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_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议论文分析说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新课标作文教学课标分析高中语文新课标“课程目标”中的“交流与表达”部分强调书面表达与口语表达并重的课程原则。
作为更高学段的课程标准,自然要体现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衔接,然而更重要的是结合高中生的特点,将要求提到一个更高的层面,在提法和要求上有了一些更高的要求,引领高中作文教学在差异中实现质的提升。
首先要求学生“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更强调了理性“思考”。
思考则是在感受的基础上的一种理性认识,它是一种更深刻的认识和判断。
高中生的人生阅历和理性认识已经具备深入思考自然、社会、人生的条件,对他们作文的思想深度应该有更高的要求,这符合高中生思维发展的实际情况。
其次要求学生“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
”在表达中明确责任意识,陈述自己的看法时考虑为自己的观点负责,对社会和他人负责,不信口开河发表一些不负责任的看法。
这也是对高中生写作的一种更高的要求,即写作既要考虑目的,又要注意表达的妥帖和科学性。
“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
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
”最后要求学生“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
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
”这两句话比较有新意的是强调了写作中张扬个性的意识,主张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
在作文教学实践中,让学生放开手脚作文并不难,真正存在的问题是如何判定什么是富于“个性”和“创意”的作文,这种价值衡量和判断标准的确立,才会真正起到激励和导向的作用。
自主写作意味着主动、自由地写作,它与目前的被动应试写作存在着限制与反限制的距离。
如果平时作文都无法让学生自由写作,那么,在面对一个具有开放性特点的作文试题时,指望他们突然灵光一现是不现实的。
高中语文_议论文作文讲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学情分析对于高三学生来说,议论文写作已经有过练习了,但任然有一定的困难,必定他们在初中练习的文体几乎都是记叙文,对于进入高中以后才开始的议论文写作整体概念不强。
理论有了,往往实践起来往往把事例论据当成记叙文来写,一是不会用简练的语句表达,二是为了凑够字数。
同时学习任务繁重,学生没有闲暇时间阅读书籍,积累素材,因此作文事例陈旧。
而高考作文考察中,议论文又是主流文体,所以在高三专题训练中教学的重点设定为:议论文的论据是否可以有效论证论点。
高三的学生有独立的思维因此,本堂课设计的教学方式以学生的“合作探究”为主,学生在相互的阅读中,发掘关于议论文的论点、论据、论证方法,根据自己“独特的体验”分析整合文章的优缺点,然后“合作”讨论“倾听他人的意见,吸纳他人的意见”,探究出学生以“细节”为话题写的议论文的优缺点,并展示出来,大家一起再探讨。
课标“表达与交流”部分提到“养成多写多改、相互交流的习惯,对自己的文章进行审读、反思,主动吸纳、辩证分析他人的意见。
乐于展示和评价各自的写作成果”,所以本次作文讲评由学生进行点评提升他们的表达与交流能力。
作文讲评课,一方面要教会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能用可靠的材料支撑观点;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在教与学中的“思考--领悟--发现--合作--表达”能力。
效果分析一、学生掌握议论文的论据有效论证论点的方法。
二、高三的学生有独立的思维因此,本堂课设计的教学方式以学生的“合作探究”为主,学生在相互的阅读中,发掘关于议论文的论点、论据、论证方法,根据自己“独特的体验”分析整合文章的优缺点,然后“合作”讨论“倾听他人的意见,吸纳他人的意见”,探究出学生以“细节”为话题写的议论文的优缺点,并展示出来,大家一起再探讨。
课标“表达与交流”部分提到“养成多写多改、相互交流的习惯,对自己的文章进行审读、反思,主动吸纳、辩证分析他人的意见。
乐于展示和评价各自的写作成果”,所以本次作文讲评由学生进行点评提升他们的表达与交流能力。
论述类文本阅读讲评课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论述类文本阅读讲评课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典型错题的讲解,归纳总结错误类型和答题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额能力,促使其思维发展与提升。
2、通过试卷试题的阅读和讲解,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过程与方法:讲解试卷中的例题,结合考纲,归纳总结错误类型,并进行课堂训练,达到对这一类题整体的认知并掌握方法和技巧的目的。
〖教学重难点〗1、了解常见设题陷阱。
2、灵活运用“读、找、比”的方法阅读、做题,提高归纳总结能力。
〖教学方法〗启发教学、总结归纳、拓展延伸、练习巩固〖高考大纲〗考试大纲对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察,主要包括一下几个方面:1.理解(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种重要句子的含义2.分析综合(1)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整体设计〗教师对纸卷进行总评,本次测试学生的得分情况,试题特点是注重基础的考查,题型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13个选择题,非选择题9个,题目难度适中。
学生对试卷中出现的错误进行改正,从学生错误率较高的题目,特别是艺术类文本阅读着手,教会学生如何准确获取和解读信息。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查纠错,讨论互学。
