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地区(正式)剖析

合集下载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商业经济SHANGYE JINGJINo.1,2021 Total No.533第2021年第1期(总第533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杨波,李霖瑶(重庆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重庆400065)[摘要]在全球经济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地处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连接点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潜力巨大,将成为中国西部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极。

然而,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阻碍其持续高速发展,延缓了西部大开发的进程。

通过分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城镇化发展、产业结构、对外贸易等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镇化;产业结构[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近几年,国际环境纷繁错杂、国内经济增速下降,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经济运行总体稳定。

2020年1月3日,中共中央财经委员会的第六次会议明确提岀要加快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高质量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由此可见,国家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发展极为重视,成渝地区也迎来了一个绝佳的发展机会。

然而,在此大好的背景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仍然面临着许多难以解决的现实问题。

本文将从城镇化发展、产业结构、对外贸易等角度分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岀对策建议。

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城镇化发展问题1.双城经济圈城镇化水平总体较低,发展速度较慢。

2020年4月9日,国家发改委发布的《2020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指岀:“加快推进规划编制实施,加大成渝地区发展统筹力度,发挥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加强交通、产业、环保、民生政策对接,加快培育形成新动力源。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作为中央重点培育发展的地区之一,加快其城镇化发展对于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目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城镇化水平仅为53.8%,低于全国城镇化平均水平。

成渝经济圈发展特点

成渝经济圈发展特点

成渝经济圈发展特点都市圈发展模式是实现城乡统筹、区域统筹的重要途径。

2004年,国家发改委将成渝经济区纳入国家“十一五”前期规划,成渝地区首次进入中央政府的视野。

2005年10月,国家正式将成渝地区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

2007年6月,国家成立成都、重庆统筹城乡综合改革配套实验区,给成都和重庆的发展带来空前的机遇,也充分显示出这两大城市发展在西部乃至全国的战略意义。

在当前新的背景下,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得成都、重庆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如何实现成都、重庆的联动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点,并最终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五极”呢?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笔者认为,目前成渝都市圈还处于雏形发展阶段,其都市圈的建设,需要加强政府合作对话,共同规划各城市发展的主体功能方向。

成渝都市圈幅员面积约15万平方公里,市区常住人口近2000多万,2004年GDP近4000亿元,占川渝两省市近25%的幅员面积、65%的人口,积聚了两省市经济总量的六成多,是西部最发达区域。

圈内每万平方公里有1.73座城市,比西部平均多1.49座;每平方公里产出350万元,比西部平均高出316万元。

*产业最集中,城镇密度最大以成都、重庆两大中心城市为核心的成渝经济区是西部产业最为集中、城镇密度最高的区域。

一为西部大省的省会城市,一为天生的水路码头直辖大市,相隔仅300多千米,都是中国西部最重要的中心城市,其综合经济实力均居西部大中城市前列。

两地唇齿相依,文化同宗同源,在经济上更是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成都在科技、电子信息、文化教育、批发零售业、餐饮业、医药、综合技术服务等方面优势明显,对成都平原地区的中小城市有着重要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重庆则制造业基础雄厚,工业水平较高,新型工业化积极推进,又是西南的交通枢纽和贸易口岸,向东可与武汉城市群相接,经过西南出海通道与南(宁)贵(阳)昆(明)经济区紧密相连,成为西南地区连接东中部地区的枢纽。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川渝地区是西部人口最多、经济总量最大的地区。

学习贯彻《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心得体会

学习贯彻《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心得体会

学习贯彻《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心得体会近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公布。

《纲要》聚焦要素市场化配置等关键领域,提出共建统一的市场规则、互联互通的市场基础设施,加快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

打破行政区划对要素流动的不合理限制,推动要素市场一体化。

成渝地区多年来承担了国家许多重大改革的试点示范任务,这些改革措施将进一步推动成渝地区成为国家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的排头兵。

强调跨越行政区,以真实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的互联互通强度所决定的经济区的理念就变得日益重要,这是一个在更大区域尺度上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及标准的一体化进程。

旨在搭建一个以人的生活质量为核心的均等化的平台,让公共投资去引导发展成果的共建共享,将带来以人为核心的更大的自主流动性,提升优质人才在大中小城市之间,在城乡之间的交往、交流和迁居乐业的能力;同时也是区域市场一体化的进程,这将打破我国用一套标准考评所有城市的格局,从根本上破除社会经济生活“千城一面”的被动局面。

在形成市场的同时,形成不同自然禀赋,不同能级尺度,不同地域文化特色各级城镇,乃至整体城乡人居环境中每一个功能节点的特色化、专业化、差异化的发展。

综合来看,成渝地区有以下优势值得关注:首先,成渝地区有其独特的自然资源禀赋的差异性。

这里不仅有适宜高度城市化发展的地区,也有事关国土生态安全的重要生态功能区,双城经济圈的高质量发展会推动人口向优势重点发展区域集中,对保护长江上游和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意义重大,而资源价值交易市场的建立,也会推动生活在绿水青山地区的人口享受到家有金山银山的实惠,而不是去重走工业化路径毁掉绿水青山。

其次,成渝地区是我国发展的稳定战略大后方。

这个地区是我国西部人口总量和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在改革开放后一度成为劳动力输出量最大的地区,就近就地加速其城镇化进程可以稳定和承载上亿人口和数千万劳动力,对化解我国高速发展中积累的社会问题意义重大,也有利于改善和构建更稳定和平的国际环境。

成渝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成渝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成渝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建议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成渝协同发展是指成渝两大城市群之间协同发展,共同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作为中国西部发展的重要战略,成渝协同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实际推进过程中,成渝协同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需要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案。

本文将从问题和建议两个方面来探讨成渝协同发展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成渝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1. 发展不平衡:成都市作为成渝两大城市群的核心城市,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远远超过重庆市。

