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研究获重大突破,《易经》千古之谜终于被解开
孔子作《十翼》解读易经
孔⼦作《⼗翼》解读易经 易经被称为⽆字天书。
⼀画开天,⼋卦成象。
它既有着对天地万物的描述和定性,⼜有着深奥的预测功能。
是⼈类有史以来,最神秘和最有内涵的⽂化典籍。
但⾃从孔⼦作《⼗翼》解读易经以来,⼈们通过易经来洞悉宇宙奥秘的⼤门被悄悄地掩上了,只留下⼀条窄窄的缝隙。
⼈们只能从这条缝隙中偶尔看到⼀丝来⾃上天的信息。
那么,孔⼦⽤《⼗翼》对易经做了哪些事呢? 我们⾸先来看⼀下《⼗翼》是什么,都包含了哪些内容? 《⼗翼》⼜名《易传》,顾名思义,是解释《周易》的著作。
它包括⼗篇⽂章,孔⼦形容它是解读易经的⼗只翅膀。
故名《⼗翼》。
这⼗篇⽂章是: 《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
但令⼈奇怪的是,你今天打开易经全书,能看到《⼗翼》独⽴成篇的⽂章只有五篇,另外五篇却不见了踪影。
独⽴成篇的五篇是: 《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
不见了踪影的五篇是: 《彖》上下、《象》上下、《⽂⾔》。
这就奇怪了,不是说《⼗翼》有⼗篇⽂章吗?另外五篇跑到哪⾥去了? 原来,孔⼦将《彖》上下、《象》上下、《⽂⾔》五篇全⽂拆解开来,悄悄地附着在周⽂王所做的六⼗四卦的卦辞和⽘辞的后⾯。
举实例来说明。
周⽂王所做卦辞和⽘辞的六⼗四卦之第⼀卦乾卦原⽂: 第⼀卦:⼲。
⼲为天(卦名----笔者注。
以下括号内均如此。
) ⼲上⼲下(由⼋卦中的两个乾卦组成。
即上⾯三个阳⽘,下⾯三个阳⽘。
) ⼲:元,亨,利,贞。
(卦辞。
) 初九:潜龙,勿⽤。
(⼀⽘的⽘辞。
其中:初,指这个卦六个⽘中最下⾯的那个⽘。
因为起卦的时候,是从最下⾯开始记录预测中所得到的卦象。
九,单数。
代表阳⽘。
另外,易经中⽤双数“六”代表阴⽘。
) 九⼆:见龙在⽥,利见⼤⼈。
(⼆⽘的⽘辞。
其中:九在前,⼆在后,九代表阳⽘。
⼆代表这⼀卦的第⼆个⽘。
下同。
) 九三:君⼦终⽇⼲⼲,⼣惕若,厉⽆咎。
九四:或跃在渊,⽆咎。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
《易经》被称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却又有人认为是迷信,这是怎么回事?
《易经》是一部古老而神秘的经典,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也有人认为它是迷信的代表,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需要了解《易经》的背景和内涵。
《易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典籍,被认为是道家、儒家、墨家等多种思想的源头。
它讲述了宇宙的运行规律和人类的生存之道,是一部具有哲学、文化、科学价值的综合性著作。
《易经》中的八卦和六十四卦,是一种象征符号,代表着天地、阴阳、五行等自然界的基本元素和变化规律。
通过对八卦和卦辞的推演和解释,可以揭示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真谛。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有些人开始对《易经》持怀疑和质疑的态度。
他们认为,《易经》是一种迷信,没有科学依据,是一种追求神秘和超自然的幻想。
这种观点的出现,一方面是受到了西方理性主义和唯物主义思潮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与一些不良商家和江湖骗子的利用有关。
他们把《易经》作为一种神秘的占卜工具,用来欺骗人们的财产和信仰。
对于这种观点,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反驳。
《易经》并不是一种迷信,而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
它通过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观察和归纳,总结出了一套具有普遍性和逻辑性的思想体系。
《易经》并不是一种超自然的幻想,而是一种实用的生活智慧。
它通过对人生的各种情境和变化的预测和分析,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应对方式和心态调整方法。
《易经》并不是一种占卜工具,而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遗产。
它代表着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和智慧,是一种应该被尊重和传承的宝贵资源。
对于《易经》的评价,应该是客观、理性和全面的。
我们需要从历史、文化、哲学、科学等多个角度来理解和解读它,而不是简单地否定或盲目崇拜。
只有通过深入研究和思考,《易经》才能真正成为我们生活中的指南和启迪,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应对世界的变化和挑战。
《易经》被称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一种具有深刻哲学、文化和科学内涵的经典著作。
虽然有些人认为它是一种迷信,但这种观点是片面和不准确的。
我们应该以开放、包容和探究的态度来对待《易经》,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让它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易经的起源与发展古代文化瑰宝的源头
易经的起源与发展古代文化瑰宝的源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易经作为古代文化瑰宝,被誉为中国智慧的结晶。
易经源远流长,起源可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发展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本文将探讨易经的起源、发展以及其在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一、易经的起源易经,全称《易经》,是中国古代先贤们对自然界现象、人类道德伦理等问题进行系统思考和总结的重要著作。
易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朝时期。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自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它的统治者较早地开始使用卜辞来预测未来的事情,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卜筮系统。
这种卜筮系统便是易经的雏形。
随着时间的推移,殷商的统治逐渐式微,而后周的统治逐渐崛起。
后周时期的周文王、周武王等君主将各地的卜辞方书整理起来,并加以发扬光大。
这些卜辞方书后来逐渐演变成了《周易》的核心部分——《易经》。
二、易经的发展1. 周代的发展在周朝的统治下,《易经》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周代的统治者十分重视卜筮的运用,不仅将卜辞方书加以整理,还增加了很多关于人类道德伦理的内容。
周代易经的发展,使得它从一个辅助卜筮的工具逐渐演变成了一本以六十四卦为核心,以周礼为基础的书籍。
