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仁学思想写作提纲
浅议孔子仁学思想

浅析孔子仁学思想【内容摘要】孔子把“仁”作为一个哲学概念,并赋予其丰富的内容,使之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通过以“爱”释“仁”,把仁看作是高尚人性的目标,是理想人格的标志,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最高道德原则。
为实现“天下归仁”,孔子对仁的内容和实现途径作了多方面的探讨,这对启发人的自觉,改善人际关系有很大启示作用。
【关键词】仁孔子道德原则在春秋战国时期,传统的社会结构和国家体系在战争兼并和政治外交中整合,伦理体系分崩离析,道德潮流交融汇合,社会各个阶层都以自己的阶层利益为出发点和知识构建层面为立足点对社会的巨大变革进行反思,在思想争鸣中逐步形成了几股大的潮流。
虽然各种不同的派别都有自己的治国安民主张,但他们的特点都是在于谋求治国之道,建立太平盛世,而以孔子为代表的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就在这百家争鸣中应运而生。
以“爱”释“仁”孔子对“仁”有很多种阐释,仅在《论语》中就有一百零九处。
其基本内涵,浓缩在他与樊迟的问答中,“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问知。
子曰:‘知人’。
”(《论语·颜渊》)樊迟是孔子的学生,在《论语》中有五次向孔子求教的记载,其中三次问仁,两次问知。
孔子的回答,以此次最为简洁明了,并使用了“人”的全称概念。
“爱人”这两个字虽然说出来容易,但在春秋时期能够被提出,则并不那么简单。
我们知道,在“神”或“上帝”的观念产生之后,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人一直是超人主宰的附庸。
在进入阶级社会之后,统治者的权利被认为是神授,即来源于“帝”或“天子”,广大民众不仅没有人格和人权,甚至不被视为属人的存在。
有考证认为,“人”的概念曾长期被少数贵族阶层所专用,而且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春秋时期。
①也就是说,在孔子之前,作为类存在物的“人”的概念一直是不完整的,有相当一部分人不被当人看,当然也就不会产生人类之爱的认识。
到孔子之时,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阶级关系的变化,特别是在大部分奴隶已经解放的情况下,为人类从总体上进行自我认识进而达到自我觉醒创造了条件。
论孔子“仁”学思想

论孔子“仁”学思想作者:文军王冬梅熊劼来源:《群文天地》2011年第08期本文主要论述了“仁”学思想的若干重要问题。
首先,论了孔子“仁”学思想的涵义,“仁”在孔子思想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
其次,从“仁”是社会的轴心;追求“仁”的境界,首先做到孝悌;人的尊严和价值要用人自身的道德人格来证明;在处理人与人之间以及亲友之间的关系时,要以“仁”为原则。
—、“仁”学思想的主要内涵儒家的仁爱思想是儒家思想最为重要的内容。
孔子"仁爱"思想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在孔子思想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并且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孔子“仁”的学说,实际上就是人学。
“仁”被规定为多方面的伦理原则,包括了义、礼、智、信、勇、恭、宽、孝、悌、恕、忠等,成为一切优秀品行的总汇,故“仁”为“全德”之称。
孔子认为凡是人就应该具备“仁”,“人而不仁”,不仅难以协调与他人的关系,为世所不容,而且领悟不了人生的真正乐趣。
人应该是具有一定道德的人,否则就够不上为人的资格。
《中庸》、《孟子》都说“仁也者,人也”。
据清阮元《研经室集论.仁论》谓:周初但写“人”字,至《诗·国风》时期“仁”字方才形成,“人”具有“仁义”之义。
而仁、人互训。
这就是说是符合历史实际的。
孔子还认为人有道德自我升华的潜能,“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①,“有能一日用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矣”②。
认为实现仁德的愿望,并付诸实践,总可以达到崇高的道德修养的境界,永远不会出现心有余力不足的状况。
按照孔子"仁者爱人"的说法,仁的基本含义应该落实到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上面,具体地说,应该承认人的存在,尊重人的人格,具有明确的人化意识和行为。
孔子“仁”的思想强调人伦义务,希望人人尽伦尽职。
孔子以“爱人”解释仁,作为仁德的根本标志,他不仅希望以"仁爱"精神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以“仁爱”原则来治国安邦。
孔子的仁学思想