让学生了解考纲要求,明确解题的思路和步骤,提升学僧高中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应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教学过程〗导入:荀子《劝学》中提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告诉我们积累的重要性,但我们也要在积累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今天我们对论述类文本进行重点突破,让我们在解决这一类问题时能有一个整体的知识框架,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归纳总结,这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学情分析:论述类文本中的错题展示:1、3题为易错题,2题是出错率较高的题。
教师讲评有关的论述类文本阅读的相关知识第1题注意A选项中的墨、儒、道三家对后世的影响最大。
高中语文 论述类文本阅读-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教案
论述类文本阅读——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一、考点解读分析综合C 掌握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是阅读的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方法。
因为“文章的思路”是阅读的“纲”,“纲举”则“目张”,思路把握住了,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也正基于此,高考的题目,也常常在“把握思路”这一点上设题,尤其是最近两年。
二、【本知识点学习内容】1、高考关于这一知识点命题的大致方向;2、论述文的思路和结构的大致规律、方法;三,高考对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A、直接考查全文或某段思路B、文章观点(作者态度)与论据之间的关系;C、文章整体或部分结构的特点及安排理由;D、文章段落组织、材料选择的效果。
例题:1文章题为“谈静”,但最后一段才写到“静”,请简要说明全文的思路。
(6分)(10江苏卷)2文章第五段说明“电视主宰文化、文化变成娱乐的倾向却是世界性的”观点时,为什么以中国为例?在阐明中国情况时采用了什么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5分) (05江苏卷)3请结合全文,指出作者是怎样一步步阐明“城市文明”这一问题的。
4本文第二段和第四段都谈到了艺术的科学性问题,这是重复吗?请说明理由。
(07广东)5作者在演讲中,可以省去前面的三个自然段吗?请说明理由。
四、方法例解(一)1、阅读下文,给下文分段,并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1)科学的规律是铁面无私的,只允许人们遵守,不容违反。
(2)没有精细、严格的科学精神和良好的科学工作习惯,就不能取得任何科学成就。
(3)只有“精”字当先,“严”字当头,精密地推理论证,精细地测量计算,精确地搞好试验,才能在科学规律面前获得“自由”。
(4)科学研究中,在同一现象面前,粗心的人不以为然,或视而不见;细心的人则抓住不放,以此为追求新发现的端倪。
(5)这粗心和细心,差距如天上地下。
(6)德国化学家维勒在研究一种铝矿石时,漫不经心,失掉了研究发现“钒”的机会。
(7)瑞典化学家肖夫斯特姆抓住苗头不放,精心研究,终于发现了“钒”。
高中语文_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逻辑推断题突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由此及彼,去伪存真——论述类文本逻辑推断题型突破2.典题精做,掌握论述类文本阅读拓展延伸题型的解题方法。
3. 模拟冲刺,培养自信,稳定心态。
【考试说明】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1. 理解 B(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 分析综合 C(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前情回顾】1. 考情6. 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7.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典题精析】一、(2016.3·泰安一模·论述类文本阅读·T8)(原文见试卷)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春联、福字、窗花,象征吉祥如意的红灯笼,以“孝”为载体的家国天下情怀,这些都是中国文化中的民俗文化事象、文化符号。
B.汉字具有极强的造词能力,如以“电”为词干可组成电灯、电话、电脑等词语,可准确而形象地表达层出不穷的新事物、新概念。
C.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表演的四大发明、上海世博会中国馆采用的“中国红”,都是中华文化元素经典性和时代性的体现。
D.美国好莱坞动画片《功夫熊猫》《花木兰》演绎中华文化元素并获得成功,充分说明中华文化完全可以“走出去”。
答案解析二、(2015·山东·论述类文本阅读·T8)(原文见《山东高考》P42)8.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所有的人,正像我一样,郁是黑白相间的花斑马——好坏相间,好好坏坏,亦好亦坏。
”这句话道出了人的性格模糊性特征。
B.某作家说自己的写作经历过“把好人当坏人写,把坏人当好人写,把自己当罪人写”三个阶段,这体现了他对人物性格模糊性的重视。
C.曹禺在《雷雨》中塑造的周朴园这一人物,既伪善霸道,又对侍萍怀有某种真挚的情感,具有很强的性格元素模糊性。
高中语文社科类(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社科类(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设计一、考点阐释1、一般论述类文本以以理性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具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的特点。
论述类文章一般以议论文的面目出现,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以阐述观点、说明道理、分析事实、辩驳旧说、介绍新见等为主要内容,它包括论文、杂文、评论等。
所以阅读此类文本要主要把把握住议论文的文体特征:论点、论证、论据和文章的结构。
2、本考点为必考内容,分值一般为9分,考查题型分为两种,一是客观题,二是主观题,湖南卷2012年高考二个客观题,一个主观题。
