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龙纹饰简介

合集下载

简析中国历代龙纹的造型特点

简析中国历代龙纹的造型特点

简析中国历代龙纹的造型特点我国古代陶瓷上出现的龙纹,据考古证实,是在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那时的龙是粗长的蛇身,爪为三趾,头圆。

看看在山西襄汾陶寺墓地上出土的一个属于龙山文化早期的泥质褐陶盘。

盘内绘龙纹,形状是蛇身,有麟片,头小,目微张,上下颚长,舌细长向外伸,舌端呈禾穗状。

这是我国目前为止发现最早的龙纹。

商周时期龙纹形象主要表现在玉器、青铜器皿中。

这时的龙纹大致分为二类。

一类是我们说的鳞虫形态的龙,也即是“蛇体形”,身体像蛇,无肢爪,有一首二体形,也有一体二首形。

二里冈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片中,鼻呈如意状,头也像如意头,比新石器时代的要小,头部多了两个卷形角,这是龙角形成的第一阶段。

第二类兽体形龙纹,形状是:张目,有肢有爪,身像兽体,尾巴卷转。

春秋战国至南北朝的龙纹,此时期龙纹瑰丽多姿,神人蛇龙的浪漫世界开始出现。

这时的龙都是兽体,爪是三趾,细尾而卷,张大口,头有角呈后卷状。

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兴盛时期,此时龙的形象是:头似牛首,有须,大耳,细长角对称,蛇形体,有翼,脚有爪,身附壁,所以秦汉时期的龙纹有“珠联壁合”之说。

汉以后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一个分裂动荡的时代,龙纹的装饰艺术基本上还是继承两汉时代龙的形状与特征,在龙的周围往往衬以云朵、花朵,使龙的形象显得更加洒脱。

唐代是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文化都非常发达。

大家都知道,唐代以肥为美的审美观念,此时龙的特征是:身体是胖美健壮的蛇体;身上以斜方格组成网状纹鳞片,代替了鱼鳞片纹;前腿与身关节处长出细长翼。

整条龙的背脊带鳍,龙尾像蛇尾,卷曲成S形;龙爪从过去的兽爪变为鸟形,爪甲绘成略弯的三角形,显得锋利有力;龙首的双角多分叉,口角比前期明显加深,上颚较长,特别是上唇,长而往上翘起;眼睛从过去的圆眼、三角眼变为凤眼。

五代龙纹,龙作兽状,身体粗壮,身上为网状鱼鳞纹,颈细而长,尾似狮子尾,头小口角深,张口,上下颚长,咀尖似鹰咀,头有分叉双角,四肢粗壮有力,三爪。

传统图案-龙纹图案概说

传统图案-龙纹图案概说

传统图案-龙纹图案概说龙是中国装饰艺术领域中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传统题材。

早在五六千年前的原始社会的彩陶和玉器中,就出现了龙的形象(见图一,图二,图三,图四)。

到三千五百多年前的商代青铜器装饰上,龙纹图案就已经很普遍了;龙纹的式样变化也相当丰富。

自此以后,中国历代的装饰艺术,包括建筑、舟车、礼乐器具、家具、陶瓷、金属、纺织刺绣、服装、漆器、玉器、玩具、钱币、邮票、商品装潢等多方面,都用到龙纹。

龙在中国如此广泛流传,是有特殊的原因的。

龙的神话龙是中国人的人文动物图一图二图三图四在古生物学中,龙是指距今约两亿三千万年到七千万年前的爬行动物。

当时地球处在中生代,正是爬行动物全盛期,鱼龙、恐龙、翼龙遍及海、陆、空,所以生物学家称中生代为「恐龙的时代」。

到中生代末期,大型的爬行动物都已灭绝,留存下来的只有龟、鳖、蛇、蜥蜴、鳄鱼等。

中国文化中的「龙」,不是这种曾在地球上称霸一时的自然动物恐龙,而是中国人独创的精神文化??人文动物。

成书于公元一世纪的中国最早的一部字书《说文》释「龙」字如下:「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渊。

」这表明中国文化领域上的龙,是一种神灵幻化的理想性的人文动物。

其神灵幻化概念,是中国上古原始文化长期揉合的结果。

神话中的几种龙的概念在原始社会中,龙是重要的原始宗教信仰对象之一。

丰富多彩的原始神话充分反映这一信仰。

先秦文献中有关龙的记载,代表性的有如下四种说法: 第一:把人和龙混为一体。

例如,开天辟地的宇宙开创者伏羲氏、「抟黄土作人」的生命创造者女娲氏、领导人民战胜强敌和创造物质文化的黄帝、教导人民耕种的神农氏,都描写成龙身人面或蛇身人面(见图一)。

第二:龙乃人的化身。

例如,禹(传说中的中国古代部落联盟领袖)的父新鲧,死后三年不腐,化为黄龙。

第三:龙是神通广大的神灵。

例如,禹为了拯救百姓,悉心竭力治理洪水,他的行为感动了天地,于是神龙以尾画地成河,帮助禹疏导洪水。

龙纹的特点每个时代的特征

龙纹的特点每个时代的特征

龙纹的特点每个时代的特征龙纹的特点每个时代的特征龙纹的雏形最早见于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物中。

红山文化遗物中发现了类似龙形的玉器饰物。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龙纹的特点,希望能帮到大家!龙纹的特点新石器时代龙纹在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玉猪龙,躯体卷曲,形似玉玦,头似猪首。

在三星他拉出土的“s”字形玉龙,躯体卷曲呈“s”形,丫形玉器的上端是猪龙的平面表现形式。

在喀左东山嘴遗址出土的双龙首玉璜,两端的龙首与“s”形猪龙的首部十分相似。

良渚文化出土的玉器上有采用高浮雕和阴刻技法雕刻的龙纹。

安徽凌家滩遗址出土的玉龙也似猪龙。

殷商时期,龙身呈璜状,玦形或璧形,还有圆雕的龙,圆雕龙前足着地,长尾盘卷,几种龙有共同的时代特征即:1. 眼多为“臣”字眼,还有菱形眼和圆形眼2. 口微张,圆雕龙还露牙齿3. 脑后紧贴颈部有倒伏状的蘑菇形角,有的背部还长出嵴齿4. 身体满饰单钩,双钩或阳线的云雷纹,方菱纹或重环纹西周时期的龙纹形式主要有三种装饰在玉璜上和各种形状的佩饰上的龙纹。

有单身龙,更多见的是二龙,龙与凤或龙与人合体的.造型,其时代特征是:1. 眼多为“臣”字形,还有椭圆形眼和委角方形眼2. 上唇上卷,张口吐出下卷的长舌,额上突出一个似大括号形的小尖头,后有一绺上飘的鬃毛,亦可视为角或耳。

3. 采用大斜刀或大斜刀与阴线相结合的线条来表现纹饰。

4. 龙基本为侧视的片状雕,尚未见圆雕的龙春秋时期龙的共同时代特征是:通过镂空技法修饰造型,突显龙身,变化多样文饰为寄生同体的双钩或浅浮雕的虺龙纹已不见臣字眼和蘑菇形角,出现云形耳战国时期龙的共同时代特征是:龙纹造型大多为片状,制作技法大量使用镂空,使龙体造型刚劲秀美,变化多姿。

龙身上装饰云谷相杂纹,谷纹或连线谷纹,并在一些空白部位装饰水滴纹,纽丝纹,花蕾纹或二字纹等。

玉龙多装饰在组佩饰的组件上,并多见相同的器型成对出现。

不在流行春秋战国多见的“”形单体玉龙,龙纹主要附饰于出廓璧,透雕璧,she形佩,铺首等器形上,并出现了四灵题材中的龙。

关于龙或带有龙纹的国宝简画和简介

关于龙或带有龙纹的国宝简画和简介

龙,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神兽,一直以来都在我国人民心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龙在我国文化中被视为祥瑞的象征,具有神秘、威严、力量和幸运等象征意义。

龙在我国的艺术品和文物中也是常见的形象之一,其纹饰和图案更是被运用于各种国宝之中。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几件带有龙纹的国宝,并对其进行简要的描述和解读。

