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学010重点
农业经济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导论1.农概业的念,特性及多功能性农业是人们利用太阳能,依靠生物的生长发育来获取产品的社会物质生产部门。
农业的特性:(1)农业生产是一种自然再生产过程。
(2)农业生产也是一种经济再生产。
(3)农业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交织的过程。
农业的多功能性:(1)环境功能(2)社会功能(3)粮食安全功能(4)经济功能(5)文化功能第二章农产品供给与需求1.农产品供给与需求的规律农产品供给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农产品的供给量与其价格呈同方向变化,即在一般情况下,农产品供给量随其价格的上升而增加,随其价格的下降而减少。
农产品需求规律(需求曲线向下倾斜的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产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之间呈反方向变化,即农产品需求量随其价格的上升而减少,随其价格的下降而增加。
2.用农产品需求弹性理论来解释“谷贱伤农”。
在丰收的年份里,农民的收入反而下降了农民粮食收割后到底能卖多少钱取决于两个因素:产量和粮价,是二者的乘积粮食需求缺乏弹性:Ed<1在丰收的年份里,粮食的供给增加(如图s →s’),导致均衡价格下降( P1→P2 ),由于粮食的需求缺乏弹性,因此农产品均衡价格的下降幅度大于农产品的均衡数量的增加幅度,最后导致了农民总收入减少第三章农产品现货市场与流通1.农产品批发市场含义与功能农产品批发市场含义:农产品批发市场又称中心集散市场,是“有形市场”的一种较高级的市场形式。
它是将来自各产地市场的农产品进一步集中起来,经过加工、储藏与包装,通过销售商分散销往全国各地。
多设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如公路、铁路交汇处。
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功能: 1、商品集散功能(吸收和汇集,产地-销地)2、价格形成的功能(同场竞争,按质论价)3、信息中心的功能(收集、整理、发布信息)4、供求调节的功能(均衡价格)5、综合服务的功能(全面、周到的服务)第四章农产品期货市场1.农产品期货市场的概念农产品期货市场作为市场制度的一个创新,有其自身质的规定性,并且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农业经济学重点
1、农业的概念和特点答:农业是人类利用自然环境条件,依靠生物的生活机能,通过劳动来控制或强化生物体的生命活动过程,以取得所需要的物质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
特点:1)土地是农业生产中的特殊的生产资料;2)农产品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资料;3)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及微生物;4)农业生产在空间上具有分散性和地域性;5)农业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不一致;6)农业生产具有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7)农业生产的成果要在最终产品中体现出来。
2、经济学的特性:生产的外部性;公共产品性;弱质性;不稳定性3、农业的地位和多功能性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1农业是国民经济其它部门赖以独立的基础;○2农业的发展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进一步发展的基础;○3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对世界各国的经济普遍起作用的客观规律;○4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一条长期起作用的经济规律。
多功能性:社会稳定功能;生态环境功能;文化传承功能第二章1、产权结构的概念答:产权:是指财产主体(生产资料所有者与使用者)对财产(生产资料和生产经营收益)的权利,包括生产资料的的所有、使用和处置权以及收益的分配权。
2、家庭经营3、合作经济的概念、原则第三章1、现代农业的定义、特点、典型形式2、农业现代化的定义、内涵第四章1、农业市场化的定义,主要内容2、土地市场化(重点)面对问题,主要内容第五章1、外向型发展现状答:WTO背景下我国外向型农业的现状○1出口农产品的竞争更加激烈,竞争优势逐渐消失。
○2企业化生产经营程度低,出口规模小,已成为我国外向型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3农业科技人才缺乏的负面效应逐渐凸现。
○4外向型农业基础薄弱,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5生产与外贸的关系没有理顺,体制缺陷明显。
2、WTO主要规则(蓝绿黄)“绿箱”措施:是指由政府提供的、其费用不转嫁给消费者,且对生产者不具有价格支持作用的农业支持“黄箱”措施:是指政府对农产品的直接价格干预和补贴。
“蓝箱”措施:根据限产计划,按固定面积和产量给予。
农业经济学知识点
农业经济学知识重点第一章导论1.农业概念:农业是人们利用太阳能,依靠生物的生长发育来获取产品的社会物质生产部门2.农业的特征:①是一种自然再生产过程根本特性②是一种经济再生产③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交织的过程3.★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①产品贡献②要素贡献③市场贡献④外汇贡献4.农业非商品产出功能:①环境功能②社会功能③粮食安全功能④经济功能⑤文化功能第二章农产品供给与需求1.★农产品供给的含义:农产品供给是指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愿意并能够出售某种商品农产品的数量2.农产品供给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农产品的供给量与其价格呈同方向变动,即在一般情况下,农产品供给量随其价格的上升而增加,随其价格的下降而减少3.★影响农产品供给变动的因素①其他相关农产品价格②农产品生产要素的价格③农业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技术水平④农产品生产者数量⑤农产品商品化程度⑥农产品生产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期⑦其他因素政府法令和宏观调控政策等4.★农产品需求的含义:农产品需求指农产品消费者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购买并能够购买的某种农产品的数量5.农产品需求规律:一般而言,农产品的价格水平与消费者愿意且能够购买的数量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关系,即价格上升,购买量减少,价格下降,购买量增加6.替代效应:指农产品消费者在实际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农产品价格的变化对其需求量的影响7.收入效应:指农产品消费者在货币收入不变,但实际收入水平提高的情况下,改变农产品的购买量,从而达到更高的效用水平8.★影响农产品需求的因素①消费者的收入水平②其他相关农产品的价格③中间需求的变化④人口的数量与结构⑤消费者的偏好与消费观念⑥消费者的文化习俗⑦消费者对农产品未来价格的预期⑧政府的消费政策9.农产品供给弹性:指某种农产品的市场供给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的敏感程度,即农产品供给量变动率对其价格变动率的比率10.★影响农产品供给弹性的因素:①农产品生产周期的长短②农产品生产规模变化的难易程度③农产品价格变动的影响期长短④随着农产品产量的增加,其成本增加的程度11.农产品的需求弹性:指某种农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化反应的敏感程度,即农产品需求量变动率对其价格变动率的比率12.★影响农产品需求弹性的因素①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程度②某种农产品的替代品数目及替代程度③某种农产品本身用途的广泛程度④农产品在消费者预算中所占比重的大小⑤消费者的收入水平⑥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或轻工业对某种农产品的依赖程度13.★“薄利多销”与“谷贱伤农”14.蛛网理论1收敛型蛛网的前提条件:如果农产品的供给弹性小于需求弹性,价格变动对供给的影响程度则小于对需求的影响程度,这种蛛网就是收敛型的2发散型蛛网的前提条件:如果农产品的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价格变动对供给的影响程度大于对需求的影响程度,这种蛛网就是发散型的3封闭型蛛网的前提条件:如果农产品的供给弹性等于需求弹性,价格变动对供给和需求的影响相等,这种蛛网就是封闭型的第三章 农产品现货市场与流通1.★流通过程中的三流:商流、物流、信息流2.农产品批发市场按地理位置可分为:产地批发市场、销地批发市场、中转地批发市场3.★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功能:①商品集散功能 ②价格形成功能 ③供求调节功能④信息中心功能 ⑤综合服务功能4.★零售业态的含义:是指零售企业为满足不同的消费者需求而形成的不同经营形态,零售业态的内在组成要 素分别为:目标顾客、商业结构、服务方式、店铺环境、价格策略等第四章 农产品期货市场1.期货的概念:是指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围绕农产品期货合约交易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经济关系2.★期货交易者的分类:套期保值者和期货投机者3.★期货市场的功能:发现价格功能、回避风险功能4.农产品期货市场功能发挥对现货市场的宏观作用:① 减缓价格波动 ② 有助于政府宏观调控③ 促进农业国际化发展第五章 农产品国际贸易1.★国际贸易的两大基本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2.★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的区别① 构建的市场条件不同 ② 研究的对象不同 ③ 讨论的优势来源不同 ④ 衡量标准不同3.★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的联系:比较优势理论是竞争优势理论的基础、发挥比较优势是实现竞争优 势的最佳途径4.★WTO 基本原则:①扩大市场准入原则,消除非关税壁垒 ②削减出口补贴,促进公平竞争③削减和规范国内支持,完善竞争机制 ④规范卫生和植物检疫措施,严防设置非关税壁垒第六章 农业生产要素1.土地的概念:土地在经济学上是指地球上的陆地和水域以及与之相连的土壤、气候、地貌、岩石、水文、植 被等一切自然条件2.★土地特征:自然特性⎪⎪⎩⎪⎪⎨⎧土地生产力具有差异性肥力可以不断提高土地能永久利用,土壤不能移动土地的位置是固定的,积是有限的土地是自然的产物,面 经济特性⎪⎪⎪⎩⎪⎪⎪⎨⎧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难性土地利用方向变更的困土地利用的区位性土地利用的稀缺性 3.★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在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下, 从一定的土地上所得到的报酬随着向该土地投入的劳动 和资本量的增大而有所增加,但随着投入的单位劳动和资本的增加,报酬的增加却在逐渐减少4.★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原则:①因地制宜 ②节约用地 ③保护资源 ④有偿利用5.★土地集约经营的概念:是指在一定土地面积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应用先进农业技术装备和技 术措施,进行精耕细作,主要靠提高土地生产率来增加农产品产量和收入的经营方式6.土地集约经营的类型:①劳动集约型 ②技术集约型 ③资金集约型7.