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杜甫咏贫诗中的儒家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杜甫咏贫诗中的儒家思想
湖北省咸丰县甲马池镇中心小学:唐义
摘要:
杜甫是唐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数量多、质量高,被称作“诗圣”,他的诗真切的反应民生民情,反应国家时局,因此,他的诗也被称作“史诗”。在他诗歌创作后期,生活虽极度贫困,但思想日趋成熟,爱国之心愈烈,加上时代状况等各种因素揉合在一起,使杜甫写出一生中极为重要并流传千古的诗歌。儒家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但杜甫不管在不在其位,都要谋其政,都要为百姓疾呼!本文从杜甫生平所作诗集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诗歌探讨杜甫的儒家思想在咏贫诗中的体现,特别是他具有不同于同时代的其他诗人所特有的儒家传统思想,更具有现实意义。文章从杜甫信守的儒家思想;杜甫磨难生活中的咏贫诗;杜甫儒家思想和咏贫诗的现实主义精神3个部分论述杜甫的儒家思想及其对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杜甫咏贫诗儒家思想
杜甫是唐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被称作“诗圣”,其诗歌数量多、质量高,特别是他诗歌创作后期,生活虽极度贫困,但思想日趋成熟,爱国之心愈烈,时代状况等各种因素揉合在一起,使杜甫写出一生中极为重要并流传千古的诗歌,如《秋兴八首》,《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这些诗多为国家而写,为广大低层老百姓所写。杜甫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自始至终都以儒者自居。他早年自称“儒”,例如在《奉赠鲜于京兆》写到“有儒愁饿死,早晚报平津”,在《奉赠韦左丞丈》里有“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事”,晚年当他已切实感到“儒术于我何有哉”,“儒术诚难起”时,不免气愤,则多自称“腐儒”。由此,杜甫的主导思想为儒家思想,并且这一思想一直影响其创作。
一、杜甫信守的儒家思想
杜甫的儒家思想表现为“仁爱”、“贵民”、“仁政”,在他的诗中表现了忧国忧民,揭露残酷黑暗的社会现实,希望封建统治者实施仁政,实现国盛民安的社会理想。
他从来都是以儒者自居的,他自称:“传之以仁义礼智信,列之以公侯伯子男。”又说:“自先君恕,预以降、奉儒守官,未坠素业矣。”他不仅为其祖先“列之以公侯伯子男”,更为其世代“传之以仁义礼智信”而自豪。虽说了家世代“未坠素业”,暗地里却在担心快坠了。那么怎样才能继承“素业”呢?这可以从他所说“奉儒守官”中找到答案。奉儒是实,但他父亲杜闲只做到兖州司马、奉天令之类的小官,当然比不上“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实惠,所谓“守官”实际上已经很无奈了!但却又“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毕竟还吃一口皇粮,算不得贫穷人家。所以,早年的日子过得很惬意。他先南游吴越,后北游齐赵。游齐时,曾先后和苏源明、高适、李白等人“听歌饮酒、检书看剑,打猎取乐”,有时“登高怀古,把酒赋诗”,并和李白结下了“兄弟”般的友谊,同时准备出仕。在这期间,他应试两次,均未及第,但并没有穷困的感受。因为这期间的主要目的是读书和游历,做出仕的准备,但毕竟有过失败,心里颇有牢骚、抑闷。但他在长期的游历中,接触了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美丽的山河,不仅感觉生活充实,更重要的是扩大了他的视野和心胸。有《望岳》一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充满浪漫主义色彩,也流露诗人对事业的雄心壮志,对前途充满信心,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创建一番惊人事业。