一、青铜器《四羊方尊》1. 介绍:《四羊方尊》是我国古代青铜器的代表作之一,出土于湖北省随州市高棚岗楚墓中。

这件青铜器的主体部分呈现出四面对称的方形,四个角落分别镶嵌有四只神态各异的羊头龙身的动物纹饰。

整个器物精美绝伦,纹饰精湛绝伦,且极具神秘和象征意义。

2. 解读:《四羊方尊》上的龙纹饰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龙的崇拜和景仰之情。

龙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为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而在这件青铜器上,龙的形象更是被巧妙地融入到了器物的设计之中,展现出了古代人民对于龙的崇拜和追求。

二、玉璧1. 介绍:玉璧是我国传统的礼器之一,被视为崇高的信仰象征。

其中,有一些玉璧上的纹饰也是带有龙的形象。

这些纹饰精美绝伦,纹路清晰,展现出了古代匠人的高超技艺。

2. 解读:玉璧上的龙纹饰不仅仅是一种装饰,更是对龙的崇敬和崇拜。

在古代,龙被视为吉祥的象征,因此在玉璧上表现出来的龙也代表着人们对幸福和福运的祈愿。

三、《乾隆御定十二生肖宝泉图》1. 介绍:《乾隆御定十二生肖宝泉图》是清代乾隆皇帝御制的一幅宫廷画作。

整幅画作呈现出了以龙形为主体的宝泉图,图中不仅有十二生肖的形象,更是有着巍然壮观的龙形造型。

这幅画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2. 解读:《乾隆御定十二生肖宝泉图》中的龙形图案展现出了帝王的皇权和尊严,同时也寓意着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龙在这幅画作中的形象极具神秘和威严,体现了皇权和王者之气。

以上就是对几件带有龙纹的国宝的简要介绍和解读。

这些国宝在展现出我国古代文化的也体现出了龙这一传统的神兽在我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和价值。

希望通过对这些国宝的介绍和解读,能更加深入地了解我国传统文化中对龙这一神秘神兽的崇拜和景仰。

中国传统龙纹的演变

中国传统龙纹的演变

精致、端庄的明代龙纹
明清时代资本主义经济崛起, 社会化、商品化的文化经济繁荣。进入成熟期的明清文化, 不 仅对亚洲文化有重要影响,而且对欧洲“巴洛克”、“罗可可”及“新艺术运动”也产生 了强烈的影响。作为皇权象征的龙纹, 也进入了黄金时代。 在“真龙天子”的世界里龙的踪迹无处不在。龙纹“别贵贱、分尊卑”,五爪为龙, 四爪、 三爪为蟒。 双角五爪的龙由皇帝专用, 其它三爪、四爪龙可为民用。大臣朝服的图案规定: 九卿以下文武百官穿蟒服而无资格着龙袍, 蟒数及色彩各有等级。 明代龙纹在构图和形体结构上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程式化模式:在造型上区分, 有状如行走 的行龙, 盘成圆形的团龙、头部呈正面的正龙, 头部呈侧面的坐龙, 头在上尾在下的称升龙, 尾在上头在下的称降龙;在形态上区分, 有麟的称蛟龙, 有角的称虬龙, 无角的称螭龙, 有翼 的称应龙, 一足称夔龙, 一头双身称肥遗龙等等; 根据性情区分, 有栖水的蜻龙, 祥云缭绕的 云龙, 喜火的火龙等等。 精致、完整、端庄而富于装饰美的龙纹, 代表了明代集古大成而纯熟完备的文化特征。
神秘、狞厉的商周龙纹
商周时期宗教巫术之风浓厚, 在统治者沟通天地的青铜器礼器上, 装饰纹饰更显神秘 的宗教色彩。龙纹质朴粗犷, 大多是近似无肢爪的爬行动物。
商周龙纹仍然沿袭半坡和夏墟龙纹的脉络, 形体上突出的变化是增加了角和足, 种类 增多。如, 夔龙、缡龙、蟠龙、虬龙等。
商周龙纹构图严谨, 纹饰变化夸张, 多以直线表现高浮雕的龙纹主题, 铺以细密的 云雷纹、回纹等等, 层次分明。主纹多采用侧面对称, 以四等分或二等分的中心线为 准组成对称的单独纹样。狞厉、肃穆的夔龙纹,强化了商周纹饰的雄浑、神秘之美, 体现出奴隶主“君权神授”的精神涵义。
浪漫、激越的春 秋战国龙纹

中国瓷器上的龙纹

中国瓷器上的龙纹

中国古瓷上的龙纹装饰明年是十二生肖的龙年,开始连续发些带有龙纹装饰的中国历代古瓷,特别是元明清三朝的青花龙纹瓷器。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也是瓷器装饰的永恒主题,古瓷带我们穿越历史,重温巨龙曾经的辉煌!一、宣德青花云龙纹捧盒这是永乐青花海水五龙纹碗,这件青花瓷器以淡雅的浅蓝釉绘画水波纹,龙纹以浓艶鲜明的深蓝精描。

龙目瞠眼张口,怒髪冲天,鋭爪狂张,姿态威武矫健,乃明初彰显国运的力作。

元青花上面的龙纹大家无不知道大英博物馆的那对云龙纹象耳瓶,那是近一百年前发生的不应该发生的故事,但今天这样的事情是否还存在,恐怕更糟糕,因为‘叶公好龙’的先生特别多。

这是大明宣德年制的青花云龙纹大碗,其口径有40公分,五爪龙在下面海水的衬托下显得更加英姿勃发,矫健威猛,既有大明朝的强悍又有瓷器装饰上霸道。

宣德青花龙纹其威猛无比的张力表现恐怕在下面这对器物的装饰上表现的更加充分,这类粗壮强悍的龙纹霸气只能在青花瓷的黄金时期且是大器上表现才更加豪迈。

乾隆青花苍龙教子图瓶此瓶俊秀别致,颈之两侧贴塑青花夔龙纹为耳,可爱生动,与圆润扁平的瓶体上下相衬,更见灵空精巧。

口沿外唇下画如意头纹一周,瓶身前后绘饰“苍龙教子图”,图中祥云迤逦,漫天飘飞,洪蝠迭现,灵瑞咸集,但见苍龙腾空而起,叱咤风云,虬躯矫健凶猛,大有气夺千里之势。

幼龙则破浪而出,昂首欲飞,与侧首下顾的苍龙深情对望。

其画笔生动精美,所见祥云虽多,却形态各异,深得迤逦之姿,福海之中波涛汹涌之象,是以线描之功不厌其烦地绘就,细腻而娴熟,展示御窑画工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

两龙神形俱佳,栩栩如生,相顾之际,更得以妙笔传示出浓浓的殷切之情。

妍丽清雅的青花,莹润皙白的胎釉,相益彰显,闪现出乾隆上品御瓷的非凡丽质。

圈足内书青花六字篆款,端庄规整,笔道遒劲有神。

苍龙教子图作为清宫御瓷装饰题材始见于雍正一朝,实例可见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

乾隆后期,苍龙教子图成为御瓷之中寓意特殊的一类,存世数量珍稀,经查阅公私典藏数据,与本品相同的实物仅见于西藏博物馆藏品“乾隆青花云龙背壶”,高29.5厘米,二者似应为原配的一对。

玉器上的龙纹

玉器上的龙纹

玉器上的龙纹在中国的玉文化里,龙是一个被神话了的动物,可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

“龙生九子,各有不同“,当它们表现在纹饰上时,你能认出来吗?实际上,在玉文化中,还有其他被神话的动物,它们有的长的很像龙,但是确另有其名,汉语拼音已经备好,阅读无障碍。

