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度压强浮力专题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八年级下册《密度与浮力》教案设计

八年级下册《密度与浮力》教案设计

八年级下册《密度与浮力》教案设计第一章:密度概念的引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密度的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学会用密度公式ρ= m/V计算物体的密度。

能够运用密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1.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密度的概念及其特性,密度公式的运用。

难点:对密度概念的理解,密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导入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密度的概念。

利用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身体验密度变化的影响。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1.4 教学内容密度概念的引入:通过讨论生活中的实例,如冰块在水中漂浮等,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从而引出密度的概念。

密度公式ρ= m/V的学习:讲解密度的定义,解释密度公式,让学生通过计算了解密度的计算方法。

密度特性:讲解密度的特性,如同种物质密度不变等,让学生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1.5 教学活动设计引入:通过展示冰块在水中漂浮的实验,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新课:讲解密度的概念,解释密度公式,让学生通过计算了解密度的计算方法。

练习:让学生运用密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如为什么游泳时要穿救生衣等。

第二章:密度的测量2.1 教学目标学会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

掌握用密度公式计算物体密度的方法。

能够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密度的测量方法,密度公式的运用。

难点:对密度测量方法的掌握,密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3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探究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密度的测量过程。

采用分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2.4 教学内容密度的测量方法:讲解如何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让学生掌握密度的测量方法。

密度公式的运用:讲解如何用密度公式计算物体的密度,让学生学会运用密度公式。

2.5 教学活动设计实验:让学生分组进行密度测量实验,掌握密度的测量方法。

新课:讲解密度公式的运用,让学生通过计算了解如何用密度公式计算物体的密度。

八年级物理教案压强和浮力教案2

八年级物理教案压强和浮力教案2

八年级物理教案压强和浮力教案2教案一:压强和浮力一、教学目标:1.了解压强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了解浮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3.掌握浮力和物体浸没的关系;4.能够解决与压强和浮力相关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1.压强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浮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3.浮力和物体浸没的关系;4.相关习题。

三、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入新课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压强和浮力。

步骤二:讲解压强1.示意图教师通过示意图向学生解释什么是压强,并举例说明。

如:用靠刀切水果,使用铁锥刺破木板等。

2.压强的计算方法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提出压强的计算方法:压强=力÷面积,并对此进行详细解释。

3.计算练习教师出示几道压强计算题目,引导学生进行计算练习。

步骤三:讲解浮力1.示意图教师通过示意图向学生解释什么是浮力,并举例说明。

如:物体浮在水中,气球浮在空中等。

2.浮力的计算方法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提出浮力的计算方法:浮力=液体密度×物体体积×重力加速度,并对此进行详细解释。

3.浮力和物体浸没的关系教师向学生解释浮力和物体浸没的关系,并通过实验演示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步骤四:综合练习教师出示几道与压强和浮力相关的综合练习题目,引导学生进行解答,并对答案进行讲解和讨论。

四、板书设计:1.压强的计算方法:压强=力÷面积2.浮力的计算方法:浮力=液体密度×物体体积×重力加速度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压强和浮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能够解决与压强和浮力相关的问题。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实验演示和综合练习,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了知识点,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整个教学过程紧凑有序,学生参与度高,达到了教学目标。

压强和浮力教材分析教案

压强和浮力教材分析教案

压强和浮力教材分析教案第一章:压强的概念和计算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压强的定义和意义。

学会使用压强公式进行计算。

1.2 教学内容压强的定义:压力和面积的关系。

压强公式:P = F/A,其中P表示压强,F表示力,A表示受力面积。

1.3 教学方法通过实例引入压强的概念,让学生感受压强的存在。

使用图形和动画展示压强的计算过程。

1.4 教学活动讲解压强的定义和公式。

进行压强计算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知识点。

第二章:液体压强的特点和计算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液体压强的特点。

学会计算液体压强。

2.2 教学内容液体压强的特点:随深度增加而增大。

液体压强公式:P = ρgh,其中P表示压强,ρ表示液体密度,g表示重力加速度,h表示液体深度。

2.3 教学方法通过实验观察液体压强的特点。

使用图形和动画展示液体压强的计算过程。

2.4 教学活动讲解液体压强的特点和公式。

进行液体压强计算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知识点。

第三章:浮力的概念和计算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浮力的定义和意义。

学会使用浮力公式进行计算。

3.2 教学内容浮力的定义: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

浮力公式:F = ρVg,其中F表示浮力,ρ表示液体密度,V表示物体体积,g 表示重力加速度。

3.3 教学方法通过实验观察浮力的现象。

使用图形和动画展示浮力的计算过程。

3.4 教学活动讲解浮力的定义和公式。

进行浮力计算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知识点。

第四章: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浮沉条件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阿基米德原理。

