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杜甫咏贫诗中的儒家思想
大自然中的儒家诗人——杜甫草堂时期诗歌所体现的心态与文化探析
大自然中的儒家诗人——杜甫草堂时期诗歌所体现的心态与文化探析大自然中的儒家诗人儒笋砼坛杜甫草堂时期诗歌所体现的心态与文化探析.钱叶春杜甫被称作诗圣,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他是儒家诗人的代表.杜甫出身于世代"奉儒为官"的家庭,青年时代就立志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窃比稷与契",且"老大意转拙",其爱国爱民之心犹如"霍倾太阳,物性固难夺"(《至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无论从出身,一生的志向,还是其一生的行为来说,杜甫被看作儒家诗人的代表一点也不过分,这也是历来公认的事实.杜甫草堂时期的诗歌一反过去"白头搔更短"的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这个时期,杜甫借蜀山水发出了和平之音,甚至主要表现为避世幽栖的心理.如"喧卑方避俗,疏快颇宜人"(《有客》),"渐喜交游绝,幽居不用名"(《遣意二首》),"轻帆好去便,吾道付沧洲"(《江涨》),"黄绮终辞汉,巢由不见尧"(《朝雨》)等,从这些述志中可见其隐逸之志.纵观诗人的诗歌,没有哪个时期像在草堂时期这样亲近大自然,对大自然的体验有那么深刻与持久.正如李长祥(1082年),苏轼就一直处在外任与流放的境地,这对一个自幼深受封建儒家思想影响,积极追求"入世"的作者而言不啻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在《后赤壁赋》中,我们不难发现,年近半百,心力憔悴的苏轼在以往的政治斗争中所表现出的百折不挠,愈挫愈奋的精神斗志不复存在了,对未来希望的憧憬,对春风二度,东山再起的渴盼,皆被现实的"风吹雨打去".这种念头的产生,是苏轼在当时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在道家"出世"与佛家"避世"思想的影响下,明哲保身,全身远祸心理的真实反映.政局的险荡,环境的恶劣,政见的相悖,生活的困顿,理想的幻灭……苏轼在走过了一段苦闷,彷徨而又艰辛的人生旅程之后,终于彻底顿悟了——大道坎坷难行,小径也许通幽.苏轼带着无限哀伤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怀,"离家出走了"."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任其所止而休矣".这是苏轼内心忧懑的发泄,是其政治理想破灭后的精神上的解脱,同时也是苏轼在痛定思痛的大幻灭后谱写出的一曲血泪交织的悲歌.英雄途穷,才人命蹇,这既是苏轼人生的不幸,也是当时社会的悲哀.就苏轼而论,他可不是那种一颗树上吊死的人."宏博通达"的思想,旷达乐观的襟怀,决定了他在生存的竞争中很容易找到生活的出路和精神上的依托.当他行走儒门受挫转而从封建儒家思想的桎梏中彻底解脱出来的时候,他很快地找到了新的思想归宿,即佛,道两家的清静无为,消极"出世"的思想,并借此来武装自己,从而完成自身思想上的质的转变.另外,被誉为"方山子"的陈储,以及与苏轼同游黄州赤壁的杨道士(杨世昌),他们的人生信条与生活方式对苏轼这种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也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方山子传》(元丰五年作)和《次韵孔毅甫久旱已而甚雨三首(之三)》中有所体现,我们从中可以窥见.是皈依佛门,整日参经拜佛,还是投身于道,以求得道成仙?《后赤壁赋》的末段,苏轼给我们作了明确的交待. 孤鹤"横江东来",道士"羽衣蹁跹"……生动的记述,形象的描绘,超世绝尘,寓意明确.道士化鹤,虽属苏轼梦境中的想象,实是苏轼内心深处对道家思想,行为及生活方式的潜意识的追求.这种迫切的"出世"之情,与孟浩然在《临洞庭》诗中表现出的对"入世"的渴盼之心异曲同工, 这是多么鲜明的比照啊!可惜,"欲济无舟楫",不知是羽化的道士没有点化,还是苏轼自身的冥顽不灵,苏轼最终未能逃离尘世,飞升仙境,徒余临渊羡鱼的份儿."性情所至,妙不自得.遇之自天,泠然希音"(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苏轼三游赤壁之作,内容博大精深,意蕴幽折丰厚,语自天巧,曲尽其妙.我们只有"素处以默",才能"妙机其微";只有"超以象外",才能"得环其中";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根本上触及其思想的底蕴.三游之作,在创作时间上是前后延续的;在景境的设置上既相互关联,又富于变化;在作者思想情感的流动上,既一脉相承,前后贯通,又逐步推移,渐次深化,从总体上较清晰地反映出苏轼思想倾向流变的这一过程,即由一游时对封建儒家正统思想的质疑,二游时儒,道两家思想在古战场上的公开宣战,三游时苏轼儒家思想向道家思想上质的转化的过程.苏轼这种思想的转化,不是通过直抒胸臆的形式完成的,而是借助具体景物的描绘,情境的渲染,物象与意象的自然契合来艺术呈现的,可谓精巧而又奇妙.然而,纵观苏轼的一生,在他的世界观中,佛,道两家的思想最终不过是一对未能脱离封建儒家思想母体的孪生胎儿,只是苏轼在身处逆境时为求得心理上的安慰与精神上的解脱的思想鸦片,在此后的政治斗争及社会生活中,最终还是胎死腹中,未能充分展示其生命力,此乃后话.注释:【1】施宿.《东坡先生年谱》.参见王水照苏轼选集?附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2】王水照,崔铭.苏轼传》.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3】曾枣庄.《苏轼研究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4】朱靖华.苏轼新论》.济南:齐鲁书社,1983.(夏文先,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2oo6.1|2l\儒笋论坛言:"少陵诗,得蜀山水吐气,蜀山水,得少陵诗吐气".[1]蜀地山水与儒家诗人就是这样相得益彰,完成了一位儒家诗人生命的呈现过程.草堂时期的诗歌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蕴.其表现为四个方面的关系:大自然与社会理想的互渗,仁爱之心与大自然美德的互感,人与自然的相融相乐,人与自然的生命相依等.首先,大自然与社会理想的互渗.儒家诗人--,D关注着社会状况,为和谐的社会理想而竭尽心力.就大自然而言,道家在其中寻找并释放自己自由的梦想,而儒家则与此不同.《中庸》言: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这所以为大也.尧舜是孔子心目中的贤君,尧舜时代是孔子所向往的理想社会.《论语?泰伯》写道:"子日:'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2]孔子称赞尧高不可攀,就像天一样,太伟大了.只有尧能学习天,因为他和天一样,恩泽无处不在;他的礼仪制度太美好了,因为这些制度顺应人性的发展.《大学》也说:"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这种仁政是尧,舜从大自然中感悟来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种仁政社会和大自然一样是各得其所,和谐有序的理想社会.正如《中庸》所言: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无论是理想社会还是大自然,其本质的共同点还在于"尽性",尽物之性,尽人之性,从而人世与天地就可以相互渗透,互相印证.从大自然中感悟社会状况的儒家思维方式,在杜甫的草堂诗歌中也得到了充分表现.历经秦州时期生死的煎熬之后,杜甫初到成都平原,安居草堂,获得了生命的新生,为大自然的安详,自由与和乐的景象所感动.这个世界是各得其所尽物之性,和谐有序的世界.如:"无数蜻蜒齐上下,一双鹅对沉浮"(《卜居》)的热闹生机,"细动迎风燕,轻摇逐浪鸥"(《江涨》)的逍遥自由;"芹泥随燕嘴,蕊粉上蜂须"(《徐步》)的闲适自在,这些动物为自己的生活自在地忙碌,同时也体现出诗人真切观察的欣美心态.又用叠词来表现欢悦的心情: "风含翠筱娟娟净,雨襄红蕖冉冉香"(《狂夫》),"流连戏蝶时时见,自在娇莺恰恰啼"(《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其六).尤其是《田舍》:田舍清江曲,柴门古道旁草深迷市井,地僻懒衣裳.杨柳枝枝弱,枇杷对对香.鸬鹚西日照,晒翅满渔梁.这些自然景物,展现自然界与社会的和乐,安详和自由.它们是世相的象征,是杜甫心目中美好的理想社会的投影,是现实世界的混乱,困苦生活的反写照.因为当时安史之乱仍在继续,可谓"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其次,仁爱之心与大自然美德的互感.《周易?上经》"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其序."《论语?阳货》上载:子日:"予欲无言."子贡日:"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日:"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孔子赞美大自然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并切身地效仿大自然的这种美德,是"与天地合其德"的表现.