1、蟠螭纹(pan chi)蟠螭纹最早出现于商周时期。

民间传说蟠和螭都是龙之子,蟠“盘曲而伏”,螭则是一种没有角的龙。

古代青铜器上的蟠螭纹,其身体和腿似龙,而面部似兽,此纹是春秋战国和汉代玉器上的主要纹饰之一。

战国时期,蟠螭纹为圆眼大鼻,双线细眉,猫耳,颈粗并且弯曲,腿部的线条也呈弯曲状,脚爪常上翘,身上一般用阴线勾勒,尾部有绞丝状的阴刻线。

汉代,蟠螭纹为眉上竖而内勾,眉毛浅,若隐若现,眼眶外侧略有下坠,鼻梁出现细线划纹,身体与战国时期相比没有大的变化,只是尾部出现两个卷云纹组成的尾巴。

另外,蟠螭纹有时也出现三条腿。

南北朝时期,蟠螭纹的眼梢稍长且有弯度,嘴边两腮多有凹槽,有的刻有浅细而柔软的长角,头上有的长角,有的无角,腿短,前腿一般只有一个,故也是三条腿,有时前腿也伸出一点作为第四条腿,尾部粗壮,尾部的卷云纹较以前宽了一些。

唐代,蟠螭纹的颈有人字形,脊有阴刻线,有的在腿部大胛骨的关节处刻有类似云纹的纹饰。

宋代,蟠螭纹最大的特征是鼻子下有一条很宽的阴线,好像凹槽一样,这是以前各代都没有的。

元代,蟠螭纹的头额宽而高,眉、眼、鼻、口都集中在整个面部下方,仅占面部的三分之一,颈项低下,许多地方已被毛发掩盖。

明代,蟠螭纹的变化很多,头型较元代为短,眉、眼大多由面部中央勾出,眼形很多,形象有爬行、上升、伏形、盘旋等,气势磅礴,形态美观,有的螭身上正中部位还突出有锋芒的直楞线。

到了清代,蟠螭纹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以前各个时期所不具备的纹饰。

2、夔龙纹(kui)从古代典籍记载来看,夔的形象一般为大头,大嘴,无角,蛇身,有的一条腿,有的两条腿。

如《山海经·大荒东经》记载:“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

元明清各朝瓷器上“龙纹”的变迁

元明清各朝瓷器上“龙纹”的变迁

元明清各朝瓷器上“龙纹”的变迁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几千年来已深深扎根于所有中国人心中,形成具有强大凝聚力龙文化。

中华儿女都被叫做龙传人。

龙艺术造型复杂多变,几乎可以在各个领域得到体现,如诗词歌赋,雕刻壁画印章书法,以及各类装饰等。

中国龙,多存在于神话传说中,而龙文化源于图腾又远高于图腾。

传说中龙,虎须鬣尾,身长若蛇,有鳞若鱼,有角仿鹿,有爪似龙鹰,能走,亦能飞,能倒水,能大能小,能隐能现,能翻江倒海,吞风吐雾,兴云降雨,乃万兽之首,亦为封建王朝统治者象征。

元明清瓷器上的龙纹纹饰每个朝代有明显的区别,总体上历朝历代的瓷器纹饰上的龙纹早期非常霸气,中晚期的龙纹纹饰比较柔弱无力,瓷器上龙的饰,这个中国特有的题材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之后,威武有力、生动灵活,并且具有出神入化之姿的形象,早已成为各代龙纹的基调。

但是在元、明、清三代的青花瓷器上,由于绘画技法和审美观念不同的缘故,各代的陶工们仍然赋予龙纹许多不同的变化。

元、明、清三代瓷器上龙纹,时代特征主要表现在发、睫毛、须和爪上。

发:元代光头无发或脑脖处飘1-3绺长发;明代一蓬清晰可数的长竖发,状如火炬,清代长披发或多撮短耸发。

睫毛:元代眼睫毛现象不明显;明代洪武至正德的眼睑上方常常竖起一绺水藻般的长睫毛,嘉靖朝起龙的眼睫毛比较写实,眼睑的上边缘处一般用数根短竖线表示睫毛;清代睫毛形态多样化,不少被画成竹叶形。

须:元代上颌部少见有双须;明代双须粗,伸展有力,形如鱼叉,直而不弯;清代八字般长须外撇弯曲,须尖多数带翻卷。

爪:元代以3趾、4趾居多;明代第一第二趾相对成蟹钳状,趾间距离比较相近,形若风车;清代第一第二趾舒展成一直线,爪子犹如踏在平地,有龙身腾舞、爪子却着地受力的韵味。

此外,龙身装饰在三朝多有变化。

元代龙身喜饰鳞片纹,明代龙身饰网格纹、锯齿纹较多,清代鱼鳞纹常见,鱼鳞多半带有染点。

元代龙纹构图突出双龙追逐或遨游云间的艺术效果,是双龙者均为一龙昂首前瞻,一龙回首后望,前后呼应;明清布局着重立体感,双龙的头部一高一低上下应和,特别是清龙,身体常扭曲成弓形,其腹下有一段下坠,酷似蛇的腹部,为历代龙纹所独有。

历史上各时期玉龙纹的特点(摘录)

历史上各时期玉龙纹的特点(摘录)

历史上各时期玉龙纹的特点(摘录)历史上各时期玉龙纹的特点(摘录)龙纹在玉器上出现是从新石器时期开始的,一直到清代,经过了几千年的变化,形成了各时代独有的特征。

我国最早的玉雕龙纹,可以说是出现在新石器时期的红山文化。

新石器时期龙纹的特点是:龙首长,似马头,吻部前伸,略往上翘,无耳,长角(长鬣)后披,眼睛突起似凤眼,又像梭形眼,也可称菱形眼。

整体浑圆,没有棱角;通体为圆柱形,光素无纹,只有点缀的网纹,形制厚实古朴,这是新石器时期的重要风格特征。

多是青黄玉质制成,玉质略软,刀法雕琢简拙粗犷。

商代龙纹的特点为:龙身似蛇而短,尾部呈勾卷状,只雕一足;头有独角,角似柱形或蘑菇头形,称兕形角;眼睛多作臣字眼、目雷纹眼或斜方格眼,且多雕成张大嘴的姿态,以表示凶猛。

商代早期的龙纹玉雕多为薄片状,阴刻线有单线条和双线条两种,线条以直线为多,有棱有角,在龙的身上出现的纹饰,有重环纹、单环纹和云雷纹。

西周时龙纹的特点是龙纹身体变得细长,身上的纹饰也较复杂,线条多弯形或弧形。

这时期的重环纹、云雷纹等纹饰很盛行,在龙的背部出现的脊齿纹比商代时期的密,而且很盛行这种纹饰;龙的兕形角渐渐消失,出现了像头发一样的角,还有云纹式的耳形角;眼睛仍有斜方格眼和臣字眼,但臣字眼的眼角线拉长,有的拉长再勾卷,形成了西周自己独有的风格。

此外这时期大多不刻划龙足,龙身上的纹饰呈图案化,起着装饰作用。

春秋至汉春秋战国时期,龙体周边以双阴线挤出阳纹线,更突出了龙形的轮廓。

春秋战国时期玉龙特点:龙纹身体更长了,呈曲折形,似英文字母的s,我们称之为S形或双S形龙;龙身上多饰以谷纹纹饰,这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新纹饰,战国时期广为流行,春秋时期常用的卧蚕纹,纹饰突起,立体感强,刀工讲究;龙纹中的角,有一条基本规则,即商代没角不是龙,西周有角没有足,晚周角形似耳形,战国与耳全无异;龙纹的眼睛见不到臣字眼了,开始出现单线或双线雕的圆形眼与角度浑圆的方形眼和单凤眼,其双线雕手法是外圈线细,内圈线粗,使眼睛突起,更显有神,形成浅浮雕。

中国龙纹的演变

中国龙纹的演变

中国龙纹的演变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图腾之一,龙纹作为一种特殊的图案装饰,在中国的艺术和手工艺品中被广泛应用。

经过漫长的历史时光,中国龙纹经历了逐渐演变的过程,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样式。

本文将对中国龙纹的演变进行探讨,从传统到现代,展示其历史和文化内涵。

一、传统龙纹的起源和发展中国龙纹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巨兽,后来逐渐演化成带有神秘象征意义的崇高生物。

