对拟古复古、提倡“我手写我口”)2、小说界革命:梁启超(重视小说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3、文界革命:梁启超(“报章体”)4、白话文运动:裘廷梁二、“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1、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2、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三、《新青年》(第一卷名《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创刊时间:1915年主编姓名:陈独秀四、“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的关系:1、文学革命是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因为旧文学中充斥着封建礼教道德的思想内容,思想革命的深入,必然要求反对旧文学的文学革命;2、而文学革命的开展,批判旧文学观念和旧文学中封建思想道德观念,新文学以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个性主义为内容,也大大推动了思想革命更深入地开展;3、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相辅相成,使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成为自有中国以来最彻底反对封建文化和封建旧文学的革命。
五、文学革命的发生过程:1、1917年1月,《文学改良刍议》(胡适)——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
2、1917年2月,《文学革命论》(陈独秀)——正式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
3、钱玄同、刘半农等撰文响应,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平民文学》六、鲁迅:《狂人日记》(发表于《新青年》)——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1918年)七、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对文学革命的影响:1、李大钊:《什么是新文学》:用白话写的文章,算不得新文学;新文学应建立在“宏深的思想、学理,坚信的主义,从思想和艺术两个方面对新文学提出的要求)2、鲁迅:《狂人日记》小说对封建主义揭露、批判所达到的高度3、郭沫若的新诗,体现了“五四”反抗叛逆、破旧创新的精神八、了解文学革命在创作上的初步成绩和白话文运动的胜利:1、《新青年》上胡适、刘半农、沈尹默等的白话新诗,《新潮》上叶绍钧、汪敬熙、杨振声等的白话新小说和康白情、俞平伯的新诗,都是文学革命的最初实绩。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整理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整理绪论一、现代文学的范围与分期中国现代文学,指起于五四前夕,迄于新中国成立这一时期文学历史,即从1917年发难的“文学革命”到1949年全国第一次“文代会”召开,大约三十二年文学发展历史。
分期1917年到1927年为第一个时期,五四新文学运动的产生和发展时期;1927年到1937年为第二时期,左翼文学运动的形成和壮大时期;1937年到1949年为第三个时期,抗战的民主的文学运动的勃兴和繁荣时期。
二、现代文学的性质1.“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学,即新民主主义文学”2.“改造民族灵魂的启蒙文学”3.“现代化的与世界文学相沟通的民族文学”4.“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
”三、现代文学的主题、题材与形式1.充满矛盾与张力的主题现代作家对待现代化的态度并不是统一的,主题的呈现往往充满了矛盾与较大的差异,呈现出一种“复调现象。
”所谓复调(poliphony)本是音乐术语,指欧洲18世纪(古典主义)以前广泛运用的一种音乐体裁,它与和弦及十二音律音乐不同,没有主旋律和伴声之分,所有声音都按自己的声部行进,相互层叠,构成复调体音乐。
复调小说是前苏联学者巴赫金创设的概念。
"复调"也叫"多声部",本为音乐术语。
巴赫金借用这一术语来概括托斯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诗学特征,以区别于"那种基本上属于独白型(单旋律)的已经定型的欧洲小说模式"。
“复调小说”的概念是现代文论的一个重大飞跃,对读者反映论、接受美学、解构主义等都有深刻影响。
2.多样化的题材两大基本题材:知识分子题材与农村题材。
同时又极为广阔:中国社会各个阶层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思想、命运、形象与心理情绪都无一例外地被摄入作家们的艺术视野。