3、考查侧重于逻辑思维能力,主要让考生借助语文学习的方法和规律,捕捉语言信息,主动获取知识,而不是要求考生全面、系统、透彻地弄懂相关科技知识,更不是从专业知识理解的角度来考查。
4、考纲说明(1)理解B⑴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⑵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分析综合C⑴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⑵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⑶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⑷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二、教学安排4教时三。
教学方法例题引路、探究规律、练习巩固第一教时教学内容:理解教学目的:正确理解重耍概念的含义;正确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
教学重点难点:熟练掌握设误类型并迅速正确答题。
教学过程:一。
真题体验见“听课手册”第96页。
二、探究规律高考对处理信息能力的考查都要落实在语言上,因此高考题设置选项,往往具有迷惑性,善于识破选项陷阱,无疑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
命题者常将选项的干拢点设置在以下九大对应关系上。
1.部分与整体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程度深浅、范围大小上有意混淆。
[对位信息]溴甲烷,又称溴代甲烷或甲基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
它具有强烈的熏蒸作用,能杀灭许多有害生物,是一种高效、广谱的杀虫剂。
【试题】(四川卷第5题)根据文意,下列对溴甲烷最受农民欢迎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溴甲烷是一种能杀灭各种有害生物的高效、广谱的杀虫剂。
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的思考与实践-精品文档
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的思考与实践一直以来,我们的语文教材都非常注重文学类文本的选编,特别是高中语文教材,80%以上的课文都是文学性很强的作品。
在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师也将大量的时间花在如何让学生品味鉴赏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人物形象、语言风格上,至于那些论述类、实用类文本则被忽视了。
事实上,论述类、实用类文本是锻炼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提高学生读写水平的非常重要的媒介。
我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为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论述类文本的阅读教学谈谈我的思考。
第一,要在阅读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文本,引导学生概括、提炼文本的思想观点,努力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处理好整体把握文本与局部切入分析的关系。
这里的整体感知,主要是指通过朗读等方式初步把握和感受某个文本的基本思想情感。
现代阅读学的理论和实践表明,对文本的阅读一般有四个层次:直觉的阅读、理性的阅读、评价的阅读和创造的阅读。
初步的整体感知属于直觉的阅读,是文章阅读的基点,也是阅读者理解和感受的起点。
学生在阅读论述类文本的初始阶段,要对文本形成一个整体感知,这既符合阅读的基本规律,也是深入理解文本的前提。
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课,首先,教师要做到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文本的思想观点。
在简短的导课后,教师便用“读完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悟到了什么?”一问,迅速引导学生先从整体上感知本文“重点写了马克思的伟大精神和贡献,恩格斯表达出自己的深深悼念和赞美”;接着,教师又通过追问“除了恩格斯的悼念与赞美之情,你们还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悟到了什么?”进一步引导学生提炼出本文的中心论点,也就是整体评价马克思的伟大贡献的语句“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样,学生便从整体上迅速把握住了文本的中心内容。
其次,在学生初步把握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后,教师追问“除此之外,还有叙述马克思贡献的句子吗?”引导学生根据论据认识到马克思是一个思想家、科学家、革命家,也较好地把握了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
论述类阅读反思
论述类阅读反思论述类文本阅读,在高考试卷中,放在选考题中,与实用类文本阅读并列,由考生根据自己的擅长选择做题。
两种文本命题格局相似。
这里说一说如何阅读这类文章。
阅读论述类的文章,应该从理解重要词语、重要句子到对文章进行鉴赏、评价,全面观照,但应注重下列几点:1.归纳内容要点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言语的转化,即读者用自己的话语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是阅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论述类文本阅读检测,往往要从归纳内容要点的角度来出题。
如高考中曾选用爱尔兰作家萧伯纳的《贝多芬之谜》,出了两条这样的题目,一是要求说出作者称贝多芬音乐成为一个“谜”的原因,一条要求“根据文意,简要概括从巴赫到莫扎特到贝多芬在音乐创作上的发展变化”。
前者要求归纳文章局部的内容要点,后者要求归纳全文的内容要点。
再如选用陶行知的《创造宣言》,也要求归纳内容要点。
因此,阅读论述类文本要十分重视用自己的话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观点态度,是文章内容的核心,是文章的灵魂。