最早的龙纹图案出现在商代的青铜器上,通过对青铜器上的龙纹进行研究可以看到,当时的龙纹主要以双足龙和飞龙为主要表现形式。

这些龙图案呈线条简洁、均衡优美的特点,体现了古代中国对龙的一种形象描述。

随着历史的演进,龙纹在周代逐渐发展为立体的形态,在金器、玉器等贵族墓葬中频繁出现。

其中,春秋时期的龙纹尤为精美,线条流畅,神态威严,展现出贵族和统治者的尊贵地位。

而在汉代,龙纹装饰更加繁复,表现出一种吉祥和权力的象征。

二、宋代以后的龙纹演变宋代是中国龙纹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

在宋代,龙纹逐渐从富丽堂皇的贵族装饰转变为大众化的艺术图案。

此时期的龙纹偏向于平面化的展示,更加注重线条的优美和图案的简练,不再追求繁复和立体感。

这种风格的变化体现了宋代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普及。

到了明清时期,龙纹的演变进一步扩展。

明代龙纹的特点是纹饰清晰,线条简练,同时加入了云纹和瑞兽等元素的组合。

而清代的龙纹则更加纤细,追求线条的变化和游动感,展示出一种轻盈而灵动的美感。

这期间,龙纹的发展已经渗透到民间艺术中,无论是绘画、刺绣还是陶瓷等手工艺品上,都有着精美的龙纹装饰。

三、现代龙纹的创新与表现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龙纹在设计创新和应用领域中有了新的突破。

现代龙纹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线条表现,而是注重将龙纹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呈现出多样化的样式与形态。

有些现代龙纹以抽象的方式表现,突破了传统的表现形式,展示出独特的风格与想象力。

另外,一些设计师将龙纹与其他元素结合,创作出富有创意和现代感的龙纹作品。

中国历代龙纹饰简介

中国历代龙纹饰简介

中国历代龙纹饰简介中国历代龙纹饰简介龙是华夏民族进入农业社会后创造的一种虚拟动物。

传说中的龙是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

春分时登天,秋分时潜渊,为众鳞虫之长,四灵(龙、凤、白虎、玄武)之首。

随后,演变成为皇权象征,以致于历代帝王都以“真龙天子”自居。

一、元代:各种陶瓷器上都多见龙纹,尤以青花瓷上的龙纹最典型生动、时代特征最强。

元代龙泉青瓷龙塑,四肢与躯干同粗,不生背鳍(其)。

元龙泉窑青瓷印云龙纹,龙角无分杈,龙鳞为单个的突出点组成,爪长而尖稍弯。

元代景德镇青花龙纹:形体细长似蛇,头瘦、上颚尖、细颈、长躯,背有尖的齿形鳍脊,斜方鳞;细长腿、以三爪居多,爪细长锐利,尾部细,作火焰状,肘毛形如飘带,圆目有神,发疏向后或向上前方飘拂,双鹿角细长尖部上钩,背有尖的齿形鳍脊,长而较密,有的鳍齿一长一短,大腿和小腿表现的明显。

二、明代:龙纹为官窑瓷器上最常见的纹饰,身体粗状,猪嘴(下颚比上颚长些),龙须上卷,鱼鳞,五爪多。

这是总的特征,各时期,又多少还有些差别;明末,龙画得更为草率,线条凌乱,色彩浅淡,填涂粗糙。

崇祯时的正面龙,形似老人,毫无生气与威严,反映出明王朝的统治已是日薄西山,气息微残了。

永乐、宣德龙纹:猪嘴,颈部略细,龙躯粗壮,龙首上颚唇高突起,下颔突出,鼻子向上翻起,张目吐舌,五束长发向后上作波浪状飞起,身躯修长,四足壮硕。

龙爪呈轮盘式张伸,肘毛长飘拂,形神凝重威严。

爪有三、四、五爪之分:三爪龙,爪向后;五爪龙,一爪向前,另四爪向后,五爪爪尖成带状圆排列。

弘治:龙的两眼平视。

多为五爪。

一般来说,龙首长方,闭嘴露一齿,双短髯上飘,眼眉直立,圆目并列平视呆板,肘毛短、细花尾。

正德龙纹:一般来说,龙首长方,闭嘴露一齿,双短髯上飘,眼眉直立,圆目并列平视呆板,肘毛短、细花尾。

龙头扁长,脖细身粗,龙的鬃发呈三角形,倒竖在头顶,嘴巴如灯,一前一后地并排一条水平线上。

五爪短粗有力,作轮式撑张。

嘉靖:龙多绘双翅,飞舞盘旋,鬓发竖立,姿态凶猛。

扬须探抓,追云赶珠:元代至清代瓷器上龙纹的演变过程

扬须探抓,追云赶珠:元代至清代瓷器上龙纹的演变过程

扬须探抓,追云赶珠:元代至清代瓷器上龙纹的演变过程中国人被称为龙的传人,龙也是是中华民族最高吉祥物。

龙纹是我国最最常见陶瓷装饰纹样之一,被频繁的运用于历代陶瓷器上并贯穿我国陶瓷发展史的始终,在我国陶瓷装饰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在元代至清代的641年中,随着社会环境、工艺技术、审美情趣的不断改变,龙纹一直在随之发生变化。