3.文学形式的现代化与民族化的纠结现代文学前半期:文学形式的“现代化”诉求被置于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
抗战的爆发扭转了这一进程一直在复杂而曲折的历史轨道中寻求自己作为现代民族文学的位置和特色。
中国现代文学史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3、五四文学革命的发展过程 (1)钱玄同与刘半农的“双簧戏” 1918年3月,钱玄同和刘半农在《新青 年》上发表“双簧信”,即由钱化名王静 轩给《新青年》写信,模仿旧文人口吻, 将他们反对新文学与白话文的种种观点、 言论加以汇集写了《给新青年编辑的一封 信》,在《新青年》4卷3号(1918.3)上 刊出。然后刊出刘半农的《复王敬轩书》, 将反对文学革命的这些言论逐一驳斥,此 举引起广泛的社会注意。
林琴南
蔡元培
2、与学衡派斗争(1922) 1921年9月,南京东南大学的梅光 迪、胡先骕、吴宓等人创办《学衡》 杂志,以“昌明国粹,融化新知” 为旗帜对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的某 些偏激的弊病不无中肯的批评。 梅光迪写有《评提倡新文化者》、 吴宓有《论新文化运动》、胡先骕 《评〈尝试集〉》。 鲁迅发表《估〈尝学衡〉》,说这 批学兼新旧的学者们“于新文化无 伤,于国粹也差得远”。
六 二十年代文学论争
1、与国故派人物的斗争(1919)
林琴南写了《 论古文白话之消长》 、《致蔡鹤 卿书》,指责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覆孔 孟、铲伦常”。提出“文言不当废,白话不当 用”。林纾还发表模仿古人的文言小说《荆生》、 《妖梦》诅咒文学革命领袖。 蔡元培在《答林琴南书》中给予驳斥,并重申 “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 支持文学革命与新思潮的传播。《新青年》全文 转载《荆生》并逐句批驳。
1、现实的社会政治斗争的需要:辛亥 革命以及之后的军阀混战 2、文化资源:留学生译介西方文学、 哲学、社会学著作 3、阶级基础:民族工商业发展,新兴 阶级壮大
二 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及其发生标志
1、性质:新文化运动本质上是企求中国现代化的 思想启蒙运动。 2、发生标志:《新青年》杂志 陈独秀在《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易名为《新 青年》)的发刊词《敬告青年》中鲜明提出“人 权、平等、自由”的思想。此后,《新青年》大 力倡导民主与科学精神,提出要从西方请进德先 生(即民主Democracy)和赛先生(即科学 Science)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 思想上的一切黑暗。”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二)
弃医从文
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只有进行思想文 化领域的革新才能救中国
-6-
2.新文化运动的过程
①兴起标志: 1915年 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
-9-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1、内容: (1)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鲁迅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以新 文学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 的本质,号召人们起来推翻“黑漆漆 的”吃人社会。
-10-
唐氏自杀殉夫成就烈女称号(来自于民国 初年,北京《中华新报》曾登了一则新 闻):“有一女子唐氏19岁,许配张家 , 还未嫁过门,未婚夫就死了,为了做烈女, 唐氏选择自杀殉夫,历尽了喝符灰水、吞 金、上吊、投河及三次绝食,最后服用砒 霜结束了年轻的生命。”
这段材料里反映的旧道德中什么样的思想? 封建礼教具有害人的思想 ,新道德强调了个 人的独立自主权。
(2)提倡民主与科学
民国初年百姓门前的对 联
皇
帝
恩 雨
德 乾
专制
露
坤
深
大
-11-
民主
-12-
“民主”和“科学”为“德先生”和“赛先 生”。这个。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 。
民主:指资产阶级民主
政治,独立、平
《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抨击旧道德,旧文化;提倡民主与科学 ; 提倡新文学,建设新文学。
是一次伟大的 思想解放运动;使中国人民 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 五四运动 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对于中国传统文 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志》,发表《敬告青年》一文