土地集约经营的意义:①可以弥补我国人均土地资源的严重不足,通过提高土地生产率,不断增加农产品总量,更好地满足社会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要 ②可以充分发挥我国农业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通过精耕细作等提高土地的产出水平,增加农民收益 ③通过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措施和物质装备,可以促进生物因素与环境因素的协调、统一,实现高产稳产,提高质量8.提高我国土地集约经营水平的途径:①充分利用丰富的农业劳动力资源,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②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③广泛应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进一步提高土地生产率 ④扩大复种面积,提高复种指数 ⑤搞好经营管理,提高农民整体素质9.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途径与措施①要为实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a.建立起灵活高效的土地流转机制b.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c.政府的支持与帮助②不断扩大生产经营项目的规模a.重视土地向某些生产项目集中b.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整体规模效益c.大力抓好农业社会化服务d.将开发性农业自觉纳入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运作③组织形式应多种多样10.土地使用制可以分为:“两权”合一型和“两权”分离型11.土地承包经营主体:土地承包方 土地发包方12.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方式:①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包 ②土地承包经营权出租 ③土地承包经营权互换 ④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 ⑤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 ⑥土地承包经营权托管 ⑦土地承包经营权反租倒包13.★“反租倒包”的含义:是指集体或单位、个人以一定的租金将农户承包地土地租赁后,经过投资开发或 者改善生产条件后再重新发包给单位或农户经营14.★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原则:①平等、自愿、有偿原则 ②土地所有权性质和土地用途维持原则 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期限受限制原则 ④受让方资格限制原则 ⑤优先原则15.水资源的经济学特性①水资源通过降雨、降雪等方式可以自然循环补充②水资源同其他矿产资源相比,其利用只能是自然状态,不能通过人工提炼而在体积上或经济价值上得到浓缩 ③水资源既是生产对象的主题,又是生产对象的载体或媒体④人类对水资源循环上不能实施有效的人工控制 ⑤水资源的自然供给无弹性,需求呈刚性第七章 农业劳动力1.★刘易斯模式①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一元是能够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以落后方式进行生产的,含有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农业部门,这一部门生产率低,劳动报酬低;另一元是以现代化方法进行生产的城市工业部门,它的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比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高②传统农业部门的最大特点是剩余劳动力的存在③由于工农业之间的收入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农业剩余劳动力必然有一种向工业部门流动的趋势④城市现代工业部门吸收农业剩于劳动力的结果是扩大了生产,取得了更多的生产剩余,积累了更多的利润⑤在上述往复过程中,城市工业部门不断扩大生产,农业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工业部门转移,农村人口不断进入城市,从而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2.★刘易斯拐点:劳动力从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3.★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概念: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农业劳动力的供给大于农业生产经营合理需求的那一部 分劳动力,这部分劳动力投入农业生产经营的边际产量为零或负数4.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类型:①按照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特殊性分为:绝对剩余、相对剩余②按照农业剩余劳动力产生原因分为:积累型剩余、结构型剩余、替代型剩余、季节性剩余5★.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概念:农业劳动生产率指农业劳动者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农产品数量,或者生产单 位农产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 农业劳动时间农业产品数量农业劳动生产率6.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意义①是发展农业生产的根本途径②是增加积累和提高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决定条件③是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根本标志④是加快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7.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途径①采取正确的政策措施,调动农民的劳动积极性②不断改进农业劳动者的物质技术装备③合理利用和逐步改善自然条件④不断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劳动熟练程度第八章农业技术进步1.★农业技术进步的特点:①渐进性②系统性③外生性④复杂性⑤周期性2.诱导性技术进步理论:①要素稀缺诱导的技术进步②市场需求诱导的技术进步3.★农业技术的经济类型:劳动节约型技术、资源节约型技术、中性技术4.中国农业技术进步道路的选择:①第一阶段应以资源节约型技术为主②第二阶段应是资源节约型与劳动节约型技术全面发展和有机结合第九章农业资金1.农业资金的三大类:①农业财政资金②农业信贷资金③农户资金2.农户资金的来源:①农业生产经营所得②非农业生产经营所得③劳务所得④财产性收入⑤转移性收入第十章农业信息与农业信息化1.★农业信息的内涵:农业信息是指以农业生产经营和农业科学为表征对象的,以有意义的形式加以排列和处理的数据,并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反映出来第十一章农业家庭经营1.★农业家庭经营的含义:以农民家庭为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以家庭劳动力为主,所从事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因此又称为农户经营或家庭农场经营第十四章农业保护政策1.全面实施农业保护政策的判断标准:经济结构主义观点、农业比较优势大小的观点第十五章食品质量安全管理1.★食品质量安全的基本特点①危害的直接性②危害的隐蔽性③危害的累积性④危害产生的多环节性2.★影响食品质量安全的主要途径①物理污染:指由物理性因素对食品质量安全产生的危害②化学性污染:指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使用化学合成物质而对食品质量安全产生的危害③生物性污染:指自然界中各类生物性污染对食品质量安全产生的危害3.中国食品认证:无公害产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第十七章传统农业的改造与农业现代化1.传统农业的特点:①技术停滞②粗放式耕作与劳动密集型精耕细作相结合,劳动生产率及其低下③封闭的、自我循环和发展,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2.★农业现代化的战略目标:①建设起一个发达的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业②建设起一个富裕的农村,提高农民收入水平③建设起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3.★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实施:工业化战略、城市化战略、市场化战略、农业保护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第十八章农业可持续发展1.★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在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要的发展条件下,采用不会耗尽资源或危害环境的生产方式,实行技术变革和机制性改革,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维护土地、水、生物、环境不退化、技术运用适当、经济上可行以及社会可接受的农业发展战略2.★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征:①经济持续性②社会持续性③生态持续性3.可持续农业发展趋势:①追求农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②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③建立经济与生态良性循环体系④强化农业系统内的自养、自控功能⑤发展农业循环经济4.★农业循环经济的概念:农业循环经济就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按照生态系统内部物种共生、物质循环、能量多层次利用的生物链原理,通过工程与技术措施,强化农业生产各环节的联系,实现物质的优化配置和循环利用,从而减少物质投入,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实现农业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可能会考大题:1.试分析当代农业合作社的发展趋势2.分析农贸市场和超市在销售农产品上的优劣势及发展趋势。
农业经济学重点整理
农业经济学第一章导论1.农业的地位和作用(1)农业的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农业是提供人类生存必需品的生产部门。
其二,农业的发展是社会分工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的前提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在不同的时期,农业也有不同的地位。
其一,在经济发展的初期,表现为农业支持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家工业化所需要的资本原始积累主要来自农业剩余的转移,而且为工业品提供市场。
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持,既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对国家工业化的支持也符合农业本身发展的需要。
其二,随着国家工业化的发展,非农业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农业逐步完成了为国家工业化提供资本积累的重任,非农业完全弄够依赖自身的积累得到更快的发展。