这种不平衡的发展导致了成渝两大城市群内部发展差距较大,影响了协同发展的进程。

2. 交通瓶颈:成渝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相对滞后,交通拥堵问题严重。

成都和重庆之间的铁路、高速公路等交通连接不畅,影响了跨城市的人员流动和经济交流。

3. 产业结构单一:成渝地区的产业结构主要以制造业为主,缺乏高端服务业和创新型产业。

这种产业结构单一导致了成渝地区在国家经济结构调整中面临较大的挑战。

4. 生态环境问题:成渝地区的生态环境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空气质量、水质污染等问题严重。

生态环境问题的存在制约了成渝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前景。

1. 加强政策协同:在制定各项政策时应考虑成渝两地的实际情况,加强政策协同,推动成渝地区的一体化发展。

特别是在产业发展、城市规划等方面要形成一致性和协调性。

3. 优化产业布局:推动成渝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大高端服务业和创新型产业的发展力度。

发挥成都和重庆在不同领域的比较优势,形成互补性的产业布局。

4.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大对生态环境的治理力度,减少污染排放,改善空气质量和水质。

推动形成绿色发展的理念,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5. 加强文化交流:加强成渝地区的文化交流,促进两地人民的心灵交流和思想碰撞。

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交流会议,增进成渝两地的相互理解和友谊。

成渝协同发展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和合作。

只有通过解决存在的问题,采纳有效的建议,才能推动成渝地区实现协同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成渝两市产业结构比较与分析

成渝两市产业结构比较与分析

成渝两市产业结构比较与分析【摘要】成都、重庆作为我国西部地区最大的两个城市,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发挥着示范作用。

两市在产业结构上既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又有较大的差异性。

本文主要基于产业结构优化的视角对成渝两市的产业结构进行比较分析,分别从三次产业结构、第二产业及工业结构、第三产业结构三个方面分析了两市产业结构的趋同性和专业化,最后得出结论。

【关键词】产业结构优化主导产业现代服务业一、三次产业结构分析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三次产业的分类分别为:第一产业是指广义上的农业,一般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狩猎业和林业;第二产业是指广义上的工业,包括制造业、采掘业和矿业、建筑业以及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三次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基本经济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该地区经济发展的现代化程度。

产业结构优化是指推动产业结构高度化和合理化发展的过程。

高度化是指产业结构由较低水准向较高水准发展的过程,可用第二、三产业的比重、资本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重及中间和最终产品产业的比重来反映;合理化是指产业之间有机联系的聚合质量,可用产业之间的关系均衡程度和产业之间的关联作用程度来反映。

产业结构优化体现为产业的高附加值、高技术化、高集约化和高加工度化,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以及各产业之间按比例协调发展程度。

三次产业结构比例是反映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最基本的指标,同时三次产业比例大小也反映了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

从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成渝两市第一产业比重都较低,且呈逐步下降的趋势。

这与它们分别作为国家直辖市和区域中心城市有直接的关系。

重庆第一产业的比重明显高于成都,这是因为重庆具有大城市、大农村并存,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的基本市情,农业人口和农业地区比重还较大。

因此,第一产业比重相比成都明显偏大。

从第二、第三产业比重上来看,成渝两市也有明显的不同。

其中,成都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已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力量。

八年级地理成渝地区知识点

八年级地理成渝地区知识点

6.3成渝地区知识清单答案1.成渝地区地处长江上游、包括重庆、成都及其周边地区, 它北接陕甘, 南连云贵, 西通青藏, 东临湘鄂。

2.成渝地区地形以平原、丘陵和中低山地为主。

成都平原地势低平, 由岷江、沱江等河流冲积而成,。

3.成渝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降水较少; 因地处盆地, 多阴雨天气, 雾多、日照少。

4.自贡是我国最早、最著名的井盐基地, 重要的恐龙化石埋藏地, 也是世界最重要的古生物化石埋藏地。

有盐之都、龙之乡、灯之城之称5.成渝地区资源丰富, 是著名的生物活化石大熊猫的重要栖息地。

6.成渝地区天然气(能源)输往长江中下游地区。

7.我们成渝地区北接关中一天水经济区, 东临武汉经济圈, 西通青藏地区, 南达北部湾经济区8.成渝地区就有“天府之国”之称。

绵阳是国防军工和电子工业生产基地, 有中国“西部硅谷”之美誉。

9.重庆是长江上游最大的港口、全国重要铁路枢纽和航空中心。

10成渝地区形成了以重庆、成都为核心的“双核”城市群。

11成渝地区及周边是我国自然灾害易发区, 多地震、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同时, 也存在着洪涝、干旱、大雾等气象灾害和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问题。

成渝地区范围广,北接陕甘南云贵, 西通青藏东湘鄂;成都重庆双核城,带动西部大开发;平原丘陵和山地,季风气候亚热带,夏季高温降水多,冬季温暖降水少,四川盆地四面山,夜雨雾多日照少;天然气与煤炭广,麻辣火锅米饭多;山城雾都是重庆,巴山夜雨浓雾多,大足石刻白帝城,渣滓洞和白公馆;天府之国称成都,美食之都与蓉城,杜甫草堂都江堰,峨眉山与青城山;西部硅谷是绵阳,井盐基地称自贡。

成渝经济区产业布局的现状、特点

成渝经济区产业布局的现状、特点

西部地区产业布局现状、特点及存在问题分析(一)西部地区产业发展的历史演进1、第一阶段:1949年-1978年,建国后西部地区产业初步形成时期。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大规模的能源原材料工业项目的建设起步,西部地区的现代产业开始出现。

“一五”和“二五”期间,国家根据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和西部地区的资源状况,按照“交通先行、基础配套、集中布局、渐次推进”的原则对西部进行了密集的资金投入,拉开了西部工业化建设的序幕,西部地区初步形成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基础设施网络。