阅读中重视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这是很显然的,不过,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应包含这样两点要求:(1)确认作者的观点,能判断某种说法是否符合作者的观点;(2)能分析作者的观点,包括能分析作者提出某种观点的原因,说明作者是提出某种观点的依据。
这两点常常就是命题者考查对作者观点把握程度的命题角度。
3.分析文中所运用的材料论述类的文章,总是要运用材料的。
不过,运用的具体情况则比较复杂。
有的是用来证实自己的观点,有的用来反驳别人的观点,有的用来表述某种看法。
从运用的角度来说,有肯定的,也有否定的,还有局部肯定局部否定的,都要分辨清楚。
譬如陶行知的《创造宣言》引用了歌德一句话“没有勇气,一切都完”,有人误认为引这句话的意思说,有了勇气,便能创造。
这就错了。
因为作者接着说:“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的,走出来,造出来的。
这只是一半真理……”可见“勇气”只是能创造的条件之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
论述类文本阅读方法指导一、教材、学情分析(一)教材分析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查形式上仍然是3道选择题,但从2017年高考开始考查角度发生了较大变化,难度上有加大的趋势。
第1题变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第2题变化更大,改为对论点、论据、认证的考查,这对考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第3题侧重对文本观点的推断、迁移、运用。
选材方面,选文的范围扩大(如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这也就给阅读和筛选有效信息增加了难度。
考场上,我们要速读文本,细致比对,精准推断。
(二)学情分析从平时考练和质量检测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学对这所谓的“夺命9分”题答的不太理想,总体情况一般,问题主要存在一下方面:一是缺乏良好的阅读心态和阅读习惯,对文本的整体把握和整体理解不足;二是审题不准,不能准确把握题干选项中的关键字眼,切准与原文信息比对的角度;三是不识选项误区,不会合理“比对”,走马观花,判断失误。
二、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1)了解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纲要求和命题特点。
(2)掌握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基本方法和解题思路。
2.过程方法(1)再读资料书,分析《考纲》、考情,明确论述类文本命题方向。
(2)真题训练,掌握、巩固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阅读一般论述类文本,丰富学生知识,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谨严细致的阅读习惯,注重学生人格和人文精神的养成。
三、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掌握、巩固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题目要求准确合理辨析正误。
四、教学方法(1)再读资料书,分析《考纲》、考情,明确论述类文本命题方向。
(2)真题训练,掌握、巩固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基本方法。
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学过程(一)文本定义“论述类文章”是指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科学的文章,它包括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历史学、文化学、语言学、文艺学、美学等学科的文章。
(二)考点定位《新课标高考复习大纲》规定,能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高中语文_拿来主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学生课前活动设计1. 利用网络、图书等资料了解作者鲁迅,了解文章写作背景。
2.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3. 通过概括段意,理解文章思路。
4. 尝试理解拿来主义的含义。
5. 复习以往学习的论证手法,通过查找资料了解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
6. 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关键语句,对于理解有难度的语句,可以同学之间探讨。
教学目标:1.理解鲁迅关于批评继承文化遗产的观点。
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等说理方法。
教学重难点:1.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2.了解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
教学方法:探究为主,朗读品味为辅。
教授课型:新授课教具:多媒体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都知道哪些主义啊(开门见山,直接引入主义)那么主义是什么哪?(引入主义概念)明确:主义就是一种重大的原则主张,社会制度,思想作风等。
听说过那么多的主义,有没有听说过拿来主义啊?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此教学环节重在师生之间的互动,引入主题)每一个主义的提出都要解决三方面的问题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拿来主义也不例外,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即是什么(此环节重在引出整个文章结构)[初读感知]阅读文章,想一想“拿来主义”是什么?(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关键语句,此环节考察学生筛选整合的能力)明确:拿来主义:“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解决了是什么的问题文章接着阐述怎么办,通过探究找到答案探究一:大宅子比喻什么?文章列举了哪三种对待“大宅子”的错误态度?在回答大宅子是什么问题时引出背景链接(此环节重在通过背景分析理解大宅子的含义)背景链接: 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奉行帝国主义政策,实行反革命文化“围剿”,主张“全盘西化”;在左翼文艺队伍中,一些人反对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对外国先进文化也拒绝吸收,主张“全盘否定”。