第02讲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
第02讲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一、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1,文学革命的前奏:中国文学现代性的早期进程(1)严复、林纾、裘廷梁的贡献。
严复思想解放的意义;林纾的翻译及其意义;晚清裘廷梁等人提倡白话文。
(2)梁启超等人的“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2,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1)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1840鸦片战争;1894年甲午战争;1898年戊戌变法;1911年辛亥革命;袁世凯、张勋复辟帝制。
第一次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与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思想“变革”成为可能。
(2)从新文化运动到新文学运动:袁世凯复辟帝制——1915年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1917年《新青年》移师北京——新文化运动本质上是追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它促发1919年的“五四”运动,“五四”运动又反过来极大地促进新文化运动与新文学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其一是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其二是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其三、提倡新文学的文学革命。
(3)新文学运动。
新文学运动与北京大学,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1917年1月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文学进化论观:“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提出文学改良“八事”: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1917年2月,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推倒贵族文学,建立平民文学;推倒古典文学,建立写实文学;推倒山林文学,建立社会文学。
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提出改革韵文、散文,使用标点符号。
1918年4月,胡适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以“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来概括文学革命的宗旨,将文学运动与国语运动结合起来。
1918年12月,周作人《人的文学》,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文学之本。
文学革命展开的主要斗争:首先是钱玄同(王敬轩)与刘半农发表“双簧信”。
其次是批判“黑幕”、蝴蝶鸳鸯派等旧小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五、文学革命的特征 • 1、 理论预设,创作滞后; • 2、 功利为主,审美为辅; • 3、 反封建,重启蒙为主,文学自身本体追求为辅;
• 4、 语言、形式变革为主,文学的内涵更新相对滞
后;
• 5、具有未完成性。提出了文学革命的目标。
• 六、文学革命的意义 • 文学革命是中国文学由旧到新的伟大转折点,它宣 告了承传几千年的中国旧文学的终结和一个新的时 代的民族文学的开始。 • 1、体现了思想解放和思想启蒙特征。 • 2、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一种重要力量。 • 3、促进了中国文学的现代性。 现代文学建立在个人主义、人道主义、科学民主观 念基础之上。 • 4、使中国现代文学走向世界。
• 五、本阶段文学整体特征 • 文学发展三阶段:1917-1920:新文学萌芽期, 主要是文学革命和新文学的理论准备,创作还属于 尝试和印证新文学的理论假设。创作较贫弱。 • 1920-1926:文体大解放和创作活跃期,现代文 学的第一批作家登上文坛,新文学以创作的实绩获 得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一些创作流派形成。创作繁 荣期。
• 三、与甲寅派的论争
• 1925年,时任北洋政府司法、教育总长的章士钊
恢复《甲寅》杂志并改为周刊,以此为阵地攻击白
话文和新文学,连续发表《答适之》、《评新文学 运动》、《评新文化运动》等文章,对新文学和白 话文进行攻击,为文言辩护摆好,提倡“读经救 国”,“废除白话”,主张文言,宣扬复古。