在西部形成了以西安、兰州、成都等城市为依托的新工业基地和若干新的工业中心,如贵州、云南组成的西南工业基地,分布在鄂西、湘西、豫西的机械工业基地,汉中机床、轴承工业区,天水机床、工具、农机工业区,银川仪表、机床制造工业区,西宁机床、内燃机、拖拉机制造工业区,攀枝花钢铁基地,黔西大型煤矿、电力基地,以及西安、成都等新兴技术和高精尖产品生产基地。

西部的工业能力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部分省份一跃成为工业门类齐全、装备水平较高的地区。

同时,“三线建设”还为西部聚集了一大批人才,建立了许多科研教育机构。

1952-1978年,西部地区的第二产业比重由1952年21%上升到1975年的46%,且一直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同期,第一产业下降了18个百分点,但第三产业比重变化较小。

这一阶段初步实现了向第二产业占主导转变的产业结构演变。

表 1949-1978年西部地区主要年份三大产业产值结构(%)年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西部地区全国西部地区全国西部地区全国1952 50 66 21 15 29 19 1957 40 58 30 23 30 19 1962 40 55 31 24 29 21 1965 38 52 35 30 27 18 1970 35 46 40 36 25 18 1975 32 40 46 41 22 19 资料来源:陆大道、刘毅著:《2000年中国区域发展报告:西部开发的基础、政策与态势分析》,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中国统计年鉴》1953-1976年。

十四五期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筑企业市场开发的思考

十四五期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筑企业市场开发的思考

十四五期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筑企业市场开发的思考◎ 李亮 中交四航局第四工程有限公司摘 要: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十四五规划出台,建筑企业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建筑企业须加强市场研判、完善市场经营网络、积极获取项目信息、坚持策划先行、建立重大客户经营机制、加强投资引领、严控经营风险、生产经营协同等措施,才能凸显企业竞争优势,获取更多市场份额,在后疫情时代以及日益复杂的建设市场环境下生存发展。

关键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筑企业;市场开发1.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筑市场发展现状成渝自古就是血脉相连的兄弟城市,随着2021年10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发布,将进一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几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产总值约占全占国比重的6.5%,占西部地区的比重约为30%,其中建筑业总产值占比已超过35%。

就经济体量而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还不足以成为全国经济的一极,但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环境下,中西部地区作为中国经济最大的回旋余地,战略地位凸显。

西部大开发迎来第三个十年,最具发展潜力的成渝地区,将是新一轮西部发展的重点。

2.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筑市场主要施工企业现状经调查,注册地在重庆市的建筑企业有39831家,其中国有企业1884家,拥有特级资质的企业13家;注册在成都市的建筑企业74391家,其中国有企业1315家,拥有特级资质的企业25家,建筑企业基数庞大。

同时,各大央国企十分重视成渝地区市场开发,积极入川入渝,市场竞争愈发激烈。

重庆地区项目的评分办法基本以“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法”为主,这对建筑企业的成本管控方面提出非常高的要求,同时也很大程度压缩了建筑企业的利润空间,为了中标,恶意低价竞争的情况时有发生。

成都地区的评分办法虽然采用“综合评分法”,但引入了信用分的概念,造成成都建筑市场中标情况两级分化十分严重,实力信用较好的本地企业长期霸榜中标,而新成立或新入蓉的建筑企业举步维艰。

成渝地区(正式)剖析

成渝地区(正式)剖析

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 地处盆地,多阴雨天气,雾多、日照少
自古成渝地区有“天府之国”之称
“天府” 意为天生的仓库; “国” 意为地区,原指土 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地区, 后专指四川
同步在服务业方面建设国际知名、全国重要的旅游目的 地,以重庆、成都为核心,打造区域性旅游集散中心。
三、高度发展的经济 西部重要经济中心,在我国社会经济 特点: 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有利条件: 1.地处长江经济带西部 2.人口密集,劳动力资源丰富
成渝地区在资源、劳动力、工农业产品等方面与长江 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互补性强。如 天然气能源 __________________ 输往长江中下游地区,
城镇分布
拥有2 个特大城市、6 个大城市、众多中小 城市和小城镇,城镇人口4046 万,城镇化率 43.8%,城市密度达到每万平方公里1.76 个 ,是西部地区城镇分布最密集的区域,已经 形成了以重庆、成都为核心的城市群。
经济区内的城市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从各城市的职能结构上看 成渝经济区各城市之间已形成了一定的职能分工,综合性城 市和专业性城市具有较强的互补性。 成都在科技、金融、商贸、文化教育方面优势明显,对成 都平原地区的中小城市起着重要的辐射与带动作用。 重庆制造业基础雄厚,工业水平较高,又是西南交通枢纽 和贸易口岸,向东可与武汉城市群相接,向南经过西南出 海通道与南(宁)贵(阳)昆(明)经济区紧密相连,成 为西南地区连接华中、华南地区的枢纽。
工业门类齐全,配套能力强,形成了以 装备制造、汽车摩托车、电子信息、生 物医药、能源化工、冶金建材、轻纺食 品、航空航天等为主导的工业体系。。 第三产业发展较快,市场辐射力强, 是西部地区重要的物流、商贸、金融 中心和全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成渝经济区域一体化发展概述