初来成都草堂,杜甫从大自然中寻找理想的社会光芒,他又以自己的仁爱之心感受赞美大自然的这种美德.这与《易经》与孔子的思想是一致的.这种精神典型地表现在《春夜喜雨》中: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潜","润"写出了春雨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美德,以及春雨滋润后城里花叶更加繁茂的美景,充满着诗人自己感同身受的赞美之情.又如《春水》三月桃花浪,江流复旧痕.朝来没沙尾,碧色动柴门.接缕垂芳饵,连筒灌小园.已添无数鸟,争浴故相喧.以春水为题,诗人敏感的触系和春水一起,滋润干蝈的沙滩;碧色的春水触动着诗人家的柴门,像是告知诗人水里将有肥美的鱼儿,筒车也可灌小园了.水鸟更是在春水中繁衍,游嬉.春水的厚德载物让诗人更加倾情相知.《后游》中写道: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野润烟光薄,沙喧日色迟.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江山的"有待","无私"写出了大自然的有情有意,身处大自然的怀抱中,诗人的万般愁绪似乎完全被消解了, 此时的大自然成了诗人心灵唯一的精神寄托.前首诗歌写出了大自然惠泽万物,后一首诗歌写出了大自然对诗人的情感慰籍,实际上也是诗人济世思想与落泊心境的投射,一定程度上也反衬出人世的不公与无情.再次,人与自然的相融相乐.不同于西方文化表现出人与大自然之间是异己的,征服的关系,在中国文化中,人与大自然是亲和的关系.《论语?乡党》中记载了一段很有趣的故事:"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日:'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讲的是,一次孔子在山谷中行走,看见几只野鸡.孔子的脸色刚一动,野鸡便飞向空中,盘旋一阵,又都停在一处.孔子说:"这些山梁上的母野鸡啊,得其时呀!得其时呀!"这个故事虽小,仍可见孔子对小动物的亲昵之情与友善之态.《孟子?尽心上》日: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这种爱民及物的思维方式,在宋儒张载《西铭》上有具体论述:"乾称父,坤称母.子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这是把人民看作是自己的同胞,把万物看作是自己朋友的仁爱情怀.杜甫也有其相似的观点:"一重一掩吾肺腑,山鸟山花共友于"(《岳麓山道林二寺行》).诗人把眼前稠叠的山和花,鸟看作自己的朋友,自己的至爱.草堂时期,诗人用大量的笔墨描绘了自己与自然相融相乐的景象."鸬鹚鹅鹅莫曼喜,吾与汝曹俱眼明"(《春水生二绝》)表现诗人与小动物处在平等的交流状态,一种幽默的情调中透露出几多童心!在写友情与亲情的时候,往往兼写自然之乐,表现出物我忘机的仁爱之情. 如"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南邻》);"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起尽余杯"(《客至》);"江鹳巧当幽径浴,邻鸡还过短墙来"(《同十七侍御抡许随酒至草堂奉寄此诗便请邀高三十五使君同到》)等.特别是在《寒食》中:寒食江村路,风花高下飞.汀烟轻冉冉,竹日净晖晖.田父要皆去,邻家问不违.地偏相识尽,鸡犬亦忘归.景物闲雅娟秀,人情相狎,"至于鸡犬忘归,物性亦与诗人陶然相忘矣."[3]如ur村》,诗人在与大自然的相融相乐中充分表现出安宁,温馨的亲情生活情调: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诗人完全沉浸在自然之乐和亲情之乐的双重快慰之中. 杜甫在心灵的安宁中甚至写出《江亭》中这样的诗句: 坦腹江亭暖,长吟野望时.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寂寂春将晚,欣欣物自私.王嗣爽云:"居然有道之言.公性禀明,当闲适时,道机目露,故写得通透如此."[4]仇兆鳌说"二句有淡然物外,优游观化意".[5]但接下来却写道:"故林归未得,排闷强裁诗."可见杜甫虽能在田园山林中寻得真趣,但他不像陶渊明那样能在大自然中寻得生命的归依.下面看一下陶渊明的《饮酒》其二: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为什么能达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境界?是因为他的"心"已"远",远到哪里去了呢?他的心已与"飞鸟"一同飞向大自然之中.陶渊明的心灵已寻找到了归宿即大自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境界就是一种物化的境界,正如王国维所言,是由"以物观物"的方式写成的,"以物观物"就是把自己物化成物,感受物的喜怒哀乐.这种物化的思想在《庄子?秋水》其九中有所体现: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日: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日:"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日:"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日:"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日:"请循其本.子日'汝安知鱼示'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心境与物境融为一体,委运任化,达到与自然泯一的境界,这种道家的生命美学境界是以追求个体的自由与快乐为目的.所以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时,不经意地抬起头,南山就展现在他面前,那种悠然的喜悦,心灵的期许是含蕴不尽的.所以诗人写出了高远静穆的和谐诗境.杜甫是一位儒家诗人,他的心不可能消融在自然之中,人世才是他心灵牵挂的地方.虽然志为隐逸,但这是一种无奈一种退避一种潜在的期待.因为诗人内心忧国爱民的情结是消不去的,那份牵挂,那份热情也是难以消除的.所以杜甫虽然不乏"道机"之心,写出"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这样"通透"的诗句,但仍然感叹:"故林归未得,排闷强裁诗."诗歌是作者心灵的流露,杜甫的心境不能与自然达到真正物化的程度,主要在于杜甫具有儒家的济世思想.他的诗歌一般都是儒铪宏"有我之境",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他只是在对政治失望与灰心时在大自然中寻找一些心灵的慰籍,正所谓"薄劣愧真隐,幽偏得自恰"(《独酌》).第四,人与自然的生命相依.既然儒家诗人不能在大自然中寻找到生命的归宿,而政治高层权势又排斥诗人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那么那种人世的牵挂与热情就会受到挫折,渐渐地就会产生被弃的感觉与孤寂.因此,文学史上有很多不得志的文人,采用了屈原香草美人的手法来表现这种怨愤,借怨妇诗来抒怀.如辛弃疾的《摸鱼儿》,王安石的《明妃曲》等.但杜甫是位性情耿介的人,如《唐才子传》就记载杜甫"性褊躁傲诞",他无意借代怨妇抒情.漂泊西南是杜甫退避政治,也是为了生存寻找安宁的需要.开始时的快乐与欣慰渐渐消失,心灵的创伤渐渐袒露出来.这一时期写了一些与自然生命相依的诗歌.因为他的执着受挫,无所凭依,就从上文论述的儒家自然观中吸取力量.诗人围绕草堂的筹建向朋友觅桃树,觅绵竹,觅桤树,觅松树,觅果树等,固然有美化环境的一面,更重要的是表达了生命相依的心理因素.在《高楠》中写道:"近根开药圃,接叶制茅亭","落景阴犹合,微风韵可听","寻常绝醉困,卧此片时醒":高楠给诗人带来了幸福快乐,充满着亲人般的深情.当楠树为风雨所拔时,他的生命象失去了很多东西似地痛苦:"沧波老树性所爱,虎倒龙颠委榛棘","泪痕血点垂胸臆","我有新诗何处吟?草堂至此无颜色".尤其是"草堂"与诗人的生命依存感更强烈,《堂成》中写道:"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稍.暂止飞鸟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旁人错比杨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历经磨难后,终于找到了一个安定的地方.心里自然很欢喜,并且诗化了它的美.这是诗人理想破灭后,漂泊中避居天涯的最后一道生命防线的生存慰籍,草堂也是"他微贱生命的象征".[6]对草堂及其周围的草木诗性化满足的背后蕴含着无可奈何的悲怆心情.如《草堂即事》:"雪里江船渡,风前竹径斜.寒鱼依密藻,宿雁聚圆沙.蜀酒禁愁得,无钱何处赊."诗人把自己的穷愁旅泊的状况与寒鱼,宿雁进行类比,可见其处境的苦寒卑微与心境的凄怆情状.这种情怀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但结尾却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问,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虽有诗人的献身精神,但更多的是为寒士鸣不平的呼号.总之,在诗人隐逸期间,大自然是杜甫追寻社会理想,感受天人大德的载体,闪现着儒家诗人崇高的理想光辉.大自然又是诗人的朋友,诗人与之陶然相乐;大自然更是诗人理想破灭后的心灵慰籍.至于杜甫为何隐逸,以及隐逸后的心态变化及其动因,及其在文化上的阐释,那是另一篇文章的内容.注释:【1】【3】【4】【5】杜甫着.仇兆鳌注.杜诗详注【M】.中华书局, 1979,P727,P806,PS01.P801【2】杨伯峻,杨逢彬注译.论语【M】.岳麓书社,2000【6】王富仁.杜甫:一个老年人的悲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A]A.古老的回声【c】.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P203(钱叶春,红河学院人文学院)2oo6.12xI引珂f1盈高1。