这些内容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道德伦理观念,也对后世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春秋战国时期的影响在春秋战国时期,易经经历了一段极为重要的发展阶段。
从公元前771年到公元前221年,诸多学派和思想家对易经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加以解释和拓展。
其中最为著名的学派包括儒家、道家和阴阳家等。
儒家的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将《易经》视为人类道德修养和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手段,使得易经在儒家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
道家的老子和荀子则将易经中的卦象视为宇宙的模型,认为通过研究易经可以获得对宇宙本质的洞察。
而阴阳家则通过解读易经中的阴阳、五行等概念,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宇宙观。
3. 汉代的发展在汉代,易经的研究取得了新的突破。
汉武帝时期,易经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易经起源与发展历程
易经起源与发展历程易经是中国古代一部著名的典籍,以其深远的思想内涵和预测未来的神奇能力而闻名于世。
那么,易经的起源与发展历程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
易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4000年前的商朝时期。
相传,当时的商纣王统治暴虐,百姓疲苦不堪,于是有智者通过观察自然界的种种变化,总结出了一套象数卜筮系统,用以揭示天地万物的运行规律,进而为人们提供指导。
这就是易经的雏形。
《易经》分为《易经》和《易传》两部分,前者是八卦和六十四卦的介绍,后者则是对卦辞和爻辞的详细解释。
在周朝时期,《易经》逐渐形成并广泛流传。
周文王在位时,将《易经》正式编纂成书,成为一部系统完整的典籍。
而《易经》的传承和发展则在后来的历代皇帝和学者的努力下得到继续。
历代的经学家对《易经》进行了不断地注释和研究,使得其思想内涵更加丰富而深邃。
在汉朝时期,《易经》的地位更是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东汉著名学者赵孟頫撰写了《易传正义》,为《易经》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而晋代王弼的《周易注》更是成为后世研究《易经》的重要参考依据。
随着时间的推移,《易经》在中国社会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不仅作为一本典籍被广泛传播,更是被人们奉为圣典,用以指导个人修身养性、治国安邦。
唐代孟浩然在其诗中就曾提到“求田问舍得所之”,表达了对《易经》卜筮的信仰和尊重。
至今,《易经》作为一部经典之作,仍然被广泛研究和解读。
当代学者们在传承《易经》的基础上,也对其进行了现代意义的诠释,使其思想更好地融入当今社会。
综上所述,易经作为一部源远流长的经典之作,其起源与发展历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易经的研究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自然与人类社会的规律,指导个人修身养性,实现人文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愿《易经》的智慧之光,照耀人类文明的发展之路。
你认为《易经》是科学还是迷信?
《易经》是科学还是迷信?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
对于很多人来说,易经是一本神秘的书,它包含着千百年来中国文化的智慧。
它到底是科学还是迷信呢?我们需要明确的是,易经是一本古老的书,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中国。
在那个时代,科学和技术还没有得到今天这样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解释主要是基于神话和传说。
在易经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关于天地、自然现象、人类行为等方面的神秘解释。
这些解释可能在当时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在现代科学的视角下,它们很难被证实。
我们不能因为易经中存在一些神秘的解释就否定它的价值。
实际上,易经中的一些概念和思想在现代科学中也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比如,易经中的“阴阳”概念,在现代物理学中被广泛应用,它可以用来解释电荷、磁场等现象。
易经中的“五行”概念也被应用于中医学和农业等领域。
我们可以说,易经中的一些概念和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科学的价值。
易经中的一些解释和预测也被人们广泛应用于占卜和预测等领域。
这些应用虽然不能被科学证实,但是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它们却具有一定的迷信色彩。
比如,很多人会通过易经来预测自己的运势、婚姻、事业等。
这种预测的准确性很难被证实,很多时候只是一种心理安慰。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易经既包含科学的价值,也存在一定的迷信色彩。
我们不能因为它存在一些神秘的解释和预测就否定它的价值,但是我们也不能将它视为一种神秘的玄学。
我们应该以科学的态度去看待易经,既能够吸取其中的有益思想,又能够避免盲目迷信。
易经是一本充满智慧和谋略的书,它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
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去研究和探索它,既能够发掘其中的科学价值,又能够避免盲目迷信。
国学《易经》的智慧,生死枢机——六十卦之游魂卦与归魂卦
国学《易经》的智慧,生死枢机——六十卦之游魂卦与归魂卦六十四卦中,第35晋卦、第28大过卦、第36明夷卦、第61中孚卦、第5需卦、第27颐卦、第6讼卦、第62小过卦共八个卦,叫做游魂卦。
游魂卦的特点主要是变。
游的本意就是来往、不固定。
魂是飘忽不定。
所以游魂卦“变”是主象。
游魂卦是将八纯卦1、2、3、5爻,阳变阴、阴变阳而成的。
例如乾卦,将第五爻阳变阴,内卦乾变成坤,第四爻、六爻不变成晋卦。
将离卦第五爻阴变阳,内卦离卦变成坎卦,四、六爻不变,成讼卦,以此类推,反之回推到八纯。
游魂卦,是事物在本来的纯卦状态下,经过了一步一步自下而上,发展变化了五步之后,从量变即将发生到质变,仅仅保存了本卦的上爻不变的情况下,处于到底下一步如何变的时候,接着出现的一个境界和状态。
例如乾宫卦已经变了五步,已经到了剥卦状态,到了硕果仅存的时候,是彻底剥除这个硕果走向象征死亡的坤卦呢,还是逐渐恢复原来的乾宫卦里的阳气呢?这时候,如果顺其自然,就可能发生伏羲卦序中出现的现象,剥卦变化为坤卦。