成渝经济区域一体化发展概述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推动成渝经济区市场一体化进程 推进成渝经济区生态文明建设
03
成渝经济区域一体化的重点领域
交通一体化
1 2 3
高速公路网
成渝之间已有多条高速公路相连,包括成雅高 速、成遂高速和成南高速等,未来还将加快建 设形成更加完善的交通网络。
铁路网
除了已建成的成渝高铁和成遂渝铁路,还有成 昆铁路、隆泸铁路等,这些铁路将进一步拉近 成渝两地之间的距离。
02
成渝经济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历程
成渝经济区的早期发展
2003年
提出成渝经济区发展战略
2006年
成渝经济区规划获得国务院批准
2007年
成渝经济区进入国家战略层面
成渝经济区的现状
经济发展迅速 区域合作深入推进
城市群基本形成 社会民生问题得到改善
成渝经济区的发展趋势
将成渝经济区打造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 提升成渝经济区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推动产业升级和创 新发展
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 兴产业的扶持力度,培育新的经 济增长点,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 发展。
加强城市群建设
推动成渝城市群协同发展,提升 城市群的综合竞争力和国际影响 力,打造世界级城市群。
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坚持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低 碳发展,加强能源结构调整和资 源循环利用,降低碳排放强度。
提升创新能力
加强环境保护
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提高科技创新 能力,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 新和成果转化。
严格控制工业污染排放,推广环保技术和环 境友好型产品,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推 动可持续发展。
未来发展的建议
推进交通一体化

重庆地域现状分析报告

重庆地域现状分析报告

重庆地域现状分析报告1. 引言重庆,简称渝,位于中国西南地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四个直辖市之一。

重庆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经济发展迅速。

本报告旨在对重庆地域现状进行全面分析,揭示其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为相关决策提供参考。

2. 经济状况重庆经济以制造业为主导,拥有较完整的产业体系。

2019年,重庆GDP达到2.58万亿元人民币,位列中国大陆第四位。

重庆汽车、电子、冶金、化工等产业发展迅猛,成为西部地区的经济引擎。

与此同时,重庆还积极发展服务业,特别是旅游、金融、物流等领域。

重庆作为中国西部的枢纽,具备了良好的区位优势,成为许多企业和投资者的首选目的地。

3. 自然资源重庆地区自然资源丰富,拥有丰富的水资源、矿产资源和生态资源。

由于重庆地区山地较多,水力资源十分丰富,使得重庆成为国家的重要水电能源基地。

此外,重庆还拥有石油、天然气、铅锌矿等丰富的矿产资源,在国家能源战略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重庆的生态环境独特,有许多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吸引了大量的旅游者和投资者。

4. 交通基础设施重庆拥有较为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包括公路、铁路、航空和水运。

重庆市区有多条高速公路和大桥相连,方便市内及周边地区的交通。

重庆还是中国铁路的重要枢纽之一,有多条铁路线路通过,便于连接全国各地。

此外,重庆江北国际机场也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航空枢纽,航线辐射国内外多个城市。

重庆的港口也是长江流域最大的内河港口,方便重庆与长江流域区域以及世界各地的贸易往来。

5. 人文资源重庆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城市,拥有丰富的人文资源。

这里有许多历史古迹、文化遗址和民俗风情,如武隆天生三桥、大足石刻等。

重庆的传统文化独具特色,川剧、火锅等都是重庆的代表文化。

此外,重庆还是中国美食之都,拥有丰富多样、口味独特的美食,吸引了无数的食客前来品尝。

6. 发展潜力随着中国内地经济快速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重庆地域发展潜力巨大。

重庆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特别是地理位置优势和交通便利使其成为投资首选。

成渝地区产业结构趋同探析与政策选择

成渝地区产业结构趋同探析与政策选择
近于 0 , 相 关越 不 密切 。
结构相似系数计算公式为 :

济区作为西部唯一具备突破省级行政 区界 限、 能在更 大 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的地区 , 其发展对推动西部整体经

、 /
— —— —i —一
k=1
s =∑( × ) / ^ / ( ∑ × ∑壤 )
=l =l
此基础上从 “ 市场拓展型 ” 政 府 角 色定 位 , 加 强 内生 性 战 略 和 内 生性 市场 机 制 的培 育 、 由产 业合 作 向 外 溢 性 公 共 政 策
合作转 变、 构建 区域合作发展机 制 实现 由行政 区经 济向城 市群 带动 型 区域 经济转 变以及加 强产业 集群 建设等 角度
√ ( ) k ∑ = l ( 一 )
式 中: 和 , 为区域 i 和 区域 各 自部 门在产业结构 中
试验区; 2 0 1 0年 1 2月《 成渝经济 区区域规划》 通过 国家 所 占 比重 ; , 是 区域 i 、 区域 各 部 门在 其 产业 结 构 中 发改委审批 , 2 0 1 1 年 3月 , 国务院讨论并原则通过《 成渝 比重的平均值。 相关系数 r =一1 时, 两个对比区域产业 经济区区域 规划》 , 5月 国务 院正式 批复 了该规划 。至

1 成渝地 区制造业结构相似性分析
产 业 结 构 的 相 似 性 常 用 相 关 系 数 和 相 似 系 数 来 进 行衡量 , 其 目的在 于 分 析 衡 量 区域 之 间产 业 部 门构 成 的
相似 , s 值越小 , 说明越是相异。
从图 1 看 出, 成、 渝 两 地 的 产 业 结 构 相 关 系数 和 结 构 相似 系数 , 不 论从 数 值 上 , 还是变化趋势上 , 都 基 本 相

成渝城市群

成渝城市群

成渝城市群目录编辑本段成渝城市群的概述成渝城市群地图编辑本段成渝城市群的主要城市成渝核心城市--成都市成都市是川西城市群的核心城市,简称“蓉”,别称“锦城”、“锦官城”,自古被誉为“天府之国”,位于四川省中部,四川盆地西部,川西平原腹心,是中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西南地区科技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全国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试点城市、金融对外开放城市、行政副省级城市。

2003年《中国城市发展报告》成都综合实力位列第九位。

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市”“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并被《财富》(中文版)杂志评为“中国最佳商务城市”。

2004年当选《CCTV》“全国十大最具经济活力城市” ,经济总量在西部12个省会城市中排名第一。

成渝核心城市--重庆主城重庆是中国四个直辖市之一,地处中国西南(其主城位于四川盆地西南部,是川江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是中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内陆出口商品加工基地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先行区,中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长江上游科研成果产业化基地,长江上游生态文明示范区,中西部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示范区,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长江上游航运中心,中国政府实行西部大开发的开发地区以及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历史悠久,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因为重庆的地理环境,重庆多山多雾,故又有雾都、山城的别名。