浅谈杜甫践行儒家思想的体现
浅谈杜甫践行儒家思想的体现作者:杨建平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7年第04期杜甫一生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有志报国,无路请缨,最后贫病交加,客死他乡。
但作为儒家薪火的传承者,杜甫用一生坚守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纯”这一体现儒家思想的信念,赢得了“千秋万岁名”,赢得了“诗圣”这一至尊雅号。
一、杜甫的儒家思想体现在思想观念杜甫出生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系统地接受了儒家正统思想观念。
他年少便深受祖辈的儒士做派的影响,成年后的杜甫更喜欢以儒士自居。
作为儒学的继承者,杜甫一直坚守着君臣有义、父子有亲、朋友有信的伦理道德意识及忠君思想。
这从他的诗中频繁使用“朝廷”“致君”等词语中可以体现出来。
在漫游齐赵时期,杜甫写下了历代传诵的《望岳》:“荡胸生层云,决皆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此诗气象雄伟,胸襟开阔,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杜甫青年时代那种昂扬向上、乐观进取的精神风貌,更是对“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的最佳写照。
儒家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广阔胸怀,必然需要一种与之相应的充盈着圣贤气象的理想人格作支撑。
杜甫这首诗极好地诠释了这一理想人格,这也正是他自己的人生追求。
二、杜甫的儒家思想体现在从政之路《礼记·儒行》:“儒有不陨获于贫贱,不充诎于富贵,不恩君王,不累长上,不闵有司,故曰儒。
”又有:“儒有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诸侯,慎静而尚宽,强毅以与人,博学以知服。
”这说明儒家并不是把做官看成唯一的出路,杜甫的从政之路即是践行了儒家这一思想。
从他后来的求官经历来看:举进士不第则应制举,应制退下则干谒权贵以求荐引,荐引不成又投恩匦以献。
要求一次比一次高,路子越走越窄,他并不像世俗士子那样屡败屡战,非考个进士不可。
可见他恃才负气,自视极高,生性是很倔强的。
他曾写的“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正是对此种选官制度的抨击。
这种性格同时也影响了杜甫后来的为官之路。
儒学传统中有着强烈的社会政治意识,杜甫当然也一直未停止对仕途的追求,他曾多次痛心的违拗自己刚直的本性而屈身干谒。
论杜甫诗歌中的儒家精神
论杜甫诗歌中的儒家精神【中文摘要】:杜甫作为中国古代最负盛名的诗人之一,同时也作为古代士大夫阶层中的一员,他的一生始终抱着“兼善天下”的济世情怀和积极进取、刚健有为的入世态度,来努力的追求着自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人生理想。
虽然杜甫始终没有居于庙堂之高,现实也始终没给他一个“济世扬名”的机会,但是做为一个伟大的诗人,他通过诗歌这一有力武器,不论“穷”“达”,始终以“兼济天下”为己任,孜孜以求的在阐述着自己的理想与抱负,以儒家的“仁政”和“民本”思想为标准,来揭露社会的弊端,批判时代的黑暗。
因而本文认为杜甫的诗歌中充满着儒家的“仁政”和“民本”思想,忧国忧民,忠君爱国,通过他的诗歌展现了古代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以江山社稷为重的高尚人格,从而洋溢着积极进取,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儒家精神。
【中文关键词】:杜甫;诗人;诗歌;儒家精神作为几千年来居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地位的儒家学说,自从先秦开始,它就提倡“仁政”和“民本”思想,并且一直贯穿在它的发展历程之中,始终作为它的核心思想。
其实说到底,儒家学说就是一种在不漠视个体生命的条件下更加注重集体意识,更加侧重集体利益的思想流派,也是一种重视实践,侧重现世功利的思想流派。
因而儒家一直以来都强调“治国,平天下”。
既希望生命个体投身于激烈的社会实践,在仕途大业和庙堂参政中,通过“学而优则仕”①的济世道路,在为天下苍生谋福利的现世功利中来完成自己的理想抱负,从而展现个人才华,实现人生价值。
所以几千年来,儒家始终注重现世功利,积极进取、刚健有为。
儒家知识分子也始终以具有社会责任感以及强烈的忧患意识而著称。
而杜甫作为一个从传统知识分子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并且本身也以“腐儒”,“儒生”这种身份出现的古代文人,他的一生也都是以整个社会(天下)为己任,以自己心中的“道”---既儒家的“仁政”为终极追求目标,孜孜以求,从未放弃。
做为中国古代最为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同时又做为“布衣”,“野老”的杜甫,他的诗歌更是通过从社会方方面面的细致观察,以及自己的亲身体验来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展现了唐帝国由强盛逐渐走向衰落的历史过程,因此他的诗歌历来被称为“诗史”,从而也奠定了杜甫在我国古代诗歌史上“诗圣”的崇高地位。
论杜甫诗中儒家精神的表达(散文百家·下旬刊)
论杜甫诗中儒家精神的表达(散文百家·下旬刊)2020-08-21 09:08:50 散文百家·下旬刊 2020年6期吴立昂摘要:杜甫被称为诗圣,其诗中表达的儒家精神主要有忠君爱国,关怀苍生,思念亲人,爱护亲人,赞颂友谊,怀念友人等。
从有代表性的诗篇中可分析杜甫儒家精神的表达,展现诗人的人生追求和真实的内心情感世界,将孔孟儒学的精神实质与杜甫的诗歌联系起来,可揭示杜甫诗歌的儒学正统性,从中解答杜甫诗儒家思想的来源和书写动力,从儒家发展的角度和诗歌发展的角度分析出杜甫诗歌儒家精神的必然性及其历史地位。
关键词:杜甫;儒家精神;诗圣;人性光辉杜甫是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人,在中华诗坛中具有无可比拟的地位。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千年以来,尤其是宋代,文人对杜甫的诗歌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苏轼曾说“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黄子云在《野鸿诗的》中道:“杜陵兼风、骚、汉、魏、六朝而成诗圣也”,“诗圣”是后人对杜甫及其诗歌成就的最高评价。
之所以入“圣”,是因为杜甫诗歌中最突出的思想内容,就是儒家精神,这是杜甫诗最核心的价值所在,千百年来各家之所以如此崇尚杜甫诗歌,皆因为杜甫诗体现了中华文化最核心的儒家精神,可以说,儒家精神成就了杜甫诗歌,杜甫诗正是因其醇正的儒家精神理念而光焰万丈长,最终杜甫在诗歌领域中成为了与孔孟比肩的圣人。
我们在研究杜甫诗的儒家精神表达的时候应该看到,在他的诗文中,处处显示的是原始儒家的仁爱精神,忠君报国精神,而较少体现汉代董仲舒改造过的儒家思想,例如三纲五常,天人感应等。
这也是后世认为他具有圣人资质的一种表现。
那么原始儒学中主要包含的是孔子和孟子的思想。
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学说,孔子的“仁”,就是对人的尊重,对生命的珍重。
孔子除了强调仁以外,还特别注重礼制,他认为礼制是规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思想实质上是一种恪守等级制度,尊君忠君,君明臣贤,最终达到君臣和谐,上下等级关系融洽的思想。
论儒家观念于杜甫诗歌之影响
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二〇二〇年第二期作者简介:朱艳波(1979-),女,内蒙古乌兰浩特市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古典文学批评。
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在他的现实主义的诗歌中,可以说儒家思想基本上贯穿了他诗歌创作的主线。
在汉代以后,儒家经典学说一直是仕宦人家必修的典籍,这既是他们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深深影响着价值观,甚至文学观的形成。
以“仁”为精髓的人文关怀成为杜甫立身处世的根本,而儒学经典《毛诗》中的“主文谲谏”“发乎情,止乎礼义”成为他创作诗歌的轴心思想。
诗人在耳濡目染底层贫民疾苦中,激发出对百姓的同情心,在安史之乱的时局中衍生出对腐败政治统治的谴责心,他的作品中包含了悲天悯人的仁爱之情,推己及人的慈悲之心,民胞物与的高贵情怀。