学会判断物体的浮沉条件。

4.2 教学内容阿基米德原理: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力。

物体浮沉条件:当物体受到的浮力大于等于物体的重力时,物体浮起来;当物体受到的浮力小于物体的重力时,物体沉下去。

4.3 教学方法通过实验验证阿基米德原理。

使用图形和动画展示物体浮沉条件的判断过程。

4.4 教学活动讲解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浮沉条件。

进行物体浮沉条件判断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知识点。

八年级下册《密度与浮力》教案设计

八年级下册《密度与浮力》教案设计

八年级下册《密度与浮力》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公式及其应用。

2. 使学生了解浮力的产生原因,掌握阿基米德原理,能够计算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密度概念的引入及密度公式的推导。

2. 浮力的产生原因及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

3. 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计算。

4. 密度与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密度的概念,密度公式及其应用;浮力的产生原因,阿基米德原理,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计算。

2. 难点:密度公式的灵活运用;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与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并探究密度与浮力的概念。

2. 利用实验与观察,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密度与浮力的原理。

3. 运用例题讲解,使学生掌握密度与浮力的计算方法。

4.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密度与浮力的概念。

2. 新课讲解:讲解密度的概念,推导密度公式,并进行实例分析。

3. 实验与观察:进行浮力实验,使学生直观地了解浮力的产生原因。

4. 原理讲解:讲解阿基米德原理,并进行实例分析。

5. 计算练习:让学生运用密度与浮力公式进行计算练习。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拓展与延伸:介绍密度与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9. 课堂反馈:收集学生对本节课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和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密度和浮力概念的理解程度。

2. 通过小组讨论和问题解答,评估学生对密度公式的应用和浮力计算的掌握情况。

3. 通过课后实践作业,评估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学PPT:包含密度和浮力的概念、原理、公式及实例分析。

2. 实验器材:包括测量密度的工具(如密度计、天平)、浮力实验的物品(如物体、液体)。

八年级下册《密度与浮力》教案设计

八年级下册《密度与浮力》教案设计

八年级下册《密度与浮力》教案设计第一章:密度概念的引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密度的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让学生掌握密度公式及其应用。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2 教学内容密度概念的引入。

密度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1.3 教学过程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物体在不同的液体中会有不同的浮沉情况?引导学生探究密度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讲解密度公式,让学生通过实例计算分析。

第二章:密度的影响因素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密度的影响因素,掌握密度的变化规律。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密度的影响因素。

密度变化的实验观察。

2.3 教学过程通过实验观察,让学生发现密度与温度、压力的关系。

第三章:浮力概念的引入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浮力的概念,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让学生掌握阿基米德原理,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3.2 教学内容浮力概念的引入。

阿基米德原理及其应用。

3.3 教学过程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物体在液体中会浮起来?引导学生探究浮力概念,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讲解阿基米德原理,让学生通过实例计算分析。

第四章:浮力的计算4.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浮力的计算方法,能熟练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浮力。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2 教学内容浮力的计算方法。

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

4.3 教学过程讲解浮力的计算方法,让学生通过实例计算分析。

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验证浮力计算结果。

第五章: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2 教学内容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3 教学过程通过实例讲解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救生圈等。

让学生思考:浮力在现代科技领域有哪些应用?如何运用浮力解决实际问题?第六章:密度的测量6.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密度测量的方法,能熟练使用实验仪器进行密度测量。

压强和浮力教材分析教案

压强和浮力教材分析教案

压强和浮力教材分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压强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受力面积的关系。

2. 让学生掌握浮力的概念,理解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液体体积、液体密度有关。

3. 培养学生运用压强和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压强的定义及计算公式2. 压强的大小与压力、受力面积的关系3. 浮力的定义及计算公式4. 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液体体积、液体密度有关5. 浮力的应用实例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思考问题,理解压强和浮力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压强和浮力现象。

3. 结合实际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学会运用压强和浮力知识解决问题。

四、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讨论生活中的压力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2. 讲解压强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压强的概念。

3. 讲解压强的大小与压力、受力面积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分析压强的大小变化。

4. 引入浮力的概念,讲解浮力的计算公式。

5. 讲解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液体体积、液体密度有关,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分析浮力的大小变化。

6.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浮力现象。

7. 结合实际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学会运用浮力知识解决问题。

8.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五、作业布置1. 总结压强和浮力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其应用。

2. 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与压强和浮力有关,举例说明。

3. 进行压强和浮力的相关练习题。

六、教学评估1. 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压强和浮力概念的理解程度。

2. 通过实例分析,检查学生对压强和浮力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

3. 通过作业和练习题,评估学生对压强和浮力知识的应用能力。

七、教学拓展1. 探讨压强和浮力在工程应用中的案例,如船舶设计、建筑结构等。

2. 介绍压强和浮力的相关研究领域,如流体力学、海洋工程等。

八、教学资源1. 压强和浮力的教学PPT课件。

我的密度、压强、浮力复习教案

我的密度、压强、浮力复习教案

【教案】“密度、压强和浮力”复习一、复习目标1、认知目标:通过复习,学生熟悉密度、压强和浮力的概念、公式及使用范围。

2、技能目标:通过复习,能熟练应用密度、压强和浮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情感目标:通过复习,培养学生理论指导实践,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重点难点1、重点:密度、压强和浮力的概念,公式及使用范围。