而农业由于自身的原因贸易条件不断恶化,比较优势逐步丧失,比较利益越来越小,市场本身的发展难以使农业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了维护农业的基础性地位,为了实现社会的公平,就有必要对农业实行保护性政策。
(2)农业的作用:农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四方面的贡献:产品贡献,要素贡献,市场贡献和外汇贡献。
其一,产品贡献。
农业的产品贡献表现在食品贡献和对国家工业发展所作出的原料贡献。
农业部门所生产的农产品对于国内安定和促进相关产业、加工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对增加国民生产总值和推动国民经济增长也具有重要作用。
其二,要素贡献。
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要素贡献,是指农业部门的生产要素转移到非农业部门,从而推动非农业部门的发展。
农业部门所提供的生产要素有劳动力、资本和土地。
其三,市场贡献。
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市场贡献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农民作为买者,对工业品的消费扩大了其市场,工业品市场的扩大又会刺激工业和其他非农产业的扩张。
第二,农民作为卖者,在市场上出售农产品,把粮食以及其他农产品出售给非农业部门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随着农业生产水平和商品化程度的提高,农民对农产品的销售规模越来越大。
农业经济学复习重点
农业经济学复习重点农业经济学,这门学科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神秘又有点接地气?其实啊,它就像我们生活中的一道家常菜,看似平常,却蕴含着丰富的营养和滋味。
咱们先来说说农业生产要素。
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这几个家伙可是农业生产的“主角”。
就拿土地来说吧,我记得有一次去乡下,看到一大片肥沃的农田,农民伯伯们在上面精心耕种。
那土地啊,黑黝黝的,一看就饱含着生命力。
可别小瞧这土地,不同的土壤质地、肥力和地理位置,都会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所以,在农业经济学里,怎么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那可是个大学问。
再讲讲农业市场。
农产品的市场供求关系,那可真是变幻莫测。
有时候,某种水果大丰收,价格却低得让农民们直叹气;有时候,因为天气不好,产量减少,价格又蹭蹭往上涨。
我就碰到过这样的事,有一年夏天,西瓜大丰收,市场上到处都是,价格特别便宜。
瓜农们可犯愁了,卖不出去就得烂在地里。
这就告诉我们,了解市场的规律,预测市场的变化,对于农业生产至关重要。
还有农业产业化经营,这可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比如说,有些地方搞起了特色农业产业园,把种植、加工、销售都整合在一起,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我参观过一个草莓产业园,那里不仅种草莓,还加工成草莓酱、草莓干,通过电商平台卖到全国各地。
这种产业化经营模式,提高了农业的效益,也让农民的收入增加了不少。
农业政策也是复习的重点之一。
政府出台的各种农业补贴政策、税收政策,都是为了支持农业发展,保障农民的利益。
就像前几年,政府为了鼓励农民种粮,发放了粮食直补,这可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另外,农业可持续发展也是不能忽视的。
咱们得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不能为了一时的利益而破坏了生态平衡。
我在新闻上看到过,有些地方过度使用化肥农药,导致土壤污染,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和品质。
所以,要实现农业的长期发展,就得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在复习农业经济学的时候,大家一定要结合实际案例来理解这些知识点,多想想身边的农业现象,这样才能真正掌握这门学科的精髓。
农业经济学重点内容
农业经济学复习要点一、名词解释1、农产品供给:指农产品消费者在某一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购买并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农产品的数量;2、农产品需求: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产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之间呈反方向的变化,即农产品需求量随其价格的上升而减少,随其价格的下降而增加;3、农产品供给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农产品的供给量与其价格呈同方向变化,即在一般情况下,农产品供给量随其价格的上升而增加,随其价格的下降而减少;4、农产品物流:物流业的一个分支,指的是为了满足消费者需求而进行的农产品物质实体及相关信息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之间的物理性流动,主要包括农产品生产、收购、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流通加工、分销、信息活动等一系列环节,其发展目标是增加农产品附加值,节约流通费用,提高流通效率,降低不必要的损耗,从某种程度上规避市场风险;农产品物流与农产品流通是不同的农产品物流也不等于农产品储运5、外向型农业:指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参与国际分工、竞争,生产、加工、销售的全过程都按照国际市场的需要和标准进行,把农业生产纳入到国际经济轨道之中;6、“绿箱”措施Green Box Policies:指由政府提供的、其费用不转嫁给消费者,且对生产者不具有价格支持作用的农业支持措施;“黄箱”措施Amber:指政府对农产品的直接价格干预和补贴;“蓝箱”措施Blue:根据限产计划,按固定面积和产量给予;7、农业合作经济:agricultural cooperative economy是农民为了共同的经济目标,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组织起来的,实行自主经营、民主管理、共负盈亏的农业经济形式;8、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指农民,特别是指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农业小生产者为了维护和改善各自的生产以至生活条件,在自愿互助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联合从事特定经济活动所组成的企业组织形式;9、农户家庭承包经营household responsibility system,HRS:指土地属于社区性合作经济组织一般为村级合作经济组织集体所有,农户通过承包合同获得集体土地使用权,进行自主经营的农业经营制度;10、兼业农户:与专业农户相对而言的,它是指有相当时间从事非农工作或者依靠经营农业以外的其它事业取得相当收入的农户,这类农户一般多为规模中小的家庭经营;11、农产品供求均衡:指在某种价格条件下,市场上某种农产品的供给量和需求量恰好相等;这时的价格称为均衡价格,其数量称为均衡数量;12、农产品需求定理:又称农产品供给规律,其基本内容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农产品的供给量与其价格呈同方向变化,即在一般情况下,农产品供给量随其价格的上升而增加,随其价格的下降而减少;二、填空1、现代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研究现代农业生产力组织和研究农业中的生产关系2、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的种类有完全无、完全有或无限、单一、富有、缺乏省略弹性3、农产品市场体系由市场主体、市场客体、市场机制、市场组织和市场类型要素构成;4会化生产相联系、以现代农业科学为支撑 ;5、日本农协的组织特点广泛性、兼容性、系统性、全面性、非盈利性、民主性、依附性6、日本农协的主要职能有生产指导、农产品销售、集中采购生产生活资料、信用合作、金融服务、社会服务、权益保障;7、农业合作经济的功能是发挥协作优势、优化要素组合、提高竞争能力、减轻自然风险、提高管理水平;8、WTO的原则:无歧视待遇、最惠国待遇、国民待遇、透明度、贸易自由化、市场准入、互惠、对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优惠待遇、公正、平等处理贸易争端;三、简答1、请简述农业的地位、作用和贡献地位:1、农业是国民经济其它部门赖以独立的基础;2、农业的发展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进一步发展的基础;3、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对世界各国的经济普遍起作用的客观规律;4、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一条长期起作用的经济规律;作用、功能:国民经济发展:产品、市场、要素、外汇贡献社会稳定---生态功能---文化传承2、农业的特点有哪些1土地是农业生产中的特殊的生产资料;2农产品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资料;3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4农业生产在空间上具有分散性和地域性;5农业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不一致;6农业生产具有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7农业生产的最终成果要在最终产品中体现出来;3、影响农产品需求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价格水平、人口的数量与结构、消费者的偏好、消费者的文化习俗、消费者对农产品未来价格的预期、政府的消费政策4、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的性质是什么1需求弹性是一个无量纲的,这使其具有广泛的可比性;2农产品需求的价格弹性为负值,但在实际运用时,为了方便起见,一般都取其绝对值;3需求弹性因不同的物品而异;5、农产品集贸市场具有哪些作用1、引导市场,促进农业产出增长;2、服务农民生活,提高农民收入;3、扩大商品流通,是农民参与市场交易的重要载体;4、培育农民,是农村市场主体的重要阵地;发展趋势:1.规模扩大化2.形式多样化3.功能显着化4.专业特色化5.管理规范化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功能:1.商品集散功能2.价格形成功能3.信息中心功能4.调节供求功能5.综合服务功能6、农产品物流的功能、特性功能:包装、装卸搬运、运输、储存保管、流通加工及废弃物的回收与处理、增值服务意义: 1、有利于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2、有利于通过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区域化发展优势农业3、有利于提高农产品流通速度,降低流通成本,提升农产品价值4、有利于农业规模经营,提升农产品产业化经营水平,提高农产品竞争力5、有利于扩大劳务输出和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6、有利于农产品物流园区的建立,从而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物流的特殊性、类型及发展趋势:1.农产品物流数量大、品种多农产品生产物流1.物流作业一体化2.农产品物流难度大农产品销售物流2.物流资源社会化3.农产品物流要求高农产品废弃物物流3.