如果生命事物在此关头,能够发挥生命事物的生命力和生命智慧,能够意识到回归本宫卦、恢复本宫卦的重要性,能够利用这最后的能量和形势,能够将五世卦中的四爻变回本宫卦的阴阳属性,剥卦就变化成了晋卦。
避免了死亡,却进入了一个游魂卦境界,可谓死里逃生,还有一线生机。
游魂卦是一个在死亡威胁面前,所作出的英明决策和断然行动,是一个求生存求发展的卦。
虽然说也是一个艰难的卦,是一个如一丝游魂随处漂荡的卦,是一个心无所安、身无所定的卦,但毕竟一息尚存。
只要有这一口气,魂魄会归来。
就乾宫的剥、晋、大有三卦而言,剥卦是乾宫五世卦,是硕果仅存,不允许这个硕果死亡,让这个剥上九的种子,在果实中发育保存,等到地面上太阳出现的时候,根据这种环境条件,然后决定什么时候生根发芽出土、上升。
这样,剥卦变成了晋卦。
晋卦之后,就一定是火天大有。
就一定会渡过五世时的衰老和游魂卦的心神不定、进退失据的境界。
当代易学精英 周易玄八字
周易玄八字:丙寅壬辰丁酉己酉按:《易经》,我国古老而又灿烂的文化瑰宝,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中华文化之根。
儒家奉《易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为“五经”,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孔子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康有为说:“老子之学,只偷得半部《易经》”。
春秋末期《易传》对《易经》进行了注释及发挥。
《易经》《易传》合称《周易》。
历代探索《周易》者甚多,从先秦至近代注释发挥《周易》之著达3000余部,对中国哲、史、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均产生了巨大影响。
如今,易经研究者已遍及世界各地,但在原理探索上仍无重大进展,实际应用容易趋向神秘主义,严重歪曲了易学的学术地位,阻碍了中华易学良性化发展的步伐,蒙蔽了易学的真正价值。
周易玄,一位出生于贵州金沙县一个名为沙土镇的80后少年,以天纵之才成为我国《易经》研究者中拥有相当成就的人。
他19岁撰述《周易唯象学》,据此阐释《周易》精髓,应重庆市国学书院邀请授课,引来一片哗然;20岁用《周易》思想汇通儒、道、佛诸家,提出知天命、识天命、改天命法则,创建《周易超级成功学》,用现代语言阐述古圣贤哲对人类终极关怀,对“成功”内涵重新定位,在全国范围内产生深远影响;21岁对天干地支深入研究,发现干支五行与人类社会、世间百态有密切对应关系,从而建立起《干支哲学》体系,其内容包括“干支人类社会学”、“干支人生规律学”、“干支人类生理学”、“干支人类心理学”四大体系;22岁受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邀请,为清华大学EMBA及清华国学班开设《干支哲学》课程,重点讲授干支文化,从而成为清华大学最年轻讲师并在国内多家高校开设讲座与课程,同年受聘加入重庆大学国学班专家团队。
媒体把周易玄誉为“中国当代第一国学少年”,目前(2011年4月)他也不过24岁。
请关注本期《国学少年周易玄》。
国学少年周易玄本报记者沈仕卫一个偶然机会,与贵州星海琴行董事长王小明及其同学贵州昆仑宝藏矿业集团董事长柏祥一起用餐,席间两人向我谈及周易玄,口中满是溢美之词,说周易玄无论算命卜卦都能信手拈来,并准确惊人,且对易学理论钻研十分透彻,受很多大学邀请讲学,还为国内外很多大公司担任顾问。
比易经更早的河图洛书,中国无字天书,江苏学者宣称将之破解(结绳记事、数字卦)
比易经更早的河图洛书,中国无字天书,江苏学者宣称将之破解(结绳记事、数字卦)《易经》被誉为大道之源,诸经之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总纲。
但较真地说,中华文化的源头不是《易经》,而是在文字出现之前中华民族探索世界的《河图洛书》。
上古伏羲氏时期,黄河中浮现一匹龙马,身上旋毛变成“一六居下,二七居上,三八居左,四九居右,五十居中”的图形,这就是河图,伏羲氏由此画出八卦。
大禹治水的时候,洛河中爬出一只乌龟,神龟背上长有纹、圈、点,自列成组,这就是“洛书”。
由于年代过于久远,古今无数学者想揭开河图洛书到底表达了什么,以及其真实用途,却一直未能解开。
随着岁月的流逝,河图洛书越来越神秘,被称为“无字天书”,遂成为千古之谜。
上世纪九十年代,江苏学者刘正英逼迫自己“回到”没有文字的上古社会,根据先民的表达条件与社会生产的需要,对河图洛书提出了一种合理的解释,并荣获中国艺术研究院成果奖。
01:上古史中一个难以解释的问题一万多年前的粟(小米),发现于北京门头沟区的东胡林,是北京大学和北京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一同挖出来的。
一万多年前的水稻,发现于湖南道县玉蟾岩。
1993年,中美联合考古队在道县玉蟾岩发现了世界最早的古栽培稻。
之后,逐渐向西传播到印度,中世纪引入欧洲南部。
早在八九千年前,先民就已经开始了较大规模的农业生产。
这时就出现了一个很难解释的问题:想要进行农业生产,前提是至少需要掌握粗糙的历法,以确定播种时间,而要掌握一定的历法知识,就必须进行长期的观察,然后加以归纳总结,这可能需要几百年时间的积累,那么在没有文字的时代,古人如何记载观察数据,确立历法之后又如何记载的春夏秋冬呢?与此同时,无论狩猎还是农耕或其他活动,还面临一个方向的问题,没有文字的时代,古人又是如何记载东南西北的呢?考虑到河图洛书在上古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刘正英判断河图洛书或许与这些问题息息相关。
02:古人到底如何结绳记事?《周易·系辞》云:“上古结绳而治”。
《周易》(国学权威经典)之名人评《易》
中国政治家毛泽东说:“中国古人讲‘一阴一阳之谓道’,不能只有阴没有阳,或者只有阳没有阴,这是古代的两点论,形而上学是一点论…… ”
中国史学家郭沫若说:“《易经》是一座神秘的殿堂。”
科学家钱学森把《易经》称为“科学的经典”。
中国的杨振宁、李政道的论文《不对等定律》获得诺贝尔奖,他们自称这个发现得益于《易经》的启示。
黑格尔是德国大哲学家,在哲学领域有着非凡的贡献,也是唯心主义哲学的代表。他对《周易》的评价,也重点是从哲学角度来看,他说:“《易经》代表了中国人的智慧。就人类心灵所创造的图形和形象来找出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这是一种崇高的事业。”
世界著名信息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查理森•威尔海姆谈到:知识经济正在改变着我们的时代,但是许多人并不知道,带给我们巨大冲击的这次革命,实在受惠于中国古代的伟大经典——《易经》。《易经》中包含的信息论思想,不仅启发我们的科学家创造出了计算机,而且正在成为越来越多普遍西方人日常生活的决策指南。
《易经》是世界四大元典之一,四大元典分别是中国的《易经》、西方的《圣经》、印度的《吠陀经》、阿拉伯的《古兰经》。
那么,《易经》在国学经典里又处于何种地位呢?请看下集:《易》处何位。
黄鉴《易魂》学习资料
学生已收到资料,谢谢!
收到书后,我马上读之,爱不释手。正好明天出差去昆明,即按发车时间起《升》之《师》卦:。
直观卦象,发车时间恰好8:50分,用卦主风,此去一帆风顺。可到了机场,体卦《坤》静、主止。由于去得早,需等待,再看互卦,体互震和体异性,主女性,申月弱,互用兑为二数,直观两位女性,和我一起去昆明。由于变卦坎为险,体坤主止,又不走,主迟。当时我又看天气,要下雨之象,故认为因天气会延误航班。用巽克体坤,坤主腹,见用互兑,兑主口。由于误点必会饿肚。听得广播声说:“原12:00的航班,改为12:45分,心中感到真高兴!决定和他俩人去填填饥。由于用互泄体,卦显示必由我请客。互卦数为6,可能是60元,我三人进餐,吃完问价,老板说每碗20元。我反思,这也是定数,结果由我付款60元。
黄老师:
您好!近安!
