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孟子-民贵君轻.ppt

合集下载

孟子三则ppt课件

孟子三则ppt课件
孟子三则中的思想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人文 素养和社会责任感,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未来竞争力。
THANK YOU
他强调人性本善,认为人的天性具备仁 、义、礼、智等美德,但需要通过内省 和外求来发扬光大。
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认为君主应以人民 利益为重,实行宽政,以德治国。
孟子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之一,他的思想主张对中国古代 政治、文化、伦理等方面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
孟子的思想被后世广泛传承和发 扬,成为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05
孟子三则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孟子三则对社会道德建设的意义
强化社会道德体系
孟子三则强调仁、义、礼、智、 信等道德规范,有助于强化社会 道德体系,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引导个人行为
孟子三则中的道德观念对个人行 为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促使人 们更好地遵守社会规范和法律法
规。
促进社会和谐
孟子三则所强调的尊重、关爱他 人,宽容、礼让等道德观念有助 于促进社会和谐,减少社会矛盾
孟子三则ppt课件
• 孟子简介 • 孟子三则的背景与意义 • 孟子三则的内容解析 • 孟子三则的启示与思考 • 孟子三则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01
孟子简介
孟子的生平与背景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是中国战国时期的儒家学者。
孟子出生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后因躲避战乱,迁居鲁国 。
实行王道的根本
孟子认为实行王道的根本在于实行“仁政”,即对内要关注民生, 对外要尊重别国,同时要注重自身品德的修养。
君主治理国家的方法
孟子提出了君主治理国家的三个方法,一是要勤政爱民,二是要选 贤任能,三是要以身作则。

《孟子》PPT课件

《孟子》PPT课件
❖⑥呼尔而与之( 助词 )
故不为苟得也(苟且得到)
万钟于我何加焉(有什么益处 )
是亦不可以已乎( 停止 )
乡为身死而不受( 从前

蹴尔而与之( 用脚踢 )
❖ 一、一词多义
❖ 1、与
❖ 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通“欤”,语气词
❖ 例句:呼尔而与之

❖ 2.而
❖ 例句:蹴尔而与之
顺接连词
❖ 例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转折连词,却
❖ 3.于
❖ 例句:所欲有甚于生者 比
❖ 例句:万钟于我何加焉 对于
❖ 4.是 ❖ 例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这种
❖ 例句:是亦不可以已乎 这种做法
❖ 5.得
❖ 例句:二者不可得兼
得到,拥有
❖ 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通“德”,感
❖ 6.尔

❖ 例句:呼尔而与之
助词
❖ 例句: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将进酒》)代词,你
《》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 时邹人。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 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 “亚圣”。
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 烈的时期,他继承和发扬了孔 子的思想,他提出“民贵君 轻”、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
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 反对“霸道”,提倡以 “仁”“义”为中心的“仁 政”、“王道”。
作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简介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从前(我)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肯接受(施 舍),现在为了(能有)妻妾的待奉(而)接受了;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 之;
从前(我)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肯接受(施 舍),现在(却)为了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我 (的恩德)而接受了:
❖ 7.为

孟子简介PPT课件作品

孟子简介PPT课件作品
⑵军事上,主张以德王天下,反对兼并战争
⑶在教育上,要设庠序学校教民“明人伦”
⑷在组织上,要尊贤使能,使俊杰在位
⑸在文化娱乐上,要与民同乐
(6)辟异端以捍卫孔子之道
三、易子而教
孟子的教育思想,也是孔子“有教无类” 思想的继承和发挥。他们都把全民教育当 作实行仁政的手段和目的。对教育方法的 改进,孟子很推崇“易子而教”的传统教 育方法。因为父子之间由于感情深厚,父 亲对儿子的教育往往不严,对于儿子的一 些错误和毛病也因为溺爱和骄惯而放任, 从而使正确的教育难以为继。所以,易子 让别人来教育,既能从严要求,也能保持 父子之间的亲密关系,不伤害感情。
著作
阐发孔丘的思想学《孟子》一书是 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 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 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 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 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 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 张德治
《孟子》有七篇十四卷传世:《梁惠王》 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 公》上、下;《离娄》上、下;《万 章》上、下;《告子》上、下;《尽 心》上、下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周游各国, 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随后退隐与弟 子一起著书。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 势充沛并长于论辩,逻辑严密,尖锐机 智,代表着传统散文写作最高峰。
地位
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 治家。属孔子第四代弟子,是曾子的 再传弟子。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 想。孔子是大成至圣,孟子被称为亚 圣。孟子与孔子合称孔孟其道,多数 人称为“孔孟之道”。
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包括经济、政 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其中贯 穿着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根据《孟子》 一书可以概括为:第一亲民,第二用贤良, 第三尊人权

八年级语文上册21《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课件(共33张幻灯片)

