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二_专题四完整版.ppt

合集下载

人教版必修二高中历史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共19张PPT)

人教版必修二高中历史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共19张PPT)

永乐二年(1404年)正月,禁民下海。时福建 濒海居民,私载海舡(chuán ),交通外国,因以 为寇,郡县以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 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永乐实录》卷二十七
顺治元年,清政府颁发“迁海令”,将北起山 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华里,并且将所 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 货物不许越界,时刻瞭望,违者死无赦。
4、根本目的:为了维护封建统治 5、表现
(1)汉朝:汉武帝打击富商大贾的势力
①措施
②原因
材料一:汉初,社会经过长期战乱,经济凋敝,富商大贾乘机 囤积居奇,操纵物价。汉武帝推行一系列经济政策,包括:货 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以及向工商业者 加重征税等。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
材料二: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
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
过吏势,以利相倾……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5、表现
(2)明清时期
①明太祖:告谕户部大臣,理财之术在于“使农 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
②雍正帝:强调“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 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 耕稼之人”,要求官员留心劝导,让百姓重视本业。
氏族公社 井田制
所有制
(土地国有)
封建土地 所有制
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含义:重视农业,限制工商业的经济政策
中国封建社会最基本的经济政策
2、首倡者:商鞅(在秦国变法时)
农业
工商业
生产粮食布帛
脱离农业生产
本业
末业
鼓励
限制
3、原因
①商业的发展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 业生产甚至危及政权统治。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课件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课件

代 C.投资工商业风险大
的 经
D.经营土地风险小、获利高



A

4 4.鸦片战争前夕,清政府实行的
课 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是(

A.禁绝中国对外贸易

B.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C.一概排斥西方事物

D.封闭边界、固守疆域


政 策
B
第 5.我国历代封建王朝推行重农抑
4 商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

C.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 ①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出现) 根本
经 D、都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土地兼并;
济 D.其根本目的是减轻农民的负担 8.下列关于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
⑵西汉:严格控制民营商业,加征重税。
8.下列关于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
政策 A 明清时期“衣食租税”的土地经营盛行,根本上是因为(
A.经济基础决定的
古 B.统治者的心态决定的
代 C.中外关系决定的
的 D.阶级关系决定的

济 政
A

第课4 8不A..正下有确列利的关于是于农古业(代的重发)农展抑商政策的评价,
B.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古C.有利于封建社会的稳定
代D.有利于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


济 政
D


4 9.历史上清朝的“十三行”指 课 的是 ( )

14.封建所有制的束缚。(根本原因)

2.自然经济的限制作用。
3古代.封建政府的压制。清政府实行“重农抑商” 政的策,采取许多妨碍手工业生产和资本主义 萌经芽发展的措施如:闭关锁国等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共44张PPT)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共44张PPT)

主张或观点
“仁”,以“德”教化人民,以“礼” 治国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善于启 发学生思考 “仁政”;“民贵”“君轻”思想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并能互相转化; 主张“无为”
“非攻”、“兼爱”
“法治”、强化中央集权和君主的权力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事备而后动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 根本原因。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古代? 生产工具?
是人们在生产劳动中作用于劳动对象的人工制造物。
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_能__否__制__造__工__具
根据考古资料显示,生活在距 今170万年以前的云南元谋人,是 人类祖先中最早使用工具的。人类 祖先最早使用的工具是石料制造的 石制工具。有目的地制造工具和使 用工具,使人类与动物区别开来。
观察下列图片,你从中获取的信息主要是
图一骨耜 图二石犁 图三铁器
A 古代农业经历了粗放到精耕细作的演变 B 中国传统农业生产工具以骨器石器为主 C 中国传统的经济政策奉行重农抑商理念 D 铁器广泛使用反映了我国学技高度发达
大约在公元前四、五千年前,我国的半 坡氏族的人类已经进入原始农业时代。下面 四个选项中,对推动原始农业发展起最重要 的是
23
河姆渡出土狗骨 河姆渡出土猪下颌骨
河姆渡人
河姆渡遗址出土陶盆,其 上刻有一束捆扎整齐的稻穗 和猪纹。
24
河姆渡人
25
河姆渡遗址内模拟古人用泥土制作陶饮器的模型
河姆渡人
26
1、人类的经济生活有了进步? 劳动工具有了改进,磨制石器占很大比重; 农业成为主要的生产部门。 出现原始畜牧业。 手工业初见端倪,纺织业进步,彩陶制作工艺相 当先进,营建房舍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PPT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PPT课件
C
.
16
.
17
三、居室建筑的变化
四合院 传统建筑(北方)
上海滩老洋房 中西合璧
.
别墅 新式住宅
18
.
19
.
20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
21