在今日物欲横流急功近利的风潮中能享受到这样清新古朴圣洁瑰丽的论文和易例,确是一种高山流水的真音、阳春白雪的典雅!
今见“易魂”眼界大开,壮我信心,缘乎、运乎、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您能把繁杂卦象,有血有肉有机地生动活泼地联系在一起,独树一帜,开创了易学界的新境界,真是了不起。为众多学者和学子,指迷开悟,为人师表,易德高尚,把易学从神秘回到平凡,从天国回到人间,无愧于大师的风范与品格。而今之学人,如不能承前启后的发扬光大华夏绝学,不能把“她”推向世界民族之村,确愧对几千年来前仆后继的易学前辈的祖宗们。
尤其是99年我先后在广州哈尔滨等地方对学员进行了面授辅导利用旅途的方便在学员的安排下先后游览观光了广东汕头海湾大桥汕头大学广西北海市及桂平市的西山风景区重庆红岩村浙江兰溪的诸葛村武义的刘伯温八卦村黑龙江大庆市王铁人纪念馆美丽的辽宁大连市河北平山县西柏坡革命纪念地等
古人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意即从书中学习前人的知识经验,从游历中领悟,开启智慧。近三年的传道、解惑的讲学生涯,使我遍游祖国大地。尤其是99年我先后在广州、哈尔滨等地方,对学员进行了面授辅导,利用旅途的方便,在学员的安排下先后游览观光了广东汕头海湾大桥、汕头大学,广西北海市及桂平市的西山风景区,重庆红岩村,浙江兰溪的诸葛村、武义的刘伯温八卦村,黑龙江大庆市王铁人纪念馆,美丽的辽宁大连市、河北平山县西柏坡革命纪念地等。然后又参观云南昆明世博园,令人神往的西双版纳……。这万里之行,丰富了我的见闻,接触了各方面人士,使我这一作学问的人得以向山河草木、向大众学习,从而处处见"道",时时得"道",思维灵慧大开,我又随之将所得所悟用于实践予以验证、总结,再实践、再总结、再提高、不断上升前进。古人言:"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但是秀才若出门更知天下事。
《易经》究竟是不是迷信?
《易经》是一部中国古代经典著作,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
它是中国古代哲学、文化、宗教、医学、农学等多个领域的重要参考书,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人对《易经》的价值和作用产生了质疑,认为它是一种迷信。
那么,《易经》究竟是不是迷信呢?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迷信。
迷信是指一种无法用科学方法验证或证明的信仰或观念。
迷信的特点是缺乏科学依据,信奉者不顾常识和实际情况,盲目追求一种超自然的力量或效应。
《易经》并不是一种迷信。
它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思想内容丰富、深刻,包含着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思想,如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
这些思想不仅具有哲学性质,而且具有实践性质,对于指导人们的生活和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需要了解《易经》的实际运用。
《易经》不仅是一部哲学著作,更是一种实用的工具。
它可以用来预测天气、农作物收成、人事变动等,被广泛应用于古代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
虽然这些应用方法在现代看来有些神秘,但它们都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和实践经验,不是简单的迷信。
比如,《易经》中的卜筮术语,如“卦”、“爻”等,都有着明确的含义和运用规则。
这些规则和方法虽然不能完全用科学方法解释,但它们是古代智慧的结晶,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我们需要了解现代科学对《易经》的认识。
现代科学虽然不能完全解释《易经》中的一些概念和方法,但它们并不与科学相悖。
比如,《易经》中的五行学说,可以用现代科学的物质循环、能量转化等概念来解释。
而《易经》中的阴阳学说,则可以用现代科学的波粒二象性、相对论等概念来解释。
这些解释虽然不能完全涵盖《易经》的全部内容,但它们表明了《易经》的思想和现代科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和共通之处。
《易经》并不是一种迷信。
它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实用价值。
虽然它的一些应用方法在现代看来有些神秘,但它们都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和实践经验。
易经的历史
易经的历史易经的历史《易经》最初用于占卜和预报天气,但它的影响遍及中国的哲学、宗教、医学、天文、算术、文学、音乐、艺术、军事和武术等各方面,是一部无所不包的巨著。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易经的历史,欢迎阅读!传统的说法周易的成书时间历来颇多争论。
传说远古的伏羲创八卦、夏禹将其扩充为六十四卦,六十四卦被记载在《连山》一书,《连山》以“艮”为第一卦。
到了商朝,六十四卦的次序被重新排列,被记载在《归藏》一书,以“坤”为第一卦。
依据司马迁《史记》的记“囚羑里,盖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
”,后人因此认为《易经》是商朝末年、西周之初的时候确立,是周文王奠定了《易经》以“乾”为第一卦,并为每一卦写下“卦辞”(卦象的解释)。
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周公旦则被认为是“爻辞”(每一爻的解释)的创立者。
卦辞和爻辞的内容不单影响周朝的历史,也影响到“诗经”的文学风格。
易傳主条目:十翼根据《史记》,春秋时期孔子对《周易》有所阐述与解释,参与了〈彖传〉(上下两篇)、〈象传〉(上下两篇)、〈系辞传〉(上下两篇)、〈文言传〉、〈序卦传〉、〈说卦传〉、〈杂卦传〉等篇章的编辑[5]。
共有十篇,称为“十翼”。
到了汉武帝以后,“十翼”被称为《易传》,并被列为《易经》的一部分。
《易传》为孔子所作,但也有学者认为是集体创作。
宋代欧阳修提出《易传》不是同一人所作。
清初学者惠栋说:“栋四世咸通汉学,以汉犹近古,去圣未远故也。
《诗》、《礼》毛、郑,《公羊》何休,传注具存;《尚书》、《左传》,伪孔氏全采马、王,杜元凯根本贾、服;唯《周易》一经,汉学全非。
”[9]。
当代的学者认为《易传》里面的篇章最早出现于中国战国时期,但亦有部分篇章是西汉年代所著。
近代研究在近五十年,出现了新的《易经》历史研究,西方和中国的学者根据商、周朝的占卜用的兽骨和龟甲上的甲骨文,青铜器上的钟鼎文以及其他史料研究。