一、深受儒家影响的思想观念杜甫可谓是出身书香门第,家门显赫。
祖上杜预,著名的学者、大将,父亲杜闲也曾任职兖州司马、奉天县令。
他本人在这样一个传统的家庭里,自幼就接触到了儒学,也接受了相当严格的儒家教育,从而有了一定的知识文化素养和忠君报国的雄心壮志。
“自先君恕、预以降,奉儒守官,未坠素业”,可以说把他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杜甫不仅仅只是在诗中淋漓尽致地表达着自己的儒家思想,在行为上也绝不含糊。
他切身实施着忠恕之道,在之后,同下层人民一起生活的经历,对于出身官宦世家的杜甫来讲,显得尤为宝贵,这也就使得他的诗因为贴近穷苦大众,而显得更加真实,意境雄厚且内容宽广,后人便用“沉郁顿挫”来概括杜甫诗中的语言。
他在自己的草堂被冻得瑟瑟发抖,凄风苦雨之下,他写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这样的精神,已经完全超越了俗世的一切浅薄欲望,不夸张地说,他的终生,都在服膺于儒学。
杜甫的一生并不顺利,可以说是历经坎坷,饱受风霜,借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之说,他的自强不息是为了能够一展抱负,而对仕途的执着追求,他的品德在于,思想观念中对于万物的仁爱、包容之心。
浅谈杜甫诗歌的儒家精神
浅谈杜甫诗歌的儒家精神摘要:杜甫是我国唐代著名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从而能够明确杜甫在我国古代诗歌创作历史中的地位。
作为唐代士大夫阶层的杜甫,却一直将人民放在心中。
在他的诗歌中到处都体现着儒家思想,从而能够表达这位爱国诗人胸怀百姓的情感,也能够通过自己的诗歌表达对国家的热爱以及对当时社会中存在弊端的抨击。
本文主要是从民本思想、伦常情感、爱国思想以及进取精神四个方面进行讲述,从而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实现对杜甫诗歌的了解。
关键词:杜甫诗歌;儒家精神;爱国思想引言:儒家精神影响了我国几千年,儒家精神从先秦开始就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核心思想,到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被皇上奉为主流学说,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国家治理之路,从而能够看到儒家思想的重要性。
儒家思想一直都强调“仁政”思想,告诫古代皇帝一定要仁爱带人,以民为本,从而可以体现出一个国家对百姓的爱。
那么杜甫诗歌中具有哪些体现儒家精神的地方呢?下面通过具体的举例分析来做出研究。
一、民本思想对于儒学来说,一切都是从人民的角度出发,告诫君王一定要爱惜自己的子民。
而杜甫在他的诗歌中特别对儒家精神推崇备至,可以体现出杜甫对人民生活疾苦的关注。
在杜甫的诗歌之中,有很多描述关于平常百姓的形象,例如农民、船夫、寡妇、老汉等人物。
通过这样的诗歌描写,不仅对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进行阐述,也表达了杜甫的内心诉求。
例如,杜甫在他的诗歌中说出了“谁能叩君门,下令减租赋”的心声,表达了杜甫面对国家百姓的悲惨现状,真希望能够有人劝说君王,让其能够减少百姓的赋税重担,让百姓们多一些活路,从而能够看出杜甫更加关注民间疾苦。
在杜甫看来,当时的社会之中,朝廷的赋税过重,这样会让百姓的生活变得十分艰难。
而且当时的贪官污吏太多,他们享受着荣华富贵,而可怜的百姓们却流离失所。
在杜甫的诗歌中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来形成对比,官宦人家的酒和肉都已经放得时间过长,已经发出了臭味。
而路上却有人无家可归,甚至没有吃穿,被冻死和饿死在街头。
论杜甫诗中的儒学思想
杜诗,也被誉为诗史,之所以被称为“诗圣”,无非是他悲天悯人的儒家风范和出类拔萃的诗歌造诣,震古烁今,流芳百世。
一,为苍生立命的儒家风范。
杜甫出身官宦世家,深受传统儒家思想和家庭教育的熏陶,怀抱致君尧舜、治国救世的远大政治理想,具有“施仁政”的强烈的孔孟圣人情怀。
年轻时,虽然四处游历求官,但时运不济,仕途坎坷,安史之乱之后,他四处漂泊,居无定所,“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是他的生活常态。
他困于长安时小儿子在家也饿死了,最后他潦倒困顿,死于船上。
杜甫一生颠沛流离,郁郁不得志,过得十分悲催,怎一个惨字了得!读老杜的诗难得轻松,总能感受那强烈的感事伤时、忧国忧民的情绪,感受到儒家人物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由于杜甫挣扎于社会底层,有着艰难困苦的人生经历,在他的诗歌中,苍生疾苦、时局危难,都是心心念念、难于忘怀的,是典型的“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处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的文人士大夫,他在诗中体恤民情,直陈时弊,有着深沉的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和悲天悯人的博爱精神。
比如著名的“三吏“、”三别”,小时上学,每到老师领读——“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时,我们一群男生常常忍俊不住,纠结于老头是怎么“逾墙”的?儿媳没完裙为何不穿裤子?人到中年有了人生阅历和知识积累,才体会社会中,荷政猛如虎、草民如蝼蚁,才体会民生之多艰,才知道当年少不更事是多么的幼稚可笑。
正是危局乱世的时代背景和坎坷挫折的多舛命运,空怀壮志的悲凉,无以救民水火的遗憾,使杜甫的很多诗句成为感事伤时、寄托情怀的千古绝唱,喷薄而出,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这些诗句足够震古烁今、千古不朽!二,出类拔萃的诗歌造诣。
后人评价唐朝大诗人时,常认为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李贺是鬼才。
论杜甫诗歌的儒家精神
论杜甫诗歌的儒学思想摘要:杜甫诗歌的核心思想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对孔孟所倡导的忧患意识、仁爱精神、恻隐之心、忠恕之道有深刻的理解,并将其继承和发展,并用感情强烈的诗篇淋漓尽致表达出来,对后代,乃至对当今都具有深刻的意义,深深打动与感染读者。
关键词:杜甫儒学思想忧患意识仁爱精神恻隐之心忠恕之道前不久,偶得一本《杜甫诗选》,我如获至宝,爱不释手。
那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可以对语,亦可抒怀,更让人清楚的认识生活,去珍惜现实。
杜甫的诗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
为何他如此关心世道人心呢?这是我读后感慨,我想可能与其儒家精神的仁政思想分不开吧。
杜甫以儒家的仁政思想为核心,也常常自称“儒生” “老儒” “腐儒”,并将其“仁”贯穿始终,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更有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精神。
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
也由此历来批评家认为这是儒家的思想意识的体现,儒家的入世精神和仁政学说铸就了杜诗中的忧国忧民的主旋律。
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绝大多数诗人也是影响甚深的,然而这些难以计数的大批诗人中真正将其儒家思想弘扬发展、在儒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惟有杜甫一人。
这不仅是因为杜甫以“儒生”等自命,更重要的还在于他内心之中常常激荡着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精神。
这种精神深入其骨髓、融化到其血液。
它使得杜甫对孔孟所倡导的忧患意识、仁爱精神、恻隐之心、忠恕之道有深刻的理解,并用感情强烈的诗篇淋漓尽致表达出来,打动与感染读者。
首先,忧患意识:杜甫一生颠沛流离,杜甫草堂曾是杜甫流离成都时的故居。
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由陇右(今甘肃省南部)入蜀。
靠亲友的帮助,在成都西郊风景入画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
第二年春天,茅屋落成,称“成都草堂”。
在此,诗人先后将近四年的居住,所作诗歌流传到现在的有240多首。
由于成都远离战乱的中原,而草堂又地处郊野,故而诗人的生活比较安定,心绪也较为宁静祥和,这就使他在草堂的诗歌创作大都具有田园风味,如《堂成》、《江村》、《春夜喜雨》等篇章都是如此。
儒家思想对杜甫的影响
儒家熙相,C一^墨对杜甫的影响陈丽婷(福建师范大学仓山区文学院古典文献学专业,福建福州350007)摘要:摘得诗国“诗圣”桂冠的杜甫在文学史上有着不朽的地位.这不仅因为他诗歌创作的伟大成就,也与他伟大的人格精神特别是坚强而执著的进取精神密切相关。
杜甫这种伟大的人格精神已经超越了儒家思想自身的价值,是完美的人格与完美的诗歌艺术的最佳结合。
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重视人格精神的伟大民族,所谓的“诗品出于人品”反映的就是这样的一种审美心理和习惯。