• 第二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 基本要求:了解中国近代出现的交通工具: 轮船、铁路、汽车、飞机等;了解电报、电话等 通讯工具的发展,认识交通通讯技术的进步对人 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
12
四、原因:近代以来我国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为什么会
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的侵略,
外因
西学东渐:
西方的思想文化、物质文明和生 活方式的涌入;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中国成 政治变革: 立、十一届三中全会等重大历史
事件的推动;
经济发展:吸收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改革开放等
内因
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社会生产力;
• 1.发展历程
• (1)传统工具:轿子、马车
• (2)近代交通发展:
• A.人力交通工具:洋车、三轮车、自行车
• B.机械交通工具:电车、汽车、火车、

轮船、飞机
(3)新中国现代交通事业:快速发展,多层次性
2.特点:(1)由人力、畜力向机械动力演进
(2)各地发展不平衡
(3)各层次交通. 工具并行应用
体会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是以整个中国社 会的发展为前提的,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感受改 革开放以来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
22
• 第二节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 一、交通工具更新 • (表现、特点、原因、影响)) • 二、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 • (邮政通信、电报、电话的发展)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共87张PPT)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共87张PPT)
鸦片战争后西装传入中国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中山装是以孙中山的名 字命名的一种服装。很多 著名人物如蒋介石、毛泽 东、周恩来、邓小平都常 穿着中山装。由于中(Mao Suit),但中国却 从未有如此称呼。
在封建社会、服饰紧密联系着 每个人的身份与社会等级。服 饰的式样、颜色、质地必须符 合穿用者身份的高低贵贱
等级森严、礼治规范
从清代官服的差异中,你对 我国古代服饰有何感触?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19世纪,帝国主义的炮舰强 行打开了清朝国门。为了“变 法图强”大批中国青年留学欧 美,从此,近代西方思想与科 学技术大量传入中国,作为一 种社会思潮的直接表现,在中 国的社会上层和占风气之先的 学界首先出现了服饰改革运动。
1、从材料一到材料二,人们穿西服的状况(态度)发
生了什么变化?
从不接受西装到接受西装;
2、为何西服会在民国初期流行?
思想解放;民国的剪发易服政策;西服本身的魅力 3、西服传入对我国服饰变化有何影响?
促使中国服饰的改革,出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2、现代服饰变化(新中国) (1)概况:
材料一:中国最早赴美留学幼童,因为辫子,受到美国孩 子的嘲笑,纷纷剪辫易服。1881年下令撤回中国,穿西服 成为一大罪状。
——刘志琴《服饰变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潮》 材料二: 西装由于具有适体、潇洒、便于配领带等饰件 的特点,自民国初年便开始在社会上日益流行,并且大有一 发不可收之势。
思考: —— 新华文摘 《五四以来中国服饰的演变 》
现在的婚纱照更上一层 楼,在追求个性与独特的 今天,新人不再满意于商 场出售的成品婚纱,开始 迈向订制的个性年代。化 妆技术的进步也让新人更 加愿意面对镜头露出自信 的笑容,留下美好的回忆。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精品课件4: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精品课件4: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到 欧洲列强卷土重来;封建军阀混战,缺少稳定的政治 发展受挫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前 环境
显著发展
1927年到1937年
南京国民政府整顿税务、控制金融、改革币制、开展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衰退
1937年到1945年 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官僚资本的膨胀
官僚资本的垄断、压制;美货的倾销,通货膨胀、政 摇摇欲坠 抗战胜利至1949年
二、强国之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改革开放的起步(1978年至20世纪90年代初)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①背景:“文化大革命”结束,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思想。 ②内容:拨乱反正,工作重心转移,改革开放。 ③意义:党和国家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道路的起点。 (2)经济体制改革 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原因:人民公社体制阻碍生产力发展,农村稳定是国家局势稳定的基础。 意义: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经济获得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 形势和社会面貌。
短暂春天
时间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甲午战争后
1912年到1919年
原因 外资企业和洋务企业的诱导;商人、买办、官僚的投 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设立商部,奖励工 商,社会上掀起实业救国的热潮 民国政府推行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欧洲列强暂时 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人民群众的反帝爱国运动 的推动
成功探索:中共八大;农村纠“左”;“八字方针”
曲折失误:“总路线”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
二、探索与失误(1956~1966)
1、成功探索
中共八大 (1)背景: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2)时间:1956年
(3)内容: 分析主要矛盾 提出主要任务 成功的探索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精品课件4:第18课罗斯福新政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精品课件4:第18课罗斯福新政