• 鲁迅、茅盾等人撰文对之进行了批判,在进步思想
• 1926-1927:文学创作的青年逐渐投身革命,创 作沉寂,革命文学的理论建设为30年代革命文学的 勃兴奠定了理论基础。
• 具体风貌如下:
1、理性精神 2、感伤情调 3、个性化 4、创造性 • 文学在现代化过程中必然出现的探索精神,借鉴了中 国古典文学和西方现代文学的诸多创作手法。现实主
义、浪漫主义、新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西方现代创
评随笔、小品散文等,“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
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要竭力加以 排击”。形成了“语丝文体” 。 • “语丝文体”最突出的特点是“任意而谈、无所顾 忌”。散文创作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以鲁迅、 周作人为代表的锐利活泼的杂文;二是以周作人、 林语堂为代表的幽默冲淡的小品文。
• 五、莽原社:1925年4月在北京成立,因创办《莽 原》周刊而得名。主要发起人韦素园、向培良等 人,都是受到鲁迅指导的文学青年。 • 六、未名社:1925年成立于北京。发起人鲁迅, 主要成员有韦素园、 • 高长虹、李霁野等,以“率性而言,凭心而论, 忠于观世,望彼将来”为主旨。主要是翻译和介 绍外国文学作品,特别是俄国文学。 • 七、浅草社:1922年成立于上海。发起人林如稷, 成员有陈翔鹤、冯至等。注重创作,侧重于内心 世界的挖掘,作品充满了苦闷、彷徨和伤感情绪。
第二章、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
一、文学革命的兴起 1、肇始于新文化运动,是思想革 命和文化革命的需要。 主将:陈独秀、李大钊、胡适、 鲁迅、周作人、傅斯年等 2、受外国文学的影响。 西方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 的入侵,大量翻译著作的进入, 在落后与先进的碰撞中导致文学 的改革。 胡适、陈独秀、周作人、李大钊
民学校采用。
• 二、与学衡派的论争 • 1922年1月,南京东南大学教授吴宓、梅光迪、胡先骕 等创办《学衡》杂志,称其宗旨是“论究学术,阐明真 理,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 事”,在具体批评中,全面否定新文学创作。 • 以学贯中西自居,哲学上崇拜孔子和亚理士多德,文学 上鼓吹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维护文言文和旧体诗,反 对白话文和新文学。认为只有继承传统才能建设新文学。 • 学衡派鼓吹文化精英论,指责新文化提倡的文化平民主 义,反对包括文学革命在内的激进的社会变革。 • 鲁迅、茅盾、郑振铎等对之进行了批判。
• 主张:“提倡自由思想、独立判断和美的生活”, 对“五四”新文化战斗精神的继承,提倡展开积 极的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将矛头指向迂腐的封
建礼教、落后的封建意识、僵化的传统观念、军
阀官僚的残暴统治、虚伪的文风等,积极倡导美 的艺术的生活,鼓吹思想和言论自由等。
• 《语丝》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以散文为主的文学 刊物,成就最高的是简短犀利的思想杂感、社会批
1926年后,一些成员投身革命活动,由浪漫主义转入 现实主义,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从事并推动无产 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和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建设。 创造社的文学观念前后期呈现出明显的矛盾。就是在 同一时期,也存在含混和矛盾性。创造社的文学观念 和人际关系都不是十分和谐一致。 在革命文学的倡导过程中,由论上、组 织上表现出较多的教条主义、宗派主义倾向。 1929年2月,被国民党当局查封。 前期创造社文学创作作品丰富,成就较高。
• 三、文学革命的内容 • 1、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
• 2、批判封建文学观念,提倡新文学的观念。
• 3、注重吸收外国文学的影响。尤其注重吸收苏
俄文学的影响。
• 4、创作方法提倡以现实主义(写实主义)为主 要方法。
四、文学革命的实绩 1、文言统一:白话文取得了对文言文的胜利。 2、外国文学思潮的广泛涌入,新文学社团大量出 现,文学思潮的论争和文学创作逐步出现繁荣。 3、理论建设:提出了新文学创作的新观念。 4、出现了一批创作成果: 鲁迅1918年5月发表《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 文学的开端。 冰心《斯人独憔悴》、许地山《命命鸟》、郁达 夫《沉沦》、胡适《尝试集》、郭沫若《女神》、 汪静之《蕙的风》等出版。