物流体系综合化7、我国农户家庭承包经营的特点是什么1、两个经营层次的有机结合2、农业经营单位和农民生活单位的有机结合3、农业经营者和劳动者的有机结合4、农业经营成果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有机结合8、农业家庭经营广泛存在的客观原因是什么1、农业生产特性决定了农业与家庭经营必须密切结合;2、农业自然条件的复杂多变性和农业生产的灵活性,决定了家庭经营是更为合适的组织形式;3、家庭成员具有利益目标的认同感,劳动激励多样,使得农业家庭经营的管理成本最小;9、影响农产品供给的因素:农产品价格农业资源极其开发利用的技术水平农产品生产者数量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农产品生产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期其他因素如社会经济环境、政府的法令和政策等等10、农产品供给的特点:供给的有限性给的周期性农产品供给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农产品供给的政府调控程度较大11、供给弹性的特点:以下情况供给弹性大:占用土地面积小,经济发达地区,价格上升时,长期; 林木业的短期供给弹性可能小于零;12、现代农业特点及典型形式特点:运行市场化资源配置日益提高农业发展可持续化组织管理科学化形式:循环农业生态旅游观光农业精准农业13、农业现代化内容:生产手段,生产技术,农业劳动者,农业组织管理现代化14、农业现代化目标和指标体系目标:1.高产、优质、低耗的农业生产系统2.合理、高效、稳定的农业生态系统3.繁荣、富庶、文明的现代农村指标体系: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农产品商品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农业资源环境指标,农民年人均收入四、论述1、论述农产品物流存在问题及其发展战略问题:1、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不完善2、物流主体竞争力不强3、农产品物流投资结构不合理4、农产品物流信息系统不完善,农业电子商务落后5、农产品物流专业化和社会化水平低6、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建设滞后7、农产品供应链管理薄弱,物流成本居高不下8、重视程度不够,农产品物流人才匮乏9、政府宏观调控不到位战略:1、加快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的投入2、培育和壮大农产品物流主体3、加快农产品物流的信息化建设4、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化体系,提高物流效率5、积极发展第三方农产品物流服务6、优化农产品物流管理的组织结构,提高流通效率和行政管理效率7、加大农产品物流宣传力度,加强农产品物流专业人才培养8、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服务职能2、论述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农业的发展带来什么影响机遇:1、加快转变经济体制;2、转变农业增长方式;3、创造稳定的农产品国际贸易环境;4、农产品市场多元化;5、分享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成果;6、利用国内国际两大市场、两种资源;挑战:1、关税措施方面;2、出口补贴方面;3、动植物检疫方面;4、比较优势方面;5、外汇支出方面;6、农业剩余劳动力方面;。
最新农业经济学复习重点
农业经济学复习重点题目类型:材料分析;判断;简答;论述第一章绪论1.农业的根本特性: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交织所谓自然再生产,是指生物有机体通过同它所处自然环境之间物质、能量的交换、转化,而不断生长、繁殖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植物依靠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矿物质养料转化成为有机物,用于自身生长,并繁殖后代,由此构成生生不息的植物世界。
作为经济再生产过程,农产品由结成一定生产关系的社会成员,凭借一定的生产手段和劳动对象生产出来;然后通过交换和分配,部分投入消费领域,部分又重新成为劳动对象而回到下一个生产过程,如此周而复始。
2.农业的地位(1)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一般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A、农业是提供人类生存必需品的生产部门B、农业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得以产生和独立化的基础C、农业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进一步发展的基础(2)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阶段中的地位A、农业支持国民经济发展阶段B、国家对农业实行保护阶段(3)农业份额下降与农业的经济地位A、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是一条客观经济规律B、农业份额下降不等于农业重要性下降(4)农业比重下降规律的原因A、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农业不必保持原来的规模,一部分人会从事其他产业的劳动。
B、农产品收入需求弹性小。
C、农业比较优势下降,导致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相对比重下降。
3、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精品文档(1)产品贡献(食品,轻工业原料)(2)要素贡献(劳动力,资本,土地)(3)市场贡献(日用工业品,农业生产资料)(4)外汇贡献(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出口)4.农业的多功能性(1)环境功能(2)社会功能(3)粮食安全功能(4)经济功能(5)文化功能第二章农产品供给与需求1.农产品供求均衡的形成农产品供求均衡是指在某种价格条件下,市场上某种农产品的供给量和需求量恰好相等。
农产品供求平衡图示B时,大量生产导致供大于求,产品滞销,市场剩余农产品供求平衡并非一直保持固定不变的,只要一个因素变化,就会引起供求双方变化,打破原有的平衡,通过市场自我调控形成新的平衡。
北京市考研农学复习资料农业经济学重点知识点整理
北京市考研农学复习资料农业经济学重点知识点整理一、农业经济学的概念及其研究对象农业经济学是研究农业生产、农业经营以及相关农业政策、农民收入等问题的一门学科。
其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农业生产、农民收入、农产品市场、农业供给与需求等。
二、农业经济发展阶段1. 传统农业经济阶段在传统农业经济阶段,农业生产方式主要依靠人力、畜力等传统手段进行,技术水平较低,农业生产效率较低。
2. 现代农业经济阶段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现代农业技术的广泛应用,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现代化农业设施、农机具的使用使得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高。
三、农业供给与需求1. 农业供给农业供给指的是农产品和农业劳动力等农业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向市场提供的数量。
农产品供给量的增加主要依赖于农业生产水平和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
2. 农业需求农业需求是指市场上对农产品的购买力和购买意愿。
农产品需求的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人口增长、收入变化、消费习惯等。
四、农业市场与价格形成1. 农产品市场农产品市场是指农产品的交易场所,它是农产品供给与需求的集中体现。
农产品市场可以分为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两个层面。
2. 农产品价格形成农产品价格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供需关系、市场竞争、政府政策以及自然灾害等。
农产品价格的变化会影响农民的收入和农业经济的发展。
五、农村经济与农民收入1. 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经济发展是指农村地区经济活动的发展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农村经济发展可以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乡村旅游开发、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等方式实现。
2. 农民收入农民收入主要包括农业经营收入、农村副业收入和转移收入等。
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可以通过提高农产品价格、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发展农村产业等手段实现。
六、农业政策调控农业政策调控是指国家对农业经济进行引导和干预,以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常见的农业政策措施有农业补贴、农业保险、农业科技支持等。
七、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农业生产需要的基础上,保持生态平衡、保护环境资源、提高农地产出水平的发展方式。
农业经济学重点总结
1.农业:是人们利用太阳能,依靠生物的生长发育来获取产品的社会物质生产部门.2.农业特性:本质: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交织.自然载生产是生物依靠自然环境和自身的生活机能而进行的自然生长发育过程.经济再增长是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下人们通过有目的活动,利用与改造生物的生命机能和改造自然条件所反复进行的社会生产过程.具体特点:①土地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不可替代的生产要素②农业生产地区差异性明显③具有很强的季节性④具有很大的分散性和流动性⑤劳动成果主要在最终产品中体现出来3.农业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国民经济中有重要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首要的基础产业.①农业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②是国民经济和其他部门赖以独立的基础③是国民经济各个部门进一步发展的基础④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对各国普遍起作用的经济规律.4.农业作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认识有所不同.根据库兹涅茨的经典分析,农业对经济的发展有产品,要素,市场,外汇的贡献.5.农业份额下降规律: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呈普遍下降的趋势。
6.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表现: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相对于城市,农村人口众多等。
7.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城乡居民长期不平等,城乡差距不断扩大,限制社会资源的科学配置。
8农民收入:A总收入B纯收入(工资性,家庭性,转移性,财产性).9农民增收的方法:①加大政策力度②政府引导农民参与第三产业③加大农民技能培训④利用互联网引来投资者⑤增加农民教育通讯卫生健康支出10.农业家庭经营:指以农民家庭为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以家庭劳动力为主所从事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11家庭经营广泛存在原因①农业生产特性决定了农业与家庭经营必须密切结合②农业自然条件的复杂性和农业生产的灵活性决定了家庭经营是更适合的组织形式③家庭成员具有利益目标的认同感,劳动激励多样,使得农业家庭经营管理成本小.12.如何完善我国的家庭承包经营:1.在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健全土地流转机制,逐步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农业经济学重点