成渝北弧中心城市--遂宁市中国著名的观音文化之乡,位于四川盆地中部腹心,涪江中游,地处川西城市群中心城市成都和川江城市群中心城市重庆两座特大城市及川中北城市群中心城市南充之间,是四川盆地的几何中心城市,介于东经105°03′-106°59′,北纬30°10′-31°10′之间。

东西宽90.3公里,南北长108.9公里,城区平坦,东邻重庆、广安、南充,西连成都,南接内江、资阳,北靠德阳、绵阳,与成都、重庆均为146公里左右,呈等距三角。

成渝经济区PPT课件

成渝经济区PPT课件

.
18
中心特征。
川 渝 经 济 区 “双核五 带” 示 意 图
.
6
经济区内90%以上的城镇沿交通轴线和江河分 布,形成了以“一江三线”(沿江城市轴线、宝 成—成昆城市轴线、成渝城市轴线)为轴的“H 型”空间布局,城镇体系发育点轴发展空间形 态明显。
布 局
.
7
经济区内的城市构成一个有机的
整体
从各城市的职能结构上看
.
15
八大支柱产业
支撑成渝经济区发展
1、全国重要的重大装备制造业基地;
2、全国有重要影响的汽车、摩托车整车及零部件
生产研发基地;
3、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4、国家民用航空、航天研发制造基地,将在重庆
布局直升机生产,建设国家直升机生产基地;
5、加快发展冶金和材料生产;
6、国家重要的石油天然气化工和盐化工基地;
南地区连接华中、华南地区的枢纽。
中小城市以经济功能为主,形成了一批专业化特点较为明显
的工业、矿业城市,如绵阳市的电子工业、德阳市的重型
机械制造、自贡市的盐化工、泸州的天然气化工等;一批
商业性城市,如眉山、资阳、内江、遂宁、南充、广安、
.
8
达州等;一批旅游性城市,如自贡、宜宾、沪州、乐山等。
职 能 结 构 分 布
当川南城市群发育成型自贡宜宾泸州内江四个城市呈现出分工与合作密切相互融合共生互补的一体化发展态势将具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激活成渝城市发展轴线影响和改变成渝一线产业的空间集聚与整合以及货物人口和信息的流动节省运输费用和时间成本从而增强成渝两市的空间相互作用
成渝经济区
组员:
胡兴
王铮
陈培
贾向丽
闫伟玲
.

产业布局模式剖析

产业布局模式剖析

成渝经济区中心城市
地区
生产总值(亿元)占比
成都
6681
45%
绵阳
1072
7%
德阳
1022
7%
宜宾
995
7%
重庆(主城)3806
26%
万州
501
3%
涪陵
497
3%
人口(万人) 1404 461 361 447 791 158 109
占比 37% 12% 8% 12% 21% 12% 3%
经济作用强度的引力模式
Eij
PiVi • PjVj Di2j
E为经济作用强度,P代 表城市的常住人口,V代 表城市的国民生产总值, D为城市间的距离。
成渝经济区经济联系
绵阳 德阳 宜宾 万州 涪陵
成都 30 64 11 6 8
重庆 9 11 14 60 67
成渝经济区思考
进一步强 化区域核 心城市的 经济实力 和提升城 市功能
成渝经济区产业布局
双核五带
成都发展核心 重庆发展核心 沿长江发展带 成南(遂)渝 发展带 成绵乐发展带 渝广达发展带 成内渝发展带
成渝经济区产业布局表
双核五带 区域范围
成都发展核心 成绵乐发展带
包括成都五城区和青白江等 14个区县市
包括成都,绵阳,德阳,乐 山,眉山,雅安
成南(遂)渝 包括成都,遂宁,潼南,铜
• 4,点和轴规模扩大,形成纵横交错的 网络模式,发展成一个有机整体,使整 个区域向一体化方向发展。
产业布局模式2
地域过 程演变 阶段
离散阶 段
极化阶 段
扩散阶 段
成熟阶 段
社会经济 发展阶段
农业经济 占绝对优 势

2020-2025年成渝城市群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报告

2020-2025年成渝城市群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报告

1.1.1内容概要为更好发挥城市群对于经济区发展的支撑作用,成渝经济区城市群要着眼当前经济新常态和国家新格局,依托地理区位突出优势,充分承接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明确自身发展定位,积极整合资源要素,在空间功能区划、产城融合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发展、体制机制创新与改革等方面加快顶层设计与战略布局,明确发展重点任务,提出具体操作措施并做好时序安排。

本报告从成渝城市群规划布局、产业经济发展、驱动因素等方面阐述成渝城市群产业发展现状,并分别从成都市、重庆市各自角度分析,分析两地的产业发展现状与优势,最后从成渝城市群产业合作与竞争演变推出成渝城市群发展机遇及发展趋势。

本报告依据国家统计局、海关总署和国家信息中心等渠道发布的权威数据,以及通过对本行业的实地调研,结合了行业所处的环境,从理论到实践、从宏观到微观等多个角度进行市场调研分析。