元代龙纹特征元代的龙纹给人写实、非常凶猛的感觉,龙头、龙身、龙爪以及鳞片以及肘部绘画的非常写实。

龙角画的形似鹿角,但又比鹿角来的更加尖锐犀利,沿着龙的后脑向后生长。

龙的眼睛绘画的非常凶恶,龙口张开,露齿,吐舌,额头高而凸,两眼直视前方。

龙纹头部比身躯要小,头部较扁,龙须较短,龙一般光头无发或者几缕飘在后脑脖颈处。

颈部细长,所以我们称元代的龙纹为“蛇颈龙”。

龙肘绘画的细长而且弯曲,龙的指甲像是镰刀一样,撕裂感迎面扑来。

爪为三,四,五爪不等,五爪较为罕见。

元代龙纹的鳞片和背鳍一般有2种,大多数龙纹的鳞片呈鱼鳞状,非常的规整。

每片之间都有一种淡淡的过度层,这与康熙、雍正时期龙纹鳞片刻意流出一个勾线露白,然后再渲染龙鳞不同。

元朝龙纹这种很自然的淡白色衔接给人以立体的感觉,一层一层铺过去,非常的规整。

还有少量的龙鳞画成网格状。

元代龙纹的背鳍呈三角形排列,一般是大三角与小三角等距排列,不管是大的三角还是小的三角都画的非常规整。

在明代晚期龙纹也是呈大小三角排列,但三角有大有小,参差不齐,而且大三角与小三角之间的距离也是不等的。

明朝鼎盛时期龙纹特征明早期龙纹永宣时期作为明朝制瓷高峰时期,这一时期的龙纹也具有显著特点,并被广大藏友推崇。

永乐时期的龙纹给人的感觉是非常的矫健生动。

龙头呈长方形,非常注重龙头脸部的细节变化。

眼睛大如铜铃,怒目圆瞪,给人一种雄壮凶猛的气势。

龙的须发上扬,嘴巴较长,张嘴吐舌。

龙身更加的饱满,龙鳞的立体感也非常强,龙纹的背鳍非常的整齐。

龙肘变得非常的粗壮,跟洪武以及元朝非常的不一样,肘毛呈一种花状飘散。

龙纹

龙纹

西周晚期以后兽面纹仅在青铜器的器足上部出现,作为器身的纹饰几乎不见。

至春秋晚期,在晋国铜器上出现了一些用盘绕的龙纹组成的兽面纹,但这是少量的。

到了战国及以后,兽面纹除了器足上部的装饰外,仅见于一些铜器衔环的铺首上了。

蟠龙兽面纹
龙纹
爬行龙纹:又称夔龙纹。

夔,如龙而一足,是商周青铜器常见纹饰之一。

多作龙的侧面形象,前有龙头,张口向下,吻部较长,上唇向上卷曲,下唇向下或上卷至口里。

龙头后有一蜿蜒似蛇身的躯体,有一足、二足或无足,尾部向上卷曲。

双体龙纹:即以一个龙头的正面形象为中心,体躯向两侧展开,常饰于青铜器颈部的狭长范围内。

流行于商代晚期至西周中期。

卷龙纹:龙的躯体作蜷曲状,其中一种是龙头的正面形象居中,体躯盘绕其外,形成一圆形,多施于盘的中心,见于商末周初。

后有一种是龙的侧面形象盘卷成圆形,多见于西周至春秋的簋、壶等器盖的圆形捉手内。

双头龙纹:一条龙体的两端各有一个龙头,多作斜角线构图,一个龙头在上,一个在下,常见于西周及春秋早期
交龙纹:又称蟠螭纹,形体小者称蟠蛇纹、蟠虺纹。

由两条以上的龙体相互交缠盘绕,构图复杂。

盛行春秋战国之际。

中国历代龙纹饰简介

中国历代龙纹饰简介

中国历代龙纹饰简介中国历代龙纹饰简介龙是华夏民族进入农业社会后创造的一种虚拟动物。

传说中的龙是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

春分时登天,秋分时潜渊,为众鳞虫之长,四灵(龙、凤、白虎、玄武)之首。

随后,演变成为皇权象征,以致于历代帝王都以“真龙天子”自居。

一、元代:各种陶瓷器上都多见龙纹,尤以青花瓷上的龙纹最典型生动、时代特征最强。

元代龙泉青瓷龙塑,四肢与躯干同粗,不生背鳍(其)。

元龙泉窑青瓷印云龙纹,龙角无分杈,龙鳞为单个的突出点组成,爪长而尖稍弯。

元代景德镇青花龙纹:形体细长似蛇,头瘦、上颚尖、细颈、长躯,背有尖的齿形鳍脊,斜方鳞;细长腿、以三爪居多,爪细长锐利,尾部细,作火焰状,肘毛形如飘带,圆目有神,发疏向后或向上前方飘拂,双鹿角细长尖部上钩,背有尖的齿形鳍脊,长而较密,有的鳍齿一长一短,大腿和小腿表现的明显。

二、明代:龙纹为官窑瓷器上最常见的纹饰,身体粗状,猪嘴(下颚比上颚长些),龙须上卷,鱼鳞,五爪多。

这是总的特征,各时期,又多少还有些差别;明末,龙画得更为草率,线条凌乱,色彩浅淡,填涂粗糙。

崇祯时的正面龙,形似老人,毫无生气与威严,反映出明王朝的统治已是日薄西山,气息微残了。

永乐、宣德龙纹:猪嘴,颈部略细,龙躯粗壮,龙首上颚唇高突起,下颔突出,鼻子向上翻起,张目吐舌,五束长发向后上作波浪状飞起,身躯修长,四足壮硕。

龙爪呈轮盘式张伸,肘毛长飘拂,形神凝重威严。

爪有三、四、五爪之分:三爪龙,爪向后;五爪龙,一爪向前,另四爪向后,五爪爪尖成带状圆排列。

弘治:龙的两眼平视。

多为五爪。

一般来说,龙首长方,闭嘴露一齿,双短髯上飘,眼眉直立,圆目并列平视呆板,肘毛短、细花尾。

正德龙纹:一般来说,龙首长方,闭嘴露一齿,双短髯上飘,眼眉直立,圆目并列平视呆板,肘毛短、细花尾。

龙头扁长,脖细身粗,龙的鬃发呈三角形,倒竖在头顶,嘴巴如灯,一前一后地并排一条水平线上。

五爪短粗有力,作轮式撑张。

嘉靖:龙多绘双翅,飞舞盘旋,鬓发竖立,姿态凶猛。

中国历史上的龙像文物

中国历史上的龙像文物

中国历史上的龙像文物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其中龙被视为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

在中国历史上,龙的形象广泛出现在各种文物中,这些文物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人民对龙的崇拜和敬畏,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本文将介绍中国历史上的几件著名龙像文物。

一、汉白玉龙凤玺汉白玉龙凤玺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龙像文物之一。

它是西汉时期的一件玉石印章,长约9.1厘米,宽约6.8厘米,厚约1.4厘米。

整个印章呈长方形,正面刻有一对盘旋的龙凤纹饰,背面刻有“天子之宝”四个字。

汉白玉龙凤玺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皇家印章之一,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帝王权力的象征。

龙凤纹饰象征着吉祥和权力,展示了古代帝王的威严和尊贵。

这件文物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

二、青铜龙纹器青铜龙纹器是中国古代青铜器中常见的一种类型。

这些器物通常以龙为主题,形状各异,包括鼎、爵、觚等。

其中最著名的是商代的“四羊方尊”和春秋时期的“龙纹爵”。

“四羊方尊”是中国青铜器中的珍品,它是一件方形的酒器,高约30厘米。

四面刻有盘旋的龙纹,四个角上分别有四只羊的形象。

这件器物展示了古代中国人民对龙和羊的崇拜,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祭祀和宗教信仰。

“龙纹爵”是春秋时期的一件青铜酒器,高约25厘米。

它的形状像一个大杯子,上面刻有盘旋的龙纹。

这件器物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展示了古代中国人民对龙的崇拜和敬畏。

三、瓷器龙纹文物中国瓷器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品,其中不乏以龙为主题的文物。

宋代的青瓷龙纹瓷器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青瓷是中国瓷器的一种,它的釉色呈青绿色,质地坚硬,具有独特的美感。

宋代的青瓷龙纹瓷器通常以碗、盘、壶等形式出现。

这些瓷器上刻有盘旋的龙纹,龙的形象栩栩如生,根据不同的器物形状和用途,龙的形象也有所不同。

这些瓷器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展示了古代中国人民对龙的崇拜和对美的追求。

四、玉龙玉龙是中国古代玉器中常见的一种形象。

玉龙的形象通常以盘旋的龙为主,有的是单独的龙形,有的是与其他动物或神兽结合在一起。

从故宫馆藏看历代玉器龙纹演变

从故宫馆藏看历代玉器龙纹演变

从故宫馆藏看历代玉器龙纹演变龙既代表了至高无上的皇家权力,也代表着热血奔腾的英雄梦想。

中华民族视龙纹为文化图腾逾四千年,从而衍生出众多玄幻奥妙的哲学思想,对龙图腾的崇拜之深更是世所罕见的。

以龙的形象作为主题纹饰的玉器,是中国古代玉器中的一大类型,其历时之长久,工艺之精巧,形制之繁复,构图之多变,寄寓之丰富,均为其它纹饰所不及。

从史前时期到清代,历经数千年的变化,不同时期的龙纹具有不同的艺术风格。

我们通过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看几千年龙纹玉器演变。

一、新石器时期的玉龙纹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大玉龙曲长60cm,直径2.2-2.4cm其玉料为淡绿色老岫岩玉。

龙体较粗大,卷曲,呈倒“C”形,长吻微翘起,有圆鼻孔二,双目橄榄形凸起,头顶至颈背有长鬣后披,末端翘起,额及颚下有阴刻棱形网纹。

龙躯光素扁圆,背部有一钻孔,可系绳穿挂。

此玉龙因其吻前伸,前端凸且翘,因此又有人称之为玉猪龙。

这是早期氏族艺术的代表作,属红山文化。

其造型夸张、奇特,兼具写实与抽象手法,结构虽简洁,却满盈着生命力,质朴而粗犷,可能是某部族的图腾。

二、商代玉龙纹玉龙形『0114』商高2.3cm,长6.5cm,宽2.5cm『0114』(音勒)以青玉制,有白色沁,圆筒形,两端粗细不等。

器表饰龙纹,其龙纹特点是“臣”字眼,并饰有重环纹、鳞纹等。

商代的玉龙,由龙眼的变化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的龙眼为方形或菱形,中、晚期为“臣”字形。

重环纹和鳞纹直至西周中晚期才出现在青铜器上,因此本器上的这两种纹饰对于玉器和青铜器装饰纹样的比较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三、西周玉龙纹龙纹玉璜西周长1.8cm,宽1.9cm,厚0.5cm玉为青色,泛淡黄色。