杜甫对儒家思想的恪守与超越形成了自己伟大的人格精神和完美的诗歌艺术。
在文学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可以说是时代和儒家思想培育了一位伟大的诗人。
关键词:杜甫现实主义风格人格精神儒家思想“诗圣”杜甫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当我们进一步研究杜甫时就会发现.无论其诗歌风格还是其伟大人格的形成.都与其恪守的儒家思想有着密切关系。
所以本文主要探讨儒家思想对杜甫的影响。
一、主流思想的形成杜甫的主流思想的形成主要与他的家世传统和人生经历密切相关。
杜甫出生于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他的祖先杜预曾是西晋著名的名将和学者。
他的祖父杜审言是初唐的著名诗人,“文章四友”之一。
对于宦官家世,杜甫也引以为豪,他说:“自先君恕、预以降、奉儒守官、未坠素业。
”(《进雕赋表》)这就是他的家学渊源。
“未坠素业”包括了读书做诗这一传统,因此有“诗是吾家事”。
杜甫一生中“奉儒”和“写诗”一直是他生命中的重中之重。
他在诗文中屡屡提及“儒生”和“老儒”等,甚至谑称是“腐儒”,如《江汉》云:“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这些都说明了杜甫的思想与儒家有着一种解不开的情结。
所以有言:“少陵一生却只在儒家界内。
”①杜甫少年时代虽也有过浪漫的时期,也曾纵酒放歌、慷慨怀古。
他的《壮游》诗回忆往事,自称“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
但这只是受盛唐时代气氛影响的产物。
在经历重重磨砺和苦难之后,杜甫少年时期的狂傲、浪漫大大地减少了。
杜甫诗中的儒家思想
杜甫诗中的儒家思想杜甫的儒家思想表现为“仁爱”、“贵民”、“仁政”,在他的诗中表现了忧国忧民,揭露残酷黑暗的社会现实,希望封建统治者实施仁政,实现国盛民安的社会理想。
他的诗歌渗透着爱国的血诚。
当国家危难时,他对着三春的花鸟会心痛得流泪。
如《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一旦大乱初定,消息一传来,他又会狂喜得溅泪。
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杜甫一生关怀着国家的命运:“向来忧国泪,寂寞洒衣巾”,“安危大臣在,不必泪长流”,“凄其望吕葛,不复梦周孔”。
从早年的志向:“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直到临终,仍在惦念着:“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
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杜甫的拳拳之心,永远是那样执着。
杜甫不仅随时随地不忘君国,更令人感动的是,他把这种感情视为其生命的一部分。
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开篇就描写忠君爱国之情,当时摆在杜甫面前有两条路,一是归隐田园,过“潇洒送日月”的浪漫生活;一是出仕做官,介入纷纭复杂的官场争斗。
选择引起杜甫内心的激荡,最后,杜甫表明自己心迹:“当今廊庙具,构厦岂云缺?葵藿向太阳,物性固难夺!”忠君爱国之心已经成为了诗人的天性。
杜甫的忠君爱国又不是后世儒家倡导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愚忠”。
他的忠君是从爱国爱民出发的,他一方面对皇帝存有很大的幻想,希望通过皇帝的“下令减征赋”来“各使苍生有环堵”;另一方面,杜甫敢于批评讽刺皇帝,而且他的“忠君”主要就表现在对皇帝的批评讽刺上,也写了“唐尧真有圣,野老复何知?”,“天子多恩泽,苍生转寂寥!”等诗句,直接讽刺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
“民”乃“国家之根本”,杜甫的爱国之心不同于战场上的将军的为国献身,不同于屈原的冒死劝谏。
他的爱国之心,是根植于“民本”思想的爱国。
浅谈杜甫咏贫诗中的儒家思想
浅论杜甫咏贫诗中的儒家思想湖北省咸丰县甲马池镇中心小学:唐义摘要:杜甫是唐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数量多、质量高,被称作“诗圣”,他的诗真切的反应民生民情,反应国家时局,因此,他的诗也被称作“史诗”。
在他诗歌创作后期,生活虽极度贫困,但思想日趋成熟,爱国之心愈烈,加上时代状况等各种因素揉合在一起,使杜甫写出一生中极为重要并流传千古的诗歌。
儒家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但杜甫不管在不在其位,都要谋其政,都要为百姓疾呼!本文从杜甫生平所作诗集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诗歌探讨杜甫的儒家思想在咏贫诗中的体现,特别是他具有不同于同时代的其他诗人所特有的儒家传统思想,更具有现实意义。
文章从杜甫信守的儒家思想;杜甫磨难生活中的咏贫诗;杜甫儒家思想和咏贫诗的现实主义精神3个部分论述杜甫的儒家思想及其对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杜甫咏贫诗儒家思想杜甫是唐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被称作“诗圣”,其诗歌数量多、质量高,特别是他诗歌创作后期,生活虽极度贫困,但思想日趋成熟,爱国之心愈烈,时代状况等各种因素揉合在一起,使杜甫写出一生中极为重要并流传千古的诗歌,如《秋兴八首》,《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这些诗多为国家而写,为广大低层老百姓所写。
杜甫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自始至终都以儒者自居。
他早年自称“儒”,例如在《奉赠鲜于京兆》写到“有儒愁饿死,早晚报平津”,在《奉赠韦左丞丈》里有“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事”,晚年当他已切实感到“儒术于我何有哉”,“儒术诚难起”时,不免气愤,则多自称“腐儒”。
由此,杜甫的主导思想为儒家思想,并且这一思想一直影响其创作。
一、杜甫信守的儒家思想杜甫的儒家思想表现为“仁爱”、“贵民”、“仁政”,在他的诗中表现了忧国忧民,揭露残酷黑暗的社会现实,希望封建统治者实施仁政,实现国盛民安的社会理想。
他从来都是以儒者自居的,他自称:“传之以仁义礼智信,列之以公侯伯子男。
”又说:“自先君恕,预以降、奉儒守官,未坠素业矣。
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
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希望大家可以帮助到大家!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一)以战争为题材的诗,揭露统治阶级的罪恶作为一个时代的歌手,杜甫的伟大之处,首先是表现在他所具有的那种一贯同情人民、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
他不仅是看到、而且和人民一同经受着战乱、饥饿、寒冷,因此他能够以中国古代诗人从来没有达到的深度,反映出人民所受到的各种压迫和苦难。
特别可贵的是,诗人在作品中,不止一次地揭露出封建社会尖锐的阶级对立。
在晚年最重要的杰作《岁晏行》中,他这样写道:“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指人民)杼柚茅茨空。
况闻处处鬻男女,割慈忍爱还租庸”,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又写道:“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
”诗人又更进一步地把阶级对立这一本质现象,用鲜明而凝炼的诗歌语言凸现在人们的面前:“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与热爱人民的感情相联系,揭露统治阶级的罪恶,又成为诗人经常表现的重要主题。
他的笔锋,一直伸向最高统治者。
在《丽人行》中,“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进前丞相嗔”,他以非常出色而含蓄的笔墨,讽刺了在唐玄宗的骄宠下,杨氏姊妹所过的奢侈淫乱的生活;在《枯棕》中,“伤时苦军阀,一物官尽取”,揭露出官吏把人民搜刮一空,造成处处卖儿鬻女来缴纳租庸的凄惨景象。
不仅如此,诗人还对统治集团其他各种腐朽现象加以多方面的抨击。
在《洗兵马》中,“汝等岂知蒙帝力,时来不得夸身强”,他指斥李辅国等一群官僚的得势嚣张;在《草堂》中,他谴责成都军阀李忠厚的作威作福和残杀人民;在《潼关吏》、《诸将五首》等诗中,他又嘲笑唐军将领的庸懦无能;在《释闷》等诗中,他更对唐代宗的昏庸怯懦和宦官程元振的专权祸国作了谴责和讽刺。
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二)在唐朝国势因“安史之乱”的爆发由极盛转衰的过程中,唐代的诗坛上出现了一位泽被后人的大诗人,他就是与齐名的伟大诗人杜甫。
杜甫诗歌的儒学思想