孔子的仁学思想孔子的仁学思想孔子(前551—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对中国民族起了其他任何思想学说所难以比拟匹敌的巨大作用。
”孔子一生大部分时间和主要精力是聚徒讲学和整理古代文献,弟子多达三千多人,他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并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成为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人。
东方人文主义是中国社会乃至整个东方社会由乱而治的理论指导。
作为东方人文主义核心内容的“民惟邦本”思想早在尧舜时代就已经产生。
“仁”是东方人文主义者的道德规范,“克己”、“爱人”、“力行”是东方人文主义者“为仁”的三原则。
东方人文主义者的社会责任不是提倡“人权”反对“神权”,而是教育人成为“成人”,不是追求个性解放,而是以“礼”来提升人的人格品味。
东方人文主义者认为只有“成人”才能克服贪婪,才能张扬人性;只有以“礼”来提升人的人格品味,才能使人成为“成人”。
一、仁如何贯通天人仁本是孔子学说的核心内容,但又是当前争论较多的问题。
首先的问题是,仁是内心情感还是人格塑造?是心德还是人伦?是心理学的还是社会学的?自孟子以后直到宋儒,都主张前者(主流意识),即认为仁是心理情感、心之全德。
但也有人从外部的社会“角色”论仁的。
这里还有情与性、理的关系问题,不能细论,但其主流传统是主张情理统一的,即认为仁既有情感内容,又有理性形式,是情感与理性的统一。
孔子有知、仁、勇“三达德”之说,三者之中,仁德是其核心。
芬格莱特说仁只是“原始材料”和“潜能”,承认其来源于自然,这是对的。
但是,这所谓“潜能”,不只是具有存在意义,而且具有价值意义;不只是原始的情感才质,而且是普遍的道德情感,是一种潜在的德性。
“直心而行”谓之德,“德者得也”,即得于“生”道而为仁。
孔子并没有这样明确地给予说明,但是,在孔子的学说中,隐含着这样的思想,我们的任务,就是将其阐释出来。
二、仁与知仁与知的关系是孔子仁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试论孔子的仁学思想

现在的小学生都知道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者,爱人”这种话人人都能说上几句,但这只是表面,所以我想谈一下我自己对孔子仁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的看法。
儒家思想区别于其他各家的最大特征就是——仁。
孔子强调血缘纽带是“仁”的最基本含义,我认为这没有错,“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首先要爱和自己有血缘关系的然后再把爱推广到众生,即是“仁”。
孔子心中的“仁”的内涵,后人把它归纳为了四点。
1.治国治民的基本原则,做到“恭、宽、信、敏、惠”“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2.“仁”在众德的体系中居于核心的地位。
仁者一定是具备了其他品格的,孝悌是仁德的开始和基础,他说“巧言令色,鲜矣仁。
”“巧言”的反面是“讷”,“讷”是言语迟钝,话都说不利索;“令色”的反面是“木”,“木”是面无表情,好像木头疙瘩。
他喜欢的是木讷之人,认为木讷之人才近于仁。
我不知道这种说法对不对,但如果是这样我觉得孔子这种想法并不对,木讷之人即为反应慢不善交际(说话)的人,那种人不只是现在,在那个礼崩乐坏的时期也是不适应社会的,孔子自己也不是那样的人,仁者必然是会说话艺术的。
3.仁是最完全的人格的内涵。
4.仁是人道之根本,是人应该努力追求的理念。
孔子强调,仁并不是可望不可及的,关键在于个人的努力和主观的认同,只要向往它,在行为中追求它,它就在我们的面前,具体说即是从眼前做起、从最亲的人做起、从小事做起。
“我欲仁,斯仁至矣”我是很认同这点的,首先他承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不否认任何一个人都要成为仁者的可能,这对建立和谐社会也是有益的。
总的说来我是认同孔子及其仁学思想的,毕竟是中国千百年来的道德规范,在现在他的很多思想尤其是仁学思想对中国以致世界都很有借鉴意义。
1.孔子倡导和平,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的建立有利于其他国家了解中国和平发展的意愿,中国的崛起不会给其他国家带来威胁。
2.孔子注重师生关系的和谐,创造了和谐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
孔子的快乐学习的理念和有教无类的理念都是值得学习的。
论孔子的仁学思想(总6页)