1973年,湖南长沙的西汉马王堆出土了将近完整的、公元前二世纪的《易经》、《道德经》和其他书籍,是现存《易经》的最早版本,并包含了以前一直被认为是孔子所著的〈系辞传〉上、下,但并不包括《十翼》其他的部分。
追问·溯源·创造--序刘明武著《换个方法读易经》
追问・溯源・创造-序刘明武著《换个方法读易经》阎纯德一部《易经》,从古至今,吸引了无数中外研究者,刘明武是其中之一。
但是,他的研究实在,在当下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易经》传播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历来人们都称赞它博大精深,是“大道之源,群经之首,设教之书”,是阐述天地世间万象变化的古老经典,是认识和预测世界、把握世界规律与理论之涵盖万有、纲纪群伦、广大精微的古代文明百科全书。
这部中华民族数千年智慧凝聚的天下之公器,一直影响着中华文明的发展,我国近代哲学、史学、文学、宗教、天文、地理、中医、农学、文字、数术、民俗几乎所有领域无不受其影响……《易经》作为人类“公道”,延续至今,不仅有本土易学,还有国际易学。
国际易学,且不说汉唐以降,东亚日本和朝鲜半岛学人对于《易经》的青睐与研究,始自9世纪至今,耶稣会士汉学家,欧美汉学家和学者就从未断过对《易经》的?译与研究。
1687年7月23日来到中国的法国耶稣会士白晋(Joachim Bouvet,1656~1732年),他的《易经总旨》(Idea Generalis Dodrinae libri Ye Kin)是《易经》西传的第一个版本。
《易经》英译始于麦丽芝(Canon Thomcs R.H.Meclatehim)1876年的译本。
仅在22世纪,在异国他乡安家落户的《易经》译本和研究就有192多部一欧洲22余部,亚洲9部,美国及加拿大53部。
英国汉学家理雅各(James Legge)、翟理思(Herbert Allee Giles)、魏莱J Arthur Waleg)、艾约瑟J Joseph Edkins)、闵福德J John Minford)、蒲乐道(John BlofeM),德国汉学家卫礼贤(Richard Wilhelm),美国汉学家林理彰J Richard John Lynn)、夏含夷(Edward Louin Shaughnessy)、卢大荣神父(Richard Rutt)、裴松梅(Margaret J.Pearson)及俄国汉学家K.k.尤.康.楚紫气(又名尤.康.休茨基,MnuaH KoHCTaHTHHOBuq inynKuu)等,都是翻译和研究《易经》的著名汉学家。
上古《三易》是什么?
上古《三易》是什么?易学知识:上古《三易》是什么2008-03-23 21:19:44| 分类:国学基础知识文化大观园的日志- 网易博客古有“三易”之说,何谓“三《易》”,通常我们提到《易经》,就很自然地知道是指《周易》这本书。
因为中国文化,自经孔子删《诗》、《书》,订《礼》、《乐》以及编写鲁国史书《春秋》以后,冠以《周易》一书,统称六经(后因《乐》丢失所剩书籍即:《诗》《书》《礼》《易》《春秋》并称五经),《易经》成为六经之首。
自秦、汉以后,研究易学的,对于《易经》一书命名的内涵问题,就有“三易”之说的异同出现了。
《周礼·春官》曰:“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
其经卦皆八,其别卦皆六十有四。
”这里所说的《连山易》、《归藏易》,其书在汉初亡佚,现无据可考,难度其详。
从此,《连山》与《归藏》成为中华文化领域里的一件千古之谜。
根据《周礼·大卜篇》对于“三易”的涵义,是指上古以来直到周代初期之间的《易经》学术思想,约分为三个系统:《连山易》、《归藏易》、《周易》。
古代关于三易的说法不一:一说伏羲连山易、神农归藏易、黄帝乾坤易;伏羲时代的易学是《连山易》,首先以艮卦开始,象征“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
意思是指人类的文化和文明,都以大地为主,万物皆生于地,终又归藏于地。
一说神农连山易、黄帝归藏易、周代周易;此说,认为上古的神农氏世系名“连山氏”,又名“列山氏”。
所谓“连山”,便是“列山”的音别。
黄帝的世系又名“归藏氏”。
《归藏易》相传为轩辕黄帝所作。
周代人文文化的开始,便以现在留传的《周易》为宝典,首先从乾、坤两卦开始,表示天地之间,以及“天人之际”的学问。
一说夏朝连山易、商朝归藏易、周代周易。
东汉的大儒郑玄《易赞》及《易论》云:“夏曰连山,殷曰归藏,周曰周易。
”他认为夏代的易学是《连山》(故《连山易》又称《夏易》),殷代的易学是《归藏》(又称《殷易》)。
当然,周代的易学便是《周易》了。
易经国学探索宇宙的奥秘
易经国学探索宇宙的奥秘截止至目前,宇宙的奥秘依然是人类心灵中最庄重而神秘的话题之一。
古人在探索宇宙的过程中,以他们独特的智慧和洞察力,从哲学、宗教、科学和文学等多个角度进行了深入研究。
在易经国学中,我们可以找到关于宇宙奥秘的一些有趣而引人思考的理论和观点。
本文将从易经国学的角度出发,分析探索宇宙奥秘的重要性,并介绍其中一些对宇宙认知的观点。
易经国学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融合了哲学、政治、伦理和卜筮等多个领域的智慧,具有非凡的启示作用。
易学的核心思想是“天人合一”,认为人与宇宙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人从宇宙中汲取智慧和能量,并影响着宇宙的运行。
易经国学的研究不仅仅是对于历史文化的探索,更是为了理解宇宙的奥秘,感悟人生的真谛。
在易经国学的体系中,宇宙被描述为一个由两种力量构成的系统:阴和阳。
阴阳的理论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这两种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力量所构成的。
这种力量的变化和运行规律形成了一种既简单又复杂的生态系统,以“易经八卦”为代表的体系就是对这种力量关系的精细描述和模拟。
通过研究易经八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宇宙中万物的生成、变化和消亡。
易经国学提供了一种解释宇宙奥秘的方式,即通过模拟和预测宇宙的运行规律。
这种方式的核心是卜筮,通过对卜筮的解读和分析,人们可以探寻宇宙的秘密和人生的方向。
卜筮在古代被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包括政治、战争、命运和求贤等。
通过卜筮的结果和变化,人们可以得出一些关于宇宙奥秘的推测和猜测,从而为他们提供有关宇宙本质和人生意义的一些线索。
除了卜筮,易经国学还通过对文字和符号的解读来揭示宇宙奥秘。
易经的八卦符号和文字是对宇宙规律的一种象征性的表达,每个符号都代表着宇宙中某种特定的力量或者状态。
通过对这些符号和文字的解读,人们可以阐述宇宙的结构、运行规律和体系。
例如,易经中的“乾”是代表着天、创造和动力的符号,而“坤”则象征着地、稳定和静态。
通过对这些符号的理解,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宇宙的构成和发展。
易经令人琢磨不透,却吸引无数人研究,其最大魅力是什么?