2、难点:应用密度、压强和浮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师生合作探究。

四、教学准备手工制作的假金戒指,量筒。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幻灯2)设置《家有儿女》的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转到师生共同编《家有儿女》剧本,导入复习主题复习密度、压强和浮力(板书)。

(二)新课教学1、请你出招(幻灯3)一天早上刘星在街上碰到一老人,流着眼泪,说钱被偷了,无法回家,愿把自己金戒指以低价卖了。

刘星看那金灿灿的戒指,这么便宜,高兴得不得了,就买了。

回到家人身边,小雪说这有可能是假的,刘星不相信,你能用学过的知识帮他鉴别一下吗?引导学生讨论,寻找方法。

预设学生的回答有咬一下,测密度等。

2、小雪方案(幻灯4)小雪把戒指带到学校实验室,称一下发现戒指的质量为35克,戒指放入水中体积如图,试问:(1)读一读金戒指的体积是多少?(2)算一算金戒指的密度是多少?(3)说一说金戒指是纯金制的吗?(ρ金=19.3×103千克/米3)引导学生计算,末了教学写出计算公式。

强调:单位的统一,ρ=m/v 中ρ、m、v都是对同一物体而言。

3、意外发现(幻灯5)小雪在实验中发现另一个现象,戒指沉入了水中,那么水对它有力的作用吗?产生的是什么力?方向如何?大小为多少?(g=10牛/千克)由学生个别回答。

4、解惑有法(幻灯6)一旁的刘星也有一个疑惑,35克戒指在下沉过程中有没有受到重力的作用呢?(1)如有,重力是多少?(g=10牛/千克)(2)那么,戒指为什么会下沉呢?(3)你知道物体沉浮的条件吗?能举例说明沉浮条件的应用吗?引导学生计算,再讨论。

压强和浮力的物理科目教案

压强和浮力的物理科目教案

压强和浮力的物理科目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压强的定义和计算公式;2. 理解浮力的概念和原理;3. 掌握浮力的计算方法;4. 能够应用压强和浮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压强的概念和计算公式;2. 浮力的原理和计算方法;3. 压强和浮力在实际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入压强和浮力的概念,引发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

2. 理论讲解(15分钟)讲解压强的概念和计算公式,通过示意图和实例进行解释。

引导学生理解压强是单位面积上的力的大小,公式为P=F/A。

3. 实验演示(20分钟)进行一个压强实验演示,利用一个小面积的物体和一个大面积的物体施加相同的力,让学生感受到面积对压强的影响,并观察实验结果。

4. 概念讲解(10分钟)讲解浮力的概念和原理,解释为什么物体能够浮在液体上。

引导学生理解浮力是由液体对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强差所产生的。

5. 计算练习(20分钟)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掌握如何计算浮力的大小,进一步理解浮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6. 应用实例(20分钟)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问题,引导他们应用压强和浮力的知识解决问题。

比如,为什么潜水员可以在水下呼吸,为什么大型船只可以浮在水面上等等。

7. 总结(10分钟)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压强和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鼓励学生继续探索物理世界。

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了压强和浮力的概念,了解了它们的计算方法,并能够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些课后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五、板书设计:- 压强:P = F/A- 浮力的计算公式- 压强和浮力的应用六、教学资源:- 实验用具:小面积物体、大面积物体- 习题练习册七、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习题练习册上相关练习;2. 思考并回答一个与压强和浮力相关的问题。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理论讲解与实验演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亲身参与实验,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压强和浮力的概念。

压强和浮力教材分析教案

压强和浮力教材分析教案

压强和浮力教材分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压强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受力面积的关系。

2. 让学生掌握浮力的概念,理解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液体体积、液体密度有关。

3. 培养学生运用压强和浮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压强的定义及其计算公式。

2. 压强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受力面积的关系。

3. 浮力的定义及其计算公式。

4. 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液体体积、液体密度有关。

5. 实际应用案例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压强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大小影响因素;浮力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大小影响因素。

2. 教学难点:压强和浮力在实际应用中的计算和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并探究压强和浮力的概念及大小影响因素。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压强和浮力的原理。

3. 结合实际案例,培养学生运用压强和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力学基础知识,为新课学习压强和浮力做铺垫。

2. 讲解压强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大小影响因素,结合实验演示进行讲解。

3. 讲解浮力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大小影响因素,结合实验演示进行讲解。

4. 分析实际应用案例,让学生运用压强和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有关压强和浮力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等方式,了解学生对压强和浮力概念、计算公式及应用的掌握情况。

2. 注重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实验操作、问题探讨和实际应用中的表现,给予及时的指导和鼓励。

3. 结合课后访谈或学生反馈,了解学生对压强和浮力知识的兴趣和认识程度。

七、教学拓展: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企业人士,进行专题讲座或实地考察,加深学生对压强和浮力知识的理解。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研究,深入探讨压强和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鼓励学生创新和实践。