杜甫的贫困是从天宝五载(746年)“西归到咸阳”后出现的。这时他有了两块“心病”:事业和经济。他已三十五岁了,早已进入而立之年,理应在功业上有所建树。所以他开始急切地寻求“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出仕机会。他的父亲是一任小官,到他这一代已经不能再依恃父亲,祖传产业又入不敷出。所以,他四处奔波谋求官职时,还要筹措一家的生活费用。这时期正是安史之乱的酝酿时期,朝政日益腐败,应试不第,退而求其次,给卿相呈诗,向皇帝献赋,但全都得不到他所期望的反应。在这种情况下杜甫的生活陷入了贫穷,开始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屈辱生活,以至经常挨饿受冻:“饥饿动即向一旬,敝衣何啻悬自居”。他当时居住在长安东南郊杜陵附近的少陵,故自称“杜陵野老”有时自称“长陵野老”或“杜陵布衣”。这时,就开始叹穷叹贫的诗歌创作。由于他一生的生活大部分较贫困,有关穷困的诗歌一直没有断过。
杜甫在他的咏贫诗中,总是把自己的贫困归于奉儒。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他一开始便说:“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居然成瓠落,白首甘契阔。”他崇敬杜预,向往仁政。虽然人到中年,意志却更加坚定,理想未曾实现但仍旧毫不动摇。他自称“老儒”、“腐儒”,在《奉赠韦左丞丈》中有“儒冠多误身”,在《奉赠鲜于京兆》中有“有儒愁饿死”,他认为由于自己信奉儒术才落得自身贫穷,但因奉儒而受穷并不只有他一人,“世儒多汩没”,读书人受穷,天经地义,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尤其在安史之乱前后的那个年代,执政者昏庸,叛乱者残暴,以武力夺皇位,是不会尊崇儒术,致使读书人的命运更加凄惨,杜甫因此感慨“世人疏儒士”。在《独酌成诗》中说“兵戈犹在眼,儒术岂谋身”,在《寄薛三郎中璩》中又说:“天未厌戎马,我辈本贫常。”正是朝政的荒废,战乱的频繁,使得文人儒士的政治前途无望,生活贫困,动荡不安。面对这种情况,他经常以古圣先贤的遭遇来鼓励自己,从“贫者,士之常”的观念出发,在《寄彭州高使君适虢州岑长史参》中说:“安贫亦正常”,在《柴门》“贫贱固其常”等。他要求自己恪守“君子固穷”的遗训,放弃对功名利禄的追求,“冻馁不足耻”,努力做到不耻贫贱。但他弃官离职背井离乡,又多种疾病缠身,实在没有办法摆脱贫困,并且一直无法解释自己越来越不幸的命运。(其实,他是不可能超越自己的时代的。)当初进入长安时,不甘心贫困现实,后来,历经多年的磨难和洗炼,他的心理发生了变化,对贫困有了新的理解,要求自己“甘饥寒”,自愿受苦受累。为了达到心理上的平衡,他以儒家的“君子固穷”为本,有时兼取老庄,佛教的处世态度作为补充,他希望自己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可是,他太关心国家的命运,心怀人民的疾苦,所以,终归还是做不到“出仕”。可以说,杜甫那些叹贫叹穷的诗正是他充满矛盾的儒家精神的体现。
二、杜甫磨难生活中的咏贫诗
杜甫的诗歌一向被人们称为“诗史”。从记录诗人一生的遭遇来说,他用诗歌记录了自己贫穷的一生,也是辉煌的一生。
杜甫是“固穷之士”,穷困、屈辱、饥饿、逃难、冻馁、疾病……一直缠绕着他。在天宝年间,他用诗歌反映了自己求仕和经济上的困难。如《奉赠韦左丞丈》中所写的“朝扣富儿们,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艺术地概括了他在求职过程中的艰难。又如《投简咸华两县诸子》中的“长安苦寒谁独悲?杜陵野老骨欲折。南山豆苗异荒秽,青门瓜地新冻裂。”“君不见空墙日色晚,此老无声泪垂血。”《病后过王倚饮赠歌》中的“虐疠三秋熟可忍?寒热百日相交战。头白眼暗坐有胝,肉黄皮皱命如线。”真实的反映了当官的对人民的残暴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