论孔子的仁学思想(总6页)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和文化传承者之一。
孔子的仁学思想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什么是仁学思想?仁学思想是指孔子提倡的一种修身、治国、安邦、行业、道德、人文思想,它体现了孔子对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理解和价值判断。
在孔子的思想中,仁是最高的道德价值和人类的最高境界,即通过个人修养和实践,实现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和谐发展。
二、仁学思想的内涵1. 仁爱孔子认为人类应该以仁爱的心态对待他人,以爱心、关爱他人,不计较得失,以真诚的态度互相帮助,从而形成和谐、友爱的社会。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仁者爱人”的体现。
孔子所追求的是“爱之至情,事之至礼”的境界。
2. 仁智孔子认为,仁者必须具备智慧,形成“仁而智”的境界。
只有具备智慧的人,才能够做到知行合一,以无私的心态对待他人,才能够领导社会,促进社会的进步。
3. 仁勇孔子强调,仁者必须勇敢无畏,有胆识、有勇气,同时又保持谦虚、谨慎、柔和的态度。
只有具备勇气、有自我保护能力的人,才能够保护家庭、国家的安全。
4. 仁义孔子认为,人类应该遵守道德法则,实现“仁义之道”。
仁者必须具备道德修养和高尚品格,具有永不放弃、不畏困难的精神,勇于承担责任和义务,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5. 仁德孔子认为,仁德是社会稳定和个人、家庭、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
人类应该注重自身的内在修养,树立良好的道德形象,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三、仁学思想的现代意义1. 促进人的自我发展仁学思想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与素质培养,使个人在人格上、智力上、技能上都得到全面发展。
这对人类现代化事业的推进和人的自我实现有着重要的意义。
2. 推动社会和谐稳定仁学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和平等,以及对公共利益的关注。
这将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和人类共同进步提供坚实的基础。
3. 培养高尚的人性仁学思想倡导的是高尚的人性,强调个人的内在修养,以及对伦理、文化的追求。
简述孔子“仁”学思想要旨及现代意义

1、简述孔子“仁”学思想要旨及现代意义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其中最根本的有两条:一是“爱人”;二是“克己复礼为仁”。
1 孔子所谓的“爱人”,一方面是说,人是最重要的,因而应当“爱人”。
另一方面是说,在社会生活中,要处理好相互之间的关系,彼此相亲相爱。
总之,人人都应该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们之间相安无事,天下自然也就太平了。
2 孔子所谓的“克己复礼为仁”,讲的是“仁”和“礼”的关系。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礼也是孔子思想体系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包括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
同时“忠”与“恕”近“仁”,宋儒以“尽己”诠释“忠”,以“推己”诠释“恕”。
仁道是人文主义的价值理想,孔子之“仁”的不同层次圣人成人或贤人,君子。
“情”为“仁”之本。
“爱人”要从本家做起。
“仁”所体现的首先是伦理亲情。
可见,从根本上说“仁”是维护宗法制的。
“仁”既然是以“情”为本,那么,在修养上能否达到“仁”的境界,取决于人自身的主观努力。
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意义:1、孟子以仁发展为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剥削使老百姓能保持一定的生活水平, 2、在中国历史上曾发生很大的影响,不少清官良吏在推行他们那些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改良政策时遵循的就是仁政的主张 3、孔孟提出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道德信条,成为中国历史上许多民族英雄的精神力量。
2、孔子的命是不是命定论?是。
(1)孔子站在对周礼继承和改革的立场,把恢复周礼作为终生志愿,因此他在天命问题上,也持有两重性。
孔子心目中的天虽然已不是殷周以来人格神的天,但还保留了天命的主宰性和必然性。
孔子一方面丢掉了天的人格神的外貌,(2)保留着其具有最高意志和主宰性,一、名词解释 1、天人感应中国古代神学术语。
古代认为“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是合一的,天人感应思想源于《尚书洪范》,孔子作《春秋》言灾异述天道,到西汉时董仲舒即强调“天人之际,合而为一”,他据《公羊传》集天道灾异说之大成。
孔子及其仁学思想讲稿