3. 开展校园科普活动,如科普讲座、科普展览等,提高学生对压强和浮力知识的兴趣。

压强和浮力教材分析教案

压强和浮力教材分析教案

压强和浮力教材分析教案第一章:压强的概念及其测量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压强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使学生掌握压强的测量工具及其使用方法。

培养学生运用压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2 教学内容压强的定义: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力。

压强的计算:压强= 受力/ 面积。

压强的测量工具:压强计、压力计。

压强的单位:帕斯卡(Pa)。

1.3 教学活动讲解压强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演示压强计和压力计的使用方法。

学生分组实验,测量不同物体的压强。

学生讨论如何应用压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4 教学评价学生能准确地计算压强。

学生能正确使用压强计和压力计。

学生能应用压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章:浮力原理及其应用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浮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使学生掌握浮力的测量工具及其使用方法。

培养学生运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浮力的概念:物体在流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

浮力的计算:浮力= 排开的流体重量。

浮力的测量工具:浮力计。

浮力的单位:牛顿(N)。

2.3 教学活动讲解浮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演示浮力计的使用方法。

学生分组实验,测量不同物体的浮力。

学生讨论如何应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4 教学评价学生能准确地计算浮力。

学生能正确使用浮力计。

学生能应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章:压强和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压强和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运用压强和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压强和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如自行车轮胎气压的调节、船只的载重等。

3.3 教学活动讲解压强和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学生分组讨论并找出其他压强和浮力的应用实例。

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如调节自行车轮胎气压、模拟船只载重等。

3.4 教学评价学生能理解压强和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能运用压强和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第四章:压强和浮力的实验探究4.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压强和浮力的规律。

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方法研究物理现象的能力。

八年级下册《密度与浮力》教案设计

八年级下册《密度与浮力》教案设计

八年级下册《密度与浮力》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的计算方法。

2. 让学生了解浮力的产生原因,掌握阿基米德原理。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密度概念的引入及计算2. 浮力的产生原因及阿基米德原理3. 物体浮沉条件的判断4. 密度计的制作原理及使用方法5. 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密度的概念、计算方法;浮力的产生原因、阿基米德原理;物体浮沉条件的判断。

2. 教学难点:密度计的制作原理及使用方法;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密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利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浮力的产生原因及阿基米德原理。

3.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浮力的应用实例,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生活中的实例,如物体沉浮现象,引出密度与浮力的重要性。

2. 讲解密度概念:讲解密度的定义、计算方法及单位。

3. 演示实验:浮力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浮力的产生原因及阿基米德原理。

4. 讲解物体浮沉条件:讲解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条件及其判断方法。

5. 讲解密度计的制作原理及使用方法:讲解密度计的构造、原理及如何正确使用密度计。

6. 分析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分析船舶、救生圈等实例,让学生了解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7. 课堂练习:布置有关密度与浮力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密度与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密度与浮力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操作: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对浮力原理的掌握情况,以及能否正确使用密度计。

3. 练习题:分析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情况,检验其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

七、教学拓展:1. 密度与浮力的应用:介绍密度与浮力在科技、工业、环境等领域中的应用。

压强和浮力教材分析教案

压强和浮力教材分析教案

压强和浮力教材分析教案一、教材分析1.1 内容概述本节课主要通过分析压强和浮力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压强和浮力的大小计算方法以及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压强是指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大小,浮力是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

1.2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压强和浮力的概念,掌握压强和浮力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压强和浮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

二、学情分析2.1 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压力、重力等基本概念,对受力分析有一定的了解,这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2 学生认知特点学生在认知过程中善于从直观事物中获取信息,对于实验和观察有较高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实验和观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3.1 教学重点(1)压强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浮力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3)压强和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2 教学难点(1)压强和浮力的计算方法。

(2)如何运用压强和浮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4.1 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压强和浮力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4.2 讲授法:教师讲解压强和浮力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其应用,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4.3 讨论法: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探讨压强和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压强和浮力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2 讲解新课教师讲解压强和浮力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其应用,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5.3 实验演示教师演示压强和浮力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现象,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5.4 课堂练习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5.6 布置作业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八年级下册《密度与浮力》教案设计

八年级下册《密度与浮力》教案设计

八年级下册《密度与浮力》教案设计第一章:密度的概念及计算1.1 密度定义:介绍密度的概念,密度是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用ρ表示,公式为ρ=m/V。

1.2 密度单位:介绍密度的国际单位制(kg/m³)和其他常用单位(g/cm³)。

1.3 密度计算:通过实例讲解如何计算物体的密度,步骤为:测量质量、测量体积、计算密度。

1.4 密度性质:讲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无关,但与物质的种类、状态和温度有关。

第二章:密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2.1 密度计:介绍密度计的原理和用途,通过实验演示密度计的使用方法。

2.2 密度的测量:讲解如何利用密度测量液体的浓度、气体的纯度等。

2.3 密度的应用:介绍密度在工业、农业、医学等领域的应用,如石油开采、食品加工、药物制备等。

2.4 密度与环境保护:讨论密度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应用,如处理废水、鉴别污染物等。