在这种情况下,鲁迅先生于1934年6月4日写下这篇杂文,鲜明地提出了“拿来主义”这一主张。
这是作者关于文化遗产批判继承问题最重要最深刻的文章。
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1
抽丝剥茧,透视“论述”——论述类文本阅读“结构”与“逻辑”的分析【教学目标】㈠知识和能力目标:1.明确高考考纲要求、命题特点,把握论述文的结构特点,探究总结论述类文本解题技巧。
2.分析论述文的逻辑推理。
提高阅读现代论述文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㈡过程和方法目标:能快速阅读文本,概括内容大意,在探究中获得搜集资料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1、把握论述文的结构特点。
2、分析论述文的逻辑推理,有效地提高论述文的阅读质量。
【教学难点】揣摩命题者的意图,把握规律,学会现代文理解、筛选、推断的策略,从而有效地提高正答率。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评讲结合【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2分20秒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一同来专题学习论述类文本的阅读。
论述类文本的阅读是高考语文试卷中的必考点,是高考题中的第一大题,一般都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在第一卷中出现。
共计3个选择题,分值为9分,可这9分并不容易得到,往往被很多同学戏谑为“夺命9分”。
那什么是论述文呢?一、论述文透视:(幻灯片2展示)1、选材范围:(1)社会科学类(主要考察)常常指研究社会科学的文章,如政治经济学、教育学、语言学、文化学、美学、文艺学、历史学等方面的文章(2)自然科学类主要指研究自然科学的文章,如天文学、医学、生命科学等方面的文章。
2、表达方式:以议论为主。
3、特点: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
4、内容:阐述观点、说明道理、分析事实、辩驳旧说、介绍新见。
5、类别:论文、杂文、评论等。
虽然我们在平时的训练中已经接触过,但很多同学还是对这类文章望而生畏,觉得它太过于博大精深,难以驾驭。
其实问题还是在于同学们涉猎这类文章很少,且没有掌握这类文章的解读方法。
这节课我们就着重从三个方面来探讨论述文的阅读方法(幻灯片3展示):1、把握论述文的结构特点。
2、分析论述文的逻辑推理。
3、能快速阅读文本,概括内容大意,在探究中获得搜集资料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高中语文_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论述类文本阅读—整体理解和论证分析一、考点、考情分析2017 年、2018 年全国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试题与之前的同类高考试题相比,最大的变化就是将第二个选择题改为论证分析题,考察形式变化了,对应的能力点跟着转移,从之前信息筛选整合转变为对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考查。
第2 题涉及中心论点与主要观点、论述角度与论述重心、论证方法与主要论据、论述的层次思路等,这些构成论述类文本的要素与文本的整体架构密不可分。
论述类文本的阅读,是高考的难点之一。
难在何处?主要在于考生对这类文章没有读懂,没有形成对文章整体的观照和由整体到局部的剖析能力,而是陷入到庞杂的文字和烦乱的信息中间,理不清头绪。
因此,从整体读文的角度来把握文章的论证思路,进而强化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是二轮复习中重要的提分方法。
二、复习目标从整体上把握论述文的结构,提升分析论证能力,准确解答论证试题。
三、读论述类文本的一般方法1、画出各段的关键句(中心句、概括句、表明作者赞同或反对的情感句等)。
2、提炼关键句(中心句、概括句、情感句)中关键词,全面准确....概括各段意思。
3、将各段的主要内容连缀成段,反复读几遍,弄明白文章整体内容。
4、创建思维导图,分析论证方式。
四、讲读文章2017 年全国高考语文Ⅰ卷气候正义是环境主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
2000 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
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
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 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遇到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高中语文_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如何打开时评议论思维》教学设计课程标准1、了解时评类议论文的写作思路。
2、学会从不同原因的角度分析事件或者现象。
学习目标1,学习时评论证段的写法.2,学会打开时评议论思维,掌握对时事材料进行纵深分析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如何分析事件产生的原因。
难点:区分内因和外因课程资源:多媒体课件,学生习作教学过程:一、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进行作文训练,前几周我们训练的重点是作文拟标题和开头。
(检查学生对拟标题和开头的掌握情况)近几年作文命题特点:1.贴近生活,引导关注现实2.注重考察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1.引导学生做一个关注现实关注生活的人2.训练学生做一个有思想有见解的人3.训练学生做一个会讲道理的人二、引导学生复习时评类文章的写作思路:1.引材料、提观点2.吸纳权衡3.论影响或意义4.析原因5.提办法6.联类似7.作结论出示学习目标:从写作原因的角度分析如何打开时评议论思维三,示例一就“食品安全常出问题”这种现象来分析原因,如何打开议论思维?思维角度:所涉及的对象有谁?一、生产、经营者—分析原因二、老百姓—分析原因三、政府部门、执法部门—分析原因•以“食品安全常出问题”为例的“析原因”的论证段•这几年,食品安全常出问题,究其原因,不外乎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生产、经营者缺乏公德心。