八年级语文上册21《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课件(共33张幻灯片)
真正的大丈夫有两个标准:一是要有“行天下之大道”的远大志向和抱 负;二是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操守。 2. 《孟子》文章以雄辩见长,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特殊。请反复阅读文 章并举例分析。 文章多用排比,不仅增强了文章语言的气势,而且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如“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这三句依次对应儒家 思想中的“仁”“礼”“义”,阐释了作为大丈夫应遵循的道德准则。
文天祥传
天祥至潮阳,见弘范①,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②,使为书招 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俨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 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 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③出涕,曰: “国亡不能抹,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弘范义之,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 天祥在道不食八日,不死,即复食。至燕,馆人供张④甚盛。天祥不寝处坐达旦遂移兵马司设卒 以守之。……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⑤拜而死。
①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古义:这。今义:对;正确)
古今 异义
②子未学礼乎(古义:你。今义:儿子) ③丈夫之冠也(古义:男子。今义:女子的配偶) ④富贵不能淫(古义:迷乱,迷惑,这里是使动用法。今义:放纵)
一词 多义
①之:丈夫之冠也(助词,用于主谓之间,无实义)父命之(代 词,指“丈夫”)往送之门(去,到) ②戒:戒之曰(动词,警告)必敬必戒(形容词,谨慎) ③得: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助词,能够)得志(动词,实现)
3.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得志的时候,与老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 己的道路。

国学经典孟子PPT课件

国学经典孟子PPT课件

19
•(1)孝悌
孝悌是家庭伦理规范,善事父母为孝,敬顺兄长为悌。

孟子非常重视孝,他主张子女对父母行孝,首先要
爱敬父母。“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尽心
上》);他认为“大孝”应“终身慕父母”(《万章
上》)。

其次,父母在世,要事之以礼,孝养终生。对父母
的孝养包括生活之养和精神之养。生活之养,指对父母
的经济能力与地位的许可,尽量使用上好的棺椁,采
用精美的寿衣。他不赞成在父母身上省钱,“君子不
以天下俭其亲。”(《公孙丑下》)除此而外,还要
为父母选择合适的坟墓,守孝三年,并“祭祀以时”,
“永言孝思”。

.
22

值得注意的是,孟子所提倡的孝,还包括
子女对父母过失的谏诤。他认为父母有大过而
做儿女的不怨、不谏、不诤,就是不孝。他说:
.
16
• 二、《孟子》解读
.
17
伦理道德思想

伦理道德思想是孟子思想学
说的主体,他谈天道、论人性,
目的都是为阐明其伦理道德。天
道观、性善论是其伦理道德思想
的哲学基础和理论依据。在继承
和发展前人伦理道德思想的基础
上,孟子从道德规范、道德价值
及道德修养三方面完善了先秦伦
理学说,构筑了比较完整的伦理
思想体系。
“父之过大而不怨,是愈疏也,……愈疏,不
孝也。”(《告子下》)父母犯法,子女不能
包庇;即使是天子,亦不例外。假如舜的父亲
瞽瞍杀了人,舜为天子,也不能徇私阻止皋陶
秉公执法逮捕瞽瞍;惟一的选择是放弃天子之
位,带上父亲逃到蛮荒之地,以此赎罪。
• 可见孟子虽强调要尊亲、得亲、顺亲、悦 亲,并不是要子女不顾公理、不分是非,对父

小学语文文言文小古文《《孟子》四则》PPT课件

小学语文文言文小古文《《孟子》四则》PPT课件


古文详解
朗读文本 (一)
老①吾老②,以及③人之老;幼④吾 幼⑤,以及人之幼。(《梁惠王上》)
文意疏通
老①吾老②,以及③人之老;幼④吾幼⑤,以及人之幼。
①老:动词,赡养,孝敬。 ②老:名词,老人,长辈。 ③及:这里有推己及人的意思。 ④幼:动词,抚养。 ⑤幼:名词,子女,小辈。
(《梁惠王上》)
文意疏通
老①吾老②,以及③人之老;幼④吾幼⑤,以及人之幼。
(《梁惠王上》)
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 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孩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 血缘关系的小孩。
文本探究 这句话阐述了要敬老爱幼,具有“兼爱”思想。
朗读文本 (二)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①爱之,敬人者 人恒敬之。
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 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大丈夫。
文本探究
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坚守本心,不畏强暴, 坚持正义,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知识梳理
文学常识 孟 子 , 名 ___轲___, 字 ___子__舆___ , ____战__国__ 时 期 ____哲__学__ 家 、
①故:所以。 ②是:这,这样的。 ③苦其心志:使他的意志苦恼。 ④饿其体肤:使他经受饥饿之苦。 ⑤空(kòng)乏其身:使他身处贫困之中。空乏,财资缺乏。 ⑥行拂(fú)乱其所为:使他做事不顺。拂,违背。乱,扰乱。
文意疏通
故①天将降大任于是②人也,必先苦其心志③,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④,空乏其身⑤,行拂乱其所为⑥,所以动心忍性⑦, 曾益⑧其所不能⑨。(《告子下》)
这句话劝人互爱互敬,又强调了个人修养中的反躬自省。
朗读文本 (三)