1.1.2 目录第一章成渝城市群发展概述与背景1.1 成渝城市群规划布局1.1.1 成渝城市群的范围1.1.2 成渝城市群的定位1.1.3 成渝城市群发展目标1.1.4 成渝城市群总体布局1.2 成渝城市群的范围及意义1.2.1 成渝城市群的由来1.2.2 成渝城市群的范围1.2.3 成渝城市群战略意义1.3 成渝城市群晋级国家级城市群1.3.1 国内主要城市群1.3.2 国家级城市群布局1.3.3 成渝城市群规划发布第二章成渝城市群协同发展的驱动因素分析2.1 成渝城市群的发展基础2.1.1 区位优势明显2.1.2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2.1.3 城镇体系日趋健全2.1.4 经济社会人文联系密切2.2 成渝双核由竞争走向合作2.2.1 成渝双核竞争领域及表现2.2.2 成渝双核竞争的负面影响2.2.3 主轴带建设带来合作机遇2.2.4 成渝进一步拓宽合作领域2.2.5 双核合作的重点领域及措施2.3 成渝城市群产业经济发展2.3.1 三次产业结构2.3.2 现代产业体系2.3.3 特色产业集群2.3.4 产业合作深化2.4 成渝城市群综合交通体系2.4.1 优先发展铁路、轨道交通2.4.2 加快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建设2.4.3 完善机场布局和功能2.4.4 强化综合交通枢纽建设2.5 成渝地区成为西部增长极2.5.1 国内一流城市群的共性特点2.5.2 成渝具备成为一流城市群的基因2.5.3 有望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第三章成渝城市群发展的定位与布局3.1 引领西部开发开放的国家级城市群3.1.1 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3.1.2 西部创新驱动先导区3.1.3 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3.1.4 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3.1.5 美丽中国的先行区3.2 双城产业空间格局构建3.2.1 打造成渝发展主轴3.2.2 培育沿江城市带3.2.3 优化成德绵乐城市带3.2.4 提升重庆核心功能3.2.5 提升成都核心功能3.2.6 培育川南城镇密集区3.2.7 培育南遂广城镇密集区3.2.8 培育达万城镇密集区3.3 优化城市规模结构3.3.1 做强区域中心城市3.3.2 建设重要节点城市3.3.3 培育发展一批小城市3.3.4 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3.4 促进川渝毗邻地区合作发展3.4.1 推进广安、合川、北碚合作3.4.2 推进江津、永川、泸州合作3.4.3 推进荣昌、内江、泸州合作第四章成渝城市群核心城市—成都市增长因素分析4.1 成都市区位优势分析4.1.1 区域地理位置4.1.2 自然资源禀赋4.1.3 西部交通枢纽4.1.4 西南金融中心4.1.5 一带一路重要节点4.2 成都市政策环境分析4.2.1 支持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发展4.2.2 有序推行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4.2.3 高端成长型产业发展专项政策4.2.4 产业集群协同创新项目扶持政策4.2.5 推进供给侧改革支持实体经济发展4.2.6 探索设立统一的政府投资基金4.3 成都市经济环境分析4.3.1 区域经济增长4.3.2 固定资产投资4.3.3 社会消费品市场4.3.4 出口贸易分析4.3.5 地方金融市场4.3.6 经济腾飞机遇4.4 成都市社会环境分析4.4.1 人口规模及结构4.4.2 科学技术及教育4.4.3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4.4.4 人力资源分布特征4.4.5 创新创业环境优异4.5 成都市产业结构分析4.5.1 产业集群效应凸显4.5.2 工业结构转型升级4.5.3 新兴产业发展优势4.5.4 服务贸易繁荣发展4.6 成都市重点产业现状4.6.1 电子信息产业4.6.2 轨道交通产业4.6.3 汽车制造4.6.4 生物医药4.6.5 文化产业4.6.6 旅游业4.7 成都市投资导向4.7.1 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4.7.2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4.7.3 着力提升都市现代农业4.7.4 提升产业发展质量第五章成渝城市群核心城市—重庆市增长因素分析5.1 重庆市区位优势分析5.1.1 地理位置及区划5.1.2 自然资源禀赋5.1.3 历史文化名城5.1.4 中西部唯一直辖市5.1.5 长江上游经济中心5.1.6 内陆国际物流枢纽5.2 重庆市政策环境分析5.2.1 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政策5.2.2 提升工业园区发展水平5.2.3 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5.2.4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5.2.5 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扶持政策5.2.6 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5.2.7 深化拓展五大功能区域发展5.3 重庆市经济环境分析5.3.1 区域经济增长5.3.2 工业经济发展5.3.3 固定资产投资5.3.4 社会消费品市场5.3.5 对外贸易规模5.3.6 地方金融市场5.4 重庆市社会环境分析5.4.1 人口规模及结构5.4.2 科学技术及教育5.4.3 劳动就业情况5.4.4 城乡居民收入5.4.5 社会服务保障5.5 重庆市产业结构分析5.5.1 产业结构转型5.5.2 产业集群发展5.5.3 承接产业转移5.5.4 培育特色产业5.5.5 十大新兴产业5.6 重庆市重点产业现状5.6.1 电子信息产业5.6.2 智能装备产业5.6.3 汽车制造业5.6.4 新材料产业5.6.5 文化产业5.6.6 现代农业5.7 重庆市投资导向5.7.1 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5.7.2 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5.7.3 建设互联网经济高地5.7.4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5.7.5 发展现代特色效益农业第六章成渝城市群投资环境评估6.1区域中心城市分析6.2重要节点城市分析6.3重点产业园区分析6.4城市群重点企业分析第七章成渝城市群重点项目投资动态7.1 先进制造项目7.2 能源电力项目7.3 化工医药项目7.4 现代服务项目7.5 现代农业项目第八章成渝城市群发展机遇及发展趋势8.1 投资机遇分析8.1.1 新型城镇化战略8.1.2 “一带一路”战略8.1.3 长江经济带战略8.1.4 产业转移机遇8.2 投融资模式8.2.1 PPP模式8.2.2 BOT模式8.2.3 BOO模式8.2.4 TOT模式8.3成渝城市群发展前景预测8.3.1 成渝城市群未来发展趋势8.3.2 成渝城市群综合交通构架8.3.3 成渝城市群建设利好方向。