C.“政府大兴土木,赋税负担比以前重多了!”
D.“工人示威、农民骚动,社会越来越乱了!”
4.据记载:“在罗斯福的号召下,250万失业青年参加
了民间资源保护队,他们从南边的得克萨斯州,一路种
B 树,一直种到加拿大的边界。”上述现象有利于
①维护社会秩序 ②调整劳资关系
③改善生态环境 ④缓解经济危机
A.①②③
[思维启迪]只要国家仍处在危急存亡的关头,我就要求
国会授予我应付危机的那种唯一的最后手段——广泛的
行权,使我可以向紧急状态宣战,就像真正有敌人入侵
时一样。
——罗斯福的就职演说
罗斯福所说的“广泛的行政权”指什么?
提示:纠正“自由放任”政策的弊端,加强___政__府__对
经济活动的干预。
[特别提醒] 罗斯福对社会问题的解决的积极影响 救济金和养老金的发放,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扩大购买力。财产税法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和维护 社会的稳定。
作用: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稳定社会秩序, 改善基础设施。
(4)根据上述史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说明罗斯福新政的 特点是什么。 特点:全面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避免国有化形式 而力图保持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采取了一些有利 于工人和小生产者的措施,缓和国内阶级矛盾。
主题二 罗斯福新政的作用和影响
——1933年《全国工业复兴法》 (1)史料一体现出美国罗斯福新政的内容是什么? 其目的又内是容什:么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目的:防止盲目
史料二 ……农民负债累累,农产品价格已跌到历史最 低点,猪肉三分一磅,牛肉五分一磅,一只肥羊卖不到 一元钱……农民收入锐减,很多人濒临破产。
(2)为缓解史料二的问题,美国当时采取了哪些措施?

高中历史必修二课件_第四单元

高中历史必修二课件_第四单元
有轨电车交通系统 (1906年天津创办)
--精品--
图说历史
公共汽车1924年出 现上海,1935年出 现于北京。
1902年3月,上海人议论最多的是
一种能够在街上自动行驶的四轮
怪物,这就是汽车。
--精品--
图说历史
意义:标事业志的中开国始航。空 思考题:民及航发事展业概开况始如的何标?志
1909年9月,冯如终于完成了
①趋势:渠道越来越多,联系越来越方便。 ② 新的方式出现,但旧的联系方式并没有废止,都在发挥着 各自的不同作用;
社会在不断地进步,人们的生活在不断地丰富; 沟通联系的方式越来越便捷--精,品世-- 界各地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自由讨论
结合前面所学,归纳中国近代以来交 通、通讯工具的进步,主要由哪些因素 促成的?
1.两次工业革命成果的传入; 2.洋务运动的影响; 3.政府的大力提倡; 4.社会经济的发展。
--精品--
自由讨论
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对人们的社会生活有什么影响?
①推动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②促进了信息的交流; ③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④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⑤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⑥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 ⑦同时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标志着中国铁路事业的诞生
--精品--
合作探究
近代中国铁路事业发展缓慢的原因有哪些?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铁路建设为何能进入一 个快速发展时期?
缓慢的原因: ① 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控制; ②政局动荡; ③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的性质所决定。
发展的原因:收回利权运动的蓬勃发展。
--精品--
图说历史
自由讨论
下列有三段关于“古往今来人们与远方亲朋沟通联系的变迁” 的材料: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生活习俗的变迁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生活习俗的变迁