杜甫诗歌的儒学思想杜甫的诗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这与其儒家精神的仁政思想分,下面是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杜甫儒学的思想,希望大家可以帮助到大家!杜甫儒学的思想(一)杜甫以儒家的仁政思想为核心,也常常自称“儒生” “老儒” “腐儒”,并将其“仁”贯穿始终,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更有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精神。
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
也由此历来批评家认为这是儒家的思想意识的体现,儒家的入世精神和仁政学说铸就了杜诗中的忧国忧民的主旋律。
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绝大多数诗人也是影响甚深的,然而这些难以计数的大批诗人中真正将其儒家思想弘扬发展、在儒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惟有杜甫一人。
这不仅是因为杜甫以“儒生”等自命,更重要的还在于他内心之中常常激荡着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精神。
这种精神深入其骨髓、融化到其血液。
它使得杜甫对孔孟所倡导的忧患意识、仁爱精神、恻隐之心、忠恕之道有深刻的理解,并用感情强烈的诗篇淋漓尽致表达出来,打动与感染读者。
杜甫儒学的思想(二)在儒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惟有杜甫一人。
这不仅是因为杜甫以“儒生”等自命,更重要的还在于他内心之中常常激荡着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精神。
这种精神深入其骨髓、融化到其血液。
它使得杜甫对孔孟所倡导的忧患意识、仁爱精神、恻隐之心、忠恕之道有深刻的理解,并用感情强烈的诗篇淋漓尽致表达出来,打动与感染读者。
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 诗人对他们欺负老人的行为并未深责,可以看出诗人心底宽厚。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 经历战乱的年代,饱经忧患,历尽艰辛,诗人百感交集。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从杜甫的经历看他的儒家精神
从杜甫的经历看他的儒家精神要讨论杜甫身上的儒家精神,必须知道什么是儒家思想。
“儒”字的出现以及人们对“儒”的评价,最早大致是在春秋后期。
孔子对子夏说:“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这是中国古籍关于“儒”字的最早记载。
在《礼记·儒行》,孔子在对答鲁哀公的问话中,对“儒”的行为方式和品格作了系统的说明,并进行了总结说:“儒家者不陨获于贫贱,不充诎于富贵,不慁君主,不累长上,不闵有司,故曰儒。
今众人之命儒也妄常,以儒相诟病。
”通过孔子的表述,我们看到,真正的“儒”,是有知识、懂礼仪,并且具有独立人格和高尚品德的知识分子。
这也正是“儒家”和“儒家思想”形成的基础和起点。
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克己复礼为仁”,约束自己,使言行合于礼,这就是“仁”。
时时以“仁”的要求来约束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久而久之,即可以转化为人内在的品质与性格。
孟子是孔子思想的继承者,他的“仁政”学说是对孔子仁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而其核心也是对人的尊重和关怀。
所谓“仁政”,也就是要“以德服人”,“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可见孟子民本思想的基础是“不忍之心”,“不忍人之心”是一种同情仁爱之心。
杜甫是实践孟子“不忍之心为仁”的典型。
杜甫出生于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
对自己的官宦世家、书香门第,杜甫常引以为自豪——“传之以仁义礼智信,列之以公侯伯子男”(《唐故万年县君京兆杜氏墓志》)。
杜甫以“奉儒”和“守官”并举,且置“奉儒”于“守官”之前,就是意味着他重“守官”,更重“奉儒”,他是要通过做官来推行儒家之道。
他在诗文中,多次提到儒家,以下从杜甫的三个时期重要时期分别论述其儒家精神:一、漫游期(712——745)杜甫从小就开始学诗:“学诗犹孺子”,十四五岁,学业有成,就开始在洛阳文坛与名流交往,“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
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苍老。
饮酣视八极,俗物多茫茫。
”可见少年时的杜甫才学的确出色。
为开阔眼界、增长阅历,杜甫很早就开始了漫游生活。
论杜甫身上体现的儒家思想
论杜甫身上体现的儒家思想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
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揭露和批评。
他同情人民,甚至情愿为解救人民的苦难做出牺牲。
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以最普通的老百姓为主角,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
杜甫出生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具有悠久传统的官僚世家,家庭给予杜甫正统的儒家文化教养和务必要在仕途上有所作为的雄心。
所以杜甫称做官是他们家族的“素业”——世代相袭的职业,他的各种文化教养以及以后的种种行为都是在为追求仕途事业和为官行道相联系。
如他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写道“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治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就是一种企望入仕,在仕途大业中实现自己“治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抱负,即渴望在社会实际工作中建功立业,兼济苍生。
三十五岁以前,是杜甫的读书和壮游时期。
正当开元盛世,杜甫的经济状况也较好,这是他一生中最快意的时期。
从二十岁起,他结束了书斋生活,开始了为时十年以上的“壮游”。
在这长期的壮游中,杜甫接触到我们祖国无比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壮丽河山。
不仅充实了他的生活,也扩大了他的视野和心胸,为他早期诗歌带来相当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望岳》诗可为代表。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正流露了诗人对一切事业(包括创作在内)的雄心壮志。
但由于这种生活方式,不可能接近人民,深入现实,因此,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这只是他的创作的一个准备时期。
杜甫走向现实主义,是从第二期(三十五到四十四岁)十载长安的困守开始的。
这是安史之乱的酝酿时期,当权的是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杜甫不仅不能实现他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而且开始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屈辱生活,以至经常挨饿受冻:“饥饿动即向一旬,敝衣何啻悬百结。
论儒家思想对杜甫诗歌的影响
论儒家思想对杜甫诗歌的影响儒家思想贯穿着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始终。
孔、孟的儒家思想,是以“仁义”为本,主张“行仁政而王天下”,即要实行“以民为本的王道仁政”。
他们认为“仁者无敌,保民而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节用爱人”。
从杜甫的诗句“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赴奉先咏怀》,“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岁暮》),“必若救疮痍,先应去蝥贼”(《送韦讽上阆州录事参军》),到白居易的诗句“惟歌生民病……句句能必尽规”(《第林》六十八),“愿为马残粟,救此苦饥肠”(《采地黄者》),“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杜陵叟》),无不体现出他们对人民百姓的“仁爱”、“本民”之心。
杜甫的思想始终是儒家思想,“穷年忧黎元”是他的思想核心,“济时肯杀身”是他的一贯精神,“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他的最高理想。
杜甫继承的是儒家思想传统,同时对儒家思想又有所批判。
这种继承与批判的结果是把个人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更紧密地联在了一起。