器呈半环形片状。

主要运用斜坡刀法雕刻,两面纹饰相同。

两端不完整似有戟牙。

有穿孔,用于系佩。

这种龙纹玉璜是西周时期常见的佩饰,多以组佩的形式出现,在我国的陕西、山西、山东等地区多有出土。

玉璜表面常雕刻龙、凤等纹饰。

青玉龙纹璧西周直径16.1cm,孔径5.9cm,厚4cm青绿色玉质,局部有白色和褐色沁斑。

古代龙形玉器的时代特征和演变(魏晋南北朝至清代篇)

古代龙形玉器的时代特征和演变(魏晋南北朝至清代篇)

古代龙形玉器的时代特征和演变(魏晋南北朝至清代篇)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其形象是各类艺术形式表现经久不衰的题材之一。

以龙的形象作为主题纹饰的玉器,是中国古代玉器中的一大类型,其历时之长久,工艺之精巧,形制之繁复,构图之多变,寄寓之丰富,均为其它纹饰所不及。

如果说,龙文化是五千年华夏文明的一种凝结,那么作为造型艺术的龙纹玉器,堪称是龙文化的载体。

从史前时期到清代,历经数千年的变化,形成了各时代独有的特征。

古玉器中的龙纹有一个从简约到繁复,从宗教化向艺术化,从随意性向规范化发展并蔚为多元的发展过程。

因此,探讨和研究历代玉器上的龙纹图案,可以使我们了解我国龙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对于古玉器的鉴定和断代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依据。

以下对历代龙纹玉器的基本特征作一简单的综合论述。

七.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动荡、分裂的时期,在玉器发展史上也是处于萧条的低谷阶段,故这一时期的墓葬出土的玉器很少。

从迄今为止出土的少量龙纹玉器看,基本延续汉代的风格。

最具代表性的是1951年江苏省南京市邓府山3号墓出土的龙凤形玉佩,玉呈青白色,作龙蟠与凤栖状,先将玉片裁出龙凤形体,再雕刻其部位纹饰而成,龙曲颈卷身,向背上卷,呈倒“s”形,凤即栖在上卷的龙尾上,侧首与龙首相背。

图1 魏晋南北朝龙凤形玉佩江苏省南京市邓府山3号墓出土八.唐代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最富强的朝代之一,其间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发达。

唐代的统治者依然把龙纹作为皇权的标志,龙的造型较之前更加成熟、完善(图2唐代铜镜上的龙纹),玉器的龙纹上亦反映了这一点,龙纹表现的威武雄壮、富态华丽、蓬勃向上。

图2 唐代龙纹铜镜唐代玉龙纹特征鲜明:龙身若蛇,躯干粗壮,背部以脊齿纹表示背鳍;四肢矫健、较长,呈奔跑状,小腿关节处多有山羊胡子状的腿毛;龙爪肥硕,为三趾,爪尖锋利;尾端光秃,不作装饰;龙体或光素无纹,或遍布斜格纹龙鳞;后者之腹部多有蛇鳞纹;龙嘴大张,嘴角超过眼梢;上唇外翻,露出的牙齿细密若梳板状,颚下多有髯;耳部呈树叶形;龙角主要有分叉角、尖角两种;龙纹周围开始增加诸如火焰珠、朵云纹等辅助纹饰。

不同朝代瓷器上的龙纹特征

不同朝代瓷器上的龙纹特征

不同朝代瓷器上的龙纹特征
元代龙纹:龙躯细长,细颈,细腿、细爪和尖尾巴(偶有火焰式大尾),体态轻盈。

头较小,长鹿角,张口、吐舌,龙的下腭有须,上颌一般无须,龙身鳞片分两种,以网状细鳞片多见,以留白大鳞片少见,后者龙纹更加精美。

肘部有长毛三至四根或一撮。

(元代龙纹)
永宣龙纹龙头变大,上嘴唇向上翻卷,龙发或披或竖,或在双角之间向后飘动,肘毛亦较元代多且粗,五爪连成一个圆环形较多,具有凶猛矫健之势。

(明代永乐龙纹)
(明代宣德龙纹)
万历、天启、崇祯龙纹呈现没落乏力之感,龙身更趋细长,龙身扭曲的幅度加大,其线条不及前代工整严谨。

多辅以八仙、八宝、八卦、如意、灵芝等道家器物。

(明代崇祯龙纹)
康熙龙纹上颚短于下颚,舌伸出下垂而舌尖上卷,龙须细长而圆曲,鬃发分束向后。

(清代康熙龙纹)
乾隆龙纹尾稍卷起并较秃,尾鳍呈放射刺状张开,鳞与腹甲整齐匀密,并影响后代。

(清代乾隆龙纹)
晚清龙纹呆滞,线条纤细简化而无力,龙颚下垂,无威严之感。

(清代道光龙纹)。

中国龙纹的演变

中国龙纹的演变

h
22
后期龙纹
h
23
错误的东汉龙纹
h
24
龙的演变形象的转化
赑屃,最喜欢背负重物,所以背上驮一块石碑。(石碑2边的 兽形是另一说法)
鸱吻,最喜欢四处眺望,常饰于屋檐上。 饕餮,最贪吃,常饰于鼎的盖子上。 睚眦,嗜杀喜斗,常饰于兵器刀环,剑柄。 狴犴,最憎恶犯罪的人,所以常饰于监狱的门楣上。 狻猊,性好烟火,常饰于香炉盖子的盖钮上。 霸下,最喜欢水,常饰于石桥栏杆顶端。(石碑下面原形是另
h
17
中期的龙纹(黄龙)
五代至元代为中期。龙身多数披 鳞,身、尾界限清晰,体格有强壮 的也有纤细的,龙首有角、发,却 无须,龙爪一般为三趾。元代龙出 现四爪,上颌部分少有须出现。
h
18
中期龙纹
h
19
元代四爪龙
h
20
清华美院的学生作品
h
21
后期的龙纹(黄龙,祥龙)
颈细、唇长,在细节上更为具体。 龙角、耳、眼须发更为完美,整体 造型清新秀美,行云流云,海水波 涛与云组合,把龙体现得更加活灵 活现,神秘莫测。双须出,伸展有 力。
6
上古的“龙纹”(原龙)
由于工艺水平及生活需要,这一时 期严格意义上来说并没有龙纹的出 现,但这一时期的龙的形象还是有 的,主要用于祭祀。
那时期的龙形象几乎全部是以马, 猪,蛇的融合。
h
7
h
8
远古的“龙纹”(夔龙 、飞龙)
商周时期的龙:比较简单、笨拙、 粗犷,从史书上的记载和考古中发 现都证实,那时期的龙大部分是圆 曲状、首尾相连、大眼巨头,没有 明显的角和四肢。
h
9
远古龙纹
h
10
春秋战国及秦时期的龙:春秋战国 时期是封建社会的早期,一些历史 现象促使了手工艺的发展,工艺美 术也出现了兴旺的局面,这一时期 的龙从造型上已经向写实方向发展、 内容也相对丰富起来、有龙与人的 组合、双龙图的组合等等。这一时 期的龙呈长曲状、有两爪、长尾、 耳、龙角,龙角也开出现分支。

角龙、应龙、夔龙、螭龙、秃尾龙,古瓷器上的龙纹

角龙、应龙、夔龙、螭龙、秃尾龙,古瓷器上的龙纹

角龙、应龙、夔龙、螭龙、秃尾龙,古瓷器上的龙纹元明清时期,统治者在景德镇建立御厂烧制宫内日用瓷,在这些瓷器上的纹饰中,用以代表皇家身份的龙纹主要分为角龙、应龙、夔龙、螭龙以及秃尾龙等数种。

明万历青花龙穿莲花梅瓶角龙“角龙”即头上长角的龙,通常称为“虬龙”“蛟龙”,是景德镇御厂最常使用的龙纹造型。

体形可用上文“九似”来形容,如“角似鹿,眼似虾,项似蛇,腹似蛇,鳞似鱼,爪似凤”等。

明清时期,五爪龙纹被官方垄断,代表帝王,民窑瓷器上不可使用。

三爪四爪与五爪元朝制品中的角龙形象凶猛生动,龙爪基本为三爪、四爪与五爪。

明初洪武永乐朝的角龙造型仍与元代大致相仿,至宣德时期,龙纹显得更加粗犷威武,明中期又趋于精细纤秀,明末则大多显得草率羸弱。

宣德龙纹清代龙纹的演变与明代整体类似,甚至与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走势有不少关联。