专题四:中国近代生活习俗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1 .近代社会生活:1840—1949:列强侵华,逐步沦为两半社会;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发展;西方民主思想逐渐传入原因:①列强侵略,西方文明传入带来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②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奠定经济基础③历届政府的推动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推动倡导,民主思想不断传播表现:①衣:鸦片战争洋布、洋装进入中国;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学生装、新式旗袍(特点:由拘谨、呆板、等级森严——美观、适体、平民化转变)②食:鸦片战争后,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③住:一些官员和商人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④习俗:⎩⎪⎨⎪⎧戊戌变法时期: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

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色彩。

民国时期:婚丧仪式简约文明。

2.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949——1978——至今(1)20世纪50~70年代:新中国成立,文革期间左倾错误严重,强调阶级斗争;计划经济体制①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②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

(2)1978—至今: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解放思想;民主法治不断健全于发展①物质生活⎩⎪⎨⎪⎧衣:服装颜色五彩缤纷。

食:到1987年,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

政府倡导“菜篮子工程”。

住:1995年,国家启动“安居工程”。

②社会风尚: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

命题:1.就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特点及影响2.就男女关系转变、婚姻习俗角度命题例1:早婚是古代社会的一种风尚,城乡皆然。

清末民初,上海等大都市出现了婚龄推迟的现象。

20世纪20年代末以后,农村传统的早婚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抑制。

这反映了A. 自然经济解体速度和程度的不均衡B. 妇女地位提高C. 清政府推动社会习俗变革D.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思想解放例2:1921年成都警察厅发布通令:“近日妇女每多剪发齐眉,并梳拿破仑、华盛顿等头式(流行的男式发型),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以挽颓风……如敢固违,定以妇女坐法并处罚家长。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精品课件4:第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精品课件4:第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市场条件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不断刺 (直接原因) 激工业发展。 资本条件 疯狂的殖民掠夺以及西方各国通过对本国的
改革,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本。 技术条件 自然科学突破性进展并迅速转化为技术 劳动力条件 自由劳动力增长,工人素质提高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
电的广泛使用 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
不同点:
两次工业革命的异同
项目 时间 显著标志 发明者 起始部门 科技含量 起源国家
生产组织
第一次工业革命 18世纪60—19世纪中
蒸汽机的使用 技师和工人 棉纺织业(轻工业) 科学未与技术真正结合
英国 工厂取代工场
第二次工业革命 19世纪60、70—20世纪初
电力的广泛应用 科学家、工程师
重工业 科学指导,与生产紧密结合
垄断组织
垄断组织的出现
含义:大企业间为控制生产与市场以获取更大利润而 结成的经济联合体。这种控制是通过订立各种协议规 定价格、划分市场、分配产量来实现的。
原因
①生产力的发展(根本原因) ②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直接原因) ③企业竞争求生存的需要
方式:兼并或相互联合
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形成的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 最早出现垄断组织的部门(新兴工业):
垄断组织的形成过程
根本原因
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第 二 次 工 业 革 命 的 推 动

产企
社业
会间
化 趋
竞 争
势加
加剧

生 产 和 资 本 的 高 度 集 中

19


到一定
组 织
程度 产

垄 断世 资纪 本末 主 义世 产纪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课件:第四单元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共61张ppt)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课件:第四单元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共61张ppt)