《孟子三章》ppt课件

《孟子三章》ppt课件

在事实论证的基础上,由战争事例类推到治国道理, 作者在“故曰 ”之后再从政治方面来证明。(道理论 证)
第1层先用“故曰”来承上启下,紧接连用三个并列排 比句以及三个“不以”,从反面说明了“人和”的重 要,最后得出结论。
第2层将“多助”与“寡助”的结果作对比(对比论 证),从而自然得出了“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的结论。
3、本篇主要是谈战争呢,还是谈政治呢?
本篇主要是谈政治,是借战争谈政治。孟子借谈 战争的取胜条件以阐明他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国君要 有仁德,施行仁政(“得道”),这样才能“多助” (人和),众人才会归顺,而“天下顺之”,“战必 胜矣”,国家才能治理好。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论点)//三里之城,七里 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 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举例论证,攻城失败)/城非不 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sù)非不多也,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举例论证,守城失败)(战 争需要人和)//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道理论证,治国靠需要人和)得道者 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 之。(对比论证,人和需要仁政)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 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 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 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 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sù)非不多也,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 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

孟子的主要思想PPT课件

孟子的主要思想PPT课件
孟子及其生平简介
❖ 孟子:名轲, 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 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 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主张行 “仁政”以统一天下,他最早提出了“民贵 君轻”的主张,宣扬“仁政”、“王道”。 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均不见用。退而与 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
❖ 《孟子》的主要思想 ❖1.民本 ❖2.仁政 ❖3.王道 ❖4.性善论
❖ 一、民本:民本思想是孟子思想的精华所在。
❖ (1)他明确提出只有“保民”才可以“王” 天下。
❖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梁 惠王上》)
❖ (2)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他认为决定统治者统治地 位的政治基础是民 心的向背,民心归服是统一天下的决定性因 素。
❖ 孟子认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 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 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 其有四体也。”
❖ 在孟子看来,没有同情、羞耻、辞让、是非 之心的人,简直不是个人。人有这种心向, 就好比人有四肢一下,是自然而然的。因此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弗思耳矣。”
❖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 失其心也。”(《孟子·离娄上》)
❖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民比君主更重要,基于这 种观点,
❖ (3)他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下》)
❖二、仁政:
❖仁政思想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仁政思想主要表现在养民、教
民两个方面。
❖ .1、养民:
《孟子》简介

《孟子三章》ppt课件

《孟子三章》ppt课件
《孟 子》三章
学习目标
1
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 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
学习运用排比句式进行论辩的写法,品味
文章气势恢宏的语言。
3
感悟孟子的思想观点,提高自身的道德修 养,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介绍人物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 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 表人物之一,被推尊为“亚圣”。他主张 实行“仁政”,反对武力兼并,反对暴政 害民。他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的民本思想,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对 后世的政治思想也有积极的影响。
生 于死 忧于 患安

疏通文意
兴起,指被任用 田地
古人筑墙用 的夹板和杵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选拔,任用
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狱官
海滨
集市
疏通文意
给 这样的必先苦 其心志,劳其筋骨,饿
其体肤,空乏其身,
喻指“仁”
喻指“礼”
喻指“义”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


道路 走
民由 之;不得志,独行其 道。
遵从 代词,指正道 代词,自己的
疏通文意
使…迷惑
使…动摇
使…屈服 这 称得上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 之 谓大丈
夫。”
结构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大志、有作为、有 气节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都害怕;安静下来,战争平息, 天下太平。”
帮助他的人多

之至,天下顺之。

《孟子》三章-PPT课件【精品】

《孟子》三章-PPT课件【精品】

确实。 气节的男子。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
战国时期魏国人,纵 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 横家,曾在秦国为相, 秦惠王时为相,游说六国连 又曾佩五国相印。 横以服从秦国。
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指战争停息, 天下太平。
怎么,哪里。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
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
作者围绕“天时”“地利”“人和”三个因素, 以战争为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首先以进攻一方为 例,从“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的规模来看,指的 是小国家,强大的军队包围一个小国,即使围而不 攻,被包围着也一定是坚持不住的,然而却没能使
小国屈服,这是因为小国占据了有利的地势。这就是 “天时不如地利”。接着又从防守一方来论述。城高, 护城河深,武器精良,粮食多,完全可以长期坚守, 然而守城一方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军心不稳,内部不 团结。这就是“地利不如人和”。可见,各种客观因 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即“人和”的因素, 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
板书设计
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多 论据
进攻——天时不如地利 防御——地利不如人和
战争需要人和