第三章:浮力原理及计算3.1 浮力定义:介绍浮力的概念,浮力是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或气体的重力。

3.2 浮力计算:讲解阿基米德原理,浮力F浮=G排=ρ液V排g,其中ρ液为液体密度,V排为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g为重力加速度。

3.3 浮力的方向:讲解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与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的位置无关。

3.4 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介绍浮力在船舶、救生圈、潜水艇等中的应用。

第四章:物体浮沉条件的判断4.1 物体的浮沉条件:讲解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条件,即当物体所受浮力大于等于物体重力时,物体浮在液体表面;当物体所受浮力小于物体重力时,物体沉入液体。

4.2 物体的浮沉判定:通过实验演示如何判断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状态,并讲解相关原理。

4.3 影响浮力的因素:介绍物体体积、液体密度、物体形状等因素对浮力的影响。

4.4 浮力与物体重力的关系:讲解浮力与物体重力的关系,即浮力等于物体重力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密度与浮力的探究教案设计

密度与浮力的探究教案设计

密度与浮力的探究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知道密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2.知道浮力的概念及与物体密度、液体的浸没体积有关;3.掌握通过实验观察物体在不同密度液体中的浮力情况;4.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二、教学内容密度与浮力的探究三、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测量密度的器材(比如密度计或天平,瓶子、砝码、容器等)和放在水槽中的物品(比如木块、塑料块、铁块等)。

2.实验条件教室或实验室需要有水槽或一个比较大的容器,用来盛放实验物品和浸泡实验物品的水。

实验前要确认其清洁,同时确认每个学生都能够自如地观测实验现象,所以需要每个学生能够得到俯视实验槽的位置。

四、教学流程1.密度的概念教师会为学生介绍密度的概念与计算方法。

通过提供图表,以及一系列问题,利用类比的方法,以更容易被学生理解的方式,解释了密度的概念。

2.浮力的概念及浮力作用接下来,教师会介绍浮力的概念,并解释为什么在水中投掷的物体会浮起来。

通过比较砝码在水中浸泡时的变化,以及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了解浮力的作用。

3.变量的调控在将物体放在水槽中之前,学生需要根据相应的问题进行预测。

这里我们先列出以下三种情况:-在一个密度大于水的物品中放置一个密度小于水的物品;-在一个密度小于水的物品中放置一个密度大于水的物品;-在一个密度与水相等的物品中放置一个密度与水不相等的物品。

在这里,教师会激发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引导他们思考实验变量的重要性。

学生根据实验所需的材料和老师的指导,掌握变量的调控。

4. 实验设计通过以下步骤,设计实验:1.填充水槽或容器水,使得至少可以浸泡实验物品。

2.放置实验物品(木块、塑料块、铁块等)到水槽或容器中。

3.记录实验所得到的结果。

4.重复实验,更改实验物品和容器以便掌握更多的信息。

5.实验结果的分析与总结在完成实验后,学生与教师可以进行探讨,并且总结实验结果:如不同密度的物品在浸没同一体积的水时所产生的不同浮力的情况。

压强与浮力教案

压强与浮力教案

压强与浮力教案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理解压强与浮力的概念,掌握计算两者的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相关的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 压强与浮力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2. 压强与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具:白板、标尺、水杯、砝码、小玻璃球等;2. 课件:相关的图片和示意图。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老师可以用一个生动的实例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例如,可以展示一个小玻璃球浮在水中的情景,并询问学生为什么小玻璃球会浮起来,引发学生的思考。

第二步:概念解释与示意图呈现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老师向学生解释浮力和压强的概念,并呈现相关的示意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1. 浮力的概念:当物体浸泡在液体中时,液体对物体上方面积相等的部分产生向上的作用力,称为浮力。

示意图:一杯水中浸泡一个物体,上方有一个箭头表示浮力的方向。

2. 压强的概念:单位面积上的力的大小,称为压强。

示意图:一个力作用在一个面上,面上有一些小方格,表示单位面积。

第三步:浮力的计算1. 引导学生思考浮力与物体的重量之间的关系。

提问:当浮力等于物体的重量时,物体会处于什么状态?回答:物体会悬浮在液体中,既不上浮也不下沉。

示意图:标注物体的重力向下,浮力向上。

2. 告诉学生浮力的计算方法:浮力等于液体对物体所受的压强乘以物体的表面积。

公式:F浮= ρ液体 × g × V物体其中,ρ液体代表液体的密度,g代表重力加速度,V物体代表物体的体积。

3. 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来演示浮力的计算。

例如,将一个装满水的杯子上下移动,观察水的反方向运动,并让学生计算水对杯子底部的浮力大小。

第四步:压强的计算1. 引导学生思考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大小与物体的重量之间的关系。