儒家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杜甫则无论个人穷达,都要兼善天下。
儒家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杜甫则不管有无官职,总是在为国家的政局而思虑不已。
儒家认为“上智下愚”,轻视劳动人民;杜甫则乐于同他们交往,对于他们的真诚率直给予热情的歌颂,对于仆人也给予生活上的关照。
儒家蔑视妇女,认为“女子难养”杜甫则对战乱中的劳动妇女的不幸命运给予深切的同情,并为她们辩护。
儒家的“华夷之辩”,表现了十足的民族狭隘性;杜甫则主张民族间和睦相处,不以杀伐相抗,珍视民族间的友好关系。
一个人是不是儒家,也不应该通过政治功业来界定。
虽然儒家提倡治国平天下,但是否有才能和机会为国家天下贡献力量,却因人而异、因时有别。
在实际政治中,孔子和孟子都不得志,王阳明和曾国藩却获得了相当大的成功,但这并不妨碍四者都是儒家。
孔子在被问及“子奚不为政”时反问道:“奚其为为政”(《论语·为政》)。
同样,政治现实事务中的失败者杜甫对于中国政治文化的历史影响,可能远远超过当时一些飞黄腾达的政治成功人士。
杜甫诗中的儒家情怀及其思想渊源
作者:周裕锴,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610064。
杜甫研究学刊二○一七年第二期 总第132期杜甫诗中的儒家情怀及其思想渊源周裕锴〔摘 要〕 杜诗中的儒家情怀来自杜甫从小接受的传统儒家教育,尤其是孔、孟的“仁爱”学说。
杜诗中的儒家情怀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仁民爱物”的人道主义精神;二是“仕以为已任”的儒家担当意识;三是“仁者能恶人”的现实批判精神;四是“以民为本”的反战意识。
〔关键词〕 杜甫儒家情怀仁爱精神思想渊源 唐人评杜,多从文章词句角度赞誉,便有了“全美”之说。
宋人评杜,多从知人论世的角度称颂,便有了“诗史”之说。
而明人评杜,多从温柔敦厚的诗教立场崇奉,便有了“诗圣”之说。
仇兆鳌《杜诗详注序》对此发展历程有相当清晰的叙述,并对“诗史”“诗圣”与儒家学说之间的关系作出精当的说明:“孟子之论诗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孔子之论诗曰:‘温柔敦厚,诗之教也。
’又曰:‘可以兴、观、群、怨,迩事父而远事君。
’故宋人之论诗者,称杜为诗史,谓得其诗可以论世知人也。
明人之论诗者,推杜为诗圣,谓其立言忠厚,可以垂教万世也。
”①然而,无论是宋人还是明人,毕竟都是君主制下的臣民,因此他们对杜甫的评价,既有身份认同而产生的同情理解和感情共鸣,但难免也有处身局限而产生的不可避免的遮蔽。
难道杜甫从儒家那里获得的“诗之实”“诗之本”仅仅是“知人论世”的写实、“一饭不忘君”的忠厚、“事父事君”的垂教?作为当今共和国制度下的公民,我们可以从“奉儒守业”的杜甫诗中,看到儒家更伟大的情怀,看到更具普世价值的理想。
一、仁者爱人:杜甫诗中的人道主义杜甫从小接受传统儒家教育,濡染儒学甚为深厚。
孔孟倡导的儒家学说,其中最伟大的精神乃在于“仁爱”。
孔子说:“里仁为美。
”(《论语·里仁》)何为“里仁”?孟子的理解是“仁者爱人”。
是否有“仁”,首先把君子和小人区别开来:“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
从杜甫诗歌中看他的儒家思想
杜甫是一位杰出的儒家诗人,他的诗歌中多少都透露出了儒家的思想。
杜甫曾在其诗作中表达了他对道德修养、君臣道义、社会公平正义等儒家核心价值观的思考。
他深信道德修养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和谐至关重要,并且认为君臣之间应该有责任与义务相互牵制,遵守礼仪和道义。
此外,杜甫在许多诗作中都提到了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性,他相信每个人都应该得到公平的对待。
总之,杜甫的诗歌中体现了他对儒家思想的深刻理解和认同。
杜甫诗歌的文化精神
杜甫诗歌的文化精神杜甫诗歌的文化精神杜诗主要体现了儒家文化精神,具体是什么呢?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出生于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
青少年时期,杜甫生活在以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河洛文化氛围中,接受正统的儒家教育,自小苦读儒家经典,奉行儒家忠孝等伦理道德。
所以儒家思想在其头脑中根深蒂固,因而在他的一千四百多首诗歌中,其诗作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强烈地体现了儒家文化精神,而这也是杜甫被称为诗圣的主要原因之一。
本文就杜诗中体现的儒家文化精神加以论述。
1.杜诗体现了儒家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儒家人生态度是积极入世的,作为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在世功方面注意人的努力。
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即人要像永恒运动的天体一样,毕生努力向上,不断进取。
“得志,泽加于民”,“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都是儒家基本的人生态度,这些思想促使知识分子积极向上,心系天下,建功立业。
杜甫一生的理想就是做一个贤臣,并通过辅助明君,来兼济天下。
青少年时期的杜甫,生活在大唐帝国最繁荣昌盛的时期,他“读书破万卷”,广泛阅读,故七岁能做诗,九岁即习字,十四五岁就“出入翰墨场”,那时杜甫对生活充满憧憬。
他早年所写的《望岳》,表现了自己的伟大抱负。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眥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这时才二十五岁,然而气魄的雄伟,已足够惊人了,特别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两句,不仅写出了泰山的雄伟,也表现了杜甫的壮志和毅力,其不畏艰难勇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洋溢在字里行间。
《房兵曹胡马》则云:“所向无空阔,真勘托死生。
”这两句写马的气概和品质,简直像一个血性男子,无空阔,不知有空阔,极力形容马之善走。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解释:“用一‘真’字,言外大有人不如马之意[1]。
”由于杜甫善骑马,也很爱马,对马有真感情,故它的咏马诗也极深刻,往往寄托了自己的精神,这首诗就表现了他跃跃欲试的用世之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杜甫咏贫诗中的儒家思想湖北省咸丰县甲马池镇中心小学:唐义摘要:杜甫是唐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数量多、质量高,被称作“诗圣”,他的诗真切的反应民生民情,反应国家时局,因此,他的诗也被称作“史诗”。
在他诗歌创作后期,生活虽极度贫困,但思想日趋成熟,爱国之心愈烈,加上时代状况等各种因素揉合在一起,使杜甫写出一生中极为重要并流传千古的诗歌。
儒家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但杜甫不管在不在其位,都要谋其政,都要为百姓疾呼!本文从杜甫生平所作诗集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诗歌探讨杜甫的儒家思想在咏贫诗中的体现,特别是他具有不同于同时代的其他诗人所特有的儒家传统思想,更具有现实意义。
文章从杜甫信守的儒家思想;杜甫磨难生活中的咏贫诗;杜甫儒家思想和咏贫诗的现实主义精神3个部分论述杜甫的儒家思想及其对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杜甫咏贫诗儒家思想杜甫是唐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被称作“诗圣”,其诗歌数量多、质量高,特别是他诗歌创作后期,生活虽极度贫困,但思想日趋成熟,爱国之心愈烈,时代状况等各种因素揉合在一起,使杜甫写出一生中极为重要并流传千古的诗歌,如《秋兴八首》,《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这些诗多为国家而写,为广大低层老百姓所写。
杜甫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自始至终都以儒者自居。
他早年自称“儒”,例如在《奉赠鲜于京兆》写到“有儒愁饿死,早晚报平津”,在《奉赠韦左丞丈》里有“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事”,晚年当他已切实感到“儒术于我何有哉”,“儒术诚难起”时,不免气愤,则多自称“腐儒”。
由此,杜甫的主导思想为儒家思想,并且这一思想一直影响其创作。
一、杜甫信守的儒家思想杜甫的儒家思想表现为“仁爱”、“贵民”、“仁政”,在他的诗中表现了忧国忧民,揭露残酷黑暗的社会现实,希望封建统治者实施仁政,实现国盛民安的社会理想。
他从来都是以儒者自居的,他自称:“传之以仁义礼智信,列之以公侯伯子男。
”又说:“自先君恕,预以降、奉儒守官,未坠素业矣。
”他不仅为其祖先“列之以公侯伯子男”,更为其世代“传之以仁义礼智信”而自豪。
虽说了家世代“未坠素业”,暗地里却在担心快坠了。