材料二 浦东如果像深圳经济特区那样,早几年开发就好了。 开发浦东,这个影响就大了,不只是浦东的问题,是关系上 海发展的问题,是利用上海这个基地发展长江三角洲和长江 流域的问题。
——邓小平《视察上海时的讲话》 (1991年1月28日)
(2)根据材料指出20世纪90年代,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 要标志是什么?中央作出这一重大决策的目的何在?分析 浦东的开发和开放有何历史意义? 答案 标志:浦东的开发与开放。 目的:进一步发展上海和利用上海这个基地发展长江三角 洲和长江流域的经济。
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比作“满弓待发之箭”。其“弓”、“箭”、
“弦”是指 ( )
①14个沿海开放城市如“弓”
②长江中下游如“箭”
③京九铁路如“弦”
④小浪底工程如“箭”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345 6
解析 回忆改革开放的有关知识可知14个沿海开放城市像一 张“弓”;1990年浦东的开发开放是龙头,带动了长江中下 游地区经济的发展,恰似一支“箭”;京九铁路的通车成为 一根“弦”,更有力地促进了东部地区经济的发展。
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一、经济特区的创办 1.创办 (1)1980 年,_____深__圳_____、珠海、汕头、厦门成为我国第一 批经济特区。 (2)1988 年,中国设立_____海__南__省___,划出海南岛设置海南经 济特区。 2.特点 (1)国家给予特区较大的_____经__济_管__理__权限。
③有利于引进先进技术,了解世界经济信息。 ④有利于学习现代经营管理经验,培训管理人才。 ⑤可以扩大我们走向世界的通道,开辟世界了解中国改革 开放政策的窗口。
教方法 图示法理解“经济特区的创办过程”
主题二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亚洲觉醒”的先驱三圣雄甘地教学课件3人民版选修42021052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亚洲觉醒”的先驱三圣雄甘地教学课件3人民版选修42021052
——《世界现代史资料》
1、归纳甘地主义(哲学思想、政治思想、经济思想) 2、分析评价甘地主义
(补充)甘地主义 ①哲学思想:泛爱论和人道主义结合。 ②政治思想:以“非暴力不合作”实 现印度的自治或独立。 ③经济思想:提倡手工纺织,抵制西方 资本主义物质文明,崇尚印度文明。 ④社会思想:重视和发扬民族文化和 教育,建立平等和谐的社会。
第一次真正提出独立的要求, 第一次没有谴责人民使用暴力
1946年6月6日,圣雄甘地同后来成为印度第一任 总理的尼赫鲁在一起。
印度的独立:二战结束后,英国被迫同意印度独 立。1947年英国提出《蒙巴顿方案》,印度分 为印、巴两个独立国家。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第一次 《罗拉特法案》“文明不服从”发生暴力 (1920-1922) 阿姆利则惨案 不合作抗英 运动停止
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反映了印度资产阶级在斗争中的 动摇性与妥协性; ② 反对资本主义物质文明,崇尚印度传统文明,违 背历史潮流。
谢谢观看!
印度人民和世界人民无不景仰圣雄甘地,通 过本课的学习,从甘地奋斗的一生之中,你觉 得甘地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或者说有什么样的品 质值得后人学习?
非暴力思想有助于构建和谐世界 伟大的心灵 毕生致力于民族独立和民族团结事业 敢于斗争、持之以恒的精神……
思考:甘地在1915年建立起一个非暴力抵抗基地, 用什么教育青年?希望达到什么目的?
服从,非暴力,禁欲,民族观念
迫使英国赐予印度所希望的独立
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范围:
从政府就职、学校教育、法院、服役、选举到抵制英货
结果:
发展为全国性的抗英运动。 1922年,发生暴力事件后,宣布终止运动
特点:
采取和平和合法的手段,取得印度的自治独立(目的)

人民版高中历史经济史必修二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复习 课件

人民版高中历史经济史必修二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复习 课件
B、表现: 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由恋爱、婚姻自主 葬礼——厚葬→殡仪馆、公墓、火葬(文明、简洁、卫生) 见面——跪拜、作揖→点头鞠躬、握手 剪辨易服、迫令放足、破神权、反迷信、公历、思想观念
(1)探讨影响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主要因素?
上海介四通八达之交,海禁大开……世变迭起,重以沧桑,由同治视嘉庆
第二节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一、交通工具的更新 1、古代:木船、马车、轿子 2、近代(1840—1949) (1)海:轮船 ①最先引进中国的近现代交通工具是轮船,洋务运动时, 创办马尾造船厂。 ②1865年,中国终于建造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 ③19世纪70年代初,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这是中国第 一家航运公司。 (2)陆:
结合故事、材料、照片和所学知识,请从物质生活 和社会习俗等方面,对中国近代的知识女性形象做出 合理的描述。
课程标准: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 其变化的因素. 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民社会 生活的影响。 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 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表现 (二)原因、特点和影响
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1)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1、原因: 西方生活方式的影响
2、概况:
阶段
表现
服饰特征
时代特征
鸦片战争后— 男子:长袍马褂→西
—新中国成立 装、中山装
(20世纪上半 女子:宽松肥大→旗
(2)并行于世的中西餐
1、中餐——四大菜系(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 2、西餐 :A、传入时间: 19世纪40年代 B、 原因: 西方人来华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第四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共30张PPT)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第四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共30张PPT)