易经,是一部源远流长的中国古典哲学经典,自古以来就拥有着无数的研究者和爱好者。
它的魅力是什么?为什么它能够吸引无数人研究,却又让人琢磨不透呢?
易经的魅力在于它的智慧与深度。
易经不仅仅是一部占卜书,更是一部哲学经典,它探讨了人类存在的意义、道德、宇宙的本质等深刻的问题。
易经中的八卦和六十四卦,不仅仅是一些符号和象征,更是一种哲学思想的表达。
易经中的“天人合一”、“阴阳平衡”、“顺应自然”等思想,也是我们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智慧和思考。
易经的魅力在于它的神秘性。
易经中的卦象、爻辞、卜筮等,都让人感到神秘而又神奇。
这种神秘性吸引了无数的研究者和爱好者,他们不断地探索、研究,试图揭开易经的神秘面纱。
而这种神秘性也让易经成为了一种流行文化,它出现在了电影、小说、游戏等各种文化形式中,成为了人们心中的一种符号和象征。
易经的魅力在于它的实用性。
易经不仅仅是一部哲学经典,更是一种实用的工具。
在古代,人们利用易经进行卜筮、决策、治病等。
而在现代,易经也被应用到了各个领域,如商业、管理、心理学等。
易经中的八卦和卦象,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和周围的环境,从而更好地应对问题和挑战。
易经的魅力在于它的智慧、神秘性和实用性。
这些特点吸引了无数的研究者和爱好者,也让易经成为了一种流行文化和符号。
易经不仅仅是一部古代经典,更是一种智慧的传承和文化的传承。
在今天的社会中,我们仍然需要易经所传递的智慧和思想,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挑战。
中国出土证据,直接证明《易经》早在8000年前已经成熟
中国出土证据,直接证明《易经》早在8000年前已经成熟按照国家溯源工程,必须追根溯源,找到中国文化的源头。
只有找到源头,中国上古史许多迷茫现象才能得到科学解释。
种种证据表明,《易经》是中国文化、中国文明、中国哲学、中国科学的源头,也就是中华民族人文历史源头。
《易经》何时出现,何时成熟,我们已经找到了证据,证明《易经》在8000年前就成熟了,在没有文字记载的上古时代,易经怎样出现,怎样传承,当然无法知道。
我们只能依靠考古资料、考古证据,在这些证据中寻找证明《易经》存在的根据。
《山海经》,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记载中国上古史史料的书籍,我们在《山海经》中,完全可以读懂中国的上古史。
公元前一万年一一公元前七千年,辽宁省阜新市查海遗址,占地面积为3万平方米。
发掘半地穴式房址55座,墓葬13个及57个窖穴,灰坑。
有的窖穴用来存储谷子。
房址为半地穴式,劈凿在花岗片麻岩上,方向一致,密集有序,排列成行,呈方型圆角半地穴式,按使用功能分大、中、小三种攒尖结构房屋建筑。
这是当时住房。
这个考古证据说明,此时中国古人已经告别韩非子所说的“有巢氏”,出现定居村落,进入了农业时代。
出土的玉器为玉玦、匕形器,质为透闪石软玉,是中国较早的真正玉器。
这个证据说明,此时贵族阶层已经脱离愚昧,懂得玉的珍贵,发明玉加工技术,已经出现美的文明。
出土的陶器有龙纹陶片,蛇纹陶片,蟾蜍纹陶片,蛇衔蟾蜍陶罐,鼓腹罐,陶杯。
这些陶器表现出惊人的艺术构思和艺术创作,此时已经出现了美术家专用户,并且代代传承。
看看这些创作,蛇衔蟾蜍陶罐,为一侧浮雕单体蟾蜍,用写实手法塑成,蟾蜍大肚子,四肢张开,采用压印窝点纹饰于蟾蜍身上。
另一侧浮雕蛇衔蟾蜍图案,蟾蜍四肢展开,做扑状,蛇衔蟾蜍右下肢,蛇尾下甩,蛇背鳞和两侧腹鳞为压划短线纹。
这些艺术品拿到今天也是珍品。
出土30个陶杯各异,为红褐、灰褐色,大小不一,有的杯子腹部是斜的,有的是直的,还有的腹部带着一点弧度,口径、底径和高比例都很协调,口径大约是4.5厘米—10厘米,底径3.5厘米—6厘米,高6厘米—10厘米。
听刘一显老师解读千古奇文《易经杂说》的通达知变
财学院COLLEGE86投资与理财01 May 2019读书READING听刘一显老师解读千古奇文《易经杂说》的通达知变3月30日,由启承转合和熵一资本联合举办的第20期公益读书会如期举办。
这期读书会我们邀请到的是资深品牌策略专家、《易经》应用实践专家、《易经设计学》理论创始人刘一显老师。
刘一显,毕业于北京大学,曾任职国内大型上市公司品牌总监多年,后创立百家(北京)品牌顾问机构、紫玄(上海)传媒机构。
他运用《易经设计学》理论,常年为雀巢(中国)、中美史克、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以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著名高校提供品牌顾问和视觉创意等全案服务,曾连续两届为“世界佛教论坛”提供VI全案策划。
《易经杂说》是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有关《易经》的讲记,包含了《易经》的一般知识、与之相关的一些问题,以及对六十四卦(始“乾卦”,终“未济卦”)的解说。
孔子在《礼记》的《五经解》中,提到《易经》这门学问时说:“洁静精微,易之教也。
”“清静精微”这四个字看起来很简单,但它的含义却是很广。
“洁静”包括了宗教的、哲学的含义,就是说学了《易经》这一门学问,它心理的思想、情绪的变动,是非常清洁而宁静的。
“精微”两字则是科学的,所以学《易经》的人,头脑要非常冷静。
历史上亦有汉朝的王凤、唐代的虞世南推崇《易经》说:“不读《易》,不可为将相。
”也就是说不学《易经》的人,不能做一个很好的宰相,亦不能做一个很好的大将。
那么,《易经》为何有如此玄妙之处呢?刘一显老师指出,《易》道之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