孔子及其仁学思想讲稿孔子及其仁学思想一、“仁”的基本内涵孔子是中国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仁学又是孔子思想的主要范畴。
孔子之前,“仁”字早有,但把它作为思想系统中心的,孔子却为第一人。
那么,仁学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呢?“仁”字在《论语》中出现百次以上,其含义宽泛而多变,每次讲解并不完全一样。
比如“仁者爱人”与“克己复礼为仁”含义就不同。
那么,是否“仁”在孔子那里,就没有确定含义?当然不是。
我们知道,部分之和不一定等于整体,有机整体一经构成,便获得了自己的特性和生命。
孔子的仁学思想恰恰是这样一种整体模式,它由诸种因素组成,诸因素相互依存、渗透或制约,使其具有了自我调节、相互转换和相对稳定的适应功能,从而长期自我保持延续下来,构成一个颇具特色的思想模式和文化心理结构,在塑造汉民族性格上留下了重要痕迹。
具体说来,仁学的内涵结构主要可从四个方面去理解。
1、血缘基础孔子讲“仁”是为了释“礼”。
“礼”即“周礼”,其特征是将祭神或祖先为核心的原始礼仪加以改造,予以系统化、扩展化,成为一整套早期奴隶制的习惯统治法规;是一种以血缘为基础、以等级为特征的氏族统治体系。
可是孔子的时代已开始“礼崩乐坏”,要求维护或恢复这种统治体系是孔子的最大心愿,也就成了他主张“仁”的根本目标。
强调血缘纽带是“仁”的一个基础含义,“孝悌”通过血缘从纵横两个方面把氏族关系和等级制度构建起来,这是从远古到殷周的宗法统治体制(周礼)的核心。
在当时礼崩乐坏的情况下,孔子把这种血缘关系和历史传统提取、转化为意识形态上的自觉主张,对这种超出生物种属性质、起着社会结构作用的血缘亲属关系和等级制度作明朗的政治学解释,使之摆脱特定氏族社会的历史局限,强调它具有普遍和持久的社会性含义和作用,的确意义非凡。
2、心理原则换个角度说,孔子把整套“礼”的实质解释为血缘的“孝悌”,又把“孝悌”建筑在日常的亲子之爱上,这就把“礼”从外在规范约束解说成人心的内在要求,把原来的僵硬的强制规定,提升为生活的自觉理念,把一种宗教性神秘性的东西变为人情日用之常,从而使伦理规范与心理欲求融为一体;“礼”由于取得这种心理学的内在依据而人性化。
孔子的仁学思想