材料一: 《唐六典》记:“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新唐书》载:
“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矟(长矛)之工,二年……教作 者传家技。”
官方以法令来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有时,为了技术的世代传习,官府还要 干涉某些手工业者家属的婚姻,从元稹《织女词》:“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 得。”可见一斑。一直到不久以前,各地还有所谓“祖传秘方”的存在。
农业庄园式劳作
(1)古代中国
开始时间: 东汉——魏晋南北朝
原因: 豪强地主占有地方大量土地(土地兼并),并招抚大量依 附农民为其耕种土地,这种劳作方式逐渐形成庄园经济。
特点:
①统治者对土地兼并采取纵容政策; ②庄园经济一定程度上可减少土地兼并的危害,战乱时期可 使失去土地的农民依附于地主得到生存空间;但这种模式产 生了严重的地方割据现象且依附于其中的农民地位极低。
约一万年前 约5000年前 约公元前1000年
耕作 工具
劳作 方式
打制 石器
磨制 石器
小亚细亚赫梯 人最先发明冶 炼青铜技术,
率先掌握冶铁
技术
集体劳作 农业庄园式劳作
(奴隶制庄园经济)
古希腊各 地普遍使 用铁制工 具
古希腊农 业家庭式 劳作
简陋笨重的犁、耙、锄、 铲、大木槌、斧头等 耕作方式为多牛挽重犁
产生时间:春秋战国时期 经营方式:唐代以前是家庭小作坊;明朝中后期出现以雇佣 劳动关系、手工工场为标志资本主义萌芽 产品分配:主要生产民间消费品,产品市场流通 影响: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后来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发展:明代中叶以后,占据主导地位
劳作方式的发展——官营手工业
产生时间:商周时期(工商食官政策) 经营方式:从征役制到雇募制 产品分配:政府统一经营管理,不计生产成本,产品由官府 统一调拨,不进入市场 发展:从商周到明朝前期,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评价 积极:资金雄厚,规模经营,为细密分工和协作创作了条件; 有利于工匠技艺水平的提高 消极:大多采取强制劳动手段,影响工匠积极性; 原料官府提供,不计成本,不进入市场,缺乏竞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共45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共45张PPT]

◎认知反馈
(2016·课标全国Ⅱ,26)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
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
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
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
(2016·浙江文综,17)在古代文学家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
“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
产品基本为贵族所有 由奴隶和庶民耕种 千耦其耘
(3) 形成于商,鼎盛于西周,破坏于春 兴废 秋,废止于战国
3. 封建社会: 封建土地私有制
①根本原因——生产力进步,私 田大量产生
(1) ② 耕作井田的劳力减少(由于战争 背 等因素) 景
③周室衰微,战争频繁,土地转让发 展(化公为私)诸侯视土地为私产
均田制
1.内容: 按性别、年龄把国家掌握的无 主荒地分配给农民。 2.特点: ①农民只有使用权,不能买卖;
②农民要服徭役和兵役。 3.政府实施的主要目的:促进生产、增 加税收。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历史时期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夏商周)
土地制度 土地公有制 土地国有制
封建社会 以私有制为主体的 (战国以来) 多种土地所有制
贫富分化 →激化矛盾 →危害统治
影响: ①社会矛盾激化,导致农民起义;
土地兼并的膨胀导致地方豪强势力壮大, 影响到中央集权的加强
②影响国家财政收入
③农民:贫困,无力购买手工业品 地主:地租重,使其乐于买田置地,影响
手工业再扩大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④土地兼并下的两种矛盾: 农民与地主的矛盾,封建国家同地主的矛盾
④各国的改革(直接原因)
(2)过程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1342人民版PPT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1342人民版PPT课件
古代的交通工具-—— 木船、马车、轿子
我国古代交通地域特点:
南方舟楫, 北方马车; 百姓步行!
第15课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课标要求
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 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一 交通工具的发展 基本史实可从“三运”来概括:
水 1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1872上海);2南京国民政府逐渐垄断全国 运 轮船业:3新中国成立获较快发展;4 20世纪90年代呈现萎缩
互联网风靡全球 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互联 网的 功能 特点
1.集报纸、广播、电视的优势于一体; 2.费用低廉; 3.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4.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影响:课本第75
互联网的优势使它较之其他媒介更具发展潜力,但它 是把“双刃剑”,只有正确使用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 步.
思维拓展
1.“一条条巨龙翻山越岭,为雪域高原送来安康,那是 一条神奇的天路哎……把人间的温暖送到边疆,从此山不再高 路不再漫长,各族儿女欢聚一堂。”
请回答:歌词中的“天路”指的是什么? 点拨:青藏铁路。 2.洋务运动中轮船招商局的创办,“使洋商垄断收入锐 减,中国减少外流之白银当在数千万两之巨,中国之航权,唯 贵局是赖”。材料反映了洋务运动起到了什么作用?
蒸汽机车
火车机车演变
内燃机车
电力机车
高速列车 磁悬浮列车
最早传入中国的汽车
汽车在上海租界道路上行驶
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 厂生产出第一批 “解放牌”
载重汽车,标志着中国汽车 工业的诞生。
2000年,中国汽车产量预计 首次超过200万辆。中国终于 跻身世界汽车十强之列。
京九铁路
武汉长江大桥 江阴长江大桥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50人民版PPT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50人民版PPT课件