总体看,历代角龙造型各有其时代特点,根据鳞片、爪形以及头部等诸多细节,基本可以判断出大致制作时期。

清代龙纹应龙“应龙”指有翼的龙,俗称“翼龙”“飞龙”。

汉代淮南王刘安的《淮南子·览冥训》中记载女娲炼五色石补天后“乘雷车,服应龙,骖青虬,援绝瑞,席萝图,络黄云,前白螭,后奔蛇,浮游逍遥……”《吴志·吾粲传》中也曾提到“夫应龙以屈伸为神,凤皇以嘉鸣为贵”。

随着对应龙不断的神化,清康熙年间东轩主人又在《述异记》中渲染道:“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龙五百年为角龙,角龙千年方为应龙。

”明初洪武永乐朝角龙造型应龙的图案纹饰较早就出现在古代铜、玉、漆器以及石雕、绘画当中。

南宋时期,浙江龙泉窑曾制作过应龙纹饰的瓷器。

官窑瓷中应龙的出现略有些晚,到明初永宣御厂瓷迅速发展阶段,应龙纹才与其他绘画素材一起纳入御厂瓷纹饰中。

明代史学家焦竑在《玉堂丛语·文学》中记载:“景陵(宣德帝葬于景陵,所以此处代指宣德)一日禁中阅书,见龙有翼而飞者,讶之。

遣问之阁中,三杨辈皆不能对,上顾诸史官曰:‘有能知之者否?'陈继时在下列,出对曰:‘龙有翅而能飞,曰应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代龙纹饰简介中国历代龙纹饰简介龙是华夏民族进入农业社会后创造的一种虚拟动物。

传说中的龙是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

春分时登天,秋分时潜渊,为众鳞虫之长,四灵(龙、凤、白虎、玄武)之首。

随后,演变成为皇权象征,以致于历代帝王都以“真龙天子”自居。

一、元代:各种陶瓷器上都多见龙纹,尤以青花瓷上的龙纹最典型生动、时代特征最强。

元代龙泉青瓷龙塑,四肢与躯干同粗,不生背鳍(其)。

元龙泉窑青瓷印云龙纹,龙角无分杈,龙鳞为单个的突出点组成,爪长而尖稍弯。

元代景德镇青花龙纹:形体细长似蛇,头瘦、上颚尖、细颈、长躯,背有尖的齿形鳍脊,斜方鳞;细长腿、以三爪居多,爪细长锐利,尾部细,作火焰状,肘毛形如飘带,圆目有神,发疏向后或向上前方飘拂,双鹿角细长尖部上钩,背有尖的齿形鳍脊,长而较密,有的鳍齿一长一短,大腿和小腿表现的明显。

二、明代:龙纹为官窑瓷器上最常见的纹饰,身体粗状,猪嘴(下颚比上颚长些),龙须上卷,鱼鳞,五爪多。

这是总的特征,各时期,又多少还有些差别;明末,龙画得更为草率,线条凌乱,色彩浅淡,填涂粗糙。

崇祯时的正面龙,形似老人,毫无生气与威严,反映出明王朝的统治已是日薄西山,气息微残了。

永乐、宣德龙纹:猪嘴,颈部略细,龙躯粗壮,龙首上颚唇高突起,下颔突出,鼻子向上翻起,张目吐舌,五束长发向后上作波浪状飞起,身躯修长,四足壮硕。

龙爪呈轮盘式张伸,肘毛长飘拂,形神凝重威严。

爪有三、四、五爪之分:三爪龙,爪向后;五爪龙,一爪向前,另四爪向后,五爪爪尖成带状圆排列。

弘治:龙的两眼平视。

多为五爪。

一般来说,龙首长方,闭嘴露一齿,双短髯上飘,眼眉直立,圆目并列平视呆板,肘毛短、细花尾。

正德龙纹:一般来说,龙首长方,闭嘴露一齿,双短髯上飘,眼眉直立,圆目并列平视呆板,肘毛短、细花尾。

龙头扁长,脖细身粗,龙的鬃发呈三角形,倒竖在头顶,嘴巴如灯,一前一后地并排一条水平线上。

五爪短粗有力,作轮式撑张。

嘉靖:龙多绘双翅,飞舞盘旋,鬓发竖立,姿态凶猛。

其主要特点是龙的双目,近似比目鱼的眼睛。

嘉靖时绘的龙纹凶猛,多鬓毛竖起,是嘉靖时龙纹的特点。

嘉靖朝开始出现正面龙。

嘉靖正面龙,方头宽额,有的额上写“王”字,壮貌有余,凶猛不足。

侧面龙,上颚较下颚长,鼻作如意头形,张口伸舌,短舌似匕首,或闭嘴露一齿,鼻翼两侧有短髯,龙作曲线三角形。

嘉靖的螭虎龙,描画极其简单草率,状似壁虎,有行走状,有团状。

正面龙、螭虎龙皆为前所未有者。

万历:正面龙比嘉靖朝增多,头硕大,脸丰满,俗称“牛头豹脸”。

鬃发非常浓密,以头顶中缝为界,向两侧纷披。

万历侧面龙,龙头扁长,似鳄鱼,嘴巴开张度很大,吐出飘带形长舌,有的下唇胡须呈现竹叶状排列,有的系成蝴蝶状。

万历闭嘴龙的下巴多向前伸,将脸部接长,双目圆睁。

龙身的鳞多简化成锯齿形,黑色,龙腹部为青花宽线条。

明代崇尚火德,所以在龙、狮及兽身上多带有火焰纹。

三、清代:整个清代的龙爪均多少都带钩状,显得有力,4趾向前,4爪朝向一致,另1趾向后,龙爪方向与另4爪方向相对。

清代的龙,身躯亦较粗,下颚较短,形象比较和善。

各朝的特征是:顺治、康熙:龙的形体、形象有明代中期的风格,比较威严。

有一种过墙龙--形体由碗、盘里面延伸至外壁,此朝始见。

顺治龙为鸡爪龙,“龙头”有凶猛感,背鳍稀疏,鳞作斑片状。

官窑为五爪龙(民窑为三、四爪龙)。

康熙龙纹,龙鳞细密齐整体感强,它的整个造型像汉字的一个“弓”字。

康熙龙纹,雄浑劲健的大型龙与细瘦干瘪的小龙并存。

龙腿上粗下细,未区分出大、小腿,脚趾甲成尖状朝前的多;有的龙以浅色表现出蛇一样的有鳞片的腹部。

画面有火纹和云纹,还有夔龙纹,青花海水夔龙盘。

雍正龙纹:雍正的鳄鱼龙,青花云龙,还有螭龙纹;青花螭龙盘,背鳍较圆钝,高低相同,四爪或五爪,其中三爪或四爪作顺时针团形排列,另一作逆时针排列。

开光正面龙图案中密布火纹,均作飘动状,火苗多作四齿状,也有五齿的,其中必有一条火苗长与其它,有的火苗从底部烧上来。

雍正的海水龙,龙嘴上额向上翘,并外翻,三爪,脚趾有3个结节状,空白爪内靠趾处各有一短线条。

海水中有多个漩涡,整个龙身为鱼鳞片覆盖,龙背上有留白锯齿。

乾隆龙纹:为老头龙,龙头有老人头的“无力”,或者“慈祥”感,龙的神态由威严开始变得和善,不再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至尊无上的神貌。