提问:当物体的单位面积上的压力等于液体的压强时,物体会处于什么状态?回答:物体会处于平衡状态,既不上浮也不下沉。

示意图:标注物体的重力向下,液体的压强向上。

压强和浮力教案讲义

压强和浮力教案讲义

压强和浮力教案讲义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压强的概念,掌握压强的计算方法。

2. 让学生了解浮力的产生原因,掌握浮力的计算公式。

3. 培养学生运用压强和浮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压强的定义及计算公式2. 影响压强的因素3. 浮力的产生原因及计算公式4. 影响浮力的因素5. 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压强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应用;浮力的产生原因、计算公式及应用。

2. 教学难点:压强和浮力的计算公式的推导及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压强和浮力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压强和浮力的产生原因及应用。

3. 结合实际生活中的实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讨论生活中的压力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压强的概念。

2. 讲解:讲解压强的定义、计算公式及影响因素。

3.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压强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巩固压强的概念。

4. 引入:通过讨论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浮力的概念。

5. 讲解:讲解浮力的产生原因、计算公式及影响因素。

6.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浮力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巩固浮力的概念。

7. 应用:结合实际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运用压强和浮力的知识解决问题。

教案附件:1. 压强实验:使用U型管、金属块等器材,观察金属块在U型管中产生的压强。

2. 浮力实验:使用浮力计、物体等器材,测量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通过课堂讲解、实验演示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压强和浮力概念的理解程度以及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评价方法:课堂问答:评估学生对压强和浮力基本概念的理解。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运用压强和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制作包含压强和浮力概念、实验过程和应用实例的课件。

2. 实验器材:准备压强实验和浮力实验所需的器材,如U型管、金属块、浮力计、液体等。

压强浮力教案

压强浮力教案

压强浮力教案教案标题:压强浮力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压强和浮力的概念,并能够区分它们之间的关系。

2. 掌握计算压强和浮力的方法,并能够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3.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验证浮力的存在,并理解浮力对物体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理解压强和浮力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 实验观察和验证浮力的存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现象,引出浮力的概念,并与压强进行比较,引发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兴趣。

2. 讲解:介绍压强和浮力的概念及计算公式,引导学生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举例说明在生活中的应用。

3. 实验: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测量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浮力,验证浮力的存在,并让学生通过实验数据计算浮力的大小。

4.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通过计算压强和浮力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浮力对于船只、潜水艇等物体的应用,并展示相关实例,拓展学生对于浮力的应用理解。

6. 总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压强和浮力的重要性及应用。

四、教学手段:1. 实验器材:水槽、不同重量的物体、测量工具等。

2. 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展示压强和浮力的概念及应用。

3. 互动讨论: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评估:1.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包括实验设计、数据记录和分析等内容。

2. 练习成绩:通过练习题的成绩评定学生对于压强和浮力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将能够深入理解压强和浮力的概念,并能够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同时,通过实验的设计和实施,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压强和浮力教案讲义

压强和浮力教案讲义

压强和浮力教案讲义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压强的概念,掌握压强的计算方法。

2. 让学生理解浮力的产生原因,掌握浮力的计算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压强的定义及计算公式2. 影响压强的因素3. 浮力的产生原因及计算公式4. 影响浮力的因素5. 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压强的计算方法,浮力的计算方法,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2. 难点:影响压强和浮力的因素,浮力产生的原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并探究压强和浮力的相关问题。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压强和浮力的现象。

3. 利用生活实例,让学生理解压强和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压强和浮力的概念。

2. 讲解:讲解压强的定义、计算公式及影响因素。

3. 实验演示:演示压强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压强的现象。

4. 讲解:讲解浮力的产生原因、计算公式及影响因素。

5. 实验演示:演示浮力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浮力的现象。

6. 应用实例:介绍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7.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压强和浮力的问题,让学生课后思考。

8.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9.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压强和浮力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10.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问答、作业批改、实验报告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2. 重点关注学生对压强和浮力概念的理解,以及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压强和浮力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工程设计、环境保护等。

2. 鼓励学生进行小发明、小制作等创新实践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八、教学资源:1. 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 实验器材:压强计、浮力计、液体等。

3. 网络资源:相关教学视频、动画、案例等。

压强和浮力教材分析教案

压强和浮力教材分析教案

压强和浮力教材分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压强的概念,掌握压强的计算方法。

2. 让学生了解浮力的产生原因,掌握阿基米德原理。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压强的定义及计算公式2. 影响压强的因素3. 浮力的产生原因及阿基米德原理4. 浮力的计算公式及应用5. 物体的沉浮条件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压强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应用;浮力的产生原因、计算方法及应用。

2. 难点:压强和浮力的综合应用,物体的沉浮条件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并探索压强和浮力的原理。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压强和浮力的现象。

3. 运用案例分析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对压强和浮力的好奇心。

2. 理论讲解:介绍压强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影响因素;讲解浮力的产生原因、阿基米德原理及计算公式。

3. 实验演示:进行压强和浮力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原理。

4.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运用压强和浮力的知识解决。

5.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这五个章节的教学内容旨在让学生掌握压强和浮力的基本概念、计算方法及应用,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六、教学拓展1. 让学生了解压强和浮力在工程应用中的重要性,如船舶设计、建筑结构等。