1、农业:农业是人类利用自然环境,依靠生物机能、通过劳动、协调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强化或控制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以取得所需要的农产品并为人类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的社会生产部门。
狭义农业:专指动植物的生产部门。
广义农业:包括产前、产中、产后在内的农业产业。
2、土地:在经济学上指地球上的陆地、水面以及与之相联系的一切自然环境条件,是一个包括土壤、地质、水文、气候、生物等因素在内的自然综合体。
3、农业劳动力:一般指农村中可以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人口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4、农业劳动生产率:指农业劳动时间与劳动成果的比率,即单位农业劳动时间内所生产的农产品数量。
5、农业剩余劳动率:如果农业劳动力资源与其他生产要素的组合不成比例,以致一部分农业劳动力资源的边际生产率为零,那么这部分农业劳动力从事农业就不能有效增加社会产出,也不可能为自己创造收入,成为农业剩余劳动力。
6、6、农业技术进步:指不断用先进的农业技术来代替落后的农业技术,以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7、农产品需求:农产品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消费者在每一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商品农产品数量。
8、农产品供给:生产经营者在一定时间内、在每一价格水平下愿意并可能出售的某种商品农产品数量。
9、农业产业结构: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构成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联系。
10、农业产业化:以市场为导向,依靠龙头企业及各种中介组织等带动,将农业生产与产前、产后等关联产业联结为系统的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链各环节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和利益互补机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体化经营。
11、农产品差价:同一种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因地区、季节、质量和流通环节等的不同而形成的价格差额。
12、农业生产函数: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定量的生产要素投入与其所能产生的农业产出之间的关系。
13、生产要素:是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因素或条件,是进行生产所必须的有形和无形投入。
14、完全竞争市场:众多买者和卖着,单个买者或卖者都无法影响商品的市场价格。
农业经济学重点农业经济学重点
农业经济学重点农业经济学重点农业经济学第一章导论1.农业的地位和作用(1)农业的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农业是提供人类生存必需品的生产部门。
其二,农业的发展是社会分工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的前提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在不同的时期,农业也有不同的地位。
其一,在经济发展的初期,表现为农业支持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家工业化所需要的资本原始积累主要来自农业剩余的转移,而且为工业品提供市场。
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持,既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对国家工业化的支持也符合农业本身发展的需要。
其二,随着国家工业化的发展,非农业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农业逐步完成了为国家工业化提供资本积累的重任,非农业完全弄够依赖自身的积累得到更快的发展。
而农业由于自身的原因贸易条件不断恶化,比较优势逐步丧失,比较利益越来越小,市场本身的发展难以使农业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了维护农业的基础性地位,为了实现社会的公平,就有必要对农业实行保护性政策。
(2)农业的作用:农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四方面的贡献:产品贡献,要素贡献,市场贡献和外汇贡献。
其一,产品贡献。
农业的产品贡献表现在食品贡献和对国家工业发展所作出的原料贡献。
农业部门所生产的农产品对于国内安定和促进相关产业、加工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对增加国民生产总值和推动国民经济增长也具有重要作用。
其二,要素贡献。
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要素贡献,是指农业部门的生产要素转移到非农业部门,从而推动非农业部门的发展。
农业部门所提供的生产要素有劳动力、资本和土地。
其三,市场贡献。
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市场贡献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农民作为买者,对工业品的消费扩大了其市场,工业品市场的扩大又会刺激工业和其他非农产业的扩张。
第二,农民作为卖者,在市场上出售农产品,把粮食以及其他农产品出售给非农业部门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随着农业生产水平和商品化程度的提高,农民对农产品的销售规模越来越大。
农业经济学第十章背诵要点
第十章第一节(了解)农业信息技术的内涵农业信息技术就是对农业系统中的信息进行获取、存储、处理、传输、发布和应用的电子技术。
(了解)农业信息技术的内容1农业数据库技术2农业管理信息系统技术3动植物模拟模型系统技术4人工智能与农业专家系统技术5农业辅助决策支持系统技术6.3S技术7农业自动控制技术8农业多媒体技术9农业网络技术(背)农业信息化的作用:1.是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效益的有效措施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计算模拟实验和数据分析,可以降低农业科研的成本,缩短农业科研的时间,提高农业科研部门的分析能力和准确程度,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农业生产过程的设计,农业投入产出结构的优化,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精度,以最少的投入实现最佳的产出2.是实现资源高效配置的重要手段通过农业信息化,可以实现农村与城市,国内与国外的互联互通,从而农业发展可以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扩大农产品市场市场3.是提高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必要手段在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背景下,中国农业面临着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但由于中国农业经营规模小而分散,农业生产成本高且质量难以有效控制,在这种情况下,要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就必须实现农业的标准化,生产精准化,生产科学化筛选储藏和加工,而要实现这一点就必须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4.是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途径农业现代化要求运用具有高科技含量的现代农业技术和设备,武装农业生产的各个部分,而农业现代化是保证农业科学技术快速武装到农业各个领域的必然途径第二节(了解)农业信息资源的内涵:广义的农业信息资源包括农业信息内容、信息技术、信息设备、信息人员与信息机构;狭义的农业信息资源一般仅指信息内容本身人们通常把狭义的农业信息资源同物质资源、能量资源相提并论,认为它们共同构成农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背)农业信息资源的经济特征:1.有用农业信息资源的相对稀缺性2.农业信息资源在主体和地域之间分布的不均衡性3、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竞争性4.农业信息资源的商业性与公益性并存第三节了解即可农业信息商品的特性:1.农业信息商品是一种体验商品2.农业信息商品的生产具有高固定成本与低复制成本的特3.农业信息商品的时效性4.农业信息商品价值发挥的使用者依赖性5.农业信息商品的易扩散性和外部性第四节(背)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与农业信息量大、传播速度慢时效性强不相适应信息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正大量快速的向世界范围内传播,但中国网络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还不能适应这一趋势,全国绝大多数农民仍以电视,广播等传统方式来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不仅信息量小,传播速度慢,而且有很大的滞后性1.农业信息服务人才短缺与提高农业信息服务质量不相适应高素质的人才是提高农业信息服务质量的关键,因为农业信息服务涉及农业生物技术,气候地理环境,农产品销售等多个领域及相关信息的采集,存储分析,计算传输等多个环节的要求,服务人员既要懂得农业科学技术,又要懂得信息技术,而现在这样的复合性人才很少,极大的制约农业信息服务质量的提高2.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滞后,与农民信息需求多样性实用性不相适应当前各种网上信息繁多,但有特色,实用性强,尤其是具有指导性,前瞻性,预测性,时令性的信息偏少,农业应用软件的开发大多尚为空白,还有待进一步加强3.农民及基层工作人员的信息意识差与有效发展农业信息服务不相适应。
农业经济学知识点
农业经济学知识点1.农业生产理论:农业生产理论研究如何以有限的资源和技术来最大化农产品产量和效益。
主要关注因素有土地利用、农业劳动力和资本投入等。
2.农业市场:农业市场研究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和价格形成机制。
供求关系受到行业特点、季节性因素、需求弹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3.农业政策:农业政策是政府为促进农业发展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这些政策包括价格支持、补贴政策、农业信贷、农产品贸易等。
4.农业劳动力市场:农业劳动力市场研究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收入和劳动力流动情况。
主要关注农民工问题、农民就业和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等。
5.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经济发展研究如何促进农业现代化、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收入增加。