解读成渝双城

解读成渝双城

解读成渝双城:以新经济引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崛起2020年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明确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这是继2016年发布《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以来,国家层面再次对成渝地区发展做出明确指示,也是中央首次提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这一名称,并且提出了要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的新要求。

会议提出,要强化重庆和成都的中心城市带动作用,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助推国家的高质量发展。

从成渝经济区,到成渝城市群,再到目前所提出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其中名称的变化,也体现出成渝地区协同发展的不断深化。

成渝经济区、城市群、双城经济圈各自意味着什么?自1997年重庆被批准设立直辖市以来,当时重庆、四川学术界就已经在思考,川渝两地在行政区划上分开之后,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协调的问题;随后在国家“十五”计划纲要中,重庆与四川在长江上游经济带开发的主体地位得以确定。

2001年,成都与重庆签订《重庆—成都经济合作会谈纪要》,提出携手打造“成渝经济走廊”,意味着成渝双城联动进入了实质性阶段,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在2011年,国务院批复实施《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明确要求把成渝经济区建设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在带动西部地区发展和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201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20年,成渝城市群要基本建成经济充满活力、生活品质优良、生态环境优美的国家级城市群。

成渝经济区、城市群、双城经济圈,三个时刻各自意味着什么?建设双城经济圈的核心就在于要突破成都、重庆两个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以两个极核的作用带动整个成渝地区乃至西部地区的发展,从而促进产业、人口及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聚焦。

城市群与经济区相比,更加注重城市发展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成渝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成渝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成渝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成渝地区是中国西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由成都和重庆两大城市组成。

成渝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经济发展潜力巨大。

本文将从经济、人口、城市规划、产业结构等多个角度分析成渝发展的现状和未来的趋势。

首先,从经济发展角度看,成渝地区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近年来,成渝地区GDP增速持续保持在较高水平,成为中国西南地区的经济中心。

成渝地区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尤其是在制造业、信息技术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具备竞争力。

与此同时,成渝地区也积极探索新的经济模式,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推动构建以高端制造业为主导的新型经济增长模式。

其次,人口发展也是成渝地区重要的考量因素之一。

成渝地区的人口规模庞大,人口密度高,随着经济的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农村人口和外来人口涌入。

人口的增加带来了市场的扩大和劳动力资源的丰富,也为成渝地区的城市化进程提供了支撑。

然而,人口增加也带来了城市交通、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挑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成渝地区需要制定科学的人口规划政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并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确保人口发展和城市发展的协调性。

城市规划是成渝地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目前,成渝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城市建设规划缺失等因素,成渝地区的城市发展存在一些问题,如交通拥堵、资源浪费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成渝地区需要进行全面的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提升城市建设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另外,产业结构调整也是成渝地区未来发展的关键。

成渝地区以制造业为主导的传统产业仍然占据着较大比重,但是也面临来自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压力。

为了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需求,成渝地区需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高经济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同时,成渝地区还可以利用自身的独特优势,发展旅游业、文化产业等新兴产业,实现经济结构的多样化。

未来,成渝地区的发展潜力巨大,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成渝地区(正式)ppt课件

成渝地区(正式)ppt课件

史 关
辖市。成都为四川省会。 1964年—1997年,重庆为四川
省会。成都为四川第二大城市。
系 1997年—现在。重庆为国家直辖 市。成都为四川省会。
城镇分布
拥有2 个特大城市、6 个大城市、众多中小 城市和小城镇,城镇人口4046 万,城镇化率 43.8%,城市密度达到每万平方公里1.76 个 ,是西部地区城镇分布最密集的区域,已经 形成了以重庆、成都为核心的城市群。
成渝地区——西部经济发展的引擎之一
美食之都——成都
战略定位
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 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 深化内陆开放的试验区 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 长江上游生态安全的保障区
一、地理位置 长江上游,地处四川 盆地,北接陕甘,南 连云贵,西通青藏, 东临湘鄂
包括重庆、成都及其 周边地区
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体现在:
工业门类齐全,配套能力强,形成了以 装备制造、汽车摩托车、电子信息、生 物医药、能源化工、冶金建材、轻纺食 品、航空航天等为主导的工业体系。。
第三产业发展较快,市场辐射力强, 是西部地区重要的物流、商贸、金融 中心和全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5.完善的综合交通体系
交通体系
初步形成了铁路、公路、内河、民航、管道 运输相互衔接、安全可靠、高效便捷的综合交 通运输体系。目前,铁路、高速公路总里程分 别达3936 和3353 公里,民用机场9 个,港口 货物年吞吐能力达到13000 万吨。
1、地理位置优越,易于与外部联系,是我国 重要人口、城镇、产业集聚区,为中国经济增 长的第四极。
成渝地区北接__关__中_—__天__水__经_济__区___,
东临_武__汉__经__济_圈___,西通__青__藏_地__区_____,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1. 引言1.1 背景介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国家《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渝地区包括四川省成都市和重庆市,地处中国西南部,是中国西部地区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

作为西部省会城市和直辖市,成都和重庆拥有良好的城市基础设施和独特的地理优势,吸引了大量人口和资金流入,成为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问题。

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成都和重庆的发展不平衡,城市间的发展差距明显。

城市规划和管理方面存在挑战,当前城市规划和管理体系不够完善,城市化进程中存在许多问题。

基础设施建设难题仍然存在,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影响了区域经济发展。

人口流动和生态保护问题也亟待解决,人口大规模流入导致城市资源紧张,加剧生态环境压力。

面对这些问题,实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部门制定有效的对策和措施,加大政策引导力度,优化城市规划和管理机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制定人口流动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促进区域均衡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2 问题概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面临着一系列复杂的问题和挑战。

在区域协调发展的大背景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需要克服一系列问题,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

成渝地区包括成都和重庆两大城市,相对其他城市的发展水平较高,而周边的县市发展相对滞后,形成了明显的城乡发展差距。

这种不平衡发展现象不仅影响了区域整体的经济实力,也加剧了城乡间的经济分化,阻碍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进程。