那么怎样才能继承“素业”呢?这可以从他所说“奉儒守官”中找到答案。
奉儒是实,但他父亲杜闲只做到兖州司马、奉天令之类的小官,当然比不上“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实惠,所谓“守官”实际上已经很无奈了!但却又“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毕竟还吃一口皇粮,算不得贫穷人家。
所以,早年的日子过得很惬意。
他先南游吴越,后北游齐赵。
游齐时,曾先后和苏源明、高适、李白等人“听歌饮酒、检书看剑,打猎取乐”,有时“登高怀古,把酒赋诗”,并和李白结下了“兄弟”般的友谊,同时准备出仕。
在这期间,他应试两次,均未及第,但并没有穷困的感受。
因为这期间的主要目的是读书和游历,做出仕的准备,但毕竟有过失败,心里颇有牢骚、抑闷。
但他在长期的游历中,接触了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美丽的山河,不仅感觉生活充实,更重要的是扩大了他的视野和心胸。
有《望岳》一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充满浪漫主义色彩,也流露诗人对事业的雄心壮志,对前途充满信心,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创建一番惊人事业。
杜甫的贫困是从天宝五载(746年)“西归到咸阳”后出现的。
这时他有了两块“心病”:事业和经济。
他已三十五岁了,早已进入而立之年,理应在功业上有所建树。
所以他开始急切地寻求“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出仕机会。
他的父亲是一任小官,到他这一代已经不能再依恃父亲,祖传产业又入不敷出。
所以,他四处奔波谋求官职时,还要筹措一家的生活费用。
这时期正是安史之乱的酝酿时期,朝政日益腐败,应试不第,退而求其次,给卿相呈诗,向皇帝献赋,但全都得不到他所期望的反应。
在这种情况下杜甫的生活陷入了贫穷,开始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屈辱生活,以至经常挨饿受冻:“饥饿动即向一旬,敝衣何啻悬自居”。
他当时居住在长安东南郊杜陵附近的少陵,故自称“杜陵野老”有时自称“长陵野老”或“杜陵布衣”。
这时,就开始叹穷叹贫的诗歌创作。
由于他一生的生活大部分较贫困,有关穷困的诗歌一直没有断过。
杜甫在他的咏贫诗中,总是把自己的贫困归于奉儒。
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他一开始便说:“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
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
居然成瓠落,白首甘契阔。
”他崇敬杜预,向往仁政。
虽然人到中年,意志却更加坚定,理想未曾实现但仍旧毫不动摇。
他自称“老儒”、“腐儒”,在《奉赠韦左丞丈》中有“儒冠多误身”,在《奉赠鲜于京兆》中有“有儒愁饿死”,他认为由于自己信奉儒术才落得自身贫穷,但因奉儒而受穷并不只有他一人,“世儒多汩没”,读书人受穷,天经地义,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尤其在安史之乱前后的那个年代,执政者昏庸,叛乱者残暴,以武力夺皇位,是不会尊崇儒术,致使读书人的命运更加凄惨,杜甫因此感慨“世人疏儒士”。
在《独酌成诗》中说“兵戈犹在眼,儒术岂谋身”,在《寄薛三郎中璩》中又说:“天未厌戎马,我辈本贫常。
”正是朝政的荒废,战乱的频繁,使得文人儒士的政治前途无望,生活贫困,动荡不安。
面对这种情况,他经常以古圣先贤的遭遇来鼓励自己,从“贫者,士之常”的观念出发,在《寄彭州高使君适虢州岑长史参》中说:“安贫亦正常”,在《柴门》“贫贱固其常”等。
他要求自己恪守“君子固穷”的遗训,放弃对功名利禄的追求,“冻馁不足耻”,努力做到不耻贫贱。
但他弃官离职背井离乡,又多种疾病缠身,实在没有办法摆脱贫困,并且一直无法解释自己越来越不幸的命运。
(其实,他是不可能超越自己的时代的。
)当初进入长安时,不甘心贫困现实,后来,历经多年的磨难和洗炼,他的心理发生了变化,对贫困有了新的理解,要求自己“甘饥寒”,自愿受苦受累。
为了达到心理上的平衡,他以儒家的“君子固穷”为本,有时兼取老庄,佛教的处世态度作为补充,他希望自己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可是,他太关心国家的命运,心怀人民的疾苦,所以,终归还是做不到“出仕”。
可以说,杜甫那些叹贫叹穷的诗正是他充满矛盾的儒家精神的体现。
二、杜甫磨难生活中的咏贫诗杜甫的诗歌一向被人们称为“诗史”。
从记录诗人一生的遭遇来说,他用诗歌记录了自己贫穷的一生,也是辉煌的一生。
杜甫是“固穷之士”,穷困、屈辱、饥饿、逃难、冻馁、疾病……一直缠绕着他。
在天宝年间,他用诗歌反映了自己求仕和经济上的困难。
如《奉赠韦左丞丈》中所写的“朝扣富儿们,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艺术地概括了他在求职过程中的艰难。
又如《投简咸华两县诸子》中的“长安苦寒谁独悲?杜陵野老骨欲折。
南山豆苗异荒秽,青门瓜地新冻裂。
”“君不见空墙日色晚,此老无声泪垂血。
”《病后过王倚饮赠歌》中的“虐疠三秋熟可忍?寒热百日相交战。
头白眼暗坐有胝,肉黄皮皱命如线。
”真实的反映了当官的对人民的残暴统治。
杜甫豆地瓜田没收成,疾病缠身,经常挨饿受冻,又缺乏朝中故旧援助,仕门难入啊。
直到杜甫在长安困居到40岁的那一年,唐玄宗家举行祭祀大典。
机不可失,于是,杜甫写下《三大礼赋》进献皇帝,得到皇帝赞赏,叫他特制集贤院,考试录用,结果毫无音讯。
后来又进献《封西长赋》和《雕赋》。
苦心人,天不负!杜甫在长安十年内苦苦等待,终于在天宝十四载,他得了个右卫率府胄参军的正八品小官,管理东宫宿卫。
这个职位对诗人的政治抱负来说,真是有点滑稽。
他很幽伤地说一句“率府且逍遥”。
“官定”以后,便到奉先县去探望家中老小。
谁知刚到家门,家里传来一片恸哭之声,原来他的幼子因饥饿而活活饿死了。
家里的小儿之死,政治抱负难施,生活贫困顿使他对朝政的腐败和现实的黑暗有了更深刻的感受,悲愤之下写了著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一诗。
对杜甫来说,更不幸的是这时“安史之乱”暴发,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并以飞快的速度接连攻下洛阳、潼关,烧杀抢掠,一直打到长安。
玄宗带杨贵妃一班人马逃到蜀川。
诗人杜甫用诗歌具体记录了他在安史之乱的背井离乡、贫穷困苦的生活经历。
如“既无御雨备,径滑衣又寒”的无衣无雨具御寒御雨的经历。
闻知李亨在灵武即位,他把一家老小安顿在鹿州羌村,单身一人北往灵武,却被叛军捉住,押送到沦陷后的长安。
这期间他的生活极穷困,“无食起我早”,为饥饿所驱不得不早起找人乞食。
随后他冒着生命危险逃离长安。
因听说唐肃宗李亨已进驻凤翔,于是,一路奔波至凤翔。
这时,竟是“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
他穿着一双草鞋和露出双肘的衣裳拜见了肃宗。
不知是感动还是怜悯,肃宗给了他一个左拾遗的官职。
这个官职是掌管供奉讽谏和荐举的,比原来的官职稍高一点,实际仍是小官,而且是逆龙鳞,拨虎胡的官。
不巧的是,御史大夫贺兰进明毁谤宰相房涫,杜甫却认为房涫忠于李唐王朝,此番议论触怒肃宗,并成待罪之身,下三司审问。
随后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但几个月后,便弃官向西全家迁移,过起了漂泊不定的流浪生活。
在这期间,肃宗许他回鹿州探家,在《北征》一诗中描述他家的贫穷状况:“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
恸哭松声回,悲泉共幽咽。
平生所娇儿,颜色白胜雪。
见耶背面啼,垢腻脚不袜。
床前两小女,补绽才过膝。
海图坼波涛,旧绣移曲折。
天吴及紫凤,颠倒在短褐。
”妻子衣裳破旧,儿子因饥饿而面无血色,并且连鞋袜也没有。
诗人不仅描写了全家人缺衣少粮的困境,更表现了穷困的现实给人精神的创伤。
再加上政治上由于疏救房涫的缘故,得不到肃宗的信任,精神上他也有穷困之感了。
在政治和经济的双重压力下,他不得弃官入川。
杜甫在乾元二年(759年)从华州入蜀抵达成都,开始了他一生中最后一个漂泊时期,这一时期是他最为穷苦的时期,也是创作的高峰期,共写下了800多首诗歌。
在秦州写有《空囊》一首“翠柏苦扰食,明霞高可餐,世人共卤莽,吾道属艰难……。
”因为没有吃的,杜甫首先想到,要是能像神那样食柏实,餐朝霞,群谷结食,该多好啊,世人为了得食,无所不为。
而他不想这样,结果非常艰难。
早晨开不起火,连井水都结冰了;晚上衣食单薄,寒冷难熬。
怕人耻笑,还得留一钱作资本。
他还求助于杜佐,说:“旧谙疏懒叔,须汝故相携。
”“百露黄梁熟,分张素有期。
已应舂得细,颇觉穷来迟。
”《佐迁山后寄三首》这些诗具体描绘了杜甫没有食物没有衣物没有钱财,政治上无望,穷愁没落,又迫使杜甫奔赴同谷。
“我衰更懒拙,生事不自谋。
无食问乐土,无衣思南州。
”(《发同谷》)“南州”即同谷,因同谷位于秦州之南。
可见他由秦州奔赴同谷也是因为“无食”、“无衣”,为生活所迫。
但在同谷只待了一个月,杜甫携全家抵成都。
依仗严武,表弟王十五、裴冕等人的资助营建起草堂后,曾有一段比较安稳的生活。
但从经济条件来看也并不很宽裕,“邻家送鱼鳖,向我数能来”,“田父要皆去,邻家问不违。
”在762年7月,因避徐知道之乱,杜甫漂泊到梓州和阆州,直到764年回蜀,又回到成都草堂。
严武保荐杜甫为检校员外郎,并邀他作节度使署中的参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