题目(中)姓名与学号指导教师年级与专业所在学院论孔子的“仁学”思想【内容提要】儒学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很大的一席地位,而儒学的创始者——孔子的思想更是不一二足:“克己复礼”的社会观、“各因其材”的教育观和“德治”的政治观念等等。
但有一个思想是联系所有这些思想的纽带,也可以说是所有这些思想得以践行的最核心的思想——即孔子的“仁学”思想。
本文即以孔子的“仁学”思想为主要论题进行研究。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究:“仁”到底是什么、“仁”的实践以及行“仁”的意义。
【关键词】孔子;论语;仁;仁学;爱人;克己复礼;【正文】一、“仁”的根本含义关于仁的解释,古今以来都有好多种解读。
据考察,《论语》中有100多处提到了“仁”这个字[1],而且孔子并没有给“仁”下一个定义,他以一种放松的态度进行随意的发挥。
但我以为,考察它的根本含义,跟当时孔子所处的时空是分不开的。
春秋时期的“礼乐崩坏”,反映了当时人性的恶化和人们道德的下滑。
由此,孔子继承了上古和西周时期理性的人文精神传统,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标准,就是人要有爱心,要爱人,要关心人、尊重人,将对人的关爱和尊重提高到道德本体论的高度予以关注,这为以后儒家思想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人文基础。
所以,仁,其根本意义是爱,是爱心。
再来看看儒家相关的典籍中所提到的“仁”:《论语·颜渊》中,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孔子提出“仁者,爱人”的命题,这就是“仁”的本意。
然而,《中庸》中又引了孔子的一段话,其中提到:“仁者,人也。
”这是孔子仁学观的又一个释义。
这两个解释都有一个共同点,它们指出:有了爱人的心,才能称之为人,才能称之为有“仁”之存在。
也就是说,“仁”是一种关于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学说。
二、“仁”的实践那么既然“仁”是一种关于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学说,并提出了“爱人”是“仁”之根本,那么“仁”跟我们普遍意义上所说的博爱是一个概念吗?我认为不是。
孔子在《论语》中除了提到了“仁”是什么之外,还提出了一系列的标准——爱是什么爱?是不是对每个人都要付出同等的爱?孔子都给出了答案。
浅论孔子的“仁”学思想内涵

浅论孔子的“仁”学思想内涵发表时间:2016-07-20T11:39:09.670Z 来源:《文化研究》2016年2月作者:王蒙[导读] 道德层面的“仁”开始上升到哲学和政治层面,成为君子所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
在《论语》中,孔子对“仁”之内涵以及如何在实践层面践行“仁”,如何最终成为“仁人”做出界定。
王蒙广西大学文学院广西 530004摘要:“仁”学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从孔子开始,道德层面的“仁”开始上升到哲学和政治层面,成为君子所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
在《论语》中,孔子对“仁”之内涵以及如何在实践层面践行“仁”,如何最终成为“仁人”做出界定。
关键字:孔子、仁学、论语孔子的“仁”学思想在道德层面的主要表现就是“爱人”。
“爱人”首先源于“爱亲”。
袁盎在论殷周制度时说:“殷道亲亲者,立弟。
周道尊尊者,立子。
殷道质,质法天,亲其所亲,故立弟。
周道文,文者法弟,尊者敬也,敬其本始,故立长子。
”[ [西汉]司马迁《史记·梁孝王世家》]在宗法制的社会,政治秩序起源于血缘传承。
所有的社会规范,都是从亲情开始的。
“孝悌”是孔子“仁德”思想最基本、最首要的要求,是绝对不可以质疑的。
正如《论语·学而篇》有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所以,当樊迟否定“三年之丧,期已久矣”(《论语·阳货篇》),叶公提出“其父攘羊,而子证之”《论语·子路篇》的观点时,都被孔子予以否定了。
《论语·学而篇》孔子说 “泛爱众,而亲仁”, “爱”始于孝悌,又不局限于血缘亲情。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篇》)这里的“人”是对整个人类而言,上至天子下至臣民,近及父兄远及他人,都要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先进篇》)的道德规范来要求自己。
这种以我之好恶度人之好恶的推己及人的思想发乎情而止于理,一方面,强调“推己及人”,将“爱亲”之心发展为“爱人”之心;另一方面,又强调这种“爱”是有差等性的。
简述孔子的仁学思想内容.doc