此次读书会,刘一显老师给大家揭秘的便是“天道”的规律,以及我们如何运用这些规律,顺势而为,趋吉避凶,提升自己的生命品质。
首先,从《易经》的观点出发看宇宙的万事万物——人生也好,情绪也好,思想也好,都有它的原则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投资与理财Investment&Finance87和道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易经》被称为众经之首,它是我国文明的源头,也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地位至高无上。
《易经》是一部占卜的书,通过它可知过去,可知现在,更可知未来,真是奇哉怪也。
《易经》区区五千多字,却包罗万象,整个世界都在其中。
其深不可测,其奥妙无穷尽。
自《易经》产生之后,多少人皓首穷经,首皓了,《易经》未穷。
《易经》从产生到现在,还未有人真正懂。
《易经》为什么那么难呢?《易经》是古代卜官写的,与文王、周公无关。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易经》连帝、王、诸侯等用某一爻做某事,如帝乙用《泰》六五爻来嫁妹,作者都知道,一定是帝王身边的卜官才那么清楚。
《易经》为什么写得那么隐晦呢?卜官为了世世代代垄断占卜,保住饭碗,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使占卜之法秘不外传,所以写得晦涩难懂。
后来不知什么原因,占卜古法失传了,《易经》就成了千古之谜。
我们看到的《易经》,作者只是轻描淡写占断的结果,至于占卜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推理的过程,作者只字未提。
所以,单凭《易经》提供的文字,是无法解开《易经》的,这就是许多人错解《易经》的原因。
《易经》只是易学冰山之一角,在一角的下面,还隐藏着大量的易学知识。
我们必须把隐藏的易学知识整理出来,找回上古占卜之法,才能解开《易经》千古之谜。
上古占卜之法到哪里找呢?我们还是回到故纸堆里找吧。
《尚书》是我国最古老的书。
《尚书·洪范·九畴》记述了上古时代占卜的基本情况,虽然简略,但仍可窥一二。
《尚书·洪范·九畴》说:“七、稽疑:择建立卜筮人,乃命卜筮。
曰雨,曰霁,曰蒙,曰驿,曰克,曰贞,曰悔,凡七。
”又说:“身其康强,子孙其逢,吉。
”复杂的占卜,简单的记载,说明当时的人们对占卜也是不甚了解。
从上面我们得到两个有用信息,“曰克”是指五行的相克;“身其康强,子孙其逢,吉。
”意思是卦体强旺,逢子孙则吉。
此处的“身”是指卦身、卦体,不是指人的身体。
如《诗经·氓》:“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你卜龟占卦,卦体没有灾祸。
此处的“子孙”是指卦的子孙,不是指人的子孙后代。
何为子孙?我生者为子孙。
如水生木,木是水的子孙;木生火,火是木的子孙;火生土,土是火的子孙;土生金,金是土的子孙;金生水,水是金的子孙。
《尚书·洪范·九畴》记述的是大禹时代的事,说明在上古时代,人们是用阴阳五行的生克制化来占卜的。
阴阳五行的思想最迟在黄帝时已产生。
黄帝姓轩辕,之所以被尊称为黄帝,是因为轩辕禀有土德的瑞征,土色黄,所以轩辕被称为黄帝。
金德主义,木德主仁,水德主智,火德主礼,土德主信,所谓“五常”观念,在黄帝时已非常流行。
所以在大禹时代,用阴阳五行占卜是完全可能的。
用五行进行占卜的方法是怎样的呢?五行和八卦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呢?其方法是:八卦有八卦的五行,爻有爻的五行。
如乾、兑居西北,五行属金;震、巽居东,五行属木;离卦在南方,五行属火;坎卦居北方,五行属水;艮、坤在中央兼西南,五行属土。
这是卦的五行所属;每卦的爻,也分属不同的五行。
乾卦初爻是子水,二爻是寅木,三爻是辰土,四爻是午火,五爻是申金,上爻是戌土。
离卦初爻的五行是卯木,二爻是丑土,三爻是亥水,四爻是酉金,五爻是未土,上爻是巳火。
这就是“纳甲”,把花甲纳入八卦中。
这样,卦的五行和爻的五行就构成或生或克或比和的关系,克我的叫官鬼,如金克木,金是木的官鬼;我克的叫妻财,如木克土,土是木的妻财;生我的叫父母或印绶;如水生木,水是木的父母或印星。
我生的叫子孙或食神伤官,如火生土,土是火的子孙。
和我相同的就是兄弟或姐妹,又叫比肩或比劫。
如甲木和乙木,大家都是木,是兄弟关系,又叫比劫。
这样,就产生了“十神”。
“十神”各有其有趣的属性,在这里不作介绍。
知道了卦的五行和爻的五行,如何分析吉凶呢?易的最基本原则是中和,五行气旺的要抑制,五行气弱的就要扶持,这和中医一模一样。
如果卦身旺,就喜官星、财星、子孙伤官耗其旺气,所以,“身其康强,子孙其逢,吉。
”如果卦身弱,就喜父母印星生身或兄弟比劫帮身。
如何知道卦身旺衰呢?这就需要知道八宫八卦。
八宫八卦前六卦身旺,喜财官食,后两卦即游魂卦和归魂卦身弱,喜父母印星或兄弟比劫来帮身。
下面我以《离》为例,作简要说明。
上爻兄弟巳火世爻初爻父母卯木三爻官鬼亥水应爻四爻妻财酉金五爻子孙未土二爻子孙丑土《离》卦属离宫第一卦,五行属火,火旺,称得上“身其康强”。
六二爻的五行是子孙丑土,《易经》对六二的判断是:“黄离,元吉。
”黄是土的颜色,是指土的意思,土是离火的子孙,土能生金,《离》有财了。
《离》卦火旺,有子孙生财泄其旺气,所以大吉。
综合起来就是“身其康强,子孙其逢,吉。
”《离》的卦辞说:“畜牝牛吉。
”畜养母牛吉祥,为什么呢?六二“黄离,元吉”,六二的五行是子孙丑土,丑的生肖是牛,阴爻阴位得正,所以畜养母牛吉祥。
很明显,《易经》是根据阴阳五行的生克制化写的,是有严格的规律可循的。
易学古法就是这样的。
再看下面的例子,《易经》关于疾病的论述:《豫·六五》:“贞疾,恒不死。
”六五爻的五行是官鬼申金。