主要关注农村产业发展、农村电商和农村金融等。
6.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如何在保持农业生产效益的同时,保护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
主要关注农业环境污染、农田水利和农业生态系统等。
7.农业产业链:农业产业链研究农业从生产到流通的全过程。
主要关注农产品加工、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产品品牌建设等。
8.农村金融:农村金融研究农村金融机构的设立和发展,农民的金融服务需求以及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情况。
9.农业对外贸易:农业对外贸易研究农产品的进出口情况,农产品贸易的条件和限制,以及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10.农业风险管理:农业风险管理研究如何应对农业的自然和市场风险,包括天气灾害、价格波动和政策改变等。
以上是农业经济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农业经济的运行规律,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的繁荣。
农业经济学复习要点
农业经济学复习要点第一章绪论农业的概念;农业的根本特性;农业的地位、农业的贡献;农业的多功能论。
第二章农产品供给与需求农产品供给的概念,农产品供给定理,农产品供给价格弹性的概念、性质、种类;农产品需求的概念,农产品需求定理,炫耀性农产品、吉芬农产品,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的概念、影响因素、种类;恩格尔系数;农产品供求平衡的蛛网理论。
第三章农产品市场体系期货市场的含义;期货市场的功能;试分析如何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农产品市场体系(批发市场、期货市场)。
第四章农产品国际贸易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绝对成本学说、比较成本学说、要素禀赋学说、比较优势理论、国家竞争理论;WTO有关农产品贸易的基本规则,绿箱政策、蓝箱政策、黄箱政策;我国入世在农业方面的主要承诺;试论述入世后我国农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第五章土地与水资源土地的概念,土地的自然特性、经济特性;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原则;土地集约经营的概念、类型;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我国农地制度的演变过程、特点、存在的主要问题、深化改革的方向;土地市场的含义、特点,土地价格;试论述我国应该如何利用和配置水资源。
第六章农业劳动力农业劳动力的概念,农业劳动的特殊性;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一般规律,刘易斯模式、拉尼斯—费景汉模式、托达罗模式;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概念与类型,试分析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和面临困难,应该如何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概念和意义,结合中国的实际,论述如何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第七章农业技术进步农业技术进步的内涵与特点,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农业技术进步的动力机制;农业技术的经济类型;中国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农业技术进步道路。
第八章农业资金农业资金的概念与特殊性;农业财政投资的理论依据与原则。
第九章农业家庭经营农业家庭经营的含义;试论述农业家庭经营广泛存在的原因;农业兼业化的原因,试分析农业兼业化的利弊得失;如何理解我国农业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结合我国目前家庭承包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完善的途径和措施。
农业经济学重点内容最全
农业经济学复习要点一、名词解释1、农产品供给:指农产品消费者在某一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购买并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农产品的数量。
2、农产品需求: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产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之间呈反方向的变化,即农产品需求量随其价格的上升而减少,随其价格的下降而增加。
3、农产品供给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农产品的供给量与其价格呈同方向变化,即在一般情况下,农产品供给量随其价格的上升而增加,随其价格的下降而减少。
4、农产品物流:物流业的一个分支,指的是为了满足消费者需求而进行的农产品物质实体及相关信息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之间的物理性流动,主要包括农产品生产、收购、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流通加工、分销、信息活动等一系列环节,其发展目标是增加农产品附加值,节约流通费用,提高流通效率,降低不必要的损耗,从某种程度上规避市场风险。
农产品物流与农产品流通是不同的农产品物流也不等于农产品储运5、外向型农业:指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参与国际分工、竞争,生产、加工、销售的全过程都按照国际市场的需要和标准进行,把农业生产纳入到国际经济轨道之中。
6、“绿箱”措施(Green Box Policies):指由政府提供的、其费用不转嫁给消费者,且对生产者不具有价格支持作用的农业支持措施。
“黄箱”措施(Amber):指政府对农产品的直接价格干预和补贴。
“蓝箱”措施(Blue):根据限产计划,按固定面积和产量给予。
7、农业合作经济:(agricultural cooperative economy)是农民为了共同的经济目标,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组织起来的,实行自主经营、民主管理、共负盈亏的农业经济形式。
8、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指农民,特别是指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农业小生产者为了维护和改善各自的生产以至生活条件,在自愿互助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联合从事特定经济活动所组成的企业组织形式。
9、农户家庭承包经营(household responsibility system,HRS):指土地属于社区性合作经济组织(一般为村级合作经济组织)集体所有,农户通过承包合同获得集体土地使用权,进行自主经营的农业经营制度。
农业经济学重点整理农业经济学重点整理
农业经济学重点整理农业经济学重点整理农业经济学是研究农业生产经营、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社会、农村政策、农产品市场、国际贸易等与农业有关的各种经济问题。
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农业经济学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
一、农业生产经营农业生产经营主要包括农业资源利用、农业生产组织和经营管理、农村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配置等问题。
其中,农业资源利用是指如何在有限的土地、水、气候等资源下实现高产、高效和可持续的农业生产。
农业生产组织和经营管理是指如何组织和管理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资本和技术)实现农业生产的最大效益。
而农村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配置是指农村人口的教育程度、技能、健康状况等因素和社会网络、信用系统、组织形式等因素的影响。
二、农业政策农业政策涉及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保护政策、农村扶贫政策、农民工问题等多个方面。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指政府调整农业生产的产业转移,从而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农业保护政策是指政府对外贸易的保护措施,以保护本国农业生产和农民利益。
农村扶贫政策则是为了解决一些地区的贫困问题,通过提供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帮助来改善农村地区的生活条件。
而农民工问题则是指农民工作都市的问题。
三、农产品市场农产品市场是指农业生产的最终销售渠道,包括市场需求、市场供给、价格形成和市场竞争等问题。
市场需求是指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量和需求结构。
市场供给是指农产品的生产能力和供应结构。
价格形成是指市场均衡价格的形成机制和调整过程。
市场竞争是指企业之间在市场上的竞争行为和竞争结果。
四、国际贸易国际贸易是指国家之间进行商品和服务的交换,包括农产品的国际贸易。
农产品的国际贸易涉及到农业生产技术、质量标准、进口和出口政策等多个方面。
国际农业生产技术的差异,使得国际农产品贸易中存在着技术对决胜负和技术洼地等现象。
质量标准则是指不同国家对农产品质量规定的不同标准和检验检疫体系。
而进出口政策则是指不同国家为保护本国利益而采取的进出口政策措施。
农业经济学重点
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 农业生产与经济发展 农产品市场与价格形成机制 农业政策与制度安排
与农业科学的关系:农业经济学是农业科学的重 要组成部分,为农业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持和 实践指导。
与经济学的关系:农业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 支,研究农业领域的经济现象和问题,探讨农业 发展的经济规律。
农业经济学的方法论包括实证研 究和规范研究,实证研究关注 “是什么”,规范研究关注“应 该是什么”。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方法论是指导研究的基本原则和 框架,包括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
农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 回顾、案例研究、计量分析等。
实证研究法:通过对农业经济现 象的观察、实验和分析,揭示农 业经济活动的内在规律和特征。
与环境科学的关系:农业经济学关注农业 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研究如何在保障 农业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生态环境的可 持续发展。
与社会学的关系:农业经济学涉及农村社会经济 发展问题,研究农业经济活动与社会文化、人口 变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
农业资源配置的原则:效率 优先,兼顾公平
农业资源的分类:自然资源 和人力资源
农业资源配置的方式:市场 调节和政府宏观干预
农业资源配置的效率与公平 关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农业市场:农产 品交易的场所和 机制
价格理论:农产 品价格的决定因 素和变动规律
市场供需关系: 影响农产品价格 的重要因素
价的概念、目标和类型