一些不法商人往往为了一己经济私利,不注重食品质量,不惜昧着良心去伤害广大消费者的身体。
•二是政府部门监管力度不够。
每次都是发生了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才引起我们政府和职能部门的“格外”重视,才“兴师动众”加大打击力度,才会追究某些人的责任。
三是执法部门处罚过轻。
正如一位政协委员所言,食品安全问题频出,在某种程度上来讲,之所以有人敢铤而走险,是因为违法成本太低了。
据笔者所知,一般出了食品安全问题,以罚代法的现象较普遍。
四是百姓也有认识上的误区。
一般来说,大多数人都有贪便宜的心理,认为只要好吃、花钱少,那才是最划算的。
高中语文_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直接论证和间接论证的方法,构建和完善论证。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和评估论证的合理性,提高论证的水平。
审美鉴赏与创造剖析文章的论证过程,体会论证的作用和论辩的魅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借助逻辑知识、采取恰当的论证方法进行论证,增强说理的严密性和论辩性。
教学重点了解直接论证和间接论证的方法,构建和完善论证。
教学难点剖析文章的论证过程,提高论证的水平。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自主研读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一、七嘴八舌说论证我们已经学习过很多的论证方法,同学们回忆下。
学生会七嘴八舌地说“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等,这些都是我们最熟悉的几种论证形式。
对应地我们常见的七种论证方法就有“例证法”“引证法”“喻证法”“比较法”“排除法”“归谬法”“反证法”,其中,“比较法”中又有“类比法”和“对比法”之分。
在我们常见的这几种论证方法里,前四种主要用在直接论证中,后三种主要用在间接论证中,那我们要想理解好论述型文章,进而进行议论文的写作,就一定要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
二、高屋建瓴助阅读1.关注隐含前提除了我们所知道的上述直接论证的方法外,在直接论证中,往往不会巨细无遗地呈现逻辑推理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会出现部分前提的省略,这些省略的前提却往往又隐藏着理解论证的关键。
让学生在课本上将“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推理中的隐含前提补充出来。
(明确:只有同类才能相知)近年的高考题中屡屡出现补充前提的逻辑题目,出示相关高考题,让学生感知。
【2020.全国卷I】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研究发现,有氧运动能增加流向与记忆有关的大脑区域的血流量,从而改善记忆力。
任何时候开始锻炼都不会太晚,即使进入老年阶段,①,你仍然可以通过适当增加有氧运动来加以改善。
有30名被试人员(平均年龄66岁)参与了研究,②,这两组人都没有定期锻炼的习惯,也没有记忆障碍的迹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述类文本阅读—整体理解和论证分析一、考点、考情分析2017 年、2018 年全国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试题与之前的同类高考试题相比,最大的变化就是将第二个选择题改为论证分析题,考察形式变化了,对应的能力点跟着转移,从之前信息筛选整合转变为对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考查。
第2 题涉及中心论点与主要观点、论述角度与论述重心、论证方法与主要论据、论述的层次思路等,这些构成论述类文本的要素与文本的整体架构密不可分。
论述类文本的阅读,是高考的难点之一。
难在何处?主要在于考生对这类文章没有读懂,没有形成对文章整体的观照和由整体到局部的剖析能力,而是陷入到庞杂的文字和烦乱的信息中间,理不清头绪。
因此,从整体读文的角度来把握文章的论证思路,进而强化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是二轮复习中重要的提分方法。
二、复习目标从整体上把握论述文的结构,提升分析论证能力,准确解答论证试题。
三、读论述类文本的一般方法1、画出各段的关键句(中心句、概括句、表明作者赞同或反对的情感句等)。
2、提炼关键句(中心句、概括句、情感句)中关键词,全面准确....概括各段意思。
3、将各段的主要内容连缀成段,反复读几遍,弄明白文章整体内容。
4、创建思维导图,分析论证方式。
四、讲读文章2017 年全国高考语文Ⅰ卷气候正义是环境主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
2000 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
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
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 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遇到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上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
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
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
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
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
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面授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
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设计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