互联网+
• 马化腾 : “互联网+”是一个趋势,加的是传统的各行各 业。过去十几年,互联网的发展很清楚地显示 了这一点: 加媒体产生网络媒体,对传统媒体影响很大; 加娱乐产生网络游戏; 加零售产生电子商务,已经很大; 互联网金融非常热,互联网将让金融变得更有 效率,更好地为经济服务,符合“普惠金融” 的精神。
大众传媒的发展促进了人们生活方式、思想观念 的改变,从不同角度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互联网更是全方位、彻底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 式,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便利,我 们应该合理利用,服务发展。
电视
网络
手机
报纸
激进派——新文化运动时期 1915年《新青年》
中国近代报纸的发展
1895年到1898年,全国出版的中文报刊有112种,其 中80%左右是中国人自办的。这些报刊中,影响较大的 是鼓吹变法的政治性报刊,有介绍西方科学技术的,有 专门报道市场调查的,此外还有专门为稍通文墨的人办 的通俗报刊,有为妇女儿童们创办的妇孺报,也有为各 行各业创办的行业报。这就是近代新闻史上的第一次办 报高潮。
被大众所接受; ……
与政论性、新闻性比较强的报纸相比,通俗性报纸具 有更大的吸引力: (1)语言通俗易懂,取材世俗,贴近生活; (2)在传递知识的同时,也具有很强的趣味性; (3)种类繁多,读者选择空间较大;
…… 作为青年人,我们应不应该关注一下政论性、新闻性 比较强的报纸呢?为什么?
传递时政要闻,了解国家大事,要争做新时代有为青年!
利: (1)最大限度的获取信息,扩大自己视野; (2)便于人际交流,缩小时空距离; (3)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
弊: (1)依赖、沉溺于网络,损害身体健康,人 际交往冷淡; (2)青少年容易受不良信息误导,导致犯罪; (3)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服饰的变化:
• (1)鸦片战争后——新中国成立:
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旗袍等(进步)
特征: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
• (2)新中国成立后——十一届三中全会
列宁装、干部服、绿军装等(政治色彩、单调)
特征: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
• (3)改革开放后:时装(开放)
• 特征:与世界接轨,新颖多彩
3、近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变迁反映了中国社会现代 化的进程和社会的进步。
演示课件
清布旗袍