二、创造社:1921年6月8日于日本东京成立。是五四 新文化运动中反帝反封建最重要的社团之一。 1、发起人:前期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 田汉等,后期:冯乃超、阳翰笙等。 2、刊物:(1921-1930)前期《创造(季、月、旬、 日)刊》 1925年后,《洪水》、《文化批评》、《流沙》、 《星星文艺》等 3、宗旨与倾向:前期强调为艺术而艺术,认为对美 的追求是艺术的核心,在文学理论上崇尚自我,注重 个性,主张忠实的表现“内心的要求”,反对为人生 而艺术,反对写实主义、自然主义,倾向于欧洲启蒙 主义与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推崇文学创作的直觉与灵 感。
»第三节、新文学社团与流派
一、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4日成立于北京,1932年
解体。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成立的第一个纯文学社团, 也是《新青年》后第一个主张文学革命的团体。
1、发起人:周作人、郑振铎、叶绍钧、茅盾等12人, 会员有200余人。
2、宗旨与倾向:“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 创造新文学”。为人生而艺术。创作方法上倾向与19世
• 四、语丝社:语丝社于1924年11月17日在北京成立。
因周伏园创办的《语丝》杂志而得名,是“五四”
后一个重要的社团。
• 1、以鲁迅、周作人为中坚,成员有钱玄同、刘半农、 林语堂、孙伏园、川岛等。 • 2、宗旨与倾向:提倡散文,注重社会批评和文明批 评,形成了“任意而谈,无所顾忌”的“语丝体” 散文群,促进了现代散文的成熟,对现代散文产生 深远的影响。
4、在建设新文学方面,也借鉴外国文艺运动与创 作经验: 1)、进化论。 2)、人道主义思潮。 3)、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俄国现实主义文学观点。 二、对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介绍: 1、《新青年》译介屠格涅夫、王尔德、契诃夫、 易卜生等作家作品。 2、译介者:胡适、刘半农、鲁迅、周作人、沈雁 冰、郑振铎、耿济之、田汉、瞿秋白等。 3、刊物:《新潮》、《少年中国》、《小说月 报》、《文学周报》等。
• 八、沉钟社:1925年2月浅草社解散,同年秋原成员 陈翔鹤、冯至等汇集到北京重组的社团。注重翻译和 创作,主要倾向忧郁和感伤的创作。1934年解散。 • 九、湖畔诗社:1922年在杭州成立。发起人有应修人、 潘漠华、冯雪峰、汪静之四人。主张纯真与热情的诗 歌创作,善于写抒情小诗,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 格。 • 有《蕙的风》、《湖畔》、《春的歌集》等诗集。 • 十、民众戏剧社:1921年5月上海成立,发起人有茅 盾、郑振铎、陈大悲、欧阳予倩等。有《戏剧》月刊, 强调戏剧的社会作用,进行戏剧理论的探索和传播。 1921年10月《戏剧》停刊,社团解体。
胡适(北大时期)
• 2、后期:(1918-1921) • 沈雁冰《现在文学家之责任是什么》、 《新旧文学评议之评议》,现在的文 学应该是为人生的文学,后形成文学 史上的人生派文学。 • 周作人:《人的文学》、《平民文学》 • 李大钊《什么是新文学》,新文学应 该有宏深的思想、学理、坚信的主义。 • 瞿秋白《俄罗斯短篇小说序言》中, 提出文学必须是社会的反映,作家必 须是社会的喉舌,提出了文学的道路 问题。重视文学的宣传效果,认为文 学的道路是与社会革命结合。
»第二节、外来文艺思潮的影响
一、对外国文艺理论的吸收和借鉴 1、意象派: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在“意象派”的影响下,提出“文章 八事”;借鉴庞德有关诗歌要靠具体意象的主张,倡导白 话新诗运动。 2、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中“国民文学”、“写实文学”、“社会 文学”均脱胎于之。 3、西方进化论思想: 破旧立新。
• 二、文学革命的过程 • 1、前期:(1917-1918) • 1917年1月,胡适的《文学改良 刍议》,提出文章八事“须言 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 文法,不作无病呻吟,务去滥 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 不避俗字俗语”。力倡白话文。 • 1917年2月,陈独秀《文学革命 论》,提出文学革命主张,提 出三大主义:平民的文学、写 实的文学、社会的文学。
• 三、新月社:1923年在北京 徐志摩、胡适等发起聚会, 1924年底发展为新月社俱乐 部,成员较复杂,文人、银 行家、政客、交际花都有。 1933年消亡。 • 主要探讨新格律诗的创作, 对新诗进行了有意义的创作 实践和理论探讨,推动了新 诗形式上的发展与繁荣。 • 推崇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由主 义和个人主义,强调文学表 现人性的纯正与文学的形式 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