助,失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道寡助 类推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治国需要人和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仁 政
结论 得道者多助——天下顺之
失道者寡助——亲戚畔之
合作探究
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一文作者是如 何来证明他的观点的?
作者心目中“大丈夫”的标准是什么? 作者在直接反驳景春的观点后,紧接着“立”,
从正面提出自己心目中大丈夫的标准:第一,要讲仁 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第二,无论得志与否, 都不能放弃自己的道义准则;第三,富贵、贫贱、威 武这些外部施加的因素都不能使之迷乱、动摇、屈服。 这三条都做到,才有资格叫作“大丈夫”。

孟子五章优秀ppt课件

孟子五章优秀ppt课件

品德培养
孟子注重品德修养,家庭教育应关 注孩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
家庭教育方法
孟子提倡因材施教,家庭教育应根 据孩子个性特点,采用合适的教育 方法。
孟子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启示意义
社会公正
孟子主张“仁政”,强调 社会公正,构建和谐社会 应关注弱势群体,维护社 会公平。
人与自然和谐
孟子提倡“天人合一”, 构建和谐社会应注重人与 自然和谐共生,保护环境 资源。
实践意义
分析孟子民本思想在古代社会的影响及其在现代社会的价值。
“离娄上”:义利之辨与君子人格塑造
义利之辨
探讨孟子关于义与利的看法,强调以义为先的价值取向。
君子人格塑造
分析孟子所倡导的君子品质,如仁、义、礼、智等。
“万章下”:孝道观念及其现代价值
孝道观念
阐述孟子关于孝道的观点,强调孝道是为人之本。
名句体现的思想
体现了孟子的艰苦磨炼和成就大事业的思想,即只有通过 艰苦的磨炼才能成就大事业。
名句的现代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也应该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通过艰 苦的努力和磨炼来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只有经过艰苦 的磨炼才能成就大事业。
04
孟子思想在现代社会应用探讨
孟子思想在企业管理中运用
01
02
03
则,不为外物所动摇。
03
名句的现代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也应该保持自己的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不被金钱
、权力等外物所诱惑和左右。我们应该坚持自己的信仰和原则,做一个
有尊严、有骨气的人。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名句含义
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道先 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

《孟子三章》ppt课件

《孟子三章》ppt课件
“□亲□戚□畔□之”。 2.本文论证逐层推进,孟子首先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 ” 、
“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突出了 “人□和□”的重要性,得出中心论点。接着用攻打“小城”的例子证明 “天□时□不□如□地□利□”;用弃城而逃的例子证明“地□利□不□如□人□和□”;最后进一步 进行类推,由战争推想治国,指出“人和”的实质就是“得□道□” ,并运用 对□比□论证的方法,从“□天□下□顺□之”与“亲□戚□畔□之□”两个不同的结局来再次强 调中心论点。
书中名句
•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
者也。 •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第一课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学习目标:
1.朗读并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把握中心论点及其论证思路。
自学指导一:
1.朗读全文,读准字音,解释红色字词。
得道多助 寡助 天时 地利 人和 三里之城 七里之郭 环而攻之 夫环而攻之 是天时池非不深 兵革非不坚利 委而去之 域民不以封 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 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 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 故君子有不战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坚固锋利,粮食并不是 不多,但守城的人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条件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 向、上下团结。
所以说,使人们定居下来而不迁徙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 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 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 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 的条件,攻打内外亲属都背叛的君主,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孟子》二章 (共33张PPT)

《孟子》二章  (共33张PPT)
21《孟子》二章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孟子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汇。(重点) 2.理解文章大意,理清文章思路。(重点) 3.理解“大丈夫”的含义;懂得困境中造就人才、国无忧 患意识易遭灭亡的道理。(难点)
孟子
•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城(今山东邹城 市)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 派的代表人物,尊称为“亚圣”,与孔子 并称“孔孟”。 • 主要思想: • 性本善 施仁政 • 行王道而死于安乐也。
主旨探究
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对大量关
于人的成败、国家兴衰的历史经验的高度概括,
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这种“忧患意识”是国家 长盛不衰的法宝,特别在现代化建设取得辉煌成 就,人民基本安居乐业的今天,尤其要具有忧患 意识,才能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各项事业继续推向

习:
阅读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 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1、“是人”怎么解释?是指哪些人?
• 2.下面是上文中所写对“是人”进行磨练的几个方面,用原文填写几 • 方面的具体内容。 • ①思想方面: • ②生活方面: • ③行为方面: 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通“横”,梗塞,不顺 常常犯错误 被难住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 了解,明白 同“弼”,辅佐 往往 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 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堵 塞,然后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上,吟咏叹息之 气发于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 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与之势力、地 位相等的国家和外患的忧惧,这个国家时常有灭亡的危险, 这以后才知道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