城市规划和管理方面的挑战也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规划和管理亟待优化和提升。

城市规划不合理、城市管理混乱等问题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寻求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人为什么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蜀道难》,诗中着 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展 示蜀道之难
大巴山 ,南临___________ 云贵高原 , 北依__________ 横断山脉 和_____________ 青藏高原 , 西靠__________ 巫山 东侧有________ 隔开了长江中下游平原Leabharlann 1、水能资源密集,水资源丰富
处在长江上游干流及其支流岷江、沱江、涪江、嘉 陵江、乌江流域的中下游地区,同“长三角”、 “珠三角”一样,具有流域经济区的特征 2、矿产资源丰富,有___ ___ ___ 等多种能源、矿产,均居全国前列 3、动植物资源 拥有4000 多种野生植物,50 多种国家重点保护的珍 稀野生动物,6 处世界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 4、旅游资源 ___ ___
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 地处盆地,多阴雨天气,雾多、日照少
自古成渝地区有“天府之国”之称
“天府” 意为天生的仓库; “国” 意为地区,原指土 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地区, 后专指四川
同步在服务业方面建设国际知名、全国重要的旅游目的 地,以重庆、成都为核心,打造区域性旅游集散中心。
与其他地区联系密切
2、资源丰富,有一定经济基础,是引领西部 地区加快发展,提升内陆开放水平,增强国家 综合实力的重要支撑。 3、在国家政策大力支持下,与东部率先发展、 中部崛起、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构成我国宏观 经济战略布局,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重要战略 地位
二、丰富的自然资源 地形:
以平原、丘陵、 中低山地为主 成都平原由岷 江、沱江等冲 积而成,地势 低平,土壤肥 沃
交通
沿长江发展带:以重庆主城区为中心,长江黄金 水道和沿江高速公路、铁路为纽带,推进岸线开 发和港口建设,建成长江上游重要的产业和城镇 集聚带。 成绵乐发展带:以成都为中心,成绵乐际客运 专线、宝成-成昆铁路和成绵、成乐、成雅高 速公路及大件运输通道为纽带,建设成为具有 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和城市集聚带。
城镇分布
拥有2 个特大城市、6 个大城市、众多中小 城市和小城镇,城镇人口4046 万,城镇化率 43.8%,城市密度达到每万平方公里1.76 个 ,是西部地区城镇分布最密集的区域,已经 形成了以重庆、成都为核心的城市群。
经济区内的城市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从各城市的职能结构上看 成渝经济区各城市之间已形成了一定的职能分工,综合性城 市和专业性城市具有较强的互补性。 成都在科技、金融、商贸、文化教育方面优势明显,对成 都平原地区的中小城市起着重要的辐射与带动作用。 重庆制造业基础雄厚,工业水平较高,又是西南交通枢纽 和贸易口岸,向东可与武汉城市群相接,向南经过西南出 海通道与南(宁)贵(阳)昆(明)经济区紧密相连,成 为西南地区连接华中、华南地区的枢纽。
发展基础
自然禀赋优良 产业基础较好
城镇分布密集
交通体系完整 人力资源丰富
Thank You!
成遂渝发展带:以兰渝、遂渝铁路,成遂渝、 成南、南渝高速公路,嘉陵江为纽带,培育成 为连接双核的新兴经济带。
成内渝发展带:以成渝铁路和成渝高速公路为 纽带,建成连接双核的重要经济带。
渝广达发展带:以襄渝、达万铁路和渝达、 渝宜高速公路为纽带,建成东北部重要的经 济增长带。
历 史 关 系
1949年—1964年,重庆为国家直 辖市。成都为四川省会。 1964年—1997年,重庆为四川 省会。成都为四川第二大城市。 1997年—现在。重庆为国家直辖 市。成都为四川省会。
工业门类齐全,配套能力强,形成了以 装备制造、汽车摩托车、电子信息、生 物医药、能源化工、冶金建材、轻纺食 品、航空航天等为主导的工业体系。。 第三产业发展较快,市场辐射力强, 是西部地区重要的物流、商贸、金融 中心和全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5.完善的综合交通体系
交通体系
初步形成了铁路、公路、内河、民航、管道 运输相互衔接、安全可靠、高效便捷的综合交 通运输体系。目前,铁路、高速公路总里程分 别达3936 和3353 公里,民用机场9 个,港口 货物年吞吐能力达到13000 万吨。
科技和管理人员及工农业产品 不断支援青藏等地区 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天府之国
3.农业历史悠久,为我国粮食主产区之一 农业开发历史悠久,是我国粮食主产区之一, 粮油、畜禽、水产、果蔬、茶叶、蚕桑、道地 药材、经济林竹等特色农林产品在全国占有重 要地位。
4.是我国重 要工业基地, 工业门类齐 全,绵阳有 “中国西部 硅谷”之称
1、地理位置优越,易于与外部联系,是我国 重要人口、城镇、产业集聚区,为中国经济增 长的第四极。
关中—天水经济区 成渝地区北接_________________, 武汉经济圈 西通____________, 青藏地区 东临___________, 北部湾经济区 珠三角经济区 南达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成渝地区——西部经济发展的引擎之一
美食之都——成都
战略定位
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
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
深化内陆开放的试验区
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 长江上游生态安全的保障区
一、地理位置 长江上游,地处四川 盆地,北接陕甘,南 连云贵,西通青藏, 东临湘鄂
包括重庆、成都及其 周边地区
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体现在:
三、高度发展的经济 西部重要经济中心,在我国社会经济 特点: 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有利条件: 1.地处长江经济带西部 2.人口密集,劳动力资源丰富
成渝地区在资源、劳动力、工农业产品等方面与长江 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互补性强。如 天然气能源 __________________ 输往长江中下游地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