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页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
(摘编自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一维度的两个方面。
B.文章以气候容量有限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气候方面的社会正义问题。
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
D.对于气候正义,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梳理出了它的内涵。
五、做题反思六、课堂训练2017 年全国高考语文Ⅲ卷“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
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
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是“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 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 ;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
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他们,才能留住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至于哪些乡村基因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
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 ,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
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
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
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
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 “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
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需要发展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
(摘编自陆邵明《留住乡愁》思维导图: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围绕着乡村记忆的保护,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留住乡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B.文章将乡村记忆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并论及了二者的有机联系。
C.文章提出以综合甄选的方式选择保留哪些乡村记忆,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
D.认为乡村与人的情感、记忆密切相关,这是文章论述城镇化与乡愁关系的前提。
七、课后训练2017 年全国高考语文Ⅱ卷(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9 分)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的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
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
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
可见,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
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
(摘编自万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思维导图: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
B.文章从民窑崛起、商业化和风格变化等方面论述了青花瓷成为世界时尚的过程。
C.文章论述青花瓷崛起的轨迹,为中外交往推动明代社会转型的观点提供了例证。
D.文章提出问题之后,分析了青花瓷崛起的原因,并论证了崛起带来的影响。
学情分析论述类文本一直是学生做语文试题的一大难点。
首先这篇阅读字数较多,一般在1000 字左右,内容题材又侧重于学生较陌生的艺术、社科、文化等领域,读起来费时又伤脑,且又是语文试卷的第一篇阅读,以来就要啃这个“难啃的骨头” ,很多同学选择随意蒙或者先放弃最后写完作文才匆匆返回胡乱做题,导致正确率非常低。
但事实上,只要学生掌握了正确的阅读这类文章的方法,提高分数并非难事。
学生在读论述类文章时,最难的地方是学生没有耐心,不懂方法,对这类文章一知半解,读不懂文章。
在做这类试题时,没有相应的策略,得分比较低。
效果分析学生课堂反应不错,比较积极,整体效果不错。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生掌握了阅读论述类文本的方法,能够在有效的时间里准确抓住论述类文本主要信息,概括段意,构建导图。
1、画出各段的关键句(中心句、概括句、表明作者赞同或反对的情感句等)2、提炼关键句(中心句、概括句、情感句)中关键词,全面准确概括各段意思。
3、将各段的主要内容连缀成段,反复读几遍,弄明白文章整体内容。
4、创建思维导图,分析论证方式。
第二:学生做这类试题的准确率大大提高,利用好思维导图,做题和定位。
1、用好思维导图在思维导图中寻找答案利用思维导图精准定位2 、仔细比对圈点题支和对应文本中相关语句中的关键词语耐心仔细比对3 、要有文本整体意识总之,这堂课达到了预想的目标,在课后以及平常的考试中一定要让学生落实到位,这样训练才有效果,考试才能得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