青花大龙,眼正圆,锯齿形背鳍。

龙爪排列富于变化:同一条五爪龙,有的四爪作顺时针团形排列,另一爪逆时针与其对称;有的四爪作逆时针团形排列,另一爪顺时针与其对称。

有的龙以浅色表现出蛇一样的有鳞片的腹部。

五爪脚趾上以线条勾出无色尖甲。

前腿的4趾甲作逆时针排列,另一趾甲作顺时针排列,后腿的4趾甲作顺时针排列,另一趾甲作逆时针排列。

有的全部为逆时针排列,另一趾甲作顺时针排列。

嘉庆龙纹:龙爪及其排列继承前朝遗风,但趾很粗。

更大量出现于陶瓷器上,更加世俗化,形式有划龙舟、婴戏舞龙、龙穿花等,成为玩物,龙已大大失去神圣威严,至尊至上的权威形象。

道光龙纹:为带鱼龙(也叫虾弓龙),带鱼龙也很形象,它是透头的,鳍是像带鱼的“鳍”!四肢与躯干粗壮,但爪细如线。

同治龙纹:细颈与粗躯形成反差,粗腿、细胫、尾上翘,状如走兽。

光绪龙:造型变化较多,光绪的点睛龙,有的躯干无背鳍;有的背鳍呈短柱状;有的为猴头,作直立行走状;有的细颈、粗躯、腿壮、胫瘦。

总之,龙在世人心中神秘、朦胧。

元明清时期,统治者在景德镇建立御厂烧制宫内日用瓷,设计了大量宫廷纹饰,其中所用代表皇家身份的龙纹至少分为角龙、应龙、夔龙、螭龙、以及秃尾龙等数种。

四、龙的种类:1.角龙:即头上长角的龙,通常称为“虬龙”、“蛟龙”,是景德镇御厂最常使用的龙纹造型。

体型可用上文“九似”来形容,如“角似鹿,眼似虾,项似蛇,腹似蛇,鳞似鱼,爪似凤”等。

明清时期,五爪龙纹被官方垄断,代表帝王,民窑不可使用。

元朝制品中的角龙凶猛生动,基本为三爪、四爪与五爪。

明初洪武永乐朝的角龙造型仍与元代大致相仿,至宣德时期,龙纹显得更加粗犷威武,明中期又趋于精细纤秀,明末则大多显得草率羸弱。

清代龙纹整体发展与明代整体类似,甚至与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走势有不少瓜葛。

总体看,历代角龙造型各有其时代特点,根据鳞片、爪形以及头部等诸多细节,基本可以判断出大致制作时期。

2.应龙:指有翼的龙,俗称“翼龙”、“飞龙”。

随着对应龙不断的神化,清康熙年间东轩主人又在《述异记》中渲染:“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龙五百年为角龙,角龙千年方为应龙。

”应龙的图案纹饰较早就出现在古代铜、玉、漆器以及石雕、绘画当中。

南宋时期,浙江龙泉窑制作中曾出现过它。

官窑瓷中应龙的出现略有些晚,明初永宣御厂瓷迅速发展阶段,应龙纹才与其它绘画素材一起纳入御厂瓷纹饰中。

宣德官窑中的应龙纹:从传世品与景德镇珠山遗址发掘资料看,成熟的落款宣德官窑器中应龙纹使用较多,按照不同特征可主要划分为以下四种。

⑴“双足三爪羽翼类”应龙“双足三爪羽翼类”应龙在宣朝中使用较多,应龙特征为:猪嘴(上额呈垂直向上状,并向外翻)、双角、有鳞、双足、三爪、羽翼、卷草尾。

总体看,形体大部取自永宣三爪龙纹,仅是肩部添加了鸟状羽翼、尾部演变成卷草纹。

这样设计既保留永宣龙的威猛气势,也凭添了卷草纹的优美曲线。

⑵“鳍足羽翼类”应龙“鳍足羽翼类”应龙较前者缺少龙爪,形体特征介于“双足三爪羽翼类”与下文的“鳍足蝙蝠翼类”应龙之间,猪嘴(上额呈垂直向上状)、羽状翼、鱼鳍形足、简短卷草纹尾是它的最大特点。

除了一些大器使用外,还经常装饰于海兽纹盘、碗、高足杯等器中。

⑶“双足龙爪蝙蝠翼类”应龙此种应龙与“双足三爪羽翼类”应龙极其相似,但改羽翼为蝙蝠翼,双足或四爪、或五爪,多用于海兽纹器中⑷“鳍足蝙蝠翼类”应龙“鳍足蝙蝠翼类”应龙与前者比较相似,主要特征是蝙蝠翼、双足由龙爪改变为鱼鳍状、卷草纹尾大幅度缩短简化,形体接近鱼类。

因为没有龙爪,整体缺乏若干咄咄逼人的威武霸气。

成化官窑中的应龙纹:宣德应龙制品对成化官窑影响很大。

首先,宣朝“双足三爪羽翼类”应龙受到较多应用,成化御厂制作了不少与之相关的青花、色釉器,使“鳍足羽翼类”应龙、“双足四爪蝙蝠翼类”、“双足五爪蝙蝠翼类”应龙等继续继续出现在成化官窑器中。

除以上数种图案外,成化朝还增加了“四足五爪蝙蝠翼类”应龙。

同前朝相比,后者不仅发挥利用了成青的淡雅柔和发色,还进一步细致描绘应龙图案,改进了卷草尾画法等,最终形成本朝独特的艺术风貌。

正德青花应龙出戟尊。

使用了“双足四爪蝙蝠翼类”应龙,但是用传统龙尾代替了卷草尾。

有的正德青花应龙盘,绘画了“鳍足蝙蝠翼类”应龙。

雍正仿成化斗彩应龙纹天字罐,绘画了上额呈垂直向上状而无下额、有鳞、双足、三爪、羽翼、卷草尾应龙。

雍正斗彩龙凤纹大盘。

绘画了成化官窑中出现的“四足五爪蝙蝠翼类”应龙。

乾隆青花釉里红龙纹梅瓶。

绘有釉里红“四足五爪蝙蝠翼类”应龙。

3.夔龙:在宋、元、洪武、永乐官窑中也都没有发现,最早绘画夔龙纹的御厂瓷仍是宣德制品。

从器物纹饰看,当时的夔纹造型清晰,无鳞、有兽状双足。

为区别其它夔纹,可称其为“兽足夔龙”。

宣德夔龙具备猪嘴、双足、有翼、卷草尾等,非常接近当时的应龙纹,仅是龙身较短、无鱼状鳞片、口吐番莲而已。

因为明清时期的夔龙经常口吐蕃莲,所以俗称“含花龙”。

成化朝的夔龙毛上竖,吐舌成花枝状,躯体卷曲成勾连状。

纹主要分两大类,一类为“兽足夔龙”,一类为本朝新现的“三爪夔龙”,其主要特征与“兽足夔龙”基本一致,只是双足绘为龙状三爪其爪朝向一致,口中有牙。

万历夔龙纹,大眼圆睁身体变成孤形。

天启-崇祯夔龙纹,躯体呈波浪形。

康熙夔纹身体细瘦,躯全粗细与四肢相近。

雍正夔纹,身体前段粗,后段呈花枝状。

4.螭龙:虽然明清官窑瓷中经常使用螭龙纹饰,但洪武、永乐御厂中并没有发现,其使用上限暂时推断为宣德朝,与应龙、夔龙纹的始用时间大致相仿。

宣德时期的螭龙纹:从宣德螭龙纹的形体特征看,当时螭龙皆为四足,爪数可细分为三、四、五只三大类。

总体看,强悍雄健的体型与当时流行的龙纹极为相似,区别是身上缺少鳞片组织、头部独角、尾部呈卷草形状。

宣德螭龙唇上无两条龙须,这点也与普通龙纹略有差别。

另外,宣德时期的螭龙还经常口叼灵芝,可能是借鉴夔龙口含蕃莲花的结果。

宣德青花螭龙纹梅瓶、盖罐、蟋蟀罐(四足五爪,有晕散其他一样),绘画了四足四爪螭龙纹,其四爪朝向一致,脚趾有结节,口叼灵芝,头颈处有卷草纹。

成化斗彩螭龙纹天字罐,龙头似狮头,四足三爪,且爪的朝向一致,卷草纹尾,无鳞片,背上有锯齿。

万历青花螭龙纹梅瓶,龙头似狮头,口叼灵芝,四足四爪,且爪的朝向一致,卷草纹尾,无鳞片。

清代改变明朝皆为龙爪螭龙现象,开始出现兽足螭纹。

康熙景德镇窑五彩螭龙穿花纹,龙无角,龙须似狮子的卷毛,眼圈大,黑点小,螭龙无腿和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