农业政策与制度的关系和影响
数字农业: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农业生产管理和决 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可持续性
智能农业:利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农 业生产自动化和智能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竞 争力
(完整版)农业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农业经济学知识重点第一章导论1.农业概念:农业是人们利用太阳能,依靠生物的生长发育来获取产品的社会物质生产部门2.农业的特征:①是一种自然再生产过程(根本特性)②是一种经济再生产③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交织的过程3.★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①产品贡献②要素贡献③市场贡献④外汇贡献4.农业非商品产出功能:①环境功能②社会功能③粮食安全功能④经济功能⑤文化功能第二章农产品供给与需求1.★农产品供给的含义:农产品供给是指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愿意并能够出售某种商品农产品的数量2.农产品供给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农产品的供给量与其价格呈同方向变动,即在一般情况下,农产品供给量随其价格的上升而增加,随其价格的下降而减少3.★影响农产品供给变动的因素①其他相关农产品价格②农产品生产要素的价格③农业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技术水平④农产品生产者数量⑤农产品商品化程度⑥农产品生产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期⑦其他因素政府法令和宏观调控政策等4.★农产品需求的含义:农产品需求指农产品消费者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购买并能够购买的某种农产品的数量5.农产品需求规律:一般而言,农产品的价格水平与消费者愿意且能够购买的数量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关系,即价格上升,购买量减少,价格下降,购买量增加6.替代效应:指农产品消费者在实际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农产品价格的变化对其需求量的影响7.收入效应:指农产品消费者在货币收入不变,但实际收入水平提高的情况下,改变农产品的购买量,从而达到更高的效用水平8.★影响农产品需求的因素①消费者的收入水平②其他相关农产品的价格③中间需求的变化④人口的数量与结构⑤消费者的偏好与消费观念⑥消费者的文化习俗⑦消费者对农产品未来价格的预期⑧政府的消费政策9.农产品供给弹性:指某种农产品的市场供给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的敏感程度,即农产品供给量变动率对其价格变动率的比率10.★影响农产品供给弹性的因素:①农产品生产周期的长短②农产品生产规模变化的难易程度③农产品价格变动的影响期长短④随着农产品产量的增加,其成本增加的程度11.农产品的需求弹性:指某种农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化反应的敏感程度,即农产品需求量变动率对其价格变动率的比率12.★影响农产品需求弹性的因素①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程度②某种农产品的替代品数目及替代程度③某种农产品本身用途的广泛程度④农产品在消费者预算中所占比重的大小⑤消费者的收入水平⑥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或轻工业对某种农产品的依赖程度13.★“薄利多销”与“谷贱伤农”14.蛛网理论(1)收敛型蛛网的前提条件:如果农产品的供给弹性小于需求弹性,价格变动对供给的影响程度则小于对需求的影响程度,这种蛛网就是收敛型的(2)发散型蛛网的前提条件:如果农产品的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价格变动对供给的影响程度大于对需求的影响程度,这种蛛网就是发散型的(3)封闭型蛛网的前提条件:如果农产品的供给弹性等于需求弹性,价格变动对供给和需求的影响相等,这种蛛网就是封闭型的第三章 农产品现货市场与流通1.★流通过程中的三流:商流、物流、信息流2.农产品批发市场按地理位置可分为:产地批发市场、销地批发市场、中转地批发市场3.★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功能:①商品集散功能 ②价格形成功能 ③供求调节功能④信息中心功能 ⑤综合服务功能4.★零售业态的含义:是指零售企业为满足不同的消费者需求而形成的不同经营形态,零售业态的内在组成要 素分别为:目标顾客、商业结构、服务方式、店铺环境、价格策略等第四章 农产品期货市场1.期货的概念:是指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围绕农产品期货合约交易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经济关系2.★期货交易者的分类:套期保值者和期货投机者3.★期货市场的功能:发现价格功能、回避风险功能4.农产品期货市场功能发挥对现货市场的宏观作用:① 减缓价格波动 ② 有助于政府宏观调控③ 促进农业国际化发展第五章 农产品国际贸易1.★国际贸易的两大基本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2.★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的区别① 构建的市场条件不同 ② 研究的对象不同 ③ 讨论的优势来源不同 ④ 衡量标准不同3.★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的联系:比较优势理论是竞争优势理论的基础、发挥比较优势是实现竞争优 势的最佳途径4.★WTO 基本原则:①扩大市场准入原则,消除非关税壁垒 ②削减出口补贴,促进公平竞争③削减和规范国内支持,完善竞争机制 ④规范卫生和植物检疫措施,严防设置非关税壁垒第六章 农业生产要素1.土地的概念:土地在经济学上是指地球上的陆地和水域以及与之相连的土壤、气候、地貌、岩石、水文、植 被等一切自然条件2.★土地特征:自然特性⎪⎪⎩⎪⎪⎨⎧土地生产力具有差异性肥力可以不断提高土地能永久利用,土壤不能移动土地的位置是固定的,积是有限的土地是自然的产物,面 经济特性⎪⎪⎪⎩⎪⎪⎪⎨⎧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难性土地利用方向变更的困土地利用的区位性土地利用的稀缺性 3.★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在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下, 从一定的土地上所得到的报酬随着向该土地投入的劳动 和资本量的增大而有所增加,但随着投入的单位劳动和资本的增加,报酬的增加却在逐渐减少4.★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原则:①因地制宜 ②节约用地 ③保护资源 ④有偿利用5.★土地集约经营的概念:是指在一定土地面积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应用先进农业技术装备和技 术措施,进行精耕细作,主要靠提高土地生产率来增加农产品产量和收入的经营方式6.土地集约经营的类型:①劳动集约型 ②技术集约型 ③资金集约型7.土地集约经营的意义:①可以弥补我国人均土地资源的严重不足,通过提高土地生产率,不断增加农产品总量,更好地满足社会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要 ②可以充分发挥我国农业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通过精耕细作等提高土地的产出水平,增加农民收益 ③通过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措施和物质装备,可以促进生物因素与环境因素的协调、统一,实现高产稳产,提高质量8.提高我国土地集约经营水平的途径:①充分利用丰富的农业劳动力资源,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②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③广泛应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进一步提高土地生产率 ④扩大复种面积,提高复种指数 ⑤搞好经营管理,提高农民整体素质9.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途径与措施①要为实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a.建立起灵活高效的土地流转机制 b.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 c.政府的支持与帮助)②不断扩大生产经营项目的规模(a.重视土地向某些生产项目集中 b.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整体规模效益 c.大力抓好农业社会化服务 d.将开发性农业自觉纳入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运作)③组织形式应多种多样10.土地使用制可以分为:“两权”合一型和“两权”分离型11.土地承包经营主体:土地承包方 土地发包方12.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方式:①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包 ②土地承包经营权出租 ③土地承包经营权互换 ④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 ⑤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 ⑥土地承包经营权托管 ⑦土地承包经营权反租倒包13.★“反租倒包”的含义:是指集体或单位、个人以一定的租金将农户承包地土地租赁后,经过投资开发或 者改善生产条件后再重新发包给单位或农户经营14.★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原则:①平等、自愿、有偿原则 ②土地所有权性质和土地用途维持原则 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期限受限制原则 ④受让方资格限制原则 ⑤优先原则15.水资源的经济学特性①水资源通过降雨、降雪等方式可以自然循环补充②水资源同其他矿产资源相比,其利用只能是自然状态,不能通过人工提炼而在体积上或经济价值上得到浓缩 ③水资源既是生产对象的主题,又是生产对象的载体或媒体④人类对水资源循环上不能实施有效的人工控制 ⑤水资源的自然供给无弹性,需求呈刚性第七章 农业劳动力1.★刘易斯模式①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一元是能够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以落后方式进行生产的,含有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农业部门,这一部门生产率低,劳动报酬低;另一元是以现代化方法进行生产的城市工业部门,它的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比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高②传统农业部门的最大特点是剩余劳动力的存在③由于工农业之间的收入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农业剩余劳动力必然有一种向工业部门流动的趋势④城市现代工业部门吸收农业剩于劳动力的结果是扩大了生产,取得了更多的生产剩余,积累了更多的利润 ⑤在上述往复过程中,城市工业部门不断扩大生产,农业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工业部门转移,农村人口不断进入城市,从而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2.