2. 引导学生思考压强和浮力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如医学、环保等。

七、课程思政1.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品质。

2. 教育学生珍惜资源,关爱环境。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巩固所学知识。

3. 实践操作: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动手操作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密度压强浮力专题例题1.某同学在做“用天平测量液体质量”的实验时,砝码盒中共有100g、50g、10g、5g砝码和一个,20g砝码两个。

⑴首先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并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的______处后,若发现天平的指针偏向刻度盘的右侧,这时他可以调节横梁右侧的平衡螺母向______(选填“右”或“左”)端旋动,使天平横梁水平。

在判断天平横梁是否水平时,眼睛应注意观察_________________。

⑵当调节天平平衡后,使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时,被测物体应放在______盘里,按________的顺序在______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________在标尺上的位置,直至横梁恢复平衡。

2.有一只广口瓶,它的质量是0.1Kg。

⑴当瓶内结满冰时,瓶和冰的总质量是0.37Kg。

此瓶的容积是多少?⑵若冰块吸热后,有0.2dm3的冰熔化成水,求水的质量。

⑶若用此瓶来装煤油,最多能装多少Kg煤油?⑷若有2Kg煤油,用这样的瓶来装,至少需要用几个瓶子?⑸若此瓶内有0.2Kg水,若向瓶内投入质量为0.01Kg的小石子20颗,水面上升到瓶口,这种小石子的密度是多少?⑹若用此瓶装金属颗粒若干,瓶和金属颗粒的总质量为0.8Kg;若在装金属颗粒的瓶中再装满水时,瓶、金属颗粒和水的总质量为0.9Kg。

则金属颗粒的质量为多少?金属颗粒的密度为多少?3.为了研究物质的某种特性,某同学分别用甲、乙两种不同的液体做实验。

实验时,他用量筒和天⑴为了进一步研究物质的特性,该同学还应设计增加表中第五列(空栏)项目,它是__________。

⑵分析上表的实验次数1与2(2与3、1与3)或4与5(5与6、4与6)的体积及质量变化的倍数关系,可归纳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分析上表的实验次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归纳出的结论是相同体积的甲、乙两种液体,它们的质量是不相同的。

⑷分析上表中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关系,可归纳出的结论是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一长为0.2m,宽0.1m,厚0.05m的长方体铁块,重为70N,(1)如把这铁块平放在水平地面上后,另外再对它施加一个大小分别为20N的力,请你分别计算出铁块对地面可能的压力和压强。

(2)若把这铁块平放在一面积为0.5m 2,重为30N 的木板中央时,①铁块对木板的压强为多少?②木板对水平地面的压力为多少?木板对水平地面的压强又为多少?(3)若把第(2)小题中的铁块和木板的位置对换,①这时木板对铁块的压力和压强分别为多少?②这时铁块对地面的压力和压强分别为多少?5.在以下几小题中的A 、B 两个容器中分别盛有液体,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分别为p A 和p B ,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分别为F A 和F B 。

(1)如图1所示的两试管完全相同①若两试管内装有等高的同种液体,则p A ______p B 。

②若两试管内装有相同质量的不的同种液体,且它们的高度相同,则p A ______p B 。

③若将试管B 由图中的倾斜位置转向竖直放置,则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将_______。

(2)在图2所示的两容器的底面积相同,容器的质量也相同①若两容器中盛有相同质量的同种液体,则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p A ______p B ,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F A ______F B 。

容器对桌面的压力F ’A ______F ’B ,容器对桌面的压强p ’A ______p ’B 。

②若两容器中盛有相同质量的不同液体,且液体在容器中的高度也相同,则A 、B两容器中可能分别装有的液体可能是A__________,B__________。

此时液体对两容器底部的压力的大小F A ______F B 。

③若两容器中盛有同种液体,且液体对两容器底的压强相同,则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F A ______F B 。

容器对桌面的压力F ’A ______F ’B ,容器对桌面的压强p ’A ______p ’B 。

④若两容器中盛有等高的不同液体,以下情况中不可能出现的是:A p A >pB ,m A >m B 。

B p A <p B ,m A <m B 。

C p A >p B ,m A <m B 。

D p A <p B ,m A >m B 。

练习1.酒精的密度是0.8×103Kg/m 3,其物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瓶酒精如果倒掉一半,则剩下酒精的密度是______Kg/m 3。

2.实验表明:若甲铝块的质量是乙铝块质量的2倍,则甲铝块的体积是乙铝块体积的2倍;若乙铝块的体积是丙铝块体积的4倍,则乙铝块的质量是丙铝块质量的4倍。

从中可得出:铝的__________的质量是一个确定的值。

3.著名的____________实验向人们显示大气压强是很大的,____________实验测定了大气压强的数值。

4.家里用的菜刀,在过了一段时间后常要把它磨一磨,我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减小____________,从而达到增大______的目的。