简述孔子的仁学思想内容孔子的仁学思想仁是孔子的核心思想,孔子将仁的原义结合当时的社会的秩序风气,通过不懈的努力,把仁发展成一种思想学说,成为自己成就的代名词,对我国社会发展及后世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孔子的仁思想最突出的就是爱人。
他要求大家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四海之内皆兄弟。
这是孔子思想表现的一种大爱。
孔子把爱人做为社会的准则和人们约束自己的规范,在这个统筹范围内,建立了以仁爱为中心的儒家思想文化。
符合春秋时期的人民发展,也符合春秋时期的社会秩序发展,十分贴合实际。
孔子的仁还注重道德的修养。
仁爱是一种权力也是一种义务,道德是存在内心的素质,仁爱的要求可以更好的发挥一个人的品德行为。
为仁由己,既自我约束又追求道德完善。
孔子仁的思想在另一角度是培养君子的德行。
古代,作为一名君子,必须德行兼备。
温文尔雅,谦谦君子,有学识内涵,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这个爱人的基础上,仁还存在着等级分明的关系。
子不可欺父,臣不可欺君,人不可欺人。
其中最显著的就是血缘关系,孔子提出的社会要以亲情血缘关系为奠基,在此奠基层面上建立一种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
仁要求的不仅是个人、家庭,还有社会,要求的是整个国家。
这也是仁学最初建立的起点。
简述孔子的道德思想孔子一生的道德思想主张主要体现在两个核心观点学说上,即仁、礼,行仁德遵礼教就是孔子完整的道德学说体系。
孔子的道德学说主张性善论,也就是人之初性本善,在阴阳之道,继者善也,成者性也的基础上,在天道和地道之间,主张人道行中庸之道。
孔子的仁主要是针对人道思想精神,孔子的礼主要是体现在礼制教义,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秩序和制度。
人类社会是由千千万万个不同的个体组合而成,人道主义思想不管在什么时代都不会过时,它是人类社会永恒的秩序;制度则是社会长久稳定的基础,没有一个适宜的制度社会就会处于无政府状态,动态不安,这不符合社会中每一个个体的利益。
孔子的仁、礼思想体现了古代思想家对人类社会政治制度的研究精华。
论孔子的仁学思想

论孔子的仁学思想孔子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者。
孔子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发展的所有丰富性特征都可以从孔子那里找到根源。
孔子思想的主要特征之一便是他提出了著名的“仁”的思想,以至后来有人把孔子的思想概括为“仁学”。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孔子所讲的“仁”,含义十分广泛,孔子说:“仁者爱人。
”他强调,仁者应该“泛爱众”“亲亲”“能爱人、能恶人”,为此必须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要站得住脚,也要设法让别人站得住脚;自己要事事行得通,也要设法让别人事事行得通)。
”他又说:“克己复礼为仁。
”只有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规范,才算是有了仁德。
在上述观念的基础上,孔子针对春秋时弊,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减轻剥削,主张“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薄赋敛”,反对暴政虐民,斥责“苛政猛于虎”,主张行德政。
后来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形成“仁政”学说和重民思想,从而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那么,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一些什么特征呢?不同场合,不同时间,针对不同主体对象,孔子所阐述的“仁”的含义是不完全一样的,这样一来,就给不同的价值主体在施行“仁”的过程中造成了理解上的自由空间,任何一种学说都可以从孔子的论述中找到其需要的理论根据。
第一,什么是“仁”?“仁”,“仁者仁也”。
也就是说孔子的“仁”是建立在民族宗法基础上的家国同构,是在农业文明为主的时代以家族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天下。
与这种家天下的谱系结构相平行的精神纽线是孔子的一系列与之相匹配的仁学思想。
这个仁学思想的核心是"反映的是人的本质,或者说是做人的道理。
那么,这个本质和道理应该是什么呢?孔子认为应该是爱人,即人应该有一颗“泛爱众”的善心,相互之间相亲相爱,而不是相互杀戮。
所以说,“仁”,原本指对人亲善或持有一种同情心,在孔子那里被发挥成了一种学说、一种哲学观。
简述孔子的仁学思想内容