演示课件

第一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 基本要求: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方面 变化的史实:服饰的变化、饮食结构的变化、住 宅的变化;了解近代以来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 婚姻风俗的变化、丧葬礼俗的变化、其他社会风 俗的变化。体会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它的特点也是 时代造就的,学会用唯物史观看问题。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演示课件
【导语】
1、近现代社会的剧变是促使人们社会生活方式变化 的主要原因。
2、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变化的主要阶段特点: ①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中西合璧,不土不洋 是这一阶段社会生活方式最突出特点; ②20世纪50年代后(新中国成立后),面貌焕然一新, 但受到政治生活的明显影响; ③20世纪80年代后(改革开放后),变化迅速,科技 在民众生活中的影响不断增加。
B
演示课件
• (09安徽文综)下列图片反映了清末民初社会生 活的变化,其中具有反清革命色彩的是
B
演示课件
(2009年广东历史)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 国初年社会风尚的是
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 C.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 D.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
• 1.发展历程
• (1)传统工具:轿子、马车
• (2)近代交通发展:
• A.人力交通工具:洋车、三轮车、自行车
• B.机械交通工具:电车、汽车、火车、

轮船、飞机
(3)新中国现代交通事业:快速发展,多层次性
2.特点:(1)由人力、畜力向机械动力演进
(2)各地发展不平衡
(3)各层次交演示通课件工具并行应用
演示课件
四、原因:近代以来我国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为什么会 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外因
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的侵略,
西学东渐:
西方的思想文化、物质文明和生 活方式的涌入;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中国成 政治变革: 立、十一届三中全会等重大历史
事件的推动;
经济发展:吸收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改革开放等
内因
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社会生产力;
• 发展要求:探讨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 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演示课件
第一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 、 物质生活的变化
服饰 / 饮食 / 住宅 二 、社会习俗的变迁
1 变革原因 2 变革表现 婚姻风俗 / 丧葬礼俗 / 其它
三、变迁的原因 演示课件
变迁的背景
第一次变化:在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外国商品及思想涌入、 上海等近代化大都市崛起,人民的生活 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体会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是以整个中国社 会的发展为前提的,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感受改 革开放以来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演示课件
• 第二节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 一、交通工具更新 • (表现、特点、原因、影响)) • 二、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 • (邮政通信、电报、电话的发展)
演示课件
一.交通工具的更新:
第二次变化:辛亥革命后,在1912年,由于推翻了封建 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民主的观念深入 人心,旧的风俗习惯受到极大地冲击。
第三次变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些社会丑 恶现象被取缔了。
第四次变化: 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人民的生 活水平提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 越小。 演示课件
一.物质生活的变迁
C
演示课件
演示课件
三、居室建筑的变化
四合院 传统建筑(北方)
上海滩老洋房 中西合璧
演示课件
别墅 新式住宅
演示课件
演示课件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演示课件

• 第二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 话等 通讯工具的发展,认识交通通讯技术的进步对人 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3) 中西餐的区别:
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
(4) 影响:对中国的传统食俗
①西餐用的原料进入 ②出现生产西式食品的食品厂
演示课件
3 、居住建筑的演进: (1)、中国传统住宅的样式——四合院 (2)、中西合璧 (3)、全欧式住宅
演示课件
• 二 、习俗风尚的变革 • 1、变革的原因: • 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 • 2、变革表现 • (1)婚姻风俗的变迁 • A、古代社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 B、近代——婚姻自主、礼俗仿效西方 • C、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由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从封闭走向开放。
变化的趋势: 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 向美观演、示课适件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并行与世的中西餐(四大菜系——中西餐并行)
(1)中餐:四大菜系(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 (2) 西餐 : 传入时间: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以后) 原因:西方人来华
思想解放:1840年后,“向西方学习”的思潮;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改革开放促 进人们的思想解放。
演示课件
《世纪金榜》P86
随堂练习
1、文化大革命时期,被称为“干部服”的
D 是下列哪种服饰
A. 西装 B. 列宁装 C. 制服装 D. 中山装
2. “四合院”一般是哪一地区的典型民居
A. 上海地区 B. 北方地区 C. 西部地区 D. 两广地区
演示课件
(2)丧葬礼俗变迁
A、19世纪末20世纪初:
城市:新式葬礼、殡仪馆、公墓
农村:传统葬礼
B、新中国成立后:火葬
(3)其他风俗变迁
剪辫易服
迫令放足
破神权、反迷信
公历
点头鞠躬、握手
思想观念
演示课件
三.特征: (1)由闭关自守向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 统向近代化、现代化的趋进。 (2)呈现出中西合璧的趋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