5.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下闸蓄水时,10天内水位上升到海拔135m 。

若有一块上表面面积为2m 2的水平石板被淹没在水面下50m 深处,石板上表面受到水的压强为________Pa ,石板上表面受到水的压力为________N 。

图 1 图26.某同学测得家用保温瓶胆的最深处为30cm,装满开水后水对瓶胆底的最大压强为____Pa;若将瓶中的开水全部倒入脸盆中,则水对脸盆底的压强_____水对瓶胆底的最大压强。

7.弹簧秤下吊着重力为14.7N的金属块,当金属块浸没在水中时,弹簧秤的示数为9.8N,则水对金属块的浮力为______N,金属块排开水的体积为______m3。

8.用手把体积为10-4m3的小球浸没在水中,小球受到的浮力为______N,方向竖直______;若该小球重为1.1N,放手后,小球将________(选填“上浮”、“静止”或“下沉”)。

9.物体所受的重力为5N,体积为5×10-4m3。

当它浸没在水中时,所受的浮力为______N;浮力和重力的合力为______N,方向__________。

10.如图3所示,甲、乙是完全相同的长方体物块,平放在水平地面上,若分别沿图示的对角线切成两块,并拿走其中的一块(乙取走上面的一块),则甲、乙余下部分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之比为______,对地面的压强之比为______。

11.如图4所示是人们常用的订书机。

它的结构设计和工作原理运用了许多物理知识。

例如:在底部垫了两块橡皮,可以减小对桌面的压强。

请按照样例再写出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甲、乙两个实心球,甲的体积大于乙的体积。

有关甲、乙两球的质量和密度关系,可能存在的情况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三种)。

13.顶小底大的实心圆台高为h,其密度为ρ,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如图5所示,它对桌面的压强A 等于ρghB 小于ρgh。

C 大于ρghD 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14.重力100N的长方体放在水平地面上,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为0.1m2,现用一个大小为20N的力竖直作用在物体中央,则物体对地面的压强A 一定是1200PaB 可能是1000PaC 可能是800PaD 可能是200Pa。

15.三个实心正方体对水平地面的压强相同,它们的密度分别为ρ1、ρ2、ρ3,且ρ1>ρ2>ρ3,则这三个正方体对水平地面的压力F1、F2、F3的大小关系是A F1=F2=F3。

B F1<F2<F3。

C F1>F2>F3。

D 不能确定。

16.甲、乙、丙三个实心立方体分别放在水平地面上,它们对水平地面的压强相等,已知ρ甲<ρ乙<ρ丙。

若在甲、乙、丙三个立方体上分别放一个质量相等的铜块,则三个立方体对水平地面的压强大小关系为A p甲>p乙>p丙。

B p甲=p乙=p丙。

C p甲<p乙<p丙。

D 无法判断。

17.某物体重为0.5N,把它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溢出重为0.3N的水,则它受到的浮力A 一定为0.3NB 一定为0.5NC 可能为0.2N。

D 可能为O.4N。

18.“世界第一拱”卢浦大桥共需安装钢结构桥面板15块,每块桥面板的质量为390吨。

2002年12月2日,卢浦大桥第一块桥面板被专用桥面吊机提高46m后准确地安放在指定位置。

求:(1)每块桥面板的重力。

(2)每块桥面板所用钢材的体积。

(3)吊机将第一块桥面板匀速提高10m所做的功。

(已知钢的密度为7.8×103Kg/m3)19.质量为9Kg的冰块,密度为0.9×103Kg/m3。

(1)求冰块的体积。

(2)若冰块吸热后,有3dm3的冰熔化成水,求水的质量。

20.有一只玻璃瓶,它的质量是0.2Kg,当瓶内装满水时,瓶和水的总质量是0.7Kg,用此瓶装植物油,最多能装0.45Kg。

求:(1)玻璃瓶的容积。

(2)植物油的密度。

21.一名全副武装的士兵,人和装备的总质量是90Kg ,他每只脚接触地面的面积是0.03m 2。

当该士兵双脚立正时,求:(1)地面受到的压力F 。

(2)士兵对地面的压强p 。

22.有一圆桶,底面积为0.25m 2,内盛液体,桶和液体总重为1500N 。

为了减少对地面的压强,先在水平地面上放一面积为1m 2、重为100N 的正方形木板,然后把圆桶置于木板的中央。

求:(1)圆桶对木板的压强P 1。

(2)木板对地面的压强P 2。

23.底面积为1×10-2m 2的薄壁圆柱形容器内装有水,放在水平桌面中央,水和容器受到的重力为18N 。

求:(1)容器对桌面的压强;(2)若在容器中轻轻放下一个物块,水不溢出来,物块排开水的体积为2×10-4m 3,容器底部受到水的压强的增加量。

24.在用图6所示的天平测物体的质量时,先要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并将________移至零刻度处,然后调节____________,使天平横梁水平。

在判断天平横梁是否水平时,眼睛应注意观察________________。

图6图7图825.用已调节好的托盘天平测铜块的质量,当天平平衡时,右盘中砝码有50g 、20g 、10g 各一个,游码的位置如图7所示,该铜块的质量为________g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