《无妄·九五》:“无妄之疾,勿药有喜。
”九五的五行是官鬼申金。
《鼎·九二》:“鼎有实,我仇有疾,不我能即,吉。
”九二的五行是官鬼亥水。
《丰·六二》:“丰其篰,日中见斗,往得疑疾,有孚发若,吉。
”六二爻的五行是官鬼丑土。
《兑·九四》:“商兑未宁,介疾有喜。
”九四的五行是喜神子孙亥水,与之对应的初九的五行才是官鬼巳火。
官鬼克我,古人占卜,全以官鬼为疾病,以克官鬼的子孙为喜神,为治病的药。
上述关于疾病的论述,都与官鬼有关。
此外,《易经》谈到“有孚”往往与土有关,土德主信;“匪寇婚媾”是不宜成婚的意思,《易经》谈到“匪寇婚媾”时,往往与兄弟劫星旺有关,或与伤官见官有关;征战与持世食伤制煞有关,或与五行气旺有关……《易经》是根据阴阳五行的生、克、制、化写的,和上古方法一模一样,是有严格的规律的。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情况出现了变化,史书上所载的占卦,都是根据卦象或《易经》的爻辞来分析吉凶的,上古时的断卦方法荡然无存,易学古法遗失的痕迹十分明显。
孔子作为易的传人,“序彖、象、说卦、文言”,但由于古法的遗失,孔子对易所知不多。
上古易学是用阴阳五行的生、克、制、化断卦的,《易经》也是根据阴阳五行的生、克、制、化写的,而孔子不知纳甲、不知卦的五行、六亲、十神,只根据卦象和爻的承、乘、比、应来解卦。
上古易学是讲占卜的,孔子却拿来大谈特谈道德,真是“下笔千言,离题万丈。
”不懂阴阳五行,对《易经》是没有发言权的。
孔子所作的《十翼》全是错误的。
朱熹说:“八卦之画,本为占筮。
”又说:“如果未有许多《彖》、《象》、《文言》的说话,方见得易之本意,只是要作卜筮用。
”朱熹此说,真可谓真知灼见。
由于古法的遗失、孔子的误导,后人解错《易经》是在所难免的了。
后来郑玄的象数易、王弼的义理易、朱程的易学、清末民国初常秉和的互卦、现代台湾孙振声的《白话易经》……由于脱离阴阳五行的古法,从古到今所有解易的书全是错误的。
《易经》成了千古之谜。
用五行解卦,又应怎样解呢?下面我以《蒙》卦为例,解一卦给大家看看。
上爻父母寅木初爻父母寅木应爻三爻兄弟午火四子孙戌土世爻五爻官鬼子水二爻子孙辰土蒙:亨。
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
利贞。
译文:蒙卦亨通。
不是我求蒙昧的幼童,而是蒙昧的幼童来求我。
初次占卜就告诉他,接二连三地占筮,就是亵渎,亵渎则不告诉他。
利于占卜。
解释:蒙是蒙昧的意思。
本卦为什么蒙昧呢?蒙卦属离宫第五卦,五行属火,六四子孙戌土持世,初爻父母寅木应之。
每卦的第五爻是主爻,往往决定该卦的性质。
蒙卦的主爻是官鬼子水,身旺逢一位官鬼居六五天位,官星、印星都是学术之星,本应聪明,不蒙昧,可惜六五官鬼子水被九二子孙辰土合去,子辰半合水局,土水混杂,因而蒙昧。
且世爻也是子孙戌土,子孙多不得一,九二子孙辰土前往合住六五官鬼子水,因而是蒙昧的幼童。
应爻初六父母寅木阴爻阳位不正,是偏印,偏印又主教育,所以《蒙》卦又有启蒙教育的意思。
《蒙》卦亨通,是因为主爻六五煞星子水有制服,利于政事。
“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是指子孙辰土前往合官鬼子水,而不是官鬼子水前往合子孙辰土。
占卜的原则是:初次占筮就告诉他,接二连三地占就是亵渎,亵渎则不告诉他。
《蒙》卦因为主爻煞星子水有制,所以利于所占。
初六: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
以往吝。
译文:启发蒙昧,利于用刑罚,不妨用桎梏,前往会有难。
解释:初六的五行是父母寅木,是偏印,偏印主教育,所以是启发蒙昧。
寅木克子孙戌土,子孙受克,即是受刑,所以利于用刑罚,如桎梏这些东西。
因世爻应爻相克,所以前往有难。
九二:包蒙,吉。
纳妇吉,子克家。
译文:包蒙,吉祥。
娶妇吉祥,儿子能兴家。
解释:“包”者,合也。
九二子孙辰土与六五官鬼子水相合,子辰半合水局,所以九二被称为“包蒙”。
九二是子孙辰土,六五是官鬼子水,土克水,六五官鬼子水被九二子孙辰土制服,子孙又叫食神,食神制煞,所以吉祥。
辰又是水的墓库,六五官鬼子水入辰墓,子水是煞星,是煞星入墓。
煞星入墓会有什么后果呢?如果是女问卜婚姻,遇到煞星入墓,必配贵夫。
为什么呢?因为煞星是小人,偏激霸道,必须制服,才能为我所用,否则会对我产生危害。
另外,子辰合水局,火以水为官,官旺,女命以官星为夫星,官旺则旺夫,此妇宜娶。
所以易说:“纳妇吉。
”九二子孙制煞有用,所以子女能兴家。
启蒙的话题还未说完,怎么又扯到娶妻、子女的事了?原来《易经》是根据各爻的生克制化而写的,碰到什么就说什么。
由此可证:纳甲世应确是古代遗法,《易经》确是根据阴阳五行的生克制化写的。
六三:勿用取女,见金夫,不有躬,无攸利。
译文:不能用此爻来娶妇,见了有钱的“金夫”,就会忘了自己,无所利。
解释:六三兄弟午火阴爻阳位不正,是阴性的兄弟,所以是姐妹不是兄弟。
六三姐妹午火由于得到上九父母寅木之生,午火有气而旺。
兄弟或姐妹又叫劫星,因为兄弟会分我的财。
劫星旺则财不旺。
男命以财为妻,男占婚姻要财旺,现在劫星旺而财不旺,所以此女不宜娶。
贪财好利、不劳而获是劫星的本性,所以会有“见金夫,不有躬”的情况出现。
六四:困蒙,吝。
译文:困蒙,艰难。
解释:六四非常困难,所以这一爻叫“困蒙”。
六四为什么会非常困难呢?六四的五行是子孙戌土,蒙卦火旺,逢子孙戌土生金为财,本应不困,但应爻为初六父母寅木,寅木克破子孙戌土,戌土不能生金为财,所以非常贫困。
六五:童蒙,吉。
译文:童蒙,吉祥。
解释:“童蒙”是蒙昧的童孙的意思。
六五被称为“童蒙”,是因为六五的五行是官鬼子水,官星本是聪明、学术之星,但被九二子孙辰土合去,土水混杂,又有子孙戌土持世,子孙多不一,所以蒙昧。
又因子孙来合,所以称为“童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