★刘易斯拐点:劳动力从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3.★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概念: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农业劳动力的供给大于农业生产经营合理需求的那一部 分劳动力,这部分劳动力投入农业生产经营的边际产量为零或负数4.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类型:①按照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特殊性分为:绝对剩余、相对剩余②按照农业剩余劳动力产生原因分为:积累型剩余、结构型剩余、替代型剩余、季节性剩余5★.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概念:农业劳动生产率指农业劳动者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农产品数量,或者生产单 位农产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 农业劳动时间农业产品数量农业劳动生产率 6.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意义①是发展农业生产的根本途径 ②是增加积累和提高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决定条件③是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根本标志④是加快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7.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途径①采取正确的政策措施,调动农民的劳动积极性②不断改进农业劳动者的物质技术装备③合理利用和逐步改善自然条件④不断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劳动熟练程度第八章农业技术进步1.★农业技术进步的特点:①渐进性②系统性③外生性④复杂性⑤周期性2.诱导性技术进步理论:①要素稀缺诱导的技术进步②市场需求诱导的技术进步3.★农业技术的经济类型:劳动节约型技术、资源节约型技术、中性技术4.中国农业技术进步道路的选择:①第一阶段应以资源节约型技术为主②第二阶段应是资源节约型与劳动节约型技术全面发展和有机结合第九章农业资金1.农业资金的三大类:①农业财政资金②农业信贷资金③农户资金2.农户资金的来源:①农业生产经营所得②非农业生产经营所得③劳务所得④财产性收入⑤转移性收入第十章农业信息与农业信息化1.★农业信息的内涵:农业信息是指以农业生产经营和农业科学为表征对象的,以有意义的形式加以排列和处理的数据,并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反映出来第十一章农业家庭经营1.★农业家庭经营的含义:以农民家庭为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以家庭劳动力为主,所从事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因此又称为农户经营或家庭农场经营第十四章农业保护政策1.全面实施农业保护政策的判断标准:经济结构主义观点、农业比较优势大小的观点第十五章食品质量安全管理1.★食品质量安全的基本特点①危害的直接性②危害的隐蔽性③危害的累积性④危害产生的多环节性2.★影响食品质量安全的主要途径①物理污染:指由物理性因素对食品质量安全产生的危害②化学性污染:指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使用化学合成物质而对食品质量安全产生的危害③生物性污染:指自然界中各类生物性污染对食品质量安全产生的危害3.中国食品认证:无公害产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第十七章传统农业的改造与农业现代化1.传统农业的特点:①技术停滞②粗放式耕作与劳动密集型精耕细作相结合,劳动生产率及其低下③封闭的、自我循环和发展,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2.★农业现代化的战略目标:①建设起一个发达的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业②建设起一个富裕的农村,提高农民收入水平③建设起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3.★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实施:工业化战略、城市化战略、市场化战略、农业保护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第十八章农业可持续发展1.★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在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要的发展条件下,采用不会耗尽资源或危害环境的生产方式,实行技术变革和机制性改革,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维护土地、水、生物、环境不退化、技术运用适当、经济上可行以及社会可接受的农业发展战略2.★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征:①经济持续性②社会持续性③生态持续性3.可持续农业发展趋势:①追求农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②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③建立经济与生态良性循环体系④强化农业系统内的自养、自控功能⑤发展农业循环经济4.★农业循环经济的概念:农业循环经济就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按照生态系统内部物种共生、物质循环、能量多层次利用的生物链原理,通过工程与技术措施,强化农业生产各环节的联系,实现物质的优化配置和循环利用,从而减少物质投入,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实现农业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可能会考大题:1.试分析当代农业合作社的发展趋势2.分析农贸市场和超市在销售农产品上的优劣势及发展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公共物品 第二节 农业公共投资:必要性与领 域选择
第一节 公共物品
一、公共物品
二、效率与公共物品
三、公共物品和市场失灵
四、对公共物品的私人偏好
一、公共物品
1.外部性,并不直接反映在市场中的生产 和消费的效应,外在性可以在生产者之 间、消费者之间或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 产生。 外在性可以是负的:当一方的行动使另 一方付出代价 外在性可以是正的:当一方的行动使另 一方受益时
四、对公共物品的私人偏好
因而,多数决定投票制让中间投票人的偏好决 定公民投票的结果,但是这些结果并不一定就 是经济上有效率的。多数决定是无效率的,因 为它给每个公民的偏好同等的权重——有效率 的结果根据每个公民的偏好强度给他或她投票 的权重。
第二节 农业公共投资:必要性与领域选择
对于农业科研活动特别是基础性科研活动, 政府更是负有不可推脱的责任。农业科研活 动的外部性、溢出效应更加明显,公共物品 特性更加明显。而农业科研能力的培养对农 业技术扩散效果的提高至关重要,因为农业 技术有很强的生态适应性要求及相关条件要 求,很难有直接可以利用的“先进技术”, 农业技术扩散需要将技术“本土化”的农业 研究能力
一、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有两个特性:非竞争的和非排 他的 非竞争的:如果一个商品在给定的生 产水平下,向一个额外消费者提供商品 的边际成本为零,则该商品是非竞争的 非排他的:如果人们不能被排除在 消费一种商品之外,这种商品是非排他 的。
二、效率与公共物品
私人商品供给的有效水平是通过比较增加一单 位的边际收益与生产该单位的边际成本决定的。 效率的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等时实现。同样 的原则也适用于公共物品,但分析不同。对私 人商品,边际收益由消费者得到的收益衡量。 对公共物品,我们必须要问每个人对一增加单 位产出的估价是多少。把所有享受该商品的人 所估的价值加总,才得到边际收益。然后,要 决定供给公共物品的有效水平,我们必须要这 些加总的边际收益与生产的边际成本相等
许多农业生产活动具有外部性(Externalities) 正是由于农业生产活动存在某些负的技术外 部性,农业生产活动的真实成本与收益可能 无法反映出来这要求政府必须出面对某些行 为进行规制,同时参与诸如农业生态保护、 资源管理方面的活动投资,增强农业资源利 用的可持续性。
三、市场外部性、互补性、协调失灵与 农业科研开发及基础设施公共投资
技术进步导致的消费者剩余净增加,消费者将 从技术进步导致农产品供给增加中获得好处, 而对生产者福利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商品化 程度越强、自给率越低(同时需求的价格弹性 越低)时,生产出现福利损失的可能性越大、 程度越强。因而,需要政府出面,对此做出一 定的补偿,才能缓解收入分配的不平等。
二、技术外部性与农业生态保护方面的 公共投资
三、公共物品和市场失灵
假定你为社区考虑一个灭蚊计划。你知道该计划对 社区的价值达与他将花费的50000美元成本。你能够 通过私人提供该计划而获得利润吗?如果你对社区 10000 个家庭每个收 5 美元,你将收支平衡。但是, 你不能强迫他们支付此费,更不用说去设计一种制 度,使灭蚊计划估价最高的家庭支付最高的费用了。 问题在于灭蚊是非排他的——没有一种提供该服务 又不使每个人都受益的办法。结果,家庭就没有动 力来为这个计划付钱,而这个计划对他们实际上是 很值得的。知道该计划价值的人们会成为免费搭车 者,他们能够享受它的好处而不用为它付钱。
四、对公共物品的私人偏好
但是,中间投票人所偏好的将会是有效率的 支出水平吗?在这个例子中是这样的,因为 1200美元是有效率的。但中间投票人的偏好 常常不是有效率的支出水平。假定第三个公 民的偏好与第二个一样。那么中间投票人的 选择仍将是每个学生1200美元,但是有效率 的支出水平将低于1200美元(因为有效率水 平是所有三个公民偏好的平均)。在这种情 况下,多数决定会导致教育支出太多。如果 我们把例子倒过来,让第一个和第二个公民 的偏好相同,多数决定会导致教育开支太少。
四、农业与工业的不均等增长和农业公 共投资必要性
1.农业的资本系数相对较大、储蓄系数
相对较低 2.农业的投资需求低 3.从缓解工农增长差异角度看农业公共 投资的必要性
五、关于公共投资对农业增长作用的 若干实证结果
Mundlak,Larson
& Butzer(2002a) 樊胜根、张林秀、张晓波(2002) 黄季火昆 、罗泽尔(1998,第4章)
一、农业技术变化对农业生产者福利及收入分配的 可能不利影响与政府扶持 二、技术外部性与农业生态保护方面的公共投资 三、市场外部性、互补性、协调失灵与农业科研开 发及基础设施公共投资 四、农业与工业的不均等增长和农业公共投资必要 性 五、关于公共投资对农业增长作用的若干实证结果
一、农业技术变化对农业生产者福利及 收入分配的可能不利影响与政府扶持
政府生产公共物品较为有利,是因为政 府能够定出税或费来支付其成本。但是, 但是当免费搭车问题存在使人们错误的 显示他们的偏好时,政府如何确定对一 种公共物品要提供多少?在这品的偏好。
四、对公共物品的私人偏好
投票常被用来决定配置问题。例如,人们对某些地方 预算问题直接投票,并选举议员对其它问题投票。许 多州和地方公民投票是建立在多数决定投票制上的: 每人一票,赢得 50% 以上选票的候选人或问题获胜。 让我们来看看多数决定投票制是如何确定公共教育的。 图(略)描述了三个公民对教育开支(以每学生为基 础)的偏好,这三个人代表了学区的三种利益集团, 代表三种不同的支出水平。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多数决定投票制中,中 间投票人偏好的支出水平总能击败其他选择而赢得选 举。
三、公共物品和市场失灵
对于公共物品,免费搭车者的存在使得 市场很难或者不可能有效的提供商品。 或许如果涉及的人很少,计划又相对便 宜,所有家庭会自愿同意分摊成本。然 而,当涉及到的家庭很多,自愿的私人 安排常常是无效率的,公共物品如果有 效率的生产就必须有政府补助或者政府 提供。
四、对公共物品的私人偏好