简述孔子的仁学思想内容“仁”是孔子的核心思想,孔子将仁的原义结合当时的社会的秩序风气,通过不懈的努力,把“仁”发展成一种思想学说,成为自己成就的代名词,对我国社会发展及后世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孔子的“仁”思想最突出的就是“爱人”。
他要求大家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四海之内皆兄弟。
这是孔子思想表现的一种大爱。
孔子把“爱人”做为社会的准则和人们约束自己的规范,在这个统筹范围内,建立了以“仁爱”为中心的儒家思想文化。
符合春秋时期的人民发展,也符合春秋时期的社会秩序发展,十分贴合实际。
孔子的仁还注重道德的修养。
仁爱是一种权力也是一种义务,道德是存在内心的素质,仁爱的要求可以更好的发挥一个人的品德行为。
为仁由己,既自我约束又追求道德完善。
孔子仁的思想在另一角度是培养君子的德行。
古代,作为一名君子,必须德行兼备。
温文尔雅,谦谦君子,有学识内涵,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这个“爱人”的基础上,仁还存在着等级分明的关系。
子不可欺父,臣不可欺君,人不可欺人。
其中最显著的就是血缘关系,孔子提出的社会要以亲情血缘关系为奠基,在此奠基层面上建立一种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
仁要求的不仅是个人、家庭,还有社会,要求的是整个国家。
这也是仁学最初建立的起点。
孔子一生的道德思想主张主要体现在两个核心观点学说上,即“仁、礼”,行仁德遵礼教就是孔子完整的道德学说体系。
孔子的道德学说主张“性善论”,也就是人之初性本善,在“阴阳之道,继者善也,成者性也”的基础上,在天道和地道之间,主张人道行中庸之道。
孔子的“仁”主要是针对人道思想精神,孔子的“礼”主要是体现在礼制教义,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秩序和制度。
人类社会是由千千万万个不同的个体组合而成,人道主义思想不管在什么时代都不会过时,它是人类社会永恒的秩序;制度则是社会长久稳定的基础,没有一个适宜的制度社会就会处于无政府状态,动态不安,这不符合社会中每一个个体的利益。
孔子的“仁、礼”思想体现了古代思想家对人类社会政治制度的研究精华。
关于孔子的仁学思想论文思路

关于孔子的仁学思想论文思路探析孔子以仁为本的道德教育思想论文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
下面和一起来看探析孔子以仁为本的道德教育思想论文,希望有所帮助!关键词:孔子;仁;礼;道德教育孔子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比较完整思想体系的人物,其倡导的“仁”的道德教育思想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享有盛名。
有的学者认为,“在中国所有的道德哲学家中,孔子是最重要的。
事实上,我们可以说孔子规定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可见,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一、以“仁”为本,孔子道德教育的核心和逻辑出发点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一个关键词是“仁”。
在孔子之前,“仁”就已经是当时社会的一种美德。
如:《诗经》三O五篇中两篇有“仁”字,《郑风·叔于田》篇“洵美且仁”、《齐风·卢令》篇“其人美且仁”。
《十三经注疏》本《尚书》五十八篇中有“仁”字的五篇:《仲虺之诰》、《太甲下》、《泰誓中》、《武成》和《金媵》。
其巾《金滕》篇记载“予仁若考,能多才多艺,能事鬼神”,“仁”作仁顺解。
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尽管“仁”已成为当时社会的一种美德,但其内涵并不十分明确,还不是指导社会行为的唯一准则。
例如《周礼·大司徒》篇中所称的“六德”,即“知、仁、圣、义、忠、和”,“仁”只是“六德”之一,并不作为“六德”之首,更不涵盖其他五德。
又如《左传》中“仁”字有33处,《国语》中有24处。
这时期“仁”也主要是与其他德目如“忠”、“孝”、“义”、“政”、“礼”、“信”等并列。
历史上真正把“仁”的内涵丰富,并加以积极宣传、提倡并作为其他美德基础或者核心的则是孔子。
孔子之后,继而由他的学生和后期儒家思想家们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从而使得孔子关于“仁”的学说历经考验,最终成为中华民族精神脊梁。
何谓“仁”?《礼记·中庸》指出:“仁者,人也。
”《论语·颜渊》记载:“樊迟问仁。
简论孔子仁学思想

简论孔子仁学思想孔子的仁学思想,不仅超出了时代政治思想的束缚,同时对原有的道德思想范围进行了再次扩充。
从孔子提倡的“仁学”本质的角度进行分析,能够发现其属于一种人生哲学和人道哲学的内容。
基于此,论文对孔子所提倡的仁学思想进行了简单论述,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孔子的仁学思想和宣扬的核心内容,旨在为华夏人文思想的传播提供一份助力。
【Abstract】Confucius’ benevolence thought not only exceeds the shackles of the political thought of the times,but also expands the scope of the original moral thought again. Analyzing the essence of “benevolence” advocated by Confucius,we can find that it belongs to the content of a kind of philosophy of life and humanism. On this basis,this paper briefly discusses the thought of benevolence advocated by Confucius,and expounds Confucius’ benevolence thought and the core contents of its propaganda from three aspects,so as to provide a help for the dissemination of Chinese humanistic thought.【關键词】孔子;仁学;思想1 引言在孔子学说中,仁学思想一直都贯穿始终。
了解孔子提倡的仁学思想,首先就需要针对仁学的含义进行深入了解,才能真正对孔子的仁学思想产生共鸣,继而将其发扬。
论孔子“仁”学思想

论孔子“仁”学思想作者:李鹏来源:《中外企业家·下半月》 2013年第7期李鹏(沈阳师范大学,辽宁沈阳110034)摘要:文章从阐述孔子“仁”学思想的涵义出发,指出了“仁”在孔子思想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然后通过“仁”是社会的轴心,追求“仁”的境界,必须做到孝悌,人的尊严和价值要用人自身的道德人格来证明。
在处理人与人之间以及亲友之间的关系时,要以“仁”为原则等具体问题的阐述对孔子“仁”学思想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关键词:孔子;“仁”学思想;轴心;孝悌;准则中图分类号:B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一、“仁”学思想的主要内涵孔子的“仁爱”思想是儒家思想最为重要的内容,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在孔子思想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并且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孔子之道,在于“仁”。
我国古代“仁”字就是这样写:人两足走路旁加个二,“二人”是两个人,就是人与人之间,有我就有你,有你我就有他。
一个人没有问题,两个人就发生了怎样相处、怎样相爱、怎样相助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就是仁。
仁,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事。
只有养成仁德,那就不会去做坏事,既不会犯上作乱、为非作恶,也不会骄奢淫逸、随心所欲,而是可以做有益于国家、有利于百姓的善事了。
立志于仁德,就要舍弃不仁不义,舍弃不仁不义就不会为非作歹。
只有立志做仁者的人,才可以无恶。
这个道理说得非常深刻。
一个人怎么能够弃恶,不应该整天想着如何限制自己身上的恶,而是要去充分发挥出人身上的仁。
二、从更深层的角度理解“仁”学思想儒家核心伦理理念凸显社会协调性道德,孔子所构建的儒学是以仁、礼互动互摄为中心的社会伦理体系结构。
从某种意义上说,孔子即是仁学,“仁”在实际上是以他人为导向的协调性道德。
1.“仁”是社会的轴心孔子在人类文化史上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释了“仁”的范畴,并把它置于其思想的核心地位,仁、礼、义从此成为整个儒学三位一体的内核。
首先,就“仁”的本义而言,在孔子那里,爱人为“仁”的最基本含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art1:对孔子的简介,可以顺带提一提儒家思想(需要凑字数的话)
Part2:仁爱思想(分三部分来谈)
1、对个体的要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将心比心(可以举例子,翻译并解释一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对家庭的要求:讲究孝道;对长幼尊卑以及礼仪的重视(可以讲一讲孔子后人孔融让梨的故事,借此来阐述礼仪问题)
3、对社会层面的要求:基于“性善论”,提倡“仁政”(人性本善,因此要通过引导,而不是暴力规训来治理人民);“民本思想”对人民要有同情心与爱心
Part3:谈谈孔子仁爱思想对后世的影响,例如:后世各种优秀家风的传承;亲政爱民思想的流传;中国人高度的社会道德约束力......
没一点都可以发散开谈谈,可以结合翻译孔子的名言与弟子的故事,很容易800!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